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危机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你骄傲,你眩晕,你觉得世界就在你的脚下。
当你潇洒地旋转,当你陶醉于掌声,却对你脚下的变化浑然不知:光洁坚实的地板正在远离你,你正踩在锋利的刀尖上。
是流着血淌着泪告别你心爱的舞台,还是依然身轻如燕地坦然微笑?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刀尖上一刻的舞蹈,你需要付出无数倍的汗水和智慧。
风云变化万千,只有未雨绸缪的人才能坦然应对危机。
危机管理,刀尖上的舞蹈。
在危机尚未来临时预测危机,在危机处于萌芽状态时发现危机,在危机带来危害时消除危机,甚至在危机中发现机会,驾驭危机,利用危机。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方能化险为夷、立于不败之地。
你准备好了吗?
二、龟兔赛跑的不同挑战和不同结局
话说龟兔赛跑中兔子因轻敌失败后,极度地不服气:我轻盈矫捷,怎么会跑不过背着一口锅的乌龟呢?于是给乌龟再下战书,决定再战。兔子在床头挂上了“卧薪尝胆,洗血耻辱”的标语,而乌龟则因为第一次比赛的胜利信心大增,无比轻松地哼起了小调“慢慢地陪着你爬,直到爬到永远……”
比赛的时刻到了。由于种种突如其来的危机,导致龟兔赛跑不同版本的故事上演。
1)乌龟穿着特制跑鞋,兔子却仍然穿着老掉牙的普通鞋。结果乌龟行走如飞,兔子惨败。
2)兔子一不留神,一头撞在路边的岩石上,结果头破血流,未能到达终点。
3)途遇河流,兔子是旱鸭子,无奈铩羽而归。
4)兔子求胜心切,发令枪一响便夺命狂奔,结果南辕北辙,跑错了方向,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根本不是要到的目的地,金牌还是归了乌龟。
5)时逢非典期间,要求比赛双方都戴口罩,结果口罩蒙住了乌龟的眼睛,看不见方向。乌龟败。
6)乌龟成明星后,动物报的狗仔队专盯乌龟,诸如《长跑明星的不光彩恋情》、《为什么会是他?——乌龟有贿赂嫌疑》等标题如重磅炸弹在动物中炸开了,使乌龟心力憔悴,比赛走神,兔子胜。
7)在赛事组委会的例行体检中,发现乌龟的食品中竟然含有兴奋剂,取消了乌龟的比赛资格。虽然乌龟满腹冤屈,但也无可奈何。
8)乌龟在比赛过程中肚子痛,无法坚持到底。
…………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商海搏击的企业,作为市场生态链上的一环,无论你是兔子还是乌龟,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
上海盛大于2004年1月登陆纳斯达克上市。盛大总裁陈天桥在2003年10月 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我现在80%的时间和精力是用来应付各种各样的风险,而不是像公司成立初期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我当的不是CEO,而是首席风险官CRO(Chief Risk Officer)。”
的确如此。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社会生产力越来越进步,利益群体越来越多元化,目标对象构成越来越复杂,信息传递越来越快捷,地球越变越小。因此,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使企业陷入危机。如何成功地处理危机是每个企业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每个企业必须正视的挑战。
三.危机的五个特点
危机指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或面临严重损失威胁的突发事件。这种突发事件在很短时间内波及很广的社会层面,对企业或品牌会产生恶劣影响。
1.意外性:危机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
2.欲望性: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欲望性。
3.聚焦性:突发事件受到高度关注。
4.破坏性: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危机,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企业造成破坏与损失。
5.紧迫性: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危机会急剧恶化,因此可供做出正确决策的时间有限。
四、危机管理的目的
危机管理则是指应对危机的有关机制。具体是指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因应策略,包括危机的规避、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与危机解决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
在某种意义上,任何防止危机发生的措施、任何消除危机产生的风险的努力,都是危机管理。但我们更强调危机管理的组织性、学习性、适应性和连续性。
危机管理就是要在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在危机中发现有利因素,把握危机发生的规律性,掌握处理危机的方法与艺术,尽力避免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并且能够缓解矛盾,变害为利,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危机管理的目的有五个:
1、预防与控制危机。危机如同SARS一样,预防与控制是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企业应根据经营的性质,识别整个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从潜在的事件及其潜在的后果追根溯源,排查出其滋生的土壤,然后进而收集、整理所有可能的风险并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形成系统全面的风险列表,从而对这些可能导致危机的原因进行限制,并针对性地练习内功,增强免疫力,以达到避免危机的目的。
2、建立危机管理体系。主要是建立应对危机的组织、并制定危机管理的制度、流程、策略和计划,从而确保在危机汹涌而来时能够理智冷静,胸有成竹。
3、解决危机。主要是指通过公关的手段阻止危机的蔓延并消除危机。如建立强有力的危机处理班子;有步骤地实施危机处理策略;制止危机给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尽快恢复企业或品牌形象;重获员工、公众、媒介以及政府对企业的信任。
4、在危机中发展。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总结经验教训,让公司在事态平息后更加焕发活力。INTEL公司前CEO 安迪.格鲁夫曾这样说:优秀的企业安度危机,平凡的企业在危机中消亡,只有伟大的企业在危机中发展自己。”
5.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员,企业卓有成效的危机管理,将促进社会的安定与进步。反之如果危机处理不当,将成为社会的负担,并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五.危机管理的核心:
危机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则是由少数人知道到多数人知道的过程。
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不是危机,它只是潜在的危机。只有当企业员工、消费者、公众、媒体、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以及经销商都知道了,并且被各种因素和途径夸大了危险,导致混乱和恐慌,才成为危机。
制定一份详实的危机管理计划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对《财富》1000家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大约只有5%―10%的企业曾经制定过正式的危机管理计划。这也许正是许多企业在面临危机时不知所措甚至坐以待毙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一份详细、周密的危机管理计划是每一个企业所必需的,它能够帮助企业事先有所准备,并在面临巨大压力时作出更为合理的决策。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谓的“计划”并不是要求企业预测出自己将要遇到什么危机,这是对“危机计划”的传统理解,这种预测的缺陷在于“强烈的预期会影响人们看见什么,从而使得关注、解释和行动总是带有人们所期望看见的东西的色彩……这样的计划还会减少人们注意事件的数量。”而真正的危机管理计划是要为企业提供一个依据,使之在面对任何危机时都能够作出有效的回应,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它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给企业设计并建立一个危机预警系统。也就是说,要让企业对自身的运作过程随时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密切的关注,防微杜渐,对任何一个可能发展成为危机的微小信号都予以重视,这样才有可能把危机“扼杀”在摇篮里。
第二,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小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企业在平时就可以发现并挑选出自己内部最适合应对复杂、危险情况的人才,这种选择是从容而非慌乱的,是理性而非盲目的,而且,权利与义务的明确归属会让企业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立即有人站出来负责,而不是各部门的互相推诿或各自为战。
第三,明确一些企业在处理危机时的基本行动准则,比如,进入紧急状态后如何与外界(包括媒体,自己的客户以及其他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应该把哪些部门或群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考虑;谁或哪个单位此时有权利充当企业的全权代表,各个部门都要对他负责等等。这些基本原则的明确不仅有助于在平时提高员工们的危机意识,更重要的是,让企业在遇到危机时可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不是乱作一团或盲目决策。
最后,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危机处理的模拟训练,就像“军事演习”一样,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物资、人员、管理操作甚至战略上的不足之处,这些漏洞的弥补会使企业在日后的经营中受益。
有了上述准备,企业在面对危机时就不会措手不及。当然,完备的计划还只是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付诸于实践,把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落到实处。
建立企业的危机预警系统
制定危机管理计划是构建企业危机管理体系的第一步,它就像一个航标,指引着企业行动的方向,而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为企业提供危机预测和分析的预警系统。
对企业的日常运营要保持一个不间断的警觉状态,监控企业内部和外部所有可能引起危机的因素和征兆,收集、筛选、整理相关信息并对未来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作出合理估计,以此作为企业下一步决策的依据,在企业中承担着这些职能的部门,我们称之为预警系统,它是企业危机管理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个良好的预警系统往往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定期地对企业进行弱点分析。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难题,这些难题就是企业发展的“软肋”:当你在开拓创业时,资金的筹集与流转可能是一个弱项;当你在蒸蒸日上时,既保证规模的迅速扩大又保证质量可能是一个弱项;而当你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时,如何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维护企业形象恐怕又成为了一个新的弱项。所有这些薄弱环节对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所以,企业必须清楚自身在当前阶段的弱点是什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并且有针对性地做出准备,这是预警系统应该完成的首要任务。第二,敏锐觉察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异常信号”。判断企业是否出现问题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那就是企业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比如产品市场份额的下降、利润率的降低、资金流转的不畅等等。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异常信号”都是危机的前奏,但这至少说明企业内部出现了某种新的变化,这时,需要预警系统加以鉴别、判断,并通过特定的指标和方法对未来作出合理的估计。第三,除了对自身的关注之外,企业的预警系统还要对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具有一定的敏感性,高度关注那些可能给企业切身利益造成影响的信息和事件,比如技术的进步,政府政策的变动,人们消费偏好的改变等,在这些方面即使只是出现了细微的、边际的变化,都需要企业作出及时的回应。
面对危机时的应急管理
即使企业有很充分的准备,一些危机仍然难以避免,而一旦危机发生,就需要企业立即采取行动,不论遇到的是什么样的危机,以下几个原则都是企业必须时刻牢记的:
首先,要在第一时间启动危机管理小组,它的职责在于:一是暂时充当企业的管理核心,协调指挥、全盘把握,尽一切努力避免企业内部混乱局面的出现,让企业首先在内部员工和外部公众面前呈现出一个沉稳、有序的姿态;二是迅速查找病因,要明确企业究竟是因为哪一个环节的问题才引发了危机;三是制定应对方案并组织实施,同时还要进行周密的筹划,对处理危机过程中每一个可能遇到的困难都加以准备。把危机管理小组的作用彰显出来,这是企业应对危机的第一步。
其次,当机立断、行动迅速。“危机”阶段是一个非常时期,此时对企业决策以及付诸实践的速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赢得时间本身就意味着给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危机中的每一个企业都像在与时间赛跑,他们需要比拼的不仅是智慧、实力与质量,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速度,英明决策的作用能否发挥出来取决于它能否被尽可能快地付诸实践,犹豫不决是处理危机决策过程中的大忌。
1引言
