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任务驱动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8 15:03: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任务驱动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任务驱动教学论文

篇(1)

对于教学而言,需要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来支撑。也就是说,目标是制订任务最重要的依据。对于一节信息技术课而言,教学目标要相对集中简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应的活动任务,让活动任务与目标之间形成紧密的对应关系,这样的活动任务就是聚焦的、有实效的。如五年级《调动文字》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掌握插入和改写状态的切换与区别;(2)学会插入和删除文字的方法。因而,这一课教学前所要建构的任务就非常明晰,通过设计三项任务,一是提供一个文本,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展开,尝试插入相关文本的操作;二是对于文本中相关的语句,按照指令完成改写状态的切换以及插入、改写工作;三是让学生自己写一小段文字,综合运用上述操作。如此,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层次分明的活动任务,有序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索,学生的积极性必然提高。

2.从需要出发,确定主要任务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因而,学生的学力基础和学习需要是设计活动任务时必须重点考虑的方面。同样一项内容,有的班级学生课外已有接触,或者已能熟练运用,如果再按部就班设计浅层次的活动任务,学生就会失去兴趣。相反,如果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那么活动任务的设计就要有一定的坡度性,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这样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才会高涨。如在《文字复印机》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普遍课前已对复制文本的一两种方法有所掌握,那么在课堂上就可以设计几项灵活性的任务,让学生自主运用不同的方式对呈现的内容进行复制,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互相指导。这样的任务设计,既是向目标的迈进,也确保了学生在各自原有的经验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升,并能顺利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妙设情境,提出任务

建构好任务项目后,以怎样的形式提出任务呢?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或是组织一些小竞赛,或是模拟一些现实场景,或是以问题引发他们的挑战闯关欲,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入任务活动中。

1.把握认知心理,创设模拟性情境导引任务

小学生喜欢直观、形象性的事物,丰富有趣的情境,最能激活他们的学习因子。因而在教学中,应将学习任务纳入情境之中,通过模拟学习生活中的某个场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触任务,并饶有兴趣地展开任务的探究。如在教学《我是板报设计师》时,邀请两位同学将事先做好的两块电子板报展示给大家看,一块板报内容字体与图案比较单一,另一块从色彩的搭配到图文的结合,都给人以一种协调舒适感。这时,请同学们说说:你更喜欢哪块板报?为什么?学生都很有自己的见解,纷纷发表建议。这时老师顺势问学生:你们也想自己动手来设计一块这样美丽的板报吗?特别注意板报标题的设计。学生兴致极浓,都急切地想一展身手。如此将任务置于情境中呈现,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艺术字的魅力,继而自主动手、尝试任务,比教师开门见山直接生硬布置,效果要理想得多。

2.遵循思维规律,创设问题性的情境导引任务

“一切思皆起于疑”,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计算机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以问题的形式导引活动任务,即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实践操作,在问题的突破中获取新知识,感受学习的成就感。如在教学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查找与替换”这个操作,给出一段文字,让学生手工进行查找替换,学生查得很认真,却费时费力。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启发:既然计算机是智能化的,那是不是应该有一种更加快捷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将这些任务一次性完成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探究的劲来了,纷纷要展开尝试。此时,可以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利用工具栏中的工具自主实践。这样遵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极为有益的思维与实践的锻炼。

三、立足发展,指导探究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知识来源于动作。”这强调了学生实践、体验的重要性。学生接受了活动任务后,展开自主探究与实践,这时,教师可以从实践途径、问题策略、协作方式等方面,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挑战学习任务,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将教学活动指向学生长远的能力发展。

1.指导实践方法,发展个体探究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普及的情况下,学生人手一台机器,资源配置到位,能确保学生更好地展开信息技术的学习。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学生以任务为引领,自主展开探究,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注意进行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并给予及时指导。特别是当领到一项任务后,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展开尝试,也可以借助网络搜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还可以认真阅读教材获得化解之法。这些都是非常富有实际意义的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方法,也是作为学习者必须形成的能力。此后,当学生面对学习过程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借助这些方法去自我寻求突破。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就自然生成,将对以后的学有裨益。

篇(2)

(一)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丧失教师主导作用

任务驱动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的自主性。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些老师误解了其含义,以为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完全让学生来主宰课堂,丧失了作为老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够和自主性不是很强的问题,导致有些自制力不高的学生在没有老师监督管理的条件下玩电脑游戏。在分组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些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小组有学会的就可以了,所以不去亲自实践。还有些学生因为求胜心强,而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心理,这恰恰是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二)传统信息技术教材不利于任务驱动法的实施

