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12-16 04:59:4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97-01

1 充分认识形势政策课程建设作用

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作用,是加强高校该课程建设的关键。作为一名从事此教学的老师,务必要明了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要作用,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改革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及时代背景,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国内外形势,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正确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介于此,我们可以看出,高等院校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时其他马列理论课程无法比拟的,无法取代的。而且,对学生进行马列的理论知识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但是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教学就并不如此,它可以建立是当下实效的基础上,该课程老师讲解的主要内容,也是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比如我党的“十”以及“两会”。

当下有很多的高等院校都没有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对此类课程缺乏科学的认知,部分高校不能很到位地理解形势与政策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壮大,在校大学生基本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这对高校的领导来说,更是有必要开设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无形当中也减弱了该课程的教育投入,图书资料以及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时学分等都缺乏必要的投入,造成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教学处于一个自生自灭的状态。目前某些高校还存在此类情况,那就是高校领导“迷信”知名专家,他们认为只要遇到一些重大事情,请相关知名的专家或者领导进行几次讲座就行了,没有必要大费周折地搞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计划。上述只是问题的一个量化,如果这些糊涂认识不改变,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就难以得到发展和提升。

2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分工

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虽然名称上区别与思想品德类的课程,但是究其实质,还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高校的形势与政策的授课形式丰富多彩,与之有关的管理部门众多,该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也是与时俱进,追随时代步伐。因为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内容具有实效性,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期待上此课程,但由于受教育的学生面大,连续开设时间长,教学内容变化快,师资队伍成份特殊,所以我们又不能把它和一般课程一样看待,因此增加了该类课程的教学难度。

在教学管理上,形势与政策至少要涉及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思想品德教研室以及各系(学院)党团总支、行政等部门。众多的部门之间要明确分工,密切合作,形成一个管理有力的合作局面,这样才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反之,若各个部门之间互相“踢皮球”,就会使得该课程教学出现效果低,流于形式等现象。

全国各大高校的党委要树立重要的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观念,分工明确,建立一个有序的教学网络,优化内部不合理的成分。另外负责高校日常教学管理的部门应该与其他部门之间积极协调,使得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步调一致。作为高等院校的意识形态以及形势教育的主观部门——党委宣传部应该对全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统一规划,并定期的举办一些有关形势政策的讲座或者报告大会,充实形势与政策,弥补课堂教学上的不足。当然,各高校之间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实行的方式也不一样。总而言之,各大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管理合力,把这门课落到实处即可。

3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拓宽教学内容

当下的各大高校的课堂上都具备了最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形势与政策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于此类设备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比如笔者在这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上,就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我党“十”以及“两会”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有了深入的了解,笔者再对学生进行详细解读,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了我国的方针政策。

对于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很多的老师感到茫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尺度或者教材,反而有点无从下手。为此笔者经过总结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将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与马列等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的课堂上,形势与政策的老师可以在动态解读时事政治的基础上,进行形势观教育;(2)将形势与政策教学与爱国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专题教学;(3)历来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都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因为形势与政策的老师要实现两者的结合,把大学生关系国家大事,关系时事政治的爱国主义心情转化为学习好专业知识上,读书报国。

4 结语

作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时俱进地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质量,增强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是时效性,务必要以规范教学课程为基础,立足实际,立足我国现实国情,创新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的教育与教学方法,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积极进取,不断探索。引导大学生对我国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该课程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使学生准确理解国家方针政策,正确看待热点事件。因此,该课程对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心,统一认识,坚定立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是未来教师的摇篮,鉴于师范生未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高等师范院校除了对师范生进行师范教育以及教学技能培养外,更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师范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但相对于其他思政类主干课程,该课程在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成效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1.1 课程重设置轻管理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已成为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虽然高校对该课程建设予以高度重视,但大多仅局限于课程开设和教学要求方面的文件规定,具体的教学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高等师范院校更多重视的是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师范技能的培养,对于形势与政策之类的公共课投入不足,课程所需的教学场所、设备、经费等不能满足日常的教学需求,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主管部门不固定,职责不清,管理混乱,课时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1.2 缺乏重视,课程被边缘化现象严重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学生最看重的是专业课程学习,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专业学习以及职业技能方面,热衷过级和考证。认为该课程是党的“颂歌”课,是假大空的说教,课程内容对自己的学业和就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把其当做“副科”,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普遍,即便是正常上课,部分学生也在浏览手机、看课外书、做专业课作业等。学生的漠视,削弱了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1.3 师资匮乏,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没有固定的形势与政策课专任教师,师资队伍专业化配备程度不高,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比例小,教师授课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大。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热点事件仅从个人角度作一些肤浅的讲解,对该事件的前因后果缺乏深度的理论性总结,讲形势只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国内外社会形势等多种因素来分析。师资的匮乏,影响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1.4 教学方式单一,内容随意性强

