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文化课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5: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文化课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化课教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99-02

在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和文化课程对学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其中文化课对学生的专业发展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现在,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学面临困惑,如何改善文化课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是每一位中职学校文化教师应认真考虑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文化课的教学现状

1.学生方面。中职学生文化底子薄弱,很多学生的学业未能达到初中合格水平,甚至有些只有小学五六年级的水平。他们对文化学习兴趣不大,提不起精神来,同时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信心不足,目的性不明确,因此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对文化课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上课聊天、睡觉或者偷偷躲在下面看小说、玩手机等现象时有发生,学生以“混”的方式来打发学习生活。

2.教师方面。文化课在中职学校的地位很尴尬,文化课教师也是人微言轻,对自身教学地位有点无奈。大多数文化教师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程度远远超过对文化课的兴趣程度,并且由于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方法和习惯不良、教师教学方法欠佳等原因,课堂上常出现教师提问而学生没有回应的现象。因此,文化课教师会感到无奈、尴尬,无法正常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显得被动低效。同时中职文化教师还普遍存在教学任务较重的现象,教师上课就更苦更累了。

3.教材方面。大多数中职文化教材多年一个样,老格式,老模样,一味强调系统周全性,较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切近生活实际,与学生生活、学习脱节,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实用性差,学生一看就不喜欢,没兴趣。同时教材内容繁杂,可读性不强,加上中职学校每周实际文化授课时数少,使得文化课的教学出现“教”与“学”的不适应问题。

4.学校方面。各个中职学校对文化课重视程度不一,缺乏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特别是学生的学习都缺乏必要的压力。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特别是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要求在不同的学校,甚至是同一所学校里,都有不同的观点。这种观念上的混乱,给中职学校的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文化课的教学。

二、分析中职文化课现状的原因

1.学生方面。中职学校的生源历来就是普高择优招收结束之后,才由中职学校招生,甚至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生初中还没毕业就来上中职学校,这种招生程序决定了中职学校出现普遍存在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并且许多学生也没有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同时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复杂,有很多学生认为到职业学校来学专业课,是为日后就业做准备的,他们认为文化和专业是两码事,学不学无所谓,就对文化课缺乏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迫于家长的压力被动地到中职学校求学,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和积极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成为文化和专业的双困生。

2.教师方面。首先,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的主要来源有三:一是大学毕业生,刚走上讲台,既缺乏经验,在大学里接受的又是普通中学的教材教法的学习和训练,其二来源于初中,其三来源于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意识相对较弱,较早从事中职文化课教学的教师或走上学校领导岗位,或跳槽到普通中学,导致长期从事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教师较少,整体的职教意识和改革意识不够强。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的往往只是教材上的知识点,缺乏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同时中职学校里的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普遍较少,缺乏对专业方面知识的认知。其次,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导致中职学校师资非常紧缺,包括文化课教师。很多文化教师每周的教学任务达到了18节以上,教案也在3个以上,教学工作非常辛苦。同时大部分文化教师还兼了班主任工作,除了上课还要处理班级事务,因此会感到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无暇顾及知识更新和教学改革,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教材方面。各学校的学生水平有差异,开设专业不尽相同,很难以找到统一合适的教材。因此文化基础课教材的内容很少与专业课程相联系,教材内容和专业课知识缺乏联系使得文化课教学显得更加抽象、枯燥,学生对文化课学习就缺乏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难、厌、怕、弃”的现象。其次,文化课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学校专业课课程安排也存在矛盾,各专业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难度和深度的要求也不太一致,这使得文化课知识的教与学滞后于其在专业中的应用,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专业提供服务。

4.学校方面。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没有哪一位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学质量的,许多中职学校强调以专业技能为核心,文化课切合学生实际,务实而又灵活地为学生的专业服务。但是,在现实中有两种偏颇,一是把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狭隘地定为专业技能考核和专业理论考核,置文化课的教学质量于不顾;另一种是过分扩大了文化教学质量的权重,对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不够热心,把抓文化课教学质量当作首要任务。

三、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强化中职文化课教师的职业教育意识。中职学校有必要把教师的职业教育意识培养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业务考核,督促树立并强化执教意识。从目前来讲,中职文化课教师急需树立两种意识:首先是文化课教学的职业素质观,把文化课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角度来认识,只有价值取向正确,教学才能有针对性;其二是发展的激励的全面的学生观,要以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职高学生,挖掘亮点,激励特长,保护个性,绝不能只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

2.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使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符合“必需”、“够用”的原则,激发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学的原动力。中职学校的教育是为社会输送具有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因此文化教师必须认清文化课的基础与工具作用,注意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把握住“必需”、“够用”的原则,在培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目标的促使下,根据综合职业能力课程理论对中职文化基础课进行定位,精选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课素养,以适应未来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内容为必学知识,挑选与专业相关,能同学生的职业能力联系得上的内容为选修知识,以能拓展学生视野,启动学生思维和感受能力的文化课内容为任选知识。对教材进行精心筛选,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以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达到学有所长,教有所用,从而切实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

