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5: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国际贸易热点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

篇(1)

二、专题式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实施

专题式教学方法具体实施主要包括:专题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专题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专题教学方法的设计、专题教学手段与考核评价方式五个内容。下面笔者结合“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实际情况,作具体阐述。第一,以课程体系为主线,抓好专题化设计。为保证授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根据课时的要求、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在凸现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的同时,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反映热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要讲授的内容融合到几个专题的理论框架中。所以,根据学生对专业课掌握情况,我们对该课进行了调整、充实和优化,《国际贸易》课程的内容丰富,章节较多。根据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相对独立性,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国际贸易发展史、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发展战略等8个专题,这些专题涵盖了该课程的所有主要内容。在这8个专题下,又根据每个专题具体内容、结合国际贸易发展的热点内容设立了一些子专题……比如在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专题下又设计了几个子专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CEPA、欧盟东扩的内容、中国已经参加的和正在积极筹备参加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新情况。这些专题的设立,一方面深化了教材内容,拓展了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深度,同时又对其进行延伸和拓展,使这门课的内容在变薄、变精的同时,又厚重了。第二,站在学科的前沿,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实施专题式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且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而且教师要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高度的归纳、整理、概括、抽象能力。教师应该增加对国际贸易新理论的讲解,增加对各国如中国、美国与他国建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讲解,对WTO协定及WTO动态的了解。教师应根据时政热点来适当调整教学重点。教师应随时关注国际经贸发展动态,并及时把这些内容充实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并能用已经学过的理论来对所发生的经贸现象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如用“经济新闻播报”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焦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如,中美经贸战略对话、反倾销问题、贸易摩擦问题、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问题、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等等。第三,针对不同的专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使用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辩论法、讨论法。通过这些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口头表达能力、研究能力、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应根据不同专题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讲授方式,如国际贸易发展史、国际贸易理论专题这两个专题理论性、知识性较强,相对较为枯燥,如果直接讲授,学生难以理解。我们事先布置学生阅读一些文献、书籍,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阅读内容,并进行重点讲解。古典的和新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比较抽象,授课中教师应对各个模型作对比分析,同时补充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专题,这两个专题与实践结合较紧密,因此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源搜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新情况,并进行讨论。例如,结合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欧美是董事会,印度是办公室,中国是世界工厂”,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专题,国际贸易发展迅速,新的政策不断出现,教材滞后现象突出。因此,教师应关注时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问题、保障措施等用案例进行教学,同时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分析讨论,作为成绩记录,给学生学习的动力。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专题,采用“专题报告互动教学法”授课。做法是:a、把学生分成几组;b、课堂上安排各小组做专题报告;c、同学和教师对专题报告涉及的内容进行互动性提问,同时阐述各自的观点或互相补充;d、最后对专题内容进行重点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第四,采用新颖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音画形式表达出来,增加课堂信息量,使授课内容变得生动、丰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五,改革考试制度,鼓励学生和参与课题,切实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以免流于形式。其考核方法有:布置作业或进行专题研讨,每位学生事前都要准备好发言提纲;出小专题写短小案例,寻求解决良策;结合课程内容和现实问题,自行择题,撰写论文。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撰写文章的能力,这正是大学生毕业和未来发展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

篇(2)

教育部于2012年印发了《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教高〔2012〕5号),强调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国际贸易全英文教学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竞争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国际贸易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对调节国际市场供求关系,促进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国际贸易课程以国际化的视野向学生展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领域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求学生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专业化的英语水平,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国际贸易全英文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根据目前全国各高校在双语和全英文教学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我校国际贸易全英文课程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全英文教学时会面临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一)缺乏课程建设经验

国际贸易全英文教学要求所有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为全英文,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考试试卷、章节习题等在内的一整套全英文教学文件,这些教学文件的编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任课教师搜集大量材料,结合学科发展进行编撰。信息化时代要求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书面的教学资料,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移动客户端等信息化资源开展师生互动,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学研究。

(二)缺乏全英文教学师资

除了高校中部分在国外学习或工作过较长时间的教师,各个本科院校通常都只有少数教师可以做到既精通专业课程内容又能够用英语熟练开展专业教学活动。目前,在高校从事全英文或双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规范的全英文教学技能培训,甚至很多教师也没有出国短期访学或者交流的经历,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全英文教学质量。

(三)学生英语水平偏低

伴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在校本科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在长期的被动式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量的公共英语词汇,但专业词汇很少,英语应用能力差,尤其体现在听说能力上,这给全英文教学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由于英语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在至关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中,一方面,学生听不懂授课教师全英文讲授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学生阅读英文教材速度慢,影响教师的授课进度,从而导致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三、实施国际贸易全英文教学的建议

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推行应该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搞表面工程,而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国际贸易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制定科学的培养大纲和完善的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课程大纲的制订要以学科发展和教育部专业建设要求为指导,参考国内外高校国际贸易领域教学实践和我国外贸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模块化的工作流程为思路,详细拟定各教学知识点的教学内容。配套教案、PPT、习题等的编写也应当以专业的英语表达为基础,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尽可能做到条理清晰,易于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有教学资料的设计在涵盖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尽量精简,减轻学生既要学习专业英语又要学习专业知识的难度,这样更有利于课程教学的开展。

(二)多渠道提高全英文教学的师资水平

全英文教学的授课教师不仅要全程熟练地使用英语讲解课程内容,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英语开展讨论。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国际化教学风格。要推行全英文教学就必须要保证全英文教学的师资水平。学校教务处近年来也对全英文授课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性措施,如对全英文授课的工作量给予加倍计算,对新开全英文课程提高相应的课时计算系数,鼓励教师参加英文培训等,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全英文教学的积极性。

(三)重视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平台建设

国际贸易全英文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授课教师不断钻研国际贸易领域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我校近年来加大了对全英文教学的科研投入,如设立了专门的全英文课程教学基金,对教师发表的国外原刊论文给予奖励等。教学平台的建设最主要的是配套课程网站的建设,该网站应该涵盖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文件,同时补充配套的案例、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互动模块与学生开展网上交流答疑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四、结语

国际贸易课程实施全英文教学,既是培养国际化贸易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一个极大挑战。如何在全英文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本专业的教学特色,一方面需要切实有效地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需要设置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切实保障国际贸易全英文教学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学生中的“低头族”越来越多,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低头看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高校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是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这门课也是我国高校独有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影响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而且这门课程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当今互联网的时代更加强化了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要想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国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这种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由于我国学生从小就习惯了“填鸭式”教育,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氛围,在“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教学中完全复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应该结合我国大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

