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
更新教学观念,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年新颁布的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把握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能力。继续组织高中学科教师认真学习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通过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教材。
重点突出对“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认识与理解。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互动研讨,对这两个指导性文件的学习与研究中。对“信息素养”与“计算机操作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辩析,倡导大家认真比照新颁布的指导纲要》与旧版纲要的变化与发展、与高中新课标的异同。期望通过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活动,达到提高认识,明晰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向之目的
二)加强指导和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状况势必将发生一些变化。为此继续开展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学段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随着《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实施。解动态情况,明晰问题所在
总结已有经验,对我市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情况、课时保障情况、课堂教学与资源建设等状况进行调研。掌握这门课程的实际状况。寻找主要矛盾,分析影响与限制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理清理顺课程内部关系,把握学科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改善教研方式。
进一步明确教师在备课、上课、测试与评价、教学研究等各个方面的基本要求,1.组织全体技术任科教师认真学习《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并通过交流讨论。促进教师对专业发展基本途径的认识,养成专业发展的良好意识。
以期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2.引导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教学沙龙和教学观摩活动。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方法,具有实践特色的学生学习新方式,以及具有动态特色的过程评价新亮点。引导教师认真进行教材分析、开展教学创意或教学设计竞赛、推进案例与课例评析以及练习与试题编制的研究,切实提高对学科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3.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加强对新版教材的研究和解读。针对新版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衔接、各年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握各年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问题、不同年段信息技术学科适用教学方法的差异、义务教育阶段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目标等等。
积极推动技术学科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与应用,4.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建设、使用与评价策略的研究,帮助教师确立动态发展的课程观点,激发教师创新课程价值的意识,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实践能力。
四)重视教育科研。
新学期中,1.做好学科中心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教学多维度目标达成的行动研究》持续研究工作。本项课题研究已经全面展开。要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继续开展以教学实践为核心的行动研究,并做好中期评估的准备工作,要认真开展相关资料的整理、搜集,中期研究成果的总结与等工作。
将课题组成员的学习与研究活动从文本引向实践,2.继续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多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为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笔者组织陇东学院500名新生进行了一次信息技术课摸底考试,主要内容为键盘操作、WindowsXP、Word2003、PowerPoint2003、Excel2003、Internet等6个基本应用模块。摸底考试结果如下。
1)键盘:80%的学生对键盘不熟悉,找不到顿号、双引号、单引号、省略号,不会标点符号的全角、半角切换方法,不会使用快捷组合键;30%的学生不会计算机的安全关机方法。
2)XP:对复制粘贴,80%的学生只会一种方法,还有5%的学生不会复制粘贴;99%的学生从未使用过帮助信息;99.5%的学生不会使用控制面板;95%的学生对开始菜单和任务栏的属性设置不熟悉。
3)Word:95.5%的学生首行缩进采用的是空格的办法,而不会用段落设置。
4)PPT:72%的学生不会插入新的幻灯片,85%的学生不会设置背景和选择设计模板,99%的学生不会修改设计模板。
5)Excel:98%的学生不会插入新的工作表,99%的学生不会设置打印区域。
6)Internet:有40%的学生没有自己的QQ号,78%的学生没有自己的邮箱。
而这些内容都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的最基本的内容。为了弄清楚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普遍较差的原因,笔者对从陇东学院8个班级抽取的40名新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结果为:1)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基本就是玩游戏,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做一些简单的Office练习;2)一般在初中开设0~3年信息技术课,在高中开设0~2年的信息技术课;3)在初中基本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信息技术课,高中部分学校有专任的信息技术教师;4)每周的课时量大多数都是一个课时,还有一些学校因停电不开机房或信息技术教师不到位等原因,经常以上自习或上其他课代替;5)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
由于升学的压力,甘肃省各中学不得不压缩信息技术课的课时,高中毕业生有没有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无人问津,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问题更是无人监管。这些高中生接受大学教育时,大学层次的教育无法进行,大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标要求的内容上。长此以往,大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也得不到提升。因此,要建立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共同体,成员包括中小学和大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 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育共同体的任务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教师教育共同体是指由具有研究实力的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院校组建的,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与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水平提升的研究机构。共同体的人员构成是以高校或高中为主持单位,团队成员由30%的高校信息技术教师、30%的高中学科教师及教研员、各20%的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构成。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的基本任务应包括下面几个主要方面。
1)研究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或教科书、考试大纲以及与实验相关的文件等,开发与信息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研究影响学科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建构符合甘肃信息技术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体现甘肃特点且能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
2)每个共同体至少选择一所小学、一所初中、一所高中与一所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实验活动。以网络研究与指导平台为载体,以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理论为指导,把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系统化设计,建立网上学习空间,构建开放性网络学习与指导环境。
3)每个共同体在一个周期内要系统指导不少于3所小学、3所初中、3所高中的18名以上的学科教师,采用网络研修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指导学科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使研究成果在学科教师所工作学校的学科教学中得以推广应用,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同时要开放所建设的学习空间,供广大学科教师参与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学习与研讨,指导学习者在学习空间中进行学习,引领学科教师的发展。
3 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育共同体的监管措施
共同体应工作的基本要求 共同体主持单位要提供办公场所、实验设备、研究资料等支持环境,确保团队活动的时间;要保障共同体开展活动的经费,使研究共同体各项经费支出合理、高效;制定研究计划、指导计划、研究与指导方案及相应的总结报告,形成工作过程材料;制定学科教学研究共同体的管理条例、共同体成员管理与考核办法,方便对团队成员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反馈,确保共同体的正常运行。
共同体研究活动的基本原则 根据研究计划,围绕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难点问题,设计研究主题,并能够促进学科教师新课程有效教学能力的发展。
针对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内容,能重点突出,体现学科的特色,发挥教学研究共同体的优势,促进新课程有效教学经验的传播。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过程完整,充分利用网络研究与指导平台,开展高频度、深层次的在线研讨活动,形成丰富的成果。
