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六年级科学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知道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本课要知道的性质是:①不支持燃烧;②比空气重)
3.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4.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难点:1.倒气体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操作;
2.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三、教学用具
学生准备:小苏打、白醋、玻璃片、玻璃瓶、火柴、蜡烛。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
【教学实验】观察小苏打、白醋及产生的气体。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展示小苏打。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苏打,并说一说小苏打有什么特点?并进行记录。
【预设】小苏打是白色粉末状物质。
【展示】展示白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白醋,并说一说白醋有什么特点?并进行记录。
【预设】白醋没有颜色,而且闻起来酸酸的。
【过渡】如果我们将小苏打和白醋进行混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白醋和小苏打的变化。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展示】展示工具。
【讲述】做这个实验还需要的工具有小勺、毛玻璃片和玻璃杯。
【展示】展示步骤:
1.用勺子取3勺白醋放入玻璃瓶中;
2.用勺子取1平勺小苏打放入玻璃瓶中,立即盖上毛玻璃片;
3.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用手触摸玻璃瓶的外壁,有什么感觉?并记录。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按照步骤自己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师生交流】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实验现象是什么呢?
【总结】
【提问】烧杯中的白色液体还是白醋吗?
【预测】可能不是了。
【提问】我们如何来验证呢?。
【预设】往白色液体中再加入小苏打,如果还能有气体产生,说明是白醋,如果没有现象,说明不是了。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试。
【学生活动】往反应后产生的液体中加入小苏打。
【总结】玻璃杯中的无色液体不是白醋了,是一种新的物质醋酸钠。
知识点二:产生了什么气体
【过渡】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还产生了大量的气体,这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有什么性质呢?
【讲述】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验证这种气体有哪些性质。
【展示】展示方法。
方法一:往杯子里插入正在燃烧的细木条。
方法二: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
【组织活动】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老师所述方法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提问】往杯子里插入正在燃烧的细木条和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分别有什么现象呢?
【预设】蜡烛都熄灭。
【讲述】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部分,它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小苏打和白醋产生了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
【展示】展示【教学实验】观察小苏打、白醋及产生的气体。
【教学实验】观察小苏打、白醋及产生的气体。
【展示】展示二氧化碳的性质。
【讲述】请同学们课下观看视频【知识解析】二氧化碳的性质—灭火;二氧化碳的性质—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反应生成醋酸钠和二氧化碳气体,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它不助燃,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
七、板书设计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白醋+小苏打
二氧化碳+醋酸钠
《物质发生变化》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第二课,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世界由物质构成”、“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分,主要是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本课也并不要求让孩子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马上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把沙子黄豆混合搅拌并分离和用蜡烛给白糖加热,寻找证据证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从而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学情分析】
“物质的变化”这节课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并理解初三化学的知识,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学会知识,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沙子黄豆混合搅拌并分离;白糖和蜡烛的加热,以此展开研究,让学生经历“观察描述猜测加热再描述发现”的探究过程,
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归纳得出结论”这样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养成“喜欢科学,尊重事实,愿意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等等。
【教学准备】
学生小组材料:沙子、黄豆、白糖、火柴、三个烧杯、一把燃烧勺、一把塑料烧勺、一根蜡烛、一根搅拌棒、一个筛子、一个塑料盒、放燃烧勺工具。记录单(整理、记录实验现象、发现)。
教师演示材料:沙子、黄豆、白糖、火柴、三个烧杯、夹纸的镊子一把、彩纸一张、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来说说?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究竟发生怎样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板书:物质发生变化)。
老师带来两种物质黄豆和沙子。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活动】二、
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观察:黄豆和沙子有什么的特点,那个小组来说说?
猜想:我们把沙子和黄豆混合
搅拌,你们猜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验证1:用烧杯把沙子和黄豆混合
搅拌,来验证你猜想的结论.
验证2:把混合的沙子和黄豆分离看看有没有变化?想想怎么把混合后的沙子和黄豆分开?
结论
:通过验证有没有变化?
老师还带来一种物质白糖
【设计意图】此实验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两种物质的现场观察,引导学生通过
观察—猜想—实验—比较—发现猜测混合后是否会变化,来激发探究的欲望。
【活动】三、
白糖的加热实验:
观察:白糖有什么特点?在观察前我们想想从那几方面观察?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试验单里。
实验器材:
加热白糖需要哪些实验器材,看看你们桌面上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谁来说一说
猜想:猜想加热白糖会发生的变化吗?
