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8 15:03: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篇(1)

科研类这个模块的题目的选定进本上都是来自学生的导师,一般是其手上的科研项目。例如:超高性能的混凝土研究、混凝土的碳化处理、可再生混凝土等等许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能的研究题目,受到了本校学生以及招工公司的好评。在设计过程中,同学们要对于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对于本题目的研究状况做出集体的了解与分析,之后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之中,对开题报告进行编写。对课题要研究的内容以及要进行解决的一些问题、解决方法、解决步骤、时间安排做出初步的安排。之后与四年来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与导师进行商讨,确定研究方案、进行试验以及具体分析,与导师一起对研究项目中遇到的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撰写报告。在此过程学生对于科学的态度会更加严谨,解决建筑设计方面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为工作奠定了有用的基础。

(二)工程项目类

此类模块的设计课题的来源基本上都是设计院,有的时候也会让老师确定。关于设计题目的确定一定要对其是否可以应用进行考虑,而且其难易程度也要适当、且一定要和建筑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其选题涉及的知识面应该尽可能的宽广一些。其中框架结构一定要包括结构的设计以及建筑物的外貌设计这两个方面,其中用手画的图纸要多于两张,结构图也要比三张多,用来锻炼学生们画图的能力。

(三)施工技术类

此类毕业设计和现场上的一些管理和施工要用到的技术以及一些组织有很多的联系,对于学生四年来学习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施工方面的进行锻炼。同时增强对于施工方案的确定、组织设计以及对于成本的计算等等方面的能力。其设计题目大多数出自实际的工程项目,其中要求其报告内容要有经过数据分析运算所得到的图表;同时要尽量减少重复的地方。

二、教师选择与多元化

(一)教师学生双向选择

现在,我校的毕业设计的题目应该让有相应资历的一些老师进行提出,同时编写题目方案,经审查后就可以在学校的网站进行公布。与此同时,召开会议,与学生们隐形商讨,告知学生们关于毕业设计的一些安排,例如指导老师、时间、评定方法等等的安排,让学生们大体了解,冰夜可以重视起来,老师也要对这些题目进行讲解,之后由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爱好以及自身条件随意保宁并选择题目。老师在进行大体上的调节,从而实现双选,可以增加学生和老师对其的积极性。

(二)教师多元化

如果想让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保证,那么一定要有极其优秀的教师带领,由于所选的毕业设计的类型不一样,那么对配备的指导教师也要有一些要求,教师要通过副高以上的职称评定或者是拥有建筑业的一些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的建筑工程师,要在实际上达到多元化。同时要鼓舞老师们努力获得建筑这个行业的职业资格,从而达到“双师”型的老师,从而更好的为“多元化”服务。

三、答辩与成绩评定

(一)毕业答辩

最后的毕业答辩是对于大学生毕业设计完成的如何的最后的检测。为了使这个过程更加有效率,更加能看出学生真正的实力,我们选择答辩的方式来进行。一般情况下答辩进行的时间是一周,其中要有一次组织小组答辩以及两次公开进行的答辩。公开进行的答辩中,评定小组中要有两个组长:正、副组长,一定要是致命的专家,对于建筑设计以及结构的安排要有一定的研究,其余人都应已经通过了副高以上的职称的评定,并设计各个方面。首先,学生们先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介绍,大概十分钟,可以应用多媒体,然后老师进行自由提问,学生立即作答,最后老师们开始不记名评分,作为最终成绩。之后优秀者在进行小组答辩。

(二)成绩评定

设计的结果一般有以下几个: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英文报告等等。至少在答辩前一周时,就应该将成果整理完成,并且装订成册,让老师进行批阅,成绩结果要在答辩前评定完成。批阅方法要选用交叉式,对象由老师选择。最终的成绩按比例综合耳钉,其中,百分之四十为论文批阅成绩,百分之四十位答辩成绩,最后的百分之二十为评阅人给定的成绩。毕业设计的成绩主要分为五档,即优、良、中、及格以及不及格,其比例分别为:百分之十五、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十和百分之五。若果学生对所得成绩有问题,可以申请进行复议。

篇(2)

从参与指导物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来看,民办高职学生论文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自己东西少,抄袭严重现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下载各种信息的便利。从网络上搜集毕业论文相关资料成为可能,这样造成学生大量下载资料,大篇幅引用,而自己的见解非常少。复制率大往往造成毕业论文整体质量不高,严重制约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对民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消极影响。内容不规范,不符合要求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尽管是自己独立完成,但是内容和结论,大多是课本或期刊早就存在的东西,这样造成文章内容陈旧,毫无新意。例如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引用的物业管理方面法律或条例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的,近年来的物业管理法律或条例被引用的不多。学生论文整体布局不规范,缺少论文组成要素,尤其是参考文献书写不规范,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重点内容不突出,有些论文还存在“跑题”现象。师生交流少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在理论上讲时间比较充裕,然而实际上这一学期学生大多在单位实习,甚至有少数学生还在外地实习工作,因此教师很难当面给予他们针对性指导,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少。交流的主要方式是邮件或QQ,这样论文中存在问题难以解释清楚。只是在答辩前几天,学生才主动和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这样造成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给予有效指导,所发现的往往只是毕业论文中的小问题,这对论文整体质量提高没有太大作用。

