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实习科室急诊科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4:1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实习科室急诊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实习科室急诊科

篇(1)

本研究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实习的84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名实习护士。这两组实习护士的年龄、学历、实习时间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为对照组

42名实习护士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进行岗位培训,由专人按照科室统一制定的培训计划对实习护士进行培训,其中包括定期组织实习护士进行集中授课。

1.2.2为观察组

42名实习护士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岗位培训。具体的培训方法是:在实习的初期,由专人对实习护士进行带教,由护士长拟定模拟急救案例,要求实习护士在进行模拟急救时扮演患者或护士,在设定好的情景下进行模拟急救演练,例如,设定“急诊科有患者因病猝死”的情景。在进行模拟急救的过程中先由扮演患者的实习护士描述猝死的临床症状,然后由扮演急诊科护士的实习护士根据患者当时的情况进行相关的处置。如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建立人工气道采用氧气疗法、吸痰术等措施进行急救等,同时护士长或带教老师可结合患者当时的情况提出各种问题要求实习护士回答。模拟急救完成后由护士长或带教老师当场对实习护士在模拟急救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点评,例如实习护士对患者心跳骤停判断是否准确、对患者实施的急救措施是否及时得当、对患者进行急救的程序是否合理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深度及频率是否符合要求等。对实习护士在进行模拟急救过程中的不足当场进行纠正。在实习的中期,可选择相对更为复杂的模拟急救案例对实习护士进行岗位培训,以不断提高其在急救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团队合作意识。在实习的后期,可安排实习护士参与到对危重患者的实际急救中,使其能巩固之前学到的急救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各项急救技能及治疗设备。护士长或带教老师应在整个岗位培训的过程中不断对实习护士的急救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便让实习护士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

1.3评价方法

对比两组实习护士入科及出科的考试成绩,及两组实习护士的岗位培训结果。

1.4统计学处理

我们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数据应用正负标准差(xs)表示,组间对比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实习护士入科考试成绩对比

观察组实习护士入科理论考试成绩为(65.8±7.8)分,其操作考试成绩为(67.7±9.9)分,其综合能力考评成绩为(68.2±10.1)分。对照组实习护士入科后理论考试成绩为(65.2±6.8)分,其操作考试成绩为(65.8±8.5)分,其综合能力考评成绩为(70.8±14.2)分。两组实习护士入科的考试成绩,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实习护士出科考试成绩对比

观察组实习护士出科理论考试成绩为(86.5±5.5)分,其操作考试成绩为(87.2±3.5)分,其综合能力考评成绩为(87.9±6.1)分。对照组实习护士出科理论考试成绩为(76.9±6.3)分,其操作考试成绩为(82.3±12.1)分,其综合能力考评成绩为(80.1±6.2)分。观察组实习护士出科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实习护士,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篇(2)

关键词: PBL教学法;带教质量;急诊内科;实习医师

Key words: PBL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quality;emergency medical;intern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89-02

0 引言

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每年进入该院实习的医学院学生人数众多。急诊内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其不仅需要对各种突发事件、危急重症进行抢救,还需对夜间发病患者进行处理,急诊内科作为临床实习的重要内容,其带教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及临床素养的高低[1]。该院为进一步提升急诊内科实习医师的带教质量,特在实习带教工作中,采用了PBL教学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如下:

①选题。带教医师精心挑选典型病例,准备相关资料,构思相关问题,难度递进式设计问题,并要注意各知识点的逻辑关联,注意将临床知识与理论知识相联系,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例如:将该患者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诊断依据充分与否?临床处理与患者病理生理变化间的关系?何时为最佳手术时机?术中、术后应当注意的问题?

②实习医师准备。根据设计的问题,带教医师向实习医师推荐相关参考书籍,如《急诊内科学》、《内科急诊室手册》、《急诊内科诊治流程》等。鼓励实习医师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撰写发言提纲,拟定新问题,做好课堂讨论的相关准备。

③课堂讨论。秉持自愿原则,实习医师进行自由组合,4~6人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小组成员逐个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由此展开辩论,带教医师一边听讲,一边对未得到解决的问题或需更正的问题进行记录,辩论后由小组组长做简单总结。

④带教医师讲解。对于讨论中实习医师发现的新问题,要予以重点点评、讲解,逐一解答实习医师提出的问题,并指出需重点掌握的相关知识。

⑤临床应用。对于课堂中的相关问题,可根据患者的诊断、治疗资料,在临床上进行验证,再对问题答案进行调整,以激发实习生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增强记忆。

1.3 评价标准 实习结束后,向带教医师及实习医师本人发放带教质量调查问卷,对带教质量进行客观及主观评价。自评项目共包括8个问题,他评项目共包括7个问题。问卷结果采用5级评分法,5分―提高明显,4分―提高,3分―一般,2分―略有提高,1分―无提高。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P

3 讨论

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临床实习不仅仅是大学及中专教育的延续与深化,也是学生将医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必由之路,其是培养医学院学生独立工作、临床素养的关键环节[2]。由于急诊内科学本身具有特殊的学科特点,急诊内科实习医师在实习带教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普通科室的带教方法,实习医师应当总结急诊医学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带教方案,以提高实习带教质量。

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其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动机为目标的教学方式[3-4]。PBL教学法应用于医学专业教

学,最早是在上世纪90年代,并且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5]。在急诊内科中,常会涉及到多学科知识,接诊的也多为突发病、外院转入患者,在疾病类型方面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血液、消化、循环、呼吸等疾病,病情复杂、急重,所以临床工作责任重大,且困难较大[3]。作为带教医师,应当在实际工作中着重培养实习医师的跨领域思维能力,若带教医师不重视理论讲授,也不对自己的临床处理、思考方式加以阐释,仅讲解采取的具体措施,就会让实习医师盲目跟从,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6]。

在本次研究中,对PBL组实习医师采用了PBL教学模式,先由带教医师准备急诊内科中的典型病例及相关问题,然后为学生推荐相关参考书籍,让学生围绕问题搜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讨论,再由带教医师解答问题,指出重点,最后再从临床上对问题加以验证,对答案进行调整。结果显示:PBL组实习生对实习效果的自评评分、他评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

参考文献:

[1]王迎莉,王志方.TBL在急诊ICU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6):429,433.

