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2: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篇(1)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利用各种因素促进动态生成;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毕业论文答辩。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团体核心凝聚力的打造。“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论文范文素质拓展活动在高职学生干部培训中的运用实例,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MPA,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通过改善农村家庭教育来提高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议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成绩至上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无用观”等观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家庭教育者转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0.

[3]高平叔.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篇(2)

其一,具有亲缘性。家庭成员间有一种深厚的天然的爱的感情作为动力,这种爱会产生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影响。

其二,业余性和不规范性,并带有随意性。由于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不同,职业爱好、乐趣等的差别,家庭教育是多种多样的。

其三,教育方式方法上具有个别性和示范性。再从家庭教育的内容来看,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辅导、审美教育和文化生活指导、卫生保健等。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一致性,这必然要求我们将两者相互配合协调起来。

要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家庭和学校两方面都要做出努力。一方面,家长要把配合学校教育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多样形式如: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进一步拓宽家长学校办学的路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为此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庭教育咨询、校长接待日等。在各种形式中,家访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何搞好家访工作,是每一位班主任更好掌握学生情况,进行双向管理,开展班务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所在。就此问题本人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高度重视,视为班集体建设的起点。

全面经常地了解和研究本班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班主任工作,可以说就是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开始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熟悉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班主任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家访是班主任密切与学生家长联系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勤于家访,善于家访是班主任带好班的诀窃之一。当接到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以后,就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的家庭进行普访。通过普访,对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有大概的了解,如遇特殊问题,要进行速访,对个别学生,根据需要,还要常访。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高度重视家访工作,注重家访技巧,是搞好班集体建设的重要保证。

家访目的明确,内容真实具体。

家访的作用在于了解反映学生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来,搞好教育工作,这要求家访的目的要明确,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内容要具体且真实。学生蔡某,独生子,学习动力不足,懒散,经了解,其父母曾经言及已想方设法解决其毕业升学问题,致使该生自以为是,抱有坐享其成心理,不求上进。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便主动到其家进行家访,言及其中利弊,以该生表现为依据,切中要害地指出高考招生制度不允许父母包办这种做法的存在,同时也直言指出家长对其子女的消极影响,经过双方分析,达成共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该生的学习意识增强,深刻体会到“要想成功,需要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加倍的努力”,最终得以考上成人专科院校。

精心选择把握有利时机,效果更佳。

经验证明,有利的时机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学生生病在家,学生取得成绩时,后进生稍有进步时,学校家长遇到困难时,以及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时进行家访效果是最好的。学生杨某,个性要强好胜,重江湖义气,曾两次参与打架事件,被校记小过处分。我即于事发当晚进行家访,与该生及其父母共四人,具体分析事件的起因,了解分析过程及后果,引导其思考,指出他在事件中所犯错误,使他明白自己的过错并在父母面前许下诺言,改过自新。其后的确表现良好。学生麦某,学习刻苦,个性内向,成绩一度滑坡,我及时发现并在其低落时期第一时间到其亲友处了解个中原因,加以正确引导,让其道出心声“父母不在身旁,有一种被遗忘的感觉,经常思念美好的过去”,对此我首先肯定其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重点指出“人不应停留在过去,更应面对现实”,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正是把握了这一有利时机,使其既消除了心中的顾虑,又唤起了斗志,成绩明显回升。

谈话讲究艺术,力求做到“三忌三宜”

家访时的谈话是最讲究技巧方式的,谈话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亲切交谈以进行说服的方法,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方法,通过谈话可以更有意识地、主动地探索学生的情况及其内心活动。谈话要有目的、有准备、更要讲究技巧。其一,宜多鼓励,忌多批评。鼓励是一种有效的谈话方式,通过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克服困难,增强学生奋发进取的信心,当然鼓励也要适可而止,避免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沾沾自喜的情绪。同样,批评对于有问题的学生也是应该的,更具有针对性,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更应注意分寸,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这主要要求教育者应善于发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正确认识自身的存在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其二,宜全面忌片面,教育是双向的,谈话同样是双向性活动,要注意彼此间的相互联系。这要求谈话时,双方都要正视问题,特别是教育者不要单纯指责学生的过错,甚至借机“告状”,推却责任。对于谈话的内容更应一分为二,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到晓之以理,方可使学生信服。对于学生家长,应听取他们的意见,与他们达成共识,切忌各执一词,互相怪责。其三,宜多启发,忌武断妄下结论。谈话就是要通过亲切的交谈,使双方在和睦的气氛中充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育者应该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启发他说出心理话,对症下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学生存在问题。学生曾某,个性倔强,自尊心强,少与人沟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应付学业,家长的教育效果较差。初期,针对其特点,主动与其及家长沟通,直指缺点,效果不理想,陷入僵局。中期,改变策略,尊重该生意愿,调动学生家长积极性,鼓励为主,开始形成良好情感,且能讲出真心话,形势开始好转。后期,直接指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效果明显,该生的自主性增强,消除对视局面,实现理解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发奋图强考入成人专科学校。

