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园林设计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植物景观在生态园林中的重要作用
植物景观在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植物配置能够美化改善生态环境,营建赏心悦目的形态美、层次美,一方面为城市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时美化了城市环境。此外,生态园林可以有效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调节小气候,在夏季降低气温,冬季升高气温,降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等等。此外生态园林可以抵御自然灾害,具有防火、防震、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绿色植物可以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净化环境。生态园林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场所,让人们亲近自然,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三、生态园林中植物配置的原则
生态园林中植物配置是一项系统化、综合化的工作,要求按照一定原则进行配置,概括来说,植被配置应该遵循“艺术性原则”、“景观性原则”、“生态性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艺术性原则要求植物景观和谐统一、调和、均衡,不同植被之间形成相互错落的层次,同时保证柔和、平静的和谐美感。生态性原则要求植被配置合理,能够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物种之间相互补充,功能健全,并且保证生物多样性,对于外界侵扰能够有效抵抗。适地适树、因地制宜是生态园里设计中植被配置的核心和基础,要考虑生态园林所处地区的气候、土壤和环境条件等。
我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区域都的地形地势地貌有不尽相同,在设计园林时,完全可以利用地形的优势,将生态美充分的表现出来。我国有些区域的地形本身就是一道景观,在设计园林时如果能够将这道景观有效的融合进去,其生态美体现得就非常明显。设计人员在园林设计时,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利用一些认为手段,根据地形营造出一种生态与美相结合的环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对地形进行艺术化处理时,可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一切以自然为前提,另一是人工打造意境原则,但是无论使用哪种原则,都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链。一般城市居民都希望能够最大程度的感受到自然,但是又不希望有太多的认为因素,所以设计人员应该将这两个原则有效的融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形优势。
2、植物的生态美设计
植物是园林设计中不能缺少的元素,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设计人员往往忽视了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最终的价值。在园林设计中,植物既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改善周围的空气质量,不同的植物类型组合在一起就具有一定的生态美,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这种美,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效率与质量都能得到保证。每种植物都具有不同的风格,而设计人员的责任就是将这些风格不同的植物融为一体,通过季节的变换来体现其生态美,给人们常去常新的感觉,这样人们也就不会产生厌烦心理。人们在园林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有些地区植物非常有特色,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在园林设计中,既能发挥该地区植物的生态价值,也能够体现出该地区园林设计的特色,对传播乡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时,设计人员在选择植物品种时,要将选择重点放在当地,这样既能节省植物运输的成本,充分的显示出该地的风土民情。
3、水景的生态美设计
水体在园林中是最为活跃的构景要素。在现代江南园林理水中,秉承传统的理水观,对水体进行艺术上和自然形态上的塑造与加工,力图符合天然水景的形成机理和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地貌形态,使水体与环境相协调,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塑造出一个概括、精炼、典雅而又不失其自然形态的山水环境;还需结合现代景观元素,塑造出具有时代特征,梵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满足功能需要,符合环境生态安全并且节约资源、经济适用的作品。在水体景观设计中最终追求的是风景质量、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完美结合,除了追求景观意境美、形式美和自然美以外,还需以追求生态美为目标。
4、园路的生态美设计
园路,是指园林绿地中的道路以及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是园林重要的构成元素。它像人体的脉络一样,贯穿着整个园林的交通网络,是联系各个景区和景点的纽带和风景线,是组成园林风景的造景要素。它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不仅引导人流、疏导交通,并且将园林绿地空间划成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一系列空间。园路的规划设计,对园林绿地的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把道路的功能作用和生态美艺术性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减少道路对环境的影响,使道路运输系统真正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从而建设“生态园路”。
5、园林建筑的生态美设计
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作为艺术的建筑,综合了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的某些特性和功能,取得了特有的形式表现力。园林建筑是创造一个能够欣赏大自然、远离喧嚣的避难所,通过流水、树荫和其他一些材料把房屋的空间组织起来,并赋予其安全感,这样就把自然与建筑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室外空间部分作为室内空间向外延伸的内容,如果建造得成功,它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不仅仅是建筑的一部分,它可以时刻提醒人们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之间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同自然界之间的联系能够唤醒人们最原始的记忆,因此带给人们的就是健康向上的情绪。它们可以把所有生物最真实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作为人类,我们只是生物界中的一部分。
2 生态园林设计的必要性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面对环境的日益恶化,空气质量的日渐下降,人类不得不进行生态园林的设计,而在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植物本身就是一种美学,每一种植物群落都具有自身的规模和面积, 植物配置不是简单的乔、灌、藤本植物的组合,而是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不仅扩大了绿化量, 还创设了优美的林缘线和树冠线,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虽然近年来,我国对生态园林的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建设了大量的生态园林,但这些生态园林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甚至还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对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进行配置势在必行。
