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数学教学阶段,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是高中数学课程的重点,也是基础,只要掌握了必修模块的知识,才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高中数学必修模块的教学有两方面的原则: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的基本数学要求,另一方面是为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提供基础保障。高中数学必修模块的知识很复杂,也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要使学生全面的掌握必修模块的知识,就必须从教学中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教学策略。
一、高中数学必修模块的特点
1.强化学生基础知识,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必修模块的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基础数学技能和方法的掌握,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要求学生了解只是得发生和发展过程,并掌握实际的运用能力。高中数学必修模块切忌在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同时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
2.高中数学必修模块重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高中数学必修模块的教学必修做到展现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变化过程,体现数学知识中的基本方法和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习惯。
3.高中数学必修模块突出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教学受到了高度的重视。高中数学必修模块教学中增加了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这些内容符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有着重要的应用性。
二、高中数学必修模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已经初步取得了应有的效果,老师通过多次省级、市级的培训,对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数学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都得到了优化。但是还有不少老师对新课改的要求还没有完全理解,没有深入思考新课改的理念,没有把新课改的教学要求贯彻到教学过程中。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老师在数学课堂上还是以自身为主体,沿袭"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且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利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样就造成了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和交流,没有有效的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缺乏总结和反思,最终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无法得到很好的提高。
其次,过于注重学生的数学应试能力。这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模式是传统应试教育一直以来的最大诟病,也是制约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过于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狭窄,思维僵化,很难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而造成数学学习与社会实际脱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够,是数学教学缺乏实践和探索。
三、必修模块的教学建议
1.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课堂的向导,所以要优化高中必修模块数学课堂教学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首先要掌握教学大纲,把握好课堂知识结构;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数学基础是不是扎实牢固,这些都是要老师去了解的。第三,教学内容要合理恰当,知识的深度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而且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都能有效的掌握。第四,知识结构要完整,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系统。
2.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在未来发展中肯能用到的基础知识是高中数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为将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必要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要精心选择,难度要适宜,结合学生已学到的知识,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能够切实学到知识。
3.课堂信息的及时反馈。高中数学必修模块的教学中,课堂信息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它能真实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情况。因此要利用课堂反馈的信息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针对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只有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4.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情境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利用声画的生动趣味性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是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具象化。同时通过多媒体可以制造情境,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结语:
高中数学必修模块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中重点考察的内容。因此,使学生学好必修模块的数学知识是极其必要的。针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育机构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对必修模块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章建跃,左怀玲,我国中学数学教材的建设与发展[J],数学通报,2009(08)
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多,且有相当部分模块在初中知识体系中未能很好铺垫。如何加强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我在实际教学中对此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愿与各位分享交流。
一、高中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
1.初中数学相对容易,而高中数学内容多、难度大。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注重理论分析,直接加大了学习难度。
其次,课堂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大于初中数学。由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压缩,对许多在高中经常要用到的知识,如:十字相乘法、根与系数的关系、立方和(差)公式等不作要求或要求较低。高中数学从知识内容上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高考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高一上学期必须完成必修1、必修2两本教材,其中必修1包括《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Ⅰ)》、《函数的应用》三章内容,必修2包括《空间几何体》、《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四章。而下学期还将完成必修3、必修4两本教材。这些都是高一学生数学成绩大幅度下降的客观原因。
最后,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难度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的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2.高中数学教师教法的改变。
随着教材难度的提高,课程内容的增加,在教学方式上,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与初中不同。
在初中,由于所学内容少,涉及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教师有充足时间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演练、巩固(包括到黑板上板书)。而到了高中,由于知识点剧增,教学教材内涵丰富,课堂容量大,进度自然加快,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反复强调重难点内容,而课后安排的习题类型也不可能与课堂上所讲的配套。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但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在初、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同的,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上板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整体成绩,初中教师可以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在初三,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的推理上下工夫。又由于高中课程紧,教师如果像初中教师那样上课就可能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致使高一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二、如何顺利完成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面对以上问题,有的学生感到困惑,有的学生开始畏惧,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以上变化,将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效率、学习成绩的提高。其实,针对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他们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顺利完成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1.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高中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多,有时一节课便要学习几个定理、公式,学生若不进行课前预习,便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解,也难保证听课的针对性。事实上,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适应强度较大的高中数学学习。
2.引导学生学会听课。
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专心听讲,特别是教师对核心概念的讲解、典型例题的分析,同时要善于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出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找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最后还应适当作些笔记或批注,以提高听课效率。
3.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系统小结的习惯。
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归纳总结,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强化对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记忆,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达到“学会”,而且实现“会学”。
4.在数学教学中以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作为最好的衔接。
例如:高一年级学生刚进校时,我们都要复习一下二次函数的内容。而学生对二次函数中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的求法普遍感到比较困难。为此我作了如下题型设计,对突破学生的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包括基础差的学生)热情高涨,思维始终保持活跃。
设计如下:
(1)求出下列函数在x∈[0,3]时的最大、最小值:
①y=(x-1)2+1,②y=(x+1)2+1,③y=(x-4)2+1.
