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尽管如此,还要看到当前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还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牵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跨过就业这道“坎”,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促进、大力配合,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尤其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更应该承担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提供指导服务。
虽然我国教育现在已经逐步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认识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目前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还是以学习成绩好坏来衡量,以至于很多人大学毕业了眼高手低,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很快的融入到工作中,有好高骛远的思想,心里落差比较大,说白了就是学习期间缺少锻炼的机会,仅有理论知识,纸上谈兵的技巧,对自己定位不准;如今不缺少岗位,而是缺少能够胜任工作的员工。大学生本身的心理障碍也给大学生就业难增加了难度,克服大学生本身的心理障碍,是实现成功就业的一个重要环节。
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将持续增长,受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1、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年全国应届毕业生有610万余人,年,预计将有630万余人。指出:“这些年我们大学生增长很快,大学的升学率已经达到23%。我们一年安排的新就业职工最多也就是1100万-1200万人,通常在900万人,而大学生就占到600多万。所以妥善安排大学生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里我还想强调,我们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学有所用。我们特别希望大学生能够自主创业,我们给大学生就业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大学生是有知识的劳动者,政府始终把大学生就业摆在重要位置。”其中除很少一部分是“隐形就业”、“自谋职业”、“出外就业”外,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就业困难。总的原因是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增长明显,就业市场需求却增长不快,导致今明两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形势严峻。造成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原因有三: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依然突出,毕业生人数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需求的增长速度却不大;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时适应不了;三是在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下,大学毕业生对找工作的自我期望过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较多。(摘自人民日报)
2、大学生自主创业
由于就业严峻,近年来,自主创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创业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年,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到了更高的高度,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条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一时起,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高涨,但是,真正加入自主创业行列的人却很少。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大,创业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一个过程。那么我校大学生对创业为什么有热情没有行动呢?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研。(摘自“新浪网—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报告”)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针对我校的情况,我们对我校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特点和自主创业心态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日益成为高校学生重要课题,为了解我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心理状况,我系学生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调研,通过本次调研及时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帮助同学们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我校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创业现状;着重调查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及在自主创业遇到的困难。从而促使同学们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希望能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通过问卷设计以及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来了解他们的择业心理活动状态及有关择业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校正、改善及教育措施。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及结果分析
(一)、调研内容
1.调查目的:了解我校学生对目前就业形势的关注程度;了解我校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创业现状;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
2.调查内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了解他们对金融风暴后的就业前景的看法,了解他们是否愿意投身于西部发展;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想法的比重及对创业所遇的困难的考虑;着重调查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及在自主创业遇到的困难。