一、“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的特点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改革的方向。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是将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的专业课。这门课具有明显的三个特点:综合性、政策性、现实性。

首先,“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涉及到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和西方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所以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老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应用到这门课的学习。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理论更深刻地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及各种贸易政策的影响。例如,我国不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关税政策调整的依据是什么?等等。

此外,现实性是“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的主要特点。这门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现实的能力。与国际贸易专业的其他理论课程相比,该课程的难度不大,重点是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现实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中国对外贸易现状的认识,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解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内容的改革

由“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的特点可以看出,一方面,教材的内容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因为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教材的内容不能满足这门课教学的需要。要想达到这么课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在教材的结构框架下融入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热点内容,将中国对外贸易的热点问题与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讲到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时,联系到当前的热点-TPP的推进对中国出口的影响。通过将理论与现实热点联系起来,向学生讲授最新的中国对外贸易动态和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理论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仅仅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不能加深学生对中国对外贸易的认识。为了强化学生对中国当前对外贸易的认识和思考,可以根据各个章节的内容拟定一个问题,让学生提前自主地收集并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

因此,这门课的内容需要不断地根据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进行更新,更好地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理论思考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问题。

三、“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传统单一的“教师讲授法”会使学生觉得很单调无趣,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在当今通讯网络发达的今天,网络上生动有趣的信息吸引学生上课看手机,这就会进一步导致学生中“低头族”越来越多。所以,当今教学方式的变革很重要。尤其是对于“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的特点及授课内容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方式必须多样化。

“教师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中国的大学教学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讲授法”,中国的学生也习惯了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的思路,节省了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时间,这种教学方法更适用于难度很大的理论课的学习,例如数学、运筹学等。但是“教师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惰性,会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法”恰恰能弥补“教师讲授法”的缺点,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学生自主学习法”会导致学生漫无目的地去学习,缺乏学习思路。“学生自主学习法”更适用于难度不大的课程的学习。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该门课的教学中采取了传统的“教师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法”两种教学方法的融合,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与近几年在世界上最新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的理念类似,但方法又有区别。“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环节进行颠倒,并转变老师的角色定位,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形式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探究”的形式。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是在学习相关理论课程之后将理论联系现实进行思考和讨论的一门课,因此,在这门课的教学更适合采用“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多地使用“学生自主学习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在该课程的学习中仍需要使用“教师讲授法”,教师需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指引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学生自主学习法”虽然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但是如果运用不当的话,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会导致学生不适应、不配合,进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差。我国大学生整体学习的主动性差,另外,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三或大四的学生,大三大四的学生大多忙于实习或者考研,推行“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探究”的课堂教学形式存在一定困难。通常老师布置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大多同学都无法完成。所以,我们在授课时采取“问题引导”的教学方式,我们将教材各章节的内容提炼成一个结合中国贸易现实的问题,提前将下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和提供给学生,在课堂上老师仍然会对相关内容进行讲授,但讲授的过程中会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采取引导加提问的方式促动学生自主地思考。

以此为基础,我们还设计了小组讨论的课堂环节,以增强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效果。讨论及小组论文展示是很常见的教学活动,但是,要想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事先对学生讨论、辩论及小组论文展示的主体、频率、要求及奖励方式等进行合理的设计。对于讨论这种教学活动,首先要确定多长时间安排一次这种活动,讨论环节的设计过于频繁会使学生压力太大随便应付讨论,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根据自己和其他同事的相关经验,一般每两周安排一次效果会比较好。讨论的主体必须是与教学各章节密切相关并且学生感兴趣的事件,通常选择最新发生的经贸事件比较好。因为每班学生人数一般至少50人,讨论一般分组进行。

四、“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改革的进行离不开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课程考核改革方式改革的步伐必须跟上教学方式改革的进度。国外“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方式由传统的试卷考试转变为多角度、多方式的测试。这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考核方式改革上,大连民族学院也将改革的方向定位于“关注过程”。“关注过程”与传统的考核方式有很大差异,传统的考核方式更强调的是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仅占30%左右的比例。“关注过程”的考核方式更强调学生平时对课程的参与,将平时成绩的占比提高至50%以上。与传统的考核方式相比,“关注过程”的考核方式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大连民族学院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的学生认为“关注过程”的考核方式效果好。

五、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国对外贸易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但教学改革仅仅靠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配合,只有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角度同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将国外“翻转课堂”教学的理念引入到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的教学,采取“问题引导”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逐步培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但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最初的改革中难免遇到学生不适应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A.N.怀特海.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2]曹霞,姚利民,黄书真.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2012,(2).

[3]金钢,刘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金融经济月刊,2016,(1).

篇(4)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4-0032-03

一、引言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按传统模式培养的大学生又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人才供求出现一定程度的错位和结构矛盾。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转变精英教育模式,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潜能,已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市场存在两难局面:一方面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一些外贸企业招人难。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社会上紧缺的是直接能够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业务人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各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普遍较高。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比较看重学生的英语过级情况,而中小型企业则特别关注学生的商务英语听说能力,要求能直接与外商进行贸易磋商并签订合同等。然而,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从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发现,不少高校还是有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课程设置泛而不精、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以及教学过程与国际接轨不够等问题。这种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我们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应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开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新局面。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转变,即从培养研究或者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如何培养适应新的经济环境需求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和实践应用两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在强调基础的情况下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国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国际经济往来中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其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较为成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美国,与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性质类似的专业有“国际商务”或“国际经济”,这类专业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让学生形成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国际贸易及国际投资市场的了解,熟悉宏观经济、政治制度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学会如何在国际贸易领域把握商机。

2.使商务教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教育,涵盖金融、营销、商业策略等。如耶鲁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简介所言:“我们设置的课程不仅仅要能适用于纽约或旧金山,还要能关注到巴西利亚甚至上海。”

3.要求学生将各门经济课程融会贯通。从大量的实践中摸索规律,将专业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给学生以企业家与“商人”的基本训练。

4.使国际贸易专业成为跨学科、宽领域的专业。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培养计划中描述的“使其成为交流各国文化、掌握外国语及拥有个人国外经历三者紧密结合的学习”。

为了激励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及热情,美国商科教育采用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环节中大量使用案例分析。选定的案例每年都不同,但都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并且是当时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这容易激起学生共鸣。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常常出现针锋相对的场面,课堂气氛活跃。

2.采用“实习制”。鼓励学生大量积累实践经验,将课程学习与实践较早地结合起来,这是美国商科教育的显著特点。学生应尽量多接触实际,如参与公司、企业、公共事业机构、基金会、各种国际组织等的运作,使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交替进行。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独立学习、同学互教、专题讨论、案例教学等。