[2]王迎莉.PBL教学法在急诊ICU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4):296-297.

[3]王伟雄,冯骏.提高临床本科生在急诊外科实习质量的体会[J].现代医院,2011,11(5):129-130.

篇(3)

1带教老师的选择

热爱护理专业、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大专学历,取得护师以上资格,从事急诊科护理工作3年以上,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医德修养,娴熟的急救技能、丰富的急救知识及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具备教学能力, 有一定的教学经验。高素质的带教老师为护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坚定了护生从事护理工作的信心。

2带教老师的要求

带教老师语气要温和、语言要通俗、态度要和蔼、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既要像严父又要像严母,带教过程中把握知识和技术操作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工作热情,激发护生学习积极性。带教既是责任又是义务。因此要做到“放手不放眼,放做不放教”,带教老师在护生实习过程中,不仅要给她们传授操作技能和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护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教会她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并根据科室制定的计划对护生在科室实习期间进行一次阶段性考评,对照标准严格评分,带教老师要给护生一个正确的评价,诚恳地指出不足。

3科学的安排带教计划

提高实习护生抢救意识,加强急诊技能训练,实习时间的合理安排是实现培养目标、决定实习质量高低及关键[1]。

实习护生在急诊科轮转的时间不长,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收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有一个周密、切实可行的实习带教计划,急诊科实习时间为3周,具体安排如下:第1周,熟悉环境,了解急救仪器的使用,急救药品的剂量及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练,如独立完成吸痰、给氧、导尿等常用急救技术。第2周,掌握心肺复苏程序、胸外心脏按压、洗胃等技术,熟悉危重患者抢救预案。第3周,强化训练护生对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并能对各种不同危重病提出相应正确的急救措施。

4规范实习护生入科教育路径

①介绍科室规章制度,如:急诊绿色通道制度、抢救制度等。②详细介绍科室环境、设施,重点介绍抢救仪器,如:除颤仪、洗胃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仪器的性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急救药品的作用、用法、副作用等,如:盐酸肾上腺素、多巴胺、西地兰等急救药品。同时向她们介绍各种急救物品、药品、仪器必须做到五定,即:定数量、定品种、定地点放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所有急救物品不准任意挪用、外借。③介绍本科常见的疾病及护理常规,常见危重患者的应急处理预案,带教老师须让护生明白迅速、准确、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让护生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④介绍急诊工作性质、特点、急诊工作流程及各班护士职责。⑤出科考试,紧扣教学大纲,从严考核。同时征求护生对带教工作的意见,以便不断改进带教方法。

5帮助护生尽快适应临床急救工作

急诊科的工作环境、性质较为独特,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护生初到科室均有紧张、恐惧的心理,作为带教老师必须掌握其心理特点,对护生要热情、和蔼可亲,在带教中采取教师示范-护生观摩-护生实践方式,多提供实践机会,使护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渐完成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准确的操作过程[2],遇到危重患者抢救时,则鼓励护生多操作,多观察、使其加深印象,从而在以后的临床急救中逐步熟练并独立完成。

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系统中的关键环节,是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必要手段。因此我们要规范实习带教工作,加强实习带教管理,加强临床实习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实习带教工作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护理人才。

篇(4)

我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实习态度端正,实习动机明确,工作主观能动性强。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严格“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现已了解了预检分诊和院前急救的流程,熟悉了急诊常见疾病的护理、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配合,掌握了洗胃、心肺复苏、除颤等急诊专业技术和xx急救仪器的操作、维护

在急诊的这一个月实习中,无论是在前急诊,还是在后急诊,所学的知识是受益匪浅的,急诊科的工作是悠关病人生命的第一线,尤其是在抢救室的工作。当病人被从120的车上送往抢救室时,这时提高十二万分精神是万倍的,高度的投入对病人的抢救之中,在此,我亲眼目睹了在抢救室里抢救过好多个生命危在旦夕的病人,如心脏骤停,室颤,脑出血等患者,总之,总结一句,急诊科的工作是千钧一发的事情,你速度的敏捷意味着病人的一条生命呐!

同样,在预检台的工作,初步学会了对何种病人进行何种分诊,在监护室的时候,跟着陈老师学会了如何抽血气,并实践的了解了静脉血与动脉血的区分,在急诊科的工作中,也使我掌握了最基本的抢救病人措施以及洗胃技术的流程,拉心电图等。各种仪器的使用,如除颤仪、呼吸机的使用、吸痰技术及人工呼吸机的使用,胸外按压等。

离实习结束还有短暂的四个月,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给各位老师及病人们留下更好的印象,希望我能达我所愿

篇(5)

1 岗前培训

1.1培训安排在我院急诊科还要负担门诊的输液治疗任务,在带教的过程,发现现在的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法律责任的不强,不安心护理工作。又缺乏护理操作技能,不善于与病人进行沟通。在进行护理操作时,经常与病人发生纠纷。