实验:加热白糖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讨论28-29页了解加热白糖步骤和注意的事项;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试验单里。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现在一定要按照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来加热白糖,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试验单里。
结论: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让学生先观察没有加热是白糖的特征,再通过加热白糖了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生成的物质到底是不是白糖的实验,让学生亲眼见证生成的是新物质,比经由教师的口中说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消除改变了颜色形状的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的印象。
【活动】四、
对比引出物理和化学变化
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发现黄豆和沙子混合后有没有没变化?有产生新物质?加热白糖加热后有没有变化?有产生新物质?我们把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没有产生新物质,叫做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产生了新物质叫做化学变化。这就是我们学的物质发生变化的两种变化是什么变化?区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分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认识。知道它们本质的区别,引导学生准确从发现的现象中进行判断就可以了,为下边的联系做好了铺垫。
【活动】五、
练习
1下面我们看看生活中的这些现象,那些是物理变化,那些是化学变化?
2.老师拿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是什么变化?为什么?然后撕拐角点燃是什么变化?为什么?
3.说说我们身边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练习更牢固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的区别,为学习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活动】六、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则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活动】七、
寄语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伽利略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来解决身边物质所发生的变化现象。
板书设计
物
质
发
生
变
化
物理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
产生了新物质
白糖加热的实验报告单
学
校
一小
年
级
六年级
时
间
实验名称
加热白糖
实验小组
实验内容
通过实验验证白糖加热后是否有变化
实验器材
白糖
燃烧勺
塑料小勺
酒精灯
火柴
烧杯
铁盘
我的猜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特征
加热前
加热后的变化
状态
气味
甜味
其它:
实验结果
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白糖在状态、形状、气味和颜色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形成化学变化的概念。这个实验属于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正确操作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显得尤为重要。判断蜡烛燃烧是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明白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为本单元后面知识作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我是在五年级借班上课,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但是这个班五年级这学年没有专职教师,还没有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关注动手操作能力上。
三、教材的处理设计
本节课的活动有2项:敲碎方糖、加热白糖。
1、处理:此实验考虑到课堂研究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让学生先去敲击方糖,进而观察方糖的变化,引导学生在状态、形状、气味和颜色等方面的变化,进而判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为后续进一步判断打下基础。
2、白糖加热活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要求学生理性的描述、对比物质在变化前后的物理特性,来判断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个人感觉这节课的教学成功的突破了重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教学预期目标。在学生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后,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和实践,因此设计判断、举例,加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接着让学生回顾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科学概念尝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准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用概念来判断和解释,抓住了主要的变化特点进行鉴别,使学生的概念知识层层清晰明了起来,避免了蜻蜓点水的空洞。
3、科学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目标,还要不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以及三维目标的整合教育。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预测—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归纳得出结论”这样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养成“喜欢科学,尊重事实,愿意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等等。
4、最后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从白糖加热、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了解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物理变化。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白糖加热和蜡烛燃烧的点滴现象,分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认识。但是因为白糖的分析已经很详细,所以对于蜡烛的观察记录省略,只是引导学生准确从发现的现象中进行判断就可以了,为下边研究做好了铺垫。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知道一些化学实验中要有安全防范措施。
体会运用证据的规则,寻找足够的证据证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即证据越多证明聚就充分结论也就越可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教学准备:记录纸2张、火柴、蜡烛、一把小铁勺、培养皿、方糖、托盘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方糖,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样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方糖。
这块方糖有哪些特点呢?你们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加以描述?
生说说方糖的特点(指导从状态、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观察)
二、观察糖被敲碎的变化
1、如果要让方糖发生变化,你们有哪些方法?(生:碾碎、加热……)
今天我们先来把方糖敲碎,板书:敲碎。糖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老师提供一把小榔头,注意:只要敲碎一半,另一半留样。敲完后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2、材料员领取方糖,观察,交流,教师板书特点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放糖变成了什么?
它有哪些特点呢?把糖敲碎改变的是白糖的(形状),它的本质变了吗?
板书: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如果把糖放在火上加热,板书:加热。过渡:你们认为方糖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
观察糖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同学们,请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推测一下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小组讨论完成预测记录1
2、交流猜测
3、依据你们的经验我们这个验证大家猜测的实验需要哪些材料?出示实验材料
4、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我们该怎么做这个实验呢?(火柴使用?蜡烛竖起来?)
5、在做白糖加热实验时我们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呢?