3 植物配置的原则
3.1 本土性和多样性结合
在生态园林的设计过程中, 要特别考虑植物的多样性,植物多样性与创建生态系统有密切联系。 植物种群如果过于单调,则不具备生态建设的条件。 在生态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要必要地增加园林景观的斑块类型,例如:具有观赏性的植物群、疏林草地、湿地植物群落等,以此来增加植物的多样性。 将地带性植物作为生态园林设计的主要植物,使野生的灌木、植物和野草形成自然的绿化, 地带植物的多样性设计会促进动物的多样性发展,能给更多的鸟类、昆虫等提供良好的休憩地,促进生物与植物的和谐发展。 植物的配置不能失去地方特色。 一般情况下,各个城市的规模、 经济发展水平、 自然资源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生态园林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
3.2 审美与科学性有效融合
在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将植物进行科学的配置,科学的配置植物就要保证生物学特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要将各类植物进行有效的配置, 达到有机的融合。 在进行植物配置的时候,要掌握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在适宜的土壤、气候等环境下进行造景,保证各植物之间的和谐统一。 例如:有的植物种在一起,可以互惠互利,互相促进。 雪松、桑、核桃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具有很大的益处。 当然,有的植物生存在一起,会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像苹果、云杉和松树就不适合种在一起。 因此,在进行植物的科学配置时,要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同时还要考虑到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的审美性,因为生态园林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艺术性、 观赏性和审美性的有效统一。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 就要在植物的配置中凸显艺术性。 要凭借不同的植物种类营造不同的层次感,使植物群落高低错落,丰富多彩;将观花植物与观叶植物进行有效的结合,使观赏期延长;将不同观赏期的植物进行科学的搭配,尽量实现四季如春的感觉,有花有草;另外,要将各种色调的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鲜明的色度对比效果。
3.3 以人为本
在进行生态园林设计时, 在保证生态与环境效益的前提下,也要综合考虑居民生理及心理的一些需求。 生态园林的设计就是为人类提供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营造适宜人类观赏、游玩的绿色空间,融合生态、园林为一体,让人类亲近、感受大自然之美。 人类在保护大自然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生态园林的设计理念要得到人们的认可。 例如:公园是为人们提供休息、娱乐的场所,因此,要营造出舒适的环境。
4 植物配置法
尽量将木本花卉和草本花卉进行合理的搭配,例如,樱花树下可配置万寿菊,保证植物的色泽、树冠及花型相互协调;将不同季节的植物进行合理搭配,突显植物配置的季节性,尽量做到各个季节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像春天花开满地,夏季绿树成荫等; 将快生和慢生的树木进行合理搭配, 保证近期和远期的景观; 将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进行合理搭配, 常绿树占到 55%左右,不同功能的园林的比例分配也不尽相同。
2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富营养化会影响到水体水质,造成水体透明度降低,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生长,造成平衡的生境被打破。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从而形成一层"绿色浮渣",其堆积分解常常发散臭味,严重影响景观水体的观感和人们的参与性。大大降低水体在园林景观环境中的重要美学价值。
3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
依据水富营养化形成机理,防治水体营养化的根本性措施是减少水体的营养物质的存留量,控制主要污染物-藻类、臭味、及其他有机物的生成。景观水贵在人的参与性较高,为了防止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一般不适合采取化学药剂的防治措施,因此生态的设计方法显得尤其重要。应结合园林水生植物的设计打造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增强自净能力,丰富公园植物群落和生态的多样性,充分发挥自然界水体的自洁自净能力。
(1)以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型水景景观的原则出发,打造近自然水系的原始生境,遵循自然法则,不搞水泥护堤衬底,不割裂原有生态延续性。保持河道自然状态,以林、草地等缓坡入水取代硬质堤岸,从而恢复水岸的生态环境,增强自净能力。
(2)不同区域水体的设计深度不同,深水区水生植物的可选择性大大降低,通过建设人工生态池、生态浮床,增加水生植被面积构建生态水景系统提高水域调蓄能力,补偿湿地面积维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生物多样性,达到构筑自然型水景观空间的目的。生态浮床技术大大增加了水生植被在深水区的多样性、可选择性,成片的生态浮床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增加了水域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连续性。
(3)增加水生植物栽植,对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结合景观再布设,在水面上种植具有观赏和经济价值的浮水植物,在岸边以水生花卉为主种植挺水植物,除改善水质外,水生植物群落的形成也可为野生动物和昆虫提供栖居地。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结合景观再布置,创建和谐水生生态。
(4)加强水体的自洁自净的同时,应注重水体交换和补给,增加水体流动有助于对藻类过度繁殖的控制。通过人工喷水、跌水水景的打造,利用人工增氧喷泉来增强水体的流动性,提升水体自身循环效率,将止水变成活水。同时水景喷泉、跌水亦可以丰富景观建成效果。当有合适水源时可引入,对景观水系内的富营养物质起到稀释作用,并通过溢流带出氮、磷物质以及藻类。根据景观水体的变动水量,根据不同季节制定制定合理的补水周期和水量,确保水体内富营养物质的总量平衡。景观水体变动水量(V)=降水量(V1)-蒸发量(V2)-渗漏水量(V3)+地表径流水量(V4)-泄洪水量(V5)-绿化浇灌用水量(V6)+补水量(V7)
(5)当水体内的藻类过度繁殖,生态自洁自净体系尚未建成对藻类不能形成有效制约时,应根据项目建成初期的水质保持情况,必要时在水体范围内适当布置超声杀藻设备,辅助杀灭过量繁殖的藻类,从而保持良好水质。
(6)生态挡墙的应用为陡坡入水堤岸的生态建设成为可能。挡墙俗称护坡,传统的护坡主要有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等,虽然有着良好的结构性能和低廉的工程投资,但是他割裂了近岸水生及两栖动植物的沟通,将水系生态孤立开来,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研究深入,这种传统的建设手法越来越不被推崇。生态挡墙将生态砌块、加筋材料、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使挡土墙形成自挡土、自排水、自反滤、自卡锁、自定位、整体联锁的柔性干砌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消能、保土、栽植等作用,在水系生态建设层面被认为是真正“有生命会呼吸”的挡土墙系统。生态挡墙技术的应用使得近岸水系的生态化设计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态挡墙目前以自嵌式挡墙系统具备较为完整的结构设计理论,具有加筋土体和传统挡墙的优点,具备应用推广的可能。
4生态型生境系统后期维护