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要和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但是,目前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基本上采用普通高校毕业论文模式,强调毕业论文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而忽视实践性。这样毕业论文就不能充分体现民办高职专业的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也不能体现民办高职学生的专业特长。由此,造成毕业论文选题普遍偏离民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不出民办高职教育特点,也没有顾及民办高职学生实际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学生撰写论文的困难度,也给学生草草了事、大面积抄袭他人论文提供了理由。民办高职院校生源因素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应往届高中毕业生,甚至有些生源来自初中毕业生。在现行高校招生体制下,民办高职院校往往处在高考录取最后一个批次,在这一批次中学生分数比较低,知识基础较差,具体表现在这部分学生文字处理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很高,概括、归纳、总结及提炼能力欠缺,很难把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因此,民办高职学生撰写理论性毕业论文存在很大难度,一些学生为了毕业,只能抄袭、找人论文,应付了事。此外,民办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学生对进入民办高职院校学习心里不满意,没有个人职业规划,因此学习缺少兴趣和能动性,在毕业论文上表现为不主动联系教师,对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不能完全理解,甚至少数学生根本不理会教师的修改意见,原封不动上交论文。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管理因素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然而,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把精力大多用在找工作或毕业实习上,放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和精力很少。在整个毕业论文期间,指导教师只能通过邮件、QQ、电话等方式与学生联系,不能面对面交流,这种方式使得指导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往往是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的意图和要求,事倍而功半。此外,民办高职学生没有开题报告这一过程,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该搜集哪方面资料,教师也不能提前了解学生撰写内容。指导老师因素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水平不高,具有指导毕业论文经验的教师比例不高,也是影响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原因。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待遇普遍不高,不能激起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兴趣,表现为不能认真对学生毕业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往往是草草了事;民办高职院校师生比例失衡,教师承担繁重教学任务,一个教师指导几十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在时间有限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对每篇毕业论文给予针对性指导;专业教师缺乏,不能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专业指导,往往是非本专业毕业教师指导本专业毕业论文,教师根本不能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有些专业教师自己都弄不明白,更不可能有效指导学生。

提高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措施

篇(3)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校内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

校内导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加强硕士导师的遴选工作,使得专业素质过硬,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指导教师走上硕士生导师的岗位。辽宁工业大学制定了《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办法(试行)》,该办法规定了一名合格的专业硕士生导师应该达到诸如学术道德、学术论文抽检情况、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研究生就业情况、科研指标等方面的标准,凡是达不到硕士导师考核要求的教师将被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另外,学校定期进行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吸收符合条件的教师进入到硕士生导师队伍中来。通过督促硕士生导师加强自身的学术水平,来提高对硕士生的指导能力。比如,学校规定一个硕士导师在一个聘期内(一般为三年)导师应该完成的科研任务:获得的纵向课题的数量和质量;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完成的横向课题进款;获得的省部级奖励的数量及奖励等级;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等等。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硕士生导师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所以辽宁工业大学在考核专业指导教师的时候着重强调了导师的工程素质,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的标准,专业导师将被暂时停止招生或取消专业研究生导师资格。上述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专业导师加强自身的工程素质、在指导专业研究生时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校外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并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土木行业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并开展联合培养制度,即双导师制。与学术型导师相比,专业型导师的能力体现在工程实践的丰富性和对土木工程技能掌握的熟练性上。我们所聘任的校外专业导师,来自辽宁省内的土木工程行业,如锦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工程师,东北电力工程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锦州市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锦州宝地集团的高级工程师等等,这些导师都是建筑企业的技术骨干,都具有很强的实践专业技能,他们指导的研究生涉及到的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包括设计、施工、土木工程检测与加固、工程管理等等,符合三师【1】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善于在工程实际中发现问题,并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题目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并且有能力指导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当中出现的复杂的技术问题。校外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虽然很强,但是敬业和投入问题也是当前的一个让各个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很困惑的问题。校外导师和培养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校外导师的人事关系又不隶属于培养单位,培养的学生学位论文质量出现了问题,校外导师是没有什么责任的。而且,培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成才,对于校外指导教师来说也没有带来实质上的利益,因此他们缺少投入精力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如何解决校外导师的精力投入问题,是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难题的破解需要各培养单位、硕士生专业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努力,比如采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到其导师所在的企业就业、或是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共同分享、或是培养单位和企业联合报奖等,这些均是可行的办法。

三、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维护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的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维护对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依托辽宁工业大学的实践教育平台,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建立辽宁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校外实践基地。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重视实践基地开发工作,规范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加大投入保障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维护和发展与专业实践基地的关系。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负责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定期对签约的实践基地进行走访,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同时,也了解到在基地实践的专业硕士的学习情况,督促他们加强在实习基地的学习和实践。同时,也是对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的一个促进。通过建设专业硕士实践基地,达到学校和实践基地所在企业互惠的目的,从而使专业硕士实习基地成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在对企业进行走访的同时,也邀请企业的负责人和相关专业硕士指导教师来学校座谈,为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献计献策。

四、加强对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实践考核与成绩评定

辽宁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培养基地进行至少连续半年时间的实习、实践环节训练。一般时间定在第三学期,参加实践的研究生按期提交实习、实践计划及报告,实习完毕以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组织专门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答辩会,专业研究生参加由学院答辩委员会(校外指导教师参加)组织的答辩会,对实践基地的实践内容接受委员会的答辩。答辩成绩采取两级分制,分为“合格”或“不合格”。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督促其按照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一段时间之后再组织答辩。通过这样的考核,使专业硕士研究生认识到在企业实践的重要性,加大在专业实践活动中的精力的投入。

篇(4)

(一)确定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及目标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应在保证硕士研究生具有正确价值观和良好道德情操、具备坚实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使之能够具有解决实际工程中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与国际形势接轨、掌握建筑领域尖端技术的高素质工程型人才[3]。

(二)明确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单一的培养模式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使研究生教育无异于本科教育,大部分缺乏独立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就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更应偏向实践和应用。

