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语言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语言能力与语言习得
语言能力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具有规约性意义的符号单位组成的清单库,词库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结构有序意指语言具有系统性和层级性;规约性意义意指与各种知识、语言实际使用密切相关;清单库意指语言本身不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语言使用者的特征;符号单位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的全部内容。能用来描写语言系统的单位是:实际出现的语义、音系或符号单位;允准结构的图式。
语言能力是人类总体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语言能力观意味着语言能力以具体的语言项目为基础,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语言项目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语言项目是一个一个习得的。
二、语言识解与语言产出
语言使用事件是一个实际的语言使用行为,无论是语言表达式的选择、语言资源的利用,还是非语言资源如记忆、规划、问题求解能力、各种知识以及对社会、文化和话语语境的把握,都是由语言使用者控制的。易言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主体性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语言使用中的语义建构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识解。语言使用者的识解对解释外语学习中的语言产出具有核心意义。只有从语言使用和说话者识解的视角来考察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型式才能充分理解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与语言习得的良性互动关系。(王寅,2005)
语义是语言的核心,而语义的核心又是识解。识解使得语言使用者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来看待相同的和不同的事件和语言行为。语言由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和灵活。人们使用语言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隐喻的。隐喻是思维和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在词和构式的多义性、习语的形成、语篇的建构、表达方式的选择、新词新语的创造等各个方面都无所不在。(刘正光,2010)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取决于语言学习者的识解,一方面意味着语言的约定性本质,另一方面表明使用者对话语中语言表达式的分布具有选择决定权,即语言使用者处于语言使用事件的中心地位。学习者不断发现所学语言的理据性结构和原则,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在不断增强。(文旭,2007)
三、语言理据与语言教学
研究表明,洞察性学习比机械性学习要有效得多。认知语言学的语义中心观实际上就是强调语言的理据性。关于理据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理论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都有明确、中肯的论述。有理据的词语学起来比没有理据的要容易得多,同时有理据的知识记忆使用起来也要比没有理据的要容易。明确地理解语言的工作方式,将经验服从于分析的需要,适合学习者的认识风格。事实上,当学习者了解了语言的工作方式,他们就会开始构建或重新建构他们个人关于所学语言的各种假设。语言系统中的各种理据对语言教学具有许多启示意义。Boers & Lindstromberg(刘正光,2010)总结了以下三点:
第一,深化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习者在掌握其理据过程中更加关注其内涵意义并激活其语义网络。如drive sb.into a corner(把某人逼入绝境)这个习语来源于拳击比赛。在拳击比赛中,一方被逼到角落,说明已经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了。学习者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并联想起这样的场景后,可以对同样来源的词语的意义作出预测,如corner(步步紧逼)作动词用的意义。将新词语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习。
第二,加深记忆。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思考意义与意义之间、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在语言习得研究中被认为是一个扩展的过程。扩展分为语义扩展和结构扩展。语义扩展指关于词或构式的意义的心理活动,结构扩展指关于词或构式的型式的心理活动。由于扩展是在比较深的层面上处理信息,因而能增加信息在记忆中永驻的可能性,促进学习。
第三,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的构建过程就是概念化的过程。在概念化的过程中,语言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必定影响着概念化的内容与方式。因而,理解目标语文化中所隐含的个性化内容、价值系统和态度也就成为了语言学习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作为增强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的工具,语言也就不仅仅是交际的媒介。这样的语言与文化本身就是认知和情感的财富,能扩展学习者的百科知识和跨文化能力。了解语言的运行机制、意义的生成方式、语言与文化以及和概念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目标语和目标文化,同时也更深入地理解母语与母语文化,从而形成对世界的新的认识。当语言学习者了解了语言的运行方式、意义的生成方式、语言与文化以及与认知的联系,他们就会从不同的视角更深刻地解读目标语及其文化,同时更深刻地理解母语和母语文化。
四、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学习
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化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对全面培养语言、文化和思维能力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文化通过语言影响思维方式,直接反映在不同文化对经验世界(概念)的范畴化方式之中。不同文化中的概念原型往往是有差别的,如色谱。英语和德语中焦点颜色有十一种,而汉语中往往认为是七种。颜色词的文化引申意义也差别很大。学习者在理解文化差异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体会到范畴化边界的模糊性,另一方面又可以理解文化的边界性和不可译性。学习者逐渐明白母语和外语无论是在语义关系还是在结构相似性上都不可能一一对应或对等,更不用说文化内涵与联系了。发现差异的过程就是培养语言与文化意识的过程。(刘正光,2010)
认知语言学认为,文化不是外在于语言的某个方面,而是存在于语言本身的各个层面,就在每一个词中、每一个语法构式中,可以通过语言行为和语言分析发现,不断地由语言来交流。在对每一个词、每一个语法构式,对不同语体和语篇中的隐喻和转喻基础的认识与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逐渐发现概念隐喻的操控功能,从而意识到语言是灵活的和具有力量的,同时了解语言中的文化知识。概念隐喻可以从三个方面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第一,概念隐喻指我们的概念系统中存在一个隐喻结构,这个结构潜在地影响甚至建构我们的思维方式,如以空间表达时间,以旅行表达人生,以建筑物表达理论。
第二,学习者逐渐掌握这样的概念隐喻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会抽象思维的过程,一个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过程,一个建立概念结构或概念域的过程。
第三,由于隐喻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学习者理解隐喻的过程也是逐渐扩展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视角、促进思维逐渐理性化的过程。(刘正光,2010)
隐喻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习语的理解与记忆。习语曾被认为是语言中的“死喻”,因为它们已经变得非常稳定和广为接受,使用者对它们的隐喻性特征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有两种方法能够重新激活习语背后生动的意象,一是发现其中的概念隐喻,二是追溯其产生的原有语境和本义。如果学习者能够根据概念隐喻原理去理解习语产生的直义基础,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理解和记忆习语的效果也会更好。
