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研究学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养成协作学习的习惯。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科学道德。
5.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真正树
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三、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步骤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以分为“确定课题”、“制订计划”、“收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等五个阶段。
二、高职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近年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其增长速度也是任何预测家所未曾预料到的。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涉及资讯、娱乐、电子商务、通信、教育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此带来的移动互联的人才需求也是巨大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移动应用开发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掌握Java语言、熟悉Android手机图形界面和各类控件编程、Android框架;掌握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掌握Android手机游戏编程、能够胜任当前企业极其短缺的Android移动开发类的相关岗位。要达到这一目标,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提升技能,而且还要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则更容易实现上述目标。根据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信息化教学宜采用以下三种模式。(一)基于项目的引导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项目要实现的功能和教学情境的创设,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围绕项目展开学习,并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知识和自身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最终以项目的完成结果检验学习效果。(二)基于网络的探究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一般指由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寻求解答。同时,教师提供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查阅。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这种方式适用于问题并不复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手段能找到解决办法的情况。这一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学习信心。(三)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学习者和小组其他成员协同互助的方式,为完成共同任务而开展的学习活动。这种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很有帮助。
三、“Android应用编程”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Android应用编程”是移动应用开发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解Android视图层的各种控件、控制层的各种机制以及Android应用软件的开发,主要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项目要求完成Android应用软件的开发。如图1所示为该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以“短信拦截APP”为例,“短信拦截APP”是“Android应用编程”课程讲解过程中的一个项目,它是一款帮助用户拦截黑名单所发送短信的应用软件,即当用户设定的黑名单电话号码发送短信时,该APP会将短信拦截下来,不在通知栏中进行提示,而由用户输入密码后才能看见短信。这款APP主要由“密码设置”、“用户登录”、“找回密码”、“添加黑名单”、“短信拦截”、“查看短信”、“短信维护”等七大功能模块构成。教师将这个项目的每个功能模块都按照信息化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将教师作为项目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利用信息化的多种技术,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索、学习;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主动解决问题,进行知识的构建。
二、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忽略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校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院校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专业课之间的课时比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首先,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过多且过滥,难以明确会计信息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导致学生所学知识的知识面广,但所学不精。其次,院校开设的课程中,没有主次分明,很多课程的内容出现重复的问题,会计信息化的课程过少。有限的专业课程中,学生只能学习到基础知识以及简单的操作,难以系统性的掌握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最终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薄弱,实践操作能力难以满足会计需求,不能够体现出专业特色。
(二)缺少系统、实用的实践训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中,缺少系统化、实用性的实践训练,不仅没有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也缺乏科学的实训教材。因为会计信息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很多企事业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保障商业机密,因此不愿意接受学生的实习,不接受外来人员接触和掌握本单位的会计资料和财务情况。这一现象增加了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难度,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进行实践教学,通常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既能够解决学生的实践问题,又能够聘请专业的会计人员进行教学,满足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间的融合。但会计信息化专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国家改变政策后,模拟实训教材难以及时的更新,从而出现会计模拟实训的教材陈旧、漏洞较多,与实际工作脱节,难以达到实训的目的。