4.模拟企业运作。由学生创建与真正公司、企业十分相似的特殊机构,即“模拟企业”。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对国际贸易工作进行模拟,为毕业后打开就业大门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特色建设

目前,我国共有200余所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些院校包括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专业性院校,人才培养竞争十分激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涵盖面较广,涉及经济、贸易、金融等一系列学科,各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的定位不同,课程体系不尽相同,采用的教材也不一样,所以培养的毕业生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学校偏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另一些学校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同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但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相差甚远的局面。因此,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外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经验,可以为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尤其是为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借鉴,建设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竞争力。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工科院校想要在人才培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形 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点。我校办学思想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立足于“突出专业特点”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两个基本点,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多技能”的原则。基于我校修订的 “08版培养方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点突出外语能力的专业特点和国际贸易与金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过去6年的改革和实践中,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英语能力培养

根据我校定位和生源特点,我们以“夯实英语读、写、听、说基础”为突破口,通过“基础英语+全英语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模式达到“适应英语环境的国际贸易与金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增加了英语听说课程,删除了大学英语五、大学英语六,并调整了专业英语课程,加强了专业英语能力培养。修订后的国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能力培养课程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们增加了有关英语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的课程。

(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为了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根据专业主干课程特点,新增或者加大了这些课程的实验学时。一方面,我们根据行业人才需求逐步修订专业课程,进一步深化教学、课程改革,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行业需求的契合程度。另一方面,为加强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分量,我们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更新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模拟实习软件,以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动态和业务流程。同时,我们新开设了金融方向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习,拓展学生的专业方向和业务实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我们新增加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认识实习,建立天津新港校外认识实习基地,积极开拓首都国际机场航空空港等见习基地。通过这些,使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更直观、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的观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对国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四学生开设了专业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6周,实习基地可以吸纳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联系毕业实习单位,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在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学业指导教师积极与学生沟通,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增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实施效果

2009年以来,我们实施了修订后的专业培养方案。通过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明显提高。首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明显提高。截止到2012年6月,大四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96.55%;2013年6月,大四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98%。其次,出国留学学生增多。随着学生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不断增多,并且出国学生呈现出从优秀生扩展到普通学生的趋势。最后,学生就业水平和质量提高。学院对于学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创造实习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签约机会,安排学生暑假期间进入公司实习,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毕业生实习和就业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四、结束语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人才市场上,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立足于“突出专业特点”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两个基本点,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加强教师在业务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有效结合。

2.进一步建设课群组教学团队,进行集体备课、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研讨,分享经验,以提高教学水平。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3.引进外教资源,提高学生英语实践应用水平。

4.加强专业业务模拟实习,建立培养专职试验指导教师的长效机制。利用教师、校友、兄弟院校的资源,开拓具有专业特点的实习基地,构建学生就业平台。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模拟大赛,通过模拟大赛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水平。

篇(5)

我系自从2007年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以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感觉到这门课程实用性很强,如果按照老师讲授、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话,往往忽略了和学生的交流,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我系从2008年开始将参与式教学法引入该门课程的教学之中,教学相长,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一、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参与式教学方法(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是目前普遍倡导的一种进行教学研究方法:“是一种合作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加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和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心理学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的理论以及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可分为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瞄准和指向的目标或诱激物是当事者本身无法控制,而被外界环境所支配的。与此相反,内在性需要的满足和激励动力则来自当事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本身,当事者可从工作或学习活动本身,或者从完成任务时所呈现的某些因素而得到满足。这种教学方法突出和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到学习中去,创造了师生间和谐统一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二、在《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改革的依据

1.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的存在与分配,贸易格局的形成与状态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和规则等,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和综合应用性的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既要夯实学生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又要强化和拓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并让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未来职业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及其变化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等,使学生将来能较好地适应国际竞争。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难以满足需要。

(1)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基本上不知道通过网络猎取最新的国际贸易知识。

如商务部开辟了很多服务网,学生可以从中知道中国与他国的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情况,中国外资的利用情况等,还有WTO等英文网站都是学生了解国际贸知识的窗口。

(2)教学方法落后。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往往以教师的理论教学为中心,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的学。这种讲授式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它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它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3)在考核方式上,手段过于呆板和单一,没有真正发挥出考试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采用的是闭卷笔试形式。在闭卷笔试中客观题太多,案例分析题比重小,虽然也参考平时分数,但由于对平时成绩的把握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考试试卷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目标没有论证,随意性较大。

2.参与式教学法的优势

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并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这一方法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营造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愉快、健康的学习氛围,是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融合和统一。教学实践表明,参与式教学法能够加强学生的内在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参与式教学法,学生便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满足,学习效率也定会得到显著提高。

三、参与式教学法在《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中教学的实践

1.课前参与

在上课之前,教师先利用校内网或公共邮箱公布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案,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向教学内容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根据学生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点评,确定最终教学方案。这样在上课之前就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参与做好准备。

2.课中参与

在整个课堂环节中,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1)学生参与导入新课

教师在导入新课前,先通过问题或者案例,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使用两种类型的案列, 第一种是解释型案例, 即通过案例来解释某个理论知识。这种案例一般比较简单,却构成《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最基础的知识点,比如用“民用航空器制造市场”的案例来解释什么是战略贸易政策。第二种是综合型案例,它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中几个知识点融合起来,需要学生将自身所学结合思考,进一步对案例进行分析,例如通过“中国彩电对美国的倾销案”,让学生对“如何看待倾销和反倾销”进行深入思考。这类型的案列通常难度较大,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性,让学生在在掌握已知的同时探索未知知识。

(2)指导学生自学

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到底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知识时,对简单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教师通过案例或其他问题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无需花费过多的时间解释;对重点概念,原理进行解释,促使学生思考重点,发现疑难。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

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直接方式。教师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找资料,进行准备。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发言,分组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指明问题的性质,思考的方向,肯定学生的新观点,新想法,帮助修正学生不正确的观点。比如,教师在讲授“非关税壁垒”时,可以设计问题,进行配额和关税的进一步比较,让学生分组参加讨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3.课后参与

(1)学生参与小结

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进行小结。这样既可以及时的反馈信息,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参与感。教师可以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进行点评,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学生参与社会调查,

学生不但要吸收知识,更要消化和运用知识。学生可以利用广东出口型企业较多的特点,到企业或贸易公司进行实地考察,撰写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习心得等,将实践融入在教学之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水平。

传统教学中,往往用考试来评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参与式教学要和学生的成绩考核制度配套起来,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表现,案例分析,实践调查,课后论文结合起来,适当的采用开卷考试或论文的形式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

