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行车调度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4: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行车调度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行车调度实训总结

篇(1)

二、“校中站”建设思路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前院长林靖东先生提出的一种新的办学理念。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必须吸取“教学工厂”的理念,将校内行车工作实训基地建成“校中站”。1)理念。“校中站”是将车站的环境与工作项目引入学校,在学校内建起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校中站”,让学生在模拟的职业情境中,按照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得到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使学生在“校中站”习得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达到企业岗位要求的水平。2)思路。建设与企业岗位和设备对接生产实训模拟的“校中站”,并实施“分层渐进的实训模式”。通过单项技能训练习,培养学生单项职业技能。学生通过实训岗位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学生通过完成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培养职业能力。通过“校中站”的“一个工作日”的综合实训,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三、“校中站”建设的具体措施

篇(2)

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专业定位立足于学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职业生涯发展,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二)实施以岗位任务为导向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匹配。按照城轨交通运营领域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任务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课程,从岗位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突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

组织课程围绕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岗位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知识、能力与素养。注重职业情境中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

(四)以岗位任务难度为线索

由易到难课程安排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具有由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步递增的内在关系,据此将学习领域课程合理排序,学生系统学习后,获得完整的岗位职业能力。

(五)突显以运输组织模式为依据

实施教学以车站行车工作、调度指挥等运输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高度集中、统一指挥、逐级负责的组织特点,设计学习情境,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在真实的体验中强化岗位意识,获得岗位职业能力,内化职业素养。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

(一)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方式创新

为确定人才规格,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企业,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规格。

(二)人才培养策略创新

本专业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针对该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能级关系的特点,在本专业推行“循岗施教”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体系创新

1.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创新对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行车工作》、《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工作》、《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和《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等5门学习领域课程,系统设计与“以岗促教、突出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2.新课程体系通过“理论+实践、实践+理论”,合理配置,将理论穿插在实践教学中,“边理论边实训、以实训促理论”,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涵盖基本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等多层次,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四)教学模式创新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一体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等教学模式。

(五)评价体系创新

1.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成立企业人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与不同能力水平相适应的评价办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日志、实结、管理制度、实训评价等,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评价。2.评价指标由单维度变为多维度评价方式由单一化变为多样化;评价结果由终结性评价为主变为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3.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职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

(一)立足一线,适应发展

深入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调研,深入研究职业技能标准与工作任务。

(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

按照“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教学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评价评估”组织教学。

(三)策略灵活,适应订单

订单班有很大的随机性,有时在进校就组班,还有的在毕业时组班。

篇(3)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里程将达到2000公里至2500公里。每年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达到2000~2400人,旺盛的人才需求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就必须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适应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企业用工的要求。

(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变迁的要求

传统高职教育教学计划中,课程内容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与理论教学不能有机对接,不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因此,必须对现有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

二、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思路

(一)确定专业定位

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专业定位立足于学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职业生涯发展,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二)实施以岗位任务为导向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匹配。按照城轨交通运营领域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任务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课程,从岗位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突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

围绕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岗位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知识、能力与素养。注重职业情境中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

(四)以岗位任务难度为线索由易到难课程安排

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具有由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步递增的内在关系,据此将学习领域课程合理排序,学生系统学习后,获得完整的岗位职业能力。

(五)突显以运输组织模式为依据实施教学

以车站行车工作、调度指挥等运输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高度集中、统一指挥、逐级负责的组织特点,设计学习情境,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在真实的体验中强化岗位意识,获得岗位职业能力,内化职业素养。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

(一)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方式创新

为确定人才规格,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企业,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规格。

(二)人才培养策略创新

本专业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针对该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能级关系的特点,在本专业推行“循岗施教”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体系创新

1.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创新对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行车工作》、《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工作》、《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和《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等5门学习领域课程,系统设计与“以岗促教、突出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2.新课程体系通过“理论+实践、实践+理论”,合理配置,将理论穿插在实践教学中“,边理论边实训、以实训促理论”,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涵盖基本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等多层次,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四)教学模式创新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一体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等教学模式。

(五)评价体系创新

1.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成立企业人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与不同能力水平相适应的评价办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日志、实结、管理制度、实训评价等,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2.评价指标由单维度变为多维度评价方式由单一化变为多样化;评价结果由终结性评价为主变为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