3.调查方法:此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分两个部分进行。问卷部分:本次调研一共发放了120份问卷。回收118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99%,问卷涉及现在就业形势、大学生对自己专业前景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创业困难、创业指导、创业培训等。访谈部分:结合对问卷的分析,邀请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座谈,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的看法、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学生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学生对学校在当前相关工作的评价,以及学生对大学生创业的建议等多个问题。
(二)、问卷设计及计划安排
就业创业方案确定后,我们部门讨论这个调研要怎样实施,讨论结束后调研部成员便开始讨论问卷设计要考虑的范围和因素,我们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明确调查对象、调查方式,然后设计一份问卷做预调查,先看调查的反应和效果。
三、对策和建议
1、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整合各项就业服务信息资源,建立就业信息咨询平台,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
2、围绕产业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建立人才供求对接机制,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3、在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基础上,同时引导毕业生积极自主创业,设立一些相关的课程,加强创业指导,拓宽内容和形式。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要大力加强对创业人物及其创业事迹的宣传,发挥媒体的作用。激励大学生在创业中就业,在就业中创业。因而高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大学生要清楚用人单位的员工招聘需求。
在作出应聘选择前,大学生要认真分析一下:用人单位为什么要招聘员工,希望通过招聘这些员工达到什么目的,有哪些具体的招聘条件,用人单位的这些信息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战略是否吻合。千万不要抱着随便做一做、大不了再换的心态,那样受伤的是用人单位,浪费宝贵光阴的是你自己。
三,大学生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阶段发展需求。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66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2
从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出发,高校图书馆理应把大学生就业求职需求作为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为在校生做好就业指导专题全程化、特色化服务。河北高校图书馆虽然开展了一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但仍缺乏实效性的服务手段,服务力度和层次尚有待深入。
1 河北高校图书馆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服务现状
通过对河北8所高校(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石家庄学院)图书馆进行实地调研,发现河北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基本都是由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完成,而与职业生涯知识积累、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的图书馆,其就业服务功能却被忽视,高校图书馆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的项目较少,本文所选的河北8所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情况,见表1。
根据表1可知,当前高校的就业服务项目包括开设就业信息检索、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推送就业信息、就业专题数据库服务、职前教育和培训、招聘会、建立就业指导阅览室、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与就业中心合作、与职业中介机构及用人单位合作、图书馆公众微信平台服务等。河北8所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项目在高校整体就业服务项目中占比较小,如图1所示。
1.1 就业服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河北高校图书馆服务范围仅停留在教辅领域,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小,基本没有与就业指导中心合作,与职业中介机构及用人单位更是没有联系,推送就业信息服务优势也没得到发挥。
1.2 就业服务质量低下
所有河北高校图书馆都开设有文献信息检索课,但涉及就业信息检索的教学指导很少,普遍缺乏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生涯教育、求职攻略等方面的培养。
1.3 就业信息资源建设不足
河北高校图书馆主页上没有设置任何就业信息栏目,没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利用就业信息资源,没有一所大学独立开设就业文献阅览室,且收藏的就业信息层面较窄,没有采集历届校友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信息等重要资源,从而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渴求。
1.4 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和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较好
河北高校图书馆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大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促进了就业咨询服务与信息交流。部分图书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以一对多的方式向用户群推送信息,实时图书馆的新闻公告、讲座培训、“职来职往”导读等版块信息。同时也公开了“文献资源最新资讯”“读书协会”“就业热点话题”等,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咨询就业情况,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沟通桥梁。
2 大学生对图书馆就业服务的需求状况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图书馆就业服务需求的支持率很高。笔者对在校生投放200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77份,有效率为88.5%。调查结果显示,有67人(37.9%)认为高校图书馆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非常有帮助,89人(50.3%)认为高校图书馆对自己的求职就业有一定帮助,17人(9.6%)认为作用不大,但是也有帮助,只有4人(2.3%)认为没有帮助(如图2所示)。
3 高校图书馆指导大学生就业服务对策
3.1 丰富就业数据库资源
经调查,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图书馆已购买使用“就业数字图书馆”资源,这些数据库涵盖了广泛的就业信息、职业测试等。还有部分高校正在试用阶段,如石家庄铁道大学试用“森途学院-职业能力与创业学习资源总库”“职青春职业能力与就业技能资源库”等,提供全面反映企业和市场用人需求的就业专业课程。除此之外,各高校图书馆需要丰富就业数据库资源,包括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历届校友工作单位及创业成功案例等信息库,为在校生提供一个从入学到就业、从专业知识学习到职业认知、从职业素质培养到综合能力提升的就业培训体系。
3.2 营建以高校图书馆服务为依托的大就业环境
