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信息化监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3: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信息化监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信息化监管

篇(1)

财政管理信息化虽然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传统财政管理模式,但是并不是将财政管理工作中加入几台电脑,架设几根网线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对财政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 它不只是信息技术的采用、相关工作流程的重组与人力资源潜能实现充分调动的过程。在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应当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 对财政管理信息化的定义指的是在财政部门中人员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财政管理流程重组,充分调动管理人力资源的信息潜能,对各种财务信息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进而更好地组织部门的财政活动,处理好财务关系, 进而实现部门的财政目标的过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传统财政管理模式转变为以集权为特征的财政管理模式, 财政管理部门应当顺应形势,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第一,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能够有利于库款统一调度,从而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 提升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当将资金在国库集中支付之后,能够有效地解决在传统财政资金多个环节支付与多个户头存储的问题。让传统的财政由过去的多头拨款转变为向一头拨款,将单位原有的分散存放的资金转变为单一账户集中存放,并且将原来的层层下拨支出转变为国库直接支付。

第二,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能够强化财政预算执行,进而有效地防止单位挤占、挪用与截留财政资金。 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能够将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与事中监督,将原有的对支出预算总额的控制转变成对每笔支出的控制,让单位的各项支出能够严格地按照预算执行,进而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实现强化预算的目的。

第三,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能够有利于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可以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与遏制各部门腐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部门从内部实行预算的编制、 执行与监督相对分开,在实际制度上防止营私。 财政预算部门、资金支出单位与财政国库支付部门三个机构能够形成相互制约与相互监督的有机整体,进而有利于加强对财政支出全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从而杜绝不合理支出,提升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 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重建轻联,自成体系。在财政部门的管理信息化中呈现出盲目性,各个级别的财政管理部门自己建设,网络并不联通。然而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与成熟的当前,如何让局域网向广域网转化,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财政管理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是困扰单位财政管理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第二,重硬轻软,管理效率较低。当前一些单位的财政部门对于网络服务器十分重视,因此对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投入较大, 却忽视整个网络系统的开发,财务、人力资源等计算机系统软件出现了重复开发的现象。如果不下大力气来转变单位的管理观念,不从财政部门自身情况出发解决管理问题,就难以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高效运行。

第三,财政部门重投轻用,资源闲置。当前许多部门的传统工作方式依然没有改变,一些领导依旧习惯用白纸黑字发公文, 将计算机当作打印机来使用。 财政管理人员并不习惯网络办公,依然用手工完成工作。

第四,财政管理部门内部配合不顺畅。 在当前的实拨资金模式下,财政管理部门对于预算工作有着明确的指标拨款职能, 在实现国库集中支付之后,由于系统软件并不完善,相关的流程并不规范, 部门预算增加了多种审核计划,这让员工抵触情绪扩大,并且经常耽误了审核时间,阻碍了集中支付的顺利进行。

三、 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第一,单位统一领导,明确各级部门与人员的职责任务。 在财政部门中,网络建设是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各级部门领导要充分认识与运用信息网络对提高财政管理效能与办公效率的重要意义,能够自觉地将财政管理信息化网络建设与运用的工作做到位。 一是要加强部门组织领导,从上而下地组织成立统领全局的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项目领导小组,将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融入到单位管理信息化的系统建设之中,对人员加强领导与落实检查。 在能够掌握现状的基础上,紧抓财政管理工作,对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合理规划。二是要实现分工协作,明确部门的组织与指导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系统的使用、管理等工作,进而切实履行财政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管理与使用的职责,避免与减少盲目建设、政出多门等情况。 三是要实现归口管理,单位的各级主管部门是对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的主要归口业务管理部门, 一般是负责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大量投入与组织协调,并且具体负责单位网络设计、功能开发与技术保障等。 各单位需要统一分配好网络资源, 在运行总指挥的有效指导下, 能够规范使用财政管理系统。

第二,财政管理信息化要对管理观念更新。在财政管理信息化运用的过程中,体现出现代的管理思想,可以说它不只是一个单一的 IT 系统, 并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系统组合。不仅涉及个性化的管理流程,还要求转变原有的领导方式与内部政策和标准,这种作业不仅减轻了财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也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转变了传统观念并实现了思想的变革。财政管理信息化通过不同于传统的观念形式,对传统的财政管理模式的工作环节与过程进行判断,并对账户分配、时间耗费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研究,通过大胆的构思来实现最佳的工作效果,在质量、服务、效率等绩效考核的关键部分达到改善的目的。

第三,强化管理,提高财政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功能与水平。对于财政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有效应用,因此,只有不断扩大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范围, 才能不断地完善与发展。由于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会涉及整个单位的资金管理模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与财政管理相结合,通过先进的技术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实现财政管理与工作一体化,这对财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技能都提出了相对高的要求。财政管理人员不仅要懂财政管理,还需要懂得其他业务。而对其他部门的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要掌握一些财政管理知识,甚至需要转变原有的工作管理方式。这就需要人员在思想观念上更新与转变对财政管理的理解与认识,在最初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就要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并且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尽快落实,进而提升财政管理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从而提高财政管理人员掌握信息化知识与提高运用财政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自觉性。

篇(2)

