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团队建设培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8 15:05: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团队建设培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团队建设培训总结

篇(1)

内涵建设是一个团队发展的灵魂,它将提高成员的积极性并激发其工作热情,进而指引团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新学期,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内涵建设:

(一)提高校园使者团成员对团宗旨的认识程度

(二)加强校园使者团成员对团风和理念的理解

二、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是团队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作好团队建设将使团队更好更快的完成目标。加强团队建设,提高理论水平,提高校园使者的服务能力。

(一)完成校园使者团的纳新工作

为了让校园使者团注入更加旺盛的新鲜血液,培养和壮大校园使者团队伍,能够更有效的开展学生工作,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充分发挥“协助老师、服务同学”的作用,打造一支“思想的先锋者,行为的引领者,风气的塑造者”的优秀团队,以达到“营造一种气氛,塑造一部分人,影响一大批人“的目标,进行纳新。

(二)开展团队培训活动

团队培训不仅能促进团内成员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培养团队的后备力量,保持团队永续发展的生命力。为了使团内成员很快进入校园使者团的工作轨道并提高其综合素质及其工作能力,我们将进行系列的培训活动,包括公文写作、电脑操作、礼仪等,将校园使者团打造成精英团队。

三、品牌活动

一个团队的发展,离不开品牌活动的支撑。新学期,我们将继续开展感恩节活动。同时,建立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博客、qq群、信箱等形式与学生形成互动,及时有效的收集信息,并将有益信息进行传播。

篇(2)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1-0052-06

“十二五”伊始,南京市委、市政府启动了职业教育“双十提优工程”,计划通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市创建10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职业学校和10所国家优质特色职业学校,构建适应南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圆满完成“双十提优工程”,全面打造一支数量匹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带动全市职教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南京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重要内容。

一、实践困惑:

南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四大“瓶颈”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南京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南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仍存在亟待突破的四大“瓶颈”。

(一)合理的教学梯队尚未建成

南京市教育系统所属职业学校现有专职教师3622名(不含人社部门和行业办学学校教师,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下同),教师队伍构成情况如下。

1.年龄结构不匹配。35岁以下教师1456名,占40.20%;36—50岁教师1675名,占46.25%;50岁以上教师491名,占13.55%。

2.职称结构不如意。无职称444人,占12.26%;初级职称721人,占19.91%;中级职称1384人,占38.20%;高级职称1072人,占29.60%;正高职称1人,占0.03%。

3.技能结构不理想。在3622名专职教师中,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2195名。在2195人中,无技能证书的341人,占15.53%;初级工65人,占2.96%;中级工183人,占8.34%;高级工567人,占25.83%;技师705人,占32.12%;高级技师334人,占15.22%。

由以上三张图可知:南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类型结构还不够合理,高水平、专家型的领军教师严重不足;年轻教师队伍庞大,教育教学实践和智慧有待丰富;拥有“技师”以上证书(含“技师”)的教师不及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一半。如何加快建成以年轻教师为基础、中青年教师为中坚、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为核心、名优教师为领军的合理教师梯队是当前南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难点。

(二)教师隐性知识共享不够

英籍匈牙利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把人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语言、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指深植于教师内心,蕴含在教师头脑中的在教育教学工作场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教学和科研技能、教育机智、观念、情感与智慧等以及围绕教育教学工作而发生的特殊的人际关系知识。它是构成教师知识的重要基础,它需要通过教师之间不断地互动和交流以及教师个人的反思总结、提炼等过程实现共享。

目前,南京职教系统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还存在诸多障碍,这既有隐性知识固有特征、教师主体因素、隐性知识共享技术限制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如多数学校按专业划分教研组(学科组),不同系(部)、专业缺乏制度化的有效的交流互动机制,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

(三)互助合作的职教文化氛围不浓

即使同一专业的教师,由于传统观念和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同伴互助的氛围还不够浓郁,文人相轻、猜疑妒忌、业务封锁等习气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互助合作的职教文化尚未真正形成。

(四)教学效益不能高效发挥

南京职业教育正处在加快转型发展、致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时期,许多重大课题(项目)等待攻坚克难,这些课题(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单靠某个教师或某个学科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多专业、多层次的教师组成团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从而最大程度发挥教学科研效益。然而,当前南京职业教育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系统设计: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框架

在正视南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四大“瓶颈”的现实基础上,在人力资本理论等先进理念的指导下,经过认真学习和调研,2011年初,南京市教育局成立市级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专家组,研究制订了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一)明确建设目标,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指明方向

1.指导思想。积极贯彻全国及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全市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为目标,以教师队伍机制创新为途径,以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立足南京职业学校实际,遵循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培养规律,把建设一支数量匹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作为“双十提优工程”重要内容,为加速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各类技能型人才的可获得性、易获得性作出新贡献。

2.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建设40个“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20个公共基础课程优秀教学团队。通过全市重点职业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加大对全市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公共基础课程的统筹规划和调整力度;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进老中青教师相结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资源开发,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总体提升全市职业教育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二)制订遴选标准,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选好对象”

市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专家组制订了《南京市职业教育“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标准》、《南京市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标准》两个规范性文件,对团队组成人员、团队带头人、团队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让有志竞聘的团队有据可依,让团队遴选和建设工作有章可循。这里对《南京市职业教育“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标准》作简要介绍。详见表1。

(三)完善保障机制,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保驾护航

1.组织领导。该项目由市教育局潘东标副局长分管,市教育局职社处牵头组织实施,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具体落实。

2.经费投入。坚持“以奖代拨”的原则。“十二五”期间,市教育局设立1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经费只用于立项团队教师的培养和教研活动。对立项的试点团队采取市、校共建的方式,根据项目实施需要由市教育局给予相应的启动经费,学校同比安排相应经费;项目实施后,经团队、学校申请,通过专家组评估验收,对达到建设标准的优秀教学团队给予一次性奖励。

3.校企合作。市教育局创造条件推动全市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保障职业学校所需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保障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保障校企双方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设计、开发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评价体系。建立、完善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评价机制,通过细化指标和调整权重来促进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目标的达成,注重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总结工作,积极探索行业企业评价在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中的作用,努力形成行政部门、专家和行业企业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三、行为跟进: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管理

1.组织申报。2011年,市教育局下发《南京市职业教育“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标准》、《南京市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标准》,要求各校对照标准组织开展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向市教育局一次性申报全校规划建设的专业、公共基础课程优秀教学团队。

2.严格选拔。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对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根据申报材料,2012年分两批共遴选出60个优秀教学团队立项建设,其中专业课教学团队47个,公共基础课教学团队13个。

3.开通专题网页。2012年8月,建成并开通南京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专题网页(http://),及时介绍各团队建设资讯,分享建设经验和成果。

4.组织团队负责人研训。2012年6月,市教育局组织首批立项的30个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到浙江大学参加高级研修班第一模块学习培训。2012年8月,组织第二批立项的30个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到东南大学参加高级研修培训。2012年12月,组织全市60个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在南京浦口大吉训练基地、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金陵中专)、南京高等职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京高职校)分两个阶段举行高级研修班第二模块的培训。

浦口培训首次引进企业培训师为团队负责人开展了如何提升团队建设执行力的专题培训,学员们在互动式的培训过程中,加深了对高效团队的理解;金陵中专的培训采用了特色课程、师资团队建设介绍以及沙龙活动的形式,引发了团队负责人对团队建设及专业课程开发的深入思考;南京高职校举行的团队展示活动则独具匠心地提出了“团队·船·航行”的主题,告诉各团队负责人必须通过弘扬团队的正气、凝聚力,重视青年教师力量,重视营造互助合作的职教文化,锻造出一支真正优秀的团队,达到师生双赢的目的。

5.召开工作推进会。2013年3月,在南京女子中等专业学校召开全市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由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分享团队建设经验。南京高职校李燕老师给大家介绍了该校电子商务团队建设工作;金陵中专的苏娅、汪晴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该校语文团队和信息技术团队在个人规划、搭建平台、团队发展方面的宝贵经验。