近些年来,震惊世界的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2002年俄罗斯人质事件、2003年东南亚非典疫情、2008年中国四川地震等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危机对于社会的严重危害性已经日益引起各国政府格外重视。如何面对各种重大的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成了政府对危机的管理的首要内容。本文为此提出建立政府现代化危机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我国政府危机应对能力,保障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2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或简称危机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依据危机管理计划,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监督、控制、协调处理的全过程。狭义的公共危机管理通常与危机处理的概念一致,指对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包括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
近几十年来,国外专家们在建立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理论,即危机管理理论,该理论模式根据危机的不同类型做出反应,但通常都包含了以下四个阶段的工作:危机前预防阶段、危机前准备阶段、危机爆发期准备和危机结束期恢复。目前世界各国将上述理论直接应用于危机管理实践的不少,并且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形成不同的危机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例如俄国模式(大总统、大安全)、美国模式(强总统、大协调)、以韩模式(小核心、小范围)、日本模式(强内阁、大安全)。由于这些模式的划分是相对的,所以各种模式之间具有许多共性:拥有一整套系统的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拥有一个权力极大、以政府首脑为核心的中枢指挥系统,组成危机管理体制;拥有一套严格高效的情报收集和分析即时信息管理系统。
3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目前危机管理存在许多问题:(1)缺少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政府管理过程中危机意识淡漠和危机管理意识不到位,这是导致危机应急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2)缺乏组织化保障。我国危机处置在横向上是分散管理,各部门各自处理分管领域的应急事务,管理体系割裂,没有一个综合的应急协调指挥中心和危机管理体系。(3)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与训练机制。我国无论是高校还是公务员培训都没有危机事件应对和管理的教育内容。特别是缺少结合危机管理知识,组织模拟演习。(4)缺乏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危机处理。(5)缺少健全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框架。
4建立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改革我国现有危机管理体系,建立现代危机管理体系是主动应对危机的关键。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4.1树立正确的危机管理意识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在一定阶段内、一定范围内是可能处于失控状态的,并且危机的暴发时间非常短,传播速度非常快,留给政府的反应时间非常有限。另外,危机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对政府的政策要求很高。因此要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使危机进入政府的政策议程,要力争在没有发生或者初始阶段就做到损失最小化。我国政府在建立健全政府危机管理体制方面首先应该明确危机管理的核心在于平时,在于切实提高对危机的认识,树立危机管理意识,而不在于出现了危机之后力挽狂澜。
4.2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联动的组织体系
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应有应急工作的领导机构及其日常管理机构、牵头责任部门、配合参与部门、专家咨询机构、现场指挥机构等组织。首先应当建立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应急领导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其次,应当明确牵头责任部门及其参与部门;第三,还应建立专家咨询机构,充分发挥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吸取他们建立危机管理体系及处置公共危机的智慧。
4.3建立应对公共危机的社会动员机制
社会资源是应对危机的保证,能否整合可运用的所有社会资源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项目。一方面,强化对于
有组织资源的整合。包括:区域物资的供给,急需资源的物流管理,各部门的运作配合,相关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和资源共享等等。物资方面主要表现为捐物,要及时查处和取缔多种形式的非法募捐活动,严格捐赠工作责任制。人为资源方面主要表现为志愿者活动。可借鉴美国在此方面的经验,由政府倡导建设社区危机反应小组,强化以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的志愿者活动。要充分利用社会自我调节力量,如重大社会影响的社会团体、工会、社区组织、群众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要着力培育公民的公共意识,提高公民素质,致力于培育非政府组织,提高社会自治水平,促使社会各界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度过危机。
4.4建立干部问责与纠错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公务人员,必须建立起干部问责与纠错机制,对公务人员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对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渎职,保证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转。
4.5充分有效利用国际资源
加强国际合作,重点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共危机管理的合作互助、资源共享等方面,各国政府均有国际合作的态度。全球非营利组织,如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红十字会等在物资、人力知识等方面的无偿支援,更有利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绩效提升。二,政府在国际化趋势的过程中,也应当运用国际规则,有效地保护本国权利,如国家安全、国民尊严、国际专利等权利和资源。
4.6建立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机制
加强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在危机预防管理中政府必须做到:一是要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加强危机的预防训练,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国民才能从容应对。
4.7建全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框架是突发事件下政府行为的法律依据。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和法规,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疫法》等等,但是,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从细节上来看,法律法规体系都还不够完善。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危机紧急状态管理法。此外,紧急状态法与相关法规之间的衔接与配套,以及全国性法规与与地方危机管理法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国家应当加快建立健全前瞻性强、操作性强的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项目基金:本研究受国家自然基金支持,项目号(71421061,71121001)。
摘要:本文以S煤矿企业洒水车员工在路况和天气良好的情况下开车跌落矿坑,造成车毁人亡事故为案例,说明团队管理中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因为团队成员之间才能够发现成员情绪的变化,所以把情绪管理放在团队建设中。根据团队建设和情绪管理的理论对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要把情绪管理上升到危机管理的高度。介绍了该矿山以文化陀螺理论为依据建立情绪管理文化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 :团队建设 情绪管理 危机管理
一、引言
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团队建设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如何保证团队成员将自己的智慧和精力有效地发挥出来,并且同团队的方向一致,是每一个管理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的情绪状态及情绪管理水不仅显著地影响着其个人绩效,同时也间接地让整个团队的绩效受到影响。虽然团队管理者可以察觉到团队成员存在的情绪问题,但长期以来往往将这些问题视为团队成员的私事,认为无需或者不便由团队来操心、干预。另一方面,团队管理者也的确没有成熟、便利、易操作的管理工具来感知、影响成员的情绪状态。但是,任何一个团队成员在作为团队一分子存在之前,首先是一个生物人,那么,“情绪低落”、“情绪高涨”等连小宠物等低级生物个体都会有的自然反应,生物人也会有;其次,任何一个团队成员都是一个社会人,不可避免地同时拥有多个社会角色——他或她可能是某个人的父亲或母亲、某个人的儿子或女儿、某个人的丈夫或妻子——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会带来责任和义务,都会引发琐碎事务和恩怨是非,都可能形成困扰或负担,进而引发当事人情绪波动。因此,虽然团队成员的身体在八小时内来到了团队里,但是其情绪状态却在受到其同时作为生物人、社会人的多重属性影响,影响着其在团队中的表现,这就是心不在焉,心在曹营心在汉。团队成员的情绪状态还会“传染”,“踢猫效应”说明一个成员的情绪低落能把身边几个人感染得悲观、烦躁。同样,一个成员的情绪饱满、昂扬向上也能带动周边多人的士气,引发周边工作氛围的整体积极向上。
在国有企业中,涉及职工情绪管理领域的往往是“谈心谈话”、“理想信念教育”等政工工作,但毕竟出发点不同,诉求不同,即便多少触及到一点团队成员的情绪问题,也往往就是“隔靴搔痒”一下,无法围绕情绪问题进行深入、准确的探讨。而由于情绪问题引发大的事故的屡见不鲜。本文将根据国有企业的真实案例,强调团队建设中的情绪管理的必要性,并且要把情绪管理上升到危机管理的高度。
二、情绪管理的理论的方法
情绪是人类的天然属性,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必然会引发彼此的情绪反应,团队的运作依赖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协作,进而带来情绪管理问题。企业就是一个个团队的集合,团队建设又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进而情绪管理成为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绕不过去的一项工作。
在团队运作的过程中,无论个体还是团队,均可能遭遇正面情绪、负面情绪,情绪的长期积累会形成特定的集体情绪环境,团队成员在这个集体情绪环境中进行着沟通、交互,彼此间的情绪互相感染、互相影响,最终导致整个团队的表现受到影响。因此,团队管理者需要对情绪有足够敏锐的感知和恰到好处的调节,以实现对情绪的有效管理。在主张团队管理民主化、人性化的今天,团队成员的个体情绪体验和情绪状态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负责团队建设的管理者再也不能像泰勒时代那样把团队成员当作流水线上没有感情的机器,再也不能期待团队成员像“螺丝钉”一样一味地只知被动服从。识别、管理、调动团队成员的情绪状态,将成为团队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内容。
情绪是个体认知系统的一种现象,是一种主观心理反应,这一反应的来源可以是外部环境、外部事件,也可以是身体状态变化、个体头脑中的认知判断变化。对情绪反应的细分有许多维度,比较常用的一个维度是划分为正面情绪反应、负面情绪反应两大类。正面情绪反应,指对个体健康、活力有积极影响,如:开心、愉快、自信、安宁。负面情绪反应,指对个体健康、活力有消极影响,如:失落、焦躁、空虚、悲伤等。影响情绪的因素很多,有生物性的,如遗传倾向、健康状况;有社会性的,如政治地位、经济状况;也有精神性的,如宗教、信仰等。
情绪管理,通常是指面向个体自身或面向其他个体或人群,进行情绪方面的合理干预,从而尽量减少负面情绪的程度或出现的概率,尽量增加正面情绪的程度或出现的概率。
情绪管理可以通过各种干预行为来实现。干预情绪的方法很多。自我情绪干预的方法包括运动、饮食、阅读、听音乐、看电影等任何可作用于感官的行为。干预他人情绪的方法有言语对话、表情手势、肢体攻击、改变他人所处小环境等。干预某个团队的情绪可以通过文学影视作品、新闻报道、扩散舆论、胁迫团队成员等。
情绪管理的方法可以按照不同层次来列示,从外到内,分别有物品暗示,如佩戴首饰、摆放鲜花;行为干预,如户外运动、享用美食;制度激励,如派发奖金、考核罚款;理念引导,如牧师开导、寺庙解签、心理咨询。情绪管理的方法也可以按照不同维度来列示,如家庭维度、职场维度、经济维度、法律维度,等等。情绪管理的方法还可以引入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技术,如镇定类药品、安慰剂、香水、按摩、电击疗法等。
三、案例:矿山惊魂
2009年的8月,盛夏,在北方高寒地区,这是一年中最让人舒服的月份。小黄作为S矿山调度室主任,刚刚用过午间工作餐,正开着指挥车往坑下采掘工作面驶去。由于上午刚下过一阵小雨,整个矿山好像被做了一个“整体降尘净化”,各个作业现场和运输道路上的能见度均极好,空气非常清新,正如小黄的心情一样。突然,车上的对讲机响了“注意!340排土道路上有1台洒水车从上方台阶坠落。注意!340排土道路上有1台洒水车从上方台阶坠落。” 小黄顿时心头一惊,“这怎么可能?”
