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生考察材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张兴荣,章远庆.江西医学教育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
1.忽视基础知识的考察,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在以前应试教育背景下,传统历史考试侧重考察对史实的记忆,备受抨击,新课程改革后,极力扭转这种局面,更侧重对能力的考察。按道理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转变,但是从当前各地试卷命题看,却不难发现命题工作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份试卷看下来,从选择题到材料解析题,几乎题题都有材料,比如对材料的分析、归纳材料要点、对材料作出评论等,学生接触的几乎都是全新的信息,特别涉及古代史,很多文言文老师都未必完全明白,也许这样可以充分考察学生的材料阅读和提取信息能力,但是高中生毕竟水平有限,层次不一,对学习比较好的同学来说也许问题不大,但成绩差些的同学在这种考试下往往力不从心,也许付出更多努力,但是成绩似乎没能提上去,所以有些学生对历史望而生畏,感觉考非所学,严重打击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题型比较单一,不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现行的试卷结构基本上都是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且选择题的分值占有很大比例,材料分析题的答案也是很简练。语言简练固然也是个优点,但是学生的能力很难在这样的几道题当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利于检测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如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很多在历史学科方面很优秀的学生,也许他们的学科水平和能力就很难通过这样一份考卷中体现出来。
3.无法真正贯彻落实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教育目标
《历史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分为三个等级,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近几年的考试都很注重对学生第三个目标的考察,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体协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很难在试卷中得到考察。所以说教育目标无法得到真正贯彻。
二、 几点建议
1.适当增加些基础知识考察题,降低材料阅读难度,尽量减少学生阅读障碍
学习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知道祖国过去的兴衰荣辱,以史为鉴,以史明智,所以记住必要的历史基础知识是必须的,也是历史学习的一个基本能力。千万不要因为强调了能力而忽视了记忆,其实记忆力也是个很重要的能力。在美国,历史是社会学课程里最重要的学科,美国的历史考试当然会重视考察学生能力,但是它也很重视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比如美国11年级的试卷里就会有这样的题目:美国的第一任总统是:A 美国人 B 日本人 C 中国人 D 英国人;美国在第二次大战的时候,其中一个敌人是:A 外星人 B 火星人 C 日本人 D 中国人。再比如美国大学入学选拔的SAT 考试,也注重对历史知识的考测,如社会进化论与以下哪种观点联系最为紧密?( ) A、政府应该向社会下层成员予以帮助;B、社会中的竞争是自然的;C、革命是不可避免的;D、帝国主义的扩张会加重人民的经济压力;E、科技的发展将会减轻贫富差距(答案:B)。比我们的会考难度还要底,我们高考类似的题目几乎没有。适当增加基础知识的考察让学生心理有个缓冲,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此外,试卷中所用的材料几乎是全新的材料,学生在教材上是找不到的,特别是高考,基本上不会让你有见过的材料,当然考点不会脱离教材,这能充分检测学生的材料阅读、理解能力,提取信息能力。但是有时有些题目为了给材料而给材料,没有经过认真筛选,材料内容过多,材料意思晦涩难懂,尤其是文言文,有时老师未必能完全明白,这样的材料给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障碍,学生根本无法做题,这就失去了历史学科的考察意义,变成考语文了,所以,适当降低材料难度,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会更好的检测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2.可尝试增加写作题
在社会学课程中,写作题应该是最有利于考察学生各方面能力的。
首先,有利于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通过学生的阐述,教师可以轻而易举地判断学生对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了解和理解程度。只是看学生在材料解析题中只言片语的回答,有时不能考察出他对这个历史事件到底了解了没有。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里强调下,写作题并不是原来的简答题,简单考察一个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加上评论。写作题可以小论文的形式出现,选择有意义的知识点,或可联系现实进行命题,如“结合身边的生活和社会存在的问题,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理解。”为了做好这个论文,学生必须对中国古代宗法制的来龙去脉有深入了解,必须学会观察和思考身边的生活,思考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阅读相关的资料和文章,教师可以推荐,自己也可以去搜索,这样就自然而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了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现在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看书的时间,尤其是看课外书的时间太少,有写作题这种题型出现,那么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都要做好训练,要推荐相关的文献资料或者文章让学生去阅读,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既学习了相关知识,又能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前所述,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会去阅读相关的资料和文章,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他必须在众多的材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认识,比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效果更好。
关键词 综合性习题;题型变化多端;学习习惯;阅读能力;题型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102-01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向前推进,在各地区语文中考中,综合性学习题成了“家常菜”,但对于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却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这种题型确实考察的是学生的真功夫、硬实力,应试教育下那种语文教法无法应对这种题型了,忧的是这种题型“像雾像雨又像风”,总是让广大师生捉摸不定,疲于应对。顾名思义,从“综合性”这三字就可以看出这种题型富于变化,且难度很大。对“综合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了解:
一是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比较广泛、全面,这种题型一般提供几则材料考察学生的阅读概括、比较筛选、分析推理、拓展探究等能力;二是材料本身类别五花八门,有的材料具有地域色彩,如徐州就曾考过“汉文化”;有的材料具有时代印记,通常考察最近国内外发生的时事热点让学生探究;有的材料考察语文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各地都考“汉字的魅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还有材料之间就具有复杂的逻辑关系:有的互为因果,有的互为矛盾,有的个性、共性难分,有的以图表形式考察,等等;三是考察的题型角度千变万化。最常见的有材料探究类、设计策划类、活动调查类、口语交际类、语言运用类等一系列挑战性很强的题型。综合性学习题是难度大、分值高、学生怕老师忧,它就像一座难以跨越的大山拦在我们面前。但车到山前必有路,万物皆有定法,纵然你有三头六臂,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语文的特点以不变应万变去寻求破解之法。
一、要注重语文学习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1.在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诵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教师一定要把课本教材里的文章当做材料案例来解决,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质疑归纳,教师要学会放手,学生要学会放开。
2.要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少讲,学生勤讨论、交流、思考、归纳,并加强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怕上课时间不够,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总是越俎代庖,讲得唾沫星子满天飞,学生听得是昏昏欲睡,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
3.要重视社会实践课的开展。不要轻视社会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多学校开展社会实践课只是贴在墙上为防备督查,其实还是搞得应试教育那一套,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试想对社会一知半解只知闭门造车的读书郎们怎么应对综合性学习题?真正的中学生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家事、国事事事关心。