6.加强中期检查和过程管理。按照建设方案,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批准立项建设后第二年进行中期检查,第三年进行总结验收。2013年11月至12月,市职教教研室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利用新一轮教学视导契机,做好各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中期检查和深度推进工作。

四、效果反思: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成效及思考

(一)效果: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成绩斐然

南京市教育局以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努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全市职业教育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大幅提高。

1.优秀教学团队在夺取全省技能大赛金牌“七连冠”中功勋卓著。在2013年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市夺得90枚金牌、111枚银牌、93枚铜牌,金牌总数再次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七连冠”目标。全市60个优秀教学团队为夺取“七连冠”立下了汗马功劳。团队成员夺得金牌27枚(其中12人是一等奖第一名)、银牌20枚、铜牌31枚,团队辅导的学生几乎包揽了我市学生组奖牌。

2.优秀教学团队成员在省信息化大赛、“两课”评比中摘金夺银。自2012年开展团队建设以来,团队成员共获得省信息化大赛一等奖8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3个,获得国赛一等奖4个,获得省“两课”评比大赛示范课34节、研究课37节,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

3.综合高中教学团队助推南京对口单招实现历史性突破。2013年对口单招考试,本科上线人数505人,全省排名第五。江宁中等专业学校、浦口中等专业学校、高淳中等专业学校、溧水中等专业学校的综合高中教学团队(综合高中·中高职衔接教学团队)狠抓综合高中教学质量,严格落实对口单招教学管理与技能训练规范要求,为对口单招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实习与就业指导教学团队精心打造实习就业民心工程。在南京市职业教育实习与就业指导教学团队组织引领下,2013年,南京成功举办第十届全市中职人才交流会,将“南京市中职人才交流会”这一公益性品牌打造成一个充分展示全市职业教育办学成果的平台,促进了全市职业学校与429家驻宁合作企业(含世界五百强企业20多家)之间的沟通交流,推进了“订单式”培养,发挥了职业教育在“保民生、促就业”中的应有作用。近三年,全市职校毕业生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94%,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率都保持在97%以上。

5.优秀教学团队带动全市品牌、特色专业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7月,全市职业学校共有35个专业被确认为省级品牌专业、17个专业被确认为省级特色专业,在全省遥遥领先。在5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中,有36个专业为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所在专业。优秀教学团队有力带动了全市专业建设的快速发展。

6.优秀教学团队在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立交桥中肩负重任。优秀教学团队在加速构建南京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衔接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13年9月,南京已经开展了中高职“3+3”、中职与普通本科“3+4”、高职与普通本科“5+2”分段培养模式,搭建了职校学生成长成才的立交桥。优秀教学团队相关专业在其中肩负重任。以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为例,南京高职校的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学团队,金陵中专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数字媒体技术教学团队,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团队等承担了相关分段培养专业中职阶段的培养重任。

(二)反思:开创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境界

为进一步实现成才学生、成长教师、强劲企业、强盛南京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优秀教学团队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南京职业教育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

1.进一步提高对“教师是职业学校最主要的资源”观点的认识。人力资本理论把人看作资源,而且是最有创造力、最有价值、可以带来丰厚回报的特殊资源。就职业学校而言,教师毫无疑问是最主要、最有创造力、最有价值的资源。

当前,南京职教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由第一次教育现代化阶段向第二次教育现代化阶段跨越,即由注重教育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阶段跨越。各级教育管理者及教师都要充分认识教师的价值,充分认识师资队伍建设的价值,充分认识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投资是职业学校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要把重视学校物质基础建设的目光及时切换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高度上,在具体实践中,要把工作重点和教育资源向师资队伍建设倾斜。

2.进一步创新教师队伍“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必须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经营管理好这笔资源,让这笔资源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南京市教育局计划利用3年时间投入1500万元(各校配套投入除外,实际截至2013年12月,已投入1635万元)重点打造60个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的做法,是教师队伍“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之举,开了个好头。但这只是开头,今后在加强优秀教学团队成员师德水平、专业技能水平、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且60个团队成员只占全市职教系统3622名专业教师的一小部分,怎样以点带面,覆盖和带动全体教师,还有许多创新之举需要我们去探索。

3.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和机制。南京市教育局在《关于开展南京市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中,从组织领导、经费投入、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等方面对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保障体系作出了明确规定。随着团队建设向纵深发展,保障体系也需要不断优化完善。如在完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的渠道和政策(2013年11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已正式出台《关于落实职业学校聘用教师经费政策和中等职业学校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对职校引进兼职教师给予了政策支持);不断优化职业学校人力资源配置,使教师配备能适应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完善职业学校教师管理制度,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方面将是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Excellent Teaching Faculty Construction in

Nanj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Hong & WANG You-yue

篇(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11-03

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联合推行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组织形式。作为高校教师之间缄默知识传送、转化的纽带,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因而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主题之一。相较财经类院校、综合性大学等其他类型高校,理工科院校所设的金融学专业一般起步相对较晚、投入有限,体现金融专业特色的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教学深度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影响[1],但也同时具备数理基础雄厚、突出实践能力发展、注重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等优势特征。相应的,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也处于探索阶段,需结合其院校优势、教师特质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相关的教学团队组建方式、团队规模和结构以及引才与考核机制等。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研究

1.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上世纪80年代,团队研究开始被应用于教育体系,美国学者Joyce B.和Showers S.率先提出了“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概念,他们通过实验结果的比较,认为教师应协同互助,形成同伴关系共同对教学进行研讨,并实行系统的教学训练与反馈,相互学习并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2]。我国学者对于“教学团队”这一概念尚未形成统一定义。马廷奇从高校发展的任务需求角度出发,认为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3]。孙丽娜、贺立军将教学团队定义为,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4]。张意忠则指出,教学团队是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队伍[5]。上述研究虽对教学团队的界定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了教学团队的两大基本特征:一、目标同一性,教学团队需具备明确、一致的团队建设目标;二、责任互担性,教学团队成员应相互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承担团队建设的责任。

2.教学团队的组建模式。作为一类非正式教学组织,教学团队的组建模式有很多种,如基于教学研究室组建,基于课题组建,基于一级、二级学科组建,基于课程组组建等。根据学科方向、教学内容要求和培养模式等,成立数个由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组,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这一组建模式不仅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任务要求,同时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形成和发展。数据显示,我国2007~2009年来批准的205个国家教学团队中,课程(群)型教学团队数平均占90%,并逐年升高,2009年提升到100%。这种比例构成及变化说明,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组建模式,是各高校教学团队通过逐步探索而形成的共识[6]。

3.专业教学团队研究。专业教学团队研究即以某一具体专业的教学团队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其实践过程进行提炼与归纳,进而对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进行经验总结。专业教学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如,李静敏通过对目前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人才引进机制、绩效考核和科研激励机制改革等相关意见[7],葛欣、许望和卢德馨总结了南京大学大理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探索和新成果[8],但目前尚无针对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进行的专门研究。

二、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

大连理工大学长期坚持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培养建设方针,依托理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以课程组为核心,组建了一支专业知识基础雄厚、国际化视野开阔、实践指导能力强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本文将以该教学团队为例,对其建设过程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丰富相关研究内容,并为同类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构建和运行提供一定借鉴。

1.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组建。教学团队围绕金融学专业的课程组进行建设,以数理与金融基础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模块,组建了一支由数理与金融交叉、国际化双语和实践能力培养等三支子教学团队构成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①数理与金融交叉教学团队。根据院校特点,利用数理工程学科优势,以传授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金融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为目标,建立涵盖数理基础知识(包括工科数学分析、计量金融学等课程)和金融专业知识(包括公司金融、证券投资等课程)两大课程组全部师资力量的教学团队。②国际化双语教学团队。以国内教师双语授课、海外学者英文授课为主要教学模式,组建一支专业水平高、英语能力强的国际化双语教学团队,该团队涵盖国际化(英语能力)课程组(包括专业英语、国际金融等全英或双语课程)的师资力量。③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团队。以培养学生从事金融活动的技能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组建涵盖金融专业实践(包括企业调研、综合实习等课程)和实践拓展(包括金融学案例分析、金融创新讲座等课程)两大课程组全部师资力量的教学团队。