学生在场原则。

所谓学生在场原则是指家访时应让学生在场,家长、教师、学生在一种温和、平等、轻松的气氛中“三方对话”,使学生接受教育,既可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同时可以给学生讲话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消极因素,保证意见的准确性和教育措施的切实性。学生钟某父母在外,因表现差,被定为后进生,有一种放任自流的感觉,父母甚为担心,各方教育的效果不佳。我于是专门约其父母回来交换意见,让学生在场,将其表现细加分析,指出改正可行方案,鼓励其进步。经“三方对话”后效果有所好转,加强了平时的教导,终取得成效,该生思想品德表现较好,学习成绩亦有所提高。学生麦某,家庭情况与钟某相似,但表现不同。该生品学兼优,其母专门从外地回来了解该生表现,征询教师意见。我予以正确评价,使该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发展方向,戒骄戒躁,更上新的台阶,又使其母满意,该生以优异成绩考上重点大学。

保证教育的延续性,确保学生的稳定、健康全面发展。

学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然而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多方掌握学生的动向亦必不可少,这要求我们应使家访工作经常化,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无论学生在校或是放假在家,我们可以通过电访、或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利用空闲时间去镇、村家访等形式确保学生的稳定、健康全面发展。

篇(3)

二、建立家长学校,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也会通过书籍、网络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理论。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学校,请专家来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要有好的家庭教育,就要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一个完美的家庭,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父母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对孩子要有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关怀,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有利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家长和孩子可以像朋友一样将自己的工作趣事和学习经验与孩子交流,加以正确引导,可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谈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困惑,相互鼓励,得到孩子的理解、信任与配合,让他们感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社会生活需要新一代人具有民主平等、自立自强的意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二)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家长既要为孩子提供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为孩子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又得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如有的家长热情好客,兴趣广泛,经常请朋友在家中小聚,但为了孩子,应适量为孩子着想,安排次数不应太密或换一个场所,时间不宜过久,特别是有的家长经常和朋友聚在家中打牌、打麻将,对孩子的学习影响特别大,此类家长应注意留给孩子一些学习、休息的时间和空间。再有父母是孩子最为依赖、最为信任的人,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吵架不和,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和影响;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篇(4)

二、丰富家校文化生活

开创共同育人的德育新局面。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们重视每一个学期的开学典礼,在内容和主题上力求体现新意,显现时代感。在一些重大活动上,我们会积极邀请家长参与,使家长融入到学校工作中来,通过亲身感受与体验,更好地支持学校工作。我校经常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比如运动会、班会、家长进课堂等,这一系列互动的教育教学活动,加深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利用网络先进手段

密切家校联系。我校自2009年参加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这一专题研究工作后,在家教指导方面更加科学化,和家长的联系更加紧密了。通过这一交流平台,我们借鉴了外校家校工作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和家长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并通过交流获取了大量的教育信息,使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更有说服力。此外,学校所有的班级都与家长开通了家校互动平台——校讯通,QQ群、微信等也成为有效沟通的手段,这些网络平台使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更加紧密、便捷。

篇(5)

1.家庭束缚与父母期望家庭束缚指的是父母在处理孩子的相关事务时对孩子自由选择度方面的限制程度。在问卷中,孩子的自由选择度由高到低分为四种情况。在处理相关事件中,“由孩子决定”说明孩子在家庭中所受的束缚最少;“双方商量,以孩子的意见为主”表明孩子所受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双方商量,以父母的意见为主”表明孩子所受的束缚相对较多;而“由父母决定”则说明孩子在家庭中所受的束缚最多,自由选择度最少。为了更好地了解父母的期望对孩子的家庭束缚程度是否有影响,本研究将父母的期望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发展型,即侧重于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经济实力、有知识、有学问或者有能力的人;另一类为生活型,即侧重于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兴趣爱好、有爱心或者普通而幸福的人。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他们对子女的束缚程度的差异显著(χ2=10.755,df=3,p=0.013<0.05)。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在子女相关事务的决策中给予的束缚会更大:“双方商量,以父母意见为主”和“父母决定”分别占到了67.58%和8.79%,而“由孩子决定”和“双方商量,以孩子意见为主”合起来才只有23.65%。相比之下,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双方商量,以父母意见为主”和“父母决定”分别占到了52.87%和4.60%,而“由孩子决定”和“双方商量,以孩子意见为主”共占42.53%。相比之下,后者对子女能力方面的期望较低,希望子女过上幸福快乐、追求自我爱好的生活,因而对子女的束缚较小。2.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育行为的特征概括。[1]但是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是否不同?本研究把父母的教育方式分为了四种类型,即说教型、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说教型在问卷中对应的选项是“说教为主”,专制型对应的是“训斥为主”,民主型对应的是“民主、平等对话”,放任型对应的是“不太管,自由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在四种教育类型中,49.40%的父亲、46.30%的母亲为说教型,20.40%的父亲和19.60%的母亲为民主型,远高于其他两种类型所占的比重。在专制型中,父母所占的比例非常接近,差异不是很大。在民主型中,母亲所占的比例高于父亲4.80%。在放任型中,父亲所占的比例则高于母亲2.90%。关颖、刘春芬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同一类别的各种不同教育方式之间,还有其交叉性。[2]从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父母亲在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上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他们的共性表现在,说教型和民主型父母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专制型和放任型两种较为极端的教育方式所占的总体比重相对较小。