四、参与式教学法的效果

1.理论结合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参与式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案例教学,专题研讨,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学生认真思考,动手操作,积极发言,通过主动参与,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生也普遍反映收获更大。

2.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参与式教学是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学生参与的过程就是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相互分工,相互适应,更要相互帮助才能解决问题。学生的合作意思和社交能力往往都得到提高,而且课堂气氛也得到调节。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知识面

参与式教学法能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定位中释放出来,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在教学中只教授学生如何从事进出口贸易某项事务的操作,而没有办法让学生真正掌握这样操作的理由,学生在将来工作中是很难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工作环境的。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是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五、结论

参与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在《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参与式教学中,并不是刻意让学生去寻找正确答案,而是寻找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参与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对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益处。参与式作为一种进口的教学方法,能否本土化,能否在素质教育中灿烂成一片,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师要通过平时积累,认真备课,尊重学生,善于归纳,把握好参与式教学法在实际中的应用。相信我们在解决了许多困难后,思维会更加敏锐,对一些教与学的定位也会改变,这意味着我们的思想产生了一个飞跃,参与式教学的种子已在头脑中发芽了。

参考文献:

[1]陈 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年第六期,159-161页

[2]单 颖: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皖西学院》,2006年第四期,160-162页

篇(6)

在早期的贸易中由于贵金属的发现,人们对利润与资本积累的观念的变化,以及民族国家的兴起等原因,促使了重商主义的发展。重商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是:货币是国家财富的唯一形态,对外贸易是增加货币的源泉,政府活动的目的应是如何发展对外贸易以增加财富。重商主义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但它只是简单地描述社会的表面现象,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因而其经济理论是幼稚的、不科学的。

    18世纪后重金主义学派的理论政策已不能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需要,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对外贸易。于是亚当斯密在其经典巨著《国富论》提出了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贸易理论,强调贸易双方各以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贸易,双方都能获利。该理论从生产的绝对成本的差别为出发点,认为各国应按照各自在绝对成本方面上的优势进行分工,生产并出口绝对成本低的商品,进口绝对成本高的商品,即“以己之所长,换己之所需”。但这个理论存在一定缺陷: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任何绝对优势,那他就不会与别国进行任何贸易,但这个结论与事实违背。

    后经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完善,进一步强调两国贸易时,即使一国产品不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有相对优势,双方也都能获利。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发展起来的。根据斯密的观点,国际分〔应按地域、自然条件及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对贸易各国均有利。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可使劳动配置更加合理,可增加产品总量,对贸易各国均有利。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的作用。它促进了当时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实际上自由贸易理论提出以后,世界卜并没有实现完全的自由贸易,与之形成鲜明对本的是各国(地区)间保护贸易处处存在。究其原因在于自由贸易理论赖以成立的理论前提与现实世界存在较大差距。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是白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它通过对贸易原因的近于完美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论而得出。这是自由贸易理论获得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其理论前提是:一国的生产要素总量、生产技术水平、国民收人分配形态、居民消费偏好是既定的、不变的,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并且参与贸易的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市场完全自由竞争,价格具有充分的弹性。这显然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有很大差距。另外,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自由贸易利益的实现也成问题:在现实经济中,在自由贸易理论所论述的市场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两国各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能够进入对方国家市场,分工是能够实现的。而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其有比较优势而没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要在市场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进人对方国家市场是很难的。毕竟,劣势产品占领强势产品的市场是不符合成本和价格竞争法则的。相反,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可以完全占领劣势国家的市场。除此之外,还暗含其它前提:(1)因分〔造成的各国产业调整无须成本。

这显然也不现实:若按自由贸易理论所述,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或比较优势所在进行分工和专业化生产,那么,原来投资于绝对劣势和比较劣势产业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就必须转移到新选择的产业上来,有些具有专用性的资产如生产设备则将被淘汰。而无论是转移或被淘汰,作为国家范围的产业调整,成本都是巨大的。(2)规模报酬不变。假定各国劳动生产率或技术水平是不存在差异的,其另一重要假设是规模报酬不变,即厂商的生产函数不随其规模的扩大而改变,因而扩大规模不会影响商品的价格,进而影响贸易的基础。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篇(7)

一、项目教学的提出

国际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方向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涉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政策三大模块,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模型,探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目前,国际经济学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大多为单一的讲授、问答和案例等传统式教学,其教学方法未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并不显著。

因此,研究和探索一种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近几年,项目教学法成为高校教育的热门话题。所谓项目教学是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完成项目、职业体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整个项目的教学活动。此教学法非常适合工作体系下的课程教学,而对于国际经济学课程,我们要有所借鉴的引入项目教学法。

二、项目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教学的实施流程包括任务目标、计划、实施、评价四阶段,现结合国际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特点,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一)引入项目任务,明确项目框架

引入项目任务,明确项目框架是项目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在第一堂课向学生介绍项目教学法时,应引导学生把学习整门课程当成是企业要做的一个大项目,把国际经济学课程涉及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政策三大模块看成是三个分项目。同时帮助学生划分各个分项目所包含的章节(各章可视为子项目),并根据教学计划分配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二)制定教学和学习计划

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学生相应地制定学习计划是项目教学的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时间节点图的基础上,教师要事先发给学生教学计划书,其主要包括各个子项目(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课前课后要查询的资料等。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分小组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分配小组时,教师根据班级的人数和实际情况,规定形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状况和男女比例,小组成员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同时推举和轮换小组组长。

学生在根据教学计划制作自己的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学习计划的内容设计,如,计划完成项目内容应列出组成员提出预习中的问题、讨论后解决的问题答案及有哪些问题仍未解决等。项目进行时,应记录课堂布置的项目任务。如: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PPT演示、课堂讨论、辩论热点问题,课后作业等。同时列出小组提出的与分项目相关的热点问题。实际完成项目内容应列出课堂讲解中没有理解的部分及课后预习中仍未解决的部分。项目自我评价部分,可以分四个等级打分,A(90分-100分)、B(80分-90分)、C(70分-80分)、D(60分-70分),同时说明其理由(可从优缺点两方面谈)。了解了学习计划的制定方法,将会对第三阶段的具体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计划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完成各个子项目是项目教学的第三阶段。首先,教师根据各个分项目(三大模块)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实施自己的学习计划。如,国际贸易理论政策这个分项目,与先修课程国际贸易原理有交叉的内容,教师在实施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可积极引导学生讲授为主,教师辅助补充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避免了交叉内容的重复介绍,同时也在学生的角度再现了之前的学习内容,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其次,为使教学内容鲜活,应实施多种教学方法的混搭,学生课堂PPT制作及演示,案例教学,小论文和热点讨论及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如,在实施完成宏观经济政策这个分项目时,由于该部分涉及的社会热点较多,教师可设计多个讨论方案来让学生实施。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步骤1学生分小组制作PPT;步骤2 PPT上传邮箱,每个小组根据PPT评分表给其他小组打分;步骤3课堂陈述、小组答辩;步骤4学生和教师总结评分;步骤5教师总结。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意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尤其在课堂陈述和小组答辩环节,真正展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课堂内容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极大兴趣。

