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陶瓷考察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不断涌现出新颖的体系架构和灵活的课程实施形式。我们学校经过调研,决定在“齐鲁文化课程”上另辟蹊径。既然突出地方文化,为什么不可以走出书本,走进富有文化气息的山水名胜呢?古人尚且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何不也让学生去亲近故乡的山水田园、名胜古迹、文化场馆,去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呢?据调查,学生甚至家长,对家乡的政治经济了解不全,对于历史文化更是一知半解,只有不到50%的家长到过全市所辖的五区三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才做出了走出校园,走遍淄博的社会实践课程的设想,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
根据课程方案的设置要求,校本课程一般都是每周安排一节课,一学年为36~40课时,我们创造性地打破了这一限制,集中一周时间参与课程实践活动,既保证了课程课时总量,同时又能极好地协调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保证课程效果。这种集中的活动,便于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家长也因为学生能四处走走看看,增长见识而十分满意。在确定了以“走遍淄博,探寻齐鲁文化”为内容,以“实践活动周”为形式的活动模式之后,我们着手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初步感知阶段
我们以班级为单位,提前一周布置自主探究学习任务,作为实践活动的开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对家乡各区县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内容进行收集整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民间采风、倾听家长或村居长者的讲述等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对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制作成诸如粘贴报、报告集等文字书面材料,更鼓励制作成PPT等形式进行直观地展示。与此同时,任课教师也要进行积极准备,每人详细地梳理一个区县的资料,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课件。周一的课程表按照区县名称命名,分别安排张店区、临淄区、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沂源县和高青县、文昌湖度假区和高新区等七个板块,教师这时俨然成为各区县的“代言人”。课堂分三步完成,首先集中学习学校整理印发的材料;其次是由教师集中展示自己负责的某一区县的相关资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并制作的相关素材,并进行开放式的交流。在我们的实践中,教师都对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感到吃惊,因为很多甚至连教师也未曾听说,同时也为学生那种探究的热情、资料整理的细致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二、实践体察阶段
在接下来的四天时间,是学生真正的体验活动时间。根据周边区县的地理方位分布,我们设计了三条不同的路线:A线向南以淄川、博山、沂源为一线,分别选定蒲松龄纪念馆、淄川博物馆,博山的赵执信纪念馆、文姜祠广场、沂源博物馆、江北第一溶洞、齐长城遗址等景点,并在沂源县进行采摘活动;B线向东北历经临淄的中国足球博物馆、齐国历史博物馆、齐都古国遗址、桓台的王渔洋纪念馆、高青的引黄工程、黄河浮桥等景点;C线向西经过文昌湖度假区,到周村的古商城大街、淄博体育中心、高新区、山东理工大学、中国陶瓷馆、淄博博物馆等主要站点。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沿途经过的大型企业、重点国道省道、重要的地理地标性建筑、以及相关的地理历史背景等都由随车教师及时讲解。周五上午集中安排学生参观代表了齐鲁文化精髓的山东省博物馆。
整个活动过程,从中国最古老的头盖骨化石,到淄博现代的繁荣发展,从悠久的陶瓷文化到享誉世界的足球文化,从王渔洋到蒲松龄,从黄河岸边到齐鲁国界,走遍淄博,历经古今。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是全新的课程,丰富了阅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感受了家乡的秀美,领略了地域文化的魅力,那种以故乡为荣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总结提升评价阶段
外出探究活动于周五上午结束,周五下午返校后,学生进行总结交流,填写实践活动记录表。利用周末把活动中的感悟整理成考察报告的形式,在自己的空间、博客上。接下来的一两周时间,学生在网络上交流心得,把自己拍摄的照片起上一个靓丽的标题,在班级宣传栏办起了小小的摄影展。总结中,学生有太多的感慨:终于见到“母亲河”了;我们家乡原来有这么多的历史名人;这么多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原来就在我们身边……有的家长这样说:我们四十多岁了,都没有机会走遍淄博各地,感谢学校和老师们给了孩子这次机会,孩子们归来的讲述让我们都知道了很多,学会了很多……在学校层面,组织了“探寻齐鲁文化”的图片展,优秀实践活动报告展等活动。同时,我们对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进行评价,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彰。有效的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认识到这项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高了课程实施的力度和效度,落实了课程的育人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样的实践类课程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有益探索,丰富了课程内涵、创新了课程实施模式。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善于创新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这种“另类”校本课程,是符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的,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做出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建筑行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建筑材料的节能性也越发重视,其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鉴于此,节能建材检测质量控制方法探究已经成为业内人士亟待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1.建筑工程中常用的节能材料
