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4: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篇(1)

[总体思路]

本教案由三部分组成,即:1、“硬件”;2、“软件”;3、解题。这三部分均围绕同一个教学目标。

[实施步骤]

一、贾府的“硬件”

提问:

课文交代,未进府之前,“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不同”就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首先请大家想想,这贾府的硬件措施是怎样的?

(学生读书讨论)

明确: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宏伟的外观。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五个大字。三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外观,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豁高贵的社会地位。

二、讲究的布局。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

三、华贵的陈设。就“荣禧堂”而言,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玻璃盒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说明:

此问重在训练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贾府硬件的信息,课文中都有直接表现的文字,学生只要认真读书,不难筛选出的。通过此问的探讨,学生能够从“硬件”设施上,一下子从感性上把握到贾府的环境特点。

二、贾府的“软件”

提问:

贾府庭院的的气势之宏、布局之妙、陈设之精,充分显示了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豁,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但,这只是“硬件”。林黛玉进贾府,她所感的,还有贾府里处处透露着的一种逼人的神魄,可谓“软件”。请说说贾府“软件”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学生讨论)

明确:

不可以。“贾府迎黛玉”这个题目显得过于隆重,抬高了黛玉在小说中的地位,不像原来题目那样充分显示贾府的威严。“林黛玉住姥姥家”这个题目虽说通俗,贴近生活,给人一种亲切感;但是,贾府不是一般的姥姥家,而是一个声势赫赫的豪门贵族。因此这个题目将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温暖化了,不好。

说明:

此问意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特点。

[总结]

《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院落建筑的“硬件”和服饰仪节的“软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最后,我们要感谢“导游小姐”林黛玉,她让我们得以领略这种无从亲临参观的“历史风景”。当然,最终功劳还是曹雪琴的,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国神游”。

[板书]

教案点评: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所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这对学生了解《红楼梦》全书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么,教学本文的重点自然是对贾府这一环境的分析。本设计拟着重从贾府的“硬件”(贾府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和“软件”(贾府人非凡的服饰、骄矜的气质和贾府的繁文缛节)两个方面分析,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封建大家庭的样板、封建上层统治者生活写照的贾府的特点:富贵尊荣、威严袭人

[目的]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所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这对学生了解《红楼梦》全书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么,教学本文的重点自然是对贾府这一环境的分析。本设计拟着重从贾府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分析,充分认识“与别家不同”的贾府的特点。

[总体思路]

本教案由三部分组成,即:1、“硬件”;2、“软件”;3、解题。这三部分均围绕同一个教学目标。

[实施步骤]

一、贾府的“硬件”

提问:

课文交代,未进府之前,“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不同”就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首先请大家想想,这贾府的硬件措施是怎样的?

(学生读书讨论)

明确: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宏伟的外观。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五个大字。三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外观,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豁高贵的社会地位。

二、讲究的布局。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

三、华贵的陈设。就“荣禧堂”而言,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玻璃盒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说明:

此问重在训练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贾府硬件的信息,课文中都有直接表现的文字,学生只要认真读书,不难筛选出的。通过此问的探讨,学生能够从“硬件”设施上,一下子从感性上把握到贾府的环境特点。

二、贾府的“软件”

提问:

贾府庭院的的气势之宏、布局之妙、陈设之精,充分显示了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豁,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但,这只是“硬件”。林黛玉进贾府,她所感的,还有贾府里处处透露着的一种逼人的神魄,可谓“软件”。请说说贾府“软件”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非凡的服饰。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是很“精良”。

二、骄矜的气质。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

三、更重要的,贾府有着一套繁文缛节。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说明:

此问重在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一般说来,认识一个环境,往往只把握“硬件”上的特点,而忽视“软件”上的观察和研究。本问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体味出贾府的精神内涵实质。

三、解题

提问:

至此,我们已经认识了贾府这一环境。我们接下来看看课文的题目。注解中指出,题目是编者所加。现在我想将这个题目改成“贾府迎黛玉”或“林黛玉住姥姥家”,你们看可以吗?

(学生讨论)

明确:

不可以。“贾府迎黛玉”这个题目显得过于隆重,抬高了黛玉在小说中的地位,不像原来题目那样充分显示贾府的威严。“林黛玉住姥姥家”这个题目虽说通俗,贴近生活,给人一种亲切感;但是,贾府不是一般的姥姥家,而是一个声势赫赫的豪门贵族。因此这个题目将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温暖化了,不好。

说明:

此问意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特点。

[总结]

《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院落建筑的“硬件”和服饰仪节的“软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最后,我们要感谢“导游小姐”林黛玉,她让我们得以领略这种无从亲临参观的“历史风景”。当然,最终功劳还是曹雪琴的,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国神游”。

[板书]

教案点评: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所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这对学生了解《红楼梦》全书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么,教学本文的重点自然是对贾府这一环境的分析。本设计拟着重从贾府的“硬件”(贾府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和“软件”(贾府人非凡的服饰、骄矜的气质和贾府的繁文缛节)两个方面分析,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封建大家庭的样板、封建上层统治者生活写照的贾府的特点:富贵尊荣、威严袭人

探究活动

在对比中学习《林黛玉进贾府》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代小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小说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节选。我们可以对比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一窥红楼梦的伟大成就。

丫环数量的对比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带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雪雁。而“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如此算来,迎春等人,每人至少有十二个仆人,是黛玉的六倍。王熙凤出场时,是被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再从全书看,当时荣府上下大小主子有十四人(加惜春),总人口约有四百人,主子与仆人之比达到了1∶25。而从她们的家世看,贾林两家都是世袭王公贵族。贾赦,时袭一等将军;贾政,时任工部员外郎。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盐御史,林如海父亲以上曾四代袭过列侯。家世相当,门第相当,豪侈之气则有天壤之别,贾府安能不败?结局安能不惨?

