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在校证明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兹证明: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生,该生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入我校________学院________专业________年制________科学习,学 号________________ 为在读大学生。
校领导签字: 加盖公章:
学校名称: xx年x月x日
消控证需要在当地的消防大队进行报名。消控证是证明可以从事有关消防岗位工作的资格证。消防职业资格证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核发,属于国家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消防即是消除隐患,预防灾患(即预防和解决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人为与自然、偶然灾害的总称),当然狭义的意思在人们认识初期是(扑灭)火灾的意思。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5-0063-05
明瑟收入函数将个人一生分为受教育期和工作期,但是,个人该在何时停止受教育并且进入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明瑟收入函数可能掩盖了人力资本投资中教育和工作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许多年轻人在完成学业前通过假期工作,半工半读和长达几个月到几年断断续续地学习积累大量工作经验。尽管明瑟收入函数中协变量包含了受教育程度和潜在市场工作经验,但未包含在校工作经验,因此,明瑟收入函数中受教育程度变量估计值代表了劳动力市场对课堂学习的回报,尽管明瑟收入函数在实践中被广泛使用,但其将学校教育等同于在校期间人力资本投资的简单假定存在不足,忽略了学生在校期间积累的工作经验对收入的影响。就在校工作经验而言,个人会因为很多原因选择在离开学校之前进入劳动力市场。一方面,个人可能需要钱来支付多余的学校开支或者支撑当前的消费,或许还有可供选择的其他理由,如他可能视就业为一种投入与获得收入的一种技巧的机会,而这种技巧是课堂上不能提供的,以此来获得市场经验。学生工作者比较倾向于获得一种责任意识并且来改善他们的工作业绩和提高个人能力,所有这些都会在他们离开学校的职业生涯中得到回报。在许多情况下,工作经验可以补充学生正常的课堂学习,如一个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会始终如一地发现在一家酒店获得的工作经验会提高他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并且他甚至可能被要求拥有一份工作以此作为他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如何认识和度量学生在校工作经验并将在校工作经验纳入到明瑟收入函数中显得尤为迫切。
一、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就学校教育和在校工作经验之间关系而言,Becker研究指出,学校和公司之间没有明显区别,因为一些原因,学校可以被看作一种特殊形式的公司,并且学生被当作一种特殊形式的被培训者,当个人停止专业化人力资本生产时,并不需要和他离开学校的时间相一致。相反,个人可通过削减课堂时间并且增加一份业余工作来减少人力资本投资强度。Porath在含有人力资本积累的最优生命周期理论模型中指出,学校和工作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当个体放弃赚钱机会投入全部时间学习技能时,学校就代表了生命周期初始阶段。当人力资本存量充足,不需要在学校继续专业化学习时,个人可离开学校并努力投入到赚钱和着手于在工作地点进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Murphy和Welch提出和Porath非常相似的模型,他们认为在最优人力资本投资路径,业余学习被当作脱产学习和不学习之间的桥梁。Murphy和Welch研究指出有关在校工作经验的研究并不与人力资本理论矛盾。然而,这些理论模型通常由于假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工作是为了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强度,导致解释力有限。Coleman, Ahitude等,Light ,Ehrenberg和Sherman研究了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这些研究揭示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与收入模式所显示的有很大不同,大部分学生在结束正规教育前就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Coleman,Ruhm,Light在研究中解释了学生在校期间工作与随后收入之间的联系。这些研究在是否和如何处理在校工作经验的内生性问题上存在分歧,但都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工作不仅能得到相应报酬,而且能提高就业技能。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担心在收入函数中将在校工作经验加为协变量会使估算问题复杂化,无法准确估算教育收益率。例如,Griliches研究指出,由于在校工作经验和教育之间有着紧密关联,试图解决在校工作经验变量反而可能使问题更难以解决。
本文旨在研究教育(或在校学习花费的时间)和在校工作经验(或者说在校工作花费的时间)对工资的不同影响,试图研究当包含在校工作经验对工资的影响时,学校教育的作用会有怎样的变化。为了减少测量误差,本文对问卷调查数据中与教育有关的信息做了修正。尽管如此,本文还是做了很多关于遗漏误差程度的假设,并且估计了它们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本文在收入函数中考虑教育和在校工作经验将会比现行的模型更加符合实际,并且将会有效证明关于工资是对学校正规教育投资和在学校时工作经验回报的假定。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描述
(一)收入函数设定