3.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职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

(一)立足一线,适应发展

深入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调研,深入研究职业技能标准与工作任务。

(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

按照“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教学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评价评估”组织教学。

(三)策略灵活,适应订单

订单班有很大的随机性,有时在进校就组班,还有的在毕业时组班。

篇(4)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

TDCS系统是实现铁路各级运输调度对列车运行透明指挥、实时调整、集中控制的现代化信息系统,犹如行车指挥的“千里眼”。及时准确地备份TDCS站机、通信机中的有效数据,是第一时间处理TDCS系统故障的关键,更是行车安全和行车效率的可靠保障。例如:当远程站机出现硬件故障需要换新的机器时,我们安装好电脑后,直接将备份数据考入新站机中运行,这样不仅避免了人工配置终端时出现错误,也节约了处理故障的时间。再如:当遇到TDCS软件改造升级的施工时,如果新软件在试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备份的旧程序及时恢复调度员和值班员的使用,保障行车安全。

随着TDCS的广泛应用,备份TDCS数据已经成为了各级TDCS维护人员的一项基本工作。由于既有线的车站多、设备多,所以备份TDCS数据的工作量很大,原始的备份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的备份工作,因此为了适应TDCS系统的发展,下面以北京局TDCS维护中心为例对提高TDCS数据备份的质量进行了分析。

1 原有备份方式的不足

原有的备份方法是手工映射远程设备,然后逐个选取备份文件,最后复制回本地,这种手工备份方法不仅备份单台机器的步骤复杂,而且每次只能备份一台设备的数据,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并且手工选取备份文件很容易出错,从而增加验收备份结果的难度,这在增加职工工作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备份的准确率。

在配置一台站机或者通信机的时候,我们维护人员需要做的是拷贝程序和修改个别的配置文件,在长期工作中我们发现这些设备中的很多配置文件都是相同的,这就说明原有的备份方法备份了很多重复数据,不仅增加了备份时间,而且造成了数据冗余,在硬盘中占用了不必要的空间。

通过以上陈述,我们可以看到原有的备份方法不能满足TDCS继续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研究一套新的备份方案,来适应当前的备份工作。

2新方案的选择

根据原有备份方法的不足,北京局TDCS维护中心的职工提出了“利用计算机语言编写备份命令”和“开发远程备份软件”两个方案来提高备份质量。

通过具体实施,大家发现利用计算机语言编写备份命令虽然也能提高备份效率,但是北京局管辖内的车站有500多个,要想实现对车站的全面备份,就得针对500多个车站的1500多台机器逐个编写备份命令,这一方面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使用者进行备份工作时,需要在1500多个命令中找到与目标机器对应的命令加以执行,这给备份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而开发远程备份软件,虽然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车站情况,为每个车站的每台机器都编写配置文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可视化的界面,规范车站名称甚至该站的机器名称在界面中的排列,增加各种功能按钮提醒并帮助职工完成备份。因此,从长远来说,开发远程备份软件对改善备份工作具有绝对的优势。

3新方案的实施

(1)界面设计

给软件设计简单易懂的可视化界面,在界面中以铁路线路为根目录,以该线路中的车站为子目录来细化车站的每台设备;以调度台名称为与铁路线路平行的根目录,以行调、显示为这一功能的子目录。同时定义了系统维护和帮助等功能,以帮助备份人员更好的使用该软件。

(2)编写程序

根据备份的实际需要,我们绘制了软件的数据流程图,确定软件使用时的执行逻辑。根据绘制好的数据流程图,我们对程序进行了进一步编写。首先,考虑到TDCS数据的保密性,我们设计了登陆界面,由系统管理员来添加使用该软件的用户,只有知道密码的人才能操作该软件;其次,编写主程序,实现软件的基本功能;然后,在主程序中引用后缀名为.ini的配置文件,我们将需要备份的文件名和设备的IP地址保存在软件的配置文件中,当设备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更改配置文件中的信息,这样一来,不了解编程的人也能够根据需修改软件的功能,以适应备份工作;最后将软件生成后缀名为.EXE的文件,使其脱离运行环境,独立运行。