4.应培养学生广泛而又健康的兴趣爱好,这有助于学生成长为感情丰富的人。当下的学生们被各种作业“捆绑”在教室里,放学后又被各种辅导班、补习班束缚,根本谈不上兴趣爱好。
二、综合性学习题虽然变化多端,但有规律可循
1.根据材料综合运用语言的方式。这里出现的材料就相当于阅读里的文本,只是篇幅稍短小,所以其考察的还是阅读教学里的几个基本能力:概括、筛选、提炼、整合。教师只要抓住文本材料,认真阅读比较,抓住
关键词 和重要信息要素,完全可以游刃有余地去解决。以徐州市中考题为例,2009年:仔细阅读一段文字,从中选出四个最能体现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和文化底蕴的
关键词 (四字短语)和2010年: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主标题都是这种题型的具体表现。
2.专题综合性学习题。其实这就是个语文实践课程,要求学生能为一个个专题设计方案,这种题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形式主要有给“民间采风、传统节日、读书活动、热爱自然、绿色环保”等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活动方案,如徐州市2008年的中考题“学校开展‘魅力徐州’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以下两个板块的主题活动”。这种题型最让学生望而生畏,其实我们国家正在关注这些社会焦点问题,学校也正在开展这些积极、健康的社会实践课程,解决这种题型也不在话下。
3.材料探究题,这是最近几年最为活跃的题型。考察学生对单则或多则材料的结果或规律进行探究的能力,具体形式主要有根据材料探究原因或结果、探究发展趋势、归纳观点等,如徐州市2011年的中考题“‘给力’作为网络词语能够转正的原因有哪些?”2012年关于国民读书现状的探究,2013年对中外文化年意义的探究。
[作者简介]杨华(1976- ),女,山东济南人,江苏大学艺术学院装饰设计系,讲师,主要从事装饰设计专业教学、壁画研究与制作。(江苏 镇江 2120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58-03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是由多领域、多元化的不同专业相互交叉、渗透、纵横联系在一起的设计科学。①材料与工艺是装饰设计的物质基础和客观主体。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装饰设计中所涉及的材料及相关工艺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较强的装饰艺术创作设计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针对不同的设计目标进行合理的材料及工艺选择制作的能力。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材料与工艺的实践成了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形式,并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一、材料与工艺实践教学的现状
1.装饰设计专业学科定位模糊影响课程建设。这是一个影响实践教学的上层问题,也是一直困扰装饰设计艺术专业发展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出现萎缩甚至消失,但相关的教学资源,例如,师资队伍仍然存在,各高校根据现有资源进行重组建设。由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而来的装饰设计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却一直处于矛盾中。大部分院校将装饰设计艺术专业归并在设计学范畴,也有部分院校仍将它归置在艺术学范畴。问题在于设计艺术学有着很强的实用设计本质,设计主体明确。装饰艺术设计与其他设计专业相对比,设计对象范围广且模糊,设计内容不能明确地体现。再加上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课程涉及面广,要进行不同材料与工艺的实践,使之呈现杂而乱的表象,造成了装饰设计艺术专业一直处于学科建设的边缘,不被重视。不能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学科建设,配备师资和实验室,相关课程被拆分重组,甚至取消。专业建设远远滞后,甚至是处于停滞萎缩的状态。
2.新材料与工艺发展迅速,传统材料与工艺的实践仍是教学的主体。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各艺术门类飞速发展。装饰艺术是一门涉及众多材料工艺的学科,在各艺术门类相互交叉、多向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新材料和工艺不断被推出。艺术家不断探索创新,将新技术引入到装饰艺术设计实践中去。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教学涉及的材料与工艺基本以传统材料与工艺为主。在这方面,各院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师资、实验设备、材料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相对当代艺术家活跃的艺术实践,院校的实践教学发展迟缓,创新意识弱,对新材料和工艺的探索滞后。
二、建立科学的材料与工艺实践教学体系
科学的教学体系关系到学科的有效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它的建立是要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和目标。课程的建设是教学体系的最重要部分,围绕课程展开的实践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有力延伸。在这套体系中,课堂内的实践内容与课堂外的实践内容有效渗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材料与工艺专业的学习有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1.专业理论教学。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了解设计活动和设计风格的历史演变, 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从而更好地借鉴传统并汲取设计灵感,并打下扎实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实践的理论基础。相关的史论教学,是指艺术及设计历史和理论,分为艺术通史部分,如中外美术史、社会文化史;专类史部分,如工艺美术史、设计史;艺术和设计理论部分,如设计概论、美学、艺术哲学;材料与工艺理论部分,如材料艺术与工艺、材料艺术学。这四部分是一个阶梯式的理论教学部分,应遵循它们的科学性,有序地进行。我院的装饰设计专业的史论体系如下:中外美术史、工艺美术史、美学、材料艺术与工艺(按开设顺序排序)。
2.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在掌握一定了理论基础之后,学生对专业涉及的材料与工艺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加上一定的专业基础训练之后,有针对性的材料和工艺专业课程成为他们学习的重点。我院开设的课程包括“综合材料绘画”“纤维设计”“漆艺设计”“金属装饰设计”等。学生在课程中详尽地学习各种材料与工艺的知识,并进行设计制作。这部分课程是专业课程的重中之重,涉及多专业领域和学科。各个专业领域的装饰艺术设计, 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 既有共同的艺术设计规律, 又有不同的专业指向。在这部分艺术实践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除了进一步讲授相关史论知识和设计要点,还要进行实践操作的示范和详尽讲解。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市场调研,对材料与工艺有更直观和实际的掌握认识。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材料特性和工艺技巧,将其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而不是固守材料与工艺的本身,失去艺术探索的根本目的。
3.综合课程实践教学。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在涉及不同材料和工艺的专业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材料与工艺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实践经验。接下来是综合实践课程,实践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如“综合材料艺术”“装饰壁画”“装饰雕塑”“公共装饰艺术”。这些课程针对一定的载体(如壁画、雕塑),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选择合理的材料与工艺进行设计制作,从而有效地进一步巩固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这一阶段的学了要求学生进一步地掌握材料与工艺的审美特性,并将其融会贯通在作品中,还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将新的材料与工艺引入设计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综合课程实践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实验工作室的建设。工作室配套设备和人员的管理与建设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例如,实践材料的配备、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教辅人员的实践经验、实验室场地及配套设施等等方面(详细内容在文章第三部分有论述)。
