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北师大版电子课本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6:1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北师大版电子课本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北师大版电子课本

篇(1)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能突出直观性、形象性,易于学生感知

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初中学生直观感受能力强,喜欢学习更加直观的知识。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增加更多的直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形象生动、看得见、摸得到的感性材料,便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习。例如,在上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四课《抵御不良诱惑》时,我意识到大部分学生无法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诱惑,而且仅靠讲解这样的传统教学手段是不会引起学生认同的。于是,我就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资源创设了情境,并播放视频资源给学生看,然后用低沉的语调讲述哪些是不良诱惑,都有哪些危害。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直观展示比较抽象的问题,让学生能清晰感知哪些是生活中的不良诱惑,并知道如何抵御不良诱惑,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能增加信息储备,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要由学习课本、解决课本这个“小社会”的问题到认识社会、解决社会这个“大社会”的问题,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适度增加有利于教学的信息量,要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新情境、新语言。而且,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储备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和民族使命感,学会辨别事物,认识事物,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可塑之才。而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可灵活及时地运用各种信息,具体传授知识新、快、全等特点,将这种特点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国内外形势、当前社会热点、时代聚焦点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信息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上北师大版教材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了解经济生活》时,教师要让学生在感受身边生活环境的变化,感受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学习为什么要提倡节约;怎样学会理财、合理消费,同时作为现代中学生又怎样进行“绿色消费”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有效查阅大量关于消费的资料,通过国内、国外的例子来证明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从小学会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并结合主席在十提倡的“厉行节约”为准则,严格要求我们自身,做一个合格的好公民。这就使知识得到了融会贯通,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篇(2)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运用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信息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标志,成为新世纪的人才培养的标志。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且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查阅资料,进行电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利用信息教育技术,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切记正确应用信息技术,防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整合。

1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由于农村小学条件比较差,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比较少 再加上农村孩子见得少,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可是,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教好几个学科,工作量大,备课手写麻烦,于是把好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有的教师纯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备课流于形式,应付检查,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电子教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教案。网上的备课各种各样,一课有好多种,而且资料多。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比如:我在备北师大版第二册语文《车的世界》这课时,就参考利用网上的好几种教学设计,备出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导入用图片,学文用投影,朗读用录音。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让学生体会大城市中马路上的热闹繁华,并且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车辆以及它们的用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一直坚持电子备课,既提高了备课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有效利用信息教育技术,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1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真、稚气, 好奇, 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学生对于天文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激不起学生过高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银河吗?银河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银河就像一条大河,有的说银河像黄河……我利用形、声、色俱备的教学课件,展示有关银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欣赏。播放课文录音,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银河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2 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使教学方式生动形象

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使教学方式形象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燕子妈妈笑了》一课时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好看的视频,想不想看?请你仔细去看,边看边听,然后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景象?

学生自由说

师:同学们看的认真,听的仔细。那么你们知道燕子妈妈是怎样教他的孩子认真观察的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燕子妈妈笑了》。这节课同学们如果能认真学习,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快来瞧大屏幕,这是课文中藏着的15个调皮的生字娃娃,请大家拿出笔,对照大屏幕,在课文中圈出他们,然后再拼一拼,多读几遍。看谁圈得快,记得多。

生圈字读字]

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二册语文《车的世界》这课时,识字教学片段中[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很认真,那么,你有信心把本课的生字学会吗?(课件:带图生字词)看,这么多的小汽车向我们开来了,先借助图片自己读一读,再和同桌读一读。

师:谁愿意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指名认读。

师:现在,小汽车把生字词丢下跑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指名认读词语、生字,并把好的识字方法告诉大家。

师:认识了本课的生字,相信大家一定会把课文读的更好。]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低年级儿童的各种感官,很好的解决了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这一重点,完成了识字教学任务,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大的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 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题,并不说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形象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现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2.4 利用计算机动画的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课文,我们既可剪辑影视片段并配以解说作为课前的导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动画再现课文当时的情景。

2.5 发挥计算机储存信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多媒体教室网络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网络的互动性使语文学习更为快捷、方便。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展了学生的“视域”。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原来划一被动的“不得不学习”变为了主动、多样的“要求去学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及“发现学习”。它将改变学生的交流方式,使他们从封闭的师生小圈子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我们把校园网作为教学的工具、教学的资源、教学的环境,把握好网络学习运用的时机和限度,就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达到优化。

3 正确应用信息技术,防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运用系统方法,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整体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笔者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整合。确实,由于地域的差异和农村师生自身信息素养的因素,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众多不必要的问题和现象。

3.1 内容选择不当,造成课堂华而不实

我们曾经听过不少这样的信息技术应用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把课堂装点得似乎美不胜收。感官效果是不错,但却感觉课堂花里胡哨,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时还会导致课堂失控。这种“花瓶”现象,主要就是没有过好与课程整合的“选择”关。面对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丰富资料,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来加以选择,这样才能消除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中的“花瓶”影响。

