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利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这位74岁的古稀老人,是中国水电十四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元岐。作为中国水电十四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云南省电建工程设计研究所总工程师,他5次获得国家、云南省科技进步奖,被评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
刘元岐是山东济宁人,从小家境贫寒的他,读书格外用功。1954年,从山东大学工学院毕业后,刘元岐来到当时我国唯一的水电勘测设计部门———北京水电总局设计处工作。1958年6月,刘元岐受国家派遣,赴苏联水电科学研究院及加里宁工业学院学习。留苏期间,他每晚都学习到深夜,他说:“赴苏联学习的机会,是国家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用无数优质的农副产品换来的,我们怎能不拼命学习、拼命工作?”
1962年,刘元岐学成回国,咬破手,用鲜血写下奔赴边疆建功立业的决心书。这年7月,刘元岐来到云南,先后到昆明水电勘测设计院和中国水电十四局工作。在云南的40年,是刘元岐不遗余力奉献的40年。40个春秋,刘元岐的足迹踏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为以礼河电站、六郎洞电站、西洱河电站、鲁布革电站等水电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及实验研究工作呕心沥血……
遇到科研中有争议的问题,刘元岐从不盲从权威,总是勇于实践,成了云南水利工程学界出了名的“倔老头”。刘元岐说:“做人要诚实,我就不赞成有的专家原来一个意见,一听领导的意见马上转了,我就要研究你转得对不对,转的对我支持你,你转的不对,该提意见我还提。”
1964年,我国第一座高水头、跨流域开发建设的梯级电站———以礼河三级电站铺设1820多米钢管后出现技术难题,由国内外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出现意见分歧。一部分专家主张将管道炸掉重修,当时在业内尚属“初生牛犊”的刘元岐,力主进行现场实验、反对盲目炸掉。通过艰苦而危险的管道实验,证明进行局部补救的管道完全能使用,为电站工程节约了大量资金和宝贵时间。
近期,“南宁东盟人才活动月”在广西南宁市全面展开,作为“南宁东盟人才活动月”一部分的“广西南宁市第二届学术年会”和“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讨会”由广西南宁市委、市政府分别在邕举办。9月26日,“南宁市第二届学术年会”在南宁市启动。该届年会由南宁市委、市政府主办,南宁市科协和南宁市气象局承办。广西科协副主席方芳、南宁市政府副市长眭国华出席了开幕式。广西南宁市委组织部、市科协、市气象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水利局、市环保局等单位领导以及市属各学会、协会会员,教师,科研院所科技人员3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
广西南宁市政府副市长眭国华在开幕式上致辞,她说:在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人才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学术交流是重要环节,南宁市第二届学术年会的举办,是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组织学术交流,营造创新氛围、努力造就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她希望,能以本次年会的召开为契机,广纳真知灼见,广聚科技资源,广交科技英才,把促进学科繁荣、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实力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使更多先进的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在南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推动各项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的胜利召开。
广西南宁市第二届学术年会开幕式邀请了来自马来西亚的东盟工程科技院院士黄汉腾、温国亮和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研究员苗世光,广西区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苏志等专家学者做特邀报告,与大家共同分享他们的最新科研成果与成功经验,交流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与应用前景。
本次学术年会分设5个分会场,共有1000多位科技工作者参加。经南宁市论文评审领导小组审核,择优推荐到各分会场参加交流的学术论文共38篇,论文分别围绕学科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对“城市气象与水利”、“城市气象与大气环境”、“城市气象与人体健康”、“气象科技创新与综合风险管理”、“气象预报与农业生产”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论文集中关注当前社会环境保护和人类身体健康,以及各行各业不同领域的前沿高新技术的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宁市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实力和科技创新热情。
广西南宁市科协在南宁市第二届学术年会还汇集出版了《气候变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论文集,邀请了香港和澳门两地的工程师协会的理事会成员来邕相互探讨创新科技知识和国际学术交流等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条件适用于测绘专业各分支专业,即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含矿山测量、水利测量等)、地形测量、海洋测绘、地籍测绘、房产测绘、地质测绘、地图制图与地图制印、地理信息工程专业中从事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技术生产及测绘仪器设备维修、质量检查监督、技术管理、技术开发、科技信息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
二、政治思想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
三、学历、资历条件
获博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2年以上。或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5年以上。
四、外语、计算机条件
(一)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统一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二)较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参加全国或全省职称计算机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五、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省(部)级测绘科技项目、工程项目的主要参加者。
(二)主持完成市(厅)级测绘科技项目、工程项目两项以上。
(三)主持技术推广项目,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或开发新产品两项以上或主要参加三项以上。
(四)编制和审核大中型测绘项目综合技术设计两项以上或单项设计书四项以上,并组织或主持完成大型测绘工程项目或生产项目一项以上。
(五)主持完成三项以上大中型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编写相应的技术报告。
(六)编辑设计或编审大型普通地图集或专题图集,并已出版。
(七)承担完成三种类型10台以上测绘仪器维修或检测鉴定任务,并能独立解决其重大技术难题。
(八)承担完成重大测绘仪器的研制、改装或精密仪器安装调试工作。
(九)主要参加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技术推广,完成数字化制图或编辑入库等项目工作。
六、业绩成果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国家、省(部)级测绘科技成果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或市(厅)级测绘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二)主持或组织完成的项目成果获得市(厅)级优秀成果奖、优秀图书奖一等奖以上。(以奖励证书为准)
(三)主持完成大型测绘项目,经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审定,其项目设计水平先进、质量优良,产生显著的效益。
(四)主持开发、推广的科技成果两项以上,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七、论文、著作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译者),撰写有较高价值的专项技术分析报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2篇以上。
(三)在国际或全国学术会议宣读或交流论文2篇以上。
(四)为解决复杂技术问题撰写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报告2篇以上或重大项目的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八、破格条件
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确有突出贡献者,并取得工程师资格2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条,可破格申报:
1、获国家级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项的主要完成人;或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或三等奖二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2、在推广新新技、新工艺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处于本行业领先水平,并被省(部)级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3、担任大、中型工程项目中的技术负责人,完成大型工程一项或中型工程二项以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通过省级权威部门鉴定,填补了省内外技术领域空白。
4、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3篇、省级5篇以上,或正式出版专著1部(独著10万字以上,合著20万字以上)。
九、附则
郑守仁,1940年生于安徽颍上县。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水工专业。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先后担任葛洲坝、隔河岩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兼三峡工程设计代表局局长。先后负责乌江渡、葛洲坝、隔河岩、三峡工程设计。他负责的工程设计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2项;国家优秀设计金奖2项、银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3部。曾获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精心设计优质工程