1.1矿渣砖和粉煤灰
在钢铁生产中,会产生工业废渣,也即矿渣、粉煤灰。这些工业废渣也可以“变废为宝”,可用来生产砖,一方面节约了粘土的用量,另一方面也使这些工业废渣得以被有效利用,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通过粉煤灰和矿渣生产出来的砖具有显著优势:强度较高;具有较好地隔热保温性能;价格经济实惠。
1.2混凝土空心砌块
在建筑砌块中,混凝土空心砌块是最重要的品种之一。现阶段,我国相关工艺已臻完善,且砌筑较为简单。鉴于此,混凝土空心砌块被广泛应用到墙体中。
1.3保温砂浆
保温砂浆由多种材料组成,主要有水泥以及原状粉煤灰、普通砂。通过对以上三种材料进行合理配比,可以使砂浆的密度得到显著提高,并确保保温性能。除此之外,保温砂浆在价格上也有一定优势,比相应等级的水泥砂浆要经济得多。
1.4聚苯乙烯泡沫板
聚苯乙烯泡沫板分为膨胀性EPS板和连续性挤出型XPS板两种。EPS板可看作是将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加热预发后所形成的白色物体,其在结构上有微细闭孔,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XPS板是由聚苯乙烯树脂及其它的添加剂经挤压过程制造出的拥有连续均匀表层及闭孔式蜂窝结构的板材,这种闭孔式结构的保温材料具有更优良的保温和抗压性能。
2.常用建筑节能检测技术的对比
2.1我国节能测试技术的具体现状
现阶段,在建筑节能理念以及相关技术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国建筑节能检测方法也不断进步。如今,我国的各个省市以及自治区的节能办公室均建设了筑节能检测中心。对于建筑节能是否达到相应标准,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2.1.2热源法
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热源处对于采暖耗煤量指标进行直接采取,在此基础之上,可计算出建筑物的耗热量指标。同时,通过相应方法也可以获取耗冷量指标,这种方法被称为热源法或者冷源法。
2.1.3建筑热工法
除此之外,工作人员也可以在建筑物处对建筑物的耗热量指标或者耗冷量指标进行直接测取,在此基础之上,明确采暖耗煤量指标或者耗电量指标。这种方被称为建筑热工法[2]。现阶段,建筑热工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建筑热工法中,工作人员有一定要对各项指标引起重视。在诸多指标中,建筑保温隔热建筑墙体的传热系数是最要的一项。
2.2国外常用的建筑节能检测手段
在建筑节能事项中,国外和国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国外更偏重于对建筑节能设计规范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力求使其迎合社会发展需要。除此之外,国外往往会对建筑节能设计进行严格审查,并采取相应措施达到确保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质量的目的。如果建筑已经完成,除了研究需要,通常不会对其进行节能检测[3]。目前阶段,能够迎合我国建筑节能需要的建筑墙体热工缺陷的检测技术手段尚有待于研究。
3.典型的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技术
3.1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的检测技术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的组成较为复杂,其主要包括胶粉料以及聚苯颗粒等。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需添加适量的水,将其搅拌均匀。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在被喷到基层墙面后,会形成一层保温层。保温层的具体保温性能以及力学性能与干密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干密度试件尺寸以及抗压强度试件的尺寸都有相应标准,前者为300mmX300mmX30mm,后者为100mmX100mmX100mm。此外,工作人员在具体制备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标准试件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参照产品说明书,按照相应的比例和方式等,对水、胶粉料以及聚苯颗粒进行搅拌,直至以上材料均匀的融合在一起。在此情况下,便可通过油灰刀沿模壁插入,重复数次后,将高出试模的部分抹平,后期用聚乙烯薄膜进行覆盖,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养护[6]。
3.2胶粉剂和抹面胶浆检测
根据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相关标准,胶粘剂以及抹面胶浆的浸水拉伸粘结强度试验有明确的参照依据,主要为《陶瓷墙地砖胶粘剂》以及《建筑室内用腻子》。在该项实验中,工作人员可将填涂胶粘剂以及抹面胶浆的水泥砂浆块试样的胶粘剂和抹面胶浆层按照相应规范放在标准砂浆之上。在此基础之上,可对其进行注水,直到水面与砂浆块表面相距约5mm,静置一段时间后,工作人员应取出试件,将其放在恒温干燥箱内,二十四小时之后,便可进行相关实验[7]。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显露出能源短缺的颓势,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为有效缓解这种局面,节能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已经成为我国一项较为重要的战略。在建筑领域,人们也越发注重节能材料的选用。与此同时,节能材料检测成了建筑节能中的重点,其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节能质量,是节能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基于当前的这种形势,建筑材料检测人员一定要不断强化自己在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以此使检测技术水平逐步得到显著提升,并遵照《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中的相关规定,以及保障节能材料的质量,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的发展需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建武.节能建材检测质量控制方法[J].四川水泥,2015(3):240-240.