(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议

首先,高校应改革土木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例如将土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类型细化到理论研究型和工程实践型等方向,使研究生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土木工程学科所包含的知识面宽,涉及的内容广,因此,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和普遍性,多设置基础课程[4],使学生主要掌握学习方法,而非单纯地学习课程本身。同时,教师要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使学生有机会接受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研究生从基础知识的学习、查阅文献到撰写论文等工作中学到做科研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使研究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验或实际操作中。

其次,针对研究生毕业后缺乏实践和动手能力的现状,高校应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鉴于土木工程本身的学科特点,实践与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育体制上应尽快为高校创造条件,如建立产学研培训基地,使研究成果直接转化成社会生产需要,企业可以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高校可以为企业运作带来技术保障。高校还应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真正掌握和更深刻地理解所做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高校应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度,学校导师可以从事科研生产工作,企业导师也可进入高校学习和指导,这样既可以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体制,又可以使土木工程研究生在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上得到充分提高。

再次,应借鉴国外教育体制,实行研究生教育宽进严出制度,这样既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又可以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和质量。严格控制毕业论文的通过率,提高论文评价标准,避免论文答辩流于形式。可以借鉴国外论文评价体制,对论文的质量采用等级制度,提高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同时,在就业上应缩小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待遇差异,这样既避免了研究生学习的功利性,又节约了国家教育资源,使土木工程研究生教育真正培养出具有科研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篇(5)

一、课后作业改革

本门课程的作业形式不拘泥于课本或者固定习题,以体现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为主要原则,辅以及时的反馈。作业内容主要考虑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结合,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主要以实际的施工图纸,利用上课所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计算实际工程,便于理论和实际工程的很好结合。同时,通过布置这种理论和实际结合的作业,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领悟,锻炼他们的系统性思维。另外,本门课程的作业,学生必须通过查找电子版的定额和图集来完成,此过程能够使学生完成本门课程实践性练习的系统性,并提高学生主动查找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改革

鉴于本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寻找一条有自己特色且适合于本课程教学的改革途径,通过课堂引入实际工程实例图纸——课后布置相关内容的习题,分部分项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系统课程设计,进行整体梳理——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实践环节,“分四步走”的模式强化实践教学。1.实践进课堂(1)引入实际工程案例走进课堂,在实践进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加强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的联系性。将土木工程概预算与工程经济、工程项目管理、房屋建筑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等相关课程进行衔接及梳理,凸显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学生对该课程体系的系统性。(2)本着“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除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工程实践认识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个人发展规划进行“工程师”预备培养,即结构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投资)、房地产估价师、房地产经纪人等工程建设类执业资格预备培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工程建设需要,全面发展,具备工程造价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土木工程人才。2.丰富课后作业,引入实际工程案例3.增加模拟工作场景,多环节加强实践教学(1)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体化设计,将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知识体系整合为学生必须的专业技能,使得理论学习、思维训练与专业实践更好地融合,培养他们的科研素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另外,在以往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模拟工作情景的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梳理与整合。如在以往计算一个项目工程造价的基础上,模拟招投标现场,使学生熟悉招投标过程中工程造价管理的环节,能够增加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2)充分利用课程组教师从事科研和社会咨询服务的成果,在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建设工程具体实例、富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工程项目可研报告类教案及工程造价案例,引导学生组成团队进行项目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不断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工程实践。4.营造丰富的实践性教学环境(1)结合本课程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多年来我们充分利用本校建筑设计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作为实习平台,为实践教学环节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教学素材。我们鼓励学生利用实践教学基地,查看相应的工程图纸,熟悉各专业图纸、相关结构、抗震规范及相关图集,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局限性。另外充分利用学院机房配套80台电脑及购买相关的工程预算软件—广联达预算软件,包括广联达清单计价模式GBQV3.0,GBJV3.0、广联达清单算量软件GCLV10.0、广联达钢筋抽样软件GGJV9.0软件,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后备平台。(2)“点、线、面”多角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课程讲授与工程实践之间的重要“纽带和桥梁”。随着本课程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结合教学内容我们在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训练和学习,取得良好效果。同时从土木工程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对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内容整合,打破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间的界限,并与其他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通过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点、线、面”多角度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同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采用“项目导向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课题和本科SRP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作者:陆红梅 王蕾 唐艳娟 单位:石河子大学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篇(6)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质量;农业水利工程;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石河子大学校级教学项目“农业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

目前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得到了整合和提高,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以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一支专业水平较高、师资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理念先进、目标明确、规范合理、操作性强;办学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绩显著。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培养高素质专业性新型人才提供了平台。结合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也进一步完善。

一、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证培养目标

按照石河子大学要求,每四年一次进行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同时对培养目标进行全面修订,在四年的实施过程中可进行微调,评价与修订过程由学院、大学两级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同时着重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经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水利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农业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基本技能。

二、结合认证标准,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由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资深教师完成,有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等课程计60余门课。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16.7%,学生在从事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法律、伦理、经济、环境等各种制约因素;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占总学分的29.8%,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与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其他实践环节等,其中毕业设计(论文)不少于12周,课程实验8~16学时,课程设计一般安排1~2周。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包含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实践教学三部分。课程实验包括物理实验、水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测量学实验、电工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灌溉排水工程学实验、水工模型实验、节水灌溉实验、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等;课程实习包括测量实习、水文实习、水文地质实习;课程设计包括水文学及水利计算课程设计、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水工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土保持学课程设计、节水灌溉技术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等;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还包括其他实践环节,如:工程技能训练、科技方法训练、科技创新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结构模型制作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等。

3.毕业设计(论文)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的16.7%,毕业设计(论文)选题90%以上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选题。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以所学农业水利工程知识为基础,同时结合生产科研项目开展,进行综合训练;也进行涉及本专业的有关研究热点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分为5个方向:农业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节水灌溉技术设计、灌区水利工程设计、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与施工组织设计、专业相关热点问题研究(论文)。