(2)求函数y=x2-2ax+a2+2,x∈[0,3]时的最小值.
(3)求函数y=x2-2x+2,x∈[t,t+1]的最小值.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每做完一题,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是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创新和研究的课题。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43-01
古人有很多关于反思的记载,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等等。反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经常使用的,如果我们对做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行动,说的每一句话都常进行反思,那么就会做得越来越好。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通过反思性学习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空间思维能力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1 反思性学习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的反思性学习,就是学生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主动的思考,比如思考数学抽象的知识概念、数学问题多种方法解答、各种做错的数学题等等,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的数学反思性学习,就能很好地掌握高中数学的解题方法、思路、途径。通过对数学反思性学习,学生一方面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养成对数学问题探究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对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
2 高中学生在数学反思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在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中,学生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反思性学习意识较弱,甚至可能缺乏反思性学习的基本概念。
(2)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反思,但是反思水平不高,不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
(3)学生对数学反思性学习的主动性差,多数时候是被动地进行反思。
(4)学生对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之后,没有对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导致在以后会出现同类型的问题,这就使得数学反思性学习效率不高。
3 改善和提高学生应用反思性学习方法的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和提升学生高中数学整体水平,一方面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行反思性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学生自觉地培养反思性学习思维习惯。笔者就立足于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举例阐述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又如何主动提升自身的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
3.1 立足于课本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反思
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主要是学习集合与函数概念相关的内容,每一个小章节的内容都是循序渐进地过渡,在学习中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把每个知识点吃透、熟悉。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提出一些问题,比如:集合的定义是什么?集合有什么特点?集合种类有哪些?函数的概念是什么?函数的表示方法有哪些?等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先对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预习。而学生自己在课本中找寻回答老师问题的答案,同时还要在预习中对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记录,以便能在课堂中认真听老师讲解,或者向老师提问。预习对于数学反思性学习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3.2 带着反思性心态听教,不断地修正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学生在课堂中,要带着思考去听老师讲解的课本内容,当发现老师的讲解和自己之前预习的认识有偏差的时候,首先要马上记录下来,然后等到老师讲解完相关知识点时再去询问老师。例如,当听到老师对函数概念的讲解是f:AB,x∈A,即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由于函数是比较抽象的,所以理解起来相对比较费劲。学生可以对老师对函数的讲解持质疑的态度,并结合自己对函数的理解,不断地一点点消化函数的概念。其实在听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心理过程是这样的:对数学知识的求知认真听老师对知识讲解质疑态度反思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修正对数学知识认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反思性学习心理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数学知识。
一、问题的提出
许多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新高中生),在初中数学学习成绩优秀,到高中之后,数学学习一筹莫展,有的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常听到学生这样说,“初中时,这些知识老师都讲过,有些没有作为重点来讲,只是了解。老师说高中老师会细讲的,但是现在老师也不讲初中的知识而是拿来直接运用。”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初中数学学习侧重点与高中的要求不吻合。
二、问题的分析