事故初步调查结果出来了:一台洒水车冲破排土运输道路一侧的防护挡墙、驶出道路,坠落至15米下的下一层台阶,驾驶员被甩出车窗,当场死亡。
1.蹊跷之处多多,可疑之点重重
事故的发生,出乎所有人意料,因为在大家眼里,这完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小概率事件。
第一,矿山道路两旁都有很高的防护挡墙,是专门为避免巨型矿用卡车不慎驶下道路、坠落到下一台阶而设计的,总重量300吨的巨型卡车都能挡得住,一个高度不及巨型卡车轮胎高的45吨容量洒水车怎么能冲破挡墙掉下去呢?
第二,事故现场的防护挡墙恰好修得质量不合规范,高度和强度都不够,刚好让45吨车能冲得过去。可问题是,这类质量不达标的挡墙是安监人员、质监人员日夜在检查、寻找的隐患点,全矿也难找到几处,可怎么就让这台洒水车恰好精确地撞上了呢?
第三,即便是碰巧遇上了这处很低的、不合格的挡墙,根据事故还原场景推测,45吨车要想突破它,也必须车头完全对准了、以高速行驶才能冲得下去。可矿山道路上的行车速度从来就快不起来,时速一般也就在20~30公里之间。因为现场管理规定不许跑快,为了交通安全是明确限速的;另一方面,车辆就是想快也快不起来,路上尽是总重量300多吨的巨型车在慢吞吞地爬坡、拐弯,速度都较慢;而且,矿山道路又都是只使用几天就会被废弃的临时道路,路况好不到哪里去,坑坑洼洼的,还常有洒落的矿石挡道。总之,车速无论如何是快不起来的。那台洒水车出事时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车速呢?
第四,上午刚下过雨,按照现场工况及作业规定,此时洒水车是完全没有必要出动的,洒水车司机当时应都在休息才对。这台洒水车此时出现在运输道路现场,是来干什么来了?
第五,事故发生时间是在午后一点多钟,艳阳高照,空气清新,道路上无尘土,能见度极好。事故车辆司机不存在视线不清的问题。
第六,事故现场无刹车或紧急转向痕迹。在紧急状况下,驾驶人一般会有下意识的刹车动作或转向动作以避让障碍物,但在现场地面的轮胎痕迹上看不出有过以上动作。
2.民间议论纷纷
死者老李是S矿山老员工,一辈子在矿山,大家对他家的情况都很清楚:妻亡,已有几年;独女,已成年,无固定工作,在城里手机柜台打临工当手机推销员,未婚,同老李关系淡漠;老李本人一生嗜酒,导致肝损伤严重,无法根治,体能较差,单位同情他,给予特殊照顾,已不安排其上夜班,并同意其调离生产一线,改为驾驶最简单、轻松的洒水车,劳动强度很低,而且遇上下雨、下雪天气甚至可以不出工,在队办公室歇着即可。老李寡言语,没什么朋友,除了喝酒,没什么业余爱好,近期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酒也喝不成了,生活更单调了。老李家家底很单薄,因为其妻亡故前生病多年,大量医药费耗尽了家中财力,据说女儿的嫁妆到现在都还没有着落。老李这一死,员工们众说纷纭。有可怜他的,称其“一辈子真命苦,倒霉事儿都让他撞上了”;有说风凉话的,称“怪不得最近老李不说话呢,原来在算计大事儿呢”;有嫉妒他女儿的,称“听说旁边矿山死了个人,家属一下子拿了60多万赔偿金。老李家女儿这下发了。”;也有很不客气直接埋怨老李的,“这下咱的安全奖金泡汤了。老李真缺德,自己图痛快,却害得大家伙破财。”;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就更多了,“听说运输队队长要被开了,主管安全的矿山副总经理也要被撤职了。”“矿山被政府罚款50万元,总经理已被公安控制了”……
3.事故带给小黄的“纠结”
矿山调度室,是现场各类信息的汇集处,是所有调度指令的发出者。作为调度室主任,小黄受命向政府安全生产监察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公安部门、保险公司等各类事故调查机构提供信息。
对外提供信息之前,矿山管理层召开了紧急会议,统一对外信息披露口径。会议上,两派观点针锋相对。
一派观点认定,此事故是当事人故意制造的自杀事件,现场有充分的证据。老李自己觉着活得太辛苦一死以图彻底解脱,还图利了自己的女儿,说不定有可能会送她一笔巨额嫁妆,一箭双雕,够精明;但他这一死给企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百万计,间接经济损失以千万计,更重要的是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形象抹了黑,无形的损失不可估量,还带来了后续无尽的麻烦。老李如此阴损,很不厚道。这派观点坚持,矿山应该向公安报警,立案侦查。如能判定此人是自杀,就决不能按工亡标准给予赔偿,最多出于人道主义给点抚恤金。这派观点还强调,此事一旦按工亡全额赔偿,会是一笔巨款,当地人普遍较穷,“穷山恶水出刁民”,巨额赔偿金恐怕会造成不良示范,引起居心叵测之人刻意为之,今后生产现场的死亡事件恐怕会频繁发生。以往在别的矿山,就曾有过不法分子诱拐社会上的呆傻残疾人故意到生产现场制造死亡事实以索要巨额赔偿金的恶性事件。
另一派观点认为,人死不能复生,跟死人就不必追究太多了。人死是事实,死在生产现场是事实,死在工作时间也是事实,基于以上事实,如不给其工亡待遇,家属一定不会同意,一定不会善罢甘休。部分原来老矿山的冗员对安置待遇不满,一直有怨气,一直在试图找矿山的麻烦,他们有可能借老李之死做文章,引发“群体性事件”。如向公安报警启动立案侦查,出于现场取证、保留现场等原因,现场生产组织还会继续受到干扰,太干扰正常生产了。现在正是生产、销售的旺季,误工引起的产量损失、营收损失才是大头。这派观点认为,应抓大放小,不必同死人纠缠了,具体处理方案应遵循“怎么快怎么来;怎么省事怎么来”的原则。尽快了结此事、尽快恢复正常生产才是当务之急。
矿山总经理在听取两派意见后,将目光转向了小黄,称小黄是会场上唯一来自老矿山的人,对死者老李的个人情况最为熟悉,要求小黄发表意见。小黄顿时陷入了纠结。小黄是该最大程度地维护公司的利益呢?还是该充分体谅死者老李家的痛苦和难处,最大程度地图利老李家呢?有没有折中的解决方案?小黄该如何表态?
