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贸易出口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8 15:03:2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贸易出口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贸易出口论文

篇(1)

1相关研究综述

ErnstandKim(2001)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globalproductionnetwork)”这一概念,在文中它们提到全球生产网络不但带来产品的转移同时伴随着知识扩散。全球生产网络带来的是中间品贸易,而加工贸易正是中间品贸易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基本上处于全球生产网络的低端,有低附加值、无自我品牌、缺乏自我创新等特点。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是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内部的自我提升和外部产业、政策环境的引导促进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中的自我提升,学者们普遍认为需要依靠生产网络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溢出作用。JayBarney(1996)在文章中提到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工贸易中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及技术外溢来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由于加工贸易的投资方需要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占领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使得投资方会主动提供一部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刘志彪、刘晓昶(2001)认为,全球生产网络的产品生产链会不断向具有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延伸,我国企业应抓住机遇、总结经验和积累知识,从而达到产业优化与升级的目的。PerterJ(2004)在文章中论述到加工贸易方式可以将东道国与投资方利益捆绑在一起,由此,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和溢出,东道国企业可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网络,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Grossman和Helpman(2005)认为,同加工贸易密切相关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既与发展中国家本身的技术水平有关,也和制度环境有关。刘德学等(2006)提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高层级主体特别是领导厂商之所以能够占据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价值链环节,是因为他们控制着相关的“稀有资产”,这些稀有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加工企业要想取得网络主体地位及其所从事价值链环节的提升,就必须逐步获得或创造这种“稀有资产”,而这一过程可借助于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知识转移与扩散机制得以实现。

在分析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外部影响因素时,学者们分析因素的焦点基本上集中于劳动力禀赋、技术、外资企业的战略和目标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上。如庞大同(2001)在文章中提出,要促进加工贸易,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应从优化配套环境,制定发展战略,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建立出口加工区等几方面入手。潘悦(2002)动态考察和调研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分布和产品性质,指出中国加工贸易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换代的阶段,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之从前已有了显著提升。BoyLüthje(2004)在以IT产业为例论述全球生产网络和中国的产业升级时认为,除企业内部工资和工作标准等因素外,经济、产业的状况和外商投资政策也会影响到产业的发展。

综合已有的研究观点,本文认为外部环境的作用只是辅的,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根本在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转变和提升。要达到这一目标,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以及东道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将是关键;政策环境也将从外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

2加工贸易出口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升级取决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外部因素包括服务联系成本、环境因素等。然而内部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是否对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有显性影响,需要实证的检验。

针对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本文选取了加工贸易增值率作为衡量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指标。依照全球生产网络的特征,所处网络层级越高,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多,因此增值率可以综合反映加工贸易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状况。

加工贸易增殖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

在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衡量上,本文选择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亿元)作为衡量标准。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由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亿元)来代替。

外部环境方面,邮政电信业产值(亿元)将作为服务联系成本的衡量指标。

数据选取自1992-2007年,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实证分析所用计量软件为SPSS10.0和EVIEWS5.0。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1992年至200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研发)同邮政电信业产值(邮电)三个变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如果直接用于分析,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共线性问题,这里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做变量转换来解决共线性问题。

通过SPSS软件的因子工具,确定各个变量权重可得:

表1主成份分析法各变量权重

由上表中可看出回归变量的T值分别为-3.341和5.292,在1%的显著水平下T检验通过。调整后R2=0.659,方程拟合度较好。回归方程为:

增殖率=-0.731+0.131LN(0.911*FDI+0.980*研发+0.981*邮电)(2)

根据以上计量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电信业产值与江苏省加工贸易出口结构比的变化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效应均为正。由此可见,加工贸易企业的升级,同自主创新、研发与知识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以及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有密切的联系。

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投入和加工贸易出口增殖率(Y)之间可能存在的时间上的滞后关系,利用计量软件对两个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表3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由相伴概率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FDI不是增殖率(Y)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而不拒绝“增值率(Y)不是FDI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因此,从2阶滞后的情况来看,FDI的增加是加工贸易增殖率上涨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说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3加工贸易出口升级策略

加工贸易出口的产业升级源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提升。这种提升要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首先在企业层面上,要鼓励企业加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且在生产经营中进行学习积累和自主创新,提高自身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其次外部环境方面,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来引导加工贸易的发展,为企业的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可以借助于以下策略与渠道加以改进和提高。

3.1加强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多种渠道,包括市场竞争、技术示范、人员流动、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等。可以通过建立公平的竞争市场,打破垄断和改变原有的市场结构,提高企业效率;制订相关政策来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信息的传递;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利用机制,鼓励有外资企业工作背景的高层次人才进入内资企业,由此会把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文化带给内资企业;加强内外资企业的合作开发和生产,通过生产链上下游的联系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传递到内资企业。

3.2提高国内企业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

国内企业的学习能力与技术吸收能力同样影响着技术溢出的效果。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为:(1)制订相应的促进政策,鼓励内资企业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开展合作项目,联合培训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鼓励内资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的各种重大科技活动,承担部分研究工作,加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技术沟通。(2)充分利用高校的研究优势,鼓励国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及员工的培训合作,提升内资企业的技术支持能力,从而达到更好地吸收技术外溢的目的。

3.3鼓励技术自主创新和开发

加大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推动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员工培训,推动加工贸易的更快升级。同时要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贸易政策时,可以采用将高新技术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区别对待的方法,利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刘晓昶.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0).

[2]庞大同.深圳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及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1).

[3]潘悦.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6).

篇(2)

2中国木质家具出口及汇率变动分析

2002~2012年开始,中国木质家具出口额逐步升高,年均增长率高达21.1%,除2008年、2009年以外,各个年份增长水平相当。如图1所示,2007~2009年,中国木质家具出口额虽然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长率有所下降。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我国出口贸易行业受到严重影响,木质家具的出口也不例外。据统计2008年木质家具增长率仅为近十年来年均增长率的1/7。随着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实行,中国木质家具出口出现回暖,增长率从3.1%增长到34.2%。从图1看,2002~2005年,美元兑人民币大体保持在8.2元左右,但自2005年中央银行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一直呈上升趋势。从2002年1美元兑换8.27人民币到2012年1美元兑换6.31人民币,人民币升值明显。从以上分析,政策变动、经济波动对国际贸易活动都将产生极大影响,而人民币汇率与国际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条件下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木质家具的贸易流量。从汇率变动与中国木质家具贸易状况分析看,2007~2008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最大,变动0.7个单位。与此同时,木质家具从21.6%增长率下降到3.1%。而后2008~2010年,美元兑人民币在6.7~6.9之间波动,幅度较小。随着汇率的平稳,中国木制家具出口额年增长率逐步提高,2010年增长率达到最高值34.2%。2010~2012年,人民币继续升值,到2012年,1美元兑人民币降到6.31元,相应的木质家具出口增长率也从34.2%降到7.1%。综上所述,2002~2012年美元兑人民币呈现“下降—平稳—下降”的趋势,中国木质家具出口额年增长率呈现“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可见,汇率波动与木质家具的出口贸易两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3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木质家具出口贸易影响实证分析

