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姓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正确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规律及验证规律的过程。
【温故知新】
填空
(1)1,3,5,7,(
),11,13,(
),17…
(2)1,4,9,(
),25,36,(
),64…
(3)9=(
)2,36=(
)2,(
)=82…
【设问导读】
认真阅读教材P107内容,思考后回答下列问题。
1.
三幅图中分别有(
),(
),(
)个小正方形,根据每幅图中每行和每列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尝试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每个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
(
),(
),(
)。
2.
观察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再到第三幅图,每次增加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每幅图中小正方形的总数可以用算式表示为:(
),(
),(
)。
3.
根据以上分析,填空:
1=(
)2
1+3=(
)2
1+3+5=(
)2
4.
通过以上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自学检测】
你能利用规律直接写一写吗?如果有困难,可以画图来帮助。
1+3+5+7=(
)2
1+3+5+7+9=(
)2
1+3+5+7+9+11+13=(
)2
=92
【巩固训练】
1.根据例1的结论算一算
1+3+5+7+5+3+1=(
)
1+3+5+7+9+11+13+11+9+7+5+3+1=(
)
上述问题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
2.完成课本P108“做一做”的2题。
3.先找规律,再填空。
(1)先画出第五个图形并填空。再想一想:后面的第10个方框里有(
)个点,第51个方框里有(
)个点。
(2)如图,用同样的小棒摆正方形,像这样摆10个同样的正方形需要小棒___
根。
【拓展延伸】
运用例1学到的思考方法,能直接算出下面式子的结果吗?
2+4+6+8+10+12+14+16+18+20=(
学科:数学
第一章;有理数
第2小节
第1课时
累计
课时
主备教师
上课教师:
审批领导: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
题
1.2.1
有理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有理数的意义;
2.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4.了解什么是集合。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有理数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难点: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标准,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法制渗透
中考链接
在中考中常以综合题型来考查本知识点
一、激趣导入
1、“一个数如果不是正数,那么一定是负数”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因为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以,一个数可能是正数,负数或零.
2、引入负数后,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试举几例.
正整数,如1,2,3,…;
零,0;
负整数,如-1,-2,-3,…;
正分数,如,,,,3.62,…;
负分数,如-0.5,,,-0.36,….
我们学过的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为分数.
二、预习分享
采用教师抽查或小组互查的方法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
和
统称为有理数.
2.有理数怎么分类?
三、合作探究
探究1:有理数的概念
学生讨论:整数包括哪些数?分数包括哪些数?
教师点评: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探究2:有理数的分类
学生讨论:你认为有理数应怎样分类?
教师点评:
(1)按定义有理数可以怎样分类?(2)按性质有理数可以怎样分类?
注意: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明了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概念;分类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例题
·
[投影3]例
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集的圈里.
-17,22/7,
-3/5,3,0.107,
-63%
,0.
四、目标检测
[基础题]
1.有理数中,是整数而不是正数的是
;是负数而不是整数的是
.
[能力提高题]
2.把下列各数放在相应的集合中.
10,-0.72,-2,0,-98,25,8/3,6.3%,3.14.
[探索拓展题]
3.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7,0.125,,-3,3,0,50%,-0.3.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
自然数集合:{
…};正整数集合:{
…};
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
五、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有理数及其分类
六、巩固目标
作业:课本P14
第1题
七、安排下节预习
预习课本P7~9“1.2.2
数轴”并回答:1.数轴的三要素是哪三要素?
教学目标:
1.知道弧、圆心角、扇形的概念,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和半径的关系。
2.经历扇形的认识过程,初步感知圆心角是90度和180度的扇形与圆的关系,能按要求画扇形。
3.通过生活实例,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弧、圆心角、扇形的概念,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和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和半径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PPT)我们认识了圆,你能根据这个图说说你对圆的认有哪些?
学生汇报,明确有圆心、直径、半径、圆内、圆上、圆外等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二、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老师在认识了圆之后,在生活中找到了这样几幅图,它们与圆的有关知识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此有关的知识。
(出示主题图)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汇报,明确都有“扇”字
师:脱掉生活中这些图的美丽外衣,就是我们数学中的扇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实物图抽象出数学中的扇形,学生初步感知扇形。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探究弧、圆心角和扇形的概念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数学书75页的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1)什么是弧?
(2)什么是扇形?
(3)什么是圆心角?
(4)用笔在自己的圆上标出弧、圆心角、和扇形。
2.学生展示汇报,教师板书
3.巩固练习
(1)图形中涂色的部分,哪些是扇形?