1.2做为带教老师,应加强实习生的护理操作技术培训,我院急诊科在实习生进入科室前进行岗前培训,对急诊科的急救操作进行培训,进行操作考核,使实习生掌握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在进行护理工作时,提高实习生的护理工作能力,减少病人对实习生的操作不满意度。

2 职业道德教育

2.1在带教过程中加强对实习生责任心的培养,对每项的护理操作都做到三查八对、一注意,在我们这里都是少数民族,同名同姓的患者很多,还要查对年龄才能区分,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遇到实习生自己不能处理的护理问题时,应及时报告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进行及时处理,使实习生与病人的磨擦降到最低。

3 加强法律法规学习

3.1实习生由学校到医院还未完成角色的转换,对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知识缺乏,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应结合临床工作指导实习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使她们明确自己作为护理工作人员应在护理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

3.2 加强对病人的责任心,在护理操作中,提高服务意识,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能从病人的角度,为病人考虑。在护理操作中,减轻操作中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保护病人的隐私、操作结束后,感谢病人的合作。

3.3 培养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实习生参加急救时,抢救过程中,很多是口头医嘱,教育实习生认真核实方可执行,执行完医嘱后应认真、及时,完善护理记录及抢救记录,教育实习生重视文书书写,使护理病历、客观及时准确、完整无误。在发生护理纠纷时,能起到法律依据,保护好自己。

4 强化护理服务意识

4.1 带教老师以身作则强化护理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带教方法要适应学生的需要,规范实习计划。在带教过程中,使实习生不怕脏、不怕累。

4.2 对病人提出的护理问题时,指导实习生应用通俗的言语或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回答,对不能回答的问题,应及时通知带教老师,协助解释对答,不能简单回答“不会”,“不知道”而引起病人不满,而产生护理纠纷。

篇(6)

每个医学院校的学生都要经历从学校学习到进入临床的实习阶段,合理的护理管理对实习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有重要作用。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循证护理理论逐渐应运而生,其是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和模式,通过在最佳证据形式下,在遵循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循证应用的护理行为,可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现将自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急诊实习护士进行循证护理管理,就其在业务水平和实习质量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急诊实习的48名护士为研究对象。按照到急诊科报道的时间先后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名。对照组中,男6名,女18名,年龄17~21岁,平均年龄(22.6±1.3)岁;本科学历9名,专科学历15名;急\工作时间1~6个月,平均(3.2±0.6)个月。实验组中,男5名,女19名,年龄19~21岁,平均年龄(19.5±0.9)岁;本科学历7名,专科学历17名;急诊工作时间1~7个月,平均(3.6±0.4)个月。所有患者实习期间均未接受过循证护理。

1.2管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管理,当实习护士进入急诊科后,为每护士安排带教老师,向其介绍科室的规章制度,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工作流程等。按学校的需求对护士进行指导。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管理方式,在完成学校对护士的任务同时,还要组织实习护士定期进行讲座和培训,使护士对循证护理知识有全面了解,根据循证护理方法给每位护士安排2~3名患者。患者来到急诊后安排实习护士进行护理,首先需要对患者病情完全掌握,对患者病因、症状、查体、诊断都要掌握,抓住护理重点的同时,使用循证护理方法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在循证问题提出后,安排实习护士到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料查询,通过查询大量的临床资料,找到本病例的支持证据,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获得理论支持;对特殊病例进行个性化护理,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并逐步完成能够独自完成。每日下班后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工作中的可取和失误情况,从而提高自己。

1.3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实习生护士进行数据总结,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对计量资料采用方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计数资料就性别、年龄、学历、工作时间等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生护士管理结束后,对两组实习生护士就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进行比较,观察组实习后显著高于实习前及对照组实习后(P

3 讨论

1992年加拿大人David教授等提出了循证医学,随着循证医学的产生和发展,循证护理应运而生。所谓循证护理就是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需要有计划的护理方式,同时需要将临床实践理论和科研成果结论相结合,得到临床证据,进而以后护理决策的依据。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各国,很多医院的护理人员都按照循证护理观念进行护理。1996年,英国成立了全球第一个循证护理中心。1998年,英国创办了《循证护理》杂志。目前在我国,华西医院和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都成立了循证护理培训中心,为推动我国临床护理实践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循证护理通过科研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其通过根据护士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患者的病情情况相结合起来,将得到的研究理论应用到临床,不仅可以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还可以提高护患满意度。孙文娟等[1]通过对70名实习护士进行研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采用循证护理带教模式,后者采用传统模式带教,经过对护士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比较,观察组优良率为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57%。

在我科的临床研究中,实验组的24名实习生护士在急诊科实习期间使用循证护理管理方法,专业理论知识为(92.16±3.8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3±2.96)分;实践操作为(93.06±3.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8±3.16)分。以往对实习护士采用传统带教方式,带教老师对入科护士介绍本科基本情况,完成带教任务,对实习护士的教学比较单一,经过研究,虽然实习前后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水平都有提高,但是对最新的护理信息和护理理论不能及时应用到临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2],同时实习护士对在临床只是被动学习,缺乏主动学习能力,缺乏临床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饶艳等[3]通过三甲医院163名实习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护士循证护理素质初步具备,临床中要重视护士循证素质教育,优化课程。通过循证护理管理实习生,在其进入急诊科时就进行培训,使其对循证护理有基本了解,在临床工作中结合在学校学习的护理知识,对明显提高实习护士的整体水平,例如提高文献检索的能力,联系对研究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过程中还可锻炼其创新能力。胡静等[4]对2008级护士生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循证护理带教的观察组明显高对传统护理带教的对照组,能够提高护士生的创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循证护理还可以提高护士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刘玲只[5]对224名实习护士研究指出,循证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护士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对急诊实习护士施行循证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取得满意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文娟,夏瑜青,王莉.循证护理对急诊科实习护士业务技能及实习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3):130-132.