空间建设的基本要点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科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实验及指导学科教师的空间,内容组织方式合理,结构层次清晰,对共同体开展教学研究实践与指导工作提供保障。
空间建设中形成丰富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资源,展示研究、指导、实验验证的过程及成果,资源具有示范性、扩展性、更新性,可供广大学科教师借鉴学习,运行流畅,易用、扩展性良好。
共同体运行应实现的基本效果
形成丰富的成果材料,反映共同体成员专业发展的成长轨迹,能说明学习前后教学行为、研究能力的变化。学科教师在参与指导学习后,能够将所学内容运用于教学实践,促进学科教师发展。将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后,推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育共同体要以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研究对象,广泛借鉴国内外学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研究推动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总结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形成适应甘肃省实际需求的成果,为提升全省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036-02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处于关键的转型期,这一时期需要先进理念的指导,需要核心理念的转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新标准符合全面转型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经过了严格的论证,是符合我国高中生发展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直接决定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和未来走向,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相关。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国教育的共识。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性,学生学习差异较大,需要构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新标准,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指导,这是信息技术教育时代转型的必然。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顺应时展潮流,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计算机教育逐步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新时代公民成为各国的目标。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问题解决,还包括信息交流和信息创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高中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高中生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交流和表达的技能,感受信息的魅力,提升信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以新课程的实施为契机,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平台。信息技术包含内容广泛,涉及计算机和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通信和沟通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不可能包含全部的信息技术内容,只需综合反映信息技术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内容即可,掌握这些技术和内容,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校需要借助各种手段和条件创设良好的信息学习环境,注重技术和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基础技能的能力。信息环境的创设不仅包括硬件、软件设备的创设,还包括信息观念层面的创设,借助多方力量,引导高中生参与,使学生安全、负责的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意义重大。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善异,同时注重地区差异。基础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各地区、每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在课程设置和科目教学中全面渗透这种思想。因此,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应关注不同学生的信息素养差异,考虑地区发展差异,兼顾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和不同个体的差异,在新课程标准中留下一定的弹性空间,鼓励各地区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鼓励和倡导个性化学习,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选择和设计,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培养高精尖人才储备后续力量。
(四)强调问题解决,注重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注重和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是创新人才的关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需要结合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教会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同时注重教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具体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和想象力,培养和锻炼创新能力,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有现实层面的实际意义。
(五)鼓励积极表达,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创造有特点的教学。信息技术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交流技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头到尾都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和合作,高中生的思想和操作能力已经逐步成熟,拥有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鼓励学生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人交流,在合作与交流中资源共享,表达情感,更好地进行社会化。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育和思想观念,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朋友,平等的参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与学生共同学习。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有待提高。虽然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在高中普遍开设,国家也给予一定政策支持,但是学校、家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还有待提高。有的教师和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不参与高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追求能考试过关,对考试结果的关注大大多于学习过程。当课时数不够时,甚至会挤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二)信息技术教师跟不上新课程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要求有较大提高,教师要在深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的基础上,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上。相关调查表明,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新课改实施的前提下,仍然在课堂教学中教授计算机的一般层次操作,还没有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这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
(三)学生的水平差异显著。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出台后,急需解决不同地区、不同班级、年级与不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差异问题,如何做好信息技术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不同内容的衔接成为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就有接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所针对的教育对象不是完全零基础的学生,教师需要熟悉和掌握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解决措施
(一)更新教师观念,树立正确的新课程理念。任何正确的行动都需要先进观念的指导,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也离不开正确观念的指导。课程理念影响着从课程标准的研制到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但是,课程理念是理想化的,理想化的构想需要在实践中落实,在实践中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课程理念如何才能内化为每个教师、每个管理者的内在认识,进而自觉地转化为实际的行为,这是教育者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用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要针对特定目标、特定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继承传统教学方法,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评价上,要充分体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思维,突出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要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学生、教育信息主管部门以及家长都要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并为更好地开展和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供条件。