4.实践考察与调研。校外的考察调研与校内专业课程的教学是渗透交叉进行的,两者在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要有效结合、相辅相成。课堂上的内容及时在实践考察中得到有益补充,考察调研的收获又能反馈在专业教学之中。以下是我院开设的考察课程。“专业认知实习”是结合课程进行的专业认识实习内容,例如在“木雕装饰设计”课程中穿插为期3~5天的木雕考察,以浙江东阳为实习考察基地。使学生深入工艺制作的第一线,真切的感受课程的知识要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促进实践教学的效果。而“漆艺”课程的专业认知实习则会到扬州进行专业认识学习。“民间艺术考察”是以传统民间工艺为考察内容的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之后,在综合课程实践教学之前。目的在于学生对单项专业课程有一定学习后,对考察目标会有综合的认识,便于之后的综合设计课程的教学。例如,我院建立的皖南民间美术考察基地,综合木雕、石雕、漆艺等实践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全面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的精华。“现代艺术考察”是以现代工艺和艺术为考察内容的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在所有课程之后,毕业设计之前,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现代艺术的魅力,开拓眼界,鼓励实践创新。实习基地建设,在以上的考察课程中,都建立相应的考察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建设是艺术设计学科重要的实践环节,基地的确定要经过周密的实地论证。通过与校外实习单位建立互动合作联系,资源共享,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实践运用,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5.科研项目实践。一是学生科研项目。大学生学术科研项目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都有针对学生的科研立项项目。大学生实践性科研立项,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践研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意识,使学生在科研项目中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设计竞赛、自主创业等其他实践的渠道中进行全面锻炼,从课堂之外获得实践体验,并从取得的成果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教师科研项目。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也是一位教师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师应该积极申请与教学相关的科研课题,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研究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前沿知识。鼓励教师以技术合作、技术转让等形式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并且在科研项目中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教师应该给学生在方法上提供有指导性的建议,使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从中得到更深的学习体会。三是校企联盟。将相关企业的设计部门引入校内,或者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双方在人力资源、场地设备、市场等方面资源共享,相互支持与合作。使学生在了解相关企业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校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使培养的学生在满足企事业所需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
三、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从科学的学科建设角度来分析面临的问题,及时建立解决方案,并积极有效地推行方案,是专业带头人义不容辞的职责。首先,加强艺术学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树立品牌与特色意识,是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②装饰设计专业面对众多的方向,必须要主次分明,抓住重点,建立有特色的专业发展方向,树立品牌专业。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其次,面对不同的矛盾问题要理性地分析,并分析整合问题的关键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一系列问题,为专业的实践教学铺平道路。实践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要面对课堂之外更多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归纳如下:
1.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实践性教学师资知识结构与教育职能部门的职称评定导向存在矛盾。装饰专业教师必须在专业领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一名具备一线实践经验的教师,必定要把精力花在设计的具体实施中,其知识结构也必然与实践紧密相连。但是实践成果却很难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体系中得到认可。实践教学岗位的教师的理论水平相对较弱,面对以学术论文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职称评定,两者的知识结构有着很强的差异。装饰专业教师要么放弃职称评定,从事专业实践;要么放弃专业实践,认真研究学术理论。无论哪种选择,对于教师和专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作为教育的相关职能部门,尊重各个学科的规律,制定不同的职称评定制度,是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发展各个学科,“一刀切”只能产生反作用,如同“拦路虎”一般限制着专业的发展。第二,实践性教学师资的进修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政策存在矛盾。鉴于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装饰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许多高校的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面对以实践为主的装饰专业教学,许多高学历教师却无法胜任一线教学岗位,急需进行专业的进修学习和实践锻炼。但是学校的人力资源部门的 “唯学历、唯文凭”的教师培养观念却很难适用于设计专业,在这样的教师培养模式下,专业教师读研读博的渠道是畅通的,但是问题在于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这样的人才完全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要。相反,教学急需的实践经验学习的道路却是坎坷的,因为这些实践单位没有学历和文凭, “学历与文凭”又成了教师进行实践研修的第二只“拦路虎”。学校从管理制度上进行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把实践水平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指标。
2.实验室建设。一是实验场地的建设。随着高校的扩招,生源的快速增长,相关的配套设施却不能及时跟进。材料与工艺的实践需要一定的实验空间,各门实践课程所需配备也各不相同,例如“漆艺”课程,在胎板制作、髹涂研磨、彩绘镶嵌的过程中需要各不相同的专用实验室,室内要配备换气吸尘设施,用水便利。工作环境封闭、清洁、没有灰尘。而“金属装饰设计”课程实验室则要求空间大,区域划分合理,设备布局合理,用电便利安全。二是设备的维护与更新。装饰专业实践的设备使用损耗率高,相应的管理和维护跟不上就会影响教学,往往因为一个钻头的缺失导致一堂课无法顺利进行。例如“金属装饰设计”课程中,众多的电焊机、电动工具,及配套的磨片、钻头、焊条等易耗品都要及时维护和更新。实际管理中,复杂冗长的设备购买和维护报修制度,影响了维护和更新的效率。简化手续,务实操作才是管理之道。三是人力资源的配备。除了硬件设施的配套,相关实验的管理人员,如技师、管理员的配套服务也显得尤为重要。一名好的技师可以胜任实践的任何一环技术环节,以丰富的经验弥补专业教师在技术实践环节的不足。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责任心可以保障教学各环节顺利进行。
3.材料库建设。为了实践教学更顺利地进行,应建立配套的完整齐全的材料库。材料库可大可小,小的材料库起到材料和工艺的展示作用,除了材料的样本外,还应该把相关的信息一同展示,例如生产厂家、购买渠道、优劣对比、应用实例。这些展示便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材料和了解材料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大的材料库除了具备以上的功能,还是一个材料仓库,学校可以大批购进相关材料和工具,便于学生使用,因为很多装饰专业涉及的材料和工具,市场的保有量很低,小批量地购买存在一定困难,且成本很高。
4.新材料与工艺的引入。传统材料和工艺在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相关的资源配套比较齐全,管理经验也丰富,教学进行起来得心应手。而新材料与工艺则缺乏有效途径进入高校的实践训练,在课程设置和管理机制上缺乏对新材料与工艺的有力支持。如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师生进行新材料的实践,对引进新型材料与工艺的教师进行一定奖励。
四、结语
以上阐述的建立科学的材料与工艺实践教学体系的观点,是从实践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总结而来。科学的教学体系,最终的实现与完善都需要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从尊重学科发展特点的角度出发,给予专业建设和改革更广阔的空间。
观察课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描述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获取丰富、具体的自然知识,达到培养他们观察、分 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目的。小学自然教材中,低年级的《看一看》、《你怎么知道》、《各种各样的叶》、 《蜗牛》、《金鱼》、《天气》和中年级的《怎样认识物体--水》、《植物的叶》、《植物的茎》、《太阳 和影子》、《青蛙和蟾蜍》等都属于观察课。
复式班的观察课教学,一般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一)动:明确观察目的,提示观察方法和观察重点。教学开始由教师告诉学生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 ,然后出示小黑板说明观察的步骤和方法并指明观察重点。如上九义教材第四册《蜗牛》一课时,观察方法应 是:①观察蜗牛身体上长着什么?②仔细地看蜗牛各部分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观察重点)③用手摸一摸 蜗牛各部分有什么感觉?④蜗牛怎样爬?⑤蜗牛吃什么?(用菜叶、树叶、食物等分别试一试。)