2物业公司在房产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物业公司在房产档案管理观念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长期实行福利制住房分配制度,物业管理还没有从财产与契约及消费角度得到充分认知,导致契约精神缺失和公共权利漠视,使得业主缺乏主动参与和守约意识,造成物业管理服务主体错位和缺位。对业主而言,少数业主对现代物业管理服务理念不认同,对物业公司提供的包括档案管理在内的各项服务持漠视态度,对自己的信息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保全意识等。对物业公司而言,在档案建设中增强透明性,提高专业化,更好感化广大业主,树立自身良好公共形象等意识不够强烈。物业公司房产档案建设责任界定不清晰。物业公司房产档案建设的服务观念不强。部分物业公司依然以管理者自居,没有定位自己服务业主位置,淡化了服务特征。有些物业公司违背合同,不给业主提供相应档案建设与保密等服务,引起业主强烈不满。物业公司房产档案建设的行业自律人才队伍储备不够强。《物业管理条例》及配套政策在执行过程遇到诸多阻力。国内尚未建立物业公司与业主诚信档案记录,物业公司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程度偏低。物业管理的档案市场缺乏活力,需要必要监督和竞争,管理水平低下,运作不规范,必要监管机制体制缺失,造成了物业管理档案建设市场的持续混乱。物业公司档案建设管理队伍素质良萎不齐,相对缺少人才储备,队伍建设跟不上行业发展需要,缺乏称职的职业经理人,房产档案建设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也跟不上行业发展需要。

3物业公司适应物业特性对房产档案进行科学管理

篇(3)

国家安监总局规划科技司吴鑫司长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主要有十大任务、五大重点工程。十大任务包括安全监管监察业务系统建设、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和安全生产信息化成果推广应用等,五大重点工程包括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金安”工程)二期、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监管工程等。要选择重点地区先行开展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安全监管监察核心业务的试点工作,逐步形成企业、行业管理部门和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和交换的标准规范体系、典型业务系统及数据库。到“十二五”末,国家安监总局直接监管的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行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办理,以及中介机构管理等业务实现网上审批;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直管行业基础信息入库率达到90%以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基础信息入库率达到80%以上;建成覆盖国家、省(区、市)、市(地)、重点企业和主要救援队伍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

篇(4)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建档案工作的影响

迈入信息化时代后,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正在迅猛发展,这将深深的影响我们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信息化是大势所趋。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是指以微电子学为基础,对利用电脑对文字、声音和图像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相较于其他的信息处理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高效、高速、准确和便利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管理方面的应用,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建档案管理理念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日益改变。城建档案管理已经不是指简单的实体管理了,他不仅是对城建档案信息的管理,也是对城建档案信息的操作。对于城建管理工作人员而言,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城建管理在现代信息化技术下的变化,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做到从行政手段想依法管理的转变。城建管理向信息管理的发展是手工管理向技术管理,单一服务向综合型服务的转变。信息化技术在城市档案建设中的运用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对城建档案的快速处理。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工作中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上的运用能加强档案资源的整理、开发与运用。城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将实体信息进行信息化处理的过程,是对信息存储、检索、管理形式和载体的变化过程。加快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有利于实现城建档案的资源共享。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要求相应的城建档案建设能够适应新形式的客观要求,能够跟上社会发展速度。城建档案的信息化进程也有利于城建档案适应的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建档案建设如若跟不上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将影响现代城市建设。

三、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大核心因素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之处在意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其目标在于实现各种档案信息经公共信息网络实现信息互通,以此满足更多用户在不同时间地点的广泛对城建档案信息的有效、高效利用。对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核心:

第一,城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建档案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基础设施能直接、集中地体系难城建档案信息化程度,制备相应的基础设备是城建档案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缺少它其他的任何工作都不能开展起来。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基础以信息网络为核心,配合其他相关的硬件设备组合而成。

第二,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城建档案信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他的开发利用是城建档案信息化技术的核心任务。城建档案信息化需要大量的相关资源,这就要求相关的单位集体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丰富城建档案的基本信息资料。

第三,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对成绩爱你档案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管理、存储和传递等各种技术软件,是城建档案资源实现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保障,离开了网络系统的建设,所得到的信息资源便是散的,不能够共享,不能实现异地交流,不能使更广大的用户朋友享用,这就不满足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只有城建网络系统建设成功,城建网络信息化的相关作用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应用系统的建设需要同各自办公自动化、局域网建设同步发展。

第四,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则城建档案就算达到了信息化,但是其信息化也是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料更是混乱不堪的。对于行业标准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这关系到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信息网络的安全性与质量,一个好的行业标准规范能催生出强有力的城建信息网络系统。

第五,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城建档案信息化的成功之本,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人才的素质决定工作的速度与质量,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对行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各级单位应该把人才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做到用人可用,也要做到有人必用。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储备足够的能量,为档案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

四、加强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篇(5)

(一)以“顶层设计”为要求,认真做好整体规划。监管场所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就是要按照“基础网络全联通、主要业务全覆盖、重点部位全监控、推广应用全员化”的要求,着力建成“一个平台”即互联互通的基础网络平台,“两大系统”,即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和智能安防系统,“两大信息数据库”,即警察管理数据库和监管人员管理数据库,“三大中心”,即视频会议中心、数据交换中心、监控(应急)指挥中心,并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日常工作中的广泛应用。结合实际,我们可以采取“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办法,坚持“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软件、统一招标、统一采购,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积极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网络一体化、办公自动化、安防智能化、工作规范化”的工作目标。

(二)以内部信息网为依托,加快网络基础建设。依托内部信息网络,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以监管特色工作为切入口,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目标,以规范监管管理、改善管理方法、提高工作绩效为要求,以先进成熟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建成一个上下联通、信息共享、规范标准、安全、可靠、开放、高效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平台覆盖上级各业务处室和下属各监管场所,提供与其它司法部门进行信息交换的接口,并通过对现有业务模式的有效整合与重组,强化内外部之间信息的交流和协作,优化业务处理流程,创新监管管理程序,规范管理行为,增强决策能力,促进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升教育挽救质量和整个监管工作水平。