[2]蔡鹏.运用教育心理学培养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J].贵州医药,2013,37(10):957-958.

篇(7)

急诊科与其他科室不同,此科室是整个医院中风险系数最高,发生纠纷最多的科室。因为急诊科收纳的患者都是病情较为严重,且发病急,有突发状况的患者。所以看护急诊室的医护人员必须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且经验较为丰富。当然,仅仅是要求医务人员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好急诊室的护理还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护理措施,这样医护人员才能在患者遭遇紧急状况下得心应手,及时诊治患者,减少风险。医院为了保证急诊科患者的康复状况,就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护理流程。本院就针对这一问题,重视急诊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运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选择急诊科实行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后治疗的2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将此2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有男患者150例,女患者100例,年龄在10~70岁。这250例患者思维状况良好,且具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同时选取250例没有实行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后治疗的2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得知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性别以及年龄等要素上都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

1.2方法 医院中的交接工作仍需进一步改进,尤其是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的交接工作。一旦有患者入院,应当合理安排患者的科室,并且实现与相关的科室进行联系,并且嘱咐在院的医务人员提前做好准备,准备好患者所需的药物以及医生所需的器具。手术完成后移交患者时,医生应该向接待的护理人员说明患者的身体状况。且需要在患者的病情记录册上签字,接待患者的护理人员要将患者顺利的送入抢救室,在护送过程中应给予患者安慰。而对照组的250例患者则按照一般的护理流程进行。然后对两组患者的就诊时间以及护理上的差错和医患的纠纷状况以及患者以家属的满意度进行比较。

1.3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需要处理的数据均采用SPSS18.5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数据均采用均数实±标准差(x±s)的形式表述,采用χ2和t检验方法分别对计数数据和计量数据进行检验,显著学水准设定为a=0.05,当P

2结果

250例观察组的患者也即是实行了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的患者的就诊时间较为及时,不存在护理差错,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纠纷也很少,护理记录较为完整,除此之外,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和护理的满意度较高。

另外的250例没有实行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的对照组的患者的就诊时间较晚,在护理过程中有较多的差错,医患纠纷也较为严重,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并不可观。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实行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有利于医院的整体效益的提升,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也能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有很大的推动作用[4]。

3讨论

在实行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前需要对接诊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在培训中遵循自愿参与的原则。接诊人员的招收应该面向全院。对培训的学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在培训课程完成后进行相关的实例模拟考试。选取其中的优胜者。选取的医护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从容的面对患者的突发状况,并且及时的解决患者的问题。医院的接应人员要及时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保持联系,问清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且了解患者入院的具体时间,这样才能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才能从容的接待患者,缩短交接的时间,可以减少患者的风险。绿色通道是专为危重患者开设的,当患者被送入医院后医院的医护人员就应该讲病重患者从绿色通道送往抢救室[5]。这可以缩短途中的时间,可以进行及时的抢救。在此次调查中,观察组的就诊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

通过分析资料可以得知:观察组中的医患纠纷明显比对照组中的医患纠纷少,并且记录的完整性更高。由此可见,按流程进行的效果较好。观察组中出现的护理差错没有对照组中的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与护理记录表的实行有关。患者进入医院之后,相关的医护人员都能够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此评估是以护理记录表为依据。医护人员签名可以加强双方的责任感,自然就可以减少医患纠纷。

本次资料中选用模式的实用性十分高,因为此模式是通过医院中具有资深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总结而成的。参与流程模式研究的医护人员都是具有高素质的医务人员,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医学教养都很有造诣。医院内部的医护人员都非常了解急诊护理质量的流程,医护人员能够很好的处理患者的突发状况,应变能均较强。这次研究之所以会如此成功与医护人员的素质有直接联系,由此可见,急诊护理的质量与医护人员的质量成正比,因此,提高医院医护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

在本次研究的250例患者经过抢救都脱离生命危险,当患者恢复意识时,对患者进行手术及护理满意度调查,通过分析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P

综上所述,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能够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首先,患者就诊的时间缩短了,因而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有利于保障患者的安全,除此之外,此模式的运行减少了医患纠纷,并且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肯定。由此可见,此模式在医学上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刘惠萍,区秀凤,区秀丽.层级带教在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101,31(1):156-157.

[2]谢俊清.评分系统指导急诊科预见性开展护理风险评估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12(34):120-122.

篇(8)

0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对实体系统的试验,尤其是针对高复杂性系统的试验测试,仍以实体环境试验测试为主。但其本身存在着试验周期长、成本高、样本量少、错误定位周期长等特点,已经不完全满足当前信息化试验鉴定技术要求。在当前对于实体系统试验研究多以数据处理为主,缺乏以动态实时仿真的方式来对被测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手段。本文建立了可视化仿真系统。该系统能够对高复杂性系统进行动态仿真。

1 系统介绍

1.1 系统总体需求 高复杂性系统具有传输周期短、速度快、异常数据敏感等特点,因此对其进行可视化仿真需要建立较为仔细具体的步骤,才能充分的显示出该系统在信息传输各关键时间节点上的变化。具体步骤为:

①将所需的模型导入到系统中,并对各模型的属性、位置、方向等参数依据需要进行设定;②在系统中实现信息传输函数并进行参数传输;③建立输入接口便于输入所需的初始参数;④依据函数的内部运算所得的数据建立传输曲线;⑤设定传输方向,使其能够沿着曲线正确运行;⑥建立信息传递机制;⑦建立摄像机实现对各场景的各角度观察;⑧建立分图实现对仿真场景各角度观察的同时性;建立一个全面的、多角度的可视化仿真系统能够进行较为直观的科学分析,并通过实时的控制目标群的行为而得出不同的目标运动情况。

1.2 系统功能需求 为了能够了解到系统功能的基本需求,需要对系统总体需求进行功能上的划分:

系统函数的实现功能

为了能够比较真实的且具有实时性的对高复杂系统进行可视化仿真,需要在系统内部实现系统函数,并通过实时的传递函数的输出以实现系统本身的实时性。

①数据运行功能。为了真正实现系统的真实运行,需要在可视化仿真系统中建立一个以实际数据为基础的运行曲线,并针对该曲线,设定运行方向。最终实现较真实的数据运行;②输入接口建立功能。在实际的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针对传输数据对接口进行协议设定,使其到达所需的终端,能够安全有效的进行信息互通;③信息传递机制设定。当运行数据准备完毕后,系统即将运行。因此在初始时系统末端应有应答效果。并有一定时间内延迟;当系统运行到系统空闲期时,各终端就会依据各自优先级进行数据广播。因此在系统中需对优先级进行设置,并应设定一定的时间范围;④摄像机管理。为了在系统中能够以各个角度对模拟场景进行观察,以得出全面的、综合的、多样性的结论。需要建立多角度的摄像机以实现此效果;⑤分图管理。为了能够在同一个屏幕处同时观察到仿真场景的各个角度,以达到分屏的效果。需要建立分图管理功能以实现此效果。

综上所述对系统的功能划分有助于对系统主要作用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分批、分块的进行设计,最终完全实现系统功能。

2 实例分析

以火箭弹外弹道为例进行系统实现阐述。

2.1 工作流程图(如图1) 在火箭弹外弹道可视化仿真系统中,根据系统需求的要求将系统工作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化阶段、场景创建阶段、实现阶段。

初始化阶段

在此阶段将已制作完毕的模型通过可视化系统的输入端口导入到该系统中,每一个模型所具有的参数为默认情况下的参数值,通过系统中的脚本语言实现了火箭弹外弹道方程组。

场景创建阶段

对导入的模型,依据需求将其分类并设置适当的参数。依据外弹道方程组的输出值设置外弹道曲线。

实现阶段

当火箭弹外弹道曲线、火箭弹、火箭炮车、坦克等模型参数设定完毕后,依据输入的弹道参数值并利用系统内部的弹道驱动机制使得火箭弹飞行,并在飞行过程中不断与坦克群组中的每一辆坦克进行距离计算,并判断此距离是否满足要求,以决定该辆坦克是否显示被击中的状态。

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2.1 火箭弹外弹道方程组的实现功能设计。对于该系统来说火箭弹外弹道方程组的实现是实现一切功能的前提,对于该方程组的实现应利用系统中脚本语言对其进行编写,并建立参数输出端口将所计算出来的弹道参数值输出,用于下一步的计算。

2.2.2 火箭弹沿外弹道曲线飞行功能设计。依据阵列中所存储的弹道数据,将数据中的x、y值提取出来作为火箭弹外弹道曲线的每一个点的坐标值,并将弹道曲线的参考坐标系设定为火箭弹本身。这样就能够实时动态的形成火箭弹外弹道曲线。为了能够使得用户在屏幕前清晰地看到火箭弹外弹道曲线的形态。可以对曲线进行实时着色来实现此效果。另外为了使得火箭弹沿外弹道曲线飞行过程中其飞行方向的正确性,还需要实时的校正其飞行姿态。

2.2.3 火箭炮调炮功能设计。在实际作战中火箭炮应将定向管调到指定的角度,以防在射击过程中由于角度偏低而造成火箭弹对炮车的攻击,在调炮时应使用信息传递机制即当火箭弹外弹道方程组已经设定完毕后,选定外弹道方程组脚本,来计算调炮角度值。并提取这个值将角度值输送到火箭炮车处。随后应向炮车发送一个请求调炮的信息。当火箭炮接受这个信息后通过位移驱动机制使炮车依据所得的角度值进行相应的调炮。

2.2.4 火箭弹尾焰效果功能设计。当火箭弹将要发射时,位于其尾部发动机处的推进剂就会被点燃,此时在火箭弹尾部就会有尾焰的效果。为了使可视化仿真达到逼真的效果应该通过建立时间计算机制以及信息机制来对尾焰特效进行设计即选定所设定尾焰的大小、方向、数量以及颜色等参数。为了与火箭弹发射时间相同步,将利用时间计算机制对尾焰的特效过程进行限制以使其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时间计算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应制定比较准确。起始时刻最好设定为火箭炮调炮完毕之时,而结束时刻应设定为火箭弹外弹道主动段结束之时。最终使得火箭弹尾焰的设计与实际相符。其交互设计如图2所示:

2.2.5 火箭弹爆炸效果功能设计。当火箭弹在外弹道曲线飞行到结束点时即弹道落点时,就会有爆炸效果。为了能够使得可视化仿真较为逼真。就需要对火箭弹爆炸效果进行设置。先选定爆炸效果模型,设定其大小、方向、数量以及颜色。再选定火箭弹,提取出火箭弹当前的飞行高度值,并将其值输入到系统的高度比较脚本中与0值进行比较。若火箭弹当时的高度值大于0则火箭弹在外弹道落点处不发生爆炸效果,若火箭弹当时的高度值小于或等于0时火箭弹在外弹道落点处发生爆炸,最终依据以上过程可以比较真实的实现火箭弹在外弹道落点处的爆炸效果。其交互设计如图3所示:

2.2.6 坦克群组功能设计。在实际战争环境下,火箭炮群对敌打击不可能只是打击单个目标,而且从增加样本量来说也应该建立大量的目标群,以坦克为例就应该建立一个坦克群,并通过单辆坦克的位置值对坦克群中的各个坦克进行适当的设置。使其在做进行转弯等特殊动作时有足够的空间。其群组交互设计与火箭炮群组相同。同时可以通过键盘来建立信息传递机制,实时的控制坦克群的移动速度。首先预先设定好每个按键所代表的信息。并针对每个信息来设定坦克群的不同的速度值。当选择不同的按键时坦克群的速度为不同。当坦克群在运行时如果火箭弹与该群组中任何一辆坦克之间的距离小于输入值时,就会使得该辆坦克停止运行并显示被击中冒烟的情形。实现机理为建立信息传递机制。

2.2.7 摄像机功能设计。通过建立各方向摄像机能够对仿真场景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为了实现此功能在系统中通过信息传递机制来实现即首先建立相应的按键控制,对每一个按键均设定其相对应的信息,并将此信息传递给对应的摄像机。当该摄像机接收到此信息时就进行相应的位移以及转动,来实现摄像机在系统中的漫游。然后再对各摄像机进行位置参数的设定,并固化其所观察的对象以实现对仿真场景的各个角度的观察。其交互设计如图4所示:

2.2.8 分图功能设计。在系统中虽然建立了漫游摄像机和各角度摄像机,但是均不能在一个屏幕上显示出来,只能通过按键每一次设定一个摄像机为主要摄像机。这样就造成了对仿真场景观察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建立分屏机制即建立分图形式。在系统中通过信息传递机制利用每个摄像机所摄入的图像,将其作为贴图的形式在同一个屏幕上进行显示。以此来实现分图的功能。其交互设计如图5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对可视化仿真系统从总体需求、功能需求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应用实例来实现火箭弹外弹道可视化仿真系统,在实现系统的过程中,对功能模块设计以及相互的联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达到了对该系统进行全方位、以实际数据为基础的可视化仿真。

参考文献:

篇(9)

在我认为,觉得故事中的医生和护士是那么的果断和干练,充满着美丽,让我羡慕不已。

长大后,我成为了一名护士。从开始的手忙脚乱到渐渐找到规律,这才真正体会到想做好一名急诊科的护士谈何容易!

我所在的医院是省里名列前茅的***医院,不仅接诊正常的急重病人,还要收治从地县上转的危重病人,有着急、忙、杂的特性。面对危重急症病人的首诊和抢救,急诊病人又往往诊断不明、病情不清、变化迅速,若处理不当,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而病人及家属容易产生急躁、忧虑、恐惧的情绪,急诊不同于病房,医护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急诊,患者及家属在与医护人员较短的接触时间内,还未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对医护人员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十分敏感,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对病人心理都会产生很大影响。造成医护人员的救治行为不被理解,患者及家属留下“不被重视”、“急诊不急”的错觉。所以我越发觉得沟通在急诊是最容易忽略而最重要的东西。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按时巡视病房,多观察液体的进展,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为液体没有及时更换了与患者家属产生矛盾。其次,要学会沟通,人与人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对于来急诊就诊的病人,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询问,热情的为其引导。例如: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我们可以予以搀扶或协助其用推车送至诊室,为其测量生命体征,交予诊室的护士;对于需要并可以去病房治疗的患者,我们可以为其细致的指明病房的位置,避免患者跑“冤枉路”。而对于患病时间长而并不危重的病人我们可以建议他去门诊就医,耐心而细致的告知其门诊的位置和就医的时间,便于患者的安排。虽然,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搀扶的动作解决不了患者身体上的疼痛,但是,却能迅速缩短护患距离,有效满足病人需要被照顾的心理需求,从而便于我们开展下面的护理工作。最后,通过观察和沟通学会判断,对病人的病情和需求有一个准确地了解和判断,有利于医护人员救治工作的展开,也为病人争取了时间。例如:受外伤的患者可以通过观察和大致的询问了解其受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第一时间为其找到接诊医生为其救治,而挂号等手续可以稍候补齐。

以上是我的急诊科总结报告,其实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很多。在急诊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件事都是我的经历,教会我很多东西,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当然,想做好一名急诊科的护士,只会沟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扎实理论基础、丰富的抢救经验、快速的反应、麻利的动作,这才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禁得起考验的保证。

篇(10)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145-02

外伤性失血性休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诊创伤性并发症,在遭受创伤后,患者会在短时间内丢失大量血容量,导致血液动力学无法保持平衡的状态,组织灌注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氧供给逐渐减弱等。若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将会导致其细胞出现严重的缺氧现象,各脏器出现严重的损伤,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心、脑等重要器官可能会出现衰竭情况,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为提高临床治疗救治的成功率,必须在早期给予患者采取止血和抗休克治疗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外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措施不断创新。目前,外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为探讨外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诊治方法以及效果,2012年2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对收治的外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各种有效的急诊诊治措施,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8例外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男55例,女43例,年龄15~67岁,平均(36.68±5.35)岁。受伤至就诊时间0.6~2 h,平均(1.57±0.25)h。伤后至复苏开始时间10 min~4 h,平均(81.23±2.45)min。外伤原因:交通伤54例,高处坠落致伤15例,锐器伤17例,爆炸伤5例,其他伤7例。外伤部位:颅脑损伤16例,胸部损伤35例,腹部损伤27例,脊柱四肢损伤20例。1个部位损伤13例,两个部位损伤14例,3个部位损伤28例,4个及4个以上部位损伤43例。按照休克程度分类参考标准分为:轻度休克31例,中度休克45例,重度休克22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淡漠、苍白无力、脉搏微弱、呼吸急促等临床症状。