3.1模型选择及指标选取

关于汇率波动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本文根据殷德生、张家胜等学者已有的研究经验,得出一国贸易水平与国家的生活水平与汇率变动情况有。由于人口规模与进口需求具有一定关系,人口越多,反映进口的消费需求越大。因此,本文将人口规模纳入模型运算中。具体贸易国从中国进口木质家具的进口需求函数设置为:X=f(y,ner,p)(1)式(1)中,X表示一国的进口额,表示贸易伙伴国的人均GDP,p表示贸易伙伴国的人口数,ner则表示本国货币与其贸易对象的双边汇率,具体解释变量的含义与说明如表1所示。上述式(1)是一个很简单的模型,其实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因素很多,如本国的国民收入水平,进口国与出口国的距离等。但本文为了能够准确地反映人民币汇率与木质家具出口贸易的关系,以汇率为解释变量,以人均GDP、人口数为控制变量,着重分析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为了消除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降低数据的自相关性,对各自变量作对数处理,具体回归方程:lnXi=β0+β1ln(nerji)+β2ln(GDPi/popi)+β3lnpopi(2)

3.2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基于2002~2012年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印度尼西亚、巴拿马、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美国、欧盟(26个成员国)(虽然英国是欧盟的成员国,但没有加入欧元区,因此本文将英国从欧盟成员国单独列出来)等12个国家和欧盟从中国进口木质家具贸易流量数据进行面板分析。样本容量共143个,时间选择上主要考虑2点,一是考虑联合国数据库及12个国家欧盟数据的可获得性,二是考虑到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在2002~2012年期间,也体现了2个重要的时间结点,一是2005年汇改,二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所以选择以上几个国家,主要源于上述国家是中国木质家具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国,自2002开始,从中国进口的木质家具的比重持续上升,从49.29亿美元上升到142.59亿美元。2002~2012年样本国家从中国进口的木制家具总产值的数据来自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和EUROPEANUNION数据库,人均GDP和人口POP则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木质家具按照其功能分为:木质办公家具(HS940330),木质厨房家具(HS940340),木质卧室家具(HS940350),木质起居室/餐厅和商店家具(HS940360),带软垫的木质框架坐具(HS940161),其它木质框架坐具(HS940169)等6种产品。各国的木质家具进口额由这6种木质家具产品的进口额加总而成。

3.3实证研究

3.3.1平稳性检验为了保证数据的平稳性,更加准确地考察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木制家具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在建立回归模型之前,必须对变量lnXi、ln(GDPi/popi)、ln(nerji)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防出现伪回归,造成参数估计方法不当。因此,本文利用Eviews软件进行LLC检验,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检验结果显示,在给定的5%的显著水平,lnXi、ln(GDPi/popi)、ln(nerji)数列均拒绝原假设(H0:变量数列含有单位根),则认为各变量数列是一个平稳数列。根据单位根检验结果,发现变量之间是同阶单整,可以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ahansen协整检验,具体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协整检验结果表明,第1行73.81>27.58,即在95%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假设),亦3个变量存在协整方程,同时也说明了3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本文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回归。3.3.2模型回归结果将2002~2012年从中国进口木质家具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1仅加入1个控制变量人均GDP,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人口规模变量,根据R2和极大似然值,发现模型2的回归结果更优良。在表4的模型1中,仅人民币汇率和人均GDP作为解释变量,由结果所得,人民币汇率的显著性为0.0621,相对显著;从作用方向看,汇率与木质家具的进口额呈正比关系,即人民币升值,则各国从中国进口家具的总额越大。在模型2中,加入进口国人口规模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发现汇率变动的显著性更高,但作用方向与模型1相反,表明人民币升值,降低各国木质家具的进口额。在模型1和模型2中,汇率是影响木质家具进出口的一个显著因素。根据模型2的回归结果,如果人民币升值则会导致贸易伙伴国从从我国进口木质家具产品的价格相对提高,降低国外市场对我国木质家具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我国木质家具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图2可以看出,2002~2006年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木质家具进口额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29.2%,与此相应的1美元兑人民币基本保持在8.27元。汇改以来至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1.2%,相应的各国进口中国木质家具总额的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146.82亿美元到2009年下降到114.42亿美元,与上述模型回归结果一致,即本币升值,降低了他国进口中国木质家具的需求。2009年以来,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稳定,相应地他国进口中国木质家具的总额也逐步增长,恢复原先的增长水平。2005年中国人民币汇率改革,人民币升值。在短期阶段对中国木质家具贸易具有显著的影响,降低他国对中国木质家具的需求,这主要源于人民币升值,提高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削弱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但从2009年以后,人民币升值后汇率稳定在一个合理期间,反而促进贸易的增长,可能源于汇率的变动并不改变出口商品的价值,短期市场波动主要通过汇率变动引起的市场价格竞争,在经过较长期的变化趋稳,会逐步降低汇率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篇(3)