1974年,郑守仁风尘仆仆从贵州乌江渡来到葛洲坝工地,担负起导流围堰和大江截流设计的重任。当时正值“”后期,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在导流围堰施工的几个寒暑,郑守仁几乎天天蹲在现场。办公住地离现场有五六里路,他每天至少跑一趟,大多时候是每天两三趟,风雨无阻。施工进入最关键阶段,郑守仁干脆昼夜“泡”在工地。头班的工人下班了,他又参加第二班的施工,当第三班来接班时见他还在工地,工人们都从心底里敬佩他。
1986年秋,清江隔河岩工程匆匆上马,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技术决策和设计重任交由长江委全面负责。搞工程的都知道,大型水电工程从初步设计到技术设计颇费时日,不能一挥而就。然而,隔河岩工程虽然有前期工作的基础,并且1970年曾有过开工的准备,但工程从决定动工到导流隧洞招标,时隔仅一个月。工地一片荒山野岭,现场设计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一切工作都得从头开始。时任长江委副总工程师、隔河岩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的郑守仁,既要千方百计组织力量突击招标文件,又要分出精力四处奔波,联系解决现场设计人员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
设计任务火烧眉毛,必须争分夺秒。郑总和同是工程技术人员的爱人高黛安索性在工地“安营扎寨”,夫妻俩住进了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夫妻俩天天和钻探工人一起吃食堂,有时从工地回来误了吃饭,就泡两包方便面草草对付。宜昌距隔河岩不过几十公里,两个多小时就可到达,又有车接送,但郑总和爱人却很少回宜昌的家。7个春节,夫妻俩就这样在工地囫囵过去。
郑总亲力亲为,处处以身作则,他无声的行动深深感染了广大设计人员。大家都自觉地以他为榜样,不讲条件,不分昼夜,一切为了保证工程用图。画图的桌子不够,就用床板代替;下工地没有车,就靠两条腿。因为设计的“粮草”供应充足,被称为“亚洲之最”的隔河岩导流隧洞不到一年就提前竣工通水,为工程提前建成并全面发挥效益奠定了基础。
1993年,带着葛洲坝、隔河岩两大工程成功的喜悦,郑总来到三峡工地。此时,他已是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总工程师,除全面负责长江委的各项技术工作外,还受长江委党组的委托,负责主持三峡工程设计总成及现场勘测、设计和科研工作。
三峡工程号称“全球一号水电工程”,有20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世界之最”,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科技博物馆”、世界级难题“题库”。要描绘这一巨型工程的设计蓝图,往往要挑战技术极限。郑总作为长江委的前方总指挥,他总揽全局,组织协调勘测、规划、水文、科研和设计各方面的工作,确保三峡工程的技术供应,并直接驻扎工地,组织现场的技术服务。
为了使三峡工程的设计细致周密,郑总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博采众长。对张光斗、潘家铮等水利水电领域的著名权威、学者和专家,郑总十分敬重,并虚心请教,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答复,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一件件落实。由退居二线的老专家组成的长江委技术委员会是郑总十分倚重的“智囊团”、“聚宝盆”。这些老专家为三峡工程的论证、上马倾注了毕生的聪明才智,是三峡工程的宝贵财富。因此,郑总每年都要请他们来三峡工地考察,这些老专家的点拨、提醒,让他受益匪浅。
虽然郑总自身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又是前方的“一号首长”,但他从不将个人意见强加于人。技术民主、科学决策是他的一贯作风。每遇重大的技术问题,他都要组织开会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然后慎重作出决策,并主动承担责任。十年来,在他的组织、主持下,长江委关于三峡工程的设计技术问题讨论会共举办300多次,现场设计技术讨论会达1600多次,形成的会议纪要达4400多万字,由他亲笔撰写的现场设计工作简报共250余期、200多万字。这些看似繁琐、枯燥的工作简报和会议纪要是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郑总一步一个脚印走在三峡工地最真实、最细致的写照。
人们常说“设计是工程的灵魂”,郑总就是长江委设计工程师的灵魂。三峡工程每一项重大设计、每一个重大技术难题的解决,都凝聚着郑总的心血和汗水。
“千年大计,国运所系”,三峡工程的质量关乎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作为设计单位的总工程师,郑总的双肩一边驮着神圣的使命感,一边驮着高度的责任感。在他的心中,工程质量高于一切,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大会小会,他必讲工程质量,反复强调三峡工程的成败首先在设计,一流的设计才有一流的工程。他叮嘱设计人员,要牢记当年在葛洲坝的谆谆教诲,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竭尽全力把三峡工程设计工作做好。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一块大坝基础、每一项分部工程、每一个项目工程的验收,他都严格要求设计人员,同时也严格要求参建各方。
1996年春节期间,左岸非溢流坝8号坝段进行基础验收。经过几个来回,直到大年三十,该坝段都未能达到验收标准。正月初一一大早,郑总忧心忡忡地赶到施工仓面。施工单位认为大过年的,验收可能会轻松一些,并已作好开仓浇筑准备。但没想到一向温和的郑总就是不给面子,他力排众议,指出基础处理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并强调三峡主体大坝基础万万不能马虎,要不折不扣地按设计要求将基岩裂隙和松动块石等地质缺陷处理好,否则将留下无穷隐患,后果难以设想。他的这种对工程高度负责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了参加验收的各方代表。最后,施工单位按照他的要求,当天下午就将地质缺陷处理妥当,他这才同意进行验收。
2003年末,廊道发生漏水现象,郑总心急如焚,就在12月31日的夜晚,在人们都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庆气氛中时,郑总却专门请长江科学院的爆破专家一起,冒着寒风、踩着积水到廊道里仔细检查渗漏情况。从工程开工到大江截流,从浇筑第一方混凝土到大坝巍然耸立,从临时船闸通航到永久船闸建成,十年如一日,他为三峡工程质量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默默地履行着组织赋予他的职责。
1997年,郑总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是三峡工程重点部位的基础验收,他仍要亲自到现场,以无私无畏的胸怀团结参建各方严把质量关。曾长年跟随郑总的现水利部副部长刘宁由衷地赞佩道:“郑总为了三峡工程质量能达到一流水平,就是舍弃他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惜。”
大胆创新,攻克难关,确保三峡截流成功
众所周知,葛洲坝大江截流是一道世界级难题,全世界都睁大了关注的眼睛。郑守仁率领技术人员奋力攻关,苦苦探寻破题良方。1981年的冬天,寒风刺骨,惊涛拍岸,郑守仁在堤头整整守了一周。最终,他提出的“钢筋石笼”龙口护底方案在众多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并被采纳。截流施工中,大大减少了进占抛投料的流失,确保了大江截流一举成功。人类首次腰斩长江,世界为之震惊。
1997年的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是在葛洲坝工程形成的水库中实施的,水深达60多米,超出一般的特大型工程截流水深的2~3倍,而且江底是20多米深的松软淤沙,截流难度之大,世所未有,三峡工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世界更是都睁大了关注的眼睛。
多次水工模型试验表明,截流戗堤进占过程中,由于深水中高堤重压,淤沙滑出,堤头随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坍塌,施工安全潜藏着巨大的威胁。郑总立即告诫身边的设计人员,实现高质量的截流,首先要保证施工安全,如果戗堤坍塌,造成设备安全事故和人员伤亡,贻误战机,作为设计单位,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原谅自己。此后一个多月,责任心一向极强的郑总,心头一直沉甸甸的,终日冥思苦想,夜不能寐,常靠服安眠药才能强行休息一会。几番殚精竭虑,几番耿耿难眠,郑总集中群体智慧,以试验成果为依据,创造性地提出了“人造江底,深水变浅”预平抛垫底方案。就是用70多万方石渣料把江底淤沙压住,在正式截流前将江底抬高到安全高程。预平抛垫底方案一经实施,大江截流有惊无险!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设计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其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跻身于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列。浩浩长江上耸立起中国治水史上一座丰碑,郑守仁的名字当之无愧地镌刻在上面。
继大江截流之后,导流明渠截流又是水电截流史上一次更为严峻的挑战。明渠截流规模虽不及大江截流,但其流量大,落差高,龙口合龙单宽能量世界第一,而且其江底为人工开挖修整形成,平整光滑,截流抛投材料难以站稳,施工条件复杂,综合难度世所罕见。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截流前夕,郑总显得格外轻松,他胸有成竹地对外宣称:截流合龙已是胜券在握。这份自信源于他多次参与截流设计的丰富经验,也源于他率领的长江委设计人员为完善截流方案所作的精心技术准备。
在郑总的带领下,长江委设计人员全力以赴,日夜奋战,对多种截流方案反复比较,最终确立了截流方案:截流进占前,对光滑平整的明渠底部,先在围堰龙口部位抛投钢架石笼和合金钢丝网石兜,垫底加糙,形成一道水下拦石坎,以阻止截流合龙时抛投物料流失;上下游两道截流戗堤同时进占,以分担落差,降低截流难度;做好二期上、下游围堰拆除,保证良好的分流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随时掌握水情和截流技术参数,进行动态决策。郑总作为这一战略方案的制订者,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以确保一举成功。
在国务院组织的明渠截流前验收会议闭幕式上,时任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作为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验收组组长,对长江委的设计技术水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02年11月6日,奔流千古的长江再一次被人类的伟力腰斩——导流明渠截流一举成功。郑总的预言变成了万民欢腾的现实,化作了三峡建设者献给党的十六大的一份厚礼,导流明渠截流在全国院士大会上被评为2002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郑总常常语重心长地对设计人员讲:“工程设计上画的一条线,工人干得满身汗,国家花钱成千上万”。为了节约国家投资,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郑总始终坚持优化设计。他虚怀若谷、广纳良策,用惊人的毅力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创下了十几项优化设计成果。在他的倡导下,设计部门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关技术成果,还荣获了一系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全国优秀设计奖。