3.教学模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行之有效。这是文化课改革的关键。一套教材再好,教改组织再完善,老师的教改热情再高,如果学生厌学,不学,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废蜡。所以,好的教学模式和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教师一定要摸清中职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想法找出他们学习的兴趣点,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但因为学生的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学习行为和习惯也不可能一下子得以改进,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过高过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修改相应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要“浅”一点,讲授的步子要“小”一点。多给学生鼓励,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实现预期目标,从而增强自信,不断进步。教师对各种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法都要充分利用,同时要加强学习研究,借鉴他人优秀做法,在教学过程上多运用互动式、问答式、启发式等全员参与的形式,在检测上多使用客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方式,大胆地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试验,创新求异。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让我们中职学校的文化课堂气氛活起来,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教学的最佳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取决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出现的大多数错误都是由于对概念理解不清,所以我们教师要注重最基本概念的讲授,向学生系统传授基本可行的解题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在阅读中、做题中理解概念,避免片面追求“灵活技巧”的解法。杜威说过:对手段的不考虑就是对目的的不严肃。只要手段对了,方法得当了,中职生一样学得津津有味。

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如校园里的名人名言、励志格言等都能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保持情绪饱满的状态,要充满对学生的信任,对学生探究学习的行为和成果要给予充分的鼓励,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良好兴趣。在课堂上要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并建立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同时在课外积极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如读书活动、学术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等。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通过活动,能获得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其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后,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让他们在愉悦、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用自己的情感体会来接受学习。因此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错误、遇到挫折时,教师要多用鼓励的言语和动作。当学生有进步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当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更要耐心地进行交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即使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教师也要尽可能肯定其合理的方面,并恰如其分地进行肯定、赞许和鼓励,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教学持续有效地进行,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发展。

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的现状警示我们在加强专业技能教授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对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培养。本人相信,尽管目前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学情况不容乐观,但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育教学的现状一定会大有改善,最终展现它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季红.浅谈中职文化课的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10,(9).

[2]孙秀琴.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思考[J].教育界,2012,(4).

篇(2)

笔者从事中职文化课教育工作近20年,深深感到:中职文化课教学必须要深度进行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才能更好地推动中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一、中职文化课教学现状、弊端及原因简析

笔者认为,当前中职文化课教学虽然有一些改革,但总体现状仍是:耗时、费力、低效。文化课老师大都循规蹈矩地按教学大纲要求,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计划制定的教学任务;大都僵化地遵循普教的教学模式授课,完全不考虑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学力差的现实。这样做的结果是造成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为两张皮——老师虽然在台上大讲特讲,学生却不买老师的账,在台下我行我素——教者谆谆,听者昏昏。形式上学生接受了1-3年的中职教育,实际上老师付出了不少,学生却收获甚微。老师埋怨学生笨,学生埋怨老师不会教。造成这种状况的浅层原因可概括为:文化课教学脱离学生现实,远离生活实际,背离职教特点。深层原因可概括为两点,一是中职校和老师们职业责任感不强,得过且过思想严重,没有对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进行行之有效的研究和探索。二是学校老师们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长此以往,对中职学校发展不利,对中职教育不利。

二、改革思路设想及对策

笔者认为,中职文化课教学改革要力求理性和务实。基于三层考虑:一是中职学生学力差、底子薄;二是中职文化课是辅助课程,课时比重小;三是中职培养的是一线的技术工人。所以中职文化课教学改革要抓住一个“实”字进行突破,强调一个“活”字大作文章,求得一个“用”字作为目标。务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1、学校及每位老师务必要认识到中职文化课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急行动起来。如果继续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那后果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又耽误了学生青春,既滞殆了老师业务进步,又影响了学校声誉及发展。只有从思想深处内心深处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大家才会自觉地爆发出热情的改革力量。这是文化课教学改革的思想基础和前拉引力。

2、学校成立文化课改革创新领导小组,确定课题,保证组织有序,领导有方,改革得以有持续深入进行。这是改革很重要的组织保证和后推力。只有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文化课改革创新领导小组,确定课题,责任到人,全员参与,大家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全校一盘棋才能取得改革的良好成效。

篇(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职院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探析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5日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这里的“高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既要求有高素质,也要求有高端技能。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大力推广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得到加强,而高端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却没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以至出现了“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特别是那些订单培养的专业和院校更明显。针对这种情况,高职教育界进行了很多改革和研究,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从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这一角度进行思考。