(三)以安防智能化建设为重点,切实提高技防水平

一是,多层次设防、立体式防范。整合地面的红外报警装置、围墙上的电子围栏报警装置和空中的远程监控摄像头,形成立体式的“三道防线”;监管大院AB门双门互锁、相互策应防范;门禁系统具备脸谱识别、IC卡识别及单人、多人辨识等功能;大门车辆检查区域的天棚、地面都设置摄像头监控。

二是,全方位布控、全天候监视。监控摄像头基本覆盖监管场所的重要部位和重点区域,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策应,分级控制、集中调度的局、所、大队三级监控网络,监控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全天候保持监控录像,重点部位的记录信息可以长时间储存。

三是,信息互相联通,四位成一体。智能门禁、各监控点、监控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相互联通,实现综合控制,形成信息(图像)采集、智能报警、远程指挥、应急处置“四位一体”的安防体系。

四是,引用3D模型,操作更直观。开发设置3D实体模型软件,通过创建场所内建筑3D实景与2D平面相结合的展示形式,实现管理人员点击实景模型即可实时调看该处监控图像,并实施与软件系统的联动操作。

二、监管业务应用系统。

1、综合应用管理平台。监管场所信息化建设是由众多管理信息子系统分步建设而成,而且这些系统建立在不同的技术体系架构,不同硬软件平台上,通过构建统一的综合软件控制应用系统实现对监管所、管理局和部之间各种子系统的集成和协调,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系统主要包括用户与权限管理、安全审计、综合查询和分析决策等功能。

2、门户网站。门户网站既是监管场所对外的窗口,也是内部沟通的桥梁。主要包括基础信息管理、文章信息管理、图片信息管理、模板信息管理、网上交流管理和角色权限管理等功能。

3、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传统的监管管理模式进行改造,从职能划分的监管业务管理,转变为按流程划分的监管业务管理,是现代管理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功能办公桌面、公文管理、档案管理、会议管理、公文搜索与查询等功能。

4、所政管理系统。所政管理系统是基于监管人员管理制度建立的能涵盖监管业务的管理系统,为被监管人员建立电子档案,能全面、准确、实时跟踪记录监管人员在整个监管期限中的行为表现,而且系统能根据需要进行配置,既可以单独管理监管或戒毒人员,也可以同时管理监管多类人员。

5、教育矫治系统。教育矫治系统是专门用于记录、查询、统计被监管人员思想改造、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出所安置帮教及所内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业务信息,并对各项业务进行全程数字化管理的一个系统。

6、生活卫生管理系统。生活卫生管理系统是根据生活卫生管理台帐的实际需要制作,主要实现各种生活卫生报表的上报汇总功能,是一套满足从所到局进行数据统计汇总需要的信息化报表管理软件。

7、生产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根据生产业务管理规范和生产报表管理台帐的实际需要制作,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实现生产报表的数据模式规范化、业务处理标准化、管理方式制度化。以此规范业务,扩大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管理的精度,最终实现业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的目标。系统主要实现各生产类报表的上报汇总功能,是一套满足从所到局进行数据统计汇总需要的信息化报表管理软件。

8、心理矫治管理系统。该系统是指监管场所运用心理学原理,采用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帮助监管人员克服心理障碍和监管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促使监管人员心理素质的良性转化,以利于稳定所内改造秩序和提高改造质量。

9、行政后勤系统。行政后勤系统主要包括项目的立项、招标及验收、物资采购、固定资产管理、货币分房、住房分配等功能,其中,物资采购分为办公用品采购和监管物资采购两种。

10、警察管理系统。警察管理系统是司法部规划的三大信息资源库之一。警察管理系统主要实现警察档案的管理,主要包括基础信息、变动管理、奖惩管理、教育管理和党团籍管理等。

11、情报分析子系统。情报分析子系统可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处置,预防涉及场所安全稳定事件的发生,对收集到的各类信息采用智能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全面整理、分析、预测、报警,尽可能阻止涉及安全稳定的事件的发生。当发生突发事件时,系统可以向应急指挥系统发送报警信息。

篇(6)

(1)信息化应用仅局限性于工程信息登记、检索和查询,未能实现数据整合、分析和动态监管。

(2)缺乏统一的建筑工程信息化标准规范。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工作才刚刚起步,由于缺乏统一的建筑工程信息化标准规范,已有的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应用,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和管理的数据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导致数据重复输入、数据质量难以有效控制、数据共享和关联程度不够,从而产生了“信息孤岛”。这种孤岛广泛存在于项目管理、施工企业管理和建设行政部门监管系统中。

(3)信息化监管未能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目前信息化应用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的前端和末端管理,例如招投标环节、工程设计环节、工程报监环节和工程竣工档案管理环节等,而对于在施工过程中的实体质量监管,各方责任主体及检测机构的行为监管方面却涉及甚少。

(4)对信息化没有深刻的理解。大部分人认为能够上网和接发邮件就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对项目信息化最核心的规范工作流程、实时监控项目、加强组织协调、实施监控工程进度、预测项目变化、识别项目风险和提出项目预警等功能没有概念。在对待项目信息化的态度方面,大部分企业愿意采用,但担心信息化会增加额外的工作量。

(5)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信息化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受经济基础及人员素质的影响,这些地区的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相对深刻,而位于偏远等地区的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和渴望相对偏弱。