举个例子,初中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有三种方法:一是直接开方法,二是配方法,三是求根公式法。在初中时重点掌握的是前两种方法,在高中,由于计算量和计算速度的要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最常使用的是十字相乘法和求根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初中教材中没有,初中数学课上不作重点讲授或根本就不讲。像这样的问题很多,使新高中生是不能满足高中数学课的基本要求的。高中数学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的过程,高一的学习以初中为基础,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影响数学的学习。知识侧重点衔接出现了问题,久而久之,学不会、跟不上数学学习也就是正常现象了。
随着高中教材改革和初中减负大刀阔斧的进行,初高中数学知识点侧重衔接问题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高中数学学习的第一瓶颈。那么,在那些主要知识侧重点衔接上存在问题,列举如下:(1)解一元二次方程问题。(2)函数和函数图像的关系理解问题。(3)画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草图的问题。(4)二次函数的配方问题。
以上问题,为什么是高中数学学习的第一瓶颈呢?分析如下:一、函数图像是认识函数很好的一个途径。函数图像是函数的具体,使函数具有形的可触性,降低函数的抽象性。函数与函数图像的关系就像是人的身份证号与本人关系一样,一个人对应着一个身份证号,一个身份证号对应一个人。仅仅看到一个人身份证号是不会了解这个人的,要了解这个人就了解这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情况,也就是看这个人的行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行为。每个人都有特有的行为。类似的,什么样的函数有什么样的图像。函数图像的走势、形状、最值、自变量取值范围直观地反应特定函数的性质。特定函数具有其本身特有的图像。
很多新高中生没有将函数与函数图像建立联系,割裂了函数和图像的关系,脱离函数图像,仅仅是从函数式上来学习函数,而函数解析式本身是非常抽象的,这样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会并掌握是不可能的。在高中要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这些函数的许多性质都是通过图像学习的,通过图像来区分它们的不同,如果割裂函数与图像关系学习函数将是寸步难行。而在初中的学习,没有很好的建立函数与图像联系。二、画好一次函数图像和二次函数图像是掌握函数的基础。 新高中生只知道这两种函数的图像是什么,具体到画图时总是画不准确,不能掌握基本要点。对于一次函数图像新高中生知道一次函数图像是直线,画直线时总是列出很多的点,将这些点都描在直角坐标系中,再利用这些点画出直线。不知道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不会快速选出确定直线的两个点。在画二次函数图像时,先利用顶点坐标公式求出顶点坐标,然后根据开口方向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定点,之后随意勾画出抛物线,不注意抛物线的开口的大小、函数图像是否关于对称轴对称。这样画出的图像速度慢、质量难以保证,不仅影响对函数的认识,将影响以后的学习。在学习基本初等函数时,首先通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图像学习函数的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必修5中第三章将学习不等式时,利用二次函数图像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如果对二次函数图像没有深刻的认识,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就会有困难,在许多含有参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过程中借助二次函数图像解答。在学习线性规划问题时要求快速画出约束条件对应的可行域,准确快速画出直线是基础。对于这两种函数图像,初中要求不高,但是高中继续深入学习的基础。而在高中数学学习内容中不包含如何快速准确画出一次、二次函数的图像。
三、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教师认真学习研究初中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掌握初中数学教学侧重点,找出初中数学学习与高中数学要求的差距。二、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心高中生进行知识测试,测查他们知识掌握的情况,找出他们知识的薄弱点、欠缺点。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四、教学计划实施时,应注意一下几点:(1)腾出足够的时间。(2)
知识点的深入,不是把知识点罗列下去,应对相应的知识点多加练习。(3)补充的内容不能过深,否则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初中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的学习,如果再像初中那样学习的话,会影响高中的数学学习。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高中数学的学习非常有帮助,提高学习效率。六、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时时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不适合教学计划和内容。七、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数学学习小组,选出组长。在课下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解决,即使在讨论的过程中问题没有解决,学生也得到了思维上的训练。进一步养成好的数学习惯。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1.教学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高、初中数学教材容量和培养目标的调整。一方面初中数学教材中关于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的严谨阐述较少,而到了高一后,数学教材中知识内容的数量剧增,如在高中数学必修1中第一、二章的概念有将近四十个。这样一来,还没有完全适应身份转变的高一新生在课堂上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与初中阶段相比多了很多,学生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与初中主要是以形象具体进行叙述相比,高一增加了许多抽象知识,如在高中数学必修1的第一章中的数学符号就有近30个。培养内容的变化带来的就是数学思维方式的变化。
其次是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师主要是将一些数学知识以片断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向抽象过渡,学生的主动理解能力、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然有不少高一数学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这种变化,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导致很多高一新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学习积极性无法提高。