一、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她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习俗、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内容,也就是所谓的文化遗产。她不仅蕴含有高深的哲学智慧、伦理、道德,而且还蕴含着突出的文学、艺术魅力,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遥遥领先于世界,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然而,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高职院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或技校发展而来的,在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质相对欠缺,导致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学习缺少热情,学习上主动性不够;另外,在物质主义的诱惑和挤压下,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缺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民生的关爱,缺少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态度。通过对我院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企业专家的反馈,企业不是对学生的能力不满,而是不满意学生的工作态度、责任心等问题,其实就是毕业生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这种知识结构对其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将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应正视高职学生的不足,及时进行有效的补救,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被忽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培养社会生产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把“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培养目标理解的极其狭隘和功利,认为“职业技能培养是第一要务,素质培养可以慢慢来”,使得“中国的高职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技艺型高校,被认定为没有学术性,不需要人文学术领域”的地方,甚至沦为“岗前培训机构”。特别是那些理工科类高职院校,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时特别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训练,有意加大专业基础课和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人为削减文化课的课时,甚至提出“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笔者以2011-2012学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课表为基础,对全院现有的26个专业09、10、11三个年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只有文秘专业在大二开设了传统文化必修课,开设时间也仅为一学期。可见,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陷于被忽视的尴尬境遇。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材,大多数是针对本科院校编写的,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内容不够通俗易懂,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少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专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而编的实践性较强的教材。而且由于当今中国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出现了严峻的生存环境,激烈的社会竞争,新生代的学生思想也不断“现代化”了,残酷的生活现实也改变了他们的一些传统观念,这些新的因素应该在中国传统文化课教材的编写中有所考虑。

二、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实践探索

在高职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是非常必要的,为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效提升他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实践方法。

(一)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课内容,分专题进行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课内容浩繁,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科技、艺术等基础知识和理论,有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四个层次,如果教学时面面俱到,在有限的课时下,中国传统文化课往往成了中学历史课的再现或几门专门史(比如文学史、艺术史、宗教史)的大杂烩,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经过分析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课应该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专业需求精心选取内容,组织材料,并把教学内容整合成若干专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来教学。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通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学生对一些比较具体的、与社会现实结合紧密的内容感兴趣,如民俗等,而对一些抽象的内容如哲学、伦理、制度等兴趣不大。文科专业的学生对民俗、艺术、文学、宗教比较感兴趣,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对民俗、科技、艺术比较感兴趣。综合而言,学生对那些直观具体、生动有趣,与生活现实关系密切的内容比较喜欢,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尽量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不同专业学生的爱好及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如哲学、伦理等内容,应根据专业需求有所取舍,注意教学方法,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讲授,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以致用。

(二)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多举办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主题活动。高职院校的学生好动,自控能力较弱,喜欢轻松愉悦的学习方式。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不能仅在教室里,应适当走出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挖掘身边的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从历史学、哲学、政治学、文化品格、审美情趣、书法艺术、名胜古迹、民俗风尚等层面进行多角度的构建,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其中,可举行书法比赛、书画展览、古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参加相关的传统节日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由来和特有的文化内涵,组织各种文体社团和协会,如书法协会、武术协会、话剧社、旅游协会、天好者协会等。这种活动形式互动性感染力强,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把专业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彰显文化活力,使社会课堂一体化。

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学院配合相应的机制和隐形环境的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模式,把课堂融入社会,可以采用实地讲课,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企业工厂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教师真正起到一个创设者、指引者的作用,为弥补文化课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还可以引进一些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来校讲课,充实高职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与社会教育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三)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国传统文化课是一门理论性强、叙述性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多采用课堂讲授方法进行教学,而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在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及知识的运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这种单纯的理论知识的灌输,出现了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教师如果运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选择传统文化的经典案例进行多角度、多途径的解读,揭示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灵的感悟、视听的愉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案例教学可以把图像、动画、录像及解说等运用于课件之中,使博大深邃的传统文化形象地展现于声音、图像、动画之中,使其枯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教学的现场感和生动性。还可以将一些只能在民俗博物馆看到的民俗收藏珍品的照片、濒临绝迹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的录像及一些国粹工艺的动画直观展现出来,既增强了视听效果,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元的网络平台,设置网络课堂,与学生在线互动,指引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应立足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专业特点,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科特点,适当弱化理论色彩,加大形象和通俗的比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一、中职教育文化课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我国教育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了满足。有的学生文化课学得不好,考不上普通高中,家长由于盼子女成才,寻找另一条出路,于是让子女报考中等职业学校。而这些孩子考不上高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文化课不过关,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普遍偏低,来到了职业学校后,对文化课也没有学习兴趣,看到文化课程就恐惧,甚至对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产生厌恶心理。学生的思想有了固定的模式,避开文化课,他们来到中职学校就是想学一些专业技术,为找个好工作打基础,因此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教师也就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令人担忧。

