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神经外科护理经验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Nursing Experience of 102 Cases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NICU
Zhang Jie Sun Ya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of Wuhu NO.2 People’s Hospital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the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NICU.Methods: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102 cases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our NICU.Results:In 102 cases,77 cases were treated by operation therapy,25 cases were treated by non-operating therapy,78 cases were survived,18 cases died.Conclusion:NICU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it can make for the cure rate. The good nursing is important guarantees to the success of treatment.
【Key words】: Neurocranial surgery, Intensive care,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Nursing.
重型颅脑损伤是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损伤,其发病急,病情危重且变化快,致残率与病死率高,并发症多。由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其生命得以挽救后,仍有50%~70%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尤其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实施优质、有效的护理是治疗取得成功、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我院神经外科ICU(neurocranial surgery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从2009年5月到2011年1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102例。本人将实际工作中所取得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男性78例,女性24例;年龄4~88岁,平均41岁。其中交通事故伤78例,高空坠落伤12例,击打伤9例,摔跌伤3例;头颅CT及MRI示:广泛脑挫裂伤46例,硬膜下血肿25例,硬膜外血肿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原发脑干伤10例,弥漫性轴索伤6例,均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GCS评分≤8分。其中15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40例出现肺部感染,12例出现应激性溃疡。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手术治疗77例,因迟发血肿形成再次手术13例,保守治疗25例。所有患者均予导尿及深静脉置管,卧气垫床,予心电监护、吸氧,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监测内环境变化等。其中25例因呼吸功能障碍予呼吸机辅助呼吸,81例因通气障碍予气管切开,88例因进食困难予胃管鼻饲,所有患者均结合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
2. 结果
本组治愈67例,占65.6%;好转8例,占7.8%;植物生存3例,占2.9%;中途放弃治疗6例,死亡18例,死亡率17.6%。
3. 护理体会
所有病人入院后均进行护理体检及评估,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3.1 NICU环境管理
神经外科ICU需要空气流通、无闲杂人员流动的清静环境,以及独立的配药、治疗、处置室,同时应具备良好的清洁、消毒条件,最好能有空气净化装置[2]。维护良好的医疗、护理环境需要严格的管理。重症病房护理管理是最重要的,包括一系列管理制度及落实到位[3]。
3.2 病情观察护理
GCS评分是颅脑损伤早期病情观察的重要指标,也是对预后做出判断的重要依据。GCS评分愈低,表明伤情愈重,病死率愈高 [4]。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GCS评分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进行GCS评分,做到评分可靠、精确,为医疗提供准确的、动态的信息,为救治赢得时间。
结果:采取正确恰当的引流管护理措施,使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有效避免了不良情形的发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结论:加强对神经外科常见引流管护理措施的探讨,不仅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而且细致周到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使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神经外科 引流管 护理措施 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42-01
神经外科是以手术为主要手段,医治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以及植物神经系统疾病的一门临床外科专科,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引流管,其主要包括:脑室引流管、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瘤腔引流管以及血肿腔引流管等等。其中,在置管期间,引流管的固定是否合理、是否保持引流管的畅通等情形,不仅对患者病情的判断以及预后的评估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鉴于神经外科常见引流管护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将我院在神经外科常见引流管护理方面所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通过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的63例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28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53.2±12.7)岁。脑室引流者19例、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者27例、硬膜外引流者11例、硬膜下引流者6例。
1.2 方法。在掌握患者病情的前提下,熟悉把握各种不同引流管的作用和使用方法,进而对症施治,为患者提供合适的引流管并加强对使用过程中引流管的护理干预。
2 引流管的护理措施
2.1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措施。首先,护理人员应使患者保持安静,选择合适的卧位方式,一般以平卧位为佳,尤其,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患者,应予以约束或采取必要的镇静方式,防止患者自行拔出引流管而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其次,应使引流管的开口保持合适的高度,以高出侧脑室(外耳道水平)10~15cm为准,从而使颅内压维持在正常状态。若病人采取侧卧位时,应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cm。在脑室引流早期应注意把握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速、过快,避免患者原处于颅内高压状态的骤然减压,而引起脑室塌陷,导致硬膜下血肿。再次,在引流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装置、各接头以及引流管道的清洁和无菌,保持头部创口或穿刺点敷料干燥,如发现敷料潮湿,应立即查明原因,及时更换。并且应定时更换无菌引流瓶,做好色、质、量的记录工作。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术后1~2天脑脊液可略带血性,以后渐变为橙黄色。最后,脑室引流时间不宜过长,从而避免引流时间过长而导致颅内感染的发生,一般而言,脑室引流时间一般为≤7~10天。在拔管前一日,应采取抬高引流瓶或夹闭引流管等方式,来检查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颅内压是否有再次升高等情况的出现,并在拔管后仔细检查切口,若切口处有脑脊液漏出,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进行缝合,以免引起颅内感染。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采取脑室引流管护理措施,不仅能使颅内压安全降低,排除脑室内积血,而且还可以减少脑脊液漏等不良情形的发生。