2.学生方面的因素。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是知识点的识记,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直接组织和引导下学习。但到了高中阶段,学校和老师在组织学习方面给予学生的自由度更大了,而高一学生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准备,没有改变初中时的学习方法,很吃力地保质保量完成每天的作业。同时,高一学生受初中定式思维的影响,他们面对那些更抽象,更注重逻辑推理的内容和题目往往无从下手,不善于或不愿意思考、不主动探索,总是等老师讲答案,思想上的惰性越来越严重,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二、帮助高一学生尽快适应数学学习转变的策略分析
1.注意高一教学内容与初中数学内容的衔接。
知识是有连续性的。初中数学知识是高中数学知识的基石,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因此,在平时教学时,高中教师在讲课尤其是新授课时,要从高一学生熟悉的初中知识入手,以激发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以函数为例,中学数学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阶段,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函数都是一条重要的主线。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一章与初中的二次函数联系较多。所以,教师在讲授函数内容时,必须兼顾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如在讲授二次函数y=ax■(a≠0)时,可以从初中正比例函数y=kx(k≠0)的知识入手。在正比例函数中,函数的图像是随中常数k的不同而不同,k的符号确定直线所在象限的位置,而|k|则确定直线向上方向和y轴正方向夹角的大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这一内容,并让学生想想,二次函数的常数a的值的变化是否也是决定确定曲线的位置?|a|又会起什么作用呢?最终的结论是a的值确定着曲线所在象限的位置情况,|a|则确定着曲线与y轴的相对位置情况。可以确定的是,在高一学生刚刚入门时,这样的教学处理肯定能帮助尽快学生抓住一元二次函数的本质,并学会利用一元二次函数图像求最值,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等。另外,在讲授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时都可以从常数a的作用入手。
2.正确处理高一数学内容与初中数学内容的断层点。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课改后的初中数学课程体系中有一些知识点被弱化甚至被删除了。但这些内容和知识点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却会出现甚至是重点。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有所侧重。比如,在初中数学中计算能力已经被淡化,但在高中却是学生要反复运用的能力。所以,高一老师更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多组织练习;另外,还有一些在初中被淡化或删除的知识,如根的分布、因式分解、立方和差公式和十字相乘法等,高一的老师上课时只要涉及相关内容,就应该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强化;对于在高中经常应用,初中却不作要求知识和内容,如韦达定理,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等,教师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深化拓展。
3.根据高一新生的思维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首先,高中数学课程由模块和专题两部分组成的,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对比各分支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使高一学生逐步领会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网状联系,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可以借助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探究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高中的衔接问题一直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处理好初、高中的衔接问题,高中数学教学就会进展顺利;否则,就有可能影响整个高中数学教学。进入新课程以来,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处理好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是搞好高中数学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注意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新课程中数学知识点删了很多要求,如“立方和、立方差”公式,“韦达定理”,“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等。虽然初中新课程对这些知识点不作要求,但是从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来看,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对学习新的知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建议教师可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同时,初中学习的有理数乘方及运算性质和二次函数,这些知识也要进行必要的复习等,这样有利于后期的教学。
2、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的进一步强化
初中新课程的内容倾向于基础性、普及性、应用性和直观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强,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所欠缺,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大量使用计算器,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弱,这与高中数学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化简、变形、推理及运算能力有一定的差距,从教学的实践来看,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大量错误与计算能力较弱有很大关系。因此,建议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高一开始就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抓住学科特点,做好顺利过渡