为保持景观水系的水面的清洁。日常性维护主要由人员巡视完成,主要工作为保证杂物、树叶等清理和打捞,割除湿地内、岸边的入侵性野草等,维持挺水植物、湿地植物的基本景观,避免或外来性植物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植物的维护是原位修复所栽种的水生植物,改善整体景观效果。对枯死的水生植物应及时实施更新补种,确保群落结构的稳定。对区域面积较大的景观湖水质净化工作宜结合放养滤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并确保生物链的结构稳定。
植物作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给生态风景园林造就一种生机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风景园林已经成为未来园林的发展方向。通过乔木、灌木、花草等各种素材,利用艺术手法,可以实现园林风景建设,体现植物本身的美,改善周围生态环境,展现自然美感,提升欣赏价值。
1植物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功能
1.1调节空气
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通过释放的水蒸气来调节温度,增加湿度,使得空气变得清新。作为生态园林建设当中的主要植物,在绿地率较高的地区,人们会感觉空气清新,精神抖擞,这与绿化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和水蒸气有关,相关调查显示,绿化地区相比于未绿化地区,空气湿度要高出15%~20%。
1.2改造城市生态气候
植物不仅可以调节周边的空气,对于当地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调查显示,在绿地率较高的地区,人们中暑的几率要远远低于未绿化的地区,虽然在夏季这种差别不明显,但是到了冬季两者的温度差异可以达到10℃左右。另外,城市热岛效应对于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们更加关注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因此对生态园林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发挥冬暖夏凉的作用,对于调节改善城市气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3减少城市噪音
目前城市的噪音污染十分严重,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人们长期处于噪音环境时,就会感到身心疲惫,精神萎靡,表现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各种症状,但是一些高大、浓密的植物会将这些噪音有效隔离开来。研究表明,具有较好树木覆盖的地区,噪音强度会减少5倍以上翻。因此,城市生态风景园林的植物对于减少城市噪音具有很好的作用。
1.4促进小型生态系统构建
植物间合理地搭配,能促进彼此的生长,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种类的搭配显得十分关键,通过错落有致的植物搭配,以及他们之间彼此的小气候、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在相互竞争中彼此作用,相互适应,从而有选择地形成小群体。研究表明,多种复杂的植物群落构成比单一的种类生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生存能力,能促进小型园林生态系统的建设。此外,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通过种植植物来完善食物链等,能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2园林设计时植物的配置方式
2.1植物的色彩搭配
园林设计时,植物的色彩搭配包括单色应用、双色配合、多色配合和类似色配合等4个方面。单色应用主要用于大面积的园林设计,能形成大色块的景观,但是往往会显得较为单调。双色配合主要是补色配合,比如红和绿这种鲜明的对比色,此外邻补色配合也能得到较为活跃的色彩效果,比如黄色和大红色。多色配合往往会带给人们一种欢快、活泼的感觉,例如节日期间各种颜色花卉的搭配能创造出祥和、欢快的节日氛围。类似色配合主要应用与园林设计时空间的过度,给人带来柔和、安静的感觉,没有明显的对比变化。比如有的花坛色彩由内向外依次展开,具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2.2植物季相搭配
植物在四季的变化中叶、花、果的色彩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颜色的转变,使得园林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园林植物利用季相来充分的配置,体现植物色彩变化,提升园林艺术作用。例如北方和南方相比,春季较晚而秋季相对较早,因此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植物色彩的变化,而且即使同一地区色彩的变化也会出现不同,比如低温或者少雨会影响花木的生长和开花。在园林植物中增强季节感会有特殊的艺术效果,例如春季的山花烂漫、秋季的硕果累累等。在目前的局部景区往往突出一个或者两个季节,常常采用单一或者少量的植物种类,为了避免某个时期的枯萎,可以增加绿色草木来延长观赏期。
2.3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
在花木配置时可以增加一些颜色鲜艳,对比较为明显的植物,比如红色的枫叶,黄色的银杏等,这些植物作为景观植物能增加观赏的色彩,十分适合植物造景。此外,树木与开花植物相结合,不仅能延长观赏的期限,还能增加景色的层次感。四季常绿的植物也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颜色翠绿的植物可以和较大的植物相互配合,来增加观赏效果。
2.4配置层次相和谐
植物之间的配合一定要遵循不同的层次感和颜色搭配,比如将不同形态、颜色大小的花木组合在一起,能使植物景观的色彩更加清晰,搭配更加和谐。组合的高低可以依据不同的形式而定,最主要是体现层次感,避免杂乱无章,展现和谐的美感。比如高度为1m的红橙木球、2.5m的朱瑾、4.5m的黄槐和8m的秋枫进行组合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3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3.1对比和衬托
由于植物形态不一,在实践当中要应用植物不同的特点来衬托出园林的美感,在树木之间相互搭配时,一定要注意协调,最大限度地避免颜色和高低差异所造成的破坏感,从而避免影响整体园林设计美感。一方面要利用色彩大小差异表现出强烈的对比感,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来完善和衬托出景观的主体效果。
3.2动势和均衡
由于植物具有各自的形态,有的植物形态比较规则,而有的却较为随意,因此在植物配置时,一定要注意植物之间相互的协调,包括形态、大小、颜色等。此外,在合理配置的基础上,也要同时重视植物的长势和发展趋势,有可能因为植物的生长周期不同造成配置的不平衡,产生不和谐现象。
3.3层次和背景
生态园林风景设计中植物的搭配尽量避免单调,利用乔木、灌木、花卉等多种植物来进行多层次的配置,可以使得整个景观更加的丰满。一般背景树要高于前景树,在配置时前景和背景产生较大的差异,体现和衬托出强烈的对比效果。
4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4.1植物选择要因地制宜
在生态景观园林实际中,植物的选择一定要注意当地的土壤、气候、水源和季节变化等基础条件,在植物选择时,要按照不同的生长习性和季节来选择植物配置,遵循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严格人工控制,尽量减少由于运输、栽植而导致的植物死亡现象,还要避免引进造成人体过敏的植物。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4.2设计要注重季节因素
计与生态环境过程相互协调。