4.小黄提供给管理层的意见
小黄是S矿的调度室主任,当地人,刚40岁,矿山职工子弟,从小在矿山长大,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没离开过S矿系统。后来考上省内的大专,学的也是矿山开采专业,毕业后顶替父亲岗位成为矿山正式员工,已在这个矿山工作10多年了,比较受重用,职位升至了中层。由于这一成长背景,小黄对老矿山多名员工的家庭背景情况都一清二楚。小黄的建议是:按工亡事故对待,主动联系并配合地方政府安监部门进行处置;不就“死者自杀嫌疑”报警立案调查;安抚其女儿,设法让其接受一次性经济赔偿,并向媒体保持沉默。S矿采纳了小黄的建议。
5.后续事件
S矿山因死亡事故被勒令停产整顿3日,直接销售收入损失近1200万元;报废1台45吨矿用洒水车,市价200万元,虽保险公司受理并全额赔偿,但次年全矿各类设备的财产保险费用增长了近300万元;被各级安监部门罚款累计近100万元;S矿山持续安全生产2000多天的安全记录被打破,被吊销了“质量标准化矿山”、“安全矿山”等一系列安全生产资质认证和荣誉称号。
全矿凡同安全生产相关的人员均损失了各自的安全奖金和安全风险抵押金,波及员工人数超过300人,损失最少的普通人员其损失额也近5000元,矿山总经理损失额在30万元以上。运输队队长被撤职,安全部部长被降级。
死者老李的女儿获得来自S矿山及地方劳动保障部门、保险公司等的赔偿金、抚恤金、保险金等合计共70多万元现金,从此再没有找过矿山提任何要求。地方政府继续同矿山保持良好关系,媒体没有围绕此事做更多后续报道。
四、案例分析
第一,“矿山惊魂”案例中,洒水车司机老李长期以来的家庭困境和事发前一段时间病情恶化引发的低落情绪,同这起事故的发生是有显著联系的。说他是精神状态差导致驾车时走神、手足失控,被动酿成交通事故,有可能。因为人在精神状态不佳时,注意力、判断力会下降。说他是自行设计主导了事故的发生,主动求死,也有可能。因为悲观厌世情绪累积到极致,刹那间试图一死以求解脱,是无数自杀行为当事人的共同内心写照。显然,事故的发生是绕不开当事人负面情绪累积这一事实的。
第二,社会支持系统、经济支持系统过于薄弱的人,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并做出极端行为,的确“伤不起”。较早期地、及时地识别出团队内这类“伤不起”的成员,并给予必要的关怀帮助和合理的工作调整,对各方都是有利的。
第三,心理健康测试等技术手段,有助于对员工的情绪状态多一份了解,尤其是有助于对极端负性情绪早发觉、早干预。配合主动访谈等积极心理救助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第四,客观的工作压力,可能会表现为员工主观的紧张情绪。紧张情绪的大小会表现在员工的行为举止上,也会影响其心智、甚至心身健康水平。紧张情绪的大小,是受组织内部沟通水平、当事人理解水平、当事人心身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是可以调节的。
第五,团队中成员的心智成熟度是有差异的,让成员的心智成熟度水平向上趋同是有利于改善团队整体人际关系氛围和提高团队内部沟通效果的,进而会有利于改进团队的整体协同效能。同低心智成熟度的员工沟通,一个可选的突破口是调动其情绪,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心态变得开放,进而有助于有效沟通的达成。越是心智成熟度低的员工,越是理性少、感性多,相应地,情绪也越容易被调动。
第六,把情绪管理要上升到危机管理的高度。危机管理是事故已经出现了,如何内部安抚民心外部应对媒体,保持镇定稳定生产运营。危机管理属于事后诸葛。数据统计的结果一次安全生产事故80%由人的因素引起,20%由设备因素引起。如果人对设备认真负责管理,那么设备也不会出问题,也就是说设备问题由人引起,这20%的原因也与人有关系了。也就是说,一次安全生产事故100%都和人有关系。与人有关系的事故100%与情绪管理不当有关。只要管理好情绪很多事故都可以避免了。所以,不良心态是安全隐患,要把情绪管理上升到危机管理的高度,这样属于上医治未病,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五、S企业情绪管理的制度设计
在经历了事件之后,S矿山企业上上下下都开始重视职工和团队的情绪管理问题,充分意识到情绪管理问题涉及理念引领、制度激励、行为引导、器物辅助多个层面,需根据先进、完整、适用的指导原则,配套采取一系列措施,才能实现提高整个企业情绪健康管理水平的目的。
1.基于文化陀螺模型建立情绪管理文化的行为设计
文化陀螺理论模型(图1所示)认为“员工的行为应有规范、指导和支持”,应同组织、团队的价值观一致。在制度未能触及的领域,行为管理尤其重要;在制度覆盖不到的地方,价值观起作用。S矿山企业鼓励正面行为引导和积极心理干预,想方设法对员工的行为给于正面的影响。
矿山各一线团队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新的管理手段。有的班组利用冬季高寒气候“歇工”期的时间,改变过去被动地坐着学规程、学文件的老作法,改为集体请年休假,全班组带着家属开车去外地旅游,大家一起在长途行车过程中,互帮互助,彼此之间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入,化解了平时累积的许多误会,长途归来后,团队凝聚力和合作成效都显著提升。也有的团队管理者,对团队成员8小时之外的家庭生活多了些关心,不再以“尊重隐私”为名对团队成员的家庭情况不闻不问、敬而远之了,改为主动了解,尽力帮助大家互通有无,张三家的困窘,往往李四家一个电话就搞定了。
矿山工会高度重视心理援助工作,将职工“不良情绪疏导”列为了固定工作内容,设立了“心理支持中心”来接待职工的来访倾诉;对各部门反馈的疑似“心理亚健康”职工进行主动家访,争取早干预、早支持、早化解,避免职工负面情绪累积和心理亚健康情况恶化而引发极端行为,务求防患于未然;根据矿山职工遭遇比较多的情绪困扰,工会还编制印发了《情绪管理“热点问答”》等宣传手册,普发全员。还有主动关注员工情绪变化的“情绪气象站”,站长是党支部书记和工会主席,负责监控本部门引起员工情绪变化的因素:家庭成员的健康问题、子女的升学就业问题、年轻人的对象问题、家庭邻里和睦的问题、个人职称薪酬问题等,都是引起变化的因素,站长及时关照这些人防止不良情绪酝酿成大的灾难。
很多既非官方制度、又谈不上复杂操作的带队伍的“野路子招数”,在重视情绪管理的氛围下涌现了出来,配合上体制内的规范和支持,在提高团队士气、激发团队工作热情方面,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体现了在建立情绪管理文化方面从“文化陀螺”行为层进行干预的有效性。
2.基于文化陀螺模型建立情绪管理文化的器物层设计
作为基于大型器械设备进行日常作业的资本密集型企业,S矿山企业管理团队普遍工科出身,普遍具有器物情节,在建立情绪管理文化方面也天然地注意到了相关专用工器具和技术手段的引进,重视发挥专业检测工具的器物优势,争取对不良情绪倾向的早期识别。
矿山人力资源部门购买了一个心理健康在线检测服务,面向全员定期进行测试,并将测试报告提供给矿山各级管理人员作为决策参考。对于在类似抑郁症倾向等负面指标上检测结果比较显著的员工,人力资源部会安排其去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断,并向其所在部门提出报警,建议停岗调岗。
矿山企业文化部门重视通过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的物件来宣贯更新后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比如:内网首页根据新版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进行了改版,各类企业定制的笔记本从封面到内页都做相应的设计调整,专门制作了动画小视频在各类显示器上循环播放,职工食堂的餐桌台面上、各类走廊通道的墙壁上都印上了反映新版文化理念体系的标语、口号。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通过企业各级团队的管理创新和细节设计,再加上对文化理念的系统更新、重塑、宣贯等一系列措施,S矿山企业的情绪管理工作在“文化理念引领、制度设计激励、现场行为引导、诊断器物辅助”四个层面上都实现了深度渗透,每个层面都配套了具体而富有成效的作法,并向着“行为上规范、话术上统一、理念上契合”的最终目标持续不断推进。企业各部门均把情绪管理相关工作纳入了自己的日常工作范畴,有条件的部门还安排了专岗专人,始终从不同角度监控着这套业已形成良性循环的团队情绪管理模式的运作,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形式对这套机制给予微调,保障S矿山企业在团队建设中因情绪管理问题而引发的不良事故数量最小化、因情绪状态而提高团队绩效的案例数量最大化,使得A矿山企业在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下,持续沿着“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的发展路径不断向前演进。
六、总结
本文以案例和理论解释并强调了团队建设中的情绪管理问题,建议把情绪管理上升到危机管理的高度,这可以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情绪是看不见的,属于“无”的范畴,却可以变成“有”,看不见的情绪却可以变成看得见的灾难事故,这就是老子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才有“无中生有”这一成语。老子又说:“十米高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鬼谷子说:“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泰山之本。”民俗说:“千里长堤毁于蚁穴。”这些智慧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大事成于微。鬼谷子又告诉我们:“抵隙”,裂缝在小的时候刚刚出现的时候就要制止它。姜子牙在《六韬》兵法中说:“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割。”当水流小的时候不堵住它,就会成为大的河流;小火苗的时候不熄灭它,等到燃起大火就没有办法了;树枝在刚刚有两片小叶子的时候不去掉,等到长成大的枝桠时就要用斧子才能砍断。这些大智慧都提示我们,事前控制胜过事后控制,情绪管理属于事前控制,在竞争残酷化、考核残酷化、信仰物质化的今天,人心变得浮躁、烦躁、急躁、暴躁、枯燥、焦躁、骄躁、干燥,搞不清谁的心会变成火药桶炸药包。这要求领导者在管理内容中增加一个管理的维度——情绪管理,将是以人为本、造福员工、经营企业的一个有力的抓手。无为而治的一种理解是:通过抓看不见的“无”,从而达到良好治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维库.情商与领导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
[2]贾子若.职业青年工作压力及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6)
[3]张双玲.工作压力研究概述[J].大众科技,2012(3)
[4]杜鹏程,王月玥,颜惠虹,吴婷.我国工作压力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D].2013
[ 5 ]陈捷娜,吴秋明.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J ] .现代管理科学,2006(6)
[6]郭庆.浅谈如何建立企业人文关怀及新形势[J].商情,2013(36)
[7]李昉.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海峡科学,2010(2)
[8]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
[9]罗遥,王旭磊.客户关系管理的路径--企业员工情绪管理[J].中国商贸,2011(3)
[10]栾勇.论情绪管理在办公室工作中的运用[J].活力,2014(12)
[11]章大庆.企业员工情绪管理的意义与策略[ J ] .中国劳动关系学报,2012(10)
[12]邓立聪.情绪管理在工作上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4(8)
[13]邱蕾.人本主义理念下的员工情绪管理[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0)
[14]刘忠振.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员工情绪管理[J].财税经贸,2014(4)
[15]吴维库,姚迪.高情商与低事故[J].企业管理,2006(9)
[1 6 ] 王晶. 基于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管理者的情商研究[ J ] .管理观察,2012(13)
[17]郭震.企业情商--企业管理的制胜法宝[J].价值工程,2006(12)
[18]赵然,叶和旭.企业情商:企业管理中的正能量[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9)
[19]于丽霞,江光荣,吴才智.自伤行为的心理学评估与治疗[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12)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171-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环境变得日益纷繁复杂,各类矛盾不断凸显,导致各类危机事件频繁暴发,这对我国政府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的危机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医疗机构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在运营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危机。如何有效化解这些危机,维护医院的正常运转,是医院管理者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医院危机的涵义及特点
按照罗森塔尔和皮恩伯格的定义:“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不确定性和有危机感的情境”。从医院角度来讲,医院危机可界定为由于某种突发事件的出现和爆发而打破医院原有的平衡状态,超出了医院常态的管理范围,要求医院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的紧急状态。
医院危机的发生可能是人为原因,也可能是自然原因;可能是内部原因,也可能是外部原因。因此,医院危机的产生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其特点如下:
第一,突发性和紧迫性。医院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它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在爆发之前毫无征兆可言,通常是从一些细小而不为人所注意的事件迅速演变而来的。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其有巨大破坏性,要求管理者在没有经验性知识可供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迅速的利用当前的有限资源来应对危机事件,以降低危机对医院所造成的损害,具有时间的紧迫性。
第二,不确定性和未知性。由于医院危机事件演变迅速以及周围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事件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再加上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决定了事态发展的趋势无法用常规性规则进行判断,所以危机的发展过程难以控制,结果也难以预测。
第三,危害性和破坏性。这是医院危机的最根本特征。危机的产生会导致医院脱离正常轨道而陷入危机的非均衡状态,对医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二、医院危机的主要成因
