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际语言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8 15:05:0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网络交际语言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网络交际语言

篇(1)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电脑并习惯于通过互联网这一方式进行人际交流。时下,网络交流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键盘开始取代纸张成为书面交流的主要媒介,打字取代了笔墨成为交流的主要方式,许多人开始断断续续地捡起并熟识遗忘多年的汉语拼音。然而,写(打)字毕竟没有说话来得快;键盘打字又受到其按键设计的限制,同时说话者的面部表情、神态和心理状态也因为书面交流中听觉和视觉的缺失而得不到传达,因此在网络交际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满足快速便捷的交流目的,同时又希望达到声情并茂的交际效果,语言交际者常常突破语言常规,创造性地运用符号,大胆地创造新字、新词和新的句式,从而使语言在网络上独具一格,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实,网络语言是一种伴生于网络技术的文化现象,由于大多数网民都很年轻,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变和创新等特点,于是他们蔑视传统,具有极强的反经典意识,崇尚创新,完全不受传统语言语法、语义的规范和标准的约束,因此创造出一种方便网络上应用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语体。而大众口中所谓的“网络语言”,既指那些在传统词汇当中并不存在,而只存在于网络上特有的语言符号,又指那些在网络交际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的传统语言符号[1]。这些新的表达方式或意义既是对传统语言的冲击和挑衅,又是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和发展。本文拟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就如何认识和规范网络用语略陈管见。

一、语言变异的语用依据

人们在话语交际过程中须遵守一定的语言“常规”(norm),即人们所公认的言语交际标准。然而,在特定的场合或语言环境下,语言使用者故意偏离常规,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造成语言的变化及其表达上的突兀感,实现精妙、干练和传神的语义表达。这种偏离语言常规的形式就被称之为语言变异(language deviation)。语言变异的形式多种多样,geoffery leech将语言变异的形式归纳为常用的八种,即语音变异(phonological deviation)、词汇变异(lexical deviation)、语法变异(grammatical devia-tion)、语义变异(semantic deviation)、书写变异(graphonogical deviation)、语域变异(deviation of regis-ter)、方言变异(dialectal deviation)和历史时代变异(devi-ation of historical period)[2](p42-52)。当然,语言变异并非仅限于此,它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变异形式。在日常交际过程中,这些变异现象随处可见,俯拾即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语言是相对稳定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一套固定的语码系统,即语言常规。依据这一常规,人们可以顺利地进行话语交际。同时语言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当一个新字、新词或新的表达方式被大众普遍接受之后,它便进入了语言的“自动化”(automation)程序,成为了语言常规的一部分。然而,长期的使用使它失去了刚出现时所具有的新鲜感或美学潜力,所以,它不断地偏离常规,出现变异[3]。

其次,语言的变异决定于语言本身及其表达对象的复杂性。人的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相当微妙,语言的表述常常会受到局限,人们常常会有思想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无助感。在表达语义的变化及细微的差别时,仅使用常规性的语言是不够的,人们往往还要借助于语言变异,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来达到常规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效果。再次,语言的变异又决定于交际者的语用目的。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人们常常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交际情景。为了达到某些特殊的语用目的,人们往往需要突破语言常规,有意改变词汇、语法和句法等,从而造成语言的变异。最后,语言的变异也决定于特殊的文体风格。作者为了突显自己独特的风格,除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常规以外,有时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变异。文体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风格是对常规的变异”(style isdeviation of the norm)[4](p96)。语言变异通过创造出与常规不同的语言形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助于形成作者与众不同的文体风格。

二、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

网络语言广义上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可分为三类[5]:一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软件、病毒、宽带、登录、在线、聊天室、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文化现象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第四媒体、网恋、网民、电子商务、政府上网、虚拟空间、注意力经济等;三是cmc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和符号,如美眉、菜鸟、青蛙、酒屋、酱紫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在语言变异上,也以第三类最为显著。本文仅从狭义层面对网络语言变异进行分析。

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音、语法和词汇,以键盘输信息作为主要方式的网络交际所带来的语言在网络上的变异则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层面。下面笔者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分别对词汇和语法的变异进行分析和归类。

(一)词汇变异

词汇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词汇的变异也表现在这三个方面,更准确地来讲是“形”和“义”的变异。在网络交际中,音同/似形异义异的特征使得“形”和“义”的变异成为可能。正因为各种语言都存在着同/近音异形异义的字/词(汉语当中此情况尤甚),所以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语用目的,比如使语言显得生动有趣、调侃或者让自己更快融入到一个群体中去等等,网民们往往会采用谐音对原字词进行模拟,从而创造出和原词语读音相近但形态和意义都相异的表达方式。笔者将从以下一例来介绍网络语言变异中主要的方式——谐音。

“偶今天要装台酷鸡,心至少是屁兔或者菜羊,有一个15的纯平靓芒。对了,偶要上网冲冲浪,发发伊妹儿,有时间还要做个烘焙鸡,56k的猫是少不了的。至于老鼠嘛,随便买个就可以了。不过内存一定要大,偶可是要装温酒吧的。”

对于这短短的一句话,初上网的“幼虫”一定会感到云山雾罩,二丈摸不着头脑。其实它的真实含义是:“我今天要装台酷机,芯至少是pⅱ或者赛扬,有一个15的纯平靓显示器。对了,我要上网冲冲浪,发发e-mail,有时间还要做个个人主页,56k的调制解调器是少不了的。至于鼠标嘛,随便买个就可以了。不过内存一定要大,我可是要装win98的。”

那么,在这段网痴们完全无法读懂的话当中,又存在着哪些谐音呢?笔者在此做了一个总结,如下表所示:

此表反映出网络语言生动、简洁、情景化、人性化的特点。其变异主要体现在英语和汉语词汇上,具体表现为“谐音”上词形的变化。综合上表,谐音表现为:(1)英汉之间的谐音,如:“酷”、“屁兔”、“伊妹儿”、“烘焙鸡”、“猫”“芒”和“温酒吧”(此词还同时包括数字的谐音);(2)汉语内部的谐音,如:“菜羊”、“心”和“鸡”;(3)汉语方言的谐音,如“偶”。除此以外,还有(4)英语汉译词义的选用,如“老鼠”。

当然,谐音只是词汇变异的一种。其实就谐音本身而言,上例也无法完全囊括其全部的特征。就拿数字来说,由于部分数字的读音与字/词的读音相似,数字的连读还能够仿生,所以就有了如“886”(拜拜了)、“4”(for)和“5555”(模拟哭泣的呜呜声)等数字谐音的出现,这就使网民避免了繁复的打字运动。另外,原本读音相异的两个词,也可以在加快语速的情况下,变得相似,如“这样子”和“酱紫”。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词汇变异的另一个表现形式:词汇的缩写/略。就英语而言,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1)首字母的缩写。笔者经常会在网上看到诸如:lol(laugh out loud)、asap(as soon as possible)等;(2)单词或短句的缩写。如:“thanks”写成“thx”;“see you later”直接写成“later”等。就汉语而言,也有以下几种情况。(1)使用声母的缩写。如:tmd(他妈的)、nb(牛逼)、lp(老婆)等;(2)汉字的缩写。如:“电子邮件”缩写为“电邮”;(3)单字或叠字的使用。单字如“晕”(表惊讶)、“汗”(表敬畏、紧张或尴尬)、“顶”(表支持)、“闪”(表走人)等是括号内所表意义的一种缩略。叠字如“姐姐”和“”都写成“jj”,前者出于便捷的考虑,后者则是出于避免尴尬的考虑。(4)英汉字词的混搭。比如:“羡慕ing”,表示当事人正在羡慕中(确切讲是对意思的缩略)。

还有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它的出现,使得网络语言变得更加生动且富于想象力。这就是符号和图标的运用。根据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的调查,网络上尤其是bbs上,标点、符号的使用率达到了55.07%,高于汉字的使用率。符号使用率之频繁,由此可见。那么,符号主要指的是什么?在谐音部分,笔者已略微提及数字在网络语言中的运用,在此不再赘述。这里的符号主要是指数字以外的其他符号的运用及其组合。如:“:-)”或“:)”表示“高兴”;“:-(”“:(”表示“不开心”;“~”放在“x”后面如:“爷~”,表示一种好极了的状态;“zzzz”用来表示表示“打鼾声”;乱码“¥!#%”则表示“不知所云”。“x”则用来代替一些禁用语。如:“牛逼”(脏话)则相应的变成了“牛x”。另外,还有很多符号在一起组成动物或风景的图形,其功能就不再是出于便捷的考虑,而是为了营造一种新奇的感觉。

(二)语法变异

网络语言是虚拟世界的语言。它不同于日常交际的语言,更没有书面语言那么规范。也正是因为网络这个相对比较开放、自由的交流平台,网络语言在使用上具有不受传统语法制约的随意性,才使得语言的多样性成为可能。人们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观点、交换意见,表达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书面语的规范。只要不妨碍交流,并能够使交流变得更便捷、有趣,甚至只要能达到特殊的目的和效果,各种符号、字符都可以在不完全偏离语言规范的基础上,组合出丰富多彩的形式。

这从某种意义上就不得不造成语法的变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性的变异。如:你今天google了吗?google本来是一个著名的搜索网站的名称,是专用名词,在这个问句中则变成了动词。也有形容词变成动词的例子,如:“网易bbs今日被黑。”黑原本为形容词,在本句中却变成了动词。这类词性的变换,虽然就表达方式而言,有更多的选择,并使得表达显得新奇,但它也同时使得语言的使用脱离传统的规范,从而客观上造成用语的混乱状况。(2)各种语言的混用。就中国而言,主要是汉语和英语的混用最为常见。如前面在谐音部分提及到的很多变异所产生的新词汇实际上近似对英语单词的直接音译,同时省略为其中的一部分。如:“从网上当首歌”的“当”,就是英语单词“download”直接音译后的省略;“时下最in的服饰信息”中的“in”表示“最时尚,最流行”之意。再者,笔者在前面也提到汉语的动词加上英语的动词的正在进行时态,表示一种状态,如:“幸福ing”,表示:“正在享受幸福的状态”。另外,在网络语言中还出现了违反常规语法的构形形态,即重叠(reduplication)现象。在此用来指代单词的某个音节或字母的重复,一般用来表示强调,如:“it’s been a looooooong day.”中“looooooong”是对单词“long”的元音字母“o”的延长,试图从体态上表现出时间上的延伸。语言的混用,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形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各国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这种交流和表达的方式将在相对限制较小的网际空间里迅速得以传播和发展。

三、认识和规范网络用语

网络语言的确有着独特的魅力,其本身也不失为一种文化。然而,正如笔者最初所述,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和发展,同时它对传统的语言规范也带来了挑战和冲击。那么,对于网络语言,大众应持怎样的态度?是该包容还是该限制?是该禁止还是该净化?

许多语言学家、知识分子对于汉语的异化和变形,表现出了极大担忧,有关忧虑文章不断见诸报刊,有关抨击不断出现在各种论坛。有的语言学专家认为,人们应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网络语言。纵观历史,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比如近年国内兴起的股民专用术语,熊市、牛市等单词已经远远超出了股市的运用范围。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从读图时代长大的,他们需要简单而形象的交流工具。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其说是为了迎合新一代的需要,倒不如说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6]。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亲朋好友之间、同行之间使用某些约定俗成的行话、术语与暗语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不宜扩散。这将带来思想和社会秩序的混乱。时代的发展趋势表明汉语正在走向全球化,所以提倡纯洁汉语,说普通话。而模糊、混淆词语和概念非但有碍交流,而且往往是某些人蒙骗公众、骗人钱财的惯用手段,因此网络语言的规范化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一项议题。

笔者认为,其实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作出种种限制;网络语言之初衷不过是为了使用之便捷。网络语言的发展恰恰说明,语言文字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该持接受和引导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禁止了事。接受,就是作为生活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人应该自动学习网络语言,了解网络语言,避免落伍;引导,就是政府要通过引导使大家使用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语言,防止污浊的网络语言出现和流行。当然,对于网络语言的引导和规范,其具体实施的过程并非想像中那么简单,其难度是还是相当大的,因为很难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只有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才能够保证网络语言积极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伟.网络传播中语言符号的变异[j].现代传播,2002,(4):89-91.

[2]leech,g.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longman,1969.

[3]黄家修,赵炎春.论语言变异及其语用效果[j].现代外语,1996,(4):12-16.