(二)近年出口贸易依存度稳步提升(如图2所示)从图1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对外贸易依存度在2009年-2013年间保持稳定上升,从10.64%逐步上升至14.88%,但是与全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安徽省的国民经济对国际贸易经济的依存度仍然比较低,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仍然蕴含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安徽省出口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安徽省出口商品市场占有率情况从2013年安徽省对外贸易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2013年安徽省进出口总额达到456.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282.5亿美元,同比增长5.6%,占全国出口总额(22100亿美元)的2.06%,且与其他经济强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安徽省的出口贸易水平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出口贸易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二)安徽省人均贸易额情况通过对安徽省人均贸易额数据来看,2013年安徽省的人均贸易额为725美元,但是全国平均人均贸易额为4152美元,由此可知安徽省的人均贸易额仅占到全国的17.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82.5亿美元,人均出口贸易额为482美元,而2013年全国人均出口贸易额为3524美元,安徽省的人均出口贸易额仅占到全国水平的13.68%,同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竞争力指数情况贸易竞争力指数主要是指以出口、进口贸易总额之间的差值并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TC指数若在-1-1之间,TC指数若靠近-1,则提示该产业的进口额高于出口额;若TC指数约靠近1,则提示该产业的出口额高于进口额。在TC指数中,贸易竞争劣势极大、较大或者微弱时TC指数分别采用(-1,-0.6)、(-0.6,-0.3)、(-0.3,0)表示,而贸易竞争优势极强、较强、微弱时TC指数分别采用(0.6,1)、(0.3,0.6)、(0,0.3)表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安徽省进出口贸易指数出现短暂下滑,从2010年开始出现明显上升,但是仍然处于(0,0.3)、(0.3,0.6)之间,这表明安徽省的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处于较强水平,虽然在2013年进出口贸易TC指数出现一定下降,但是与2009年、2010年、2011年相比保持较高的竞争优势,由此证明安徽省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量的逐渐上升及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国际贸易竞争力具有巨大的上升潜力。

(四)安徽省出口贸易产业地位情况从出口贸易产业链分工角度来看,安徽省的出口贸易产品均来自于低端产业链,出口贸易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如:茶叶、家具、纺织品、服装等),虽然在短时间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保证安徽省出口贸易稳定增长。以安徽省茶叶出口情况来看,从2009年至2013年间,安徽省茶叶出口量从2.56万吨增加至3.68吨,出口总额也从4957万美元增长至13635万美元,具体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随着人工、材料成本的逐渐上升,这种竞争优势会逐步消失。从近年来安徽省出口贸易方式来看,虽然一般贸易(如:茶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每年出口量达到加工贸易的3倍以上,但是加工贸易近年来的增长率却明显高于一般贸易,这表明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正逐步提升。从宏观角度来看,近几年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对国家外贸扶植政策的依赖性仍然比较强,对国际市场变化相对比较敏感,因此国家政策及国际市场的变化全省出口贸易影响比较大。

三、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发展现状

(一)全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偏低通过对安徽省最近五年的出口产品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虽然在产业结构方面有了明显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中高新技术比重有一定提升,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出口产品结构中高新技术出口比例仍然偏低,明显低于全面平均水平。因此,安徽省出口产品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出口量及市场竞争力仍然有待提升。

(二)传统优势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安徽省长期以来出口产品主要以农产品、制造业产品为主,在整个出口额中占据较大比重,每年出口增长额明显高于出口额增长,这表明安徽省在传统优势产业方面仍然处于以量取胜阶段,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目前,由于国外经常以反倾销方式阻碍我国传统产业产品出口,再加之国内相关法制、政策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徽省的对外贸易摩擦,不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

(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仍然偏高从安徽省出口贸易的RCA指数、TC指数来看,安徽省出口产品中0类产品的市场市场竞争力相对比较强,但是从最近五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出口的数量、市场竞争力上升比较平稳,这可能因为安徽省丰富的资源有关。安徽省作为人口大省,劳动者输出量比较大,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虽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但是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四)出口产品品牌竞争力不足目前,从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可以看出,出口产品中纺织、服装、鞋袜、旅行用品、家具等商品上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我们以服装出口为例,2013年安徽省服装出口的TC指数已达到0.997,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但是作为服装出口的大省,安徽省却没有一个国际性的服装品牌。出口产业由于缺乏知名品牌,使安徽省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形象一直处于低端行列。

四、提升安徽省出口贸易量的策略分析

安徽省通过对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进行不断优化、调整,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一般贸易的增长率出现不断下降,而加工贸易的增长率出现明显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作用于安徽省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安徽省的出口经济对国内政策、国际经济变化的适应能力。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并不是同步的,且未对彼此起到高效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对应的发展策略。

(一)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创新对外贸易方式目前,安徽省的出口贸易产品中机电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水平仍然比较低。鉴于上述贸易发展形势,笔者认为安徽省应该整合优势资源,增加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出口量,出口产品推动从初级产品逐渐过渡到高级产品,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具体来说可以一方面可以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3];另一方面则是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生产工艺、管理方法,以此来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除此之外,在党的十七大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任务,要求各个省市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新兴产业,提升地区的“智造”水平。目前,安徽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走特色型工业化产业发展道路,努力提升自身的技术优势,强化产业自主创新、结构优化升级、节能减排,加快推进“安徽智造”发展战略,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奠定坚实基础。打造绿色农业产业产品品牌是目前国际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徽省作为我国内陆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通过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品牌不仅能够让本省农产品满足国际标准,也是应对外国农产品绿色壁垒的最佳策略之一。因此,笔者建议可大力研发、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重点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园区、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构建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出口贸易“一条龙”产业链,提升本省农产品的附加值,优化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增加本省出口贸易额。

(二)实施“进口”、“出口”平衡战略,促进出口产品多样化近年来,我国与欧盟、美国之间的出口贸易摩擦不断,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影响了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效果。因此,若我们单纯性依靠出口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不够的,必须充分结合“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模式,通过“引进来”先进的技术、设备、产品、人力资源以及管理经验,这样可促进“走出去”经济实现稳定、持续发展[5]。通过对安徽省的外贸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安徽省的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之间长期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平衡“进口”、“出口”水平符合安徽省的发展现状。实施“进口”、“出口”平衡战略具体可从政府、企业两个层面来落实,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补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政策层面对出口企业、外资企业给予一定扶持,有利于大量吸引外地资本、技术进入本地,同时也可以将本地区优秀出口企业、产品输送出去,从而实现“进口”、“出口”平衡战略;另一方面外贸企业作为出口贸易的主体,首先应该学会“引进来”,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利用各种机会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生产理念、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并逐步转化为自主创新,提升外贸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进口”、“出口”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全面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对口贸易区域结构多元化安徽省为了进一步获得更多的出口贸易份额,在巩固传统国际市场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国外贸易壁垒影响,出口企业应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寻求新兴出口市场,坚持走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在拓展新兴市场过程中,出口企业应细致分析出口地的人口总量、经济规模、消费水平、市场环境等多项指标,目的在于开发最具发展潜力的国际新市场,例如:北非、拉美、东南亚等其他周边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6]。针对本省重点出口企业,笔者建议加强技术、资本及人力资源投入力度,切实提升企业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及知识产权,提升本省出口企业产品附加值。在企业全面拓展新兴市场中,政府也应该给予极大的扶持与帮助,加快金融自由化改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贸易伙伴国数量,降低出口企业的国际贸易风险,促进本省出口产品结构形成多元化布局发展目标。