(二)静:学生分组或个人独立观察。这一步骤要给学生比较长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和板书的要 求认真地进行观察。
(三)动:1.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详细、具体地描述出来,交流观察印象。2.教 师小结。突出重点,系统小结,讲解通过观察应该明确的问题。3.布置作业,提出进一步观察的问题或自学 要求。
(四)静:自动作业,把观察后的结论抄写在作业本或观察记录本上。
二、实验课
实验课是以简单科学实验为主的自然课,它一般是先通过师生的实验,反复再现某种现象,同时进行观察 ,从中发现问题,引起讨论和研究,然后概括结论,最后又用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在亲自实验过程中获取知 识。在小学低年级自然教材中《磁铁游戏》、《沉和浮》、《影子》、《镜子》等和中年级自然教材中《怎样 认识物体--空气》、《热胀冷缩》、《物体的运动》、《人的消化》、《磁铁》等课,都属于实验课型。
复式班自然实验课的教学,一般有这样几个环节。
(一)动:明确实验目的,讲解演示实验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开始实验前,教师应详细告诉学生本 堂课要做什么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尤其要交待清楚是观察某种现象,还是验证某种假设。
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二册《沉和浮》一课实验前,教师要告诉学生实验时要把各种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水 中,放一个,观察一个,记录一个,不能把一堆东西一下子全放入水中。
(二)静:学生分组实验。
(三)动: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2.用讨论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3.教师小结,讲解通过实 验应该明确什么问题,肯定学生实验的成果或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实验。
三、技能训练课
技能训练课是让学生在课内外实践活动中亲自动手,获得必要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各种技能的一种课型 。在小学自然教材中,属于技能训练课型的有:《种大蒜》、《种花》、《叶画》、《各种各样的种子》、《 制作叶的标本》、《种向日葵》、《养蚕》等课。
在小学阶段,技能训练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栽培、饲养、制作等技能。在复式班可把低、中年级相近的教学 内容统一组合在一节中采用合--分--合的结构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以高带 低的作用。如低年级《叶画》和中年级《制作叶的标本》这两课就可以安排在同一节课,其教学程序可以这样 安排:
(一)合动(4分钟):教师展示做好的叶的标本和叶画,激发学习兴趣并提示中年级学生注意制作标本 的程序。
(二)分(15分钟+15分钟):低年级先“动”后“静”。“动”时教师示范拼叶画的方法和要求, “静”时让学生用采集来的叶拼摆叶画并用胶水贴在纸上。
中年级:先“静”后“动”。“静”时学生用压制好的叶按要求制作标本。“动”时教师予以检查和指导 。
(三)合动(10分钟):各年级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评价作品;教师总结,并选出优秀作品 给予鼓励。
这类课型还可以和另一个年级的语文或数学课搭配,利用学生有较长实际操作的自动作业时间,去突破另 一个年级的教学重点。
四、科学考察课
考察是人们为着一定的目的,到自然界中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科学考察课就是以此为主 要教学方法的课型。其基本教学模式是:现场考察--取样分析--共同研究--作出结论。小学自然教材中 ,《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怎样认识物体--土壤》、《水·土·植物· 人》、《空气的污染和保护》、《土壤的保护和改良》等课都属于这类课型。
这类课型的教学因需到室外考察取样,在复式班较好的做法之一,就是把各年级有关的教学内容统一在一 起进行,也可结合春游、秋游或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上考察课,应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
(一)做好考察前准备。使学生明确考察目的,向学生传授考察的方法,提出考察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61-02
一、历史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及其作用
历史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指在历史学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为配合与促进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设置的相关教学内容,包括历史学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安排的实践教学、教育实习、历史考察及专业论文写作等各项教学内容。
1.理论课内的实践教学
理论课内的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历史学专业理论认识的深化和对专业知识特别是方法、技巧的掌握以及历史学教育专业化的养成,并有助于学生各种实践能力的提高。
首先,在历史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史料解析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研读史料能给学生补充对历史更直观、更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空间,在对史料的分析过程中,逐步达到启迪学生的理论思维和认识历史发展的深层问题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深化。
其次,改革历史学教学论等课程,强化教学技能训练。“历史学教学论”和“中学教材分析与微格教学”这两门课程是培养历史学教育专业学生从教能力的必修课。对这两门课程进行一定改革,可以压缩理论课讲授时间,挤出五分之二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授课环节的单项训练。将中学历史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熟悉和分析研究,进行备课、制作课件、试讲和说课等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同学之间互评,教师对其逐一点评并指导。对每位学生的讲课进行微格锻炼和分析,使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得以锤炼,让他们领会课改精神,使其从教技能得到切实训练提高,为其进入教育实习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做好知识与能力的储备。
2.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师范学生到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
教育实习过程是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各种能力升华的过程。组织好教育实习,对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其实践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教育实习,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以培养和锻炼其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实习是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走上教师岗位、成为合格的历史教师的重要实践活动。
3.历史考察
历史考察是校外实践教学,指历史专业的师生对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以及文物进行观察与调查的实践教学活动,其目的是感知和收集史实材料,更深刻地认识历史。通过对重要的历史文物、古迹和民俗等的实地考察,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物证历史的能力。这种活动能弥补理论文献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具体和生动的历史感性材料,使间接的历史知识变为学生可以想象、体验的具体知识而易于掌握。
历史考察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进行周密筹划,将考察计划、考察的重点内容以及考察报告的要求等在考察前向学生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查阅考察对象的背景材料,做好资料及物质准备。考察时请专业人士讲解,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或拍照,回校后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在老师指导下,写出考察报告。
在考察中收集历史材料很重要,考察使学生获得大量
感性材料,但历史材料的收集只是手段,目的是对历史的认识。所以历史考察的成果不仅应该体现在所收集材料的质量上,更应该体现在用收集到的材料来说明或理解历史问题上。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理解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就是历史学应用人才能力提高的过程。
4.专业论文写作
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创新、独立思考及有特色地进行教学设计等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作为培养历史教师的历史学教育专业,应该与时俱进,深入分析专业发展的趋势,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创新等方面能力的训练,以培养符合时展需求的中学历史教师。