篇(2)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互联网(Internet)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诺顿指出:“互联网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了不起的创举之一,就其社会影响而言,它可与印刷术、铁路、电报、汽车、电力以及电视之类媲美,有些人将它与印刷术和电视相提并论,这两项早期技术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互联网的潜力要大于前两者,它利用知识杠杆,通过广播电视所具有的各种便利条件,无拘无束地给人类传递大量文字信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我国互联网发展再次提速,在多个方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期。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网民人数增加了2600万人,是历年来网民增长最多的一年。增长率为23.4%。网络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它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和不可阻挡的势头席卷全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观念、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已成为人类交往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

一、网络语言概述

从广义上讲,网络语言是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软件、病毒、宽带、登录、在线、聊天室、浏览器等。这是网络语言的最基本成分;二是与网络文化现象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第四媒体、网恋、电子商务、政府上网、虛拟空间、注意力经济等;三是CMC(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语言即网络交际语言,是指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发生的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际交际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从狭义上讲,网络语言仅指第二类即CMC语言,本文将从狭义层面上对网络语言展开分析。

David Crystal认为网络对语言的影响将在语言领域内引发一场新语言革命(David Crystal 2001)。网络语言就是网民们为了适应因特网的发展和网上交流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它是一种用于网上交流的社会方言。主要由年轻人群创造和使用,它以其简洁实用。新颖独特,巧妙幽默的主要特征为网民们日益接受,具体表现为“汉字新词”(如公鸡指公家免费上网的机器)、“表意数字”(1314表示一生一事)、“谐音替代组合”(大虾指的是大侠)、“字母缩写”(CU是“See you”的缩略)、“情意符号”(:-D大笑)、“特殊用语”(温酒屋Windows95)以及“童言赘语”(东东即东西)这几类。

二、情景语境

系统功能学家将语境分为语言知识(verbal context)和非语言知识(non-verbal context)两大类。非语言知识(Non-ver-bal context)又可分为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其中,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实际情况。它决定在特定的场合下,说话人所传达话语的实际意义。语言具有社会性,社会是由不同阶层构成的,他们有各自的社会习语与表达方式。由于交际情景、交际媒介及交际对象的不同。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各种变体,这就是语域。情景语境也就是语域(register)。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他提出了决定语言特征的三个主要语境因素即语场(Field),语式(Mode)和语旨(Tenor)。语场是指所涉及的社会活动或实际发生的事;语式是指语言载体形式也即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一一书面还是口头的。还是两者并用:语旨是指交际活动所涉及的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情景语境在社会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交际行为会随交际情景的不同而千变万化。每一特定的情景语境都有其特殊的词语,这些词、词组和语法结构常被以一些特殊的方式使用。使其不同于其他的情景语境。我将利用情景语境的三个要素——语场、语式和语旨来对下面的例子进行具体的分析。

例如:在某中学里的一堂外语课上,它的语场是外语学习,外语的某一方面,如情态动词的用法。教师传授情态动词的用法和学生学习。语旨是指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这是由学校确定的固定的身份关系,教师地位高一些,学生之间的身份关系是临时的,依性格而定。语式是指教师教学和学生讨论时所用的语言媒介,渠道有口头,如教师提问引出信息,学生答复提供信息以及学生彼此间的对话:也有书面的,如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学生所用的教科书以及一些参考资料等。该语篇是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产生的,是受制于情景语境的。

同一个人,表达相同的意思,可能因情景语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例如:一个人觉得房间空气不好,想请求他人打开窗户时。他可以说:

“Open the window,please!”

而在另外一种场合,他的话语又可能变为: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在这里,它们的语旨是不同的,第一句话是表示命令的祈使句,言者与听者的关系比较亲近;而第二句话则是表示委婉请求的疑问句,言者与听者的关系比较陌生。但这两句话的语场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请求对方打开窗户。它们的语式也是相同的,都是采取口语交际的方式。

三、情境因素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1、语场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语场是有关交际的目的和主题的东西,即交际为什么会发生(why),它是关于什么的(about what)。语场可分为专业性的和非专业性的。网络交际语言是属于后者。因为,网上的交流方式是建立在匿名基础之上的,参与者是以自己在网上的绰号而存在,并且通过打在屏幕上的文字符号与他人交流。因此现实世界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在网络上毫无意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扮演的角色也是随意的,摆脱了真实生活中地位、身份、职业等的约束。这种平等的网络交往有利于使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潜能得以提升,创新精神得以发挥。

在互联网上聊天时,双方是不见面的,他们面对的是键盘和屏幕,因此交流时的面部表情、语调、姿势、语气都被省略掉了。网络交际的这种特殊性使网络交际者既无法真切感受到交际双方所处话语情景的气息,也无法借助具体的情景、社会、文化语境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去补充、完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量的不足。因此若想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标点符号、特殊符号、数字和字母等组合在一起,模拟现实交际中的面部形态,不断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充满怪异情趣的表情符号,以期望获得接近现实交际的丰富生动的效果,如:\(^o^)/表示举手欢呼;

在现代的网络中,人们加入某个社区不需要一个真实的身份,由于网络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知识是模糊的、甚至是缺失,交际双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身份、籍贯、性格等都可以是虚拟的,所以网民们会很容易地进行思想交流,倾吐自己的心声。他们并不害怕对方会将自己的隐私告诉他人,因为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相互熟悉的交际者也能变成陌生人,网民们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交际目的而变换自己的性别、年龄、所在城市等基本资料,一个人也可以拟订几个不同的网名与别人进行交谈。网络所带来的一种平等使得一部分虚拟的热衷者得到了完全的释放,交际双方不会受到现实世界中具体的身份、地位的牵绊,因此会把网络当作可以随意宣泄感情的平台。网络中很多交际者抱着放松心情和打发时间的目的,带着娱乐的态度进入网络交际圈的,交际者这种特殊的心态会对网络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在网络上对交际对象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有时仅仅凭借对方的网名来选择交际对象。因此起一个新颖独特、新奇古怪的网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吸引更多的网民。此外。在网络聊天中对待交际对象的态度也很随意,当一方对正在聊的话题提不起兴趣或者觉得另一方很乏味而不愿意和他聊天的时候,就可以不说话,对方问话也可以不回答,交际对象可以随意地抛弃别人,也可以被别人随意抛弃。在网络交际中。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已经销声匿迹。网络交际的隐匿性使得交际主体可以在匿名情境下进行交往,性别、年龄、肤色、国籍、身份、地位不再成为交际的障碍。网络交际的自由和开放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正如Farfeleder所说:“Stepping into o bar islike accessing a chatroom:daily routine and stress are fading away;it is dark and cozy.and you can bc yourself more thanwork.In chatrooms,people hang around just like in a bar,theyget themselves drinks,they leave for the toilet(they might even announce these actions as in real life),they interrupt a longer discussion with one person for goodbye to someone who is leav-ing.”

2、语式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语式是指进行交际的手段——主要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即交际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语言交际有两种媒介:声音(口语)和文字(书面语)。在这里,我引用David Crystal的一段话来区别口语和书面语。

“Speech(spoken language)is phonic substance while writ-ing is graphic substance.Speech is typically time-bound.spon-taneous,face-to-face,socially interactive,loosely structured,im-mediately revisable.and prosodically rich.Writing is typically space -hound,contrived,visually decontextualized,factuallycommunicative,elaborately structured,repeatedly revisable,andgraphically rich.”

那么,网络交际是通过什么媒介进行交流的呢?它是借助于连接网络的电脑屏幕和键盘,采取书面的形式来实现网络交际,但是它的内容却是口头的、即时的。不同于传统的口头聊天,网络聊天这种交流方式是把口语和书面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方式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由此形成了独有的一种话语方式。即介乎书面交流和面对面交流之间的方式。网络交际具有互动性,双方交换意见并相互影响;同时也具有即时性,谈话快速进行,并且话语一经敲出就不能再收回修改,因为网络信息交流是以光速的方式快速进行的。在QQ上聊天时,当你输入你想说的一句话并同时敲击Ctrl与Enter键或者是利用鼠标点击QQ对话框上面的发送键,你的话语就会立即出现在对方的QQ对话栏中。一封电子邮件也可以在瞬间到达大洋彼岸,因此网上聊天既可看作是书面交际,也可看作是口头交际,

与此同时,他们在网上聊天时为了适应网络上快速信息交流,提高文字输入速度,节省上网时间和费用,所以强调快捷、简略。在最短的时间里传递最大的信息量,网民们自然要寻找最为简洁的表达方式,因此他们对一部分词汇或短语进行改造,随意创造特殊符号,打破语言规范,比如DIY是“自己动手做”的意思;F2F(=face to face:面对面),Y2K(=Year2000:千年虫问题)。还有用一定的数字象征某种意义,如15730表示“一往情深”:530表示“我想你”等等这些词汇具有奇异性、游戏性,符合网民追求的新奇怪异心理,所以网络语言是依赖网络交际的特殊语境而存在的,离开了网络这个语境,是很难被人们所理解的。

目前,网络交际手段还主要是键盘输入。虽然现在也可以通过语聊(即语音聊天),但音效效果都不理想,甚至丑化了交际者的语音,所有大部分网民仍青睐于通过键盘输入进行聊天。由于键盘输入必须以字母、符号为输入方式,这就加大了汉字输入的复杂性和难度,现在网友们用得比较多的是汉语拼音和五笔字型,由于使用汉语拼音在快速输入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互联网是宽容的。只要不影响特定语境中的传情达意,人们对于错别字并不十分介意。至于其它类型的缩写,多数网民可以心领神会,所以网络上的缩略词语比比皆是,

3、语旨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语旨指的是交际的参与者。他们的身份以及相互之间关系,即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和交际意图——考虑的是你在跟什么样的人交际(To whom)。Huston在社会语言学教程(Sociolinguistics)中谈到交际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时说:“Speech may also reflect the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addressee.most particularly the POWER and SOLI- DARITY manifested in that relationship.”根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专业人员和专业人员,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或普通人之间。在现实交际中,人们之间的交流反映了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说话时我们要考虑到权势(Power)和亲密关系(Solidarity),也应该考虑到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和职业等问题,对于专业人员和普通人员要选择不同的交际语言与他们交流;而在网络交际中,参与者并不清楚自己在和谁聊天,因为网上聊天并不需要真实资料,所以交流对象的身份、性别、社会地位、职业和文化程度都显得无足重轻。权势和亲密关系问题在网络交际中也就不存在了,对交际对象可以直呼其网名,因为参与者的唯一身份就是他的昵称即网名,它体现了网络交际中的最在特点——隐匿性。当人们想在因特网上进行交流时,他必须先输入自己的网名,这代表着他在网络空间里的身份和形象。一般而言,网名反映了此人的性格特点、此时的心情状态。又或者他的抱负和梦想等等,而网名的语言成了展示自己的唯一标志,因此,为了与众不同以便引起他人的注意,同时为了追求面对面的交流体验和交流速度,网民往往会对语言符号进行删减、篡改、替代、变通等,使语言符号更直观地进入到人们的视觉经验,促成认知活动的快捷与敏锐。如:homepage是“主页”的意思,可网民们却更乐意接受“烘陪鸡”,把E-mail电子邮件称作“伊妹儿”,把“大侠”(网络高手)变成“大虾”。

四、从情景语境三因素分析网络交际与现实交际的差异

篇(3)

网络交际是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复合式交际方式。人们使用网络进行交流时,不仅可以使用自然语言,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符号形式。可以说,“网络语言”是一个有着多种理解的概念,既可以指称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可以指代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还可以把网络中使用的所有符号全部包括在内。为了问题讨论的方便,我们将使用下面的概念指称上述三个方面:

网络交际手段指代在网络交际中使用的自然语言、非自然语言的所有符号或交际形式,如自然语言、特殊符号等。网络符号是指在网络中使用的非自然语言的符号。

网络语言指称在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或者说是出现在网络交际中的人的自然语言。我们将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界定为网络语言不仅仅是个权宜之计,而是要将网络语言放在语言的表现形态中去考察,给出一个理论上的说明。

一、从媒介形式区分的语言两种存在状态

按照索绪尔的说法[1](p28-29),语言是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具体表现出来是言语。言语是个人的东西,具有许多个人的成分。语言是一个心理的东西,它必须表现为或者体现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这样,语言才能被感知,成为一种交际手段。语言的物质形态也就是语言所凭借的媒介形式,从这个角度,人们将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类:前者以声音为媒介,把时间作为结构的原则,作用于人的听觉;后者则以“某种物体”为媒介,以空间作为结构原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简而言之,前者是听觉语言,后者是视觉语言。从语言的发展历史看,语言的视觉形态是在语言的听觉形态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书面语是由于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发明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

毫无疑问,从物质媒介形式出发,“视”和“听”确实是书面语和口语的本质性区别,但对这种本质性的区别不能做过于简单的理解。由于媒介形式的不同,使得语言在口头和书面表现出来的特征有很多差异,口语和书面语交际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孙维张曾详细比较过口语和书面语的这种区别[2](p85-96):

第一,交际的对象不同。口头交际的对象是直接的,交际的主客体面对面相处。书面交际,客体不在现场,不能面对面地交流。

第二,口语交际的范围,一般来说是封闭的,书面语的交际范围是开放的。

第三,口语交际的场合、环境是具体的,书面语的交际场合则是抽象的。

第四,口语使用的载体是语音,书面语的信息载体是文字。

言语交际作为人的一种行为,至少包括下列构成因素:交际主体(说话者和听话者)、交际的内容(包括目的)、交际的形式(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际环境。各种因素都对交际产生影响,言语交际是各种构成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3](p35-42)。口语和书面语虽然是对交际的语言形式的区分,但对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的认识也应该而且必须从构成交际的各种因素及其特点出发。从言语交际的角度考察口语和书面语无疑能够深入认识口语和书面语各自的特点。口语和书面语不仅仅是从媒介形式方面界定的概念,而且是一个交际层面的概括。因此,口语和书面语除了媒介形式的不同之外,还有如下重要的分别:

(1)主体存在的时空状态不同。口语交际的主体存在于同一交际时间、空间之中。由于声音符号的限定,口语交际必须是一种现场的面对面的交际。在这种交际中,交际的主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空缺,即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而不是理论上的、想象的存在。书面语则不然,交际的主体不在同一时空存在。尽管我们可以从理论上说,书写和阅读是在和潜在的读者和作者对话,但潜在就意味着现实的空缺。

