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一数学考试分析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8-06 08:43: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一数学考试分析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一数学考试分析总结

篇(1)

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有理数及其运算板块:

1、整数包含正整数和负整数,分数包含正分数和负分数。

正整数和正分数通称为正数,负整数和负分数通称为负数。

2、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3、绝对值: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用“||”表示。

整式板块:

1、单项式: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3、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4、同类项: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等。

其实,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还包括很多,但是我想,万变不离其宗。

大家平时要注意整理与积累。配合多加练习。一些知识要点及时记录在笔记本上,一些错题也要及时整理、复习。一个个知识点去通过。我相信只要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在数学考试中取得高分。

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一、:代数初步知识。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

(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应写成a;

(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写成的形式;

(6)a与b的差写作a-b,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b时,则应分类,写做a-b和b-a.

二、: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n表示整数)。

(1)a与b的平方差是:a2-b2;a与b差的平方是:(a-b)2;

(2)若a、b、c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3)若m、n是整数,则被5除商m余n的数是:5m+n;偶数是:2n,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n-1、n、n+1;

(4)若b>0,则正数是:a2+b,负数是:-a2-b,非负数是:a2,非正数是:-a2.

三、: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②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3)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初一上册知识点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3)

(4)|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b|=|a?b|,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

四、:有理数法则及运算规律。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3.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4.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5.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6.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7.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五、: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3)

(4)据规律底数的小数点移动一位,平方数的小数点移动二位.

2.

3.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4.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5.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注意:怎样算简单,怎样算准确,是数学计算的最重要的原则.

6.特殊值法:是用符合题目要求的数代入,并验证题设成立而进行猜想的一种方法,但不能用于证明.

六、:整式的加减。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

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注意:(若a、b、c、p、q是常数)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5.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七、:整式分类为。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3.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4.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

5.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八、: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注意:“等量就能代入”!

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

5.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

6.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7.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8.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9.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九、: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十、:.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整式的加减

1.单项式:表示数字或字母乘积的式子,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称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5..

6.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7.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8.去(添)括号法则:

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9.整式的加减:一找:(划线);二“+”(务必用+号开始合并)三合:(合并)

10.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

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

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

5.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

6.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7.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8.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化简方程----------分数基本性质

去分母----------同乘(不漏乘)最简公分母

去括号----------注意符号变化

移项----------变号(留下靠前)

合并同类项--------合并后符号

系数化为1---------除前面

10.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

工程问题常用等量关系:先做的+后做的=完成量

(3)顺水逆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水流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顺水逆水问题常用等量关系:顺水路程=逆水路程

篇(2)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现实却是,初中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时普遍存在着逻辑思维能力较低的情况,很多学生越来越“用功”,上课听讲,晚上苦读到深夜,周末、寒暑假奔走在各种辅导班,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理想.学生对知识体系、原理一知半解,对考卷上的题目完成起来也很吃力.提高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更是促进社会科学进步的有力保障.

一、简谈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简单来说,是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的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生活中的许多活动都涉及逻辑思维判断,如下棋、玩牌、玩游戏等.学习更是如此,最凸显逻辑思维的就是数学,其次,我认为便是自然科学.逻辑从何而来?逻辑来源于社会实践,比如下棋多了,就能知道对方是什么路数,总结经验方能运筹帷幄等.我们可以认为逻辑来源于经验,但如果所有的经验都要通过自己亲身实践获得,就太耗费时间,效率太低了.因此,逻辑思维的增强源于不断的学习.

二、逻辑思维与中学物理教学的关系

有人曾将物理学科思维分成了7种能力,其中就包括逻辑推理能力.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逻辑思维可谓无处不在.在物理教学的每个章节、片段中,现象的发现、问题的提出、对问题的思考,最终得到结论.自始至终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在指导着我们,就是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物理情境、思维和思想.而如何将物理学科逻辑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进学生的脑海中,并作为一种知识储备促使学生习得新知识,最终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就是值得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们思考的难题.简而言之,学习物理是要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知识领悟新的道理.