隐喻的学习能增强对多义性的理解能力。语言中多义性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同的意义形成一个语义网络。语言是一个由意义、词、语音等符号单位组成的认知网络。如果把一些高频词的不同意义分别处理为单义词、同音异议词等,对语言学习是没有好处的,因为这就把意义之间的相互联系切割掉了。以介词为例。介词所表达的时空意义与人类的空间经验紧密相关,并形成一个网络。它们之间联系的一个基本机制就是概念隐喻。大量证据表明学习者如果知道从中心意义到扩展意义中概念隐喻所起的作用,学习效果就要好得多。
五、认知语言学与整体性教学
对语言本质特征的认识,决定着对语言习得过程的认识和对语言教学基本原则的选择。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特征是符号性,语言构式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单位;语言的符号性决定了语言的基本目的之一是为交际服务。语言知识是语义、语音和符号特征的统一知识。
语言知识是互相联系的,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器官,各种认知能力相互作用,协同发展。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本质的认识及其基于使用的语言观从微观和宏观的层面都为整体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微观的视角看,语言是由形义配对构成的符号单位组成,词汇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这表明语言学习必须是形义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学会。
从宏观的视角看,语言知识是从语言使用事件中逐渐抽象出来的,这表明,语言知识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等语境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包含了语言学习者对语言使用事件的识解。这就是说,在语言使用中,认知的、情感的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
认知语言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理论模型为解释人类怎样学会语言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与方法。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认为,语言知识是逐渐从初级图式到高级图式抽象出来的。(刘正光,2010)
六、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语义具有中心地位;语言以使用为基础,语法产生于语言使用;所有符号单位都有意义(刘宇红,2006)。基于使用的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对语言教学原则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普遍规则的作用有限,二是文化教学(包括交际、社会的文化语境)必须贯穿于语言教学。
之所以说普遍规则作用有限,是因为完全具有普遍意义的构式在约定性型式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因此,即使完全掌握了语言规则也不能确保语言习得的流利性。事实上,要实现语言习得的流利性,学习者必须掌握大量的固定表达式和具体场合下遣词造句的基本方式。要充分考虑词汇、语法以及其他语言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词汇、语法必须教,但绝对不能成为语言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甚至全部内容。语言不仅仅是由词汇和语法组成,它还包含着大量的各种文化内容。更重要的是,语言学习不是掌握一个静态的知识系统,而是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认知的参与会变得十分复杂和灵活。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J].外语研
究,2010,(1).
[3]文旭.语义、认知与识解[J].外语学刊,2007,(6).
从柯教授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教学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汉语教学中不易形成学体系的教学部分。文化教学会因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同,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在柯教授走访调查的中国和北美各处的学校中,他发现目前各地的文化教学有三个共同的特点:(1)设有专门的文化课程,有具体的教学纲领。柯教授的调查显示各地的汉语教学都相当重视文化的教学和渗透,有具体的教学纲领。大部分学校都将文化课程的内容设定在历史,艺术和传统方面,每个年级都有指定的话题和内容。语言教学的老师都是绞尽脑汁的设计各种文化活动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领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但这些课程大多处于初级阶段,课程开发和教材资源的开发还不完善。针对低幼的语言文化教材是相当匮乏的(2)通过语言课来进行文化内容的教学与练习。我个人也有同感,目前的文化教学都主要渗透于语言教学中。通过语言的学习了解文化,深刻并掌握语言知识。但学生的年级不同,对汉语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不同。(3)以汉语为母语的老师将其自身的文化视角引入课堂。但各地的文化教学效果会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老师们的文化背景不同,对文化知识见解不同,教学的方式和视角也有所不同。所以文化教学就没有一个客观的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考察。所以教师将自身文化视角引入汉语课堂,文化知识的学习又是个无法考量的部分。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核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柯教授的书中了解到,学生往往对中国文化课很感兴趣。部分原因是在这些课程中有很多活动是要求学生动手参与的活动,课堂气氛比较轻松。作为我们汉语教学的老师,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要有足够的认识。让学生在不同的文化情景中使用汉语,要着重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与学生年龄相当的文化材料和资源。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让文化自然而然的融入他们的观念。让学生在交流中意识到并自觉地比较文化差异,从而进行文化转换。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语言学得越多,需要的相应文化知识也越多,否则就会像机器人,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因为我们是在用情感的交流与人打交道。所以我们的汉语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并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够在交流的时候转换到对应的语言和文化元素。正如柯教授重点强调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中核心和最重要不可或缺的部分。语言教学如果没有融入文化元素,会显得枯燥乏味不生动,没有依据。了解并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深入了解和懂得该门语言的文化。这样才能在运用语言的同时理解对方的心情和交流的背景。我们的学生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中学习汉语,我们就必须选用他们最感兴趣的文化内容去引导他们的学习。柯教授提到另一种文化常识和技能是,学生要学会听取语言中潜在的社会和文化信息。例如很多外国朋友都很感兴趣的“意思”一词。在不同的语境里,该词便有不同的意思。在文化内容方面,学生要对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有基本的了解。
在幼儿园到八年级的汉语教学指导性提纲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柯教授在每一章的开始,都认真探究这一阶段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遵从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特征来制定和设置学习的文化内容,文化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理解中国文化,学会中国的思维方式。低龄儿童在教室里集中精力注意并跟随老师教学的时间较短,但是孩子们较成人来说会更大胆的运用语言。所以柯教授提到的文化教学的第三个共同特点相当重要。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在汉语教学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知识丰富,能够同情,理解学生,还要懂得与学生一起协作配合,善于分享观点也善于听取学生的想法。柯老师确定了每个年龄段应该达到怎样的语言及文化理解水平,然后逐步确立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达到这个水平。柯老师强调孩子的文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熏陶。所以老师们在教授低年级的孩子时一定要保持一颗童心,从孩子的视角去感受他们的情感,挫折或是挑战。柯教授把三种文化类型生动的融入到行为文化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阅读者,我都能感受到课堂设计的趣味和引人入胜。例如对低年级的孩子进行教学,柯教授让孩子们多动嘴,通过教室里的图片和挂图让孩子看图进行口语练习,产生印象记忆。然后让孩子们动手,锻炼手眼脑的协调,刺激眼睛和脑部的记忆。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走进中国城,感受中餐,学会用筷子,学会包饺子。可以让家长一起参与到活动中。 喝一碗家长们提供的食材,做的蘑菇汤;一起揉揉捏捏面团学做饺子;一起围着小碗用筷子夹豆子……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和家长们体会一个鲜活的中国文化。例如书中提到的教师节。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人们说话、写文章等信息流通离不开语言。因此,如何正确而规范地使用语言,是幼儿教学工作中时时应注意的问题。幼儿教师正确地传递使用语言,实际上是将前人的文化(文明)信息及当时的社会现象准确地传递给幼儿的大脑记忆。幼儿语言教学涉及两个问题:
一、在教学工作中,如何规范地传承使用语言;
二、语言具有时代的特征性,如何判别、理解流行语言对幼儿教学工作的影响。针对这两个问题,现就个人在幼儿教学工作中的心得和体会做番梳理,试与诸贤商榷,交流探讨,共同促进幼儿语言教学工作。
1读书识字不容易
前年参加一个教师培训学习,授课老师讲到美字,说“美,甘也。
据专家近期考证,美,从甲骨文的形态上看,非羊、大的合体字,而字形乃是一个头戴羽饰的人形,装扮得十分美丽。从形、义、语源的演变来看,美的本意来自以羽毛为装扮的舞蹈。因此,美,起源于舞蹈。
美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传递引发的文化信息自然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念,寻根溯源,一曰味美为“美”,是“物质享受”的范畴,可以解释为古人有好东西吃就是美丽的,美好的事情;一曰与“舞”同义,是精神层面的需要,追求人类精神上的文明。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经考证比较,立现语境格调的高低,因此对幼儿教师来说,训练幼儿语言能力,规范教学用语不是一件轻松随意的工作。
2借我一双慧眼辨别时尚语言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网络语言更是把人看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是长期浸于电脑网络世界的人,看网络语言简直是看天书,例如:菜鸟(技术水平差)、MM(妹妹)、7451(气死我了)……面对这些语言,我们只能徒叹,借用一句流行歌词,“不是我不明白,实在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时尚语言的创造者主要是青年,传播和使用者也主要是青年。无庸讳言,时尚语言的流行,对一些青年幼儿教师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年5月中旬发生的汶川地震,有位幼儿教师在课堂上讲起抗震救灾的故事,说有位大款捐了很多钱,突然有位小朋友站起来,问:“老师,什么是大款?”“大款是指有钱的人。”老师回答。“那我也是大款了,我口袋里有两块钱。”小朋友认真的样子让当场的老师们忍俊不住的笑了起来。
说来是个笑话,仔细思量,反映出我们个别青年幼儿教师说话用词的随意性,不规范。在平日,幼儿教师之间说话同样有此类似的现象,比较热忠于“旧瓶装新酒”式的翻新与改造;或者处于逆反心理,正话反说,把原来的意思换成反面理解。
但是,如果把这些时尚语言带到教学课堂上去,显然不妥,容易造成幼儿认知上的混淆。为此,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教学上,说话用词应与时尚语言保持适当距离,以规范的语言循循善诱,使汉语的魅力成为幼儿的吸引力。
3形式多样训练幼儿语言能力
如何训练幼儿语言能力?如何准确地规范地将前人的文化(文明)信息传承给幼儿,是我们每个幼儿教师严肃思考的问题和神圣的工作职责。我认为,首先要了解中国语言的特征、内涵及运行规律。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如蜜蜂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即使读一些与本专业联系不大的书,也是有益处的,因为知识的本身有它的共性,万物同源,读书的过程既是精神享受,同时是引发工作灵感的源泉所在。
其次,结合幼儿兴趣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法训练幼儿语言能力,这里,就个人从事幼儿教学工作中谈点体会和见解。
3.1音乐训练法。音乐是陶冶人的一种艺术,针对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我适当地将一些日常教学工作、语言学习的内容用音乐进行。例如,上课前小朋友们吵吵闹闹一时安静不下来,我就坐在钢琴前弹起法国作曲家圣·桑(1835-1921)的《母鸡和公鸡》乐曲,歌词是由我填写的,琴声一响,小朋友立即张开小口齐声唱:小朋友啊坐下来,坐下来,老师就要上课啦,谁先安静注意听,谁就是妈妈的乖宝—宝—。一曲弹下来,教室里立即安静下来。在轻松明快的音乐节奏中,达到管理和语言训练的双重效果。
3.2游戏训练法。要开阔幼儿的眼界,提高幼儿语言能力,就一定要把人类文化最精华的东西展现给幼儿,让幼儿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唐诗宋词拥抱,与李白、杜甫、坡对话,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及自然和谐之美相交流。上学期我教给小朋友一首骆宾王写的《咏鹅》诗,我先是通过电教形式让小朋友们学习了几遍,个个会背诵之后,再将全诗18个字分解变成游戏动作,三个小朋友扮装成三只美丽的白鹅,剩下的15个字根据诗的意境、背景,由15个小朋友分别装扮,并在头饰上涂上不同颜色,15个小朋友即是字的画意,又是诗意的组合再现,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强幼儿对诗的欣赏力和理解力,同时又感受到汉文字的语言魅力。
3.3讲、听故事训练法。幼儿爱听故事,掌握这个特点,我每个学期要花一个月时间进行“讲、听故事”主题教学设计。教学的方式:一是听老师讲,二是通过多媒体听故事,三是由幼儿复述,大家轮流“当一回小老师”,将故事的内容表演给小朋友看,目的是通过听、讲故事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嫦娥奔月”这则神话故事,我采用“模拟现场情景”进行教学设计,将故事的内容改编成四个剧幕场景,由七个小朋友以不同的角色完整地表述这则经典神话。
3.4舞蹈训练法。中国文字和词具有形、声、意、音的特点,而如何用舞蹈艺术阐释中国的字和词呢?环视海内外,不乏勇敢的探索者和创作者,他们或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注入现代元素,使中国古老的语言复活;或在现代艺术上加点传统元素,使人们看见祖先模糊的影子。其中杰出者,有台湾文化学者白先勇先生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有评注者云:戏剧活化石——昆剧复活了。这些勇敢的探索者和创作者,无疑是值得后人敬仰的。可我心中想到的范例,是由林怀民先生创立的现代舞蹈团——云门舞集,他与其他创作者不同的是,舞台上演员的形体语言、手法、灯光音响的装饰,完全是现代的,舞蹈的内容却展示如书法、水墨画写意、唐诗等中国最经典的艺术。林怀民先生杰出的贡献,为他赢得天下名。受他的启发和影响,2006年为迎“六一”儿童节,我编排了一个《蜀道难》现代舞蹈,舞蹈的内容取自唐代诗人李白的七言古体诗《蜀道难》,舞蹈的音乐、节奏、形体语言,基本上模拟云门舞集的创作。但为了加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及舞台整体效果,我根据音乐的节奏安排了10位小朋友站在后台进行诗歌吟咏。这一设计,起到舞蹈背景及烘托舞蹈空灵氛围。汇演时颇受现场领导和观众的好评。
总之,中国语言的艺术美感及无穷的魅力,常常激发我教学设计上的灵感,同时是我们幼儿语言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创意是无限的,形式是多样的。我选择上述四种教学方法进行回顾,并不惜笔墨介绍训练方法的背景和感受,以及创作者的范例如白先勇、林怀民二贤,其目的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浙江教育报刊总社,2008(5).
C语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编程语言,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上机课的实践操作,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和编程能力,为今后的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做好准备。同其他计算机语言类一样,C语言语法规则多,知识点琐碎且枯燥,往往在课程开始,学生还有些学习兴趣,但是随着内容的不断深入,使用方法随之灵活多变,使得学生变得摸不清头脑,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受到影响。因此如何上好C语言课,是目前老师和学生们面临的共同难题。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学生对这门课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与态度,很多人认为该门课程就是介绍C语言的一些概念、语法规则等基础知识,另有一些学生则认为跟其他的程序开发语言,如,Java、C#等相比,C语言已经过时,用处不大。其次,我们的教师在C语言的课堂讲授上大多数还停留传统的基础上,没有创新,授课还是以基础语法的讲授和掌握为主,虽然这使得学生系统和完整地学习了理论知识,但却忽略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被动式的接受教育,因此他们积极性并不高,学习兴趣不强。在上机课过程中有的学生过分依赖书本,每次上机,学生就拿着书本上已有的代码来验证算法,因而对知识的运用上缺乏灵活多变的能力。第三,虽然课后我们布置了一些题目让学生们去巩固课堂上的知识点,但是因为缺乏对过程的监督,大部分学生根本不是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来完成的,而是抄袭网络或者一些教材上的案例,因此教师根本无法真正检测学生是否学会所讲授内容。