对于文化课教师来讲,面对学生极差的文化基础,极易产生急躁情绪,因为他们不明白学生为什么连这么简单基础的知识都掌握不了,并以对普通教育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职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果,在无法达到预期时,往往会产生厌烦倦怠心理,而这种心理又反过来影响学生仅有的一丝学习热情,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 深刻认识中等职业教育,改变自己的学生观

(1)中职教育责任重大、前景广阔。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还需要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中职学生将成为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他们的素质决定着中国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这就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肩上责任重大。

(2)清晰认识培养对象。我们现在的学生文化基础课成绩差。我们该如何教育、评价他们呢?分析他们成绩不好的原因:一般他们都是从小学时就跟不上文化课学习,被落下的知识越积越多,到初三想追也追不上。但他们还是有继续学习的想法,或想在中职学校学一门专业技术,毕业后可以凭自己的专业特长找份工作。可以看出,他们还是有上进心的,而且在文体等非文化课方面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3)内强素质,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师的综合素养和精神面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这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教会学生学技术”。

三、进一步明确文化课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

篇(5)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对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了固有的观念:即教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或者说要求学生只要会做能做,其他的则不必过多考虑。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家长、学生甚至一些学校、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而忽略对学生进行语文、数学等的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导致文化课教师难教,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的现象出现。面临尴尬,文化课教学亟待改革。因此,我们在本校师生中做了此次教育调查。

调查目的

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不但会给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带来较大影响,也会给专业课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因此,很有必要对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态度、文化课教师的教学态度等进行了解、分析,以便职业学校加强教学管理,端正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态度,促进专业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包括(1)学生:高一7个班近450名学生,高二5个班近200名学生,涉及数控、机电、化工、汽车维修、财会、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专业。(2)教师: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共35名。

调查方法主要是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统计和分析

(一)学生方面

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目的不明确调查发现,学生中有40%喜欢学专业课,却只有13%愿意学语文、数学、外语(另外47%的学生回答对所有课程都不感兴趣)。但从图1又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但大部分学生还是觉得文化课对日后专业课学习是有用的。可以看出,学生对文化课“又爱又恨”。一方面,出于对专业技能学习的渴求,造成了学生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另一方面,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他们似懂非懂、隐隐约约地感觉文化课对专业课有用,但不知道真正有用在什么地方。由于文化课底子薄弱,学生对文化课学习提不起精神来,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强行“灌输”,对他们学习文化课的意愿将是“致命”打击,直至他们失去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文化课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图2可知,中职学生文化课学习困难有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职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他们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职业学校学习的,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抱有“到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课普遍经历一个由听不懂到听不进再到很反感甚至提起文化课就“头疼”的过程。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兴趣。在图3中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教师在上课时与学生多交流。文化课教师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心理,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专业应用,不但能提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师方面

文化课教师对自身教学地位有点无奈对文化课教师的调查得知,87%的教师认为所教班级的学生对专业课更感兴趣,对文化课感兴趣的学生只占11%。由于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差、学习方法和习惯不良、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教师教学方法欠妥等原因,文化课课堂上常出现教师提问、学生没有应答的现象。每当这时,文化课教师会感到很无奈或尴尬,教学显得被动低效。

文化课教师对所教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模糊不清由图4、图5和图6可知,由于教材等原因,许多文化课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缺乏了解,对所教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模糊不清。所以,在教学上与专业缺乏联系。由于缺乏与专业的联系,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更显得抽象、枯燥,学生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难、厌、怕、弃”的现象。

调查总结

(一)学生方面

从客观方面看,中职学生是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群体。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较差,有的学生自卑、偏执、不服从教育管理。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业基础较差,尤其是数学基础差。从主观方面看,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复杂。有很多学生认为来中职学校就是为了学习技术,为日后就业做准备,这部分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但也有较多的学生是迫于家长的压力被动地在学校“混日子”,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和积极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教师方面

篇(6)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对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了固有的观念:即教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或者说要求学生只要会做能做,其他的则不必过多考虑。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家长、学生甚至一些学校、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而忽略对学生进行语文、数学等的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导致文化课教师难教,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的现象出现。面临尴尬,文化课教学亟待改革。因此,我们在本校师生中做了此次教育调查。 

调查目的 

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不但会给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带来较大影响,也会给专业课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因此,很有必要对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态度、文化课教师的教学态度等进行了解、分析,以便职业学校加强教学管理,端正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态度,促进专业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包括(1)学生:高一7个班近450名学生,高二5个班近200名学生,涉及数控、机电、化工、汽车维修、财会、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专业。(2)教师: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共35名。 