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在郑总的主持下,一期混凝土纵向围堰节省混凝土24万多方,二期工程左导墙节省混凝土16万多方,三期上游土石围堰节省土石方10万多方。据不完全统计,仅主体工程混凝土工程量一项,经优化设计节省混凝土合计100多万方,为国家节约投资3亿多元。在这些巨额数字的面前,谁能无动于衷呢?数字的背后,是郑总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是他带领广大设计人员辛勤工作的心血和汗水。
深入一线,身体力行,工地就是他的家
郑总有一本特殊的“日历”,上面没有节假日,逢年过节,人家往家里赶,他往工地赶。他还有一张特别的“作息时间表”,上面没有白天、黑夜,除了必不可少的吃饭、睡觉,剩下的全是工作,同事们都心疼地说他是“工作狂”。他自己记不清有多少个新年除夕是在工地过的,他只记得有一年除夕,同在三峡工地、同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妻子与他隔江相望,未能团圆。他也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不是蹲在现场,就是在前方办公室审阅文件、图纸,他只知道白天没有干完的工作晚上接着干,今天的事不能拖到明天。但是,同志们的心里明白,三峡工程的10年,所有的春节,他都在工地值班;10年中的“五一”和“十一”,除了参加进京的劳模观礼,他没有休息过一天。如此超负荷、高强度的运转,不是一年、两年,而是10年!一名高级领导干部、一位工程院院士 ,在工地现场这种干法,谁能不肃然起敬。
也许长江委以外的人不会相信,10年来郑总只是去年才在武汉安了一个家,而他却很少在里面呆过。去武汉开会、办事,他就住在单位招待所。委领导多次要给他在武汉安排房子,他一直不肯要。那么,他的“家”究竟在哪儿呢?在宜昌,我们代表局给他安排有一套临时住房,可以算是一个家,但就是这套房子,他也没住过一天,白天在宜昌开会,他总是当天连夜就赶回三峡工地,也不知他几过家门而不入了。
大家都知道,他真正的家在工地,工地就是他的家。他长期与妻子挤在一间10多平方米、堆满杂物的小房间,夫妻俩一年四季吃食堂。直到去年,他才同意增加了一间同样面积的小房间,达到了三峡工地高级工程师公寓的标准。
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后,郑总在苏州的女儿发来一封祝贺电报。一句“爸爸,您辛苦了”,勾起他多少酸楚的回忆。郑总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很多人并不知道,长期以来,他对独生女儿一直藏着一份深深的歉疚。女儿出生在乌江渡工地,因为夫妻俩工作忙,女儿不满周岁就被送到远在苏州的外婆家。夫妻俩总说,等忙完了这一阵儿就把孩子接回来。可没想到这一忙就忙了30余年。30年来,郑总同女儿见面的日子加起来还不到两个月!女儿出嫁时因忙于三峡工程的开工,他也没能到场。现在,女儿也已成家立业,女儿的许多同事至今都不知道她还有一位搞工程并且颇有成就的父亲。
有一件事是郑总心头挥之不去的隐痛。那一年,参加完高考的女儿趁着暑假,兴冲冲从苏州来到葛洲坝工程的建设现场,她想亲眼瞧瞧长江上这座最宏伟的工程,分享父亲创业的喜悦。这是父女俩第二次见面,郑总多么想多陪陪女儿,带女儿参观亲手修建的大坝,弥补沉淀在心头的父爱。可是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的,他就对女儿说:明天吧,明天爸爸一定陪你去看工程。就这样,日复一日,一直到女儿临走的时候,他也没能抽出时间。女儿带着遗憾离开了工地,含着委屈的眼泪留下了一句令人心酸的话:爸爸爱工程胜过爱女儿。
1993年隔河岩水利枢纽提前半年发电,国家重奖有功之臣,郑总榜上有名,奖金5万元,可他分文未取。他将3万元资助近百名工地职工子女求学,将1万元支援宜昌市五峰县的小水电建设,另1万元寄回母校,赞助设立严恺教育基金。1995年,郑总荣获首批“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称号,获奖金5000元,他同样一分未留,恳请长江工会转赠5位水文勘测系统外业退休职工每人1000元。
这10年来,郑总陆续得到的稿费、讲课费以及院士津贴等,也大多用于集体福利事业和送给生活困难的同志。
1、灌溉水源的选择
结合下游沿河群众的灌溉经验,考虑管道占压的影响,复垦淤区距离黄河主槽临河堤脚200m以内或距离背河引黄干渠300m以内的,在黄河主槽或引黄干渠边设取水口,采用自吸式潜水泵从黄河主槽(包括支流天然文岩渠)或引黄干渠引水;其余复垦淤区在满足黄河河道管理条例及工程管理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在黄河大堤背河堤脚外打井引水。
2、机井及相关配套设施基本参数的确定
2.1 单井控制面积及井距
2.1.1 单井控制面积计算
机井的规划布局主要根据单井出水量和灌溉制度确定单井控制面积。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要求,单井控制灌溉面积可按下式计算确定:[3]
式中:A0为计算单井控制灌溉面积(亩);Q为单井出水量(m3/h),根据地勘成果确定, ;t为灌溉期机井每天开机时间(h/d),本次取16 h/d;T2为每次灌水期天数(d),根据各主要农作物灌水延续时间,本次T2取8d;η为灌溉水利用系数,本次取0.8;η1为干扰抽水的水量消减系数,要求不大于0.2,本次取0.2;m为综合平均灌水定额(m3/亩),本次取45m3/亩。经计算,单井控制灌溉面积为36亩~59亩。
2.1.2 井距确定
根据计算所得单井控制面积和复垦宽度确定井距:
式中:L0为计算井距(m);B为复垦段落平均宽度(m)。经计算,井距介于300m~1000m之间,各淤区段井距。
2.2 灌溉设计流量
灌溉设计流量根据设计灌水定额、灌溉面积、灌水周期和每天的工作时间计算,见下式:
式中:Q 为管道系统的灌溉设计流量(m3/h);A为机井控制的灌溉面积(亩);其它参数同前。经计算,水泵设计流量为20 m3/h~40 m3/h。
2.3 灌溉工作制度
井灌淤区每眼井为一个灌溉系统,管道布置为“T”字型,管线自井口至淤区坡脚,然后沿坡脚顺堤线方向上下游铺设管道。沿堤线管道上每隔50m~150m设一个给水栓,由塑料软管连接给水拴引水至淤区进行田间灌溉。
2.4 管网设计
2.4.1 管网布置
根据有关研究,采用输水管道特别是低压管道输水,与渠灌相比可以大大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使输水效率提高,能耗减少,与喷灌和微灌相比,一次性投资较低,以管代渠,可以减少输水渠道占地,使土地利用率提高,且具有管理方便、输水速度快、省工省时、便于机耕和养护,易于掌握,特别适合我国农村当前的经济状况和土地经营管理模式,深受北方平原井灌区广大农民的欢迎。
2.4.2 管材
目前井灌区低压输水管道所用管材主要有塑料管、预制素混凝土管以及现场连续浇筑混凝土管等。塑料管具有性能质量稳定、重量轻、易搬运、内壁光滑、耐腐蚀、能适应一定的不均匀沉陷、施工安装方便等优点,埋在地下寿命至少20年以上,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管材。
2.4.3 管径计算
管径采用经济流速法计算确定,其公式如下:
式中:Q为管道设计流量(m3/s);υ为管道内水的经济流速,PVC管取1.4m/s,涂塑软管取1.2m/s。经计算,各段PVC管道计算管径为80mm~90mm。考虑到管道前部压力较大,因此自井出口至淤区堤脚的主管选择管径为Ф125,沿堤线方向支管选择管径为Ф110。各段涂塑软管计算管径为86mm~97mm,选择管径为Ф100。
2.5 水泵设计扬程
水泵设计扬程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按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H净为净扬程,表示管道系统进出口水位差;hf为管道沿程水头损失(m);hj为管道局部水头损失(m);f为摩阻系数,取0.948-E05;L为管道长度(m);Q为流量;m为流量指数,取1.77;d为管道内径(mm);b为管径指数,取4.77;hj为管道局部阻水头损失(m);ξ为管道局部阻力系数;V为管道流速(m/s);g为重力加速度(m/s2)。经计算,水泵设计扬程为20m~47m。
2.6 水泵选型
选型原则:
a.选用水泵的流量应满足设计流量的要求,且不大于机井出水量;扬程应根据灌溉系统设计扬程合理选定。b. 便于运行调度、维修和管理。c. 按照选用的机组,建设投资和设备功率较小。
参照黄河下游两岸井灌经验,结合市场调研,本次采用QJ型深井潜水电泵。该潜水泵是电机与水泵直连一体潜入水中工作,适用于从深井中提取地下水,也可用于河流、水库、水渠等提水工程,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及高原山区的人畜用水。
2.7 附属设施
除机井、水泵、管道外,灌溉设施还应有井台、镇墩、井房以及电力线路等。
2.7.1 井台
机井井口由井房和井台保护。井台采用C20现浇砼,结构型式为正六边形,边长0.6m,厚度0.3m。井台中心预留?500圆孔,井盖为?600、厚0.15m的C20钢筋砼结构。
2.7.2 退水装置
为防止管道积水影响维修和过冬,在管道首部设退水回井,用阀门控制把管道和机井连接起来,需退水时,打开退水阀门,管道系统的水自动退回机井中。
2.7.3 给水栓
采用固定式给水栓,圆筒型C20预制混凝土保护罩内径300mm,壁厚50mm,深700mm。
2.7.4 镇墩
水平管道与竖管连接处设镇墩,采用预制C20混凝土,镇墩尺寸长0.5m、宽0.5m、厚0.5m;
2.7.5 井房
一眼井设一座井房,井房尺寸3.0m(长)×3.0m(宽),单座建筑面积10.5m2,砖混结构。
2.7.6 电力线路
淤区复垦后,井灌用电就近利用农田电网。利用就近高压线引至机井处,原则上3眼井设一个变压器,淤区段落较短处可2眼井或1眼井设一台变压器。每眼机井均配备低压线路,低压线路主要连接变压器至机井配电盘,采用地埋电缆线,根据所选深井潜水泵型号,配备相应规格的电缆。每眼机井平均按500m地埋电缆考虑,电缆沟深1.1m,底宽0.5m,下设0.2m厚砂垫层,电缆线埋深0.8m。
3、结束语
黄河流域是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自然、文化、社会因素构成了黄河淤背区经济区域,黄河淤背区是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开发利用好黄河淤背区的资源优势,使淤背区成为黄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已是势在必行。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治黄事业也与时俱进,对黄河区域各种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淤区作为治黄工程的一部分,灌溉时间、频次、灌溉水量、灌溉完成亩数等作为基础数据为治黄工程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淤区灌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贻华,王海英,管兴菊.浅谈黄河淤背区的开发利用[J]. 现代经济信息,2013,(3):36-39.
[2]张芳.论中国灌溉水利起源于南方原始水田区[J].中国农史,2005,(2):52-5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GB50288-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S]. 北京 . 中国计划出版社 . 199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13-02
收稿日期:2015-01-06
作者简介:张社就,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工学学士,本科。研究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广东 广州/510925)
杨晓红(1968-),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工学学士,本科。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工艺。(广东 广州/510925)
高职教育有三大基本功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及社会服务。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应责无旁贷地开展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随着教育市场的加大开放、生源数量的逐年减少和高职办学模式的趋同性,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会日趋激烈。在核心竞争力理论视野之下,高职学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具备可持续的竞争力,而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正是形成和维系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和外显影响力。技术创新在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技术创新能力也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技术创新的现状