(2)内容。

由水利工程系负责组织毕业设计的选题论证、文献调查、技术调查、设计或实验、结果分析、写作、绘图、结题答辩等,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3)指导与评价。

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材料,包括设计选题指南、设计任务书、设计开题报告,反映指导教师指导与管理过程的材料: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记录等齐全。结合生产项目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由教师与新疆天业节水有限公司、兵团设计院一分院、石河子市天兴设计院等企业专家共同指导,答辩时有兵团设计院一分院、石河子市天兴设计院、新疆天业节水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参加。

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平台建设

为了满足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在校内及校外相关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三峡培训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兵团建设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目前形成了灌溉工程实习基地、水文实习教学基地、蓄水引水工程实习基地、科研试验实习基地、水管单位实习基地、设计单位实习基地等10多个实习基地,每年可容纳200人左右学生进行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四、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按照“以人为本、全程保障、以评促建、提升内涵”的原则,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学院主管教学领导负责,由水利工程系进行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教案、讲稿审定,同时对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验、实践等环节进行质量考核。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每4年进行一次调整,每年进行微调;教学质量评价由大学教务处和学院组织实施,分为学生评教、大学督导评教和教师同行评教,每学期评教1次。统筹协调教学管理,抓标准、抓评估、抓建设,构建了教学评价与管理并行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1.教学质量体系

科学构建了目标与过程并重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由目标、组织、管理、评价反馈、保障五个子系统组成闭环,通过校院两级管理、两级督导、校院系三级保障模式有效运行,形成良性循环,对各教学环节提供了全面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建立年度考核制度,形成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学校实行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以来,坚持对各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实施年度考评,形成了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2.教学评估体系

学校和学院构建了学生、教师、领导、督导“四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质量评估。采用督导专家、领导听课检查、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及时广泛地收集教学质量信息,实施公开、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估,全面监控教学质量状况。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关键点上给予了重点监控。例如,在严把教师教学关方面,严格执行教师开新课和新开课的试讲制度,始终坚持对青年教师实行助课、听课和试讲制度,有效促进了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课堂授课方面,建立了学院领导、专业带头人、督导组成员听课制度,严格规范教师的课堂授课行为,并利用课堂教学检查、专家听课、学生评教等手段及时监控教师的授课情况。

作者:吕廷波 李明思 何新林 单位: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倪福全,李昌文,马荣朝,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64-166.

篇(7)

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采用的模式基本是先由指导教师列出题目,再由学生进行选择。然而由于有些教师手中掌握的工程技术资料有限,所指导学生数量又多,选题经常是使用多年的陈旧课题,有的甚至几年都用一样的题目,缺乏创新,重复率高。另外,由于不同高校的学科特色不同,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重点也各有差异,有些高校毕业设计题目主要集中在水处理方面,而大气、土壤和固废方面的设计题目相对较少;有些高校侧重于固废及土壤方面的研究,大气及水处理方面研究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毕业设计课题不够全面,难以体现专业特色。

2.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投入精力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中把毕业设计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在高校扩招的总体趋势下,近几年来毕业生数量连年创新高,导致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学生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择业就业上。同时,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生复试及一些其他考试上。而学校经常把就业率和考研率作为衡量一个专业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导致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和精力投入不够。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找到了工作单位,毕业设计已经无关紧要了,应付心态严重。有些同学经常是东拼西凑,草草完成毕业设计,其结果就是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综合素质的效果。

3.师资缺乏,配套设施不足。

有些院校平均每位教师要指导十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很多教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外,还要完成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和其他科研任务,所以指导教师根本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做到面面俱到的监督和指导。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的松懈,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一些带毕业论文的教师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几个月的实验研究,由于学校实验设备比较陈旧,一些设备出现了老化和故障,严重影响了实验的进度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4.毕业设计评定流于形式化。

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常包括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主要取决于答辩成绩。而学生毕业答辩一般安排在学生离校前几天,所以答辩中即便发现一些问题,学生也不会再多花时间去修改。答辩组对于学生的评分,最低只给到及格,一般不会给学生不及格,答辩过程形式大于内容。这就使得学生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

5.毕业设计经费支撑不足。

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多数毕业设计的题目均为陈旧的课题,并无直接的经费支撑,同时学校针对毕业设计提供的专项经费数量有限,进一步限制了设计资料及试验条件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影响学生毕业设计实际针对性,难以保证质量。

二、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建议

1.广泛收集资料,丰富毕业设计选题。

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水平的先决条件。从选题内容上,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毕业论文应涵盖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土壤污染控制工程、生态工程及环境质量评价等各个方面。从选题方式上,毕业设计选题应与学生择业方向相结合,与科研和工程项目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以学生自由选题为主,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特长及今后从事工作的需要自主选题。

2.灵活安排毕业设计时间,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

针对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在学生时间精力均不足的第八学期的问题,可以改变毕业设计的固定组织形式,灵活利用时间来组织毕业设计。例如可以考虑把毕业设计分两个学期进行:不考研的学生在第七学期进行,考研的学生在第八学期进行。部分学生也可在第五和第六学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开放实验,提前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方式就避免了毕业设计时间集中以及每位老师短时间内所带学生较多的问题。另外,毕业设计是学生将四年的知识积累运用到实际应用中的一个过程,需要学生们细心地分析选题,进行资料调研,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精心的指导,因此师生间的互动非常关键。指导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每周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不定期检查学生设计的进展,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指导,保证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设计。

3.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学校应为保障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投入更多的教学设备,将机房和实验室较大程度地向学生开放,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实验和设计。另外还应对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懂辅助技术,同时善于联系实际的优秀教师队伍。