教材是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可靠依据,然而在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中,许多课堂仍然采用传统的教材,信息技术传统的教材一般是从信息技术的原理概念出发,先进性抽象的概括再进行具体的实践简化。这种传统的教材虽然在传统的教学中适用,但在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中并不适用,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老师仅仅是利用任务驱动法,将课本上的知识交给学生。用任务驱动法去匹配教材,却忽略了教材的选取是否有利于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实施。

二、任务驱动法为核心,教师为主导

现代信息教育课堂的改革往往生搬硬套的将任务驱动法直接放到课堂之中,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只有以布置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适应具体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把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落到实处。

(一)合理构建任务驱动法模型

在小学信息教育课程中要任务驱动法主要是按照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这四个流程来进行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分为以下几点进行:

1.创设情境呈现任务:任务的设置是任务驱动法实施的关键,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的水平和本次课程要完成的目标巧妙地将任务和问题分成模块,激发学生各个击破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教师在斟酌方案的可行性之后先有学生独立探索,遇到问题则对学生进行辅助完成。

2.确定问题,明确任务:学生在得到任务后,很多时候不明白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处理方式毫无条理,这时候教师要创设一条学习和探索的主线,并且为学生提供资料,告诉学生哪个问题应该去哪些网站可以有资料参考。

3.综合测评: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综合测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在别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自己的小组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老师正确引导学生互评、自评。然后又对本次任务进行整体点评。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让任务驱动法在教材中有效渗透

1.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教材:以一系列的信息处理任务当作主线来进行组织编排,就是把教学内容的难易按板块分开,然后把相近的有联系的内容放在一起。一个层次结束后再进行下一个更高的层次。

2.教材的选取要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编写教材要以基础的操作为切入点,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更高的普遍性,好多操作具有很大的共性,让学生通过某些基础课程进行迁移,举一反三。例如在word和exal的基本处理中都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3.处理好基础与创新的关系:信息技术是一个由知识到技能逐步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需要发散思维的过程,教材的编写除了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留有一定的空间。

4.注重课程的结合:学科之间都是相通的,在数学语文和外语的学习课程中,有好多问题都能拿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面来进行解决,使得学生的学习有效的迁移,综合的利用,可以互相渗透。

篇(3)

二、任务驱动式的案例教学法设计

针对以往教学方法的不足,本论文依据《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方法,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问题设计及案例准备。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与管理、法律等文科类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不同,不需要广泛收集和整理大量高质量的案例形成丰富的案例库,不需要适时更新和补充新的案例,不需要强调案例形式多样性和案例内容的广泛性,而是要针对核心教学任务设计一个科学的问题,并围绕着问题进行案例准备,要求所设计的案例,在纵向上能体现出数据库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完整生命周期,在横向上能覆盖《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要求掌握的所有基础理论。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设计和开发一个学生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完成以下任务:查询出有哪些学生选修的课程中至少有两门以上由教授开设。要完成该任务,学生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应用到的理论包括:(1)描述教学关系,需要绘制E-R图;(2)将E-R图转换成合理的关系模式,并编制数据表,需要应用范式理论和函数依赖理论;(3)将数据文件保存在物理磁盘上,要求占用较少的存储空间并能进行高效检索,需要应用物理结构设计理论;(4)客户从操作终端检索所需要的信息,形成视图,需要应用SQL语言;(5)保证数据视图—数据表—存储结构之间的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关系,需要依赖数据库系统的三层结构和两级映射。案例需要围绕着上述内容进行设计,不能遗漏。

2.基础理论的讲解。

由教师进行精练的理论知识讲解,讲解过程最好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介绍在哪些环节需要用到它,这样有助于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

3.问题分解及教学过程控制。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处理案例设计阶段所布局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核心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在依次解决子问题的过程中主动的学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度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地进行讲解和点评,确保学生对核心内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4.总结和评价。

对案例教学法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并从以下三个维度评价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方法的总体效果:(1)案例维度,包括案例项目的构思、任务的分解以及问题的设计;(2)教学过程维度,包括课前的准备、课中的引导和控制、课后总结等;(3)绩效维度,包括教师表现、学生成绩、课堂反映等。

篇(4)