(二)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具备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文化素养,还要有信息素养、研究创新素养等。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尽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水平以符合时展需要。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的校本培训、集体备课、讨论交流、定期调研等,注重信息资源共享,或进行信息技术自主研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三)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新课程标准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和建议,教师要参透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适合学生接受和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创造性地运用新技能和新方法,探索新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创造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课堂,在兼顾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和引导,分层次教学。同时,课堂上不仅要有基本操作层面的教学,还要有一定的技术内涵,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内容,在教授技术的同时,也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四)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转变了以往教书匠的形象,成为新时代的教育专家和教学研究者。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加强课程教材、资源、教学、评价研究,努力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开拓创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记载教学心得,及时总结提高。开展校内听课、校外观摩课的分析对比教学,学习优秀的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学。进行教学研究和实验,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和实验中提高。教师要加强自己科研素养的培养,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善于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并将研究成果教学体会归纳表达出来,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
总之,新课程理念重在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对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程的实施有深远影响,没有新理念的指导,整个信息技术课程就会失去方向。新课程理念应成为每个教师、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共识,作为课程改革的先导。我们对新课程理念要深入领会和了解,提高认识,并切实落实到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李艺.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2(5)
曾经,信息技术老师是最让中学其它学科老师羡慕的。因为信息技术老师没有高考压力,上课时只要打开计算机让学生玩就可以,很受学生欢迎。当然这是一种表面的现象,事实上要上好信息技术课,还是要认真备课、改作;信息技术老师还要维护网络教室设备等不为其它学科老师所知的繁杂工作。但是有一点是正确的,那就是在一般的中学里信息技术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信息技术老师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广泛了解,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老师发现信息技术课似乎不再那么好上了。虽然学生依然喜欢信息技术课,但信息技术老师似乎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了。
为什么随着学校电脑的软硬件条件、上网条件越来越好,从网络中可以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却在降低呢?笔者就此开展了探索和实践,逐渐找到了学生针对信息技术的一些学习兴趣。
一、学生浅层次的学习兴趣
在电脑上,游戏和聊天是最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由于学校有严格规定,学校的教学电脑不允许上不良网站和玩游戏。学校对上网聊天的规定是不赞成,但并不禁止。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时间,经常刚好是直播NBA的时间。因此,看NBA比赛也是学生的一大兴趣所在,还有看动漫节目、电影电视剧、小说。当然,管理QQ空间中的个人日记,或撰写学生个人博客的也为数不少。
在此,将这些兴趣归类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浅层次兴趣。如果我们的教学没有更高层次的学习兴趣来吸引学生,或者没有办法将学生引导到更高一个层次的学习兴趣上。那么,学生则永远徘徊在浅层次的学习兴趣中,没有任何进步。
二、学生次层次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都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融于技术的教学中。可是学生新鲜了几节课后又不感兴趣了,为什么呢?对情景教学反思后发现,教师设计的情景可能会吸引学生,但是情景之后,学生做的内容还是教师提供的范例。这种针对技能训练的作品制作称之为验证性制作,而非创造性制作。由于学生制作的内容没有自己创意的内容,因此,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又没有兴趣了。
为此,我进行了一些教学实验,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了改变。整个教学过程用两条教学主线展开。一条教学主线是:教师的教学范例;另一条平行的教学主线是:学生制作自己的主题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严格的过程性评价。当一单元教学完成后,教师的教学范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每个学生(或某几个学生)形成了自己个性的主题作品。
由于学生最终能做成自己的主题作品,虽然大部分作品比较初级,甚至有些幼稚,但毕竟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化了大量精力做出来的完整作品。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还是非常的欣赏,充满成功的喜悦。许多学生对自己作品中某些有创意之处、与他人不同之处津津乐道。这种个性作品制作的教学方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层次。
次层次学习兴趣教学实验说明:
这几年,开展了学生电子小报制作(字处理单元)、主题网站制作(网页制作单元)、用数据说明问题(电子报表单元)、个性博客制作(网页及多媒体制作单元)、动画制作(多媒体制作单元)等学生作品制作的教学实验;目前,正在开展数据库作品(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教学实验,在吸引并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在制作作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让老师感到惊讶。学生总是最富有创造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
三、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兴趣
通过一个经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可以将学生从只会简单获取信息中得到的浅层次兴趣,提升到能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并能够获得成功体验的制作学生作品的次层次学习兴趣的层面上。学生不再认为信息技术课只是简单的上上网、聊聊天,而是培养对自己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用的创意策划能力,从而感受学习信息技术的快乐。
那么,能否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提高一层次呢?许多信息技术老师想到了信息学奥赛辅导,在学生经过艰苦努力、超常规的学习,并在终于完成一个解决复杂问题的程序时,会产生特别的兴奋感。
事实上,除了信息学奥赛,还有诸如独特的、需要用到复杂技术的特效网站,精致Flas的制作,通过编程制作一个小而实用的应用软件,搭建一个功能独特的机器人等,都可以将学生引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兴趣中。
更高层次学习兴趣教学实验说明:
这一学期,特意在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教学中做了次有益的尝试,引导更多的学生将学习兴趣提升到所谓的“更高层次的学习兴趣”层面上,并得到了良好教学效果。
在数据管理技术模块教学实验中,我对全体学生的要求是制作个性化的主题数据库作品,包括主题数据表、针对主题数据表的有实用价值的查询及窗体报表等。当学生们基本构建了自己的主题数据表结构后,准备向数据表输入记录的时候,我增加了通过制作动态网页来输入和显示数据表记录这一教学内容,因为这是网络数据库应用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结束语
能否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上来,是信息技术老师所要研究的。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验,提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三个层次。对于不同的教学模块,引入不同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有成效。同时也摆脱了信息技术教师有被学生赶出网络教室的尴尬局面。
总之,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好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142-02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和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网络技术与教师教育的结合愈发广泛与密切。现代远程网络教师培训开始逐步取代传统院校集中培训,充分发挥了网络培训中信息技术在资源共享、远程交互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出互动性、高效性、开放性等特征,成为国家和地方解决教师培训规模大、成本高、管理难、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教师网络培训的实施和教师培训网络平台的建设应用渐渐成为政府、教育系统、相关业界关注的焦点,以中国教师研修网、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新思考等网站为代表的一批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应运而生。这些培训机构在近年来承接了许多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不同等级的大规模网络教师培训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指导下,天津市自第三周期(2002~2006年)起全面推进培训模式改革,在全国率先使用自建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为实施载体,通过自建网络课程开展全市范围内中学教师的网络培训教学。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第四周期继续教育全员院校培训包含专业发展课程培训、专项培训与特色培训、教学实践与教学研修三大模块。中学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共144学时)全面实行网络培训。其中,高中教师由天津师范大学负责组织实施网络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初中教师参加国家级教师培训机构——中国教师研修网的学科教师远程研修。参加中国教师研修网的学习,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开放性,特别是培训内容与培训者的开放性。开放性的教师培训是教师培训发展的趋势所在。为了更好地探究远程网络教师培训的平台、资源及其应用,现以天津市为例,对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和中国教师研修网两个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进行对比分析。