2.专业教学团队的人才引进与培养。①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金融学专业采用“三大引才模式”,构筑教学团队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通过“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完善教学团队,依靠“海天学者”基金计划及国际会议等吸引海外学者,利用校企合作机会聘请企业金融管理人才。首先,专业教师队伍引进。设立“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用作教学团队在海内外长期宣传人才招聘计划的费用,以及聘用教师的安置费用;其次,吸引海外知名学者。外聘“海天学者”、客座教授。依托院校“海天学者”基金项目,每年聘任1~2名优秀海外学者,作为特聘教授或高级访问学者,来校承担全英语授课、金融知识讲座等短期工作。依托国际会议,吸引海外人才讲座。每年定期举办“金融风险与公司金融国际研讨会”,利用会议的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海外知名学者、教育专家前来与教学团队进行交流互动,并为学生举办英语讲座;此外,吸纳金融管理人才。强化与大连银行、广发证券大连分公司、泰富(大连)投资公司等金融型企业的双向合作,从每个企业选聘2~4名学历水平较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中层或基层管理人员,作为教学团队的毕业生实习指导教师,选聘1~2名高层管理者作为金融实践讲座客座教师,将具有丰富金融管理经验的相关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个体需求,打造教学团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和“教师合作导师制度”,加速青年教师成长,组织双语教学培训和教学实验实训,提高教师双语授课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首先,青年教师培训。“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依托国家基金委、国家留学基金委,在教学团队内部,每年至少选派2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合作交流院校进行半年以上的学习或进修,使青年教师通过海外交流平台获取专业基础知识、前沿金融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合作导师制度”为教学团队内新入校的青年教师配备1~2名教授级导师,从基础教学、课程实践及专业研究等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引导,以迅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素养。其次,培育双语教学团队。与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外语学院等部门配合,为教学团队成员举办教师双语授课能力培训学习班,聘请2位外籍教师、2位国内教师承担约60个小时的课时量,对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进行系统化培训,并协助教师进行双语教学课程的设计或改革。最后,以训促教指导实践。利用每年寒暑假,邀请大连金蝶软件公司、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模拟仿真实验室和软件的提供方,为教学团队成员进行全面实训,使教师深入了解实验室、软件的操作程序及更新情况,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教学实验。

作为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需与高校学科优势、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紧密贴合,通过借助相关理论研究,探寻其建设规律及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探索、修正,寻找有效的团队组建方式和教师引进及培养模式,进而不断充实专业教学队伍,推动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确保高校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张英,徐彬,崔兵.工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思考[J].文教资料,2007,(3):10-15.

[2]Joyce B.& Showers S.The Coaching of Teaching[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2,40,(1):4-10.

[3]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4]孙丽娜,贺立军.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河北学刊,2007,(5):162-165.

[5]张意忠.建设高校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2):40-43.

[6]陈晓林.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2-74.

[7]李静敏.对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建设问题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1,(3):100-101.

篇(4)

关键词:系统工程;教学团队;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23-02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作为我国系统工程发展不可或缺的奠基人,曾经指出:系统工程是一门组织管理的技术,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自从系统工程学科产生以来,在许多工程及管理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将系统工程基本工作过程与教学团队建设结合起来,讨论如何将系统工程运用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中来,并总结出在此过程中的应用经验,形成自己的思考。

一、系统工程

(一)基本含义

系统工程是从总体出发,合理开发、运行和革新一个大规模复杂系统所需思想、理论、方法论、方法与技术的总称,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基于系统工程学科特点,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可以应用在传统的工程控制领域,还在包括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管理系统等非结构化科学领域中有着同样广泛的用。

(二)系统工程思维与教学团队建设

系统工程强调工作程序及思路的整体性,强调对组成系统的元素进行适当的配置,以实现整体功能的优化。系统工程承认“人”和“信息”在系统整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综合了系统分析、系统建模仿真、系统评价等关键技术方法,从系统整体层面出发认识问题,确定目标,寻找完成目标的最优计划、最优组织、最优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最优方案,使系统发挥出整体最优功能。

教学活动正是这样一种活动: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特定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以人为本、系统性强、影响因素复杂多变等特点,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可以应用的对象。

在教学活动进行中,教师授课的质量是人才培养这个最终目标是否能够完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团队作为一种高效的工作组织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中来。所谓团队,是指由少数具有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目的而设立业绩目标和工作方法、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据此定义可知,教学团队就是为了完成共同的教育目标,由一些担任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所组成的群体。该群体中的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手段、擅长领域或承担教学任务方面各有侧重,但最终目标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整合教育资源,取长补短,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教学团队,构建有效的教学合作机制,最终实现教学效果长期、有效地提升。

二、基于系统工程思维的教学团队建设方法

教学团队建设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中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有层次地组织教学资源,安排教学培训,总结教学经验,修正教学手段,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与教师双重培养的目的。教学团队的建设遵循团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团队诞生之初到最后团队稳定、有效地发挥作用,其中包含规划设计阶段、分析研究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更新改进阶段,这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问题。

(一)规划设计阶段

该阶段为设立目标的阶段,要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进行调研,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团队建设目标。目标包括教学团队组建的周期、规模、教学目标等纲领性规则。

(二)分析研究阶段

该阶段为根据目标安排实施计划的阶段,主要包括具体人员和课程的安排、教学大纲的研究制定、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另外,包含教学研讨的频率、教学成果的检验标准、教学活动开展的一般要求等制度性规则的建立。

(三)教学实施阶段

该阶段为具体教学工作进行阶段。教学团队成员应根据第一、第二阶段所设立的纲领性、制度性规则有条不紊给予执行,注意在实施过程中收集信息、积极研讨,为第四阶段提供支持。

(四)更新改进阶段

该阶段为一个周期教学活动结束之后、下一个教学周期开始之前的教学总结阶段。教学团队成员对本次教学活动中的得失进行总结、交流,分析需要修正或改进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方案。

三、应用实例

基于以上教学团队的建设方法,本文以系统工程教学团队建设为例,简述整个过程。

(一)规划设计阶段

上海海洋大学工业系共设两个专业――工业工程和物流工程,共有教师14人。其中,物流工程专业于第四学期开设系统工程,工业工程专业于第五学期开设系统工程,并且都为专业核心课。基于系统工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经申请,学校批准开展系统工程重点课程建设,第一阶段课程的建设周期为两年。

(二)分析研究阶段

以重点课程建设为契机,根据系统工程课程特点和学科相关性,学校组建了以系统工程课程群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团队共有5名教师,分别担任《管理学概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主要课程。这些教师专业背景互补,职称和工作年限分布合理,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梯队。确定教师团队后,开始讨论确定相关课程的授课范围,以确保内容上的承继性;修正课程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确定了教材和教参的书目;制定详细的教学管理机制和课程考核机制;详细安排了教学资源的组织任务、教学课件的完善任务、教学案例的收集任务及教师个人的培训要求等。

(三)教学实施阶段

在教学实施阶段,本团队以系统工程课程为抓手,开展教学过程实践和教学成果的检查。在授课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学安排组织教学,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以确保教学成果,定期开展教学团队内部讨论会议。教学团队中的教师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多次参加相关课程的教学培训活动和教学科研研讨会,使系统工程教学团队无论是从授课还是学生满意度上都获得好评。

(四)更新改进阶段

截至目前,本年度的物流工程专业系统工程课程已完成授课任务,工业工程专业中该课程的讲授仍在继续。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实验实践课程的设置。基于课时量和课程内容,目前课程中实验课设置较少,而系统动力学等重要内容通过实验案例的训练可加强学生的理解,因此在课程修正时要着重考虑实验实践课程的恰当安排。

2.教学案例的总结与案例库的建立。系统工程授课过程中可能会涉及许多案例,通过本次课程建设与授课实践,今后我们将重点打造课程案例库,利用案例讲解和分析,将知识更清晰、明确地传授给学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前期支持类课程的督促与学习效果检查。系统工程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前期支持课程的影响,如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因此,前期支持类课程的授课与学习效果也将纳入考查范围,以保证学习效果。

四、结语

教学团队作为一种创新、有效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目前高等院校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个层次结构合理、目标明确的教学团队中,将会达成有效教师合作、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满足教学要求、学生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共同目标。基于系统工程思想的教学团队建设过程,注重团建的全过程控制,能够保证各个阶段性任务的有效完成,确保整个教学团队保持可持续、可发展的生命力与创新力。

参考文献:

[1]汪应洛.系统工程[M].第四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黄顺基,钱学森.社会工程思想和方法及其重要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04):98-104.