加强各方联动,对内与就业指导中心密切分工协作,对外与校外人才中介机构联合,和社会人才市场直接对接,完善河北高校图书馆就业指导长效机制,提升就业服务效率,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3 实行就业服务学科馆员制
结合学科馆员制度,将学科服务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相结合,开设公共就业指导课程,参与高校组织的就业实习、技能培训等活动,学科馆员主动到相关院系进行上门对口服务,推送相关职业的资料及就业信息,为毕业生“量身定做”就业服务。借助学科馆员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开通学科就业服务平台,发挥河北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中的引领作用。
3.4 图书馆主页增设就业信息专栏,链接就业信息网
在高校图书馆主页开设就业信息专栏,链接并丰富就业信息网,优化就业文献资源。在馆内成立就业专题阅览室,设置就业专题书架,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书目阅读推广服务,保障图书馆就业信息服务的长效发展。
4 结 语
服务于大学生求职就业不是某单个部门能完全承担起来的工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同样是高校图书馆践行其服务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指导中心与图书馆密切协作承担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将大学生就业服务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推动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向高效率、高层次、全方位合作的方向发展。
第一,大学毕业生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依然突出。
近年来,高校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我国大学毕业生从2001年的144万人跃升到2009年的610万人,增长了6倍,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2009年需要安置的大学生为700多万人。并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仍不会减弱,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数量远远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数量。
第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1.市场需求与大学专业设置矛盾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不能与企业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至于蜂拥而上的一些热门专业如今出现人才供给的过剩。
以高校普遍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截至20*年,教育部已经批准181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但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委员会(中国)研发中心在20*年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年6月15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
2.区域结构性矛盾非常明显,西部地区供给与需求矛盾较大。
目前,大量大学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情况。
调查显示,北京是最受大学毕业生青睐的就业地区,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有24.69%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就业;其次为广东省,比例为21.76%。
3.不同行业与专业就业冷热不均。
目前,毕业生所学专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与国民经济中增长较快的行业和职业相关性越强,就越容易就业。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艺术领域,二是生命科学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和农学专业。同时,低就业率往往和低薪相连。
第三,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当前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直接导致了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目前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不少企业甚至停止了招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第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不足。
1.就业岗位相对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目前大学毕业生失业是结构性失业,并不完全因为大学的普及率高。
我国一直将追求经济增长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据胡鞍钢等专家估计,这种发展模式造成我国“八五”期间少创造就业机会6.0%~12.3%,“九五”期间少创造就业机会3.7%~8.0%。经济发展的就业弹性不断减弱,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0.3以上下降到目前的0.1左右,经济增长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
我国目前各产业吸收就业的结构还不合理。第一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最差。随着各地工业化逐渐倾向于向资本密集型方式转变,作为现今吸纳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将减弱。只有增强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吸收就业能力,才是解决目前和将来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依然没有充分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影响着对大学生的吸纳。
2.某些行业受宏观经济和政策调整影响,减少了就业岗位。同时,就业岗位相对不足也是缘于就业人口的巨大供给量这一因素。
近几年来,大学招生人数每年以30%~40%的速度扩张,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对劳动力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吸纳速度并没有这么快。以20*年为例,全国有大学毕业生413万人,同比增加44%,但同年全国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却减少了22%。
第二,大学毕业生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轨较为严重。
目前,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轨严重,以致出现供给结构性失业。一些高校盲目扩张,教学质量下降,更加剧了高校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背离。
第三,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投入不足。
从国外的做法来看,加大公共就业服务投入,促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具有见效更快的作用。一些国家甚至出现取缔私人职业介绍,实行政府垄断公共就业服务的局面。