2.2 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的护理措施。首先,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一般固定于患者腰背部,这就容易使引流管在患者翻身时遭到牵拉、受压、折叠、扭曲、成角等不良情形的出现,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密切观察置管情况和引流是否通畅,并在患者改变时应及时调整引流管,同时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对引流管护理的宣传教育,若引流管出现堵塞情形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其次,应合理控制引流量及引流速度,每日引流量应在200~300ml之间,注意保持匀速引流,防止引流速度大幅度变化引起颅内压较大波动而导致脑疝等严重并发症。最后,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引流性状,若引流液中有絮状物或由清变浊,则提示颅内发生了感染,应尽快通知主治医师,进行相应的处理;若脑脊液呈现出清亮的色泽,蛋白含量下降,细胞计数减少,脑脊液漏停止,脑脊液
2.3 硬膜外引流管的护理措施。对于硬膜外引流管的护理除了类似脑室引流管、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的护理外。为了预防开颅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常规置入内径为2mm的引流管于硬膜外,与颅骨内板相贴,外接负压引流器。在患者进行手术后1~2天,引流量
2.4 硬膜下引流管的护理措施。在临床中,若硬膜下血肿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征状,就应当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钻孔冲洗引流和开颅包膜切除及血肿清除几个方面,在患者进行手术后,应使患者采取头低足高位2~3天,卧向患侧,使引流袋的位置低于头部10~40cm,从而促进脑组织膨起,使硬膜下血肿腔尽快闭合。此外,应根据手术中所用生理盐水量以及硬膜下血肿量调节引流量,注意引流速度不宜过快,一般在2~3天拔管。
3 讨论
通过我院护理人员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3例神经外科患者采取安全、可行、有效的引流管护理措施,并善于将引流情况与患者的整体病情联系起来分析问题,这使得问题在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更好的控制了患者的病情,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了医疗纠纷,密切了护患关系,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a)-104-01
颅内脑动静脉畸形(artery venous realformations,AVM)是一种先天性局部脑血管发生的变异,是造成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表现为反复的颅内出血,部分或全身性抽搐发作,短暂脑缺血发作以及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等[1]。由于颅内脑动静脉畸形绝大多数是因为血栓阻塞脑动脉所致,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尽早清除血栓,使闭塞的脑血管再开放,重建缺血脑组织供血,减轻神经组织损害,挽救缺血半暗带,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2]。笔者2009年4月~2010年2月对收治的32例脑中央区颅内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确诊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患者共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7~50岁,平均35.5岁。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CT、MRI及DSA检查,10例患者病变位于额叶,颞叶10例,顶叶3例,枕叶4例,小脑3例,脑干1例,天幕周围区1例。畸形团直径为1.8~7.2 cm,平均(3.5± 1.5) cm。Spetzler-Martin I级2例,Ⅱ级6例,Ⅲ级12例,Ⅳ级8例,V级4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均先行经血管内栓塞,对于畸形血管团内有动脉瘤者,应先栓塞动脉瘤,再经较粗的供血动脉进行栓塞,一般先经颅内供血动脉进行栓塞。本组经颅内血管单纯用氰基丙烯酸(NBCA)栓塞28例,其中,10例在颅内先以真丝线段栓塞以减慢血流,再以onyx胶栓塞。颅外血管以onyx胶进行栓塞4例,其中2例供血动脉与眼动脉有吻合,栓塞时应避开眼动脉。
1.3 护理措施
1.3.1 治疗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及需求,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减轻他们对疾病的担忧。任何操作前预先告诉患者操作时可能出现的不适,使他们能充分配合,减少紧张情绪。②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讲解此种治疗方法的具体步骤、注意事项等,以取得患者配合,打消疑虑。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避免血压增高。
1.3.2 治疗中护理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后均应密切观察病情,如生命体征、意识和瞳孔变化,有无剧烈头痛、烦躁不安及双侧肢体活动异常情况,尤其是血压的观察与控制尤为重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了解患者病史并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抢救准备工作,适当应用镇静镇痛药物,尽量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1.3.3 治疗后护理保持病室安静,尽量减少探视,给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以降低脑代谢,减少需氧量。出血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头部抬高15°~30°。再出血多发生在第1次出血后7 d内,因此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用力咳嗽等诱因,防止破裂出血。
2 结果
32例患者中,治愈28例,死亡4例,有效率为87.5%。有2例患者出现颅内出血及皮肤黏膜出血,其余患者无严重并发症,治疗后6 d出院。
3 讨论
颅内脑动静脉畸形是脑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占90%以上,发病的高峰年龄是20~39岁,平均28岁,可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而60%以上分布于大脑皮质,外侧裂区颅内脑动静脉畸形约占幕上病灶的8%,累及深部结构如纹状体、内囊、丘脑区等部位约为1%,也有统计占颅内脑动静脉畸形的2%~3%,脑中央区的颅内脑动静脉畸形多以出血为首发症状[3]。本组患者均属脑中央区颅内脑动静脉畸形。
由于显微手术往往导致功能障碍加重,手术要求的精度极高,一般的专科医生难以掌握[4]。笔者认为,没有症状、体格检查偶然发现脑内动静脉畸形的患者,需酌情采用保守或积极的治疗方法。原则是进行术前评估[5],治疗的风险应低于患者的自然风险。血管内治疗侵袭性小,能够很好保护功能,新的材料onyx胶操作方便、可控性好,中小型动静脉畸形可以一次性完全栓塞[6]。本组结果显示,32例颅内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经过合理的手术治疗与配合护理后,治愈28例,死亡4例,有效率为87.5%,表明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患者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对保证栓塞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继宗,王硕,隋大立,等.2086例脑动静脉畸形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结果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20):113-117.
[2]陈衔城,史玉泉,吴劲松.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0,5(5):10-12.
[3]施米德克,施米德克・斯威特.神经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05-1317.
[4]王惟治,罗祖朋.神经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2-148.
结果:合理的,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明显降低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此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桥小脑角区 肿瘤 切除术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39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260-01
桥小脑角区(CPA)肿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常见的有的有听神经瘤,脑膜瘤和表皮样囊肿等。桥小脑角区是脑桥,延髓与其背方小脑的相交地带。肿瘤可以依次累及第8、5、7、9、10、11颅神经,表现为耳鸣,耳聋,同侧面部感觉减退与周围性面瘫,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当脑干受损时还可出现一侧或两侧锥体束征。晚期可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桥小脑角区肿瘤目前比较常见的是进行手术治疗,而且目前手术治疗方法比较成熟,术后预后比较理想。因此,对于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术后24小时的护理非常重要。
1 临床资料
1.1 收集我科50例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资料,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5岁。
