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实验报告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12-27 03:58: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实验报告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实验报告总结

篇(1)

我标段地处属Ⅵla区河套副区,地面较为平坦、广阔。全线在河沟中表层发育砂层、且水位较浅,存在地震液化的可能性,线路区部分段落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砂土液化,液化等级由轻微~严重;路基段内当液化土层厚度在1.0-4.0m时,采用强夯+砂砾垫层进行处理。

为保证路基填筑质量,提高路基的整体强度与均匀性,减小工后沉降。遵照设计图纸要求,对砂土液化厚度在1.0-4.0m的路基采用强夯,进行补强。通过K18+660~K19+300段落内选取一段进行试验段的强夯施工来确定强夯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收集施工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参数,为下一步路基强夯施工提供现场控制依据。

二、强夯试验段工程概况及施工组织

1、试验段工程概况

试验段选定在K18+660~K18+710段进行,满足试验段长度要求(长度不小于50m且强夯段无涵洞或其它构造物),长度为50m。

2、路基强夯试验段的施工组织

K18+660~K18+710段路基处理范围内强夯增强试验,收集强夯相关数据。试验施工的时间安排及工作内容为:

2015年3月15日~2015年3月20日施工准备:落实安排施工作业人员、机械,场地平整;测量组放线确定边线及标高。

2015年3月21日~2015年3月29日按设计图纸要求对试验段路基进行

强夯处理,强夯完成以后进行压实度检测及沉降观测数据整理。

2.1试验段人员分工

试验段施工前成立了试验段领导小组,由总工程师主持,参加试验路段工作的人员分工见表1强夯试验段人员分工表。

表1强夯试验段人员分工表

序号

姓名

职务

职称

责任

1

赵根根

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全面负责技术工作

2

石建华

副经理

高级工程师

负责施工管理工作

3

副总工程师

工程师

负责技术指导工作

4

吴利军力

工程部长

高级工程师

负责技术方案编制

5

王巧玲

质检部长

高级工程师

负责施工中的质检

6

路基工程师

工程师

负责方案的实施及参数整理收集、

7

李顺福

测量队队长

工程师

负责试验段测量工作

8

张晓刚

试验室主任

工程师

负责试验段试验工作

9

弓钰光

领工员

工程师

负责机械调动及组织施工

10

马泽灵

安全部长

工程师

负责试验段的安全施工

2.2强夯试验段施工机械设备情况

2.2.1机械设备准备

1、夯锤:用钢板制作外壳,内部焊接骨架后灌注混凝土制成。夯锤底采用圆形直径2.3m、重量14t,并设4个排气孔,孔径为230mm。

2、起重机械:选用50t的履带式起重机,以满足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并设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臂杆后仰。

3、自动脱钩装置:要求有足够强度,起吊时不产生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挂钩方便迅速。

4、铲车:用作回填、整平夯坑和作地锚用。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及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装载机

ZL50

2

2

强夯机

TQH259

1

3

洒水车

15T

1

4

夯锤

14t

1

5

脱钩器

0.3T

1

5、测量仪器:全站仪、水准仪等

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全站仪

拓普康GTS-332N

1

2

水准仪

DS3

1

表3液压履带式强夯机设备参数

额定夯机能(势

能)

t.m

250

T

46

TQH259液压履带式强夯机

发动机功率

kw

125

尺寸(不

车)长×宽×高

mm

6635×

3360×3200

2.3施工准备工作

强夯试验施工前,项目部组织所有参与工艺试验施工的技术、质检、测量、机械操作人员及现场的指挥调度人员并邀请监理工程师参加,召开了一次技术交底会,会上明确了各岗位的职责,施工技术要求、工序试验流程及报验程序,并组织技术人员熟悉图纸、技术规范及标准化施工要求,完成强夯点布设。

2.4设计标准

满夯施工到最后相邻两击的夯沉量之和不大于100mm,之差不大于50mm时,停止夯击,

立即用装载机粗平,平地机整平,洒水,碾压。

2.5、强夯施工

夯击遍数采用主夯、副夯与满夯三遍:

第一遍:主夯,按规定间距,正方形布置;

第二遍:副夯,在各主夯点位中间穿行;

第三遍:满夯,采用夯点彼此搭接1/4连续夯击。

⑶.夯击间隔时间:对砂性土,由于其透水性能好,夯击时孔隙压力消散快,可连续夯击。对粘性土,需间隔2周左右才能连续夯击。

3.75

3.75

3.75

3.75

3.75

3.75

3.75

3.75

11

2

2

1

1

4

3

3

5

2

4

9

10

。。

7

8

6

6

7

5

12

…...

.......

….

1

3.75

3.75

3.75

3.

