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体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针对这种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实际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主学习、自由发挥,并且在教学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将“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教师除了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清楚认识和摆正自己作为教学引路人的位置,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向学生提高必要的帮助,倾听学生的心声,努力构建师生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有效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分类教学
高一的学生由于还没有进行文理选科分班,每个班的男女生分布相对比较均衡,教师在设计和安排高一的体育课堂教学时基本上就可以参照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和课时来进行教学。然而到了高二,学生进行文理分科后,班上的男女生比例严重不协调,文科班女生多男生少,理科班男生多女生少,所以如果还按照高一的一套教学模式来的话,体育课堂的效果很难提高。因此,教师在对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开展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文理科班级的学科特点,在学期之初就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总结。
比如,理科班男多喜欢打篮球、踢足球等比较激烈的体育活动,那么在设计理科班的体育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多安排这类的活动;而文科班的女生多喜欢打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运动量相对较小的活动,那么在安排文科班的教学活动项目时也可以多倾向于这一类的体育运动。
三、遵循生理特点,合理安排教学
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不仅人的生理得到了发展,人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虽然是同一种事物,但是人们对它的要求和看法却可能发生很大的转变。同样,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越来越趋向成熟,他们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也有着不同的需求。而且在进入青春期和叛逆期后的学生也在身心发展上也有着很大的改变,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男女生之间的相处方式上的改变,以及男女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不同。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适当的引导学生、开导学生,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进一步构建高效的高中体育课堂。
二、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1.不断转变体育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长期以来,高校以及教师都特别重视学生竞技体育项目的锻炼,这忽视了学生锻炼方法、锻炼习惯以及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当学生踏出校门后,他们就会将所谓的体育抛于脑后,也就是说学校所谓的体育教育实质就是一种终结性教育,当学生毕业后,体育学习也就终止了。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必须不断地转变体育学习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首先,教师可以在授课时不断地向人们宣传终身体育教育的先关概念以及知识,让他们在课前能够对终身体育意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再次,教师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突发奇想”,要正确地对待。
2.不断完善课程体育,积极更新体育教材内容
在我国众多高校,存在以下现象:只在大一、大二开设体育课,每个星期的体育课只有两个学时,这样的开课年限以及学时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此,本文提出应进一步的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给以解决,以保证学生体育学习的连续性,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断锻炼的习惯,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重视体育学习意识。此外,学校应及时的更新体育教材的内容,建立一种以学生终身体育为主线的、灵活的、个性化的教材体系。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为重视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不断丰富体育知识,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丰富体育知识,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应为学生创造学习体育基础知识的条件,具体包括人体的基本知识、体育卫生以及体育保健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身的身体锻炼。其次,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掌握并了解相关的知识、理论以及技能,让学生学会将这些运用到体育锻炼的具体实践中去。学生的运动能力是指学生不断运动、不断练习、不断训练中所具备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能够进行反反复复的练习,最终掌握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2)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让学生找寻到学习体育的正确方法;
(3)引导学生根据天气、器材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1.2体育游戏的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由于游戏本身具有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游戏开展过程中,体育游戏活动中个人与集体的互动和配合比较多,整个游戏的完成需要每个个体与集体充分协调配合。例如,在经典游戏“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过程中,小鸡组各成员之间应充分协调配合,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老鹰”找不到抓捕小鸡的机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3体育游戏的引入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创造力体育游戏因其本身具有的趣味性、娱乐性、学习性,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游戏参与过程中,对游戏中相应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活动形式强化记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因体育游戏中存在的知识性和创新挑战性,这就需要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式,勇于尝试寻找新的解决思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探索的习惯。
2怎样普及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引入