1.2 创伤诊断标准

依照《现代创伤学》[2]休克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创伤评分标准:AIS评分3分为重度创伤,4分为危急创伤,5分为极危重创伤。抢救成功标准:患者四肢冰冷、发绀苍白、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消失,不需要再用升压药,每小时尿量>20 ml,收缩压>12 kPa,脉压差≥4 kPa[3]。

1.3 方法

1.3.1 进行院前急诊,合理评估患者伤情 外伤并失血性休克属于非常紧急的综合征,将会引起严重的大出血现象,在伤后的2 h大多会出现呼吸骤停、心跳停止的现象。最佳的救治时间应该把握在1 h内,采取及时的救治与检查诊断的方式,实施各项急救措施,赢得更多的后续抢救时间,降低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率。外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情紧急危重,被送进医院后,患者处于不同程度的意识模糊状态,无法自己说清楚受伤原因及部位。因此,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的伤痛程度进行全面性的评估,才能采取合理的救治方法。患者入院后,首选可以询问其受伤的原因,了解受伤部位、昏迷状态以及出血程度等,并对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血压、体温、脉搏、瞳孔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合理评估患者病情以及临床症状后,采取有效的止血及抗休克治疗,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结合患者血常规、尿常规检查结果[4],进行及时的皮试、配血、备皮等术前准备,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1.3.2 同时进行急救与检查结合 针对外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应该同一时间进行检查与诊断,在进行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可以对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全方位的检测,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顺畅,可以对其采取积极的吸氧操作。如发现呼吸骤停的患者,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气管插管操作,并且必须保证3路液体通路。针对合并血气胸患者,应该在早期进行胸腔闭式引流,针对合并骨折患者,医务人员应该以从容的态度,进行夹板固定操作,缓解患者骨折创伤程度。针对出现活动性出血患者,在进行充分备血的同时,积极与手术科室进行联系,采取彻底的止血措施,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没有充分经费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急诊绿色通道,坚持以人为本的救治理念。

1.3.3 保持呼吸顺畅,迅速止血止痛 在患者入院后,观察其口腔内部情况,及时清除口腔异物,并采取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插管辅助呼吸等措施。如患者出现心跳骤停现象,可考虑进行心肺复苏术。在呼吸无阻塞后,应该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对于轻度出血患者,可以采取包扎止血操作,针对大血管破裂患者,可以采取血管钳临时止血,等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清创缝合。如患者无法忍受剧烈的疼痛,可以给予患者使用适量的吗啡、哌替啶静脉等药物,以缓解患者疼痛程度。

1.3.4 综合抢救方法 为保证良好的救治效果,可为患者补充适量的平衡液等,平衡液快速滴注2000 ml,全血600 ml。针对出血过多的患者,在输液的同时可以静脉推注多巴胺20 mg,且在5 h内重复使用。给予患者采取扩容、建立静脉通道后,如患者还是出现肢冷、尿量与血量不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给予患者静脉推注山莨菪10 mg,每15分钟一次,以60 mg/h持续滴注[5],直到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在输液的同时可以为患者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 mg/kg,每隔6 h后推注一次,连用3 d后,即可以停药。

2 结果

98例患者中,抢救成功87例,抢救成功率88.78%;好转6例,好转率为6.12%;死亡5例,死亡率为5.10%。死亡原因包括:不可逆性休克源、多器官功能衰竭、出血量较大、创伤比较严重等,死亡时间均无超过入院5 h后。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20%。其中4例腹腔脓肿,3例肠梗阻,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应激性胃溃疡出血。

3 讨论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外伤性失血性休克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出血量较少与损伤较轻的休克患者,在伤后的救治时间可以延长。但是,创伤比较严重的患者,若出现持续大出血现象,在伤后的2 h内将会迅速死亡。因此,最重要的是应该给予患者采取早期的止血和抗休克治疗措施。在本研究中,通过采取及时的院前急诊,检查患者全身情况,对患者伤情进行合理的评价,从而采取保持呼吸顺畅,迅速止血止痛等综合抢救方法,在最大程度上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果。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98例患者中,抢救成功率为88.78%,好转率为6.12%,死亡率为5.10%,此研究结果符合章雄军[7]的报道。通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1)在外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过程中,应该同步进行诊断与抢救,严格遵循规范的救治程序,采取及时有序的救治方法[8]。在患者入院后,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合理评估病情,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从而不断调整救治方案。(2)对于休克比较严重的患者,首先可以采取抗休克治疗,等患者血液动力学趋于平稳后,再采取脱水治疗,避免出现颅内高压。掌握患者损伤部位后,可以将其转送相关科。(3)给予患者采取彻底止血措施后,再为其提供适量液体复苏,以维持其体内平衡,减少死亡的可能性。文献[9]报道,在没有进行彻底止血前给予患者使用大量液体复苏,将会稀释体内凝血因子,降低血液凝血程度,加剧患者失血程度。(4)医务人员可以为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早期手术治疗,以保护人体重要的器官,降低腹腔脓肿、肠梗阻、急性肾功能衰竭、应激性胃溃疡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救治过程中,应该坚持诊断与治疗同步的原则,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从而采取针对性、综合性救治方法,合理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科宁,吴亚明,邓庆卓,等.腹部外伤性失血性休克的80例抢救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5):710-711.