一、平台概况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作为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及管理的门户网站,在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开发建成并实施具体管理。服务全市十万中小学教师及20个区县的教师培训机构。自2003年开通,经过持续建设完善,现已发展为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培训教学,继续教育信息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站,为全市教师培训提供有力的网络技术支持。
中国教师研修网由全国教师教育学会主办,在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应运而生,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搭建研训一体的专业发展平台,实现教师个人、学校、区域教学组织的知识管理,创建全员参与、团队合作、资源共建、可持续发展的网上学习共同体。①
二、课程模式
现阶段应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网络课程主要有电子书模式、讲座模式、有指导的学习任务模式。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所提供的网络课程包括大部分自建课程和少量引进课程,自建课程大多结合电子书模式与讲座模式于一体,课程由文本及多媒体素材组合构成,以网页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视频内容和拓展资源。引入课程以讲座模式和任务体验模式为主。课程建设在市教委领导下,由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承担,依托天津师范大学完成。课程开发建设专家团队主要来自天津师范大学。
其优势在于:在统一的网络课程制作标准下,每门课程均有课程导学、教学脚本、内容导航、资源素材等部分构成,课程形式多样、内容完善、整体性及系统性强,课程开发团队主要来自高校,因此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前瞻性。不足之处在于:开发团队较少有来自中小学校一线教学岗位的成员,实用性与实践性略显不足。
中国教师研修网所提供的网络课程大多为讲座模式的视频课程,由教育部支持建设,开发建设专家团队来自全国各地,课程内容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引领,针对教学实际问题以讲座或案例形式进行深度剖析,总体上是目前全国性的较为优质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资源。
其优势在于:视频课程具有专题性,内容明确且就事论事,着力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每门课程的信息量小,观看学习视频课程所需时间较短。实践表明,专题性的短小课程更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不足之处在于:课程形式单一,学习者较难集中精神持续观看不间断的视频讲座,不易从中提取有用信息。
三、组织形式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采取课程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学员可以通过网上选课,系统选择感兴趣或需要的课程,每门课程配备主讲教师,且自建课程的主讲教师均由该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者担任。在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提供的课程交互平台上,主讲教师通过教学公告和通知、与学员进行教与学的在线交流和答疑、组织课程主题研讨、进行学习过程评价与反馈等方式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其优势在于:学员对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大,由课程开发者担任主讲教师能够对参训者进行深入有效地指导,更好地保证学习效果。网络学习中学习者学习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课程质量,也与指导教师的引导息息相关。不足之处在于:课程制下的指导教师身兼数职,工作量大,既要组织讨论、答疑解惑,还要批阅作业、组织考核乃至给定成绩。在选课人数略多的课程班级中,势必影响对个体学员的关注度。
与此不同,中国教师研修网采用课程+班级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即以网上班级为组织单元,每个网上班级配备一个班主任作为网络学习交互的发起者、组织者。班主任同时承担批阅学员作业、发起并组织班级讨论、编写学习简报等工作。学员在课程导师的集中线上指导和班主任的日常组织下进行网上学习。
其优势在于:在网上班主任的组织和管理下,班级氛围浓厚,班级活动频繁,班级成员之间交流密切。不足之处在于:课程导师与学员的交流只在培训进行中根据需要安排在线集中答疑直播,课程导师缺少与学员间深度有效的探讨。
四、考核形式
在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教学评价考核系统中,主讲教师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设计提供多种教学评价方式。课程考核通常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过程性评价通过平时作业和课程讨论等方面考察,终结性评价则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在线考核平台试卷考核、线上提交教学设计、线上提交考核作业等方式进行。
其优势在于:能够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设定考核方式及内容,考核方式灵活多样。不足之处在于:课程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量化评价指标不够明晰。
中国教师研修网按照培训方案中设定的考核细则,对培训进行完全量化,包括学员的课程学习时间、课程作业、研讨交流、培训总结等部分。所有数据均由培训平台进行过程记录。
其优势在于:量化的考核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训的公平性。不足之处在于:考核过分强调量化的数量结果,对质量把控不足。
迅速扩大的大规模教师远程网络培训对于远程教育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形形的远程教师培训各具特色,各有利弊,其中也存在不少虎头蛇尾、弄虚作假、浮于形式等现象。教师网络远程培训解决了传统院校集中培训的许多问题,但没有一种网络教学平台是为了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为适应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也没有一种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满足所有学习者的所有需求。网络环境下,如何选择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和网络课程资源,如何保证培训质量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切实问题。笔者认为,现代远程网络教师培训的关键与核心资源在于课程,而有效的课程学习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注释:
①百度百科 /view/2644222.htm.
二、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各项工作
从今年到2015年,要重点抓好“三通两平台和三全”的建设和应用的任务,即基础教育领域“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平台、教育管理平台和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培训、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全力开设”。
(一)主要任务
1.抓好“宽带网络校校通”。全省基础教育(不含中职)阶段有8 053所学校接入互联网,有1 227所学校建成校园网。到2015年,要建成主干网络带宽达到万兆、支持IPv6、覆盖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云南教育网,宽带接入学校比例达到90%以上;90%的中职学校、全部普通高中、70%的初级中学和30%以上的小学建立校园网,校园网接入云南教育网的带宽不小于100Mbps。
2.抓好“优质资源班班通”。要加大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建设力度,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有针对性地组织优质资源输送到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和校点;通过多种培训和组织网络教研等形式,提高广大教师应用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的水平;组织开展网络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活动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到今年实施完,中央和省投入经费4.3 352亿元,在5 814所农村中小学校,建设35 034套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加上各地和各学校的投入建设,目前全省建设了5.3万套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占义务教育阶段总班级数的三分之一,为优质资源班班通奠定了基础。要求各州市教育局抓好2013年该项目的实施。
3.抓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要通过名师工作站、高校联盟教学资源与网络学习中心等形式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州(市)、县负责分级组织和管理,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推动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开通网络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利用学习空间进行学习,力争到2015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和高等教育教师利用网络开展研修活动的人数不少于50%,中小学教师利用网络开展研修活动的人数不少于50%,开展网络空间建设与应用的中小学校不少于20%。
4.抓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通过建立数字资源共享体系、大力组织网络教研、组织名校开展网络课堂、开展重点专业课程数字化建设、加强高等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探索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方式,力争到2015年,建成汇聚企事业单位、师生开发的优秀资源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千个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交流和教研社区,建成涵盖高校基础课程、中等职业学校主干课程,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资源中心。