1.服务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高职受以教学为重的观念影响,从主管部门、高职领导到教师个人,普遍缺乏服务社会的意识,只满足于日常的正常教学,教师仅仅满足完成教学工作量,缺乏为企业技术服务的意识,虽然也有教师每年下企业的制度,但实际上是有名无实。实践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尤其是实用性技术研发,更是与企业生产紧密相关,脱离生产实际,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则无法技术创新。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到教师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关系的发展,最终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竞争力。
2.技术创新文化缺乏
高职教育虽然强调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但在教师选拔、教师工作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仍和普通高等院校一样,偏重于学问化,看重论文的刊物级别,重视教学改革项目,轻视校企合作技术项目;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激励机制不够,校企合作项目科研分值和酬金偏低;教师系列职称和工程技术系列职称仍无法转换、流通不畅等。
学校建筑物注重华丽气派,缺乏实用性和科学性;校园景观多以假山假石装点,只顾营造园林情调,缺乏具有启迪性、创新精神的科技雕塑作品。反观国外的大学,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的各个角落,都会因地制宜地设有座椅和桌子,墙上还配黑板等,便于师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学术交流,在校园随处可见兼具科技性和艺术性的雕塑作品,令人在艺术欣赏之余,还有科学的思考。
3.师资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队伍能力不强、结构不合理,大多数教师直接来自高校毕业生,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和经验,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但在实际执行中,重学历,轻实践经验的选择标准没有根本的改变,这对于以技能培养为主体的高职教育无疑是最大的缺陷。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又何谈技术服务企业呢?长期脱离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研发,又哪来技术创新能力?另外,长期以来,高职教学任务偏重,科研经费不足,技术开发设备缺乏等因素,也限制了教师的科研水平的发挥。
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应从技术服务做起
1.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
高职应该树立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思想,从制度建设、人员安排、工作考核等方面制定可行的措施,支持和激励教师为企业服务。高职教师应该走出校门,到生产实践中寻找服务课题,开展包括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革新、管理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重视生产第一线的技术课题,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特点。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高职的技术服务能力,扩大高职的影响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升级、产品开发等难题,校企之间相互支持,产学研结合实现了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才能进入到技术创新的阶段。因此,高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应从技术服务做起。
2.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1)去大企业学习工作和技术开发经验。一般而言,大企业规模大,设备工艺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技术开发水平高,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体系完善,对行业和产业具有引领作用。因此,对于具有高学历而缺乏实践经验的高职教师来说,大企业无疑是挂职锻炼的最佳选择。高职院校应分期分批派遣教师到大企业挂职锻炼,并且不间断接续下去,做到换人不停岗,以保证该工作岗位的连续性。每期挂职锻炼时间应不少于半年,以保证教师在岗位上有足够的时间,熟悉岗位工作并做出一定的业绩,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实惠。教师通过在大企业挂职锻炼,获得实践工作经验和技术研发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2)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由于设备和技术力量所限,无法形成完整的技术研发流程,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特别需要技术和人才的输入。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经过大企业实践锻炼的高职教师,是中小企业极为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教师应该主动走出去,为企业解决生产工艺中的技术难题,为企业提品设计、流程管理、技术开发等全方位的支持,以弥补中小企业技术力量的不足。通过教师团队或与企业人员组团的形式,承担企业技术开发任务,对企业提供持续和稳定的技术支持,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利益。高职院校也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科研成果和一定的经济收益,形成校企双方紧密的合作关系。
(3)政策和机制的支持。在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不同角色的合作中,高职教师将逐渐成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其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将同步提高,使教师队伍达到100%的“双师”素质。如果高职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能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比如,以一定的资金资助形式,在大企业中建立高职教师实践基地,接收高职教师挂职锻炼;资助高职院校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为中小企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这对学校、企业以及区域经济都是十分有益的。高职也要改革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3.建设技术服务团队
(1)技术服务“预备役”团队,要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必须随时能够拉起一支专业对口,时间相对集中的技术服务团队。因此,平时应按照专业类别,如生产工艺、装备技术、工程建设等,以专家或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在形式上组建起各专业技术服务“预备役”团队,学校应适当给予这个“预备役”团队的经费支持,平时做一些专业调研或专题研究,加强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交流互动。高职应把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组成一个技术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专业和全时的服务。
(2)技术服务“无界化”团队。现代工业技术正在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不同单位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当实际进行技术服务运作的时候,技术服务团队的建设应打破学科专业界限、行政单位界限,以项目为载体跨专业、跨部门、甚至跨校企等方式组建,实现技术服务团队“无界化”的组合。实践经验表明,技术服务团队由学校教师和被服务企业的技术人员组成,由教师做理论技术的论证、计算和设计,由企业技术人员做制造验证、中间试验的组合模式,较易获得企业的信任,团队的运作较为顺利,项目容易成功。
4.建设技术服务中心
(1)技术服务中心应面向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生产一线服务。成立于70年代的台湾工业研究院,以服务台湾中小企业为宗旨,开创了台湾工业发展的辉煌,值得我们借鉴。中小企业是数量最多、最有活力,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经济体,对技术服务有广阔的需求,特别需要在技术工艺、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高职应该利用人员和设备的优势,建立面向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以中小企业为主要的对象,开展技术服务。
(2)技术服务中心应实行市场化经营。高职院校作为学校的建制、尤其公办学校,在对外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有诸多限制,对从事技术服务工作的激励不够,制约了教师的积极性。因此,每所高职院校应建立一个面向市场,专门提供技术服务的经济实体。技术服务中心应有专职的市场经营、财务管理架构,实行对外技术服务市场化的运作,以便能够更快更好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三、结论
高职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必须树立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为生产一线服务的思想,在意识、机制、环境等各方面营造技术创新的文化;通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获得实践工作经验和技术研发能力,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技术服务团队和技术服务中心,以中小企业为作为主要对象,开展技术服务;加强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技术合作,以此促进高职院校技术服务能力的提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升级、产品开发等难题,产学研结合实现了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才能进入到技术创新阶段,研制出创新性产品。因此,高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应从技术服务做起。
参考文献:
[1]陈珉,陈珊.开展技术服务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17-18.