通过开发备份软件的方法改进了备份技术,备份人员不仅能够点击软件中的功能按钮使备份自动完成,而且实现了多个设备同时备份的效果,提高了备份的效率。在配置文件中保存备份的文件名和IP地址,避免了人工选取备份数据出现的误差,保障了备份的准确率。

4保持备份工作取得的进展

先进的备份技术固然重要,但要想让备份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还得建立长效保持机制,因此TDCS维护中心负责人基于备份软件,制定了以下的保持机制。

(1)我们找一名日勤人员专门负责备份工作,在设备数据发生变化后及时利用备份软件备回新的数据,这名人员同时负责备份软件的维护工作,根据设备升级情况修改备份软件的配置。

(2)为了防止用于备份的计算机出现问题时丢失备份数据,我们利用计算机语言编写异地转存命令,并定时执行该命令进行同步异地备份,使备份软件和应用数据得以在两台以上的计算机中进行同步存储。实现了重要数据高于第0级容灾防护。

5结束语

备份软件开发完成以后,我们对新的备份方案进行了试验,通过试验我们总结出,新的备份方案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工作时间,体现出了统筹方法的优势,再加上有效的管理,TDCS维护中心的备份质量得到了大大提高,从此我们的值班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施工后的数据来处理故障,在TDCS的角度保障了行车的畅通与安全。

篇(5)

二、掌握知识是提高操作技能的基础

知识是被人们认识的客观规律,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从实践中来,又应用到实践中去,从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发展来说,知识是操作技能的载体,知识是操作技能的基础,知识是提高操作技能的前提条件,没有学习知识这个前提,操作技能就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掌握相应的文化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再经过一定的训练与实践,学生在技能的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中,才能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综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快捷提高的效果。

三、了解新技术在铁路上的应用,建立与现场设备接轨的实训室,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

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校内建设与现场设备相当的实训室。以前,我国铁路在新科技的支撑下,经过六次大面积提速,带来了铁路运输质的飞跃。为了确保提速后列车运行的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与行车安全密切相关的铁路信号设备必须更新,以前的交流计数自动闭塞,移频自动闭塞设备被淘汰,换上了从法国进口的UM71行车自动控制系统,但法国UM71在国铁上使用,出现了“水土不服”,因此出现国产的UM71,即ZPW-2000A。区间设备得到了彻底更新。以前的6502电气集中,被主要干线淘汰,换上了微机联锁,铁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覆盖了全路主要车站和线路,新一代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也已经在部分线路上建成并投入使用。铁路信号设备得到飞速发展,职业院校要想培养高技能人才,首先是建设与现场设备接轨的实训室,利用先进的实训室,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进行训练,才是现场直接可用的人才。因此,实训室是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也是职业教育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基础性建设项目,加强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室建设,是新时期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现场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

四、高动作技能和高智力技能是通过反复实训取得的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能够胜任本专业工作,并确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技能的训练和巩固,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所谓技能,是指人们运用有关知识,顺利的完成某项任务的各机体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技能又分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动作技能的训练和巩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现在我们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大实训教学比例、强化提高操作技能教学等,就是从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和培养目标出发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活动为导向,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技能,是用所学理论知识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智力技能是在不断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如感知、想象和思维等,是以思维为主要成分,正确掌握思维方法是智力技能的主要特征。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一样,是在大量的、反复的练习中得以形成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智力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操作技能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智力技能是以理论基础为支撑。在实际教学中也应重视知识的传授,在实训中重视智力技能的培养。而智力技能比操作技能更难以掌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着重智力技能的培养。

五、培养学生自我提高职业技能的能力

篇(6)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13-01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面向铁路运输生产和管理一线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英语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各项规章制度和组织管理办法,掌握铁路客货运输设备、行车设备的操作方法,具备铁路调车、接发列车、列车调度、客运组织、货运组织、行包运输组织等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根据教务处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有关要求,我们结合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相关要求和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出如下意见:

1、将“计算机基础”,学时由原来的6学时改为4学时。计算机目前已不是新鲜事物,所以,不用花那么多的学时,更多的时间学生可以自己去学习。

2、“应用文写作”课程从小学就开始学,我们大学究竟讲什么,很多内容很不实用,所以建议改革课程内容,课时不超过2学时。

3、在第一学期将认识、顶岗实习与专业认识、安全教育整合作为一门课,只开前3-6周,周学时为2,调整到学期中,与主要专业课适当的衔接,有利于理论实践相结合。第二学期不变。

4、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就业岗位较明确,男女生适合做的工作分的较清楚,所以建议开设8学时的(系定选修)限选课,一方面是对主要专业课的补充与强化,另一方面,使男生和女生在自己可能从事的工作上多学多训,而不是随着男生或女生去学将来根本不可能从事的工作。比如“女生将来绝对不会干调车”。设想如下:

5、每门课程都应该有可展示、可考核的成果。

6、将“铁路行车组织”(原236学时)划分成“接发列车工作”、“调车工作”、“车站作业计划与统计”、“列车运行图与调度指挥”四门课程(共268学时,增加原因为增加了接发列车的实训学时,原来非正常接发列车情况讲得少)。

7、将“铁路货运组织”(原136学时)划分成“铁路普通货物运输”、“铁路特殊条件货物运输” 两门课程(共136学时,学时无变化)。

8、将“铁路客运组织”中“客运服务礼仪”部分作为系定选修课单独提出来作为一门课,周学时为2,强化学生的客运服务技能。

9、增加“危险品基础知识”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从事安检、货运等工作,需要了解一些关于危险品的知识。

10、增加“站细编制基础” 课程,《车站行车工作细则》在是车站最基本的规章,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了解《站细》,一方面能强化、应用所学知识去编制《站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尽快熟悉现场实际。

11、增加“情绪控制与压力缓解”课程,替代原来的“运输心理学”,明确课程讲授的内容、方向。

12、增加“铁路客运规章”、 “铁路货运规章”,客运、货运规章都一样重要,而且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上非常实用。

篇(7)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4- 0091- 02

1 引 言

校外实习是高等学校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高质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迅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为企业选拔后备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能够实现校企双方的双赢[1]。

2 轨道交通站场调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背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契机下,根据已有产学合作的特色培养方式,制订了全新的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已相继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与传统高校人才培养相比,“卓越计划”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知识、能力与工程实践的融合,注重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后文简称为“车辆基地”)担负电动列车的存放、技检、维修、清洗以及车辆的调动、运转行车管理,线路信号控制等业务,同时它又是运营列车与工程列车开行的出发地。车辆基地由站场行车线路、信号进路控制、运转日常管理以及列车存放设备和其他辅助设备等要素组成。其中,信号进路控制作业和运转日常管理分别由信号值班员和运转值班员岗位负责,它们是确保车辆基地其他各项作业安全、顺畅运行的必要前提,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向企业对车辆基地信号值班员和运转值班员等工作岗位的需求,我院“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已开设城市轨道交通站场课程,主要讲授车辆基地布局设计、运营调度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目前存在侧重理论讲解、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成为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瓶颈。当它被列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特色课后,对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实现卓越计划“零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相对应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轨道交通站场调度亟待建设。

3 城市轨道交通站场调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涵盖了软、硬件两部分内容。其中,硬件包括场地、设施、设备耗材、实习师资等,软件涉及实习内容、实习教学和实习基地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2]。按照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的功能,常见模式可分为如下类型[3]:

(1) 以教学为主的模式。教学是实习基地主要功能,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以及生产经营等作为基地次要功能。发生冲突时,基地首先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2) 以生产经营为主的模式。共建基地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经营,学生在基地顶岗实习,学校实践教学内容服从于基地生产经营时间、场地、人力等方面的安排。

此外,按照基地所处位置,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还可分为校内共建实习基地模式,即实习基地利用学校场地建在学校园区内,涵盖仿真和真实生产经营等类型;校外共建实习基地模式即共建基地建在企业,基地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顶岗实习为主。