5.抓好“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建设方式,加快教育管理平台建设。在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集中、系统集成的统一应用环境。按照教育部统一的标准,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基础数据信息,完成基本信息的准确入库,建成教育基础数据库。2013年重点建设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以及学生、教师数据库。
6.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按照教育部要求,2013年9月前,为农村义务教育教学点(含一师一校)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要落实设备安装和人员培训,切实加强对项目的管理,确保今年9月全部投入使用。下面还要对这项作专门要求。
7.抓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远程培训组织17万名教师参加培训,到2012年底已有12.776万名教师取得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合格证书。到2015年,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组织完成有上网学习条件的所有中小学教师参加50学时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远程培训。
8.抓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全力开设。我省中小学生机比目前为27.31,全国2011年生机比的平均水平为131,这项指标我省差距很大。力争到2015年,高中阶段学生与计算机的比例达到71以上,初中学校学生与计算机的比例达到101,完全小学学生与计算机的比例达到201,保证50%以上的小学和所有初、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主要措施
1.加大投入与合作,加快发展。一是教育厅印发的《云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远程教育所需经费可纳入公用经费;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公用经费的一定比例可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二是争取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的专项经费。三是加强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2.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力保障。按照“明确任务、整合资源、多种方式、注重实效”的原则,在2013年内,对全省电教机构511名在职人员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全面提高电教人员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认识水平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其推进“三通两平台三全”各项任务落实的执行力和建设应用能力。
三、切实做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我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任务是:2013年9月前,为4 078个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以县域为单位、发挥中心校作用,为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学点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的政治任务,各州市教育局和电教馆要务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组织督促各县和学校,尽快安装调试设备,确保在9月份内,使设备投入使用,要求教学点利用设备和教学资源,开出一门(至少一门)教学课程,达到项目的目标要求。
(二)组织完成好人员培训工作。要求在9月份内,完成“国培计划”――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培训者培训项目的培训工作和相应的教学点教师的培训。
(三)组织加强对教学点教育资源应用的服务和技术支撑。组织中心校向一师一校点提供教学资源工作,确保一师一校点有教育资源使用;要建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支撑服务体系,指导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提供技术支持,发挥乡镇中心学校的作用,加强教学资源应用的教研工作,并为教学点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专业引领是教研培训的支撑,是学科培训质量的关键保障。全县各类学科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校本教研发展的不平衡,更需要专业智力的指导和支持。各学科中心组是由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教学研究队伍,学科中心组也是学科教研员的工作团队。每个学科中心组有十几位成员,成员的选择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并实行动态管理。
(一)在各级各类培训中发挥引领作用
现有的较大规模学科培训主要包括12学时全员培训和90学时培训等,其中有全县全员培训、片区域学科培训等。学科中心组在上述培训中发挥专业指导作用,在每学期始整体部署学科学期培训计划,确定各次培训的主题和要求,然后按照学科中心组成员的专业特点进行分工,通过专业引领确保每次培训的质量。
如每次各片学科活动的开展,都能确保有2名以上的中心组成员担任专业引领并按计划进行轮换,各学科每学期组织中心组教师送教到片活动2~3次,以保证每次主题教研的有效开展。例如在一次语文学科的文言文教学专题培训中,张火明、朱佩娟、史勋能三位高级教师就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作了介绍,叶惠玉老师开设了展示课并作了题为《文言文语言教学的“意义探寻”》的专题讲座,突出了活动的主题,推动了活动的深入。在另一次关于语文课堂提问的专题培训活动中,中心组黄春华老师结合课堂教学作了题为《自主学习策略研究之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究性教学》的分析,然后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追问”,史勋能老师作了题为《追问:让课堂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主题讲座,从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提问到追问进行了案例培训。在定期举行的县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中心组的所有成员都参加了展示,或上观摩课,或主评公开课,或围绕课堂转型等作专题讲座。除组织和指导现实教研活动外,各科中心组成员还承担网上互动教研的指导和组织,在每次学科教研活动后,通过海盐教师博客或学科互动区,突破时空限制对活动开展网上互动交流。
(二)开展调研扶助学科薄弱学校进行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学科教师能力提升的主阵地,而各学科由于各种原因总是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为此海盐县教研室建立了学科教学调研预约机制,由学校提出调研学科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再由教研员组织中心组成员开展针对性调研。每学期各学科中心组都组织1~2次的到校学科教学调研。有的是针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指导,如围绕一个教学问题,一位或多位教师针对同一内容或不同内容连续多轮上课进行研究等,全方位面对面地进行指导。有的是针对中考复习、小班化背景下的课堂转型等专题进行深入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并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更多的是针对学科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如针对我县沈荡中学科学青年教师比例高达80%而校本教研水平较低的状况,县科学中心组一行8人到该校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学科教学调研活动,给学校留下了两点深刻印象:一是此次调研的主题满足学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迫切需求,因为青年教师需要有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需要得到学科专家的亲自引领与辅导;二是调研辅导不只重“技术”辅导,更重“教师成长素养意识”培训。调研始于听课,继之以指导教师与开课教师直面研讨交流。大到“教学目标的定位”“重点与难点的确立”“设计理念的把握”“实施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小到“过程细节的剖析”“教师理答技巧”等,辅导教师都悉心评价,细致点拨。最后教研员围绕“教育是事业,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意义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意义在于创新”三个方面,对全体科学教师作了题为《谈教师专业成长》的讲座。这样的活动,拓展了“调研”的外延,充实了“调研”的内涵。在这样的调研活动中,教师收获的不只是专业的知识技能,更有内心深处理性的提升、精神层面的塑造。
(三)研究把握学科重点疑难开展针对性培训
随着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学科都有相应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培训。学科中心组能及时地研究问题并提出对策,然后开展针对性培训。例如初中数学中心组依托省教研课题“数学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为本,系统研究了教学内容、思想方法、教法学法等方面的衔接,并以研究的各项成果为基础,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进行了多形式的上述三个角度的培训,包括内容模块的详细分析、高中教师的介绍分析、典型试题导向的深入分析等,让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站在中学整体的高度认识当前的教学要求。
二、学科基地――成为教师专业培训的平台
我县按各校学科特点成立了10个初中学科基地,它们在学科领域的教师培训和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承办较大型学科培训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成为全县学科教学的辐射中心和教师学习的资源中心。
(一)教师学习培训的平台
学科基地有一支整齐而高素质的团队,还聘请了学科带头人和名师为基地专家,也具有一定的财力和人力。这为高层次的教研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一是邀请高层次专家和名师来作指导,邀请省市学科教学专家讲课标、讲教材体系、讲学科教学规范、讲考试评价的深入分析等,也邀请其他地区专家介绍教改特色,还邀请在全省、全国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的优秀教师来作展示和剖析。