二、可采用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可采用以下措施来进行改进。
1.重视第一次课,让学生对C语言产生的良好印象
学生们以前从未接触过C语言,对此既好奇又有所畏惧。第一次课课堂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可以在第一次课时讲解一些能够被学生所接受的内容。比如:给学生展示一些C语言编出的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向学生展示C语言的重要性。给学生讲解C语言的编译环境,了解程序执行过程等。
2.采用自上而下、逐步细化和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想
也就是先整体规划设计,再确定具体方案,最后进行各部分的设计。用这种方法便于验证算法的正确性,在向下一层展开之前仔细检查本设计是否正确,正确后再向下一步细化。如果每一层的设计都没有问题,那么整个算法就是正确的。如果在调试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也方便查找原因。另外,在程序比较复杂的时候,还可以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根据程序的功能将其划分为若干的子功能模块,如果子模块还太大,那么就继续划分成二级子模块。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这样的话每一个子任务完成起来就要简单多了。
3.多次讲解,反复练习,熟练掌握
由于C语言程序书写很自由,它的运算符又多样化,这使得学生在某些问题上经常犯一些小的错误,比如,书写符号不规范,变量的类型搞不清,缺少句末符号,丢三落四的的情况经常出现。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反复讲解,重复练习,让学生彻底改掉这些小的毛病,直至规范。
4.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由于很多学生的数学底子比较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对于C语言这类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所以课题上,我们除了要加强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能力的训练上以外,还要讲解一些数学知识及逻辑知识。比如,我们在向学生讲解一道等差数列的程序算法之前,可以先让学生重新回顾一下中学时代所学的等差数列的概念及相关计算公式,然后再运用到我们的程序上,这样循序渐进,学生才容易接受。对那些带有复杂的数学公式的算法要大胆取舍,看清哪些适合于学生。这样虽然学生少学了一些复杂深奥的东西,但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这样自然也对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5.重视上机实践
要想学好C语言,上机实践课非常重要。学生上机操作做好了,才能树立编程的信心,才能够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上机实践课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布置好题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为此做准备,教师可采用引导的方法给学生一些提示,比如要用到哪些算法,函数,整个程序的结构设计包括哪些模块等等。在上机过程中,也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多多鼓励学生,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要引导学他们向创新思维飞跃。上机课结束后,要及时查看学生的实训效果,而不能不管不问,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对他们所做的及时给予认可,要让学生知道,编程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肯动手动脑,就能做到。
三、结束语
我们知道,任何的教学方法都不能涵盖所有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方法。C语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开展教学,不但让学生充分认识该课程的重要性,也要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以提高他们的编程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为目标。这样,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学的理念,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营销语言与商业相伴而生,并随着商业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在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营销成败往往与经营语言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注重语言的功能和作用,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营销语言能力是我们在营销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孔子说过:“言不顺,则事不成”。但对营销语言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实践。在在校生无法拥有更多实践经验的情况下,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尽可能感性地了解营销语言特征,以便在日后的营销活动中做到“言顺而事成”,是非常必要也是可行的。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在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一般营销语言方面做了多方面探讨,感觉收效甚多,现简介其中之一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只有亲自收集整理材料、思索问题、准备发言内容,才能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才能促进实际运用。所以教师必须切实做好指导、督促工作,经常通过每组的负责人及时了解收集进展情况。
二、课堂教学
(一)教学方式
课堂上,各组派代表讲述案例(最少两个),介绍语言要求,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学生们经过充分准备,派代表选择本组典型性较强的资料到讲台讲述。他们或者讲述案例,或者把自己了解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提问,教师只起引导和控制时间的作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营销语言原则的要点,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的思路。因为内容是学生们较感兴趣的,他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课堂气氛往往比较热烈,教学效果一般不错。这一过程在加深学生们对营销语言理解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口才能力得到训练。
(二)营销语言原则内容简介
经过课堂归纳总结,概括营销语言表达原则主要内容如下:
1.话合礼仪。学生举例:一次某某同学到商场购物,一位年轻女售货员打招呼:“大姐想要点什么?” 某某同学随即白她一眼离开柜台,原本要买的东西也放弃了,心想“我比你还老吗,你以为你很年轻吗!”愤愤然发誓以后再不买她的东西。年轻售货员并不知自己犯了称呼大忌。师生讨论归纳:在经营场合说话要合乎礼仪,首先要善用敬语,显示谦虚、尊重,如见人问候“您好、先生您好、小姐您早”;迎送时说“欢迎光临、欢迎再来”;求请时用“对不起,请稍等”、“你好,请问需要什么”、“搞错了,真不好意思,请多多包涵”。其次要合乎礼仪规则,如称呼要注意语言习惯和职业特点,对初次交往或陌生人一般以国际通用的“先生、小姐”相称,了解职业或职位则以职业、职位相称,如“经理、老师”等,总之称呼分清对象、场合,尽量就高不就低。礼貌用语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有善心才有善言”,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敬人一尺,人才会敬你一丈。只有一个相互尊重的环境里,人们才会更好地和睦相处,经营活动才可能成功。
2.话由旨遣。学生举例:两位朋友同时选购衣服,服务员对刚试衣出来的瘦高个说:“你没有这么胖,这衣服很适合你。”,另一位稍胖的顾客面露不悦,失去了试衣的热情,瘦高个见自己的朋友不悦,也不好意思再试穿下去。服务员的目的是希望两位顾客都喜欢自己的商品,说出话来却顾此失彼,结果适得其反。师生讨论归纳:语言要服从行为的目的、需要,从沟通、宣传或说服的角度出发去选择内容和表达方式。开口说话之前要自问“我应该说些什么”、“我应该怎样去说”,应该设想一下可能产生的效果,从而接受说话主旨的调遣,获得较好的说话效果,一切以对方信服、喜悦为目的。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3.话因人异。学生举例:一次误闯入高档时装店,问衣服价钱,服务员说:“这些衣服风格成熟,价位又比较高,像你这样年轻时尚的女孩子,不太适合,你应该去找些价格适宜,不喜欢丢了也不心疼的。”我知趣地很有面子地走了。这位售货员懂得对我们这些穷学生怎么说才有效而不伤我们的自尊,不像很多势利眼:“摸什么摸,买得起吗你?”师生讨论归纳:谈话要有强烈的对象意识,话因人异,根据谈话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文化知识水平及思想状况区别对待。话讲得好不好,不仅要看话语是否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尤其还要看谈话内容是不是符合谈话对象的需要,对方是否乐于接受。俗话说“对着先生就谈书,对着屠夫就讲猪”。如对知识分子,用语文雅、委婉;对工人同志,用语直接、爽快;对乡下老大娘,用语则通俗、朴实,这就恰到好处的适应了不同对象的不同爱好和文化修养。总之,要在了解对象的基础上,说出合适、有礼、让对方喜欢的话,人喜则语言易入。