(6)建筑企业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目前,大多数工程项目仍然使用粗放式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单一,信息化程度较低,对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重视不足,认为信息化就是配备几台电脑,能上网,或者建立自己的网页,宣传公司的业绩,用电脑代替手工劳动,通过电脑制作标书实现办公室自动化等等,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工程建筑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相当一部分企业,鉴于信息化建设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逐步放弃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2建设工程监管信息的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信息。包括工程名称、地点、建筑面积、工程造价、基础、结构类型等基本情况信息,以及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检测单位企业资质和人员资质。

(2)施工许可质量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包括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审批,节能、质量通病防治等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按规定委托监理、办理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安全生产许可证持证情况等。

(3)施工现场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立情况信息。包括施工单位管理组织及人员架构、“三类”人员持证及到位情况、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情况、作业人员及新进场、转岗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培训情况、责任制度、管理制度、材料、产品检验、施工试检制度、验收制度、事故报告制度、问题整改制度,以及监理单位管理组织及人员架构、责任制度、建筑材料、产品进场审查验收制度、见证取样制度、施工过程巡视、旁站、平行检验制度、工程质量审查验收制度、问题责令整改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

(4)施工现场施工、监理单位质量安全行为信息。其中,施工单位质量安全行为信息包括: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资格、配备及到位情况、主要专业工种操作上岗证、配备及到位情况、有无违法分包情况,对分包单位的管理情况、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审批及执行情况、样板引路、领导带班制度执行情况、公司、项目部定期质量检查落实情况、进场材料产品先检验后使用情况、施工试验送检情况、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分户、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的验收情况、质量问题的整改和质量事故的报告及处理情况、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及演练情况、《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执行情况、安全防护用具配备及使用情况、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安拆方案制定和实施、安拆人员特种作业资格、办理产权备案、安装告知及使用登记等情况、安全防护情况、施工临时用电及施工机具的安全使用情况等;监理单位质量安全行为信息包括:项目监理机构人员资格、配备及到位情况、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关键部位和工序的确定及措施)的编制审批内容的执行情况、对材料、构配件、设备投入使用或安装前进行审查情况、对分包单位的资质进行核查情况、见证取样制度的实施情况、实施巡视、旁站、平行检验质量监理情况、质量问题通知单签发及质量问题整改结果的复查情况、质量事故报告执行情况、组织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审查自并参与分户、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收情况等。

(5)工程项目控制资料信息。包括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工程定位测量、放线记录、原材料出厂合格证书及进场检(试)验报告、施工试验报告及见证检测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表、施工记录、预制构件、预拌混凝土合格证、地基基础、主体结构检验及抽样检测资料、新材料、新工艺施工记录、管道、设备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记录、系统清洗、灌水、通水、通球试验记录、设备调试记录、接地、绝缘电阻测试记录、制冷、空调、水管道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记录、制冷设备运行调试记录、通风、空调系统调试记录、节能设计变更、节能专篇、节能备案、节能施工方案、监理方案、进场节能材料、设备的质量证明材料、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质监机构责令整改回复、工程质量事故及事故调查处理资料等。

(6)工程项目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信息。包括屋面淋水试验记录、地下室防水效果检查记录、有防水要求的地面蓄水试验记录、建筑物垂直度、标高、全高测量记录、抽气(风)道检查记录、幕墙及外窗气密性、水密性、耐风压检测报告、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节能、保温测试记录、室内环境检测报告、给水管道排水试验记录、暖气管道、散热器压力试验记录、卫生器具满水试验记录、消防管道、燃气管道压力试验记录、排水干管通球试验记录、照明全负荷试验记录、大型灯具牢固性试验记录、避雷接地电阻测试记录、线路、插座、开关接地检验记录、通风、空调系统试运行记录、风量、温度测试记录、制冷机组试运行调试记录、电梯运行记录、电梯安全装置检测报告、系统试运行记录、系统电源及接地检测报告、建筑节能施工质量验收第三方检测报告等。

(7)计划统计信息。包括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分析资料、工程统计资料、劳动力供需计划、材料供需计划、设备供需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各种台账的功能等。

(8)现场管理和工程协调信息。包括现场管理信息、内部和外部关系协调信息等。

3工程监管信息化的目标

(1)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建立省、市、县(区)工程监督管理信息网络,统一工程监管信息数据交换标准,实现各监管平台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做到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信息覆盖。

(2)建立和完善工程监管信息数据库,共享有关责任主体单位及相关人员信息,统一、规范管理各责任主体单位及相关人员行为。

(3)各级工程监管单位逐步实现监督管理、信息查询、数据统计信息化、自动化。实现建设工程网上报监,分配监督任务,制定监督计划并跟踪落实;政务公开,各项管理职能、动态信息,国家、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文件公示,接受社会查询及监督;接受网上投诉,并将处理结果上网,供投诉人实时查询;施工现场实时上传施工、监理行为数据,材料、构配件进场报验及检测数据、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工程建设各环节质量安全数据的录入和储存;实现移动执法,对监督检查工作进行实时的管理。

4工程监管信息化的实施建议

(1)搭建多层次管理平台工程建设过程涉及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单位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等多方关系、多个环节。因此,工程监管信息化应充分考虑参建各方的需求,建立一个涵盖日常办公管理、信息集成、信息、施工过程监管、项目远程监控、多方协作等多层次的监管系统和网络信息平台,能够自动生成面向相关单位及人员的数据,实现资源的信息化。

(2)以科学发展观搭设信息化监管平台工程建设过程参加单位和人员众多,信息化监管要顺利推广,平台的易用性、灵活性、拓展性和安全性应在信息化监管平台搭设的时候应得到充分的考虑。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施工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由于思想意识的偏差,一些建筑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只停留在计数机单机操作和简单的互联网应用,这远未达到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因此要加强领导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最首要的任务便是切实让他们认识和体会信息化管理为施工企业带来的高效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开展信息化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其管理的水平、生产发展的提升程度,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才能使传统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得到充分的变革,使施工企业部门之间、企业与项目部之间、企业与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之间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使信息交换更具实时性、高效性、准确性。