(三)缺少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不利于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会计信息化教师大部分都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大部分的教师没有专业技能证书。另外,受到我国传统教学的影响,大部分的学校重视教师的教学经验,忽略了专业技能,教师的考核和绩效大多以课时为标准。这一现象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忽略会计信息化的实践教学,难以培养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缺乏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
考核与评价是会计信息化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检查和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能力。各个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但是对实践教学却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目前,大部分的院校会对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进行评价,但通常只重视结果,且考核不具备时效性,难以及时的反馈实践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构建高职院校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方案
(一)以增强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
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时要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实践课程要在所有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占比在40%以上。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强化实践训练教学。建立完善的模拟实验基地、与企业合作,促进学生的实践训练能力。
(二)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的教师培养,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首先,要求教师继续教育,到企事业单位中进行专业技能的锻炼;其次,要聘请专业型的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将理论结合实际,强化学生的综合模拟操作和财务会计的技能操作。
(三)利用ERP系统,构建完善的实训模式
因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时复杂的,不仅包括融投资管理,同时还包含经营管理活动。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经济管理的知识,还要掌握其他的管理知识,满足工作的需求。目前,ERP系统被广大企业应用到管理中,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ERP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求工作人员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掌握其他知识。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中要综合实际需求,按照业务流程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出跨专业、多层次的综合实用性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企业的需求。
一、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时期:伦主经从
这一时期的经济伦理关系可以概括为:伦理居于主导,经济受制于伦理。在古代社会,经济学、伦理学都包含在哲学之中,没有得到独立化的发展。对于经济思想的思考主要都散见于思想家的著作中。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色诺芬、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阿奎那等。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坚持不同的政治立场,但在经济与伦理的关系问题上,却都有着相同的观点:
第一,财富是幸福的基础,但财富不等同于幸福,同时德行高于财富。色诺芬的财富观以物品是否有用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亚里士多德则提出商品有两种用途,既可以用,又可以交换。在对财富认识的基础上,他们强调人的德行以及灵魂的追求在人生幸福中的地位,认为“最高尚的灵魂一定比我们最富饶的财产或最健壮的躯体为更可珍贵”。
第二,关注公平和平等。教会代表人物阿奎那提出了“公平价格”的概念,他认为服务于公平利益的交换必须公共地进行。他肯定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商业活动,却贬低为谋利的经商活动。在具体的经济交往中,亚里士多德主张遵循“平等”原则,对于那些“没有名分从某些人手里获得钱财”,却“取得过多”的高利贷者,应受到鄙视。
通过对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经济学和伦理学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的“联姻”是不公平的,因为作为其中一方的经济学并不具备独立性。我们可以简单把产生这种关系的原因理解为财富在此历史时期没有独立地位,哲学家和神学家仅仅把财富看成是一种幸福生活的补充,把人生的目的设定于对灵魂的拯救。
二、古典经济学时期:经主伦从
这一时期的经济伦理关系可以概括为:经济居于主导,伦理为经济服务。这一时期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类似自由主义、最小程度政府干预等等思想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他们把经济学的研究与伦理道德哲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促成了经济学和伦理学的“联姻”。
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当中,核心是“无形之手”。“无形之手”可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无形之手”的基础——利己心。斯密根据自利是人的本性的逻辑前提,推论出互利是人们在市场经济中遵循的最基本法则。从市场角度来看,首肯利己心等于尊重人权,等于保护个人发挥自身才能的权利;从人性角度来看,利己心为个人充分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在道德和伦理的指引下利己同时利他。第二,“无形之手”的表现——提倡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干预。斯密认为,在自由的市场体系内部,无形之手会在法律的基础上解决经济人之间以及经济人与社会之间的经济利益决定问题,从而使个人和社会的利益都能够同时实现“自然秩序”,无须政府干预。第三,“无形之手”的影响——公平分配和效率。斯密关心经济效率提高对于改善社会大多数人生活状况方面的结果,将大多数人能够分享到经济增长的结果视为公平的重要内涵。正是无形之手促进了每个经济人对于改善自身境遇的动力,进而提高了市场的效率,提高了对于公平的关注。
斯密的思想包含了对经济行为的描述,也包括了对经济活动的规范研究。一方面,他试图摆脱伦理的干扰,为经济学谋得合法的科学地位,把政治经济学视为可以通过纯粹的经济要素来分析财富的科学;另一方面,本身就是伦理学家的斯密不可能摆脱经济学和道德伦理的联系,他更多地将伦理因素引入到对经济行为的解释之中,而不是重点对市场中的道德因素作出论述。
三、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经伦分离
这一时期的经济伦理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经济与伦理相分离,道德因素最终被排除到经济学分析之外。新古典经济学坚持三个基本假定:理性经济人假设、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严格划分、价值中立。这些假设充分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经伦分离”的特点,即人是自私自利的,是追求自己欲望的满足的“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以这一行为模式出发所形成的自由市场经济乃是最成功的经济模式,是追求经济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