虽然国家教育改革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很多学校依然没有完全落实教育改革方法,这就造成很多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有关调查爱好者对“体育游戏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影响”问题做了一项实验统计分析:实验中设置实验组,实验组学生的体育教学采用游戏辅助的教学方式,普通组学生仍采用以往讲授、示范、自主练习的教学方式。一个月之后,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作了统计分析:实验组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普遍偏高,学习效果也普遍偏高,大部分学生对于采用游戏辅助的教学方式表示满意,并且希望以后继续沿用,只有极少部分同学对此种教学方式表示不满;而普通组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普遍偏低,学习效果也不高,大部分学生对于传统呆板的讲授教学模式表示不满,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满意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这项调查结果显示出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2.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加快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国家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要想不断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水平,学校应不断加强对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心态的转变,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勇于实践游戏教学的教学方法,紧跟国家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步伐,不断设计和研究新的课程教学形式,认真履行、实践国家体育教学大纲,结合体育教师自身设计和研究的新的课程教学形式,努力实现国家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2.2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自身教学素质的问题,造成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不能顺利实现。所以,学校应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知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让体育教师不断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培养创新教学的教学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将新颖、趣味的体育游戏引入到实际的体育教学当中。例如,一些团体性较强、学习性较强的体育游戏项目,不仅使学生对运动项目的技巧做到有效掌握,还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从而促进学校、教师对于新型体育项目的设计和研究,形成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
2.3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游戏方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游戏教学方式。相对体能来说,女生一般体能较弱,适合进行一些体能消耗较小的游戏运动项目;而男生相对来说精力比较旺盛,体能较好,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适合进行一些相对冒险、探索性较强的游戏运动项目。
二、高校体育中网球运动的独特优势
网球运动过去一段时间曾被称为贵族运动,随着我过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我国运动员在一些重大比赛中获得骄人的成绩后带来的网球热,网球运动在我国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对某一运动的心理需要,决定了对这一运动的投入程度,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1.健身功能:网球运动是一项有氧和无氧交替的运动,它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希望锻炼身体的人得到不同层面的满足。经常系统地、科学地参加网球运动,能促进人体机能的发展,能够改善人体健康水平和提高工作能力。
2.健心功能:网球运动是一项情趣高雅、健康时尚的运动。它既是一种消遣,是一种减轻思想压力的尚佳方式,是一种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和享受。喜欢网球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作用。文明、优雅地打出一个个好球时,不仅自己感觉兴奋异常,愉快无比,旁观者也会为之击节叫好。大学生通过参与网球运动,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达到健心的作用。
3.促进社会交往:体育已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有效方式,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它在鼓舞民族士气,愉悦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文化形式无可替代的。“小球带动地球”的外交策略,使中国人民受到了鼓舞。打网球可以交流球技,增进友谊,开展社会交往活动。在球场上,球友之间很容易拉进关系,取得信任。球友们在一起不仅能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球技,还能够在其它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素质。网球运动已被现代作为一个非常便捷的社交途径,这也是网球运动具有很强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网球运动的终身体育教育特征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有效结合点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的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合高速度、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因此,人们对锻炼身体不仅更为自觉,而且要求作为基础的学校体育能够培养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志向和能力。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2]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与学校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必须把终身体育作为其主要的教学指导思想,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从而才能实现终身锻炼,终身受益的目标。网球运动具有的普遍性、可调节性、娱乐、观赏性等终身体育教育特征决定了网球运动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有效结合点。
1.普遍性:网球运动具有无身体接触,多在户外进行(条件允许时也可在室内场馆进行),适合于不同年龄人们的体力和心理上的特点,从6、7岁的儿童到老年人都能较好地从事这项运动。长期坚持网球运动,儿童能强健身心,青年人能保持青春活力和健美体型,老年人能保持旺盛精力、推迟衰老、延年益寿。另外,打网球需要有一个对手或球友,这样通过打球可以增进友谊、加强团结、交流球艺、开展社交活动。可见网球运动属于所有年龄阶段的人,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健身运动。作为满足人们在体育锻炼和情趣上的要求,网球是所有体育项目中运动年龄最长、参与性最广的体育项目之一,因此,非常符合学校体育教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的目的和要求。
2.可调节性:作为一种健身项目之所以能适应人的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就在于其方式与内容的可调节性。例如:儿童可采用短式网球进行过渡练习,青少年可进行软式网球运动,中老年人可进行硬式网球锻炼;单人可对墙或采用辅助器械进行练习,两人可进行单打,四人可进行双打比赛;不分性别(除竞技体育外),如在学校体育或大众体育中,男女同学也可进行单打,夫妻双方也可进行单打,三男一女或三女一男都可任意组合进行双打;网球场地有沙土、水泥、塑胶、草地场地,可适应不同阶层的人进行锻炼。因此,从事网球健身者都能在适宜的网球运动中,满足各自的需要,达到各自的目的。(下转第93页)
(上接第83页)
3.娱乐、观赏性:网球的击球动作舒展优美大方,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可以从一场精彩的网球比赛中欣赏运动员优美、巧妙的击球动作,尤其是多变的战术中所体现出的双方智慧的较量更使人兴趣盈然、回味无穷,忘记了过去,忘记了烦恼,甚至忘记了自我,眼随绒球走,心随比分飞,这是一种消遣,是一种娱乐,是一种美的陶冶;网球服装潇洒大方,网球礼仪使观众和运动员更能愉快地享受网球运动的乐趣,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境界。
高校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都很适合开展网球运动,高校网球教学利用学校特有的资源优势,在课程设置上,设立了网球选项课和选修课,针对喜爱网球的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地教学。高校开展网球运动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中国网球人口,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是群众体育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思想的形成,特别是中国网球选手在国际大赛取得的骄人成绩后,使许多大、中、小城市出现了网球热的现象。网球俱乐部、少年网球培训班、网球协会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更是为为群众网球运动打下了基础。假期间,大学生把网球运动带到了家庭体育中,而家庭网球运动又带动了社区网球运动的开展,一连串的连锁效应将使网球运动在群众体育中开花结果。因此,在高校中大力开展网球运动可以使网球运动在终身体育中得到推广与普及。
四、结语
1.网球运动高雅、时尚及健康功能吸引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球运动;2.网球运动的终身体育教育特
征决定了网球运动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有效结合点;3.在高校大力开展网球运动可以推动网球运动在终身体育中的推广与普及。
【参考文献】
[1]李建威.高等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4).