(2)下面各图中,哪些角是圆心角?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自学,既学习了弧、扇形、圆心角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明晰对概念的了解。
(二)探究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1.认识圆心角是180度和90度的扇形,同时感知圆心角的大小与扇形的大小关系。
2.通过观察图,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PPT出示)
r=3cm
r=3cm
小结:同圆或等圆中,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是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大(小),扇形就大(小)。
(三)探究圆心角相等的扇形的大小和半径的关系(圆心角都是120度)
(PPT出示)
r=4cm
r=2cm
学生观察,交流,得出结论:圆心角相等,半径长(短),扇形大(小)。
四、学以致用
(一)指出下列物体中的扇形(课本76页1题)
1.学生指出物体中的扇形。
2.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扇形。
(二)判断,并说明理由。
1.顶点在圆上的角是圆心角。(×)
2.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的面积就越大。(√)
3.扇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4.同一个圆内,圆心角越大,对应的弧线越长。(√)
(三)画一画: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在圆中画一个圆心角是100度的扇形。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交流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综合练习,巩固新知,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欣赏生活中扇形的美。
(PPT展示)
【设计意图】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扇形在生活中的运用。
六、拓展提高
(一)通过实物图介绍扇环
(二)求扇环的面积
1.独立思考解决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介绍扇环知识。知道扇环是圆环的一部分,其面积大小与内外半径长短、圆心角大小有关。
七、课堂总结:本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板书设计:
扇
形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扇形的大小:圆心角
(同圆或等圆)
半径
(圆心角相等)
B
A
弧
圆心角
选择题
1B2C3C4B5B6A7B8D
填空
(1)1(2)y=2x+1-1(3)m<2n<3(4)y=-3x+3
(5)y=x+3(6)y=64x+48(7)S=2n+1(8)y=1/5x-630
解答题
(1)设y=kx+b
-4k+b=15
6k+b=-5
k=-2b=7
y=-2x+7
(2)略
(3)①表示y与x的关系,x为自变量
②10时离家10km13时离家30km
③12时-13时,离家30km
④13km
⑤2时-13时
⑥15km/h
第9页—第11页
1.选择题
(1)A(2)C(3)C
2.填空
(1)y=-2x(2)m<2(3)y=5x+3(4)y2>y1(5)y=-2x+10025
(6)9
3.解答题
(1)①Q=200+20t②(0≤t≤30)
(2)①y=80(0≤x≤50)
y=1.9x-15(50≤x≤100)
②y=1.6x
③选择方式一
(3)①在同一直线上y=25/72x
②当x=72时,y=25
当x=144时,y=50
当x=216时,y=75
y=25/72x(0≤x≤345.6)
③当x=158.4时,y=25/72x158.4=55
(4)①y甲=2x+180
y乙=2.5x+140
②当x=100时,y甲=200+180=380
Y乙=140+250=390
380〈390
租甲车更活算
第13页—第15页
1.选择题
(1)D(2)C(3)C
2.填空
(1)x=2
y=3
(2)x=2x>2
(3)-3-2x=-5/8y=-1/8
(4)1/20x=2
y=3
(5)y=5/4x
2.解答题
3.(1)略
(2)①依题意
-k+b=-5
2k+b=1
解得
k=2b=-3
y=2x+3
当y≥0时
2x-3≥0,x≥3/2
②当x<2时,2x<4
则2x-3<1
即y<1
(3)①y会员卡=0.35+15
y租书卡=0.5x
②若y会员卡〈y租书卡
则0.35x+15<0.5x
x>100
租书超过100天,会员卡比租书卡更合算
(4)设A(m,n)
1/2x4xm=6
m=3
n=2
A(-3,-2)
y=2/3x,y=-2/3x-4
(5)①y甲=0.8x1.5X+900=1.2x+900(x≥500)
Y乙=1.5x+900x0.6=1.5x+540(x≥500)
②若y甲=y乙
1.2x+900=1.5x+540
x=1200
当x<1200时,选择乙厂
当x=1200时,两厂收费一样
当x〉1200时,选择甲厂
2000>1200,选择甲厂
y甲=1.2x2000+900=3300
第17页—第19页
1.选择题
(1)C(2)D(3)C
2.填空
(1)630(2)0.170.17(3)35(4)①238.1824②12.9③2万
3解答题
(1)
①七大洲亚洲
②亚洲和非洲
③100%
④大洋洲
⑤不能