教学语言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方面。近几年来,国家和社会,包括教师自身都对中国的教育进行了反思,发现了诸多的问题,教育改革也日趋深入,教学语言的研究受到学界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给教师语言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也给教师语言研究提出了强大的挑战。
一.语文教学语言研究的基本走向和特点
1.语文教学语言研究的基本走向。语文教师需要拓展视野,树立大语文观念;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知识的主宰者、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的角色从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探索者,变为积极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学会凭借自己的语言魅力,去影响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有效地调控学习进程。
2.语文教学语言研究的特点。一线教师研究与专家学者研究的有机结合是教学语言研究的一个新特点,广大一线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经验的角度发表了大量的关于教学语言研究的文章,可见两者的结合研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在现代语文课教学中,仅用语言教学已略显单调,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语文教学领域里使用,作教学语言的辅助和补充,如图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音乐、幻灯、录音、录像、广播、影片、电脑、投影等,都将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
二.语文语言教学的定位及重要性
1.语文教学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语言,而且是传承母语知识及人文性的重要载体,这一点已得到广大研究者和教学人员的共识,对语文教学语言的定位已由一般的工具性向功能性、人文性、艺术性等深层理念转变。语文教学本身即是语言教学,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诗意美,让它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语文语言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专业语言,它的特殊性在于,语文教学除了应具有一般教学语言要求之外,还有比一般的教学语言更科学、更高级,更有艺术性。同时,语言本身又具有多元性和动态性,以有声语言表达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凭借师生情理互动的课堂氛围和学生学习的向师心理,发挥其延展思维、激趣、创造情境、熏陶情感等作用。
三.提高语文语言教学水平的基本原则
1.抓住心理,结合实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2.有理有据,科学有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3.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同时要善于例证,运用典型材料来说明抽象的理论,把抽象的东西与具体的东西联系起来,可使教学语言生动、具体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对于语言教学来说,这些研究极其重要,因为他们认为语言学习者不应只是学习文化环境(即“语言和文化”),还应该注意到二者的相互作用(即“文化中的语言”和“语言中的文化”)。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有三个主要趋向:一是由宏观或理论语言学转向社会中的语言研究;二是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概念扩展到交际能力的概念,这是从研究抽象的语言形式转向具体的语言运用的结果;三是将社会语言学从社会学中分离出来。在社会语境中研究语言始于语言会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且语言社团中存在着言语变体的假设。
对语言教师来说,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理想的“标准”环境会使教学操作起来简单一些,但是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却发现与课堂上所学到的不尽一致,因此他们对真实社会语境中的变化就不够敏感。换个角度说,社会语境中的语言更贴近真实生活,但其中的变化却会使语言教学更为复杂和困难。社会语言学的第二个发展趋向是社会背景下个体交际行为的研究,被称为“交际人类学(ethnographycommunication)”(Sherzer,1977)。交际行为不再被看作是语言信息的交流,而是社会中有意义的情节,交际双方都是在社会规则下运用语言。这里的“交际双方”并非单指说话人与听话人,还包括作者与读者、施事者与受事者等,因此这里提及的“信息”也包括文字等无声信息。
在19世纪,语言是学习文学的工具,因此语言教学侧重的是语言形式,尤其是书写形式;即使是在19世纪末,语言的口头形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言的教学方法。语言学和心理学也只是在脱离于社会和文化语境的情况下为语言教学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方法的科学支撑。学习语言也是为了了解一个国家与它的人民,而不是语言本身的学习。直到二战时期,语言教学理论家才开始意识到人类学与社会学能够为文化和社会的教学提供一个理论框架,他们深受Sapir和Whorf思想的影响,认为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依赖于语境的语言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是缺乏系统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并且缺乏不同语言社团的材料,解决了这个问题,语言教学就会得到前进。
“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核心之一。“教学活动主要应该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所以,我们首先应该为幼儿巧妙创设真实而又丰富的语言学习情境,使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幼儿的情绪也会因此而变得高涨起来,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幼儿进入情境,宛如在生活中。幼儿个体、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和幼儿与周围人、事、物之间能自然而然地进行语言活动。从中体验学习语言的乐趣,从而调动幼儿听和说的积极性,培养幼儿正确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实践,大量练习
“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语言的运用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安排大量时间,创设可以帮助幼儿操作运用多中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景,让每个幼儿参与其间,在动态的交际实践中反复经历、体会,提高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深刻性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机敏性,获得真知,增强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一方面注重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和练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里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比如在谈话和游戏中,让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如何采用合适的内容和语言形式与他人交谈,如何随游戏的情境和要求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在讲述活动中,让幼儿学习怎样在集体面前大胆而清楚地叙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延伸和活动建议来丰富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往,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在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中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以操练和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一、加强数学语言关键词句的理解