高中新大纲所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具体内容共三项。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体育、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从事体育锻炼、体育娱乐、卫生保健和其它社会体育活动的必要技术、技能与方法;
增强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文明行为,使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观点,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三项内容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整体,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和融合的。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是整个高中各年级、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确定编选教材内容的原则,构建了各年级体育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年级的教学目标。各项教材内容,按其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提出了纵向发展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年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身体的发展状况和掌握技术动作的水平,按年级层次确定了年级的综合目标。各项教材纵向系统的年级划分,将同一年级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确定为年级的综合目标,其目标体系如下。
二、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目的具体内容
高中学生的体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体育教学目的完成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目的的完成和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也影响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优秀的新生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
体育课程作为一个学科,同各种教学以及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相配合,共同完成高中的教育目的。
现对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三个方面,就自己的学习体会概述如下。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这条目的,强调了“在初中的基础上”,说明体育教学目的的连续性,身体的发展不是截然分开的。同时也强调了“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在体育课程中和体育教学中的反映,要求全面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意思。在有的人看来,往往把没有病视为健康的标志,这是传统的、很低的标准。没有病固然是健康身体的起码条件,但对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来说,必须是健壮的同时还要具有健康心理。身体是否强壮,或体质的好坏,是由遗传和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劳动、生活与卫生习惯等所决定的。遗传是先天决定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营养、正常的生活制度、卫生保健措施,特别是科学的体育锻炼,会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向青年的过渡期,正是从身体的正常发育期,向健壮型发展时期。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身心发展),仍然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1.体育锻炼与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在高中体育教学目的中,为什么仍提出正常发育的内容?人体从胚胎到成年,不仅表现在人体重量和体积的增加(即生长),而且构造和机能同时发生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质的变化,表现为发育),这种正向的生长发育的变化,在高中阶段并未结束。经常地参加体育活动,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对高中学生具有现实的意义和长远的意义。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教材内容,选编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就是为了达到促进身体正常的、更好的发育所安排的。
2.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体育教学目的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要求,这里指的“进一步提高”是与初中相比较而言的。身体素质、基本的运动能力和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如何呢?身体的各种素质,其中包括速度、灵敏、力量、耐力和柔韧等主要素质(还应包括主要身体素质以外的一些素质)。身体素质是人体机能能力的表现形式,它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这些素质又是在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的指挥下,通过肌肉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也是内脏器官(特别是心脏、肺脏)功能的反映。其表现形式是人体的各种活动水平和能力(动作的质量),如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等能力的表现,虽然有技术、技能的问题,但其基础是身体素质水平的反映。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体内部各系统虽然都有各自的功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毫不相关的、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相关的。包括体育在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整个机体高度协调配合发展的结果。因此,从生理的角度来看,没有身体各器官和身体各系统的功能普遍提高,就不可能有某一系统的单独提高。只有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的总体水平。当然这并不否认某一活动器官的发展,也会起促进身体整个水平相对发展的作用。
3.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人的机体的发展与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生物体与生物环境相适应,这是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生存发展的基本原理。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机体对环境的适应。适应并不是消极的“迁就”,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进行日光浴、深呼吸、游泳的锻炼,对寒冷和酷暑的适应,都是高中学生体育教学所追求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4.要重视培养健康的心理新的健康观包括心理健康。为了完成某一身体活动的目标,例如,跑完1500米的全程,除了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发展在各个领域人才的需求,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航天飞行,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在宇宙度过相当长的时间,要经受难耐的寂寞;到南极考察要经受寒冷和艰苦的磨炼;一次又一次的科学实验;等等。这一切都与顽强的意志这种健康的心理有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都包括哪些内容呢?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而且难用定量的量表加以评价,一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项。
(1)智力发育正常。正常的智力是青少年能够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之一。智力发育是否正常,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2)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这里讲的人际关系,就是个人与家庭成员、教师、同学之间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3)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所谓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即心理特征的表现与同龄人是一致还是超常?高中学生的心理受年龄、社会、教育和家庭的影响,尽管不可能完全相同,但他们的心理状况正向成熟发展。为了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顽强拼搏的精神,开拓进取的态度,同他们的思想有关,与心理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从个体与群体的比较中,即可发现学生心理表现的异同,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行为协调,反应适度。青年的心理与其自身的行为表现应是和谐统一的。如果高中学生的行为表现仍十分幼稚或特殊的“老套”,都是心理不健康的反映。
(5)良好的情绪。青年正处于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活泼愉快的时期,也正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忧心忡忡、恐惧焦虑、心理压力很大,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必然影响身心的发展。
通过体育教学,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学生生活,培养他们生动活泼、顽强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高中体育教学这一条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使学生获得体育和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的基本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第三,对体育兴趣、爱好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这条目的内涵来看,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必须对其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它反映了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和与初中相比的“高层次”性。