新古典经济学建立在边际效用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最大化行为之上,新古典经济学家以此为基础试图将经济学打造成为“精确的社会科学”。如约翰·穆勒在《逻辑体系》中解释了经济科学的性质,主张经济学是独立的科学;米尔顿·弗里德曼在其名篇《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将经济学严格划为实证科学的范畴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于任何特别的伦理观念或规范判断的,在这一点上,它同自然科学没有任何区别。因此,经济学只须研究和解决“什么是”、“是怎样”之类的问题,不用分析解决“应该怎样”之类的带有伦理色彩的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定义下的经济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与伦理道德“划清界限”,对于纯经济化因素(例如财富、收入和效用)的关注,使得经济学留给自由、权利的空间越来越少。象征着衡量经济效率准则的帕累托原则更是忽视了分配和平等问题。正是因为有如此多问题的存在,才为经济学内涵的丰富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机会。
四、现代经济:经伦复归
这一阶段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逐渐出现了复归的趋势,这个趋势的产生不仅有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内部因素的发展推动,也有政治哲学领域出现的罗尔斯的正义论和诺奇克的权利论的外部压力。两者都试图恢复古典经济学家曾经有过的对社会、政治、法律和文化制度的广泛的兴趣。
面对主流经济学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严重的社会和伦理问题,许多社会学家和经济伦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福山于在《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以信任为主线,强调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批判。阿马蒂亚·森则“冒着风险触动主流经济学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中立’原则,推动现代经济学回归到奠定经济学学科基础的传统动因上,进而重建了经济学之中的伦理纬度。”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中,森着重强调了经济学和伦理学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更多地关注伦理学,福利经济学可以得到极大的丰富;同时,伦理学与经济学更紧密的结合,也可以使伦理学的研究大受裨益。”
当然,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复归并不是说经济学一定要“吃掉”伦理学,或者说伦理学一定要“吞并”经济学。二者的平衡发展和相互影响才是发展的主流和趋势。经济学只有重建伦理道德的思维,才能更好地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为之提出解决方法。也许这样,它才能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五、结论和启示
在与伦理学关系的演变过程中,经济学不仅在自身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方面不断进步,并且也与其他社会科学发生着联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发展永远是产生二者关系演变的动因。另一方面,经济与伦理的复归本身就说明了二者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考虑,才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启示:
第一,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肯定个人的正当物质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在保证二者实现的基础上通过伦理道德的引导方能实现市场交易的有序进行,保持“经济人”的积极性,进而促进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第二,扩大人的自由选择是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市场经济是自由的商品经济,政府扮演的只是“守夜人”的角色。在中国,一方面需要提高人们的“自由”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由“大政府”转变为“小政府”,这样才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是经济发展的伦理原则。经济发展的目标不仅仅是总量的增加,更是社会财富在成员中的合理分配,否则贫富差距将带来社会的动荡,进而影响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近期中国提出了实现包括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内容的“中国梦”,这就要求加快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发展制度这一“生产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5—001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提出
大学生在国家建设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大学生要实现自身价值,服务于社会,首先应该具备—定的素养。除了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外,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先决条件。影响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因素众多,其中学习动机这个因素最为突出,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发展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国外很多研究文献已经证实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联系。研究结果大多表明: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国内关于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自我态度等研究领域。部分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业成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学习动机强弱受归因方式的影响;自我概念(指对自己及自己能力的认知)高者成就动机强,自我概念低者成就动机弱;高自我概念者学习成绩好,低自我概念者与成绩差无关;不同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学生在其学业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等等。此类研究的范围大多集中在人文学科,且研究对象多为中学生。对大学生,尤其是化学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的较少。因此探查化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其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成绩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问卷、访谈的方法,研究化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以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2 研究设计和实施
2.1研究设计
学习动机可分为表层型、深层型、成就型学习动机。表层型动机是指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体性较强的低级动机,他们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或教师的检查和考试等而进行的,重在结果而不是过程。深层型动机是具有一定的向上心理和某种社会道德责任感的动机。成就型动机是指具有和整个社会目标与前进方向一致而进行学习的动机。在参阅John Biggs(1992)的学习动机分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化学学习的特点进行改编,从表层、深层、成就型学习动机三个维度,形成了化学学习动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根据表1中的二级指标,编制了《大学生化学学习动机调查问卷》。问卷以单选题形式呈现,共20道题,每道题目均有五个选项,即:A.完全符合;B.比较符合;C.基本符合;D.基本不符合;E.完全不符合。