调查方法主要是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统计和分析 

(一)学生方面 

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目的不明确调查发现,学生中有40%喜欢学专业课,却只有13%愿意学语文、数学、外语(另外47%的学生回答对所有课程都不感兴趣)。但从图1又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但大部分学生还是觉得文化课对日后专业课学习是有用的。可以看出,学生对文化课“又爱又恨”。一方面,出于对专业技能学习的渴求,造成了学生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另一方面,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他们似懂非懂、隐隐约约地感觉文化课对专业课有用,但不知道真正有用在什么地方。由于文化课底子薄弱,学生对文化课学习提不起精神来,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强行“灌输”,对他们学习文化课的意愿将是“致命”打击,直至他们失去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文化课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图2可知,中职学生文化课学习困难有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职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他们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职业学校学习的,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抱有“到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课普遍经历一个由听不懂到听不进再到很反感甚至提起文化课就“头疼”的过程。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兴趣。在图3中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教师在上课时与学生多交流。文化课教师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心理,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专业应用,不但能提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师方面 

文化课教师对自身教学地位有点无奈对文化课教师的调查得知,87%的教师认为所教班级的学生对专业课更感兴趣,对文化课感兴趣的学生只占11%。由于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差、学习方法和习惯不良、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教师教学方法欠妥等原因,文化课课堂上常出现教师提问、学生没有应答的现象。每当这时,文化课教师会感到很无奈或尴尬,教学显得被动低效。 

文化课教师对所教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模糊不清由图4、图5和图6可知,由于教材等原因,许多文化课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缺乏了解,对所教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模糊不清。所以,在教学上与专业缺乏联系。由于缺乏与专业的联系,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更显得抽象、枯燥,学生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难、厌、怕、弃”的现象。 

调查总结 

(一)学生方面 

从客观方面看,中职学生是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群体。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较差,有的学生自卑、偏执、不服从教育管理。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业基础较差,尤其是数学基础差。从主观方面看,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复杂。有很多学生认为来中职学校就是为了学习技术,为日后就业做准备,这部分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但也有较多的学生是迫于家长的压力被动地在学校“混日子”,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和积极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教师方面 

篇(7)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尤为突出,面临尴尬,亟待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生源质量偏低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对策,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教育系统内部认识偏颇使文化基础课教学被“忽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3.教学评价问题使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分量”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容易得多。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作用。

4.学科定位模糊使文化基础课迷失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究竟以初中补习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课程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存在的难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压力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能够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又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需要相对大一些。而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在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教学深度,如果严格按教学大纲安排教学,教学几乎无法进行,如果弃教学大纲于不顾对策,又何谈保证教学质量,正所谓“教深了不行,教浅了还不行”。如何按“职教性”特点定位文化基础课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对策

1.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篇(8)

一、文化课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随着不同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各类艺术学校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各地,致使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许多学生是因为文化课不好,或对学习没兴趣,才考入艺术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由于专业的特殊原因,中等艺术学校文化课的有效教学时间不到普通中学的一半。其间,各类演出、比赛等社会实践演出活动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教学计划难以保证实施。教师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有劲使不出,甚至还要背黑锅,这样大大地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师资队伍不稳定

艺术类学校由于以专业学习为主,编制以专业教师居多,文化课教师编制不够,主要依靠外聘教师来授课,现在的文化课教师都担当多班、多头的工作量,一些文化课教师同时还担任着班主任工作,工作量大,不能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教学上。如果大量地削减工作量,教师的工资收入又太低。这样一来,教师流动性大,师资队伍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连续性。

二、如何提高中等舞蹈学校文化课的教学质量

一所学校能不能办好,教育质量高不高,都取决于人,取决于教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第一线的教师。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对教师的管理,一定要抓住这个核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具有了工作的积极性,才会对工作抱以极大的热情,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得以发挥,才能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体力获得尽可能高的效益。

(一)转变固有观念,正确认识学生。

舞蹈学校的特点,是学生重专业,轻文化,底子差,教师面对这样一些学生,往往背负着很大的压力,在教学上有畏难情绪。不转变这一观念,不能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是很难搞好教学工作的。长期以来,我们以分数划线,只认可读书好的学生,不承认学生的其它天赋,而若只以分数论英雄,难免会扼杀许多可塑之才。今日之中专生,文化基础方面可能差一些,但一定有他的强项所在。有其长必有其短,扬其长则人人皆能。因材施教,首先就要区分他是何种智能之才。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端正教学态度,明确培养目标,完善教学组织,探索出适应中专生源现状的新的教学之路。所以,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二)管理科学规范,教学方式多维立体。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在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下实现的。舞蹈学校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及专业的特殊性,所需要的授课者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家”。集中表现为授课者的组织技巧和表演才能,如何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完成知识的传授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呢?这是领导和教师一直都在思考实践的问题。教学管理要科学规范化,教学方式要多维立体化正在成为我们自我完善的一个方向。