撰写专业论文的过程是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任务书、开题报告和撰写论文,使学生深刻了解历史研究过程,掌握搜集资料、整理和利用史料、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运用观察和调查等方法。学生通过撰写专业论文,训练了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功,培养了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撰写专业论文是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历史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一次系统、全面的实践机会。
撰写专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首先,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搜集资料和调研、接触实际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印证学过的书本知识,也可以学到许多课堂学不到的新知识。此外,学生在专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的某一侧面和专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会对培养学习志趣、为今后确定专业研究方向大有裨益。通过专业论文写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意识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1.强化实践教学理念,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历史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实践能力以及知识与技能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时,要强化“注重应用,培养能力,开拓思维,提高素质”的实践教学理念。
要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实行大学教务处、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明确实践教学的各项管理职责。在工作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分散管理的制度。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是指大学教务处全面负责实践教学规程等原则性制度建设;学院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决策力度,保证实践教学经费使用,负责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管理工作;系(教研室)负责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制定各项实践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实施细则、教学计划和实践(实习)手册等教学管理文件。分散管理即在实践教学计划的安排和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面,实行由系、教研室负责的分散管理模式。
2.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对实践教学的构成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改革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手段,以加强学生能力提高为核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增加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指导思想,构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史料解析为辅的理论教学平台、以教师与学生互动为主的历史教学论与微格教学课程平台、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的历史教育实习实践平台和以检验理论教学与发展学生能力相结合的专业考察平台,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素质
要实现历史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规划的目标,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应该让教学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要建立一套包括实践教学和科研与管理等几个方面在内的岗位工作量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办法、新手段,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与实效。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是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生职业生涯需要的前提,是历史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大学都应对其给予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0(6).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对于电类学生英语能力,特别是在专业领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电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成为一个研究热点[1][2][3][4]。在专业英语技能中,阅读教学是相关教学的重点和基础。但是,常年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更为强调学生对英文材料语言、文字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技术材料其技术内涵的特征。这样的教学与实际工程实践对学生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存在差距。因此,可以考虑引入真实性评价进行相关教学。真实性评价是一种要求学生通过完成真实任务来展示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技能的运用能力的评价方式。真实性评价的关注点是学生能够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显然,真实性评价更关注的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主要是采用接近今后专业技术领域碰到的真实英文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教学。那么在这样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显然需要按真实环境的要求进行评价。所以,进行真实性评价标准的研究是对电类英语阅读教学真实性评价的基础。
1. 电类专业英语阅读教学要求的变化
在国际工程教育的潮流中,工程认证逐渐成为工程高等教育的主流。我国于2006年开始进行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在我国工科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而且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这些都是以专业英语材料的阅读能力为要求的。
另一方面,所谓的电类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中称为“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主要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光电信息工程、自动化等专业。这些专业具有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如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蓝牙的无线通信技术逐渐成为相关专业不可回避的技术问题。相应的,由于技术更新,专业英语阅读材料也会出现这样的更新。
所以,对于电类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的专业词汇积累,而是一种应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进行专业交流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尽量按工程实践中的要求进行相关教学,而相应的评价标准也应体现今后工程实践的要求。
2.真实性评价标准的制定原则
根据尽量接近真实工程实践要求的原则,在电类专业英语阅读教学真实性评价标准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评价标准的考察点必须是明确的。在真实性评价中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希望学生展现能够完成什么样的工作。这就是说,评价不是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而是通过阅读能够做什么工作。这样前提下,必须考虑学生通过英文专业材料的阅读能够完成什么工作,考察标准中考察点相对要扩宽。对于很多学生,可能通过阅读知道、了解了一些知识,但是无法将其运用的工作中,或者对工作帮助不大,那么这样的阅读在传统评价标准中可能由于重点评价学生知道什么而给出较高的评分,这在真实性评价中是可以避免的。
标准必须是能进行量化的。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量化评价。例如,按真实性评价的观念,考察学生阅读英文说明书的标准就是学生是否能够使用相应的设备。考察内容中虽然包括对说明书的理解,但是重点在怎么使用设备上。那么对于同样开动设备的学生,要根据使用设备的不同程度进行相关量化评价,不能仅以会用和不会用进行简单的定性评价。
可考虑提供一些样例作为标准的一部分。在英文专业文献阅读中,考察评价学生通过英文材料阅读后应用相关技术的能力中,可以考虑对学生使用技术的不同程度给出一些样例作为评价的参考。
3.真实性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
在电类专业英语阅读教学的真实性评价中,结合教学实践,在评价内容中可以考虑以下四个内容。
首先是语篇目标的理解。也就是对于整个专业英文材料在工程实践中有何应用有个明确的了解。如在实践中,对于产品说明书与产品广告能够有较好的认识。在使用设备时使用产品说明书和在选择、购置设备时使用产品说明书,阅读的重点也不一致。学生在专业英语阅读中,是否对语篇的目的有准确的把握是评价标准中需要考虑的首要内容。
其次是对语篇特征的关注。在整个阅读材料中,哪些是主要的特征点。学生是否足够关注。如在对一些芯片的技术材料中,有的学生英语基础好,能够对整篇文字进行翻译,但是哪些技术信息是对系统开发有用的却无法准确捕捉到,这就是一种缺乏对语篇特征信息关注的体现。