二是利用学科基地平台承办较高规格的活动,创设培训学习的机会。近几年,我县各学科基地先后承办了省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等大型活动,也举办了省“携手行动”初中数学、科学、思品、语文、信息的送教活动,还承办了各类市县级学科疑难培训、优质课和单项评比及观摩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参加的教师都有一定的反思任务,对每个教师来说,每一次活动都是极好的学习机会,使基地很好地发挥了教师培训的平台作用。
(二)学科资源和校本教研的辐射中心
各学科基地注重挖掘和积累基地教学资源优势,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辐射到全县各教研组。一是教学资料的开放,学科基地详细整理各备课组的教学安排、备课资料、练习测试卷、竞赛及课外活动资料等,向全县教研组开放;二是课堂教学的开放,各基地每学期组织教学开放日,供全县各学校教师观摩学习,其中,既有研讨课、展示课,也有经验介绍、主题讲座和互动式交流,为参加活动的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三是网上资源建设共享,各学科基地都在自己的学科基地网站上传各类原创资源并不断更新,这些资源在内容上对相关学科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前沿性,为全县教师和学生提供网上学习、交流与辅导的资源。
学科基地还进行主题研究,并辐射校本教研。为了使各校的校本教研能均衡有效发展,基地教研组着力辐射以“学习、反思、研究”为核心的合作共享的教研文化。如海盐实验中学的科学、英语学科基地全力推进“主题化三步曲实践课”校本教研项目。“主题化三步曲实践课”选择一课为例,在专题理论学习的对照下实施课堂行为的改进,通过观察、记录、评议,获得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具有普遍性规律的主题成果,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并催生多元的研究行动。它有三个核心概念:一是“主题”,学习、磨课的过程始终在一个主题的引领下;二是“三步”,既为反复的教学磨砺过程,也指研究行为的多样性――理论学习、课堂实践、讨论交流;三是“实践”,紧紧依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这样的校本教研辐射,各教研组根据自身特点学习开展类似的校本研修,并派生出更多更有效的方式。
三、片教研组――发挥与教师课堂实践培训关系紧密的优势
按照一定地域并考虑学科平衡的城乡一体化片教研组,在教师课堂实践培训中具备了更明显的优势,它既承担着落实各项教研工作的重任,又直接面对和解决各校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我们组建了有利于合作分享、专业支持的片组织,将学科教学整体较好的城镇学校与同一个地理区域的几所学校相组合,各学科中心组成员频繁参与各次片的研训活动,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实践反思,合作分享,专业支持”的教学研究氛围。
各学科片组根据教师的不同层次和学科的研训重点,着力开展“三种案例”的课堂实践培训。一是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基本流程为“备课―开课―议课―改课―复课―反思”,突出青年教师的自主备课和真实展示,然后指导教师和同片组名师面对面指导,共同修改,再在实践中比较、诊断和提升。二是教学问题研究课,重在形成基于问题、教师合作参与的比较式研训模式,研讨流程为“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教学推广”,即就教学实践中形成的问题或研究的专题进行教学设计,落实教学行动,并共同参与反思行动。培训过程注重个案的横向纵向一般化规律,有效引发教师的后续行为。三是展示评比精品课,执教的一般都是骨干教师,有着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个性特色。它围绕执教教师的个性化备课展开,集合片教研组骨干教师的智慧,就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处理予以思考、实践、验证。这一过程更注重学习创造,并通过成功的课例给教师搭建了高境界发展的平台。各片组不停留于案例本身的培训,而是后续跟进撰写教学反思、进行实践推广,由点带出一个面,带出一种意识和思想。
四、网络平台――拓展教师培训的时空
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处,在校生人,其中小学处,在校生人;初级中学处,在校生人。此外,有普通高中处,在校生人;职业中专1处,在校生人。
(一)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均衡发展的基础
1、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坚持政府为主,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积极争取上级扶助奖励资金,大力开展校舍改造建设,逐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按照市县中小学长远规划布局,实施了撤点并校和危房改造工程。两年,我县新建农村中小学项目楼29幢,建筑面积40861平方米,投资5000万元。年以来,校舍改造力度加大,当年新建农村中小学教学楼21幢,建筑面积31106平方米,投资4000万元。年首批新建农村中小学教学楼19幢,其中农村中学餐厅5幢,教学楼14幢,建筑面积27213平方米,投资3800万元。全县长期保留的117处农村小学将在2012年全部改建完毕。目前,全县共有省市县级规范化学校119处,到2012年全县长期保留的学校均能达到县级以上规范化学校级别。
2、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惠民政策,县教育局成立结算中心,实行校财局管,坚持并完善教育经费拨付、学校经费支出审计监督制度,经费使用做到了科学、安全、高效。同时,不断改进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制度,义保经费重点用于学校正常运转、教育教学和改善教师办公条件。设立了学生资助中心,对家庭困难的中小学生进行资助。年以来,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258.75万元。
3、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年以来,为中小学配备安装教学仪器价值1297.94万元,其中中学装备试验室投入795.08万元,小学408.49万元,中小学仪器药品使用存放设备94.35万元。今年计划装备中小学音体美器材价值403.70万元,其中小学103.7万元,中学300万元。
4、大力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实施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校校通”工程,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目前,我县已经建立了54个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54个多媒体教室,53处学校网络实现了光纤连接,112处农村完全小学实现宽带(ADSL)连接。在农村中小学建立了23个卫星教学收视点和236个教学光盘播放点。其中,配备DVD293台,彩电239台,微机980台,服务器54台,项目总投入417.8万元。年投入254.8万元配备计算机922台,投入23万余元征订电教软件,满足了全县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狠抓队伍建设,打造均衡发展的人力资源
1、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坚持把提高教育干部素质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按照选贤任能、教育领导干部由教育内部产生的原则,年,给县直5个学校提拔了16位科级干部,极大的激发了学校教师的工作热情,使中层干部认识到,实干就有前途、干好就能重用。乡镇联校、初中校长公开选拔,经过个人报名、组织考察、登台演讲等程序,让能力强、水平高、素质好的人走向领导岗位,实现了校长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得到了社会公认。全面实行教育干部竞聘上岗制度,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使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教师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突出办学以教师为本,实行全员聘任、因岗设职、定员定岗,做到了在编在岗、人人有岗。
2、完善新教师招考聘任机制。从2003年开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自然减员与新增教师1:1.2的比例,每年从应往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考中小学教师,截至目前共招聘教师1484名,有效补充了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极大优化了教师的知识和年龄结构。年,县教育局与聊城大学联合开展大学生顶岗支教双提高工程,先后有571名大学生到我县乡镇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支教。几年来,有87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我县支教,为我县教师队伍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
3、不断提高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教育干部实行述职承诺制。每年年初,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县教育局机关中层干部公开述职,总结工作,分析问题,落实措施,接受监督。二是抓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年,全县教师参加校级培训110000余人次,参加县级集中培训6000余人次,参加省市级培训5000余人次;组织名师送课下乡活动5次,有8个学科的5000余名中小学教师观摩了名师的课堂教学。今年上半年,先后组织1166名教师参加了北师大班主任高研班、华师大名师高级研修班和省市小学心理健康、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今年暑期还将举办1800多名教师参加的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培训和“知行中国”远程培训,多层次多学科的培训提升了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强化师德教育。积极开展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整顿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活动,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四是注重培养名师名校长。在第一届聊城水城名师名校长评选中,我县有4名教师和3名校长当选;在第二届水城名师名校长评选中,我县有6名教师、3名校长当选,其中1名入选“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在县首届名师名校长评选中,共评选出11名县名师、5名县名校长,名师名校长队伍逐步壮大。
(三)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均衡发展的规范提高
按照“小学抓规范创特色,初中抓教改打基础,高中抓巩固促提高”的办学思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在小学阶段,立足抓规范创特色,突出加强“书香校园”建设管理和“家常课”管理,遵循发展规律,注意学生的习惯养成。年6月,全市小学教育工作现场会在县实验小学召开。去年秋季开始,县教育局开展“区域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集体备课,教师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促进个体发展,提升教学水平,逐步实现城乡教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标,今年4月在樱桃园镇召开了全县小学集体备课研讨现场会。