1.对高中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要求提高了
在本条内容中,理论知识用了“基础”,技术和技能用了“基本”,这两者是否有区别呢?这两个词在有的地方用法和意思是相同的,例如,作为一种事物的“根本”等。但严格的说又是有区别的,基础带有面的意思,如房基或打地基,只能说基础不能说基本。此外,基本又带有主要的意思,例如,“基本完成了……”,还含有没完成的地方。而基础是比较肯定的、必须具有的意思,一般与知识联系起来用,多用“基础”知识。
新大纲对学生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要求提高了,既考虑其基础性又提高了要求,主要围绕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运用,体育学科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理论知识不仅在课堂上集中讲授,而且在实践活动中,要结合操作方法、运动原理,向学生讲解。
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体育常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动文化以及卫生保健知识。
2.重视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学习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尤其是对高中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人认为体育课不必学习运动技术,只要活动起来,身体受到锻炼,精神得到满足,就达到了“体育的目的”。表面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大错,但是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活动或运动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我们都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不同,在体育教学中不一定学习过于繁杂的竞技技术和追求运动技术的细节,但是,只要参加体育运动,就有运动技术的问题。至于那种否定体育教学是一门学科的教学,把体育课降低为一般体育活动的思想,更没有正确认识体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意义。
关于技术和技能的关系问题,这里需要进行一些解释,因为这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
什么是技术(这里指运动技术),也可称为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技术:是指在学习和练习动作时,所做的动作符合人体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人体的潜力,合理而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
什么是技能(这里指运动技能):是指学生按运动技术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较好地掌握了某种运动动作的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这即是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按心理学的解释,技能即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这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技能是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技能又分为较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高级的技能亦称熟练技巧。
只有掌握了运动技术和技能,经过反复练习,才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学习技术动作怎么能运用技术进行反复的练习;不反复的练习怎么能形成技能,进而用以锻炼身体。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发展的结构如下图式:
附图{图}
上图可以说明学习技术,经过不断的练习形成技能与促进身心发展的关系。对高中学生应在初中已学的基础上,对技术动作提高要求,并逐渐形成技能,提高锻炼身体的效益。
高中学生在强调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的教育的同时,仍然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并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里提出的“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笔者体会是指体育这一学科的综合学科能力,包括掌握技术动作、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自我设计、自我锻炼、自我调控、自我检查评价以及自我卫生保健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始终应十分重视的教育目的。其中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和行为指导进行的。还应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到国家、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联系起来,进而进行体育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是由我国的教育总目标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需要决定的。当前体育理论界研究讨论的运动项目的目的论与手段论之争,同样涉及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高中教育应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基本观点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把学生和锻炼同自己的社会责任相联系。体育教材内容有理论有实践,包括体育的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学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相关的操作技术与行为,都应以完成教育和体育教学目的为准则,脱离教育、教学目标,单纯把参与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操和舞蹈的“活动”作为终极的个人兴趣和目的,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体育教学是组织起来的班级集体活动。教学中因材施教,加强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性,是在群体教育活动中进行的。我们要反对“一刀切”或“齐步走”,但这不是反对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依据。体育教学中的群体活动是本学科的特点,在体育活动中每时每刻都要发生人与人、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学比赛中的个人与群体、这一小群体与另一小群体之间的较量;技术与战术的运用;等等。上述一切都是在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和运动能力的同时与集体发生关系。发挥群体的作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不是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样,发挥个人的特长,重视个性发展,不是发展学生的个人主义。因此,对高中学生进行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等优良品德的教育更应加强。
新大纲明确地提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这反映了教育改革培养目标的时代特征,对高中学生提出的自立、自强、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关于“发展学生个性”问题。什么叫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是由人在适应或改变现实环境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但是,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它是由多层次、多侧面结构复杂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1)能力——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特征;(2)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3)性格——完成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4)活动的倾向特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发展个性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而且更重要的不是简单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的心理过程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倾向和完成“任务”的态度与行为。只有把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教育、教学目的重要内涵之一,才能有效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学生视为主体,把教与学看成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法,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法。
怎样看待发展个性与群体教育活动的关系呢?有的人往往把发展学生个性与重视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对立起来,这是一个误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矛盾的。社会观察和科学实验证明,离开社会群体,离开人际关系,个性是不可能形成的。个性属于社会范畴,它存在于通过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社会参与并与群体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以微观的形式而存在的,但它又受宏观的社会关系系统所制约的。”其基本图式是:
─────────
───────│在群体中通过交往而│──
│宏观的社会关系││││个性│
───────│形成的微观人际关系│──
─────────