(2)面对的语境状态不同。口语交际的语境是具体的,交际双方不仅共处于一个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而且处于一个具体的物理环境之中。在这种语境状态下交际,交际双方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语言环境表达和理解意义。相对来说,书面语交际就差得很多。首先,交际的双方可能不处在同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如现在阅读《红楼梦》的读者就显然和曹雪芹不在同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其次,交际双方不同处于一个现实的具体的物理环境之中,除非调动以往的经验,否则就无法利用这样的语境构造和理解意义。换句话说,交际双方所处的语境不同一。

(3)话语产生和理解的时间状况不同。口语的交际,话语当下产生,当下就被接受、理解。说和听是即时接续的,不允许被过多地延迟。这一点可被称为口语交际的即时性。与此不同,书面语交际中,话语的产生和接收、理解不是即时的,话语的发出和接受可以延迟很长时间。也可以这样说,口语交际所发出的话不允许被搁置,而作者写出的东西是可以被搁置的。

(4)反馈方式不同。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甚至在一切的传播中,反馈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构成因素。反馈保证了交际的效果。反馈有不同的方式[2](p96-99),从时间特性上看,有即时的反馈和非即时的反馈两种。即时反馈就是当下的反馈,非即时的反馈就是延迟的反馈。从反馈的主体看,有说话者的自我反馈,也叫内反馈;有说话者以外的他人反馈,也叫外反馈。从反馈的表现手段上看,有言语的反馈和非言语的反馈两种。以上述三种反馈方式来衡量,口语和书面语有很大的差别:口语交际是一种即时的反馈,既有内反馈,也有外反馈,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反馈。书面语交际主要是一种延迟的反馈,有内反馈,也有外反馈,反馈的手段主要是语言的(这里不考虑不阅读的情况)。

(5)交际形式的构成不同。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构成言语交际形式的部分不仅有语言形式,而且有非语言形式。非语言形式有很多样式:身势语、情态语、非语言的音响、各种标记性符号等等。口语交际中,除了一些书面使用的标记性的符号以外,还可以运用各种非语言形式进行交际,尤其是一些身势语和情态语。书面语交际则主要使用书面语的非语言符号,不使用身势语和情态语形式。

我们认为,分析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上述五个方面的特征更为重要。口语和书面语虽然表现为不同的物质媒介形式,但认识它们的特征却应该从其交际的动态过程出发。换句话说,对我们有意义的是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类型,而不单单是其物质形态。因此,从人的交际行为出发,口语和书面语是更为抽象的交际类型概念,而且是人类言语交际的两种最基本的类型。

二、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存在状态

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最基本的具体存在形式,也是语言在新型传播媒介出现以前仅有的两种表现形式。随着新型的电子媒介的出现(广播、电视、计算机),语言也有了新的表现舞台。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将这些电子媒介中出现的语言归入到传统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去,如将广播的语言视为口语,但是,这种仅仅根据“视”与“听”分别作出的解释往往掩盖了电子媒介中语言的真正特点,不利于正确地认识这种语言的表现形式。我们倾向于将电子媒介中的语言放在交际的类型中去观察,以发现它们在交际方面的特质。以下我们集中讨论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将纪录自然语言的文字输入计算机,通过数字化处理,又以文字形式映现在屏幕上的。网络语言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按照规定好的程序“敲”出来的。它是视觉的,但又不同于传统的阅读。认识网络语言的特性,必须将其放在言语交际的类型中去考察。

人类言语的两种基本交际类型是口语和书面语。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代表了言语交际的“两极”。对其他有关言语交际现象的考察可以把这两极作为参照系。将网络语言放在这样的参考框架内,可以发现网络语言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征。

首先,在交际的功能分布上,网络语言既能完成口语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完成书面语的交际功能。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的交际,主要表现形式是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的交际行为。网络语言交际虽然其物质媒介形式有别于日常口语,但也可以以双向对话的形式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网络聊天就是口语交际的最典型方式。人们喜欢在网络里聊天,与这种近似于日常交谈的方式不无关系。书面语交际很容易理解,网络语言能以其特殊的视觉方式完成传统的书面语交际。网络新闻、网络文学等就是典型的书面语形式。

其次,在言语交际行为特征上,网络语言兼有口语和书面语的特征。网络语言的书面语特征很明显,如视觉性、非面对面等,但网络语言的口语特征就不是很明显,它的视觉性往往使人们忽视这一点。前面我们已经说明,对口语和书面语的认识不能仅仅从物质媒介形式着眼,还应该观察它在整个交际过程具有的特质。用上面我们概括的口语和书面语交际的五个方面的特征来衡量,可以发现网络语言具有的口语交际特性。

(1)网络语言交际可以具有现场性。具有口语交际功能的网络语言交际行为是一种现场的交际,表现为交际的双方不能有一方空缺,他们必须在同一个交际现场中。如果一方空缺,交际即告结束。交际的现场性意味着交际双方处在同一个时空环境之中。口语交际就是典型的现场交际。和口语交际相区别的是,网络语言交际的双方处在同一个具体的时间之中,所处的具体物理空间则是分离的。但这种分离绝不像书面语交际那样,不表现为交际时一方的空缺,双方必须同在互联网络上,同一个网站,同一个聊天室。口语交际是面对面的现场交际,双方可以看得到,而网络语言的现场性是非面对面的,交际时任何一方都看不到另外一方(新的视频技术将改变这一点,但并非所有人都喜欢这一改变)。如果将口语的交际看作典型的现场交际,那么网络语言的现场性就是“准现场性”。

(2)网络语言交际可以具有语境的同一性。网络语言交际的双方可以处在同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同一时间之中,虽然双方不在同一个具体的物理空间之中,但由于其“准现场性”,交际环境还是有某种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可以有效地被双方利用去表达和理解意义。进入任何一个聊天网站,你就首先面对一个选择:进入哪一个聊天室?不同的聊天室有不同的特色,以主题划分的,如动情物语;以年龄划分的,如人到中年;以地域划分的,如长春天空。选择了某个聊天室,就等于选择了一个规定的对话情境,这种情境最大限度地帮助或制约了交际双方的言语交际行为过程,比如对交际对象的估价及选择、话题的选择、词语的选择、话语风格的选择等等。与此相比,书面语交际的语境同一性要小得多。

(3)网络语言交际可以具有当下性。交际中话语的产生和理解具有时间上的即时性和延迟性两种状态,前者是口语交际特征,后者是书面语特征。网络语言交际既具有延迟性,也具有即时性。在网络中的对话交际形式中,这种即时性体现得极为明显。在对网络聊天行为的观察中我们发现两种有趣的现象:一种是有人在选择聊天对象时,把打字的速度作为一个条件。如会发出“有打字快的朋友吗?”这样的寻求交际对象的信息。如果打字的速度慢,话语的接续速度就慢,他们无法忍受这样的话语行为。一个打字速度很慢的人往往会成为聊天室中被冷落的对象。另一种是在聊天的进程中发生的现象:交际的双方如有一方没有及时地接续上话语,另一方就会打出“在吗?”、“说话啊”等语句。口语交际的当下性要求双方话语的即时性,这种即时性被破坏,口语交际的双向性就不复存在。在这一点上,网络语言交际可以做得和日常交谈一样好。

(4)网络语言交际的反馈可以是即时的。即时反馈是口语交际区别于书面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特征。口语交际靠着即时的反馈及时调整话语的方式和进程,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口语交际的外反馈有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两种,其中非言语的反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口语交际中,说话者可以根据对方的动作、表情随时调整自己的话语行为。网络语言交际可以有即时的反馈,其外反馈的方式多以言语的反馈为主,也有非言语的反馈方式,用一些约定符号替代人的动作和表情。如用“:)”代替愉快的表情,用“:(”代替不愉快的表情等等。

(5)网络语言交际的形式可以是复合的。口语交际的形式是复合的,既有语言形式,也有动作、表情等非语言形式,两者共同构成了交际意义的表达形式。口语交际形式的复合性显然决定于它的面对面的现场性。网络语言交际是非面对面的交际,即交际双方并不能看到对方,无法像口语交际那样利用动作、表情等非语言形式。但是,网络语言交际可以具有现场性,交际双方处于同一次的交际状态,需要利用动作、表情这类的非语言形式参与意义的构建和理解。在网络语言的交际实践中,人们找到了一种替代现实动作、表情的方式,并在网络语言交际中广泛运用。从替代的形式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用自然语言描述相关的动作、表情,如:

抓了抓头皮,露出迷惑的神情....

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顽皮地做了个鬼脸“^_*”

摇摇头,一副很无辜的样子。另一类是用约定的符号代替有关的动作和表情。如:

? (意思为:很疑惑地看着对象)

@_@(意思为:大大的眼睛,天真地望着对象)

两种形式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只是符号的替代形式比纯语言的叙述简洁一些,更具有网络的特征(充分运用了网络的视觉性)。纯自然语言的叙述接近书面语言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不过,网络交际的这种描写不同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一般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描写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网络交际则是描写说话者自己的动作、表情,等于告诉听话者,我现在是以何种表情、动作在与你讲话。这是网络交际的无奈,也是它的特色。

三、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体

让我们再回到索绪尔。索绪尔认为语言和言语不同,语言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言语则是具体的,语言体现在言语中。言语就是语言的具体存在状态,语言有不同的存在状态,这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可以用“语体”的概念来概括。

邵敬敏认为“语体是言语行为的外部因素和内部特征相互作用的综合系统。语体形成的外部因素是交际语境,具体表现为交际领域、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以及交际方式,语体形成的内部因素就是因不同的外部因素而导致言语行为及言语行为所运用的各类语言材料和手段所聚合成的特征系统。”[4](p317)网络语言是用于网络交际行为之中的,其交际领域、交际对象和交际方式都有自己明显的特征,从而导致网络言语交际行为形成了“所运用的各类语言材料和手段所聚合成的特种系统”。因此,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存在状态,也可以并且应该从语体的层面上,和其他语体并列在一起而得到说明。

决定语体的因素很多,粗略地说,有媒介形式、话题内容、交际目的、风格等四种主要的因素。从媒介形式区分出口语和书面语;从话题内容区分出政论、事物、日常、文艺等;从目的可以区分出说理、评论、诉求、鼓动、娱乐;从风格可以区分出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等。一种言语交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不同的语体特征。网络言语交际也可以这样来认识。不过,对于网络语言来说,重要的是以其媒介形式的特殊性区别于传统的口语和书面语。

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网络语言交际五个方面的特点:交际的现场性、语境的同一性、交际的当下性、反馈的即时性、形式的复合性。这些特征构成了网络语言交际独特之处,使我们有理由将网络语言认定为一种语体——区别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一种新型的语体,可以称之为网络语体。

网络语体的形成及其特征决定于网络这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它综合了传统书面语和口语,形成了自己的语体特征:

(1)视觉性:网络语体是主要以视觉符号为交际形式的。网络语言是视觉的,但这种视觉性又不同于书面语的视觉性。书面语中,书写者和阅读者对书写和阅读的速度控制更为主动;而网络中,人们不得不听命于网络技术,人的控制能力有限。这种差异无疑会在形式方面给网络语言带来影响。

(2)即时性:网络语体是一种即时交际的语体(如上所述,我们将网络新闻一类的交际看作是纯书面语的传递),在这一点上它接近口语。但网络语言的即时性程度不及口语,最明显的就是:网络语言交际是将一句话“写”好,一次“说”出来;口语不是想好一句才说,而是边想边说的。因此,口语交际的话语接续在时间上更为紧凑,网络语言交际的话语接续就相对延迟一些。

(3)非面对面性:网络语体是一种非面对面使用的语体,交际双方不在一个具体的物理空间之内。但网络语言的非面对面性不表现为交际对象的“空缺”,只能是同一时间的非面对面性。书面语虽然也是非面对面的,但却可以是非同一时间的。

将网络语言看作和书面语、口语具有同等地位的语体,有助于认识网络语言的各种现象。比如人们都知道网络语言中运用很多非语言的符号来表情达意,其实这些符号并不是为了突出网络的神奇才使用的,而是网络语体特征决定的。它的非面对面性使得口语交际中的表情、动作等非言语手段丧失功用,为了弥补这种缺失,才代之以符号,而它的视觉性正可以满足这种代替。当然,网络交际的符号也不是随意创制的,除了一般地应该符合约定原则外,还受制于物理设备的功能设置,比如键盘。

再如即时性特征。从网络语言的即时性出发,可以解释网络语言交际中的句式特征:短句多,省略多,词句口语化等。

一种语体的出现总是有它的原因的,要么是媒介的发展所致,要么是交际功能的固定化。网络语体的出现明显是出于媒介的进展,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还有一种因素我们似乎也不能忽视:由于网络的出现导致了人们交际方式的变化。在网络出现之前,人们写信和远距离的人交流,或者用口语和人近距离地交谈,交流的对象多数都是固定的熟人。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交际方式,在网络里,人们可以和远距离的人做即时的交流,其对象可以是任何人,只要他在网络上。这种交际方式的变化致使网络交际中使用的自然语言又出现了新的特征,这大概可以看作是网络语体形成的直接原因吧。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篇(4)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众所周知,日常生活交际不仅有着语言的交际手段,还有非语言交际手段来协助我们表情达意的顺利进行,例如:肢体语言:表情、动作、说话的语调、速度、音高,服饰,发型,化妆等。网络交际尤其网络聊天也是如此,有着语言手段和非语言交际手段,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当然网络由于其自身环境的影响,非语言交际手段通过各种变换,有着不同于日常生活非语言交际的表现方式,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非语言交际手段在网络聊天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络聊天中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地位变化不仅是因为它适应了人们表达的需要,更是使用者社会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本文着意从网络聊天中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出发,探讨其中所反映出的网民使用者的社会文化心理。同时本文为了更好地探讨网络语言中的非语言交际手段,本篇中所收集的语料为人们网络交际广为使用的腾讯QQ交际软件。