1.社会原因:①国际环境的改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医疗机构已不再拥有垄断地位,国外医院日益充斥着国内市场,使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加剧,医院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②制度环境的改变:在新形势下,国家出台的各项新的医疗法规及医疗保险制度,要求医院要迅速转变角色,以适应新制度下社会的需求,但在转变的过程中,医院会因应对不当而产生危机;③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造成的医院危机;④与外界沟通渠道不畅通或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外界对医院的误解,对医院的运营造成的困扰。
2.医院自身原因:①医院内部的医务人员道德水平下,未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态度冷漠,价值观失衡,造成医患关系紧张,而产生信任危机;②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医院员工技术水平有限以及医疗设备陈旧而造成的差错、事故等而引发的医疗纠纷;③医院管理的失当而造成的运营危机等等。
三、医院危机管理的干预
1 危机预警和危机管理准备
医院危机预警系统是一种对危机进行超前管理的系统,主要对预警对象和范围、预警指标、预警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可能做成危机的各种因素,以便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从根本上预防危机的形成。为做好超前管理,建议医院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 “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由于危机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医院危机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至于危机何时发、何地和怎样发生?都是很难预测的。因此,在医院管理中,不但医院的管理者要树立牢固的“危机”意识。同时,还要在全院普及危机管理知识,促进全院人员危机意识的形成,这有助于提高医院整体的对危机的把握能力,减少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
(2)建立危机预警综合信息系统。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信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时收集、传递和共享信息,能够纾缓危机,降低危机的损害。所以,医院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关键就是建立综合的信息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危机监测,即对可能引起医院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危机的征兆进行严密的检测。例如在医院运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医疗纠纷增多,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那么医院的有关部门就要加以重视,分析产生的原因,因为这些事件就可能引发医院大的危机。危机预测是指医院将危机监测所获得的信息资料,依据危机预警指标进行分析,对发生的危机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危害程度作出判断和估计。危机预控,即在监测、识别和评价之后进行相应的诊断,判断是否要采取相应的预控对策和制定各种危机预案,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3)加强医院危机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具备健全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是医院管理成熟与否的标记。因为危机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医院的经济利益,使医院的正常经营受到损害,更重要的是,如危机处理不当,还会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所以医院应加强危机管理组织体系建设,设立专门负责医院危机管理部门,包括决策部门,主管部门,后勤部门以及信息与危机感应部门等,通过各个部门的合作与协调,深入了解引发医院危机的潜在因素,并随时监察可能出现的危机,研究、制定防范措施;一旦危机发生,能迅速、及时、高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协调处理危机引发的各种问题。
(4)制订可行的危机管理预案。防范危机是医院管理者的重要使命,如果没有事先应对计划,危机一旦爆发,对于整个医院,无论是院级管理层的组织领导能力还是全院员工的素质都是一项重大的考验。所以,要做好医院的危机管理工作,必须有一个完整、可行的危机管理预案。这样,在危机来临时,医院就可以上下齐动员,从容应对,将危机给医院带来的危害降到最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医院应运用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投入人力和物力,研究各种危机发生的可能,并据此拟定不同的应变计划。因此,制定危机管理预案,在保证医院遇上危机时能加强控制和迅速化解上,具有重要作用。
2 危机管理阶段
军校危机管理是指军队院校为了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减轻危机事件对院校人员及教学的损害和尽快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实施过程。为了做好危机事件中的危机应对,必须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危机的预防,使之纳入院校教学、行政、后勤管理系统之中。
1.军校危机的内涵与分类
从院校管理的角度说,危机主要是指在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可能严重威胁到院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
按危机源是否来自院校,危机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危机。内源性危机是指危机来源于高校内部,如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学员大面积食物中毒等。外源性危机是指危机来源于院校外部,如2003年SARS的突然侵袭、遭受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等。
按危机是否为自然因素引起,高校危机可分为自然性和人为性危机。自然性危机是指危机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干旱、洪灾、泥石流等。自然性危机作为随机事件一般难以完全避免,但可以有预案以做好应对的准备。人为性危机是指危机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武器装备丢失、校舍年久失修造成倒塌等。人为性危机又有故意和无意两种。
按危机产生的时间长短,高校危机可分为突发性和渐进性危机。突发性危机是指突如其来的、事先没有预兆或很少有预兆的危机,如教学训练中发生人身意外伤害、突遭自然灾害等。渐进性危机是指危机产生有较长的酝酿过程,一般事先有预兆,如管理方法不当造成学员与军官、士兵发生冲突,教员疲劳综合症等。
按危机影响的范围大小,高校危机可分为个体性和群体性危机。个体性危机是指危机影响的范围较小、只有个别人处于危机中,如自杀、学员家庭解体、重大疾病等。群体性危机是指危机影响的范围较大、有许多人处于危机中,如大面积食物中毒、爆发重大传染病等。
2.军校危机管理策略
2.1正确对待危机:居安思危
在院校管理工作中,要防止危机、控制危机、管理危机必须理性地认识危机,院校发生的危机可能是偶然因素造成的,但往往有其必然的原因。要搞好危机管理,必须首先树立居安思危的思想,意识到:虽然危机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对院校建设及教学的损害将是巨大的。院校是一个整体,危机管理和居安思危的意识必须贯彻到每一个师生员工。要从保持院校高度稳定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危机管理的重大意义,做好对抗危机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那些可能发生的危机,战胜那些无法回避的危机。
2.2管理危机的重心:预防为主
首先,必须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并且让所有成员真正明白和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具体工作包括优化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尽量避免因责权不明、奖惩不公、互相推诿等因素造成的人为性危机。其次,要建立及时畅通的内、外部信息渠道。一旦有危机萌芽,可以很快地把它反映到院校管理层,以便其迅速决策,将危机消解或控制在萌芽状态。第三,防范危机还要做好危机应急处置预案的拟定和演练工作。第四,加强危机教育,培养广大师生应对危机的能力。
2.3面临危机发生:积极应对
要清醒意识到危机已经发生,必须按照应对危机的思路开展工作。在具体的应对中高校要按照生命安全第一位原则、及时有效合理沟通等原则开展工作。通过良好的沟通和有效的信息交流,整合和协调危机管理的行动。在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信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时收集、传递和共享信息,能够舒缓危机,降低危机的损害。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并保持良好的关系,维护院校良好的信誉和公众形象,提高利用外部资源应对校内外危机的能力,减少危机发生时来自外界的、可能的放大或冲击效应。
2.4危机后的工作:总结反思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总结反思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第一,调查与分析。调查分析危机发生的原因和相关的责任人。第二,评估与评价。评估高校的整个危机管理系统,包括危机预案的拟定和演练工作,危机的预警,危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危机处理小组的领导能力,危机行动计划的执行,危机沟通的效果和利益相关处理等。要详尽地寻找整个危机管理系统的薄弱环节。第三,反思与整改。根据调查与评估阶段发现的问题,由危机处理领导小组组织各责任部门和相关人员讨论并提出整改要求,各个责任部门和人员按要求贯彻落实。第四,存档与学习。将院校经历过的大小不同的危机,分门别类地做成危机管理档案,将危机管理过程的各种会议纪录、建议方案、执行方案、实施中间的考核报告、善后处理报告等,都一一进行整理并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学习。通过查看危机管理档案,以帮助危机工作者提高危机管理的水平。
总之,危机的发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危机意识和应对危机的策略,只要院校实施有效的危机管理策略,危机的负面影响是可以控制甚至完全化解的。如何防范高校危机的发生,如何应对正在发生的高校危机事件,如何反思已经发生的高校危机事件,是每一个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一、企业危机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国内企业而言,尽管有85%的老板、总裁相信危机不可避免,但是大多数企业没有危机管理机构和危机公关机制。据有关机构调查,在危机面前,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第一,人事危机是企业经常面临并且会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主要危机之一,但是企业在对人事危机的重视程度以及应对人事危机的主动性上都有所欠缺。
第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具有较好的危机管理理念,在日常的经营运作中也采取了一定的危机管理措施,但是他们的危机识别能力普遍较弱。
第三,企业管理人员在追求管理功能和绩效上的短期效应,有潜伏危机的可能。
第四,企业平时的决策模式和决策时的危机意识与企业当前的危机状态间有一定关联。因此,企业管理必须增加危机管理这一新的管理元素,形成完整的创新管理体系,应对企业可能发生的危机和危机发生时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五,企业危机管理在技术上没有很好的保障。
二、企业危机类型
企业危机按内外原因划分,一般有两大类: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危机;企业问题的自行爆发或被暴露所引起的危机。第一类危机基本属于市场和经营方面的危机,这些危机都是有规律可寻的、可预测、可控制的,企业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成熟应对方案,一般采取正面的、公开的、市场化的应对方式。第二类危机,即企业自身问题引起的危机,如产品质量问题、不规范操作问题、人事问题、资金问题、信用问题、甚至违规违法等,近几年来正成为危及企业生存的主要因素。
危机管理具有不确定性、应急性和预防性3大特征,企业危机按性质分类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形象危机。形象危机是本质危机,它是由于错误的经营思想、不正当的经营方式、忽视产品质量、忽视经营道德、延误交货期、服务态度恶劣、企业领导或职工的不妥当或错误的言行而造成的。遭遇形象危机,企业遭受的损失、特别是无形资产的损失巨大。“三鹿奶粉”事件中企业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企业破产,对于国家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第二,经营决策危机。经营决策危机往往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利益损失,这是企业决策者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战略、策略的失误及管理不善造成的危机。如巨人集团涉足房地产项目,建造巨人大厦,并一再增加层数,便隐含着经营决策危机。由于主要是内部危机,外部影响较小,因此只要处理得当,一般可顺利度过危机期。
第三,信誉危机。信誉危机是指企业的信誉下降,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而造成的危机。商品经济就是信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信誉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履行合同及其对消费者的承诺应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准则,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就意味着彻底的失败。