人物描写的对比

王熙凤和众人之比王熙凤出场时,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正当贾母说多配一料丸药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有曾迎接远客!’”。而其它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在林黛玉看来,此人实在是放诞无礼。但这恰恰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殊的地位和身份,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她深受贾母的宠信,除了贾宝玉,合府再无一人敢在贾母面前如此说笑。正因为万千宠爱集一身,所以才敢如此恣行无忌。

王熙凤和贾氏三姐妹之比贾氏三姐妹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而王熙凤呢,“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庆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一高贵一庸俗,写出了贾氏三姐妹的神韵和高贵气质,暗示了王熙凤的贪婪及俗气,侧面反映出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王熙凤和王夫人之比黛玉去拜见贾政时,“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到了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一“携”一“拉”,一亲切一热情,一稳重一猛浪。作者在这里突现了王熙凤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无非是一种表演,是以取悦贾母为最终目的的,体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和狡诈。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比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林黛玉对贾宝玉认识之比林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得知贾宝玉是一个孽胎祸根,是一个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所以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想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结果一见之下,却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何等眼熟到如此!心有灵犀,立即站到了贾宝玉一边。成为背叛封建家长、背叛封建社会的坚定同盟者。欲扬先抑,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

贾宝玉和封建学士之比文中说“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在众封建学士看来实在是荒唐之举,所以西江月中批道: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湛肖无双。宝玉无意于功名利禄,厌《四书》而喜《西厢》,避功名而趋闺房,自为封建家长所不容,也必遭封建统治者所唾弃,所以才会屡屡遭贾政责打。西江月似贬实裹,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窥贾府败落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睹人物的风采,黛玉的细心谨慎、娇弱风流,宝玉的似傻如狂、离经叛道,凤姐的庸俗泼辣、张狂精明;通过对比,我们可一叹曹雪芹的笔力,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的重点突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红楼梦的了解。

抓住一点拓展对比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写黛玉初至贾府门前,有这样一段描写:

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依据“蹲着”和几个“大”字,学生能够理会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贾府宏伟富丽、庄严肃穆的豪门世家的贵族气派、而且也暗示了贾府“诗礼簪缨”、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但是,环境的描写与展现,是融合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之中的,这段描写对于刻画林黛玉的性格到底有什么作用,学生就难以理解了。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我便把《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初至贾府门前的一段描写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对照阅读:

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

同是贾府门前的景物人物,在黛玉眼中突出的是“大”,对守门的奴仆也仅注意到着装别致而已。而这些到了刘姥姥眼中就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大石狮子”不“大”了,匾上的字也未进入她的眼中,那些守门奴仆在刘姥姥眼中也变成“挺胸叠肚指手画脚”威风凛凛的人了。

经过对照思考,学生终于明白:这是由于人物的性格、身份、教养的不同使然。于是,我又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林黛玉本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有着极强的自尊心。由于母亲去世,才离父到京,来贾府过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在来贾府之前,就曾知道贾府“与别家不同”,今天亲临贾府,她特别叮嘱自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她不准自己出现丝毫的差错,以致有损自己小姐的身份和自尊。可以设想,黛玉在贾府门前,行动是多么的谨慎,心情是何等的紧张。这种谨小慎微。忐忑不安的心理必然会通过她眼中的景物人物而体现出来,她在贾府门前的“大”的感受正是她这种心情的折射,也就是说,这位体弱多并多愁善感的姑娘初临贾府,就感到那扑面而来的压力了。然而,黛玉毕竟是一个承袭过列侯门庭的盐课老爷家的贵族小姐,对那些守门奴仆只觉得他们穿着考究,但不会对他们产生一种胆怯畏惧心理,因为在他们面前,自己仍然是主子。

而刘姥姥则不同。她本是一个村妪,只因自己姑爷与贾府“略有瓜葛”,为了讨些银钱才来到贾府。由于她在农村见多识广,诸如“大石狮子”、大匾上的大字等是不会引起她的注意的。能引起她注意的自然是那些能显示官宦世家富贵阔绰的“簇簇轿马”。而那些守门奴仆在她眼中则一个个显得飞扬跋扈。气使颐指,令她不寒而栗。这是因为这些人都是豪门大户的爪牙,他们常常是直接百姓的鹰犬,因而,他们在刘姥姥眼中就成这样一副神态了。这段描写同刘姥姥的性格。身份极相吻合。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学生不仅把握了黛玉进贾府的性格心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容易把握了。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非凡的服饰。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是很“精良”。

二、骄矜的气质。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

三、更重要的,贾府有着一套繁文缛节。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说明:

此问重在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一般说来,认识一个环境,往往只把握“硬件”上的特点,而忽视“软件”上的观察和研究。本问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体味出贾府的精神内涵实质。

篇(2)

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增大信息量,展现教学个性化。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大大提高信息输出量,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密度,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教师可以将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大大扩充信息的传递量。教师还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程序或课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增强师生互动,利于教学相长。由于教学手段的改变,学生必须更多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他们获取知识的手段和角度,也能给教师一些启迪,达到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与其他教学媒体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有存储功能,教师可以将各种教学信息,如教案、试卷、例题、习题、讲义等存在电脑内以便随时提取使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而且准确,有助于教师整理知识,并能协助教师做教学统计、分析、评估等工作。

投影仪辅助教学。使用投影仪有许多优点:能向学生提供生动、丰富、形象的直观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加深记忆;可代替粉笔板书,教师可用电脑笔写在电脑白板上,这比在黑板上书写更清晰,而且不受粉尘污染,更有利师生身体健康;也可以用于写作教学,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习作,师生共同批改,然后教师还可以把课前准备的较好的作文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阅读、批改、学习。

录像辅助教学。电影、录像和DVD可以作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电影和录像能被充分有效的利用,可以起到强有力的辅助学习的作用。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因为《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前五回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小说通过林黛玉的眼光看到贾府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置,还有贾府众多的人物,其中“讲究的布置”在学生的头脑中难以形成清晰完整的印象,我们就可以用影视辅助教学,让学生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

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确定选题和明确教学目标。这个过程就像我们过去写教案一样,在备课的过程中,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等。

设计创作内容。这是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之间的桥梁。课件内容的确定对保证课件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根据所选择的课题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基本单元,分成几个部分,这些基本单元的内容用什么媒体呈现(是用文字、图片,还是动画),并说明呈现的时间、形式和顺序。其二,根据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合理地设计课件中各基本单元的链接关系,从而形成一个交互友好的多媒体课件,对结构布局、解说词的撰写、音响和配乐的手段等进行周密的考虑和细致的安排。

准备素材。内容设计好以后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去搜集需要的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一般需要大量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素材。素材的取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利用扫描仪采集图像,利用动画软件生成动画,用话筒输入语音,或从各种多媒体素材光盘中取得。有些素材可以从素材库或网上直接获取。

课件合成。当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素材都准备好以后,就要根据创作内容的要求和意图设计教学过程,选定合适的多媒体创作工具,也就是课件制作的软件,利用软件依据编写的内容将各种数据进行编辑、组合,最后制作成交互性强、操作灵活、视听效果好的课件。

课件测试。课件合成后,要对它进行测试,仔细检查课件的所有功能,以便修补漏洞,改正错误,必要时还应对其内容和环节进行优化处理。

四、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44—02

题目是关于一个流传的故事:有兄弟二人不睦,共同与人造屋,兄负责布瓦,弟负责递瓦。布瓦是背着身子向后进行的,眼看两间房的瓦就要布完了,兄还未意识到自己已处险境。弟要提醒一下吧,又不愿开口,不提醒吧,兄即有性命之忧,于是自语道“两间没有三间长,两间没有三间长”,如此数遍。而兄一心工作,未理会弟之用意,扑通一声摔下房去。