篇(7)

会计账簿在整个会计核算程序中处于中间环节,它既是对大量、零星、原始的会计凭证地归类整理,又是会计报表各项目填制的直接依据。随着经济全球化、组织集团化和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更加集成化、智能化的承载财务信息的电子信息平台向传统会计核算工作发起了冲击,给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账簿带来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主要体现在:

(一)改变了原始数据输入方式传统的会计账簿主要是根据审核无误的凭证,逐笔或汇总记录在会计账簿上,登账工作繁琐、复杂、易于出错。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账簿的记录直接取决于数据采集端口的原始单据或记账凭证,而原始数据的采集与输入形式已大为扩展,如人工键盘录入,硬盘、u盘等磁介质导入,远程网络收集与传输,输入方式呈现出迅速、开放、多元、高效的特点。

(二)改变了数据处理方式在传统的会计核算程序中,采用平行登记方法的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登记是一项原理简单而核算过程繁杂的工作。当计算机用于会计处理以后,会计信息系统基本都是采用集中处理(批处理)的方式,即多个业务子系统采集原始凭证信息,记账凭证一次输入或生成,各种账表数据在记账凭证分录库的基础上派生形成,数据的运算与归集高度依赖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时运作。总分类账与其各级所属的明细分类账之间也不再是一种重复、平行登记的关系,而演化为一次登记、逐级共享的关系。

(三)改变了数据存储方式传统的会计账簿以纸张存储方式保留与管理信息。在计算机方式下,账务处理子系统中的数据存储在凭证文件、汇总文件等数据库文件中,以电磁介质作为会计信息的存贮载体,需要时可通过打印机输出纸质账簿。因此,数字化信息存储形式不仅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存储,而且还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内存、软磁盘、磁带等磁介质与光盘等光电介质上。原始数据的输入端口、高度依存的电算化软件系统、易隐藏信息的存储介质成为影响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账簿三大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引起了传统会计账簿外在形式的变化,而且带来了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账簿实质性的变革。

二、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账簿管理与控制的漏洞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账簿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会计账簿概念已被替代。由于适应信息化环境的会计账簿监管制度的滞后,当前会计账簿的监管存在着以下三大方面的问题。

(一)会计账簿的监管与财务软件密切相关电子会计账簿必须在财务软件系统环境中才能运行和调阅。目前,由于国家对财务软件研发环节没有严格、有效的限制性法律条款制约,对财务软件推广环节也没有强有力的市场准入制度保护,一些软件企业为打开市场,追求市场占有率,满足少数企业的不正当需要,在“反审核、反记账、反结账”、“多套账”、“修改数据库”、“删除操作日志”等方面为企业大开绿灯,为少数企业和人员违反会计法规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会计账簿依存的财务软件系统本身就存在严重隐患。

(二)会计账簿的原始性与可靠性得不到保证由于国家缺乏对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账簿存储介质的严格规定,因此其原始性与可靠性无法得以保证。在电子计算机技术向会计领域渗透与应用的过程中,电子数据的输入、修改大为便捷,但由于会计数据往往保存在硬盘等可反复读写的可逆式存储介质上,也出现了无痕迹修改、瞬间删除、快速拼凑等问题,大大破坏了会计账簿信息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严重违反了《会计法》及相关法规。

(三)管理规范上缺乏有效的约束由于国家对财务软件及其安装环境、存贮方式都缺乏明确的规定,从而造成管理规范上的失效。例如:有些企业没有用于会计核算的专用计算机,造成财务软件与其他应用软件交错在一起安装,不利于会计信息的专门监管。在网络环境下,服务器是数据集中存储介质,也是电算化会计账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或为达到某些目的,采取隐匿服务器,跨地域存放、或以形式设置服务器等方式,造成会计账簿的不完整,干扰了正常的会计账簿监管工作。

三、信息化环境下加强会计账簿监管的措施

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便利,杜绝管理失控,应采取有力措施,从源头和制度上解决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账簿的监管问题。

(一)科学确定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账簿相关概念,从理论上解决会计账簿监管对象的问题一是以会计账簿为中心的核算程序发生改变,会计账簿由信息加工环节转变为信息呈现环节,并使原始凭证的采集与导入环节成为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瓶颈”;二是会计账簿的表现形式有了极大的扩展:硬盘(服务器)存储的账簿、子系统导入的账簿、移动介质存贮的账簿、纸质打印的账簿,以及账簿查阅依赖的财务软件信息系统,都成为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账簿的新形式,这些会计账簿的新形式也必将成为信息化环境下加强监管的对象。

篇(8)

以信息流打破部门“壁垒”

当今社会对环保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留给环保部门的响应时间却越来越少,广泛的共识是,只有全方位应用信息技术为环境监管服务,才能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和科技含量。

曾经一段时期,广西环保部门处于家底不清、数据不准、信息不畅、疲于应对的局面。2008年,先后爆发“华银铝”、“广维”污染事件,现场应急能力跟不上,无法及时掌握现场的应急处置情况。

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广西环保厅提出“用信息化统领环保工作”的要求。

广西环境信息中心按照这一要求,从环境保护部、部分省环境信息中心和广西互联网中心,请来多方专家会诊广西环保与信息化的问题,梳理出了“顶层设计一体化、系统开发一体化、网络建设一体化、数据管理一体化”,以信息流打破部门“壁垒”,优化业务流程,建设一个上连环境保护部、下连直属单位与14个市局,业务全覆盖、信息全整合的“一个顶层框架、一个统一平台、一个数据中心、一张基础地图、一个中心机房”的广西环境预警预测、监控监管、决策指挥的信息化体系。