75

点夯布置图

⑷.夯点布置及夯距:根据设计图纸,夯击点按方形布置。第一遍的夯点间距要大,使得深层土得到加固,然后中间补插夯点。设计夯点间距为3.75m。夯点平面布置详见下图。

说明:

代表主夯N0.1

代表主夯N0.2

2.3m

满夯布置图

三、质量控制及检验

1、质量控制

1.1为保证地基加固效果,在设计范围内布置夯击点位。

1.2按设计要求确定夯击路线

1.3各夯击点须放线定位,夯完后发现偏差及漏夯应及时纠正。强夯施工时对每一夯点的击能、夯击次数和每次夯沉量等详细记录。

1.4强夯过程的记录

1.4.1每个夯点的夯坑深度、时间需记录。

1.4.2用水准仪对每遍夯击后场地对夯沉量进行测量且及时记录

1.4.3记录最后2击的夯沉量,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值。

2、检验

2.1强夯处理夯击点布置应满足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测、尺量

2满夯的夯击点布置应满足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测、尺量

2.3点夯、满夯地表下沉量

检验数量:施工结束7天后,检验试验段总长度的10%的横断面。(K18+660-K18+710长度为50m)

检验方法:水准仪测量

四、试验路段数据分析与成果总结

路基试验段强夯共分3遍,第一至第二遍为点夯,第3遍为满夯,通过强夯前后试验数据对比、强夯过程中测量夯沉量数据分析:

1、夯沉量

根据每点夯击数遍下沉量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按照设计要求,满足满夯施工到最后相邻两击的夯沉量之和不大于100mm,之差不大于50mm,夯锤在第五、六击时已经满足设计要求的沉量值。

满夯沉降量分析表(采用相对标高)

桩号

位置

满夯前地面高程

第4击后高程

第5击后高程

第6击后高程

第5、6击

高差

最后2击夯沉降量

K18+660

0.665

1.085

1.120

1.120

0.000

0.035

右中

0.630

1.100

1.140

1.145

0.005

0.045

0.565

0.940

0.950

0.950

0.000

0.010

左中

0.610

0.865

0.900

0.935

0.035

0.07

0.675

1.091

1.124

1.140

0.016

0.049

K18+667.5

0.630

1.103

1.137

1.150

0.013

0.047

右中

0.601

0.936

0.988

0.981

-0.007

0.045

0.558

0.876

0.899

0.910

0.011

0.034

左中

0.557

0.975

0.992

1.00

0.008

0.025

0.715

1.025

1.053

1.065

0.012

0.040

K18+675

0.658

1.060

1.093

1.110

0.017

0.050

右中

0.655

0.882

0.915

0.931

0.016

0.049

0.659

1.142

1.171

1.181

0.010

0.039

左中

0.785

1.100

1.135

1.140

0.005

0.040

0.790

1.020

1.050

1.060

0.010

0.040

K18+682

0.900

1.210

1.240

1.240

0.000

0.030

右中

0.940

1.220

1.250

1.260

0.010

0.040

0.783

1.077

1.123

1.126

0.003

0.049

左中

0.850

1.199

1.204

1.22

0.016

0.021

0.768

1.057

1.084

1.100

0.016

0.043

K18+690

0.662

1.087

1.102

1.135

0.033

0.048

右中

0.727

1.132

1.125

1.14

0.015

0.008

0.734

1.078

1.110

1.111

0.001

0.033

左中

0.763

1.184

1.200

1.230

0.03

0.046

0.785

1.020

1.047

1.062

0.015

0.042

K18+697.5

0.827

1.085

1.125

1.140

0.015

0.055

右中

0.832

1.057

1.098

1.102

0.004

0.045

0.973

1.158

1.170

1.190

0.020

0.032

左中

1.087

1.313

1.342

1.356

0.014

0.043

0.818

1.291

1.314

1.335

0.021

0.044

K18+705

0.962

1.242

1.268

1.272

0.004

0.030

右中

0.943

1.221

1.254

1.260

0.006

0.039

1.003

1.212

1.243

1.250

0.007

0.038

左中

1.092

1.301

1.338

1.350

0.012

0.049

1.047

1.342

1.358

1.370

0.012

0.028

2、地表下沉量

强夯完成,地表整平压实后,地表平均下沉量为0.379m,高程变化见下表:

地表下沉量分析表(采用相对标高)

序号号

里程桩号

位置

夯前地面高程(m)

夯后地面高程(m)

累计下沉量(m)

平均下沉量(m)

1

K18+660

0.665

1.120

0.455

0.461

2

右中

0.630

1.130

0.500

3

0.565

1.000

0.435

4

左中

0.610

1.140

0.530

5

0.675

1.060

0.385

6

K18+667.5

0.630

1.110

0.480

0.492

7

右中

0.601

1.070

0.469

8

0.558

1.140

0.582

9

左中

0.557

1.100

0.543

10

0.715

1.100

0.385

11

K18+675

0.658

1.130

0.472

0.333

12

右中

0.655

0.970

0.315

13

0.659

0.980

0.321

14

左中

0.785

1.080

0.295

15

0.690

0.950

0.260

16

K18+682

0.650

0.945

0.295

0.315

17

右中

0.640

0.980

0.340

18

0.583

0.930

0.347

19

左中

0.550

0.900

0.350

20

0.768

1.010

0.242

21

K18+690

0.662

0.990

0.328

0.346

22

右中

0.527

0.900

0.373

23

0.734

1.060

0.326

24

左中

0.663

1.010

0.347

25

0.585

0.940

0.355

26

K18+697.5

0.727

1.100

0.373

0.376

27

右中

0.732

1.170

0.438

28

0.773

1.090

0.317

29

左中

0.687

1.124

0.437

30

0.818

1.132

0.314

31

K18+705

0.662

0.997

0.335

0.332

32

右中

0.743

1.162

0.419

33

0.703

1.053

0.350

34

左中

0.792

1.112

0.320

35

0.847

1.082

0.235

五、结论

根据试验段强夯结果分析确定,强夯施工采用2遍点夯,1遍满夯。点夯间距布置为7.5m正方形,满夯,采用夯点彼此搭接1/4连续夯击。点夯和满夯夯击遍数确定为夯击数不少于6击。以上施工方法能满足设计要求,确实可行。