第四,媒介危机。由于媒介对企业的错误报道,引发的企业危机称为媒介危机。虽然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客观事物和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报道人员观察问题的立场角度有所不同,媒介的报道有时会出现失误。这类危机应在第一时间加以处理,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是处理媒介危机常见的方式。
第五,突发性危机。这是指人们无法预测和人力不可抗拒的强制力量,造成巨大损失的危机。如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战争、重大工伤事故、经济危机、交通事故等。这类危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业务的开展。
三、企业成功化解危机的案例
企业能正确面对危机,妥善处理,不仅能化解危机,甚至还能将其转化成商机,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比登陆中国的洋品牌的危机意识,跨国公司的危机管理系统比我们要健全得多。
2000年康泰克被曝出含有的PPA成分,容易引起心率失常、高血压、脑充血、会导致血管收缩。接到信息,康泰克立即停止生产,成立危机小组负责危机期间各种内外信息的制作和,同时生产小组负责策划生产不含PPA的新康泰克产品。随后,新康泰克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康泰克以胜利的姿态度过危机。
1993年百事可乐也曾陷入一场灾难。美国每个角落都在传说,百事可乐产品发现了注射器和针头。一时间,许多终端经销商将百事可乐纷纷下架。百事可乐公司在第一时间采取了及时、迅速、果断的危机应对措施:通过新闻界向投诉的消费者道歉,感谢她对百事可乐的信任,并给予她一笔可观的奖金;邀请消费者参观生产线,使其确信百事可乐质量可靠性;买下美国电视、广播等黄金时间进行反复辟谣宣传,并播放罐装生产线及生产流程录像;百事可乐公司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合作,由该局出面揭穿此事件是诈骗案,澄清事实。由于百事可乐公司迅速有效的一系列措施,其声誉很快得到恢复,并且在这之后公众对其产品更加信赖。
战场上没有常胜的将军,商场中也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有遭遇危机的可能。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使企业顺利度过危机得到发展甚至反败为胜,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四、企业危机处理对策
企业在营销发展过程中,随着环境以及形态的变化有可能引发种种企业危机,这其中有很多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有效地管理却可以降低危机的强度,缩小危机的影响范围,从而使危机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国内外很多成功的企业,都将危机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并且都建立有比较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增强危机管理的能力。
从广泛意义上说,危机管理包括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事物的管理。而有效的危机管理必须做到如下方面:移转或缩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提高危机事前管理的地位;改进危机的事中管理;完善修复管理,从而能迅速有效地减轻危机造成的长期损害。
一、危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和秩序重建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收入结构等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的组织形式、经济增长形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由此导致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大量存在。尤其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由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再加上境外分裂势力和国内不法分裂分子的勾结和蛊惑,给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带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同样也给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席曾这样说:要深刻认识反恐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①。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预警、防控以及机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工作中仍还存在着如下薄弱的环节:
1.预警机制不健全,各部门间应急协调性差
戴维斯・杨曾说:“面对任何危机,你首要的目的是尽快结束危机。而比这更重要的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②显然,做好公共危机管理的首要任务便是保障预警防范机制的健全。通过近几年的公共危机事件分析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建设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亟需进一步完善。很多明显的信息都没有被应急管理部门捕捉到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危机不能及时有效的应对。同时,公共危机管理的各应急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及时、系统的沟通,这样就使得预警信息因部门分割而不能准确检测出其潜在的威胁和真正的意图,因此政府就无法正确认知事件发生的性质和有效的提供预警,从而延误采取应对措施的最佳时机。由此暴露出昆明市政府在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建设和部门间应急协调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亟需进一步完善。
2.应急队伍建设不完善,防控力度不够
应急队伍的建设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也是是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关键所在。虽然我国政府为应急队伍的建设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仍旧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安保人员不足。安保人员是处置公共危机事件的最核心因素。从事发现场来看,现场安保人员严重不足。从歹徒持器械集结到开始打砸,现场几乎看不到安保人员,更谈不上及时有效的对其进行盘查和拦截,以至于后来歹徒可以轻易冲进人群,实施犯罪,造成大量无辜群众的伤亡。
其次,警察配备不力,实战素养不高。事件爆发时,现场的警察和第一时间赶来支援的警察基本上都没有配备枪支,当面对疯狂的歹徒时,警察只能以棍棒等来与歹徒对抗,以至于不能及时有效的制服歹徒和控制住局面。另外,在警察人数占优的情况下也没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控制住歹徒。其原因除了警察装备不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警察的实战素养不高。据事后提供的伤亡名单来看,每次事件都有大量的警察伤亡。
3.定位过高,工作被动
中央对应急管理机构的定位过高,忽略了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和职能,使得在处置公共危机事件时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
首先,在行政级别上,应急管理机构不仅级别低而且权利小,其在牵头和协调各部门参与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时,往往会力不从心,所制定的应急政策和应急预案也经常得不到各部门的充分重视,从而可能导致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公共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延误。
其次,政府对应急管理机构提出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而忽略对其赋予相应的权利和职能,也没有指定具体的措施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辅助,这就造成应急管理机构在牵头和协调各应急部门时不能实现协调联动,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最终影响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处置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最后,应急管理机构不是专门化的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在实际的工作中,所发挥的职能有限。该机构中也缺乏专业化的危机管理人才,制定的《昆明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具有很大的笼统性。
二、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改善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地方政府在社会和公共管理方面的职能,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过程。
1.健全预警防范机制,增强反危能力
建立健全预警防范机制是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首要任务,也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工作。第一,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信息检测网络系统;第二,增强相关应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危机辨别意识,经常对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开展有针对性的演练和检验应急处置预案的可行性;第三,做好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向公众宣传和普及安全防范知识,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第四,各应急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和及时反馈机制。
2.完备应急响应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正是由于应急响应机制和防控机制的漏洞,才使得危机发生时,不能及时、有效的作出应对,以至于错过了最佳的处置时机,造成悲剧的发生和危害性的扩大。首先,在进一步完善“天眼工程”的同时,加强警力对环境的巡逻次数、巡查力度,以及安装警情自动报警系统等,增强监控能力;其次,建立语音疏导系统和专门的疏导人员,提升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的危机能力和素质;最后,还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提升安保人员的装备和实战素养。以此提升应急响应的能力和效率,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建立专业化的应急管理机构,制定有针对性的预案
建立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不仅可以总结和吸取过往的经验和教训,而且可以提高政府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效率。之所以说地方应急管理机构不具有专业化,不仅仅是指其职能的独立性和职权的扩大化,还主要有专业人才的缺乏。应急管理机构不同于其他政府部门,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只有吸纳大量的这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进入到应急管理队伍,才可以真正的提高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效率以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预案,才可以真正的防患于未然,可以真正的从容不迫的应对公共危机突发事件。
4.重新定位应急管理机构,调动工作的主动性
公共危机事件的开展,离不开警察、消防、医院、交通等各职能部门的配合,而应急管理机构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主要起到编撰应急预案、牵头以及统筹协调各部门等责任,简单来说就是要管各部门的事。
首先,在行政级别上,要提高其级别,扩大其权利。因为应急管理机构在牵头和协调各部门参与应急事件处置时,由于级别低和权利的有限往往会力不从心,所制定的应急预案也经常得不到其他部门的充分重视,从而可能导致应急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处置突发事件工作的延误,因此要提高其行政级别和扩大其权利。
其次,在法律法规上,要给予一定的保障。应急管理机构承担着预防和处置地方公共危机事件的重任,然而由于义务和权利的不对等,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其在工作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有健全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在处置和预防公共危机突发事件时处于主动的地位,最终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当上海的人才制度开始不惟文凭、不惟学历地大力引进急需人才的时候,当每年数以万计的外地大学生纷纷考入上海的时候,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尤其是上海年轻人开始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阿拉上海人”这5个字几乎从上海年轻人的口中绝迹。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杨武星说,上海市25岁以下的失业青年,从1998年的6.91万人迅速攀升到2001年的10.2万人,失业率占39-40%,其中,毕业于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的“三校生”占到42.8%。
当时对我的打击很大,因为我刚刚踏入社会就被无情地拒绝了
方嘉彦一米八的个头,鼻梁上架副眼镜,显得既高大挺拔,又斯文秀气,是个谁见了都喜欢的男孩儿。他可是个地道的上海人。然而,在他职业学校毕业以后开始找工作时,却特不受“待见”(北京话:遭冷眼),四处碰壁。他不明白:上海人怎么不要上海人呢?