(四)项目评价

师生评价交流是项目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中包括学生完成每一个子项目的自我评价、其它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完成项目的情况,其它小组评价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评价可以正确的引导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历了上述四个阶段,整个项目教学就此达成。然而项目教学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顺利的完成整个项目流程,尤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完成每个子项目的学习计划是整个项目教学进行中最难把握的一环。因此,项目教学的实施推广,在教师提升自我的基础上,仍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三、结束语

项目教学的具体应用,可以使每个学生以协作的方式参与项目实施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应变、合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实用型高级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宇静.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的思考.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3)

[2]章辉.《国际经济学》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商业经济,2009(12)

[3]方晓莹.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实践.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篇(8)

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我国社会普遍的问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据《中国就业报》关于国贸毕业生流向调研报道: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行业有关的只有20%,约有50%从事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行业。另外,第三方数据机构麦可思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指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2014年度本科黄牌专业(需要预警的)。

造成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该专业与经济形势联系紧密,受当今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人才需求相对不旺盛。爆发于2007 年末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至今仍未消除,加之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引发欧洲债务危机,使欧洲经济大幅衰退,也致使我国对欧贸易严重缩减,加之整个国际经济形势恶化,贸易纠纷不断,对我国外贸行业影响更大。虽然国家早有预案,采取了许多诸如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拉动内需、发展第三产业等多项措施,但终因进出口市场需求下降而影响巨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外贸企业在这种恶劣的形势下被迫采取压缩业务、裁减员工、降低工资等措施,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贸易形势趋冷,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形势令人堪忧。二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纷纷上马此类专业,难免赶鸭子上架,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与针对性不突出,使得人才不能胜任岗位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行业要求,形成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理想合适的人才。

据此高等院校应顺应新的经济形势,适时调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外贸人才市场供需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需求数量呈增长态势

尽管当今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继续复苏,国内经济回升势头更加巩固,各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国际贸易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业务也由传统的商品贸易为主转向多元化发展,国际贸易活动范围不断拓展并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我国2014年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一。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至2014年,我国外贸增长了约82倍。国际贸易量大幅增长,然而进出口业务人员却没有得到增长。据《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指出,2010年外贸人才需求总人数达到79.344万人,人才需求量相当大。根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仍然有66万的人才供需缺口。据调查82%的企业表示当前亟需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能力强的外贸专业人才。

(二)市场需要“无缝对接”人才

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准职工”和“零适应期”的毕业生是用人单位的理想选择。企业负责人表示大多数新招聘的毕业生存在适应能力弱、上手慢、动手能力差的情况,难以真正为企业解决外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毕业后近一年处于学习或实习状态,大多需要半年才能进入工作状态。原因主要是毕业生知识单一,所学内容与实际业务脱节,动手操作能力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三)“通才”与“专才”结合

因为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是改革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仅限于外语过关、专业扎实等基本条件,而是反映在对人才素质及知识的全面性等要求上。

根据近两年外贸企业的反馈信息表明涉外律师、商务谈判人才稀缺。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成为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中国商务部报告说,中国出口商品已连续15年成为世贸组织各成员国的反倾销调点,仅2009年各国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启动的贸易救济调查创历史之最,高达127起。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倾销与反倾销诉讼日益频繁,诉讼人才成为竞争的热点,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尤其稀缺。对企业来说,国际商务谈判师是外贸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承担着重大的经济风险,但是业内人士估计,现在中国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仅有2000人左右,特别是有执业证书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在人才市场中往往是“有价无市”。因此要求外贸专业毕业生不仅是合格专才,还要成为全方位的通才。

(四)知识结构欠合理 产业针对性不强

由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模式单一,长期只注重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知识的培训,而普遍忽视了商品知识的培训,加之严重缺乏“双师型”的教学人才,从而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对所经营的商品知识贫乏,难以适应工作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很多学生的外语、国际贸易的知识水平都较高,但因缺乏商品知识和对商品的认识而不能准确、流利地表述,甚至因翻译不准确而引起客户的误解,闹出笑话。笔者深感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针对具体产业,增加商品的有关知识,以便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二、提升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关键。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另一种是重实践、轻理论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这两种体系都存在缺陷或局限性,前者虽然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学科教育的使命,但是不利于学生就业;后者实现了高等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上岗后后劲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提出“一根主线”、“两个强调”。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线,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培养。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德、智、体、美、能全面协调发展。

(二)牢固掌握外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

外语是国际贸易工作的工具,只有牢固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才能具备从事国际贸易的基本条件。据调查69%的外贸企业认为自己所需要的外贸人才要精通外语,尤其是口语要好,要求能直接与外商沟通,进行贸易磋商与签订合同,在写作能力方面要求能无障碍地拟写电文。要求在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基础英语、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制单、报关、报检等专业英语的学习,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增加教学强度,从而增加外语学习的分量。

(三)培养有产业特色的国际贸易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综合学科、横断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出现,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门类。

高校要利用本校的产业基础优势和综合教学条件, 确定两个以上产业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开设相关的商品知识选修课,突出产业特色,避免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高度同质化。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选择一个恰当的定位,在特定领域建设专业化的品牌,和相关企业探索校企人才合作模式,诸如为企业“走出去”培养“定制化人才”。 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四)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各高校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虽然大都安排有6周时间的毕业实习,也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但多数因无稳定的实习基地,无足够实习经费安排,无经验丰富的专门指导老师,无严格具体的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考核管理办法,使得学生的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差。这与国际贸易这门学科的特点――务实性和应用性强不一致,更与就业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可以开设实验室模拟教学、国际商务场景仿真实训、暑期市场调查、毕业社会调查、专业见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科目,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五)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传承式的教育,在当今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应用知识和富有创意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在国家“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更多地中国企业将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世界知名企业争夺生存、发展空间,对于处于劣势的中国企业来说,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盟,以增强企业的实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能只进行大量验证性的实训和学习,而是要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工作实习落实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大力提高人才的素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