六、强夯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夯击过程中会出现歪锤现象,经现场观察主要是有三种情况导致:1.夯机站立不平或不稳,2.夯锤稳定后下落。3.地面不平。以上三种因素控制后即可解决歪锤现象。

七、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1.强夯前应对起重机、滑轮组及脱钩器等全面检查,并进行试吊、试夯,一切正常方可强夯。

2.现场从事强夯作业人员须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必须持有从业操作合格证。

3.起吊夯锤保持匀速,不得高空长时间停留,严禁猛升猛降,防锤脱落。停止作业时,将夯锤落至地面。夯锤起吊后,臂杆和夯锤下及附近7m范围内严禁站人。

4.干燥天气进行强夯时宜洒水降尘。

5.应定期对起吊装置,钢丝绳进行检查,如发现有磨损或断丝现象应及时进行更换。

6.强夯作业时,应对作业区周边50m范围内进行防护,并作出醒目标识及警戒,防止机械、人、畜误入造成伤害。

7.进入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必须戴安全帽,每次夯锤起吊时,应确认吊钩与锤挂接牢固,不能出现虚钩现象,操作手起吊时,应在周边挂钩人员离开后再进行。

8.施工作业时,必须设置专人进行强夯指挥,车辆挪动时,必须经指挥人员同意才可挪动,防止机械落入夯坑。

八、路基试验段施工工程照片

点夯图1

篇(2)

在我认为实习的本身目的就是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工业知识的基本认识。它不同于课本教育,因为它有我们动手操作的空间!我之所以对实习有一种说不出的留恋,是因为我早已被老师们幽默的讲解和生动的描述所吸引。

一个简单的瓶瓶罐罐,要想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是要颇费一番功夫的。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早已习惯了那些现成的东西,在用的同时,也不会多想它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如果偶尔有人问起,也会很不以为然的说,这不是我们所应该知道的。现在才知道这种想法是多么幼稚,从而也让我知道了为期两周的金工实习对我们是多么重要!

安全第一

实习的第一步是进行工业安全知识的教育,这一步是及其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安全第一!这句话谁都知道,但不一定放在心上,所以金工实习的第一天,老师就先给我们上了一堂安全教育课。通过观看录像带,我们了解了实习中同学们易犯的危险的操作动作。比如在车间里打闹嬉戏,不经老师的许可便私自“检验课本知识的正确性”,操作机床时方法、姿势不正确,等等。还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个无意的动作或是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机械事故甚至人身安全事故。

事实上,工业安全培训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确保人身安全,设备安全;

二是获得工业安全的基本知识,为将来的发展做准备。在未发生安全事故前,许多人对安全教育不重视,认为太烦琐,太枯燥。一旦发生了事故,事后诸葛亮就很多。我很庆幸我对它有了足够的重视,所以我安全的度过了实习的两周!

车工

在实习的工种中,车工是比较累的。那天一大早就去到车间,很快分好组,老师就开始讲解卧式车床的机构。操作方法。然后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显然听起来很简单,但到我们操作时就这里或那里出问题。反复几次操作空机运作之后,终于熟练怎样控制车床。安装要加工的铁棒后,就开始开动车床。刚开始看到高速旋转托盘还有点束手束脚,不过很快就克服这样的心理。

只要注意安全事项,没有什么好怕的。毕竟是初学者,整个上午才车出一条槽。下午继续,车圆球是最难的,左右手一起旋转,而且要求旋转的速度一快一慢。加上车床已经是很老的,有时在旋转时被卡住。稍微用力就把圆球刮了一道,无奈之下只好缩小圆球的半径。这样宿了几次终于把一个勉强可以说是圆球的零件车出来。最难受的是站了一整天,小腿都疼起来。但当把车好的零件交给老师时那种成功的喜悦使我忘记了站得发疼得小腿。这种成功的喜悦只有通过亲身参加实习才能感受得到。

数车

我还以为金工实习只有打打,磨磨的。在实习一段时间后,轮到我们做微机数控车削加工时,我在知道金工实习还要学习编程。看似内容不多,但做起来却很花时间。结果我在匆忙之中勉强做完。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都要求认真做好,尽最大的努力做的更好。这次实习是由2或3个人组合完成,我和我的合作者调了一个最难做的。当别人都快要做完了,我们才做到一半,而且我们还碰到不少不会的难题。在老师多次教导下,我们按时完成任务。最后还拿到好成绩!

致谢

我们第一次走进车间,第一次真正地操作那些机器,我们能顺利并较好地完成了金工实习任务,这与培训中心的师傅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培训中心的每位师傅都是那么的和蔼可亲,都是那么的认真热情,都是那么的诲人不倦!他们的谆谆教导让我们如沐春风,他们的精辟讲解让我们茅塞顿开!感动,恰是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感谢,希望能略表我的心意!在此衷心感谢培训中心的师傅们,谢谢你们给予我们的知识与帮助,关心与照顾!并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环境去学到一些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再次谢谢你们!