三、初中物理的逻辑思维教学现状与策略

1.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现状

研究表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占主要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而在初级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得到显著发展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初中生对教师和教材中关于物理现象和问题的解释不能轻易满足,也不会盲目全盘接受,他们在思考中开始有意识的调整、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但是,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毕竟还很不成熟,容易出现急躁、片面、偏激等问题,对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还很不擅长.

2.初中物理逻辑思维教学现状

初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在近30年来有很大的进步,教材中能处处体现逻辑思维方法的渗透,注重思考问题、解释现象的过程.但是很多老师为了应付考试、节省课堂时间,常常把原本应该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缩短甚至全部“砍掉”,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讲授或者演示.从长远角度看,学生习惯性被动接受,思考能力停滞不前,严重影响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教材编写方面相比之前弱化了.带来的问题是,解决物理问题时,学生有时会被其他学科的知识限制.如初二学习光学知识时,三角函数还没有学过.初一数学虽然学过科学计数法的运算,但由于数学考试中要求很低,学生训练太少,以至于学习物理后,大量科学计数法乘除的计算使他们手足无措,教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教会、训练学生计算,有时却忽视了问题本身所蕴含的物理现象、逻辑关系,得不偿失.

3.初中物理逻辑思维教学策略

(1)重视新课教学,引导给学生学会独立、有效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新课的学习,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规律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懂得知识不等于领悟知识,理解原理不等于会应用知识.虽然每位学生的思考能力、领悟能力、迁移能力都不同,但独立思考是必须的,在经过了有效的独立思考后才可能有效的锻炼思维能力.有些老师觉得会浪费时间,其实恰恰相反,这些时间会加倍的补偿回来,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思考理解了教材之后,作业花的时间就会变少,下节课老师检查、评讲的时间也会大大缩短.总之,学生在发展了思维能力的同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2)双手激发思维,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智慧启迪作用民间有许多自学成才、无师自通的人,他们大都能够进行精细的、耐心的、用脑的创造性劳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我们也可以借鉴日常生活中的有益经验,重视物理实验,使学生能够用双手激发他们的思维.物理实验的直观现象能够给学生带来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探究性物理实验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细节的处理、结论的得出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又能发现新的问题和现象,有些时候学生自己就能很好的完成对实验误差的分析和知识的迁移.当学生能够将知识、规律等抽象的思维与灵巧、精细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够激发大脑某些区域活跃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了.

篇(3)

1.中学数学教师队伍现状

我县现有中学数学一线教师299人(其中不包括职高和中职校)。

其中高中教师92人,初中教师207人,分别占我县数学教师总人数的30.8%和69.2%。

其中男教师95人,女教师204人,分别占我县数学教师总人数的31.8%和68.2%。

其中高级教师36人、一级教师99人、二级教师148人、未定职称的教师16人,分别占数学教师总人数的12.0%、33.1%、49.5%、5.4%。

其中不足5年教龄的72人,占数学教师总人数的24.1%;

教龄5——10年的108人,占数学教师总人数的36.1%;

教龄10——20年的81人,占数学教师总人数的27.1%;

教龄20年以上的38人,占数学教师总人数的12.7%。

其中具有本科学历279人(190多人进修了研究生课程)、具有专科学历19人、中专学历1人。分别占数学教师总人数的93.3%、6.4%、0.3%。

可见,我县中学数学教师是一支学历高,年轻化的教师队伍。

2.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2004——2005学年度,数学组对全县30所中学进行了教学视导,共听课187节,占全县中学数学教师299人的62.54%。其中高中课50节,占高中数学教师92人的54.3%,初中课137节,占初中数学教师207人的66.18%。在听过的187节课中,A类课43节,占22.99%,B类课142节,占75.94%,C类课2节,占1.07%,这些与全县数学教师的教学现状基本相符。通过教学视导我们看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的特点:

(1)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正沿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健康地发展