(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升级从国外出口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进程来看,其出口产业的工业化发展基本上需要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安徽省出口工业发展正处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由于该产业人力成本高、生产率偏低,随着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人力成本、材料成本会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推动安徽省出口工业实现资本型、技术型产业转化,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高等或者技术类教育领域投入力度。虽然安徽省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却低于全国其他省份。为了推动安徽省出口贸易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对高等或者技术类教育的投入力度,重点扶持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发展,优化职业教育教学结构;同时增加高等院校科研经费支持,引导企业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培育优质人才、高新技术,推动安徽省出口企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二是出口企业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管理战略等,吸取国外企业的经验教训,充实自身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在不断创新、优化自身管理、技术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促进本省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逐步转向资本型、技术型企业。三是政府机构应加强基础建设与行政支持。地方政府应加强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条件;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及本省出口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并出台一系列针对出口企业的扶持或者优惠正常,如:区别对待营业税、出口退税等。

(五)加快培育创新系统,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品研发经费达到247.7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约18.5%。近年来,安徽省企业逐步认识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进入国际市场,逐步由技术引进向技术研发转变。但是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企业持续增长的研发经费未在短时间内推动企业核心技术创新与发展,很多高新技术企业仍然需要依赖于国外技术,这对安徽省出口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安徽省应多管齐下提升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机构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税收、财政、采购等方面激励机制,从政府金融政策上保障企业自主创新资金源,共同承担企业研发风险,有助于激发企业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与经费;广泛收集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并合理整合高校、科研机构资源,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院校及企业之间的科技转化进程,引导上述机构科研方向逐步向企业需求靠拢或者共建经济实体或研发机构,为“学、研、产”提供最佳平台,利于增强“学、研、产”体系对接力度,增强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转化,最终将提升安徽省出口企业的核心科技水平,增强企业的世界竞争力。

篇(4)

由加工贸易出口构成层面来看,私营企业在2001年时,占据0.22%,加工贸易额为5.26亿美元;至2006年时,所占比重上涨到2.1%,加工贸易额达到176.75亿美元。而由加工贸易进口构成层面来看,私营企业在2001年时占据总比重的0.1%,加工贸易额为2.5亿美元;至2006年时所占总比重上涨至1.3%,加工贸易额增加为109.5亿美元。六年时间外资企业的贸易额实现了33.6倍增长,而私营企业增长速度则更甚与外资企业,达到了43.8倍的上涨水平。

1.2进料加工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2009年时,进料加工贸易占据了总比重的81.4%,而来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降低至18.6%。不难看出占据我国加工贸易主体地位的便是进料加工贸易,并且其所占比重呈现上涨的趋势。

2我国出口加工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较大比重

通过对深圳工业产业的调查后发现,其加工贸易总比重中,有70%均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这70%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所掌握核心技术的产品不足5%。另外,我国企业投入研发与销售收入的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与地区的五分之一。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直接延长了产业技术进步的周期,使得绝大多数企业的关键部件以及技术均依靠与进口,直接对这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及提升利润空间带来了阻碍。

2.2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

我国出口加工贸易中,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据极大比重,尤其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加之过于重视就业率扩大以及短期经济效益,并且加工技术不够先进,使得我国进出口加工贸易在发展与引进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测算,我国每生产世界GDP的5%左右便需要消耗掉30%-40%的资源。另外,来华投资的出工外商加工企业,不仅对我国土地资源、劳动力等进行利用,更是寻找到我国尚未健全的环境保护体系中的漏洞,将资源价格进行扭曲,将许多其本国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加工业转移至我国。

2.3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基本处于国际产业增值链条低端环节

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处于国际产业链条的低端环节中。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能够占据价值链上游,随着不断投入设计与研发,能够促使产品保值增值。目前我国多数出口加工贸易企业均处于价值链低段,不得不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换取甚少的价值增值,不利于长久发展。

3我国出口加工贸易完善对策

3.1改善加工贸易产品结构,推进服务加工贸易发展

各级政府需要定制出一系列有关政策,推动我国加工贸易链条能够在国内完善运转,这样才能够使得相关企业把握更多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内容,有传统的单纯加工发展为能够自主创造、营销以及服务等。另外则需要根据目前实际情况重新定制颁布限制类商品以及禁止加工贸易的商品目录,将落后的低技术含量、高污染以及高耗能的进出口加工贸易阻挡在加工贸易优惠政策之外,保护具有绿色环保特点的加工贸易的发展。

3.2提高加工贸易监管力度

首先需要利用“圈养式”代替传统的“漫山放羊式”,对进出口加工区进行模式管理,其管理需要始终贯彻限制增量、规范经营,优化存量以及提高水平的总原则。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得各级政府对进出口加工贸易企业实行规范化管理。另外,我国需要不断健全以及出台新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定制出相应进出口加工贸易准入规定,将目前诸多监管机构各自为政的现象改善,促进重点部门,如税务、海关、外贸等对进出口加工贸易的协调监管,提高监管的力度以及有效性。

篇(5)

1、服装业所占比重较大,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无锡向来有“布码头”之称,其服装业起步较早,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使其在同行竞争中拥有诸多优势。2006年服装产业增长了8%,销售增长了10%.出口创汇951.9亿美元.这是服装产业品牌、竞争力的表现.也是跟世界各国同行共同发展的机会。2008年无锡市规模以上纺织及服装企业1044家,就业人员28.3万人,占全市的23.9%;主营业务收入1423亿元,年均增长11.1%,占全省的18.5%;利润55.6亿元,年均增长15.8%,占全省的20.5%;服装49896.2万件,占全国2.1%。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2、出口型经济快速发展,服装出口比例加大

无锡市纺织产业开放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纺织服装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2008年外贸出口约42亿美元,其中服装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18%左右;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逐步从粗加工及初级产品调整为以深加工产品和服装等最终产品为主。出口市场以欧美市场为主,同时向其他国家拓展,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1-5月无锡全市服装对美国出口1.7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178%,占全市服装出口的30.18%;对欧盟出口8007万美元,同比增长80.68%,占全市服装出口的14.24%;对日本出口1.8亿美元,同比增长11.85%,占全市服装出口的31.72%,比上月增长速度提高2个百分点。对欧美市场出口的服装占全市服装出口总量的44.42%,比去年同期相比提高15.5个百分点。