教学由于数学语言的准确性特点,当一个学生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文字如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必需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合的准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关键词汇。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可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通过延长直线使学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所以,在数学语言教学中既要注意语言解释,又要注意句法分析,仔细推敲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强调数学语言的形式与所表达内容的正确联系,避免形式与内容脱节。
二、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
“互译”一方面指将普通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即数学化),比如由具体的对应关系逐步抽象形成映射、函数的概念,及对抽象的数学语言理解内化借助普通语言或具体实例表达交流,比如根据映射和函数的定义构造映射和函数实例;另一方面还包括不同形态的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比如集合的自然语言表示、符号语言表示及韦恩图表示。“互译”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增强辨析能力,互译的过程体现对立统一的思想,有助于不同思路的转换与问题化归。
三、准确具体,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数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数学描述方法的定量化及数学思维的逻辑化的直接体现,必须准确地表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或公理的题设与结论、法则的内容和适用范围。数学教学语言不允许模糊不定,似是而非,即使是一字之差,也不能颠倒次序。例如,不能用“近似”替代“相似”;也不能把“轴对称”说成“对称轴”;“对顶角相等”与“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一真一假两个截然不同的命题,前面提到的“有且只有”这类词语正是数学语言准确、严密的典型。
具体的语言让人明白,数学语言说是就是,说不对就是不对。说某车的速度是50千米/时,就不会是49千米/时,也不是51千米/时。数学语言就是要让人一看就明白、具体,如果教师教学时语言不具体,就会导致学生概念混淆、模糊,不能很好地理解问题,这必将影响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在变,观念也在变,一切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紧跟上时代的节拍,在数学教学语言上也要恰当地引入一些新名词、新理念,尽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并要接近当代青少年的言语特征。也就是说,初中数学教学语言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也只有这样,师生间才更容易沟通,产生共鸣,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渐入佳境。
四、力求幽默风趣
1、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的语言变得风趣、诙谐,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教师的一句妙语、自编一个顺口溜,会让学生在一笑中放松紧绷的思维,在品味中调动积极思考的弦索。
2、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
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解题思路。笔者上学时的中学老师针对很多学生阅读、理解题意不完整的情况,有一次分析题意后说:“这位同学的思想走到牙路上去了”,故意将“邪”读成“牙”,引起学生轰堂大笑,这既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
3、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动辍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
笔者上大学时老师针对几个同学相互抄袭作业,担心他们没有真正掌握,就分别拿出几套题,说道:“某某几位同学,恭喜你们被选中参加学校的单科比赛,给你们每人一套题去做准备”。那几名同学的自尊得到了维护,很感激老师的做法,心悦诚服的接受了老师的批评,以后再也没有相互抄袭过。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语言教学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将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联系在一起,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言。而三岁到六岁的学龄前期又是人类学习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那么,如何利用这个关键期使幼儿更好地学习语言,更加正确地应用语言,如何采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幼儿应用语言,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由于语言是人类交流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语言教学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语言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误区一:幼儿园幼儿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掌握文字知识,还是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误区二: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儿歌、童话、寓言等儿童文学作品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还是幼儿所应掌握的根本内容?误区三: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主导者还是引导者?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以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改正错误的观念和方法,走出误区,使我们的孩子真正能从语言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何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呢?今天,我结合新《纲要》精神,就幼儿园语言教育涵义的理解、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等进行讨论和反思,使我们对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有更清楚的认识。
什么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呢?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实施语言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倾听、表述、欣赏、阅读等语言经验,促进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得到发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对幼儿倾听、表述、欣赏、阅读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语言教育活动有哪些特点呢?我认为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点:
一、语言教育活动是特殊的语言学习过程
幼儿的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是在与人们的语言交流中获得发展的。家庭中,成人与成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成人与儿童的语言交流,都为儿童提供了重要的语言模仿和语言学习的环境。游戏中同伴之间的语言交流,为孩子提供了语言交流实践的环境。还有各种影视节目的出现,更是丰富了儿童的语言环境,但是要促使儿童的语言得到很好的发展,就要通过组织正规的教育活动,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语言教育,可以这样说,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学习过程。
二、语言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使幼儿获得语言经验