4.加强管理,改革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

虽然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但在实际实施中常流于形式。要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首先要进行学风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要严把答辩关,要严格答辩程序,避免答辩走过场的现场。对于达不到要求的设计,坚决不给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风。同时,改革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研究制定科学高效的评分机制,对于平时设计过程中不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的学生可给予相应的减分,提高指导教师打分的比例。

篇(8)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培养地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验理论和实验技术为基础,以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建立以理论教学为依托且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3]。改革具体内容包括三方面。

1.实验课程单独设置

在分析各实验课程具体内容,相互衔接情况及实验项目设置后,统一规划实验内容和相关课程,落实各实验课应承担的任务,减少实验内容不必要的重复。重组实验课程,实验课程单独设置。

2.实验项目精心设计

实验项目设计是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关键,实验项目整合的具体做法包括:(1)删除教学内容陈旧或与培养目标无关的项目;(2)合并内容重复或类似的实验项目;(3)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重,提高体现学科先进性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和实验理论内容;(4)实验项目少而精。实验项目选定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实验项目不宜过多,加强每个实验的力度,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5)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总课时数。

3.循序渐进和适度跳跃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其一,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协调,在教学内容上循序渐进;其二,随着实验教学层次的提高,能力培养也需循序渐进。对于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必然会有部分实验教学内容走在理论课前面,但只要出现这种情况的项目不是太多,这种适度跳跃是正常的,可以让学生尝试解决未接触过的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阶段十分必要,并符合认识规律。

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经过整合与补充,基本形成与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相对应的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后设置的实验课程有:物理实验,土木工程基础实验(建筑材料实验、材料力学试验、土工试验),土木工程结构试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土木工程测试技术实验(实践性实验)。测量学、电工学保留课中实验形式,实验课程中基础实验项目占40%,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占40%,工程实践实验占20%,实验教学学时(不含其他实践环节)占总学时比例达到20%。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层次与功能

海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设计,基本形成相对独立、层次分明和功能明确的实验课程体系,按实验项目划分有以下层次和功能。

第一层次为基础实验。这部分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包含建筑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实验、简易土工实验、测量实验(习)。通过本层次实验教学,学生能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正确使用仪器,准确取得实验数据,掌握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方法。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实验教学的意义及其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了解实验教学的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敬业精神。

第二层次为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课程是在学生具备前一层次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和系统地训练实验技术和技能。综合性实验有单学科综合和多学科综合,涵盖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把原来划分过细的各门课程实验项目合并,有机串联相关内容,进行内容整合,体现系统性,给学生以完整的技能训练。主要是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帮助学生验证一些有价值的定理,观察一些特殊现象,掌握专业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学会从数据中分析现象、给出结论,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为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层次着重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前两个层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辅以专业选修课的理论与知识,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设计实验方案,经审核后,独立完成实验[2],实验内容为动态设计。在这个层次上的锻炼,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建筑结构、建筑桩基、建筑地基、基坑监测等实验方法,能自主设计构件承载力、变形等类型实验的方法和程序。

第四层次为工程实践实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进入3年级以后,动手能力日趋成熟,但工程能力的实践还远远不够,创新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为给毕业设计打好基础、作好准备,实验教学必须面对社会需求的现实问题实施改革[3]。在工程实践实验层次,了解实践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与质量检测的有关内容,了解国家有关技术规范与标准,掌握建筑材料现场抽样和检测方法及判断依据,掌握常用的现场检测设备及无损检测方法,基本能完成建筑材料、建筑地基、建筑桩基、基坑监测、建筑结构等的检测方案设计及实施检测。改革后的培养方案中,保证实验教学四年连贯发展。基本形成一年级学会设备使用和仪器操作,二年级能够组织实施验证性实验,三年级能够独立完成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四年级可以进行工程实践实验,为毕业设计和就业作准备。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施效果

篇(9)

中图分类号: X324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辽滨地区受季风影响冬夏两季气候差别明显。夏季盛行来自海上的西南风,冬季盛行自大陆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针对北方这种双主型风环境特点,住区建筑布局上一方面要注重在夏季风道的形成,加强城市的自然通风,减小大气污染,减弱城市热岛效应与温室效应,另方面是在冬季减小冷空气的渗入,减少城市的碳排放与能源的消耗,提高住区内的温度与舒适度。

本文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布局形式下的风环境变化进行模拟计算。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适宜北方地区风环境的住区规划策略。

二住区布局的风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对住区布局的分析从朝向、平面、空间几个角度进行。平面布局主要考虑建筑群的几种排列方式,而空间布局主要考虑从建筑高度上对建筑楼体进行合理的搭配。

2.1 建筑朝向对风环境的影响分析

朝向对住区风量和风速的引入都有影响。夏季进入住宅群的风速越大对住宅的通风越有利。同时风速过大在寒冷的冬季,会增加建筑的散热量及其能耗。尤其对于北方地区双主型风向,对于夏季通风和冬季防风的取舍使得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就更加重要。

入射角度不同对于建筑周围的风场特征也是不同的。研究显示,建筑风影区的范围一般为建筑高度的4-5倍,住宅间距不能达到如此大的距离,为了减少建筑间的不利风效应,可通过改变风向角来改善住区风环境。

表2.1为风向投射角对屋后风影区的影响表,由此可以看出,当入射角从0°增加到60°时,室内风速降低了50%,室外风影区深度也相应减小。

表2.1风向投射角对屋后风影区的影响[1]

风向投射角 室内风速降低值 室外风影区深度

0° 0 3.75H

30° 13 3H

45° 30 1.5H

60° 50 1.5H

注:H为房屋高度

2.2 平面布局不同对风环境的影响

2.2.1 行列式的风环境特征

行列式布局由于其线性的布局特点,对来风阻挡方面没有围合式的有效,对于冬季防风有一定的局限。但是由于它能够较好的将气流导入住宅组群内部,促进气流在组群中流畅的流通,对于夏季住宅的通风是非常有利的。而且由于在日照采光上的优势,是最常用的住宅布局形式。通过上一章的分析可知,行列式可分为并列式和错列式。下面通过airpak软件对几幢板式高层的不同行列式布局进行分析。