高中数学知识量大,理论性、综合性强,同时高中课时少,学生基础差等,知识的难度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和初中相比都有较大的提高(如“集合”、“映射”、“函数”等都比较抽象,难度大,“函数”等知识综合性较强)。学好高中数学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与初中数学知识点较少,难度较低,形成较大的差距。因此,教师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使学生能顺利进入高中并能尽快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
二、钻研新教材的内容及教法,对新教材的内容及新的教学理念要有整体的把握
新教材在知识内容、知识体系等方面与旧教材有较大的区别,新教材删掉了旧教材的一些知识点,同时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必修一》中增加了“二次函数性质研究”、“简单的幂函数”、“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等内容,这些新的知识点一些教师并不是非常熟悉。因此,教师要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教学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在教学过程中同一学科的老师可以经常对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沟通与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三、把新教材应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处理
新教材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改方向,但是,新教材的有些内容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整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到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及练习题,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觉得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应当注意“使用课本进行教学”,不能“完全地教课本”,应当把新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对课本的有些内容要做灵活的处理,尤其是对课本中的有些习题可以做适当的调整,要有选择的为教学服务,必要时可适当地给学生补充一些典型的练习题,以巩固学生所学的有关知识。
二、记笔记的重要性
笔记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笔记可以把老师讲过的知识点和类型题记下来,便于随时查看,巩固所学。前面已经提到过高中数学内容多、难度大且题型多,就必修一函数部分来说,函数值域的求法就有十几种方法,条件稍微变一下求解方法就大不一样,更别说函数单调性、奇偶性那部分的知识点和类型题了。另一方面,这些笔记还是高三一轮复习的最好资料。每到高三,大家就会为一轮复习资料的选取和做法大伤脑筋,尤其是资料的选取,它不仅是一轮复习的关键,更关系着整个高考的成败。资料太难,复习起来既慢又没效果,而资料太简单就会出现知识点覆盖不全又脱离高考的现象。那有没有一本资料既能恰到好处地把高一、高二的基础知识捡起来,又能紧密地联系高考呢?那就是笔记。笔记中其中不仅有详细的知识点,还有难易适度的类型题,所以只要学生把笔记拿出来反复做两遍,当年的知识就回来了,期间再辅以各知识点在最近两年各省市高考题或模拟题出现的新题,就能使学生快速地与高考衔接起来,既提高了速度,又达到了预期目标,为二、三轮的复习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三、反复重复,加深理解
学习过程其实也是逐渐遗忘的过程,想要使知识记得牢固,那就必须多做多看、不断重复。科学研究表明,只有当某一知识在脑中至少出现8次以上,我们才能把它记牢。寻常知识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数学中枯燥的知识点和题型呢!所以我们就更需要多做多看,才能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才能在做题时灵活应用,举一反三。
一句话,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我注意了六个“点”.
一、弄清新教材的特点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A版)教材,具有如下特点: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与“思想性”“时代性”与“运用性”、“联系性”.
二、新教材教学重点
必修模块:重点是函数,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及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函数的应用,平面向量,不等式,数列,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空间几何体,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算法初步,统计,概率.(共15章)
选修模块:重点是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复数,常用逻辑用语,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理科),计数原理与统计概率(理科).(共7章,文科5章)
三、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要求的知识点
增加知识点:幂函数,三视图,空间直角坐标系,几何模型,茎叶图,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统计案例.
删减知识点: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余切函数,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反三角函数,线段定比分点,平移公式,分式不等式,函数的极限,极限四则运算,函数的连续性.
四、学习初中数学教材,弄清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点
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是一项既复杂而又具体的系统工作,师生应高度重视,衔接工作做好了,将对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研究学生,使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其次,研究教材,注重初高中相关知识的衔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最后,更重要的是研究教法,培养能力,加快学生对高中数学的适应速度.
五、深入研究教材、合理开发新教材的注意点
解读教材,要认真思考三个问题.首先是“教材中编写了什么”,意在熟悉教材的编写内容,尤其是跳出某一章某一节教材的框框,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学段甚至于整个知识体系中审视,做到了然于胸.其次是“教材中为什么这样编写”,意在对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编写理念有一深入探寻.最后是“教材中这样编写对教学有什么启示”,教材的编写对教学的启示,不仅表现在一节课中,还表现在这一知识领域中。
六、研究学生、找准学生学习行为的落实点
新课标下应研究学生、找准学生学习行为的落实点的五种做法:
做法一:让学生具备阅读数学文献的能力.