(二)需求条件

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实力增长,消费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对服装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且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增长停滞,对欧美等国的服装进口减少,增强了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活力。根据2010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我国纺织业优势提升,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的三成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前5个月,我国纺织服装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3.6%,其中,5月份当月同比增长14.4%,比4月份加快了0.4个百分点。

(三)竞争状态

无锡服装业加工生产能力强,劳动力素质高,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已具备一定经验,信息建设基础设施较完备,已形成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并毗邻港澳,承接单活跃,在全球和国内消费市场均具有竞争优势,且现阶段,国家大力发展装备业、物流业,部分纺织品出口额取消,地方政府支持产业升级,国内市场细分,市场潜力巨大。

二、无锡服装出口贸易遇到的问题

1、人民币不断升值,服装出口压力增大

服装业行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第一大行业,对外依存度很高,对汇率的变化也特别敏感,而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持续不断地升值,屡创新高,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面对人民币的升值,服装的出口产业的汇改承受力弱,导致其劳动力比较优势弱化,产品竞争力降低,附加值降低,利润下降,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业的利润就会下降2%-6%左右,在外销产品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很多服装企业自然而然地由外销转为内销,加剧了国内服装行业市场的竞争,随着人民币的升值的持续攀升,服装企业的接单将会变得愈来愈困难。

2、商品结构存在矛盾,不能满足消费需求

尽管近几年无锡市部分纺织企业和产品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总体来看,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高端化发展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纺织品发展落后于全国水平,产品类型单一,无法形成综合卖场的所需样品,制约了服装品牌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其款式设计也缺乏创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装不仅仅只是追求耐穿和结实,而是追求时尚、个性,而保守的服装设计跟不上潮流,在设计创新、品牌经营等方面的能力较弱,不利于拓展消费市场。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各个企业积极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力度不大,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偏低,纺织服装出口多以贴牌加工生产为主,缺乏国际知名品牌,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较小,影响力不够,国内市场也缺少强势品牌,总体上品牌的进一步提升与产业发展还不相适应。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满足纺织服装消费短周期、快交货的要求。

3、服装面料不环保,节能减排压力重

随着排放标准的逐步提高,服装企业的环保成本不断加大,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显现,对服装产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而无锡地处太湖流域,在服装出口过程中,尤其是在整理高档服装面料时,由于其处理的难度,其整理后的废水排放量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与现今倡导的“绿色经济”相违背,也与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相矛盾。

4、生产带有盲目性,品牌创建不到位

品牌代表质量与信誉。由于服装自身的社会属性,服装品牌已成为地位的象征。再由于信息极度不对称,消费者更多的愿意选择品牌。而无锡多数服装企业安于现状,仍停留在“要什么做什么”的初级阶段,在市场调研、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研究服装板型设计方面缺乏有效的市场调查和研究,缺乏有效的引导,自主创新不足,使得社会服装生产规模的扩张大都带有一定盲目性和短视性,缺少知名品牌,妨碍了企业及其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市场占有率的保持,因此才会出现服装供量过剩、价格猛跌的情况发生。

5、产品风格定位单一,影响服装市场转型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福利政策的提升,服装消费的年龄结构呈多元化发展,尤其是老年人消费群的增长,但目前服装行业的风格定位多以中青年居多,使许多老年人难以买到适合的衣服,很多企业只能靠打价格战来取胜,这种同质的消费年龄定位,人为加大了服装市场的竞争,严重制约了服装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无锡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策

1、缓解汇率波动问题,谋求更远更好发展

人民币升值,给服装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压力,为了解决无锡服装出口现在所面临到的问题,需要政府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以缓解当下面临的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谋求更加长远,更好的发展。

(1)宏观方面: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宏观调控服装业发展

政府出台了《无锡市纺织及服装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随着《无锡市纺织及服装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出台,江苏省无锡市纺织业通过努力,取得实质性进展。为适应新形势、构筑新格局、再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无锡市制定了《提升行动计划》。争取用3年时间,通过创新发展,把无锡纺织业建成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和完整产业链的纺织产业基地和全国新型面料、高档服装的研发设计中心、批发集散中心、长三角地区的信息中心。

此项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提高了无锡纺织企业的创新热情,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纤维和新品研发,已有一定成效。如江苏阳光集团引进了30多个项目团队,攻克面料、设备开发、服装技术等领域技术难题50多个,研制成功全球首创的可喷洗西服,吸引了来自于西班牙、德国经销商5万套的订单,实现了“一匹精纺面料价值一辆车”的业内奇迹。与此同时,一批重大技改项目的建设,有力提升了科技创新在无锡纺织业的贡献率。

通过《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粗放经营的服装纺织企业先后被淘汰、转移或关停,原先处于价值链最低端的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中已有80%的企业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电子产品或新兴产业的企业。

(2)企业方面:用文化提升附加值,降低服装出口压力

人民币的升值造成服装业附加值的降低,而服装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应用文化来提升服装商品的附加值,用无锡强大的经济实力提升其服装文化的身价。一方面,培养顶级设计师。顶级的设计师能用其独特的设计完美地诠释服装文化,自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将中国传统的元素巧妙地融入服装设计中,将本土服装国际化。另一方面,培养德艺兼备的工人。中国是一个服装大国,而服装出口更是无锡的支柱产业之一,但部分个人在服装加工重化工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以次充好,使产品质量不过关,不仅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不了,更严重破坏了服装行业的形象和企业声誉,因此,要加强对服装工人的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培养一支德艺双馨的劳动队伍。

2、加大先进科技投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首先应加大服装的科技投入,加大引进国际先进装备,加快技术更新改造步伐,加速淘汰落后装备,提高我市服装行业的装备水平。装备改造的重点是智能化、高速化、连续划。既适合柔性生产,又符合环保、节能要求。要重点发展CFD、CAD电脑设计自动排料系统、自动裁剪系统、生产吊挂传输系统、立体仓储系统等。加快多功能、复合型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及应用,使我市差别化纤维的比重和品质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重点发展非棉天然纤维、再生资源纤维原料和产品及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混纤丝等高附加值聚酯短纤及长丝,推进具有“新合纤”特性的高档服装面料的一条龙开发;积极发展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和导电纤维、抗菌纤维等功能性纤维。通过行业政策导向激励节约型,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并扶持相关品牌行业的发展。其次坚持市场多元化原则。2008年,无锡市对非洲和澳大利亚的出口额有较大增长。这两个地区都可以成为新的出口渠道。应该在巩固原有欧洲,美国等主要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开拓中亚,大洋洲,东盟乃至非洲等新兴市场,避免因市场过于集中锁带来的被动局面。