通过视导听课,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他们在课堂教学目标上,不但考虑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确定,而且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数学能力的培养,而且开始关心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讲授法和学生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而多数教师都能从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通过必要的练习,形成技能;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培养能力;通过学习过程得到心理体验。如:有的教师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质疑,学生再思考回答,直至把问题搞清;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全面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知识,获得情感体验;课堂上学习气氛热烈,师生、生生关系和谐、融洽;在课堂小结时,学生自由发言,几个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同时提出老师在这节课中的不足并对老师的讲课提出改进期望和建议,学生参与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更加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新理念。

(2)校本教研活动加强,教师正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通过教学视导我们看到,各学校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加强学科教研活动。有的学校开展青年教师拜师活动,让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帮带下尽快成长;有的学校开展校际间交流活动,相互学习研讨,听课交流;有的学校开展骨干教师教学开放日活动,给骨干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促进骨干教师提高。各学校教研活动加强了,老师们能够带着教学中问题,或相互探讨交流,集体研究;或查找相关资料学习、研讨、实践、探索、解决,这种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气氛正在形成。如:有的教师在“分层教学”中,从教学中对知识的分层,到学生的分层练习处理的非常细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有的老师及时把外出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方法、新经验应用到教学中去,或在学校教研组中宣讲,做到资源共享。这样一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学研究气氛的形成,不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研究能力,也融洽教师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他们从经验型教师向理论型教师的转变。

(3)在数学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一批思想过硬、教学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

近几年来,全县广大数学教师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素质普遍提高。广大数学教师在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数学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一批思想过硬,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他们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他们能够把教学理论、教改理念和自己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把教学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他们虚心好学,永不满足,他们是数学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初见成效

几年来,我们一直倡导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取得了初步成果。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各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电脑、网络走进课堂已成可能。现在数学教师都能利用电脑在网上查找资料、备课、制作课件、编拟练习和在网上交流,特别是通过对Z+Z、几何画板等数学作图软件的培训、使用和研究,使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初见成效,一种新的教学教研方式已初见端倪。

3.成绩与问题

回顾几年来数学教学走过的历程,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

(1)传授数学知识不是数学教育的全部,数学教育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育人。

(2)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只有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实践中才能实现。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实践中去。

(3)如果说数学的知识宝库像一座宏伟的大厦,那么数学基础知识就是它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作保证,什么方法、思想、能力都无从谈起。所以,要从起始年级、起始课开始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特别要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这才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4)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提倡依据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条件等因素有机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无论选择什么方法,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切忌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机械模仿、被动学习的局面。当前数学课常用的教学方式是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一定的经验,但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

(1)我县地处北京远郊,经济发展较慢,教育发展很不均衡。特别是近几年高中教育快速发展,至使中学数学学科青年教师急剧增加;也由于近几年教学改革力度较大,教材变动频繁,导致一些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深,对教学过程缺乏精心设计。主要表现在:①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学生自主探究;不少老师特别是非毕业年级的教师不敢打破教材束缚,照本宣科;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教师所提问题浅显,缺乏思维价值;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的思维缺乏深度等等。②学生厌学,成绩分化、学习负担过重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善。③有些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比例过大,制约着青年教师的发展。

(2)虽然在数学教师中涌现出一批骨干教师,出现一些A类课,但骨干教师人数和优课比例较小。我们的B类课比例过大,还有C类课。原因之一是我们对教学中成功的个案缺乏研究,或研究的不够,我们的教学主要还是凭经验,缺乏理论支撑。原因之二是各校都安排了学科教研组活动,但多数活动只停留在相互听课的水平上,缺乏对某一专题的深层次研究,从而导致了问题年年有,但得不到解决。学困生的比例有增无减,学生厌学现象日渐严重,有些学校,有些年级,有些班级已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首要因素。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还有很大空间。

从整体上看,我县数学学科的教学成绩还落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我们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二、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以达到: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科学的态度和钻研精神。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课堂教学几点意见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县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师做起,从课堂教学入手做好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认真学纲、课标、教材,研究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由于我县初中数学教学陆续进入课程改革,高中正在使用课程改革的过度教材,教学中使用的教材版本较多,教材内容增减变化频繁,大纲、课标并行,教学要求难以把握。同时又由于中、高考对教学的影响,更增加教师对教学要求把握的难度。为此,我们要认真学纲、课程标准和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章节或单元目标和学段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特别是问题情境的创设、例题、练习题设置和课堂小结的设计。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反馈,不断调整,使学生学有所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