做法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做法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进入高一年级后,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不适应,高中数学由于其课程设置以及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很多学生感觉学习数学很吃力,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初中、高中数学知识的差异
初中数学知识少、内容浅、难度小、知识面窄,学生所学习的数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比较具体的、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知识,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比较好理解。高中数学内容抽象,难度增大,知识广泛,是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特别是进入高一接触的集合与函数内容,是整个高中数学的一个难点,相比初中所学的知识,学生在认知上是一个很大的跳跃,是学生进入高中后面对的第一个内容上的挑战。所以在学生进入高中以后会普遍感觉到数学比较难学。
2.初中、高中学习方法的不同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容量小、知识简单,教师通过较慢的速度,在课堂上争取让全部学生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教师通过布置大量的课堂内练习、课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复理解,直到学生掌握。而高中的学习随着多门课程的开设,学生学习任务大,各科学习时间将大大减少,数学学习的时间比初中时相对减少,教师只能通过课堂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对每一种题型有一定的训练,借此来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和课外练习。
初中学生做题时较多时候是模仿教师的思维推理,而到了高中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大和知识面的扩大,学生已不能全部模仿,要靠理解知识达到掌握知识从而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高中数学主要是通过学习数学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定势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初中学习时的大量模仿,给高中学生带来了保守的、僵化的思想,封闭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3.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还比较小,自觉性、自律性不高,所以大多数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指导和督促下进行的。对于考试中所要用到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教师在平时基本上都已反复训练,要学生自己深刻理解的问题,大部分都是通过耐心讲解和大量的训练,让学生熟记结论就可以做题,学生不需要太多的自学。然而进入高中以后,由于知识面广,知识的讲解不可能再像初中那样花太多的时间以及进行大量的反复练习,只能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这一类型习题,如果学生课外没有自学、不靠大量的阅读理解,将会使学生失去某一类型习题的解法。另外,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数学题型也在不断地多样化,近年来提出了应用型题、探索型题和开放型题,只有靠学生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针对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普遍感觉数学难的问题,我校数学备课组在课程改革的这一学年中多次讨论,围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互相交流,集思广益,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1.上好起始课,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我们决定不上知识点,而是设置一节有关高中数学介绍的起始课。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通过幻灯片展示了生活中的数学,通过斐波拉契数列、黄金分割等应用的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课堂上学生在看视频时都在惊叹数学的奇妙,也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紧接着教师介绍高中数学的设置、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区别以及进入高中以后数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让学生明确高中数学学习的要求,从而有目的、有准备地进入到高中的数学学习。
2.帮助学生平稳过渡,衔接初中、高中数学
由于初中、高中数学的差异,所以在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上会出现不适应。我们在假期就借助夏令营对初中知识进行了一部分的扩充,让一部分学生能够加深数学知识。进入高一年级后,对于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初中、高中知识脱节的地方,再通过讲解题型来补充,比如配方法、十字相乘等,都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后再讲解。而对于数学的知识难度大、学习方法的要求,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平时的渗透与指导,让学生慢慢地适应高中的学习。
进入高中后,学生的数学成绩相对初中来说会有一定的差距,这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不要丧失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紧跟教学的进度,慢慢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在第一次大考后,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反映学生初中数学成绩很好,可是进入高中以后却很难跟上进度,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学生心理落差很大。这时我们就与家长配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学生要有信心,只要坚持不放弃,经过一段时间后一定可以学好数学。
3.提供平台,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结合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后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了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数学培优,对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挖掘其内在的学习动力,通过较难的数学问题,教给他们一些数学方法和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进行探索与质疑,从而能够进入一个更高的数学领域。而对于一部分数学学习有一定困难而又想提高数学成绩的学生,我们开设了数学培优班,培优班按照学生数学单科成绩从高到低分班,教师选择合适的资料,对于学生感觉较难的知识进行加强与夯实,放慢教学的节奏,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与数学培优都自行设置考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有信心地学习数学。
三、几点反思
1.教学顺序的安排
下面表1是高中数学课标教材和大纲教材的编排顺序比较情况。