(2)①一车间第四季度
②一车间二车间
③①是图(1)得出的②是图(2)得出的
(3)①48②0.25③哪一个分数段的学生最多?70.5~80.5的学生最多。
第21页—第23页
1.选择题
(1)B(2)B(3)C(4)B
2.填空
(1)20%30%25%25%(2)扁形36%115.2度(3)411
3解答题
(1)
县ABCDEF
人口(万)9015722737771
百分比12.9%2.1%10.3%39.1%11.0%24.5%
圆心角度数46.47.737.1140.839.788.2
(2)图略
(3)身高(cm)频数
154.5~159.52
159.5~164.54
164.5~169.56
169.5~174.510
174.5~179.55
179.5~184.53
(4)图略结论:只有少数人对自己工作不满。
(5)①200.16②略
第25页—第27页
1.选择题
(1)B(2)C(3)A(4)C(5)B(6)C
2.填空
(1)∠D∠CDCODOC(2)DECDE∠D600
(3)∠CADCD(4)50010108(5)ADECAE
3解答题
(1)①DCE可以看作是ABF平移旋转得到的
②AF不一定与DE平行,因为∠AFE不一定等于∠D
(2)∠ABC=1800x5/18=500
∠C=1800x3/18=300
∠B’CB=∠A+∠ABC=800
ABC≌A’B’C’
∠A’=∠A=300
∠B’=∠ABC=500
∠B’BC=1800-∠B’-∠B’CB=500
(3)①略②分别取各边中点,两两连接即可.
(4)延长AD至E,使AD=DE,连接BE
AD=ED
D为BC的中点
在BDE和CDA中
BD=CD∠ADC=∠BDEDE=DA
BDE≌CDA
BE=AC
AE
AD
第29页—第31页
选择题
(1)D(2)B(3)B(4)C
2.填空
(1)6(2)200(3)BO=CO(4)AB=DC∠ACB=∠DBC
3.解答题
(1)AE=CF
AE+EF=CF+EF
AF=CE
CD=ABDE=BFCE=AF
CDE≌ABF
∠DEC=∠AFB
DEBF
(2)ABE≌ACG
ABD≌ACF
AB=AC
∠ABC=∠ACB
BD平分∠ABC,CF平分∠ACB
∠ABD=∠ACF
∠BAF=∠BAF
AB=AC
ABD≌ACF
(3)BA=BC
AB=BC
∠B=∠B
BE=BD
BEA≌BDC
(4)
证明EH=FHDH=DHDE=DF
DEH≌DFH
∠DEH=∠DFH
(5)①证明∠BCA=∠ECD
∠BCA-∠ACE=∠ECD-∠ACE
即∠BCE=∠ACD
EC=DCBC=AD
BEC≌ADC
课前预习
一、直线;首尾
三、1、等腰三角形
2、相等
四、大于
课堂探究
【例1】思路导引答案:
1、1
2、2
变式训练1-1:C
变式训练1-2:B
【例2】思路导引答案:
1、2;8
2、4、6;C
变式训练2-1:B
变式训练2-2:B
课堂训练
1~2:A;B
3、2或3或4
基础知识
1~4:D;C;B;B;
5、3;8、6、4和11、8、9和11、8、4
6、5;6;7
7、11或10
能力提升
8~11:B;B;C;C
12、(1)4为腰长,令一腰4,底=8,不合适则4为底,
(16-4)÷2=12÷2=6
另外两边为6和6
(2)6为腰长,令一腰6,底=4,或6为底,
(16-6)÷2=10÷2=5
(3)三边长都是整数,底为偶数,且底<2×腰长,
底<8底=2,4,6,腰=7,6,4
所以边长分别为:2、7、7;4、6、6;6、4、4
13、如图,连接AC、BD,其交点即H的位置。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到四口油井的距离之和HA+HB+HC+HD最小。
理由:如果任选H′点(如图),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可知,
HA+HB+HC+HD=AC+BD<H′A+H′B+H′C+H′D
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答案
基础知识
1~4:A;A;A;B
5、(1)AB
(2)CD
(3)FE
(4)3;3
6、∠BAE=∠EAC;BF=FC
7、②③
8、5
9、(1)因为AD是ABC的中线,也就是说D是AC的中点,所以BD=CD
ABD的周长=AB+AD+BD,ACD的周长=AC+AD+CD
所两个三角形的周长差就是AB-AC=5-3=2cm
(2)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因为两个三角形共高,高长都是AE的长度。
又因为两底有着BC=2CD的关系,所以SABC=2SACD
能力提升
10、设AB=x,BD=y
AB=AC;AD为中线
BD=CD=y(三线合一定理)
由题意可知:x+x+y+y=34
x+y+AD=30
AD=13cm
11、因为DE为中点
所以AD为ABC的中线,BE为SABD的中线
所以SABD=1/2SABC,sABE=1/2SABD
所以SABE=1/4SABC=1cm2
12、(1)∠ACB=90°,BC=12cm,AC=5cm,
SABC=1/2*AC*BC=30cm²
(2)CD是AB边上的高,
SABC=1/2*AB*CD
AB=13cm,SABC=30cm2
CD=60/13cm
探索研究
13、如下图,
在图(1)中,BD=DE=EF=FC
在图(2)中,BD=DC,AE=BE,AF=FD;
在图(3)中,BD=DC,AE=ED,AF=FC
在图(4)中,AD=DC,AE=ED,BE=EC;
在图(5)中,BD=DC,AE=DE。
1.3三角形的稳定性答案
基础知识
1 2 3 4 5
D C D B A
6、(1)√;
(2)√;
(3)×
能力提升
7、B
8、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探索研究
9、四边形木架,至少要再钉上1根木条,使四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
1.