学生说注意事项,教师进行补充和强调。
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手握勺子顶端;
2、放外焰加热;
3、眼睛不能靠勺子太近;
4、加热结束不能用手去摸加热部分;
5、加热结束后把勺子放在盘子里;
6、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白糖的变化的变化;
注意:用敲碎的方糖大约一半做实验
6、出示实验记录表2,看一看能明白吗?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去描述?
学生领取材料,认真实验,完成实验并填写好记录单,教师下小组协助实验。
7、交流,反馈,教师板书。
说说你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逐个特征进行交流,师板书。
这样的结果,哪里和你原先的想法不一样?这黑色的物质是什么?你们觉得这还是不是糖了?生交流
我们通过刚才进一步的交流,我们其实早就知道了这黑色的物质不是糖,而是一种新的物质。这种新的物质在科学上被称为:炭
除了产生这黑色的新物质外,在白糖加热的过程中还有新物质产生吗?(烟、气等新物质)
所以我们都发现了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最后,板书:产生了新的物质
8、比较两个实验产生的变化,哪些方面不一样?
我们再来回顾下刚才的这两个实验,看看这两个实验哪些方面不一样?实验后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9、揭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10、小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产生。
四、练习巩固
判断哪些变化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文字加图片出示
不错,看来同学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五、了解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物理变化。
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其实还发现勺子的底部变黑了,看看、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引到蜡烛燃烧的观察上。)那蜡烛燃烧又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再次点燃蜡烛来观察观察。
学生观察,教师参与观察,并指导。
交流:谁来说说你都观察到了蜡烛的哪些变化?
那蜡烛的变化,你认为是哪种变化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蜡烛燃烧到底是哪种变化呢?
屏幕出示蜡烛燃烧的过程,逐个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在蜡烛的燃烧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那勺子底里的黑色是怎么回事呢?看科学家的研究:示资料
知道了在蜡烛的燃烧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那加热白糖的过程是否也是这样的呢?
屏幕出示加热白糖的变化过程,示三幅图
学生说一说
分析、小结,加热白糖的变化过程也是物理变化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看来同学们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已经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去研究物质的变化问题。下课!
板书设计: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产生了新物质
敲碎
加热
方糖
碎糖
炭
状态
固体
固体
液体
固体
形状
块状
粉末状
糊状
块状
颜色
白色
白色
黄色
棕色
黑色
气味
无
2.培养学生应用对比试验研究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能结合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坏,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保持水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河的各类资料。
2.小组准备:水槽两个,长木板两快,土,草皮,喷壶。
教学过程
一、情境生疑问
1、初步了解黄河的有关情况
(1)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你从电视或其它途径见过黄河吗?你能说说你心里的黄河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心中的黄河。
(3)师:看来课前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黄河的资料。
2、阅读课本中的资料
(1)师:关于黄河,课本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资料,大家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
(3)师:通过这些资料,你知道黄河下游的河床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吗?
(4)师:你能猜出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吗?学生猜测
(5)师:我们知道土会被水冲走。黄河水这么黄,是不是黄河水中有很多泥沙?这些泥沙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3页的照片后先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3、自主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4、分组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现在每组请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生:黄河水中的泥沙是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时冲下来的;无植被保护,土壤随雨水流失的多……
二、探究释疑
1、完成模拟实验。
(1)师:为了验证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模拟实验。大家先看书。
要求:①弄清实验目的,准备哪些器材;②设计操作的步骤及方法;
(2)指导学生准备器材;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4)学生分组归纳、小结,得出结论。
(5)每组的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多一些。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说明水中含有的泥沙少;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说明水中有较多的泥沙。……
教师总结:当往只装有黄土的木板上浇水时,黄土很容易和水一起形成浑浊的水浆流走;而往有草皮的木板上浇水时,植物的根牢牢地把土锁住,土壤被保护起来,所以流下来的水还是比较清的。看来,刚才同学们实验后认为“植物对土有保护作用”是正确的。通过这个实验,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黄河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秃秃的,土质也非常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黄河的水是浑黄的。
三、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师:同学们都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那么它一直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吗?黄土高原上的植被都到哪里去了呢?请阅读书本44面的资料,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缺少的原因。并全班交流
(3)、师:如果这些行为一直持续下去,你认为会有什么后果?