3、开发环保高档面料,降低产业环境污染

所选面辅料应不含有毒成分,选用无毒、无污染及易回收、可重新使用、容易降解的面辅料。通过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特种整理等,围绕市场需求,加大新一代高档服装面料的开发,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以促进出口。开发功能性、高品质、新用途的混纺、交织、提花面料。扩大高端毛纺产品比重,开发高支、轻薄型、多种纤维混纺、花式线、松结构等高档精粗纺呢绒面料,增加出口,替代进口,采用各种功能性原料和功能性整理方法开发防皱、防缩、免烫、抗起球、阻燃、防水等功能性面料和高档纯毛面料以及出口服装所需的毛纺面料。

4、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的影响力

在现有品牌产品的基础上,有步骤地选择一部分基础好、有特色、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的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建设产品基地,带动全行业向高档化、时尚化发展。依托我市纺织面料精良、服装品牌高档的优势,强化面料企业与服装企业间的配套互补,采取剥离、集中、优化和资产组合等措施创品牌。培育中高端设计人才,提高服装设计开发水平,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支持自主品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品牌并购、品牌推广,争创国际知名品牌,提高纺织服装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全面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无锡中润集团服装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20多年服装进出口贸易经验,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外贸集团公司,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会员。公司年出口服装600余万件,品种包括男、女、童,时尚、休闲装极其它种类的产品。 公司是一家集设计、生产、贸易于一体的专业化集团公司,与日本、韩国、欧美、澳洲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48位客商、厂家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并以诚信服务深受广大客商、厂家的信赖。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服装行业出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呈下降态势,2007年,该比重已降至41.33%,5年内下降了10个百分点,内需增长已经超过了外贸增长速度,国内需求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内市场也逐渐成为服装企业的主要战场。海外品牌从奢侈品牌到大众品牌、从零售连锁到自营专卖,在2008年必将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攻势。国内品牌间、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将展开激烈的市场争夺战。渠道网络的扩张、物流体系的完善、品牌推广的策略等方面都将有推陈出新的举措。在市场价格相对稳定而供货成本不断攀升的矛盾下、在市场供给相对饱和与有效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下,价值创新成为品牌生命力的一大支柱。

5、实现服装市场转型,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

篇(6)

1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按商品和劳务流向不同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不同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客观环境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特别是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或鼓励或抑制的不同政策,都制订有各自的战略规划,以作为本国对外贸易总的指导思想,即称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西方经济学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把近几十年来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对外贸易总体战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进口替代型战略。最早实施这种战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该战略主要是高筑贸易壁垒,限制进口,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替代工业制品的进口,减少对国外经济的依赖,保护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业。为了解决本国工业发展进口机械设备所需外汇,也出口一定数量的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

二是出口导向型战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实施的是这种战略。该战略与进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这些国家把国际市场作为本国经济的活动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外资、技术、进口原料,以弥补内资金和原材料的严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战略。该战略是上述两种战略的结合,把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过分限制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采取过这种战略。

以上三种战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进口替代型把保护、限制进口作为战略重点,出口导向型把鼓励出口作为战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顾,视为同等重要。

我国过去几十年实行的究竟是何种对外贸易战略,从来没有过统一的认识和非常明确的定位。改革开放前谈不上贸易战略这个概念,当时按实际做法是在过分强调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基本上采取了闭关锁国及几乎封闭式的进口替代型。至于市场的选择,更是反复多变、忽而是“东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但外贸战略仍然摇摆不定。大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实行的是类似进口替代型与出口导向型相结合的混合战略;1994年以后,由外经贸部提出了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这实际是一种内容复杂、实施困难、含糊不清的战略。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总体战略。最后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又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选择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比较自由的,配以适当保护的综合战略”和有管理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这更是一种没有具体战略的战略。

2外贸总体战略中出口贸易的战略地位

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甚至今后的战略选择问题,总是没有形成过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无可争辩的,这就是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所在,更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前途问题。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年我国坚持了以出口贸易为先导,才以此带动了进口贸易,推动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

(1)从外贸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终高于进口依存度。从1990~2005年的16年间,出口贸易依存度有15个年份高于进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为20%以上,最高年超过3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GDP的20%以上来自出口贸易。

(2)从外贸贡献度方面,出口贸易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根据林毅夫等学者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动GDP增长1.0%。而进口贸易,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贡献,而且体现为漏损,二者呈负相关,进口每增长10.0%GDP增长为负0.56%。由此可知,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功不可没。出口贸易已成为与投资,消费一起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尤其在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出口这驾马车显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长还会刺激消费增加和投资扩大,对后两驾马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贸易是我国换取外汇的重要来源。从1978~2005年我国年出口贸易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7620亿美元,增长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间,除1993年贸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其中2005年顺差超千亿美元。多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增长。进口额由1978年的108.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6601.2亿美元,增长了约61倍。

出口贸易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点,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首先,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就要大力发展外经贸事业,就要大规模地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以及多边、双边经济合作等,所有这一些都需要出口贸易换取的外汇提供资金保证。其次是我国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一方面因为发展出口贸易必须积极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所需资金创造条件。第三,我国具有发展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稀有金属、煤炭等的矿产资源优势,机电等制成品的工业基础、生产规模和成熟的国际市场优势,新开发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优势等都比较明显。

3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的战略选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物质商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发生了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产品、矿物燃料产品等为主,工业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5年初级产品的出口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7.9%,工业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业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为主向精加工型为主的转变。过去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属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出口的几大类产品中,高科技产品仅次于机电、轻纺排在第三位,而且还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上讲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轻纺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和机电产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上不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我国国内原材料价格、劳动工资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也正在减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贴牌产品虽然市场看好,但我国付出的成本代价太高。

篇(7)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实质上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纲,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税、实行环境构想制度,以及保证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绿色贸易壁垒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另一类是非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进口附加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是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由于西方国家的公众和政治家对环境的关注,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一种武器,而且成为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讨价还价的筹码。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或环境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发展中国家产品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障碍。

4.绿色包装制度

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某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措施,则可能事实上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

5.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采用比较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些国家的产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与本国产品竞争时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实质是政府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所以进口国基于环境保护和本国的利益而有权征收反补贴税。