下图为风向入射角为0°时,行列式布局下的住宅风环境如表2.2所示;

表2.2不同布局形式下建筑风环境模拟图

1.5m处平面风速云图 1.5m处平面风速矢量图 备注

并列式

横向错列式

竖向错列式

从模拟数据可见,行列式住宅在顺风情况下,根据模拟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并列式布局中,上方风向两建筑山墙过道处的最大风速比约为1.313;横向错列式布局中,上方风向两建筑山墙过道处的最大风速比约为1.269;竖向错列式布局中,上方风向两建筑山墙过道处的最大风速比约为1.118。整体而言,在通风方面由于横向错列使得建筑迎风面增加,便于气流穿插于建筑间距之间,整体通风性较好,强于其他两种布局,而就防风效果而言,竖向错列式优于其他两种布局。

2.2.2 围合式的风环境特征

根据实际的建设情况,将北方高层围合式的常用形式归纳为中心绿地式和庭院式两种,下面就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下图为风向入射角为0°时,围合式布局下的住宅风环境如表2.3所示;

表2.3 相同入射角度下高层围合式布局建筑风环境模拟图

1.5m处平面风速云图 1.5m处平面风速图 备注

中心绿地式

庭院式

我们选取与行列式研究相同的风向角22.5°、45°、67.5°进行分析,在入射角度为0°时,与行列式相比较而言,中心绿地式的布局在风影区范围没有明显变化,但是风影区内风的流动性减弱,上风向建筑转角处风速比减小。庭院式布局与中心绿地式布局相比较,庭院中心的通风性较好于中心绿地式布局。当风速入射角不为零时随着角度的增加两种形式的整体风速均有所降低,但各自风环境变化均不相同。

在中心绿地式布局中,综合分析中心绿地式布局在不同风向时的人行高度1.5m处的风环境不难看出,当风向角小于45°时,建筑布局内风场活跃,容易在场地内部形成涡流区。当风向角大于45°时,风环境有所改善,风向角为90°时,风影区范围最小,但由于“狭管效应”风速增加,因而居中布置时,应当尽量避免风向角与通道方向一致。庭院式布局中,因上风向住宅的影响,风向发生改变,中心庭院风场较为复杂,在多处容易形成涡流区,影响居民活动。

2.3 空间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

为了研究不同建筑高度排列对风环境的影响,分别选取高度均为40m的建筑、前排建筑高度为40m和后排建筑高度60m以及前排建筑高度为60m和后排建筑高度40m的三种形式进行模拟,为了便于研究,建筑间距均为40m,如表2.4所示;

表2.4不同高度排列对风环境影响模拟图

剖面模拟图 1.5m处平面风速图 备注

高度一致

前低后高

前高后低

两排住宅高度一致时,风吹向上游建筑时,气流沿建筑正墙面上扬,导致垃圾和尘土飞扬,同时前排建筑中部风速较低,转角处风速相对较高。而后排住宅建筑由于前排的遮挡作用,气流沿正面下降,形成涡流区。

当前排建筑高度低于后排建筑高度时,上风向建筑顶部形成一个气流停滞点,停滞点上部的气流向上运动并绕过后排建筑向后运动,停滞点下部的气体沿下风向建筑的迎风面向下运动并形成涡流区,涡流范围大于两排建筑等高时,下游建筑背风区形成的风影区范围更大,尘土上扬的高度也相应增加。两排建筑之间风速最强区域的风速值比高度一致的情况也大大增强,而下风向建筑迎风面行人高度处的风速也高于建筑高度一致时。

当上风向的建筑的高度高于后排建筑高度时,后排建筑迎风面的风速加强,下游建筑顶部的风速变大,但是由于上游建筑的遮挡作用,下游建筑迎风面行人高度处风速有所降低,如图2.5所示。

三住区布局规划设计策略

3.1布局形式设计策略

3.1.1 适宜的建筑朝向

建筑朝向不仅影响住宅的日照与采光,同时也对住区的风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筑朝向的选择是否合理至关重要。

在辽滨地区,热辐射条件影响下的最佳朝向为南偏东17.5°,在此前提下,通过对住区风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我们得出风向入射角在30°-60°之间时,建筑风速及背后的涡流范围较小。冬季辽滨地区的主导风向为北偏东22.5°,而南偏东17.5°使得住宅建筑与冬季的盛行风所成40°角度在30°-60°的入射角范围内,因此得出有利于辽滨地区住区微气候环境营造的较为适宜的朝向约为南偏东17.5°左右。

3.1.2 合理的建筑群体布局

辽滨地区夏季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冬季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合理选择院落开口方向,如在辽滨地区,院落开口向南是较为合理的开口方向。另外,在冬季盛行风的上风向布置板式住宅,而在夏季盛行风的上风向减少板式住宅的数量,尽量布置点式住宅或者较为低矮的住宅,从而疏导风的流向,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在规划地块的东北侧布置裙房,即增加了城市界面的连续性,也可以利用裙房将下冲风导向群房屋面以减少风对地面的影响。

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围合式的布局固然能够起到防风防寒的作用,但是局部建筑遮挡对于底部的采光有影响,而且对于夏季的通风也极为不利。在规划布局上应多在行列式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如选择错列式和斜列式,以营造良好的微气候环境。