参考文件: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2.《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体育教学大纲》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参考书: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王焕勋主编:《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5.瞿葆奎主编:《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学文集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陶景@①等主编:《学校体育大辞典》,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日]松田岩男著:《体育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编写组编译(内部参考)。
2职业高中体育教育应符合学生特性
在职业高中的体育教育中,教师应该认清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性施教。培养其强烈的体育兴趣,激发人体潜能,有效地提高健康体育锻炼的意识,这应该是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职业高中的学生有着很鲜明的个性和素质,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是个挑战,体育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角色互换思维,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性格,以自身的体育技能、技巧及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建立自我的体育锻炼和运动习惯。我校有个临近退休的教师在校运会中,羽毛球和乒乓球都有不俗的成绩,究其原因他说:读高中时自己的体育教师这两项具有优势,赛场上飒爽英姿激发了他的兴趣,便开始学习模仿而爱上这两项运动,而后四十余年中这两项运动已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当年的体育老师教会他的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极其专业有效,让自己在日常训练和各类比赛中基本没有运动损伤。在教学方法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心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旧有体育教学模式,寻找适合企业化管理的教学活动,在创新教学中掌握有利于健身的运动技能,吸引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真正将体育运动需求意识嵌入到他们一生的生活需求中,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点内容。
3职业高中创新体育教学中企业化特点
职业高中学生会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化管理体系中体育运动是最容易展示自我能力的最佳契机,对于体育知识了解和技能的掌握,有着深远的特殊意义。在要求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具备一些趣味运动、拓展运动和创新运动的能力,具备处理小型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裁判能力和处理简单运动损伤的能力等。在实例教学中,比如汽修专业的学生进行素质训练的时候,结合汽修特点采用了一些尝试的教学手段:力量和奔跑训练结合时采用了“负重汽车轮胎”接力赛;奔跑能力和平衡性训练时尝试了“滚动轮胎走直线”接力赛;上肢力量和协调性训练“巨型螺丝拆装”赛等等,改变教学方法,有效解决身体素质训练时的枯燥性,激发学生新鲜感和参与度。
4重视职高学生心理和个性的培养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环境条件对人类日益凸显的副作用,体育对于人们心理和个性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现在的职高学生有很多都受到学习、情感以及生理方面的困扰,对于体育锻炼漠不关心,参与度不高,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的不重视,没有充分领会体育对生活的影响力。这就是职业高中学生的体育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体育课亟待有效创新的教育课题。体育课是既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精神,又是在挫折教育中副作用最小的人类活动,锻炼学生勇敢果断的自控能力的品质,逐步提升个人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修炼个人魅力,树立起集体主义思想。在个人人生观和社会人际关系的协调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利用职业高中的体育教育,才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一些心理方面的困扰,都有着积极重要作用。
5重视职高学生开展课外社团活动
课外活动的组织不仅仅是可以巩固体育教育的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职业高中的学生不像高中生有着很大的学业压力,课外活动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是不可或缺的补充部分,适合开展多类型的体育社团活动。课外体育社团既有专业性和独特性,学生依据自我兴趣爱好选择专业训练,提高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天赋者可以从业余的健康体育逐步走上专业体育,实现自我梦想、实现人生理想。所以在职业高中的体育教育中,体育老师不仅要充分重视课堂上的教学,还要拓展体育课外活动,既拓展知识的宽度,又要具有技能拓展的深度,展现体育项目的魅力。
6结语
从上述来看,在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方面,体育教师需要重视素质教育这一教育观念,将体育课教育当作人生训练场来面对,在职业高中的学生的身上、心里刻下烙印,让职业高中的体育教育成为他们终生体育的基础,既重视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也让每个人具备终生锻炼的意识和技能。
作者:张大其 单位:成都石化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观念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从改革的结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学生依然不能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还没有完全从教师转换为学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没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师在培育学生主体性学习时只是体现在课堂中,仅仅是注意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确保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但是却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热爱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没有注重学生课外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而使学生的体育运动仅仅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课堂之中,而没有深入贯彻体育运动活动的理念和观念,很多学生不具备主动进行体育运动和自觉开展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这种现象的造成主要还是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自主性方面还存在不足和亟待加强。同时,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形成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但是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和深层次的教学分析,在体育教学之中,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形式上和观念上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相应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但是并没有进行实践活动和自觉的行动[2]。因而,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就存在内容和形式的不统一,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再适合当今高等院校教学的模式,更不利于高校体育的教学发展。高等院校教师在授课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终身学习相结合,使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淡薄,没有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
1.2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单一
由于学生在校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因而对高校体育学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都是抱着玩乐的心态在上体育,教师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也没有独到的见解,虽然存在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师并没有将之付诸实践,也没有将新的教学内容落实到实处,教学内容还是以单一的田径、球类运动为主,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乏交叉学科,很难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和上体育课的热情。同时,一些高校教学本身就对体育教学不重视,造成体育课被其他专业课霸占,还被认为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这样就使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无法完成,教学目的很难实现。另外,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的时候,都是参照体育教材,没有将体育教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因而就会造成教学的信息量减小,限制了学生视野的开拓、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挖掘,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