3.2 利用时机不适,有扼情感的培养与发展

适时性原则是指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多媒体要在最合适的时候进入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火候,”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达到手段与效果的有机统一。别误以为多使用媒体课件,对学生的情感推进会有促进作用,却不料学生在没有深刻理解文章意韵的情况下,对媒体课件的调节作用非但不适应,还有些迷惘或出现滥竽充数的局面.到了最后,课堂气氛和他们的思想情感都处于低落状态,这时使得教师进退两难,很难去控制课堂局面。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27-02 

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能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好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然而,当前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和学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要实现小学生的高效学习,教师必须善于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1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运用方式 

科学地制作课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要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目标与内容适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科学地制作课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可以适时地运用动画展示: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在忽高忽低地爬行,坐在车里的小动物难受极了。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汽车车轮要做成圆形。接着再显示一组车轮同是圆形但车轴位置不同的对比画面,认识车轴正确位置,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画图板讲电子课本 首先,先从教材的出版社网站上下载电子课本,比如下载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打开北师大出版社基础教材网,点击“小学数学”,再点击“电子课本”,按照下载图片的步骤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中。为查找方便,可以对图片进行重命名。上课时,只需打开相应的文件夹,把图片在画图板中打开,就可以指导学生上课了。为使笔迹清晰、醒目,最好用刷子写字,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随时更换颜色。如“小蚂蚁搬家”“送信”等游戏活动,就可以先用“选中”工具选中,再进行拖动,这样就把静态的教材图片变成了动态的游戏活动。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成课件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利用画图板就非常方便快捷,很适合平时的教学。 

画图板辅导同步作业 在辅导学生同步作业时利用画图板更为方便。低年级学生的作业,图形多,学生不会读题,如一年级的认识物体,观察图形,认识钟表,看图写算式等。于是先把同步作业在扫描仪中扫描成图片,上课时在画图板中打开,教师再辅导讲解,就很形象直观。如果将这些图画在黑板上,不但画不像,还会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对一题多解的题目,利用选中工具,按住Ctrl键进行复制就可以了。讲完题后切记关闭时不要保存,下一次复习还可以用。 

画图板评讲试题 在复习迎考阶段可以从网上下载试题让学生做。如果在Word中做,题目排版容易混乱,特别是高年级数学出现分数,更不好打上去。可以把试题复制到画图板中去做,只需在Word中选中题目进行复制,然后粘贴到画图板中;如果版面较小,就点击“放大镜”进行放大,就可以轻松自如地评讲试卷了。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随时画一张笑脸或打上100分以示奖励。 

2 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的策略 

创设情境,要有意地创、创新地创,更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而设计。当然,课堂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以生活问题为素材,这是小学数学课堂的特点。然而,教学中存在明显的不同于普遍现象的生活问题,具有学科规则、逻辑性、规范性、科学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取用生活素材,又要高于生活素材。应该善于“凭空想象”“一切都有可能”地进行创造、自我设计。当然,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学习规律的尊重也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奋点,以当前的热门话题引入数学课,降低自身姿态,以童真的眼光、心态投入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课堂情境创设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或引入卡通人物以引起共鸣,或有明显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或展示学生急迫求知的过程,用信息技术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降低他们在新知认识理解中的抽象逻辑能力要求。 

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整合运用,以目的单一要求为上,以直观感觉为佳,以简洁易于操作为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太过多维立体的感官同时综合调动是难以做到的,也是很疲劳的。对于小学数学知识而言,也没必要深挖,更不讲究曲径通幽。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将教学过程演绎成纯粹的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展现,更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追求的是在急需信息化教学技术辅助的环节,应该积极主动地加以运用,比如情境创设、动态过程展示、白板讲演的操作、矛盾冲突、形象画面的呈现等。而且,在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过程中,某一环节的信息化教学推进的目的、过程、效果都要单一性、直观性、针对性强。一般说来,一节课中,教学的重难点宜于采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进行有效化解。 

3 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的反思 

把握好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方向、程度、价值很重要。时下,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整合课堂的尝试很多,如展示课、亮相课、比赛课,都极尽信息化技术展示之能事。然而,热度过后冷思,是否有顾此失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是不知轻重之虞呢?还是那句话,智慧性、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就是为了辅助学科教学。 

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不单是对于教师有要求,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考虑,更在于对学情的把握,对学生认知心理、成长规律的尊重。所以,要从备课角度出发,从把握学生学情角度出发,正确地理解信息化教学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不能逢课便使用信息技术,不论学生年龄、不分阶段地照搬他人课件,这样实现不了信息化教学技术推进“主动有效”课堂建设。 