一、评审时间安排
(一)全市申报高级职称人员评审材料报市人事局审查时间为8月1日--8月17日(各高级评委会评审时间见附表1)。
(二)全市申报中级职称人员评审材料报市人事局审查时间为9月17日--10月24日,11月20日--30日进行评审(具体时间安排见附件2)。
申报中、高级职称人员报市人事局审查时需携带如下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高级一式三份、中级一式二份)。
2、人事档案和考绩档案(事业单位还需提供年度考核备卡)。
3、现任职资格证书。
4、有效的外语和计算机考试证书。
5、毕业证书、继续教育证书、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书。
6、评审标准规定的有效论文、论著、成果证书等。
7、同级改职人员、学历破格人员、流动人员需提交《审查表》一式一份。
8、申报享受研究员级待遇人员,须填报《申报享受研究员级待遇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资格审查表》(一式二份)。
上述提供的各种证件和相关材料均为原件。
二、评审范围及对象
凡在牡丹江地区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包括个体等各种经济实体)工作,与单位确立了人事、劳动关系的专业技术人员(含一年以上临时聘用人员以及中医学徒和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不论户籍、档案、身份和所有制性质,只要符合国家和省市规定的申报评审条件,均可自主申报相应职称评审。
三、部分专业申报评审方式和要求
(一)对卫生系列晋升正副高级职称人员(含正常晋升副高级职称人员)均采取水平能力测试和评审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水平能力测试的有关事宜另行通知。
(二)对统计系列晋升高级职称人员实行考试和评审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已参加全省高级统计师资格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者可申报高级统计师职称评审。
(三)依据铁道部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化改革铁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意见》(职改[2005]2号)精神,受铁道部委托,从今年起,哈尔滨铁路局所属单位的会计、审计系列职称评审也实行属地化管理。
四、部分专业执行新的评审标准
为了不断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省人事厅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对中小学校教师系列和卫生系列的《评审标准》进行了修订,凡今年申报这两个系列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都要按新的《评审标准》执行(具体见黑人发[2007]71、72号文件)。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按照两个系列新的《评审标准》做好推荐工作,其它系列(专业)《评审标准》也将陆续修订。
五、外语、计算机知识的具体要求
(一)自2007年起,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免于职称外语考试
1、公派出国学习、进修、讲学及从事科研工作一年以上的,或自费出国进行语言培训、攻读学位、做访问学者及正规学校进修一年以上的;
2、独立完成外文专著5万单词以上,或独立完成译著、译文累计6万汉字以上,并经出版和发表部门证明的(译著、译文含汉译外、外译汉);
3、在乡镇所属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4、在地市及以下所属单位,长期在野外从事农业、林业、水利、采矿、测绘、勘探、铁路施工、公路施工等专业技术工作的;
5、从事具有中国特色、民族传统的中医药、民族医药、工艺美术、古籍整理、历史时期考古等专业技术工作的;
6、经组织选派在援外、期间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
7、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国家承认的外语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
8、取得国家外国专家局组织的BFT考试合格证书的;
9、取得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卷面总分60%以上的(含四、六级合格证书);
10、截止申报当年8月31日,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
职称外语考试成绩使用办法
1、外语考试成绩达到全国通用标准的,在评聘正、副高级职称时,成绩一直有效;外语考试成绩达到省内通用标准的,在评聘正、副高级职称时,成绩两年有效。
2、凡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取得成绩人员,均可评聘中级职称。各评委会可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对外语的成绩标准自行掌握。考试成绩在晋升中级职称时一直有效。
(二)自2007年起,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免于计算机知识考试:
1、在乡镇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2、经组织选派在援外、期间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
3、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取得国家承认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含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教育、软件工程、计算机器件及设备、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
4、取得人事部组织的计算机软件考试合格证书的;
5、取得人事部组织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两科以上合格证书的;
6、截止申报当年8月31日,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
职称计算机考试成绩使用办法:
1、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计算机知识考试合格成绩人员,在评聘正、副高级职称时,成绩两年有效。
2、凡参加省里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考试取得成绩人员,均可评聘中级职称。各评委会可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对计算机的成绩标准自行掌握。考试成绩在晋升中级职称时一直有效。
六、关于市级学术(学会)论文的要求
为了保证各类协会、学会论文的严肃性,准确地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申报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提供市级协会、学会组织的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或获奖论文证书的同时,需向市人事局提供相关文件和名册等佐证材料,否则所提供的论文不能作职称评定的依据。
七、任职时间的确定
计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年限截止到2007年8月31日,凡在这个时间前达到退休年龄(延聘人员除外)或任职资格时间达不到国家规定年限的,都不允许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批通过人员的任职资格时间从2007年9月1日算起。
八、几点要求
(一)要提高认识,增强大局观念。希望各有关单位本着全心全意为专业技术人员服务的宗旨,做好政策宣传和有关人员的申报工作,确保全市职称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各单位要层层把关,切实保证评审质量。申报人员向评委会提交的材料要规范、齐全、真实,评审表中的内容要填写清晰、准确、无漏项。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要认真审核把关,不得弄虚作假,不得违反省市有关规定。
(三)无主管部门的企事业单位,以专业技术人员人事(技术)档案管理单位为主,向市人事局职称科申报。自主择业的干部由用人单位推荐,自主择业管理部门审核后上报。
(四)符合免试条件的人员需填报《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免试人员审查表》(见附件3),由所在单位审查并公示一周,经各县(市)区人事局、市直各单位人事部门审核后,将该表连同各类原始证书和其单位出具的正式证明等材料一并报市人事局。
(五)各单位在上报申报人员有关材料时,同时上报申报人员推荐名册(附件4,需打印)及人员信息数据盘。
(六)未对本单位《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系统》数据库的人员进行更新和补充并上报数据盘的单位(含未建立数据库的单位),请于7月30日之前上报,逾期不报者,其涉及职称评审及日常管理等事宜不予受理。
各地、各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可登录牡丹江职称在线()查阅有关职称工作的政策规定、评审标准、时间安排等相关信息,进行政策咨询,下载相关表格。
附件:
1、全省高级评委会评审时间表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98-02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我国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同时,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中,职业转换能力和软技能培养更加受到社会的重视,社会需要实践能力过硬的学生来满足生产要求。因此,如何更好地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就需要完善现有的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一、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截至2013年6月,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已经毕业两届。毕业研究生也走进社会的各行各业,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具体要求也日趋多样化。因此,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和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偏低,缺乏了解。目前,无论是社会、企业,还是学生本身对专业学位的定位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教育部在2009年[1]号文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职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但现今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与他人沟通和合作能力不强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培养模式上找答案。
2.双导师制度在实行时脱节,学生实践经验不能得到较大的提高。我国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时,绝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制定了双导师制度,即作为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同时有两位导师: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这样可以将学校导师强大的理论基础和企业导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互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但是在实际实行过程中,由于企业生产任务重、技术保密等多种原因,学生进入企业后与企业导师沟通较少,加之动手能力低,多数是在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这样的实践并不能给予学生很好的锻炼机会。
3.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缺乏经验,适合的实践基地较少。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我国实行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时间只是短短几年,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经验,课程体系虽然做了一定修改以体现专业学位的特色和优势,但教学过程中仍以书本讲授为主,学生缺乏现场分析能力。因此,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从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实践环节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路和举措
几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一些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可以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导师遴选、实践环节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改善,并结合西安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提出解决的思路与举措。
1.在对社会宣传度及加大认可度的层面上,我校近年来积极配合媒体,宣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当前面对的市场经济体制、买方市场格局下研究生进行自主择业求职的局面,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我们的各项工作措施也紧紧围绕就业竞争力展开,树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理念,突出学校的特色优势,确立社会实践的主导模式,培养将来能够成就自我,满足社会需要的毕业生。根据这一定位,我校在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要掌握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担负工程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同时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研究方向设置上,我校规定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一般不超过6个。所设方向需密切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并能体现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上,确立为导师负责制,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进行,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贯通,旨在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