为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在问卷调查后,结合指标体系,还进行访谈法,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化学学习动机。
2.2研究实施
选取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大一到大四的学生,采用当场发放、即时收回的问卷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828份,回收有效问卷733份,其中男生384名,女生349名。访谈选取的被试是该学校化学化工专业大一到大四的24名学生,每个年级男女生各3名,学业成绩分别为好、中、差。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学业成绩是指专业课成绩、公共课成绩和学分加权所得的平均允该数据由被试所在学院的教务处提供。笔者将分数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采用两端分组法,将学生分成了3个组别。得分最高的前27%为较强组,记做A1组;将得分最低的后27%为较弱组,记为A3组;剩余的为中等组,记做A2组。
本研究使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法,正向题分别赋予5、4、3、2、1的分值,反向题分别赋予1、2、3、4、5的分值。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
3 研究结果
3.1深层动机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更大
对学业成绩与各维度的学习动机进行相关分析(见表2)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习动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其中表层动机与学业成绩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深层动机和成就动机与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成绩与深层动机之间的相关性要大于成绩与成就动机的相关性。这说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过低或是动机太过于表面化都会对其学业成绩造成负面影响,深层型和成就型这两类学习动机有利于对大学生化学学习成绩的提高。由此可见,对学习动机进行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可以使大学生的化学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3.2学困生学习动机水平较低
表3列举了不同学习能力组别学习动机的差异。分析可知,不同化学学习能力组别在学习动机上差异非常显著(p
3.3工科比理科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稍高
由表4可知,不同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就平均分来看,化学工科的学生比理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高,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
访谈结果表明,理科专业的学生就业目的性不如工科学生明确,工科学生知道所学化学知识与技能对以后就业的重要性,因此化学学习的深层动机比较强烈;而理科学生毕业时的选择多样(如继续学习、到化工等相关企业工作、做中学化学教师等),使其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特别是大一、大二学段的学习目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导致其化学学习的动机水平不如工科学生高。
3.4男女生表层动机上性别差异显著
从表5中可以看出,总体而言,男女生在学习动机上没有显著差异。在不同的动机类型上,大学生的深层动机和成就动机也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在表层动机上性别差异却非常显著,即男生明显在表层型学习动机的水平上要高于女生。
访谈结果表明,由于社会对男性在学业和未来成就事业的期望值要大大高于女性,而大学又作为“半个社会”,这就使得男生在大学学习时候的压力明显比女生大,思想较为现实,导致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学习。同时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男生比女生更希望得到他人和外界社会的认可,他们往往急于求成,急于将自身的价值最表面、最迅速地体现出来。
3.5学习动机在不同年级间存在差异
从表6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总体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大一到大四学生的表层动机水平呈下降趋势,但年级间的差异不显著;(2)虽然深层动机年级间的差异显著,但没有呈现规律的变化;(3)成就动机年级间差异显著,且从大一到大三其动机强度呈下降趋势,大四成就动机稍高于大三。
为何大一学生整体学习动机水平较高,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动机水平逐年递减?访谈结果表明,大一的新生刚经过高考的洗礼,学习动机还是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但随着入学时间的加长,学生的积极性有所降低,深层动机和成就动机这两个动机水平上下降得尤为明显。例如,在访谈的部分学生中,很多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我刚进校时还抱着学好化学将来能够对社会有用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这样的想法,觉得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父母,于是我学习很用功;但是到了二年级,我觉得读书没什么意思,只是为了得到一些考级证书才去学习;三年级的时候我认为多学少学一个样,只要考试通过能毕业就好,没有了一点斗志……
4 讨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与学生的深层动机相关性最大,成就动机其次,与学生的表层动机具有负的相关性。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有必要在其深层动机的激发上多下工夫,且应尽量避免学生表层动机的激发。本论文调查的是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其结论对中学生也有—定的适用性。对于此种情况,笔者建议如下。
4.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观,认识到化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
从人类的衣食住行到高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到处留下了化学研究的足迹。人类社会面临着资源、能源、材料、环境等众多问题的挑战,化学将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师应在教学中强调化学在日常生产生活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化学是一门真实、有用的科学。学习化学并不仅仅是为了修满学分、取得成绩,更多的是利用化学知识,使之更好的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4.2创设优质的化学去景,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新颖的化学情景不但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简单巧妙的实验、丰富多彩的化学反应、生动有趣的化学史都可以成为化学情景中的一部90当前的化学情景教学过于陈旧,教师应该好好反思,结合当下的环境,考虑学生的学情,设计合理的、难度适宜的化学情景。