上面的分析中暗示学生可能会选择在校期间工作以此获得不同于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技能的市场技能。在意识中存在这种想法,标准的经验收入函数会很容易被扩展为包含在学校工作经验。就像通常回归个人在学校教育投资和成人学习劳动力市场工作经验来假定劳动力市场在学校的价值和成人学校的技能。可以增加在学校工作经验的控制来获得学生在课堂外获得技能的价值。可以将在学校时的工作经验和学校教育投资互动来允许这些可供选择的技能投资补充。另外,在处理能力偏差时,可以相似看待个人学校教育投资和在校工作经验,因为这些因素对在校学习和在校工作决定有相似影响。
为了合并这些扩展,假定考虑在校工作经验的收入函数如下:
式(1)中W代表个人收入的自然对数(离开学校后),S代表受教育年限,SX代表在校工作时间(即在校工作经验),实践中由在校读书期间业余工作小时衡量,SX2代表在校工作时间的平方项,X代表离开学校后工作时间(潜在市场工作经验),通常由工龄代表,实践中个人工龄计算方法为个人年龄减去受教育年限(含有在校工作时间)和入学年龄,X2代表离开学校后工作时间的平方项,?滋代表随即扰动项,如果影响个人收入的难以观测到的因素不包含能力、机会以及影响教育和工作经验选择的其他因素。可将式(1)中估计的学校教育回报和采用更加传统的收入函数(见式(2))估算结果比较,式(2)设定如下:
上式并没有从传统意义上定义“偏差”。但是本文从式(2)中剔除在校工作经验导致每一个^?啄不能真正代表教育收益率,存在潜在的偏差。然而,^?啄通常被视为教育收益率的有偏估计值;为纠正教育收益率偏差,通常的做法就是将式(1)中教育收益率估计值(^?琢)和式(2)中教育收益率的估计值(^?啄)作比较。将教育收益率偏差设定为100 ,并且将它与省略在学校工作经验的偏差相比较。Griliches 强调这种教育收益率偏差的测量方法会被误导,因为教育收益率估计值随样本个性特征或者模型设定变化而变化。本文并没有声称存在绝对的教育收益率偏差或者绝对的学校工作经验偏差,并且,实际上,论证了这些偏差的敏感程度,尽管如此,本文相信这种对样本的比较非常有启发性。
(二)数据来源说明及统计分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0年7月至9月,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者,组织在校大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深入到企事业单位做调查,调查对象是处于就业状态的劳动力。调查信息包括:共发放问卷3 000份,回收3 000份,其中有效问卷2 596份,占回收问卷总数的86.53%。调查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出生年份、性别、被调查者年龄、最后学历毕业院校、教育经历、在不同层次学校读书时每周参与有报酬工作时数、最后学历毕业年份和月份以及收入等基本信息。
因为教育和招生状况在任何给定的采访中可能存在报告的错误,收入函数中解释变量的关键步骤是如何确定每一个受访者在学校和市场工作活动之间的底线。本文受访者被问及他们是否参加常规的被定义为可以获得文凭或学位的小学、初中、高中或者大学的学校教育。受访者肯定地回答了他们入学日期以及他们获得文凭和学位的日期或类型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用这些信息精确确定学校教育回报。
当受访者决定离开学校时,本文将在校工作经验定义为从年满16周岁到完成最后学业(获得最后学历)期间累计在校工作时数。本文将学校教育定义为从入学到个人完成最后学业所需要的累积年限。
表1总结了学校教育和学校工作经验概况。在本文2 596个样本中,受访者在校工作经验平均水平为220小时。高中辍学者(S
本文基于受访者描述的所得、每周工作时间以及关于他们当前工作的其他特征,计算平均数,将受访者描述的小时收入取自然对数。其中,学校教育、在学校工作经验以及离开学校后潜在市场工作经验是应用在收入函数中的关键解释变量,见表2。
三、实证检验
在估算式(1)和式(2)时,本文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表3列出从式(2)可选择变量中选择剔除在学校工作经验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在估计式(2)时,本文省略了受访者学校教育和未被发现的影响工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只是简单地将学校教育做了一个回归分析,教育系数估计值为0.096,潜在市场工作经验系数估计值为0.058,见表3。
迄今为止,当忽视在校工作经验对收入的影响时,本文使用了常规方法来识别在忽视在校工作经验的模型中学校教育的因果效应。本文试图分析将在学校工作经验变量加入模型时教育系数估计值如何改变。表3揭示了用这种方法来纠正能力偏差的估计相差很大,这种差异很可能发生。一般来说,本文的研究和其他已有的研究密切相关,每个模型添加三个解释变量之后本文重复估计表3在学校工作经验(SX)、SX的平方项、以及学校工作经验和学校教育(SX×S)之间的相互作用项。
表4列出包括在校工作经验的估计结果。通过对比表4中教育系数和表3中教育系数估计值,研究表明,无论用哪种方法来估计模型,增加在校工作经验会戏剧性地导致被估计的学校教育效果下降,估计的学校教育系数估计值由0.096下降到0.089,可知省略在校工作经验导致的教育收益率偏差为8%。
表4显示在校工作经验偏差估计值通常会上升。如果将每一个教育系数估计值视为学校教育回报,偏差是由没有考虑在校工作经验对工资的影响导致。表3和表4中学校教育系数估计值和估计方法有一定相关性,教育收益率估计值都较高,比相应市场工作经验和在校工作经验估计值高。在校工作经验处理不当会引起学校教育系数估计值存在偏差,因为学生就业对毕业后工资有一定影响。
传统明瑟收入函数中教育系数估计值包含了学校教育回报和在校工作经验回报,未考虑在校期间工作经验对收入的影响,下面,本文将分离在校工作经验对收入的影响,见表4。
由表4和表3不同收入函数教育收益率估计值比较可知,表3显示的学校教育回报估计值比表4学校教育加上在校工作经验回报估计值低3%。上述分析表明传统明瑟收入函数由于忽略在校工作经验,高估了教育收益率,研究结果显示传统明瑟收入函数低估了工作经验收益。
上述研究结论基于学校教育变量没有测量误差假设得出。如果教育变量中包含大量测量误差,由于在校工作经验和学校教育高度相关,当加入在校工作经验时,教育收益率估计值必然会减少。因此,表4引入向下偏差估计值,这一偏差估计值取决于教育和在校工作经验相关程度和测量误差,可能在绝对数量上会超过表3省略变量偏差(向上偏差)估计值。更确切的说,本文认为在缺少测量误差的情况下,表4中教育系数估计值有^?琢s=?琢s,这里的?琢s是式(1)所描述的学校教育系数估计值;因省略在校经验,表3中学校教育系数估计值超过?琢s。如果S存在测量误差,那么,^?琢s=?琢s-?姿s?琢s(1-R2SXSX)。?姿s代表由于S测量误差产生的方差,令R2SXSX代表教育对在校工作经验的回归系数。由于表4中学校教育系数估计值是依据学校教育的测量误差产生的向下偏差估计值,因此,表3中学校教育系数估计值超过表4中的教育系数估计值。
尽管努力减少测量误差,但是有必要探讨剩余误差大小并解释表3和表4中估计值差别。当没有控制在校工作经验时,学校教育系数估计值为0.096(见表3)。当在模型中加入在校工作经验(SX)时,学校教育系数估计值减少到0.056。如果学校教育和每一个其他协变量没有测量误差,可推知没有控制好在校工作经验会产生30%的省略变量偏差(表4中为41%),计算结果见表5。