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是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法,它实现了教师教与学生学、课外教学与课内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得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得以优化,有效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和进步,使教学水平和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3.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意义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4.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

4.1转变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这样的教学方式,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教学模式转变势在必行。首先,我们要将“组织教学”转变为“创设情景”,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其次,要将“演绎教学”转变为“归纳发展”,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交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再次,要将“专业书籍”转变为“实践创新”,教师在这一阶段要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5)

首先,吸引力。上学、教学的经历已经向我们证明了一点:学生学习具有极大的功利性。如果学生觉得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对其有益,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反之亦然。因此,教师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任务的选择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吸引力,要让学生觉得该知识的学习对其有极大的益处,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层次性。由于学生并非只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群体表现了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任务的设计、选择时都应该体现出层次性。这样就可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并在完成任务后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如此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设计任务时最好一开始就分为基础层次与提高层次两个层次进行设计,先让学生完成基础层次,有能力的学生可在完成基础层次的任务之后再去完成提高层次的任务。

最后,系统性。设计任务时,一定把握好任务的系统性;使得设计出来的任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整体,而非一盘散沙似的单个的任务。要注意任务之间的联系,使得每一个子任务都作为整个任务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之中,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目标任务,学生探索,教师引导,交流总结。

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对于“目标任务”的确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经验,充分联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尽可能设计出涵盖所有教学内容的目标任务,目标内容要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提高学生能够真实带入到目标任务中去,提高学生对于任务的兴趣程度,比如通过各种富有形象色彩的教学内容,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阶段,学生探索。主要以学生的操作和学习探索为主。在第一个阶段完成对目标任务的确定之后,学生要根据目标任务,对任务的内容进行探索,激发自我的创造性思维,并通过各种大胆的尝试,去完成所设定的既定目标,这样就能形成目标任务和学生的互动,教师把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到的学生兴趣点和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记录,为下阶段的实施引导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教师引导。教师引导是通过对学生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修正和补充,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集中教授的方式,对于学生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单独辅导的形式,进行辅导。引导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完成目标、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为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篇(6)

二、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与应用

在计算机实际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划分为以下环节,即:开始—提出任务—自主探索或协作完成任务—自定任务—任务讨论—任务评价—结束。具体应用分析如下:

(一)提出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任务的设定对该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根据计算机教学现状,合理的提出任务,才能保证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设计教学任务时,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整体性的考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尽量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基础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侧重情感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设置难度要适中,既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探索价值,也不能过于简单。任务设置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使学生保持谦虚的态度,拓展学生的思维,摆脱传统教学任务的束缚,涵盖计算机教学内容,使教学任务更加创新。

(二)学生自主探究或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强,教师在教授计算机课程时,不能将所有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交给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授、自主学习的度进行正确的把握。在计算机课堂中,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遇到的问题,应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根据设计的任务进行主动的探索。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时,可以运用自身积累的知识,大胆的尝试和摸索,通过自己的研究掌握软件应用的技巧,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从学习计算机知识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三)开展任务讨论,强化师生间的沟通

在学生进行计算机教学任务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进行任务讨论,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在学生提出的设想基础上,教师要逐步的引导学生,弥补学生自身的不足,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补充,对学生思路的扩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能够集思广益,在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任务讨论环节中教师的介入是保障学生学习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讨论时,要注意引导的合理性,不能直接指正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带领学生摆脱之前的思考约束,站在全新的角度进行思考,深化问题。在师生共同参与任务讨论的情况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可以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慢慢诱导学生,转变错误的思考方式,在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最终完成任务,学到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并掌握学习的方法。

(四)评价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完善

计算机课程中教学任务的评价不仅可以更好的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提供保障。计算机教学任务评价的过程中,要需要满足计算机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应摒弃选拔、甄别等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建立以加快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评价策略,适当的减轻分数在评价中所占的比重,使评价的诊断、激励、发展的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为了增强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原有的评价、考核制度改为等级分制,使学生间的相对评价作用减弱,尽量考虑每位学生的状况,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学生在积极性的评价下能够更好的投入到计算机学习中,熟练的掌握知识。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需要学生自主进行创作,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肯定,鼓励学生不断做出创新,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在计算机作品中充分的展现出来,这才是计算机教学的根本所在。

篇(7)