变革教学方式,就是要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和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研究教师如何教,许多教师在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有些教师往往对学生如何学重视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缺乏研究和关注。要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就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当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带有启发式的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探索具有发展和创新意义的新的教学模式。把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等等探索活动,得到体验,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强专题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已成为每个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素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加强研究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广大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小问题”,深入思考,不断实验、不断改进。我们要善于学习,善于积累,不断思考,这样,每位教师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学校学科教研组要加强集体备课,从本学校的实际出发,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相互切磋,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随着各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现代信息技术的硬件已逐步到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当前时展向我们每个教师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学习,认真研究,不断探索,争取有所突破,加快我县数学教学现代化的进程。

在这次课程改革的实验中,我们正在做前人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它不但需要科学的态度,更需要认真求实的精神。全县的中学数学教师,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不断学习,积极探索,为提高我县中学数学教学质量而奋斗。

中学数学组

中学数学学科各年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指导意见

数学学科是中学的基础学科,是中学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重要学科。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数学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依据

数学新课程标准和大纲是数学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学科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应当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高中数学各年级应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为依据。初、高中毕业考试说明,中、高考说明也是初中、高中毕业考试命题和模拟练习命题的依据。

二、数学考试内容要求的层次

数学期末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期末考试划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运用。

了解:认识和记忆数学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基本图形、图象和曲线。

理解和掌握:弄懂数学基本概念的涵义,定理、公理的条件与结论,公式、法则的条件和适用范围,领会常用的数学方法,并能利用它们进行初步的判断、推理和计算;弄懂数学基本图形的关系和性质,并会画出基本的图形或曲线。

运用:会用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

以上三个层次的关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后一个层次包括前一个层次的要求。

初中、高中数学毕业、升学模拟考试除上述三个层次外,还包括灵活运用,其含义是:系统地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较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

三、各年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及内容、要求

初一、初二数学期末考试采用书面笔答、闭卷考试的方式,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的难易比例为:7∶2∶1。

考试内容及要求:

初一年级

第一学期

有理数:

1.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了解有理数的分类和各类有理数间的丛属和包含关系,并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4.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5.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的意义,准确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的运算方法;会运用去括号和填括号法则、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捷、合理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6.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7.了解倒数概念,会求所给数的倒数;

8.理解近似数、有效数字、精确度的意义,掌握按实际需要取近似值的方法,掌握用科学记数法记录数据的方法;

9.熟练掌握使用科学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技能。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理解字母可以表示我们学过的任何数,并初步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初步认识代数式,会列出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对简单的代数式的意义进行说明,会求简单的代数式的值;

3.了解单项式、多项式、系数、次数、整式等概念,能正确指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4.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判断几个单项式是不是同类项,并能熟练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

5.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了解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某个一元方程的解;

6.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

7.会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第四章简单的几何图形:

1.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概念,了解某些简单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及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2.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中点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理解直线的性质、线段的性质,理解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及常用长度单位的换算;

3.理解角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会正确对角进行分类,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4.了解度、分、秒的概念及其进位制,并会进行角的度数的简单运算及度与度、分、秒的换算;

5.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相交线、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垂线的唯一性及垂线段最短的性质。

第二学期

第五章不等式: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2.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3.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4.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第六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2.了解方程组和它的解等概念,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个解;

3.能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代人法或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能够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七章整式的运算: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绝对值小于1);

2.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

3.会推导乘法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应用

第八章观察、猜想与归纳:

1.学会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说理处理日常生活中、数学中的逻辑关系;

2.了解定义、命题、公理、定理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推理的方法证明图形中的等量关系;了解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补角相等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并初步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定理;

4.会运用所学过的定义、定理、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

第九章因式分解:

1.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领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关系,能正确判断所给式子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

2.学会用提取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并能应用因式分解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1.了解整体和样本的意义,能指出所给问题中的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量;

2.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意义和步骤;

3.掌握利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4.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初二年级

第一学期

第十一章分式:

1.掌握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

2.掌握分式四则运算的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分式运算和分式的化简

3.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掌握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初步了解解分式方程时有可能产生增根及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验根的方法;掌握简单公式的变形及相关计算.