 

虽然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普及,教师授课也多采用课件教学,图文并茂,但实质上并未改变传统的机械式教学,多数教师一味的照着课件念,内容浅薄,缺乏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必要的课堂讨论与实践,学生参与率低。另外,该课程本身具有的实事性要求授课教师及时研究国内外形势变化,收集时下最新热点,更新教学内容。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监督不规范,部分教师授课内容随意性强,专题陈旧,难以满足学生要求,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解决问题的策略

 

针对该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高等师范院校应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建设、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1 完善课程监督和管理制度,建立保障课程教学的运行机制

 

形势与政策课光有文件规定还不够,还需要一整套完整的教学监督和管理体系,确保课程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避免流于形式。高等师范院校必须有专门的部门和领导负责该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教学管理和考核工作;规范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严格审查每学期形授课教师备课情况;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监督授课教师的上课质量,同时,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保障。

 

2.2 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为使课程富有成效,建立一支稳定、专业性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非常关键。高校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支持,如开课前进行集中培训,举办研讨会,输送优秀教师参加校外培训班并及时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开展说课、听课、公开课以及课后评议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同时,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倾斜。

 

2.3 创新教学方式,搭建网上教学平台

 

课堂理论讲授成为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授课的主要方式,学生普遍反映枯燥无趣。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注重教学过程的培养,因此,创新教学方式,就是要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注重体验、注重应用,注重全员参加。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共享资源,开发该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开拓互联网学习讨论空间,建立线上线下立体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此外,还可利用重大节日、国家政策调整等契机,邀请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社会名人、企业家等进行讲座,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

 

2.4 构建科学考核制度,全面检验学生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80-01

一、课程现状

《形势与政策》是我校2006年以来首批启动建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教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上都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首先,明确规定学时(本科32学时,专科16学时)和学分(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并把它列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写进教学计划。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纳入学籍管理。其次,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安排到教学课件的制作,从教学活动的督导、检查到学生成绩的评定,每一环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初步将该课程建设成为了一门覆盖我校各年级、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

二、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管理欠规范

目前国内独立学院普遍成立时间不长,形势与政策这一门课程在很多学校尚未完全自成体系。同时也因为该课程性质的特殊性,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上涉及到多个部门。以我校为例,涉及这门课程的部门有校党委,学生处,教务处等。整个授课计划是参考、教育部和市教委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全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由学生处人文素质教研室负责确定每学期授课选题,对授课内容进行指导;教务处负责安排教学计划,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学生处负责组织授课教师,落实教学计划。

(二)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形式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政治性鲜明、内容更新快、内涵和外延广的一门学科。因此,对于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综合素养要求比较高。但是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教研室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的主要力量是各个学院辅导员和行政人员等。而辅导员和行政人员在课程教学方面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也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体系和内容的不确定性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没有固定教材,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大纲的课程。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教学都是基于教育部社科司下发的春、秋两季的教育教学要点作为蓝本做出本校的教育教学要点开展教学。因此,该课程有很强的动态性和时效性。

三、课程的规范化建设目标

首先,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和行政架构,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和实施。其次,要建设一支知识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教育理念先进、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多年龄层次的主讲教师梯队来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再次,要建立先进的课程体系,重视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与适应性。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课堂教学要做到“准、精、活、严”四个字。在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规范化建设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性与交叉性。要建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

四、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思路

篇(4)