[2]杨宇恒,魏薇萍.外伤性失血性休克抢救中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的选择[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6):985-986.

[3]刘俊波.外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604-1605.

[4]顾松涛,王素斌,李思伟.外伤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3):135-136.

[5]曾贤梁.外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9):98-100.

[6]张玉明,孙绪德.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疗效研究[C].中国理学会理学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三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理学会理学专业委员会,2012:12.

[7]章雄军.外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218-219.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b)-138-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整体观念,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我科2009年1月开始试行APN连续排班工作制。APN排班是将不同层次、不同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的护士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排班,以保证每班都有2个以上护士值班的护理排班模式,是对现有护理体制的一次改革,是护理事业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一大体现。实践证明,不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高,护患纠纷明显减少,还节约了护士劳动时间,提高了科室管理效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承担我镇20多万人口的医疗任务,内设急救电话“120”,2009年1~4月,急诊人数平均每日195人次,抢救平均每日26人次,院前急救平均每日8人次,输液人数平均每日112人次。配有护士22人,其中,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7名,护士9名。

1.2 方法

在急诊科设备、人员不变的前提下,选择2009年1~4月份按单、双月分别实行APN排班和传统排班。选择单月按APN连续排班方法为实验组,在21名护士中设1名办公护士协助护士长进行病区管理。每天24 h分为3个班组,每组各设小组长1名,由高年资主管护师担任。每组各层次人员均匀搭配并相对固定,3班交接,每班连续工作不间断,A班8人(8∶00~16∶00),P班4人(16∶00~24∶00),N班2人(24∶00~8∶00),轮休6人。每班中有半小时用餐休息时间,由小组长安排分段进行。双月按传统排班法,主班4人(8∶00~12∶00),中班3人(8∶00~14∶30),副班4人(14∶30~17∶30),晚班2人(17∶30~24∶00),夜班1人(24∶00~8∶00),轮休6人;作为对照组。每月使用自制的调查表分别对护士、医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2 结果

医护人员认同APN排班制度。共计向急诊科医生发出调查表40份,问卷根据急诊护理工作主要内容自行设计,内容共10项,实验组发放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份;对照组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7份。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的比较见表1,医生对实验组各项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对APN排班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传统排班工作制,感觉工作压力减轻,工作疲劳能得到缓解,安全查对制度更能有效落实,见表2。患者满意度方面,实验组远远高出对照组。我院护理部每月不定时到科室发放急诊护理质量问卷调查表,每月发放10份并当场收回,实验组平均满意度为96.50%,对照组平均满意度为76.5%。

表1 急诊医生对护理工作质量满意度比较[n(%)]

表 2 各班护士对工作制度的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3.1 实行APN连续排班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APN连续排班由小组长负责协调本组工作,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了解其需要并给予协助,指导护士进行健康教育。每组人员按层次、业务能力均匀搭配,保持相对固定。有利于年轻护士的培养,激发老护士的责任感,同时能增加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传统排班法在下夜及中午时间上班的护士人员不足,遇到紧急情况应付不暇;而APN排班法因合理地安排人力,可以保证每班至少有2人在岗,所以患者的满意度提高。

3.2 APN工作制有利于年轻护士的培养

APN工作制可以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让更多的护士参与科室管理。小组长在安排处理具体事务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解决问题和管理的能力;年轻护士在老护士的“传、帮、带”下迅速提高操作技能;APN排班能更好地体现层级管理,各级护士的价值观和成就感增加,对从事工作的满意度增加。已有研究表明,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高低可直接影响到对患者的服务态度、工作效率、护理质量,还可以引起护理人员的流失,甚至影响护理专业的发展[1-2]。在APN排班中,护士长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管理,不定期对各组进行检查和考核。

3.3 APN连续排班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急诊患者多、病情变化快、工作随机性强,传统排班班次固定,造成护士工作量不稳定,有时超负荷,各班护士均参加分诊、出诊、治疗等工作的轮转,护士之间协作差;APN工作制保证护士满负荷工作,有利于护士的休息和学习,遇到危重患者时,小组长组织进行抢救,为抢救措施的到位提供保障。

3.4 有利于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和安全管理

APN连续排班的实施使患者从急诊科开始就有人陪伴,消除患者茫然心理[3],有利于人性化护理,减轻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4]。有研究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的检出率为40%,而且由于焦虑而失眠、感到不高兴和抑郁的异常率相对较高[5]。APN连续排班更利于安全管理,在每日工作高峰期上岗人员较传统排班法多,在急、重、危患者的检查及入院处置过程中有专门的护士护送。APN排班法每日只分3班,工作连续性强,交接班次数减少,杜绝交接班遗漏的现象,真正做到护理的连续性和无缝隙。查对工作实施双人查对,增加了各项治疗护理的安全性,减少医患纠纷,同时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和患者的信任感。而传统排班班次较多,交接时间不统一,患者不能获得连续的护理。

APN连续排班工作制度是一种科学管理制度,是一种观念的更新。APN连续排班能有效利用人力资源,以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为客观依据分配护士,医生满意度增加,患者能得到更好的照顾,还可使护士工作压力减轻,工作疲劳能得到有效缓解。

[参考文献]

[1]韩明华,刘化侠.护士工作满意度测量工具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62-63.

[2]Aibaugh JA. Keeping nurses in nursing: the pnfession's challenge for today[J]. Urol Nurs,2003,23:193-199.

[3]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