[3]刘闯,邱秀伟,张亚卿.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0,(10):34-35.

[4]江新,张巍,李琦.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华章,2013,(27):213,246.

[5]刘凤春,陈希有,王林,等.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1):5-8.

[6]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篇(5)

关键词

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建筑市场的竞争也愈加的激烈,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必须不断完善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工程项目是以工程建设为载体的项目,建设项目以施工企业组建具有一定技术知识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工作团队,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科学技术对施工项目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全过程管理。项目团队需要充分考虑资金、技术、设备、环境等因素,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因此如何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水平,成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研究重点,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以设计为龙头的EPC工程总承包企业,对工程项目的管理不仅体现在施工项目管理上,设计管理及采购管理同样需要一个高绩效的团队来提高工程总承包项目的综合效益。本文从项目的概念出发,浅论几点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中的团队建设的意见。

1.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工程项目管理的哲学内涵来看,工程项目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群体活动,既有技术性又有非技术性,因此它不仅是技术活动,同时也是社会活动和管理活动。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工程项目活动为对象,通过一个有时限的柔性组织――项目管理团队,对工程项目进行高效率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活动,以实现工程项目的整体目标。 因此团队建设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处于转型时期的EPC总承包商,尤为突出,工程总承包项目团队承担着对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中间哪一个环节出现漏洞,都会影响到一个项目全盘布局的规划等重大战略。因此,对工程总承包企业而言,如何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搞好团队建设,是值得引起关注的重要课题。

2.项目团队的特性分析

2.1团队特征

项目团队是指为了有效的实施工程项目,而建立的一支相互联系的、同心协力地进行工作,以实现项目目标的团队。而企业的项目团队,更是为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能够为企业展现出一股冲劲和活力。工程总承包项目团队具有不同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经验;团队成员具有极高的求知欲,乐意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对个人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意愿,把组织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青年项目团队成员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积极性,共享组织的价值观,对组织存在强烈的归属感;团队成员之间互相信任与依赖,能够发挥出整体协调的效应,充分表现出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力量的总和。

2.2项目管理特征

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具有特定的管理对象,有时间约束,有资金限制和经济性要求,复杂性和系统性相统一。而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实质是设计、采购、施工的综合管理,对工程项目的工期、资金、质量、安全等需要更好协调、平衡和控制。传统工程项目的分别承包情况是设计、施工、采购单位不可避免地持有不全面的质量观,设计、施工、采购之间及项目管理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因素更多。而通过工程总承包的统筹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在EPC总承包商一个主体协调下实施项目的优越性,尽可能实行设计、采购、施工进度的深度交叉,在保证EPC各阶段合理周期的前提下,缩短总建设周期,为业主创造最大的效益。

2.3文化特征

项目管理团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责任文化、学习文化、开放文化等团队文化不断地调整着每个人的目标及价值观,有助于创造团队的理想,使得团队成员在组织中感到愉快和自豪,使团队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并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3项目团队建设中的主要风险

EPC项目团队建设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对于EPC总承包商来说,主要的风险来自项目所依托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以及项目内部或自身的各个方面。对于EPC项目,只要是影响项目团队建设的风险就不可小视,因为它可能会对团队整体或个体造成不利的影响,进而可能波及整个项目。因而必须要对各风险源加强监控,进行识别和审查,通过状态审查进行预警,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完成。EPC项目团队建设中的主要风险有以下几点:

(1)依托环境不利

(2)目标以及职责权限不明确

(3)团队管理体制和方法的自身缺陷

(4)团队建设自身规律缺陷

(5)项目团队内部沟通协调不足

(6)冲突管理不到位

(7)缺乏奖惩机制

4团队建设与管理完善措施

高效的项目团队是基于组织、人员、文化三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组织一支高效的工程总承包项目团队也离不开这三方面因素。如何组织工作,挑选人员,进行文化建设以及如何整合这几方面的因素,是团队建设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组织一个新的项目团队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

4.1做好总体规划

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首先应制定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及规划。工程总承包的项目管理主要是针对设计图纸的管理、施工单位的成本、质量、进度以及安全管理、采购商的管理,因此,项目管理团队首先必须明确其管理目标,根据项目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进一步分解和细化团队建设总目标,形成阶段目标并制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计划。组织规划工作包括确定项目组织的规定制度,确定项目组织图,定义主要的汇报和权力关系,划分责任矩阵,做好工作说明等。另外,还要在时间安排、资源分配等方面作出明确的界限。这些一旦确定,项目团队就有了一个固定的组织关系和稳定的组织内环境,这是建立一个高效的项目团队的基础。

4.2建立好团队制度

4.2.1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项目管理团队的制度和工作流程是团队成员工作的准绳、方向,是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基础,制定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是搞好团队建设的前提。项目团队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分系统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涉及设计、施工、采购管理的每个环节和细节,形成管理制度文件10多份。包括合同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会议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文件。项目部注重管理制度的执行与落实,由项目经理主抓,其他各班子成员对所分管系统的管理制度执行负责,以保证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

4.2.2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团队的凝聚力,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完成项目管理目标,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对项目团队成员的激励可以采用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榜样激励、综合激励、成就激励、挫折激励、激励强化等多种方式。人员激励是对项目成员工作成果的认可,是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保持项目成员对项目的忠诚度、积极参和热情、激发其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协作力。荣誉激励主要是提高施工项目管理团队的优越感,激发动力或者树立典型模范,号召团队成员的共同学习,提高项目建设中工作的积极性:物质与精神奖励则是通过为优秀的团队成员颁发奖金以及荣誉证书等,形成群体效应,促进团队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

4.2.3制定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沟通开展的意义是保证项目管理团队之间及各参建方之间在信息方面能够上下通畅,发挥出搞笑及时的效率。要达到这一点,及时领会,保持沟通很重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沟通不畅是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沟通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沟通管理过程中,既有与业主的沟通、项目管理公司的沟通,又有与职能部门的沟通,还有与各承包商、分包商、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与各部门、员工的沟通。这一系列的沟通,都需要疏导、规范、利用。良好的沟通可确保项目运行的效率和管理的有效性,为项目的成功保驾护航。也只有发挥出项目管理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高效的共同完成任务。

4.3团队成员培训

项目管理团队的成员除了期望通过项目成功经营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外,还想通过项目管理实践和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取得进步,有助于其个人职业成长。而培训就是为了提高项目团队的技能而设计的各种活动。培训的目的还包括提高团队成员的团队协作愿望,统一价值观,营造团队工作氛围,熟悉工作制度、程序、环境等。团队成员培训的主要内容有:① 团队的价值观和愿景的培训。这类培训可以促使个人的价值观与团队的价值观一致,使团队成员在思想上与项目团队维持高度一致。②业务技能的培训。一方面,业务技培训可以提高其本身的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让团队队员对其他成员在知识、技术等方面有足够的理解,有利于合作。项目部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及人才培养。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与讲座;公司为项目部成员建立师带徒制度,对新分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技能辅导,分阶段进行总结及表彰;逐级进行人才培养,上级对下级除了做好工作协调与管理外,还要经常进行业务技能、工作方法及待人处事等方面的培养。③团队技能的培训。团队技能的培训包括人际关系技能的培训,解决冲突能力的培训,敏感性训练、维持团组行为规范的培训,团队会议技能培训。团队决策技能的培训,团队绩效评估方法的培训等等,这些培训将促进成员在项目团队中更好地协作,促进团队朝着高性能发展。