形势与政策课紧密联系着当前世情、国情,是大学生认识国内国际形势,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由于该课程时效性强、更新快、课时量少等特点,如何在短时期内提高学生对当前形势与政策的正确判断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是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目的所在。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开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结合笔者所在的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1 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独立性不够。虽然教育部重视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充分肯定其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立地位,但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教材,教学内容大多是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时事选择而来,灵活多样。加之时效性强、更新快,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支撑,更多被认为不能算做一门独立课程,至多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组成部分。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形势与政策课只是阶段性开设,一般安排在学期期中开设,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学生,采取大班集中教学,课时少,教学量小。

(2)课程建设缓慢,有待加强。目前,部分高校缺少形势与政策课常规性的教研活动、教学实践活动等,对课程建设和规划没有达到科学化、制度化的要求。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形势政策课课时缩短,学分不足,教学管理较宽松,考察多以开卷方式进行等现象。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没有全国统一使用的编撰教材,大多是任课教师根据当前热点时事汇集而成,教学内容不稳定,较为零散,缺少必要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上,往往集中于课堂教学,对课外理论联系实践部分关注点不够,课程完整性被简化。

(3)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人员结构不合理。目前在很多高校中,担任该课程任课教师的大多是辅导员、党政管理机构的行政人员等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人数较少,往往以兼职教师为教学主力,教师的专业背景与课程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以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由专职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比例高达80?G以上。辅导员本身既有日常的学生工作、行政工作及相应的教学工作,还兼职形势政策课教学工作,精力的有限性往往会让他们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上投入不足。此外,教师准入制度不完善,刚性条件不明确,会带来师资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这将势必给形势与政策课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主动性较弱。在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更多是灌输式教育,理论说教多,案例分析少,实践教学少,学生主体性参与度不够,主动性不强。尤其是在一些国家方针政策宣传上更多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即使伴随着相关实例分析,大多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的透彻分析。课后围绕方针政策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学生理解消化速度慢。另外,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课堂教学缺乏新意,学生兴趣不大。有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法,但有时往往流于形式,变为单纯播放课件或者视频影像资料,实际教学效果不大。

2 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应着力探索有效途径以充分发挥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作用。

(1)加强重视,深化认识。“高校领导班子是否认同、是否重视、是否真抓是决定加强和改进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成败的关键。”[1]因此,要促进校领导、职能部门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认识,把该课程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来建设,将其作为考核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参考指标,逐步建立起严格规范的组织管理体制。同时在此领导管理体制下,不断加强课程教研室建设,推进相关教学、科研、实践活动,强化师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

(2)专题教学,规范课堂。为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促进课程建设,我们应采取集体备课、专题教学方式来教学。即每个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结合学生所关注的国际国内时政热点精选专题内容,形成专人负责专题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对专题资料的全面收集、深入研究、理性分析、与学生互动探讨,带动学生去认识、理解、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政策,掌握基本观念、发展趋势、基本规律等,形成正确的形势政策观、世界观。比如在讲授“中国梦”这一专题时,任课教师不仅广泛搜集整理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内容、意义等,还可以围绕学生个人的美好梦想展开探讨,由学生感受深切的个人梦、家庭梦、社会梦构筑起特色中国梦,将个人、社会、国家联系一起,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实践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需要知与行的统一。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形势与政策的内容进入学生的头脑。”[2]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形势政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营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诸如“三下乡支教”、“青年志愿者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来进一步修正、提升他们的形势观、政策观,增强他们身上的社会责任感、担当感。比如,笔者在进行“中国梦”这一专题教学时,让学生围绕“中国梦与个人梦”这一主题,课外进行随机采访、调查问卷等实践活动,并撰写论文作为考察的主要依据。不少同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着较深的感触,尤其是下乡采访留守儿童的梦想让不少人潸然泪下,直接叩击到他们的内心深处。

(4)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针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偏理论性,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入感强,让学生在身同感受中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消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通过主题辩论赛、学生试讲、模拟演示等方式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跃融洽的课堂氛围内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以笔者所带的班级为例,将班级同学分成几组,每周课前十分钟让一组学生收集播报一周时政热点,由其他组同学点评或补充,老师做总结,这种方式受到他们的欢迎。通过这个平台,他们既可以收集所关注的形势政策,增长知识,又可以提高团结协作和展现自我的能力,寓教于乐,受益匪浅。