现在想想过去的这段难忘时光,其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得到。通过学习各种工种,我们了解了许多金工操作的原理和过程,大致掌握了一些操作工艺与方法,还有以前的那些陌生的专业名词现在听来都是那么熟悉亲切!

虽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将来不会从事这些工作,甚至连接触它们的可能性都没有,但是金工实习给我们带来的那些经验与感想,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两周的金工实习,就像有一句这样的话,“有些东西你可能现在没有感觉到它的价值,但最后还是会的,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离开了实际,就变得空洞无其,就象游标卡尺来说,高考前学的游标卡尺认读,在实际中就很抽象,我们的测量结果通常比师傅差0。xmm,这误差对平常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我们干了机械的来说,这可是天文数字,我们一般误差范围是0。02mm。,通过实习,我们真正地掌握了百分尺的用法,一劳永逸。在实习其间,我们学习了热、铸、锻、焊、车、钳、磨、铣八种最基本的工种,实习范围之广,在别的一般学校是可望不可及的。

从金工实习培养人的各种意志品质方面来讲,不同的工种还有不同的作用呢!钳工,磨工都是费时费力的工作,你有时花上半天时间也可能没什么进展,而规定的时间又近在眼前,这个时候就要考验你的耐心了!试问心浮气燥,想一口吃成胖子的人制成的产品会是合格品,优质品吗?车工精度要求高,安全系数大,没有专心致志的工作态度,不循规蹈矩地按照师傅的要求操作,耍小聪明,那么一定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仅车不出所要求的产品,弄不好车床都要被你搞坏,将会给社会造成不小的损失。在劳动工作中,师傅们给了我们许多指导和帮助。

可能有些师傅开始时比较严肃认真,在我们看来简直是苛刻古板,但我们应该明白师傅们的良苦用心。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没有师傅们手把手的示范教导,作为门外汉的我们会完成合格的产品吗?除了教我们操作,师傅们有时还向我们传授作人的道理,我们可不要辜负他们的殷切期望啊!

篇(3)

1、对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认识。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本是精神产品的独创,学生只有写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亲身经历,自己最熟悉的、最动情的东西,才有可能说真话,抒真情,才会写出感人的作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目标中谈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突破传统作文的樊篱,为学生创设开放的作文大课堂,引导学生去关心生活,观察生活,参与生活,重视生活的积累与体验,做生活的有心人。体验式作文是一种以写作为重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它要求学生要综合利用学习要素,它能比传统的作文教学在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的突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

2、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我校派出了齐灏等五位教师参加了在世纪中学召开的关于体验式作文报告会,观摩了来自上海的李白坚教授精彩授课,以及来自张店七中魏俊峰老师的关于体验式作文的尝试的报告后,老师们热情很高,认为体验式作文非常适合在我们农村中学开展。在邢基光校长的带领下,以教研组长带头在教研组会上就怎样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展开广泛讨论,并确定了课题重点实施年级,为六年级(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五班、六班),七年级(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五班)和课题重点实施教师:商娜、郭承业、顾秀霞、张俊爱、刘金枝、刘华、齐灏、王循茂。并拟定以骨干教师带动策略。决定以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为契机,改变我校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现状。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一)、在学校生活中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学校师生之间的交往,班干部竞选演讲,观看演出等活动,同学们参加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也都成了学生体验的机会,为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我们老师的积极引导,都成了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途径。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作文的体验感悟也是如此。为此,我组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机会,结合文本,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课堂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初四的王循茂和齐灏老师则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了以“秋雨”为主题的作文活动。通过观察秋雨,倾听秋雨,读描写秋雨的文章,体验秋雨,在此基础上齐媛媛写出的《雨思》张丽伟的《秋天·秋雨》均以描写细腻真实而受到语文组老师的好评。

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习作文。向生活要素材,让学生留心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注意收集观察的第一手资料。把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四季交替带来的景物天气变化等引进作文课堂 。因此, “当老师做操的时候”、“大自然的声音”、“游蟠龙山”“ 老师迟到了2分钟”、 等等生活题材在我组广大教师的引导下,都成了学生习作、说话的题材。如刘华老师上的八年级作文课——《背起行囊走四方-----感受家乡》,是一堂将生活和语文结合分组调查:1、调查家乡历史、家乡传说、发展变化等等; 2、调查后:交流家乡与其它地方的异同、学习写作,交流评价。在此基础上傅晓阳写出了“家乡美―――傅山” 彭岩同学写了“蟠龙山游记――家乡掠影”发表在校报上。

(二)、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我校教师郭承业开展了以“环保小课题”的调查研究的体验式作文试验。通过对周围的垃圾进行调查,引起他们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由组长、资料员、调查员、联络员、撰稿人等组成。组长负责全面协调、统筹全程(由具有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担任);资料员负责查找相关的材料,供全组使用(由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最好是家里有电脑、能上网的学生担任);调查员负责制定调查问卷、发放问卷、访问对象等(由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撰稿人负责将调查的结果撰写成书面报告。将文化、生活、语文融为一体。

(三)、在家庭生活中学习语文。

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我组顾秀霞、张俊爱教师抓住了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开展了“爱心故事”为主题的体验式作文活动,让学生从家庭中找爱心,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让谈谈家长挣钱的艰辛等等。通过交流体会到父母的爱心。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也觉得有东西可写了。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作文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模仿抄袭的少了说空话假话的少了,学生认识到要写好作文就要细致的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要写出好文章就要说真话、抒真情。