4.能够列出分式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二章实数:

1.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并能用符号表示它们;

2.能用平方或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

3.会用计算器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及立方根;

4.了解无理数的意义,能估计某些无理数的大小;

5.会对实数进行分类,了解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6.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实数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会辨别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

8.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并能根据这些性质和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和化简;

9.理解分母有理化的概念,并能进行分母有理化的运算。

第十三章三角形:

1.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理解三角形的边角位置关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有关角度的问题。

3.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公理和一个判定定理,熟练掌握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去证明线段的相等和角度的相等,进一步证明垂直与平行的问题。

4.了解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会用尺规完成基本作图,并写出作法。能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作出三角形。

5.熟练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掌握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结合根式的知识能够熟练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6.理解轴对称性图形的概念,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借助作图工具完成相关的问题。

7.理解原命题与你命题的关系,能够将一个命题分解成条件、结论两部分,并构造原命题的逆命题。

第十四章事件与可能性:

1.了解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确定时间和不确定事件的含义,会识别哪些事件必然发生,哪些事件不可能发生,哪些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2.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可以比较的;会根据组成简单事件元素的数量多少比较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3.能列出简单试验的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体验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4.能用列举法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5.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数值表示及其表示方法,理解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0。

6.能类比典型实验求日常生活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够设计一些符合指定要求的实验方案或游戏规则。

第二学期(待定)

初三年级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结构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解答题有计算题、证明题和作图题等);代数约60分,几何约40分;试题难度为7:2: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内容几要求

代数部分

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解法和其他解法,根据方程的特征,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求方程的根。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会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会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3.掌握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并会验根。

4.了解二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概念,掌握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会用代入法求方程组的解

5.通过解二元二次方程组,进一步理解“消元”、“降次”的教学方法,获得对事物可以转化的进一步认识。

6.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会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7.掌握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可以分解为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第十三章函数及其图象

1.能说出点在平面内的坐标的意义。

2.能结合实例说出函数的意义。

3.能写出实际问题中的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会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

4.会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能用描点法画出抛物线

5.会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图象上三个点的点坐标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6.能写出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能用描点法画出双曲线,并能结合图象说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第十四章统计初步

1.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的意义,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知道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就越精确。

2.了解平均数是衡量样本(或一组数据)和总体的平均水平的特征数。会求一组数的平均数,当数据越大时会用讲简化计算公式求其平均数。会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

3.了解众数与中位数也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4.了解方差与标准差是衡量样本(或一组数据)和总体的波动大小的特征数,会用简化计算公式求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会根据同类问题两组数据的方差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5.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几何部分

解直角三角形

1.知道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地用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条边的比。

2.熟记30°45°60°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会计算含有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的式子,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直接说(写)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3.会用科学计算器或通过查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锐角的某种三角函数值求这个锐角的大小。

4.会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5.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来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理解圆及有关概念,掌握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两圆公切线的概念。

理解正多边形及有关概念,掌握三角形内心、外心的概念。

2..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及推论,圆心角、它所对的弧、弦之间关系定理,掌握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定理及推论。

掌握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掌握相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

能用学过的这些定理进行简单的论证和计算。

3.能将正多边形边长、半径、边心距和中心角的有关计算问题转变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能利用圆的周长、面积、弧长、扇形面积的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

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矩形和扇形,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4.会用尺规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作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会用各种工具画圆的切线、两圆的公切线,并能进一步画直线与圆弧、圆弧与圆弧的连接,会等分圆周,并能用等分圆周的方法画出内接正多边形,会用尺规作图作圆内接正四边形、正六边形。

5.掌握切线长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并会利用他们进行有关计算。

6.通过圆与各种图形的位置关系的学习,认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通过运动和变化,事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通过这章的学习,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学期

毕业考试

1.考试性质

性质:毕业考试面向初中全体学生,力求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既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考试对初中教育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考试方式与时间:全县统一命题,书面作答,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3.试卷结构与难度