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的积极有效,这对于教师也提出巨大的挑战。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获得新的教学辅助技术。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本身来辅助教学,教师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尊重他们的生活态度,以孩子般的纯真心发现并欣赏学生对生活的一切并感知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如卡通人物形象、热门流行话题、童真的俚语等,虽然不必是信息化教学技术本身,却关乎能否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促进“主动有效”课堂的生成。 

总之,当前这个信息时代,无论是政策还是社会力量,都是外部因素,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外因,学校自身努力才是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内在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者的信息意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整合、自主创新精神才是加强信息技术运用的根本保证。 

篇(4)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标志着课程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开辟了广阔前景。因此,在教学中,我就如何巧妙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活语文教学,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课前检索信息,强化意识

课前,学生独立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尤为重要。但目前学生缺乏足够的阅读时间,整天忙于应付课堂,完成作业,根本无暇去涉猎太多的书籍。信息技术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课前,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使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培养学生高效阅读和检索信息的能力,适应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如在《荷花》一课的预习中,我便布置如下网上作业:(1)了解作者;(2)搜集荷花图片及描写荷花的诗词佳句。这类作业,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课本内容,而且开阔了视野,强化了信息意识和能力。当然,要保证学生兴趣盎然,健康成长,还应重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给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检索信息的方法与步骤;二是及时加强对学生上网的思想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及时、自觉、有效地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切实培养学生的网德和网络观。

二、课中创境设疑,启迪思维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设置形象性、生活性、问题性的教学情境,并加以语言描绘,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愉快,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导入处”,激发学习热情,调动探究新知的积极性;“疑难处”,帮助学生消除思维障碍,解决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动情处”,调动情感体验,使其为之所感,为之所动;“启智处”,引导观察,启发想象,推动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如《草原》一课,我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MTV开课,使学生对陌生的草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中,我将背景画面与背景音乐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设了悼念的特定环境。学生在干净舒缓、哀婉的朗读声中静静地观察着照片,再加上深沉的音乐旋律,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感动得潸然泪下。又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我在播放钢琴曲《月光曲》的同时,多媒体展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越来越亮,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场景再现结束,我顺势提问:能谈谈你们现在的感受吗?这首曲子与画面上的内容有关系吗?贝多芬为什么创作这样的曲子呢?这种情境设问,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和动机,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顺利完成“教”与“学”双边任务。

三、课后综合实践,提高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后有意识设计综合性的实践内容,把课堂教学的成果向课外延伸,以拓宽学生认知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到“课已尽,而意无穷”。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水》所有篇目后,我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一份关于水的电子小报的综合实践内容,具体要求是:(1)小报图文结合;(2)实用性、知识性强(内容可是赞美水的诗词、水的重要性、环保纪念日等);(3)简短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环保佳作亦可)。学生根据确定的主题自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概括,标新立异,体验着学习的快乐,感受着成功的喜悦,从而拓宽了知识结构,提高了创新能力。

“踵长途,守陈规”,照搬教条,是绝对行不通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教学信息的感染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从而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篇(5)

参赛课目和教学方式:我的参赛课目为北师大版本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授课时间为40分钟。(与人教版的区别是《物体的质量》和《质量的测量》是2课时内容。)课前我认真撰写教学设计,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充分准备教学用具和实验仪器,积极上网搜查交互式电子白板三位一体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授课过程中。我采用互动式、层层推进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由学生观察叫上来的两名“一胖一瘦”的同学、陶瓷的杯子和盖子、塑料的盘子和勺子,找出以上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归类,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出质量,导入新课。再由质量——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天平的构造——使用天平时的注意事项——天平的使用方法——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分别测量物理课本、水、橡皮泥的质量)——完成实验并记录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整堂课学生配合积极、热情、学习兴趣高涨。最后由评委组进行点评。

主要收获是:

一、所有比赛课都很好地贯彻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强调探究过程,努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动手探究,总结规律。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要做到合理地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有效地组织学习活动,很好地控制课堂,需要上课教师有相当好的基本功,还要有不断学习新教学理念的精神。要求教师不但是执教者,还要是学习者,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科学整合多媒体教育资源,娴熟恰当的应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才能适应未来教育教学的新要求。

二、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物理课必须注重实验的设计和应用,要体现出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通过设计、操作实验去探究规律的科学探究精神。实验不但要有教师演示的部分,还要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部分,最好能有学生设计和摸索的过程,能通过学生的思考提出一些实验方案,再让他们通过提供的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然后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从而找出正确的规律,实现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

三、在设置实验装置方面,应该尽量出新、出奇,并且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实验器材,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感到实验不只是在实验室中才能做,在身边找到一些普通的物品也能做,探究就在自己身边。这样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探究精神。

参赛老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亮点:

一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启发式、先学后教模式、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交流式、实验法等多种方法,运用合理得当,学法指导有效。导入新课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入点选择恰当,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是教师用饱满的热情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平等、融洽。教学过程表述直观、扼要、清晰、口语表达具有幽默感、能合理利用肢体语言。