为纠正估算偏差,本了有关其他随机误差程度的假设,这些误差仍然存在于教育测量中。反过来说,如果假设误差占学校教育测量总方差的1%、5%、10%和15%,可推断真正的学校教育系数估计值应该在0.057到0.074这个变动幅度内,这当然比实际估计值低。用这些真实的系数估计值来代替学校教育系数估计值,计算出省略在校工作经验的偏差。当加入在校工作经验后,学校教育系数估计值下降完全由向下测量误差偏差引起。如果这个假设正确,收入函数中加入在校工作经验会改善学校教育系数估计值。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含有在校工作经验和不含有在校工作经验的明瑟收入函数,研究表明:一是传统明瑟收入函数在模型设计上存在不足,笼统地将在校工作经验纳入学校教育,忽视了在校工作经验对个人技能提高和收入增长的影响。基于此,为准确描述人力资本投资对个人收入的影响,应在明瑟收入函数中加入在校工作经验变量,并加以量化研究。二是传统明瑟收入函数由于忽略在校工作经验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作用,导致不能准确估计教育、市场工作经验和在校工作经验对收入的不同影响,高估了教育收益率,低估了工作经验收益率。三是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尽管教育收益率高于市场工作经验和在校工作经验收益率,但是在校工作经验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不容忽视,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在校期间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Mincer, Jacob. Schooling,Experience and Earning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
[2]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J].经济研究,1998(5):46-53.
[3]马晓强,丁小浩.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05(4):27-33.
[4]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3(6):58-73
[5]陈晓宇,陈良j,夏晨.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65-72.
的确,从外观,功能及操作界面来看,iPad并无任何太大的创新之处,它既不是全球第一台平板电脑,操作界面及方式与iPhone也颇为相似,造型设计上更没有惊世骇俗的表现,单就产品本身的表现而言,iPad完全没有当初iPhone正式发表时,依靠独具未来时尚感的流线造型、以手指操作的触摸屏接口、无限想象的扩增功能以及简易的使用方式,给整个手机业界所造成的无比震撼和模仿风潮,而iPad,在很多科技实用主义的专家眼中,却被评价得一文不值。放大版的iPhone造型以及几乎完全类似于iPhone的操作接口,让很多专家质疑为何已经拥有iPhone的消费者,还要购买一个放大版的iPhone?
但,这一连串疑问的背后,却隐藏着成功的品牌经营与营销手段所带来的成功果实,对于很多从事科技产业,视产品内容与功能为最大竞争优势的人士来说,这也许是非常难以理解的疑问,但从品牌及营销的角度,却相当容易分析iPad成功的主要原因,从而再一次证实了成功的品牌经营及营销手段所拥有的无比巨大的力量,
在这个崭新的环境中,在这一场场革命的洪流中,怎样才能屹立不倒,做市场的弄潮儿;怎样才能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满足用户快速变化的需求?Tamar Weinberg的《正在爆发的营销革命:社会网络营销指南》一书很好地给出了解答。这本社会网络营销的必读之作,有以下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1从介绍基础概念入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有趣展现在读者眼前。
什么叫社会化媒体,包括哪些类型?什么是社会化媒体营销,它和传统营销有什么不同?社会化媒体营销目标该如何设定,效果又该如何评估吗?作者在前面几个章节对这些我们很关注的概念一一做了详细介绍,很好地诠释了“市场就是对话”的原则。
2从战略方针到实地战术,全盘指导。
在本书中,作者首次大量深入地介绍社会化媒体环境中应该如何设定目标,如何通过博客、微博、社交网络、社会化书签等社会化媒体来有效实施,作者用了大量篇幅介绍了从如何写博客到社会化媒体监测,再到怎么利用flickr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读者来说这些都极具实战指导价值。
对于大家扎堆名校来说,主要看重的无非是:
名校自身软硬件条件都很优秀,师资队伍、科研条件、就业前景等因素都吸引着大批学生报考。其次,加上社会对名校的优先认可等各种原因,使得如今许多大学生对选择院校的时候都会有种很强烈的“名校情结”,报考名校甚至已成为一种“潜”趋势。因此成为一种比较重要的流行的选择趋势。
高考历史问题
参加双证在职研究生的考试,就像是第二次高考,是一次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或许很多人都会这样想,高考没有发挥好,最后只能上个普通的二本或是专科院校,所以就想通过此次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名校梦”,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
就业现实问题
由于现在很多重点院校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多,这才导致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次次受挫,因为这个社会太现实了,如果有985、211的学生来应聘,就绝对不会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因此报考双证在职研究生就成为了可以改变自己的方法。
盲目跟风心理
有些人会看到,自己身边的人都在报考双证在职研究生,感觉自己不报名的话就会格格不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了报名学习,但是却根本没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所以这样冲动报名的话是没有意思的。
名校头衔价值更大
有些人也会觉得,身边的人有很多名校毕业的,他们都受到了很好的待遇,所以自己不考名校就不罢休。
报考名校竞争到底有多激烈?