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在加入WTO后,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面对目前国际贸易保护新形式,我国加大了对外直接投资,2012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党的十后,中央支持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力度进一步加大,这使我国国际商务人才需求量猛增。我国现有65所高校招收国际商务本科,但作为教育部颁发的本科专业目录以外的一个新专业,其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很薄弱。笔者对目前部分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改革创新的相关措施。

1 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L大学从2009年开始招收国际商务本科学生,但其“认知实践”和“课程综合实践”基本上就是带学生参观一、二家并没有涉外业务的企业,再由学生自己从网上找点资料,写一份实践报告就算结束了,这与理论教学之间有脱节现象。

1.2 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落后

大部分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没有单独的实验室,专业实践软件也是使用传统的“国际贸易操作实务”,对于在国际商务实务中需要的海关、国际商法、商务函电、跨国公司管理等相关的软件基本上都没有。例如,L大学的国际商务“专业综合实习”安排了脱产的半个月时间,而该校实验室负责人说,学生被实践指导老师“关”在实验室,要求学生每天签到,但是在实验里根本没有国际商务软件。

1.3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甚少

对于新成立的国际商务专业,在很多校领导心中还没有概念。部分本科院校对此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并不重视,根本没有深入社会,没有和相关企业建立联系,甚至没有一个真正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全是闭门造车。

1.4 缺少专业实践技能比赛,学生学习专业激情偏低

笔者调研的几所大学的国际商务专业在四年本科培养中几乎都没有进行任何专业知识竞赛。现在的本科生培养应该定位在普通劳动者,而很多院校还是重理论轻实践,甚至认为进行专业技能比武活动只适合于针对专科生的职业技能培训。

1.5 毕业论文的质量偏低

由于部分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中没有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因此,毕业论文的内容大部分是从网上抄的,论文质量比较差。

2 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创新措施

2.1 加大校内实践投入,建立国际商务专业专用实验室

让学生在结束相关理论课程时,立即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对于新专业,相关学校应该投入大量的新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来强化校内实践环境。校内实践主要是利用IT技术,提供较真实的场景模拟,让学生通过模拟场景完成相关业务,使学生对国际商务活动产生真实感受,快速提高实践能力。相对于校外实习来说,校内实践可以由校方单方决定,而不用受制于企业。研发或购买相关模拟软件,让每个参与实验室国际商务活动模拟实践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了模拟贸易环境。学生通过模拟实践中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模拟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和银行的日常工作,达到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感受到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关系,从而熟悉国际商务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模式等国际商务活动的全过程。

2.2 突出角色模拟和综合能力训练

国际商务活动实践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它融合了商务礼仪、外语、国际贸易实务等各方面的知识。学生在模拟国际商务谈判前要做好充分的分组和详细分工的安排,要求其了解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商务礼仪。各司其职,使其能够较专业地完成相应的角色任务。在角色模拟中运用国际贸易知识判断需要谈判的价格、付款等各方面情况。通过校内实践,提高学生的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2.3 定期举行国际商务技能比赛激励学生

进行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技能的比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专业的实践技能水平,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商务谈判教学实践中,将教学模拟和开办学生专业技能比赛相结合。每年举行一次商务谈判比赛,这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举办商务谈判比赛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重视教学实践,防止教学实践流于形式。

2.4 扩大社会联系,建立校企合作等校外基地

学校领导和专业负责人应该走出学校,深入企业,尽可能建设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例如,通过科研立项,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职工培育,充实企业人才队伍,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校企双赢。在扩大社会联系方面,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大型国际商品交易会,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外贸企业,要求企业负责人和政府相关人员为学生作专题报告等等。通过多种渠道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5 加强论文指导,提升毕业质量

毕业论文是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四年本科学习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其运用在校学习的国际商务基本知识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通过毕业论文可以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严把开题关。安排学生从大三下学期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有可能的实习单位进行选题,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提前撰写开题报告。二是严把写作关。开题后,要防止学生将论文束之高阁,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定期与指导老师联系,说明写作的进度和征收指导老师意见。三是严把答辩关。由学生自己运用口头陈述和PPT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公开报告。对答辩老师提出的论文问题,应该重写的部分就必须重写。四是建立奖惩制度。应该建立一套国际商务专业本科论文评价体系,让论文答辩不再流于形式。对于优秀论文不仅要给予精神奖励,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甚至鼓励学生将其公开发表。同时,对于论文写作不合格的学生必须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重写和第二次答辩,真正提高毕业质量。

2.6 改革实践形式,重视社会实践

一提到实践,很多人只想到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或实训。其实,社会实践对提高各类专业的学生综合能力是很在帮助的。社会实践应该纳入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四年教育教学方案体系,它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还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磨炼自己,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在国际商务养育方案的课程设置上,也应该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学时的社会实践,给予学生压力。在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上,可以安排在学生的暑期。具体步骤:首先,由学生通过组建团队提出申请,说明实践目的、实践内容、实践方案等内容,报请学校审核。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可选择和专业相关的实践课题,也可以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还可以是一些意志训练的课题。例如,2012年湖南某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两个学生骑单车从长沙出发到拉萨,一路上他们经历了很多苦难和突发事件,他们最后战胜一切,大大提高了综合能力。开学后,要求学生提高社会实践报告,并对其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对于实践成果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甚至也鼓励其发表。

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老师和学生的配合,发展初期,更需要学校在管理体制和财力方面大力支持。只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春梅,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9).

篇(10)

 

一、引言 

 

随着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由化趋势,尤其是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国际贸易中的保护措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作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之一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日趋增多。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bt)是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或法规,这些措施和法规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该国或该区域市场产生影响。tbt形式繁多,大致可归为五大类,即技术标准与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商品检疫检验措施;包装标志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已经遭遇了多次商品出口被拒的事件,给我国造成了很大损失,国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多是持一种批判态度。事实上,在国际分工格局变化的今天,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起着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及促进技术进步等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它又可能会引发贸易争端,封闭市场,阻碍经济增长。因此,不同利益主体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甚至会出现激烈的冲突。客观理性地认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功能,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而且直接影响着我们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态度,进而影响有关决策。本文主要讨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社会功能,以期有助于人们更为准确地理解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利于社会进步 

 

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可以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在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利益和便利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污染物过量排放,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技术壁垒之所以能在wto规则体系下存在与发展,最重要的是技术标准体现了对产品质量、产品安全、生命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怀,因此,也体现了对人类的福利和动植物的安全的终极关怀。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是为了消除这种威胁而制定的。例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食品卫生的要求正成为国际贸易的热点,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人类和动植物却面临着更多的安全挑战。有些病虫如松树线虫,一旦由出口产品带入进口国,很容易在进口国领土上“定居”繁衍,造成危害。于是目的明确、用意良好的食品检验检疫和食品标准措施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应用。 