2 护理
2.1 生命体征的观察尤其是呼吸的观察。若脑干受损,最受影响的是呼吸,有的病人术后没有呼吸,持续给予呼吸机维持呼吸16次/分。有的病人术后呼吸微弱,持续给予呼吸机维辅助呼吸16次/分,随着病情恢复,多在24小时内呼吸可以逐渐恢复。有的病人刚术后,呼吸正常,过一会呼吸逐渐减慢,这种情况最危险。也许5分钟前才巡视一遍病人,一切正常,5分钟后病人会出现紫绀等呼吸微弱的表现,这种情况往往是术后最危险的情况之一,必须立即给予简易人工气囊加压给氧,然后麻醉医生给予气管插管并根据遗嘱给予呼吸兴奋剂静脉滴入。
2.2 伤口引流管的护理。医生根据病情固定引流管的高度,我们观察其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并勤挤捏引流管至少1小时1次,保持引流通畅。如果引流液量大且鲜红色,提示有再次出血的可能。对于术后烦躁病人,一定要给予适当的保护性约束,防止导管滑脱。对于术后清楚病人,要告知预防导管滑脱的重要性。
2.3 护理。麻醉未醒时,给予患者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勿压手术部位。术后麻醉醒了以后,遵医嘱给予摇高床头30°~45°,给予严格轴位翻身。对于肿瘤较大的,在术毕后24小时内,尤其要注意,勤观察引流管,勿压引流管,翻身时动作轻柔,严禁用力过猛,防止肿瘤切除后,残留空洞,发生脑干移位,发生病情变化。
2.4 眼睑闭合不全的护理。对于术后的患者观察其是否有眼睑闭合不全:①给予透明胶带,上下粘住,我观察这样的话对于清楚的患者他自己感觉很难受,而且很不人性化。②给予油纱布覆盖,效果还可以。③给予涂抹红霉素眼药膏,然后覆盖消毒后的干纱布,效果最佳。
2.5 吞咽困难和饮水呛咳的护理。一般遵医嘱术后24小时内禁食水,可以避免因吞咽困难和饮水呛咳引起对病人的刺激。如果术后清楚患者2-4小时确实口渴,可以给予用棉签蘸温开水湿润嘴唇。估计短期内不能恢复者可给予鼻饲饮食。及时吸痰,清理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6 面瘫的护理。对出现面瘫的患者,要及时和患者沟通,给予其心理支持,促使其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和战胜疾病的决心。
3 讨论
桥小脑角肿瘤可以累及脑干,小脑,多组颅神经,因此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术后可能产生严重的并发症,这就对我们监护室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观察及时,护理得当,抢救及时,才可以提高桥小脑角肿瘤患者的手术成功率,降低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此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
笔者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的这几年里,对桥小脑角区(CPA)肿瘤切除术术后24小时内患者护理的几点体会和大家分享。随着医学的进步,笔者会继续努力总结经验,不断进步,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斌,蒋健.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68例护理[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11(4):433
【摘要】 目的 总结颅内肿瘤围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有记载的颅内肿瘤围术期护理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严密观察病情、防止肺部感染、良好的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术后采取正确的卧姿、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是确保患者渡过术后危险期、提高脑肿瘤手术成功率的关键。结论 颅内肿瘤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必须科学严谨。
【关键词】 脑肿瘤; 围术期; 护理
颅内肿瘤有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两大类。颅内肿瘤的临床症状为颅内压增高和肿瘤的定位症状[1]。手术是基本的治疗方法。围术期护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顺利地康复。本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共实施手术治疗脑肿瘤患者41例,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男20例,女21例;年龄14~73岁。其中胶质瘤25例,髓母细胞瘤4例,颅咽管瘤6例,脑膜瘤6例。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视水肿或萎缩多见。本组患者行肿瘤全切除25例,大部切除11例,部分切除5例。
1.2 护理方法 脑部肿瘤在明确诊断后,为解除颅内压增高及保障生命安全,必须经过手术治疗才能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要求护理人员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保证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
1.2.1 术前护理 常规全身检查和局部定位检查,如脑CT、磁共振、脑电图等,以及各项与疾病有关的特殊检查。术前准备同常规手术。对有反复呕吐、颈项强硬、强迫的患者及早采取紧急措施。病情许可先理发剃头、钻孔,安置脑室引流管以备急用。对突然呼吸停止的患者,立即进行眶侧脑室穿刺减压,挽救生命。
1.2.2 术后护理 患者手术结束后回重症监护室观察、护理。监护室内有专职人员护理,有齐全的抢救设备和物品、药品,如抢救车、氧气、吸引器、监护仪、人工呼吸器、气管切开包、脑室引流包等,便于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1.2.2.1 卧位 全麻者同全麻术后护理,待清醒后头部抬高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头转向健侧,避免压迫手术伤口、挤压减压窗,引起ICP的增高。后颅窝脑干及邻近组织的肿瘤术后取健侧卧位,严禁患侧卧位,因手术切除肿瘤后,脑干附近留有空隙,患侧卧位会引起脑干移位,造成脑干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1.2.2.2 严密观察病情 包括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运动,并按Clasgow昏迷分级标准评分并记录[2]。术后24 h内注意血压与脉搏的变化,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和颅内出现术后血肿的可能。尤其是脑膜瘤术后,由于脑膜瘤周围血供丰富,易引起术后颅内血肿。
1.2.2.3 伤口置引流条的患者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淡红色为正常引流液,若引流液为新鲜的血样液体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引流液为无色的液体而且量多可能是脑脊液引流过多。均应向医生反映,及时处理。一般引流条24 h后拔除。观察时要注意敷料是否干燥,如果潮湿说明有脑脊液漏,应及时请医生处理,以防逆行感染。
1.2.2.4 术后3~7 d为术后反应期,此阶段是关键时期,也是脑水肿高峰期。除严密观察病情外,根据医嘱准确使用脱水治疗,给予20%甘露醇250 ml静滴与速尿40 mg每6 h一次交替使用,使用过程中观察脱水治疗的疗效,以顺利渡过此关[3]。另外此阶段还可出现高热,尤其是鞍上近下丘脑区域手术可出现持续高热,要及时给予物理或化学降温。中枢性高热采用物理降温法为宜。对体温过低或体温不升的患者采取保暖措施。术后体温恢复正常后又出现发热或持续高热不退者应考虑有否继发感染(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头皮下积液等),如怀疑颅内感染可通过腰穿留取脑脊液化验来证实。
1.2.2.5 额、颞部位手术后患者可能有癫痫发作,注意防止坠床。对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加以保护性约束,以免自伤或伤及他人。尿潴留患者及时给予导尿,以免引起继发性ICP增高。
1.2.2.6 饮食护理 术后24 h,患者清醒,吞咽、咳嗽反射恢复、肠鸣音恢复可进流质饮食。以后视胃纳情况可改为半流、正常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易消化为原则。
1.2.2.7 术后有脑室体外引流的患者按脑室引流常规护理。
1.2.2.8 手术后7~10 d伤口可酌情拆线[4]。对颅压较高,头皮有一定张力的伤口及体质虚弱的患者的伤口采取间断拆线,拆线后观察伤口有无脑脊液漏。
2 结果
本组患者共41例,行肿瘤全切除25例,大部切除11例,部分切除5例。21例治愈出院,19例症状改善,1例因继发性颅内血肿等并发症死亡,治愈率52.5%,有效率97.56%。
3 讨论
颅内围手术期患者病情重、危险性高,随时有意外情况发生的可能而导致并发症(出血、脑水肿、癫痫、脑积水、继发性脑缺血等),而这些情况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所以,严密的观察非常重要,正如Schmidek所说:由有技能的护士持续观察至关重要,由训练有数和具有洞察力的护士观察和评估患者比监护设备可靠得多,围手术期血压的稳定至关重要[5]。另外术前评估,充分的准备及心理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术中医护密切配合,加强监护是成功的关键;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能确保治疗的良好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田贞.脑肿瘤手术的护理.河北医学,2007,13(8):1000.
[2] 袁巧玲,甄云涛,管桂凤.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观察与护理.护理杂志,2006,23(10):79.
[3] 金锦华,尹香花.鞍区肿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现代护理,2006,12(24):2317-2318.