高中课程改革对于教材的编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对于教学的顺序全国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按照教材的编排1、2、3、4、5的顺序进行,另一种是按照1、4、5、2、3的顺序调整了必修教材的顺序,后一种比较吻合大纲教材内容的顺序。在高一年级一开始我校也对教学顺序进行了讨论,开始也是想按照知识的连贯性先把函数的知识学完,然后再进入到几何的学习,制定的顺序是按照1、4、5、2、3的顺序。但是通过近半个学期的教学,我们慢慢地感觉到了课标教材编排的理念,通过模块式的设置让学生初步接触了函数知识,然后再接触几何知识,而函数在必修四中再次学习到,让学生反复接触函数的知识。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难点,这样的教材设置一是分散了函数的难点,二是可以通过这种反复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我们重新调整了教学顺序,改为1、2、3、4、5的顺序。
2.教学难度的调整
表2是高中数学新旧教材教学内容的比较。
高一年级的数学第一章的内容是集合与函数,大纲教材的第一章是集合与简易逻辑,其中有两节内容是不等式的知识,而课标教材中不等式安排在必修五。按照以前的经验,在集合这一章的练习中,设置了很多有关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所以当时我们就花了很多时间在解不等式上,但是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不等式的解法,所以他们感觉集合这一章很难,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进度。
目前,许多高中生对数学抱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本身较为刻板,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因此显得较为枯燥。但最本质上的原因,还在于这些学生对数学缺乏一定的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而要参与其中,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对其有一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重学习之趣
所谓的趣,就是指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生学习的最强大之动力。
首先,动之以情。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若一个教师能够让学生对其产生感情上的依赖和信任,那么他的课也必将成为学生们的兴趣所在,这样的教师,便就是一名成功的教师。
其次,诱之以趣。
【案例分析】: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流程图》一节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流程图的产生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这样一项游戏: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他们以不同的流程策划一次讲课活动,课程的知识点为下一节课,即《基本算法语句》的内容,并作出相应的流程图。学生肯定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先对大组进行小组划分,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小知识点的搜集、归纳和讲解;第二种则可以先将大组分成资料搜集组合归纳组,最后再派一个代表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就这样,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深刻理解到了流程图的产生和运用,更体会到了学习中的乐趣,甚至还对下一节课的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二、重设问之巧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提出远比问题的解决要重要得多,尤其是那些有质量又有深度的问题,可以说,在数学课堂上,好的问题是思维的导航,更是好的教学质量的核心。传统的数学教学,无非就是教师认真地“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地“满堂练”,这事实上是一种较为死板的教学,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缺乏师生间的积极、有效和灵活的沟通,这导致学生在被动听的过程中很难有效散发思维,激发创造性。因此,为了让数学课堂增添一些活跃的气氛,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还应该致力于进行灵活的问题设计。
情景教学中创设问题是目前最有效的提问方法。情景数学之所以在目前会得到普遍的运用,是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为生活而服务的,终究要运用到生活之中,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进行情景设问。所谓的情景设问,就是将数学问题实际化。
【案例分析】:
例如,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二章中,当进行《向量的线性运算》一节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做这样的情景设问:“在台湾与大陆通航之前,我们如果想要从大陆到达台湾,就必须要先从内陆机场转到香港,然后再从香港转机到宝岛台湾,但是现在通航之后呢?会有什么变化呢?”这样的问题一出,学生立刻就会从三角形的法则对这个点进行探究,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探究涉及到向量的运算,教师还可以继续做这样的补充:“这个例子所涉及的正是位移合成的问题,我们可以将最初的出发点到最终抵达的距离看成是两次的位移合成,位移是一种物理量,将其物理量的特性剔除,那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知识,即向量。”在这样的提问和引导下,学生会带着之前提出的问题进行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最终得出答案:通航后大大节省了我们的时间和金钱。
三、重解题之技
解题能力是高中数学中的核心,更是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试金石。有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解题能力便就是数学学习中真正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着力点。
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将重点从解题结果转移到解题过程中来。在传统的教学下,很多师生将数学的重点放在结论上,而忽视了过程的意义,这无疑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即注重解题技巧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知识归纳时做到有逻辑、环环相扣。
【案例分析】: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中,在对《正余弦定理的运用》一节知识进行讲解时,对于二倍角公式:sin2α=2sinαcosα;cos2α=2cosαcosα-1=1-2sinαsinα;tan2α= 2tanα/1-tanαtanα,教师在进行基本讲解的基础上,还应该对其的正用、活用和逆用等知识进行拓展,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深藏于其中的引申内容,即多倍角的灵活运用,还有半角公式等一系列的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应该选择比较具有综合性和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并总结,而不是进行轰炸式的题海战术。在这样的循序渐进过程中,学生的解题技巧会在不断的总结归纳和反思完善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小结
高中数学的教学是一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趣味性和技巧性的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散发思维,达到能力提升和创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文志勇.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设计[J].学周刊(教学研究).2013年第5期