扎堆考名校的直接后果就是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少的可怜的录取名额,千万人争的头破血流,用“惨烈”来形容也不为过,导致有些没有进入的人员就会失望而归。
录取分数线太高
好学校录取分数线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加也相应的水涨船高。一些热门院校的热门专业更是高的离谱。所以使得一些名校的复试分数线比较高,对于一些本身考的还可以却没有达到名校分数线的人员来说痛心疾首,但是他们的分数线往往可以进入其他不错的院校。
专业课要求更高
名校对专业课的要求更高。就拿经济学来说,普通院校的指定参考书目可能只有2-3本,而名校的参考书普遍都有4-7本,在同等的复习时间里,要消化这么多书,还要考出高分,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保研/推免趋势上升
各高校,尤其是名校近年的保研/推免比例逐渐加大,有些甚至占到了招生总额的一半。这对参加统考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实际通过统考通道的招生人数减少,报考人数却越来越多,报录比严重失衡。”
非名校不上,到底是否值得?
压力大
从理智和现实角度,不是很赞同大家死磕名校。能考上名校固然好,但是也要考虑自己的学习基础。如果基础不好,非要冲名校,在复习中一次次的挫折,尤其到备考后期,精神压力过大,很容易导致心态失衡。
同样面临压力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推进;高校生命教育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arrier; advance; life education in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91-02
1高校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1.1 从大学生自身状况而言,高校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1.1.1 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近年来,高校自杀及杀人等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高校学生生命意识淡薄问题已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从清华大学的刘海洋泼熊事件到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事件到中国政法大学的弑师事件,从残害动物到残害同窗到残害师长。这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向我们证明了一点:高校生命意识教育丞待加强。生命意识教育旨在通过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审视生命的珍贵,亲情友情的美好,让人们学会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同时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
1.1.2 大学生生命知识欠缺很多大学生对生命的基本理论知识知之甚少,不懂得生命形态的知识,不懂得生命的生理结构以及生活习性等,不懂得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耳边听到的只是泛泛的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从实际情况来说,学生因为缺乏性知识,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人格健康和心理健康,很多大学生不懂得正确的自救或是他救。曾经出现过西安某高校学生在5.12大地震期间因恐惧地震而冒险跳楼自救以致身亡。所以,加强生命理论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理论的知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冷静面对处理一些突发的安全威胁,正确进行自我防卫,这理所当然要成为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生命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基石作用。
1.1.3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偏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已经不那么清晰,而且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如对待课程学习重专业科课轻基础课,对待就业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追求。面对这样的问题,生命价值的教育迫在眉睫。生命价值的教育就是在生命的基础上谈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生命价值的教育中,我们要认识到价值冲突的社会意义,科学地对待现实客观存在的多元价值观念,并把这些价值观念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从而确立主体的价值评判标准,促进个体认同和理解社会、认可他人,从而培养和树立自己的价值标准。
1.2 从教育的现状而言,高校生命教育丞待加强
1.2.1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但我们的教育往往忽视这一原点从教育与生命的关系看,教育是生命的教育,以生命为起点,以生命为载体,以生命为终极目标。同时,任何生命的发展都无法脱离教育,都受制于教育。所以,教育与生命密切相关。我们的教育不能重蹈轻视生命,无视生命及其价值的覆辙。我们只有真正做好教育为生命服务,生命受益于教育,把教育和生命真正结合起来,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体现教育的价值,更好的实现生命价值。
1.2.2 现实的高等教育轻视甚至忽视生命教育众所周知,高等教育以丰富的专业性闻名,加之高校就业压力的增加,众多高校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非常重视,而忽视学生的生命教育。我们教育学生高尚,诚信,进取,但却忽视了教育最基本层面的内容,忽视了对他们生命知识的传播,生命情感的培养和生命意识的加强,于是出现了众多学生重名轻命,无谓扩大挫折的后果,轻生、暴力等成为大学生中常见的字眼。殊不知“生命教育不是一项教育内容,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1]
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
2.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握生命,实现生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大学生,让大学生在社会思潮发展的多元化的潮流下保持清醒的头脑。
2.2 目前在我国高校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尚不可能生命教育最早于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明确提出并倡导践行。最早进入中国是在1996年前后,主要因为台湾地区校园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戕事件,引起台湾当局教育部门的重视并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而在大陆,生命教育也是最近几年才铺展开来,但依然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发展较为缓慢。查阅中国大陆生命教育的发展成果会发现,我国目前生命教育研究成果可操作性差,大多还是停留在对轻视漠视生命的惋惜,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抨击和对生命教育的呼吁上。而且,对于生命教育目前在国内尚无统一界定,更没有比较权威且可行性强的高校生命教育教材。所以,目前在我国高校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尚不可能。
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生命教育最合适的课程载体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看,生命哲学思想主要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道德文化传统之中。如孔子曾明确的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也成为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而佛教的生命观则是通过强调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把顿悟成佛作为人生命的最终目的,以达到让人放下生命之外的一切物欲,把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超脱之中去。道家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命哲理即贵己重生,轻物重生。的生命价值观则是建立在其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之下,是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基础的。所以,从生命哲学的思想载体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的成为高校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当然,高校的其他课程也同样负有生命教育的责任。
3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推进高校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
3.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20世纪末,叶澜教授提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的命题,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活力”。[2]从生命教育的视域看,单调枯燥的理论说教远远不能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在国外的生命教育实践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如美国的一些学生曾要求学生在进行人生规划与教育时,给自己写"墓志铭",让学生真正感知死亡以至于不虚度人生。生命教育开展的比较成功的台湾晓明女中则以引导学生探讨自杀、堕胎、死刑等问题,从而达到理顺学生生命观的目的。海口景山学校曾组织学生参观殡仪馆,后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开展主题班级活动等等。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注意利用校内外的生命教育资源,多开展实践性教育,如组织学生参观监狱,参观贫困地区人口的生活并鼓励援助,开展有关的辩论,请相关人士进行现身说法,对一些专业问题聘请校外专业人士开展讲座等。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服力,也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有效地推进高校生命教育。