(二)小学生校外生活现状

1.小学生校外生活类型校外生活是与学校生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包括了周末、节假日和放学后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对象以及其他相关的活动。为了更好的研究小学生的校外生活状况,笔者把小学生的校外生活类型分为了四大类:自学型,包括了做学校作业和看课外书;他人辅导型,包括了请家教辅导或上课外辅导班和做课外班老师安排的作业;娱乐型,包括了看电视、和小伙伴玩以及上网等;实践型包括做家务等。为了更好地形成对比关系,笔者在设计问卷的时候,把平日和周末休息日进行了必要的划分。自学型的小学生所占的比重无论是在平日还是在周末休息日都最大,而做学校作业又占据了自学型的绝大多数。他人辅导型和娱乐型的小学生在周一到周五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到了周末比例会有较大提高,其中他人辅导型的周末比平日提高了13.05%,娱乐型的周末比平日提高了16.81%。而实践型的小学生无论是在平日里还是周末休息日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小,都不到1%。王亚琼的统计结果表明,有将近80%小学生的闲暇生活被学业所累[3]。本研究的分析结果也与她有着相似的结论,小学生的校外生活还是以学习为主,即以自学型和他人辅导型为主。这表明小学生们的学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平日里,小学生看电视、上网、与小伙伴玩的时间少之又少。在周末休息日,学习的任务稍微有所下降,娱乐休息的时间也相对多了起来。可能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校外做家务的比重都较少。2.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描述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指的是小学生对自己校外生活良好的主观感受程度。基于276人的调查发现,小学生对校外生活快乐程度的描述大部分为快乐和非常快乐,分别占到了46.80%和29.20%;而一般的占18.70%,不快乐和非常不快乐的加起来仅仅为5.20%。综上所述,对校外生活快乐程度的统计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目前的校外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希望学校和家庭能够继续保持;不过,依然有小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校外生活感到不快乐甚至非常不快乐,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和所在学校都应该对此高度重视,具体分析他们感到不快乐的原因,对症下药,争取给他们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对其校外生活的影响

(一)父母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类型有显著影响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如前所述,为了便于分析,本研究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父亲的教育方式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并且都进一步分为说教型、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同时将校外生活限定为平日校外生活,并且都进一步分为自学型、他人辅导型、娱乐型和实践型。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平日里校外生活类型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父亲的为χ2=32.834,df=15,p=0.005<0.05;母亲的为χ2=170.471,df=18,p=0.00<0.05)。父亲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他们的孩子在平日的校外生活都是以自学型为主,所占的比例都远超一半。父亲为说教型和放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最大,分别为95.70%和96.67%;父亲为说教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娱乐型的比例加起来不到5%,为实践型的比例为零;父亲为专制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为零,为娱乐型的占到了12.20%;父亲为民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相对略低一点,为实践型的比例为0,而为娱乐型的比例最大;父亲为放任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实践型的比重都为零,为娱乐型的比例也仅有3.33%。母亲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他们的孩子在平日的校外生活都是以自学型为主,所占的比例都远超一半。母亲为说教型和放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最大,分别为98.90%和93.75%。这点和父亲的教育方式类似。母亲为说教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实践型的比例都为0,为娱乐型的有1.10%;母亲为专制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为0,为娱乐型的占到了11.90%,为实践型的有2.40%;母亲为民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相对略低一点,而为娱乐型的比例相对最大,为实践型的比重也为0;母亲为放任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与实践型的比例都为0,为娱乐型的比例有6.2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总的说来,无论父母亲的教育方式如何,小学生在平日的娱乐时间比较少,这与小学生平日的学习任务重,学习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有关。第二,平日小学生都以自学型的校外生活类型为主。对于刚刚步入学习生涯的小学生来说,父母还是非常重视他们的学业。第三,即使父母对小学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平日孩子们做家务的时间都比较少,甚至不做家务。

(二)父母教育期望对小学生校外学习方式有显著影响

如前文所述,本研究把父母的期望归为两大类,发展型和生活型。本研究在问卷的分析中将小学生校外的学习方式分为四种类型:看书看报型,即通过自己看书或者看报等方式来学习;父母辅导型,即在父母的细心辅导下完成自己的作业;他人辅导型,即通过家教或者课外辅导班的方式来学习;网络电视学习型,即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或者看电视来学习。如表1所示,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的期望对小学生校外学习方式影响的差异显著(χ2=16.169,df=3,p=0.001<0.05)。从表中可以看出,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孩子的校外学习方式主要为父母辅导型、看书看报型和他人辅导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3.54%、26.09%、26.08%,网络电视学习型只占14.29%。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孩子的校外学习方式主要为父母辅导型和他人辅导型:其中父母辅导型的比例最大,比父母期望为发展型的高出了12.7%,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也高出10.48%;看书看报型的比例低了18.56%,网络电视学习型的低了4.62%。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孩子的四种校外学习方式是相对平衡的,说明父母希望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能力。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孩子的校外学习方式以父母辅导型和他人辅导型为主,这可能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学能力还相对较弱,父母愿意在他们的校外学习中提供更多的帮助有关。