二、存在的问题

1、反思评价阶段仍有少数老师以教师讲评为主,不敢放手让学生评作文。

学生评作文中教师的指导不到位,让学生互改是个好方法.也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但是,为了提高批改的整体质量,要有计划地积极引导学生实施“专项批改”,即每次习作训练以一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为批改重点,提高批改的针对性,显然在这方面教师还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

2、设置体验式作文的活动太笼统,活动设计不具体,简单化。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方式方法不够灵活,操作性差。所以学生的体验不够深刻,写出的东西不够感人。

如在“爱心故事”的主题体验活动中,学生在交流中只是泛泛而谈,还缺乏对父母的爱深入体会。

三、研究的困惑

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普遍感到体验式教学还缺乏系统性。体验式教学的开放性较强,同时它的随意性也很大。目前老师们的体验式作文的探讨还主要是围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而进行。对于体验式作文还存在模式化倾向,对于体验式作文的形式探讨的还不够。 很多孩子只是很兴奋地看看别人给自己做的修改,却不会去进行自己的“再修改”。教师的引导不够,批前的指导不到位。同时,对于教师在学生互批之时扮演怎样的角色,还没有清晰地认识。

四、今后的打算:

1、全组教师要继续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探究学习关于体验式作文的理论文章

2、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深入进行课题实验。鼓励课题组全体教师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并整理成文。

篇(4)

小麦全蚀病是全国性植物检疫病害,笔者进行实验,目的是想找出对小麦全蚀病行之有效的药剂防治办法,以便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为“三农”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实验条件

实验地点设在开封市顺河回族区东郊乡边村北地雷胜的实验田中。本实验采取三种方式,一是不拌种也不喷雾,即对照;二是只拌种不喷雾;三是即拌种又喷雾。试验地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每个试验点各约占333平方米。实验所用品种为周麦18,试验地土质为两合土,播种时间2010年10月15日,播量每667平方米10千克,播深5厘米左右。底肥为许昌生产的宝福来牌45%复合肥50千克,先撒后犁,然后整地播种。出苗时间是2010年10月22日。追肥时间为2011年2月25日,每667平方米追开封尿素18千克。2011年5月3日喷一遍防治小麦白粉病和小麦穗蚜的药剂。2011年6月7日成熟收割。

3 实验方法

篇(5)

本着“多学、常思考”的宗旨,本学期我除了经常阅读有关的专业资料和网络信息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并经常到有经验、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那里去听课。在学校组织的“三制”、“三课”中,我们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将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应用到平时的教学中来,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创建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了创建有效课堂,这学期我研究的小课题是:“如何创设有效数学情境的研究”,是想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他们真正体味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本着这一原则,我主动参加了我校组织的自愿上一节创新的课,在教学“抛硬币”一节时,我采用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情境中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来感知问题的可能性,在一系列的游戏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中学、玩中学、大大的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的兴趣。并且在与同行们研讨时既能提高自身水平,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自主、创新、高效的教学效果。

三、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 ,本学期每位教师平均每人听课不少于20节,好的教学设计16篇,反思16篇,学习笔记10000字等。并且认真备课,作业批改仔细,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真正做到了课前有准备、课后有反思。

篇(6)

安克【中文名称】烯酰吗啉、霜安、安克、专克、雄克、安玛、绿捷、破菌、瓜隆、上品、灵品、世耘、良霜、霜爽、霜电、雪疫、斗疫、拔萃、巨网、优润、洽益发、异瓜香,英文通用名:dimethomorph,烯酰吗啉是一种新型内吸治疗性专用低毒杀菌剂,其作用机制是破坏病菌细胞壁膜的形成,引起孢子囊壁的分解,而使病菌死亡。除游动孢子形成及孢子游动期外,对卵菌生活史的各个阶段均有作用,尤其对孢子囊梗和卵孢子的形成阶段更敏感,若在孢子囊和卵孢子形成前用药,则可完全抑制孢子的产生。该药内吸性强,根部施药,可通过根部进入植株的各个部位;叶片喷药,可进入叶片内部。其与甲霜灵等苯酰胺类杀菌剂没有交互抗性。属专一防治卵菌纲真菌性病害药剂,对霜霉病、霜疫霉病、晚疫病、疫(霉)病、疫腐病、腐霉病、黑胫病等低等真菌性病害均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应用于葡萄、荔枝、黄瓜、甜瓜、苦瓜、番茄、辣椒、马铃薯、十字花科蔬菜。

一、田间试验

(一)试验时间:2008.10-11月

(二)试验地点:寒亭区

(三)试验农药:50%安克可湿性粉剂

(四)试用作物:菠菜

(五)试验方法

1.消解动态试验

分别于施药后1小时、1天、3天、5天、7天、10天取菠菜样品,测定药剂残留量。

2.最终残留试验

分别按50%安克可湿性粉剂30g/亩和45g/亩两个施药剂量试验,各施药3次,每次间隔7天,最后一次用药距采收14天。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小区,另设对照小区。在菠菜施药后,分别于最后一次施药后3天、5天、7天和收获期(14天)采样,测定药剂的最终残留量。