除了业务与技能方面的培训外,还可开展一些改善人际关系的活动,如出游或户外体验、参加各种文体娱乐活动,给团队中各成员提供沟通、整合的场所和机会,达到团队人际关系改善的目的,以促进项目顺利进行。

4.4团队成员职业引导

在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团队中,项目经理应该关注每个项目团队成员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对于项目成员自我的职业发展,项目经理可以给出一些建议,但更多的是应该尊重项目成员的想法,并为项目成员制定一些合乎实际的学习和成长路线,以便加以引导。最好的情况是能够将项目成员的工作任务和自我的职业成长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了解项目成员的根本需求,阐明团队于个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其明白团队的重要性。并将项目的文化环境因素和价值准则统一起来,加以优化,来引导员工的价值观。项目部应向员工介绍项目的远景和目标,使员工进一步感受到工作的意义,把个人的付出和企业的贡献联系起来,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提高员工建设的积极性,使员工和项目部结成息息相关的共同体。

4.5团队活动

举办多样性的团队建设活动,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互相了解,成员与工作更加匹配等,其直接目的是为促进团队成员间的社会化创造条件,最终目的是建设一支高效的项目管理团队,为更好地完成工程项目目标服务。团队建设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项目团队可以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来庆祝项目工作中的事件;或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如扶贫、助学、赞助文化活动等,不仅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加深项目团队与公众之间的感情,在融洽了社会关系的同时,使项目团队感受到了集体荣誉感;或定期组织各种旨在减轻成员工作压力活动,如开展户外集体出游、体育竞技等活动,以培养忠诚友好的情感和开放、坦诚的沟通和交流的氛围;还可以定期召开团队会议,共同探讨团队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障碍,以改进团队的各项工作等等。

4.6团队核心

在传统的施工企业,施工项目管理团队通常以项目经理为团队核心,项目经理担任着监督指导,发号施令,统领全局的角色,使团队成员缺乏自主管理的意识,整个项目管理团队缺乏组织柔性和灵活性,更缺少了创新和冒险的精神。而在工程总承包企业里,项目管理团队不仅涉及与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沟通,还需对分包商、承包商、供应商等进行管理,这就要求EPC总承包项目的项目领导发展“团队型”的领导风格。努力把项目团队导向一个自主管理的工作团队,使整个团队自由分享信息,为不断改善作业方法和程序而奋斗,使项目部成员之间高度融洽而又高度负责。当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冲突时,好的团队领导不是强制个人绝对服从团队和企业,而是能够有效地加以协调,确保团队成员的行为不会偏离团队目标。所以项目经理若能形成“团队型”的领导风格,必能将项目管理团队打造成为一支高效、优质的高性能团队。

4.7团队文化

一流的项目管理团队必须有很好的团队文化,寻找并确定好团队人员的共同价值观,并且得到大家认可。当团队成员拥有同样的价值观时,他们的行动就会反映出这些价值观,合作将会进行得较为顺利,关系将更为牢固,每个人将从中受益。对于EPC总承包商来说,既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又要在合理转移风险的过程中,与所属的承包商和分包商互利双赢和谐共处。在现在的EPC总承包项目管理中,我们强调的团队文化主要有责任文化,学习文化,协作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①责任文化:责任感是团队文化建设最基本的要素,只有项目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了这种责任感,能够积极主动工作,才能够谈得上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相互协作,以实现团队所共同确定的预期目标。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强调最多的责任感就是项目成员要把自己角色下的工作做好,努力为项目部分担繁琐的工作任务。

②学习文化:任何一个工程项目团队,其项目目标的实现与团队成员的努力及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项目团队中营造积极向上、敬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就显得非常重要。项目部的文化氛围有赖于项目经理在日常的言行和具体的管理中倡导。一个好的文化氛围,每个成员都能感觉到被尊重,在项目管理团队里大家公平竞争,大家一起学习,遇到困难大家勇于面对,努力克服,为形成良好的项目部团队文化奠定了基础。

③协作文化: 协作精神在项目管理中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承担起项目管理的任务,因此,就需要将项目部的角色和岗位进行分工。这就决定了即使完成一项简单的任务也需要项目部中许多成员来共同协作完成。一个再优秀的项目部成员如果没有团队观念,不愿意和他人协作那也是不适合呆在项目部中。项目部成员应该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充分信任和充分沟通来共同实现团队任务,每个成员都应该认识到团队利益始终高于个人利益,只有团队进步和发展了,个人才能够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36-02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专业团队建设主要集中在“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团队建设两大类,缺少针对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化专业团队建设。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安全保卫专业依据“就业导向谋改革,开放合作创机制,德法能技育人才,服务政法促发展”的办学理念,“立德明法、重能强技”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前几年专业建设和“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内在要求,针对专业整体打造“校内教师、企业专家、学管干部、学生”四位一体,专兼结合、教管联动、师生互动、双师素质突出、双师结构合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的专业团队”。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专业团队建设取得一定实效。本文详细介绍我院安全保卫专业团队建设的原则、探索与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效。

一、专业团队的建设原则

1.明确团队建设目标,为团队成员指明方向。团队依据行业企业需求,以专业为指向,以学生的全方位的培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各方在教学育人方面的优势,铸造专业特色和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品牌学生。

2.打破原教学、管理条块化体制,从专业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构建一体化专业团队。安全保卫专业团队依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人格形成特点、具有专业指向性的通用能力与综合素养、专业素质与技能形成的阶段性、多元性规律,以及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由“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相对固定的基础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优秀学生”组成的多元的、多种学科背景、多种工作背景的专业团队。

3.明确责任、相互协调,形成“整合效应”。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细分人才培养环节、项目,如: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学生管理、“校政企行”职教联盟等,将团队的成员依据工作岗位、学科特点,工作背景分属于不同环节和项目,明确每个项目的任务,实行项目负责制;当项目之间有交叉融合,项目组间沟通协调,通力合作,使人才培养无死角。

4.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进专业团队运行机制的建设。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团队的各项制度,从而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激励系统。主要建立和完善以下四种机制:①定期联席会制度:团队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业带头人,各项目组负责人通报专业各方面新情况新进展,以及各自项目开展中遇到的困难,需要的帮助,大家协商解决,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②阶段性总结制度:每半学期最多延长到一学期,各项目组要总结归纳本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与不足,深入思考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③团队成员评价制度: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使教师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根据教师贡献大小,合理拉开分配差距,鼓励和支持教师立足本职工作多做贡献。④保障督促制度:为保障专业团队的生命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保证团队高效、有序、稳定的发展。《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专业团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管干部管理规定》、《专业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等。