(三)母亲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对问卷数据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经过方差分析发现,母亲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F=3.743,p=0.001<0.05),而父亲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量表(总分为5)显示,母亲的教育方式为专制型和民主型的,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水平均值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分别为4.08和4.02。母亲的教育方式为说教型的,均值为3.96,排在第三。母亲的教育方式为放任型的,满意度最低,均值为3.05。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母亲教育方式为专制型的,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最高。持专制型教育方式的母亲,在平时生活、校外娱乐、校外作业等方面对小学生的要求较为严格,能让小学生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正是母亲的重视和对其各方面的安排,使得他们的校外生活更加合理且令他们满意。而母亲教育方式为放任型的,由于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虽然自由度较高,但满意度并不高。这给小学生家长的启示是,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的严格要求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满意度,特别是母亲的作用更为明显。

篇(6)

一、对科学课程资源的理解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是课程实现的基本条件。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有了教育的资源并加以利用,才可以谈及后面的步骤。科学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广泛的,一切能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资源都可以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做出了如下说明:“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不应该局限于以前单一的以科学知识教授为主的课堂与教材方面,而是要以一个全新的广泛的课程理念来指导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这也是与新课程提倡的在小学阶段课程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的理念相吻合的,也是适合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点的。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按照科学资源空间上的划分,可以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又可以将其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以及网络资源三类。从性质上来看.则包括人力、物力和环境三大类。一般而言,学校资源是科学教育中最主要的资源,是有组织、有目的、系统的教育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形式是科学教材和教师的科学教学活动。尤其是教材和实验室中的教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资源。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科学教育过于知识化、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所以往往只把眼光放在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而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这些校外的资源由于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在资源应广泛化的今天,没有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二、家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新课程观的指导下,家庭资源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资源,做好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小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者。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家庭也是孩子最经常性接触的、最早发生的一个学习场所。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也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提倡与孩子的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学科学、在生活中用科学,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

家庭中科学资源的开发可以从家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来挖掘。

1.第一个方面是家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活的课程资源,在家庭中,主要是孩子的家长担负起孩子科学教育的指导者的角色。一般来说,家长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与孩子有比较多的接触时间.完全有能力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家长提高对孩子的科学教育意识。作为家长,都应该明白,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现代社会里,一个人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更需要有仓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中小学教育中可有可无的课程。家长应该改变过去只看重孩子的语、数、外等所谓的“主科”的成绩的观点,努力从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所有的学习。只有这样。在家长有了很好的科学教育意识的情况下,家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

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科学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创造一个科学学习的家庭氛围。以家长的阅历和职业背景来说,无论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怎样,从事的职业如何,都有可能为孩子创造科学学习的条件。这也是由小学生科学学习应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决定的,只要家长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或者是常识.或者是生活经验,都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因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将家长在某一方面的专长与孩子的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良好的亲子沟通合作,可以说是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如有的学生家长恰好是某方面的权威或者是某领域的专家,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家庭中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帮助.而且可以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帮助,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或是为学生提供到所在单位参观学习的机会。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广大家长的支持与参与.正是家长的全力支持与合作才能保证家庭科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科学课程资源。

2.第二方面是家庭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所有一切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开发成为孩子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些东西的使用需要在第一个方面的参与下完成,即要有家庭人力资源发挥作用.自然包括家长和孩子自己。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下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下面仅举几个例子.作为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具体方法的范例。

(1)家长引导下的科技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言而喻,它同样是科技进步的阶梯。家长作为孩子的科学教育的启蒙者,其职责在于适时选择符合孩子心智发育时机的科技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图文并茂的科技图书,也可以提供电子音像读物(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等)。像《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读物,家长可以多买一些,为孩子建立自己的科普读物小书架。收集孩子喜欢读、读得懂的读物。另外,家长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问,看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反映科学的电视节目,给孩子适当的讲解。

(2)科技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进行有意识的科学教育,起到的效果可能会比生硬地教孩子强记一些科学知识更好。因为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家庭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可谓寓教于乐,把“教学做”、手脑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类游戏可以是手工拼装、拼图比赛、玩电子游戏等,也有很多益智玩具,都可以作为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加强亲子交流的素材。

(3)旅游考察。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家庭里,特别是对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家长有机会一定要多带孩子“到自然中去观察”,让孩子与大自然有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因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包含了很多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名山大川,天空海洋、地貌植被、鸟兽虫鱼、古代与现代建筑等,可以说处处是课堂、处处是教材,资源丰富多样,而且生动实在,在潜移默化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和资源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到孩子的心灵,这对于激发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产生科学探究的愿望是十分有意义的。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家长可以多陪同孩子去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场馆,因为这些地方也是科学教育的基地,孩子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既开拓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

(4)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在家庭当中,可以让孩子亲手参与进来,在与植物、动物的亲密接触过程中做全程的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动植物的属性特征。这是一种很有实践意义、能全方面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资源。比如说在家里种植一盆花,甚至可以从种子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孩子负责照料这盆花。通过整理花盆、播种、浇水,施肥等等一系列的过程,直到开花、结果.让孩子亲身经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这其实就是在引导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来做一件事情。孩子可能没意识到这是在进行科学活动,但是家长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才不至于让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流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孩子可能会认为浇的水越多、施的肥越多,花就越长得好,如果家长指导适当的话,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通过结果的对比,小孩明白了自己原来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确,然后会继续问~些“为什么”,这时候家长又给以适当的指导。这样下去的话,孩子探究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逐渐就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思维与方法。这样通过孩子亲自参与得到的东西,比只从书本上看到或是家长、老师告知得到的东西理解要深刻得多。