试卷结构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解答题有计算题、证明题和作图题等);全卷总分120分;

试卷知识内容分布情况为:代数约70分,几何约50分;

4.考试内容及要求

当年考试同《北京市初中毕业会考考试说明》

Ⅱ升学模拟考试

1.考试性质与依据

初三升学模拟考试性质是针对中考,体现选拔性考试的模拟;

依据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北京市实施素质教育调整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意见》。

2.考试内容及要求:(双向细目表)

当年考试同《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考试说明》

3.考试方式与时间:全县统一命题,书面作答,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4.试卷结构与难度

试卷结构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解答题有计算题、证明题和作图题等);全卷总分为120分。

试卷知识内容分布情况为:代数约70分;几何约50分。

试题试题难易程的分布情况为:较易试题约60分;中等试题约35分;较难试题约25分。

试卷题型的分布情况为:选择题约44分;填空题约20分;解答题约56分。

高一年级

高一数学期末试卷采用书面笔答、闭卷考试的方式。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的难易程度结构

较易题,约70分;

中等题,约20分;

较难题,约10分。

第一学期

考试内容及要求

(1)集合

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会用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掌握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简易逻辑

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初步掌握充要条件。

(3)函数

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映射的概念;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数列

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列;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意义,会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学期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三角函数

①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②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会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③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包括引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不要求记忆)。

④会用正弦线、正切线画出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通过图象理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的简图,理解的物理意义。

⑤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表示。

(2)平面向量

①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②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③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④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⑤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⑥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⑦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高二年级

高二数学期末考试采用书面笔答、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试卷知识结构按各章内容所占课时比例赋分.试题的难易程度结构比为6∶2∶2。

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学期

1.不等式: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证明.

(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他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

(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4)掌握二次不等式、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和简单得分是不等式的解法.

(5)理解不等式.

2.直线和圆的方程:

(1)理解直线的倾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写出直线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4)了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

(5)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

(6)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

3.圆锥曲线方程:

(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

(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4)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第二学期

1.立体几何:

(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了解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4)进一步熟悉反证法,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

(5)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

(6)了解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理解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7)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公式;掌握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8)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等概念。

(9)掌握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距离的概念;对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或在坐标表示下的距离;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掌握两个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10)了解多面体和凸多面体的概念。

(11)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棱柱的直观图。

(12)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13)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14)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2.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的计算公式,

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两个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简单的问题。

3.概率:

(1)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意义,

(2)了解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3)了解互斥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4)了解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5)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实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高三年级

高三数学期末考试采用书面笔答、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按150分。试卷知识结构按各章内容所占课时比例赋分。试题的难易程度结构比为6∶2∶2。

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学期

(理科)

1概率与统计

(1)了解离散型随即变量的意义,会求出某些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了解离散型随即变量的期望、方差的意义、会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期望和方差.

(3)会用简单的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4)会用样本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分布.

(5)了解正态分布的意义及主要性质.

(6)了解现性回归的方法和简单应用.

2.极限

(1)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从数列和函数的变化趋势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会求某些数列与函数的极限。

(4)了解连续的意义,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

3.导数

(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例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的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一点处的导数的概念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

(2)熟记函数(其中,,,,,,的导数公式;掌握两个函数四则运算的求导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3)会从几何直观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掌握函数极值的定义,了解可导函数的极值点的必要条件(导数在极值点两侧异号);会求一些实际问题(一般指单峰函数)的最大值和与最小值.

(4)了解微积分建立的时代背景与历史背景.

4.数系的扩充——复数

(1)了解引进复数的必要性;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掌握复数的代数形式.

(2)掌握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3)了解数的扩充过程.

(文科)

1.统计

(1)会用简单的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这两种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2)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会用样本方差(标准差)估计总体方差(标准差).知道样本越大,这种估计越准确.

(3)会处理涉及抽取样本、分析数据、作出估计等统计全过程的简单实际问题.

2.导数

(1)理解导数的概念和导数的几何意义,掌握函数(市正整数)的公式.;会求多项式函数的导数.