[2]闫红芸.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教学研究).2013年第4期
一、如何设计高中数学的导学案
导学案指的是以新课标为标准,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及合作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案,是供教师导学所使用的。它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学习目标、预习导学、达标检测、总结反馈。因此如何设计高中数学的导学案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过程的总体愿望,因此在设计学习目标时,既要有精炼的总体的目标,又要有明确、具体的分目标。并且分目标的设定要同时考虑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目标。在设定高中数学导学案的学习目标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有:
1.目标不可过多或过少。
2.要在目标内涵盖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重难点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
3.目标表述要清晰明了,并且要具备可检测性。例如,在设定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的概念》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时,可将总目标设定为通过实例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清楚地了解函数的概念。分目标可设定为:(1)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3)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有总有分的学习目标,为学生的自学指明方向。
(二)预习导学
预习导学的部分是导学案的中心环节。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要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总览教材,了解重要的概念或信息,筛选出教材中较为重要的问题记录在导学案中,并进行反复斟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嘱咐学生的是,不要照搬照抄辅导资料,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去学习、去探索,切不可走“捷径”,这样就是去了预习导学的意义。
(三)达标检测
在导学过程中设置测验环节是可以检测相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这对于巩固知识点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编写导学案时,注意在达标检测的环节中要做到:题量要适中,一两道题即可;题目要有针对性,紧扣知识点;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考题;题目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检测不光局限于自测,也可以将其转化为提问、展示等多种形式,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检测方式。
(四)总结反馈
总结反馈部分可以说是导学案中的精华部分。总结即将知识结构进行整理归纳,反馈则是将自学过程中的难点知识以及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解析,从而收获更为深层次的东西。在编写导学案时,在这一环节一定要留出较大的空白让学生来填写,并且在课上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总结反馈,因为学生分享总结反馈的过程也是将自学升华的一个过程。
二、如何使用高中数学的导学案
(一)通过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要想让导学案在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中发挥作用,首先就应提前一天将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去自学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与同学一起探讨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依据导学案一步一步地进行预习。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需要做到的是解决基础性的知识,找出本节的重难点所在,如有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开动脑筋解决,若不能解决就做好标记,上课时向教师提问解决。例如,在进行“对数函数”这一节的预习时,学生通过导学案能大概了解到对数函数的概念,能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但是对于对数函数的性质这一知识点学生一般都不太了解其推导过程,因此教师了解到这一点后就应在课堂上重点讲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其相关的应用,通过教材上的例题以及课后练习题来解析这一知识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将学生的导学案收集起来,大致了解学生的预习程度,以便把握讲课的重点和方向,从而对高效课堂的构建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通过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久而久之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乐学的学习精神。
(二)通过导学案进行达标训练,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
通过导学案以及教师的课堂讲解解决难点疑点、理清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导学案上的达标检测题目以检验学生对当前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做好查漏补缺。教师可以根据达标检测中再出现的问题,进行一番讲解后再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进行巩固性训练,从而将所学知识点更好地内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加强对数学水平较低的学生的辅导,学生要认真做好反思总结,认真梳理本堂课的重难点,把所学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中,进一步构建知识网络。这样一来更加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在学习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时,许多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因而造成考虑问题不全面,甚至需要借助实物才能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为学生反复地讲解知识点,并且多布置一些相关的专题训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互动,进行矫正反馈,学生在掌握这一知识点后,应将这一过程记录在导学案中以加深印象。本文通过学习目标、预习导学、达标检测、总结反馈四个方面对如何设计导学案进行解答,以及通过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达标训练、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两方面大致地阐述了导学案的使用方法。当然,笔者对于导学案的探索仅仅是一个起步,但希望本文所提及的一些方法能为优化和提高导学案教学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参考文献:
[1]王东刚.基于导学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