4.3正确使用激励性评价,提高互动效果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国内教育界尚无定论,一般主要有三种看法。有的从学生主体出发,将其看做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角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一对范畴;有的从教师教学工作出发,将其视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也有学者甚至提议将“研究性学习”当成一门专门课程加以对待,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培养其创造性的“生成性课程”。尽管定义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共同点都在于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过程性等特征。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对比,区别是显著的。在教学编制上,传统式教学是以教导学生以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为目的而设置的“阶梯形”课程模式,而研究性教学则是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为目的,同时强调知识、能力和态度有机结合的“登山型”课程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在传统方式下由教师规划学习活动,新的知识早已被预设好,而在研究性教学中,由学生从老师所提供的多种可能性当中,结合生活实际经验,有弹性地选择性学习;在师生角色上,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必须被动地接受,而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退到更隐蔽处引导、暗示学生多种可能性。
而本文所着重的将是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即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自我生活中选择确定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活动,并由此制定出相应的化学实验设计策略。
二、探究性实验的特征
在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实验不仅是获得化学科学事实的基本科学方法,又是形成和检验化学科学假说与理论的实践基础。化学科研实验有着探索未知化学规律的任务,中学化学教学实验也同样有着让学生探究他们尚未认知的化学知识的任务。
在传统化学教学模式当中,据统计,化学实验中80%以上都为课堂演示性实验。而演示性实验的目的主要在于验证,即对已传授的知识进行确证,实验方法、步骤与注意事项也都由教师事先整理好再书面或口头地传授给学生,完成时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检验知识,既没有放手自主探索的弹性空间,又没有积极设问并自主寻求解答的机会。这与之前所提到的传统教学理念下学生的主体性丧失是一致的。
与此相对,在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倡导下发起的探究式实验变革,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结论的解释,实验内容上也与生活更加密切相关,从而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在认知顺序上,是实验在前而化学概念的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在后,将在传统实验模式中被因果倒置的知识摆正起来,符合认识论原则。就实验的主体而言,学生需要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来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多种探究活动,给出自己的解释,最后学生通过交流、验证来证实或修改自己的解释,甚至对下一轮的实验方案进行新的调整。就教师而言,在实验前应设置相关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实验中则有必要对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一定引导,然后鼓励其自主探究,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互评。
三、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具体实施策略
1情境设计与问题设计
探究性实验教学非常注重情境的设计,好的情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利于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情境设计也将顺利地引导出特定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时全面考虑,努力搜寻生活中与化学问题相关的情境,同时综合考虑设计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间的关联。
2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实验
一般来说,那些操作不太繁琐、装置不太复杂、安全性又比较大的演示实验,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均可改为学生动手探究。如“过氧化钠溶于水的溶液成分研究分析”的教学实验。
首先教师可先行让学生回忆氧化钠溶于水的反应,之后相应地提问:另外一种钠的氧化物(过氧化钠)溶于水会有哪些生成物呢?
同学们对此意见不一,将不同意见写下来,分别有两种可能:
然后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以检验反应生成物。
实验步骤:
(1)将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现象:反应激烈,有大量的气体产生)。
(2)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现象:能使该木条复燃)。
在新问题面前,学生总会表现出我们所不易察觉的些许兴奋,正是这样的些许兴奋才使得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被有效的调动起来了,学习动机被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地激发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善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用恰当的问题激活课堂,这样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探究氛围,也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效率也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开展趣味性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是认识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和媒体。实验教学特别是趣味性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论,了解物质的性质,获得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引入与化学有关的日常生活内容
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的有效结合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运用生活中的情境,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被广大的师生所接受。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化学科学广泛的使用性、化学实验的趣味性以及化学课外活动等等,都是在化学学习中激发和培养化学学习兴趣的有利条件,要注意充分发挥这些有利条件的作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按照化学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逐步提高学习者的化学学习兴趣,并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持久的化学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传友.谈中学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121-122.