3.2 加强“生命美育”教育所谓“生命美育”主要是强调在美育中凸显人的生存方式、生活形态和生命质量的内涵,由此培养青少年认识生命之美的觉悟,追求生命之美的理念和创造生命之美的能力。[3]众所周知,审美素质在当今社会已成为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但受社会思潮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重视形象美而轻视心灵美,对新奇事物盲目跟风,苛求完美等。这正是生命美育所期待解决的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树立正确的美丑意识,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影响感召学生,适当开展美育系列讲座,动员全体学生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总之,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追求生命之美。
3.3 渗透生命基本知识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适当渗透生命基本知识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21世纪的今天,世界生态环境已被严重破坏,人类也因此正在遭受生态环境的报复。因此,关注生态,关注生命已成为每个社会人的责任,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的基本知识,如克隆人、人工受精、生命权的至高无上性等等。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往往进行了太多的生命价值教育,而忽略了生命知识的教育。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成为人生价值及爱国主义等课堂教学中最鲜活的事例,但却很少有思政教师向学生介绍地震及避震的相关知识,难道大学生以跳楼的方式在地震中自救以致死亡的教训还不足以唤起教育者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吗?很多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而忽视教育学生如何在恋爱中自我保护,如何看待“性”及因“性”而产生的困惑等。所以,从生命教育的视域看,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不能忽视生命的物质实体而去建造所谓的空中楼阁。
3.4 加强孝道教育所谓孝道就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赡养、关爱、送终等。[4]孝道是中华民族育己育人的主旋律。几千年延续至今,其包含有深刻的生命教育思想。我们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高标准,以至于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基本层面的东西。从总体来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孝道教育不是不涉及就是一带而过,真正占到应有比例的不多。加强孝道教育,通过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从而把孝心变为孝行。也就是说引导学生尊敬父母,关心父母,体谅父母。进一步来说,就是珍惜父母给自己提供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在大学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勤俭节约,不搞攀比,不搞浪费,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后,认真工作,报效社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孝道教育,不仅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同样是高校生命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209-02
生命化教学是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丰富的精神生活和自主探究的权利,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过程。[1]生命化教学是21世纪教学改革进程中凸显出的重要价值取向,它不仅应当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这一教育理念具有更为重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生命化教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人民培养出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要求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借助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受教育者个体生命吸取足够的养料从而得以充分发展和实现生命价值。优秀人才既要有足够的现代化知识储备和发达的头脑和健全的体格,还要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主要侧重于其“智”的培养,即知识性的教育。其他“美”“体”的公共课主要侧重于学生审美情趣和体格健全的培养,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教育目标更多是学生“德”的培养。“德”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排在第一位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个体生命升华的重要表现,然而,“德”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德的培养不能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更需要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生命体验、情感认同,才能最终达到思想境界的升华。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生命化教学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来看,当前大学生学习理论课的整体状态不佳,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
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第一,高校学生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储备,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基本原理知识已经在中学或多或少接触到,没有多少新意,学生学习起来如同“炒冷饭”“嚼甘蔗渣”。第二,社会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用,“无用论”是当前社会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泛滥,使得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上表现出的一种悲观论调。由于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而无用,致使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冷淡,思维定式甚至生命在场。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枯燥、形式单调,说教多于自我思考,灌输多于自主探究,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没有新意和创意,没有乐趣、没有激情、没有生命情感的切身体验也是学生不愿意学习的重要原因。可见,要克服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悲观态度,须借助于生命化教学。
(三)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来看,大学生普遍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思想”“无生命在场”“效果不佳”,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够对学生起到启迪智慧,促进思想升华的目的,难以对学生的未来和前途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前途和命运漠不关心,对未来失去远大理想,沉迷于物质生活,一味追求物质利益,一些大学生思想迷茫、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生命价值默然。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正是其生命力误入歧途的悲剧后果。这也给我们以教训,游戏网络为什么能将学生的生命力轻而易举地俘获,而我们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搭建的教育系统却得不到学生的足够重视。这与我们的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不无关联。思想政治理论课博大精深,既是具有深邃严密的思想内容的科学,又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的艺术。理论课应该具有鼓舞人、震撼人和引导人的强大精神力量,受大学生的欢迎本来是题中应有之义。[2]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没有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不情愿学习,没有生命投入,浅尝辄止,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理论课教书育人的效果。
总之,从理论整体教学来看,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致使教学效果不佳。生命化教学正是克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误区的重要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出误区和低潮,迈向教学现代化的重要理念。
二、生命化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贯彻和实施
鉴于以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生命化教学理念非常紧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生命化教学方式,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一)要深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中体现生命精神、生命活力的内涵,注重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崇尚智慧,激发潜能,渴望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理论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本身就是19世纪人类创造的优秀思想成果的杰出代表。哲学是智慧的科学,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走极端。政治经济学是市场经济的哲学,揭示了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揭示了人类经济发展的远大前景。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波澜壮阔,体现人类整体生命价值探索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更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的生命生存状态。理论的最终价值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可见,只要我们认真地挖掘理论中的这些体现生命精神的资源,使用恰当的方法运用到对学生智慧的点拨、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上,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