1.3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方式亟待改进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讲解法、学生练习法等等,教师在教授一个体育动作时,都是采用教师讲解和做示范的方法,学生仿照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然后让学生机械的练习相应的动作,因此必然造成教学方式的单一和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倦。同时,高校教师在体育授课时并没有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被肯定,希望受到鼓励和尊重,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但是高校体育教学采用唯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位学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主动性的创造。因此,从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同时,高等院校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把握,造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简单和单一,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也不到位,不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发展[3]。
2针对高校体育教改的措施
2.1确保将新的教学观念落到实处
针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观念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原有的旧观念,树立新的符合时展要求的新观念。第一,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知识,加强体育锻炼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仅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还要注重与课堂之外的结合,提高学生课外体育运动自主学习的能力,保障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外体育运动中也能发挥作用。第二,将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落实到实践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书面教材和资料中实现,更需要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检查和落实。第三,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运动”的教学理念,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做到终身运动。
2.2不断完善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高度重视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在观念上树立体育运动的理念,更需要高校教师和领导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保证体育课程开足开全,高校教师应该树立新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观,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这就要求各高校体育教师要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完善和更新的过程中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补充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将一些新的具有发展前景的交叉学科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4],同时,还要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灵活的处理,扩大学生课堂学习的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2.3不断改善高校体育改革的教学方式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和指导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学习篮球运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练习,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指正,学生就会通过对比和模仿练习来加强篮球运动的锻炼,激发学生学习正确投篮运动的热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热爱篮球的积极性,这样就比单纯的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要好。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鼓励学生自发的组织体育比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最后,高等院校各层领导还要注重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更要加强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测评。根据实际的需要将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相结合。
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每位学生的考试成绩.要想学好高中英语,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认识到学英语的必要性,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英语学习,最重要的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习。本文变如何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认识。
1.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高中生活泼好动,影响他们学习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相对于智力来说,兴趣和爱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它是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实践的权利和机会,做到兴趣活动育才能、培养兴趣露才能、创造条件展才能,使兴趣、才能、成果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学习氛围中,体会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的喜悦,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的浓厚兴趣。一是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和学生。要把自己对英语、对生活的爱和理解传授给学生;要把自己最真实、最美丽、最健康、最阳光、最富有激情的东西展现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其产生共鸣,从而激起他们内心深处对语言、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从 而转化为学习动力。二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声音、文字、图像等直观手段,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在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探索性、竞争性等各种活动中获得乐趣,增长知识。三是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功愿望,在课堂教学中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快乐地学习。
2.加强口语训练,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外语的学习语言离不开环境。但学生在学校接触真实英语语境的机会非常有限,学习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作为英语教师,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口语训练的时间,要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组织并设计好各种口语活动,创设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进行对话,如聚会、拜访、打电话、看病、购物、体育活动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把生活引入课堂,再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这样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英语,锻炼英语,突破口语屏障,在乐趣中学习,在娱乐中获益。
3.打好基础,让学生善于模仿。英语的学习,具体来说,首先是一种模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播放录音、影像资料等手段,让学生充分接触真正的英语,让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模仿英语的发音。要刻苦模仿.掌握好每一个音节。要突破语音关,先要搞清单个音素的发音方法,在此基础上把握连读、弱读等语音现象,进而练习语调和节奏。练习时最好模仿原声录音,有条件的还应录下自己的发音,与原声进行对比,这样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发音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唯有耐心、细心和恒心,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会有进步。
4.坚定信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一门语言,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听、说、读、写、译方面付出辛勤汗水。越学到后面越需要更多的努力,越需要挑战毅力。在这个过程中会遭遇无数次的失败,承受许多压力。比如记一个单词,背了很多遍都没有记住,最后花了好大的功夫终于勉强记住了,可没隔几天又忘得无影无踪。一次次的失败,带给学生极大的失望。此时此刻,学生最需要的不是老师的专业知识或者一道题的标准答案,而是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用精神去感染他们,用希望去激励他们坚持下去。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心,树立信心,从而更积极地再次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和感染性