[2] 戴新荣.浅谈建筑工程节能质量检测[J].治淮,2011(8):68-69.
[3] 邝伟兴.浅谈建筑工程节能材料质量检测[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8):1280-1280,1283.
[4] 倪加能.建筑工程节能质量检测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3(22):103-103,104.
[5] 黄海敏,梁晓晖,陆俊华等.建筑节能材料质量检测现状分析及建议[J].江苏建材,2015(1):50-51.
我们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明确高校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园地,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学,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传承、创造、发展的主体。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族民间艺术也随之悄悄的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因发展基础上的,其实也是要靠青年群体参与的。所以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审美教育引入高校是至关重要的。
一、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研究目标: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和最初形态,作为我国美术传统的主流,作为今天应该重点研究的,主要是指那些“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那些“自然形态”的东西,而不是经过专业工作者“取之”、“用之”后再创作的东西。作为大学教育——一个智能、知识、信息集合的现代基地,不了解本民族的现实、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存在,而只去学习西方文化,那么大学教育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能力实现上将受到怀疑。不是西方的月亮就比东方的月亮圆。文化既要多元化,更要本土化。只有保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精神上独立、成熟起来。
二、研究视角、途径
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具有持久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在复制品、批量产品泛滥的今天保持着神圣性、权威性、不可复制性,从而更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生产者),往往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条件,陶冶不同地域居住者的气质。地产的资源,提供了在那个地区产生特定作品的物质基础。各民族的风格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各自特殊的爱好方式和心理因素。
1)“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保护与调研”——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象一个大海,每个人来到乡间田野,都会发现许多令人激动的民族民间艺术。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间艺术也随之悄然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然而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现状并不乐观,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随着乌江流域民族原生态民俗旅游市场对民族民间艺术遗产无止境、廉价的滥开发,由于对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价值认知肤浅,缺乏文化规划,对原生态文化艺术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近期形式有所改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也在积极准备民族民间艺术方面的普查抢救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村庄和民间工艺、民间艺人进行有计划的考察和采访,文字记录、拍摄照片、录音采访、收集实物资料等同步进行,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考察调研、采风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研究,进行个案分析,并写出考察报告。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举办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民艺藏品展,目的也是在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和兴趣。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意识到民艺在民众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借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表明传统文化的生态建设是需要全社会的重视才能完成的,如同自然生态保护一样,它是全社会的义务。如果能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唤起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重视。应该说比仅仅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更有意义。
我国浙江、广东以及江苏等地人口密度高,自然资源比较匮乏,但是经济却得以快速发展,这是因为实行了产业集群,但是我国产业集群还处于初期阶段,研究也比较少。本文为更好的说明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珠三角技术创新的启示,先从法国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与历程说起。
1 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产业集群又可以称作企业的集群,是指多家企业在特定空间上形成的一种群集现象。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它的产生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与企业以及机构存在一定的关系。对于其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通常定义为产业区,它的基本特征包括空间性、专业化、网络化以及根源化,由于所属地区以及历史条件不同,可以分为纵向集群、横向集群以及区位集群。产业集群其实就是产业空间布局和专业化的有机结合,能带给当地经济动力和能量,平衡经济以及产业的发展,我国从国外经济借鉴发展比较好的如江苏纺织业集群。
2 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概况
本文所讲的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指位于法国东南部地区的索菲亚科技园,园区包括1400多个研究机构,计算机、通讯领域占园区的71%,生物学和健康领域占10%,新能源占4%,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由于世界知名度高、自然环境优美等社区配套完备,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园区也能以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和留住园区的高科技及人才。探究其发展模式是从依靠外部资源转变为自身创新驱动,对我国的技术创新可以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科技园技术积累主要集中在科学电信等电子产品、生命健康科学产业以及地球科学方面,科技园中的一个关键性的角色便是设备制造商,一方面与电信运行商关系紧密,另一方面与本地商家也是相互联系。