二、检测方法

(一)仪器设备

Agilent1100LC,配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

T-25高速分散均质机

旋转蒸发仪

氮吹仪

(二)试剂

丙酮,正己烷,氯化钠,乙腈,SPE固相萃取柱,安克标准品99.3%(德国巴斯夫公司)

(三)分析步骤

1.样品的前处理

称取20g粉碎好的样品加40ml乙腈用高速均质机捣碎,过滤至分液漏斗中,加3g氯化钠摇匀,弃去水层,用旋转蒸发仪浓缩至近干。用2ml正己烷溶解样品加到条件化好的SPE柱中,用10ml洗脱液淋洗,全部洗脱液汇集到15ml离心管中,40℃水浴氮吹仪吹干,

用乙腈定容至1ml,离心取上清液进行检测。

2.测定

(1)仪器条件:

进样10μl,

柱温:35℃,

流动相:乙腈+水(40+60)20min

流速:1.0ml/min,

检测器:DAD,波长240nm,

柱型:XDBC18(4.6mm*150mm5.0μm)

(2)在上述仪器条件下,注射安克标准系列溶液,(见谱图),测得相关系数为99.05%,线性关系良好.

(3)在上述仪器条件下,安克的保留时间11.0min为,最小检出限为0.05mg/kg.

(4)回收率试验,取菠菜样品按上述方法作安克添加回收试验,添加浓度为0.1μg/ml,0.5μg/ml,1μg/ml,每个浓度做三个平行,从试验结果知,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符合残留控制指南要求.

样本名称 添加浓度 浓度编号 回收率 变异系数

(5)计算公式

用外标法定量,公式X=h*cs*v/hs*m

式中:X-样本中农药残留量(μg/g=mg/kg)

hs-标准溶液的峰高或峰面积(pa)

h-样本中待测农药的峰高或峰面积(pa)

cs-标准工作液中待测农药的浓度(μg/ml)

篇(7)

地理学科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它不应该只是为升学服务,因为它是与工农业生产联系最紧密的学 科之一,地理学科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思想品质,及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培养乡土人才等方面, 都应该有所作为。我们建立地理教学实验区是想通过实验区这块“沃土”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地理知 识与地理能力相结合,强化学生对家乡建设的“参与意识”,尽快地促使基础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接轨 ,使所学知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实验区教学纲要

(一)实验区教学原则的确定

1.教材性原则。实验区教学,不能脱离中学地理教学目标,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其内容是教材的延 伸和扩展,要符合教材的知识体系。

2.典型性原则。实验区教学内容要体现家乡的自然、社会特点,具有代表性,使教材与家乡实际接轨,为 认识家乡,将来参加家乡经济建设打基础。

3.时空性原则。实验区教学要符合中学生的心身健康,因此时间上不可能过长,空间上不能宽,能在较短 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选定马头山地区为地理教学实验区。

(二)马头山实验区的特点和优势

1.位置适中,范围不大。马头山位于丽水盆地东北角,包括马头山、岩泉村、圳头村、好溪堰、沈岸沙滩 、括苍古道等约4平方千米的范围。离校只5Km,公路直达,交通方便,半天内即可完成全部教学任务。 2.马 头山实验区的环境具有丽水家乡的代表性、典型性。丽水是山地、丘陵、山间盆地相间分布的地貌,登上马头 山就能清楚地观察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实验区就好像家乡环境的“窗口”。因此,了解实验区的各类自然环 境和经济发展的思路,就能为培养乡土人才打下思想和技能的基础。

3.教学内容丰富,能与教材系统相匹配。实验区整个教材可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共19个景点的知识块 “组成”。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三、实验区的教学效益

当前的教育,正在突破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把教育功能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把课内的“教学活动 ”扩展到课外的“学习活动”。其实际的教学效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基础理论直观化。地理学的时空跨度很大,通过实验区的直观教学,把地球大大“缩小”了。如关 于以亿万年计的地质年代、地层地质构造的知识、生态农业中的立体农业、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等等,只有经 过直观才能学得生动,理解深刻。因此,实验区的教学把理论与实际“接轨”了,使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之间 相互迁移,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益。

(二)基本能力操作化。让学生学会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培养实践技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实践 技能。如课堂上的读图能力不等于实际操作中的用图能力,学生通过对实验区中的地层顷角、倾向的测定,地 形图中的山谷、山脊的判断以及地形草图的绘制,大大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三)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爱国主义的大旗是扎根在爱家乡的土地上的。爱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实验 区是深入了解家乡的“窗口”和途径,身在家乡,不一定了解家乡,只有了解家乡的优势和问题,才能扬长避 短,发展家乡经济。例如通过了解实验区几种发展经济的类型,就为将来参加家乡经济建设提供多种思维模式 。使教育内容现代化、地方化、综合化、活动化。

(四)促进学习兴趣的多样化。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青少年的兴趣应该是多样化的。实验区的教学, 是一种“旅游学习”,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会产生不同的兴趣,这就为青少年的“兴趣-志趣-志向”的成 长过程架起了桥梁,为培养多种多样人才打下基础。

(五)实验区本身是一个自然、经济的综合实体。实验区的教学效益也是综合性的。这种综合效益集中地 体现在学生的小论文上。通过实验区的教学,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写了许多小论文,其内容有地质地貌、旅游 业的发展、农业的布局等几个大方面,从小论文的内容、水平可以体现出学生的新知识、新思路,体现了实验 区教学的潜在效果。