1网络聊天常用的非语言交际手段

网络聊天中,网民们为了弥补日常面对面交际的缺点,在网络中创造和运用了众多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从一开始运用键盘上的标点符号组成抽象的表情脸谱的符号阶段,到丰富多彩的图形图画,不断地对非语言交际手段进行丰富,来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在众多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中,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网络体态语、网络副语言、网络环境语言、网络个人形象语言、实物形象语言等。网络体态语包括表情符号和网络图形表情;网络副语言主要通过一些特殊的符号、字母、数字来表现日常生活的副语言,如发声、停顿、语速还有咳嗽、笑声等等;网络环境语言指在网络中的字体、色彩、聊天背景等;网络个人形象语言指与交际者个人形象相关的体型、身高、发饰、发型等,一般表现在QQ秀方面,向别人传递性别、面部特征、性格等方面的信息;实物形象语言,主要侧重使用事物真实的图片以及形象描绘。(唐未平,2006)

笔者搜集的三百个网络QQ聊天中常用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具体分析如下:

网络体态语大部分使用的是QQ自带的默认表情符号,还有一些是由人们后来为表达丰富的感情、情绪而创作的,如:兔斯基、小狐狸克雷尔等等诸多表情,用来描绘人们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语言和体势语言,在网络聊天中的作用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面对面交际中的体态语功能大致相同,形象地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悲伤、疑惑、恐惧等情感,让我们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中,能更直观更现实地感受对方的各种心情心理,这种网络体态语也就是我们日常体态语的一种网络化表达,更适合网络交际和传播对高速信息传达的要求,并且弥补了网络交际中空间隔离的缺点。在网络聊天室中广为使用。网络副语言主要是附着在语言的声音形式上,来辅助语言的表达,在网络聊天室中常见的这种表现形式主要是以下这些:“~~”这一种键盘符号的运用,例如在“啊~~~~”表示声音的波动起伏,非常的象形,也非常简单实用。“……”这种一连串句号的使用一般表示声音的停顿,传达出欲言又止,犹豫的心理状态,还有最多的是使用数字谐音,如“5555555”传达出哭声的表达,在年轻人中使用比较广泛。网络环境语言,在搜集的资料中看,这一类主要是利用变换字体以及色彩或者设置聊天的背景来进行营造,一般在中学生中使用的比较多,但相比其他几类非语言交际手段,这一类所占比例很小。网络个人形象语言在QQ聊天室中主要通过QQ头像以及QQ秀来进行个人形象信息的传达。QQ头像一般大致分为三种:自定义头像、经典头像和动态头像,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喜恶来进行头像的选择。QQ秀中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系统默认的,一种是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购买的,后一种往往着装打扮更能传递出用户的个人形象信息:时尚、森女、性感、职业等等。实物形象语言,是这五类非语言交际手段中使用最少的一类,这一类主要是描绘事物的具体形象,一般通过实物图片和键盘符号组成的具体物体,如“--

2网络聊天非语言交际手段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在网络交际中,人们所使用的一切语言与非语言交际手段,都是为了实现表达自己的需要,当然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人们所使用的一切方式都能够反映出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网络聊天中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也不例外,在网络环境中它作为辅助于文字的一种交流手段,映射出了网民众多的社会文化心理,主要表现在:

重视表达效率。多种形象的非语言交际手段的运用,表现出网民的重视表达效率的心理。网络非语言交际手段,有着很强的形象表达功能,尤其是用来呈现文字不易描述的网民情感、心理:喜怒哀乐、晕、惊讶等等。将多个打字动作甚至多个文字的描述简化成一个符号表情进行传达,既简捷又方便,满足高效表达的要求。

追求趣味表达。在网民使用的众多网络体态语中,QQ中默认的符号表情,大多使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在普通朋友、陌生人的聊天中,大家往往乐于使用自己搜集的各种有趣的表情符号,像兔斯基、绿豆蛙、企鹅蛋蛋等,这些符号相比于QQ中的默认符号,往往更形象、更具有喜感,让人看了会感觉可爱喜人,这一类符号往往在聊天室中一经推广,就会得到广泛使用。从这里可以准确地看出人们在表达中追求趣味性。

重视创新,凸显自我。在网络聊天室中,参与的一般是年轻人,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沉浸在聊天室中。年轻人又是最张扬个性的一个群体,被程式化和效率追赶着的年轻人早已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他们追求不拘陈规、追求新鲜刺激,往往为了凸显自己的个性,广泛搜集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聊天室中往往会看到很多创意十足的表达图片。如:我支持、这事你怎么看等等。一般采用的都是网络恶搞的图片,增加了聊天室的趣味性,也让聊天交流变得更加轻松,吸引交流者。这也达到了网民在聊天室中打发无聊时间的目的。体现了网民创新、求新求异的社会文化心理。

含蓄的心理。在网络交际中,往往交流的是陌生人,虽然是虚拟的网络环境,但是大家还是为了给对方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往往喜欢使用比较含蓄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表达愤怒、厌恶等消极的情感的时候,往往采用比较含蓄的方式,用比较可爱的小动物或者被恶搞的明星来呈现出抓狂、愤怒等情感。并且网民在聊天室中追求隐匿自我,QQ头像大家都不愿意用自己真实的头像示人,QQ秀也是用卡通形象来进行表现。所以不论是聊天中使用的体态语还是网络个人形象语言都可以看出网民的含蓄、隐匿自我的心理。

调侃戏谑心理。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网上聊天大家拆除自己的社会身份,躲开了社交中的众多顾及,从而使网络成了情感宣泄的窗口,大家在这里为了调节心理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现状,用众多恶搞的表情来进行情感的表达。将网络上的恶搞模因:图片,进行广泛地传播。如:王宝强《人在途之泰》中的贱词填图及时一个很好的例证。

3小结

综上所述,人们使用的交际手段都能够反映出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从QQ聊天室中搜集了300个大家在聊天中常用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在对它们进行归类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类型的非语言交际手段所占的比例,从人们使用的数目多寡以及使用的倾向中可以看出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是人们在最轻松的环境中,最本真的体现,表现出了人们重视效率、追求简洁、注重创新,追求趣味、含蓄的心理诉求,以及调侃戏谑的心理体现。

篇(5)

1.词汇的创新和变异

网络语言是通过网络来传播的,是网络的催生物,所以网络语言的发展与因特网的发展是同步的。据统计,目前网络交际中较常用的“网络语词”已超过2000条。

这中种被普遍使用的语言有什么特征呢?本文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谈谈网络交际语言在构词,语法等方面最显著的一些特征。

首先,网络语言最明显的特征是词汇方面的创新与变异。这些新词主要通过缩写、谐音等形式构成,包罗万象。

1)缩略与简化:主要包括首字母缩略和截短词。

<1>首字母缩略

如汉语里,lp(老婆),bt(变态);

在英语里,bf(boyfriend),dl(download)。

<2>截短词

主要由汉语拼音或英语单词截短而成,如re(respond),ft(faint)等。

2)谐音字:谐音包括很多种,主要包括英语单词的谐音,字母谐音,数字谐音以及混合谐音。

<1>英语单词的谐音

如u(you),oic(oh,i see)等。

<2>字母谐音

主要是用字母谐音来简化某个词语,如gg(哥哥),tmd(他妈的)

<3>数字谐音

如886(拜拜了),7456(气死我了)

<4>混合谐音

顾名思义,就是汉字,英语,数字的混合谐音。

如b4(before),2night(tonight),3ku(thank you)

以往对网络语言构词特点的研究概述了网络交际语言的很多构词形式,比如说“汉字新词”、“旧词义变”、“谐音造词”、“字母缩写”等。这些构词形式所体现的网络语言的特点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简洁随意,诙谐幽默,形象生动,灵活多变创造力强,影响大。

2.隐含的社会文化心态

网络语言产成的根源是什么呢?网络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特质又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效率意识―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

改革开放的时代崇尚效率,市场经济的竞争促使人们注重效率,时间就是效率,速度就是效率。在网络的论坛和聊天室时,提高文字输入速度,主要是为了节约上网费用。网民群落对一部分汉语和英语词汇或句子进行改造,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语言变得更加简单,以方便和适应网上交流。

2)平等意识―掩饰个人身份、年龄、性别和语言习惯

因为网络空间是虚拟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与别人进行交流时,无须甚至也无从考虑自身以及对方的年龄、学历、知识、社会地位、财富、外貌和健康状况等。但是,这些条件在现实的交流形式中往往是无可回避的。所以大多数人愿意以另一种专用的语言与人聊天交流,网络语言就应运而生。这样参与网络交流的人就可以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位置,与其他人进行任何问题的探讨

一般来说,年龄层次在18—25岁之间的学生阶级在网上比较受欢迎,所以在网上人们为了得到平等的待遇,有不少人的信息栏的信息并不真实。另外,网上女性比较受欢迎,一些男性为了寻求平等,借由线上的角色扮演成女性,来享受当女生的特权。

3)反叛意识―青少年蔑视传统,崇尚创新的反抗心理

网络语言的使用主体是青少年,这是一个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且矛盾重重的群体,凸显个性,追求创新、寻求刺激也因之成为青少年共同的人格特征。

青年人特有的反传统性、对权威以及一切固化的标准的鄙视、拒绝和挑战,提供了语言不断裂变的永恒动能和无限可能。青年人用语的不规范,一是由于他们的好奇心理,普遍地寻求刺激;二是现在的教育体制的负面影响,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致使学生思想上的过分紧张和压抑,也促使他们寻求另类的语言表达,以获得内心压力的释放和解脱。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青年人常常希望自己成熟,获得一种成人感,因此,他们常以出格的表达来达到一种放松,并期望以此体验一种快意。

4)崇“洋”意识―社会时尚和从众

向西方的学习我们民族从上个世纪初就开始了,改革开放是有一个,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对外语的学习也更为重要,西语(主要是英语)成为先进科学技术的语言标志。在网民中,学历层次越高,他们受外文化的影响就越大。社会主导文化理念中对外语学习和外文化吸收的重视,对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人们普遍形成了崇尚外语和外文化的观念。因而,在网络交际中,使用外语已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那些学历层次较高的网民,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文化个性和文化身份。由此,出现了大量的英文缩略语、缩略短语、缩略句以及汉、英、数字夹杂的变异组合。

5)表现意识―网络为网民的民间智慧提供了客观条件和话语阵地

在网络上,用新奇而有趣的语言,比较容易吸引别的网友的注意;网络上的交流多为简单的短文,没有什么回味的余地,而在这些细节上动些脑筋就成为了让文章更为耐读的一种方法。常见的如“一见(键)钟情”,“一往(网)情深”,“可爱(可怜没人爱)”,“讨厌(讨人喜爱白看不厌)”,“天才(天生的蠢材)”等等需要一番思考才能明白其中意思的词汇。

3.对英语发展的影响

英语的网络语言主要表现在大量新词的涌现,例如赋予已有词汇新的意义;给已有的词汇加上与网络有关的前后缀,如e—life(电子生活);组合已有词汇,如net worm(网虫);缩略和简化,如u(you),gr8(great),d u wnt 2 go out 2nite?(do you want togo out tonight?)等。这些变异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英语语言语法的正规性,这点与汉语是大同小异的。

据报道,“全球网络语言中,90%是英语,5%是法语,另5%是其他语种。”现在,英语已经成为通用的语言,各国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络的出现更促进了这个趋势。在icq上与外国人交流,都是使用英语。所以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英语的统治地位将会越来越坚固。

但是大量英语新词的出现也会给各国英语学习者带来很多不便。传统的英语学习者都是通过课堂正规的语法学习来学习英语的。而对于一些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来说,在网上受到英语的熏陶,有些往往并不纯正,如上述的例子d u wnt 2 go out 2nite?(do you want to go out tonight?)这样的情况就容易误导英语学习者。特别是一些青少年阶层,刚接触英语不久,对英语这种语言还掌握得不是很牢固,所以这种网络交流很影响他们学习英语。不知道若干年以后,非英语国家的英语学习者所掌握的英语还是不是传统的英语。

参考文献:

[1]陈晓浒.网络语言中的语词类型、特点及趋势.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第17卷第3期.2001

篇(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56411131)的研究成果。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W11069

一、引言

语言与性别研究一直是社会语言学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网络语言的性别差异则是自上世纪60年代互联网出现以来,性别语言研究领域出现的又一焦点问题。

对网络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网络性别语言的研究,在理论方面,有助于拓宽性别语言研究视野,对新时代全面了解语言发展的现状提供有益启示,也为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语文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在实践方面,有助于打破互联网交际的局限,促进男女同学间的有效网际交流,减少网络这一新兴的沟通媒介所引发的误解,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快捷,亦可为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教学带来一定的启发。

在此领域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与西方语言学者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建立在新兴的社会性别建构论的理论框架之上的实证研究则更为鲜见。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两性在社会地位上的变化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处在大学――这一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平台上的男女大学生而言,其社会地位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差距正日益缩小。那么语言的性别差异是否仍旧是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呢?尤其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的传播,男女生的语言是否仍然存在着差异呢?如有差异,是否典型,与传统语言与性别研究结论是否一致,原因何在;如无差异,或与日常交际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有异,无差异或造成差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本文将在社会性别建构论框架内从社团实践理论视角出发,通过第一手语料采集,对大学生网络语言的性别差异展开定量定性分析,并尝试对结果进行解释。

