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态城市建设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5 02:11: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城市建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态城市建设

篇(1)

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而随着人们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当前城市发展中已经开始出现生态化和人文化的特征,伴随着城市发展思想的转变“生态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断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生态城市发展理念的产生反应了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关注,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结果,而生态城市建设能够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纽带。研究生态城市建设途径,能够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

一、生态城市基本理论探析

1.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所谓的生态城市就是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那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城市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1 胡渝.西部大开发中人文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哲学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8(2):78-80.]1

2.生态城市的特点

相比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的特点可以说非常突出,生态城市抛弃了传统干的煤、石油等非清洁能源,而是大量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并且实现清洁能源的可持续供给。在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在城市社会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实现功能上的协调共生的关系,在自然与人的共同推动下不断完善这一共生系统,实现在城市发展中达到促进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3.生态城市建设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掀起了创建生态城市的浪潮,城市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轨道。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城镇化水平2010年约为47%,到2020年为56%~58%。[2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6~2020) [Z].2007.]2可以说城市建设将成为今后我国十年内一个社会主题,伴随着城市建设开展也将使我国背上沉重的能源、矿产资源负担。而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在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危害,生态城市建设通过应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实现能源循环利用的目的;通过使用一些可再生资源减少对钢铁、水泥等容易对自然环境产生重大危害的资源利用,达到减少对自然环境不利影响的目的。这样的城市当中城市能源节省、人与自然和谐,人们的满足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渴求。

二、生态城市建设途径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定位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选择合适的生态城市建设途径,只有在保证目标和途径合适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基于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生态城市规划并不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全新的发展规划,也并不是抛弃原有的城市在新位置从头开始一个新城市设计,而是在城市原来发展规划、水平、特色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对城市功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建设、改造和完善。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城市建设部门按照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才能实现。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当中,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原有风貌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运作。比如说某城市定位于江北水城,就应该以城市周边水域规划设计为主,集中精力进行水域污染治理、水域周边森林绿化建设、环境改造等等,并且城市水域规划应该与城市原有的规划设计相融合,体现出城市建设 、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相融合。

2.以生态学和景观学为基础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在生态建设当中应该以生态学和景观美学作为指导,进行城市生态绿化的全面规划和实施。这就需要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人员根据城市原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色统筹城市的各类建设,实现城市发展的路网化、林网化和水网化。而景观美学是以生物的多样性为基础,充分考虑到景观建设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在景观美学的指导下生态城市建设可以根据植物特性和生态原理进行合理的配置,并且从景观艺术的角度使植物景观与城市原有风貌在色彩、形态、姿态等方面协调一致。尤其是在植被配置上,从城市生态发展的角度选择合适的树种、用多种混交的方法实现生态复杂的营养结构,以此保持城市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这一过程当中规划设计人员应该“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与搭配,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意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根据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植物)及其轮廓线变化等合理配置丰富的植物种群。”[1 范海霞、陈建业、李玲、宁玉霞. 生态城市建设途径探析―――以许昌生态建设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1

3.突出森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森林在生态系统当中有独特的作用,森林被称为城市的天然氧吧,他能够吸收城市发展中的产生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城市二氧化碳的数量,调节城市气候状况。并且森林具有保持水土、含蓄水源的作用,这对于解决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充分发挥森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建设城市公共绿地系统

城市公共绿地系统要本着见缝插针的原则,依托城市周边防风防沙带、公共交通护林带、城市公园建设和休闲广场建设等建设工程,以林木为主体大力进行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严格贯彻“新城区先建绿、后建城,旧城区先扩绿、后扩建”公共绿地建设的原则,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应该大力进行城市绿荫廊道建设

公共景观建设包含众多的内容,当然这也是生态城市建设重要措施,在当前的生态城市建设当中市区道路绿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在道路两边的绿化建设当中以“大林地、小片林、微地形、多景观”为的原则,在两侧可以使用一些高大乔木作为绿化的主体,配合乔木、灌木和花草点缀其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

篇(2)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城市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综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机制,寻找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发展环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理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基本出发点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核心是生态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讲,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效益观、消费观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城市是在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生态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引导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

2、建设生态城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载体。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更注重人类生活的提高、注重生态文明的培育。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载体,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3、建设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加注重人类福利、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缓解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弥补自然资源的结构性缺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把握好四个方面。

1、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1)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互促双赢,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指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资源和环境将难以支撑,环境安全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脱离经济发展去谈,必须靠发展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因此,既要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也要坚决防止一谈到环保就放慢发展、甚至不要发展的倾向,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

(2)正确处理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循环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可以使资源能源得以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造成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也致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循环经济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三个原则,使得整个经济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末端处理,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建设生态城市,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2、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1)培育生态文化是源动力。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知识普及教育,包括科学的资源观、消费观和发展观,努力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政府引导的作用,搭建各类宣传和创建载体,大力倡导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提倡节约和循环利用,把循环理念和生态意识渗透到千家万户,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循环利用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篇(3)

之所以提出打造“草原水城”建设目标,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是外地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水是城市建设的活力之源,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必须做好水的文章。我市清水河治理总投资10亿多元,三期工程已经完成,张家口因“水”而“靓”;迁安投资12.5亿元综合开发流经县城的滦河水,铁岭投资4亿多元引入柴河水在县城开发人工如意湖,两座城市因“水”而“兴”。三座城市的经验启示我们:水是城市建设的活力之源;建设宜居城市,有水必须下大力开发,没水必须下大力引水;只有加速开发和充分利用水资源,城市面貌才能根本改观,居住环境才能显著改善,城市品位才能明显提升。