艺术类中专生文化基础较弱,主要体现在数学、英语等课程上。对于这些课程的教学,简单说,就是从总体上降低标准、降低难度。比如数学,只进行基本概念、基本问题的学习,而不再进行公式推导、综合题目的演算,深浅有度,以学生能掌握为度。也就是说,在课堂主渠道上,以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组织教学。现在中专生的出路多了,不仅可直接就业,而且可升入高校,但两个出路,对应的文化基础是不一样的。在同一课堂上两者兼顾,往往顾此失彼,甚至两者都顾不了。因此要抓主要矛盾,要联系学生实际。千条万条,学生能接受是第一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又有什么用呢?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低,但总有差别,让学生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先学会怎么做,再明白为什么这么做,似乎更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否则,理论上讲得很多,但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道理似懂非懂,那就好像煮了一锅夹生饭,所以理论与实训应同时排入课表。

(三)实现民主、科学管理,调动教师发挥“自主”精神。

现代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管理就是要制度化、规范化,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可以通过民主监督,使计划、监督、检查、总结、反馈形成较为完整的管理系统。由于教师参与制度的制定,大家都必须严格遵守,没有人可以例外,增强了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证了管理的公正性,能者上、庸者下,真正做到公平竞争,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就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自觉”精神。教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必然会在自己的“责任田”上得以施展,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运行管理机制。

篇(9)

据职业教育现状分析,职业学校的好多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普遍较差,甚至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加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即使进了职业学校的门,依然是抱着混日子的态度,部分同学不论你怎么引导教育,对文化课的学习就是积极性不高,有些甚至连专业技能操作也逃避。面对这些教学中的困惑,我们不得不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

 

现我结合多年中专数学课的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学习方法、对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学习的态度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现状调查

 

新生入学时,我对我所教的学生开展调查:问题1、同学们对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是否感兴趣,有没有信心学好?问题2、学习过程中是不是需要老师不断的督促才能学好?问题3、你觉得专业课还是文化课更重要?问题4、你觉得文化课知识有何作用?

 

从以上调查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对自己的所学专业比较满意,学习较为主动、自觉,学习重点明确,能够正确对待文化课与专业课,他们学习习惯良好,乐于实践、乐于实习。

 

这部分占学生总数的20%多;另一个层面则完全相反,他们厌学情绪明显,消极应对所学专业,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这部分学生也有近60%。还有一个层面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比较茫然,似乎是处于学与不学的十字路口,这部分学生也占了被调查学生总数的近20%。以上问题的回答表明,大多数中专生对文化果的学习缺乏学习兴趣,也没有学习主动性,因为他们不能明白文化课的开设对专业课学习和今后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数学学科的学习就只要掌握简单的运算就行了。

 

二、成因分析

 

通过分析,出现这样的状况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品行习惯: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大多是初中毕业生中学习和思想后进的学生,在学习上,他们也就相应的表现为对学习毫无兴趣,一看到书本就头痛,一上课就想逃课,精力全不在学习上,近而形成“品行差—学业差”的恶性循环。

 

2、没有了升学压力的驱动:中职生从小学到初中所接受的是基础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针对“升学应试”。而进入中职学校后,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都将围绕“为自己的未来谋生作准备”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对文化科考试或考核的要求不高,往往使学生放松了对平时学习的要求,进一步造成了中职生学习的弱化。

 

3、自控力较弱:中等职业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都处在青春成长时期,对书本以外的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对科学进步所带来的新生事物如:电子游戏、虚拟社会、网络空间等更是爱不释手。面对这些新生事物的诱惑,中等职业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远比普通高中学生差。因此,如果不能把他们学习上的问题解决,他们将荒废自己的学业,而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4、学科认知偏差: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在意识到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差异同时,又片面夸大了专业学科学习的绝对作用,忽视了文化学科的学习,殊不知学科之间还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内在联系。如果文化学科学不好,那么对“学习”活动中的共性问题,或者说学习方法一般就掌握不好,这就会使本来就有难度的专业学科学习难上加难,进而影响到他们各学科的学习信心和效果。

 

5、家庭原因: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让孩子到学校读书单纯是为了孩子不在社会上学坏,而对学生提出学习成绩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三、相应对策

 

中职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是他们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表现出来的不良学习状况,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中职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同时,这也势必影响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纠正和克服中职生的不良学习状态,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涉及方方面面。

 

1、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素质观。首先,是上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向学生介绍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地位和作用,介绍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让学生对中职学校以及相关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明确对专业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是要让中职生弄清学校条件与自身成才的辩证关系,明白学校只是其成才的外部条件,自己的努力奋斗才是成才的关键。让学生知道既然成为一名职专生,就要正确评价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扬长避短。再者,是让学生明确专业学科与文化学科之间的辩证关系,懂得专业学科的学习离不开文化基础课的奠基,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绝不可想当然地认为职业教育就是相关的专业教育,而舍文化课取专业课。