近几年来,我国中央和地方都加大了对公共就业的财政投入力度,但整体而言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不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还得靠收费维持运行,难以提供到位的就业服务。
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简单的就业问题,而是涉及教育、就业、户籍、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短期的应急政策设计上,必须从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出发,强调市场需求导向。这里笔者从财税政策支持角度,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实践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在校大学生投身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242-02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文科类高职院校,女生比例较高,根据女性特点解决好女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显得尤为突出。为及时掌握学院2014届女性毕业生就业心态和意向,准确把握其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向她们提供针对性更强的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各二级院系开展了对女性毕业生的就业思想状况调查工作。本次调研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面向2014届应届女性毕业生共发放问卷2 500份,收回有效问卷2 110份,回收率84.4%,采用资料统计、数据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思想概况
1.大部分毕业生还是选择喜欢或比较喜欢自己的专业的,但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仅占31.79%,说明学生在从“专业”向“职业”转变的方面思考和行动准备不够。
2.绝大部分毕业生没有详细做过职业生涯规划,甚至有11.94%的毕业生从未想过。大部分毕业生是从大二才开始关注和考虑就业问题的。但在学院的课程设置上,《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是作为大一新生的公共课开设的。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初步推想的原因可能包含:学生在接受课程教学时内心并不关注该问题;课程讲授的内容和方式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3.在求职时间的选择上,大部分选择在毕业前6个月,以受调查的2014届毕业生为例,就是选择在2013年年底前准备。有18.23%的毕业生选择在毕业前2个月(2014年春天),更有1.83%的毕业生打算论文答辩后(2014年5月份左右)开始求职。现实安排中,许多用人单位于10月份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校园招聘会。如果选择在年底才开始求职,可能在应聘技巧、心理准备上都比较滞后。以我们近年来长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来看,很多单位的校招计划都是提前一年就开始准备的,其目的是希望能有尽量长的时间让新人与单位渡过适应期。在这个问题上,供需双方是存在断层的。
(二)对就业条件的自我评估
1.选择就业优势占比最高的前三项与劣势占比最高的前三项中,有两项是重合的:实践技能、与人合作能力。相对来说,毕业生比较看重这两项指标。巧合的是,在我们今年开展的对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中,用人单位对学校2012届毕业生各项能力评分最低的是“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生,需以技能见长,必须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分工的越来越精细,在职场中靠单打独斗取胜的已经越来越少,企业会更加强调团队合作意识,这点也应在教育教学中加以考虑如何得以实现。
2.结合学生在求职方式和途径的选择结果,分析认为:学生在求职的行动上对学校和社会关系的依赖性较强,大部分同学选择对自己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就业指导和校园招聘,选择最有效的求职方式是用人单位来校招聘。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33.37%的学生认为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社会关系,27.62%选择就业信息少,22.85%选择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社会关系通常认为依托于家庭背景,其实它同样可以来源于大学生自己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培养的社交能力,因此,应鼓励学生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不断积累自己的人脉,也是现代社会对职业人能力的要求。对于学生选择就业信息少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应考虑扩大信息量、拓展信息传递的途径;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存在没有积极主动的去寻求机会,而是被动的依赖学校的推荐。针对专业对口的问题,同样需要从学生自身对专业面的理解和学校教学中对专业的充分诠释来寻求解决办法。
3.在就业政策和就业流程的了解程度上,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并不了解,特别是就业流程37.18%的毕业生选择不了解。学校方面需要考虑用过多手段让学生接触就业相关知识。实际上,我们对于就业网的宣传贯穿了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同样,对于学院就业网关注度也不高。表现出毕业生心理上觉得就业知识了解甚少和自身不积极主动关注的矛盾。
(三)对职业的自我期待
一、前言
据统计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而2014年的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27万。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工作逐渐成为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对目前的就业形势, 被调查对象中认为形式严峻,就业难的占72.22%,认为就业形势正常的占16.67%,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占5.19%,而不了解就业形势的仅占4.81%。从调查中可知现如今大学生普遍对就业形势是有所了解的。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心理调查
(一) 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以湖南省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涉及全校文史类、工科类、经济管理类、理科类、医学类、艺术体育类等专业。通过全校各院系书记与辅导员的配合,本次调查以2010级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110个班级中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12个班级进行进班发放调查问卷,在规定的时间以及独立完成的前提下对问卷进行了逐一回收,确保了问卷的有效性,并提高了问卷的有效率。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15份,共回收问卷292份,回收率为92.7%.。在第一时间将调查问卷数据录入Excell中后,通过对信息以及数据完整性的检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为92.5%。
(二) 调查的内容