二是独特的资源禀赋提醒我们,水是城市开发的最大潜力,建设特色化宜居城市,必须做大水的文章。*拥有水库5座,大小湖泊12处,水面6.1万亩,位居全市第二;全县林地面积220万亩,草地202万亩,林草覆盖率67.8%。这种水草林相间且面积之大的自然禀赋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是少有的,特别是闪电湖、库伦淖毗邻县城和青年湖横贯县城南北,这是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具备了打造“草原水城”的良好基础。

三是形势的发展要求促使我们,水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命脉,建设品牌化宜居城市,必须做足水的文章。城镇化建设是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平台。各地都在加大工作力度,争相建设有品位、有特色、有影响、有知名度的现代化城市。作为后发地区,需要认清形势,正视差距,负重加压,以快补晚,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站位、更大的魄力,把城市建设往大里谋、往远里谋、往深里谋,强化责任意识和品牌观念,做足“水”的文章,真正把青年湖的潜力挖掘出来,把青年湖的希望拱托出来,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明确思路,统一思想,高站位认识“草原水城”的战略意义

打造“草原水城”必定会成为*城建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对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城镇建设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和改善民生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打造“草原水城”是加快发展的新平台。城市是产业集聚的平台,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一方面,随着草原水城建设的有序推进,必将集聚更多的城建项目和相关产业,集聚更多的人口到城镇创业,有效拉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草原水城”这一独特而新颖的城市建设定位,使得湖光山色、绿水草原的优势更加突出,“秀水”与新城相互辉映的胜景更加迷人,必将为旅游添加新内容,使名气提到新高度,把接待提至新水平,加快实现“生态旅游强县”奋斗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2、打造“草原水城”是城镇建设的主攻点。只有把“草原水城”作为城镇建设的主攻点。才能让“水”的元素更好地体现在全县城建工作的总体思路中,通过沿河修路、傍路建房、以房兴商,为县城建设显魅力,为城建工作增亮点,实现城市价值与品位的双提升。也只有主攻“草原水城”,才能把地形地貌、水系水域、草原草场、楼堂馆所放在城建工作的全局中去谋划,合力去攻坚,*县城才能因水而“大”、因水而“活”、因水而“特”。

3、打造“草原水城”是提升形象的突破口。打造“草原水城”,可以更加科学巧妙地把*独特优越的自然禀赋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以草原、湖水、森林、建筑为内容,以自然、休闲、生态为主题,达到山水、树木、花草、建筑相互衬托、整体协调、局部精细的总体格局,展现“翠意缀城市、绿水城间流”的崭新城市面貌,使其真正成为*对外开放的“金名片”,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打造“草原水城”是改善民生的落脚点。城镇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打造“草原水城”的落脚点就是为了改善民生。建设一个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娱的精品县城,已经成为全县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共同心声。“城在水间建、人在绿中居”的“草原水城”新定位必将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凸显“以人为本”理念。同时,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住房、用水、卫生、休闲、娱乐等条件的改善,可以大幅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三、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加速推进“草原水城”建设步伐

实施“草原水城”战略,涉及拆迁改造、道路畅通、产业发展、生态恢复、素质提升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一要注重规划,加大谋划力度。推进城市建设,必须高标准、高水平地搞好规划设计。“草原水城”规划编制注重体现前瞻性和独创性,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内和更长的时间跨度上进行规划,不管是总规、控规、详规,还是建筑设计,宁可花大价钱,也要请“高”人、请“大”家,做到放开市场、好中选优,只认资质、不认地域。特别是统筹生态、环境和城市关系,统筹道路、水系和城市的关系,突出“草原”和“水”两个标志性元素,对城市的主基调、标志性地段、重要建筑等每个层面、每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力求使每个建筑都成精品,每个区域都是景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图纸干到底,全力打造具有*特色的高品位城市。

二要拓展空间,加大拆迁力度。没有大破,就没有大立;没有大拆,就没有大建。建设“草原水城”,必须以超常规的魄力和决心,坚决克服怕添乱、怕告状、怕上访、怕出问题等“怕”字当头思想,下功夫摸清底数,掌握第一手材料,科学制定拆迁方案,强化各项拆迁措施,下大力做好群众工作,拆出气势,拆出规模,确保拆迁任务顺利完成,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拆迁带来的新变化。同时,高度重视和解决拆迁过程中的民生问题,一方面,要组织召开听证会,认真吸收拆迁户的意见建议,避免节外生枝,造成经济损失和工作被动;另一方面,对于生活确有困难的群众,要通过实施新民居建设工程,列入城镇或农村低保范围等途径,给予妥善安置,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确保各个环节不出问题。

三要打造亮点,加大建设力度。按照谋划一批重点项目,推出一批亮点工程,整合力量进行集中攻坚的原则,对所有建设工程全部排出进度、倒排工期,打造亮点,确保按时优质完成。今年重点扎实推进青年湖周边的建设工程,确保9月底前青年湖大桥竣工剪彩,向国庆60周年献礼。其它城建工程都要加速推进,能快则快、能超则超,绝不能打持久战。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决不允许出现“半拉子”工程和“豆腐渣”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大型专业商场、便民超市、星级宾馆、精品小区建设,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县城形象。

四要破解难题,加大投入力度。打造“草原水城”,解决投入问题,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走“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适当负债为调节、市场化运作为主体”的多元投融资路子,实现“以城兴城、以城聚财”。成立政府投融资公司和资产经营公司,灵活运用抵押、拍卖、置换等方式,把政府所属全部固定资产推向市场,大做经营城市文章,把死钱变成活钱。出台优惠政策融资,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把政策放到最宽,把服务做到最优,吸引外地客商、民资和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工程建设。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力度,实现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重点加大水、电、路、讯等配套建设,特别要加大青年湖周边等“草原水城”规划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毛地”变成“净地”,把“生地”炒成“熟地”,实现土地升值,以地生财。要加大项目争取和整合力度,灵活运用上级投资,筹集更多的资金参与“草原水城”建设。