故事是悲剧性的,但弟弟于愚顽冷酷中透出的血色幽默,却不免令人忍俊不禁。故事的真实与否,我们不必追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幽默的效果:弟弟既保持了自己难开尊口的虚面子,又做了善意的提醒,人鬼无怨,可谓八面玲珑。当然,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不是值得倡导的东西,我们只就语言的艺术性而言而已。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口语是使用最为频繁的交际工具,每人每时每刻几乎都离不开口语的交流与沟通。虽说日常口语表达,达意而已,并不一定字斟句酌,甚至语意颠倒,条理混乱,听者也能领会一二,但在关键事件或紧要关头(此种境况并不少见),巧妙而艺术地表达,往往会收到出奇的效果,因而就显得极为重要。

教材中有专门的口语训练项目,但都属于专题,从量上来说,就不够充分。而日常教学内容又多表现为:识记字词、归纳段落、理解文意、领悟主旨;练习与能力训练,也往往是针对性地校对字音字形、辨析词语含义、判断句子正误、理解文章大意;即便是课堂师生问答,也往往只就答案的正确与否做一番评判,至于表达方式,则常常予以忽略。所以,学生的日常口语训练是少之又少的。因此说,加强与完善口语表达艺术的训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工作。

以上是关于口语艺术化训练的必要性,至于可行性,我想,也是没有问题的。

1 训练材料的解决

改革教材显然是不现实的,教材之外的资料又浩如烟海,选择起来,费力耗时,工作强度会相应增加。现有教材中就蕴藏着零散的资源,只要教师留意挖掘就可以了。比如,《林黛玉进贾府》、《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等一些课文中,对话内容分量重,值得挖掘的地方就特别多。

2 训练的方法

可以是专题的,也可以是附带的。

先说附带的。比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在通过熙凤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的时候,可以转而分析其语言效果问题:老太太为什么听了她的话就高兴?林黛玉听了她的话会产生何种想法?在别人屏气希声的时候,她的大放厥词为什么总会大放异彩?她的说话与别人有何差别,于我们有无可取之处?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你对她的印象如何,你希望像她那样吗?等等这些问题的设置,一定会使学生的兴趣与思考转到表达艺术上面来。这种在讲课的同时,附带地训练口语表达艺术的方法,简便易行,效果也好。

再说专题的。还是从现有教材中挖掘信息,可以做成个性教案,用一个课时来进行。

此举一例。我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曾就邹忌的讽谏艺术做过一个专题教案,教案题目是《邹忌的语言包装艺术》,教学目标是“学习与领会软语劝人”。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已熟知课文内容,我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齐威王为什么能从容纳谏,也即邹忌的讽谏艺术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踊跃回答,最后总结出邹忌的语言包装艺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没有直接指责国王的过失,维护了国王的尊严。

(2)由小及大,推己及人,真切可信。

(3)把国王当作受害者,以惊其心,动其思。

(4)了解国王是个肯纳谏的人。

进而归纳语言包装的基本原则:

一是讲究进言方式(做到忠言顺耳);二是了解进言对象(不能对牛弹琴)。然后进行模拟练习。我设计了如下习题:

篇(4)

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体验情感和增长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人文性和艺术性的享受。《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生命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珍视孩子们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是课堂生成精彩绽放美丽的弹性调控过程。高明的预设总是在课堂中结合学生的表现,灵活选择,弹性安排,动态修改。我们关注生成精彩并非摈弃细节预设。教师的细节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教学才能更具有针对性,才会为课堂生成精彩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妨认真预设好课堂中可能的每一个细节,这样就可以在教学中胸有成竹,绽放课堂教学的美丽。 

二、抓取细节,绽放课堂教学的美丽 

课堂教学往往是千变万化的,这多得于突发性的生成。生成好像是教学过程的节外生枝,但节外生枝或许会开出艳丽的花朵。生成是一种无法预约的美丽,是预设灵活机变的调整。如袁蓉老师在教《林黛玉进贾府》(节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为女性,同为很美的女性,王熙凤与林黛玉的美有无差异?”有学生说,林是一种少女的美,王是一种的美;有学生说,林是一种内敛的美,王是一种张扬的美……这之间,忽然有同学交头接耳:文中似乎没有写林黛玉的衣着打扮,她会穿怎样的衣服呢?这是袁老师没想到的,于是她让大家想象一下林黛玉当时会穿什么样的衣服。有学生说,林黛玉第一次到外婆家,应该是精心打扮过的;有学生说,林黛玉很自尊、心细,不会在给人第一印象的衣着上随意的;有学生说,林黛玉是一个孤高独立、不合流俗的女子,她的衣饰应是淡而不俗、清雅高丽的。忽然有学生发问:“文章为什么对王熙凤的着装描写细致,而对林黛玉的着装一字不提呢?”课堂又掀起了。大家认为,王熙凤身份特殊,出场时就要引人格外关注,所以艳丽华贵的衣着非常夺目,既符合其身份,也符合其性格;林黛玉略去衣着打扮的描写,更显示她灵秀的精神气质。 

这堂课,袁老师本来预设的教学细节之一是“透过王熙凤和林黛玉肖像美,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特别是发现林黛玉不同凡俗的气质美”,不料中途出现“意外”,“想象一下她当时会穿什么样的服装”看似顺着学生的发言游离了教学的细节预设,实则从另一个更有趣味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人物内心世界,使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而这一切都是不曾“预约”的精彩。 

三、优化细节,绽放课堂教学的美丽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应该注重细节的预设。而这里所说的细节预设,应是一种开放式的多元的细节预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是细节预设,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参与教学研讨也是细节预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细节预设必须做到心中有人,我们需要淡化狭隘的格式化的备课,优化课堂中的每个细节,使自己在实施中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应付自如;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使教案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细节优化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 

四、预践统一,绽放课堂教学的美丽 

语文学习过程的开放性、思维的多向性、结论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可以达到生成的多样性,而一定的预设必不可少,预设与生成,似乎是矛盾对立的,但预设可以转化为生成;预设是为了生成,为了创新,为了学生的发展。然而,生成也决不是随意的,生成是偶然中的必然,预设不能被生成无情放逐,生成也不能因失却引导而放任自流。 

有位教师在执教《孔雀东南飞》时,按照文本和他的预设,刘、焦悲剧以双双殉情而终。但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他们为什么非要选择死呢?于是全班对这个“另类”问题探讨起来。他让大家为刘、焦设计“出路”,有的说他们可以告焦母破坏婚姻,有的说二人可以私奔呀,司马相如、卓文君不是私奔了吗,有的说干脆听从母、兄安排,各自结婚不也很好吗……老师把他们说法一一提炼,归类为板书:①状告,②私奔,③屈就……然后进行对话: 

师:刘、焦状告焦母,那时有《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吗? 