不是空洞、虚幻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伟大的实践精神,是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和改变自身命运的武器。因此,对理论的学习就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理论课的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也就是要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在体验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进行整理与反思,使之得以自我内化,并最终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实现生命价值。“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3]生命化教学关注生命的体验,“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体验是进入生命的惟一通道。”[4]体验对于大学生追求情感的交融、生命的升华、思想的解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注重情感体验的实践教学与生命化教学的理念是相吻合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需要为其创造丰富多彩和不断发展的生命体验的环境和条件。为此各类大学生实践基地和学生社团的建立,为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鼓励探究性的教学方式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相对立的,是教学活动不断生成性的体现。它以问题式研究为主线,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帮助和引导学生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探究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不是完全预设的确定性知识的传授过程,不是强迫学生去接受一些“死的东西”,而是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运用到问题研究中来,从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些建构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刚刚新生成的,是自己努力探索的结果,因而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是融合了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的知识。因此,这一探究式教学方法应当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来。大学生足够的知识储备,已经为这一学习方式的开展做好了准备。在课堂上,这一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心思凝聚,学思结合、全身心投入,实现其“生命的完全在场”,必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师生间平等对话
教学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是教与学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进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有助于破除“奉教材为圣经,视教师为权威”的传统观念,促进了大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思考、敢于突破前人,挑战权威的进取精神。同时,大学生作为真正独立的主体能够更充分、更自由地发表自我见解,在与教师、学生的对话和合作中,自主地建构自我的知识、经验、情感和价值,完成生命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超越。生命化教学中强调师生的平等对话,一方面意味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另一方面逐步转变高校学生依赖于教,服从于教的习惯定式,从而体现为主动的、独立的、自主的过程。这也必然带来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的彻底转变,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维新.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M].高等教育研究,2007(4).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1(a)-0171-03
《出生医学证明》是我国最重要的医学文书之一[1-2],新生婴儿在该证件经人口登记机关核实确认后才可正式成为我国合法公民[3-4],并享受基本权利与义务。多年来,由于该证件的签发及管理缺乏必要的规范流程,再加上经手人员经常更换、填写字迹模糊潦草[5]或新生儿名字涉及生僻字等[6],给相关科室的证件管理造成了较大难度。本研究为探讨《出生医学证明》签发的管理方法及效果,选取本院签发的8893份已纳入档案的《出生医学证明》为研究对象,比较改革前后该证明的签发及管理情况,并记录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和废证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新生儿科于2011年4月~2014年4月签发的8893份《出生医学证明》作为研究对象,以2012年12月改变管理方案为界限分为传统管理组(4488份)及综合管理组(4405份)。传统组中,中国国籍家庭发放3100份,外国国籍家庭发放1446份;综合管理组中,中国国籍家庭发放2900份,外国国籍家庭发放1447份;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传统管理组的《出生医学证明》均根据本院2012年12月前的签发、管理措施进行管理。①首次签发:核对新生儿分娩记录及父母身份信息,无误后首次签发;②补发:1996年后出生的新生儿在原始凭证遗失的前提下,携带补发申请表、遗失证明及父母身份证或户口本复印件,核实后补发;③签发后建立永久档案,对个人信息实行保密政策;④废证在做好作废原因、证件编号等记录工作后统一实行销毁。
综合管理组则根据本院2012年后新出台的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管理签发措施进行管理。具体内容为:①制定严谨、科学的规章制度。全面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出生医学证明》签发及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项问题进行全面探讨,制订出妥善的解决应对措施,并不断完善、补充签发及管理制度,杜绝签发环节违规操作现象[7],本着对医院及患者负责的态度,营造和谐有序的管理氛围。②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及管理水平。加大对《出生医学证明》签发及管理环节的整治力度,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为期1个月的培训交流,进一步提升其对该证件的签发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效率与质量,以减少因管理人员自身因素造成的废证、换证情况,确保本院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③对产妇及其家属展开相关知识讲座活动。在本院生产或待产的产妇中大部分为初产孕妇,对生育后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及其注意事项并未进行深入了解,这容易给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造成不便,因此应对每位在本院分娩的产妇及其家属普及《出生医学证明》签发流程及注意事项,包括新生儿取名、办证所需相关证件等[8-9],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节省证明办理时间,提升签发及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④利用科技化设备节省证明签发时间。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院方为了提升《出生医学证明》的签发及管理效率,可以开设网络平台,为产妇及其家属提供多种渠道以简化签发流程,通过在网上预约或信息核对等[10]方法减轻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缩短数据核对整理时间,节省医患双方时间,以取得较高的满意度评估。
1.3 统计学处理
采取 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出生医学证明》签况及满意度调查情况的比较
综合管理组废证数量、换证数量及总满意度分别为549例(12.46%)、225例(5.11%)和91.92%,显著优于传统管理组的1262例(28.12%)、449例(10.01%)和6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出生医学证明》签况及满意度调查情况的比较[n(%)]
2.2 两组废证原因的比较
传统管理组及综合管理组因个人原因导致《出生医学证明》遗失者分别为874例(69.26%)和401例(73.0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院方打印错误致使废证者,传统管理组282例(22.34%),综合管理组34例(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废证原因的比较[n(%)]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在改变出生医学证明管理方案后,废证数量由传统管理时的1262份降低至549份,废证率从28.12%降低到12.46%,换证数量也由传统管理时的449份(10.01%)降至综合管理时的225份(5.11%),提示在院内实行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签发措施,不仅具有经济效益(有利于减少因管理人员自身因素造成的废证、换证情况,从而节省办证及管理成本),还能提升签发及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对营造和谐有序的管理氛围等意义重大。本院实施的综合性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从患者需求角度考虑,利用网络平台,为产妇及其家属提供多种渠道简化签发流程,有效节省医患双方的时间、减轻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因此获得较高满意率。该管理方案推行后,约91.92%患儿家属对其予以支持与认同,这对正常医疗秩序的维持与医院的长久发展等具有积极影响。相关研究[11-12]也得出类似结论。
综上所述,对医院《出生医学证明》的签发行实施科学化、综合化、人性化、具象化管理,可有效提升产妇及其家属满意度,提高《出生医学证明》签发效率,减少产妇及管理人员不必要的麻烦及医患纠纷发生率,利于和谐医院就医环境、促进医患沟通交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聂妍,徐鑫鑫,杜玉开,等.我国《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工作现状及建议[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5):2056-2058.
[2] 阮香莲,陈国娟.上虞市《出生医学证明》计算机管理现状及思考[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5):3515-3516.