未来工作中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团队协作,所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信息传递,有利于撞出火花,让学生的思想能够更好地驰骋。要让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学生都能乐于参与进来,学习的效率大为增强,同时也能带动教师发散思维。合作学习让教师抽离出来掌控整个课堂,能够弥补教师考虑不到位的情况,这样能够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是教师,也是任务活动的推动者,会更好地发现问题,为以后的任务驱动教学做出有益的补充。知识能够互补,技能也能够互补,真正做到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我们教师在课改研究及实施过程中,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我们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一起出谋划策,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教师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有效地提高。通过课题研究,人才观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认可,也大大改变了我们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就是要走在课改的前列,成为新课改的推动者。同时在这其中,师生又较好地充实了物流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使师生都受益。课题研究给学生创造了学习的新的机会,确定了明确的方向,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转变学习的态度和身份转化,学生的心理层面会变得更加成熟。任务驱动教学的作用在物流管理专业中正在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也成全了教师和同学们,比试谁的基本功高,谁的素质更能达到新的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但不能较早地干预,否则学生又回到原来学习的老路上来。同时,教师还必须给足学生面子,提高他们会发现问题,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让学生回归到学习的本质当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操作水平和自学的能力。

篇(8)

设计学习情境要求与课程学习主体相关,尽可能接近真实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网站建设课程上,充分的发挥网络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开始阶段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网站进行资源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之上,展开分组讨论,确定小组的网站建设目标。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选择相对简单但又有代表性的网站作为学生完成建设的目标,以防止学生好高骛远的选择最终导致对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2.任务设计

在任务设计阶段任务的规范性、完整性及可操作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法过程的态度和学习效果。网站建设课程的任务设计应该分几步进行,首先,教师应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无论任务如何设计,教师都应明白任务的设计应该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其次,教师要完成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分析,通过对创设情境阶段学生分组讨论的观察,教师可以基本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能力,依据学生的能力的差异,制定一套平衡且有针对性的任务设计及教学方案;最后,当进入任务设计阶段,可以根据之前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任务划分方式,对学生制定相应的任务。

3.自主和协作学习

在这个阶段,要注重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网站建设课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做好充分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迪共同完成好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的方向,比如学生往往对操作数据库内容动态显示十分感兴趣,但操作数据时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错误,学生讨论又经常忽略知识细节,这时教师可以指出问题的所在,给予必要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研究,解决现实问题。

篇(9)

建构主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意义建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对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进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因此,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内科护理内容,必须包含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技能。例如,各系统常见病的护理。首先,这些内容能够实现专业课程间的融会贯通。护理评估的过程要用到健康评估课程中学到的评估技能,护理诊断要运用护理学基础中学过的护理诊断相关知识,护理措施要运用护理学基础中学过的各项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如学习“糖尿病病人的护理”这一节时,学生要掌握的一项护理技能是使用胰岛素注射笔进行胰岛素注射。胰岛素注射属于皮下注射,学生已经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学过这项技能,具备学习新技能的经验,可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知识和技能的主动建构。其次,这些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编排的,与临床护理岗位更贴近,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求,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协作、沟通能力。

1.2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常见病的护理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教学,学生需要掌握内科常见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等内容。实践教学则要求学生具备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具体病例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并制订护理措施。例如“,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这一节,教学大纲在理论方面的要求是掌握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熟悉护理诊断;在实践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能独立、规范地按照护理程序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祁云嵩等提出,任务驱动教学适用于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吴静也认为,任务驱动教学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

1.3教师要有适合学生的、与临床贴近的驱动资源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贴近工作岗位的临床情境,在分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讲解、展示图片、播放录像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要有适合学生的、与临床工作贴近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供学生学习、借鉴,促进其顺利完成任务。例如,“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这一节,教师现有的驱动资源有心力衰竭病人的典型病例、心力衰竭病人不同症状的图片及心功能分级的教学录像等,能够满足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需要。

2高职内科护理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分类

根据上述条件,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确定了内科护理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24节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将这24节内容划分为3类。第一类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内科疾病护理。学生对此类疾病有一定了解,并且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相关的知识技能。这一类包括8节内容,分别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的护理、肺炎病人的护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冠心病病人的护理、胃炎病人的护理、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和流行性感冒病人的护理。第二类为医院内科常见但日常生活中较少见的内科疾病护理。学生对此类疾病了解较少,但这些疾病是医院内科的常见病,这部分内容是今后工作中必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类包括12节内容,分别是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支气管扩张病人的护理、肺结核病人的护理、心脏瓣膜病病人的护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肝硬化病人的护理、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护理、贫血病人的护理、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癫痫病人的护理和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第三类为医院内科重症疾病的护理。此类疾病症状较复杂,学生需要在学习相关系统的常见病之后学习这类疾病的护理。这一类包括4节内容,分别是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和慢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