二、相关研究概述

2.1语言与性别研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权运动兴起以来,西方语言学界对于性别语言的研究从最初静态的语音、词汇、句法的层面,逐渐发展到动态的语言态度(Coates 2004)、话语风格及策略(Zimmerman & West 1975; Spender 1985)的层面,收获颇丰。而国内性别与语言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而且主要集中在外语界。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由最初的翻译介绍西方理论著述逐渐发展为自主研究,如近期国内学者开始重视对汉语语料的实证研究,开展了对汉语的恭维语、道歉语、赞扬及应答,以及插话现象等方面的性别语言研究(魏耀章2001;潘小燕 2004; 冯江鸿 2003; 张倩 2005)。

国内外在性别与语言的理论发展上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从社会地位、权力、文化角度出发,把性别看作简单的男女间对立的两元论时期,主要理论包括有:缺陷论(Lakoff 1975)、支配论( Zimmerman & West 1975; Spender 1985)和差异论( Maltz & Borker 1982)。现今,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微观化、本土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两元论逐渐被90年代出现的社会性别建构论所代替,特别是其中的社团实践理论(Eckert & McConnell-Ginet 1992; Bergvall 1999; Holmes & Meyerhoff 1999)尤为突出。社会性别建构论者认为,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是语言的意识形态的动向特征;它构建于人类活动所决定的社团之中,与其他社会认同紧密相连,而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社会类别。此理论比传统理论更全面、更客观地解释了语言性别差异。

2.2网络语言与性别研究

2.2.1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现状

网络语言研究在国外发展迅速,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网络诞生以来,有大量专著问世,如1978年Starr Roxanne Hiltz和Murry Turoff合著了The Network Nation,并于1993年再版,对网络交流研究影响深远;英国剑桥百科全书编者之一、著名语言权威学者David Crystal (2001)发表了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他在书中对网络做出定义,深刻地阐述了虚拟网络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其他著名学者如Susan Herring、Rodney Jones、Terrel Neuage也为网络语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内在网络语言研究的起步较晚,其代表人物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于根元教授,他在其著述《网络语言概说》一书中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网络语言的种类、总体概况和语言特征,并将其与传统媒体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此外,中国传媒大学李海燕副教授在她的著作《网络语言》中从语言准备的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2.2网络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

对于男女网络语言的研究,是直到近十几年来才日益增多的。这其中主要有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以网络分析学家Daniel Dem 和Shea为代表的观点认为,计算机,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与日常交流大相径庭,不存在性别因素的影响,因此网络语言的性别差异基本上不存在,他们把网络看作现实交流中男女不平等的解决方式;而以Susan C.Herring, Leslie Regan Shade, Nathan Cobb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虽然网络从理论上为那男女双方提供了平等的交流平台,但是性别差异是植根于社会文化中的,网络无法消除这种根深蒂固的差异。比如,网络中男性更加自信,带有强有力的攻击性;而女性则更加温柔,扮演着支持的角色,更倾向于扮演提供建议的角色。

鉴于90年代以前对于性别语言差异的分析都建立在传统两元论的基础上,少有实证研究从社会性别建构论的视角出发,更不用说是对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网络语言的研究。而作为国内最具时代特征的语言使用者和传播者――当代大学生,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上是否仍旧存在着性别差异呢?如果存在,那如何从社会性别建构论的社团理论视角对其进行合理解释呢?这些问题都是重要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课题,但却鲜见报道。本文选择在社会性别建构论框架内从社团实践理论视角对国内大学生网络语言交际的性别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三、研究方法

3.1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第一手语料收集为基础,通过电子邮件方式采集了广东某高校男女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即时聊天工具QQ时的聊天记录,总共30段对话,约21904词。选取该语料的原因在于: QQ即时聊天系统是收集互联网上男女对话语篇的最佳途径之一,语篇连贯性强,语料相对丰富,便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话内容的获取过程没有中间环节的干扰,语料更加贴近实际,更为自然;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语言的主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而广东省作为国内教育的前沿阵地之一,互联网普及度高,其大学生更能充分体现当代语言的特点,使此研究具有有效性、前瞻性。

3.2数据处理

本研究借助了Microsoft Word与Excel软件,对有效采集的30个样本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在分析数据时使用了统一的判断标准:当数据的百分比处于0-5%之间时,我们则可以判断此时几乎不存在差异;当百分比处于6-15%之间时,有一定差异;当百分比处于16-25%之间时,有较大差异;而当百分比超过26%时,则存在着显著差异。

四、结果与分析

4.1话语量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两谈时女性无论从谈话量还是谈话时间上都占有优势,一旦说起来就能滔滔不绝、里嗦。然而语言学家如Tannen(1991)则认为这种结论仅仅在非正式场合出现,因为此时女性注重在聊天中用语言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不过在会议、电视评论节目等较为正式的公共场合中,情况是刚好相反的。此时,男性更注重展示自己的能力,倾向于控制讲话,所以常常以专家的姿态,用“报告型”的话语风格说话,因此一般比女性讲话多。

网络聊天基本属于非正式场合交谈,那话语量中两性的语言差异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如表1显示,本文分别从谈话字数、发言次数、发言平均长度三个方面展开了分析,分析可见:男女大学生在话语量上存在一定差异。首先在谈话字数上,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多出了近15%;而在发言次数中,则多了7%;由此,在30段对话的平均发言长度中,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平均多出了28个字,相差约为7%。因此,这与语言学家们的研究基本相符。

4.2简短回复语

简短回复语是听者对说话人说话时或者结束后所表达的主观反映,表现听者是否同意说话人的谈话内容;必要的话轮转换衔接作用。主要可分为表赞同、表否、表惊讶三类。根据支配理论,男性在谈话中占支配地位,他们总是企图控制谈话过程,因此不像处于支持者角色的女性那么频繁地使用简短回复语使得谈话能够继续。

然而从表2中我们却发现,男女大学生在简短回复语使用上几乎不存在差异:男大学生使用了48.01%简短回复语,与女生51.99%的使用率相当。进而,从平均使用的次数来看,男女大学生在都较常使用。这与前人的理论背道而驰。

4.3形象化语言

网络语言的特性之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网络中的形象化语言主要包括了动态与静态的图片、表情符号等,经常用来活跃气氛、表达情绪。它们形象生动,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谈话者的内心活动。根据“支配论”的观点,女性在同男性谈话时处于劣势地位, 必须通过一系列努力使自己融入谈话过程,使谈话能够继续而不致中断。其中,丰富的表情变化是必不可少的,而在网络语言中,这一因素需要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

图表3中,男女大学生使用的形象化语言分别占据了49.53%和50.47%,且两者的平均使用数分别为8.8次/段和9次/段。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男女双方在形象化语言的使用上基本无差异。这也与“支配论”等理论的观点有所差异。

4.4语气词

根据“差异论”,男女语言习惯的不同是因为男女生活在不同的亚文化环境,也就是Tannen(1991)所指出的由于社会对男女的要求和期望不同所造成的。在传统的观念中,男性追求成熟、稳重,强调谈话时理性的一面;而女性则要具有温柔、顺从的女性气质,体现端庄文雅。由此,女性为了表现“淑女”的气质更愿意用“标准语”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夸张使用表示感情的语气词,如“哈哈”“呀”等。

然而,表4却显示女大学生在30段对话中,共使用了466个语气词,占总数的54.31%;男大学生则使用了392次,占了其中的45.69%。因此,男女大学生在使用语气词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通过平均使用的次数来看,男生使用了11.4次/段,女生为 14.2次/段,两者都较常使用语气词,这同样是与前人的观点有所差异的。

4.5禁忌语

人们普遍认为女性使用的词汇不如男性词汇广泛,男性多用强感叹词,比如像禁忌语言,来抒感;而女性则更倾向于使用委婉、迂回的说法来代替一些使她们感到不便的表达。

由表5见,在互联网交际中事实却并非如此,女大学生同样会使用禁忌语,而且在30段对话中的使用率超过了男生。女大学生在使用禁忌语上比男生多出了13个百分点,因此男女大学生在使用禁忌语时有一定的差异,尽管每段话两者的使用频率都不高,仅为1-2个,但足以证明事实与前人观点的迥异。

4.6分析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可得:男女大学生在简短回复语和形象化语言的使用上几乎不存在差异;在话语量,以及语气词和禁忌语的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说,男女大学生之间的共性逐渐增大。

然而,这样的现象无法在传统的两元论中获得充分的解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我们了解到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两元论诸如缺陷论、支配论、差异论,仅从单维角度,如男女社会地位、权力或者文化教育层面解释语言的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其分析显然是过于简单化的。而对于本研究中广东高校的男女大学生而言,其年龄层次、成长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是相似的;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一起学习、公平竞争,在心理层面上也不存在由于社会期望不同、社会地位差异所带来自卑情结。那究竟该如何解释以上的网络语言性别差异呢?

社会性别建构论,作为目前社会语言学界广为关注的研究范式(Coates 2004),为我们学习研究互联网时期男女性别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社会性别建构论者将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将社会性别的建构视为一个社会过程,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待性别差异,认为社会性别并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各种社会交际活动之中不断构建的。

作为社会性别建构论的核心之一,社团实践理论CofP进一步对性别的社会构建进行了深入阐述。它由社会学家Lave & Wenger(1991)创立,继而由Eekert & McConel - Ginet(1992)首次将其引入语言性别研究领域。她们认为“实践社团”既是由参与共同活动的人们组成的团体,人们所有的行为,包括行动方式、说话方式 、信仰、价值观和权力关系都体现在对统一活动,即实践的参与过程当中。根据Wenger(1991)的论述,社团实践主要包括了共同参与的活动、合作协商的计划和共享的可调整的资源三个方面。具有共同行为模式的个体可以形成一个实践社团,言语行为只不过是人们共同的行为方式之一。实践社团将言语行为和社会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所关注的语言是作为行为的语言而不是作为符号的语言。

由此可见,处于动态变化中的社会性别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男女往往参与不同的社会活动,即实践社团,继而在各自的社团中构建性别,从而表现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特征,言语行为便是其中的一种。在本研究中,被调查的男女大学生均来自类似的实践社团,生活、学习的环境都很相似,因此他/她们互相影响,共同遵守类似的行为规范。互联网作为新兴的通讯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频率很高。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主要倾向于在表达自己的同时与别人交流互动。网络对男女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网络词汇、形象化语言的使用在大学生中十分广泛,一旦看见别人使用的图片或者语言很有趣很潮,都会跟着使用,不存在因为男女性别带来的忌讳; 同时网络也使大学生变得乐于倾听,比如像本文所提到的QQ聊天工具,双方的会话模式基本遵循了A-B-A-B-A的形式,在对方输入的过程中,另一方会耐心的使用“嗯嗯”等简短回复语以表示赞同别人,表示自己正在倾听,继而支持对方继续说,一般情况下极少出现打断别人的现象。另外,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它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空间,比如女生也能自由的使用禁忌语,以表达强烈的情感,而不需要担心损害了自己的“淑女”形象,她们认为自己跟同实践社团的男同学没有什么不同,可以自由表达。当然,这也是由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所带来的。简而言之,男女大学生在网络语言交际中出现日渐趋同的特点。

五、结语

传统的两元论强调差异却忽视了相似性以及男女之间其他的相互重叠成分,无法表现性别问题的复杂性和微妙性;而根据Bergvall(1999)的建议,语言与性别的研究可以采取三重途径:首先是生理层面,即男女天生的身体差异;其次是建构角度,即男女通过语言来构建自己的社会性别;继而是涉及意识形态对性别角色的影响。

鉴此,本研究在社会性别建构论框架内从社团实践理论视角对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的调查,旨在促进男女同学间的有效网际交流,使交流更方便快捷;为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教学带来一定的启发,为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语文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拓宽性别语言研究视野,对新时代全面了解语言发展的现状提供有益启示。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由于语料的形式局限,研究的变量较少,仅从五个方面调查了网络性别语言的特点;由于语料采集的隐私性,调查样本较小,不足以全面的反映出广东大学生网络语言与性别的全貌;加之本文作者水平有限,因此本研究仅为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的学者进行更多的基于本土语料的研究,不断完善性别与语言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oates,J. Women, Men and Language: A Sociolinguistic Account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3rd edition)[M]. London: Longman. 2004.

[2]Zimmerman, D.&C.West. Sex roles, interruptions and silences in conversation[C]//B.Thorne & N.Henley. Language and Sex: Difference and Dominance.Rowley,MA:Newbury House. 1975:105-129.

[3]Spender,D. Man Made language (2nd edition)[M].London:Routledge. 1985.

[4]Lakoff,R.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New York:Harpe. 1975.

[5]Maltz,D.N&R.A.Borker. A cultural approach to male-female miscommunication[C]//J.J.Gumperz. Language and Social Identity. Cambridge: CUP 1982:196-216.

[6]Eckert,P.&S.McConnell-Ginet. Think practically and look locally: Language and gender as community-based practice[J].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992:21:461-469.

[7]Bergvall,V.L. Toward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language and gender[J].Language in Society. 1999:28:273-293.

[8]Holmes,J. & M.Meyerhoff. The community of practice: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in language and gender research[J]. Language in Society 1999. 28:173-183.