生(笑):没有。 

师:那时没有这些法律,但有另外一些“国法”和“礼教”,而它们都是维护封建家长制的,刘、焦想告也告不赢呀! 

生:那他们就私奔吧。 

师:他们私奔虽然可以暂时逃离刘、焦家庭小“火坑”,但别人如果知道他们有违母命兄意而私奔会怎样看待他们呢,他们会不会陷入为社会所不容的大“火坑”呢? 

生:有可能,那简直是一定的。 

师:如果让他们分别再娶再嫁,这就不符合他们的性格和对爱情的忠贞,人物形象就不美了,就失去了魅力! 

篇(5)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色彩词的类型

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中摘录的色彩词一共有813条,按照类型可以分为单纯型和复合型。

1.单纯色彩词

单纯的色彩词只有一个语素组成,在日常生活中更常见一些,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有:白、黑、红、黄、蓝、绿、褐、丹、青等等。人们对于色彩的认识是从单纯色彩词开始的,单纯的色彩词通过互相组合可以衍生出更多的色彩词。

2.复合色彩词

复合型的色彩词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丰富起来的,由其结构形式不同可以分成多种:组合式,两个单音色彩词组成,如“朱红”;形容式,由表达感觉或程度的形容性语素和单音色彩词组成,如“惨白”;比喻式,前一语素含有比喻意味,如“银红”;重叠式,由单音词和重叠后半部分组成,如“白茫茫”。

(二)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的色彩赏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引用的《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中色彩词的使用让学生充分领略了曹雪芹先生描绘的世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透过书中人物的眼睛展示贾府的华贵环境,领会由色彩带来的美感。

1.红楼人物服饰的色彩词运用

曹公在描述红楼人物时着重描述的各人服饰的色彩,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以贾宝玉的服饰为例,介绍作者的色彩描述。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穿花大红箭袖”、“等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如桃瓣”、“项上金螭璎珞”、“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厚底大红鞋”等等,都是对于贾宝玉的服饰描述,我们可以发现贾宝玉的服饰以红色为主,显示出一派贵族气。色彩能够反映人物的心灵,红色象征着贾宝玉这个人物的人性和心理。首先红色象征着活泼、热情、希望,代表贾宝玉天真活泼、热情友善、自由开放的强烈个性。再有,红色是一种暖色,表现出贾宝玉的高亲和力和在女性群体中的备受喜爱。另外,红色还象征着火焰和鲜血,代表贾宝玉追求自我解放,反抗封建,是兼备振奋性和刺激性的颜色。透过这些颜色,我们就能充分领会作者的心思。

2.红楼环境的色彩词运用

《林黛玉进贾府》中环境色彩描写有:“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大紫檀雕螭案上”、“乌木联牌”、“珠玑昭日月”、“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等等,综合表现出贾府的浓重高贵意味,并表达出王夫人对于权力的追求。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色彩词教学

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色彩词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会色彩美。

优化教材内容。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色彩词的统计数量并不多,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色彩的需求,编写教材的工作人员应该尽量在教材中增加色彩词汇,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艺术联想。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紫色的灵魂”教会学生感知诗人对于灵魂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紫色有三重含义,第一种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圣人、仙人的代表颜色,表示高贵,在封建社会中也表示帝王的住所;第二种表示悲哀和不幸,多为诗人引用抒怀;第三种则是兼备以上两种含义,同时表示高贵和悲哀。教师通过教授学生理解在诗歌中色彩词的引申义,在以后自己进行阅读或是创作的时候,便能放开想象,丰富文学色彩。

教师教授学生色彩美。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色彩感知的角度带动学生学习色彩词,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是比较受到喜爱的颜色,而白色意味着死亡贫穷。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应该将教材内容吃透,对教材中色彩词中蕴含的自然和艺术美仔细品味将之融化在准备教学用的教案中,结合学生的年龄和生活设计教学课程,激发学生对于色彩词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递进式的思考,在教学课堂上教授学生如何领略美、发现美。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24-02

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自身学习基础较差,部分学生发展出厌学情绪,学习能力普遍不高,课堂教学效果相对较差。而课堂导入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够让老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融入到课堂中,从而保证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效果。

我们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首创的微格教学法中,课堂导入技能得到了公众的关注。他们认为课堂导入具有以下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在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层面具有重要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能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皮亚杰、罗伯斯、奥苏伯尔、斯波伯和威尔逊等人为语文课堂导入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基础。

一、职高语文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1、导入时间过长或过短

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们不难发现身边部分老师在导入环节中存在时间过短的问题,短短几十秒一句带过就完成了导入环节,学生犹如云里雾里,很难达到激趣的效果,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性;部分教师又存在着导入环节时间过长的问题,有的甚至占到了整个课堂20%左右的时间,使得整堂课的教学进程受阻,影响课堂的主干内容的学习与操练。教学也只能是“蜻蜓点水”,草草收场了,根本无法把教学内容完整的教授完,导致教学效率大大降低。如何有效的把握课堂导入的时间,并达到导入的理想效果是当前教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2、导入方式的单一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在整体课程的设计中,部分教师缺乏对教材的全局观念及实际教学经验,往往在导入设计中缺乏针对性、目的性,只是为了导入而导入。在导入的方式和学生的互动环节中,形式比较单一,缺乏趣味性。一般而言,这部分教师会选择“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今天我们进入到……”,如果每一堂课都选用此种导入方式,那么课堂导入则形同虚设,很难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在导入环节设置问答式的导入方式,但教师并没有相应的答案预设,亦没有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学生们回答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回应,以至于无法完成正常的课堂导入,再将课堂拉回到教师原先设定的环节,就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3、导入效率低下

在职高语文课堂上,尽管授课老师旁征博引,讲得异彩纷呈,却常常面对的是一批昏昏欲睡的学生。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语文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差,语文教师没有确定正确的导入原则,忽视导入与正常授课之间的关系,课堂就会陷入慢热、僵化的状态,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基本能力的培养,根本就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的方式,根据学生的特色、基础层次,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从而导致职高语文课堂导入效率低下,无法将课堂导入教学的优势发挥出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职高语文课堂导入的优化对策

随着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深入,微观课堂的发展,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也随之向更加细化和专业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发展趋势中,一方面,相关专家和学者加强了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关注,从整体上把握语文课堂教学,如板块教学等;另一方面,一线教师和学者针对课堂教学中某个具体的环节和结构展开了细致分析,如课堂的导入、教师的提问等等。在此基础上,有关语文教学课堂导入环节的分析与讨论也随之增多。为了更好的解决职高语文课堂中导入教学实际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的解决措施和方法,希望能够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取得较好效果。