2.在导师的遴选方面,我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仍采用的是校企联合的双导师负责制,但对于导师的要求更严格。校内导师为主导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且在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领域内有明确且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已取得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具有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所需的研究经费。校外导师为副导师,应从与我校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工程实践单位选聘,具有高级职称并与我校相关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有科研合作经历。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在研的科研项目和充足的科研经费,能提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科研费用和学校规定的生活补助。研究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期间,能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工作、食宿条件和一定的科研补助。在校内有明确且较固定的合作导师。我校聘请的校外导师都是在企事业单位中有着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他们同时也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授课教师和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定期邀请他们来校为学生授课,同时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锻炼和完成论文研究期间的合作指导工作;并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学位教育,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从而最终形成本校授课教师、企业授课专家、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多方位、高水平师资团队。另一方面,我校积极加强本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保证和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2009年,我校出台《西安理工大学青年教师赴大型企业锻炼实施办法》,该办法的实施旨在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提高教师的应用技术水平,是我校进行青年教师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办法中涉及的企业多达24家,包括了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陕西重型汽车制造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迄今为止,已先后有96名综合素质高、学习和实践能力强、培养潜力大的中青年教师参加了该计划。教师们通过在企业的实践,了解了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提高了动手能力,更新了知识结构,认识到企业对大学人才能力培养的取向;同时青年教师赴大型企业锻炼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进行工程实践锻炼的平台,建立了进一步和企业进行合作的纽带,通过锻炼,开阔了专业工程视野,为以后的科研开发和教学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3.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经验匮乏的问题,我校从课程设置阶段开始就重视对学生实践性的培养,在课程总学分要求不变的基础上,压缩了理论课的学分,增加了实践环节的学分,规定实践环节不少于5学分,并且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校内,学校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教学实践实验室建设,每个领域学校每年投入1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目前设有23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技术推广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7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这些实验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事科研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在校外,学校也主动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学院和导师三管齐下,建立了多层次的实践渠道。学校通过校友办公室与全国各地的校友密切联系,通过校友的大力协助,与东方气等知名企业、苏州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经济体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等多个方面开展长期协作。学校还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各学院联合企业共同开展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针对每个专业领域的实践基地,学校将以不少于每年3万元的支持力度,用于基地管理与运行等方面的建设与完善。我校的水利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先后与西北水电勘测设计院、中国水电第三工程局、中国水电第十五工程局、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等西北大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并设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除了固定的实践基地外,学校还倡导导师充分利用面向应用的科研项目自主开发实践资源,与企业开展多方面的合作。这些实践基地均能很好地满足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接下来,学校计划和其他研究生培养单位联合,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实践基地等教育资源,取长补短,以期使学校研究生教学能增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学校的实践基地能更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从而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协调能力。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类型,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握专业学位教育这种特殊类型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这样才能破解“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的难题。文章分析了现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同时给予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措施,但在认识程度上还存在缺陷,理论和现实分析上仍存在一些不足,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
[2]马静,赵桂荣;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新模式[J].中外教育研究,2011,(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48-02
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过程中,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市场研究表明,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逐渐由“重学历”转化为“重能力”,意在考查大学毕业生能否以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角色,为单位创造效益。简言之,招聘方希望雇用具有较高科技创新素质、重视“理论结合实践”的毕业生,这就对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实验室开放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科技创新一直是学社区别于其他学生社团的特色所在,而实验室开放是不断涌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孵化基地。近年来,通过实验室开放,学社积极推动实验室与社会服务相联系,先后参与了青岛滨海学院钟楼结构检测,泰安岱岳区六座水库的安全鉴定,临沂市平邑县吴家庄水库的安全鉴定,肥城矿业集团工程选址,莱芜市雪野水库水工模型试验等30余项实践工程,并为肥城、莱芜及新泰等地区做了大量的土工实验,在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的过程中,以各项科技创新为契机,让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山东大学结构模型设计大赛,全国水利院校十佳未来水利之星评选等活动中去。与此同时,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成员,在行知学社骨干成员的带头下,行知学社于2012年12月份申报成功了33项SRT项目,于2013年3月份成功申报了9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其中3项为国家重点资助项目,3项为学校重点资助项目。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在实验室开放的环境下,行知学社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让成果出自实验室”。
二、以赛促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行知强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注重的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社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动手实践,目的在于锻炼其动手动脑能力,培养潜在的专业意识,为进行下一步科技创新做好充分准备。行知学社通过举办各种大型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自身创新意识的同时开阔视野,提高了创新设计能力、综合科技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良性循环模式,形成“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交流”的良性循环模式。实践证明,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社会活动空间;而且打破各学科间的界限,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两种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综合利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三、探索实践的影响与实效(以行知学社为例)
1.实验室开放为培养创新素质提供平台。通过实验室开放不仅能巩固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在高校的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教学的成败已成为影响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行知学社在实验室开放的环境下有所发展,致力于打造以实验室为依托科技创新平台。自社团成立以来,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团结协作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实验教学中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强化学科之间的交叉,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逐步转化为主动汲取知识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实践创新性。学社致力于打造创新合作平台,避免了他们在学习中单枪匹马的个人单干主义,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交流合作中切实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从而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2.通过建立“学业导师”制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学业导师制是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一种辅助制度,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大学生思想机制发展不均衡,部分大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师长、挚友提出的建议置若罔闻。学业导师不仅要在学术学习上对其进行指导,更要在职业发展、思想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循循善诱,帮助大学生正确定位,以实现人生理想、自我价值,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社团的日常活动中,行知学社指导教师王晖老师特别重视通过言传身教来优化学生的性格,通过与学生的平时接触、交流,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以防问题的堆积压垮学生。通过让学生体会成功与失败的落差感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意识到最终的成功就是由过程中的一次次失败塑造出来的。
3.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促进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引导高校在教学改革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倡导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等诸多方面有着日趋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型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其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近年来,学社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国家级铜奖2项;“国泰・华新杯”第三届山东省高校结构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水利院校第三届十佳未来水利之星评选获得创业之星、奉献之星提名等优异成绩。通过在各项大赛中优异成绩的取得,提升了学校的社会贡献力,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在竞赛中涌现出的大批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通过“以老带新”,激励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学科竞赛可以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与碰撞,有利于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得以成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证明,自行知学社成立以来,通过实验室开放、举办学科竞赛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接触到科技创新的同时让其深入科创领域中,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含义,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科技创新项目从认识到动手实践,进而顺利完成项目。通过这个从认识到实践过程,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从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切身体会到在探索中的酸甜苦辣,感受到在科创中从历经风雨后遇见彩虹那一刻的激动和兴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会了如何克服困难他们的大学生活将更加充实完整。
参考文献:
[1]王晖,王吉进,周佳权,高雁.大学生科技社团在高校学生培养中重要意义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6).