本文在明晰“生态园林城市”提出的时代与现实背景的基础上,从“生态园林城市”与相关概念的辨析出发,解析‘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内涵与特征;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城市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并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理论,从全局性、原则性和框架性的角度总结出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理论和实践方法。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环境;生态化;城市化;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理论需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与否,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它的城市化程度和城市文明水平。可以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不可缺少的主要动力源,城市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所以必须正视“城市病”,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竞争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对于国家而言,丰富的生物与景观等自然资源与发达的社会生活方式,无疑在吸引国际投资、国际旅游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贡献;对一个城市来说,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为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城市病”问题,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城区创建“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宜居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绿色城市”,在住宅区有“绿色社区”、“生态住宅区”等。对生存环境质量的关注,己经成为全世界的焦点问题之一,但是从认识到行动,却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世界各国都为此付出过高昂的代价。
中国正在逐渐富裕起来,但同时也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社会秩序问题,这是为经济发展付出的高昂的、沉重的环境代价和社会代价。于是中国对“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积极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城市发展也有了新的认识,对生活质量有了新的要求,“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正在形成。目前,中国的一些城市也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可以看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经过长期反思后的理性选择;也可以断言,“生态城市”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
2城市园林设计的生态效应分析
城市园林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看成是影响发生的原因与受影响的环境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两者不同的联系方式,城市园林设计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识别方法有图层法、清单法、专家判别法等。
城市园林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道路设计、水系设计、种植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等,不同内容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
3城市园林设计优化措施
城市园林设计对其周边环境既产生正面影响,也产生负面影响。作为园林的设计者,当然是希望使设计的正面影响最大化,负面影响最小化。因此,在城市园林设计中,通过采用优化设计途径力求增大其正面效应,降低或减少其负面影响。
3.1水资源节约利用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蓄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约有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因此水资源在很多情况下是制约城市园林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所以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国城市园林设计中采取的节水措施主要是:雨水回用技术、地下集雨回灌技术、使用中水灌溉等。
3.2雨水回用技术
雨水回用技术主要是通过合理的工程设计,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简单处理后用作绿化浇灌、道路清洗、景观河道补水给水的水源。雨水的收集装置可以分为三种:①屋面雨水经雨落管进入初期弃流装置;②地面硬化的广场、园区道路等雨水的收集;③绿地中设置透水管等透水、集水设施。雨水水质比一般的回收水水质要好,因此雨水的处理装置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只需要设置格栅和沉淀池即可。
3.3地下集雨回灌系统
地下集雨回灌系统就是在植物栽培的时候,将植树坑挖大一些,树坑要比待移栽树蔸土球加宽加深至少20~50cm,栽植大树时还可以适当加宽加深。在树坑底下铺设一层塑料薄膜,塑料薄膜的中央留一个直径和树干同样大的洞,然后在塑料上铺上10~30cm厚的珍珠岩或保水树脂,另外在树的根茎周围做一个简单的围堰。当产生降雨的时候,雨水在塑料薄膜上聚集后被珍珠岩或保水树脂吸附,这样可以存贮大量水分,达到植物根部可以按需取水的目的。多余的雨水也会从塑料周围或塑料上的孔中流走,不会造成植物根部集水。
3.4其他措施
除了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如果园林建设所在地附近有污水处理装置,就可以利用处理后的中水进行灌溉;如果园林建设所在地区有耐干旱或者需水量少的园林植物,就可以尽可能多的选择栽种这样的植物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3.4.1周边环境质量改善与优化措施
城市园林设计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水系设计,对大气环境等的影响主要是种植设计中种植的植物对其的影响。因此,针对水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要从水系设计方面入手,而针对大气等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主要应从种植结构、植物种类等方面考虑。
3.4.2水环境
在水系设计中,可以引进UXO景观水综合处理系统,这是一种以自净为主、微动力为辅,低养护成本,综合了各类方法的一种水景生态设计和综合治理技术。同时可以引入外来系统,如净水微生物、植物、食浮游植物的动物、草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底栖动物等,通过多种方法来达到设计的目的。
另外,水系设计中要重点注意驳岸的设计,根据不同园林的具体要求和条件处理好驳岸的设计。驳岸不仅具有防水护岸作用,还具有美化景观、连接人与水的亲密关系的作用。规则式的驳岸一般处理成人们坐的平台,它的高度应该以人们的座位为标准,驳面距离水面也不要太高,以人手能触摸到水为好。这种规则式的驳岸构图比较严谨,限制了人和水面的关系;相反,不规则的驳岸与人比较亲近,高低随地形起伏,不受限制,设计形式比较自由也更加自然、生态。
3.4.3大气环境
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最重要的功能,但是植物种类的不同,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高大的乔木相比低矮的灌木和草皮就更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而在乔木中,光合作用旺盛、树冠覆盖面积大的杨树、桉树、樟树等就比针叶类的松、柏、杉和树势弱的槐、银杏等更具有优势。同时高大的乔木以及它们茂盛的树冠也能起到御风、阻热的效果,进一步改善了园林周边的大气环境。
结语
文章采用半定量分析方法对城市园林设计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园林设计不但有正的生态效应,而且对周边环境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特别是由于设计中的人为因素,使得园林设计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环境质量的同时,也破坏了生物的自然性。
城市园林设计的生态效应和分析可使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多的考虑环境因素,因地制宜以对城市园林设计的方案进行优化,增强城市园林设计的观赏性、居住性和经济性,最大可能减少由于设计不当造成的环境影响。因此,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应将生态效应分析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能够使城市园林设计更完善,更具有可持续性。