幼儿的语言发展,是通过在日常的语言习得和有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获得的语言经验实现的。生长在不同环境的幼儿,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在与周围人们进行语言交往时所模仿和使用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不同,所获得的语用技能有差异,因此他们所获得的关于语言方面的经验也不同。这些不同的语言经验也就导致了幼儿语言发展的差异。在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幼儿集中在一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有目的地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情景,使他们在与这些条件和情景的交互作用中,获得丰富的语言经验,并借助这些经验掌握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增长理解语言和表述语言的能力。
三、语言教育活动是整合的教育过程
语言教育活动整合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的整合、教育内容的整合、和教育方式的整合3个方面。教育方式的整合是指组织语言教育活动时,以多种形式来构建。
我们知道幼儿心理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情绪性,善于模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更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凡是他们感兴趣的,觉得希奇的事物,都能留下深刻印象,并在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因此,内容的选择应注重趣味性、新颖性,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俗话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孩子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不够的。孩子的兴趣与否,决定了孩子学习的积极精神。“兴趣是第一老师”,兴趣是孩子们不断探究他们所生存的这个“未知”世界的动力源泉,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兴趣可分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在实际活动当中,幼儿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可相互转换的,有时甚至是互为一体的。因此,不管是为发现和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生成”的活动,还是培养激发幼儿间接兴趣“预设”的活动,都是受幼儿欢迎的,是幼儿当前需要的,有益于幼儿积累经验。能适应于幼儿发展的活动。
如何发现与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和激发幼儿的间接兴趣,就此,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看法:参与活动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做孩子的伙伴,倾听孩子的看法。在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倾听孩子们对某事的不同看法。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同时应随着孩子的这一兴趣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索。有一次,过端午节,有一个孩子带了一个彩色的网兜,里面装着红蛋,于是几个孩子都围上去,讨论着“这网兜里的蛋是生的,还是熟的?为什么要吃红蛋呢?我妈妈都没有给我煮红蛋,我家的蛋…… 随后,我让孩子们猜测,大家议论纷纷,说自己有看法的小朋友都有表现的欲望,最后,让小孩自己谈谈看法,这节课是小朋友最感兴趣的一节,我发现,孩子的兴趣对于学习是多么重要啊。
四、在课堂上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语言发展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与口语训练之间架设一座平台,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放松,在课堂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犹如进入说话乐园。
1.以图激趣,想象语言。利用生动形象的插图,是培养幼儿想象说话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插图让孩子们进行说话练习,这样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能使幼儿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2.融入生活,延伸语言。生活中有很多优美的事物,为进行说话的口语训练延伸了广阔的空间。如我让孩子说说春天来了,大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孩子们通过自己平时在春天看到的点点滴滴积极发言:小草绿了,桃花开了,温度高了,等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融入平时生活的问题使每一个孩子都畅所欲言。
3.让主题活动成为自然的语言环境。幼儿的行为常受情绪的主导,因此,可以利用他们的情绪和兴趣顺势展开活动,营造一个幼儿可以自主的语言环境。如听了《小老鼠造房子》的故事后,孩子们对造房子失败的小老鼠深表同情,迫切想为小老鼠造一所高级的现代化住宅,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愿望:“我给它造两层楼的楼房,有漂亮的屋顶、好看的门窗,像洋房一样。”我们搬新家了,小老鼠可以住我们的房子。”“小老鼠可以住高层看风景,我可以给它设计电梯。”既然孩子在这个话题上有这么多的想法要表达,于是我顺势建议孩子探索主题活动有趣的房子,接下来的探索过程无疑成了幼儿积累经验、丰富语言的过程。而最后的总结性谈话又成了幼儿自主表达的环节,激发幼儿积极动脑、踊跃发言。我深为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所折服,更为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进步感到欣慰。
基于幼儿兴趣基础上的主题活动是很好的语言环境,可以诱导幼儿进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从而自然地提高语言水平。
五、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一、语言教学文化的渗透对提高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接受所学语言国家文化教育的过程。要在语言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和学习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而这些文化的获得大多源于外国文学作品。作为学习外语的学生来说,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看,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能提高学生的猜词能力,扩大词汇量,加快阅读速度,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可以在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世界名著中沐浴到各种各样的、无穷无尽的、地道的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现象,可以领略和欣赏到典雅、优美的笔调、简洁洗练的词语、生动逼真的表达方式及各作家的独特的写作风格,写作技巧和特色。外国文学作品作家往往以犀利的眼光与审美的敏感启迪学生从日常生活里视而不见的熟悉事物中获得新的感受与认知。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外国作家的生平事迹和当时社会文化背景,还能使我们了解大师对世界的诠释。通过语言教学文化的渗透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又会使学生体悟新的思维方式,并形成开放的外语思维。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水平,提高对文学作品中表现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乐趣就是在于让学生自己努力去发现外国文学作品中每个表层故事下存在的真理或现实。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掌握正确评价作品的标准和方法。从中汲取语言知识和技能,接受人文精神教育,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这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语言教学文化渗透的方法及影响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指导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其实,语言教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它不仅是一个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了解其目的语文化的过程,同样是拓展思维、培养和提高文化素质的过程。