1、精心设计语文导入内容,合理规划导入时间

在对优秀教学案例和课堂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导入环节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一般占整个课堂时间的5%―10%为宜,力求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如果导入环节的时间过长,且内容复杂,就很难在后面的时间内完成后续的教学任务,而且容易占用新课的授课时间,如果做不好就容易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

例如,在教学《合欢树》一课时,考虑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为了安定学生的情绪,我利用二分钟的时间播放歌曲《母亲》,同时用多媒体放映突显母爱的几组图片,用歌曲营造气氛,启发、吸引学生对课文的认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2、创新丰富课堂导入的方式方法

职高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创新课堂导入法,更加丰富导入法的表达形式,如可以设计为激情导入、故事导入、诗歌名言导入、问题导入、游戏导入、多媒体导入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导入法,增加课堂的艺术魅力,营造宽松学习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到课堂上来,

分析语文教师使用“多媒体导入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案例,“多媒体导入法”就是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将一段短小精悍的视频资料、一段优美的音乐、一部充满惊悚悬疑的电影都可以成为我们导入环节的一部分。如在《孔雀东南飞》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直接剪辑一段有关电视连续剧《孔雀东南飞》的视频,用剧中优美的画面,悠扬的乐声来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足的网络资源的帮助下,语文课堂的导入可以达到衔接新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亦可传授其他的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将语文课程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自行探究学习,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确定正确的导入原则,提高导入教学效率

教师在导入之前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针对性原则、联系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只有将这三个原则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才能产生良好的导入效果,解决效率低下问题,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职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没有确定正确的导入原则,忽视导入与正常授课之间的关系,课堂就会陷入慢热、僵化的状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只按照自己的教案、教学进度进行导入,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要求,达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只对本堂课的内容关注,忽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达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再则,教师在导入的时候还要注重趣味性,否则,枯燥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学习情绪低下,学习效率低下。

例如我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针对本班学生好动,善表演的特点,采用了活动导入法,课前作业布置分小组进行黛玉进贾府的情景再现,引导每组同学通过对课文中重要角色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三个人物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小组演绎《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提供学生对《林黛玉进贾府》课文的深入认知,而且还增强了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同时针对《林黛玉进贾府》课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影片导入法,通过影片观看也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导入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职高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语文教学大纲,挖掘当前职高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语文教师应紧扣职高语文教材和职高学生的具体特点,运用简洁、有趣而富于启发性的课堂导入方式,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在进行课堂导入时还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如激情导入、故事导入、诗歌名言导入、问题导入、游戏导入、多媒体导入等等,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职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艳红. 高中语文新课导入探讨[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 靳彤. 语文教学能力实训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彭 亮. 教师话语的有效性研究――基于小学课堂教学的实证分析[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篇(7)

高中可以说是决定学生命运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所以不单单是学校重视,家长、社会也给予了高中生更多的照顾。辅导书市场也看准了市场需求,推出了全面细致的语文教学参辅书。甚至包括了课程引言、课文中生僻字注音、重点段落逐字逐句讲解等,可以说参辅书你想到的内容都有,你想不到的也有。有如此详尽资料,有的学生甚至不再认真听课,全依仗参考书了。语文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一、教辅书对现代语文教学冲击

(一)学生表现

首先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教学参辅书深受学生欢迎,几乎人手一本,甚至有的学生还拥有多本语文教学参辅书。语文参辅书的出现以及普及,威胁到了老师手中的教案。以往只有教师掌握核心重点资料,学生方面掌握较少。而现如今,学生有可能通过多本教学参辅汇总,掌握的知识甚至比老师还要全面。第二,也是较为严重的一点就是好多学生不再认真听语文课。学生们认为,自己该学的知识已经在教学参辅中学习过,所以认为上课不重要。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对高中语文教学十分不利。

(二)语文教师的表现

对待教学参辅的冲击,不同的语文教师也存着着不同的表现,大体总结下来的话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种表现为厌恶教学参辅。这类教师一般有着较高的资历与较深的教学经验。他们并不把教学参辅放在眼里,并把自己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奉为真经。他们觉得教学参辅只是小儿科,也不会从教学参辅上学习比较新颖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这类教师由于过于固守陈规,因此课堂的内容也比较刻板枯燥,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会差些。

第二种表现为过分相信教学参辅。这类教师一般年龄比较小,缺乏教学经验与自信心。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所以他们更愿意学习、⒖急鹑说木验。因为现在的教学参辅内容全而且细,教师完全不用自己设计教学流程与思路,直接照搬参辅书就可以了。这类老师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对工作缺乏热情而且较为懒惰。就算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很好,但是学生分明就能觉察出老师实则照本宣科,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第三种表现为选择性运用教学参辅。这类教师一般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同时又渴望在教学工作中自我提升。他们会自己撰写教案,同时也会参考教学参辅,将二者结合起来,将教学参辅中有用信息为自己所用,没有用的给予删除。这样既可以使课堂内容丰富,也规避了照抄教学参辅的无聊状况。

二、高中语文实现高效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看待教学参辅的存在并为我所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的存储量与传输量也很迅速,所以学生获得更多关于教学的知识成为必然。我们无法将已经普及的教学参辅驱逐出市场,也无法无权限制学生的购买。所以教师能做的不是向教学参辅低头,而是更好地利用教学参辅,让这些书为教师的课堂服务。

教学参辅虽然多而全,但是高中学生的学习精力与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学生只靠教学参辅学习,学习的时间长不说,以他们现在的水平也很难快速把握课文重点,所以说学生只看参辅不听课的结果会是事倍功半。当然,教师也不能完全否定教学参辅,教师可能将自己的教案与参辅作比较,看看参辅有哪些好的内容可以补充到自己的教案当中,从而引起同学的注意,以便教师能够更好传授知识。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的氛围好坏对老师的授课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起着巨大的作用。课堂氛围融洽和谐,能够使教师享受其中,课堂讲授变得更富表现力,学生也更加热衷于听课,能够在欢乐的氛围中不自觉学到知识。所以说,要实现高效教学的课堂,必然离不开和谐的课堂氛围。如果老师心中带着怒火,学生面露怨气,这样的气氛下,别说学习了不打架就很不错了。那么该如何营造和谐的氛围呢?