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站场调度》校外实习的特征和需求,该实习基地采用了以教学为主的企业基地建设模式,其中龙阳路车辆基地是主要场所之一。2号线东延伸工程实施后,2号线原有龙阳路站—张江高科站区间约1.6km的线路正式退出运营。退出运营的高架段紧靠龙阳路停车场,目前已从龙阳路停车场的试车线出岔引出联络线接入此段高架线,并且完成供电触网的安装,使得此段具备车辆正线与车辆基地的系统功能。在龙阳路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可以在尽可能利用既有资源、最大限度降低投资的基础上确保实习教学质量,还可以为进一步建成集教学、科研、员工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城市轨道交通站场调度校外实习基地管理研究与实践

实习基地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管理。相同专业大量学生同时实习干扰了实习单位正常生产,成为企业的“负担”[4]。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的办法是统一协调,加强管理。

(1) 采用集中—分散实习基地管理模式。集中指的是一个实习单位接纳 30 名左右或更多的学生同时进行实习,而分散则是在同一实习基地实习的学生是由多专业组成。其特点体现为:①在一个实习基地同时有几十名学生实习,有利于学校进行管理。② 不同专业学生在不同岗位实习,各个岗位分散在基地的各个部门,避免学生拥挤在同一地点,影响企业正常生产。③ 每个岗位每班次仅有1~3名学生实习,有利于企业指导教师更好地观测和了解学生情况,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提供全面详细的一手资料。

(2) 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就目前来看,各高校实习都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教学环节设置中,一般安排大三下学期专业实习和大四下学期毕业实习[5]。但在现实实习过程中,第八学期正好是学生择业的关键时期,其实习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最后往往流于形式。这种情形影响了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这就要求学校合理安排实习时间,保证实习效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实习分散安排在第2~7学期内,较好地保障了实习教学质量。

(3) 完善实习管理制度,严格实习成绩考评。校外实习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实践工作,完善实习管理制度极其重要。各系、各专业有明确的实纲、实习计划和实习任务书。教务处建立实习工作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案,加强质量监控。学生实习过程由企业人员指导为主,同时配备学校教师加强联系。学生实习考核由企业教师考核,包括学生的实习记录、撰写实习报告和企业指导人员的校外实习评价报告。在实习完成后,要求学校实习教师应尽快根据实习质量评价指标写出实结,安排学生进行交流,为后一步的实习提供成功的经验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总之,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对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推进轨道交通专业校外实习课程建设是实现“卓越计划”对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主要参考文献

[1] 胡华. 产学研合作教育下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J]. 教学交流,2010(11):1-2.

[2] 曹建平.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24(8):4-7.

篇(8)

所以,如何有效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让学生具备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上岗的技能,如何设计在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成为了当下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发展亟待研究的问题。

1专业课程面临的困境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面临的困境有如下几个方面:院校分散,缺乏专业课程的交流沟通;企业地方特色强,教学难以标准化;校企联系不紧密,缺乏有效合作途径;专业课程偏于理论,而缺乏有效实训策略。

1.1院校间缺乏必要的专业交流沟通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近几年新办的,专业师资条件不足,很多学校甚至是由其他专业教师在代上城轨运营专业课程。专业教师的授课一直都是针对于该城市的城轨企业需求埋头单干,依靠现有的资源辅以互联网的一些专业知识补充,闭门造车,自学成才,甚至现学现卖。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教师缺少了同行间的交流沟通,而且国家也缺少对这一专业的教师的专门培训,导致教师在城轨运营管理这类相对新颖并且更新迅速的课程教学方式上难以得到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的机会,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得不到提高,最终结果就是课程教学方式上严重滞后,学生得不到适应职业岗位的有效知识技能的学习,更难以达到现在我们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2教学难以标准化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地方特色强,各个城市的地铁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运营设备,相互间不兼容,因而也都有各自的一套管理规章制度以及作业流程。而各地高职院校城轨运营专业都是针对当地的轨交企业员工的实际工作来进行应用式教学,所以就导致了在这一个城市所学习的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知识在另一个城市的地铁公司不能完全融合运用,甚至有些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会造成错误的操作行为。