再次是对语篇信息的应用。在真实性评价中由于以真实工程实践为标准进行评价,那么在对于专业英语阅读,在工程实践中主要就是对语篇信息的应用。阅读材料前和阅读材料后,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是否有区别,是否能够运用相关信息完成一定的任务是真实性评价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
最后是语篇信息的评价。在工程实践中,英文材料的使用上除了接受相关信息外还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相应的评价。除了口头评价还包括书面评价。这在进口设备的调试、安装中尤为重要。通常的情况是,专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一些英文技术文献,就要对供应商提供的技术材料提出一些补充要求。因此,学生是否具备对相关语篇信息是否足够,是否满足技术要求的判断也是真实性评价必须考虑的内容。
4.小结
针对电类专业真实性评价标准,在介绍了电类专业对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后,从评价标准考察点必须明确、标准必须是能进行量化的、可考虑提供一些样例三方面分析了真实性评价标准的制定原则,提出了语篇目标的理解、对语篇特征的关注、对语篇信息的应用、语篇信息的评价四个评价内容,这为在电类专业英语阅读教学开展真实性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隋传国. 电专业英语教学初探[J].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7(4).
[2]姚薇. 电气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索[J]. 科技资讯,2009(33).
[3]沈姗姗. 面向电类专业的《电子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6).
[4]孙静, 张伟.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电类《专业英语》课程中的应用[J]. 科技视界,2012(29).
基金项目: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本条标准的第一个要求是“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以某一地区为案例学会分析描述地区的位置、范围。完成的方法是“运用地图”,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提取信息的能力。本条标准的第二个要求是“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是对第一个要求的总结和深化。要在前一要求基础上,利用读图归纳综合的方法,让学生认识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提取信息、归纳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本条标准是“极地地区”的专项内容。标准的第一个要求是“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三方面,而这种特殊的自然特征又形成了冰天雪地的自然景观,探究原因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让学生认识两极地区这种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培养及能力要求的落实,也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本条标准的第二个要求是“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是对第一个要求的阐释。因为两极地区特殊的位置形成了特殊环境,而特殊环境又造就富有特色的资源,加之人迹罕至,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而人类的考察活动又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互相联系成为一体。利用相关的图文资料归纳分析这些问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利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初步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在空白图上正确填出南极洲濒临的三大洋和相临较近的大洲、北冰洋周围的大洲、目前我国四个极地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和名称;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明确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引导学生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环境差异,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自然环境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以及我国在极地建立科考站进行科学考察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对极地有关知识的了解,认识保护极地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
三、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由“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目组成,通过“寒冷”这条主线贯穿整体:两极的地理位置决定其气候严寒,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均为冰雪覆盖的地区,因而形成冰川、极地动物等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同时两极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第一目“独特的自然环境”:由五段正文、五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三个“活动”组成,介绍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与生物资源,重点突出南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的气候特征,而在图10.1和图10.2两幅极地投影图上判断方向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辅以图10.1和图10.2介绍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状况,通过“活动1”的读图活动加深对两极地区海陆位置与相对位置的掌握;利用第二、三段正文辅以阅读材料“南极地区的大风”突出南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的气候特征,教材用“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这些形象化的比喻高度概括了南极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材第四段正文介绍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活动2”比较两极地区气温的差异;利用第五段正文辅以图10.3和图10.4两幅图片介绍两极地区寒冷环境下的生物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寒冷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最后利用“活动3”引导学生总结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差异。
第二目“科学考察的宝地”:由三段正文、四幅图片、两个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人类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以及进行科考的原因。从逻辑关系上看,本目内容既是上一目的结果,也是下一目的原因。教材首先通过第一段正文概括说明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利用阅读材料“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了解我国在两极建设的四个科考站,同时点明南极的三个科考站建设时间都在2月,利用“活动1”引发学生思考南极地区“极昼”现象带来的具体影响。教材利用第二段正文点明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解释人类进行南极科考的原因。利用图10.6帮助学生简明地了解极地科考的基本过程,进而结合“活动2”秦大河的一段话加深对极地科考意义的理解。阅读材料“穿越南极”则具体阐述了1989―1990年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的活动,不仅加深学生对南极地区恶劣环境的印象,更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畏艰难险阻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最后,通过第三段正文结合图10.8和图10.9介绍对北极地区科考的意义及科考状况。利用“活动3”识记我国在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理解北极科考的意义。
第三目“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是上一目内容的延伸和深化,由三段正文、两个阅读材料和“活动”组成,介绍极地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阅读材料“日本猎捕鲸”说明南极地区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图10.10点明北极地区的环境危机,从而引出对极地地区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通过第三段正文介绍极地地区主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国际合作(如《南极条约》的签订和《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的制定),通过阅读材料“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介绍个人行为对极地环境保护的意义。“活动”从两幅公益海报入手,通过具体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演讲,在行动中形成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本节知识网络如图1。