 

2、抓好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校职业教育特点我校开展“大创新”“大改革”为主题的教学改革从教育教学环节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有正确的课程观,开发校本教材。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非常快,一部教材从编写到发放至学生手中时就已滞后,我们不能让学生看着自己家里的电视机进入彩色和平板机时代却上着黑白电视的原理与维修课,而应对教材内容予以与时俱进地大胆删减和补充,要让学生觉得他们学的东西是实用的、是时髦的、更是最新的。其次,要把握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方向。

 

中职生大部分都认同专业课学习而忽视文化课学习,在他们的认识中,很难一边“之乎者也”一边手拿电铬铁。所以文化课教学不应“清谈”,而应围绕为专业课服务的总体思路做出相应的改革,让文化课真正与专业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积极营造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客观、关心、鼓励和帮助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在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的同时,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和持久的关注,有效地缓解他们的焦虑心理。学生只有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才不会有因失败而受惩罚的恐惧,才不会退缩而敢于尝试学习。

 

4、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篇(10)

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已逐步在侧重专业减弱文化学科比重上形成了共识。现在职校诸多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所开设的文化课几乎都是同一种方案,这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成长是不利的。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对各文化学科知识的需求是有所区别的。要充分利用文化课这一阵地来辅助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就有必要综合分析行业需求,大胆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构建一套与专业课结合更紧密、更贴近学生实际专业需求的课程设置方案。

现行的文化课教材学生都不太喜欢看,更不喜欢学,其内容不够生动,不贴近学生,不接近社会。课程改革也可尝试以专业为模块,整合基础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为专业技能课服务。每个专业都有一套切实可行适合学生实际的文化课教学模块,即所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文化课与所学的专业需求相结合。这就要求开发适合本校的若干课程,也就是我们提出的职校文化课教学应有专业化倾向。

二、依据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因而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内容,在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为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必须突出实用性。以实用、适用、够用为宜,即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力求切合职业学校的实际,适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就业的需要。

如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多种能力,既要有输入信息的倾听能力,更要有输出信息的说、写能力。一个合格的导游,必须要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广阔知识面,但该专业对各学科知识深度挖掘的需求显然不及对广度的需求。因而该专业在教学内容甚至科目上就应拓宽教学内容广度,降低教学内容难度。

三、变革陈旧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职校学生相对普高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对枯燥的理论式说教方式,容易产生厌倦、腻烦心理,但乐于实践、乐于动手。作为文化学科教师可以适当尝试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走入实验室、走向社会,让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到相关实践活动中去,努力把文化讲授课变为实践课。

以前我们常说教材要讲体系,教学要讲完整,但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教材不一定讲体系,只要存人文知识和实用知识就可以了,教学也不一定要完整,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足矣。课堂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吸引学生参与,就是一堂好课了。开展案例教学,其目的就是以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展自主学习,案例就是一个有悬疑的案子,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成功的诱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每位任课教师每节课必须备好一个案例,并且能融合有关知识。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对相关专业必须有足够的了解。

以酒店服务为例,工作岗位可以是迎宾服务,前厅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娱乐服务,结账服务等。我们英语教师就可采用“角色扮演”方式将学生带入模拟餐厅组织教学活动。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老师充当课前的设计者,学生充当了顾客、各个岗位等不同角色模拟进行口语训练。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颇有特色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参与欲望应该大有提高。

四、完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发展

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课的评价,如果说还是沿袭初中基础教育阶段只以书面考核为标准的话,对学生的管理和特长发展以及专业发展都会带来不利的一面。我们可以考虑结合多种方式进行。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有学生自我反思的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评价方式、方法应多样化,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变化与发展。

如结合旅游专业的实际,旅游学校就尝试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期末考试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图示措施如下:

五、了解相关专业课,争做“双师型”教师

为了促进文化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整合,文化课的学习为专业学习提供帮助与服务,就必须对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目标上进行引导与转变。一方面要不断研究学生个性差别,另一方面还需要对相关专业有所了解。通过找到学生现有学科知识基础和专业岗位知识需求的切合点,来寻求更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

可采用鼓励文化课教师根据自身所长和学校需求,学一门专业知识与技能,使文化课教师也掌握一门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让文化课教师也成为“双师型”教师。

篇(11)

一、艺术生文化课学习的眼高手低

艺术生中有很多是从小喜欢音乐、美术或因家长意愿就选择了发展艺术特长,但大多数是到初中乃至高中文化课学习成绩不好,而看中艺术生高考文化课录取分数低、高考升学率高,于是把学艺术作为高考捷径,转而开始学美术或音乐。无论是哪种情况,一般来讲,艺术生的文化课水平偏低,他们选择的学习道路决定了他们与文化生有很大不同。