此次调查以高校大学生所在家庭月收入为出发点,通过对他们在基层工作的就业意向以及基层就业的态度上的不同进行分析,找出当今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心理障碍与他们所在家庭的经济情况的关系,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进而能够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最后缓解如今愈演愈烈的大学生就业的紧张局势。(注:家庭月收入的划分为4000以下为低收入家庭,4000至8000为中等收入家庭,8000及以上为高收入家庭)
(三) 调查数据及结果分析
1、大学生基层就业所注重的方向即就业意愿
基层就业是指在下列区域、单位就业或以下列方式就业:1、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2、农村建制村;3、城镇社区;4、中小企业;5、国家和地方服务基层项目;6、自主创业;7、部队;8、艰苦行业企业、事业单位。
本次调查问卷我们提供给受调查者的选项包括乡镇企业,农村基础服务事业,基层支教,乡镇公务员。调查结果显示属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中,其就业意愿的选择(见图表1),26.0%的大学生基层就业会选择乡镇企业,12.3%的大学生会选则农村基础服务事业,34.4%的大学生基层就业会选择基层支教,而选择乡镇公务员的大学生占了27.3%。在属于中等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中,其就业意愿的选择(见图表2),25.0%的大学生选择了乡镇企业,15.9%的大学生选择了农村基础服务事业,对于基层支教以及乡镇公务员两项的选择率分别为28.4%和30.7%。对于属于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其就业意愿的选择(见图表3),25.0%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乡镇企业,14.3%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农村基础服务事业,而对于基层支教和乡镇公务员的选择率分别为21.4%和39.3%。
图表1
图表2
图表3
从以上得出的数据以及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在基层就业意愿方面,出生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比较看重去基层支教,而出生于中高收入的家庭更为看重乡镇公务员。并且随着家庭月收入的提高,其所占比重从28%到31%,最后到了40%,即大学生的家庭月收入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大学生在基层就业意向上更青睐于乡镇公务员。而在农村基础服务事业方面,其所占比重没有多少变化,也就是说对其选择不受影响。
2、 对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的态度
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具体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
关于对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的态度,属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中,其就业态度(见图表4),54.0%的大学生赞成,也愿意去基层就业;38.5%的大学生赞成,但不愿意去基层就业;7.5%的大学生不赞成,也不愿意去基层就业。在属于中等收入的大学生中,其就业态度(见图表5),赞成,也愿意去基层就业的占了44.3%;赞成,但不愿意去基层就业的占50.6%;不赞成,也不愿意去基层就业仅占了5.1%。对于属于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其对待基层就业态度(见图表6),60.0%的大学生赞成,也愿意去基层就业;33.3%的大学生赞成但不愿意去基层就业;同样的仅有6.7%的大学生不赞成,也不愿意去基层就业。
图表4
图表5
图表6
从以上得出的数据以及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在对待基层就业项目的态度上,无论家庭条件怎样,持不赞成,不愿意态度的同学所占百分比都维持在个位数。说明,高校大学生普遍上是支持基层就业项目的开展。但出乎意料的是,出生在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有60%愿意去基层工作,而中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要略低一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收入的家庭能够给予大学生足够大的支持,不需要过多的考虑家庭因素,少了很多束缚,因此才会有过半的人选择愿意去基层就业。
3、 对基层就业意向方面最理想的工作单位
本题所给出的选项具体包括:政府机关、科研设计单位、大型事业单位、小型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中小型私营企业、其他企业、农村建制村、部队、自主创业(注:农村建制村是指通过国家行政程序才能得到确定,是建制村的根本特征。需要说明的是,约定俗成用“建制”的是“镇”,为“建制镇”,而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建制村”的含义应该与“行政村”意思是一样的。)
对基层就业意向方面最理想的工作单位的选择,属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他们最想去的工作单位是政府机关和大型事业单位,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7.2和18.3;属于中等收入的大学生,,他们最想去的工作单位是国有企业和大型事业单位,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2.4和20.9,而政府机关占百分比为19.4,;属于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他们最想去的工作单位是大型事业单位和自主创业,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0.4和26.2,而政府机关所占百分比为21.7。值得一提的是参与调查的270名大学生没有一个人选农村建制村。
图表7
从以上得出的数据以及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出生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理想的工作更倾向于政府机关;出生于中等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国有企业,其次是大型事业单位;而出生于高等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比较看重大型事业单位和自主创业。出生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因为其家庭背景,本来就是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来的,毕业后会迫切希望找到体面的工作来证明自己,而不是又回到基层去;而出生于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会受到父辈的影响以及足够的经济上的支持,不愿被基层工作这种体制所束缚,会比较倾向于走自主创业这条道路,
三、如何消除基层就业心理障碍,促进基层就业快速发展