[图1]
四、图表利用
本章教材配备了11幅各类地理图像,给学生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极地科考与保护搭建了合适的平台。教师应充分利用相关图表,恰当设问并引导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具体的地图类型、序号、名称及应用详见表1。
五、活动建议
本章教材共安排三组活动计7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一、开发的必要准备
1、初步列出参考性的乡土地理资源类型结构清单,即要开发哪些地理课程资源
其一、可以按照地理学科的体系结构,从沙坡头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要素入手,探究沙坡头区位置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河流、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概况,还有沙坡头区行政区划的演变、三大产业发展、交通变化、文化教育、以及人口与城市化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发和整理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清单。
其二、通读和解读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内容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事先归纳和整理出初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可以联系乡土地理教学的活动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需求,列出需开发的乡土地理资源清单,包括可以用乡土地理替换的案例、时事热点等。
2、进行学科内的分工协作
部分乡土资源可从网络、报刊、以及一些资料上搜索和整理出来,但更详细的数据和资料,需通过深入各种相应机构,如:政府部门、地理科普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社区、工厂、以及自然界等。通过开展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各种途径收集获得,而初步获取的原始资料不一定适用于课堂教学,需加工和处理成能常用于课堂教学的文字材料、数字表格、电子地图、各种图表(非地图)、探究活动设计等。从原始资料的获取到资源库的建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须发挥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的力量集体开发,进行分工协作。依据分工可以建立:社会、人口、历史文化教育组、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组、经济建设组、环境保护组、信息技术组(负责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和地理课程资源库建设技术)等。每个组把收集到的材料整理成一定格式的文字材料、数字表格、电子地图、各种图表(非地图)、探究活动设计等录入计算机,并归集到信息技术组处理,形成资源库。
3、教师要先熟悉所在地的乡土地理
本区有一部分的教师是外乡人士,对所在地的地理知识缺乏了解,即使是本土教师,平时缺乏研究和收集,对本土的地理知识也只是略知一点。因此必须组织地理老师尽快熟悉乡土地理,尽可能地收集乡土各方面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加深对乡土地理知识的认识。
二、开发的主要策略
1、开展老师的调研实践活动
不同组别的老师在分工之后,可以有所侧重地从网络、报刊、图书馆等搜索和整理出很多有用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也可通过多种途径开展调查、访谈、实地考察、探究活动获得详细资料。其中,通过集体考察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实践考察的效率。例如,在学科教研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科老师的实地考察活动,深入到工厂、农田、果园、沙漠、旅游区等生产第一线参观考察、听介绍,也可深入到山川河流自然环境中考察探究,在考察的同时,老师之间进行交流探讨,进行资源共享,提高了考察的效率。曾经组织老师参观考察过大麦地岩画、长城遗迹、腾格里沙漠麦草方格、沙坡头旅游景区、沙坡头旅游景区展览馆、沙坡头旅游景区沙生植物园、现代农业科技园、工业园区、地震局防震减灾展示厅地理园、气象局等。老师们感觉很有必要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在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使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也听到和看到了一些资料上没有的景观和现象。
2、开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结合所在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特点,结合不同年段的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心智特征,设计一些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扩大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来源渠道。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教材,在教学中,从地理的要素着手,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各种主题的乡土地理问题。如:关于疆域和人口部分可以布置学生探究“沙坡头区行政区划的演变历史,沙坡头区在人口、教育、文化发展方面的概况;关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部分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沙坡头区的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自然资源部分可以布置学生探究“沙坡头区有那些比较突出的资源?沙坡头区土地资源有那些利用类型?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你发现有那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还可以探究:“沙坡头区的旅游、交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沙坡头区的环境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等。但要注意提供给初中学生探究的问题不宜设置过大,设置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只要收集到的乡土地理资料全面就行。
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给予方法和技术上的指导,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若干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的一般程序是:
(1)从选择题看:1~3题及第5题都是非常基础的内容。如,选择题第1题,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有关概念及特点等;第2题主要考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及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第3题主要考察物质跨膜运输中主动运输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等;第5题考察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群落的丰富度、能量流动等。
(2)从简答题看:29题、30题、32题等考察的知识点和设置的问题,除了个别空稍微难一点,其余都是非常基础的。如,29题考查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实验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检测、有机物的相互关系、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等相关基础知识;30题考查了通过血糖调节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基础知识;32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恢复力稳定性和演替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恢复力稳定性等概念的理解能力等。
2. 注重能力的考查是高考永恒的主题。
(1)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察。先从选择题看;如第5题,虽然从知识点分析考的是基础知识,但从内容看综合性很强,从种群密度的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到群落丰富度,再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等等。
再从非选择题看:如30题所考察的知识点跨度大、综合性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必修一第四章的内容,而血糖调节是必修三第四章的内容,通过葡萄糖进入血液再进入组织细胞引起血糖浓度的变化把两处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道考题上,很好地测试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尤其是选做题,更是综合性考察,过去的选做题(40题)一般来说只考一个章节,如2012年40题就是考查的是基因工程内容,但今年的选做题(40题)考察了专题一的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同时还考查了专题3的胚胎工程,综合性强。
(2)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如,选择题第6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要正确地理解题意,如果能够把握题目的关键词“验证”,即要求学生回答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时,下列因素对实验影响最小的是什么。