[9]Hiltz,S.R.&M.Turoff. The Network Nation[M]. Massachusetts Institution of Technology Press(Revised Version). 1993.

[10]Crystal,D.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1]Tannen,D.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M].London:Virago. 1991.

[12]Lave,J.&E.Wenger.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 Cambridge:CUP. 1991.

[13]魏耀章.恭维语的性别差异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1-5

[14]潘小燕.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9-92

[15]冯江鸿.英汉赞扬及其应答的性别语用比较[J].外语研究2003,(2):18-24.

篇(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交流的日益频繁,网络语言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网络语言是为适应网络交际传播模式而诞生的一种新语体,是用汉字、符号、数字、字母等随意组合,甚至用谐音、错字来改词造句的一种文字游戏,这种文字游戏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特定空间里使用的;但目前,它正走出网络、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语言习惯,同时冲击着语文教学、冲击着传统的语言表达规范。因而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语言,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1.方便快捷。由于上网要收费,网民在聊天时,极尽可能地追求高效率,没有足够的耐心去修饰词语,只要对方能看明白,能省则省,能缩则缩,怎么简便就怎么来。于是“886”(拜拜了)、“9494”(就是就是)、“RMB”(人民币)等数字谐音或字母缩略语便诞生了。

2.形象幽默。网上交际是学习、工作之余的休闲娱乐,所以网民抱着追求放松的心态,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形象幽默的网络新词。如称爱好徒步旅行的朋友为“驴友”,因为他们身背行囊,跋山涉水,就像吃苦耐劳的毛驴一样;称资深网友为“大虾”(大侠),因为他们弓腰驼背,整天埋头于网络,形似大虾;称网络新手为“菜鸟”;称漂亮女孩为“美眉”等等。

3.新奇另类。年轻人好奇心强,表现欲强,喜欢追求新颖、时髦。由于网络交际是隐性的,这就使得许多网络参与者没有任何束缚,极力展现自己的个性,将一些汉字、符号、数字、英文字母随意地混杂组合在一起创造出许多另类的表达方式。如0001000=我真的好孤独(“1”表示一个人,“0”表示空乏);“(^@^)”表幸运的小猪;MorF=是男还是女(Male or Female的简化);“Zzzzz……”表睡觉等。

二.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网络语言是一种变异了的语言样式,与传统语言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一面,也有消极、负面的一面。

(一)网络语言的正面影响

1.创新了现代汉语的词汇。

任何一种语言的创新、发展都要从其它方言中吸取养分,现代汉语也不例外,它总会不断地从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外来语中吸收“养分”,以丰富自身的语言系统。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方言,为汉语词汇的更新与补充提供了一些新的词汇,如“宽带”、“黑客”、“网友”、“网虫”、“在线”、“上传”等网络用语,经过长期的使用,已被现代汉语吸收,成为基础汉语的一部分。这些网络词语不但无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反而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为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提供了方便。

2.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手段。

现代社会生活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不可能要求人们的表达手段是一成不变的。网络交际与口语交际不同,网络中没有语音、语调及体态等手段来辅助交流,所以网民就用键盘上的一些符号,创造了许多能够表达自己情绪和肢体语言的表情符号和动作图形,来模拟现实的交际,以弥补文字的不足。这些图形和符号使网络交流具有可视性的交际效果,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手段,符合现代人的个性化要求。

3.促进了书面语言形式的多样化。

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导致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又创造出多样化的语言形式。在网络中,人们已不满足于用单纯的文字来表情达意,于是创造出形式多样的网络用语。如拼音缩略语“GG”(哥哥)、数字谐音“520”(我爱你)、表情符号“^_^”(笑脸)、英文缩写“GF”(女朋友)等,这些网络用语不但将网民的意思表达清楚,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简洁的途径;而且促进了书面语言形式的多样化,为人们的思维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1.影响学生对正确词汇的学习。

网民们在交流中大多运用拼音输入法,而拼音输入法中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失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版主”,因为拼音输入法中最先出现“斑竹”一词,所以为节省上网时间,网民们便将错就错,用“斑竹”替代了“版主”;而更多的网友为显其另类、好玩,故意使用错别字来代替正确的词汇,如把“俊男”写成“菌男”,把“美女”写成“霉女”,把“邮箱”写成“幽香”,把“我”写成“偶”等;更有甚者,以异化的词来代替常规的表达,如把“这样子”写成“酱紫”,把“WINDOW98”写成“瘟酒吧”,把“奔腾处理器芯片第二代PN”写成“屁兔”等。以上做法会模糊传统规范词汇与不规范词汇之间的界限,影响学生对正确词汇的学习。

2.影响学生对规范语法的理解。

许多人上网是为了放松心情,所以他们不会在语言编辑上下功夫,只要对方能理解即可,所以网络语言非常随便、通俗、简约、口语化,许多语言淡化了语法,偏离了规范。在这里,形容词可以做动词,如“主页被黑了”,“到BBS去炫一下”;名词可以做动词,如“你天涯了吗?”“你博客了吗?”;字母可以做动词,如“有事Q我”、“有事e我”(有事发短信息给我);副词可以修饰名词,如“非常苹果”、“很女人”(很有女人味儿)、“很克林顿”(很不诚实)等等。有的网络语言在句式的表达上也敢于冒传统语法之大不韪,采用港式的说法,如“累死掉了”、“难过得死掉了”、“有说过”、“走先”(先走)等。这些网络语言违反了汉语正常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使传统语言规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长期使用这种语言,学生正规的语言运用能力就会下降。

3.影响学生对民族纯洁性语言的继承。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由于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所以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话,而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无形中给素质不高的网民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在网上尽情地使用一些粗话、脏话发泄着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他人的仇视,对现代汉语的纯洁性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如“WBD”(王八蛋)、“BT”(变态)、“748”(去死吧)等屡见不鲜;“狗屁”等字眼、“TMD”(他妈的)的国骂充斥于网络;甚至一些江湖黑话,如“撕票”、“绑票”、“避风头”、“上手”、“挂彩”等也广有市场;有的网络词语故意歪曲词义以显新颖,如“偶像”(呕吐的对象)、“可爱”(可怜没人爱)、“蛋白质”(笨蛋++神经质)、“神童”(神经质儿童)等,造成了语义的混乱;还有的故意中英杂糅,生词造句,如“3KU”(谢谢你)、“I服了You”(我服了你)、“You狠”(你狠)等。网络语言的粗俗、扭曲与混乱会导致学生网络交流的低俗化、浅薄化,使网络谩骂、歪曲语义、胡编乱造成为一种“时尚”,影响了学生对民族纯洁性语言的继承,弱化对母语的亲和度。

三.语文教学应对网络语言的策略

网络语言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语言进入教育领域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语文教育不可能是远离网络的“世外桃源”。当挑战来临时,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以正确的方法去引导,承担起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

1.客观公正地看待网络语言。

每一种新的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其说是为迎合新生一代学生的需要,倒不如说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产物。著名语言学家陈原说:“在人类社会交际中,语言文字是经常变动的,无论书面语还是口语,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主要的原因是使用这个语言的社会在变动着。”网络语言虽然对汉语的规范化、纯洁性带来很大的冲击,但不论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支持还是反对,它都将作为一种现实客观存在着。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实践,既然能长期存在于网络交交际,并衍生到现实生活中,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只有在发展中得以升华的那一部分才会被社会所接纳。语言也不例外,它在自身的发展中有很强的自我清洗排污能力,那些有生命力的语言自然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被规范语言吸收、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记录,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公共记忆;而没有生命力的语言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淡化和消失。所以,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现代文明的垃圾,横加指责,禁止使用;也不能不加消化地全盘吸收,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它,允许它有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2.引导网络语言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网络语言作为当代新兴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代表了上网一族的言语特色,符合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点。面对网络语言向传统语言的渗透,教师不妨学习一下网络语言,只有熟悉网络语言并融入到学生中去,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透视他们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及使用情况,才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一旦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精通网络语言的“大虾”而非“菜鸟”时,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引导;否则,教师就会丧失教育的主动权。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网络语言的鉴别能力、评判能力和筛选能力,让他们自觉地吸收那些有生命力的、对社会、对民族文化有益的语言,摒弃那些低级的、粗俗的不健康语言。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规范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汉语言的内在逻辑与美感,认识到规范的语言文字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语言文字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长期使用网络中不规范的语言,就会影响对传统语言的学习,导致自身感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下降。通过这样的引导,让他们自觉地纠正网络语言中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形成健康文明的语言规范,创造一种全新的网上生活方式。

3.强化学生对民族语言的亲和度。

汉语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优秀的语言之一,其语汇容量大,词义丰富,表现力强,是我们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基石,代表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底蕴。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语言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它内在的规范与准则已得到几代人的认同。而网络语言是一种“快餐文化”,带有明显的美国化倾向,除了词语中夹杂大量的英文字母及英文单词外,更重要的是受美国追求简便省事、开放直接等文化观念的影响,这种语言缺少深度、文采与灵气,无法跟含蓄、严谨、精致的汉民族传统语言相比。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块主阵地,提高学生对民族语言的鉴赏、审美能力,让学生多读名篇佳作,从古代诗词、现代美文中去汲取民族语言的营养,强化学生对民族语言的亲和度,激起他们对民族语言的热爱。只有尊重并热爱民族语言,才能自觉维护和运用民族语言,才能使网络语言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而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亲近民族语言,传承民族精神,正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总之,网络语言进入课堂教学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高明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懂得与时俱进,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重建课堂教学,因势利导,兼容包并,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正面引导,吸纳网络语言中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元素;并通过培养学生认知祖国传统语言的美丽,来规范并引导网络语言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教育与网络的良性互动,使语文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K]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8.

[2]陈原.陈原语言学论著:卷二[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71.

[3]于根元.网络语言冲击波[EB/OL] .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2001-07-06.

篇(8)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美国学者Ron Scollon和Suzanne Wong Scollon在《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2000)中从意识形态、社会化、语篇方式和面子系统四个方面介绍了美国四代人的代别语篇系统。意识形态指的是一代人或一个群体的历史、社会和思想特征,包括价值观念。社会化指的是文化身份习得过程。语篇形式指普遍的交际形式,包括语言的作用和风格。面子系统主要指人际关系,包括称呼形式。目前作者及其研究生正在从事一项有关中国代别语篇系统的课题研究。言语交际风格是语篇形式的一个部分,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北大学者刘能(2003,7)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多维度的解析》一文中将中国的“90后”划分为自我一代。“90后”的大学生是自我一代的代表,他们接受东方文化的传统教育,但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言语交际风格能体现自我一代人的言语交际特点。由此出发,作者以当代大学生(主要是“90后”)交流的公共平台――人人网作为语料收集渠道,研究他们的网络言语交际风格,着重考察当代大学生在直接与间接、表达与沉默、称呼语以及自谦与自夸四个方面的言语交际模式,以便探讨“90后”大学生是否具有独特的网络言语交际风格。

二、研究的理论框架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E.T.Hall)对文化和语境的关系做了开创性研究。他声称人类的交往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可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交际系统或文化。低语境文化通过外在的语言方式进行信息传达,信息的表达是直接的,而高语境的交流或讯息是通过语境及非言语渠道表达出来。(Ting―Toomey,2007:100)在高语境文化中(如中国)意义也可以通过地位(年龄、头衔和关系等因素)和通过个人的好朋友或同事传达。(萨默瓦,波特,2008:89)根据高低语境交际的定义,Stella Ting―Toomey总结出高低语境的主要特征。(2007,101)(请参看下表)高低语境特征

除了表中所列的四项特征外,高语境还强调在乎交际双方的面子。强调集体价值。本文以表中所列的高低语境的四个主要特征为依据分析自我一代人的网络言语交际风格。

三、研究的方法与假设

(一)研究问题

1.“90后”大学生的网络言语交际风格在多大程度上能体现高语境文化的特征?

2.“90后”大学生的言语交际风格是否带有低语境文化的特征?

3.“90后”大学生的言语交际风格是否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语料来源

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于50名在校大学生人人网主页上的帖子(时间为2010至2011年间)。其回复多为关系密切的高中同学或大学同学,偶尔有个别老师参与互动。话题涉及学生爱情、学习、就业及时事评论。

四、研究的主要发现

依据问卷调查,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90后”大学生的网络言语交际风格特征。

1.直接言语交际风格占绝对优势

高低语境文化最突出的差异表现在语言表达的直接与间接方面。语言使用的直接程度也反映了文化价值中的深层结构。低语境国家语言(美国),其特征是坦率、清晰和随意。美国人都极力避免模糊和模棱两可。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中国人在说话时顾及别人的面子、感情,说话时倾向于委婉,含蓄。网络是大学生表达思想、宣泄情感的场地之一,人们不必顾忌对方的面子、全力及地位。在言语交际风格上不仅仅是直截了当,而且在年长者看来简直“不堪入耳”。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对话:

(例1)王某:我要变瘦我要瘦瘦瘦……

朱某2011-06―13 20:23没有希望了,比母猪上树还难,胖到我这程度一块减肥

王某2011-06―13 20:30回复朱雪艳:去死:

王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要变瘦,回复的是她的好友,由于她们之间没有距离上的约束,所以对方很直接地回复,不会过多地顾忌面子问题。

(例2)刘某2009―12―28 12:19帅哥教练啊!!

曹某2009―12-28 19:06回复刘某:想要电话吗?