(2)会用导数求曲线的切线方程;理解极大值、极小值、最大值、最小值的概念.并会用导数求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大值极小值及闭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高中会考模拟

高中数学会考模拟考试采用书面笔答、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试卷知识结构按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所占课时比例赋分。试题的难易程度结构比为6∶2∶2。

考试内容及要求:

1.集合与简易逻辑

(1)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

(2)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

(3)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

(4)会用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5)掌握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6)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7)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

(8)初步掌握充要条件.

2.函数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数列

(1)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列;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意义,会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三角函数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会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包括引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不要求记忆)。

(4)会用正弦线、正切线画出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通过图象理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的简图,理解的物理意义。

(5)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表示。

5.平面向量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⑦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6.不等式: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证明.

(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他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

(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4)掌握二次不等式、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和简单得分是不等式的解法.

(5)理解不等式.

7.直线和圆的方程:

(1)理解直线的倾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写出直线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4)了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

(5)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

(6)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

8.圆锥曲线方程:

(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

(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4)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9.立体几何:

(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了解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4)进一步熟悉反证法,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

(5)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

(6)了解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理解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7)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公式;掌握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8)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等概念。

(9)掌握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距离的概念;对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或在坐标表示下的距离;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掌握两个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10)了解多面体和凸多面体的概念。

(11)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棱柱的直观图。

(12)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13)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14)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10.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的计算公式,

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两个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简单的问题。

11.概率:

(1)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意义,

(2)了解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3)了解互斥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4)了解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5)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实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高考模拟

高考模拟考试采用书面笔答、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试卷知识结构按各章内容所占课时比例赋分。试题的难易程度结构比为5∶3∶2。

考试内容及要求:

1.集合与简易逻辑

(1)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

(2)会用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3)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4)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

(8)掌握充要条件.

2.函数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掌握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及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

(3)了解函数的奇偶性的概念

(4)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6)掌握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数列

(1)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列;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意义,会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三角函数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会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包括引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不要求记忆)。

(4)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理解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掌握函数和的图像,理解的物理意义。

(5)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表示。

(6)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5.平面向量

(1)掌握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6.不等式: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证明.

(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他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

(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4)掌握二次不等式、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和简单得分是不等式的解法.

(5)理解不等式.

7.直线和圆的方程:

(1)理解直线的倾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写出直线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4)了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

(5)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

(6)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

8.圆锥曲线方程:

(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

(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4)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9.立体几何:

(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了解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4)进一步熟悉反证法,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

(5)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

(6)了解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理解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7)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公式;掌握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8)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等概念。

(9)掌握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距离的概念;对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或在坐标表示下的距离;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掌握两个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10)了解多面体和凸多面体的概念。

(11)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棱柱的直观图。

(12)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13)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14)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10.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的计算公式,

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两个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简单的问题。

11.概率:

(1)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意义,

(2)了解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3)了解互斥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4)了解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5)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实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理科)

12.概率与统计

(1)了解离散型随即变量的意义,会求出某些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了解离散型随即变量的期望、方差的意义、会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期望和方差.

(3)会用简单的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4)会用样本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分布.

(5)了解正态分布的意义及主要性质.

(6)了解现性回归的方法和简单应用.

13.极限

(1)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从数列和函数的变化趋势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会求某些数列与函数的极限。

(4)了解连续的意义,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

14.导数

(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例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的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一点处的导数的概念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

(2)熟记函数(其中,,,,,,的导数公式;掌握两个函数四则运算的求导法则和理解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3)会从几何直观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掌握函数极值的定义,了解可导函数的极值点的必要条件(导数在极值点两侧异号);会求一些实际问题(一般指单峰函数)的最大值和与最小值.

15.数系的扩充——复数

(1)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掌握复数的代数形式.

(2)掌握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3)了解数的扩充过程.

(文科)

12.统计

(1)会用简单的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这两种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2)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会用样本方差(标准差)估计总体方差(标准差).知道样本越大,这种估计越准确.

(3)会处理涉及抽取样本、分析数据、作出估计等统计全过程的简单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