因此,也就导致了各地的有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只能“各自为政”,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难以对比甚至比赛,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1.3课程缺乏实训策略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城轨票务管理》、《城轨车站设备》、《城轨行车组织》、《城轨安全管理》等。一方面,由于目前该专业发展尚不成熟,缺少实训设备的研发;另一方面,目前开发出的实训项目,如自动售检票系统实训设备(AFC实训设备)、车站控制室实训设备(IBP盘实训设备)、轨道沙盘实训设备、信号道岔实训设备等,在教学上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模型结构讲解、动作演示,或是依靠教师的想象设计一些模拟操作,而且设备少,学生多、课时短、并没有实际锻炼能力的价值,而且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再者,由于很多学校的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只是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实训课时量少,教师又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训方案设计策略,导致实训课就沦为学生走马观花的参观一遍设备而已。

1.4校企间难以有效合作

目前轨交企业与院校间联系不紧密,难以进行有效合作来促进专业教学。

第一,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一个城市只有一家,当地学校往往只能迎合当地企业需求,进行单向式交流,完成毕业生的输送。

第二,目前绝大多数的轨道交通工作者甚至专家都非科班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调过来工作,所以企业难以对学校城轨运营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改革提出有效建议。课程设置设计上企业参与较少,有时仅仅依靠企业员工到学校来给学生上几节公开课,必然导致了合作效果不佳,毕业生难以符合企业的要求。

第三,城轨运营所对应的工作都是窗口岗位(站务员),直接面对乘客,而且出于大型交通运输设备的安全考虑,轨交企业难以安排学生进入现场进行一线实践操作,城轨运营专业的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学生作为志愿者进行地铁简单服务的层面,学生实习难以利用到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现场实习。

2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的困境,如何突破以传统的系统理论为主的课堂,与轨交企业、与兄弟院校沟通之后,建立一套有效地实践教学方法来促进课堂教学,来强化学生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技能,这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此问题谈谈几种方法。

2.1学生地铁现场拍摄照片

如在《设备管理》等课程上,教师在课堂之外,可布置作业,让学生进入实际的地铁车站中,有针对性地寻找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设备,对其样式与使用情况进行照片拍摄,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结合照片放映进行讲解,对于存在的疑问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点评,然后进一步结合案例深入学习相关设备。此种方法在于课堂之前有了学生主动的初步问题探究,学生带着了解到的基本情况与问题进入课堂,教师的教学避免了机械的被动地学习,而是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课堂变得有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2.2乘客事务模拟演练,视频制作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实训设备(AFC实训设备)一般包括自1台动售票机TVM、4-6台自动检票机AG、1台半自动售票机BOM、1台车站计算机SC。如在《票务管理》等课程上,教师可以?⒀?生的操作放于课后,让学生分组,分配给其任务,针对课堂中所讲的地铁车站乘客事务案例(如超程超时、票卡无效、退票等),利用AFC实训设备让学生分批次进行作业流程编排演练,将演练过程进行摄影,然后制作视频上传于网络上,供其他同学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学生的视频进行评价打分,并进一步深入讲解。通过这种学生自主式的探究学习,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率。

2.3引进城轨企业的设备与规章

学校联系企业购入与企业实际使用一致的设备,例如自动检票机、自动售票机、半自动售检票系统、屏蔽门、行车调度系统等,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同时引入城轨企业对站务员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考试题库、考核办法,在实践教学中以企业的标准要求学生。如此就可以减小甚至避免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之间的差距。

2.4现代化教学

篇(9)

关键词 技工学校、现代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一切方法的总和。研究技工学校现代教学方法,就是要探索适应现代技工学校发展需要,适应技工学校教学规律和特点,构建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技工学校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和科技大国转化,市场急需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技工学校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但我国技工学校起步较晚,投入不足,跟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另外我国技工学校面临的对象也较复杂,学生主要是中招考试中的落榜者,理论基础薄弱,层次不齐,对理论学习兴趣不大,如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肯定不佳,因此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一、改革技工学校教学方法的紧迫性。

改革技校的教学方法,是深化技工学校改革的必需,是提高技工学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何使教学方法的改革能跟上现代技工学校发展的步伐并引领技工学校改革继续不断深化,已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首先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教学方法是技工学校教学理论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其次是实践应用的呼唤,目前沿用高教和普教这些传统教育的方法模式很普遍,渴望发现和应用有技工学校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三是比较中的差距,从与其它教育和与世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相比较来看,高教、普教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比较领先。其四是社会的要求,社会经济要求技工学校的高质量、高效益,要求技工学校能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适用型学生。