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的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60~80年代,这个阶段是高科技资源集聚的阶段,从当地资源角度来看,所在地区没有工业基础,也不存在大学和科研资源,并没有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优势,因此科技园在成立初期最大的特点便是经过多种渠道引进外部科技资源,首先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不断吸引扩过企业研发机构,科技园地处风景旅游区,有尼斯国际机场,气候宜人,适合人类居住,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对跨国企业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在1960年开始有公司在附近建立实验室,希望能借此打开欧洲市场。
其次对于一些科技型企业来说,科技园的创始者法国Ecole国家矿业大学的校长Pierre Latte教授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把科学和智慧落实到了实验项目之中,凭借自身的影响力来吸引最初的高科技产业。政府的参与使得科技园迅速汇聚了大量科技资源,政府逐渐参与创新活动,并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营销活动,使得科技园快速的成为了有目的地筛选产业活动的国际园区,并筛选出创新性强、无污染、附加值高的企业来进驻科技园,建立高质量的电信基础设施。从此开始科技园在科技资源累积方面走向了良性发展。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个阶段是科技园本土化创新性资源的过程,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始,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就逐渐变成了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创新的过程,在这一时期,科技园也陷入了大的发展危机之中,很多大型企业大幅度缩减,科技园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变得日益衰退,科技园的发展还出现了劳动力市场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Nice大学积极参与到科技园的建设中,使得当地劳动力市场得以快速发展,满足了科技园对高科技人员的需求,科技园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在这一阶段科研人员数量明显增加,逐渐有许多小型企业进驻科技园,很大程度避免了外来资源的流失,使得技术被很大程度上的扩散。
3 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珠三角技术创新的启示
3.1 珠三角专业镇概况
广东现有专业镇的数量达到两百多个,如南海西樵的纺织、石湾张槎的针织、东莞厚街的鞋业、澄海澄城的玩具、潮安枫溪的陶瓷、顺德乐从的家具、中山古镇的灯饰等。最早专业镇是自然形成的,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大中型企业所需要的零配件通过外包给周边地区加工生产,让邻近的珠三角许多小镇获得机会,发展成“一镇一品”专业镇。20多年珠三角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土地、人力等资源的日益紧缺,环境承载度已近饱和,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产业升级与扩张,走科技创新道路已成为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3.2 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珠三角技术创新的启示
目前广东全省产业集群试点单位达到50多个,已逐渐建立了技术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中心,为专业镇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进作用,但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体制建立的还不够完善,主要是小型企业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来进行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也无法及时得到信息,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总的方向很明确,实践性也比较强,借鉴法国产业群发展模式特点,结合我省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是政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上文所讲在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的初期发展中,正是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科技园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同样在我国也很适用,我国经济正处于追赶型的经济形态中,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政府需要加强扶持力度。
第二是全面推进珠三角地区专业镇技术创新工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借鉴法国成功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来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中介机构,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协调能力以及实用性比较强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二是使得各级技术创新机构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给予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市场创新方面更多的支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还要组织中小型企业家把眼光放到国外,加强与国外同行企业之间的交流,以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会,帮助中小企业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战略,加强产学研结合,以推进大学与科技园的交流;三是我国驻外使馆、领事馆及行业协会也要发挥最大的作用来促进国际化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小企业及时的提供国际市场上的信息咨询服务等。
最后要做好产业延伸工作,为专业镇营造新的增长点。珠三角地理环境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可以大力开展旅游专线,利用地理优势来宣传专业产品取得企业以及产品,旅游路线也能促进专业镇区域及企业的品牌宣传,对专业镇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简单介绍了法国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述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特点,以及对三角技术创新带来的启示,随着产业集群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期待越来越大的作用,更多的内容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荣.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以安徽、浙江为例[D].安徽大学,2008,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建材行业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企业的技术水平也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建材产品的产量也在逐渐增长,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加,建筑卫生陶瓷和水泥以及玻璃等等的主要建材产品的总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的首位,我国的建材行业正在迎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是,建材行业的人才从创新能力直到规模都满足不了建材行业现今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需求,而现今可持续发展的继续教育就是有效的提高建材行业对企业员工创新能力及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并且对于提高行业的竞争能力及改善行业的人员结构具有着发展性的意义。