德育教育往往存在着强制性的弊端,所以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班主任的德育方法就要增强其直观性和感染性。班主任可以通过品德实践法、情感陶冶法和榜样示范法等方法增强教育的直观性。所谓感染性,就是教育工作者要以自己的真实形象以身作则,展现自己真实、真诚和挤满全的人格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生活中的琼浆玉液,它能滋润人们的心田,也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和,激发人们奋发进取[2]。教育是要用爱的付出,没有爱的付出教育就不会有感情,不会成功。因此,班主任要以严慈相济为人师,情理交融为英才为教育宗旨,严到当严处,爱到细微处,用自己真挚的情感来感化受教育者的品德。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性与直观性,班主任可以以受教育者的年龄阶段,在校内开展文化活动在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在班上可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强化学生对教育的尊重。例如,叙述这样一个故事:韩国的官员黄喜在一次外出游玩中偶遇一位耕地农民,问道:“你的两头牛哪头最卖力?”农民看着黄喜不说话。但是等到了牛在一边去吃草的时候农民才悄悄说道:“左边的那头更好一些。”在这位农民的眼中,牛的感情是和人一样的,大声的评论彼此的好坏,那头努力却没达到目标的牛也会难过的,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动物都需要尊重,何况是人呢。班主任通过讲此类故事可以到达增强教育的感染性的目的。
3选择贴合学生实际的德育内容
选择贴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保证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班主任要将纲要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选择内容,正确处理相互关系,再次要符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需要符合自身实际的德育内容,这是对他们以后人生实践生存中急需引导的,但学校在这一方面并不完善。所以,本文认为,学校在德育内容的选择方面应当根据社会的德育教育目标以及学生品德的发展、年龄阶段选择选择基本系统的内容进行德育教育,保证开展的德育内容的完整稳定。与此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需要,使德育内容与学生品德发展吻合达到最大值,也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可发展性的德育。班主任也应在德育中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的内容,对学生的生活、社会交际、消费、自身权利利益的保护等,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因此,德育内容的选择要在现实的基础上适当的超越。
关键词:体育人文精神 学校体育教育 人文体育
体育是人类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促进人的身体发展、满足人的精神追求、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给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体育人文精神是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高校体育教学要融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做到体育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健康和体育锻炼兴趣服务。原有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对体育人文价值认识的不足以及实践中对学生的体育人文价值培养的缺乏,都最终导致了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偏失,忽视了学生对体育人文精神的领会,这无益于运动健身习惯的养成和保持。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培育体育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终身体育意识淡薄,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社会意义认识不够等体育人文精神缺失问题。高校体育教学多年来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模式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在这种模式中,授课是运动技术技能的灌输,考试是测量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程度的手段,对体育的理解限制在狭隘空间中,将受教育者塑造成熟练掌握技能的机器。由于旧的体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育意识的开发,许多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常常是零散和混乱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很少有大学生考虑如何通过广泛地学习体育方面的知识和各种运动能力,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育教学失去了人文精神,淡化了体育对人本身精神世界的关注,忽视了在人的本质层面上的精神养成和人格修养。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推动体育教学健康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势在必行。体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只有深刻领会参与体育运动的最高价值和理念,才能够科学、有效、真正地投入到体育运动当中,并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终身受益。
二、对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体育思想培养
1.加强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人文体育思想的灌输
有的体育教师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的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要课程多为技术性、技艺性课程,教学目标多确定在技术层次,偏重运动成绩和结果,在课程的设置上较少考虑人文知识的含量。所以,提高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是贯彻这一任务的前提,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同时,在学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和评价方面多为技术、技能类的内容,偏重运动成绩与结果,较少考虑人文知识的含量。而课程是关乎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的根本,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完成教学的桥梁。所以,要加强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人文体育思想的认识,必须对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课程做出必要的调整。
2.课程设置个性化与多样化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设置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健康素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2002年我国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方面,没做任何的规定,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情况自主构建大学体育课程,发挥本校风格和特色,来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模式。
在人文体育观的理念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各项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个性化地设置课程。随着高校体育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成为大多数高校首选的教学模式之一。开放式模式,不仅能给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拥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权和自觉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因为可以根据设置内容、专业特点、个人爱好、个人需要
选择自身喜爱的运动项目,更容易地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其次,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多样化地设置课程。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使体育课程体系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可以调动、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信心,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规范着自身价值观的形成。
3.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实施
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培养不仅仅是一个教与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氛围、环境的塑造。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人文体育思想的习得并非全是在课堂或者考试中的识记过程,而是在缤纷多彩的体育课余活动中对人文体育思想的领悟。这需要学校体育教育具备基本的基础设施,可以从多角度出发,开展众多运动项目,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需要有针对贯彻人文体育思想的实施方案和措施予以保证。所以,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适宜于发展学生人文体育思想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
三、结束语
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发生的最大转变是从生物体育观逐渐转向人文体育观的轨道上来,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健身性、休闲娱乐性,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休闲的现代健身方法和健身理念。培养学生主体的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能够适应日益多样化、全球化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蔡珺,王东.论人文体育观的确立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2006(4):20-21.
[2] 胡小明.西方人文体育管窥[j].体育与科学,2001,(1).