刘某2009一12―29 11:18其实我很想

曹某2010-01-01 20:15回复刘某:可惜俺没有……

例2涉及大学生的感情问题,刘(女生)直接表白自己对帅哥教练的感觉,也想进一步与帅哥交往。刘的回复也单刀直入。感情是比较私人的事情。在公共场合,人们往往不公开大谈感情。此外,人们一向认为男生主动、直接,女孩比较被动。而如今网络这个公共平台使年青一代人突破了传统的约束,女孩也主动、公开地表示自己对异性的喜爱。

(例3)孙某:预祝亲爱的鲍鲍新年快乐,一切顺利,我好想念你呀2011―12―31 21:07

例3是一个祝福语,由于两人关系密切,所以称呼为“亲爱的”,并在祝福语后直接表达想念之情。

例1到例3都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上较多地采用直接言语交际风格,交流的双方关系越近,使用的语言就越直接;但中国文化的影响依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即学生在直抒胸臆之前偶尔也会先有一定的铺陈,这根植于中国文化中的含蓄和委婉,如例4:

(例4)姜:远在他乡的童鞋们~你们还记得以雪为令~雪停即除么~~还记得推雪板大扫帚铁锹和麻袋么~还记得边扫雪边团雪球打雪仗堆雪人么~~想家~想念东北的大雪~

12―25 20:34收起回复分享喜欢

例4中姜想要表达的即想念家乡的大雪,但并没有开门见山地表达,而是先以排比的几个“还记得”记述回忆,最后才直接表达想念之情。

2.表达与沉默:非言语交际是网络语言常见的表达手段

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可以通过手势、空间的使用甚至沉默来提供信息。在谈论民族性格的问题时,先生曾指出,东方属于静的文明。(转引自贾玉新,1997,66)几千年来中国人强调如何做人,好静顺从,中国人这种尚静之根源是受老子的影响――静是事物的根。而美国人更多地依赖语言行为进行交流。他们认为说出来和说出心里话非常重要。

大学生网络言语交际风格研究显示,在网络交际中,中国的静文化依然发挥着作用,一种表现手法是以沉默来代替语言,一种是以表情符号来表达想法和感情。

在例5中,大家对王所发表的日志表示不解、困惑,所以采用各种标点符号或是字母来回复,此时这些符号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它们承载了回复者所要表达的想法,从而完成了交际任务,也达到了交际目的。

(例6)罗某:我也想爬山。2012-01-02 01:26

席某

例6中,罗表达想要爬山,席是其好友,但席的回复并不是文字,而是

一朵小花,此时席采用了符号这种非言语形式(或话语沉默)的方法,但却表达了对罗这一想法的支持,而且这种表达支持的方法对于高语境的中国人来说,感情力量更加强大,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注重地位还是注重平等

人际间的称呼语是日常交往中最经常发生的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象征。由于它最能明显地反映出说话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因此称呼语用来表达注重地位和注重关系这一言语交际风格的维度。大学生网络言语交际风格研究表明,大学生之间的称呼语呈现多样性,但总体趋势是:关系越密切,称呼越倾向于非正式形式。网友们对与自己关系近的同学或朋友,无论他们职位高低,他们采用对等交流,即用名字称呼对方或采用各种昵称。这也许是西方平等观念的渗透,也许是这一代人特有的网络称呼语。与此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当代大学生还是遵循长幼尊卑的礼貌原则,对待老师,网友们一般倾向于尊称。如:

(例7)田某:回复张某,亲,我会想你的,喜欢看你笑,像一缕阳光回复201l―12―23 23:43

张某,我只想由衷地感谢上天,谢谢让我曾经遇见了亲!加油哦,在国外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哦我也很喜欢你的笑……回来了叫我哦

在例7中,田与张为关系特别密切的好友,在交际中,用“亲”来称呼对方,这既表示了一种平等的地位关系,同时也表明当代大学生这种独特的网络称呼语。“亲”可以理解为“亲爱的”省略语。通常这种称呼语用于恋爱中的人或夫妻。而如今已成为好友或闺蜜之间亲近的一种称呼。

例8:

姜某,China:不能拖欠农民工工资啊~~这周一定要发工资啊一~

谢某:姜书记你们发工资的日期不固定么?回复201l―12-27 09:44

例8中,谢称呼姜为“姜书记”,这种“姓加官衔”的使用通常表明二者之间是存在等级地位关系的。但上述对话中姜与谢为好友,二人之间在公共平台上以这种正式的称呼语交流有两层含义。其一,他们谈论的话题是非私人问题,正式的称呼一方面体现姜的地位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其二,“姜书记”这种称呼正是表达了交际双方的关系密切。这一例句表明称呼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之间谈论的话题和关系的远近,称呼语会有不同的含义。

(例9)孙某2011-06―24 16:13回复鞠某:悟空,你又调皮了

鞠某201l―06―24 18:37回复孙某:呆子

例9也是大学生称呼多样性的例子之一,孙称呼鞠“悟空”,是把自己放在“师傅”的位子上的,而鞠称呼孙“呆子”又是把自己放在“大师兄”的位置上,双方都抬高自己的地位,贬低对方,但并不说明双方存在地位差异,反而体现了双方平等的地位,关系密切,所以不拘泥于称呼语的形式。越是不正式的称呼语。越能体现交际双方关系的密切程度。

(例10)姜某201l-06一14 22:27老师真漂亮

孙某Teresa 201l-06一15 13:01回复姜某:不好意思了你们在我心里是最可爱最帅气的

尽管大学生网络言语交际更多的使用平等的称呼语,但人际关系对称呼语依然发挥着作用,有等级关系的,如老师一学生,其交际中称呼语多采用尊称。例10中,姜是孙的学生,所以交际中称呼“老师”,以表达尊敬和喜爱。

4.自谦与自夸

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可以讲,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社会是以差序格局,和他人为主要取向的社会结构。因此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其固定的身份、权利、义务、责任、荣誉、和行为。做什么不做什么都取决于这一固定的身份。中国人在公开讲话的开场白措辞方面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不少中国人包括领导,在讲话前总要客气一番,以示谦虚。大学生网络言语交际风格研究显示,谦虚在当代大学生网络交际中依然是一种主要的交际风格,所以在表达中时常用到自谦的表达方式,但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交际有一种使用自夸的交际风格的倾向,这一倾向表达了大学生对自我表达需求的渴望,对凸显自我,张扬个性的追求,这一倾向是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之一。

(例11)张某:伪记者祝广大记者节日快乐

在例11中,张自称“伪记者”,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法,实际上张是一名“准记者”,称其为记者并不为过,但他自己还是很谦虚地自称为“伪记者”,这正是深受中国谦虚文化的影响,是中国人美德的具体体现。

(例12)宁某:2009-09-04 08:50发现we three glasses

游某:2009―09一04 15:44回复宁某:you sjx eyesl!uonouono~youtwelve eyes

宁某:2009-09―08 08:42回复游某:看来你的语法退化到极致了。外国语的悲哀呀~

游某:2009-09-08 08:57回复宁某:不不不不不哦的语法挺好的,现在我已经进化到将语法从有形化为无形,出神入化的地步了。

在例12中,游用自夸的交际风格表达自己的语法“出神入化”,一方面体现了其个性率直、自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与宁之间的关系密切,可以不顾虑面子,畅所欲言。

(例13)王某:泰山归来,!总结:山东人民很热情!山东蚊子很温柔!山东泉水很给力!山东泰山霸气外露!

刘某2011-06―17 16:29

哈哈,很好很好,从我身上就能看出来热情嘛!收获不小哈哈,最重要是征服了五岳之首啊,爬山专家

例13中,刘自夸从自己身上就能看出山东人民的热情,表现了她与王之间的关系密切,同时也使得语言表达轻松幽默,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五、结论

作者从直接与间接、表达与沉默、称呼语、自谦与自夸四个维度解析当代大学生(“90后”)网络言语交际风格。数据分析表明他们网络语言风格总体趋势更多的体现了低语境文化特色。表达直接,称呼形式多样化,传统的以名字或姓称呼好友的方式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网友们自己独创的各种表示亲昵关系的称呼。网友们虽然偶尔也用含蓄或自谦方式回应对方,但自夸已蔚然成风。符号这种非言语交际形式优于语言表达。这是这一代人网络语言的特色,低语境文化明显占上风。传统中国文化中的自谦,间接以及注重地位的特色已不突出。这种语言风格也许和他们的年龄和时代特征有关。“90后”是“生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长于物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新时代”的青年。他们成长的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经济建设发展最快、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也最为多元化的时期。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使人们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社会价值观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与网络、都市文明与全球化,构成了这代人成长与发展的社会大背景。

各种媒介更是为了迎合潜意识中的需求,吸引感官器官,给"90后”青年构造了需求、欲望和解放的多彩幻觉。在现代科技时代,空间的物质表现形态即是大众传媒造就的各种影音图像符号。这一点,已经被我们的现实生活感受所证实,由电影、电视、数码照相机、DV、网络、短信、广告、时装秀、游戏机、时尚杂志、动漫书籍、宜传招贴画等等大众媒介所传播的各种符号和图像,正在迅速地侵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占据着人类生存的一切空间,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多用符号这种非言语交际形式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言语交际风格:直接的,多样化的称呼,各种图像和符号的使用,善于夸赞自己,代表了当代青年独特的网络语言风格特征,这可能是自我一代人的文化特征,是时代的产物。

参考文献:

[1]Scollon,Scoll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eh[M],Beq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5.

篇(9)

《中职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英语课程主要是通过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从而为其他学科学习打下一定的语言基础,为真正培养出既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专业人才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充当了巨大、丰富的电子图书馆,学生可以自主在线搜索有效的英语信息资源,开展项目研究活动。

一、基于网络的项目研究活动的主要优势

1.这类活动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与他人交流并分享智慧。这样,学生通过接触与使用大量真实的第二语言,加大了语言输入量和输出量,体现了语言的语用功能,并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2. 这类活动以语言学习为主要目标,但是也渗透了其他学科知识,体现了专业性,让学生更加切实地探究真实情境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 这类活动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学生需要在众多信息中甄别,选择与项目有关的信息。

二、基于网络的项目研究活动的类型以及实例

1.以信息搜索为主要方式的简单的项目研究活动。这类活动适用于低语言水平的学生。活动不局限于一个课时完成,学校必须提供网络教室,学生应有一定的文字处理技能,会适用Microsoft Office办公应用软件。以“歌吹是扬州”为例,作为扬州学生,他们对本地的基本信息有所了解,但是不能称为完整的研究项目。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来弥补自身知识的匮乏。该项目研究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一下语言点:地点、观点、用以描述风景名胜等方面的词汇和句型。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研究扬州的概况,并设计制作出一张海报来展现研究成果。

2.为就某一话题表达观点的较高要求的项目研究活动。这类活动适用于语言水平在中高级的学生。上一类项目研究活动比较适合培养学生某种具体的交际技能,而此类项目要求学生对一个话题展开深入的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和推理过程。学生在完成这类项目时,需要利用其它学科知识。英语教师可积极与其它学科教师合作。完成这类项目,学校需要提供网络教室和摄像机。以“安乐死”这一话题为例。在第一课时,开展头脑风暴,了解学生对安乐死知道多少,全班用英语展开辩论。第二、三课时,各组组织一个关于安乐死的现场辩论会。主要分工有:(1)主持人。必须做到这几点:组织辩论活动,使之有效有序进行;准备问题,有现场应变能力;准备开场白时需要的图片和影像资料。(2)正方辩者及反方辩者。各自回顾表格中的论据,并准备相关视频和图片来帮助阐明观点。(3)观众。基于搜索的信息,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如果不支持安乐死,需要准备一些问题质问正方或准备陈述的观点来补充帮助反方。如果支持安乐死,也有相应的准备。在分组辩论的过程中,教师全程录像,以备课后对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出现的语言现象进行评价。

篇(10)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电脑进入千家万户,网络无所不在,许多关于网络的新事物随之出现,如网络文学、网络语言等,而它们的使用范围正越来越广,甚至从网络走进了现实生活。青少年学生作为网民的主要群体,使用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他们的时尚,甚至使用在课堂上、作文中。网络语言的渗透冲击着中学语文教学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以下对中学生的网络语言调查问卷表足以证明这一点。

一、中学生使用语言的调查

我们对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一105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第一领域、对网络语言的熟悉度、对网络语言的态度等问题,兹将调查结果列表如下:

网络语言的熟悉度是被调查者对网络语言是否熟悉的自我判断。52.3%接受调查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或基本了解网络语言,没有人认为自己不知道网络语言。可见,大多数受调查者在主观上认为自己对网络语言是有一定认识的,当然,这种认识多数都是感性的。在随后的调查中,我们列举了一些网络用语和词语,让被调查人说出网络语言的含义或用法,62%的人都能较准确说出含义或会使用这些网络语言。客观地说。中学生对网络语言的熟悉度还是比较高的。

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学生喜欢上网,虽然学生80%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但超过51%的学生了解并经常使用网络语言,高达92%的学生在日常用语和网上聊天时使用网络语言,有46%的学生在写作文时会经常或偶尔想起网络语言。学生大多住校。但住家的学生有超过52%的人会去上网,有5%的学生在学校用手机上网。多数学生认为上网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几天不上网感觉像少了什么似的”。调查发现,上网聊天、手机短信、网络游戏等是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领域,占到近90%的比例,娱乐仍然是中学生上网的最主要目的之一。