[2] 张丽丽,王喜贵.发挥新教材功能培养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2): 49-51.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机化学处于基础和母体的地位,随着学科融合与交叉,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了配合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无机材料化学等多个分支和学科。学好无机化学课程将为化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1,2]。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重结果、轻过程;重考试、轻能力。2011年教育部和财政部下发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意见提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要注重整体推进,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3]。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培养优秀人才的教学目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在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研究性学习受到各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成为世界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4,5]。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6,7],至今已经进行了十余年的探索,近年来在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无机化学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心得体会。
1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1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注重专业水平的提升和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考试的成绩,忽视学生的兴趣、创造性及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提倡教师从关注“怎么教”、“教什么”到关注学生“怎么学”、“学什么”,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在研究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还促使教师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关注学科前沿,接受新知识和新方法,并渗透到课堂中,及时更新、丰富教学内容。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成为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方式的探索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设者。1.2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该努力调整和协调各方面关系,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条件、创设问题情境、教授学习方法。自主构建知识可包含发现问题、查阅文献、团结协作、找寻方法、解决问题等环节。自主构建知识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习积极性,增强相互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训练坚韧的意志,培养科学探索精神。1.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重要阶段,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校科研能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在本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响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号召,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赖于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发现、积极体验。通过研究中的学习,学生学会查询资料、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做出判断,最终解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也将孕育创新精神,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2无机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近年来,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团队通过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和体验教学等方式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渗透与开展。2.1实验教学——透过现象看本质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整个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涉及的物质结构类型多,化学键型复杂,化学反应多样。尽管在很多高校无机化学的理论与实验属于两门课程,但两者不能脱节。以碱金属性质为例,笔者设计了“钠与不同水的反应”的研究课题,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验中学生发现金属钠分别和水、干燥的冰、湿润的冰发生反应时,反应现象完全不同:钠在水中迅速融成小球发生剧烈反应;在干燥的冰上开始不反应,后来融化和爆炸;在湿润的冰上迅速融化和爆炸。可以看出,活泼金属和水的反应背后还蕴含了很多无机化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书本内容与文献资料,学生从晶体结构、主副反应、热力学过程、动力学参数等方面对反应现象进行了解释,透过实验现象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反应的本质,并完成了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该方法的主要内容特点为:结合无机元素化学内容,进行元素性质的研究;根据实验现象看出化学变化的本质,进一步理解无机化学理论知识。可以说该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现象与本质的统一。2.2案例教学——纵观化学发展与进步化学的历史渊源古老,从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开始,大自然的许多化学现象,如森林失火、动植物腐烂、空气和水等对物质的侵蚀就不断刺激着人类的感官,在人类与自然相处和斗争的过程中,包括化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开始萌芽。可以说在化学发展的历史中,每一次重大或微小的发现都是人类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因此通过人类认识化学的案例教学,既能传授化学知识,又让学生看到对化学的了解与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或一帆风顺的,而是在前人的经验与研究者的不断探索与发现中产生的。以配位化学理论的建立为例[8],1798年法国化学家Tassaert将亚钴盐放在氯化铵和氨水溶液中得到橘黄色的盐,其结构被认为是CoCl3∙6NH3。这个新化合物的发现对经典化合价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化合价已经饱和的分子CoCl3和NH3为什么还能生成稳定的化合物?人们做了很多实验,发现该化合物中测不出三价钴和氨分子的存在,按照经典化合价概念和链式理论都不能得到与实验事实相符的结构。在近100年后的1893年,年仅26岁的瑞士年轻学者Werner发现往该物质中加入硝酸银能沉淀出3个氯离子,再根据此类化合物的结构分析、电导研究等,进一步提出了具有革命意义的配位理论,奠定了现代配位化学的基础,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纵观化学发展历史,从氧气的认识、周期律的发现,到飞秒光谱学、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的发展,无一不渗透着化学工作者不断研究、发现与总结的过程。通过真实的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化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了解化学家为了认识新事物并掌握原理和本质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化学家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该方法的主要内容特点为: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学习科学家探索化学世界的方法。2.3体验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选择适当的课题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的一个好方法。课题可以来源于跟无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和生活中的无机化学问题,如酸碱平衡与人体健康、生命元素及生物功能的关系,电池的种类与废电池的危害,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等。教学流程为任务分配−组建小组−分组准备−课堂汇报−教师点评。教师会对每个课题进行初步介绍与指导,学生明确目标后分工协作、积极讨论,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课题研究。得出结论后,由各组指派同学走上讲台,用演示文稿、小实验或演讲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和同学可对该课题进行提问或点评。该活动充分体现了主体性、创造性、开放性、合作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学生不仅主动构建了无机化学知识,更在活动中锻炼了能力,体现了价值。该方法的主要内容特点为: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动参与者,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研究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实施效果
笔者自2013年起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从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学生问卷调查中逐步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模式,学生总评成绩的考核标准如表1所示。在百分制的总评成绩中,有80%的成绩参考了传统评价标准与模式(平时作业、期中测试、期末测试),20%的成绩来源于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各个环节(课题开展、研究报告、团队合作)。为了考查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实验组班级在期末考试中的表现,笔者将2013-2014级化学专业学生的无机化学考试成绩进行了比较(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班级平均分明显优于未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对照组班级平均分。由此可见,无机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同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该方法在无机化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借鉴并值得推广。
4结语
研究性学习可以不局限于某个课题和内容,不局限于某种形式,它是建立在师生双方转变教学理念基础上的一种主动的、开放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实践表明,无机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共同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在课堂内外的独立思考和相互协作,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情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型创新性人才的发展道路上,研究性学习必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华彤文,王颖霞,卞江,陈景祖.普通化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7-02-17].