五要提高层次,加大管理力度。城市是建起来的,更是管出来的。要以“三制”建设为重点,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理顺体制,按照“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口”的原则,整合优化现有管理资源,加快城市建设与管理职能的分离,加强工程监管,对于在建设过程中不按设计施工,私自降低工程标准、偷工减料,侵害群众利益甚至造成不安全隐患的,将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失职渎职行为。建立机制,强化城建、交通、公安、工商等部门职能,加大对卫生秩序、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和治安秩序的整治力度,建立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健全法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规章,依法办事,强化监管,真正做到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把城市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六要讲求文明,加大创建力度。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是优化发展环境、打造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必须明确创建标准,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育,规范行为,扎实开展文明市民、文明示范、文明窗口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切实破除“城市环境、农村习惯”,为推进城市文明搭建良好平台;要坚持体现特色、注重品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注重文化内涵,彰显城市魅力,同时搞好城区的美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重点抓好镇容村貌改善和乡风文明建设,形成崇尚科学、诚信守法、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的文明和谐新风尚。

四、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打造“草原水城”提供有力保障

篇(4)

引言

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而随着人们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当前城市发展中已经开始出现生态化和人文化的特征,伴随着城市发展思想的转变“生态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断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生态城市发展理念的产生反应了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关注,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结果,而生态城市建设能够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纽带。研究生态城市建设途径,能够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

一、生态城市基本理论探析

1.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所谓的生态城市就是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那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城市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2.生态城市的特点相比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的特点可以说非常突出,生态城市抛弃了传统干的煤、石油等非清洁能源,而是大量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并且实现清洁能源的可持续供给。在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在城市社会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实现功能上的协调共生的关系,在自然与人的共同推动下不断完善这一共生系统,实现在城市发展中达到促进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3.生态城市建设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掀起了创建生态城市的浪潮,城市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轨道。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城镇化水平2010年约为47%,到2020年为56%~58%。2可以说城市建设将成为今后我国十年内一个社会主题,伴随着城市建设开展也将使我国背上沉重的能源、矿产资源负担。而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在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危害,生态城市建设通过应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实现能源循环利用的目的;通过使用一些可再生资源减少对钢铁、水泥等容易对自然环境产生重大危害的资源利用,达到减少对自然环境不利影响的目的。这样的城市当中城市能源节省、人与自然和谐,人们的满足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渴求。

二、生态城市建设途径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定位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选择合适的生态城市建设途径,只有在保证目标和途径合适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基于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并不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全新的发展规划,也并不是抛弃原有的城市在新位置从头开始一个新城市设计,而是在城市原来发展规划、水平、特色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对城市功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建设、改造和完善。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城市建设部门按照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才能实现。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当中,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原有风貌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运作。比如说某城市定位于江北水城,就应该以城市周边水域规划设计为主,集中精力进行水域污染治理、水域周边森林绿化建设、环境改造等等,并且城市水域规划应该与城市原有的规划设计相融合,体现出城市建设 、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相融合。

2.以生态学和景观学为基础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在生态建设当中应该以生态学和景观美学作为指导,进行城市生态绿化的全面规划和实施。这就需要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人员根据城市原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色统筹城市的各类建设,实现城市发展的路网化、林网化和水网化。而景观美学是以生物的多样性为基础,充分考虑到景观建设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在景观美学的指导下生态城市建设可以根据植物特性和生态原理进行合理的配置,并且从景观艺术的角度使植物景观与城市原有风貌在色彩、形态、姿态等方面协调一致。尤其是在植被配置上,从城市生态发展的角度选择合适的树种、用多种混交的方法实现生态复杂的营养结构,以此保持城市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这一过程当中规划设计人员应该“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与搭配,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意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根据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植物)及其轮廓线变化等合理配置丰富的植物种群。”

3.突出森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森林在生态系统当中有独特的作用,森林被称为城市的天然氧吧,他能够吸收城市发展中的产生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城市二氧化碳的数量,调节城市气候状况。并且森林具有保持水土、含蓄水源的作用,这对于解决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充分发挥森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4.大力建设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城市公共绿地系统要本着见缝插针的原则,依托城市周边防风防沙带、公共交通护林带、城市公园建设和休闲广场建设等建设工程,以林木为主体大力进行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严格贯彻“新城区先建绿、后建城,旧城区先扩绿、后扩建”公共绿地建设的原则,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5.应该大力进行城市绿荫廊道建设公共景观建设包含众多的内容,当然这也是生态城市建设重要措施,在当前的生态城市建设当中市区道路绿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在道路两边的绿化建设当中以“大林地、小片林、微地形、多景观”为的原则,在两侧可以使用一些高大乔木作为绿化的主体,配合乔木、灌木和花草点缀其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

篇(5)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目前,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生态保护建设问题还比较突出,因为城市建设而导致生态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进一步协调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极其重要。

2、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却在不断恶化。局部的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1978年,全国城市数量为193个,2000年达到了667个,其中200万以上人口的超级城市13个,此外还有2万个建制镇。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许多问题。

3、生态保护是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

“城”是人们生存、生活、生产的基本环境,是发展经济的载体,有“城”才能有“市”。“市”是经济,“市”的发展反过来又是改善人们生存、生活、生产环境的动力与活力,促进“城”的发展。因之,城市建设从城市形成的那一天起就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组成一个“生存链”。

3.1、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环境建设

如今,人们将环境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自然界的山川平原、江河湖海、生物植被;第二环境为城市(包括乡村)建设;第三环境为室内设计。由此可知,第一环境为自然(生态)环境;第二、第三环境为人文(人工)环境(这里包括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和遗迹)。城市建设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人类生存生活生产、改善居住质量、发展经济的最基本且尽可能好的环境。因此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环境建设。