“这是我们实施环境监管的重要法宝,它不但拥有海量的记忆,还有一双时刻警备的‘千里眼’,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达不达标,最新的污染源排放情况,我们都能第一时间掌握。”在广西环保厅的应急指挥中心,环境监察总队的工作人员说。大屏幕上,一张广西行政区域地图映入眼帘,地图左边有广西14个城市联网的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数据。系统既监测企业废水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又监测企业废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为消除行政管理方面的“壁垒”,信息中心调研、论证、提方案,前后开展座谈交流1000余次,跑遍14个市,形成需求分析文档17多万字,编写概要设计文档8万多字,操作手册13万字。信息化建设无疑给环境监管带来了很大变化。按照“顶层设计一体化、系统开发一体化、网络建设一体化、数据管理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广西构建了一个环境预警预测、监控监管、决策指挥的信息化体系。截至2013年12月底,整理入库重点污染源1154家,环境统计企业4877家,污染源普查数据53781家,监督性监测企业2947家,排污申报企业2.35万家,风险源278家;动态接入了32个水自动站在线监测数据、51个大气自动站在线监测数据、16个近岸海域在线监测数据,动态接入的站点在线监测数据平均每天约100万条。

跨平台管理机制实现数据互通

如今登录广西环境监管与预警信息系统和环境在线监测监控系统,一个以广西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为决策指挥龙头,以区、市、县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管业务为支撑,以全区环境监测、监察和在线体系为基础的信息资源整合技术框架顶层设计示意图,展现在眼前。

随着鼠标移动,在广西环境监管与预警信息系统大平台中,广西环保厅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数据中心、综合行政办公子系统、网上申报子系统、规划计划管理子系统、污染防治管理子系统、项目审批子系统、核与辐射管理子系统、总量管理子系统、自然生态综合管理子系统、科技标准管理子系统、清洁生产数据信息子系统(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考核系统)、机动车环保检验管理子系统、综合查询分析子系统、公众服务子系统、行政处罚子系统及GIS二维、三维子系统和环境在线子系统(污染源在线监控、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等20多个子系统逐一呈现。所有的子系统同在一个大网络中运行,所有的数据信息同在一个数据中心交换,所有的业务处室、单位同在一个大平台上办公。

一旦企业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超标,数据就会自动显示红色,并提示环保部门系统管理人员进行处理。工作人员讲解说,“一旦发现超标排污情况,系统可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自动调度责任部门开展现场监督执法。”

广西环境信息化中心主任黎一盈表示,目前所有的环境信息数据都进入一个数据中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针对数据采集、环保业务、信息应用等业务种类,按照环保部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全面规范,以达到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融通性。

黎一盈介绍,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广西环境管理转型,“以前,环保系统上下级之间掌握的情况、数据等信息不对称,如今环保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了很多,各级环保部门同步掌握排污监控数据,我们协同作战的能力比以前强多了!”

快速联动应对突发事件

信息化发挥了准确、高效的优势,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为快速、联动地应对突发问题提供了可靠而有效的保障,对企业监管实现了看得见、说得清、行得通的目标任务。

为遏制环境污染事件频发态势,确保环境安全,广西环保厅将2013年确定为环境安全年。这一年,环保厅组织对“高风险、易出事”的酒精、淀粉、制浆造纸等企业进行突击检查。

在前后3次行动中,指挥中心共投入了视频会议系统、海事卫星电话、环境应急监测车载3G视频、信息中心的3G回传设备及移动手机终端系统等多个信息化系统开展工作。

无论是指挥中心,还是14个分中心的领导、专家,都能在第一时间看到突击检查组通过信息化设备传回的现场检查画面,第一时间听取检查组的现场情况汇报,第一时间指挥检查组开展后续行动。

同时,现场督查组还可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现场画面传回指挥部,实现实时互动通信。再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传达到全区14个指挥分中心。在指挥部,可以实时了解现场检查情况,专家也可以就遇到的问题提供技术指导。

“海洋千里眼”保碧海安全

为实时监测近岸海域环境状况,广西环保厅建设了16个海水自动监测站,建成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海上自动监测网络。这一监测网络填补了广西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的空白,实现了对广西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和赤潮等海洋灾害性污染事故的预警。

“这些海上自动监测站分为A、B型两种,能监测水温、溶解氧、pH、氧化还原电位等。其中两个浮标上安装有气象监测仪,气象参数采集间隔时间为每15分钟1次。”广西海洋站监控中心蓝文陆博士介绍道。

篇(9)

    “十二五”期间,国家增加了二氧化碳、氨氮和氮氧化物等节能减排考核指标,这要求企业夯实统计、计量基础,数据准确及时则是最基本的。信息化能源管理把企业化石能源及二次能源通过仪表和能源管理模块,把各项能耗数据实时采集到统一的信息化能源管理平台上,使能源变得可视化和共享化,对于企业能源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协调和管理作用。

    准确的数据信息流能指导企业科学的调节传统能源调度的数量、方向、目标等,提高能源的配置效率。对能源监测历史数据通过全面的分析,帮助企业查找隐含的漏洞,提高能源利用的安全可靠性,寻求改进工艺和管理的机会。通过车间、班组、设备之间能源信息共享,及早发现能源浪费及事故预警,规范操作层面带来的能源浪费和设备损坏,结合有效的能效考核机制,使每一名操作人员从被动节能向主动节能的转变。