(5)强化师资,提高教师素质。“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3]任课教师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引导人、带领者,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发挥。因此,高校要重视形势与政策师资队伍的建设,严格遵照准入制和淘汰制原则,遴选优秀人才,选拔出一支业务精、政治强、作风正的教师队伍。同时,坚持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补充的专兼职相结合道路,加强任课教师的学习培训工作。定期组织专兼职教师进行相关学习、进修;召开学术研讨会,就教研中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等,为切实提高人才队伍素质营造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篇(5)

一、课堂教学模式不断适应新形势进行改革探索的必要性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之一,是中国对外贸易基本理论、政策、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性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其它国际贸易专业系列课程的先导基础课,所以其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不言而喻。近20年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探索、积累和总结分析,我们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研究兴趣,使教学目的和目标得以充分实现,为学生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会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创新思维都起到了引导示范的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具有动态发展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方针以及政策,利用其去具体分析解决贸易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因此,该课程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在教学别强调时效性。但我们知道这类时效性很强的课程,教材的编写无论怎么更新都存在滞后性问题,而相对于其他专业型课程,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教材从文字上看又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关键就在于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经贸时事动态前沿、利用相关理论和知识解决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为此,必须在教学中突破教材原有框架体系,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不断补充完善并更新一些实际内容,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因此,基于网络信息的专题式、开放性、研究性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而且突出了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探索培养应用型、创新型、职业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

二、局限于教材的原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传统照本宣科式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按部就班的教材体系“满堂灌”的知识传授式教学方法,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课堂沉闷,学生收获不大。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真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并主动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认真思考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而对知识机械掌握的结果是并没有真正把握住专业学习的精髓,没有学会如何去观察现实中经贸热点难点问题,如何去分析解决它们。

2.教材内容滞后性的问题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新兴动态发展性学科,是对各个具体历史阶段的中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发展规模、商品结构、经营方式、经济效果、对外关系等方面理论与实践的概括总结,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当代国内外经贸形势的变化以及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都急需我们去关注去想办法研究解决。虽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经过精心准备已经将最新的资料内容补充进去,但被动接受的学生仍不知道如何去观察发现新的时事动态,如何去搜集资料,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而且还容易对现有教材产生用处不大的看法。

3.课后作业和思考题缺乏必要的灵活检验手段

教材各章节后的习题和思考题限制住学生根据新形势新前沿动态去分析解决热点焦点问题,机械的知识点记忆容易造成学完很快就忘的弊病。对于真正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我们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这种传统的检验考查学习效果的方法手段,显然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当然,简单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造成的一些问题绝不仅仅这些,关键是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利于我们培养真正能适应现实工作需要的应用性创新型职业型人才。为此,长期以来,我们根据课程的特性,坚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模式的探索改革,逐步形成了现有的利用网络信息追踪专业领域新形势、新问题、新动态的专题式、研究性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学生欢迎和好评。

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实践

篇(6)

【中图分类号】G710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探索阶段性成果。

“形势政策”课实践教学具有直观感性的特点,采用一些恰当的实践教学形式,可以让大学生在实际境况中感受历史和现实,通过白己动手来弄懂基本道理,这既满足了青年人的好奇心,也克服了他们好高鹜远、不善动手的缺点,其教学效果往往比单纯的理论灌输要好得多。在所调查的学生中,98%以上的学生希望形势政策教育紧密结合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给予他们切实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技能训练。因此,在强化形势政策理论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实践行为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自主发展、取得成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很强,教学内容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所以,仅就授课内容来讲,“形与政策”课是可以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的,具有开展实践教学的便利条件。但是,因为传统课堂教学单调的教学方式(局限于空洞的理论说教),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对该课程感到厌倦,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灌输突出,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

大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已在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在实践教学部分比较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经费严重不足,无法保障外出实践教师的报酬、学生的交通、宣传等必需费用,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开展。第二,学生安全问题,外出实践,各种意外情况难以预料,加之老师偏少、学生偏多,管理难度大,老师们不敢也不愿背负起这个沉重的责任,能不去就不去。