3.2、城市建设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层次认知越来越细,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公共环境,公共环境又可分交通环境、景观环境、商业环境等等,人们不但要求有好的物质环境,而且强调有好的精神环境,即所谓的“硬环境”、“软环境”不一而足。

现代城市建设的关键,并不在于“建设”本身,就象一首好歌必须有好的曲谱,一出好戏必须有好的剧本一样,而在于有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规划,而规划的核心、灵魂正是创造一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保护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3.3、城市建设必须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其本质就是—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其来源及本质就是环境保护。它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使人类的发展与地球的承受能力保持平衡;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可持续发展理论现在已成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

4、城市建设中加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4.1、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必须融入各级政府部门所设立的建设目标中,通过分摊责任与义务而建立关于环境保护的考核机制。通过严格实施环境考核机制,对城市环境进行考核,并且对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工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进展过程,同时,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4.2、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首先,应该由相关的科研单位对生态环境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给城市建设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此作为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其次,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鼓励科技创新,从而在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再次,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最后,加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使环境保护人员能够提高各项能力,为保护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4.3、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样,对于这项任务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监督部门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分级管理,促使城市建设的相关部门将环境保护的计划积极落实到实处,以此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

4.4、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要实现全面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其中,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与整个城市建设的关系,才能维系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5、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因此,从普及环保知识做起,加大关于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这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其途径:一通过社会媒体,对环保加强宣传;二通过建立相关网站,对环境保护加大宣传力度;三开展关于环保的舆论和科普宣传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对环保的认识,还增加了人们自觉环保意识。

5、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5.1、科学分析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中,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理论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平衡产生影响,其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考虑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现代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以城市规划发展目标为重点,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缓解,使城市规划工作中更多的关注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5.2、了解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开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首先对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指导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指导城市规划中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理论的应用。立足与城市生态环境基础现状、关注城市规划需求,以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为中心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5.3、针对现有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

针对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运用的重要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对现有在建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在原有城市江边、湖边的休闲建筑中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运用,同时注重植被保护设施的设置,减少人员活动对水环境及植被的影响。另外,在城市会现有建设工程中,还应注重植被景观、绿化等配套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将生态环境理论切实落实在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中,促进城市会话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6、结束语

在今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协调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篇(6)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从实践中逐渐开始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以往我们评定一座城市的发达程度,主要看这座城市的经济基础、科技水平、体制完善程度、城市规模等因素。现如今在这些条件上又加了一项很重要的评定标准,那就是生态环境的建设情况。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多,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紧张,绿化面积严重不足等等城市问题相继产生,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由于生态环境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还成为了一个城市形象的标志,是反映城市内部人文特色的关键。同时,城市绿化也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化在城市建设中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其也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有效手段。

一、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化的作用

1.城市绿化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城市文明逐渐形成,人类的生产、生活开始集约,人类开始集中聚居,远离大自然。因此,只能在城市中建设公园、绿地、小桥流水、绿茵草坪来满足对大自然的渴望。无论在城市的公园中还是在街道上,尤其是在小区、机关、学校等场所的绿化中,园林式景观种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类对城市绿化建设尤为重视,为人类提供了更方便、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进一步改进了城市人居环境。

2.城市绿化为人们提供了美丽清新的环境

城市园林植物的种类繁多,花色鲜艳,具有形态、色彩、风韵、气味等代表美的特色,观赏性极强,且一年四季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利用植物的美,搭配出靓丽的风景。园林植物还有减弱噪声、阻滞尘埃、固氮释氧、提高空气质量、减轻空气污染等作用,所以,人们通过栽种树木、花草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空气,可以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

3城市绿化维护了城市生态平衡

城市建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建立稳定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公益事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一个城市的公共绿地、公园及城市边缘等的建设,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从而改善城市的小环境,因此,丰富物种多样性,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利于城市循环发展。

4城市绿化具有防灾害作用

城市绿化系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并且能净化城市空气、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同时,还有预防自然灾害的作用。我国虽然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很少考虑城市防灾要求,缺少应对各种灾害的必要辅助措施,但是城市的绿地在城市防灾过程中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以及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相对较多,首先是由于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影响,绿化林木有可能受到环境污染,从而引起开花少,结果少甚至不结果、不开花等现象而影响观赏价值。其次是受到城市环境影响的绿化林木,会出现枯倒、病虫害等影响环境的美观及树种的观赏价值。另外,是容易受到人类的破坏,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国内在绿化行业方面的规范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目前我国在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中,尤其是在园林绿化方面的工作中尚为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规范以及管理手册。在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以及规划过程中就会造成在绿化规划方面、设计以及建设、监理方面的工作缺少一些具体的、可参照的行为标准,这也给相关的管理机构进行工作检测以及监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老城区的绿地率偏低,屋顶绿化以及垂直绿化应用不足

近年来我国虽然极力倡导生态城市的建设,但对于绿化区域还不能做到合理分配,各地区绿化面积均衡的效果,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老城区的生态建设方面。并不是每个城市居民都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大部分市民还是选择老城区这种房价较低的居住环境.而城市的管理者一般侧重于新城区的绿化建设情况,忽略了老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这就造成了老城区绿地率偏低,屋顶绿化以及乖直绿化应用不广的现象。