二、改革技工学校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技校的培养目标不是“中等技术和管理人员”,而是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是使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主要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组织教学;教师由“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型;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课内外专业教室、教学工厂、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转变。要改变“重教法,轻学法”、‘重演绎,轻归纳”、“重讲授,轻操作”、“重描述,轻直观”、“重知识,轻实践”、“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等倾向,体现技工学校的教学方法由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模式转变。

三、重视对技工学校现代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l.从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出发,运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技工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技术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一体化”教学方法,紧紧围绕技工学校培养目,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线,采用课题、模块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以先进的生产设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训中心营造的职业氛围,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如某电力技校建成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MPS系统和电气控制技术实训中心。其“控制系统实训课程’即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的集中体现,它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一体,集多媒体、磁性活动教具、计算机网络、CAD软件、动态仿真软件、电子气动的综合运用于一体,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小组讨论为一体,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产、贴近市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如某高级技校在进行“数控技术”教学时,充分利用数控实验室、机械CAD/CAM室、数控实训中心等的先进设备,合理组织教学,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在数控实训中,利用与某机电公司生产合作项目“出口电机主轴”系列产品作为学生的实训课题,其产品零件的复杂性和高精度为学生提供了极为难得的锻炼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2.从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出发,运用模拟(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技工学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模拟(仿真)教学法,是由教师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模拟企业生产现场,仿真企业实际运行过程,通过实施周密的过程控制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生产现场难以安排实习任务的生产过程,改用现代化的仿真设备进行教学与操作训练。如某运输技校的机动车驾驶专业,由于想利用各种价格昂贵的机动车辆进行操纵和技能训练是不可能的,该校通过先进的模拟设备,让学生仿真模拟驾驶。又如某铁路技工学校运输专业的学生,由于安全等原因,不能进人“行车调度室”实地操作。该校专门建设了800M2的铁路行车大沙盘,为教学提供了仿真实际操作,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现场教学法是在生产现场直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工厂车间,学练做相结合,缩短了理论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应用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南阳高级技工学校的“数控机床编程”课程,学生在数控技术实训室,按教学要求学习编程、练习编程并当场直接上数控车床进行加工。

情景教学法是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如在学校英语教学中,经常将课堂设置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如商店购物、医院就医、车站接人等,让学生在其中扮演角色,用英语进行面对面的相互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从技工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运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次序进行。提出问题,通过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去学习、思考讨沦、训练,寻求得到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某高级技工学校在“PLC在机械手中的应用”课程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方案讨论及分析——选定方案——现场实施——调试、分析、处理——总结”的教学过程,通过演示物流仓库自动送货小车的工艺流程,提出如何实现由PLC控制送货小车的机械动作:取货、运货、送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PLC控制的方案分析、设计与选择,由学生自行编程并进行现场操作实施和调试修正。

案例教学法,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南阳电力技校在“法律”课程中,通过教师讲案例、学生议案例、把课堂模拟为法庭等教学环节,并通过让学生当法官、律师或案例当事人等方法,从典型案例引出教学内容,通过透彻分析、发散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判断,得出案例的分析结论,并引伸到相关的教学内容上,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4.从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运用目标教学法、行为导向法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方法能力,使教学达到“教为不教”的境界。

目标教学法对人的认识目标按逻辑思维发展水平的高低顺序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六个层次,教师依据教学要求制定出教学目标并分层次地进行教学,形成一种对教学实践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教学方法。它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达标教育为核心,以教学评估为动力,以反馈矫正为手段。这种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南阳市各类技工学校,普遍实行目标教学法,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在“钳工基本技能”课程中,首先确定教学目标,然而让学生分组操练,再选出代表集中练习,最后围绕目标进行讨论、评价、总结,从而完成既定目标,强化培养目标的过程控制。

行为导向法,是指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前提,为完成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其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会获得信息、学会计划、学会决策、学会独立完成任务、学会自我分析判断检查完成任务的质量、学会评估这六个步骤,来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如南阳高级技工学校在其电动机装配实践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收集信息资料,弄懂电动机降压起动的电路图。其次让学生对自己安装工作进行计划安装与决策。第三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安装任务。第四让学生自我检查和评估,按照任务目的进行自我检查,检查是否达成目标。最后要求学生写出书面总结报告,把实际的学习操作过程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37-02