3.2场地规划设计策略

3.2.1 合理的功能布局

住区内部按照功能区划分可以大致分为,居住区、公建区和休闲绿化区。就辽滨地区而言,主导风向如图3.3所示。因此,将低矮的公建区以及休闲绿化区布置在西南侧,将多层以及高层布置在东北侧不仅能够利于夏季的通风,同时利用建筑高低的不同,将冬季寒冷气流挡在高层外侧,优化住区外环境微气候。

公共活动区域应尽量选择布置在小区中向阳的位置,从而保证居民在户外活动时获得充足的阳光。为了避免在住区的入口形成风口,同时也为了隔离来自城市的噪音,可以将公建布置在活动场地与城市干道之间进行阻隔,在增加了住区环境私密性的同时也对微气候环境进行相应的优化。

3.2.2 绿化植物的利用

绿化不但能起到美化景观的作用,对于微气候环境的调节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结合住区整体的设计,通过对绿化用地的设置、绿化种类的选择以及绿化形态的控制,可以有效的改善居住区的微气候,为居民提供相对舒适的微气候环境。

利用植物枝叶的稀疏程度,进行合理的配置,能够合理的做到防风与通风,在冬季风盛行的方向应种植枝叶较浓密的常绿灌木和乔木,在夏季风盛行方向种植下层开敞的乔木,以利于夏季通风。同时应当在人们活动频繁的室外场所冬季主导风向上游合理种植绿化,同时在夏季能够遮阳避暑[2]。综合绿化的设计分析,可以推断出辽滨新城住区的绿化对风环境控制图以及植物种植模式图,如图3.4--3.5所示:

利用植物的高低配置对住宅周围进行导风设置,夏季可以在建筑的迎风面,通过如图3.6(a)所示的配置方式,将高空中的气流引向地面,加强行人处的夏季通风。冬季在建筑的迎风面可以利用如图3.6(b) 所示的配置方式,将底部的气流导向空中,从而减少对地面行人处的影响。

本文针对北方双主要型城市住区风环境的优化,在布局形式层面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通过此研究,为城市住区环境的优化设计提供方法和思路,为创造生态、舒适的当代城市住区环境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 陈益峰.现代园林地形塑造与空间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2] 于海泳.大连住宅小区风环境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陈宇青.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4] 李云平.寒地高层住区风环境模拟分析及设计策略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5] 陈雄.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住区空间规划设计.华中建筑.2012

[6] 赵森.城市住区景观环境规划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12

[7] 邵宇翎.城市住区室外热环境数值模拟研究.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

[8] 刘晓波,李珂.城市住区规模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11

作者简介

篇(10)

二、教学手段改革

本重点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基本内容,对于一些复杂的工程实例,学生无法想象、教师也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东西,采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进行演示。同时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采用教、学互动式,教学、科研互动式等新型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科技创新,并让部分学生参加到老师的研究课题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让学生参与了“整合营销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课题,学生到房地产企业实习,搜集相关资料,掌握了很多实际知识,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性管理人才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被充分运用。在讲到资金时间价值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介绍了一个案例:1626年,有一荷兰人从印第安人那里花了24美元买下了曼哈顿岛。据说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合算的投资,而且所有的红利免税。24美元真的很便宜吗?如果当年的这24美元没有用来购买曼哈顿岛,而是用作其他投资了呢?假设每年8%的投资收益率,不考虑战争、灾难、经济萧条等社会因素,这24美元到2004年会是多少?让学生一起来计算结果,最后的结果让学生大吃一惊,24美元在经过378年后,按8%的利率计算,竟然可得到103万亿美元。通过这样有趣的案例分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本课程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了大量实际工程进行案例教学,例如在讲授工程项目财务评价时,就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以杭州“亲亲家园”小区工程项目为例进行财务评价,通过对这个案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了如何编制财务报表,如何计算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偿债备付率等评价指标,以及如何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通过对实际工程的案例分析,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综合运用。本课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网络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更新网络课件,新编了特色明显、适合我校教学使用的网络课件,丰富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已全部上网,并使《工程经济学》教学逐步过渡到网上教学,建立互动式工程经济学教育网。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本重点课程建设主要从以下各方面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对一个实际项目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的经济评价部分的工作。通过课堂上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价部分进行系统分析和内容构成的讲授,让学生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综合,以大作业的方式完成实际项目的经济评价。

2.在学生完成上述实际项目的经济评价工作之后,安排学生对在经济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讨论和分析,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实习考察、参观学习增强了其感性认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四、教学评价改革

本重点课程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部分的考核实行考教分离,流水阅卷和主考负责制;对讲座形式讲授的内容采用写文献综述的方法考核,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和毕业论文的格式相同。考试统一命题,其难度、深度、广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评分标准严格合理,学生成绩分布合理。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试题与本课程的定位相符。本重点课程建设在现有基础上,更新试题内容,完成试题库建设,提高试题质量,真正做到教考分离,提高教学质量。考试的方式灵活多样,除了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外,还外加开放性题目,以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开放试题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思路。

五、师资队伍建设

本课程现有五名主讲教师,都毕业于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同时已经大都具有从事《工程经济学》教学的经验。从师资结构看,本学科的主讲教师中:教授2人,讲师3人;博士2人,硕士2人,学士1人。该师资结构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职称和学历梯度。由上述情况可知,本课程已经具有一支学历、知识结构合理、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五位教师已经基本可以满足本科教学和考研指导的需要;同时,已完成的《建筑经济学》教学改革项目,对改善本课程的教学手段、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学水平大有裨益,大大更新了原有的教学理念。课程建设考虑工程经济学教学力量的新老交替,为此加强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教研室内进一步加强并完善了传帮带制度,明确责任,严格考核,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六、结论

本重点课程建设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本重点课程建设具有以下创新点。

1.紧密结合我国建筑业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同时适当吸纳国外工程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针对本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对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调整与拓展。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64-02