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及“互为倒数”的含义。
2.
经历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
在交流的活动中,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1、0的倒数,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下列各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积为1的分数乘法,学生利用知识间的迁移,为本节课学习倒数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倒数。
师:观察这些算式,看看有什么规律。
生1: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生2: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和互为倒数,就是指: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师:你能像这样说说其它几组数字吗?
生1:,和互为倒数,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生2:,和互为倒数,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生3:,和互为倒数,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师:非常正确,想一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生1:如果两个数都是分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生2:如果一个是整数,那么另一个分数的分子是1,分母就是该整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计算、观察、交流等活动,归纳出它们的共同规律,引出倒数的定义,在学生发言中进一步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点。
2.
认识1和0的倒数。
师: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生1:和互为倒数。
师:为什么呢?
生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和互为倒数。
师:没错,这就是交换了分子、分母的位置来找倒数的方法。
生2:,所以和互为倒数。
生3:,所以和互为倒数。
师:我们找到了三组互为倒数关系的数,那么1和0有倒数吗?
师:1的倒数是多少?
生1:1×1=1,所以1的倒数还是1。
师:完全正确,1的倒数就是1,也可以说1的倒数是它本身。
师:0的倒数是多少?
生2:0没有倒数。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不会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师:没错,0没有倒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找倒数的活动中,初步体验找倒数的方法: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总结在求倒数时的三种情况:求分数的倒数;求整数的倒数;1和0的倒数问题,使学生理解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巩固练习
1.
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本题巩固求倒数的方法,即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2.
先计算出每组算式的结果,再在里填上“>”“<”或“=”。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几组乘、除法算式的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奠定基础。
3.
下面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题巩固倒数的意义,其中第(2)使学生明白倒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个数或多个数之间的关系。
4.
小红和小亮谁说得对?
设计意图:本题是对倒数意义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这两个数就互为倒数,与这两个数是整数、分数还是小数无关。
六
设计者
卢靖
课时数
第
45
课时
课题
比和比例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比和比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能应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
3、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比和比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准备过程:
1、解方程:38:X=0.5×19
2÷x3=0.5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②吴刚的身高和年龄.
③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和速度.
回忆:⑴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⑵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⑶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相同点
不同点
关系式
正比例
反比例
⑷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
通过交流,概括出“一找、二想、三判断”,即:
一找: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二想:两种相关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三判断:根据关系式,看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
二、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1.
知识梳理:
①我们小学阶段学到了哪些基本性质?
②有关比与比例的应用题有哪几个类型?
③关于比与比例的应用题你对大家有哪些提醒?
2.
形成网络:(1)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性质,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等式的性质。
(2)比与比例的应用题可分为比例尺的应用题、按比分配应用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等.