在初中阶段,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创建高效课堂为工作重点,以蹲点包校、跟进指导、培养典型、创办特色为工作策略,全面提高学校办学层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一是以“课改”为杠杆,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均衡。年3月,组织全县初中校长分四批去黛溪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轮训,以学习推广黛溪中学“激情”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确定了亭初中等四处学校为试点,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二是以教研点为单位,分区域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员走进课堂,每学期听课150节以上,和一线教师探索规律、寻求对策,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总结并推广教师们的先进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对口帮扶,促进学校均衡发展。选择六所优质学校对口帮扶三所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围绕学校管理、高效课堂创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学校队伍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五个方面,帮扶指导3个月,期间举办各种讲座10余次,提高了乡镇薄弱学校的整体水平。四是成立名师团,送教下乡。今年起,从城区学校抽调了12名市级教学能手组建名师团,分组到乡镇学校巡回授课,开展送教下乡活动8次,搭建城乡学校联系的桥梁,拉近了城乡教师之间的距离,发挥了名师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了全县城乡初中教学水平均衡提高。
(四)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均衡发展的管理水平
1、大力开展体制、机制和措施创新。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敢于推陈出新,将好政策用足、用好、用到位。改革干部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校长聘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教师岗位责任制。各学校不断修订完善管理制度,研究理顺运行机制,深化民主管理程序,学校内部管理初步实现了用机制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用同一标准衡量人的格局。
2、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促进中小学均衡发展。多年来,始终坚持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在户籍所在地就读的原则,规范招生,规范办学,规范教育教学秩序。小学招生确保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各招生学校提前摸清服务区内所有应当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底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招生划片录取控制规模。各初中必须招收辖区小学毕业生,不许跨辖区招生,特别是城区初中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和班额。
在此基础上,高中招生分配指标平分生源。对初中学校进行综合评估,将重点高中学校招生计划的70%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在生源上侧重支持薄弱学校。特别是从今年起,在县一中和实验高中统一招生的基础上,县二中和州中学也实行了统一招生,即两处高中统一分数线、统一录取、平分生源,从而形成了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两个层面相对均衡的发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为初中学校的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为高中和职业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县高中学校坚持“优化艺体,突破文理,重点突破文科”的教学方针和“应届往届并重”的教学策略;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广泛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大力搞好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扎实开展“创建高效课堂”活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高考为标志的高中教育质量连年攀升,自2000年起,县高考已经实现了全市“十连冠”,今年高考参考学生发挥正常,据不完全统计实现十一连冠没有问题。特别是文科一二本上线人数连续十四年全市第一。截止年,已为北大、清华输送学生31人。
年,县委、县政府将职业中专、劳动技校、农机学校、体校、卫校进行合并,组建了县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年职业教育集团南扩100亩土地,投资3000万元建设教学综合楼、宿舍楼和学生餐厅,固定资产接近1亿元,在校生达到1万多人,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可以说在聊城县职教集团是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中职学校。学校学生一次就业率100%,很多学生进入上海大众、天津一汽、三星重工等国内知名大企业工作,工资最高的年薪10万元。在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职教集团做了典型发言。目前,县政府确定依托职教集团规划建设县职教科技园区,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和国家级示范校项目,寻找合作高校筹建职业技术学院。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县是教育大县,财政弱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迫切,但是由于县财政状况相对较差,在城乡中小学均衡发展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各个领域和不同的层面,全社会支持教育、尊师重教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各级都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入,义务教育经费虽然能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但和上级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例如按年国家的标准,初中生均占有校舍面积(不含学生宿舍)基本指标6.66平方米,小学生均占有校舍面积(不含学生宿舍)基本指标6.35平方米,我们就是要达到学校建设的最低标准,不含教辅用房、宿舍、餐厅,初步测算就需投入5亿元。三是办学条件不适应现在教育现状。城区学校生均校园面积普遍不达标,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简陋陈旧,危房还一定数量的存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有待改善。四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区学校班额超标,优质学校更是“生满为患”,农村小学生源减少;城区学校教师超编,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特别是结构性缺编,英语和艺术学科教师缺乏,尤其是农村小学,有相当数量民办教师转正的老教师,年龄偏大,接受能力差,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教育质量很难提高。
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措施及建议
莘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处,在校生人,其中小学处,在校生人;初级中学处,在校生人。此外,有普通高中处,在校生人;职业中专1处,在校生人。
(一)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均衡发展的基础
1、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坚持政府为主,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积极争取上级扶助奖励资金,大力开展校舍改造建设,逐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按照市县中小学长远规划布局,实施了撤点并校和危房改造工程。2007、2008两年,我县新建农村中小学项目楼29幢,建筑面积40861平方米,投资5000万元。2009年以来,校舍改造力度加大,当年新建农村中小学教学楼21幢,建筑面积31106平方米,投资4000万元。2010年首批新建农村中小学教学楼19幢,其中农村中学餐厅5幢,教学楼14幢,建筑面积27213平方米,投资3800万元。全县长期保留的117处农村小学将在2012年全部改建完毕。目前,全县共有省市县级规范化学校119处,到2012年全县长期保留的学校均能达到县级以上规范化学校级别。
2、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惠民政策,县教育局成立结算中心,实行校财局管,坚持并完善教育经费拨付、学校经费支出审计监督制度,经费使用做到了科学、安全、高效。同时,不断改进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制度,义保经费重点用于学校正常运转、教育教学和改善教师办公条件。设立了学生资助中心,对家庭困难的中小学生进行资助。2007年以来,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258.75万元。
3、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2007年以来,为中小学配备安装教学仪器价值1297.94万元,其中中学装备试验室投入795.08万元,小学408.49万元,中小学仪器药品使用存放设备94.35万元。今年计划装备中小学音体美器材价值403.70万元,其中小学103.7万元,中学300万元。
4、大力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实施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校校通”工程,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目前,我县已经建立了54个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54个多媒体教室,53处学校网络实现了光纤连接,112处农村完全小学实现宽带(ADSL)连接。在农村中小学建立了23个卫星教学收视点和236个教学光盘播放点。其中,配备DVD293台,彩电239台,微机980台,服务器54台,项目总投入417.8万元。2010年投入254.8万元配备计算机922台,投入23万余元征订电教软件,满足了全县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狠抓队伍建设,打造均衡发展的人力资源
1、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坚持把提高教育干部素质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按照选贤任能、教育领导干部由教育内部产生的原则,2009年,给县直5个学校提拔了16位科级干部,极大的激发了学校教师的工作热情,使中层干部认识到,实干就有前途、干好就能重用。乡镇联校、初中校长公开选拔,经过个人报名、组织考察、登台演讲等程序,让能力强、水平高、素质好的人走向领导岗位,实现了校长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得到了社会公认。全面实行教育干部竞聘上岗制度,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使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教师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突出办学以教师为本,实行全员聘任、因岗设职、定员定岗,做到了在编在岗、人人有岗。