根据上面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基层就业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对于出生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基层就业最大的障碍是经济问题。他们刚踏入社会便面临着房价高、车价高、医疗费用高的“三高”时期,对于部分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还背负着还贷款、还债务的责任。如果进入基层就业,按基层的收入水准,无疑他们的经济压力更大。另外这类大学生认为自己来自农村,在社会资源和金钱人脉上均不如有着高收入家庭背景的城市大学生。因此对他们来说到基层就业可能意味着长期甚至一辈子留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因此不太愿意投身于基层。而对于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往往自视过高,就算去基层就业也非公务员不干,认为基层就业不是高端就业和最佳择业,对基层就业存在偏见和误解。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对基层就业的重视度虽然逐年递增,并给予了大量的财力和政策支持,但是目前基层就业仍然无法面向全体大学生提供合理的就业岗位。基层岗位虽然较多,但大多集中在基础服务方面,相对高精尖方面却很少,这样会使得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才能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并且很多基层工作服务项目更多着眼于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服务年限大多集中在五年以内,而五年之后的大学生就业前景无法得到相应的保障。这也加剧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焦虑情绪。
基金项目:共青团湖南省委2014年度青少年状况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陈莉(1984――),女,湖南郴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可行性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三年级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修建旱冰场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青春交际舞协会的可行性报告
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中学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高校调研报告之外联篇
高校调研报告之人力资源部
赴北京朝阳区东风乡辛庄村调研报告
甘肃西部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
对宿迁医改调研报告“十点质疑”之回应
锣鼓书目前的传承机制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调研报告
下乡期间调研报告
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德钦县奔子栏之行调研报告
大学生学车调研报告之调查方案
大学生食品消费市场调研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大学生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开题报告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劳尔的故事之劳尔的社会调查报告
北京图书市场调研报告
北大课题组宿迁医改调研报告(上)
安阳师范美术学习实习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火眼晶睛的调研报告
关于二十岁之前废掉的可行性报告
《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评介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少儿读经解经点评录》可行性报告
可行性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三年级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修建旱冰场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青春交际舞协会的可行性报告
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中学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高校调研报告之外联篇
高校调研报告之人力资源部
赴北京朝阳区东风乡辛庄村调研报告
甘肃西部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
对宿迁医改调研报告“十点质疑”之回应
锣鼓书目前的传承机制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调研报告
下乡期间调研报告
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德钦县奔子栏之行调研报告
大学生学车调研报告之调查方案
大学生食品消费市场调研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大学生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开题报告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劳尔的故事之劳尔的社会调查报告
北京图书市场调研报告
北大课题组宿迁医改调研报告(上)
安阳师范美术学习实习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火眼晶睛的调研报告
关于二十岁之前废掉的可行性报告
《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评介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少儿读经解经点评录》可行性报告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许多莘莘学子面临着大学毕业即失业的危险。据相关部门的统计,2002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只有64.7%,2003年则为70.1%,2004年为73%,2005年为72.6%。最新数据也显示06年、07年、08年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在70%左右,而09年由于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8%。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650余万人,对于即将要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是相当现实而又棘手的问题。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一、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
笔者就在校大学生就业意向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进行了调研。共发出调研报告2000份,回收1020份,回收率约为50%,有效问卷共756,问卷完成率约为75%。调研对象为学校大三学生。调查结果显示:
(一)在校大三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认识普遍较明确,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的现状的人数比例达95%,不了解就业形势如何的仅1%。可见就业形势在当今大学生心中已经“白日化”,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二)对于大学生想从事的职业方面,不同单位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别,而同一个单位内部职位也是千差万别的。进车间还是坐办公室或者是创业,这中间不仅有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的差别,同时还有工作地位的差别。这次调查中显示专业技术(26%)、管理(24%)和策划(19%)等位于前列,而这三种职业也是目前社会上比较吃香、发展前景较好的,现在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趋于实际,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理想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大学生对社会的趋同。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择业与毕业生本身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前三位顺延为销售人员8%、行政人员8%、公关人员7%、财务人员4%和其他4%。