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出了高度的社会文明,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全球环境的恶化、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威胁人类生存的严峻现实。这时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失调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人类的生存需要一个优美、舒适、协调稳定、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生态园林的产生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顺应时展及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1 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的植物群落,达到生态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和建设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从我国生态园林概念的产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态园林至少应包含3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观赏性,能够美化环境,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作用,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三是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合理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 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
2.1 统一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植物的种类、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围绕共同的主题,保持统一感,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2.2 景观性原则
应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这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并对整个群落的效果有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创造“四季景观”提高观赏价值。
2.3 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物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要求,种植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如在医院、疗养院应选择具有杀菌和保健功能的种类作为重点;街道绿化要选择易成活、对水土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抗烟尘、树干挺直、枝叶茂盛、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等。
3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方式
3.1 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
观赏花木中有一类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如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红枫,秋季变红叶的槭树类、变黄叶的银杏等均很漂亮,与观花植物组合可延长观赏期,同时这些观叶树也可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常绿树种也有不同程度的观赏效果,如淡绿色的柳树、草坪,浅绿色的梧桐,深绿色的香樟,暗绿色的油松、云杉等,选择色度对比大的种类进行搭配效果更好。
3.2 注意层次
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
3.3 配置植物要有明显的季节性
利用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相创造“四季景观”,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机及其变化。总的配置效果应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即所谓“春意早临花争艳,夏季浓苍不萧条”的设计原则。在树木配置中,常绿的比例占1/4~1/3较合适,枝叶茂盛的比枝叶少的效果好,阔叶树比针叶树效果好,乔灌木搭配的比只种乔木或灌木的效果好,有草坪的比无草坪的效果好,多样种植物比纯林效果好。
3.4 适当补充草本花卉以弥补木本花卉的不足
如木绣球前可植美人蕉,樱花树下配万寿菊和堰柏,可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园林植物配置应在色泽、花型、树冠形状和高度、植物寿命和生长势等方面相互协调。同时,还应考虑到每个组合内部植物构成的比例及这种结构本身与游览路线的关系。设计每个组合还应考虑周围裸露的地面、草坪、水池、地表等几个组合之间的关系。
4 生态园林植物种类的选择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选择植物时应注意:以乡土树种为主搭配部分已适应本地区环境的外来树种;考虑植物的景观性,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应根据各个地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配置适宜的树木;要根据绿地性质进行配置。如设计烈士陵园绿化时,宜选择松柏类,给人以庄重的感觉;在幼儿园绿化设计,选择色彩丰富的树木,带来活泼气氛;考虑植物的经济效果。另外,还要注意选择无毒、无刺、少花粉、无飞絮的树木。
5 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时应注意的问题
5.1 关于植物群落
每一种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规模和面积,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来表现群落的种类组成、规范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保证群落的发育和稳定状态。群落中组合不是简单的乔、灌、藤本、地被的组合,应从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较稳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寻找生长健康、稳定的组合,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建立适合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工植物群落。
5.2 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互惠共生即2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兰科植物、云杉、桦木、雪松、核桃等植物与菌根具有共生关系;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可见,在配置植物种类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
5.3 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
由于所处的各个城市规模不一样,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差异很大,城市绿化要因地制宜。城市园林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地方风格才能提高园林绿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气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所以在选择植物时应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为主,大量的乡土树种不仅能较快地产生生态效益,而且能体现地方特色。
6 生态园林产生的效益
6.1 生态效益