姓名
考号
……………………………………密……………………………………封………………………………线………………………………
2020年秋季期中联考六年级科学试题
(全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校旗杆顶端的滑轮属于(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滑轮组
2、下列哪种情况最省力(
)。
A
B
C
3、将手放在门把手的(
)处开门最费力。
A、最里面
B、中间
C、最外面
4、纸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测试中,下面形状抗弯曲能力最强的是(
)
A、U字形
B、
M字形
C、口字形
5、下列哪个框架不易变形(
)。
A
B
C
6、“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这是(
)说的。
A、牛顿
B、阿基米德
C、哥白尼
7、在一个滑轮组中,(
)越多越省力。
A、定滑轮
B、动滑轮
C、杠杆
8、许多桥梁建成拱形,主要是为了(
)
A、更加美观
B、节省材料
C、更加牢固
9、拱桥的主要受力部位是(
)
A、拱圈
B、拱脚
C、桥墩
10、在轮轴的研究活动中,我发现,轴相同,轮越大越(
)
A、费力
B、省力
C、没有变化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个2分,共20分)
1、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所有杠杆都是省力的。
(
)
2、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拧起来就越费力。
(
)
3、羊角锤、镊子等工具,外形不像撬棍,因此不属于杠杆。
(
)
4、所有的拱桥,拱都在桥面下。
(
)
5、相同的材料即使改变了形状,它们的抗弯曲能力也不会发生改变。
(
)
6、螺丝刀属于轮轴类机械。
(
)
7、剪刀、榔头等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
)
8、镊子又小又轻,取的又是较小的物品,所以是省力工具。
(
)
9、古代的城门大多建成拱形,可以使城门更坚固。
(
)
10、在“轻功踩鸡蛋”表演中,鸡蛋不易破的原因之一是鸡蛋接近于球形,使得它能承载比较大的压力。
(
)
三、连线题(每线1分,共10分)
螺丝钉
大桥中的引桥
斜面
门把手
窗帘轨
杠杆
镊子
汽车方向盘
轮轴
轱辘
起钉锤
滑轮
吊车
吃饭用的筷子
2020年秋季期中联考六年级科学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A
C
A
B
B
B
B
C
A
B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
×
×
×
×
√
√
×
√
√
三、连线题(每线1分,共10分)
螺丝钉
大桥中的引桥
斜面
门把手
窗帘轨
杠杆
镊子
汽车方向盘
轮轴
轱辘
起钉锤
姓名
______
一、
填一填。
1.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______,显现人肉眼看不清的________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________。
2.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_________可以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_________琢磨而成。
3.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________,分布_______,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________和本领.
4.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_______,而且还能在上面______,这和它___________有关。
5.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_________,每个蚜虫只有________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
6.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_________,这些_________其实是扁平的________。
二、
选一选。
1.用放大镜观察一下几种纸,可以发现(
)的表面最光滑。
A.书写纸
B.吸水纸
C.过滤制
2.蟋蟀的耳朵在(
)。
A.头的两侧
B.足的内册
C.触角顶端
3.下列动物中,(
)是蚜虫的天敌.
A.蜻蜓
B.草蛉
C.苍蝇
三、明辨是非.
1.透明的玻璃都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
)
2.任何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倍数都相同。
(
)
3.放大镜越大,放大物体的倍数越大。
(
)
4.所有的昆虫都是害虫。
(
)
5.昆虫都有一对翅膀,都能在空中飞行。
(
)
6.当蚜虫进食的时候,它全身蠕动,嘴顶着叶子。
(
)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二次
姓名
______
一、精彩补白。
1.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______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的形状________,但都很有_______.
2.
许多岩石是由________集合而成.例如花岗岩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矿物的晶体。
3.
青苔看起来好像绿茸茸的“_____”,在显微镜下看,简直就好像一片_____。
4.
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_______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早期的________.
5.
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在_______,他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______倍的_______结构的显微镜。
二、
择优录取。
1.我们生活中吃的食盐是(
)晶体。
A.氯化铵
B.氯化钠
C.碳酸钠
2.用下列仪器中的(
)不能看清大肠杆菌。
A.放大镜
B.电子显微镜
C.扫描隧道显微镜
三、明辨是非.
1.晶体都比较大,能用肉眼看到。
(
)
2.人们是按照物质内部的结构来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
(
)
3.晶体都是无色透明的。
(
)
4.只要把放大镜的凸度制大点儿,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就能无限大。(
)
5.显微镜最多能把物体放大几千倍。
(
)
四、回答问题。
怎样自制一个简易的显微镜?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三次
姓名
______
一、精彩补白。
1.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________的物体以及物体的__________。
2.