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实施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似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对环保的标准和认识往往超过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运用绿色保护来实施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和歧视行为,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我国处在发展阶段,绿色保护对我国产品出口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有:(1)缩小出口产品市场范围;(2)增加出口产品成本;(3)引发出口贸易摩擦;(4)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三、应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幌子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其发展较早在环境方面的标准和措施远远超越了发展中国家。所谓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形成了歧视性,并严重限制了我国的出口贸易。1.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

要对绿色贸易壁垒有一个客观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着有利于市场发展和国际贸易一面,也有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一面。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也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使这些产业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加大对绿色产业资金投入

要使我国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增强我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绿色产品和技术走出国门,离不开财政金融部门的扶植。财政部门应给予绿色产业以优惠的鼓励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投放。金融部门应在信贷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3.实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的基本战略,出口贸易也就必须服从于这个基本战略,这就要求出口不仅要追求增长的数量,还要追求增长的质量,及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劳动条件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4.发展环保产业,推行绿色管理

以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政府应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

对我国的出口企业而言,应积极推行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环保标志;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环保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N].经济研究,2004,(7).

[2]郭芳.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必要性[J].晋阳学刊,2002,(6).

[3]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J].南开经济研究,2003,(5).

[4]李湘等.国际贸易教程[M].上海:上海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5]黄立新.绿色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外向经济,2000,(1).

篇(8)

二、炼焦煤进出口概况

在这一节中,我们首先列出中国近11年来炼焦煤的进出口概况,进行纵向的对比。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可供炼焦的优质烟煤储量丰富,2002年3国的炼焦煤总产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81%。接着,本文就对这几个世界上主要的几个炼焦煤出口大国进行了概况分析,与中国进行横向对比,及统计描述分析。

(一)中国炼焦煤近11年进出口概况

中国在2002年,炼焦煤的出口达到2308百万美元。2002年至2004年,中国的炼焦煤出口从2308百万美元上升到3520百万美元,出口额增长了50%。至2005年,出口额小幅上升,只增长了8%。到2006年甚至开始出现了衰退。衰退的迹象一直持续到2007年。直到2008年,出口额才比2005年稍微升高。不仅严重倒退,并且持续低迷,从2009年开始,出口额甚至比2002年更低,到了2012年,已经跌破1000百万,只有903百万美元。出口的增长率从2006年开始为负值,只有2008年和2011年例外。增长率的趋势大致是下降的,并且降幅很大。图1还反映了进口额的上升。从2001至2008年,进口额缓慢爬升,从264百万美元至1794万美元,2009年开始突然飙升,高达7161百万美元。随后几年仍然是飞速增长,从11711百万美元飙升至18118百万美元。

(二)各国近11年炼焦煤出口对比

中国、美国、加拿大在2002年的炼焦煤出口额都是相近的,甚至中国略占优势。各国的出口额都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澳大利亚的上升趋势最显著,美国也较明显,而中国却有明显下滑。在最初发展的3年里,中国的斜率是三个国家中最高的,发展的最快,而在2005年,中国、美国与加拿大的出口额相近,三个点有相交的趋势,2006年达到了最接近点。此后,美国一路稳健上升,加拿大也没有落下,只有中国逐步下降,甚至大幅下滑。政策对炼焦煤出口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对炼焦煤的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是2004年出台的,但是由于滞后性,对炼焦煤出口的影响似乎是从2005年开始的。

三、计量分析

(一)国家虚拟变量

根据UN-COMTRADE数据库得到的中国、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的炼焦煤进出口额,对其进行回归分析。根据图表,我们发现出口额分别与年份和进口相关。根据先前的图表,我们发现各国的出口之间虽然有趋势相似,但是截距明显不同。所以我考虑设立国家虚拟变量,来表示各国之间独立的区别,如煤炭资源储量、人口、生产结构等因素造成的综合影响。国家的虚拟变量分别为china,usa,和canada。当国家为中国时,china等于1,usa和canada等于0。当国家为美国时,usa等于1,china和canada等于0。当国家为加拿大时,canada等于1,china和usa等于0。我们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出台设立虚拟变量tax1。tax1代表所有国家出口退税的政策调整。回归后的tax1的系数进行经济检验,看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出口额是否有影响。再通过回归的t检验,看其统计意义是否显著。中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前,即2002年,2003年,2004年时的tax1等于0,调整后的年份时的tax1等于1。由于其他国家查阅资料似乎没有对其进行出口退税政策,所以tax1等于0。我们可以发现,拟合优度为77.96%,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75.07%,税收政策的t统计量在5%的水平上被拒绝了,其他变量可以在1%的水平下被拒绝,非常显著。由此我们发现,出口与年份、国家和出口退税政策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年份的增加,出口增加,随着炼焦煤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出台,出口减少。从这里,我们进一步的可以肯定在第三部分中的判断,即中国炼焦煤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中国炼焦煤出口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二)定量分析

在2004年以前,出口退税额为13%,2005年后,出口退税额为0%。因此,我们设立tax变量,代表出口退税的额度。回归后的tax的系数可以进行经济意义检验,看出口退税的额度对出口额的影响是否明显。再通过回归的t检验,看其统计意义是否显著。当2004年及以前时,为0.13,当2005年及以后为0。我们建模为:,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我们发现,炼焦煤的出口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出口退税的增加而增加。我们估计出口退税每减少1%,每年的贸易量平均减少794百万美元。由此可见,退税税率对炼焦煤出口贸易的影响十分显著。

四、总结与问题

(一)总结及意义

根据上述的统计描述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我们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即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不仅对炼焦煤有影响,并且影响十分显著。因此,国家如果合理的制定出口退税政策,通过该政策可以有效的控制炼焦煤出口的数量,从而有效的调节炼焦煤出口的结构。

篇(9)