比例尺的应用题:
①知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求比例尺
关系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②已知比例尺与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关系式: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③知图上距离与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关系式: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按比分配应用题:
一般解题方法:①求出总份数----求出一份数-----求几份数
②转化成分数应用题:求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求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正反比例应用题:
解答方法:①分析数量关系。判断题目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②找等量关系。如果成正比例,则按“等比”找等量关系,如果成反比例,则按“等积”找等量关系。
③列方程并解答,并检验。
三.巩固练习:
(1)填空:①0.25=2()=(
):12=4÷(
)=(
)%。
②0.375:94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③若A:B=3:2,当A=2时。要使等式成立,B应是(
)。
④把一根粗细均匀的木头锯成3段需6分钟,照这样计算,锯成6段需(
)分钟。
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1:1,这是一个(
)三角形。⑦如果图上距离4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千米,那么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若在这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6.4厘米,那么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
(2)判断:
①在一个比例中,如果两内项互为倒数,那么两外项一定成正比例。(
)
②3:8的前项加上9,后项应乘3才能使比值不变。(
)
③因为5a=6b(a、b不为0),所以a:b=6:5。
(
)
数学广角
简单的排列
教学内容:教材第97页例1及“做一做”,练十四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发现3个不同数字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的方法,能有序地思考。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3.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渗透“排列”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中,有序全面地思考排列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李老师想带大家去数学王国里玩一玩,大家想去吗?看来大家都想去呀,那可要开动你们的小脑筋了哟,因为数学王国的大门有一把锁,这把锁一般的钥匙打不开,只有密码才能打开。大家有信心破解这个密码吗?(出示课件)
师:它还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密码是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谁来说一下是多少呢?
预设:
12
21
生回答师板书
12
21
师:为什么会有两种可能呢?谁来说一下呢?
预设:两个数字的位置不一样,组成的数也就不一样。
师总结: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交换了一下位置。
师板书:在12
21
前面板书:
交换
师:有两个密码,那到底是哪个呢?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提示,保准你们一下子就能说出来。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数多1.
师:Bingo!你们答对了,现在数学王国的大门打开了,里面还有更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挑战呢,你们敢接受挑战吗?那就让我们勇敢地接受挑战吧!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
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师: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预设:1.从1、2、3三个数里选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
2.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不能一样。
老师追问“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不能一样什么意思,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预设学生回答的不是很完整。
师:刚才你们的回答我感觉有点乱,没有顺序也没有规律,老师不知道到底遗漏了没有,而且有的有重复,那我们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能让找出来的两位数既不重复也没有遗漏吗?
①小组合作
同桌两个互相合作,利用手中的数学卡片摆一摆,一个人摆,一个人记录,哪组写完整以后用你最漂亮的坐姿告诉老师。现在开始!(教师巡视,并找到运用不同方法的同学)
预设:交换法、固定十位法、固定个位法
②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按照老师的要求很快用多种方法找出了答案,谁能勇敢地到前面展示自己的成果?
根据刚才的巡视结果让不同答案的学生上台展示交流。
③点拨提升
师:刚才同学们用好多种方法整理出了这道题的结果,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么解答这道题的呀?
师出示课件,并提问:看看老师的跟谁的一样?老师把这个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交换法。
依次出示课件,老师都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固定十位法和固定个位法。
师:刚才我们从三个数字里选两个数字作简单的排列,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用到了交换法、固定法就可以做到。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知识,就叫简单的排列。(教师板书:简单的排列)
三、灵活运用,巩固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这个问题轻轻松松的就解决了。
(1)灵活运用
现在老师想把其中的一个数字2换成0,现在这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生独立完成。
抽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总结:对,0不能放到最高位,所以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多思考,考虑全面。
(2)巩固练习
出示课件
①用“海”“上”“边”三个字能组成哪些不同的两字词语?(每个词中每个字只能用一次)
师;刚才我们用三种方法解决了数字的简单的排列问题,那它们能不能帮我们解决语文中遇到的问题呢?
②出示课件
课本第97页做一做
四、拓展提升
出示课件
数学书第98页练十四第2题。(渗透书找人和人找书两种方法)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角的初步认识》作为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为以后深入学习角的含义、角的分类、角的度量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和感知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简单地比较角的大小。第二部分是学会用直尺画角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学生分析:
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角”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并且知道一些图形中有角。
2、知道生活中存在着的“角”:如桌面上有角,教室的黑板和铁柜有角,也有把角误认为是那个尖尖的点。
3、不能形成角的正确表象: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对角的认识还处于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阶段,学生必须通过亲自操作和感知获得直接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索发现角的特征,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角的共同特征,能够正确画角,知道如何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为角的度量打好基础。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角、长方形)、学生学具、学习单
教学流程:
猜图形导入研究角的特征根据角的特征画角找生活中的角角的大小比较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猜图形导入:
1、猜图形,教学法:
出示图形①:遮挡了一部分的三角形
请学生说清猜图形的方法。
提炼学法:抓特征,猜图形
2、用学法,猜图形:
出示图形②、③、④
请学生回答图形特征及所猜图形
3、找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入手,先教学法,再放手让学生用所学方法,继续猜图形,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自然导出新知识。)
二、研究角的特征:
1、课件出示:
问题:这些角有哪些共同特征?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
2、学生反馈,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3、教师点拨:明确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4、变式练习:判断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角,是的打√,
不是打X。并说明原因。
(讨论:你为什么这么判断?)