三是教学过程设计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讲究设计策略,教学环节科学完整。教学内容承前启后,循序渐进,重、难点内容以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篇(6)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简介

作为一种基于电子计算机平台的输入和输出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但有良好的人机交互体验,而且作为当下最热门的教学智能平台之一,其无论是在对平台的集成、扩展还是系统的支持、适配等方面都表现优异。眼下交互式电子白板主要具有多媒体演示、资源管理、操作交互、书写批注等功能。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创设教学互动场景,增进学生教学参与度

交互式电子白板使我国的课堂教学在技术领域的突破上迈出一大步,教师通过对电子白板的灵活使用,不但可以在已有师生关系的基础上,适当创设供二者进行课堂交互的互动情景,而且还能借助这些多样化的情景活动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对课堂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极大程度上为学生提升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而且,在使用电子白板期间,教师还能够积极鼓舞学生参与到情景对话中,开阔学生看待事物和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视野,为学生对课堂问题的探讨和摸索,提供相对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样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同时也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保证教学质量。

2.生动娱乐化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

一般来说,如果是正处于低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往往会在跟随老师思路学习的过程中,很难理解教学课本中相对更抽象且难度较大的概念性问题。但是往往教师因为缺乏合适的演示平台,难以达到该教学效果。而在有了交互式电子平板以后,教师很容易利用白板中的图形切换功能,让两者的面积求解过程以动态可感的动画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方便教师运用转化法来演示两者计算过程中的联系和区别,还能使学生在理解该问题的过程中思路更清晰,对其中的逻辑推理过程把握得更透彻,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对于抽象类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从而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讲解难度。

3.实时捕捉教学重点,方便课堂素材记录与整理

教师与学生展开情景互动以及在课堂中为学生解答疑问时,必然会面临需要及时记录学生重难点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回答,并将其记录到课后教学改进方案的过程中,这种教学需要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教学环境下得以满足和解决。因为教师在实际演示课件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在课件中对其进行相应批注,同时还能根据本次课程记录的回放内容对该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捕捉其中的精华内容,并保存和归档到系统内,让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案例分析

1.教学案例

笔者在这里选取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中的“平移和旋转”作为本次分析的教学案例,本次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在观察平面几何物体的过程中,学会辨别几何物体,再分别进行旋转和平移运动的区别,了解两者之间的运动特征以及变化规律。在本次教学中,教师不仅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技术优势,而且还利用平移与旋转各自的特点来设计丰富有趣的课堂互动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帮助其在实践活动中建立对本次教学知识点的认知与理解,同时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效果

“平移和旋转”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抽象。本节课王颖老师能从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学习“空间与图形”的乐趣,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自信心。

本节课教学中教师从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在以往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学生兴趣浓厚,能很好理解平移和旋转,能分辨出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并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也体验到平移和旋转的不同之处。同时,整节课注重在练习中拓展,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突出变化,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在教学重难点上,大胆放手,让学生操作、动手画、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前演示,把课堂回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73-01

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此作些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供同仁参考。

1研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目前全国各地主要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有人教版、粤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南师大版、陕教版等多种版本。教材内容均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各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在标准中也均有作出相同的规定,即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据此,教材必然可以成为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就没有必要再去研究课程标准。而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解 “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我市近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历数市区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外资企业逐渐增多、城市绿化明显改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等等。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我区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学生的认识,实现了知行的统一,教学效果很好。

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达成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与尝试了以下几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效果很好。

3.1课前搜索

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游戏娱乐

游戏是人的天好,通过游戏,可以在愉快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一定参与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法律护我健康成长”时,我组织了一场擂台赛。将全班学生四小组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方阵:红色──家庭保护队,黄色──学校保护队,蓝色──社会保护队,绿色──司法保护队。让各队学生阐述各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列举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证实。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

3.3音乐感动

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如在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后,我在小结中说道:“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提议将时下一首流行的网络歌曲──《天下父母心》送给我们的父母。”很多学生是带着感情欣赏完这首歌的,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的效果。

3.4设疑导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如在“走创新之路”一课新课导入时,我首先投影了以下一段材料:

近年来,我国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同时还存在高产值低附加值的经济现象,如一些企业生产的DVD产品,出厂价格35美元,但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13美元,生产成本21美元,企业得到的利润仅为1美元;一只价格75美元的MP3,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21.5美元,生产成本52美元,企业得到利润仅为1.5美元,这一现象被人称为“一美元经济现象”。

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我让他们思考材料提供的“一美元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

篇(8)