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是通过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来实现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绿化面积,植物群落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层次与数量,所以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高,光合能力增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比单层树木大,如乔灌草结合的群落产生生态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性强,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也明显增强,因此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态园林的必由之路。
6.2 社会效益
生态园林的社会效益,不仅是开展各项有益的社会文体活动,以吸引游客为主,更重要的是按生态园林绿地的观点,把园林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启示人们应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创建知识型植物群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让人们同植物和睦相处;生产型植物群落告诉人们绿色植物是生存之本;观赏植物群落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住宅附近成片的植物群落,有助于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和精神压抑,以及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公益观念。通过日常对自然界的荣枯(生长、开花、凋谢、季节变换)和生命活动(鸟类、小动物等动物)的接触,还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自觉性、创造力、想像力以及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绿色植物,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所以生态园林应是人类模拟大自然的缩影,园林不单是游憩场所,而应是人类得诸自然、还诸自然的一块人工植物群落。
6.3 经济效益
现在植物的养护手段浪费财务、时间和人力,又会污染环境。稳定的植物群落具有自我维护和调节能力,可以将树叶转变为植物营养的原料,变废为宝,减少不必要的养护管理工作。建立深根与浅根、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等混交类型的植物群落,使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生态因子,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又可防止病虫害,如松栎混交可互相抵御松毛虫,可从根本上降低管理费用。另外,园林植物具有多种经济价值,园林经济效益应从目前第三产业收入向开发园林植物自身资源转化。
7 结语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离不开生态学和美学,园林本身就是多元的学科,涉及许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因此,生态园林设计要与农业、林业等行业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生态园林设计不能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不能是简单的返璞归真,而是在各生态群落的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此,要继续认真学习研究中外园林的精髓,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环境,极大地丰富和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一、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含义
设计语言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设计学科内,如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中的语言系统,它与建筑语言和园林语言中的“语言”是等同的范畴。有的主张“把设计学看作一门形式语言学,设计就具有了可解读性、可传递性、可归纳性和可演绎性”。在探讨建筑是否是语言的命题中,有的研究认为建筑语言是一种类语言,因为它作为一种视觉形象语言,缺乏语言结构中的声音外壳―语音要素。而美国景观学者安妮•W•斯帕恩却认为景观是语言,有语言的所有特征。
园林的本土化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指功能、材料和技术等方面的本土化;第二种含义指园林形象和样式方面的本土化,即论文研究的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延续本国的园林设计语言的传统,即以某些方式延续传统园林设计语言,使之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二是使西方现代园林设计语言与中国的地域性特征相结合,实现其在中国的本土化,从而使西方现代园林设计语言在中国的运用形式趋于理性化。
二、 园林设计语言的特征
2.1整合特征
园林与绘画、雕塑虽然都可归于与视觉信息符号系统相关联的造型艺术,但“园林”与“架上艺术”的绘画和雕塑不同,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是空间中各要素整合的结果。园林设计语言的整合是在不同层面、不同系统中逐步完成的,一般来说,首先要从空间结构的层面上,在结构语言系统中进行运作;进而在景物的层面上考虑形态语言系统与结构语言系统的叠合;最后,利用意境语言系统强化实景,暗示虚景,在整体的高度上进一步提高作品的层次。
2.2动态特征
园林设计语言与建筑语言相比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其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动态的变化。绝大部分建筑一旦建成便基本呈现出这个作品的终结形态,在使用期限内可能会出现材质的老化、褪色等现象,但形态不会发生变化。而园林中的植被、水体等造景要素会随着季节的更替出现出动态变化。水体会随着枯水期、丰水期的更替出现水位的升降。植物的花、叶产生的季相变化,对园林的空间界面的色彩、形态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植物的生长,尽管经历时间较长,也会逐步改变空间的比例、围合程度。因此,园林设计语言具有动态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园林具有独特的魅力,却也增加了设计难度。为此,有的设计师使用一些树形比较规矩、并在生长的过程中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形态的树种,以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
2.3模糊特征
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对事物描绘的界限是不清晰的、不确定的,甚至是很模糊的,用园林设计语言来表达创意也是如此。园林设计语言毕竟不是人类的交际语言,不同的观看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一点与建筑语言类似,“建筑作为一个视觉语言符号系统,它不是直接、明白无误地向人们诉说(陈述)什么。这点很像无标题音乐,如A大调或e小调钢琴奏鸣曲。因此,含蓄性(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是建筑语言符号学的一个特点。”园林设计语言的模糊特征给游人对它的理解提供了比较大的想象空间,即使是带有某种隐喻,游人也可以不予理会而展开想象。园林设计语言的模糊特征往往也给游人带来了难读难懂的困惑,只有当设计者或评论家以语言或文字对作品予以引导和介绍时,游人才有可能去逐步领会。古代造园家在园林意境过于含蓄,景意用典比较深奥时,便用匾额对联、石刻题咏飞景石题名等形式来点景,达到为游人暗示指迷解惑的目的。
三、中国当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策略
3.1传统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基础
3.1.1传统园林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
尽管不少观点认为中国传统园林思想陈旧,形式僵化,不适于今天的社会环境,只有文物保护价值而没有发展利用价值。这实际上是一种狭义的理解,没有认识到传统园林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