[2]柳爱娜,周佳权,刘林,李闪,季家艳,王晖.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
[3]胡珊珊.论和合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4]徐亚清.加入WTO对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3,(6).
作者简介:徐燕华(1962.07—),男,本科学历,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现任副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库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0引言
水利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水库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了规范水利信息管理,改进水库信息管理的手段,提高水库信息的查询效率,为水库工作提供多种功能的信息,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在水库管理中设计与应用一体化电子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促进水利资源管理的不断完善,加强水库管理的规范性与安全性,提高水库管理的时效性。
1基于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应用功能
水利信息化是指凭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手段,合理地开发运用水利信息资源,促进不同信息的交流以及资源的共享,从而使水利信息的获取与处理逐步走向智能化。水利信息化主要在于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的建立,而WebGIS是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的具体表征,它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改进与扩展地理信息技术的一项新的技术。
(1)一般而言,WebGIS的水库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水库管理信息的存储、检索、综合、分析与应用等方面的集成,提升了对水库的全面管理水平,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为水库管理的科学决策带来了新的技术平台与信息支撑;
(2)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利用GIS技术,可以为水库信息提供专门的算法分析与专业的模型构建,通过深层次分析各种水库的数据,为有关的水库管理部门提供准备的计算结果与科学的决策依据;
(3)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应用WebGIS可以收集有关水库的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信息系统在服务器端的扩展与升级,将系统升级引发的高效工作迅速分享到浏览器,达到信息高度共享的目的,提高水库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的功能;
(4)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能够为水库的防汛部门提供水库容量、降水量等多方面的防汛信息,为防止出现汛期提供信息参考依据;综上所述,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要依照先进性、实用性、可扩展性的原则,通过一体化的解决途径来实现水库信息化的管理,为水库的管理与运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2基于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在水库管理中的结构设计与应用
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在水库管理中的结构设计与应用主要可以从设计目标、开发模式、系统集成三个方面来进行。
2.1设计目标
从设计目标来看,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需要一套软件,这套软件能够为实现水库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提供解决方案,通过电子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程度来提高水库管理的水平,并为水库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在开发模式方面,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主要是基于Web技术,采用当前主流的B/S模式开发,包括浏览器、Web服务器及数据服务器三层结构,该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手段来满足水库管理部门不同层级用户的实际需要。
2.2开发模式
系统Web应用程序模型采用的是MVC模式,主要由视图、控制器及模型三个层级构成,分别应用于处理不同应用程序中的数据显示、数据逻辑及用户之间的交互。框架的设计则采用Internet技术来搭建系统的平台,实现数据接口规范、结构设计分层等技术,促进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的可拓展性与可维护性,加强系统的灵活性与实用性。
2.3系统集成
从系统集成来看,依据系统开发的安全性、实用性、先进性、可维护性及经济性等特点,利用JavaEE的系统设计,通过Servlet、Ajax、JSP等技术的应用来实现系统集成。
3基于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在水库管理中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一体化电子信息系通过编写外部的接口模块,从各个系统数据库中及时的调用观察到的数据等基本的信息,形成水库管理过程中的基本信息资料,这是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的开端环节,该系统的整个环节包括基本信息、防洪调度、兴利调度、水雨情、安全监测、系统管理与综合管理等七种功能的设计与应用。
3.1基本信息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在基本信息方面,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会将水库管理的基础资料进行电子化,形成一个在线的容量较大、信息全面的资料库,可以在线对水库的工程图纸、重点实时信息、水库特征参数及管理法规等进行快捷的查询,实现水库信息获取的高效性。
3.2防洪调度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1)要建立防汛值班的信息化,通过防汛值班系统来加强信息化安排值班人员、管理防汛机构组织以及记录与查询防汛交接班记录等;
(2)要通过防汛物资的信息化对物资的计划申请、购买、入库、出库、使用状况、库存情况、台账设立及物资的数量等方面进行有条不紊的信息化管理;
(3)要建立实时应急响应机制,当水库管理过程中发生应急事件时,应急响应机制能够起到指导与处理的作用。依据应急响应的启动条件与预案内容,可对应急响应机制的启动条件、主要权限及采用措施等进行明确的分析,对事件的产生、分析、处理、结果等全过程开展流程化的管理,并根据水库应急事件的不同程度,设计不同的应急流程,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按照操作的程序与处理办法及时的解除水库的应急状态;
(4)要进行调度与闸门监控,可以根据水库的水位与进入、流出水库的水量等,对水库的管理提供最优化的调度方案,并要监视、查询与记录水库闸门的运行情况。
3.3兴利调度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在兴利调度方面,兴利调度一般包括水库的供水、灌溉、发电等内容,它能够为水库的管理提供数据查询、执行计划申报并设计报表制作等功能,将兴利调度产生的兴利效益等数据输入系统,以便于查询,帮助管理人员开展效益的分析、综合与优化,充分发挥水库管理的综合效益服务。在水雨情方面,主要是实现对出入库流量、降雨量及上下游水库水位等相关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综合及查询展示,为科学的兴利调度与防洪调度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它的功能主要从数据入库、图形报表及数据查询三个方面来表征。
3.4安全监测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在安全监测方面,可以对变形、渗流、压力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分析、综合、查询与展示,通过检查巡视发现水库管理过程中的隐患因素,要对隐患因素进行跟踪与追查;可以采用可视化的手段进行数据的查询与分析,将所得的数据支撑图形报表的形式,及时对水库管理运行的状态做出评估。另外,依靠电子产品的作用,利用摄像头等其他的安全设备,对水库的重点部位进行实时监测。
3.5综合管理与系统管理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在综合管理与系统管理方面,要实现综合管理中单元化管理、千分制管理、维护养护、业务管理及档案管理等功能,系统全面的控制水库的日常管理工作;系统管理则是通过对水库管理软件数据安全、人员职责、通讯接口等方面进行管理与分配,并针对不同的管理需求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以促进水库管理的高效化与自动化。
4结论与建议
目前,我国的部分水库已经建成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水库管理的自动化过程,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水库管理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因此,要利用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的优势实现水库管理的不断改进与优化。
参考文献
1.概述