当今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开始由重视物质价值转向以强调非物质价值的绿色价值观,尤其在发达国家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偏好和需求促进了国际贸易中绿色产品市场的扩大,为发达国家制定较高的环境保护标准提供了市场基础,使某些国家可以借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理由,提高环境水平、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环保技术落后,过于追求低成本等原因,采用的环境标准低于发达国家,这就为发达国家采用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商品进口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国际贸易中也存在不合格、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如不安全家电、不安全儿童玩具、含汞化妆品、假药、旧服装、未经过安全证明的转基因食品、农药含量超标的食品等。如果不对这些商品的国际贸易严加限制,就会危害进口国国民的健康,因此,为了保护消费者健康,在贸易中加强检验、检疫措施极为重要。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完全有必要就各种商品制定相关的技术规章、技术标准、认证程序、包装与标签的要求等技术性贸易措施。一旦这些措施超出wto有关协议的规定与约束,就成为阻碍商品贸易的壁垒。 

日趋成熟的消费群体对生命健康的重视,对消费的产品质量和档次的要求不断提高,技术贸易壁垒措施产生并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应用。同时,随着新化学物质不断增多,导致近十多年以来,全球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动植物的安全。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温室效应、越界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海洋污染、有毒有害与危险废物的处理,以及包括干旱和沙漠化在内的土地资源退化、森林破坏、酸雨沉降、物种灭绝等,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地破坏。对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现对其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保护健康与安全,促进公共目标的实现。技术法规与标准吸引着一个面临相似问题并能产生共同的消费利益的群体。在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标准与技术法规本身就是公共产品。比如制定有关废气排放量的技术法规与标准有助于保持清洁空气;可以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如强制规定产品的安全标准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一国建立有效的tbt体系可以帮助其维护基本的安全。在国际贸易领域,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即绿色壁垒,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又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这些产业将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会损害社会公平 

 

虽然技术性贸易壁垒在保护环境和健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往往在环保绿色、安全卫生等名义的掩护下,打着合法的外衣行贸易保护之实。许多发达国家积极制定标准法规,为技术贸易壁垒提供法律支持。技术性贸易壁垒或者通过其数量控制机制的作用将外国产品阻挡在国门之外;或者通过价格控制机制,抬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从而使出口方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出口方往往会对对方采取贸易报复措施,从而引起贸易纠纷和贸易战。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贸易争端的重要领域。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的案例中,技术贸易壁垒就占据了28个,双边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争端更是层出不穷。 

技术性贸易壁垒经常会被用为经济制裁的手段。在国际社会中常常会出现某些国家由于一些政治原因而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制裁。例如发展中国家就是发达国家制裁的主要对象。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政治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然与发达国家控制的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冲突。而西方发达国家倚仗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对发展中国家施加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压力,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寻找各种借口对不合他们胃口的发展中国家实行经济制裁或禁运。这种强权政治的行径遭到了发展中国家日益强烈的反对和抵制,效果越来越差。这时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广泛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及保护方式的隐蔽性等特点而常被使用。 

根据wto有关协定要求,在运用tbt时,不得任意采取不合理的歧视手段。但实际上,由于很难界定合法性和歧视性,加上tbt涉及面广,有关风险评估、科学论证及合理保护水平等常常引起争议,tbt较易被滥用,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发达国家利用tbt的合法性,变相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其直接影响,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产品由于技术、环保或劳工等因素无法进入目标市场或被迫退出目标市场。发达国家通过制定法规、法令等方式设置的技术壁垒的程度非常高,其中美国有2.5万个,英国有2.2万个,法国有1.6万个,日本仅在农残量方面的技术标准就达6000多个,这样就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种产品无法进入这些发达国家的市场。比如在肉类生产上我国一直居世界首位,但由于美国检验局采用拖延方式拒绝接受我国企业进行有关检验、审查申请,使我国对美国的肉类出口仍是空白;在机电产品方面,由于欧美等国严格规定机电产品的性能、排污量限制、兼容性、可回收率、节能性等,给发展中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带来了许多障碍;在纺织品方面,欧美调整了原产地规则,轻而易举地就达到了限制的目的;在化工产品、药品等方面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就给市场准入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有三个:一是我国出口产品不符合进口国的标准要求,被拒之门外;二是贸易对象国任意提高标准,致使出口企业无法达到;三是标准提高增加了出口成本,一些出口企业无法承担费用,不得不退出市场。 

 

四、简要结论 

 

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有助于环境、健康等社会目标的实现,并具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一面,但同时会损害社会公平,成为一些国家变相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作为一个正在复兴的大国,从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角度出发,更加理性地看待各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而不是只停留在一般的应对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贸易纠纷。我们必须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热潮,正视技术性贸易壁垒,并以正确的态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建立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06) 

2.卢明袆.论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d].外交学院,2006 

3.柯大钢,冯宗宪.技术壁垒及其跨越方式[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4.高浏琛.tbt发展动态与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04(04) 

5.周正祥,周建华.技术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出口的原因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6.白雪华.tbt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 

7.刘映华,马晓峰.sps协议下的国际贸易[j].辽宁经济,2006(08) 

8.洪金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12) 

篇(11)

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人类贸易活动的基础,将不再是对产品的拥有量。而是对技术和知识的拥有量,国际电子商务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创造商机和发掘利润空间,对于以全球为市场,以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而言。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使复杂的国际贸易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在国际贸易中,使其优势更加充分体现。

一、国际电子商务的兴起

国际电子商务在20年前商贸界开始积极推行电子数据交换的时候就产生了,电子数据交换(简称EDI)最早起源于60年代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为企业内部制定了电子数据交换标准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到70年代,美国汽车等行业制定了行业EDI标准。80年代以后,将其Z应用于贸易后。被称为无纸贸易,将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的商业文件以标准格式进行传输,大大地提高了单据处理速度。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90年代以来,在因特网上出现了日益广泛的经济贸易活动——通过因特网实现查询、采购、产品介绍、广告、订购、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网上交易活动,随着这些网上交易活动的飞速发展,作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电子商务才应运而生,并迅速演绎为一场波及全球的商海新潮。

二、国际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因特网开始实现商用,从而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电子商务。国际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应用,引起了国际贸易的一系列变化,并对其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应用及影响。将国际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中,与传统国际货物贸易相比。其交易式达到了理想状态,其通用的交易程序如下,首先,在交易前,传统交易是通过交易会、报刊信息、电视广告,甚至亲朋好友的引荐来寻找贸易伙伴,而国际电子商务则在各种商务网上和寻找交易机会,其庞大的信息源是传统贸易所无法比拟的。