四、结论

篇(8)

我和张岚、还有一位研究生被分到了生化教研室见习,带教老师都是平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因此一点也不陌生、感觉很亲切。

4天的见习,老师给我们的任务是学习dna的提取、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与结果鉴定。虽然这些原理理论课上都学过,但是这次的临床见习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临床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在实验室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平时课上不会去操作的仪器(pcr扩增仪、微量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振荡器、低温离心机等等),也动手学会了如何操作它们;在平时的实验课上,我们电泳用的凝胶都是老师给我们事先配置好的,这次见习,让我们学会了如何配置不同浓度的凝胶;此外,平时的实验课因为学生多、条件有限,很多知识、方法我们都是走马观花的看看、做做,而这次见习,让我们仔仔细细的体会了 dna提取、酶切、鉴定的每一个步骤,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也接触到了许多新知识。总之,此次见习培养了我们专业兴趣,对我们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见习还锻炼了我们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让我们看到了老师和研究员的艰辛与认真。由于我们操作的不熟练,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错,或是加错剂量、或是加错试剂,这样就得重新做,这时候急躁和遗憾感一拥而上,但是老师们依然耐心、仔细的一遍遍的教我们,告诉我们搞科研做实验需要一颗仔细、认真的心,要有耐心、不能气馁。

4天的见习还提高了我们的交流能力,使我们与老师增进了感情,消除了拘束感,彼此之间能像朋友一样的交流;同时,见习也让我们结交了很多好朋友,在工作中增进了友情。

篇(9)

1演练时间:年5月18日15:00至16:00,共60分钟

2演练地点:

3演练虚拟背景:由于持续大雨天气,造成上有河水暴涨,来势迅猛,已超过历年来水位警戒线,对我镇境内沿河村、沿河企业形成巨大威胁。此次洪水专家预测为百年一遇。由于连续强降雨,导致我镇大鹏寺沟爆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因为预案启动及时,群众成功避险。

4参演单位、人员:①人民政府全体工作人员,②公安分局6人、人民医院6人、供电所5人、交警四中队4人,③五职、群众100人、民兵20人,④各村(社区)三职,⑤沿河企业

5参演设备:动挖机、装载机各一台,警车四辆,救护车一辆,担架一副,急救箱一个,对讲机5台,扩音器2台,铜锣3个,报警器1个,铁锹50把,防洪沙袋300条。

6演练开展情况:按照既定方案实施

二、应急演练的主要收获和经验

1、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领导全程跟进作业,从演练策划、前期准备、组织实施到模拟演练,都进行了具体部署,确保了演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全体参演人员,坚守岗位、严格纪律、井然有序的工作,表现了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2、充分检验了我镇防洪、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抢险方案。对我镇的防洪、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合理性,指挥决策的准确性、规范性,防洪调度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检验了各职能组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各职能组之间通过预警预报、方案制定、指挥调度、防灾组织、工程抢险、通信信息、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的配合,提高了协同作战能力。以及应急人员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应急物资、材料的准备情况。

4、通过本次演练,根据对灾害可能发生时的综合评估、科学判断,对演练的可靠程序进行了论证。制定出具有实效性的救援方案,对提高在突发灾害发生时。做到人心不慌乱、统一指挥、分管负责、有序进行、安全撤离,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灾害带来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三、应急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现场演练的应急人员的汇报内容不规范,没有达到实战的要求离预期效果还有一定差距。

2、部分参演人员对疏散路线不明确,撤离时有拥堵现象。

3、很多同志由于是第一次参加演练,对演练的重视程度不够,以为只是走走过程。

4、本次演练未能对应急物资进行全面的检验,但从现有的物资难以达到防洪和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的能力。

篇(10)

在西安市种子管理站的统一安排下,我站在临潼区穆寨街办尖山村进行了杂交谷子品种区域种植试验,对在我区的种植的参试的杂交谷品种进行了丰产性、适应性的测试,为我区及西安市作物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新品种引进试验推荐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张杂谷8号、张杂谷11号、张杂谷4170号(试验品种由西安市种子管理站从河北张家口农科院进),不设对照品种。

1.2 实验地点

临潼区穆寨街办尖山村,试验地块为山坡地。前茬作物为小麦。试验地四周保护区不少于2行,试验地海拔为1200米。

表1 试验区域全年月平均气温

1.3 实验设计

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7平方米,行长6米,行宽2.8米,行距40厘米,株距8厘米。试验排列如下:

表2 试验排列

1.4 试验经过

种植前,在7月初对地块进行了粗细整地,毎667平方米施农家肥3000千克,毎667平方米播量0.5千克。采用人工开沟,人工条播方式种植,种植前底墒良好。7月13日3叶~5叶时用100毫升间苗保纯剂兑水60千克进行喷雾。张杂谷8号、张杂谷11号按照毎667平方米留苗3万株,张杂谷4170按照毎667平方米留苗2.5万株,于7月15日进行定苗。(行距40厘米,株距8厘米)。在8月7日按照每亩两袋(60毫升) 康丰利,兑水30千克进行喷雾。并于当天亩施N、P2O5 K2O含量各为15%的奥特尔复合肥40千克。试验不做防虫防病,其他栽培技术同一般大田生产。