二是教材编排的“守律指数”得到提升。新教材遵循汉语文教育的规律和儿童认知的规律,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教材充分考虑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的生活经验,努力贴近儿童生活。重视积累、诵读、语感,重视熏陶感染,重视扩大阅读的面、增加阅读的量。尝试创新单元设计。好多教材都改变以知识点组织单元的方式,探索以生活主题等方式组织单元。尝试创新练习设计。好多教材都努力探索创新练习设计,使练习不仅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同时还努力改变简单的、枯燥无味的练习形式,着力设计儿童化、活动化和互动性的练习。

三是教材呈现的“新颖指数”得到提升。体验性、探究性的综合性学习设计,成为这一时期教材的鲜明特色。各套教材积极探索创新,革新呈现方式,努力形成自身的特色。各套教材除了在单元设计、练习设计、综合性学习设计等方面大胆创新之外,在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等方面也有很多新的突破。很多教材都重视编排、装帧的设计,配有精美的插图,真正做到图文一体、图文并茂,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力求更加儿童化,更具有现代感。很多教材还努力开发电子版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学软件等电子光盘,建设教材专门网站,这也是以往的教材所没有的。

当然,新教材本身就是一种实验教材,有成功的探索,也有不足的地方。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小学味”还不够浓。既然是小学语文教材,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儿童游戏、儿童文学、童年养护等方面的因素。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小学语文”指数偏低。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游戏”指数过低,需要增强童心的力度,增添侦探故事的元素

小学教材在编辑的过程中,成人立场仍然占主流位置。我们的教材,无论是课文的编排,还是习题的呈现;无论是单元练习的编制,还是习作的设计;无论是知识的排布,还是能力的培养,都过于严肃、古板,缺少活泼的童趣。也就是说,现行的小语教材存在着与儿童文学化思维不合拍,与儿童的兴奋点不吻合的现象。能维持一个人对学习与研究持久兴趣的正是他的好奇心。再好的东西,只有为学生所喜爱才能使他们能接受。因此小语教材需要大幅度地提升“儿童游戏”指数。

(一) 语文教材要体现“故事教育学”原理,增添“侦探故事元素”

儿童喜欢听故事,如果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能充满故事的元素,教师借助于教材能够经常给儿童“喂故事”,这就会对儿童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可以说,一套好的小语教材,一定有好的故事。那么,我们的小语教材如何来增强故事性,激发儿童的故事感呢?不妨去看看美国高中教材《科学发现者》。它在美国的使用率达到30%至47%,为美国目前高中的主---流教材。原美国科学老师协会主席帕迪里亚认为:“从某种角度说,科学家就像侦探一样,把各种线索收集、拼凑起来,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科学发现者》的编写者正是按照这一思想来再现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介绍科学家研究问题、发现规律的思想与方法。这使得阅读科学知识犹如阅读侦探破案故事一样,由浅入深,引人入胜。

有鉴于此,对于低年级语文教材来说,也可以尝试着借用侦探故事的模式,甚至采用交互式写作的方式来结构各个主题单元。在单元和单元之间,在课文与课文之间,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能够引发悬念与猜想的评书例话或文本勾连――来几个“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借助于引人入胜的侦探故事的魅力、侦探元素的引力,学生自然会学得趣味盎然。

(二) 语文教材要多开发匹配的“游戏化学习软件”

语言是具有游戏功能的。小学语文学习应当激荡着浓烈的游戏精神。如果我们能组织网络游戏专家、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形成一个语文游戏开发团队,分年级、分学期开发高质量、可选择、有交互的游戏型配套学习光盘,让匹配教材的语文游戏化学习真正地进入学生的视野,快速地进入实然的学生生活,一定会广受欢迎,并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在这个方面,已有一些教育出版社作了很好的尝试,有的甚至为小学语文的各套教材开发了配套光盘。如已开发的学习光盘设有“读―读”“写―写”“做―做”“玩―玩”以及“生字卡”等项目。“做―做”采用“宝贝小汽车”“机器人大战”“女娲补天”“小猪过河”“参理工扬扬”“快乐小青蛙”“左右开弓”等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复习了语文知识,发展了语文能力。这些语文学习光盘,由于交互性和游戏性较强,使用起来简单方便,颇受学生欢迎。

(三) 语文教材要导人生态型的嬉游活动

儿童拥有玩的权利。如果把儿童的最大利益作为首要考虑,我们就应该真诚地规划好儿童的嬉游活动,把儿童的嬉游活动导入到教材中来。我们有必要成为一种积极游戏的推动者。我们要带领小学生重拾地域传统游戏,让儿童在10岁前完成应当做的嬉游乐事: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我们要让小学生充分地享受田园嬉游的快乐:放牧丛林,享受树趣;走进村野,享受农趣……我们还可以让儿童享受游戏化的课余生活:像俄罗斯那样让儿童接受“补充教育”,像德国那样让孩子爱上“儿童大学”,像美国那样让学生在“公民学校”里学技能。嬉游活动在基础教育阶段有合适的位置、合理的比例,发生教育误用的可能性就会小得多。