2.“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

在教育的过程,学生应该成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体。但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老师把自己的思想单向传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继承既定的思想规范体系,学生的话语权被忽略,在这种“就范式”教育的指导下,学生循规蹈矩,惟命是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形势政策教育的“容器”,学生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却在教育过程中消失了,成为没有自主体能力的客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与学生形成教学相长的有机互动,启迪思维、开拓视野、培育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成为积极思考、善于实践的主体。

二、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中问题的对策分析

1.精选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的主体性

“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政策理论学,它不需要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的理论,而是以重点分析国际国内重要形势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该课程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广,课时有限,因此不应当也不可能全面介绍各种形势。应根据教育部每年下达的教学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了解学生关心什么、关注什么和什么与他们相关,积极而灵活地把握现实工作的重点、焦点和难点,掌握学生的思想热点和兴奋点,坚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阐明相关的政策,重点突出、分析深入、资料翔实,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形势观和政策观。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适当的课堂提问,让师生互相提问。对于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也可以变课堂的讲授为学生的讨论、辩论等形式,讨论结束后,教师及时点评总结。在讨论中允许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只进行隐形的控制和引导,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师生也可以课后通过QQ、博客进行问题探讨。这样,通过互动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

篇(7)

一、开展“和精神”学术讲座

篇(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2020年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实现此战略目标,就需要发挥教师自主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依赖于教师自主性的提高。

教育哲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必须发展个体关于其思想和行动做出决策的能力。而要培养具有自主性的学生,就要把独立和自主作为教师的高级目标。此外,还有学者通过分析指出人类的自主性有五个特征,即同时性(simultaneity)、及时性(immediacy)、可能性(possibility)、多面性(multidimensionality)和历史性(history)。而教师职自主性恰恰也具备上述五种特性,所以比起其他职业,教师自主性的发挥对教学工作是极其重要的[1]。

本文在使用的自主性(agency)理论与国内大多文献所使用的教师自主性(teacher autonomy)略有不同。本文使用的自主性理论来源于班杜拉(Bandura)的人类自主性理论(human agency theory)[2](Bandura, 2006),班杜拉把人类的自主性定义为一种高级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显现,它能够使人们超越周围环境对其的限制,通过发挥自己特有的能力来改变生活环境和生命的历程。戴维斯(Davies, 2000)进一步认为,虽然自主性无法避免受到那些组成自我的各种结构的影响,但自主性是一种能够认识到这些结构的能力,并通过这些结构来反抗,推翻,改变自我所处于的多种语境中[3]。因此,自主性的概念并行了人类(教师)的主观性和周围环境(教育改革环境)。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在改变周围环境的同时,也在被周围环境所改变(Bandura, 2006; Giddens, 1984; Pignatelli, 1993)[4]。也就是说教师自主性并不是随意地无拘束地自由,教师应该在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充分发挥其自主性。

二、形势政策课的性质与教师自主性

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有四个领域需要教师自主性的发挥,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形势政策课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认识、理解、接受政党和政府的政策,进而形成对执政党和政府政策的认同和支持。教育目标具有统一性,但各所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受到社会、理念等环境的影响也不同;同所高校不同任课老师和不同班级的学生水平也皆有差异。所以,如何殊途同归,用适应本校情况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个体自主地进行分析和思考。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并无材,讲授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知识;二是国内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新的动态以及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中国的对外政策及与一些相关国家的关系发展动态;三是国际形势发展的热点问题。形势政策课的强理论性和时效性,赋予任课教师高度的自主性,可根据教师的客观判断,在确定授课专题、学习资料等方面进行选择,以保障课程质量和对学生的教授效果。

教学方法包括对学习资料的运用、课程内容的时间安排以及教授方法。而形势与政策课在这三方面皆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并无统一规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发挥其自主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此外,在教学考评方面,形势政策课为考查课,学期末基本上以论文、出勤、作业以及课堂参与度几方面来进行成绩的评判,没有统一的考核方案。因此,此课程的性质使教师在考评中完全体现自己的意志,在做出客观判断认为需要的情况下,采用任何一种考评方式。当然,教师在行使自主性来进行考核的同时必须具备专业素养和公正素养以保证考评结果的正确公正。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对教师自主性要求较高的四个教学领域中,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效果、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主性。形势政策课的课堂性质决定了教师有很大的空间来设计课堂内容和选择教学方式与考评方法。教师充分认识和发挥教学中的自主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成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形势与政策课中的自主性应用