1 我国建材行业的范畴及特点
1.1 行业的范畴
我国的建材行业包括非金属的矿物材料、工程材料及制品以及无机非金属的新材料的三大领域、有一千多个不同性质的产品、几十个门类等;建材行业内共有23个独立的建材行业协会,建材行业外还有许多超硬材料协会和林产业协会及涂料协会等等。
1.2 行业的特点
我国建材行业的主要产业的特征是窑业+矿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建材行业的具体特点概括如以下几点:
“大、小”,我国的建材行业量大面广,建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原材料的行业是一大部分经济的产业支柱。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比较多对社会的就业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粗、尖”,建材行业既有生产方式比较粗犷的传统的建材,也有大量的用于新兴产业的尖端的新材料的建材产品。
“高、低”,建材行业的盈利水平比较高,行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比较强属于完全竞争的行业。
“多、少”,建材行业所受的宏观调控较多,在政府优惠政策及振兴规划等方面获得的支持相对来说就比较少。
2 建材行业继续教育政策及措施
目前在建材行业的企业开展的继续教育共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建材行业企业可根据各自需要开展的行业内部的培训和行业之间及校企之间的合作和技术交流;第二种是建材行业协会所组织的专业性的技术人员的培训;第三种是建材行业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相关的继续教育;第四种是建材行业企业的员工自主参加学校开展的成人的学历教育。
3 建材行业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建材行业企业的数量比较多,由于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发展背景及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经营效益的不同,在建材行业企业开展继续教育的具体状况,弄清建材行业企业发展对建材行业的继续教育的总体需求,也对酱菜行业企业全面实施行业的继续教育工作提供的决策依据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1 建材行业开展继续教育的方法
近几年来,建材行业企业的继续教育的方式具有多样化的趋势,但是我国建材行业企业的继续教育与国外一些同行业的继续教育相对比还是显得比较单一。所以有必要要加强建材行业企业内部的继续教育机构的建设,更有效的促进建材行业的继续教育的发展。
3.2 建材行业企业培养的计划和政策
近几年来,建材行业企业对员工的继续教育的计划并未影响到整个建材行业中来,有一部分行业企业完全缺乏对员工的继续教育的激励。依据调查统计整个建材行业企业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培养的意识度不高有的甚至都没有这种概念,有效的多样化的激励政策不能长期的发挥作用,由于企业的成本过高导致企业的资金的相对不足也成为了企业忽略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培养的主要因素。
在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针对建材行业的培训的法律法规。就目前的建材行业培训而言,建材行业企业组织与企业事业组织应该依照法律履行职业的教育义务。2002年教育部曾经提出要充分的依靠建材行业企业发展的职业性的培训与教育,要充分发挥在建材行业教育中的作用。
3.3 建材行业的继续教育的培训人次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在参与我们调查的企业中,这几个行业中的企业人员中技术性的工人无学历教育的人数占绝大多数。根据以往的统计建材行业的内部对技术员工有简单的培训的相对来说比较多,而对待管理人员以及开发人员的继续性教育相对较少。我国与国外的同期建材行业中的继续教育相对比我国的建材行业企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的总人次也相对较少,在企业中接受高等学历高层次的人数也是偏低的。
4 建材行业的员工接受继续教育的现状
行业中的继续教育是能够有效的提高建材行业企业的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由于近年来我国建材行业企业的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加,更好的掌握建材行业企业的从业情况和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的状况,更有助于建材行业企业的继续教育的发展以及规划,况且建材行业企业的继续教育也是员工的义务以及权力。
4.1 建材行业员工的结构分析
根据建材行业从业人员的年龄的结构分析数据的显示员工的年龄结构所呈现的是正态分布。年龄小于二十五岁的建材行业企业的从业人员只占不到百分之二十,这一部分的人员的学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继续教育的需求主要是以学历的教育为主线的,在建材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在二十五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这一部分的人员基本都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专业的行业资历,虽然说这部分人也需要参加学历的继续教育但是随着建材行业企业的人员不断的更新以及工学矛盾的突出,学历教育的需求就会不断的下降,这时非学历的教育就是主要的需求。所以,在建材行业中在员工中开展继续教育就应该与相关的工作的非学历性的教育为主了。
4.2 建材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分析
跟据调查统计,现今我国的建材行业企业中的从业人员中,具备研究生的学历的员工只有不到百分之一,而具有本科学历的员工也只有百分之八,其中具有技术学校学历以及高中学历的人数比较多大约占有企业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企业按照不同层次的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及学习目标的差异,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学历层次的人员主要适合接受的技术操作为主的技术性培训等等的非学历性的教育;具备技术学校或高中学历的企业员工对成人学历的教育及非学历性的教育都有需求。大专学历的建材行业的员工对学历的教育只有部分的需求以非学历的教育的需求为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建材行业企业人员以非学历的教育需求为主。根据建材行业企业的人员的学历的分析发现建材行业的继续教育应该主要与非学历的教育为主,建材行业企业应该注重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性教育的相互协调发展。
4.3 建材行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从建材行业从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频率发现,建材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机会以及学习机会都太少了,这样就与建材行业的快速发展的技术的更新背道而驰了。本行业对企业的从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规模太小并且从业人员的整体的素质及所熟悉的技能偏低,这对企业的继续发展很不利。建材行业的有关部门应该合理的规划并制定提高从人员继续教育的规模,与此同时再提高建材行业人员的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企业更有力的发展高技能的人才队伍。
5 建材行业的继续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建材行业企业的继续教育工作直接联系着整个建材行业的发展,企业及时的发现并解决企业在继续教育中的问题是有效的改善建材行业企业的从业人员的发展环境的重要工作。