【摘要】总结2007年9月~2009年9月共89例颅咽管瘤患者的护理经验,发现术后良好的护理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着手术的成败。
【关键词】颅咽管瘤;护理
颅咽管瘤是位于鞍区的良性先天性肿瘤,通常起源于垂体柄结节部的鳞状上皮细胞。多位于鞍上区,单独发生在鞍内或脑室内少见。肿瘤表现为囊性、实质性或混合性。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6%-9%,约占成人颅内肿瘤的3%,是儿童最常见的鞍区肿瘤。疾病呈双峰发病:5-10岁为第一高峰,50-60岁为第二高峰。其主要临床症状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视神经压迫症状、下丘脑症状及垂体功能减退症状等。该病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复杂,术后恢复慢,护理难度大。
我院自2007年9月~2009年9月共收治89例患者,现将护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颅咽管瘤多发于儿童及青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头痛、呕吐、视力下降、幼年身体、第二性征改变、难以承受的医疗费用及手术对生命的威胁等因素,可导致病人产生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的心理反应。应通过病人及其家属的交流,观察了解其心理反应,并针对不同的原因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同情关心病人并细心地照顾,向病人提供本病治愈病例的相关信息,激发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2 症状护理
1.2.1 视力视野障碍:视力视野障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易发生摔倒,烫伤等意外。应做到协助病人洗脸漱口、如厕等日常生活,除去走道上的障碍物,避免潮湿;将便器放在病人能看到、取到的范围内;不可将日常用物放置于视野障碍病人的盲侧;指导病人不单独外出,以防止摔倒。
1.2.2 下丘脑损害的观察 颅咽管瘤向鞍上发展增大至第三脑室底部,下丘脑受压,其结果可出现尿崩症、高热、昏迷等症状,以尿崩症多见,记录患者术前3天尿量,为术后观察尿崩症提供数字依据。
2 术后护理
2.1 心理护理:病人可因术后麻醉反应、手术创伤、伤口疼痛及脑水肿等出现头痛、呕吐、头面部肿胀等表现,加之伤口引流管、导尿管、静脉输液等各种管道限制了病人的躯体活动,使病人产生孤独、恐惧的心理反应。应指导病人正确配合,同时及时了解病人的孤独恐惧心理并给以疏导。
2.2 饮食护理:麻醉清醒后4-6小时内禁饮食,以免进食引起呕吐,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排出呕吐物,不可吞下呕吐物,以避免呕吐物进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反流如胃内加重呕吐。病人感到口渴时,应做好解释并用棉签蘸水湿润唇舌,以缓解渴感,同时根据尿量多少及电解质情况,从静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麻醉清醒4-6小时候,如病人无呕吐,可少量进食流质。由于术后胃肠功能未完全恢复,宜先进食米汤,不宜进食牛奶等产气食物,以免引起肠胀气,以后可逐渐过渡到去油米汤、牛奶,2天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软食、普食。手术48小时候意识障碍者,鼻饲流质,以保证营养供给;观察病人是否出现腹胀、呃逆、呕吐,呕吐物是否为咖啡色,大便颜色是否通畅,以防止胃肠道出血。
2.3 的护理:麻醉未清醒的病人应取去枕平卧位,头侧向健侧,防止呕吐物、分泌物引起误吸、窒息。麻醉清醒后,血压平稳病人可取抬高床头15°-30°,头下不宜垫枕头,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减轻术后脑水肿。体积较大的肿瘤切除术,手术切口应保持在头部上方,以免脑组织突然移位。早期应注意避免引流管受压,以免引流不畅。协助病人翻身1次/小时,翻身时应注意扶托病人头部防止头部突然移位或扭转;术后3-4天,拔除引流管后,病人可半坐卧位,如无不适可于5-6天后下床,鼓励并协助病人下床活动。活动方法为先坐在床沿,足下置一小凳,待适应后协助室内走动,以后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切不可突然离床活动,以免引起虚脱等意外。
2.4 症状护理
2.4.1 头痛呕吐:头痛、呕吐常为手术创伤及麻醉反应。病人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甚至伴随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改变提示脑水肿或继发性颅内出血。此时应注意: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的性质、部位,呕吐是否喷射性,以便及时发现脑危象;抬高床头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不能耐受的头痛,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呕吐频繁者予以甲氧氯普胺10mg肌肉注射,必要时给予20%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脱水降低颅内压,密切观察用药后头痛呕吐是否缓解,必要时可配合CT检查,以排除颅内血肿形成。
2.4.2 视力、视野障碍:颅咽管瘤手术过程中易损伤视通路,以致术后可遗留视力障碍或原有视力障碍加重。护理重点是:向病人解释视力障碍发生的原因以取得理解和配合,开导病人正视现实,以尽快适应术后生活方式,协助病人日常个人生活,对于可能为术后脑水肿引起的暂时性视力障碍,可遵医嘱使用甘油果糖200ml静脉滴注,2次/天,同时观察病人的视力是否有改善。
2.5 管道护理: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保持管道通畅,防止非计划性拔管造成意外或外源性感染的发生
2.6 潜在并发症的护理
2.6.1 尿崩症的护理:尿崩症多由肿瘤或手术操作累及下丘脑或视上核到神经垂体的纤维束引起。应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当病人连续2小时每小时尿量都超过300ml/h、尿比重
2.6.2 体温失调的护理:下丘脑严重损伤时,可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失常,病人多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超过40摄氏度,高热增加脑耗氧代谢,加重脑水肿,故应及时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也可导致体温不升,体温低于32摄氏度予以升温处理。
2.6.3 垂体功能低下: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遵医嘱给予激素治疗,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指导病人应严格遵医嘱按时服用甲状腺素等激素类药物,切不可自行停药,改药,以免加重病情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26-02
神经内科不属于内科,而是独立的二级学科,主要诊治脑部疾病及神经系统性病变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临床药师的直接参与对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由于神经内科患者病症及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临床药师针对不同的患者病症及临床表现采用不同的药学监护方法,对临床药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1]。本文以神经内科的典型病例为例,探讨临床药学监护的内容、方法及体会,以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临床药学服务。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75岁,因脑梗死、肺部感染住院。入院后进行痰培养未发现明显致病菌,分析原因可能与患者排痰差或不配合取标本有关。由于严重肺部感染,患者曾用哌拉西林等广谱抗菌药物。用药10天后患者仍有发热现象,并出现腹泻,查便正常。经医师们会诊,临床药师提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特点,认为患者可能患上抗生素相关性伪膜性肠炎。建议口服甲硝唑,并停用其他抗菌药物。临床医师接受建议,患者给药,口服甲硝唑,一天后患者腹泻次数减少,二天后腹泻停止。2医学监护
2.1医学监护内容
2.1.1查阅患者病例,参与临床查房,并协助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临床药师根据其工作性质,参与日常的查房工作,能够更好的了解患者病情、用药及护理情况。临床医师的临床经验比较丰富,临床药师则可发挥掌握药物方面的知识特长协助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在本例中,因临床药师的参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才使患者腹泻得到有效制止。
2.1.2提供药物相关信息,保障用药的安全性合理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增强治疗效果、降低药品的不良反应,反之则会引起疗效下降,还会发生异常反应,影响治疗,加重病情。药物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程度不一,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2]。
2.1.3关注缺少预防知识及健康观念的患者神经内科患者多为脑疾病患者,并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对患者进行糖尿病、高血压知识等方面的宣教工作,指导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患者对自身疾病能够有正确的认识。