首先,教师自己站在课堂时就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因为他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以后。都说快乐是会被传染的,如果教师是发自内心的不自觉的快乐,这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的学生,从而把学生带到一个很快学习东西的环境。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课堂氛围。比如在讲述鲁迅的《祝福》时,这是一个带有悲剧性的故事。为了让学生进入到故事当中,真实感受当时的社会氛围。教师可以适当搜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小故事,在讲背景的时候,适当穿插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帮助他们更好探求文章的中心。

(三)利用影视资源提高课堂感染力

高中语文涵盖的内容很多,人文色彩浓厚,有些课文思想深邃,甚至会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在所有教学辅助设备中,影视资源可以说是十分有效,学生十分乐于接受的形式。

比如对于《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如果教师单独讲课的话,就会显得很枯燥。因为文章中对林黛玉的内心刻画比较多,还有林黛玉初进贾府对所有人的印象,曹雪芹的描写十分精妙。在单纯的教学讲义中,教师其实对于林黛玉的感受以及贾府的各个人物特点只能用语言概括,感染力欠缺。其实,高中好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已经被翻拍成了电影、电视剧,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和讲课内容相关的剧集,帮助大家学习。

再比如,高中课本中的名篇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这是一个让人热血喷张的演讲稿,如果单纯让教师用嘴去介绍,教师很难精确描述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状态与演讲激情。由于现代教学条件改进,教师完全可以从网上拷贝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英文演讲现场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直接、生动感受马丁・路德・金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不满,感受他的希冀。这样的课堂震撼力与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肯定能够使学生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四)充分落实因材施教

教师教学之所以能够优于冷冰冰的教学参辅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是有感情有温度的,而参辅书没有情感。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于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对待所有的学生,因为学生是不同的,老师的方法就应该有所不同。而参辅书对待所有同学,所呈现的内容是一样的。这是教师所拥有的一个绝对优势。

比如对于不喜欢语文的学生,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教好他们,而是要引导他们爱上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像可以推荐一些名著让他们读,让他们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而对于十分喜欢语文的同学,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把他教授的重点内容与章节全部领会。对于爱自我表现的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多多鼓励,多让他们上课回答问题,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对于比较腼腆的学生,教师要学会挖掘他们的长处,多在课下指导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克服腼腆,勇于表现自我。

三、结语

虽然教学参辅十分流行,但是它们还是无法取代教师的主体地位。高中语文教师既要认识到教辅所带来的冲击,又要不断完善提高自我,最终才能实现高中语文高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史金霞.不拘一格教语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篇(8)

过去,教师在课堂上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熟悉的声音,熟悉的环境,还是让学生打不起精神,恹恹欲睡,这让本来生动活泼声情并茂的语文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可能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也是人,老一套教学让人生厌。而我们教学需要体现人文精神,就是要学生能在新鲜、愉快的氛围中实现“乐学”。多媒体不仅能创造好气氛,还能不断地变换情境,调节学习的紧张度。

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的优势:

1、 运用多媒体营造美好课堂意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思维、探索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进入教学环境是一节课开始的关键。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在计算机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尤其可以把音画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如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一曲《好汉歌》让人荡气回肠,让人充分领略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讲《林黛玉进贾府》时,一首《枉凝眉》又让娇弱的黛玉如在眼前。这些都是教师的讲述所代替不了的,从而可以使教学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

2 利用多媒体化抽象教学为具体化

学生一般不爱学习文章内容枯燥,过于抽象的文章,即使读了,也是走马观花,抓不住要点。

其实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鲜明的形象与色彩的有机结合可以给学生带来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运用多媒体的声音。运用多媒体的声效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表情达意。

3、激活学生的情感

爱迪生说:“最能打动人心灵的还是美。”以美的声音打动学生,以美的形象感动学生,唤起学生对美的想像,让学生陶醉在美的境界中。比如教学《登泰山记》,先展示一系列泰山的图片,如泰山日出、云海、人文景观等,激发学生向往之情,自然能让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4、便于搜集教学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有了多媒体,不仅方便展示大量的文字和图片和图象,还可以用视频直观地展示工艺流程、游踪、故事情节、盛大场景。这些动态的和静态的、有声和无声的背景材料,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深层意蕴,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制作动画,演示林黛玉的行踪,学生只要在书中找每一处的名称,全文的“纲”就提出来了。又如教学《道士塔》一课,可以运用多媒体,充分展示敦煌曲子词、敦煌石窟、敦煌壁画,为学生探究敦煌文化提供了必要的材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做到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既要学会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又要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提高思想素质。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信息的载体,因此,语文文字是一种有着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的独特的艺术。学习需要人的思想情感的参与,需要对语境的感悟和想象,其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电化教学不能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因此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缺点。

1.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2.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文字为本的地位。

3.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的发挥。

二、优化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其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辅教学的主体性质。它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是一种教学目标。

(二)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以语言和文字为主体。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和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基于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决不能宣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影视课或音乐课,比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不少教师就借来《红楼梦》的相关光盘,以看代讲,既不分析人物形象也不引导学生品味一代文学大师的优美语言。这样一堂课,跟在影剧院上有何区别,又怎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呢?

(三)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诗歌和散文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时空造境。借用多媒体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出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再启迪学生动用想象的翅膀,批情入文,进入诗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使用多媒体呢?

1、平时要积累较好的课件素材。课件素材包括图片素材、声音素材(尤其是课文朗读)、文字素材等。只有平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制作课件时才能得心应手。

2、利用多媒体声音和图片并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可以针对有些语言文字设置艺术字和动画,或配以声音和背景,使之有立体感,有节感。

3、熟练操作和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如果教师对课件的操作不熟练或经常出错的话,那么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而且割裂了课堂的有序性。因此教师必须能熟练制作和操作教学课件,记住各个教学环节要展示的内容,做到课件播放与讲课内容的同步进行。

4、要有选择性的使用课件。

例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这课时,课文中描述乌鸦是如何往瓶里装石子的?为什么水会往上升高?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却也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我在课前准备了好几个不一样的瓶子,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确定哪个是乌鸦见到的瓶子?再请学生往里面装水,说说为什么?最后让学生选择石块往里装,看着水位慢慢上升,让他们想想什么占去了水的位子?通过一个实际操作的演示,直观的解决了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并让学生动手动脑。我相信,这样的效果一定比只看演示来得好。

5、不能让课件展示代替了板书。

篇(9)

当那些纯预设性的课堂被渐渐否定的时候,如何把握语文阅读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度”已成为我们目

前阅读教学中最大的困惑。一个语文的阅读课堂需不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学材料进行处理、对教学目标进行筛选、对教学方式进行设计?如果有了这些是不是我们的课堂仍是预设性太强?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个论述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之间“思维碰撞,心灵碰撞,情感融和”的动态发展过程,会出现许多意外和惊喜。因此,在教学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无视学生思维的个体差异,对他们作出划一的指导,使学生“臣服”于教参或教师揭示的文本意义和主题思想,学生丰富的感悟和认知便在同一化和标准化的释义中磨灭殆尽。新课标的闪亮登场,无疑给了教师和学生广阔的驰骋天地,“文章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主自己分析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得,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掌握”,这成为阐释新课标的理想境界。

然而,仔细而又冷静地观察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发现,单纯追求读者解读的“学生中心主义”、课堂教学的“学生主导主义”(这里指一切由学生操作)的现象接二连三地出现了。