(二)品牌创建力度不足。众所周知,信阳毛尖作为河南信阳当地的著名土特产,和西湖龙井一样,是一个地理标志,是证明商标。由于地理商标不是某个机构或者个人刻意宣传的结果,而是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形成的,所以没有明确的权利主体。大量经营者共用一个品牌,使得大家都缺乏维护商标声誉的积极性,以致很多低质劣质甚至假冒产品出现,严重影响信阳毛尖的声誉。目前,信阳毛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基本局限在河南,在外省乃至国外很难见到信阳毛尖的影子。品牌创建力度不足成为制约河南茶叶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障碍。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压力。近年来,随着全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茶叶质量安全受到广泛关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茶叶检测标准。2008年8月1日起欧盟将对残留在茶叶中的农药硫丹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把检测标准提高了3,000倍。同年9月1日,对出口到欧盟的茶叶检验由原来的100多项增加到200多项。2011年10月1日起欧盟对我国出口茶叶采取新进境口岸检验措施。2012年12月20日,欧盟法规(2012/1235/EU),调整来自非欧盟国家进口非动物源食品与饲料进境抽查比例,其中涉及我国的茶叶。日本于2009年5月实施的新《食品卫生法》将设限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约144种。2013年2月20日起,日本实施新的食品、添加剂等规格标准,对杀虫剂三唑磷的限量由前的0.05ppm/kg修订为0.01ppm/kg,除草剂苄嘧磺隆的限量由前0.02ppm/kg修订为0.01ppm/kg。愈发严苛的检测标准,使得河南出口茶叶被检出不合格率风险大大提高,出口压力倍增。

二、河南茶叶出口贸易对策

(一)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拓宽出口渠道。河南茶叶出口,要坚持巩固欧洲、开发日本、非洲和北美洲市场的原则,积极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一方面要利用多方力量推动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转型,从目前在国际市场影响有限向跨国集团迈进。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应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大型茶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延长产业链,最终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跨国集团;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促进茶叶外贸企业发展,支持茶叶外贸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尽快形成若干家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茶叶外贸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茶叶外贸企业发展在线外贸等现代外贸方式,不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销售价格,扩大外贸额。鼓励茶叶外贸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对茶叶外贸企业面向非洲、北美等新兴市场的拓展,以及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等国际认证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篇(10)

2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关系分析

一般来说,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存在正相关关系,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选取货物周转量指标代表华北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进出口总额代表华北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弹性分析两种统计学分析方法,实证检验物流业对华北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3.1货物周转量和进出口总额的相关性分析对货物周转量和进出口总额进行相关性分析,其目的是验证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是否有积极的影响,如果有影响,影响程度的显著性如何。华北地区2003-2012年间货物周转量和进出口总额的统计数据

3.2货物周转量和进出口总额的弹性分析以上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验证了华北地区物流业发展对其进出口贸易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但无法计算出影响程度有多大。本部分研究以经济学原理中的弹性理论为依据,力求定量分析出华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变化引起进出口贸易变化的幅度有多大。

篇(11)

2实证结果与分析

2.1中国鲜苹果出口贸易分析经回归分析所得方程和相关参数如下。式(3)为中国鲜苹果出口贸易整体回归结果,其中R2=0.913,SE=0.361,DW=0.989,SE=0.361表明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即在影响中国鲜苹果出口数量的众多因素中,91.3%可以由中国鲜苹果出口价格以及世界鲜苹果需求量来解释;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α、β、λ的t值都显著。利用所得方程可以估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鲜苹果价格保持不变时,总需求每增加1%将会带动中国出口增加4.553%;若世界总需求保持不变,价格每提高1%将会使中国出口减少1.150%。可见,世界鲜苹果的需求量变化对中国鲜苹果出口贸易量的影响远远大于出口价格对中国鲜苹果出口贸易量的影响。式(4)为中国鲜苹果出口印度尼西亚的回归结果,由于回归方程中常数项的t值不显著,因此取消常数项重新进行计算,回归结果显示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α、β的t值都显著。由此可以估测,作为中国鲜苹果的最大出口国,印度尼西亚从中国进口鲜苹果的价格及其进口需求量对中国鲜苹果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较高,并且中国鲜苹果出口量受价格因素的影响更大。式(5)为中国鲜苹果出口俄罗斯的回归结果,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β与常数项λ的t值显著,但价格弹性系数α估计值的t值不显著,并且α为正,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俄罗斯从中国进口鲜苹果的价格与进口数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俄罗斯的进口需求量是中国鲜苹果出口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但需求弹性系数β只有0.803,表明俄罗斯鲜苹果的进口需求对中国鲜苹果出口贸易量的拉动作用很小。

2.2中国苹果汁出口贸易分析经回归分析所得方程如下:式(6)为中国苹果汁出口贸易整体回归结果,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α、β、λ的t值均显著。因而可以估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世界进口需求量每增加1%将使得中国出口量增加5.166%;价格每增加1%则将使得中国出口量减少2.319%。可见,世界苹果汁的进口需求量对中国出口影响更大。式(7)为中国苹果汁出口美国回归结果,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β、λ的t值显著,而α的t值不显著,因而可以估测,中国向美国的苹果汁出口量基本不受价格因素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美国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对中国出口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式(8)为中国苹果汁出口俄罗斯回归结果,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α、β、λ的t值均显著。但价格弹性系数α为正,表明俄罗斯从中国进口苹果汁的平均价格的上升并没有抑制俄罗斯从中国进口苹果汁的数量,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俄罗斯从中国进口苹果汁的价格与数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一结果与中国对俄罗斯的鲜苹果出口贸易分析结论相吻合。从需求弹性系数β值来看,俄罗斯苹果汁进口需求量增加1%将使得中国对俄罗斯苹果汁出口量增长1.862%,这一数值远远低于5.165%的国际市场平均进口需求弹性。其原因主要在于俄罗斯是世界苹果汁进口大国,也是波兰、美国等国的主要目标市场,在俄罗斯市场上,中国苹果汁的贸易竞争力较弱,欧美国家的消费理念与膳食结构不同于中国,国内本身地质及肥料成分因素致使高酸度果品原料供应不足,无法迎合欧美国家市场需求。

3结论及政策启示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各方程的拟合度均较高,说明价格和各国的进口需求量是影响中国苹果出口贸易量的主要因素;第二,从类别来看,世界市场上中国苹果汁的价格弹性系数和进口需求弹性系数均高于鲜苹果,说明中国苹果汁出口贸易的发展空间大于鲜苹果;第三,从中国苹果主要出口国的国别数据来看,除印度尼西亚之外,其他国家的进口价格对中国出口量的影响均不显著,这意味着中国目前所实行的低价竞争策略对出口的拉动作用不大。结合模型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以下政策启示。第一,应积极促进中国苹果汁加工产业发展。目前,世界苹果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特征,并正由低层次的直接消费向高层次的苹果加工品消费发展,消费者对苹果汁的偏好性消费需求稳步增长,苹果汁国际市场需求不断增大,果汁加工业发展空间较大。中国苹果加工业正处在加速增长期,出口是拉动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通过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等财政手段以及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等金融手段,促进苹果汁加工产业发展,是实现中国苹果出口战略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