3高职内科护理课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分为3类,根据各类型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任务驱动教学。针对内科护理课程特点与学情,在遵循任务驱动教学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按照“五部曲”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设计,增加课前自学环节,促进自立学习型教育的转变。教师、学生、任务三者互动,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3.1基于经验型任务驱动教学

基于经验型任务驱动教学是指提出任务后,借用来自生活中的知识和已学过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来完成任务。适用基于经验型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特点:首先,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内科疾病护理,学生对这些疾病有一定了解。其次,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相关知识和技能。适用教学内容类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内科疾病护理。适用教学内容: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的护理、肺炎病人的护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冠心病病人的护理、胃炎病人的护理、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和流行性感冒病人的护理。例如,儿科护理课程学过肺炎患儿的护理,其与成年肺炎病人的护理有共同之处;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中,需要皮下注射胰岛素,护理学基础学过皮下注射的技能。因此,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学生可以借用已有的经验来完成任务。

3.2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

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是指:提出任务后,教师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要点,学生根据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完成任务。适用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特点:适用于内科常见但日常生活中较少见的疾病护理,对学生而言是新内容,需要教师讲解,学生应用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完成任务。适用教学内容类别:医院内科常见但日常生活中较少见的疾病护理。适用教学内容: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支气管扩张病人的护理、肺结核病人的护理、心脏瓣膜病病人的护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肝硬化病人的护理、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护理、贫血病人的护理、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癫痫病人的护理和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例如,教师讲解癫痫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典型病例,收集健康史、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资料,完成护理评估任务。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见图2。

3.3迁移升华型任务驱动教学

篇(10)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制订的驱动任务要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教师在讲高中英语Module5Unit1《Gettingalongwithoth-ers》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个“TalkShow”,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单词、句子,介绍一下自己最好的朋友、讲述与好朋友之间的关系以及最想对好朋友说的话。通过这个“TalkShow”,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二)制订的任务必须具有层次性

由于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在制订驱动任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此外,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当学生达到一定层次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任务的制订应当具有层次性,要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特点。例如,教师在讲完阅读理解时,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要求其对文章中的问题做简单的判断;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则要求其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一些问题做出解释;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则要求其对课文内容做简单的复述。

二、进一步深化对教学任务的认识,实现自主探究学习

(一)明确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制订之后,教师应当向学生展示,并且引导学生强化对其理解,从而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然后自己准备材料,进而形成自己的思路。例如,在讲授高中英语Module1Unit3《Lookinggood,feelinggood》时,文中有一个情境是Amy生病了,教师可以提出问题:What'sthematterwithAmy?从而导出教学任务。

(二)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在明确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教学任务。然而小组合作式学习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任务驱动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小组以教学任务为中心,通过辩论、探讨等多种方式,展示小组的成果,增强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实现了相互促进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高中英语Module8Unit4《Filmsandfilmevents》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让每小组选出自己喜欢的电影节,并让学生介绍该电影节的特点、背景等,然后再由教师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通过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三、对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地归纳总结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树立自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给予及时的评价,并且对于那些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赞扬。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丰富评价方式,实现评价的有效性。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式。通过评价,肯定了学生的表现,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高中英语Module1Unit2《Growingpains》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Whatareyourgrowingpains?以及Howtodealwithyourgrowingpains?然后对学生进行评价,而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也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所做的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英语教学目标。

篇(11)

2任务驱动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的实践,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设计任务、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四个环节来实施。