值得注意是7.5%这一数据(作文+周记:0.9%+6.6%),这是网络语言实用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观察到,不少学生对于一些网络语言已经是习焉不察,在语言中自然使用网络词语。特别是,在同学之间的戏谑玩笑时。网络语言甚至占据了主角的位置,网络语言正在无形地影响中学生的语言。

网民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决定了网络语言的使用面、发展方向和前途。调查中,44.76%的学生对网络语言持一种理性的态度,认为网络语言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好的一面,也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因此,在使用中要区分语境,合理使用有必要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11.42%的学生则是网络语言的坚定支持者,他们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是一种好的语言形式,没有必要规范。值得注意的是43.80%这一部分人,在网络语言的规范性上,他们既不肯定亦不否定,主张顺其自然。这固然表明他们的态度,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网络语言对生活的影响。不可否认,网络语言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二、中学语文教师的应对态度

(一)采取宽容的态度。

1.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现象。既然有那么多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聊天、“钓鱼”、求刺激,那么就需要网络语言来沟通、来交流。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确立,觉得一些网络语言新鲜、好玩儿,因而使用是可以理解的。

2.在城市,中学生网民不少,学习成绩中等以下者尤多,这部分学生网络生活有余,网络语言掌握得多,通用词语掌握得较少,两相比较,他们当然喜欢用网络语言。

3.传统作文教学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阅历浅,用于写作的素材较少。害怕作文。网络生活能让学生开心,反映其网络生活的网络语言频见于作文之中,也是不难理解的。

(二)坦然承认网络语言中有积极的成分。

1.网络语言具有创新性

与传统书面语言相比,网络语言减少了外来的束缚,使作者的思维可以自由驰骋、天马行空。他们往往想象丰富,语出惊人,普通平常的字眼被赋予新鲜丰富的含义。如:“灌水”原指向容器内注水,在网络中则表示在网上发表长篇大论而又内容空洞、“水分”含量极高的文章;“青蛙”指网上的男性公民;“水母”则指在BBS上极能灌水的女性网民,等等。

2.网络语言具有形象性

网民们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制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的表情和动作,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描模现实生活图景。如:“(-_-)”表示神秘笑容;“*<…|-)”表示圣诞快乐;“Zzzzz……”指睡觉的样子。有些网络词语还借用动物名称,利用谐音、对比、反讽、双关等修辞手法,充分调动网民的感官,激发想象力,使网络语言显得风趣形象。如:“爬虫”(初级网虫,有点水平的网络新手)、“菜鸟(网络新手)”、“恐龙”(丑女)等。

3.网络语言具有幽默性

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网络语言充满了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营造出轻松活泼的阅读氛围。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使人立即联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又如:“版猪”(版主,电子公告版管理员)、“飞鸟/老鸟”(超级网虫,网络高手)、“食肉性恐龙”(长相丑陋的泼妇)、“食草性恐龙”(长相丑陋但稍温和的丑女)等,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幽默诙谐。

(三)谨慎对待,不盲目乐观,更不放任自流。

1.网络语言存在不规范性

从规范的汉语表达形式来看,网络流行语中汉字、数字、英语、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混杂,使用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病句成堆。一些青少年学生缺少辨别力,盲目模仿导致周记。作文中出现五花八门的别字、胡编乱造的成语、莫名其妙的新潮词语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形成健康规范的语言文字习惯必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更何况。学生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如果一味地使用网络语言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安全因素”,毕竟在网络语言规范化之前,阅卷老师对网络语言一般都不会接受,这样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分数。

2.网络语言存在粗俗性

无孔不入的网络充斥着粗俗、轻佻的语言。百度一下,发现包含“狗屁”的相关网页约有465万篇;被鲁迅讥讽为“国骂”的“他妈的”则约1010万篇,其中直接以“他妈的”作标题的约有949000篇。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片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 可以标新立异的地方,极易把人性深处的各种丑陋和罪恶因素诱发出来并恣意张扬,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中学语文教师的应对措施

(一)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所扮演的主导者的角色,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加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把课文内容当成是必须遵从或者完全接受的,而是把它们当作需要修改或创造的东西来对待。积极地去探究作者的语用经验,然后带着作者的语用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运用,把作者的语用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实现对课文内容的修改或创造。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应尽可能地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优化的语境中,获得深刻的语感体验,学得语用经验,实现语用体验的传递和语感的迁移。

篇(11)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其目标为培养第二语言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现实情况是,在很多高校中,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接触第二语言学习得以实践的机会微乎其微,他们缺乏锻炼机会,能力难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既然对留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实习困难重重,那么,在当今日益成熟的网络环境下,就只能另辟蹊径,探索网络实习的道路。目前,浙江财经大学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出一种网络实习模式(刘亚辉,2015)。该校与一家汉语教学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实习生在接受一定培训后,自行选择教材,自己把握进度,上传PDF课件、音频或录制视频到在线课堂,经机构老师把关审核通过后就可以上传到网络孔子学院进行在线授课,课后会有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的老师第二次审核,若出现问题不符合要求则会关闭该节课程,要求教师重新录制。

二、网络实习简介

网络孔子学院是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汉语学习课程,了解中国文化,分享学习经验,以及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和志愿者提供汉语教学,分享教学经验的平台。网络孔子学院会将一定的在线教学名额分配给语言机构和部分高校。而汉语教学机构在获得这些名额之后,通过校企合作的网络实习模式,将这些名额分配给经过培训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这便是目前浙江财经大学与该语言机构发展中的网络实习模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网络实习刚开展不过两年,国内也鲜有高校施行此类专业的网络实习模式。浙江财经大学是国内最早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网络实习的高校之一,无甚经验可循。本文为笔者在网络实习基础上的经验之谈。目前该校实习生的上课形式主要是直播课和定时直播课。直播课就是网络在线直播课堂,在教师录制期间会有学生在线听课。学生可随时提出问题,老师应立即解答,学生不愿听的话也可退出,这对教师的讲课质量要求很高。直播课要求上课时长不得少于15分钟,上课期间会显现出教师头像和课件内容,这种形式比较有利于学生捕捉教师发音的嘴型,看到教师的示范动作,对于教师来说也比较能锻炼胆量,考验教师心理素质。定时直播课上课时间更为灵活,在7-12分钟之间,上课内容是教师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只出现教师声音和录制视频,不出现头像。因此对教师上课时的背景、着装和仪表不做过多要求,只需保持音质的清晰就可以了,这无疑可以让教师更加从容。接下来笔者将对这种校企合作的网络实习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简单介绍。

三、网络实习操作流程

(一)实习前的培训

对于实习生的培训主要是汉语教学机构老师到校进行的实际操作指导和正式上课前的网络线上指导。指导学生怎么制作课件,如何使用浏览器登录在线课堂,怎么创建直播课或定时直播课,如何上传PDF课件和录制视频,怎么使用录制软件以及具体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指导内容比较具体和实用,为实习生前期准备减少很多麻烦。

1.课前准备

培训内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制作课件。那么应该怎么准备课件呢?什么样的课件才符合要求?下面我们就简单说明一下课件制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课件制作推荐使用WPS演示,便于制作完成后直接转成PDF格式。这是由于在网络在线课堂上,PDF格式上传的课件不易乱码和出现混乱,安全指数较高。不过PDF格式的课件没有动画效果,只能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也减少了上课的生动性,会使学生缺乏新奇感从而失去继续听下去的兴趣。PPT背景选择不要过于花哨,但也不能太单调乏味。部分实习生出于美观的目的选择一些色彩鲜艳且内容复杂的背景覆盖整个画面,而字体颜色又较淡,导致的后果是教师自己都有点看不清更何况那些语言初学者,这是极不可取的。同时过于单调简单的背景又会使人产生乏味心理,缺乏兴趣。这就要求实习教师把握好度,背景最好与教学内容相协调,打造一个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PPT,绝对会令人眼前一亮。字体颜色和大小视情况而定,字号推荐32号,可大不可小。课件做到精炼简洁,避免冗杂,以教师讲为主,不要出现大版文字。比如词语3-5个即可,可以适当的加上拼音、词性、解释或图片等,让PPT显得简洁美观大方而又充满吸引力。

制作课件时,注意文字图片相结合,图文并茂,注意使用高清图片,不推荐使用自己拍摄的照片和电子版教材截图。首先是因为会与PPT背景和手打字体显得格格不入,极不美观。其次是照片和截图的清晰度也无法保证,上课的视频里很有可能糊成一片,有不少实习生的课程回放因为这个问题被关掉。PPT内容的选择原则上由教师个人决定,培训机构不会干涉。教师在编写课件时,灵活选取教材上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切勿全盘照搬照抄教材内容,可根据需要选取内容进行讲解。教师需考虑PPT内容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针对性,要根据该堂课针对的学习对象决定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根据所讲难易程度以及面对的学生群体,语速适中,配以一定的外文注释和汉语拼音,并注意书写正确。笔者曾在在线课堂上看到一名汉语教师讲寓言故事,该课标明针对初级水平学生。然而在她的课件中,一页PPT里有将近150个汉字,分布得密密麻麻,并且出现很多生词,标明拼音的却只有五六个,再加上该教师读得磕磕绊绊,平平淡淡,原本进来的十几个学员在5分钟内便走了一大半。这样的结果不仅打击了教师自信心更是令原本对神秘的汉字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感到失望。因此,课件的制作必须要用心,它在我们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个人着装和背景准备

接下来需要准备个人着装和上课背景。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教师上课的着装和背景有明确要求,教师需着装整齐,背景画面清晰明亮,不允许模糊、卡顿或颜色阴暗,声音清楚无杂音。部分实习教师缺乏这种意识,比如穿睡衣或无袖上衣上课,甚至以宿舍为背景,光线暗沉,背景杂乱。这些都会导致孔院审核老师关闭课程,所以教师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

3.上课

关于怎么上课,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习惯,笔者在这里不多赘述,只提几点建议和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课程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片头(总时长不超过1分钟),课程主干知识,片尾(总时长不超过1分钟)。片头包括欢迎词(大家好,欢迎来到在线课堂)、教师自我介绍(我是本节课的老师,XXX)和课程简要介绍(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片尾进行简要总结,说结束语,具体措辞教师可以根据个人习惯更改。在线课堂时间多则15分钟少则7分钟,这与现实生活中长时间授课有所不同,因此教师需注意课程内容的设计安排,考虑如何把自己上课的内容浓缩成短短的十几分钟。建议每节课以一个知识点为佳,将一个知识点讲解分析透彻即可,切勿多个知识点混杂,学生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对于复杂的知识点,可以拆分成多节课。教师上课注意行为规范,避免一些习惯性的小动作,比如摸头,手指卷头发,整理衣服,来回移动,无意义词语“嗯、啊、呃、然后”频繁出现等,因为当教师出现在摄像头下时,这些行为会愈发引人注目。

上课时教师要时刻注意个人头像和下面的音柱,如果发现教师头像显现不出来或音柱左右没有波动,就说明网络或系统出现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否则该节课最终会作废,前功尽弃,需要教师重新录制。另外教师也可以关注学生在线人数,获取一些侧面信息,比如说如果教师正在讲解语法知识,发现学生都陆陆续续离开,剩下的人寥寥无几,这就说明讲解内容过难或者讲解方式不正确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失去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课程结束后,教师一定要及时点击下课按钮。定时直播课的教师有时会犯这样一种错误:将视频上传成功,点击上课之后去做其他事情,忘记点击下课按钮。要注意,如果上课时长超视频时长过多,审核老师也会关闭该课程,要求重录。当录制课程结束,教师可以看一下视频回放,检查一些是否有不当行为。如果发现错误,当时没有及时更改,那么教师可以自己关闭该课的回放功能,重新录制。以上便是实习生实践的主要流程,笔者的建议和注意事项主要是针对直播课和定时直播课两种形式,而在线课堂还有点播课和系列课等其他形式,这些留待之后补充。

四、网络实习的不足之处和改善方法

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作为一个上线不久的大规模在线汉语学习网站,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成熟。但是目前仍旧存在的一些问题让我们无法忽视。在线课堂系统非常不稳定,会出现课件打不开,网站登不上,上传课件无法删除等问题,因此希望有关工作人员对网站的维护和升级工作能够做得更加到位,为老师的课堂质量和授课效果提供良好的保证。同时,也存在教学内容、课堂表现形式和互动方式较为单一的现像,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往往是教师们的“一言堂”,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上课期间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工具也极为有限。因此建议在线课堂可以借鉴其他网络课堂(如MOOC)的模式,设立一些交流区、讨论区,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培训尚未成熟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学生进行网络实习期间,教学机构的老师针对学生上课视频中专业和教学方面指导少之又少,只能靠学生自己摸索和自己改进,故而进步空间比较有限。因此建议教学机构老师加大对这方面的指导力度,提高上课质量,形成三方受益的良好局面。

五、结语

尽管网络实习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目前建立的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不失为一次良机,学生不仅可以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也能对自身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对实习生来说,首先,加深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变“死学”为“活学”,对于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有一个简单了解和认识。其次,可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了实习生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网络课堂这样一个平台,教师可以观察其他教师教学方法和处理手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三,在线课堂实习的机会可以为学生日后追求更高发展比如考研或求职打下基础,令其对自身今后发展方向有进一步清醒的认识。不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目前网络时代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也取得突破进展,但网络实习这一平台却仍未普及,影响面积亟待扩大。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仍需不断努力,将网络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努力创新,让全球的汉语国际教育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刘亚辉.财经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J].现代语文(中旬刊).2015,(7).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