“我是2001年从上海市一所学校食品专业毕业的,由于毕业的学校不是重点,所以很难找工作。我曾经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单位,按理说专业对口,我应该很开心。可是试用期3个月还没有结束,我就被‘辞退’了,说我缺乏工作经验。我很委屈。依照我的理解,‘工作经验’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我是一名刚刚离开学校的毕业生,怎么会有‘工作经验’呢?”
“当时对我的打击很大,因为我刚刚踏入社会就被无情地拒绝了。我伤心地回了家。我住在杨浦区,爸爸在街道工作,妈妈是个退休工人,家里的条件不怎么样。我这么大个人,肯定不能在家吃父母的,就算父母亲肯养我,我自己也接受不了……”
那段日子,方嘉彦四处寻找工作,可看到的招聘条件几乎都一样:要有多少多少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或者经验。这让他一筹莫展。“我连个工作都没有,哪来的经历和经验呢?”他几乎绝望了,去向人家讨教怎样理解这个“工作经验”。人家告诉他:“工作经验”的含义很丰富,既包含专业知识,又包含社会知识,是一种综合技能。一家大公司的经理很感慨地对他说:“我们招聘了500名应届毕业生,可两个月就淘汰了20%,现在还在淘汰。原因是这些毕业生基础技能差、基本操作能力差、综合能力差,一句话:动手能力差,一开始干活就发现没法上手。”
这位经理的一席话很让方嘉彦震动。他想起自己有个学电工的朋友,在一家公司干了不到两个月就被辞退了。问起原因,这个朋友告诉他:“公司的人待我不错,可是我在学校里面学的东西根本干不了公司的活儿!”
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无法面对市场的需求,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仅仅掌握传统的简单的加工制造技术,在上海这样一个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大都市里,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全球化的需要了。这就意味着,如果跟不上上海快速变化和发展的节奏,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会在上海新一轮的居民大洗牌当中,被毫不留情地淘汰!
方嘉彦睡不着了。怎么办?
刚刚毕业就失业,原因在哪里呢?
正当上海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40-50岁失业人口的身上,推出以帮助他们“重新就业”为目的的“4050工程”的时候,谁能想像到,20-30岁人口的失业问题又迎面而来呢?根据调查,上海市仅25岁以下的失业青年,就从1998年的6.91万人迅速攀升到2001年底的10.2万人。其中,毕业于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的“三校生”占到42.8%,其他大专以下学历的人占到38.7%。
“埋头苦读好几年,刚刚毕业就失业。”为什么?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开发处的杨武星分析说:从世界范围看,当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时,青年的失业问题就容易凸现,这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像德国总理,上任以后首先关注的就是德国青年的失业问题。现在的上海就和早几年西方国家的情况相类似,在开始自身的产业梯队转移的时候,注重发展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而高层次的服务业似乎更需要有智力、经验和成熟感的中年人。另外,这些毕业生也有自己的不足:1.缺乏职业经历。现在很多用工单位都要求录用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而学校出来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2.专业技能缺乏,动手能力差。不管中专的还是大专的,尽管在学校学习了几年,但所学的课本知识一到社会上就和实际脱节,因此很快被淘汰。3.就业观念不切实际,对就业期望值高,不愿意迁就;比较浮躁,缺乏老一辈人扎扎实实的敬业精神。杨武星说:关键是缺乏职业指导,这是制约他们就业的瓶颈之一。
上海康培职业信息中心的统计佐证了杨武星的分析:2000年,上海招聘单位要求应聘人员的平均工作经历为2.98年。而在5年前,几乎没有企业提出过这方面的要求。现在,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上海徐汇区就业促进中心的金平说,企业之所以不愿意招收新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手可能造成企业成本的大幅度增长,因为企业要对他们重新进行培训。一家大型软件公司的人事行政经理算过一笔账:公司去年招收了20多名应届毕业生,由于不能马上上岗,公司对他们进行了1-3个月的企业理念、职业技能和相关软件技能的培训。在这期间,他们不但不能为公司创造任何价值,相反,公司替他们光支付专职培训师的酬劳就花去数万元,还要支付他们每人每月3000元的工资。公司很不划算,所以,再招聘时,所需“熟手”的人数就比新手多了一倍。
这就出现了一个怪圈:新手永远是新手,永远难以就业。那么,谁能帮助他们转变成为“熟手”,从而帮助他们就业呢?或者说,谁能为他们成为“熟手”付成本费?
青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成本谁来掏?