又如,非选择题第31题,一对相对性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果学生有较强理解题意能力,正确地理解“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和“偶然发现一只白花植株”的含义,就能正确写出第一题的答案。
(3)注重考查了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如,选择题的第6题,考查了学生实验材料对实验影响的分析能力,又如第29题考查了设计实验探究思路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根据实验思路正确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能力。
(4)注重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如,选择题第4题、要能读懂四幅图,第一副是逆转录图解,后三幅是曲线图,学生要从四幅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才能选取正确的答案。又如32题,题干主要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要能够分析表格的内容从中获取正确的信息,才能正确地回答第二问“恢复力最强的和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什么”,以及第三问“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动物的分层现象将为怎样”。
二、对高三复习新突破的几点建议
1. 让学生自己动手夯实基础知识。第一轮复习要沉下来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没有扎实的基础,能力培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的基本内容已经在上新课时学习了一遍。如果还是像上新课一样的教法,恐怕学生认为炒冷饭,有厌倦情绪,影响复习的质量,因此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夯实基础知识,不仅让学生自己填写学案,整理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整理每节、每章的概念图,同时对概念图进行评比,激发整理基础知识的积极性。
2. 让学生写考题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所谓理解能力,就是要求学生正确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准确地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正确地审题,对题目做出合理的解释、推理,得到正确的答案。过去的理解能力培养局限于做考题训练,学生考后,老师评将试卷,不能激励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做罢考题后,老师先不讲,让学生对答案后,针对错题进行分析,内容包括该题所考的知识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自己理解的误区、今后学习改进措施等,长期坚持,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3. 指导学生把握实验探究的8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首先,复习时要给学生总结出实验探究考题,一般包括的8个环节:目的、原理、材料用具、预测、步骤、结果、分析、结论。
实验(探究)目的是实验探究的方向,是解决探究内问题的指南,必须搞清楚实验探究的目的是什么;实验探究的原理是实验探究的理论根据和方法,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还是做实验探究考题必须理解实验探究原理,这是做考题的关键;实验探究的材料用具是实验探究的媒介,从实验材料用具中可以找出设计实验步骤的信息;预测主要是用在探究性试验中,预测的结果要与目的相呼应;实验探究的步骤是实验探究8个环节的核心,要学生掌握变量控制的方法,采用科学的观测指标,依据实验的目的、原理几材料用具,写出正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即为实验的现象,(如果在实验室做实验应有9个环节,即在实验结果出来之前还要进行实验),一般实验结果应与实验预测相对照,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要准确;实验分析是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实验结果,当然也对不能产生预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是实验结论即该实验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说实验结论是对实验目的的印证,特别要引导学生区分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前者是实验现象,后者是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
在中考复习中,教师一定要突出听力、注重双基、加大阅读理解、增强词汇和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复习,能够在头脑中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对已学会的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对未学会的知识查漏补缺,达到学会。我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实践,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
1. 紧扣教材,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中考的考察不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教材,教材是命题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材,以教材为依据,这样才能够做到有备无患。教师在以教材为中心的复习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熟练单词和短语的含义。我们都知道,单词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基础,它就像是盖房子需要的砖瓦一样,如果没有这些单词作为基础,学生的英语成绩是不可能提高的。各种题型,不论考察的是什么,都需要学生把试题先读懂,而这些都是建立在一定量的单词的基础之上的。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听写、背诵、练习等多种方式,多学生进行考察,让学生能够达到滚瓜烂熟的地步,这样学生在应用的时候才可能灵活自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单词的记忆后,他们会发现他们的英语会有明显的进步,因为他们可以看得懂每一句话的意思和每一个短语的意思了,也了解了一些常用的搭配。例如feel like后面要用doing 的形式,would like 后面却要用to do的形式。学生掌握了这些后,做题对于他们来说就是“a piece of cake”。
2.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
其中初中的英语知识并不是很多,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后,就要帮助学生理清语法结构,让学生在大脑中有一个清晰地知识框架。初中我们常考察的语法知识也就是名词、代词、冠词、不定冠词、数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还有一些简单的从句。只要学生知道了这些,当他们看到题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分析一下,这道题到底考察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词的特殊用法来进行分析,让学生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要知道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才会有备无患。
3. 研究题型,精讲精练,有的放矢
每年的中考都在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中,考试的主题思想还是不变的,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多研究考试题型和历年的考试科目。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比较和分析,总结出常考点和次要点,让学生学习的时候能够分清主次,有重点地进行复习。教师也可以把历年的考试试题进行筛选,挑出典型的试题,让学生能够把握好出题的重点。这样经常地、反复地练习,可以让学生更熟悉考试题型和考点,不论试题怎么变化都能够应对自如了。同时教师在给学生进行讲解的时候,还要讲关键,讲规律,讲思路,讲技巧,讲方法。用较少的时间覆盖尽可能多的知识,由“点”到“面”,纵横交错,大幅度进行串联,把孤立的、零散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精讲并不等于少讲,在精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重难点,注重自己所讲的知识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对精讲和精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归纳总结,从中发现问题的异同,归纳出普遍性,从而真正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达到很好的讲练效果。
4. 精选材料,加强阅读,促进书面表达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一些方面的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见多识广。教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需要的材料,要注意材料的难度、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关注材料的宽度,可涉及历史、科普、天文、人文趣事等各方面。让学生通过广泛地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技巧,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和英语的地道表达,也让学生在书面表达的时候有话可说,把他们曾经看到的故事写下来,或是地道的英语用法用出来,展现他们的英语实力。
5.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