篇(7)

二、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措施

1.大力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1)作为家长,要做到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2)父母与邻里之间和平共处,互帮互助,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引导和鼓励子女加强与同龄群体的交往,不要限制孩子外出,不要限制孩子接触社区生活。(3)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份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淡;多一份理解,少一些专横。既不能动辄严厉惩罚,也不能过分溺爱和保护。(4)在流动人口家庭中,大部分孩子要帮助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甚至生产劳动,如帮父母做饭、守摊点、值班等。针对此特点,家长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动员子女做好自己的事,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父母的职业持正确的看法,明白父母就业过程中的艰辛。

2.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以及家长会、巡回报告团演讲等形式,深入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传播成功的教育方法和经验,普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知识,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家教,重视家教,支持家教的良好氛围。建立以家长学校为平台的培训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指导。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活动,家长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家教水平。因此,加强对家庭学校的管理,使家长能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特别重要。

篇(8)

二、重视经济支持,轻视亲身教育

现在很多延边朝鲜族的家庭缺少亲情和学习的氛围,家长整天忙于挣钱,严重忽视了对孩子的亲身教育。采访中家长会说:“想教育孩子但是没有足够的知识,也没有科学的方法”,要不就是没有时间。还有的父母不上进,生活不规律,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整天沉迷于享乐,却又严格要求孩子要按时起居,讲究卫生,好好学习,如果不听自己的话,就对孩子动手打骂。在这种家庭中孩子容易脾气暴躁、性格偏激。还有很多朝鲜族家长出外打工挣钱,使孩子缺失了父母的管教,缺少现实的约束力,没有父母日夜深情的滋润,这已经导致留守学生在心理健康即性格、情绪、意志品质、情感理想、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偏差。由于所处的特殊环境,有些留守儿童逐渐形成了胆小、孤独、抑郁的性格,他们一遇挫折就会情绪低沉悲观。但强烈的自尊心又往往与自卑感相伴,他们自尊心极强,极具反抗性,会马上反抗对自己不利的言行,对别人的建议不会采纳,并且表现出强烈的嫉妒心理和猜疑心理。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家庭教育监管基本丧失的情况下,无法在学习与娱乐上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由于在韩国人们即使文化不高也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致使留守儿童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对知识并无渴求。更有甚者认为即使不用读书也可以像父母一样出国赚钱,比国内收入要高很多,因此这些学生并不去认真接受学校教育。

篇(9)

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家都会遇到一些困难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孩子入学,择校,养老一系列的问题让人觉得压力大。但是这些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提起,因为孩子都很敏感,担心自己会成为家里的负担,担心自己不能上学,担心没有饭吃,不能买玩具。去年我的女儿上小学前,听到小区里的人们谈论择校费的话题,回家问我:“妈妈,我能上小学吗?我上小学是不是要花很多钱,我们家有钱吗?”我说:“当然能上小学了!而且不用花钱,我们是片内的学校。”她听了非常高兴地出去玩了。

三、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自由地表达己见

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重视。在我们工作之余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玩游戏,读书,进行户外活动,这样既可以增进与孩子的关系,也能让孩子喜欢读书和户外活动,少看电视,少玩电子游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益。很多家长除了赚钱,已无余暇关心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与感受,对于孩子的意见不重视,态度粗暴,一切都代孩子决定,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吃力不讨好,弄得与孩子的关系非常僵硬。孩子小的时候,敢怒不敢言,到青春期矛盾非常尖锐。其实并非每个家长都是教育学家,我们的教育方法很难保证不出现错误。如果是在一个民主、平等、亲子关系好的家庭,即使家长意见不被认同,孩子也会体谅父母的心意,把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说出来,与父母交流,不至于出现尖锐的矛盾。

四、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随着孩子的长大,给他越来越多的自由和管理自己生活的权利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上给孩子做决定的自由,将他们做决定的事情的范围慢慢扩大。可以从“明天穿什么衣服、鞋子”,放学回家后“什么时候做作业,先做什么作业”“一周的零用钱,怎么花”慢慢地扩大到“一个月的零用钱怎么花”。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我们还可以让他完成更难的事情,从而使孩子更加自信和自律。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这样孩子会更加尊重我们。有些家长凡事替孩子做决定,除了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些过分勤劳的家长显然不是好家长,实际上已经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利。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现的“独生子女一代”现在已长大成人。我们身边已经过了而立之年,还张口闭口“我妈妈说”“我要和妈妈商量一下”不会自己做决定的大有人在。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吸取教训。

五、培养孩子的耐心、毅力和自信心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尽心尽力地做事情。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只要孩子尽力了就应该给予表扬,让孩子体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有充分的耐心,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不能以成绩论英雄,不能急功近利。如果家长以成绩论英雄将导致孩子不喜欢做或不敢做有难度的事情,只喜欢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来获得好评,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孩子向困难挑战的勇气,战胜困难的毅力。