2.2医学监护方法根据神经外科多样化的病症及临床表现,临床药师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医学监护,比如对于治疗效果不显著的患者,临床药师分析患者疗效不佳的原因,并关注患者全程用药及护理情况,联合临床医师讨论、制定治疗方案,宣传相关用药知识;对于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临床药师重点关注患者用药药剂量及合理用药;对于患者应用安全性较低的药物,临床药师重点关注患者不良反应,并适时调整药物剂量;有特殊用药事项及用药依从性较差的患者,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宣教,并给予用药指导,使药效能够充分发挥;对于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药师注重引导患者对不良反应药物的正确认识,增强患者对临床药师的信任及治愈信心等等。
2.3医学监护的体会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工作应熟练掌握药学方面的知识,培训临床思维,尽可能的了解患者病情、用药情况及相关检查结果,为会诊做好准备;参加会诊时认真听取临床医师介绍患者情况,结合自己掌握的医药学类知识适时、准确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作好记录。通过参与临床会诊让临床药师体会到,参与临床工作是发挥自己在药理学、药剂学等方面的优势,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大量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关键是要将药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紧密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3]。会诊时发现的问题应寻找解决方法,并将会诊内容做好记录,不管最终意见能否被临床医师采纳,临床药师有必要继续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追踪,以便从中积累经验,帮助临床解决问题。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1/7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我国不合理用药比例更大,约占用药者的26%,每年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达20万人左右。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临床药师联合医师进行临床监护,不但可以减少患者支付的医疗费用,还可以减少不合理的用药,突显了临床药师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患者也对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药学的发展成为必然。临床药学工作模式从传统的药品管理转型为药学技术服务模式,从被动转型为主动,较好的工作模式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而临床药师的工作模式要从传统的药学思维转变为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临床思维模式,才能够联合临床医师制定出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发现并解决临床用药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临床药师扎实的药学知识,注重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思维模式是临床工作的首要切入点。临床药师在参与制订药物治疗方案时,对常用药物禁忌证的熟知和药物不良反应也是药学监护的关键与重点[4]。
目前,临床药学监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作为临床药师,首先要加强专业性的知识学习,形成注重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思维,参与临床会诊时加强与临床医师沟通,针对各种疾病的特点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达到尽可能好的治疗效果。临床药师的成熟需要临床经验来支持,而会诊对临床药师来说更具有挑战性,是临床药师价值体现的一种方式。参考文献
[1]王飞,李毅,匡丽萍.我字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典型病例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2(1):36-38.
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患者205例,男110例,女95例;年龄34~90岁,平均52岁。其中鼻饲86例,昏迷89例,经口气管插管45例,气管切开28例,机械通气36例,口腔霉菌感染9例。
方法:⑴根据患者的情况观察患者口腔黏膜改变情况,测定口腔pH值及行口腔内分泌物、细菌培养[1]。⑵分类:①鼻饲患者;②昏迷患者;③经口气管插管患者;④气管切开患者;⑤机械通气患者;⑥口腔霉菌感染的患者。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
结 果
发生创伤性溃疡16例(7.8%);口腔霉菌病9例(4.4%),单纯疱疹性口炎12例(5.8%),口腔护理总有效率82.3%。
讨 论
鼻饲患者:本组患者86例,男52例,女34例。鼻饲患者因长期留置胃管,易造成鼻腔干燥,在做口腔护理时应适当清洁鼻腔的分泌物,涂以石蜡油保持鼻腔的湿润和胃管的,减少胃管对鼻黏膜的刺激。选用生理盐水加5%碳酸氢钠以1:1比例使用,用常规棉球进行擦拭,使用无菌钳夹紧浸湿的棉球,无菌镊子协助拧棉球至不滴水,按牙齿左外侧面右外侧面左上内侧面左上咬合面左下内侧面左下咬合面左侧颊部右上内侧面右上咬合面右下内侧面右下咬合面右侧颊部舌面硬腭的顺序擦拭。同时,观察口腔黏膜和舌苔的变化及口腔气味。
昏迷患者:本组患者89例,男49例,女40例,多数尚未发生口腔疾病。因为这类患者吞咽反射迟钝或消失,口腔自洁作用差,常常会有痰性分泌物积聚。对于分泌物较多的昏迷患者很难使用常规的口腔护理方法,李丽婷对201例昏迷患者使用喉镜协助口腔护理后效果满意[2]。因此借鉴此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操作者站在患者同侧,一手持喉镜镜片朝下顺患者嘴角插入口腔后,操作者先观察口腔及舌黏膜情况,如有痰液先将痰液吸尽,然后将喉镜置于上方口角处,按常规清洗下侧口腔,同法清洗对侧。喉镜起到开口器、舌钳、压舌板和手电筒的叠加作用,能够清楚直接地观察到口腔、舌黏膜的情况及口腔污垢的位置和量,使口腔护理更彻底有效。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本组患者45例,男26例,女1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腔感染,加之气管插管留置时间过久,大多数危重患者已并发较严重的口腔疾病,应用特殊口腔护理,针对气管插管患者,准备特殊用物进行患者口腔护理,较常用的为口腔冲洗,冲洗前先将气囊充气,然后抽取0.02%呋喃西林液20ml,分别从牙垫空处及两侧口角处缓慢注入口腔,然后插入吸痰管8~10cm,吸出冲洗液,吸至。原液色为佳,并观察患者有无呛咳、缺氧、呕吐。如有轻度溃疡,应用常规口腔护理后,用口腔宝擦洗,冲洗后常规护理;如有糜烂性溃疡,应用常规口腔护理后,再用复方卡因溶液喷雾起到局部消炎止痛作用。
气管切开的口腔护理:本组患者28例,男15例,女13例。由于气管切开患者上呼吸道内普遍存在大量细菌,使用气囊的患者气囊放气后含菌的渗出液可渗入下呼吸道诱发肺炎,故口腔咽喉及气管内的分泌物须注意清除,使用唐建敏等的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每天用2%双氧水擦洗3次[3],对难以擦到的部位用2%双氧水20ml口腔冲洗1~2次。
机械通气患者的口腔护理:本组患者36例,男17例,女19例,平均带管时间81±3.0小时。采取口腔擦洗与口腔冲洗两种方法相结合进行口腔护理。对进入ICU经口腔气管插管的患者,先常规给予口腔擦洗。对保留气管内插管12小时以上的患者,每天进行口腔护理3次[4]。对带管超过72小时的患者,根据口腔pH值测定选择合适的漱口液,行棉球擦洗与漱口液冲洗二者同时进行。如患者清醒,应先向患者解释说明,尽可能取得患者的同意和合作。操作前先检查气管插管的套囊是否充气防止误吸,操作时由2名护士共同来完成,1名护士先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牙齿表面的污垢,将口腔内残留的食物残渣清理干净,然后将患者头偏向一侧,用注射器抽取配制好的漱口液进行冲洗。但用注射器冲洗时,冲洗针头与口腔黏膜距离不可太近,以防刺伤黏膜。一般距离2~3cm为宜,每次冲洗量不可过多,并由另一名护士及时用吸痰器吸出,以防误吸[5]。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保证呼吸机的正常工作。
口腔霉菌感染的口腔护理:本组患者9例,男4例,女5例。ICU很多高龄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及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常可并发口腔霉菌感染。对于此类患者,尤其是应用广谱抗生素者,预防性使用碳酸氢钠和生理盐水交替口腔护理。如已有霉菌感染,则使用将制霉菌素10片研碎置于生理盐水500ml溶液中,混匀后加入维生素B12 500μg,普通胰岛素8U口腔护理,3次/日。清醒患者嘱每小时以该溶液漱口1次,每次含漱2~3分钟。为避免患者自行操作的随意性,护士应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含漱方法。漱口时将含漱液含在口内,闭口,然后鼓动两腮与唇部,使漱口液在口腔内能充分与牙齿接触,利于冲洗口腔各个部位。此外,患者进食后应即刻漱口,方能有效地冲洗牙表面或牙缝里的食物残渣。
通过对入住神经内科ICU的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针对性口腔护理,提高治疗及护理的疗效,达到治疗的目的,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健康恢复。
参考文献
1 王亚柳,王萍.口腔护理药物选择及应用.实用护理杂志,1994,10(12):32.