二、小学语文教材“童诗化”比例偏低。需要增加童诗容量,加强第一学段童诗化改编力度

第一学段语文课程童诗化程度低的问题比较复杂。它是语文课程建设理念落后、课程实施定位不准、应试性评价以及教师文学素养低下等多种原因缠绕纠结的后果。通过统计,笔者发现在人教版和苏教版两个版本的课文中,童诗所占的平均比例仅为14.56%:两个版本的练习或语文园地中,童诗的平均出现率仅为15%。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童诗学段的非童诗化问题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行教材,经过选择,对其进行适度的童诗化改编。

(一) 关联式识字,串词拟境“网”童诗

在一年级的教材中,归类识字占相当的比例。此类教材在编辑时,贯彻的是“字在词中,关联成串”的原则。因此,这些词一般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且多

有隐含的联系。由于编辑多选用奇趣自然类或儿童生活类的词语,儿童喜爱和亲近指数高,童诗的可生成性强。如果我们能够把词串中内隐的关系发掘出来,让关联性的词语织成一张“意义的网”,并发酵出比较浓郁的童趣,就能把归类识字改编成符合儿童场境的童诗了。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意义识记,而且可以强化童诗的教学,提升识字教学的童诗化程度。

(二) 整列式填空,分行延展“补”童诗

低年级语文教材里面,文后习题或者练习当中那种非常整齐的填空是比较常见的,排比的形式比较接近童诗的行款。如果单句比较长,我们可以重新排版,适当断句分行,从而在形式上进一步接近童诗,更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当然,在语言表达上需要体现一种儿童化倾向,引导学生回归儿童的想象世界,运用儿童的智慧从童话的角度来思考、来表达,恢复自然世界的童话色彩和情趣。如果能够适当补充拟人角色的鲜明特点,并对句式作些微调,使诗歌整齐而又灵动就更好了。

(三) 童话类课文,凸显主节“洗”童诗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类的文本占到一定的比例,其中,童话故事是“大户”。由于童话和童诗是亲密的邻居,在“富含童趣”“拟人角色”“美好导向”等方面有着兄弟般的相似性,因此可以说童话 蕴涵着转化为童诗的最大可能性。

三、小学语文教材“实时更新”速度偏慢,需要整合式“编辑”语文教材,提升教材的即时应对性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是适时的教育,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要展开这种适时教育,语文教材的编辑就必须有一种实时观照的意识。在编写的过程中必须有一种捕捉机遇的敏感,一种灵活处置的智慧。为适时重组教材、补充资料,调整教学预存资源。如此,语文教材才是流动的、鲜活的,才是真正触动学生生命的语文教育;学生的学习也才是真正有生命的学习。

2008年,汶川大地震;今年,甬温7.23动车相撞事故……大量的相关信息冲击着学生的心扉,抗震救灾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学生们在这种时刻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特别想了解各种灾难,也在思索着人类该如何面对困境,走出困境。如果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预留了灾难类的文本,教师就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的编辑,生成“直面灾难”的主题教学。

(一) 重组文本,建构灾难与拯救的主题

当我们的语文课程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气候相吻合时,语文教育才是最有效、最人文、最本真的。这是保证语文学习是有生命的学习的重要前提。目前,和学生的身心最匹配的教材就是“直面灾难”这一主题的文本。地震来得突然,要全面新编这类教材不太现实。另外,突破课标的框架也有违规的嫌疑。立足现状,我们可以采取的较为稳妥的策略便是兼顾多种同层文本、同质媒体,迅捷地组合“直面灾难”的单元主题教学文本。

重组文本的第一种策略就是实现现行版本的内部重组,充分利用当地现行教材,从十二册教材中提取出和“直面灾难”有关的课文,把这些课文组合起来,适时建构,形成一组生命教育的“临时”大单元。临时的主题单元形成之后,我们可以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适时地插入生命主题教学。打破以往的教学常式,着重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可偏离“生命的保全、关怀、尊严”这一主旋律。

重组文本的第二种策略就是实现多种版本的优化组合。目前,人教版、北师大版、上海版、苏教版、浙教版等多种小语版本并行。有关“直面灾难”这一主题的课文,大多不重复。可以说,多个版本优势互补,更丰富地展示了灾难爆发的不同侧面,提供了更多维的生命视角。对于少数处于同一层面的课文,我们可择优选用。把这些课文组合起来,适时建构,就可以形成一组生命教育的“临时”大单元。

教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稳定就必定会有一些滞后。要增加语文教材的鲜活度,让文本和现实贴得更近,更具现实的直播感,我们就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的“凝固文本”,因为更现实的文本就存在于即时的网络、报刊和广播电视中。我们的教材编写组可以从中精心选择反映实时生活的优质文本,编辑成电子版的活页文选,到公共的网络平台上,为教材注入新鲜的元素和强大的活力。另外,还可以在活页文选中安排一些自己创写的实时类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具有强烈的儿童幻想情趣,对儿童的吸引指数较高。