[3] 赵克.现代体育思想奥林匹克主义与中国人文精神之契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
[4] 朱鹏屏.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4).
[5] 曾晓琼.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蕴含的体育人文精神[j].文化·视野,2008(7):97-98.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的知识技能教学应该使学生“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而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带着学生下“题海”,闯“考关”,特别是高三的复习课、讲练课往往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我们是否应当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判断正确与错误?是否设计了需要学生分析和解决的问题,并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机会、空间、时间考虑和表述?设计知识或技能的教学活动时,是否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放到了一个特定的,有理由、有意义的情境中?在直面高考的同时,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语境的创设和语篇的运用。
一、注重语感培养,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领悟感应能力。英语语感包括听说活动中语音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及由听说内容所带来的情感体验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英语教学有它固有的特点,语感便是英语教学的支点。语感强的人理解力强,听别人说话抓得住要领,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迅速,表现出来就是外语学习的高效率。事实证明:要做好一份答卷,离不开好的语感。通过对近年高考试题中单项填空和完形填空失误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语感,即在单句学习、语篇习得中尚未形成较强的语感。如:
—I’ll be away on a business trip. Would you mind looking after my cat?
—Not at all. _________.
A. I have no time B. I’d rather not
C. I’d like it D. I’d be happy to
此题易误选C。学生没有搞清问话人是想知道对方是否愿意帮他照看猫。表示“愿意做”有多种表达:I’d like to/I’d love to/I’d be glad to /I’ll be glad to/I’d be happy to 等。如有很强的语感,这一题就很容易把握。此题应选D。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培养学生语感。
1.强化朗读背诵,帮助学生形成语感。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多读、多背诵,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朗读要注意意群停顿、重读、升降调,同时注意句子结构上的变化和上下文的贯通,读出英语的韵味和美感。平时经常选一些英语小诗、谚语、绕口令让学生朗读。教材中的对话、好的段落基本上都要求学生背出,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2.营造听说氛围,帮助学生增强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中国学生缺少自然的英语氛围。因此,要增强语感,必须创造英语环境,尤其是英语听说环境。
首先,教师上课时必须尽量用英语授课。从第一课开始,走进教室后尽量少讲母语,兼用手势、眼神、音调、动作等作为辅助手段,让学生专心听,专心学,长此以往,对营造英语氛围、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增强学生语感大有益处。
其次,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必须纯正地道,使学生受到标准英语的熏陶,提高对真实英语的敏感度,更好地形成语感。
二、强调语境创设,发展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教师必须在英语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
1.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中学习语言。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用英语充满课堂,让学生被英语包围。利用好课堂四十五分钟,让学生主动开口,积极参与,完全浸入英语的海洋中。要结合真实情景,利用真实情景进行交际。例如:可以谈论外面正下着的雨。
It’s raining outside.Do you think it will rain tomorrow?
I think so./I hope not./Probably not.
How heavily it’s raining!
If it rains tomorrow,...
If it were to rain tomorrow,...
Should it rain tomorrow,...
如果连续几天下雨,抓住这情景听一首诗。
Rain,rain,go away.
Please come another day.
Little John wants play.
Rain,rain,go to Spain.
And never,never,never.
Show your face again.
And rain on green grass.
And rain on the tree.
Rain on the house top.
But not on me.
诗虽然浅显易懂,但是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语感。
2.合理利用好课外时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使用语言。
课外应是课堂的延伸,应是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更大、更广的课堂。老师要帮助学生利用好课外时间,让他们将语言学习回归日常生活这一最大的语境中,创造更多学英语和用英语的机会,真正发挥英语的交际功能。例如鼓励学生用英语开班会,用英语写日记,用英语写假条。组织实际的购物、待客、问路、面试等活动,提供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课后多听英美人士朗读的音频材料,多看英文电影和电视节目,多参加英语角活动等。
三、运用语篇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语篇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它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高中英语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以话题为中心,以对话、阅读、语法学习、听力和写作等内容所构成的整体教学单位;另外,通过语法和词汇在语篇中的多次循环,可以反复打好语言基本功。因此高中英语教学要着眼整体,突出语篇教学,否则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理解词句,不能理解全文。
语篇教学就是在英语教学中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处理,不能只停留在对孤立的词、句的分析上,而应从语篇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语言运用的环境理解和掌握语篇,语篇教学不仅注重语言形式,更注重语言功能。一滴水放到大海里就不易干涸,词句如同水滴,而篇章如同大海。篇章提示了词及句子所适用的和可以言之成理的语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引导学生抓住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然后讲解和分析词汇、短语和句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掌握文本的主题,掌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达到“见林又见木”的阅读教学目的。
总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底下埋头笔记”的课堂教学模式,摒弃只注重字、词、句的分析和语法讲解而忽视整体语篇教学的教学方法,立足语篇教学,积极地创设语言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将英语教学的目标从提高学生成绩转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上来,达到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