在数字化测图中,全站仪的应用已相当的普遍,是数字测图变得简易可行。但是,用全站仪采集数据时,需要对测区进行控制后才进行碎部点采集,并且全站仪设站次数多,测图到计算需要较长时间。GPS RTK技术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其理论及其应用日臻完善、成熟、广泛,由于具有全天候、无需通视、定位精度高、实时定位等优点,使得GPS技术应用于数字测图,提高生产效率。
2.RTK技术
常规的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测量方法,如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较高级的精度,而GPS RTK技术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Real-Time Kinematic)方法,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地籍测绘等各种控制测量、工程测量中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提高了野外生产效率。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
实时动态RTK测量系统是GPS 测量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相结合而构成的组合系统,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基础的实时差分GPS (RTDGPS)测量技术。系统主要由基准站、流动站(一个或多个)及数据三个部分组成。基准站设在具有已知点坐标的高级控制点上,连续接受所有可视卫星信号,并将测站点坐标、天线高、载波相位观测值、伪距观测值、卫星跟踪状态及接收机工作状态等参考信息通过数据链发送给流动站,而流动站在跟踪GPS 卫星信号的同时接受来自基准站的数据,通过差分处理解算与基准站之间的三维坐标增量X、Y、Z ,由此计算流动站的坐标。
当流动站离基准站较近(不超过15Km)时,上述假设一般均能较好地成立,此时利用一个或数个历元的观测资料即可获得厘米级的定位结果。为消除卫星钟和接收钟的钟差,削弱卫星星历误差,电离层延迟误差和对流层延迟误差的影响,在RTK中都采用双观测值。然而随着流动站和基准站间间距的增加,误差相关性将变得越来越差。轨道偏差、电离层延迟的残余误差和对流层延迟的残余误差项都将迅速增加,从而导致难以正确确定整周模糊度,无法获得固定解。
3.RTK定位精度指标
由于RTK定位的数据处理过程是计算基准站和流动站之间的基线向量即坐标增量的过程,不存在网平差处理,因此,精度评定一般使用俩个技术指标:载波相位的是否固定和均方根RMS值。整周模糊度决定流动站点的坐标值是固定解还是浮动解,在RTK的有效范围内,浮动解的精度在分米级到米之间,只有固定解才能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均方根确定了定位精度大小,值愈小精度越高。
4.影响RTK作业精度的因素分析
RTK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技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求解起始的整周模糊度(初始化);二是基准站与流动站之间的数据传输;三是合适的坐标转换参数。在实际作业中,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RTK的作业精度,需要做具体的分析。
4.1 整周模糊度确定
RTK确定整周模糊度,目前应用最多的是OTF算法。OTF算法已经能在几秒时间内实现整周模糊度的快速准确求解,较好地解决了GPS信号失锁后的快速重新初始化。要确定整周模糊度,必须要有适合的PDOP值。在实际作业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基准站和流动站能同时跟踪同时能跟踪4颗以上的卫星,无线电接受良好,但初始化时间长。原因是有的卫星高度角低,且极不稳定,容易失锁,这样就造成了卫星数目虽多,但PDOP值很大,且信噪比低。PDOP值越小,解算模糊度的速度越快、越可靠。一般RTK测量中PDOP值应不大于6。另外,基准站与流动站的距离越近,求的的固定解月稳定,精度也越高。
4.2 数据链通信传输
RTK采用超短波进行差分数据传送,这个波段主要是超高频UHF波和甚高频VHF波,UHF波长为0.1~1米,VHF波长为1~10米。UHF波长短,因此UHF的天线长度比VHF天线更短,发射机天线更便于安装,小巧的天线便于野外作业,所以当前的RTK通信主要采用UHF波。
因此RTK作业时,数据传输的传播条件比较复杂,这是由在运动中进行无线通讯这一方式本身决定的。要在这样的传播条件下保持可以接收的传输质量,必须采用各种措施来抵消引起UHF波衰减的不利影响。为了增强通信能力,主要采取下列措施:⑴把RTK的基准站布设在RTK有效测区中央最高的控制点上;⑵提高基准站和流动站天线的假设高度;⑶使用高增益天线及高灵敏度接收机;⑷尽量缩短测点到基准站点间的距离,使其能满足“电磁波通视”;⑸在隐蔽区域段,增设中继站。
4.3坐标转换参数求定
WGS-84 坐标系到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参数问题是RTK流动站实现实时提供坐标成果的一个主要环节,坐标转换参数的确定误差是RTK作业的一个主要环节,选测合适的坐标转换模型,求得高精度的转换参数至关重要。
求解转换参数,常用七参数法,而坐标转换的精度取决于已知参考点和待测点的几何关系。七参数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保持GPS 测量的计算精度,只要地方坐标足够精密,公共点的分布合理,不管区域的大小都能适用。
分析转换模型可以看出,3个旋转参数、3个平移参数和尺度参数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这会导致个参数之间不易分离,作用相互转换。一般应根据测区大小决定是采用三参数(只考虑坐标平移)还是七参数模型。七参数模型需要不少于3个已知公共点,三参数模型只需一个已知公共点,当条件不够时,可以采用三参数求解。由于地球动力学的原因,受ITRF制约的WGS-84 坐标系是不断变化的,工作时期不同,同一测区的转换参数也要根据最新的坐标成果求解。
通过上述分析,求坐标转换参数时必须顾及:⑴一直公共点最好选在测区四周及中心,均匀分布,能有效地控制测区内的测量精度;⑵坐标转换参数的精度与选用的已知公共点的坐标精度密切相关,所以已知点的WGS-84 坐标和地方坐标都需要有较高的精度;⑶为校验转换参数的精度和正确性,还应选择几个已知点不参与计算,用于检核。
4.4基准站精度和作业环境
由RTK的工作原理可知,如果基准站的坐标精度较低,流动站得到的三维坐标都会带有系统偏差。因此,基准站坐标具有较高的精度非常重要。第一次设置基准站,应联测一个已知点进行检核,联测的已知点尽量采用已建成的国家高等级GPS点、三角点或在一个控制网内经过统一平差的GPS点。如果没有已知点可联测,基准站必须先进行单点定位,测定WGS-84 坐标坐标一般取10分钟以上的观测数据。
选择基准站时,应考虑影响GPS测量的环境因素,避免多路径效应影响,基准站的选择要合适:⑴周围没有明显的障碍物;⑵要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台、变电站、飞机场、高压线等无线电干扰源,以避免对GPS 信号的干扰影响;⑶远离大面积水域和有平整表面的高大建筑物,防止GPS 信号的干扰影响。
4.5 电离层因素
电离层就是由太阳放射的高能辐射(主要是紫外线)使地球上空的空气电离而形成的。电离层受太阳、昼夜和四级变化影响很大,尤其是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电离层活动直接取决于太阳黑子的数量,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GPS测量的电离层误差在太阳黑子爆发时,其影响大50ppm,所以在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最好不要进行RTK测量。
4.6 人为因素
测量员作业的熟练程度也会影响RTK的作业精度。测量作业时,如果屏幕显示不是固定固定解就记录数据,会使流动站的精度很低,甚至出现错误;如果接收机天线未保持垂直,测设的结果就不可取,人为地降低了流动站坐标精度;如果电瓶电量不足,也会降低流动站测设的坐标的精度和可靠性。因此,测量人员必须严格按作业程序操作。
5.隐蔽区域数据采集
在山区狭长峡谷和森林茂盛区域,GPS 信号很弱,极不稳定,还有在山坡体较陡的区域,即便有GPS 信号,人工无法采点。此时要放弃RTK采集数据,用全站仪采集数据。在山坡体较陡的区域,采用交会法施测地形点。
6.应注意的问题
与常规测量相比,RTK测量需要的测量人员少,作业时间短,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实施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工作进度,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⑴ 当测区较大时,需分组作业,各作业小组要注意分工合作,不能漏测,也不要重测造成浪费。在RTK测量困难地区(如GPS 信号较弱的隐蔽区域、山坡较陡人员不能攀行的区域),应利用全站仪、交会法(或其他方法)采集数据。
⑵ 选择基准站时要考虑数据链能否正常工作,因为电台的功率一般比较低,又是“近直线”方式传播,所以要考虑距离和“视场”。一般基准站选择在靠近测区中央、位置较高的地方。
⑶ RTK测量之前,一定要联测已知点,评定测量精度。
⑷ 在不“失锁”的情况下,获得待定点的固定解只需1~2s的时间,否则要8~15s的时间。如果周围存在高大建筑物、山体、强电流或反射性强的大面积水域等反射物,有时会出现解算时间较长甚至无法获取固定双差解的情况。
⑸ 个别地物或特征点无法直接测量时,可通过其他手段或方法(如几何法)解决。
7.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GPS RTK测量技术以及RTK作业精度的影响因素和减弱措施作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⑴ 基于RTK测量技术,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影响RTK作业精度的各种因素,并讨论用相应的方法来消除或减弱这些因素的影响,有效提高测量精度。
⑵ RTK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在控制测量、数字地形测图、工程放样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⑶ RTK测量技术的应用使传统测量工作变得简单、轻松,拓展了GPS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周忠谟,易杰军.GPS卫星测量与原理【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7.
[2]李引生,周朝义,王海滨. GPS RTK定位的几项关键技术问题分析【J】.勘察科学技术,2005,(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