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要求。物体必须制成_________,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___________。
3.
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________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4.
________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5.
列文虎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找到了微生物。
6.
鱼缸里的水发绿,原来是________的作用。
7.
微生物是________,具有同其它生物一样的___________。
8.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
9.
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10.
随着_________的不断发展,现在人类在探索___________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
明辨是非。
1.我们用自制的显微镜不能看到细胞。
(
)
2.细胞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子。
(
)
3.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很大。
(
)
4.霉菌可以用于食品加工,所以发了霉的食物是可以吃的。
(
)
5.酸牛奶是因为在牛奶中加了醋形成的,和微生物没有关系(
)
6.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将成为垃圾的世界。
(
)
三、写出显微镜各步分名称。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四次
姓名
______
一、精彩补白。
1.
有些物质变化很_________,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___________,甚至不易被我们_________。
2.
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有些变化产生了__________。
3.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这_________的物质是一种_________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二、
择优录取。
1.下列物质中,不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
A.冰
B.雪
C.水
D.酒精
2.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同一类变化的是(
)。
A.蜡烛燃烧
B.水结冰
C.铁钉生锈了
3.淀粉遇到碘酒,会生成一种(
)的物质。
A.红色
B.蓝色
C.绿色
D.黄色
4.下列食物中,含有淀粉最多的是(
)。
A.胡萝卜
B.大葱
C.面条
D.豆腐
三、明辨是非。
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
)
2.我们周围的物质有的不发生变化。
(
)
3.岩石、房屋、马路不发生变化。
(
)
4.我们不能人为使物质发生变化。
(
)
5.吃进嘴里的饭没有发生变化。
(
)
四、对答如流。
1、、为什么原本并不甜的米饭,咀嚼一会儿就出现了甜味儿?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五次
姓名
______
一、精彩补白。
1.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一种新物质——_________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_______变化。
2.
二氧化碳气体是______的组成部分,它能使燃着的火焰________。
3.
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
4.
买来的新自行车_________生锈,用过一段时间,有些部位____________了。
5.
铁生锈变成了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变化。
6.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硫酸铜溶液是____色的,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发现铁钉表面_________。
二、明辨是非.
1.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都相同。
(
)
2.醋和小苏打反应后,留下的液体是小苏打。
(
)
3.蜡烛燃烧过程中,只伴随着化学变化。
(
)
4.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实际上是铜与铁进行了置换。
(
)
5.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
)
四、对答如流。
1.二氧化碳气体有什么特点?
2、
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着哪些现象呢?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六次
姓名
______
一、
精彩补白。
1.
铁锈是一种_______色的物质,它不像铁那么______,很容易________。
2.
我们周围的_____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会发生________。
3.
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________变化和_______变化。
4.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_______、土壤_______、大陆和两极______,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三、
明辨是非。
1、
铁钉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
(
)
2、
把铁钉浸没在水中,会加快生锈。
(
)
3、
在铁器表面喷漆可以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
)
4、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
)
5、
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关系不大。
(
)
6、
水泥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
)
7、
煤、石油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
)
四、解释。
1、
人们在铁器表面涂上油漆的目的是什么?
2、你知道建筑用的水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七次
姓名
______
一、
精彩补白。
1.
月球总在围绕______公转,公转的方向________。
2.
月球是距离地球_______的星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________。
3.
______年__月,美国的“___________”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二、择优录取。
1.月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
),体积是地球的(
),引力是地球的(
)。
A.1/4
B.1/6
C.1/49
D.1/80
2.月相变化是由于(
)而发生的。
A.地球公转
B.月球公转
C.月球自转
3.月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月相变化都是循环的,大约(
)循环一次。
A.农历一个月
B.农历一年
C.公历一个月
D.公历二个月
4.现在大多数人认为,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于(
)形成的。
A.水流冲刷
B.陨石撞击
C.火山喷发
三、明辨是非。
1.月球总是围绕地球顺时针方向运行。
(
)
2.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英国人。
(
)
3.月球公转和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同。
(
)
4.在白天,我们有时会发现天空中有月亮。
(
)
5.月球是一个不发光、透明的球体。
(
)
四、对答如流。
1.
你知道月球的地形特点吗?
2、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八次
姓名
______
一、
精彩补白。
1.
太阳系是以______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2.