案例1:课文《我的空中楼阁》,讲课教师这样安排他的教学过程。教师以适当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教师不作任何指示和暗示。学生先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逐步形成小组班级的学习主题;然后,学生按各自定向的学习主题进行研究性的阅读。接着小组交流,并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整个课堂由学生自己找到方向、自由讨论、发表见解,并自我反省阅读效果。

案例2:课文《人生的境界》的一个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马上对作者的人生境界说形成了两大观点。一种是赞同,一种是贬斥。双方展开了正反方辩论。气氛热烈,教师临近下课时才止住辩论说:“今天的辩论非常成功;正方、反方谁是正确的?我认为大家都有道理,都是胜方!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论。谢谢大家的参与!”掌声响起,课似乎圆满结束。

教学中听到的这两个教学片段,授课教师都已经领会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勇于解放思想,学生活动充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绝妙好辞中,教师从原来的“满堂灌”一下子变成“满堂听”。课堂中的教师似乎害怕背上扼制学生思维创新的恶名,对学生的讨论不闻不问或一味称好。整个课堂缺少教师真正的设计指导和合理的交流评价,只看到学生热热闹闹地讨论、发言和表演,却看不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挖掘。整个阅读课堂“虚化”了。在这些繁花似锦的课堂形式背后我们感受不到语文阅读教学春天的真正来临。

孙绍振先生在他的《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一文中明确指出:教师若不能用适当的问题有序地层层深入地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起来并引向深入,其结果“不是听任对话在同一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就是眼睁睁看着课堂陷于一片混乱”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双翼,二者优缺互补,缺一不可,若能科学而艺术地融合起来就能把语文课上好、上活。

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点

教学必须先有预设,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效地生成。但“‘死’的教案成了无形的手,支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牵制着学生的多元思考”,一味的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被禁锢,教师教学的灵活创造精神难以形成。”在新课标视野下,我们的预设必须做到心中有人,变过去一种固定的预设方案为多种假设方案,“不仅要备教案、备学生、备情景、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使教案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薄薄的课本内,而应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把课本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相融合。如有位教师在学习了《阿Q正传》后,安排了一节“生活中要不要有阿Q精神”的讨论。

师:阿Q的精神胜利法能使人暂时摆脱窘境,当我们生活中不期而遇窘困时应该有点“阿Q精神”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大家最近遇到什么不愉快没有?

生:李峰的自行车被盗了,他好难过。

师:怎样让他精神胜利呢?

“就当被儿子偷啦。”一同学脱口而出,全班哄堂大笑。

“这种阿Q精神是错的!”一位同学举手发言,大家立刻肃静。“因为从前几堂课分析我们知道,阿Q求得心理平衡是靠妄自尊大或自轻自贱或拿别人当儿子占人家便宜,也就是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病态的精神胜利法,既然这样,我们怎么学呢?”

对呀,我们平时只注意精神胜利法所追求的结果――求得心理平衡的积极作用,而没有注意追求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于是这位教师启发“能不能不像阿Q那样做,却能受到阿Q精神胜利的效果呢?”

同学们纷纷发言:“反正车子不太新,不值钱,偷了算了”,“俗话说破财消灾嘛”,“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讨论很激烈,但还觉得不到位。赵珊同学的发言却吸引了教师:

“由偷自行车的事件我想起了美国总统有个好象叫罗斯福的轶事:有次他家被偷了许多东西,朋友写信安慰他,他回信说:‘谢谢你来信安慰,我现在很平静,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未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非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师:是呀,罗斯福面对窘境或不幸时,是以健康的心态求取心理平衡,可以说是健康的精神胜利法。那么我们拿他和阿Q比较看,两者的精神胜利法有何不同?通过比较,大家明确了健康的精神胜利法应该是:首先正视不幸或不愉快,不能像阿Q那样自欺欺人。其次,不妨设想一下事情幸好没有糟糕到更严重程度,同时不失自己尊严,也不贬损别人。比如我们不能鼓动李峰也去偷人家一辆,也不要诅咒偷车者断子绝孙或偷我东西的是我儿子。那么我们怎样更好地劝李峰呢?

生:现在家里不算缺钱,买辆新车没多大了不起。

生:幸好是放学时被偷,要是早上被偷上学肯定迟到!

师:还可以从事情的反面寻求平衡,这次被偷加强了我的防范意识,可使我避免更贵重的东西被偷,这坏事不也是好事吗?

由此可见,预设是生成的基点,在生成过程中,教师要能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与学生零距离地亲密接触,用彼此的信任打破师生间的壁垒,用朋友式的友谊化解师道尊严的坚冰,这样生成,就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与理性的升华。

二、生成是预设的机变

课堂教学往往是千变万化的,这多得于突发性的生成。生成好像是教学过程的“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但这些不总是学生无缘无故的捣蛋、有意的恶作剧或成心的挑刺,而可能是学生的好奇、质疑心理的自然流露。节外生枝或许会开出艳丽的花朵,断裂之处也可迸射出思维、想象的火花。生成是一种“无法预约”的美丽,是预设灵活机变的调整。比如袁蓉老师在教《林黛玉进贾府》(节选)时,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为女性,同为很美的女性,王熙凤与林黛玉的美有无差异?”有学生说,林是一种少女的美,王是一种的美;有学生说,林是一种内敛的美,王是一种张扬的美;有的说林的美是一种灵气,王的美是一种庸俗;有的说林的美在气质,王的美在外貌……

这之间,忽然有同学交头接耳:文中似乎没有写林黛玉的衣着打扮,她会穿怎样的衣服呢?这是袁老师没想到的,于是她让大家想象一下林黛玉当时会穿什么样的衣服。

有学生说,林家应是大户人家,林黛玉第一次到外婆家,应该是精心打扮过的;有学生说,林黛玉很自尊、心细,不会在给人第一印象的衣着上随意的;有学生说,林黛玉是一个孤高独立、不合流俗的女子,她的衣饰应是淡而不俗、清雅高丽的。

忽然有学生发问:“文章为什么对王熙凤的着装描写细致,而对林黛玉的着装一字不提呢?”课堂又掀起了。大家认为,王熙凤身份特殊,出场时就要引人格外关注,所以艳丽华贵的衣着非常夺目,既符合其身份,也符合其性格;林黛玉略去衣着打扮的描写,更显示她灵秀的精神气质。

这堂课,袁老师本来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透过王熙凤和林黛玉肖像美,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特别是发现林黛玉不同凡俗的气质美”,不料中途出现“意外”,“想象一下她当时会穿什么样的服装”看似顺着学生的发言游离了教学目标,实则从另一个更有趣味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人物内心世界,使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而这一切都是“不曾预约的精彩”。

三、预设与生成要和谐统一

语文学习过程的开放性、思维的多向性、结论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可以达到生成的多样性,而一定的预设必不可少,预设与生成,一先一后,一死一活,一动一静,似乎总是矛盾对立的,但预设可以转化为生成;预设是为了生成,为了创新,为了学生的发展。然而,生成也决不是随意的,生成是偶然中的必然,预设不能被生成无情放逐,生成也不能因失却引导而放任自流。预设与生成不仅能够而且必须和谐统一。

本人在执教《孔雀东南飞》时,按照文本和我的预设,刘、焦悲剧以双双殉情而终。但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他们为什么非要选择死呢?于是全班对这个“另类”问题探讨起来。我让大家为刘、焦设计“出路”,有的说他们可以告焦母破坏婚姻,有的说二人可以私奔呀,司马相如、卓文君不私奔了吗,有的说干脆听从母、兄安排,各自结婚不也很好吗……我把他们说法一一提炼,归类为板书:①状告,②私奔,③屈就……然后进行对话:

师:刘、焦状告焦母,那时有《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吗?