一、引言

现代工程教育理念起源于美国,它是伴随美国工程教育的变革历程而生成的一套完整的指导工程教育改革的理论体系。现代工程教育理念非常强调工程实践训练在教育中的作用,这是对工程教育从“科学模式”回归“工程模式”的重大变革。

我国现行的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系统化传授与验证为主线,工程教育“科学化”的趋势越来越凸现,忽略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致使工程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零散。鉴于此,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宗旨是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多类型的、优秀的工程师后备军。在该计划中,工程实践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所以,探索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本文以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材成)专业为例,分析了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针对现代工程教育的要求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特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和提高工程素质为培养核心,加强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与素质、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为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保障。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活动。这些有机统一和相互联系的实践环节就构成了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四个层次、八个模块,如图1所示。

(一)四个层次

基本素质层次:其目的主要在素质拓展模块教学中实现,这一层次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创业意识为主。

综合训练层次:主要在综合实习、科研训练、科技创新模块中得以体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技能层次:主要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模块教学中达到该层次的要求,它以培养学生综合把握、运用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主。

基础技能层次:主要在综合实习、科研训练、科技创新模块中得以体现,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基本操作技能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为主。

(二)八个模块

素质拓展模块: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环节。

基础技能模块:该模块主要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块中的实验部分。包括专业实验和综合性设计实验。所有的主干课程均开设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开设率在85%以上。综合性实验确保使学生真正达到实验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训练,设计性也使得实验的过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大幅度增加实验室开放的范围与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开展实验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工程训练模块:包括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技术实习等工艺技术训练环节。使学生掌握基本工具、仪器、仪表的使用规范。如在金工实习的热加工阶段进行手工电弧焊、等离子切割等焊割操作要领,在冷加工阶段进行车、铣、刨、磨、钻、镗等加工技术训练。

专业技能模块: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细致的作风。

专业综合能力模块:包括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论文等环节。完善学生专业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评,选题要更多结合科研与生产以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专业课程设计应以项目的形式组织教学,将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个明确的“项目”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确定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考核评估-总结评比归档”等五个阶段,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查阅资料,组织实施,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现。

综合实习模块:由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两个实践环节构成,时间应不低于5周。在完成校内工程训练模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行业地域优势与大型企业合作成立的校外实习、实训与实践基地,从而拓宽学生校外实践的渠道,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为产学研结合教育提供平台,使学生熟悉现代化生产技术和装备、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检测等手段,从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实习过程中学生应深入生产一线,学习本专业相关的生产准备、工艺设计、生产操作、质量监督、储运调度等相关实践环节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知识、工程素质、工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

科研训练模块:包括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其中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应不低于12周。毕业设计应充分结合企业的产品开发、工艺准备、技术攻关以及QC问题进行立项,在学校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下完成。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申请后,得到学校给予的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资助,通过为期一年的研究训练,使参加学生的实际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得到充分锻炼。

科技创新模块:打破学生承师性的固有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包括学生助研活动、专业创新竞赛、“挑战杯”竞赛等环节。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将该计划正式纳入本专业的培养计划。

四、工程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能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能力。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工艺文件制定,参与生产工艺工装设计、设备管理、操作、维护及工装制造实践,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2.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制订工作计划、写工作日记、完成自我工作检测。

3.经验交流及信息处理能力。与企业导师、班组工人、车间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并获得多方信息。

4.阅读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继续学习能力。阅读工艺图纸、工艺文件,了解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参加技术方案会审、技术会议及各种技术活动,并做好记录、总结,针对工作查阅相关文献。

5.培养技术管理和研发工作能力。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了解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参与企业产品研发过程;参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填写、归档管理工作;收集企业研发生产相关技术资料。

五、结语

基于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的材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以现代工程教育为导向,应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专业工程实践要求与规范以及相应的考核制度。使学生通过实践与学习达到巩固和增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培养专业知识应用能力,锻炼学生对社会、环境、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出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惠,廖炼忠,郭磊.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规范的建立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

[2]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

[3]金龙.工程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

[4]叶志攀,金佩华.中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