在太阳周围有八颗大行星,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择优录取。
1.月食没有(
)现象。
A.月全食
B.月环食
C.月偏食
2.日食时,太阳被遮住的部分总是从(
)开始。
A.东边
B.西边
C.上边
3.月食需要经过(
)的过程。
A.偏食—偏食—全食—复圆
B.偏食—全食—复圆—偏食
C偏食—全食—偏食—复圆
4.目前,地球是太阳系中(
)的行星。
A.唯一有生命的
B.会发光
C
.没有卫星
5.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是(
)。
A.金星
B.太阳
C.火星
6.太阳系的行星中,距地球距最远的是(
)。
A.水星
B.
土星
C.天王星
D.海王星
7.
太阳系的行星中,卫星最多是(
)。
A.火星
B.金星
C.水星
D.土星
四、对答如流。
1.你知道月食的形成吗?
2.你知道日食的形成吗?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九次
姓名
______
一、精彩补白。
1.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划分成____________,根据其形态现象成_________、_________或其它物体的形态,并且给它们命名。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成的__________就称为星座。
2.
在北部天空的______上有著名的北极星。北极星是颗________的星星,但我们可以借助__________比较容易地找到北极星。
3.
狮子座头部的几颗星像一个____________,尾部的三颗星构成一个________,这些就是师子座的明显标。
4.
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他们分别属于_____座、_______座、_______座。
5.在观星过程中,我们看到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光带,实际是由许许多多的_______组成的一个_________,被人们称为_________。
6.在观星过程中,我们看到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是由许许多多的______组成的一个______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7.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_______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______________的古籍上就出现了“_______”的名称。
三、择优录取。
1.织女星位于(
)座。
A.天鹰
B.天琴
C.天蝎
D.大熊
2.北斗七星是(
)座的一部分。
A.大熊
B.小熊
C.
天蝎
D.猎户
3.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超过(
)亿个河外星系。
A.100
B.500
C.700
4.我们生活的地球在(
)。
A.仙女座星系
B.银河系
C.猎犬座星系
四、对答如流。
1.
如何借助大熊座找到北极星?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十次
姓名
______
一、
精彩补白。
1.
我们每天都要消耗_________和各种各样的___________,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___________。
2.
我们在处理垃圾时可以使用________或_______,之后还要注意__________。
3.
现在北京人均日产生活垃圾_____千克,全市日产垃圾______吨。
4.
人们通常处理垃圾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
除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家庭垃圾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每天也在生产着大量的垃圾。
6.
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_________、_________、但是不能用来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8.
重新使用是指_________或用另一种方法使用_________的物品,它也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二、
对答如流。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减少垃圾的数量?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十一次
姓名
______
一、
精彩补白。
1.
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我们可以从垃圾中________它们并重新______。这样做不但能够减少垃圾的_______,而且能够节省大量的__________。
2.
对生活垃圾进行________和________,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3.由于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世界人人均供水量自1970年以来开始减少,而且持续______________。
4.预计未来20年,全球人均供水量还将减少____________。
二、
择优录取。
1.回收利用(
)既节约能源又节约矿石资源。
A.塑料
B.玻璃
C.废金属
2.废电池属于(
)。
A.可回收垃圾
B.有害垃圾
C.橱余垃圾
三、择优录取。
1.垃圾不值几个钱,不如随便扔掉算了。
(
)
2.垃圾又脏又乱,没什么用,也不会有人要。
(
)
3.为了积极、科学地处理垃圾,垃圾必须要分类和分装。
(
)
4.用过的废旧电池可以随手扔在路边或水里。
(
)
5.水是用不完的,我们可以随便用。
(
)
6.每个人一天的用水量都是一样的。
(
)
四、对答如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节约用水?