2、完善新教师招考聘任机制。从2003年开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自然减员与新增教师1:1.2的比例,每年从应往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考中小学教师,截至目前共招聘教师1484名,有效补充了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极大优化了教师的知识和年龄结构。2008年,县教育局与聊城大学联合开展大学生顶岗支教双提高工程,先后有571名大学生到我县乡镇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支教。几年来,有87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我县支教,为我县教师队伍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
3、不断提高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教育干部实行述职承诺制。每年年初,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县教育局机关中层干部公开述职,总结工作,分析问题,落实措施,接受监督。二是抓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2007--2009年,全县教师参加校级培训110000余人次,参加县级集中培训6000余人次,参加省市级培训5000余人次;组织名师送课下乡活动5次,有8个学科的5000余名中小学教师观摩了名师的课堂教学。今年上半年,先后组织1166名教师参加了北师大班主任高研班、华师大名师高级研修班和省市小学心理健康、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今年暑期还将举办1800多名教师参加的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培训和“知行中国”远程培训,多层次多学科的培训提升了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强化师德教育。积极开展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整顿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活动,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四是注重培养名师名校长。在第一届聊城水城名师名校长评选中,我县有4名教师和3名校长当选;在第二届水城名师名校长评选中,我县有6名教师、3名校长当选,其中1名入选“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在莘县首届名师名校长评选中,共评选出11名莘县名师、5名莘县名校长,名师名校长队伍逐步壮大。
(三)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均衡发展的规范提高
按照“小学抓规范创特色,初中抓教改打基础,高中抓巩固促提高”的办学思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在小学阶段,立足抓规范创特色,突出加强“书香校园”建设管理和“家常课”管理,遵循发展规律,注意学生的习惯养成。2009年6月,全市小学教育工作现场会在莘县实验小学召开。去年秋季开始,县教育局开展“区域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集体备课,教师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促进个体发展,提升教学水平,逐步实现城乡教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标,今年4月在樱桃园镇召开了全县小学集体备课研讨现场会。
在初中阶段,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创建高效课堂为工作重点,以蹲点包校、跟进指导、培养典型、创办特色为工作策略,全面提高学校办学层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一是以“课改”为杠杆,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均衡。2008年3月,组织全县初中校长分四批去黛溪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轮训,以学习推广黛溪中学“激情”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确定了莘亭初中等四处学校为试点,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二是以教研点为单位,分区域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员走进课堂,每学期听课150节
以上,和一线教师探索规律、寻求对策,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总结并推广教师们的先进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对口帮扶,促进学校均衡发展。选择六所优质学校对口帮扶三所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围绕学校管理、高效课堂创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学校队伍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五个方面,帮扶指导3个月,期间举办各种讲座10余次,提高了乡镇薄弱学校的整体水平。四是成立名师团,送教下乡。今年起,从城区学校抽调了12名市级教学能手组建名师团,分组到乡镇学校巡回授课,开展送教下乡活动8次,搭建城乡学校联系的桥梁,拉近了城乡教师之间的距离,发挥了名师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了全县城乡初中教学水平均衡提高。
(四)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均衡发展的管理水平
1、大力开展体制、机制和措施创新。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敢于推陈出新,将好政策用足、用好、用到位。改革干部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校长聘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教师岗位责任制。各学校不断修订完善管理制度,研究理顺运行机制,深化民主管理程序,学校内部管理初步实现了用机制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用同一标准衡量人的格局。
2、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促进中小学均衡发展。多年来,始终坚持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在户籍所在地就读的原则,规范招生,规范办学,规范教育教学秩序。小学招生确保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各招生学校提前摸清服务区内所有应当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底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招生划片录取控制规模。各初中必须招收辖区小学毕业生,不许跨辖区招生,特别是城区初中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和班额。
在此基础上,高中招生分配指标平分生源。对初中学校进行综合评估,将重点高中学校招生计划的70%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在生源上侧重支持薄弱学校。特别是从今年起,在莘县一中和实验高中统一招生的基础上,莘县二中和莘州中学也实行了统一招生,即两处高中统一分数线、统一录取、平分生源,从而形成了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两个层面相对均衡的发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为初中学校的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为高中和职业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莘县高中学校坚持“优化艺体,突破文理,重点突破文科”的教学方针和“应届往届并重”的教学策略;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广泛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大力搞好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扎实开展“创建高效课堂”活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高考为标志的高中教育质量连年攀升,自2000年起,莘县高考已经实现了全市“十连冠”,今年高考参考学生发挥正常,据不完全统计实现十一连冠没有问题。特别是文科一二本上线人数连续十四年全市第一。截止2009年,已为北大、清华输送学生31人。
2007年,县委、县政府将职业中专、劳动技校、农机学校、体校、卫校进行合并,组建了莘县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2009年职业教育集团南扩100亩土地,投资3000万元建设教学综合楼、宿舍楼和学生餐厅,固定资产接近1亿元,在校生达到1万多人,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可以说在聊城莘县职教集团是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中职学校。学校学生一次就业率100%,很多学生进入上海大众、天津一汽、三星重工等国内知名大企业工作,工资最高的年薪10万元。在2009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职教集团做了典型发言。目前,县政府确定依托职教集团规划建设莘县职教科技园区,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和国家级示范校项目,寻找合作高校筹建职业技术学院。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莘县是教育大县,财政弱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迫切,但是由于莘县财政状况相对较差,在城乡中小学均衡发展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各个领域和不同的层面,全社会支持教育、尊师重教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各级都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入,义务教育经费虽然能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但和上级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例如按2008年国家的标准,初中生均占有校舍面积(不含学生宿舍)基本指标6.66平方米,小学生均占有校舍面积(不含学生宿舍)基本指标6.35平方米,我们就是要达到学校建设的最低标准,不含教辅用房、宿舍、餐厅,初步测算就需投入5亿元。三是办学条件不适应现在教育现状。城区学校生均校园面积普遍不达标,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简陋陈旧,危房还一定数量的存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有待改善。四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区学校班额超标,优质学校更是“生满为患”,农村小学生源减少;城区学校教师超编,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特别是结构性缺编,英语和艺术学科教师缺乏,尤其是农村小学,有相当数量民办教师转正的老教师,年龄偏大,接受能力差,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教育质量很难提高。
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措施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