四、小学语文教材“大地阅读”含量较低,需要打开小学语文的生命气口,打开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

综观我们的小语教材,不难发现,大地阅读的文本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小,不足以抵制童年城市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没有大自然的经验、田野的经验,孩子就难以真正地理解生活、理解作品。如果我们充分认识到大地阅读和阅读大地对于童年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就会大幅度地提高“大地阅读”类文本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

(一) 大量导人绿色生态文本,让儿童懂得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阅读,就是以大地为主题的文本阅读。整本书形式的大地阅读,主要以生态化经典作品为主。包括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梭罗的《瓦尔登湖》,普里什文的《林中水滴》,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篇章形式的大地阅读,主要精选那些描述自然,表现大自然的奇闻异趣、细节变化、生命启示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形式的,我们可以从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等主流版本的小语教材中,也可以从港台或日、美、英、法、德等国家或地区的优秀教材中,挑选和大地主题相关的文章,加以重组,形成最优化的大地阅读单元系列。然后在四季的天空下,带领孩子去阅读这些大地系列的书籍与文章。由此引发儿童阅读大地的兴趣,像徐霞客那样用脚丈量大地、用眼拍摄大地、用心感悟大地。

(二) 按时序编排大地阅读文本,为“找课文、读大地”提供便利

篇(9)

一、设置生活情景,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教学《我们身边的数》的活动课时,从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通过认识电话号码,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的生活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然后通过说一说、记一记、猜一猜、算一算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观察、记录、猜测、验证、思考等多种实践活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又如,在教《整理房间》这一课的时候,我们把情景图送到广告公司打印,打印出来的情景图足有半个黑板那么大。当把它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亲切感立增,马上就融入教学活动的角色当中。再比如《看一看(一)》这节课导入的时候,直接给学生出示了一个布娃娃玩具,让表现好的学生(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站在不同的位置用老师的手机给布娃娃拍照。然后把照片展示在电子白板上让全部学生观察,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创设生活空间,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是为了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12月24日平安夜的那一天,我让几个小朋友把他们的名字和收到苹果的数量写在黑板上,学生们根据黑板上的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并且解答。再比如教学位置与顺序《教室》这节课时,我说哪一排、从左数的第几个小朋友坐的非常端正,谁右边的第几个小朋友特别自觉,让学生找出我说的是谁。每个学生都想被老师表扬,所以这样的课堂练习使每个学生都坐的很端正,并且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篇(10)

提问这种方式是最常见但是也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这种提问式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数学知识,但是就目前调查情况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提问方式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因为只重视提问本身而出现了很多更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

1.1学生提问意识淡薄:目前的课堂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是教师提问教师自己回答,完全没有培养学生自己的提问意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会主动向老师发问,小学生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教师能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引导,逐渐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问题,善于发问的习惯。还有一个方面是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时多采取直接回答法,将题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只有少部分老师会用引导的方法进行回答,逐渐引导学生向问题答案的方向思考。

1.2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够,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教师进行课堂提问,他们不愿意参与教学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不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点是学生不会回到;第二点是学生会回答但是不敢回答,怕回答错误会被嘲笑,小学生在这个阶段正处于敏感对学习缺乏信心的阶段,很容易就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第三点是由于课堂气氛不活跃,很多学生觉得不用回答问题。从这三点来看,造成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教师对于教学课堂气氛的把握不到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也愈发突出,但是仍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中心,忽视了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主要求,只是一味的完成教学任务,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性,不愿意进行思考,沉默的课堂气氛,这些因素都使得课堂提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3教师掌控课堂提问的能力不足:教师不能科学的根据整个学习进度进行合适的问题发问,这导致学生对于提问起到的作用没有更明确地认识,教师单纯的为了提问而提问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提问环节时不能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反而破坏了整个学习过程。另外一点是教师对于提问在数学知识方面的应用能力还不够,不能将数学知识和提问很好的结合起来,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提问时都是问一些记忆性的问题而忽视了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的创新型问题,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渗透,导致学生养成了只会死记硬背而不能主动思考的习惯,这不利于学生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

2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模式的改进建议

2.1尽心准备问题,让问题与知识结合更紧密:学生的思考往往源自于一个问题的提出,所以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地思考,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因此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合适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的在课堂上做出解答。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课程设计标准,围绕每堂课程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对于某些概念模糊点教师可以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发现错误后进行指正,比如:在教学“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可以让学生列表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这种列表的比较,将学生概念不清的地方清晰地表达出来,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方法的应用。