首先,中国传统园林不是静止,而是变化发展的。中国园林体系建立在中国儒、道、佛的思想基础之上,推崇“中和”,不求激烈的变革,但它不是完全不变,而是处在渐变之中,渐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则有突变。比如,良岳突破秦汉以来宫苑“一池三山”的规范,把诗情画意移入园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为创作为素材,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清末的私家园林在在清末公共园林的影响下,出现了私园向公众开放的现象,也说明传统园林是变化发展的。
其次,中国传统园林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传统园林既有独立性而又不是凝固不变的体系,它能够与别的体系沟通与交流,能够吸引别人的长处来丰富自己。比如,中国传统园林就从山水诗词、山水绘画及其理论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还有许多外来艺术形式也对中国园林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钱溪梅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做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传统不只教会人们模仿,也教会人们创造。
3.1.2传统园林注重的是一种态度
中国的传统园林就其本质而言,是文化而非技术,是实现中国人性情的教化,是培养中国人的美学素养、文学素养和自然鉴赏力的教化。其价值要比某一门单一的技术,某些纯粹的谋生手段重要的多。元代画家倪攒的《容膝斋图》,“一张典型山水画,上段远山,一片寒林,中段池水倪氏总是留白的,近处几棵老树,树下有亭,极简的四根柱子,很细,几乎没有什么重量,顶为茅草,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园林格局”。《容膝斋图》的意思是如果人可以生活在如画界内的场景中画家宁可让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这正是古代造园师的一种情趣,一种态度。文征明为拙政园做的那一组图至今仍镌刻在园内长廊墙上,与拙政园的壮大宽阔,屋宇错杂精致相比文征明笔下的拙政园只是些朴野的竹篱、茅舍。
3.2地域性园林是生态园林、节约型园林的理想形态
随着俞孔坚、王向荣、孔祥伟、朱建宁等专家教授多年来的研究,生态园林、节约型园林、地域性园林三者在文化问题及美学问题上已经获得了统一:三者的视觉形态最终以地域性园林为外在表现。
3.2.1核心理念的统一
地域性园林在理论上的核心是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延续。1986年,美国学者德伯里 (H.J.DeBlij)认为“文化景观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以辨认的改变,包括对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种种改变”。澳大利亚学者泰勒 (Ken Taylor)提出:我们周边的景观都是人们居住过、改造过并随时间变化的,这些身边的日常景观都可以称为文化景观,它们是人类干涉自然后留下的成果,也是人类活动、人类价值和意识形态的记录。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李旭旦教授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可见,“解读‘文化景观’是理解地域上曾经和正在生活的人们如何生存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途径”。文化景观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完全没有人类足迹涉足的自然景观已经很少了,大多数自然景观都可以纳入这一概念。因此,地域性园林关注的对象与节约型园林、生态园林是一致的。
abstract: in the gree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w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natura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s, but also consider the special ecological condition of the city, in order to ensure the luxuriant growth,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of the landscap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建设生态园林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生态园林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导下,人类与生物的接近程度将成为绿地衡量标准的重要尺度,以植物造景为主,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建立多种类型、多种功能、丰富多样的景观,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达到生态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2.应用生态美学理论指导城市园林建设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有史以来就始终坚持在以讴歌自然、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求发展,以期达到“虽由人作”却“宛如天成”之审美、游览、环保效果。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辩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以形式美为框架,以内容美为核心,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强调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求静,静态景物中有动感,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谧之趣。强调远与近、大与小、明与暗、露与藏的对比,烘托、借衬,更注重疏与密、高与低、俯与仰的搭配,尤重林冠线的变化和色彩调配。强调以植物组景为主,并追求色相与季相变化,特别注意追求形象美、层次美、风韵美。强调景物之间的相互借衬与烘托,并注重外景的亲和、融合、呼应、渗透。在实践工作中,应充分发扬光大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美学观点,加以继承创新和发展。
3.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
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
4.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
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目标。植物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即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植物景观。
要特别强调人性化。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而进行建设、变化的,不断趋于文明和理性的社会越.来越关注人的需求和健康,植物造景要适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须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结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这就推动植物造景朝着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强调以绿为主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因此,以绿为主是城市绿化的着眼点。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景的作用。
通过巧妙地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构成一幅活的动态构图,来表现植物造景的艺术化。它是园林空间的弹性部分,极富变化的动景,丰富了城市植物景观的色彩和层次,增添了城市的生机和野趣。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园林,2008,1.