2.1合理的情境创设——前提实现任务的情境,是直接影响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引学生“入胜”?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并发展能力。因此,教师在建筑专业教学中如果能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色,通过创设一系列与教学课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提高中职建筑专业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有效的。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有许多,较常用的有:方式一:以教学现场创设真实情境。如《建筑制图》课程中,知识点为建筑平面图的绘制,教师可这样提问:同学们,请大家观察一下天天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教室,有谁知道它的建筑平面图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它的主要绘制步骤有哪些吗?方式二:以建筑(或实物)模型创设情境。对于一些建筑结构而言,多呈现立体形态,且构建层次相对比较复杂,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仅以文字、图片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让学生参观模型则能弥补这一缺陷,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如《建筑工程预算》课程中,知识点是基础工程量的计算,教师可这样创设:首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建筑实训工场中的基础模型,然后请学生动脑思考:基础的工程量如何计算?方式三:以解决实际问题设置情境。如《建筑工程预算》课程中,知识点是墙柱面装饰工程量的计算,教师可这样引入:最近,老师家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墙面想做涂料装修,你能帮我算一下客厅、卧室墙面涂料的用量吗?方式四:展示图片(或视频)创设情境。如《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中,知识点是建筑物承载力的计算,教师可这样创设:首先展示一些新闻中报道的建筑物坍塌事故的图片或视频,然后在抛出问题:建筑物需要多大的承载力才能保证安全?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厌学现象较普遍,因此情境的设计要新颖、多变,尽量创设贴近现实生活情境的问题,将学习置于现实的情境之中,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应用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学以致用的价值,这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培养其综合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2.2精心的任务设计——关键任务设计成功与否在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职建筑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选择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通过创设的情境,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其中,“任务”的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败,因此在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设计的任务要有趣味性。在设计任务时,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如《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知识点是脚手架搭设,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脚手架模具,把学生分组,并假设成某建筑公司的几个脚手架施工班组,要求合作完成一个4层砖混建筑的脚手架搭建任务。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2)设计的任务要有层次性。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设计任务的难度应具有层次性。如《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知识点是钢筋的加工,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些钢筋、扳手、卷尺、扎丝等工具,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先制作纵向钢筋和箍筋,熟悉制作方法后,再要求绑扎完成一个简支梁的钢筋笼骨架。这样层层深入,学生就不会因为新知识的增多而对完成任务失去信心,也可以让学生在完成新任务的同时,对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复习和巩固。(3)设计的任务要有开放性。在设计任务时,要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教师只需明确任务的前提和提供完成任务必需的条件,但是不要限定实现任务的方法和思路。如《建筑制图》课程中,知识点是建筑平面图的绘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教室平面图的绘制,在任务布置之前,教师提供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工具,如钢尺、图板、铅笔、装有绘图软件的计算机等,至于如何把教室的平面图测量绘制出来,则让学生自己讨论商定和执行,教师在过程中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样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3高效的协作学习——途径协作学习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重要途径。任务设计好后,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执行,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采用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在建筑专业教学中采用协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协作学习是指通过组内成员的协作和沟通,进一步完成和深化对知识主体的意义建构,让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开阔学生的思路,产生对知识新的认识与理解。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协作学习较常见的模式是竞争式的合作。所谓竞争式的合作模式是指由多个协作者组成协作组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而不同的协作组间通过竞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知识点是木模板的安装,教师可以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协作组,通过交流沟通和团结协作,让学生自行设计装配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地理解各配件的作用,安装的顺序,共同定出最合理的安装方案,最后再根据设计图动手安装模板,圆满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组内不同的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组间的竞争又同时促进了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技能,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对个体差异的包容能力。

2.4及时的效果评价——提升效果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必要环节,它既是总结、提高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良好自信心与成就感的良好时机。当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这时需要教师通过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分析和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另外,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都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时教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可以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筑专业教学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例如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知识点是砖墙的砌筑,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规格为长3米高1米的一砖墙砌筑。当学生完成任务后,从中挑选出几个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以示鼓励。在展示过程中,可以由本组成员自己来说明其制作过程,也可以由其他组成员提出质疑和改进措施,而这时学生往往会争相提出问题及解决方案,使问题豁然开朗。当然教师在学生自评和他评的过程中应该适时控制,既肯定学生提出的建议,又指出建议中有待改进的地方,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做好总结点评,分析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过程中值得推广和需要改进的做法。这样在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3任务驱动教学在建筑专业中职教学中的实践体会

近几年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教学面貌较以前大有改观。“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取而代之的是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了激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协作的能力也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更是得以大幅度提升。笔者在欣喜之余也颇有体会:(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师很难把握每一组的探究程度和进度,有的组提前完成,可有的组只能草草“收兵”,影响效果。今后需采取一些措施,要既能保证探究效果,又不影响进度。(2)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应多花一些心思,尽可能与建筑行业及社会生活相贴近。要做到这一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又成为当务之急,“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应落在实处。(3)在以任务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合理地调整任务内容,及时地降低或提高任务的难度,使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个性特点得以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