[4]王爱芬.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4),48.
[5]王鹏伟.教育研究,2002,No.9,80.
[6]黄晓华,杨静,李邨,周志华.大学化学,2005,20(3),18.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如我的绪言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条红色绸带,上书:欢迎同学们学化学,祝大家成功。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老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而对于“为什么”,却面带难色-----?最后,老师以科学家诺贝尔的故事结束绪言课的教学。[1]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例如,我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时,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例如讲述《酸的性质》一节,我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设计下列实验:氧化铜加水,再稍稍加热,不反应;氧化铜加酸,加热,反应发生,生成蓝色溶液。 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得到氧化铜不溶于水但溶于酸的正确结论。通过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史、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化学趣味实验等,通过讲座、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例如,设计活动测定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的含量,这易为学生接受并产生兴趣。用一些身边熟悉的水果(如橙子)和蔬菜(如大白菜)作为原料进行实验测定,进而对各种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作比较。通过实验,同学们懂得了维生素C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维生素之一,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情绪高涨,比做课本中的实验更有趣。[2] 再如,经过一系列的活动以后,最后开一个化学晚会,晚会的内容有相声、魔术、谜语、趣味实验等,表演者全部是学生。通过此项活动,对表演者和观众都起到了开阔视野的积极作用,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之大大增加。
四、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初中教学尤其是化学教学中开始广泛应用探究式教育法,探究式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把教学任务分成若干子任务交由学生来独立完成的一种专业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育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业设计是探究式教育的重点,探究式教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作业设计,因此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是做好探究式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探究性作业的形式
当前教学过程中探究性作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了解并掌握这些形式是实现科学设计的重要前提。当前比较典型的作业形式有以下几种:想象型、调查型、阅读型和实验型。
想象型的作业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科学合理的设计想象型作业在无形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初中化学教学离不开社会实践,适时布置一些课外实践型的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型是当前化学作业中的主要形式,对于阅读型作业的设计可以借助于相关的课外书籍而没有必要单纯地依靠化学教科书。实验型题目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题目。化学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实验作业的设计应该根据实际教学进度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来进行合理布置。
二、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的策略
在当前人们对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加强对化学教学的研究,实现化学教学的科学设计非常重要。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来进行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合理的设置开放性作业。在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作业往往涉及到的知识是非常单一的,形式也十分单调,解题思路也是一般性。这种题型是不利于学生创新的。正是因为这样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注重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从题海中跳出来。
下面这一道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开放性作业:某混合气体本身可能包含着CO2、H2O、CO、H2等气体,我们所要求是的让学生设计各种实验以达到以下目的:同时验证混合气体中既有CO同时又有H2;单纯的含有氢气。通过这样的题目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让学生在无形中融入到探究式教育中,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素质。
2.结合学生认知能力,设计差异性作业。初中班级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而我们需要布置一些差异性作业。差异性作业如果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设计的话就会更具有针对性,因而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学生自身特定设计分层作业。对于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应该设计不同层次的化学作业。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能够更具针对性,这样对于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有利的。
3.高度重视实验作业的设计。正如上文所述,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而实验作业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而要高度重视。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例子来进行合理设计。
4.例如我们在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提问大理石和稀硫酸、大理石和稀盐酸都是可以发生反应的,那么为什么要选择大理石和盐酸来进行化学实验呢。这样的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有很大帮助的。实验作业的布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化学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实验作业的科学设计。
科学设计互动性作业和整合性作业。互动性探究式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针对互动式作业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积极交流,对于获得广泛的化学活动经验非常有利。针对酸碱盐的学习教师就可以通过布置小组作业的形式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可以让各小组在厨房中找一些物质用来鉴别食盐和纯碱,而后还需要经过小组讨论最终形成报告,通过这样一种分工合作的小组作业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今后教学过程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在探究式教育中整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初中化学都是按照章节来进行讲解的。这对于形成整合能力是不利的,因而教师需要布置整合性作业。元素化合物就是典型的整合性的作业,元素化合物历来是记忆难点,针对元素化合物的记忆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归纳对比的方法来找出化合物质自身特点和关系,通过这样的整合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整合能力。
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比较典型的化学探究性作业形式,而后重点论述了科学合理设计化学作业的策略。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提升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关根.新理念指导下的作业设计[J].宁夏教育,2006(7).