生(笑):没有。

师:那时没有这些法律,但有另外一些“国法”和“礼教”,而它们都是维护封建家长制的,刘、焦想告也告不赢呀!

生:那他们就私奔吧。

师:他们私奔虽然可以暂时逃离刘、焦家庭小“火坑”,但别人如果知道他们有违母命兄意而私奔会怎样看待他们呢,他们会不会陷入为社会所不容的大“火坑”呢?

生:有可能,那简直是一定的。

师:如果让他们分别再娶再嫁,这就不符合他们的性格和对爱情的忠贞,人物形象就不美了,就失去了魅力!

经过一番点拨、疏导,预设与生成的“死”“生”之争得以顺利解决:焦、刘只有殉情,才彰显他们爱情的始终不渝,才有力地批判封建家长制害人的罪恶。

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决定了教师上课必须有预设,同时又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这就决定了课堂上必然有师生的互动生成。

不管预设是一种“价值追求”,还是生成是一种“意外收获”,不管预设是一种“常态要求”,还是生成是一种“教育智慧”,二者能够而且必须和谐统一起来的。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碰撞的火花。真正的新课程是不排斥预设的,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参考资料

(1) 课程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王伟鹏,中学语文教学 2005.10)

(2)让预设使对话教学更精彩(江兴玲,语文建设 2005.6)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56-01

一、前言

众所周知,中职院校旨在为社会培养、输送专业型的技能型人才。语文是中职院校的基础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阅读教学是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中职语文教师要不断改革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阅读感受,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二、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职语文教师在不断探索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但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认识不足。不少中职语文教师认为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所以不少中职语文教师没有深入钻研阅读教学,对阅读内容的讲解草率了事,没有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

2.方法单一。目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注重向学生灌输单一、程序化的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个体认知,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语文阅读知识,这样势必会导致学生失去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体验和阅读能力。

3.阅历不足。中职语文阅读教材比较经典,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进行讲解,要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拉近他们与文本的距离。但由于中职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学习阅历也不是很充足,教师一味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阅读教材似懂非懂,阅读兴趣难以大幅度提升。

三、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综合方法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阅读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经常进行阅读,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和深刻。可以说,阅读能力是发展认知能力的基础。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却又需要学量专业知识,所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大有裨益,这也有利于促进中职生的专业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想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师要提高综合素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能力和高尚的操守,方能为学生发挥表率作用。有鉴于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首先,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各种文学典故和经典诗词能信手拈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提高阅读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对阅读材料进行仔细钻研,精心设计教案,课堂导入语要新颖独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将精力放在课堂中,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再次,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不能摆出高不可攀的姿态,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个性与灵性,努力构建“学生――文本――教师――学生”的良性互动局面,使学生与文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无法,贵在得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能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拿来使用。确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应用各种手段优化教学情境,能使平淡枯燥的阅读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形式。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于一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比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当时林黛玉初次进贾府的影视剧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当时的情景,事半功倍地掌握阅读内容。

其次,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开放式阅读。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个性差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个性火花,让他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理解。比如在教学《项链》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思考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品德是不是完全不可取,是不是除了虚荣以外一无是处。这样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打开思维,无形中提高阅读能力。

3.开辟阅读第二课堂。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该将眼光延伸至课外,积极开辟阅读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成立课外阅读小组,教师为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如每人每天阅读15-30分钟,阅读5-10页;规定读物;交换读物;交流精彩句段和故事大意;做限时阅读练习。教师通过各阅读组组长及时了解掌握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并向他们推荐适合的书籍。

其次,开展语文活动,比如分角色表演课本剧、诗文朗诵会等,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提高阅读能力,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再次,开展读书报告会,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检阅课外阅读成果,进一步推动课外阅读的深入开展。学生在报告中,讲清自己最喜爱读的一本书的书名和故事梗概,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总之,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方法不拘一格,教师要大胆探索,积极应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信任他们的能力,并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实现寓教于乐,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映霞.试论新课程背景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91.

[2]杨锦恋.入境生情,以情会文―――浅说情境教学在中职教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7)242-243.

[3]王微微.中专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教学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3):51

篇(11)

在具体的课文分析中我通过对“点评式读书法”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曹雪芹运用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王熙凤肖像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三角”“吊梢”等词来体会她的刁钻狡诈,注意“威不露”一词来体会她的“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阴险,并且让学生齐读两遍,以活跃气氛加深理解。接着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低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如:“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王熙凤真是一石三鸟,她能用一句话就把在座的各位一一拍遍。王熙凤不但善于辞令,而且善于表演,一瞬间她就能变换好几种表情,变化速度之快让我们读者都瞠目结舌。所以这一段精彩的语言描写,我选择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尤其注意“真有”“今儿”“才”这几个非常传神的字眼。朗读效果很好,尤其是王熙凤的扮演者王哲同学有些地方确实读出了人物的泼辣性格。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本堂课做的较好的地方:

1、突出了重点,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很到位

本堂课突出了对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课堂中心明确,学生忙碌而有序,始终紧紧围绕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从多方面展开赏析,学会了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本堂课运用了点评式读书法。从学生的点评情况来看,能够从多方面展开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都大大超出了老师的预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不会欣赏或欣赏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各自的认知水平去鉴赏作品的同时,学生间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改进之处

(1)课堂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不能否认,在这堂课上有些地方的处理显得有些僵硬,我讲的过多,学生虽有参与,但仍然不充分。总是担心学生分析不好,挖掘不充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不放心不自信的表现。其实这个学生可能分析不好,那另一个同学可能会很好。再说答案是多样的,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有独到的表现。教师可以在点拨完一个后,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让他们自行探究,这样学生的自主活动会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这一点是以后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2)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语文课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本课共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这就好像在建造一个“空中楼阁”,缺少坚实的根基,分析得再多,到最后仍让人觉得岌岌可危,到最终也无法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所以应加强对文本的诵读,让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以致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