(三)这次调查表明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为专业对口(21%),其次为职业发展空间(19%)、薪酬福利(16.5%)。虽然收入(薪酬福利)依然是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已退居第三位。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对学生来说,就业的心态理性化,心理上比较稳定;对用人单位来说,则个人事业发展前景上更多,变提供高薪福利为提供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从而迎合毕业生在事业成功和实现个人价值上的追求。
(四)大学生能比较清楚的认识到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的不足,所欠缺的素质在调查中显示欠缺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25%)、欠缺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30%)、欠缺沟通协调能力(32%)位居前三,从中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已经能非常理智地看待自身存在的问题――缺乏实践能力,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除了前三位外,与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过硬占(9%)、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4%)
(五)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依然独占鳌头,比例高达35% ,而其次的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占30%,然后是西部大中城市,占28%,最后是中部大中城市。可见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仍是大多数人才心中理想的就业“象牙塔”,可想而知那里的竞争激烈异常。但是也看出,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地深入人心,建设西部已经慢慢地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使命。
(六)大学生对职业的报酬最直接的认识就是工资待遇。在调查数据中大学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工资底线从1000元以下到3000元以上不等。如果考虑一些专业、学历的差异以及地区间的差异,依然可以认为,文科不及理工科,本科生不及研究生,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学生工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和西部地区学生的要求。本次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们对薪水的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2000元到3000元之间,工资底线平均值为2244.6元。
(七)看好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达15%,愿意自主创业者认为大学期间对创业最重要的是假期实习或社会实践,学校或政府提供的创业培训和咨询以及大学模拟的创业活动也会有帮助。而且在创业上他们更看重资金和政府支持,其次才是技术。
(八)对于考研或考博的原因,有35%的人是希望有一个好出路,对求职恐惧,而因为专业就业前景不好而深造的占27%,其次是因为希望能在高校工作,而对学术感兴趣的居最后。从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缺乏学术氛围,对学术感兴趣的人才极缺,而大多数大学生更现实,选择考研或考博来避开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经济体制的原因,也有各个高校盲目扩招的原因;有招聘单位体制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职业观念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有:
(一)当前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不乐观。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规模增长,尽管我国经济以高速增长,吸纳了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但是工作岗位毕竟是有限资源,大学生业竞争压力在持续加大,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速度远滞后于高校毕业生的激增速度。
(二)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发展完善时期,各类市场不成熟。目前,大学生求职就业市场尚不完善 ,直接为大学生择业提供长期服务的构机较少。国家相应的政策、法规不配套、不完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不畅,也制约了大学毕业生的最优化的配置。
(三)供给与需求失衡,结构性矛盾凸现。高等学校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盲目扩招、盲目设置专业等问题,使毕业生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结构性矛盾越发突出。主要表现:一是宏观供需结构方面的矛盾。目前岗位需求主要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但高校毕业生又不愿从事;二是第三产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但第三产业目前发展不平衡,还没有吸收大量的高校毕业生。
(四)大学生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就业问题。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若渴。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再如其自身存在专业技能不扎实,沟通能力和自信心不足以及缺乏团队意识也都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国家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自从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 数量增长很快,也就是放低了进入门槛把高中生的就业推迟了四年,变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政府,也应该高度关注就业问题,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严把教学质量关。做为高校,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当做长期工作和办学成果来抓。我国政府和高校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到战略层面,就业问题将影响到社会的很多方面,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学校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就业指导和引导。学校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就业指导和引导培训。要让学生事实求是的估计和定位自己,树立科学合理的就 业观。同时认真钻研专业知识,适当补充相关知识;以增加自己求职的机率。鉴 于此,学校不光要有一套系统的就业指导课,还要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协议,为毕业生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在对学生系统的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学校还应采用多渠道宣传和推广自己学生,达到基本完全就业的水平。