2 李丽婷.喉镜在吸痰和口腔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8):42-51.
The Effect Research of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Nursing Key Points on Training Junior Nurses/YUAN Li-juan,QIU Xiao-li,QIAN Hai-ya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12):087-089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three-level nursing ward round model of case nursing key points on training of junior nurses.Method:120 junior nurs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ained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wa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ained according to the three-level nursing ward round model of case nursing key points.The specialist skills examination pass rate, incidence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the awareness rate of the diseas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effect of two kinds of training model was evaluated.Result:The specialist skills examination pass rate,incidence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the awareness rate of the diseas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ra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ase nursing; Key points; Junior nurses; Nursing training
First-author’s address:Changping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Dongguan 52356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12.033
个案护理是针对临床实践中某个或某几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病例的个性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对特殊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或是一对一的护理方式,以探索疾病在医护工作中的个性特征和共性规律,也是对各专科住院HZ护理工作的经验总结。关键点是找出疾病的个性特征及共性规律总结出关键的护理要素,用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培训与指导。
2010年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在整体护理模式运行中责任护士深入病房,全面了解和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从入院到出院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全程化优质护理服务[1]。要提供优质护理必须要有优质的护士,而低年资护士在病情观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技术操作能力等方面均达不到临床对优质护理的要求,且低年资护士在护士群体中所占比重较大,本院共有护士337名,其中低年资护士(工作年限≤5年)占全院护士的70%,短期内培训好低年资护士,对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及创优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本项目拟采用通过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以达到尽快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6月年本院工作年限≤5年的低年资在职护士61人,作为对照组,选择2012年7月-2013年6月年本院工作年限≤5年的低年资在职护士59人作为试验组,临床低年资护士界定标准:多数研究者以工作年限5年为界,夏玲等[2]虽按不同护士学历层次对护士培训需求进行了调查,也以护龄≤5年为研究对象。两组护士均参加过护理部制定的为期1年的轮科计划,轮转过相同的科室,每个科室轮转2个月。两组护士的年龄、学历、轮转病区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人员均参加本院组织的岗前培训,为期1周,培训内容以本院制定的岗前培训教材为准。
1.2.1 试验组 入科后参加以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的培训。(1)制定个案护理关键点的查房表格,各专科选出3~5名高年资护士,在专科护士及护士长领导下,列出本专业的常见病种,参考专业书籍,制定本专业的个案护理关键点,制定后交由护理部及科主任审核通过。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主要内容为本专业常见病的病情观察要点,并发症、护理措施、常用药物观察、危急值,形成培训指导内容运用到培训中。(2)进行人员培训,培训个案护理关键点的护理查房模式。(3)实施三级查房制度,一级查房:低年资护士每班针对所管患者,对应个案护理关键点,逐一落实;二级查房:护理组长每日定时对应个案护理关键点,针对低年级护士所管患者进行护理查房,评价个案护理关键点落实符合率,并针对性进行即时指导;三级查房:护士长每日定时针对疑难病例、新入院、危重患者进行查房,评价个案护理关键点落实符合率,并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即时指导。护士长每个月对查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统计个案护理关键点落实符合率,对不符合部分组织护士进行培训,在下次查房中检查培训后护士执行情况。
1.2.2 对照组 入科后参加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小讲课、操作演练等培训,根据各科制定的培训计划进行。
1.3 考核与评价指标
1.3.1 专科技能考核合格率 考核内容为各专科护理内容;考试形式:案例分析、理论考核、患者评估,操作技能考核等。考核时机每个月一次,总分100分,85分以上为合格。
1.3.2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 不良事件是指疾病医疗过程中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医疗异常事件[3]。本研究对两组低年资护士1年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例数进行统计分析。
1.3.3 对病情八知道知晓率 病情八知道是指护士知道患者姓名、诊断、主要病情、心理状况、治疗、饮食、护理措施、潜在危险及预防措施。将以上内容采用问卷形式每月考核护士一次,每次考核时,在护士所管的患者中抽查3例患者的情况进行考核。如每个患者的八方面护士都能掌握,即为100%知晓。
1.3.4 患者满意率 是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同程度,对服务满意的人数与接受服务的总人数的百分比。满意率的测定根据医院设定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内容包括护士的护理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能力、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等方面。采用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现场收回的方法,每个月发放一次,保证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比较用Pearson's Chi-squared test分析,以P
2 结果
试验组的专科技能考核合格率、对病情八知道知晓率、患者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年轻护士临床实践时间短,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运用到实际工作时存在一定的转换困难,实际工作忙于执行医嘱和基础护理,缺乏对病情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护士队伍的素质是保证护理质量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关键,也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4-7]。
3.1 传统培训方法的不足 王日芳[8]研究表明,通过规范化培训、实施护士岗位轮转,使低年资护士掌握了多学科知识,通过授课与听课互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护士在理论与技能方面均有了明显提高,临床工作应用能力加强。但传统的培训方式通常是在护士下班后集中护士理论讲座,或进行操作演练。多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往往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方面、没有契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护士所学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解决不了患者的实际问题。而且,培训时间往往是占用护士的休息时间,护士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前提下还要参加科室内组织的培训,导致护士对培训热情不高,个别护士仅将培训当作日常任务,不认真对待[9]。传统的操作培训,绝大部分采用从示范、辅导到操作考核均在示教室完成,导致操作培训与临床实际工作脱节,培训内容无法应用到临床实际操作中去。操作前不做病情评估,或病情评估能力差,不能按照具体情况处理问题,导致护士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
3.2 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 实行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的培训,使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有据可行,对每个患者该观察什么,该提供什么护理措施,非常清晰;个案护理关键点贯彻在护士的日常工作中,有利于培养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病例的护理评估中,更准确的评估病情,有利护理措施的落实;突出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护理组长级护士长及时落实三级查房,检查低年资护士护理患者的情况,对照个案护理关键点的查房表格,及时发现护理不足之处,从而起到一个前瞻性护理质控的作用,保障了护理的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针对查房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低年资护士给以业务指导与帮助,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护士的专业技能。查房时通过三个层级护士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分析、措施落实、评价这条主线不断推进,明了各层级护士的职责,通过各级护理人员的参与、互动,以解决患者实际问题为中心,以经验传导为主体。在实践中学习,使得年轻护士得到了很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会,提升了低年资护士的专科护理水平,同时也对高年资护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培养高年资护士的临床评判性思维,善于发现、总结、分析临床的各种现象。通过开展三级查房,使全体护士在病情掌握方面有了整体的提升[10]。
本研究表明,试验组护士在专科技能考试合格率、对病情八知道知晓率、患者满意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护士,而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实行以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将日常工作贯穿与培训中,对短时间内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专业能力确实可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晓伟.夯实基础,履行责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护理服务[J].中国护理管理,2009,10(3):5-8.