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一年级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的一年。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有好成绩,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必须立规矩。比如不能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做作业时要求大人陪伴,做作业时不能拖拉,写一个字或做完一道题玩一会儿,原本半小时能做完的事情,一小时也完成不了。他们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把学习当成负担,常常要家长督促才能完成作业。所以我一般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过时不许再写。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现代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体,三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很多人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自身很少参与。可是到了我们这一代,有些家长过分关注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主,把孩子看成唯一的希望,放弃自己的爱好、事业。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不允许孩子犯错,要求孩子听话、顺从,以优秀的成绩回报自己的付出。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期望不一致易产生挫败感和怨恨情绪。给孩子带来太大的压力,反而会成为孩子的成长阻碍。

篇(10)

自从改革开放施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以来,社会分化加剧、收入差距扩大就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一个不诤的事实,这种社会分层、贫富分化的现象直接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和不公平。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尤其是1997年全国高校并轨招生以来,教育的产业化发展使来自边远地区、农村或城市失业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不断被边缘化,成为高校中引人关注的弱势群体。据统计,在一般的高校中,贫困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10%~20%,其困生的人数占5%~10%。如此庞大的贫困生群体及其举步维艰的大学生活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它直接关系到高校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为了“不让一个贫困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补偿性资助政策,主要内容是以“奖、贷、勤、助、补、减”为主的经济援助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帮助贫困生克服和消除经济上的困窘,这一经济援助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的燃眉之急。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经济援助并没有覆盖到所有需要援助的贫困生,而金钱所散发出的迷人光芒也不能完全满足贫困生的需要,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仅有补偿性的经济援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发展性的教育支持。

教育支持与“教育援助”、“教育救助”等概念相似,指的是“国家、社会对弱势人群在接受教育上的帮助与扶持”[1],它既包涵了物质上的支持,如现行的以“奖、贷、勤、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援助体系,也包括知识、信息的支持,如对贫困生“一对一”的学业指导,还包括心理、情感上的支持,如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贫困生组成的学生组织等,传达的是对贫困生的关爱和鼓励。由此可见,“教育支持”的内涵是丰富、立体的,它摒弃了单一、僵化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创造性地整和各种可能的资源,想贫困生之所想,做贫困生之所需,使其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培养他们参与竞争的能力,为贫困生的大学生活提供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实现“教育支持”的多种可能呢?这里,我们将借助Neil Gilbert和Paul Terrell对社会的福利政策进行分析的框架,在《社会福利政策导论》的分析框架中,主要从四个选择维度来进行表述,即:何为社会分配的基础?何为所分配之社会福利品的类型?何为提供这些福利品的策略?何为这些福利筹集资金的方式?[2]把这一分析框架运用到教育支持上,即是谁得到教育的支持?支持什么?如何支持?也就是分析教育支持的对象、内容和形式的问题了,即贫困生教育支持的认定、内容和途径的问题。

2 科学构建贫困生教育支持对象的认定模式

当我们在一网情深地讨论教育支持的资格问题时,Neil Gilbert和Paul Terrell提醒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谁真正受益?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资格与准入是不完全对等的。为什么出现这个状况呢?Neil Gilbert和Paul Terrell认为:首先,那些符合条件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资格;第二,那些符合条件的人可能无法受益;第三,那些符合条件的人可能对它无动于衷[3]。第一个问题反映的是资格与意识之间的缺口,经常是宣传不力或者沟通无效的结果。从现实来看,上至政府,下到各级各类学校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贫困生给予了包括经费资助在内的大力的教育支持,但令人遗憾的是,除了政策制定者之外,部分教育支持政策还不为人所知,尤其是贫困生分布最广的边远地区和农村山区,人们对国家教育支持政策还知之甚少或者是一知半解,并最终导致儿女们贻误了上学的最佳时机,只好重蹈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命轨迹,并最终导致了贫困的代际传递。第二个问题的出现是指由于其他的一些原因致使符合资格的同学无法获得教育支持。这种情况在学校中也是屡见不鲜,有的贫困生会因为学习成绩不够优秀或者是资助名额有限而被拒之门外。第三个问题是指符合教育支持条件的人不愿意接受帮助。这其中有出于自尊心的缘故不愿意接受他们认为低人一等的帮助,当然也不排除有的贫困生自立自强,希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自己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在Neil Gilbert和Paul Terrell看来,社会福利政策设计中这个问题备受关注:谁有资格领取福利?只有确定好资格的标准,才能保证社会福利政策设计的科学性。同样地,我们做好贫困生教育支持的前提是:谁有资格获得教育支持?即谁是贫困生?Neil Gilbert和Paul Terrell告诉我们,必须从需要的角度来确定资格,才能保证把教育支持用于那些最需要的人群。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审核的需求,我们对贫困生的认定要以家庭及本人经济收入的调查与核实为基准。要认真做好调查与核实工作,一方面需要国家统一构建一个较为客观、公正、操作性强的贫困生标准,使各级政府、民政部门、各类学校在认定贫困生的时候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贫困生的证明材料,避免了人情认定与不当认定,把有限的教育支持分配得更为有效和公正。另一方面,各类学校在认定的具体过程当中,也要克服由老师单方面认定的局限性,充分动员广大学生的力量,让学生参与到认定的工作中来,借用学生的慧眼来有效的认定最需要帮助的同学,往往会增强认定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3 大力丰富贫困生教育支持的内容