如何将教师自主性应用于形势政策课,可通过四个方面进行展开。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自我并设计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主性来自于充分认识自己。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倾向、对待教学的观念和态度、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个人教学理念、道德准则和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理解自身理念、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才能对其进行深入的反思与扬弃,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在教学中的自主性。

发挥自主性需要形式与政策教师充分认识自身的思想的倾向,全方位考量环境因素,抓住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然后设计教学的内容以及选择教学方法。在设计课堂内容时,教师在发挥其自主性的同时要具有明确的目标,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要达到此目标,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指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而一个班级中,不同的学生学习动机不同,甚至存在没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模式时要思考如何兼顾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学生的自我认知差异,由于学习态度、兴趣、精神状态等特征的不同,学生会在学习中出现差异,而这差异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三是学生对教师的看法。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中的态度和言行比较敏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看法。因此,教师还应该考虑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姿态。

要在形势与政治课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还需要教师结合课程进行反思。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师发展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其含义在于教师行为的改变,这种变化来自教师的内心,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反思教学常规,包括备课内容是否符合课程的要求,对教案、课件是否熟悉,课程内容是否需要改进等。二是反思师生关系,如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课堂氛围如何等。三是反思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四是反思自己的专业成长,理念、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来自于自身的生长环境、教育过程、人生中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以及当今周围的环境和意识形态。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反思和重新审视能够优化教师自主性的效果,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最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还应注重其他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价。课程评估不仅是评价、监督、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还是对教师自主性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应用效果的重要反馈。因此,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自主得进行教学评估。通过收集学生和其他参与听课教师的意见,从中总结经验,以便及时进行教学上的改进,进而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教师素养。

篇(9)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54-03

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职业教育”属性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加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的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用人单位逐步从“唯学历”转变为“唯能力”。在这种新形势、新要求下,高职院校教师应主动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本文以“货币政策工具”知识点为案例,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从教学理念、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七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为高职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一、教学理念

高职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关注职业岗位需求,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为此,本次课的教学理念体现在三个“强调与注重”:一是强调理论知识够用,注重培养学生金融意识和金融技能;二是强调课程内容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注重学生获得双证书;三是强调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金融基础是金融专业(包括投资与理财专业、金融保险专业、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等)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次课程选用的教材是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创新型规划教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融基础》。“货币政策工具”是该教材第八章“金融政策”第一节“货币政策”中的内容,授课2个学时。

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以及金融领域的投资、理财、保险有着重要的影响。透过货币政策信息,可以理清国家的宏观调控方向,帮助金融投资者调整投融资决策。对于以培养高素质金融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金融专业而言,货币政策工具是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一。

(二)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货币政策工具的分类;理解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和操作原理;了解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2.技能目标:学会分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如何调节经济,并能运用到投资、理财、保险等金融工作和生活实际中去。

3.素质目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敏感度,提高职业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为“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工具”,是中央银行调控的常规手段,相对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更为重要,因此,将一般性货币性政策工具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和操作原理。

2.教学难点:理解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如何调节经济。

三、学情分析

金融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高职金融专业大一新生,学生情况和特点如下:(1)学习准备分析: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已经掌握货币政策的定义、特征和类型、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等,但由于学生的金融基础知识还不够系统,理解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原理存在困难。(2)学生特征分析:具备一定的思考分析能力,但交流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

四、教法分析

本次课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讲授法。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金融案例视频、动画展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的操作原理等,形象直观,促进学生理解。

(二)练习法。将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真题作为课堂练习,巩固深化该知识点,并帮助学生了解该资格考试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获取“双证书”。

(三)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扮演宏观经济形势、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金融投资者四类角色,通过举牌扮演、学生点评、教师总结三个环节,强化学生理解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如何调节和影响经济,提高学生金融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

五、学法分析

我国著名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法设计。

(一)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指导学生带着“货币政策工具的概念、内容、目的”等问题,自主学习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自学结束后,提问学生,由学生汇报自己对某个货币政策工具的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主动参与课堂,积极表达思想观点。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主动参与课堂,根据创设情境,将所学知识转换成分析与运用能力。在自主学习、角色扮演的环节中,学生通过汇报或点评,激发批判性思维。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职业意识。通过新知讲解、职业资格考试真题练习和课外探究式作业等环节,引导学生“理实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金融意识,关注未来职业岗位需求。