(一)在高考文化成绩的要求上

虽然平时和文化生用一套教材,高考时用同一套试题考查,但高考成绩却相差甚远,学习艺术专业不但意味着自己比别人多了一门技艺,多了对艺术的欣赏和品评,还意味他们较文化生可以更容易踏进高校大门。这些也是他们轻视文化课学习的“眼高”的原因,这种思想上的“眼高”,使他们少了文化课学习需要的踏实认真,在文化课学习过程中多了“手低”。

(二)在知识的接受上

由于一方面要学习专业课,会牵扯艺术生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即使他们自己有时间,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化课的学习上,再加上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化基础原本就差,尤其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艺术生比文化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要弱很多。因而,艺术生对所学知识往往是课上生吞硬咽,似乎是听懂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深入理解;课下复习巩固环节往往也很不到位。

(三)在问题能力上

这里的“问题能力”指学生课上、课下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相长”应主要归功于“问题能力”的高低。当然,学生的“问题能力”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培养,我认为也更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领悟。学生如果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或课下没有复习,尤其是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的话,对知识就很难有疑问。美术生大多性格内敛,虽然也在听课,但缺乏激情,课堂气氛较难调动,问题能力较差;音乐生个性张扬,表现欲较强,不管会不会、对不对,都积极附和教师,课堂气氛活跃,但注意力极易转移,而且思考问题、领悟知识不够深入。总体上讲,就问题能力而言,文化班学生比艺术班学生强,重点班学生比普通班学生强。

二、艺术班文化教师教学时的“眼高手低”

《孙子兵法》中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彼”是为了“不殆”。教学中,了解了艺术生学习的眼高手低之后,在教学中我们也应注意采用眼高手低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一)“扬”“抑”结合,加强课堂管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在现代班级授课模式中,尤其是艺术生文化课教学中,教师的职责还应特别强调一条,即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一方面是尊重和弘扬学生个性,一方面是对“尊重和弘扬学生个性”的认识扭曲。这一矛盾在现代教育中的凸显给课堂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艺术性、科学性地进行课堂管理,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素质中的必备方面,传道授业解惑固然重要,而如何把道传下去、让学生听传道则更为重要。

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和不同类型的班级,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手段对艺术班文化课教师来讲是很重要的,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既体现着教师的师德,又需要师艺。一般说,在高中艺术班教学中,美术班要“扬多抑少”,音乐班则要“抑多扬少”。即美术班教学管理中多一些表扬鼓励,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的把握,注重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而音乐班则需要适当把握教学深度,避免学生课堂附和多,动脑筋思考少,造成上课表面活跃,事实上教学实效性差。当然,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的个体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实扬也好,抑也罢,其根本是教师的“威”。这里的“威”是指威信,即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做到在学生面前有威信,除了要有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学水平外,更要注意管理方式的艺术性,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包括其兴趣、爱好、品性、家庭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正日益成为艺术班文化教学的重要教学能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教学实践中,一个有着丰富知识储备的优秀文化课教师,在艺术班文化课教学中教学实效性不一定高。

(二)“深”“浅”适度,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对于艺术班,尤其是艺术普通班,则更注重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对于某些知识点甚至要采取“浅入浅出”的处理方式。即在确保掌握重点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学习内容,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增强其学习的信心,避免他们因不会而厌恶或放弃文化课学习。以我所教的政治课为例,减轻学习难度和减少了学习内容后,节省下来的时间,我主要用来帮他们整合知识点,注重点线面结合,从每一个框题都讲了哪几个主要知识点到框节课之间知识的点线面的归纳总结,使他们知道课本内容的梗概,增强学习的信心,把知识学习落实到位,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尤其是在高三有限的复习时间中,为避免他们日常的“眼高”和学习时“手低”造成的心理落差产生的自卑,减少他们学习的盲目性,在教学中,艺术班的文化教师应该多讲一些,手把手帮助学生识记理解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把两类不同性质的“眼高手低”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讲”“练”并重,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高考命题改革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但能力离不开知识这个载体,所以把知识讲清、讲透十分重要。首先,文化班一遍能讲清的知识在艺术班可能不行,要多下一点工夫,这时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对于学生一遍听不懂、记不住的知识点,教师要重讲,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可以更多,直到学生听懂。在讲解时要注意思路清晰、讲解到位、言简意赅。学科知识点构成了一个知识网,一个知识点的破解可能有助于对整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其次,理解的东西还要记住、会运用,所以练习也很重要。基于艺术生文化课学习时间有限、基础薄弱,选择什么样的练习题、难易程度、是学生自己讲还是教师讲,都大有文章可做,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班而异、因题而异。

(四)“高”“低”有别,正视学生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