二、专业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依托“三大体系、一大平台”,合理分工、通力合作,专业团队全面开展工作。①专业教学体系,专业团队从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出发,分析出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引入国家、行业企业标准,融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构建专业教学体系。校内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合作,充分发挥“双师”的优势,依据专业教学体系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开展实习实训,打造“教、学、做、训、评”一体化课堂。使基础课、公共课具有专业指向性,在培养培养学生通用能力、综合素养的同时,为专业课程服务,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开拓出多个新领域。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立德明法,重能强技”的人才培养特色,将政法特色、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融合,借鉴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模式,构建了安全保卫专业职业素养提升体系。学管干部依据本体系的要求,对安保专业学生进行准军事化管理,注重学生生活秩序、教学秩序的管理的同时,通过系列活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全方位提升,从而搭建起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桥梁,缩短学生入职后对工作、对社会的适应时间,使其满足行业企业用人的现实需求。③专业团队培训体系,首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教师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其次,依托系“校政企行”职教联盟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作为我系的兼职教师,校内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实地培训,参加行业企业竞赛。第三、架构了国内、国际两个培训平台,三年内专业团队人员国内交流培训人均3次以上。先后选派14人次教师出国考察学习,并由澳大利亚康普利斯学院为安保专业按照国际安保管理四级标准培训师资,现已有16名教师获得了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职业培训与评估师”(TAE)职业资格证书。④构建了“校政企行”职教联盟,搭建了专业团队活动平台,校企合作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与命脉,以学习者为中心,背靠政府、依托行业、融合企业、联合院校,构建了全国首个“校政企行”安保职教联盟。校企共同成立了伟之杰、政博安、华信中安等不同层次的安保培训学院,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建设格局。为安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改、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核心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分级制改革、各类课题研究、交流、培训与项目合作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平台。

2.实施学生培养“四伴随”,全方位发挥专业团队育人育才作用。安全保卫专业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在学生学习期间专业团队全过程“教学伴随、企业伴随、管理伴随、党务伴随”陪伴学生成长成才。①教学伴随,学生两年在校期间,校内外专兼职教师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任选课)、第三课堂(社团活动、技能竞赛、实践活动)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行业企业顶岗实习一年间,专业团队共同研讨实践教学方案,制定实习任务,创建“顶岗实习实训项目课程学习包”,并为每名学生指派一名校内教师、一名企业人员共同指导学生依托实训岗位进行实践学习,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专业问题,伴随学生成长。②企业伴随,从新生入学专业讲座,职业规划指导讲座,到专业实践课堂,大型项目、大型活动实践,顶岗实习阶段,就业指导均有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陪伴,为学生顺利走入职场打下坚实基础。③管理伴随,校内两年实行军事化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管理,军训,课外活动,班队生活,学生心理问题处理,配合专业组织各项活动,均有专业团队的学管干部完成。实习一年间,学管干部会通过Q群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班队要求的传达,就业信息的,就业招聘的安排,就业心理指导,三方协议的签署,学管干部对学生的管理始终伴随。④学生需求反馈伴随,专业团队中的学生主要负责学生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就业、以及就业后的需求调查与反馈,及时反馈对学校、对企业的意见与建议,与教师、企业、学管队伍形成良好的互动,以便为专业团队教育教学改革依据提供一手的支撑材料,更好的推动专业发展。

三、专业团队的建设效果

1.成果丰厚,专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安全保卫专业是北京市示范专业,安保专业团队成功申办北京市专业创新团队,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聘职教专家一名,安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安保管理职业教育分级制项目》成功申报了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验项目,《安保防卫术》成功申报为国家精品课程,《安全防范技术应用》成功申报为司法部精品课程,四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职业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建成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室一个,建成全国首个安保专业“校政企行”职教联盟。

2.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企业认可,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安全保卫专业从2007年只有几家合作单位,四处为毕业生找就业单位,到现在已有包括故宫、国家会议中心、侨福、中石化华孚物业公司等70余家合作单位,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认可,20余家单位连续三年上门选人才,并不断有新的用人单位到校洽谈学生实习实训,毕业生选用事宜,学生就业岗位已从基本的安保岗位,提升到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而且已经从国内走向国际,两名学生在新加坡就业。

3.构建了多种社会服务载体,创新服务形式,社会服务能力得到行业企业广泛认可。安保专业不断丰富服务形式、深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通过立足政法、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形成了政法系统在职培训、安保在职人员分级制教育、短期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成人学历教育等多种稳定的社会服务载体,广受行业企业认可。

4.搭建安保专业国际合作平台、引进了国际安保职业标准,推进安保专业国际化建设。几年来,安保专业坚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国际职业教育对接,通过与英国、以色列、瑞士、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安保公司、院校开展广泛交流,整合来自国际间“行业、企业、院校”三方的资源,搭建了安保专业的国际合作平台。2012年正式将国际安保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证书引入中国安保市场,2013年将实现安全保卫与风险管控双文凭证书国际班和面向国内安保行业的在职人员培训项目的落地实施,使安保专业建设接轨国际,推进了安保专业的职业化。

篇(7)

一、基于课程建设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应综合考虑其自身队伍庞大,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基于这一特点,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应多样化,根据不同兴趣爱好将教师分成不同的团队,并根据其能力范围为期安排团队中的职务,促进团队发展从而最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当然,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都应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依据。英语学习应注重人文素养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团队建设应实现为学生服务。如大学英语教师可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安排不同层次的英语选修课,建立选修课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更多跨学科的,多样化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根据近几年的实践调查,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由于经费有限或者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出现中止现象。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还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建设内容上,尽量追求专业化,而不是大而全。确保课程团队建设有助于课程安排,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当然,团队建设还要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不能盲目的跟从。团队建设要分阶段,分步骤的完成。总之,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建立多样化的、方式灵活的课程服务体系。

二、基于课程建设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路径

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应具有跨专业意识吗,但是由于专业众多,因此无法逐一实现。因此在团队建设方面,应坚持小而精的特点,建立专业英语核心课程,并保证能够提供专业的教学团队。专业英语课程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安排,为学生提供自由的选择机会,内容范围可包含艺术英语、人文英语、社科英语。英语语言文化以及商务英语等多项内容。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以课程建设为前提组建教学团队

大学英语教学首先应具有合理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课程安排。然后针对教学课程需要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并从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中选择一位作为团队负责人。从而有次序的开展一系列的课程教学和相关教研活动。这种团队一般负责较专业的教研或者教师队伍培训,人员通常不多,由英语骨干教师组成。因此其建设目标应更加明确和专项化,真正发挥作用。

(二)建立专业课程的教师团队

要求以大学英语中的一门或几门课程为基础,建立专门为这两门课服务的教师团队。这一团队往往课程数量不多,一两门最佳。而相关的教师团队要具体专业性和互补性。从而突出学生的某项能力,通过建立专业的教师团队可选择学生队伍,安排不同的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或语言交际能力。这种团队适用于基础较差或者某项能力较强的学生,高校应针对削下现状选择合适的教师团队,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三)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建立不同种类的英语教学团队

无论是英语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需要专业的教学团队。而教学团队建设都需要以英语教学目标为前提。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上,首先应把握教学整体目标,这一目标应与学生就业能力,实践能力提高为基础。建立整体上的教师团队,如英语口语教师联盟,为学生提供口语锻炼机会。并且将教学分成若干个小的目标,建立基于教学目标的不同英语教学团队。完善群体教学和单一课程建设,并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使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实现大徐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四)基于学生未来规划的大学英语建设

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团队建设首先应针对学生未来规划,建设单一的或群体的团队。如ESP课程教学团队、专业英语团队以及相关选修课程教学团队。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学团队建设与学生未来规划出现冲突应首先考虑学生的需求。教师专业要求上可以来自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只要实现互补,能够对学生未来工作起到积极作用就可以组建。建设过程要充分合理利用本院校资源,团队建设要具有特色和专业性。

三、总结

总之,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教学团队建设有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综合性和专业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也应以这一目的为前提。课程设计要建立在学生的某种需求上,而教学团队建设则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招兵买马是团队建设的前提,做好招聘工作,筛选适合岗位职责、具有挖掘潜能的人才是筹建优秀销售团队的第一步。

招聘人才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根据招聘职位的不同以及被招聘人才的素质及信息获取习惯区分,我们应当选择不同的招聘途径,以确保获取广泛的人力资源。常见招聘人才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人才市场招聘;2、网络招聘;3、猎头推荐;4、挖同行墙角;5、朋友、员工推荐;6、刊登平面广告招聘;7、内部提拔。