生长发育期间记载各品种的植株生长状况及抗病虫害能力,在10月12日收获,对各品种进行经济形状和产量等进行考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生物学特征特性

从表1可以看出,张杂谷8号、张杂谷4170号生育期在96天左右,张杂谷11号属晚熟品种,生育期较其他两个品种长。张杂谷8号、张杂谷11号株高都在45厘米左右,且长势一致,张杂谷4170号株型较矮,且长势不均匀。

表4 各品种果穗、籽粒性状

品性较好。张杂谷11号穗长、穗粗优于其他品种。各品种穗形均为筒状,没有倒伏和病株。

篇(11)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115-01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大豆根瘤菌接种是一项增产节肥、投资少、收益大、简而易行的措施。是降低大豆生产成本。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措施。它对于大豆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将空气中丰富的氮素资源转化为大豆可以直接利用的铵态氮,解决大豆的氮肥供应;二是根瘤菌分泌的酶,促进大豆的生长发育。

1.试验目的

通过试验,检验大豆根瘤菌在不同地区的固氮效果,及其对 大豆的增产效果的作用。

2.试验方法。采用小区试验和生产田对比试验同步进行

2.1基本情况

2013年试验在布尔津县冲乎尔镇齐巴尔托布勒格村的一家农户家30亩地,做了试验。熟制:一年一熟,经度87°10′299″,纬度48°7′192″,海拔高度704米,土壤均为草甸土及暗棕壤土。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上等,土壤养分含量为有机质3.4%速效氮125.28mg/kg,速效磷22.85mg/kg,速效钾75.63mg/kg。前茬为玉米。生育期期间降雨量为200毫米。

2.2试验材料

根瘤菌包衣剂,由黑龙江省华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用每10亩种子菌量150ML/代。

试用大豆品种是:黑河49号,亩保苗2.4万株;播种量为90kg/亩。

2.3试验设计试验设5个处理,三次重复。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5行,行长10米,行距30cm,5月2日播种施肥,播前精细整地,机械精量播种。

对照1、常规施肥;(尿素1.5kg、二铵8kg、硫酸钾5.3kg)对照2、常规施肥,1kg种子用3ml根瘤菌液,伴匀后播种;对照3、在处理2的基础上,将常规施肥中的尿素减掉;对照4、在处理2的基础上,将常规施肥中的尿素减掉1/3; 对照5、在处理2的基础上,将常规施肥中的尿素减掉1/4;

二、生育期调查

1.出苗期:5月15日;初花期:6月27日;盛花期:7月13日;结荚期:7月21日;鼓粒期:8月9日;成熟期:9月18日;大豆根瘤菌固氮试验初花期、盛花期调查

2.初花期从干物质积累调查表明,处理5拌种初花期表现地上、地下部的干、鲜重均占第一,鲜重比对照高8.3%,干重高46.2 %,叶色 浓 绿 势旺。处理4拌种初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比对照高66.2%,植株长势也较粗壮,叶色浓绿。从根瘤菌数目来调查,处理5根瘤菌数目最多,比对照多162个,处理4比对照多52个,处理3比对照多92个。

3.盛花期从调查数据结果表明,处理5干物质鲜重仍表现最突出,比对照多217.1处处对 照多981.9克, 处 理3比对照多611.6克,处理2比对照低132.3克。

三、结果分析

1.大豆不同生育时期根瘤菌数量大豆根瘤菌数在出苗后3片复叶开始明显增加,在初花期—结荚初期有效根瘤菌数量增加量最大,从结荚初期到终花期增加量趋缓;

2.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的株高、茎粗比较 大豆出苗至3片复叶期与对照株高无明显差异,在花荚期根瘤菌剂拌种的处理,大豆株高高于对照,这说明大豆根瘤菌剂对大豆生育进程有影响,在花荚初期有促进株高增加的作用,但到终花期时与对照的株高趋于一致。在处理与对照茎粗在第一片复叶期时没有差异,在三片复叶期以后,一直到终花期,根瘤菌剂处理的茎粗都高于对照,这说明根瘤菌剂对植株茎粗影响较大。花期以后表现出叶色浓绿。

3.产量性分析

根瘤菌剂对大豆株高的影响差异不大,却都表现出增产的趋势,试验选用的两个居民组,亩产分别比对照平准增产8.6%,增产的原因是大豆应用根瘤菌剂后,大豆的产量构成因子都得到了改善。

表3.产量调查表 ㎏

四、结论

1.大豆根瘤菌剂可以促进大豆根瘤形成,能够提高根瘤数量,尤其是花荚期,根瘤数量增加明显,固氮量增加。

2.大豆根瘤菌剂可以增加大豆茎粗,花期以后表现出叶色浓绿,使大豆生长健壮,但株高变化不明显。

3.大豆根瘤菌剂能够提高荚数和单株粒数,增加百粒重,瘪荚减少,亩增产率8.6%。

4.根瘤菌剂为生物活菌,因此,种衣剂与根瘤菌不能同时混合使用,应先拌种衣剂,待阴干后在拌根瘤菌或使用播种前拌根瘤菌。拌完根瘤菌的大豆易在24小时内播完。因根瘤菌剂为生物活菌,所以严禁与化肥直接接触。

5.大豆根瘤菌肥与钼酸铵混用,效果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