    信息化能源管理能提高设备运作效率和安全系数,加快生产系统的故障和异常处理周期,提升事故的快速处理反应能力,有效防范各种生产安全事故。资源的节约能有效减少排放,据统计每节约1度(1kWh)电,就相应节约了0.4kg标准煤,同时减少污染排放0.272kg碳粉尘、0.997kg二氧化碳、0.03kg二氧化硫、0.015kg氮氧化物,从而在节能的同时减轻企业环保压力,推动企业清洁生产。

    信息化能源管理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分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能源管理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和自动化仪表技术的应用,统计全厂各机组能源消耗情况,对各机组的能耗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管理及保存,从而实现对机组用能情况全面,规范、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信息化能源管理主要包括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库和信息处理平台等三部分,通过分布在企业内部各处的能源数据采集装置将企业能源使用情况动态的实时转化为更直观的图形、表格方式展现出来,建立虚拟能源管道,使得企业管理者能及时掌握能源从购入到转化、分配、传输、使用、回收等环节。通过对用能情况进行分析,得出设备的能耗效率高低,操作人员能源使用中是否存在浪费,工艺流程是否可以更优化,单位产品能耗是否还有的下降空间的有关结果,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可以在相应的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实现系统性节能,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以某企业每年能源消耗总量折合成本为1000万元计,建设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后全企业总体能耗保守估计能降低约15%,每年能为企业节约资金达近150万人民币。系统一般使用周期为不低于10年,按企业现有产业规模不变的情况下,10年最少能为企业节省1500万,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比。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实施了信息化能源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松下电器的信息化能源管理已可视化数据为基础,提出了节能33项目管理[4],对33项目进行细化为各个能源管理事项和用能设备的小项目,制作成为推进表形式,由各用能企业每年制定各项目的推进对策,并将实施情况实时报送系统,松下电器总部可随时对33项目的实施状况进行总检查并推进。松下电器对各项目采取改善前后对比的方式进行总结,如其某工厂射出成型机安装隔热盖后,用电量消减20%,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1.2t,成功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另外,笔者就信息化能源管理实施效果走访了某大型企业,直接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大降低了企业用能成本,节省了能源管理的人力成本。该企业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总原则先后建设了能源管理系统,建设能源监管系统后总能耗降低了26%,通过流程优化、绩效考核、意识提升等手段,其中一期工程当年收回成本。

篇(10)

目前,我国企业正处于信息化环境中,计算机技术不断渗透到各大企业,企业的财务监管系统已经逐步从自身内外环境变化出发,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保证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得到满足,最大限度地让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然而,财务监管是企业管理中较为关键的部分,会在此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企业财务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不断对现有的财务监管系统与监管机制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满足现阶段信息化的要求,实现企业利益空间的最大化。

一、信息化环境下财务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认识不足

企业财务监管涉及面广,对专业有着较高要求,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是一个有着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作。此外,要在企业整个管理工作中贯穿财务管理,通常涉及到企业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生产组织、资金运作等不同方面的工作。但是,大多数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掌握的知识十分有限,工作缺乏足够的创新,专业技能与素养也不高,很少站在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来考虑企业发展。此外,这些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充分认识到企业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这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利的影响。

(二)企业财务监管基础薄弱

一方面,财务信息化程度较低。据相关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仍然存在摊子大,厂址散的问题,这样导致企业很难及时地做好对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汇总分析核算等工作。此外,也很少真正进行财务的远程查询与实时更新,让企业高层在决策制定时,很少获得及时而准确的信息保障,未能将财务信息引导企业经营的重要功能得以体现。因此,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企业在国际上的交流合作会越来越频繁,企业需要尽快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作用,最大限度提升企业财务的管理效率,为企业拓展更多的利益空间。

另一方面,信息十分分散。这在大中型企业及企业集团中表现的十分显著,在业务流程、内部设计等工作上也变得很复杂。出于对各自利益充分考虑,企业管理部门一般不会及时提供自身财务信息,企业在作决策的过程中,也难以得到准确而又全面的财务信息。甚至企业内部存在着截留信息的状况,难以反映企业内部的真实信息,企业在整合信息、利用信息等方面是极为不利的。

(三)风险评估体制不完善

财务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能够清晰地认识企业在财务监管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同时要对企业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加以明确[1]。此外,现阶段仍有很多企业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健全起相应的风险评估体制来进行风险评估。财务管理风险评估体制能够对企业财务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只要发现存在越界行为,就能够及时管控好该行为,将损失降至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所以,企业财务缺少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企业的资金安全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还会让资金的正常运转受到影响。

二、信息化环境下做好财务监管的对策

(一)培养财务信息化管理人才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只有拥有更多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型人才,才能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所以,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要加大对现有财务人员商务知识、计算机知识的培训教育,极大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并不断对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更新与完善,从而更好地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构建集成共享的信息化平台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为让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者间融合的更好,针对企业外部客户、供应商等方面的情况能够及时作出反应。企业要充分发挥出财务信息管理软件作用,利用好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而为企业搭建起可靠的财务监管信息平台[2]。企业在信息化平台的支持下,各项财务信息能够更好的进行共享集成,这样企业在正常经营、制定决策等工作上也能够得到更完整的财务信息。因此,在搭建共享信息化平台后,可以对财务监管系统、业务流程等信息采集分析上进行融合,企业也才能尽快实行投资风险预警系统。这样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实时掌控企业财务运行状况,实现企业全面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

(三)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因为企业财务风险是必然存在着的,所以企业要提高对风险管控的重视程度,不断强化企业财务监管,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的风险监管体系。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三点:第一,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加以全面分析,对各类风险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以此形成比较健全的风险集成机制;第二,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各类性质、量化波动水平等进行分析,并作出最终的评估,确保能够尽快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第三,从企业财务特点出发,根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确保财务监管职责落实到具体人。