六、教学过程

本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6个环节,具体如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选取一则财经新闻视频(凤凰卫视报道:“央行货币政策不排除任何货币工具”),联系现实,突出货币政策工具与金融工作紧密性。通过播放该新闻视频,创设情境,联系现实,激发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辅助,新知讲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新知识,多媒体动画展示原理,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框架,促进学生直观理解。

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个知识点为例。商业银行收到的存款,必须将一定比例的存款缴存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作存款准备金,这个比例称为存款准备金率。以100亿元存款为例,当存款准备金率为10%,要向央行缴存10亿元的存款准备金,可贷款资金为90亿元;如果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20%,缴存20亿后,可贷款资金将减少到80亿元。)

图1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原理

通过动画展示这个图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央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调整商业银行的可贷款规模,进而调整社会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三)自主学习,知识反馈。根据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对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因为其教学目标为“了解”,非教学重点,因此安排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自学,锻炼学生自学能力。自学结束后,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对接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利用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真题进行练习,巩固知识,深化理解。在课堂学习与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取“双证书”。同时,该练习也作为形成性评价,有助于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五)角色扮演,学做结合。为加深理解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如何调节经济,化解教学难点,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学生金融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组织学生完成角色扮演活动。活动步骤如下:

1.举牌扮演。抽取6名学生,分别扮演以下6个角色,每个角色拥有两张牌,分别是:

A.宏观经济形势角色:[经济过热];[经济萧条]。

B1.央行存款准备金角色:[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B2.央行再贴现角色:[提高再贴现率];[降低再贴现率]。

B3.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角色:[买入政府债券];[卖出政府债券]。

C.商业银行角色:[可贷规模增大];[可贷规模缩少]。

D.金融投资者角色:[扩大投资];[减少投资]。

按照A、B、C、D的顺序依次举牌。首先,由角色A随机举出一张牌,代表进入了某个经济形势;然后,角色B1、B2、B3根据A的宏观经济形势,经过分析判断,举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牌;最后,根据B的举牌情况,C、D依次举出自己认为正确的举牌。

2.学生点评。组织其他学生,对BCD角色举牌的正确性进行点评,并解释理由。

3.教师总结。教师点评学生扮演过程,总结见表1。

表1 宏观经济

形势

货币政策

工具 经济过热 经济萧条

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再贴现政策 提高再贴现率 降低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 卖出债券,回笼基础货币 买进债券,投放基础货币

(六)复结,课外探究。复结本次课程,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金融工作中进行学会分析和运用货币政策。结合国家最新货币政策,布置学生完成开放式探究作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化拓展。作业要求为:2014年07月21日《财经国家周刊》报道,“2014货币政策微刺激初考:定向调控精准度待提高”。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我国2014年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分析和评价。

七、教学反思

“货币政策工具”的教学设计遵循高职教(下转第63页)(上接第55页)学理念,体现了三个“强调与注重”。通过创设情境开场,选取财经新闻视频,联系现实,突出货币政策工具与金融工作紧密性;通过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讲授使学生了解新知,形成对理论知识的直观理解;在角色扮演环节,通过高效的教学手段与策略,“从学理论到实践中理解”,让学生亲身体验作为现代金融人应该具备的思维意识与需要掌握的技能;通过巩固练习环节,对接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让学生多学多练,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自主学习,知识反馈”、“角色扮演,学做结合”、“复结,课外探究”等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自己解释知识,提出问题,并主动思考来解决问题,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能者为师,探究讨论式地解答,让学生体会自学与思考的乐趣。

本堂课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巩固练习的选择、角色扮演活动等每个环节,都力求贴近金融岗位能力的要求,贴近高职学生的特点,达到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尤其是角色扮演活动,有效克服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参与体验,强化理解,提高学生金融技能和职业意识,体现了高职教学职业能力本位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改,夏琐,陈慧颖.《数字平面制作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1)