1、前言
社会的发展总是在建立在一定的能源、环境的基础上,因此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与人们所追求的和谐、自然的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相违背。于是绿色和谐发展,生态设计的理念就应运而生,已形成了强进有力的发展趋势。
2、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遵循原则
园林景观景观设计大致遵循四大原则:①生态、和谐统一原则;②经济适用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以人文本的原则,具体介绍如下:
2.1生态和谐统一
这是园林景观设计原则的核心,每一个环节都是建立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园林景观在设计时,会有不同的景物参与,在线条、比例及色彩上回呈现出多样性,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和谐、统一的设计,避免出现杂乱无章或过度单调等现象。要保障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既能呈现出生动活泼的一面,同时又能营造出景观层次感
2.2经济适用
园林景观的设计的主要目的让人们更加贴近自然,身心愉悦放松的场所,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更多追求的应该是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设计出更加舒适、更加漂亮的园林。但经济化,并不意味着过度减少资本投入,偷工减料,应该是用最少的钱购进性价比最高的绿色材料,进而实现经济适用需求。
2.3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的原则也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建立在当地生态、人文背景的基础上,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当地人们需求的生态园林景观。
2.4以人为本的原则
园林景观的设计是源于人们的需求,最终亦是服务于民的,因此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是为民服务为宗旨的。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是要全面考虑各色的人的不同需求,尽可能的满足全民需求。
3.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途径
3.1减少不必要的植被、建筑破坏。生态园林景观是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设计的,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应对园林中原有的植被及历史建筑进行详细观察。如果这些植被不影响园林景观设计的总体布局,则可将这些植被和历史建筑进行保存。这样即实现了资源的重新利用,避免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同时也节约的成本投入,一举两得。3.2实现植被间的和谐、优化。参与园林景观设计的植被是多样化的,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时要对相关的植被进行专业性的研究,避免将相克的植被生物种植在一起。尽量实现植被间的和谐,植被与植被之间是互助共生的,这样不仅能保障植被的茁长健康成长,同时也实现了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3.3生物多样性、稳定性的管理规划园林景观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生态圈的缩影,要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就要保障园林中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的稳定性。在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时,由于过分追求植被的长青这一错误理念,使得引入大量长青植被,但由于这种模式打破了生态圈追求的群落多样性,植被相生相克,共同维持环境稳定、共同发展的自然定律,从而使得这些耗费大量资金的植被不能适应环境的需求而逐渐凋亡。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生态化设计时,必要要保证生物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尽可能模拟出适应自然生态环境需求的园林景观,这样才能保障园林景观能有效抵御外界环境的干扰、破坏,既能满足人们对生态园林景观的需求,又实现了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当前形势下,园林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因此适应发展需求,遵循生态化园林景观设计的四大原则,才能设计创造出既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又能实现生态的和谐、平衡的园林,才能创造出欣欣向荣的园林景观发展景象。
参考文献:
[1]张平.生态性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2014.24:92-93.
[2]赵兴明.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06:163-164.
【关键词】辽宁地区;山地园林;生态绿化;植物配置模式
1、辽宁地区山地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的总体原则
通过对沈阳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及鞍山千山风景区、承德避暑山庄、本溪关门山风景区等北方山地景区的调查和已总结出的适宜沈阳山地园林绿化建设的树种,归纳出适合沈阳山地园林景观建设的植物配置原则。
(1)生态原则,遵循植物的生态特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考虑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
(2)注重艺术审美和意境创造,文化与自然的兼容并蓄是中国文明的基本观念。
2、辽宁地区山地园林景观典型的植物配置模式
根据对沈阳市山地园林常用绿化植物的综合评价、分级及对现状树种普查的综合结果,本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相关配置模式进行筛选、构建。
(1)筛选出适合沈阳山地园林绿化常用的25种园林植物:槐、合欢、榆树、油松、落叶松、蒙古栎、铺地柏、叉子圆柏、东北连翘、火炬树、黄刺玫、暴马丁香、紫叶小、侧柏、枣树、紫椴、糠椴、黄菠萝、色木槭、核桃楸、水曲柳、裂叶榆、白蜡、胡枝子、地锦。
(2)综合考虑植物配置模式的群落结构、观赏特性、观赏时序和生态绿量等因素。
(3)归纳总结出各类山位的基本植物配置。
通过上述分析,作者结合部分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12种沈阳山地风景园林常用的生态绿化基本配置模式,配置时以群落组合为主,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根据他们的类型特点,可以按照群落结构形成的层次和植物种类特点的不同,将其分为生态复层类、观花观果类、彩叶乔灌类、冠形枝干类和修剪整形类,并对每种模式的树种配置、形成的空间特点和观赏特点做说明(详见表1)
3、各类型植物配置模式的特点
(1)生态复合层类植物配置特点:生态复合层类是两种以上植物组成多层次结构的配植方式。合理采用复层混交式种植。通过把不同习性的植物进行垂直混交,组成了一个人工群落的整体。影响此类群落成功与否的主导因子是:坡位、海拔、坡向。
(2)观花观果类植物配置特点:在山地园林植物绿化多采用开花结果的、观赏及实用价值高的树种,可丰富景观效果。注意色彩的变化与对比,充分利用地被植物不同的花色、花期、果期等。采取一些措施,使植物材料的花期合理搭配,体现不同风格与特色。 (详见表2)
(3)彩叶乔灌类植物配置特点,为弥补晚秋早春及冬季节的花色不足,在植物配置时,应使用不同色彩的植物材料。并注意他们之间的相互搭配。
(4)冠形枝干类植物配置特点,人们往往是通过对植株的整体欣赏产生综合性观感。树形、树干、枝、也有其观赏特性。
4、结论
山地园林植物的景观配置体现的秩序特征更纯粹。根据以上文章中园林配置的基本原则,本研究总结沈阳地区不同山位的植物配置。(详见表3)
参考文献:
[1]石清峰.中国山地植被建设的理论. 科学出版社,2008.6
[2]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第2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2月
[3]白小羽.传统山地园林景观秩序探析.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4]王圣玉主编.中国植物库.辽宁卷.沈阳出版社,2007.3
[5]鲁敏,程正魏.城市植物生态效能综合评价―以沈阳市为例.山地建筑工程学院,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