在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是青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过去,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帮助下岗和失业的中年人强化和更新职业技能,从而恢复他们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谁也不会想到,短短的时间里,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危机,更需要社会给予最直接最实际的援助。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祝均一局长认为,上海青年失业的主要障碍在于就业意识差、就业技巧欠缺和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符。上海为此要突破三个瓶颈:一是帮助年轻人提高职业技能;二是增加他们的就业经验;三是打造他们的职业精神。他表示,上海会学习和借鉴德国、瑞典、英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用国际化模式缓解目前的青年就业危机。
学习和借鉴的最直接收获就是像方嘉彦这样为就业而愁眉不展、度日如年的失业青年,在迎来2002年灿烂春光的同时,也迎来了自己崭新的人生。“今年3月份,我在收音机里听到,政府决定对本市失业青年实施‘职业见习计划’,组织失业青年到重点发展行业中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进行实践性见习,并且给予一定的见习补贴。这个消息让我感到意外和震惊,政府花钱培训我们,帮助我们增长工作经验,为我们就业创造条件,我想不到会有这样的好事……”
方嘉彦激动地跑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求参加职业见习。他说:“这是帮助我增加工作经验、重新找到工作的好机会,我不想错过!”20岁出头的李俊几乎与方嘉彦同时赶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报名。他1998年毕业于一所学校的房地产管理专业,为了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在这座从小就熟悉的城市里面奔走着。报名,面试,他重复地做着这样的事情,可结果总是不如意。他感到上海变得陌生了,虽然上海话依然能够迅速沟通上海人之间的感情,但解决不了吃饭问题;上海这座大都市的笑脸和热情不再只对上海人展开,而是开始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和人才了。过去作为上海人的优越感,现在反倒变成了压力。他意识到,如果不重新打造自己,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就难以固守上海人的荣耀。
让方嘉彦和李俊激动不已的失业青年职业见习计划,是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了使失业青年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岗位,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而着力构筑的一个由政府搭建创业平台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杨武星解释说:这项计划的内容,就是采用政府出一定经费补贴的形式,把不能就业的青年组织起来,送到一些管理规范、技术先进、在上海市重点发展行业中有一定知名度、能为见习职业或工种提供相应条件、并有志愿服务意向的企业中去,在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岗位上进行实践性的见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丰富他们的岗位经验,以期帮助他们获得就业机会。凡是具有上海市城镇常住户口,年龄在16-25岁,持有与见习补贴相对应的职业或者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自愿提出见习申请的失业青年,均可报名成为见习补贴的学员。
计划一经推出,立刻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两次全市性的大型咨询报名活动吸引了近万名青年参加。青年和企业为什么都愿意参加这项活动?杨武星说:失业青年在家是没有收入的。而按照计划试行方案,失业青年在见习期间,可以得到政府用失业保险基金给予的见习费用补贴——每人每月按城镇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的70%予以补贴,就10月份来说,每人每月能补到420元钱。更重要的是,见习培训能够直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企业参与见习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回报社会,提升企业在上海的形象,同时也能获得政府给予的见习单位(统称职业见习基地)实训费补贴。
近年来美国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爆发,房地产业严重衰退,造成一连串重大金融事件,比如:美国政府托管“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美林被收购、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等,由此引发全球股市大跌,中国股市上证指数也跌穿2000点。全球金融领域面临严峻挑战,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当前这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已经超过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包括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美国金融系统,无论是发达程度、透明度、监管力度,还是融资规模、金融产品多样化等都堪称世界之最,为什么目前出现了这种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呢?我们对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做了深入分析。
一、金融监管制度缺陷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业严重缺乏监管,内部管理机制失误造成的。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推出了许多金融衍生产品,这对繁荣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衍生产品太多,加大了投机风险,而与此有关的风险预警机制及防范措施却未能跟上,从而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美国本轮金融风暴是次贷危机进一步延伸的结果,而次贷危机则与美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中过度利用金融衍生品有关。
在各种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因素中,美联储政策的失误可能是较为严重的一个危机因素。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特别是在2000年到2005年之间所采取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在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埋下了危机的种子。长期的低利率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三大负面影响:一是扭曲了信贷市场和房贷市场,二是减少了居民储蓄,三是加剧了美元的贬值。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开始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庞大的赤字需要有大量外国资本的弥补,结果是美国的资本账户逆差大幅度增长,加剧了经济失衡的风险。一旦出现经济波动,引起外资撤离,美国就难免陷入一场金融危机。
二、超前消费陷阱
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主要依附于消费,使得经济基本面发生了问题。为推动经济增长,政府鼓励寅吃卯粮、疯狂消费,引诱普通百姓通过借贷消费。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利率不断走低,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加上弥漫全社会的奢侈消费文化和对未来繁荣的盲目乐观,为普通民众的借贷超前消费提供了可能。很多人都在透支消费,而这主要是依靠借贷来实现。特别是通过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诱使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住房市场。但从2006年底开始,虽然美国房地产价格的涨势只是稍稍趋缓和下降,经过金融衍生产品等创新金融工具的剧烈放大作用,美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和危机就难以遏制地爆发出来。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消费太多,则会使得储蓄减少,从而影响一国的资本积累,导致投资不足,影响经济的下一轮发展。而美国正是消费的过于旺盛,挤占了投资,坐吃山空,经济迟早会出现问题的。
三、对自由经济的过度迷信
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把“双刃剑”,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一般认为这场危机主要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但是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华尔街,而在于美国近30年来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理想,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危机,内容主要包括:减少政府对金融、劳动力等市场的干预,推行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等。客观而言,新自由主义改革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通货膨胀率下降、经济增长率回升、失业形势得到一定缓解等。
但任何理论都有它存在的现实基础,而现实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无休止地把这种自由主义政策推向极端,必然会给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威胁和破坏。大量金融证券机构置国家经济安全于不顾,利用宽松的环境肆意进行投机,并因此获取巨额利润,导致投机过度,尤其是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比如:互联网和房地产等,严重损害市场稳定的基础,产生严重的泡沫风险。近几届美国政府没有意识到美国已经变化了的经济状况,过于迷信自由经济理论,终于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美国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美国当前遭遇的危机,是一场与美国自身的经济、政治、社会体制密切相关的危机。尽管美国金融危机及其所带来的全球金融动荡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有限,但我国存在着许多类似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病因”,因此,反思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对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政府信用理论虽然没有被系统、完整地提出过,但是其它理论学派却给这一理论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委托—理论被广大学者认为是政府信任的理论基础之一,而委托—情况下的信息不对称也恰恰是政府信用危机的理论根源。公众将行政权委托给政府,是委托人,政府是公众委托的人,政府根据公众的授权采取行动完成委托的公共事务。而委托人要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就需要了解人本身以及客观环境的完全信息,了解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可以限制人的机会主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由于政府对信息的天然垄断性,另一方面政府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专业,这些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公众对政府监督约束困难。在政府权力缺乏有效监督约束的情况下,委托人和人的关系可能完全颠倒过来,人由于掌握着公共权力而成为管理者。这样政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出现反客为主漠视委托人意愿的现象,使公众的意愿和利益得不到回应,公众也就无法再信任政府。
体制根源
一是行政管理体制不规范。尽管政府行为的失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即政府未能正确有效地履行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不能满意的回应公众的期待和信任。受封建文化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规范,某些管理者超越公众给予的委托权力。部门之间、地方之间相互推诿责任或者相互争夺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是约束、监督制度不完善。在实际生活中,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机制缺乏应有的力度,监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行政监督中监督主体过多、监督无力和监督职能不明确以及缺乏独立性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导致权力机关监督几乎流于形式。
三是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政府决策危害了公共利益时,应对主要的政府责任人给予一定的惩罚,让失信的行为和失信的责任、后果相对应。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人员的权责主体很难划分明确,即使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行政程序规则,当面对行政责任问题时,无力追究或者是不去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四是行政考核机制不健全。目前,对于政府官员的晋升考核机制不健全,过于看重政绩和经济效益,忽略了把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也作为一个考核标准。
能力根源
(一)财政能力有限
政府的存在和运作需要庞大的财政开支,如果财政能力弱小就会限制政府行政职能的履行。而政府行政职能的履行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使得政府的政策执行缺乏物质保障,政策执行不力。财力的缺乏也会导致社会公共事业的服务滞后,像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等最基本的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
(二)行政运作的能力低效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各级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几经调整、精简,但至今仍存在机构臃肿、行政低效的局面。在同样的财政能力条件下,一个运作能力强、可以高效运转的行政管理机构,毫无疑问会比一个低效能的行政管理机构更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的需求,令公众满意和信任。
(三)意识形态的动员能力较弱
在制度经济学中,意识形态是非正式制度安排最主要的内容。价值观念、社会道德、风俗习性等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选择行为。正确的理念引导正确的行为,而错误的理念也常常导致错误的行政行为。政府危机表面上看是行政行为失范,但是从深层次上看是由于价值思想观念引起的。对于政府来说,通过意识形态来调整和改变公众的价值偏好,使其意识形态能为公众接受,政府就会有很强的威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相反如果政府的意识形态的动员能力很弱,就很难使得政府的意识为大众接受。
(四)制度能力的短缺
提供制度规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功能和职责,政府根据社会需要设计和组织实施新的制度安排,来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也根据制度来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设置合法的空间,来构建、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制度同样也是“经济人”行为选择的一个约束。制度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信任生成机制,由于一些政府无法维护制度的权威性,无法有效的执行制度,才会直接动摇公众对政府权威的信任。
利益根源
一是政府官员作为“经济人”有自己的利益。政府行为的主体是同样具有个人私利的政府官员,当然也不可能完全超脱于现实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之外。在可能的条件下,他们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加注重追求自身利益,而这些行为目标并不是总能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吻合。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来自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来自于同政府行政官员打交道的感知和评判。当公众感受不到公正时,也就会动摇和瓦解他们对政府的信任。
二是政府机构也有自己的利益。实际上,政府机构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也有自己的利益,而且这些利益确实的存在着。随着政府机构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自不断提高,其自利性的行为取向也越来越趋于强化,甚至会被一些特殊的利益集团所左右。
三是地方政府机构利益。市场经济要求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方为了追求高速的经济发展,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的运作,人为割裂市场、限制公平竞争、破坏市场秩序。当地方政府为了利益争夺运用种种技巧和策略博弈时,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用也就逐渐丧失了。
行为根源
(一)政府对市场的过度介入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引导市场的宏观走向、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竞争、创造良好市场环境,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处于主导作用。但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行政思维定势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一些行政官员角色错位介入本不应该介入的微观经济活动领域。政府角色错位不但不会发挥维护社会公正秩序和社会信用体系的作用,而且只会成为信用体系的破坏者。
(二)政府行为不符合实际民意需要
有些地方领导在决策方面背离集体决策的原则,不走群众路线,不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功绩来制定某些脱离实际的政策,不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没有任何的价值和效益,导致公众对政府的政策不予以合作,对政府也更加的不信任。
(三)政府行为的短期化和政策的不稳定性
树立良好的公信力要求地方政府在制订出台政策时必须保持高度谨慎的态度,政策出台后也必须持之以恒的加以贯彻执行。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选拔任用及考核评估机制的存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诱导、驱使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绩效的激励机制。这意味着政府的政策不再是稳定和连续的,使人们对未来缺乏信心和稳定的预期,从而降低了企业或个人讲信用的积极性,同时也削弱了政府的信用。
(四)行政权力运行的法制化程度低
国家法律是保障国家正常秩序的关键,政府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保障基础上的。西方发达国家用了约150年的时间建立了相当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使得在市场经济下信用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规范,而更是一种法律要求。我国对政府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关行政法律、规章较为抽象,规范性和操作性差,导致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滥用权力的行为。
(五)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
我国政府信息偏重保密,公开程度较低,许多涉及公众利益的规范文件不向利益关系人和公众公开,公众也没有任何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政府信息不公开,公众对政府缺乏一种信任的基础,即使政府政策努力追求合理,也难以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六)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