[3] 高丽丽,武明辉,丁辉,等.北京地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9,20(5):577-579.
[4] 樊延军.我国《出生医学证明》管理情况分析与政策思考[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4):1889-1891.
[5] 张义涛,陈志,张丽霞,等.妇幼保健综合管理平台系统中的《出生医学证明》管理[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2):3371-3373.
[6] 于佳,王平,曾芳玲,等.广州市《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纵向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3):379-380.
[7] 苏永红.《出生医学证明》签发分析与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165-166.
[8] 员宁慧,黎黧.《出生医学证明》发放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1(24):283.
[9] 梁桂梅,初秋英.出生医学证明签发存在问题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5):431.
[10] 李桂秋.《出生医学证明》签发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3):420-421.
【中图分类号】R78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005-02
干槽症(DS)即纤维蛋白溶解性牙槽炎,是常见的拔牙术后并发症,多数发生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根据国内外文献报告发病率在10%-20%之间,明显症状为创口剧烈疼痛,口腔内右腐败恶臭。近年来临床口腔工作者用多种方法预防其发生,取得一定的疗效,本文采用碘仿加甲硝唑明胶海绵与明胶海绵作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2007年8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到我院口腔科就诊要求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304例患者,年龄18-44岁,平均年龄28岁;男性192例,女性112例。304例患者随机分两组:碘仿加甲硝唑明胶海绵组152例,明胶海绵组152例。
1.2 材料 碘仿加甲硝唑明胶海绵是用可吸收明胶海绵剪成1.5cm*1.5cm小块放入甲硝唑注射液(250mL含甲硝唑0.5g)浸泡3小时,使用时取出滤干后在表面加适量碘仿粉,置入拔牙创口;明胶海绵组是直接将明胶海绵剪成1.0cm*1.0cm小块置入拔牙创口。
1.3 使用方法 两组病例均按常规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及颊神经阻滞麻醉,对不同类型的阻生牙采用劈冠法、涡轮机钻法拔除,清理牙槽窝,粘骨膜瓣复位缝合,并在碘仿加甲硝唑明胶海绵组患者牙槽窝内置入碘仿加甲硝唑明胶海绵,在明胶海绵组患者牙槽窝内置入明胶海绵。注意在放置海绵时不要填满整个牙槽窝,留出空隙,以免影响牙槽窝学凝块正常机化和骨化。
1.4 诊断标准 拔牙术后2-3天拔牙创持续性疼痛并向耳颞部放射,拔牙创空虚,牙槽骨暴露或牙槽窝内有腐败坏死组织散发臭味,探痛明显,并可伴有全身不适及低热。复诊时由另1名口腔医师观察拔牙创有无干槽症发生。
2 结果
152例碘仿加甲硝唑明胶海绵组发生干槽症1例,发生率为0.56%,152例明胶海绵组发生干槽症9例,发生率为5.9%。两组间干槽症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自1896年Grawford首次报道干槽症(DS)以来,许多学者对其病因及预防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其至病机理仍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由感染及创伤导致致DS。DS实质上是一种由混合菌引起的骨创感染,厌氧菌起重要作用[1]。创伤挤压牙槽突骨壁,使受伤处骨内血管血栓形成,导致牙槽窝内血凝块形成障碍,使骨组织易发生继发感染,创伤产生的组胺影响伤口愈合,创伤骨组织使组织活化剂释放,导致血凝块发生纤维蛋白溶解导致形成DS。
甲硝唑对厌氧微生物有杀灭作用,它能破坏厌氧菌细胞内的DNA链,抑制DNA合成,起到抑菌和杀菌的作用,抗菌谱广,渗透性好,局部应用可减少甲硝唑的副反应,包括胃肠反应、头痛、眩晕和白细胞减少等,能有效地杀灭各种需氧菌、厌氧菌,促进创口愈合[2]。碘仿在遇到化脓创面渗出物、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或某些细菌产物时能缓解分解产生的游离碘离子,具有长效杀菌作用,对组织无刺激,能减少并吸收创面渗出物,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进创口愈合等优点。明教海绵是天然性水溶性高分子多聚物,具有纤维多孔结构,可促进血小板破坏后释放凝血激活酶,在作为药物载体的同时,填塞拔牙创,利于拔牙止血,易吸收,可不必取出。
作者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发现将碘仿甲硝唑明胶海绵放入拔牙创内,使术后DS的发生率降低至0.6%,显著低于明胶海绵对照组。本方法操作简单,取材方便,使药物在局部的浓度高,避免大剂量的全身用药,安全有效的预防:了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的干槽症的发生,易于让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生命教育的思想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首次提出的。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依据生命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理解生命与生活的真正意义。注重其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关注其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过程。随着这一理念的提出。生命教育问题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得成效,逐步唤醒了教师对学生生命、个性等的尊重,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本文将生命教育理念运用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阐述了一些较为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一、生命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运用生命教育的理念
高职生虽然也是大学生。但他们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强。组织纪律观念淡漠。自律性差。他们当中有的过早地世故圆滑,得过且过或游戏人生,有的则打架斗殴,网瘾吸毒,甚至杀人或者自杀。他们既面临着学业、就业、情感、家庭贫困和人际关系等诸多人生事务的处理,倍受着“何以为生”问题的困扰。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多元化,信仰的失落,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的贫乏,使得他们又深陷“为何而生”的意义迷茫和生命困顿。面对教育对象的这些基本问题和特点,作为培养人的灵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必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引导他们生命的健康成长,促进人性品质的完善,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好好活着,活出意义。所以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渗透生命教育理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生命教育理念的缺失,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运用生命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大多能够按照学校的规定完成教学任务。至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考虑得不多,存在生命教育理念的缺失。许多教师把上课仅仅作为一种任务,缺乏生命的激情;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虽有关于生死、事业、幸福、情爱、道德等“如何做”的引导,但功利化非常严重,只教人“何以为生”的本领,不教人“为何而生的思考”,只问“know how”,不问“knowwhy”;一些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满堂灌,不顾学生的感受和反映。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缺乏同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对话;一些政治教师在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时,方法简单、粗暴,存在着压服、驯服的现象。对学生的一些正当合理的需要和一些实际问题缺乏必要的关爱和帮助。思政课教学中缺失生命教育理念的状况,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生命的个性和多样性,所以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三)“以人为本”的社会呼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生命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也是当前社会的基本特点。而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它是一种高级的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是人与人的心灵的沟通。因此。政治课的教学要完成培养人这一基本任务,就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重视生命教育,因为生命教育本身就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所以从这一层面出发,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必须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把学生当“人”看,尊重学生的生命及其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人性的完善,关注学生生命意义的提升,用人性化的方式去教育感化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德育的本质特征。如果离开了“人”这一根本尺度和基本法则,那么一切所谓知识的传承、心灵的沟通,能力的培养、素养的完善,都将成为空话,德育的功能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受到挑战。
二、生命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生命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了一些看法:
(一)教学目的上,应该把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幸福成长作为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而不应该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这是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生命教育理念的基本指导思想
1.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观。落实教学目的,教师是关键。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生命教育的意识,掌握生命教育的知识、技能,对其中的危机状况能够实施准确而有效的指导、干预和救助。增强教师的生命关怀情感,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严禁教师体罚、虐待学生,或采用辱骂、讽刺、挖苦等形式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无论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各类课外活动中,抑或是平常的师生交往中,都要有这种思想。并在此理念的支配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2.要求教师放弃原来的应试教育的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且是为了培养人,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度挖掘教学内容背后蕴含的教育资源,提炼出一些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情感目标、价值目标等。然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情感、价值等素养,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提高能力,发展智慧,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品德,丰富心理、道德和法律素养,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幸福成长。
(二)教学方法上,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性、个性和生命的多样性。彰显人文关怀,而不应该“目中无人”,漠视学生鲜活的生命,这是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生命教育理念的突破口
1.情感渗透法。情感是教育的生命。教师应该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主体,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通过教师的激情、真情去感染学生,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求知,正确对待人生基本问题,为今后人生的发展多思考、多准备。
(1)要以情育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始终发挥情感的作用,这种情感主要渗透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情绪去感染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一种快乐感。假如一个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理不直、气不壮,讲起课来没劲、没味、蔫巴巴,试想学生会听的有味吗?第二是渗透在案例教学中。对于案例,不能读稿子,念稿子,始终坚持以自己的
语言把案例有声、有色、有情感地宣讲出来。让学生处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来体验,通过体验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打动人心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第三是渗透在讲授法中。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坚持以生动的语言、有节奏感的语调、幽默感的方式用情、用心去教,去引导。
(2)夯实师生的情感基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教师就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有个性和多样性的生命主体。主动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生活苦恼、情感纠葛、理想信念的迷失、经济贫困以及就业等问题。这样,师生关系就会非常融洽,彼此之间就能架起一座沟通和信任的桥梁,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教师的教诲学生就会愿意听,觉得是中肯的、是对他有好处的,从而变原来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主动思考人生问题,思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今后的人生做准备。
2.生命体验教育法。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从理论到理论。假大空,学生不愿听,教师教得没劲。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特别注意了研讨,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内以及课堂外创设一些实践活动情境,如参观监狱、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旁听法院庭审、观看影片、辩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悟,在体验和感悟中接受教育,洗涤心灵,陶冶情操,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掌握以及中国化的理论,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和学生生命相联系的情景来进行体验,如参观临终病房、墓园、或者写遗言、墓志铭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升华,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是短暂的、也是宝贵的,生命中生理生命、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是多样性的,从而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主动学习,寻求个性和多样化的发展。
3.因材施教法。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等,结果导致人性的扼杀,个性的丧失。因此,渗透生命教育理念的政治课教学一定要关注大学生的个性的培养。因为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没有创造性。
(1)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施教。我们的教育要人性化、个性化,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施教。对“性格豪迈”者应对酒当歌,直陈事理;对“小桥流水”者应缠缠绵绵。动之以情;对“润物无声”的安静者,要娓娓道来,潜移默化;对“震耳发聩”型的暴躁者,要春风拂面,晓以利害……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得以发挥,良好的个性品质得以塑造。
(2)着力弘扬学生的主体性。高扬人的主体性,是教育人性化的要义。人的主体性是人的个性的本质特征。所以思政课的教学要从过去那种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病态教育中走出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在知识建构、能力培养、性格塑造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种素养和品质才能得以形成。
(三)教学内容上。应该把生命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而不应该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盲区或弱区,这是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生命教育理念的核心表现
1.生命观教育。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有且仅有一次,生命是非常宝贵的。我们每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应该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要懂得欣赏生命的美好,要有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让我们用生命去欣赏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科学的美、人性的美等。世界之美、生活之美都是生命赋予的。要懂得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要相信自己,发现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生命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2.人生观教育。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它通过生死观、幸福观、恋爱观、苦乐观等表现出来。一个人有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决定了他的人生是否幸福、是否有意义。人生观对于整个人的一生起核心和引领作用,指导着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如何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因此,政治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用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挫折观教育。俗话说的好,人生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挫折和苦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苦难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往往是在战胜困难、厄运等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受着父母双亲和长辈们的宠爱,很少独立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直都是顺风顺水,耐挫折和困难能力较差。进入了大学就不一样了,无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因此。政治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必须面对,它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加强抗挫折的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战胜苦难的意志和心理品质,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和生活。乐观地面对人生、面对世界、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