三、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监管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财务监管从职能监管逐渐向价值监管转变,企业财务信息共享范围不断扩展,财务信息更加及时、准确、全面,资金使用更加安全,“倍增器”作用更加明显,我们必须积极适应这种变化,才能真正实现企业财务监管效能的提升,为企业腾飞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撑。

篇(11)

(一)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1.树立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将Oracle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作为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以净资本指标为核心的网络化、一体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从而逐步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中心,与其他系统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公司管理信息决策支持体系。

2.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责任落实的组织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明确了总部及营业部各岗位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搭建、测试及切换等工作中的时间安排;明确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职责和任务,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积极协调以合理调整业务流程,保障了项目实施质量和进度。按照“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安排项目进度,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实践证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不仅在技术和设备,还包括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清晰的职责界定和团队协作等因素。

3.建立、完善财务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为使财务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得到完善,在实践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措施:(1)规范财务核算口径。制定统一的财务数据标准,保证汇总财务数据的质量。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期进行科学的统一规划,将全辖共用基础数据纳入总部统一管理,建立录入信息的交叉验证规则,保障数据输入标准化。通过控制不同职级的操作权限来满足公司层面和营业部层面对数据录入、采集的差别化管理。(2)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首先,重视操作人员技能培训。结合财务信息系统操作手册,对每个操作岗位的具体操作进行步骤讲解和演示,强调其中的风险点并创建了测试环境,方便员工进行培训和练习,有效地避免了因操作错误而带来的数据不准确的后果。其次,建立财务数据录入规范。针对不同的数据来源分别建立控制方法和规则。一方面通过财务信息系统的参数设置对录入内容加以验证,拒绝垃圾数据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内控制度,完善审批流程,由数据复核人员把关,保障财务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最后,加强数据分析及比对,确保信息质量。通过后期开发的财务信息系统数据核对模板,对财务信息系统相关数据及不同系统(如交易系统和监控系统)间的数据定期进行总量比对、结构比对及逻辑验证等,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3)确保数据录入的及时性。通过统一会计期的开启时间,明确数据录入、审批及报表生成等环节的时间要求,保障了业务处理的及时性,使经济事项及时在系统中体现。(4)重视系统二次开发,提升应用能力。在系统使用过程中,根据财务管理的需要先后开发了多种数据输入、输出方式,如ADI的资产输入与报表导出、Discover科目余额查询,总部与营业部对账模板、计提税金等报表,明显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开发了以财务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净资本监控系统。

4.健全财务管理信息化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设计、实施科学合理的应用控制是保障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步骤。(1)建立信息质量内控评估机制。证券行业对金融法律法规、政策变化的高度敏感性,以及监管部门对券商的合规监管不断加强,要求证券公司根据内、外部政策及自身业务的开展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估机制。由专人定期对数据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测试和验证,以确保系统内控设计、执行在战略管理目标对信息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始终有效。

(2)建立系统组织间及身份控制。总部、营业部及服务器之间均采用专线连接,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明确用户的岗位职责和权限。结合密码管理措施,使用户进入系统时必须输入自己的账号和口令,进入系统之后也只能使用其权责范围内的功能。同时,在划分岗位权责时,必须合理设计审批流程,将不相容的职务分离;通过身份识别,禁止非财务人员使用财务人员功能。(3)实施科学合理的应用控制。通过对输入数据的控制确保数据已经过审批;通过系统处理及数据文件控制使所有操作活动留有痕迹,设置审计线索以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操作;通过输出控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并保证数据的接触人员仅限于经授权人员,确保其安全性。

5.建立财务人员长效培训机制。

通过建立完善岗前、岗中培训制度,充分利用视频网络、财务论坛、专家面授等方式,组织财务人员素质及业务技能培训,积极构建学习型财务队伍。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对各层级用户的长效培训机制,才能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技能,从而从根本上提升财务信息质量。

(二)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效果

中信万通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着眼未来发展和管理需求,坚持以“低成本、低风险”为原则,从核算集中、信息集中、管理集中的需要出发,突出集权化管理,实现了标准化操作、流程控制、预算管理、决策支持、风险监控等多层次的需求。

1.为推行财务集中管理搭建平台。公司结合自身特点和未来发展创建的Oracle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资金的统一管理及运营、费用的统一审批及支付,整合财务岗位设置,为实现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有利于公司财务扁平化管理架构的形成。

2.提高财务信息汇集、处理效率。目前公司Oracle财务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技术架构,财务信息资源网页数据化,集信息处理、存储于同一服务器,改变了企业信息获取、收集和传递的方式,优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数据汇总及快速处理能力,降低了整体运行成本。

3.强化资金监管,推行全面预算。通过财务信息系统的构建转变了传统费用的审批模式,实现了跨区域的纵向审批。取消全辖三十多家营业部的当地开户银行,原留存资金全部上划总部,由公司总部网银系统统一对外支付,强化资金监管及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了对各业务线预算安排和执行情况的实时跟踪比对及差异分析,有利于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4.提升公司风险防范控制能力。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内实现公司总部对各营业部及各项业务的集中监控,提升了风险预警、防控能力;对外达到了监管部门合规监管的信息技术要求,从而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监管环境。

5.实现财务人员工作职能的转变。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使财务信息来源向业务领域延伸,生成集成化财务信息,有利于提高财务工作的标准化程度;财务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主要职责向财务分析、预算管理和完善内控制度等内容转变;参与、支持业务发展,促进了财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