正如上文所述,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单一的经济资助,教育支持的内容是分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立体式的资助模式。概括地说,我们可以将教育支持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上的支持、精神上的支持和服务上的支持。这一立体的教育支持模式从经济、情感、知识、能力和社会技能等方面多管齐下,形成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支持模式,为帮助贫困生真正脱贫提供有效的保障。

3.1 物质支持是贫困生教育支持的基础内容,它主要体现在国家对贫困生的经济支持上。

目前,全国各高校初步形成了以“奖、贷、勤、助、补、减”为主体的综合经济资助体系,解决了一大批贫困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心、放心、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深入剖析现有的资助体系,我们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如资助经费总额不足、助学贷款的信用制度亟待建立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完善现有的资助体系。资助经费额总额不足是限制资助体系良好运作的瓶颈,对此,除了国家和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外,也应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的力量,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参与到资助工作当中来。助学贷款现已成为学生资助的主渠道,解决了大部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与此同时,信用还贷的问题也随之浮出了水面,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及时还贷,造成了不良信用,很多银行担心贷款的安全性问题而降低了贷款的积极性。

3.2 精神支持是贫困生教育支持的重要内容。贫困生大多来自社会底层,他们更需要一种积极的鼓励和温暖的关怀,从而摆脱精神贫困的现状。

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贫困生普遍存在着自卑、怨恨等消极的负面情绪,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树立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磨练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与此同时,学校要大力营造团结友爱、相互关怀、真诚接纳的良好氛围,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积极作用,组织针对贫困生的活动,使其在得到温暖关爱的同时,建立起更加广泛的社交圈子,从而拓展他们的社会资源。此外,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并受到广泛关注,一般情况下,贫困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产生失落、孤独、自卑、悲观、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此,国家、社会、要大力营造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学校要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心理定位。

3.3 服务支持是贫困生教育支持的核心内容。

贫困学生大部分来自边远地区和贫苦山区,恶劣的学习环境和短缺的学习资源使他们在个人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的培养方面先天不足,这一点在贫困生就业的时候得到突显,我们发现,相对于其他学生,贫困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是不诤的事实。正因为如此,为贫困生提高综合能力而提供的各项服务支持是新世纪贫困生教育支持的全新标准和核心内容。学习成绩方面,有的贫困生由于经济压力过大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或者忙于做兼职赚取生活费而耽误了学习时间。对此,学校要组织相关老师或高年级的同学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切实帮助贫困生搞好学习工作。在人际交往方面,部分贫困生由于自卑心理外加经济上的窘困,较少参与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交往圈子狭小,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不足。对此,学校要努力开辟贫困生交往场地,组织贫困生群体与外界进行交流,为贫困生创造走向他人、走向社会的机会。在一些实用性技能培训方面,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较少接触电脑操作、外语实践等高成本技能的培训机会,缺乏一技之长,难以胜任工作需要。对此,学校要专门开设相关的辅导班,着力提高贫困生的各项实用技能。此外,学校还应大力开发、不断开拓勤工助学这一良好的服务支持平台,深度挖掘勤工助学岗位的育人功能,着力培养贫困生的基本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

4 积极开展贫困生教育支持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确定了教育支持的对象,明确了教育支持的内容之后,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之出现:如何实施教育支持?实施教育支持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在具体实施教育支持的过程中,全国高校根据各自的地域特点,结合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采取了很多富于创新性的思路,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在此,笔者将结合这些富于创新性的工作方法,简要谈谈实施教育支持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1 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和谐”之人,教育支持工作亦不例外,它在帮助学生摆脱经济困难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诚实守信、敢于面对苦难生活的真正的人。以助学贷款为例,针对部分贫困生由于不清楚教育助学贷款具体条款和政策意义而出现不按时还贷的现象,学校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强化学生信用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明礼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有的学校还开展了针对贫困生的社团和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自强自立、历练人生、爱心奉献、回报社会。

4.2 物质帮助与精神关怀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支持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经济扶持,还涵括了对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关爱。来自社会底层的贫困生在花花校园里面时常会感到自己低人一等,觉得自己的言谈举止和社交能力均不如人,这种心理的“泛化”会使他们逐渐“边缘化”,成为校园中的“边缘人”。对此,学校要努力营造和谐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使贫困生摆脱精神上的“贫穷与孤独”,更加充分地融入大学生活当中去。针对部分学生因贫穷而导致的心理失衡与价值错位,学校也要给予及时的心理援助和人文关怀。

4.3 援人以“鱼”与援人以“渔”相结合的原则。

给予贫困生经济的帮助只能缓解他一时的饥渴,度过暂时的难关,而教会他们实用的技能技巧,却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实现高质量就业,为他们未来的腾飞提供充足的动力。所以,我们在援人以“鱼”的同时,还要援人以“渔”,为贫困生提供知识技能上的帮助。浙江大学就推出了一个旨在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的学生实践计划,通过申报并完成教育实践项目,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贫困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XX家长学校由镇妇联牵头,由学校、妇联和村(居)委会联合进行管理和指导,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各村社区都必须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工作被列为年度工作条线考核必查项目。目前,全镇共有家长学校15所,家长受教育率达85%以上。家长学校大都成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人员具体抓,家长代表参与的层级管理体制,主持日常工作,负责资料收集、档案整理工作,与学校教育实现资源共享,管理与师资互补。从摸底情况中了解,各级家长学校都被作为家校联系的桥梁,各所家长学校都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中小学、幼儿园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二、主要做法