[2]夏玲,陈家琴.临床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需求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2):25-26.
[3]彭刚艺,陈伟菊.护理管理工作规范[M].广州:东科技出版社,2011:112.
[4]宋春燕,王菊香.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定量研究及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14.
[5]彭翠香,王非凡,崔莹,等.系统化护理教学在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7):503-504.
[6]李美慧,麻春英,罗娟.护理安全意识培养在神经外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9B):2482.
[7]张玉荣.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12,26(9C):2581-2582.
[8]王日芳.规范化培训对基层医院低年资护士素质培养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152-153.
俯卧位作为外科全麻手术常用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广泛用于脊柱后路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该可使医生充分获得手术视野,保证脊柱处于中立位及手术切口处于中线位置,极大地方便了医生的手术操作。但该带来的患者生理学上的变化所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不容忽视[1]。头面部毛细血管及神经较为丰富,皮肤敏感。在长时间的手术过程中,患者头部往往会因重力作用被支架支撑点压迫,导致皮肤压疮、神经损伤及眼部并发症等[2]。为了减少全麻俯卧位并发症的出现,笔者对全麻插管后手术患者术中分别采取头面部普通U形头托摆放法和头面部三点摆放法,观察患者头面部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种护理方法加以对比,发现头面部三点摆放法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56例全麻下采用俯卧位行腰椎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为21~68岁,平均(46.4±2.9)岁。所有患者中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35例,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21例。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俯卧位,手术时间2~7 h。依据头面部摆放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21~65岁,平均(43.9±2.7)岁。对照组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为23~68岁,平均(46.8±2.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1 d进行常规病例访查,详细了解患者病情、有无过敏史等,并再次查阅各项检查结果。期间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人性化的良好沟通,如介绍手术室完善的仪器设备,本院在此类手术中的成功经验等,并详细讲解麻醉前准备、全麻苏醒时患者的感觉以及必要的手术注意事项等,稳定患者心理,并提请患者亲属术前术后加以配合,为手术的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
手术依照常规护理流程进行[3]。其中试验组运用头面部三点摆放法对全麻插管后手术患者头部位置予以固定,所用器械为包裹海绵垫的马蹄形头托。在术前对患者的性别、体重、身形等予以检查确认,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面部轮廓对头托的每个固定点受力情况进行评估。据此选择柔软度、大小适宜的海绵垫,并随时调整海绵垫的厚度,保证患者面部受力面均匀分散。摆放时根据患者脸型在其额部和两侧颧骨面颊部分别放置一块折叠成边长4~8 cm,厚度3~6 cm的方形海绵垫。同时在其额部加放一大小适宜的软液体袋,适当增大额面部与头托的接触面积,以减少头部皮肤局部压力。同时应注意避开颧弓部。对照组采用头面部普通U形头托摆放法,所用器械为常规头面部U形头托。该法同样以前额和两颧面颊部为支撑固定患者头部。头托使用前亦使用海绵垫包裹,以保护面部皮肤。两组患者都应保证其眼部位于头托凹陷处,以避免眼睑部皮肤接触头托,对眼部造成压迫,造成不可逆损害。
1.3 观察指标 手术结束后保持患者仰卧,观察患者面部受压处(前额、两侧颧骨等)皮肤是否出现较长时间未消失的压红,甚至淤血、硬结、局部水肿等;检查患者眼部是否出现眼眶周缘骨突处红肿或畏光甚至视力减退等症状,并针对具体症状及时予以治疗。若出现上述任一症状,则认定为该患者出现俯卧位头面部并发症。应当注意的是,30 min内消失的皮肤压红应予以区分并排除。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试验组皮肤压红1例,无患者眼部出现不适,头面部并发症发生率为3.6%;对照组皮肤压红或受损8例(其中1例患者眼部出现红肿畏光现象),头面部并发症发生率为28.6%。见表1。
3 讨论
全麻俯卧位手术大多需要2~7 h,长时间的俯卧位给患者的生理带来一系列变化,如患者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保护性反射基本消失等,无法针对外界刺激做出自主调整[4]。众所周知,人体头面部皮肤较为薄弱,神经末梢及毛细血管极为丰富,长时间的压迫会导致面部皮肤和神经受损。此外,长时间俯卧位导致的眼内压高过视网膜灌注压,眼眶受压导致的视神经纤维部分牵拉等均可能导致患者视力受损甚至失明[5]。这些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伤害,因而引发的医疗纠纷也给广大医护人员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针对头面部三点摆放法患者,在术前对患者的性别、体重、身形予以确认,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面部轮廓对每个受力点情况进行评估。据此选择柔软度、大小适宜的海绵垫并随时调整海绵垫的厚度,保证患者面部受力面均匀分散。考虑到人面部双侧脸颊有较厚的脂肪层和软组织,选取双侧脸颊为支撑面,使面部皮肤能够以最大受力面积与支撑海绵接触,有效分散皮肤压力,保护前额、两侧颧骨、两侧眼眶周缘骨突处皮肤。而传统U形头托只能通过调整器械宽窄度来迎合患者头部,无法完全符合具体患者个人的面部轮廓特征。因此虽然传统U形头托支撑面也在两颧,但受力面却往往集中在软组织较薄弱的两颧侧部。两侧皮肤较为娇嫩,表皮层和脂肪层均较薄,支撑能力明显不足,很有可能因为承受不住长时间压迫而出现压红甚至破损,给患者的愈后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
有资料显示,头托摆放位置不当或者患者头面部皮肤着力点单一不均,是造成患者眼部并发症的主要因素[6-7]。本文采用头面部三点摆放法,依据患者面部轮廓合理选择三处受力面,摆放位置可控性强,操作方便,能有效分散眼部及眼周部压力,避免因眼眶受压或所致的眼部并发症。而头面部U形头托摆放法因不完全契合患者个体面部轮廓,可能导致摆放不稳固而造成意外,或不能完全避免眼部及眼周部受压,出现眼部并发症[8-9]。
手术室护理工作是医院护理的重中之重,全麻俯卧位作为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其带来的多种并发症发生率恰恰是评价护理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较长时间的俯卧位患者是发生头面部并发症的高危人群[10]。如何有效降低全麻俯卧位患者术中头面部并发症,不仅要考虑所用器械的改进,还应该从护理工作的全方位进行思考,通过规范化、个性化的手术安置,以及术前、术后经验总结归纳,来加以规避。相信这也会对手术安全管理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和较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箫明,金仲品.全麻俯卧位腰椎间盘摘除手术40例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10(6):206-207.