3.资金以及养护的管理体制不到位

城市的生态化表现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一切的自然资源,对于生态结构不完善的地区要进行绿化工作,从而保障此地区生态环境结构的合理性。而这些工作的正常进行,除了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还离不开资金的不断投入。就算是没有生命的建筑物,经过风吹雨打,年久失修之后,也要进行必要的拆迁重建,更何况是有生命特征的生态环境,为了其能始终保持健康的活力,定期进行维护室必要的工程项目。虽然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设置物业部门来维护绿化,但是有些资料显示,在一部分老城区内,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物业部门,无法对老城区的生态环境进行长久的管理,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使得居住区在绿化以及养护工作中形成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的现象,甚至可能发生,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绿化区域后,在第二年就丧失了当时建设的目的和效果,居住环境又恢复到从前的荒凉迹象。

三、生态城市建设中绿化问题的对策

1.积极进行垂直空间探索

寻找屋顶绿化的发展途径屋顶绿化对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日趋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通常而言,屋顶绿化就是脱离了在地标种植的技术,实现了在阳台、屋顶、天台等高低进行绿化建设。推行屋顶绿化政策,有利于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在一个城市中,屋顶、阳台灯场所常常被人们忽略,成为了囤积货物的场地,实际上屋顶的面积并不比土地资源小多少,充分的利用屋顶资源,可以完善生态体系,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但是这种屋顶绿化规划建设的投入资金要比地表绿化建设大,在维护方面也比较麻烦.所以为了保证屋顶绿化建设的正常实行,国家和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相宜的开发政策,不断灌输市民支持屋顶绿化的方案,建立屋顶绿化的实验项目,从而发现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

2.因地制宜,加强绿化设计

根据老城区的绿地率偏低的问题,我们可以加大老城区的绿化面积,以保持新老城区绿化面积的均衡状态。而且由于老城区的城市化建设较慢,建筑的坚固度、实用度有所欠缺,大量的绿化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往往老城更新时,曾经突入大量成本所建的绿化会被工程所破坏,所以,在考虑这种情况后,对老城区的绿化建设应更多考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绿化改造及补植,而不是完全植入新的植被,最好采用本地特色鲜明、抗早、容易成活的植物,为维护工作提供便利。

结语

综上所述,绿化工作在城市建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国外大多数国家也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虽然我国当今在城市的建设绿化工作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也依旧存有着相对较多的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以及重视城市绿化方工作,以确保我国的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有序、健康及规范的发展下去。

篇(7)

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生态城市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得到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生态环境、生态城市?如何构建高水平的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学理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如果把生态城市理解为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至少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具体而言,是指自然环境的生态化、经济发展的低碳化、社会生活的幸福化。

生态城市应区别于城市发展的旧有模式,实现由自生向共生的转变,掠夺发展向和谐均衡的转变,聚焦局部向着眼整体的转变,单一诉求向目标多元的转变;承担“高端产业的集聚、资源配置的枢纽、文化交流的平台、公共服务的中心、创新人才的沃土、宜居宜业的载体”的功能;成为着眼现在又面向未来的包容之城、活力之城、创新之城、文明之城。

在北京城南行动计划的带动下,丰台区以长辛店生态城为载体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长辛店生态城位于永定河西岸,由丰台科技园西区等地构成,规划总面积7.5平方公里。它着力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孵化经济高效、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引导整体、协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社区,从而实现三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丰台区地处北京西南,自古为燕蓟故郡,水陆重镇,是北京建都肇始之地。永定河被誉为北京的母亲河,孕育了千年古都。长辛店生态城坐拥这一绿色生态区位,独享历史文化空间,将山水和文明有机交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精髓。

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的长辛店,河滩荒芜,风沙侵蚀,采矿砖窑、砂石坑、垃圾堆和临建房纵横交错。我们在全面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巧妙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使原来的废弃地变成了园博园的标志性景观。

产业园区与商务氛围相结合,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产业生态方面,注重产业的融合、功能的协同、商业设施的配套、商务氛围的营造,既避免了有业无人的“死城”,也避免了有人无业的“睡城”;产业价值链适度延伸,更加注重高端化、专业化和集群化。形成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的合理配置和良性互动。

科技创新与低碳生活相结合,可有效降低城市“碳足迹”。在街区布局的设计上,根据风向特点,设计多条微风通道,形成舒适的微气候区。复合利用办公空间与绿地景观,营造舒适放松的氛围,打造活力互动的创新空间。

公共服务与健康宜居相结合,打造“一刻钟生活圈”。强调传统邻里结构,提供多元互动平台,构建以人的活动为核心的邻里中心。营造花园式的生态居住环境,形成景观舒适的住区慢行空间。

篇(8)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increasingly serious. The concept of eco-city construction is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irstly illustrates the basic concept and building contents of eco-city. Then various issues of importance during Chinese eco-city development are further researched. Finally, baed on these eco-city issu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bout housing, transporting, green economy and legal system are propos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eco-c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世界各国城市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城市的住宅问题、社会问题、交通问题、污染问题、灾害问题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挠着人类,导致城市生活质量、城市健康状况遭到破坏,已经引起各国的政府决策者,以及从事该方面研究的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推进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

本文首先从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建设内容出发,引出了国内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式。

1、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容

生态城市是指为追求人类和自然健康和活力的城市,即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城市应该是生态环境能够得到较好保护的,经济发展能够得到较好、快速增长的,同时还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城市建设方式。

按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生态城市”定义,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2、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

2.1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开始起步,江西省宜春市作为我国第一个试点生态城市,1986-1991年开展了一系列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近年来,上海、天津、哈尔滨、扬州、常州、成都、张家港、秦皇岛、唐山、襄樊、十堰、日照等市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海南、吉林两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奋斗目标,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2007年11月18日,总理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了在中国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将在未来进行一系列的生态项目建设合作,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新一轮生态城市建设阶段。

2.2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生态城市建设不够重视。城市生态污染问题依旧严峻,水、空气污染严重,大中型城市“垃圾围城”现象突出,废弃品缺乏科学的分类收集与再回收。这些问题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存亡。我国部分地区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目标模糊,不深入分析自身的条件和潜力,建设过程中生态目标向经济利益妥协,使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