[2]朱晓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3]温雪梅.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J].大学教育科学,2013(5)

[4]唐闪光,胡建英. 高职教学中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2(8)

[5]]财经国家周刊.2014货币政策微刺激初考:定向调控精准度待提高[EB/OL].(2014-07-21)[2014-07-30].http://.cn/china/20140721/113619770887.shtml

篇(10)

1.有助于大学生认知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是政府根据市场形势以及劳动力状况所采取的引导劳动力与市场匹配的政策,是形势与政策内容的一部分。在思想政治课上解读政府的就业政策,让学生对就业形势形成具体的认知,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准确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恰当处理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有效减少学生的负面情绪与经济损失,也能够帮助学生规划并调整自己的择业取向,结合个人意愿与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设定就业期望值,此外,学生可以了解到政府对各行业的态度以及倾斜支持,从中获利。

2.指引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个人价值观的一部分,包括择业理想、择业动机与择业态度。择业观具有个人性与变化性,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却也有共性。这体现在三个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完成的工作:首先,在择业理想方面,虽然个人理想是不同的,但是学生需要明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密切相关,以社会理想为远大目标构建的个人理想,才具有崇高的价值以及实现可能性;其次,在择业动机方面,学生应该树立为民族、为社会的集体主义精神,而不是为个人、为家庭的狭隘价值观,即不仅要自我尊重与满足,也要评价自己对社会的贡献;然后,在择业态度方面,学生需要持有坚韧的奋发力,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只有战胜困境,才能有为。

3.对大学生的择业思想偏差进行疏导

在社会转型期,学生的择业思想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侵袭:其一是传统的优则仕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以自己为佼佼者,不愿意服务于基层与偏远地区,追求体面与安逸;其二是计划经济模式的依靠国家分配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学生面对自己择业的情况市场束手无策和怨天尤人;其三是市场经济金钱主义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学生择业时把待遇优厚作为唯一标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些不良思想的弊端,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二、目前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经验

就业指导是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双向择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在我国高校开始的,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就业指导的实践经验远远不足。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热点化,就业指导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并未趁着这东风与就业指导融合起来,却反而呈现出格格不入之象。所以如何在就业指导中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就业指导,总结系列可操作性的规程与方法,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持续地进行实践与改进。

2.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成熟的理论

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尚处在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由于我国国情的与众不同,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具有独特之处,于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课程只有些许可以借鉴。所以,对我国的就业指导课程进行研究,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结合问题,势在必行。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在择业过程中减少思想方面的偏颇。3.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两相分离目前的高校中,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两相分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灌输,就业指导集中于信息服务以及部分技巧的培训。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不相融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了实际性,单纯地宣讲只会让学生厌烦,甚至适得其反,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学生择业目光短浅,在是非问题中抉择失误,在就业困境中灰心丧气。

三、就业指导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

1.融入国情与就业形势的相关分析

国情也好,就业形势也罢,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不以学生的意愿为转移。在就业指导中,帮助学生认清国情与就业形势,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进行国情分析,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与劳动力情况、具体行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势等内容;进行就业形势分析,主要包括市场中人力资源供求发展的规律、目前政府对行业的态度倾向、用工要求等内容。于此,能够使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择业,减少理想与现实落差造成的颓废。

2.进行就业政策的宣讲与解析

在就业指导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政策宣讲与解析包括:国家与省市对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相关政策制定与落实情况,高校自身对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情况,国家对具体地区具体行业的政策倾向等。解读就业相关政策,有助于学生在择业时乘政策的东风,不仅有利学生自己,也有利国家。

3.进行择业观方面的教育

学生的择业观正确与否,主要是学生的择业观是否匹配实际情况。在目前的情势下进行择业观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就业与创业具有不稳定性,现在已经很少有铁饭碗,公务员都在进行合同制改革,更不要说其他行业了;其二是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随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每年都有众多的高文化劳动力出现,大学生不能对自己过高定位;其三是择业存在剧烈竞争,当下的人才市场是双向选择,学生选择单位,单位也选择学生,所以,面对具体职位,学生必须积极竞争,才可能获得工作的机遇。

篇(11)

3、毛是考研政治五门课程中考查分值最多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复习要结合当年考试大纲和以往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