2.2通过多种提问方法,让问题更可接受: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提问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很多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思考,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判断,发现错误,找到原因,这样会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自觉反思纠正自己,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课本中《三角形认识》这一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一些三角形的物体,再用小木棒搭出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进行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些小木棒达成的图形都叫三角形?到底什么是三角形?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不同形态的三角形,从中总结出三角形的概念,认识到三角形的本质特征。

2.3结合授课情况,在合适的时机提出问题: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活跃课堂气氛,在不影响数学教学逻辑性和严谨性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同心态的变化,及时提出问题,适时调整课堂节奏,在课堂气氛平静时提出简单问题激发学生热情,在课堂气氛活跃时提出高层次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

2.4及时评价总结,鼓励学生多提问: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话语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问思考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对于对的学生回答及时进行肯定鼓励,对于错误的回答要及时指正,鼓励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进行改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思考敢回答,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3小结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但是提问教学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尚未解决,这就需要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多钻研,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改进,最终使课堂提问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作者:李忠伟 单位:长春市二道区春城学校

参考文献:

篇(11)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三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由此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并应用中垂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有了一定认识,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基础上展开的探索。扎实地掌握中垂线的有关性质,能够为学习其他轴对称图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有所了解,并能通过折纸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在本章前面一节课中,学习了轴对称现象,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具备了动手操作的基本技能。

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折纸活动,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从数学活动中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参与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已经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参与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探索并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尺规作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生活实践中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会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从不同的情境中,总结知识的共性,学会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抽象思维和空间观念,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培养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教学环境与准备

Aischool多媒体数字一对一教学平台、几何画板、Flash软件。

教学过程

1.活动环节

活动一

教师活动:给出课题及一幅图片(如图1),请大家说说从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回顾前面学习过的轴对称图形知识,回答问题,并为引入新知做准备。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一幅图片引发学生的联想。风筝是轴对称图形,也是学生喜爱的事物,那应该如何更快更好地制作一只风筝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轴对称的性质。

活动二

教师活动:呈现一组风筝图片,简单介绍风筝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放风筝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因此抛出问题“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制作一只简单的风筝呢,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各抒己见,得到共识并回答制作风筝的关键在于中间的两条“梁”。

设计意图:风筝是学生喜爱的事物,利用贴近生活的事物引出新知,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设计“思考制作风筝的过程”一举多得,学生从“形”上体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特点,再从数学知识上认识中垂线,最重要的是为引出中垂线的性质做了铺垫,而这恰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活动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中垂线,并使其了解线段是轴对称图形;讲授如何用“尺规作图法”画中垂线。中垂线的性质定理课本没要求,为了更全面地掌握此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制作风筝的关键在于中间的两条“梁”?PA、PB有什么要求(如图2)?为什么?接着,利用几何画板验证、严格证明、数学表达、小结规律。

学生活动:交流、互动、动手操作,并精彩回答。学生在上面活动二中对中垂线有了一定认识,自主总结中垂线的定义,理解定义中的关键词“中点”和“垂直”。最后,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学习尺规作图,并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这样作中垂线的道理。

设计意图:尺规作图是初中阶段作图的基本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动手、互动、交流等活动体会了数学知识学习的严谨性。同时,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并推广应用正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猜想―验证―应用。

活动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首先,展开分层教学。其次,创设自主学习、互动学习、互评互助活动,借助Aischool平台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并进行个体、小组等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Aischool平台,利用平板电脑展开互动、互助学习,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快速反馈对新知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他们。教学中,激励和尊重学生展开多样化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创新意识。

2.归纳总结

学生谈收获、感受,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个性发展,只要学生有所收获都给予充分肯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新课标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展开教学,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

我大胆地处理了教材,并灵活利用教材,以生活场景引入问题,通过探索思考解决问题,前后呼应,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2.教学方法

我采用“引导―探究―发现―应用―数字化评价”的教学方式,结合“如何制作一只风筝”这一问题情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应用”。我在学生原有的对风筝的认知经验上引导他们探究中垂线的性质,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

教学中我通过信息技术,促进课堂多元化,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通过构建双向交互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形式的多样发展;通过创设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情感,使学生主观上产生学习数学的需求;通过Aischool数字化平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本课真正体现了有效课堂转变为高效课堂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更加多元、快捷和高效。

3.评价方式

本课秉承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又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还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断“体验”和“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4.教学效果

本节课,我灵活运用信息资源和非信息资源,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具体实践、实验,归纳、提炼、抽象数学概念,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形成了良好的、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习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有很好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同时能够跟随教师的提问不断地深入思考。在探究方法的多样性上,学生能够积极探究,在电子白板上尽情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习“尺规作图法”时,学生能积极自主探究,并通过电子白板演示,提高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随着知识应用的层层深入,我通过数字化平台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做出应变措施。

这节课让我领悟到:学生有着惊人的学习能力及潜力,技术能够为数学学科插上个性化学习的翅膀,“互联网+”让教学一切皆有可能。

点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