(2)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不完善。我国目前具体的建设指标主要遵循国家环保总局在2003年公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于2007年修订),生态城市指标设置过于简单,不够细化,如何通过与各国生态城市指标的对比找出自身评价体系的不足,是我国未来生态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3)生态环保缺乏公民的参与支持。生态理念要在政府与公民中自上而下达成共识。单纯为了政绩和创收,将生态城市做成一种表面的“时尚工程”会加剧公民对政府城市建设战略的迷茫与失望。

(4)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缺乏项目支撑与引导。同时缺乏保障项目实施的相关政策,使得生态城市建设缺乏方向。一方面是因为生态城市规划缺少针对性的法律保护,使得许多项目在运营时举步维艰。某些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理性认识,项目投资主体和合作设计公司缺乏沟通,在发现问题时往往无法明确责任。另一方面,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一些城市准备开发建设的生态区、生态园往往因缺乏明确的体系引导与政策扶助而相继流产,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5)法制建设不完善。当前我国在生态城市构建的法律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已经基本建立从城市设计规划到城市建设再到环境侵权事件应对办法的完整法律体系。然而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保障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这些问题包括:执法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环境违法成本过低、公民维权途径艰难、城市设计规划不合理。

3、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新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接受与大力推崇。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迪:

(1)发展混合性居住。允许各种产业活动与生活居住在空间上的融合,间接减少人们固定式的出行总量,不仅可以节约更多的土地用于基础设施、生态绿地建设,而且可减少小汽车的使用比例。

(2)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出行是未来城市缓解交通和生态压力的重要手段,绿色交通的核心是在保证出行便捷高效的前提下,以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作为出行的主要方式,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也能带来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绿色交通的效率提高,公民就会更加自主地选择绿色出行的方式。

(3)绿地规划要从多层次入手。丰富绿色空间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区绿色空间的质量,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指标。利用道路、建筑空间发展城市线性绿带,以长距离的绿色休憩空间加强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完善湿地生态规划,对于遭受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的绿地系统要进行及时的补救。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扩大新能源、新技术在各生产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吸收学习国际先进的环保技术,实现新能源、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防止清洁能源生产带来的二次污染和产能过剩。制定扶持参与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与个人政策。完善废弃物的再循环再利用,继续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全力落实垃圾分类收集和垃圾资源化处理,实现垃圾处理过程中的物质能量再循环利用。

(5)公民参与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公民素质的提高,对于城市生活更加健康、宜居、人性化的要求会越强烈,集思广益,听取不同的声音和反馈,对于政府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公民的意识与需求得到肯定,就会更好地投身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环节中,拉动生态项目、循环经济,投身绿色生态生活。

(6)建立完善的法制建设。国家除了要制定政策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支持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法规的制定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科学的调研与分析,囊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个环节。

4、小结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近的过程,也是工业化、城镇化之后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我们应该在实践过程中,在遵循科学的机制原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根据各地特色制定可行的方案,同时保持强大的法治化执行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志刚. 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J]. 吉林农业, 2011,256(6).

[2]曲畅. 完善我国生态城市的法制保障[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1(5).

篇(9)

2012年11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修订了原有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提出了建设生态园林的建设目标和评审、考核办法。建设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办法”和“标准”的修订,代表了我国的城市建设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建设目标与重点由“园林”到“生态”。

1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内涵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在城市的建造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当前时代,寻找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点,打造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园林,其功能表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升为重点建设内容和法制管理阶段,体现了人、生态环境构建高度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实施建议

与“国家园林城市”相比,“生态园林城市”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系统性、工程带动及因地制宜五大原则。以辽宁省大连、沈阳等典型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为例,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方面有一些典型的特色与经验,值得引发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领域的思考和借鉴。

2.1 政府重视,形成合力

领导重视,形成共识,这是进行城市生态建设的起始点。各级政府应该将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列入城市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工作计划当中,建立好相应的组织机构、构建主管领导重点抓、承建单位领导亲自抓的管理方式,明确建设目标与责任划分,完善相应的制度管理机制,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政府重视,形成合力。例如辽宁省大连,大连市于2008年启动了生态市建设,以蓝天、碧水、绿地、青山工程建设为载体,发动了社会各界的力量,市委市政府倡导的“党政机关干部星期六义务奉献日”活动,使数十万党员和机关干部加入到城市绿化活动中来。退休老工人、街道老大妈及红领巾护绿队伍相继成立,义务护绿大军迅速发展到10万人,并成为广大市民公共行为的准则。

2.2 尊重自然、彰显特色

现在,很多城市建设在园林绿化方面没有结合当地的自然植被,不是在“发扬传统”的口号下抄袭苏州或皇家园林,就是在“现代化”的口号下复制意大利罗可可梯坛园或法国平面几何式园林,因此应呼吁各市在城建过程中:尊重自然、彰显特色。生态园林建设的过程,不是破坏原有自然的过程,其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更和谐统一的过程。例如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市在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工作中,依靠自然植被资源打造8条特色花街,并将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水资源结构相结合,构建了“三环、三带、四楔、南北绿廊”的绿化格局。居民区园林建设树种选用乔木5年生以上、灌木3年生以上,适合北方生长,长势健壮,枝叶茂密。在绿化工作中十分注重居民参与,绿化种植品种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的前提下进行选择,主要以居民喜欢的不挡光的灌木为主。种植地点根据居民的生活需求,在日常活动的广场,休闲椅等周围种植一些有遮阴作用的乔木,方便居民活动。