[2]朱桂琴.新课程作业设计的五大坐标[J].教师育人,2005(1)
[3]许红柳.浅谈化学作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J].化学教学,2002(1).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现状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是管理者通过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当前,许多高职也越来越重视有关会计信息化实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在实验内容方面存在“重核算,轻分析”的现象。
会计信息化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方面,很多高职还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在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会计实验教学内容只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单一模块的操作,很多高职只要求学生利用企业某一段时间内的几十笔经济业务来进行模拟实验,以培养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建账、记账、编制财务报表等。因此,许多高职在会计信息化实验过程中,只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应用,比如财务分析、资金管理等模块根本没有涉及,这就造成学生只重注掌握会计核算技能,并没有培养学生如何应该财务软件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和提供决策等方面的内容,不利于现代化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缺乏相应的师资队伍,实验软件存在滞后性。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建立有会计信息化实验室,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验要求,但是,在教师方面,会计信息化实验的教师必须是同时具备会计学知识和有关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教师,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化的知识培训,只是通过自学掌握相关的知识。因此,缺乏相应的师资队伍是目前高职院校在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实验软件方面,许多高职院校采用演示版的会计应用软件作为会计信息化实验的教学软件,更有甚者,有些高职院校还才采用盗版的会计财务软件,这样就会出现系统运行的不稳定和缺乏持续性,无法满足实验要求。
(三)高职没有重视校外会计信息化实验室的建设。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校内建立有自己的会计信息化实验室,这样,学生可以在学校内就可以完成会计信息化实验的模拟实验。因此 ,高职注重校内的会计信息化实验室的建设,没有重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没有建立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因此,学生无法很好的将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结合起来,这样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企业财会部门的工作流程,因此,高职缺乏校外的会计信息化实验基地,使得学生的会计信息化操作能力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改革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在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不断推进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也逐渐走向现代化管理,高职院校在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也必须要紧跟时展潮流,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在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内容方面要不断加大改革力度, 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在财务软件教学方面,目前,高职院校运用的财务软件主要有用友和金蝶,不仅要学生熟练掌握业务的核算这一模块的内容,还需要让学生掌握其他模块的功能,比如说固定资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等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企业会计业务的流程,同时加强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利用现有的财务资料,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预测。因此,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职要通过有效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和分析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会计人才。
(二)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完善会计信息化实验的教学体系。
在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建立良好的会计信息化实验室,同时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在会计信息化实验室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更新教学软件,改善会计信息化实验室的教学条件,改善实验教学效果。在教师方面,会计信息化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会计信息化方面的理论,还需要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让实验教师能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实验教师能够学习先进的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有利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时通过,实验教师能够针对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有组织、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三)扩大高职与企业的合作范围,完善校外实验基地的建设。
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于此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还需要联系实际情况,将学生的模拟实验应用到实际中。因此,高职要不断扩大与企业的合作范围,建立校企合作的实验基地,通过校外实验教学,能强化学生的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同时还能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企业中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实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结束语
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的任务之一,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推进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改革进程,结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层次的会计人才。
(作者: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新乡市技师学院),讲师,本科,会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