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对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了反思和要求。但是目前还存在教学内容陈旧,课程教学方法本科化,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授式教学模式,缺乏培养研究能力的实践环节,课程信息量小,学科交叉知识少,缺乏创新思想的启发等问题[1]。教师要以课程教学为中介,在课程教学中突出“研究”性,才能使其在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中发挥作用,使其成为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2]。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首先是培养研究生对于新的知识的接受能力,即能够阅读查找与本专业或相关专专业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归类总结并发现专业最新的发展方向和难点;其次是培养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能力,通过现场的调研、参观,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把握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探索;另外还要培养交流表达、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要使学生学会如何与团队合作,将自己的想法转化成科研成果进行阐释,真正成为具有科研能力同时还具备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创新型知识人才。因此,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应当成为强化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3],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对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开设了跨学科研究生课程“建筑火灾安全技术”并进行教学改革,以期实现课程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兼顾。该课程设置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面向土木工程下设的防灾减灾学科、给水排水学科以及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开设,是一门典型的跨学科专业课程。本文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介绍在课程教学中贯穿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路和实践。

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和分析能力。研究生与本科生学习内容的差别除了所用教材上所要求研究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如“建筑火灾安全技术”这样的跨学科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包括城市防灾、消防安全、通风排烟、人员疏散等。结合建筑火灾安全技术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方面:(1)本课程所选教材中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国家规范。(2)经过查找学校数据库内的文献,或借阅较新出版的纸质书籍期刊等与本课程相关,较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因此学生教学课程除了所用相应的配套教材外,同时还鼓励学生自己通过文献检索,从教材之外进行阅读学习。在课程中,教师不只是对基础知识进行传授,同时将同学们针对自己未来研究方向查找到的相关中文、英文文献,国内外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优秀博士、硕士毕业论文,与基础教学内容进行穿插编排,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进行讲解,实时为学生补充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全方位对研究生期间,所学的课程进行更深入的认识。不仅补充了学生平时缺乏的广泛的知识外,同时巩固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对学生查找其他文献资料尤为重要,为了避免学生刚开始无法准确查找与自己所学有用的、具有权威性的资料,教师应当在课上对其检索内容进行引导,并对已经找到的文献与课本相关章节做出针对性的对比和筛选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讲解。

2.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是从被动的接受并掌握所学专业课的知识,到自己独立思考,发现其中所存在问题,并能够对一个问题进行解决和分析的过渡。所以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不再由老师一人完成,而是更多的将教学工作由学生自己完成,从而锻炼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增强学生科研的意识。例如,每次课堂上半段经教师进行传统式的理论知识教授,而下半段课时让学生分成小组,对本章节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和不同的看法,并在课后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文献查找、自己分析探究等工作。对比较值得探究的问题,进行小组论文汇报的形式在课上同老师与同学进行汇报。对于做出汇报的和找出比较有意义的问题的,进行学分的奖励。通过学生自身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在学习研究生课程所需的对多种类型知识的整合能力,同时还在发现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将理论与实际进行对比的方式的学习与探索中,培养了学生科研能力。而且对于研究生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上的选择与探索能力,对于未知领域的学结能力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训练。

3.通过实际工程应用案例的调研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分析能力。在研究生期间,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研究生不光要求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对语言的表达等其他综合能力。本课程教师应当将同学划分成以组为单位的集体,利用课外时间,自行组织课外调研工作,与设计或者管理建筑内消防系统的设计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并对真实的系统进行参观学习。将实际中出现的设备或系统形式进行归类,还原成所学知识,并讲解其运行方式,提出存在的问题。学生在以组为单位,对所接触的工程案例与所对应章节的知识串联,进行PPT形式的汇报,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则在一旁进汇报后的点评和指导。这样保持教育教学的连贯性,在一个实际工程中,使得学生定期的将以往所学知识进行消化、钻研,在以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实际工程所面临的新问题,进行探讨,从而锻炼了科研能力。

4.通过修改以往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综合素质。研究生所学课程的考试以往大多是书本内容以卷面的形式进行测试。用分数来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虽然可以比较准确的检测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但是并不能精确地衡量研究生在所学学科之中所表现出的科研以及其他综合能力。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将会出现卷面形式以外的其他考查形式。如,将对平日所学内容为中心点,向外对更广泛、更新的文献、书籍进行查找。这方面的平时成绩将折合成最后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另外,学生的个人成绩将不再与本人挂钩,而是与所分得学习小组进行统一评价,各个小组进行定期的论文汇报所得成绩,将占学生本人成绩的绝大部分。从而激发同学间协作意识,共同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发掘与探讨。这种重视平时的考核方式,让学生真正去实践探索研究,在文献查找,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强迫学生对多方面能力进行提升,满足学分的要求。同时以组为基准单位进行评分,然后对组内再以此为基础对内部组员进行分数微调。迫使学生在科研探索中加强了协调合作锻炼。

二、探索和实践的效果

经过连续3年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后,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的革新,使得研究生接受到了课本以外的更加新颖、更为广泛的知识,使得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掌握所学知识最新的脉络和动向,在书本基础知识教学之上,对所学专业有了一个更为深远的理解与认识。为研究生未来的成长与发现解决所研究难题能力的提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研究生课程教授方法的革新,使得学生不再接受被动模式的知识传输方式,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知的欲望。3年来,通过课程改革,90%的学生反映通过该课程学习使自己在科研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通过完成近9种类型的建筑火灾安全设施和技术的分析,完成调研分析报告近20份,发表相关的科研论文10篇。

总之,研究生课程教学要凸显教学与研究结合并致力于促进研究生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学会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要领,最终达到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秦发兰,汪华,胡承孝.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8-150.

[2]李昌新.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及其强化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9,(4):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