家长学校是引导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家长育儿教子水平的重要平台。林埭镇各家长学校采取“以学校为阵地,以家庭为基础,以村社区为依托”的“三位一体”大教育格局,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合力;针对广大农村家长素质偏低,家教观念薄弱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家长学校。

(一)建立一支专业的家教队伍

镇妇联联合学校、社会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吸收英才,建立了一支活跃在农村、乐于奉献、精心育人的家教骨干队伍。建立了妇联干部骨干队伍、教师学者专业队伍、先进模范人物志愿者队伍、关工委老干部家教队伍等四支队伍。四支家教队伍相互配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开展各类家长学校,并利用“走出去、请进来”方法,通过培训学习、参观考察、邀请专家授课等形式,加强家教队伍思想、业务素质的提高。

(二)形成一套全面的管理制度

镇妇联针对镇家长学校的特点和家庭环境,制定了一套全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家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成立了由妇联、学校和村(居)委会组成的家长学校管理委员会组织机构,制定管理计划,每季召开两次以上家长学校教师会,定期听取汇报,并健全考核制度,量化每所家长学校的工作任务。同时,建立学校联系制度,把上课与家长会、个别指导咨询相结合,提高办学效果。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时,既本着“实用、实效”的原则,又突出科学性、实践性,加强趣味性与针对性。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村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一是办学时间上灵活多变。根据不同的家长需要采取集中学、夜学的形式,保证了家长的学习时间。二是教学模式上求多样化。改变以往教师讲课家长听课的单一模式,采取提问讨论、互帮互学、座谈研讨会等双向互动方式,增强家教实效。三是教学内容上走特色化。主张多办有特色的活动,开设亲子系列、隔代教育、爱心帮扶等特色班,把家长学校的影响力扩大,上升到家长与学生共同体验家庭生活,进行品德渗透,激励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四)开展丰富新颖的主题课程

一是现场咨询,营养家长心理。林埭镇在每年的家庭教育节上,都要开展一场家庭教育现场咨询活动。今年5月17日,在镇中学也如期举办了一场现场咨询活动,近200名镇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家长与专家面对面,共同探讨孩子在家庭学习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点问题。此项活动已连续五年得到市妇联、关工委有关领导和市家庭教育讲师团、心理健康服务组成员的大力支持,我们欣喜的发现,通过五年努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潜移默化发生转变,家长更加注重孩子学习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更加注重孩子健康心理和强健体魄的培养,更加接受个体差异并尊重孩子个性等等,前来咨询的家长人数也逐年递增;二是交流互动,共享家庭经验。为交流家庭教育经验,近年来林埭镇妇联先后在全镇中小学、幼儿园全体教师和学生家长间开展优秀家庭教育论文评选、金点子征集、孝德主题系列等活动。活动得到了镇学生家长、家庭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积极参与。今年的家庭教育节对孝德征文、“十佳孝星”等进行表彰;三是家教普及,深化家校合作。镇妇联借助校讯通短信平台,在各中小学开设“家教小助手”栏目,每周摘选1-2条优秀家庭教育短信进行宣传发放,实现中小学生家长知识知晓全覆盖。同时开展家庭教育“三进”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体验子女日常学习情况,并与老师交流座谈。开展亲子系列活动,增强孩子与家长之间的 交流,让忙碌的家长们能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感受活动乐趣。开设新居民家长学校课程,让新居民家长能接受并重视孩子的教育,使在这里就学的新居民孩子能更好的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四是基地实践,锤炼道德品质。在命名授牌的镇家庭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基地实践,完成从说教到实践的升华。如组织到林埭镇于以定革命事迹陈列室开展“悠悠革命情”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锤炼以定少年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进一步延续“厚德务实,龙腾图强”的林埭精神,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家庭教育传统;在科普实践基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感恩之歌文艺汇演、我们的价值观读书活动、“情暖空巢老人”志愿活动等等,帮助林埭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家庭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在“爱心农场”挥汗劳作,用辛勤的汗水换来助残帮困资金,突显姐妹同胞们的悠悠关爱之心。 通过丰富的家长学校教学内容,使林埭镇的家长学校不断的成熟,使更多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也充分利用开发了家长资源,综合了学校、家庭、村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为促进学生和家长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家长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林埭镇家长学校创办以来,在培训教育子女,推进家庭教育深入开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镇家长学校在运行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各家长学校办学水平不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家教水平也良莠不齐。相对于学校来讲质量和水平都较高,而村社区的家长学校就相对差一点,有时起不到实际效果。

二是经费投入少造成办学困难。家长学校没有专门的办学经费,缺少举行大型家教活动场所,制约了家长学校的扩大及发展,影响学校举办家长学校活动的主动性。

三是家长学校办学工作发展不平衡。 家长学校没有规范化、制度化,应试教育、升学率等客观因素影响了主动性、自觉性,只注重抓教学质量,不能把智育与德育相结合,把家长学校与未成年人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学校建设亟待加强。

四、建议

目前,家长学校的发展显然还与广大家长日益增长的家教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为推进家长学校的健康协调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