通过良好的招聘途径,获取人才以后,我们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就是,对招聘的人员进行初步筛选,以确保被培养及使用对象的素质达标及岗位胜任能力的达标。筛选人才应当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简历审查及工作态度的考验;2、工作经历及相应销售技能的考验;3、团队沟通协作能力的考验;4、个人意识、工作热情及市场拓展能力的考验。只要我们能够遵循以上几种方式,设定相应的面试及复试环节,就可以初步在广泛的面试者当中筛选出适应我们需求的备用人才。

二、团队培训:市场是磨练并检验团队的最佳场所。

每一个公司在团队招聘完毕以后,都为团队成员设定了一段时期的集中培训,集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文化、产品知识、销售技能、公司战略的培训以及其他市场运做思想的灌输;多数公司认为在这段培训结束以后也就基本完成了其团队的建设任务。其实,这仅仅完成了团队培训的第一步,是团队筹建的一个开端而已,而市场才是磨练、检验与培训团队的真正场所,否则企业就没必要设立“试用期”了。

要想获取或者说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与营销团队,缩短室内培训时间,将业务人员放入市场,并加强业务人员进入市场初期的指导跟进,实施市场实际操作、运营培训,是提升团队成员素质及团队整体市场运做能力的有效途径。

团队成员进入市场后,我们所要强调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给团队成员施加较大的市场压力,考验团队成员的承受力、执行力与市场实际操控力;2、制定团队市场运做项目,考验团队成员的协作力;3、加强指导,提升团队成员市场运做的快速适应力;4、强化日常监督与销售跟进,树立良好的团队市场运做风气。

三、“优胜劣汰”:提升团队素质最为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良好的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设立内部竞争机制,净化团队竞争环境,可以保证团队质量的持续提升;而此项机制的建设中,“优胜劣汰”是提升团队素质最为有效方法之一。

经理人可以通过日常考核、月度考核、季度考核与单项工作任务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的建立,设立团队成员的考核评分标准,实施“末尾淘汰”制度,实现团队成员的“优胜劣汰”(此项工作的实施必须保证考核标准的合理性,以及考核程序的透明度);同时,在你的销售团队中树立起一个个销售英雄,用英雄和你一道去鼓舞士气,带动、感染你的团队,并有效激发团队的销售激情。

四、日常销售跟进及管控:推动团队建设的全面完善。

通过一系列的招聘、筛选、培训及“优胜劣汰”等有效的措施建立起营销团队以后,同时加强团队的日常销售跟进及管控,就必然会推动团队建设向优秀与卓越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20-03

一、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英语师资团队建设不断发展,英语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作为一种新形态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学是一个互动、整合与实践的过程,用多媒体以及信息网络来辅助教学,符合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说,更应全面提升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新教学理念和内容,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语言应用服务机制。但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使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高职院校如何抓住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机遇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如何做好教师间团队分工?如何做好英语教学信息的获取、传递、利用?信息化教学团队的建设迫在眉睫。

二、高职院校进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就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有所欠缺,教师在重视程度上尚且不足。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法,使原本就复杂的语言学习更加枯燥无味,这与信息化教学的宗旨和目的是相互背离的,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建设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团队对于提高师资力量,促进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已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因此,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更新教学理念,加大信息化设备投入,在有效范围内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大力弘扬教育信息化,使其不可避免的渗透到了高职教育中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这为高职英语教学信息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前景和平台,很多院校纷纷建立局域网和多媒体、微信互动平台,为英语学习提供了全面又个性的教学服务体系,也为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

当前,各类院校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英语教师教学团队,但各个教学团队间的联系和互动不够密切,团队之间交流较少,教学经验分享不足,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在师资团队建设过程中人力的浪费、智力的浪费、教育资源的浪费。高职院校建立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团队能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根据学生的专业对口方向、个人学习特点,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英语教学,有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信息化建设能够密切各院校之间联系,密切师生联系,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出教学方案以及改进方法,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率。

三、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团队应当具备的特点

(一)沟通协作

信息化的一个要义就是密切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之间的联系,通过促进教师与教师间交流、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深化相互之间的了解程度,进而推动教师之间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课堂师生互动方式转变。另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内、外部英语教师加强协作,从而培养教师之间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备课,提高备课质量;通过相互学习,改进每个英语教师各自的教学方法;通过合作教学,提高课堂内容质量,进一步促进英语课堂效率提高。

(二)科学创新

首先是科学精神,教师团队的科学精神更多的是指治学严谨的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师团队建设后,教师获取的教务信息较多,容易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甄别能力,选择最适合现阶段英语教学任务的信息作为备课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治学严谨的态度,因此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团队需要具备的第一个精神就是科学精神,要尽一切努力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其次是创新精神,即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团队信息化之后教师能够了解其他院校的英语教学相关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参考、借鉴的方式反思自己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然后提出改进方案,进而更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方法。

(三)持续实践

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不同于一般的本科类院校,高职院校有更加针对企业实用的特点,因此其英语教学就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即教学内容需要针对学生专业对口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需要利用信息化团队优势善于捕捉这类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提高高职英语课堂的服务性特征。

在保证实践性的基础上还需要稳定持续性,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团队建设的稳定持m性包括两个内涵。①团队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团队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且其效果展现也有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在信息化团队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信心,保证信息化建设持续进行。②实践性特征的稳定持续性。高职院校的特点需要不断为企业提供可以信赖的服务型人才,这就要求英语教学需要有针对性,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利用信息化团队资源开放的特征,开辟更广阔的英语教学资源平台,推进企业服务型人才培养。

四、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一)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相应的信息技术水平

对高职英语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进行英语教师信息化团队建设的基础工作,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是建成信息化团队的基础条件。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个人教学能力不存在问题,能够通过交互式英语教学完成大部分的教学任务,但是在信息化团队建设需求下,教师就显得力不从心,教师个人的信息技术水平较低阻碍了教师团队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对于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极为必要。主要培训内容有基础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包括主要办公软件,尤其是PPT的使用技术,以及其他的视频、音频编辑软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英语教师自主制作课件能力,课件是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依靠信息技术而完成的课程主要内容的集合,是信息化时代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次还需要对英语教师进行其他移动设备使用技术培训,主要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旨在加强英语教师对相关聊天软件的使用效率,例如QQ、微信等,通过这些软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学总结、教务讨论等工作,也是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建立更加广阔的资源共享平台

英语教学只局限于课本是无法达到实用性和应用性的,因此在建设信息化教学团队的同时应当扩大网络教学资源信息平台,实现院校之间、教师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主要有教学课件共享、教学音视频共享、教学英语文本共享等三大信息模块。利用信息化团队优势,做到最高效率的教学资源共享和交流借鉴工作,能够有效规避其他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并且可以通过教学经验借鉴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建立更广阔的资源共享平台的同时应当完善教学资源数据库的管理方案,对英语教学信息资源平台进行分类管理,主要可分为三个模块,即课前备课资源、课中授课资源、课后练习复习资源。并完善用户登陆系统,方便教师、学生调取、使用各类英语教学、学习用资源。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外界交流

信息化团队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就要求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团队必须是建立在和外界的密切交流之上。首先是校际交流,各院校的英语教师应当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通过互相借鉴、学习来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而信息化团队建设能够缩短校际距离,使教师间交流变得极为便捷,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当合理利用信息化团队这一特点,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协作。其次是校企交流,信息化教学团队不能固步自封,应当不断获取外界实时信息,尤其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对口企业的供职信息,根据供职指标,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的英语课程更加针对对口企业需要,为学生未来考虑。条件较为优越的高职院校,可以在多媒体的基础上引进双向播控技术,实现校企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最后是国际间交流合作。扩大信息化团队的优势,通过广泛获取国际间交流合作信息,积极参与国际间教学交流合作,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语言使用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并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对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补充和改进,进而推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提升自身素质

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团队建设除了要注意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之外,还应做好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教学归根到底还是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能素养,信息技术只是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手段。目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学习工具不断涌现,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加快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才能使信息化教学团队发挥出最大优势。