(三)用人单位要适当的改变用人原则。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要改变观念,应 该重能力,而不是追求高学历和重点院校。应该给学生以适当的机会,来验证自己的能力。高学历和重点院校的学生并不一定是最优秀和最适合的,要做到人岗匹配。用人单位以自己实际的需求来招人,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真正做到人力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四)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本领。一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要真正认同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在择业问题上,大学生要克服功利心理,保持理性。二要掌握就业的主动权,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完善自己,同时也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三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学生充分就业不仅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而且可以减少因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而带来的社会问题。作为高校应积极探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新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促使大学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中国政府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张玲玲.大学生就业指导[M].科学出版社,2004,2(1).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82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2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多方面的关注,总理在2009年、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分别明确指出:“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尽管有如此导向,至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然突出,其中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显著。由麦可思研究院的2010至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至2015年本科“红牌专业”法学连续6年榜上有名。由此可见,专业结构性失业状况不仅存在,而且构成稳定、持续性强。此外,本科法学专业不仅就业率低,而且毕业生数量大。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法学本科毕业生数量达到了12.27万人,这不仅会严重影响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也会对全国大学生的总就业率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王立芳认为法学专业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学专业的发展规模增长过快而教育模式滞后,因此提出必须加强职业教育;滕晓慧、徐静海均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学生自身几个方面探析了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汪习根、汪沛提出构建面向基层法治改革的就业新模式是解决法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隋晶秋从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视角,分析了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目标定位、法学专业培养模式、招生规模、大学生自我价值的认识与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也有部分学者研究了法学本科生的择业观,如古瑞华以司法考试为背景,提出法学专业本科生应实现从一元化到多元化择业观的转变,并分析了多元化择业观的现实化路径;蒋亦华、蒋言对法学专业大学生从事法律职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上研究均从定性角度对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缺乏定量分析,且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大学生就业难是供给、需求及供需匹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以上研究大多以供需匹配、需求为重点,忽视了法学本科毕业生的供给问题。众所周知,供给对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采用GM(1,1)模型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进行预测,期望为相关部门及学生个人提供参考。
3 结 语
法学本科毕业生数量从1994年至今,总体上呈持续上升状态,法学一直是众多学子所热衷的专业,然而在就业方面却连续数年位于“滞销榜”。那么,就业难的现实对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影响如何,本文运用GM(1,1)模型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14-2018年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进行了预测,得出近几年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还将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很小。结合往年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毕业生数量,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招生指标控制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学校可以利用专业调整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学生个人则可以对法学本科毕业生数量、就业难度做好心理与行动方面的准备,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伯庆.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结构性失业状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2]邓峰,孙百才.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研究:2003-2011[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132-138.
[3]朱清香,戚佳,刘志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
[4]张昊,张德良.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张力与耦合――以高校教师发展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
[5]谭花蓉,赵培瑞.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