[2]马灵驭,张金波,沈碧玉,等.可控性俯卧位头面部气囊垫设计与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9(27):1723-1725.
[3]李志敏.建立高效护理流程提高手术护理质量[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7(8):1639-1640.
[4]喻琼.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术中护理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0,8(7):15-16.
[5]方华,郑小燕.俯卧位脊柱手术患者眼部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吉林医学,2012,11(33):7363.
[6]蒋欣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护理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3):134.
[7]朱艳,丁宁,陆云.全麻俯卧位手术患者眼保护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2,5(27):95-97.
[8]陈伟,郑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室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105-1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1-0076-02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原因。脑出血发病率近年来有年轻化、增高趋势,近年来,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得到广泛开展,并收到良好的疗效。现将我们近年来诊治的108例微创穿颅血肿清除术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及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03年3月至2006年6月选择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108例行微创血肿碎吸术进行治疗,每例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其中男77例,女31例。男:女=2.5:1。年龄36~83岁,平均64.3岁,出血部位:皮质下脑叶出血43例,基底节区出血59例,丘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4例,脑室内出血2例。伴意识障碍47例,偏瘫106例,脑疝早期11例,已发生脑疝2例,合并冠心病21例,糖尿病22例。
1.2出血量及手术时机 本组出血量20~50ml者69例,50~80ml者27例,80ml以上12例。从发病到手术时间6 h以内者69例,7~24h者24例,24h~7d者13例;7d以上者2例。其中2例(
1.3治疗方法 根据CT扫描,血肿最大的层面(脑室穿刺者根据额角脑室外引流深度计算)及该血肿中心距颅外体表的最短距离,作出头皮定位标志,选择适宜长度的YL-1型穿刺针,沿穿刺点垂直穿刺,通过侧管抽吸部分血肿,然后以针形血肿粉碎器以生理盐水反复粉碎血肿,反复冲洗至冲洗液清亮,持续引流。每次冲洗前复查头颅CT,每日冲洗1~2次,注入尿激酶3~5万U,使残余血肿液化,闭管4h后开放引流,血肿清除80%以上后即可拔管。
2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4周,各作一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根据神经功能恢复按显著进步、基本痊愈、严重残疾、死亡进行疗效判定。显著进步+基本痊愈=总显效率,本组结果:显著进步:49例(45.4%);基本痊愈:37例(34.3%);严重残疾:8例(7.3%);死亡:14例(12.0%),总显效率为79.7%,死亡率13.0%。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致残率高,治疗方法多样,预后差异大。目前治疗方法仍不统一,但不管任何治疗方法,总体疗效均不够满意,主要原因是出血常在基底节等重要功能区,血肿量大,出血速度快导致脑疝等。近年来,微创外科理念的提出,大大减少了切口的创伤和手术牵拉造成的副损伤,改善了预后。本治疗组的显效率达79.7%,我们总结分析108例微创血肿碎吸术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经验,对以下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3.1微创穿手术适应证 依据血肿大小和脑室受压情况,出血量50ml,多须行开颅清除术,尤其是脑室明显受压时,更为适宜。本组大部分的中等量出血(包括80ml以下者)治疗都能成活,疗效显著,而>80ml以上的出血则大部分死亡或严重残疾。>80ml(多并发脑室内出血及梗阻性脑积水)的出血选择开颅清除术或双针微创穿颅穿刺引流疗效更佳(本组3例)。本组2例为争取时间,可先行微创血肿碎吸引流,再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为挽救患者生命争取宝贵时间,但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经济负担、社会负担等问题仍值得商榷。
3.2微创穿颅术手术时机 有的学者不主张超早期穿刺抽吸。许多研究证明脑出血常在发病后20~30min形成血肿,且出血自行停止,6h后血肿周围发生水肿并逐渐加剧,血肿压迫时间越长,周围脑组织不可逆损害越重,病死、病残率就越高。我们认为发病后6~12h进行微创术的时间是病死率最低的最佳时间,太早因出血尚未停止,微创术中和术后都可致再出血增加,病死率增加;太迟会导致血肿产生颅内高压,脑细胞受压,脑细胞坏死数目增加而导致病死率上升,还可导致反复冲洗术后再出血。
3.3穿刺引流的通畅程度 首次穿刺通畅,抽吸血肿能尽快解决减压问题,预防脑水肿,本组死亡14例中,有10例病人为首穿不通畅,引流量不足1/3,颅内高压减压不够,故脑水肿比较严重,愈后差。出血量大时,如脑出血在50ml以上,合并梗阻性脑积水,单针穿刺常难彻底消除血肿,双针穿刺消除血肿效果好;脑室出血形成梗阻者,双侧脑室置管较单侧疗效要好。贾保祥等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肝素加尿激酶加透明质酸酶”混合液对血肿液化速度效果是尿激酶的3~4倍,可减少用药量并能达到足够的局部溶解效果。本组死亡14例,出血量>50ml以上者12例(85.7%);首次穿刺引流不畅者(引流物少于血肿的1/3)10例(占死亡人数71.4%);经反复冲洗引流有再出血者5例(占引流不畅者50%)。说明出血量大和首次穿刺引流不畅,术中术后再出血是死亡病例的最主要的死因。术后出现严重肺内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组2例于术后1周血压增高,抽搐既而意识不清,经复查头部CT证实术后大量出血,脑疝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