(五)将面授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244-02

1 我国法务会计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现状

法务会计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诞生的一个新兴职业。美国著名的会计家G・杰克・贝洛各尼与洛贝特・林德奎斯特曾对法务会计作了一个简单的解释。他认为,所谓法务会计,就是“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的关系进行解释与处理,并给法庭提供相关证据,不管这些法庭是刑事方面的还是民事方面的”。

本文认为法务会计是接受委托或授权的特定主体,依据会计学、审计学、法学理论作为行为基础,以法律法规及其相关财经制度作为行为标准,通过对经济业务运行过程中涉及会计纠纷、法律诉讼的会计证据实施收集、专业判断和对会计事件进行专业鉴定,并根据收集的证据和专业判断、专业鉴定的结果发表专家性意见及提供诉讼证据支持等相关服务的一种中介活动。

随着诉讼法律制度的日渐完善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法务会计的需求日趋强烈,法务会计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法务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就像一个三层的大蛋糕:最大的底层是坚实的会计专业背景;中层部分是包括审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欺诈调查在内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小的上层部分是对法律环境的基本了解;蛋糕最上面的糖果则代表较强的沟通技巧。

目前,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尚处在起步阶段。在本科教育中,仅有少数几所大学在会计学或法学本科专业下设法务会计方向;在研究生培养中,仅复旦大学设立了“舞弊审计与法务会计”方向。并且现在从事法务会计教学的多是会计学、审计学或法学教师,其知识结构的单一性,直接影响了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建设一支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

2 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意义及实际意义

2.1 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意义

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建设是突破我国高校现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弊端、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与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工作、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形式。

创新型教学团队在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尚属新生事物,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仅限于课题组、重大项目组、学科梯队、教研室等现存的学术实体和实验运行性的创新团队,并且它们中的大部分都不满足创新团队建设的内在规律性要求。

建设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和组织模式,有利于形成和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有利于落实促进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任务。

2.2 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际意义

(1)是品牌专业建设的需要。组建以法务会计教研室为主体的创新型教学团队,可以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增强专业办学实力,提升行业和区域内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水平和能力,形成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

(2)是促进名品工程建设的需要。可以使法务会计的精品课程建设、重点课程建设、精品教材建设等科学的、有计划地加以推进和实施。

(3)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需要。可以将我们的教改成果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是提高师资整体水平的需要。可以使法务会计师资队伍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更趋合理,发挥教学团队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作用,专兼职结合更加紧密,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师资队伍整体业务和素质水平的提高。

3 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

3.1 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

统一明确、共同承诺的团队是高素质教学团队的基石。团队成员应充分了解这个团队存在的理由,团队的界限及团队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地位和功能。科学的为团队设定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教学团队建设的第一大要素。我们将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坚持创新理念,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师合作,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法务会计人才。

3.2 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

(1)培养高水平的法务会计教学带头人。

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法务会计教学带头人,在对学校文化环境、发展远景高度认可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搭建合适的发展平台,帮助其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并赋予其一定的教学管理职能。法务会计教学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除应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创新教育思想外,还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2)建立有效的教师发展支持系统。

从事法务会计教学的教师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教育思想讨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通过鼓励进修和培训,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更系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关注教师的实践积累和实践反思,支持和帮助优秀教师形成更加鲜明的个人风格;吸收国内外关于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有效经验,推动法务会计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为教师提供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支持和物质支持。

(3)建设广泛的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是保证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的基础性条件。通过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合作,每两年法务会计专业教师至少到实践基地轮训一次。双方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共同从事课题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人才培养。

(4)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

将教学文化建设纳入到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中,形成有自己特点的团队文化,营造以人为本、和谐、进取的文化氛围。必要时应对团队负责人及成员进行管理沟通的培训或组织行为科学的培训,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沟通理念,提高沟通技巧,缓解内部冲突,促进信任、理解、尊重以及科学精神在团队中的弘扬。学校相关部门应为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和帮助,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工作平台、充足的软硬件条件、周到细致的服务。

3.3 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保障

首先,学校要在法务会计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中要引人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要制定有利于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

其次,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有赖于教务、人事、财务等学校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

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还应坚持开放、动态发展的理念,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趋势,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际需要,吸收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团队中来。在教学团队内部,要通过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法,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和团队成员的末位淘汰机制;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建立教学改革问题的定期研讨机制、民主协商机制。

另外,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学生最具有发言权,因此,教学团队建设还要建立学生评教机制,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为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篇(11)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举措

在团队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始终坚持以服务教学为主导,以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包含虚拟实训)基地建设等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建设,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国家开放大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逐步形成以校内专兼职课程责任教师队伍为主,各分校教学点专业负责人组成的教学与科研专业研发队伍;以课程为依托,形成《大连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以专业为平台,形成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科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团队QQ群等有效沟通方式,营造和谐团队文化氛围,加强系统建设。

(一)搭建行政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平台

本团队结合行政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央电大专业规则和已有教学资源基础上,通过对其核心课程“公共行政学”“政府经济学”“政治学原理”“社区治理”及“社会调查与研究”等进行设计规划,调整课程内容比例,合理分配授课时间,解决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以及知识更新与学时有限的矛盾,进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同时,结合行政管理类专业共同的知识点,进一步构建成一系列的立体结构知识群组,通过把知识群和具体课程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实用的核心课程群,从而设计出更符合现代远程教育需要的完整有效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见图1所示。

(二)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行政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为弥补原有课程体系的不足,满足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行政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应改变以往采用单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提高各门课程理论基础的教学效率前提下,增加实践环节的训练,将教学内容发展为“理论+实践”动态流程一体化的完整教学体系。详见图2所示。与以往课程建设不同,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更注重关联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衔接,要求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所授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前沿性的内容,还要知悉核心课程体系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体系,从而准确掌握教学内容,并能很好地区分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内容由其他课程予以深化和拓展,哪些内容需要补充等。基于此,核心课程群建设要求对课程师资队伍以梯队形式进行建设,优化组合,为每门课程搭建一支年龄、专业、学历和学科结构合理搭配的师资梯队,确保全部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科学有效进行。为此,教学团队采取以下具体措施:第一,采取教师专兼职配合,专本科互补,年龄段衔接,高中职称搭配的师资队伍。第二,实施“二级负责制”的运作机制,即从专业负责人到课程责任教师二级责任制。其中,专业负责人也是课程群负责人,负责课程之间的协调,而课程责任教师负责本课程内部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实践环节的建设等具体工作。第三,积极参与国家开放大学的教研活动、师资培训、资源建设、课题研究、视频公开课等重要专业活动。

(三)团队建设的总体要求

1.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通过参加全系统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境界,了解全国远程开放大学科研、教学改革信息,及时获得教学改革经验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培养中青年教师。具体措施包括:支持任课教师参加高校相关专业学会会议,加强同行交流;不定期举办各类教学观摩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组织任课教师参加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师资培训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经验交流会等。

2.深化教学改革与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和各成员的积极性,对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验收等进行深入整合、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侧重案例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实现课程资源上网,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构建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增加网上资源,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和教学水平,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便捷的条件。

3.加强教学改革和学习交流

利用团队QQ群召开教学改革研讨会,或在网上进行教学讨论,或合作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和教材编写,或探讨考试改革,或进行教学业务培训,或对前段教学工作进行总结讲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十分活跃。通过这些活动,拉近了省校与分校教师的距离,凝聚了系统的教学力量。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兼职教师要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方面做好教学笔记。第二,兼职老师每学期完成10个学时的听课量并完成听课记录。第三,尽可能从社会各行业具有多年实践管理经验的办公室经理、行政总监、高层管理者中聘请3-5名兼职教师,真正提高实际教学效果,与专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

5.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从课程教学实施到毕业实践环节操作,再到职业证书培训,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扩大实训课程的数量和比例,进一步落实“双证书”制度,做好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训能力。

三、团队建设的经验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