我们通过对企业的继续教育的现状以及建材行业企业人员参加的继续教育的状况分析,行业在继续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建材行业的继续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而参加继续教育的从业人员主要是行业的内部培训及成人学历的教育等方面的,其他一些形式的继续教育较少;第二是建材行业企业对工作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人员及时间较少尤其是接受较高层次教育的人次数量更低;第三是建材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参加教育学习受支持的力度不足企业没有长期的并且有效的激励机制;第四是建材行业企业的员工的学历和职称的层次相对偏低,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偏低,技能单一性在行业中是普遍存在的,这就需要通过行业的继续教育来改善。
企业应该更好的建立和完善公司内部的继续教育的机制,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建筑行业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员工的规模都不是很大,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业,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用来专门负责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的机构,并且要在企业内部设立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教育机制,要合理的为不同层次的企业员工制定不同的目标以及不同的培训计划,从而构建企业内部的人才库。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6―0036―05
收稿日期:2006―03―21
企业国际化,通常指企业围绕将资源配置范围由国内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控制活动。根据产品市场定位不同,企业国际化可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层次⑴。内向国际化指以国内市场为基地,通过引进产品、技术、管理经验等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俗称“引进来”战略,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外向国际化则指企业向国际市场提品、技术、资金等一揽子生产要素,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它是企业国际化的高级阶段,俗称“走出去”战略,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限于研究目的,本文将国际化的内涵及研究的重点限定为外向国际化,主要立足于企业的视角,考察影响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的关键因素。
一、广东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一)广东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境外投资业务经历了一个规模从小到大、逐年加速发展的过程。从在香港设立广东省第一家境外企业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广东目前已经在境外8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企业累计达1404家,协议投资42.83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32.06亿美元(以上数据均包括境外企业再投资)。如康佳、格力、美的、华为、TCL、中兴通讯等企业在美国、巴西、墨西哥、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建立的加工贸易企业、研发机构。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的《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显示,截至2004年广东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净额,不包括再投资)在全国各省市中独占鳌头。
1.对外投资的主要行业集中在家电、通讯设备和服装等行业。其中的佼佼者有TCL集团、康佳、华为、中兴通讯、格力、格兰仕、美雅、金蝉等企业。
2.境外投资的主体和投资方式呈多元化趋势。投资主体从以国有外贸企业为主向以具有自有品牌的各种所有制生产制造企业为主转变,特别是民营企业成为境外投资的重要增长点。近几年,民营企业由设立贸易公司向建立生产企业转变:由个别企业“走出去”向多家企业“走出去”转变。外向型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地从开始在香港设立贸易窗口到走向周边国家建立销售网络和办厂,再向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扩展,逐渐形成向世界发展的趋势。
投资的方式也从以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向参股、并购、股权置换等多元化方式转变。如TCL于2002年收购德国彩电企业施耐德公司:2003年上半年,收购美国渠道商GO-VEDIO公司:2003年末,宣布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并合资成立全球最大彩电企业;2004年4月,公司又宣布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合资成立手机研发、生产与销售平台。
3.境外企业的类型趋向多样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类型从早期较单一的境外加工贸易发展到科研、资源开发、投资控股等多种类型。投资规模从2001年的27亿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42.83亿美元,三年间的增幅达58.6%。
4.大型龙头企业的跨国经营已具有一定规模。如TCL、中兴通讯、华为、美的、格力、健康元等知名大企业通过在境外投资设立销售网络、研发机构、控股企业,并开展跨国并购,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格力电器、国光电器、德豪润达等企业在国内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在境外投资的项目均取得成效,部分还进行了增资扩产。
(二)广东制造业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合来看,广东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已经进入了快速、规范的发展阶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行业和自有资源等条件的不同,他们所选择的进入市场的模式也有些不同,但同处于广东这块土地上,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1.投资规模偏小。从海外投资项目的规模来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平均规模为600万美元。与之相比,广东对外投资的项目规模明显偏小,多数项目的规模在100万美元以下,民营企业中的境外企业平均投资额仅为47.4万美元,最少的在香港地区的投资还不足l万美元。
2.境外投资主体不断扩大,但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不强。广东制造业企业的跨国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500强相比,在经营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
3.企业仍然依靠个体力量“走出去”单打独斗,尚未形成集群效应。广东制造业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已呈现产业集群的态势,出现了分工明细、配套齐备的大型“家电城”、“陶瓷城”、“灯饰城”、“服装城”、“纺织城”等.但这种优势并没有扩张到海外市场,各企业间尚未建立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先行“走出去”并已取得初步成效的企业在境外经营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资源未能惠及其他企业。相反,一些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不仅不能以长远利益为重来开展合作交流,反而互相挤压,大打价格战,形成恶性竞争,结果是产品质量降低,企业声誉受损,乃至最终失去海外市场。