从中学过渡到大学,许多大学生阅读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他们都比较重视自己的专业课和必修课,很少有人会认真求证阅读对于自己提高专业水平、文化素养的实际意义。很难一下步入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中,阅读起来感觉难度又大又浪费时间。也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写作往往出现语言表达困难,句子结构单调呆板,从头至尾都是主谓结构句式,不会使用各类修饰,使文句富有感染力,直接导致毕业论文严重照搬现象。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文化素养就从语言教学文化的渗透着手。传统教学一般都是强调教学原则,教学理论,把各种方法的来龙去脉讲得很详尽,而如何到课堂外去体现这种教学理论和原则的应用与实践却是不多。对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语言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能力,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教师专注于提高语言水平会忽视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指导和培养,对学生博览文学方面的书籍,尽最大努力拓宽知识面方面就会重视不够。教学内容是培养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教学内容不能囿于课本,也不能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教师不仅要把握好课堂语言教学,还要把外国文化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外语教学不应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是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它应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同时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自觉意识与能力。挖掘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不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应与我们的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加上对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的重视、自觉和掌握,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在使用外语过程中对外国文学作品认识与理解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从多渠道、以多种形式接触外国文学作品。提高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努力营造浓厚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化氛围。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简要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作者,如何提供背景信息,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尽可能从多方面选择构思新颖、视野独特、可读性强的材料,是学生如何进行课外延伸阅读的关键。首先,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适当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精彩部分,指导学生不仅要理解作品字面的意思,还要指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要懂得包含一定文化背景的内容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对外语语言学习的益处。只有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有初步的了解,才能激起阅读的欲望。通过扩大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接触,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并自觉了解外国文化,对比中外文化异同,培养敏锐的观察、分析和接受能力。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反过来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外国文学这门课程。其次,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语言教学材料背景,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入手,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增加知识,丰富思想,扩大视野。这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更重要,更直接,更深刻。例如:《20世纪英国小说选读》收录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19位有代表性的英国小说家的代表作或主要作品的精彩章节或片段,还配以简明扼要的作家、作品介绍以及必要的注释和旨在启发思考的讨论题。如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近代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它通过农村姑娘苔丝一生的不幸遭遇可以了解19世纪末期英国农村经济破产和农民的悲惨命运以及资产阶级伦理道德和残忍。从美国现代作家司科特•菲茨杰拉尔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了解美国青年一代对美国所抱的种种幻想。
任何一门专业设置都是相辅相成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背诵经典散文,朗读诗歌和表演戏剧来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学欣赏水平。这是接近文学泉源的最短捷径。它集文学、表演、音乐多种艺术成分为一体。经典散文运思巧妙,诗歌和戏剧使于乐、终于智,它们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陶冶高尚的情操,深含人生的哲理。2.通过有声信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的《英语经典文学名著听读》一书精选了英美经典文学片段,它是人们对自身以及周围世界的领悟和独特的表述,其意义正是对外国文学作品生命精神的张扬和可能性的追求。3.通过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并连同教材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影片、VCD光盘的同时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不至于只看故事情节。图文并茂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极性。而理论定势往往会锁定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同时也不利于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4.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态度、兴趣、效果。思考题与周作业抽查调查能使教师们更快的收集大量有关语言教学中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信息。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在课外所需的学习技能和策略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作品,独立自主和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作品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为学生外国文学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内涵,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意识,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及时指导学生阅读由浅入深的相关外国文学作品,做好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入门的向导。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深化高等学校的外语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方面,外国文学作品是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调动学生自觉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极性,是语言教学中一个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