(二)国际贸易运行方式和环境中的应用及影响。“虚拟市场”的兴起。网上订货、网上促销、网上谈判、跨国公司内部网络销售为国际贸易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电子数据交换工程是信息技术与社会化服务系统的结合,进出口商利用电子表格进行商品的报关、商检、保险、运输、结汇,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消耗,降低了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减少了中间环节,加快了国际贸易的节奏。这种网上虚拟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条件。

(三)在国际贸易经营主体的应用及影响。“虚拟公司”的出现。现代信息沟通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由众多公司相互联合而成的公司网络,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可以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资本关系上不具有强制各个公司发生联系的权力,而是由于承担了一定的信息功能而具有某种实体性。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便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它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合寻找资源和联盟,实现“虚拟经营”,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

(四)对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的应用及影响。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国际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贸易,缔结一种现代化的贸易服务方式,为国际贸易提供一种信息较为完整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从而使市场机制能够更为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据,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四流一体”的全新战略。在计算机网络上为进出口提供包括进出口报关、商检、仓储运输等为内容的物流作为整套服务体系的载体,不断向网员提供商贸信息咨询、市场分析、进口产品的保税展示和仓储、网上推销与广告宣传等服务,在世界各地建立销售网络,为制造商与贸易商创造商机,并提供成交后的进出口服务。

(五)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应用及影响。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之间通过网络直接接触,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问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El商作为国家间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商和专业的进出口公司地位相对降低,从而引发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

(六)对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的应用及影响。国际电子商务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广告功能,情报功能,业务功能。

(七)对国际分工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应用及影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型的国际分工。在网上可以进行原材料、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调度控制,使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间通过网络尽展所长。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资源和人才优势。促进跨国公司内部国际分工的发展。网上“虚拟现实”的技术能够让世界各地公司、企业之间进行直观的生产和协调。使得生产力的发展日益超过国家的界限,形成生产的国际化。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化导致了成品和半成品在国家和地区间迅速流动,从而带动了国际贸易额的增长。

(八)对世界技术贸易的应用及影响。现代工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制成品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任何科技新成果一出现马上“家喻户晓”,成为同行业赶超的目标。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高了相关产品的贸易量,国际贸易额也随之增加。

(九)对促进世界服务贸易的扩大的应用及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服务贸易的提供者不出国门就能为其他国家的客户提供国际服务。同时,公司足不出户就可以同时承接来自不同国家的业务,而不必担心国际差旅费和日程安排面的问题。

四、中国外贸企业电子商务需求、突破口和战略

(一)面向市场的企业级电子商务应用是中国企业信息化跨世纪的热点

这里有一个严肃的问题必须回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信息时代,中国企业电子商务成功之路怎么走,我们经过近10年的实践研究。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主体推动力是企业,并发现中国企业的电子商务需求主体是以市场为核心的,调查表明尽管中国企业普遍缺乏以市场为核心的信息化应用,但正在以16%,的增长速度由内部管理信息化应用转向外部市场信息化应用,面向市场的企业级应用是中国电子商务跨世纪的热点和主体。

(二)国际电子商务是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现实的突破口

大家知道,目前中国市场经济仍处在初级阶段,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客观讲在国内全面展开面向市场的电子商务应用,尽管可能发展速度很快。估计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普及过程,且受众多因素制约,应用效果不会太好,而在国际商务领域,全面展开国际电子商务对策是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现实突破口。

(三)国际电子商务战略及方案必须符合国情

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走国情化的道路,概念应该放宽。中国企业国际电子商务的需求是什么,据调查95%的出口企业认为电子商务应该集中在如何帮助企业缔造全球贸易良机和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大多数企业并不关心业务是否实现EDI运作。所以当前中国企业国际电子商务战略及解决方案都应该以满足中国企业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近期不一定追求是否无纸贸易和网上付款等具体狭义环节。

转贴于

五、中国利用国际电子商务促进对外贸易的策略

对于一国的贸易发展来讲,国际电子商务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国际电子商务取代传统贸易方式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快速发展国际电子商务,才可能在2l世纪贸易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赢得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国际电子商务在一国的应用与发展有赖于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基础。目前,全球国际电子商务销售额的80,发生在美国。美国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是以其资金、技术的高投入和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的。“信息贫困化”被视为下世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落后,有可能使我们失去国际电子商务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在竞争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了促进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有效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必须做到,(1)打破行业分割管理体制,提高资源效益,(2)改革现行收费制度,把过高的资费降下来。

(二)强关键技术研究

当前围绕着保密技术、安全管理、CA认证及电子支付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各方应加强联系、紧密合作、共同开发,改变国内网络“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早日实现国内网互联,建立起全国外贸专用信息网,进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同联合国贸易信息网及其他国际商务信息网络的联网,并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的技术研究力量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三)推动社会公众认识

在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鼓励与引导至关重要,这是推行国际电子商务比较成功的国家的共同经验。我国政府信息化意识较为淡薄。虽然中央政府已于1998年4月组建成立信息产业部,但地方各级政府对全球信息化浪潮所可能带来的冲击认识不够,在推广国际电子商务的活动中缺乏主动性,措施不得力,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目前,国际电子商务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四)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

企业是推行国际电子商务的重要主体,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发展国际电子商务的必要保证。但目前,我国企业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在企业经营机制及领导、员工思想观念上,还没有真正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没有良好的效益和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因做基础,必然造成企业信息化意识淡薄,缺乏发展国际电子商务的积极性。

(五)加强法律法规的研究与制定

现行国际贸易法是基于传统的有纸贸易方式而制定的,许多规定不适用于国际电子商务方式,对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会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为了保证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围绕国际电子商务发展及相关的网络管理、信息安全、金融结算、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应加快现行法律的修改步伐,及时制定、出台新的贸易法规。

(六)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对话

国际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界限,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面对国际电子商务带来的诸如关税与税收、统一商业代码、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新问题,各国加强了对话与合作。对于国际性讨论对话活动,我国政府虽有参与,但不够积极。

(七)参加国际公约和贸易伙伴协议

六、结论

信息经济是从信息角度对经济的描述,也是从经济角度对信息的描述,从工业社会的产业经济,向信息社会的信息经济转换,这是一种经济形态的变迁。这种经济变迁包容力之大,乃至涵盖了在世纪之交的产业社会——知识社会转换历程中,从经济理论、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刭企业内部管理的社会经济变革,现有宏观,又有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