2.3 规划优先,多元投资

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需要有宏观的建设规划。其中,最难的问题是建设资金。当前,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有限,必然会导致整个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进程缓慢。因此,要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拉动资金投入,包括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资金的盘活,能够促进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反过来也能依靠良好的生态园林环境带来更多的游客与商人。生态建设需要规划和资金,这是各个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新动力。

例如:辽宁省鞍山市继成功跻身“国家森林城市”后,鞍山市再次向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进发。全市以“让园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绿色”为主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绿色生态环境建设管理整体水平,全力打造“千山脚下园林城、万水河畔新鞍山”。2013年,辽宁省鞍山市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的共同努力下,从宏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园林建设的高度,通过详尽的调查和大量的研究论证,启动《鞍山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规划(2013――2030)》规划,为全力推动鞍山市城市面貌改善、城市功能提升,深化鞍山市新一轮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描绘出了宏伟的蓝图。

再如:辽宁省引入辽宁荣昌集团投资13亿元建设蒲河生态休闲走廊工程。项目依托临近沈阳、抚顺两市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满清历史文化和雷锋红色文化,打造了“蒲河生态休闲走廊”,体现了生态环境优美与人文内涵丰富结合的生态园林建设构想。

参考文献:

篇(10)

2研究设计

2.1调研背景

创建公众参与和谐社会的氛围,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同的发展。这将有助于提高政府和公众的满意度,促进政府和居民之间的良好互动,当然这种有效表达的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机制。公众参与是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只有发挥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尊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知情权、给予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监督权,才能构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本文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研究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效表达机制的主要载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既承载着保护“一湖清水”的环境使命,又肩负着引领江西地区社会发展的经济功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9],是研究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良好范本。

2.2问卷的编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南昌市、景德镇市、鹰潭市,以及周边的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全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约5.12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8亿元,年末总人口2006.6万人[10]。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中涉及的城市广、居民多、公众参与的全过程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头绪繁杂,本研究遵循了“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预调研,界定选题,确定研究方法,开展问卷调查和社区访谈,统计数据分析,政策建议”的技术路线。通过查阅文献,对省内环境政策研究专家进行结构化访谈,同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南昌、九江、景德镇、吉安和抚州等5个城市的热心市民进行开放式预调研,收集到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建议与诉求67条。合并归纳后选取其中29个具有代表性的条目形成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参与表达机制的核心问题部分,该部分分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要素(10个问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常见观点所持的态度(9个问题)和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各因素的重要程度(10个问题)等三个部分,采用五点评价法,要求被试者对问卷中的题项与自身的了解做出唯一回答。

2.3对象与方法

2.3.1对象

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在南昌、景德镇、九江、抚州和吉安等5个城市通过便利抽样方法,让被调查者面对面填写问卷(自填式问卷)并当场收回,同时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通过电话进行访问,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89份,有效率达到81.5%。通过表1中的数据可知,在有效回收的489份问卷中,男女比例、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职业构成与地区构成均具有一定的覆盖面,虽然被调研人的年龄集中在18~30岁之间,这种情况造成的主要原因是该年龄的居民更加愿意配合我们的调研,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公众参与的“新一代”年轻力量。综合上述情况,作为探究性研究而言,本次调研仍不失为一份宝贵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第一手资料。

2.3.2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内容就被调查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了解和参与程度,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评价和被调查人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前说明调查目的和保密原则,采取无记名方式并现场收回(或电话记录)。

2.4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部分问卷回答的汇总

问卷的第1、2、3、4、8、9、10、11、18、19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调研问卷的基本部分:涉及被调研人的个人社会公益基本情况、被调研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了解程度、参与程度、基本态度和参与途径等五方面。因为均为常规问题,非本次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调研问卷的核心问题部分,所以仅进行分类汇总,其汇总百分比表如表2所示。通过该部分的数据,从Q1、Q2、Q3、Q4和Q10的回答情况,不难发现当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热情(“希望参与”,32.5%)和参与情况(“有参与”,3.3%)并不乐观,大多数的公众处在观望状态(“只有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项目才考虑参与”,16.6%),他们并不是十分热心(“只是关注但不会实质性地参与”,35%),但也不完全把自己视为局外人(“愿意尽量配合占”,76.1%),对于Q9,人们已不追求单纯的经济开发区建设(7.6%),而有了“生态经济开发区”(77.3%)的呼声,这与王素芳等人研究中所提出的“萌芽期”的结论是相吻合的,也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任重道远,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效地培养。在培养时,宣传途径首选的是电视(29.2%)和网络(26.4%),参与途径可选择公开政府信息(65.6%)、微博(61.3%)、媒体热线(58.9%)、调查问卷(55.2%)和项目听证(50.3%)等,在引导公众参与时要把公众的意见落到实处,改良公众参与有效表达机制,提供便利可行的工作渠道,而不挫伤公众参与的信心与热情。既然引进公众参与,就不能“务虚”,出现走形式走过场,这值得某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深思。

3.2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度用来反映问卷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对于江西省公众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居民问卷调查核心问题部分进行了三个维度及一致性信度检验,其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要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常见观点所持的态度和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等三个维度的同质性系数分别为0.687、0.717、0.676,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Alpha系数为0.682,一般而言,该系数在0.6~0.8之间就可以表示内部一致可信度较高[11]。效度涉及调研结果是否正确,本次调研问卷的结构效度检验结构为:两两相关系数在0.213~0.519之间,各因素均显著相关。