4.缺乏国际品牌,研发投入不足。广东以中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等)投入来维持经营,自有知识产权少,研发投入不足,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仍然靠低成本来抢占市场,而像华为、格兰仕这样在国外市场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民营企业还不多。
二、影响广东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因素分析
由于国际投资环境的变幻莫测,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往往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除了一般国内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之外,还要承受包括政治风险、汇率风险、国有化风险、法律对抗风险等在内的国际风险,因而跨国企业必须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才能在东道国立足并图谋发展。从企业层面来说,影响广东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观念误区 广东省外经贸研究所的调查表明.广东企业对“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在观念上存在相当偏差①。
企业的认识偏差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是认为国内市场已经足够大。在国内经营好就已经不错了,没有必要到国外市场冒风险投资;
二是虽然在广东已经有不少企业认识到“走出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由于怕承担风险,认为不了解国际市场环境、法规政策和国际惯例,又没
有跨国投资经验,保险起见还是不“走出去”为好;
三是企业的等待心理,突出的表现是对自己的实力估计不足,担心技术不过关,管理跟不上,其中85%的企业认为目前还不具备“走出去”的条件,希望等待将来条件成熟了再开展跨国经营。
企业在跨国经营问题上存在的畏惧、等待和不屑一顾的心理影响了广东企业向外扩张参与国际竞争。
(二)缺乏独占性的生产要素垄断优势根据海默(Hymer,1976)⑵的垄断优势理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在于它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垄断优势,特别是拥有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这些优势具体表现在技术先进、规模经济、管理技能、资金实力、销售渠道等方面。依此衡量,广东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存在如下不足:
1.海外投资经营规模过小,集约化程度偏低,不具备规模经济优势。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也难以与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极易被他人挤垮。
2.企业资金实力明显不足。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因此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否则,企业进入目标市场的初始投资能力和抵御东道国政治、经济风险的能力都将大大削弱⑶。广东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同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相比,明显存在资金实力不足的问题,外汇短缺、税收债务负担沉重、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单一,已严重束缚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一些企业尽管拥有在海外市场很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和技术,也因资金约束而无法走出国门;而那些已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也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不少企业在进行初期规模较小的试探性投资后就无后续资金再扩展投资规模和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工作。
广东的工业企业的平均总产值和工业平均销售收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的水平,其中大型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只相当于2003年世界500强排名第500位的川崎重工当年销售收入101.731亿美元的4.1%。2002年,广东工业50强平均每家营业收入为101.7亿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中148家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3.9%。特别是一些行业,如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石化通用机械行业、环保机械行业、建材行业等行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行业内低水平产品重复生产、缺少骨干企业和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等问题②。
3.销售渠道网络不畅。广东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多数是以外汇作为出资物的直接投资,而以设备、技术、管理折股投资的间接投资很少,投资水平较低,再加上企业对国际化经营中销售渠道的特点不太了解,销售管理经验也不成熟,营销网络国际化程度不高,最终导致国际化经营失败。TCL收购法国和德国的企业,一方面是为了避开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利用他们原有的销售渠道。但合资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技术。合资前汤姆逊彩电业务不必支付专利及品牌使用费,但合资后的公司每年却要向汤姆逊交纳这两笔费用。有人称之为“变相的贴牌”。由此可见营销方式很粗犷。
4.企业的决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低,投资决策过于草率。企业在进行实地考察时,由于受经费和时间的限制,或因怕错失机会,考察团往往是走马观花,草草决策,有的甚至为了图省事,就只是找华侨或者驻外使馆作些简单的咨询和调查工作,回国后就匆匆起草考察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造成立项不当,决策失误,投资决策过于草率。例如TCL在收购德国施耐德后发现原有企业存在很多事先没有看到的问题,给收购后的整合和经营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公司没有进行详细调查,在收购完成后施耐德品牌的推广过程中,TCL发现施耐德这个品牌在一些国家已经撤了出来,品牌的使用权和当地的商是有纠葛的,当TCL重新要做这个国家业务的时候,发现他们首先要面临的不是市场问题,而是法律问题。这充分暴露了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完善。
(三)企业制度落后 目前,广东制造业企业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按国际惯例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海外企业在组建形式、管理模式、经营方式方面仍残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运营模式的烙印⑷。而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是家族化管理模式,在企业的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制度建设方面与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相去甚远,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性欠缺,削弱了在国际化进程中与同行的竞争实力。