指名讲解。
(设计意图:从图形特征到角的特征,学生认识到“特征”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角的共同特征,尊重学生的认识,再给予数学规范性的语言。通过变式练习,巩固学生建立的角的表象)
三、根据角的特征画角:
1、明确用具
纸、笔、尺子(再次强调角的特征)
2、学习画角
电脑动画指名汇报教师示范动手画角展示评价儿歌牢记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指名说、教师示范等强化画角的步骤,让学生牢记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四、生活中的角
1、找一找,身边藏着哪些角。
2、教师指导指角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认识数学书的角,回到生活中,用学过的知识更理性地找角,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五、角的大小比较
1、“谁的眼力好”
信封里的东西倒出来:缺一角的长方形,三个角
找一找合适的角,向同桌解释为什么不选择另外两个角。
全班交流(请同学到黑板上演示)。
2、三个角的大小比较
独立思考,你是怎么比较的?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突破角的大小比较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补一补”的方法,判断长方形原来的角,并能够通过动作明确角有大有小。之后进行三个角的大小比较,学生的比较方法多样,要尊重孩子有价值的想法。)
六、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师的三种滑梯草图,请同学们利用角的大小的知识,看看哪个设计又安全又有趣?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生活中常见的滑梯中的角引发思考,里面蕴含着角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学生能说清楚选择哪一种滑梯的原因,也就明白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意义。)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特征:
共同特征:
3个角
1、尖尖的一个顶点
5个角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 1. 下列各组量中,互为相反意义的量是( )A、收入200元与赢利200元 B、上升10米与下降7米C、“黑色”与“白色” D、“你比我高3cm”与“我比你重3kg”2.为迎接即将开幕的广州亚运会,亚组委共投入了2 198 000 000元人民币建造各项体育设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该数据是( ) A 元 B 元 C 元 D 元3. 下列计算中,错误的是( )。A、 B、 C、 D、 4. 对于近似数0.18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两个有效数字,精确到千位 B、有三个有效数字,精确到千分位 C、有四个有效数字,精确到万分位 D、有五个有效数字,精确到万分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定是负数 B 一定是负数 C 一定不是负数 D 一定是负数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5分)6. 若0<a<1,则 , , 的大小关系是 7.若 那么2a 8. 如图,点 在数轴上对应的实数分别为 , 则 间的距离是 .(用含 的式子表示)9. 如果 且x2=4,y2 =9,那么x+y= 10、正整数按下图的规律排列.请写出第6行,第5列的数字 . 三、解答题:每题6分,共24分11.① (-5)×6+(-125) ÷(-5) ② 312 +(-12 )-(-13 )+223 ③(23 -14 -38 +524 )×48 ④-18÷ (-3)2+5×(-12 )3-(-15) ÷5
四、解答题:12. (本小题6分) 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里.
(1)正数集合:{ …};(2)负数集合:{ …};(3)整数集合:{ …};(4)分数集合:{ …} 13. (本小题6分)某地探空气球的气象观测资料表明,高度每增加1千米,气温大约降低6℃.若该地地面温度为21℃,高空某处温度为-39℃,求此处的高度是多少千米?
14. (本小题6分) 已知在纸面上有一数轴(如图),折叠纸面.(1)若1表示的点与-1表示的点重合,则- 2表示的点与数 表示的点重合;(2)若-1表示的点与3表示的点重合,则5表示的点与数 表示的点重合; 15.(本小题8分) 某班抽查了10名同学的期末成绩,以80分为基准,超出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记录的结果如下:+8,-3,+12,-7,-10,-3,-8,+1,0,+10.(1)这10名同学中分是多少?最低分是多少? (2)10名同学中,低于80分的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3)1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参考答案1.B 2.C 3.D 4.C 5.C6. 7.≤ 8.n-m 9.±1 10.3211①-5 ②6 ③12 ④ 12① ② ③ ④ 13.10千米14. ①2 ②-315.①分:92分;最低分70分.②低于80分的学生有5人。所占百分比50%.③1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