六年级科学作业
第十二次
姓名
______
一、精彩补白。
1.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____________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
2.清洁的自来水被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就成了污水
3.淡水在自来水场中除了______和______之外,还要加入______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4.经过有效处理的废水,可以排放到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中,也可以_____________。
5.______是我们生命中每时每刻都需要的地球资源。
6.由于全球______的大量破坏和______的恶化,现有的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______倍。
7.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为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10.1909年____国的化学家__________发明了合成塑料。
二、明辨是非。
1.洗衣服的水不会造成水污染。
(
)
2.自来水是主要的饮用水。
(
)
3.经过处理的水,一定适合饮用水。
(
)
4.待在家里就不会有空气污染了。
(
)
5.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特殊臭味的气体。
(
)
6.可降解塑料并不符合环保要求。
(
)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了解书籍封面装帧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掌握各种装饰方法设计书籍封面。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蒙学生设计意识,培养学生设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是否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要点。
2、教学难点:学生是否合理运用多种手段(如绘画、拼贴等)进行书籍封面的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范作、相关图片等。
学生准备课本、纸张、剪刀、胶棒、水彩笔、喜爱的课外书一本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孩子们,欢迎大家来到知识的殿堂。
师: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发出的最美妙的声音。”
师:这些书漂不漂亮?通过调查啊,老师发现,同学们最喜爱的课外书虽然各种各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书的封面都特别漂亮,看来一本书的外表是非常重要的,书的外表就是指书的封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来设计书的封面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课《学做一本书》。(板书)
二、课堂发展
1、封面的构成要素。
师:同学们拿出老师放在你桌面的“导学卡”完成导学卡上面的任务。师生共同总结书的构成:
生:
(1)要先写上题目。(书名)
(2)配上漂亮的图片。(插图)
(3)写上作者名字。
(4)出版社。
(学生可能更多的关注了书的封面,没有考虑到书的封底,这时候老师要及时点出:书的封皮包括封面和封底。)
(5)定价。
(6)条形码。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师生共同逐步总结:书的封皮包括封面和封底。是由书名、插图、作者、出版社、条形码、价格等元素共同组成。(板书)
2、指导学生继续观察自己的课外书,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来,对每项要素进行讨论。设计每一项要素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出,如:书名是对整本书内容的高度概括。所以书名要设计醒目,不仅要大,还要放在主要的位置。封面、封底的设计要和谐统一。插图具有装饰性,可以把书打扮的漂亮,文、图片要相互联系;条形码:相当于书的身份证。
总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和用心思考,不需要老师教,自己就已经基本掌握了书的封面设计。同学们太棒了,真是让老师刮目相看。
3、加深巩固要点:
同学们掌握了设计封面的本领,老师想请你们做个小游戏,请你找出下面这些图片不合适的地方?
课件展示游戏图片。
特别指出并总结:
①怎样突出表现书名。
②封面插图与封底插图的相互关系。
(通过详细观看与比较,加深学生对封面设计的认识,为下一步设计打下基础)。
三、创作作品
1、今天你也是设计师,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设计一本什么内容的书?如何装饰它?
2、作业要求:
①采用剪贴、绘画、书写相结合。
②充分利用各种材料来装饰。
③作品要求精细、美观。
教师辅导:注意安全,保持卫生,即时辅导,讲解难点。
四、课堂展示
、
、斜面、
。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
。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4、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省力杠杆有:
、
;费力杠杆有
、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有
、
。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
5、“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利用了
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6、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这里的棍子相当于
。
7、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
。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
,刀杆是
。
8、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
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
力。
9、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
;它的作用是
。
10、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
;它可以
,但不能
。
11、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
。使用滑轮组既能
,又能
。
12、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
。斜面能
力,斜面的坡度越
越省力,坡度越
越不省力。
13、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地方很多,如
、
。
14、螺丝钉的螺纹是
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
,旋进木头时越
。
15、自行车运用了
、
、
等简单机械的原理。这些简单机械起到省力或方便的作用。
16、自行车上齿轮转动的快慢与齿轮大小的关系是: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时,小齿轮转动比大齿轮
;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时,大齿轮转动比小齿轮
。
17、自行车上的刹车、车铃是运用了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一、导入:出示课件,分类。
小明买练习本花了3.2元,小亮买练习本花了0.8元,小明买作业本的钱是小亮的几倍?
3.2÷0.8
如果小明帮班级买了16本作业本,小亮为班级买了64本,小明买作业本是小亮的几分之几?
16/64
小亮买4本,小明买1本,他们买的作业本数之比的比值是几?
4:
1=4/1=4
你用到了什么知识?
二、新授
1、学生回答小数除法,引出商不变性质;学生回答约分,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出示课件。
问题:我们以前学习过: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相当于比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相当于比的.....。,按照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比会不会也有一个类似于它们的性质,请同桌讨论猜想一下它的内容。
板书猜想结果和课题。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0),比值不变。
2、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验证两个整数比。出示课件
对不对呢?我们需要验证一下。你们准备从哪些方面验证这句话是否正确?我们先从同时乘开始验证。
同时乘的验证:(1)相同的数(2)乘0行不行?(3)还有其它情况吗?
同时除以的验证:(1)相同的数(2)除以0行不行?(3)还有其它情况吗?