(四)人才缺乏成为国际化软肋据《中外管理》杂志于2004年11月对600多位企业经营者的调查,“国际化人才的短缺”被认为是“实现国际化的最大障碍”。显然,人才问题也是广东企业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目前广东无论国企还是民企,不少涉外管理人员大多只是有外语专长或在国外行政事务部门有过工作经历,但缺乏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国际人才的缺乏使企业很难有效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根据调查,即使是华为、TCL这样的大企业,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也因国际化管理人才的缺乏而进展不顺。TCL和法国汤姆逊的合资公司TTE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中法双方的工作人员语言不通、公司奖励机制难产以及欧洲工厂运营支出过高等等。因此TCL集团在宣布与汤姆逊合并后不久,旋即开始大规模招聘海外人才,计划在全球招聘2200名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TCL这一举动恰恰暴露了TCL缺乏国际化人才的软肋。
(五)文化冲突与组织内的文化协同障碍我国的企业发展海外直接投资一般是采取与东道国企业合资的形式,因此所构成的合资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共同经营的跨国界、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企业。于是,这些跨国合资企业及其母公司的经理人员、工作人员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质量与数量等方面的认识是相异的,于是就出现了不同形态的文化或其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这就是跨国合资企业中的文化冲突。为了缓解和消除文化冲突,搞好企业管理工作,必须加强跨文化的沟通和管理,建立中外管理人员共同确认的企业管理模式,形成共同一致的企业管理观念和企业文化。这一过程被称为组织内的文化协同过程,它必然导致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上升,成为企业发展海外直接投资的一大障碍。
企业文化的整合是在并购后整合过程中最困难的任务。一方面,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文化的差异加大了整合难度。从中国企业的文化特征来看,中国人对风险的接受程度低,倾向于远离权力中心,导致中国企业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企业最高领导。但是用这种方式管理其他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被并购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十分成熟的企业环境,他们往往会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度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企
业将自身的文化强加给被并购企业,其结果只能是“貌合神离”。
TCL在收购汤姆逊后,尽管RCA处于经营亏损的状态,但RCA仍然拒绝接受TCL提出的有关产品结构调整的中国设计方案,TCL-汤姆逊合资公司TTE首席财务官Vincent Yan曾在合资公司成立多个月后对海外媒体表示:“合资公司在经历了三个月的正式运营之后,我们发现遇到的挑战和困难要远远超过预想。”而TCL一位负责人曾表示:“在中国,如果领导说某件事情是对的,即使他错了,那么员工也要服从他。但是在外国公司里,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文化。”由此可见,与发达国家企业间并购后的文化整合相比,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将面临更艰巨的文化整合。
三、广东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
(一)调整并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与国际规则接轨的企业制度 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建立以公司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高效、精简的组织结构,以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就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产权明晰化、管理科学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对等化的公司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规范企业的跨国投资经营行为,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企业利益受损。当然建立符合企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除了明确产权关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组织制度改革外,还必须按国际惯例强化企业的科学经营和管理,以利于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发挥新的企业管理制度的作用。
(二)不断创新和把握独占性的生产要素垄断优势,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在技术、管理、资金、品牌、创新能力、市场控制能力等领域的创新,依托企业的核心产品或核心技术,实施品牌战略,形成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品牌意识,创自己的品牌。目前,广东不少制造企业采取了贴牌生产的策略。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这一方法有助于促进出口。但当相当一批企业在其专业领域内已颇具知名度的今天,应及早结束这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尴尬局面,创出自己的品牌,强化研发环节。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锐意创新,积极进取,才能保住和进一步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
(三)培育企业“走出去”的人才队伍一是要注重培养、吸引、聚集一批熟悉国际经济运作的高级人才:二是采取措施聘请世界各国的人才(初期可聘当地职业经理人)充实到跨国经营的企业和机构中;三是组织高、中层骨干参加国内的有关教育培训,选送人员(主要是高层人员)到国外学习;四是广纳贤才,有效利用华人资源。实践经验表明,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对企业海外经营的成功至关重要。丰富的华人资源既熟悉当地市场又传袭了中国文化,是将企业与市场结合在一起最为便利的桥梁。
(四)充分了解东道国有关政策法律,认真进行项目认证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派专职人员观察市场动态,并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安全性、有效性问题加强研究,提出具体的抗风险措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既要关注当地政局是否稳定,也要了解东道国对外来投资的态度及政策。最大程度地争取优惠条件;要重视项目资料的可靠性、全面性和前瞻性;不可轻信合作方的介绍和提供的资料,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
(五)实施逐步推进的战略一是先拉美后欧美,从企业“走出去”的经营、组织与交易成本及进入门槛考虑,对于目前综合实力较弱的企业,应先进人拉美、非洲等发展中的国家,然后再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二是先贸易后投资,即从国际贸易人手,掌握当地市场动态和文化、法律环境后再投资设厂;三是先合资后独资,即先与国外企业合资,站稳脚跟后再搞独资;四是先利用后开发,即先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待具备雄厚资本和实力后,再发展技术开发型生产和经营。不论在何处投资,如果与当地企业合作,必须对合作对象的经营能力、资金实力、办事信誉作深入全面了解,切忌盲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