3.3探究性因素分析

针对问卷核心部分的第一部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要素和第二部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常见观点所持的态度这两部分的结论,本文采用探究性因素分析。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球性检验,KMO的统计量为0.833,Bartlett球性检验值为8950.52(P=0.000),两者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表明本文采用探究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是适合的。根据研究结果选择的四个因子解释项目总方差达到78.44%,将这四个因子的命名和所包含的题项如表3所示,研究结果要表明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利益表达机制,只有政府充分重视,对投资项目有效管理,提供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提高公众参与程序的透明度才能构建政府、企业、公众三者协调的耦合机制;就公众而言有效利益表达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比如对公共事务的信心与责任感、参与公共事务的信心与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等。除此之外,为了使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有效利益机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还必须匹配相适应的议事协调制度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宣传,明确公众参与的范围、比例、专业要求和奖励措施等等。

3.4公众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注情况

问卷的第三部分主要回答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各因素的重要程度,考查被调研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关注事项,进而回答公众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时更加关心的问题。在问卷设计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可能带来的益处分了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江西品牌影响力、提升江西旅游资源水平等十个方面,采用五点评价法对其重要程度进行调研,这十项评价的平均分依次为:3.26、2.99、4.10、2.61、2.81、3.44、3.25、3.82、3.25、3.31,评价分越高,代表公众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时越加关注,关注程度前五项依次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江西的品牌影响力、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江西的旅游资源水平。为了研究参与的不同人群结构(是否在鄱阳湖湖区、年龄、公益热心程度和工作性质等)对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程度的差异,在SPSS17.0中对数据进行了独立t检验,其结果如表4所示。鄱阳湖经济区比非鄱阳湖经济区的公众更加关注“增加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较多地投入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而非鄱阳湖经济区的民众并不能享受到这部分的收益,所以在非鄱阳湖经济区公众利益表达机制中该部分差异显著。从年龄段而言,18~30岁的公众对于体现发展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的四个指标比其他年龄段更加关注,18~30岁正是人生发展的年龄,正所谓“三十而立”,而个人的进步必须与社会的进步同步,同时该年龄段的公众因为处于财富积累初期,故对收入也较为敏感。基于自身利益出发,职员与其他人员在“吸引外资”和“增加财政收入”有显著差异,外资的投入、财政收入的增加对于职员而言意味着更好的就业环境、可能的更高收入或者潜在的发展平台,这也是自身利益表达机制的一种体现。而热心的公益人士比不热心公益的人士更加关注“改善生态环境”,对外界环境的关注本就是公益人士的特点之一。通过上述分析,在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表达机制中,不同居民的参与诉求的出发点是“和而不同”的,必须予以充分的尊重和考虑,否则由于自身关注度的冲突,公众参与也有可能如“散沙”般形成不了合力,那样的话,对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产生的影响将十分的有限。

篇(11)

一、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世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环境、资源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促使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很多国家也积极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如美国的克里夫兰、德国的埃尔兰根、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城市,按照生态城市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而我国有些城市保持着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空气清新、夏季气候凉爽、纬度合适、海拔适中、灾害罕见,比较适宜人居。这些城市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维系着一种自有的人文生态系统。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以生态文明来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城市,应该是有远见的城市,因为它代表着未来,如果能够建设起新型的治理制度,它可能就会成为未来时代的中心;如果它能够集中力量形成针对着环境和资源节约的研发实力,形成辐射区域以及全国、全球的环境与资源节约的产品、服务和技术能力,在生态文明即将到来之际,为未来成为生态文明中心做出准备[1]。这样的城市应该是:第一、追求幸福指数的城市,而不是追求GDP的城市;第二、发展以生态保护和环境节约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利用现有的城市需求,完成最具有环保优势和资源节约优势的城市建设规划,以此来诱导企业向环境与资源节约产业方向转换。第三、培育和输出生态产业,以自身的生态治理能力培育生态技术研发能力,推动生态产业不断发展;第四、用公共财政手段推动生态文明行为,对环境保护组织等社会组织进行财力投入,对生态和资源节约产业和需求,进行有效的补贴,提高公共环境消费水平。

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几个重要关系和问题。

1、树立“生态成本观”

十七大代表黄兴维在讨论十七大报告时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自觉牢固树立三种观念。

――生态成本观。生态环境是最珍贵、最有限的发展资源。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生态账,决不能以环境成本扭曲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决不能干向子孙后代“征税”,转嫁生态隐性负债的蠢事。

――环境大局观。一切以大局决定取舍,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决不搞只顾GDP增长而不顾生态环境、局部污染全局、上游污染下游的事情。

――绿色政绩观。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载体,作为衡量发展成效和政绩大小的一把尺子。无论确定什么样的发展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和办法,都必须对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不急功近利,真正把政绩融在清水里,把丰碑刻在青山上[2]。

2、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核心。

彻底放弃大量消耗资源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利用资源,减少生产和生活行为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协调与平衡,最终使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写进报告。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标志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党的十报告再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4]”,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二、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市建设各个方面

生态文明拓展和提升了既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路径:致力于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协调平衡各种社会关系,实行避免生态破坏的制度安排;提倡尊重自然规律,抑制人们对物欲的过分追求,建立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本着这样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不仅仅是控制污染和恢复生态,而具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

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划定空间“红线”,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办法,进行分类评价、分类考核,不以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等为主要考核指标。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实现城市、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各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协调统一,以加快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为重点,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着力构建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区域的循环网络,形成顺畅的内外循环,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突破口,重点发展旅游、文化、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当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也不可能逾越工业化这一阶段,但继续走透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老路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做大增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提升存量,运用循环经济模式提升、改造资源型产业,建设好生态工业园区。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一是创新法律手段,把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成立环境保护审判庭和环境保护法庭,通过审理涉及环境保护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创新经济手段,严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大幅度提高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成本。三是创新行政手段,整合相关资源,实行政企分开,强化有关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能,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监督、执法等行政职能。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生态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既对自己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既对当代负责,又对未来负责;生态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化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要求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城市,应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把生态文化渗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总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我们要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出自张耀辉的《浅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