学生汇报结论。
我们先来验证:用6:8同时乘相同的数,得到新比。你们认为这个验证完整吗?为什么?对,重点是验证比值变了吗?我们验证了吗?所以这里写等号合适吗?原来比的比值是?新比的比值是?是相等的。我们现在能说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成立吗?
学生补充乘0、乘分数、小数的情况。现在能说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成立吗?总结复述比的基本性质
按照这种方法,同学们能完整的叙述同时除以的验证过程吗?同组的同学同时除以一个整数、小数或分数、还有0几方面。
比在生活中很有用处,出示视频,引出问题
3、为什么要化简比
出示课件
(1)、谁能快速找出哪杯柠檬水最酸。
(2)、A杯为什么不能确定?
(3)、换个方式,谁能快速找出哪杯柠檬水最酸
像这样前项、后项都是整数,并且互质的比,叫最简单整数比。
练习:判断三个比是否是最简比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整数比,最简单整数比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巩固: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巩固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的比
1、如果你让你挑选联合国旗,小的你会选谁?大的呢?为什么?
2、能不能从宽与长的比这个角度发现规律?
3、比不同,旗的形状不同。
引导学生解决单位不同情况下的化简比的方法。
学生分组探究、板书四种化简比的过程。
四、知识延伸:黄金比
这是一种偶然现象吗?这是我们的国旗。我收集了几种不同场合下国旗的尺寸。它们的比也是2:3。象这样不同情况下化简比的方法是我们下节课的研究重点。实际上,它们在制作时都使用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比。出示课件。
师小结: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最早发现了这个秘密。在生活中有很多符合黄金比的事物都比较美观。
这辆小轿车的外观有一处就采用了黄金比的概念设计的,你发现了吗?这几张照片里,你找到了黄金比吗?它采用的是九宫格构图法。把主体放在交叉点上就可以了。以后照相,再没有人敢说你是业余水平了。你知道妈妈为什么喜欢穿高更鞋吗?让我们从图中找出答案。你能用黄金比的知识来解释吗?从肚脐到地面的长占身高的三分之二,体型更完美。
五、总结:
关于黄金比的知识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可以课后继续收集,交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图形面积的计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的习惯。
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面积及圆环的面积计算,下面我出两个问题试一下大家掌握的如何?1.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S=πr²)2.
圆环的面积该如何计算?(S圆环=πR²-πr²)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究圆与正方形有关图形的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
探究新知
中国建筑中经常能见到“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设计。请大家欣赏下面这些图片。
图1
图2
图3
图4
图2和图3中的两个半圆半径都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1)阅读与理解: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
提问:正方形和圆之间的部分的面积是指哪些呢?
生: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m。
生:左图是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右图是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生:左图是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
生:右图求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需要分割。
分析与解答:
1.外方内圆
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
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
2.外圆内方
提问:下图中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
可以将上图中的正方形看成两个三角形,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圆的直径和半径。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便可以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回顾与反思: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三、
课堂练习
用心填一填。
(1)在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则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用一根长62.8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米?
四、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观察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了解决“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问题。
五、
巩固作业
1、
计算下边圆的面积:
4cm
4cm
2.
一个运动场(如下图),中间是长方形,两头是半圆形。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六、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1.外方内圆
2.外圆内方
2×2=4(m²)
(2×1×)×2=2(m²)
3.14×1²=3.14(m²)
3.14-2=1.14(m²)
(2r)²-3.14×r²=0.86
在重庆大学,举行了以“两岸科技实力与欧美差距的思考”为主题的座谈会,来自台湾大学、清华大学、科技大学、交通大学、成功大学、阳明大学、中山大学、中正大学的台湾学子与重庆大学材料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机械学院、光电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学院的学生代表围绕主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润瑶同学作了主题发言,她从两岸科技实力现状出发,阐述了与欧美在航天技术、深潜技术、军事技术等领域的实力差异,并从历史因素、经费投入、科研管理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对接四个方面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提高科技实力的展望,一定要抓住世界科研中心转移带来的机会,鼓励原创,尊重自主知识产权,进行更为有效的科研管理。
来自台湾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陈韦霆同学代表课题组发言,他认为,对科技实力的评价应是对一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他分别从太空科技、军事科技、交通运输、科技学术领域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两岸科技与欧美之间的差异,同时对两岸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在自由发言阶段,海峡两岸青年学子纷纷从历史、文化、科技及军事实力等各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畅谈各自的观点和建议,交流氛围热烈而有序。交流会由重庆大学光电学院王代华教授主持并作了点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