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新课改理念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2: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课改理念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课改理念论文

篇(1)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转变教师角色。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活动也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新标准、新要求、新方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对教师话语产生影响。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改进教师话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师话语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话语(教师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凭借,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良好的语言应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必备的素质和修养。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只有生动感人、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开启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启迪、引导他们掌握知识,从而激感,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品德。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教师话语,把握教学语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才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中学教师话语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中学教师话语做过长期、大量的观察与研究,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语言不规范。教师的发音不准确,吐字不清晰,普通话不标准。第二,语言不鲜明。一些教师用词不通俗,长句子太多,条理不清,令人费解等。第三,语言不生动。教师语言空洞、抽象,缺乏语言技巧。语言没有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不能声情并茂,没有节奏感。此外。还有语速过快,课堂话语多直白式、命令式、机械式、灌输式、评判式,评价语单一,缺乏商榷式、引导式、互动式、多元化的语言,提问语封闭、死板不当,话语量过多等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不一定同时存在于同一位教师的课堂语言中。一位教师可能会存在上面问题中的一个、两个或多个。

三、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师话语的措施

针对中学教师话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改进教师话语呢?

(一)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文化知识是教师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的主要内容。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的目的是培养新型的适应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因此,教师要博览群书,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包括广博的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如:较为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主体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改革及教育科研等)。

(二)加强语言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水平

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影响到他对词句的选择、语段的构成、语境的适应以及表述时的语音、语调、语气、语速等,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表达水平和表达效果,决定着教学语言的质量。叶圣陶强调: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也就是说,教育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师知识的多寡,同样也取决于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所以,教师首先必须树立科学的语言观,具有较强的语言规范意识,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加强语言学理论修养。

(三)加强语言技能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表达技巧

教学语言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而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段,是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体系中首要的基本技能,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依据。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训练包括语音、吐词、音量、语速、语调、节奏、词汇和语法训练等。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表达技巧,正确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语言,就必须加强实践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发音用声训练、朗读训练、听说训练、模仿训练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表达技巧。

四、教师教学语言设计

基本素养有了,语言表达技巧有了,教师还要对教学语言进行设计。

(一)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词一定要规范,词语的选择和搭配要恰当,平时要注重词语和课堂用语的积累。教师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词语、口语化的词语,将口语和书面语结合起来使用;要尽量使用长短适中的句子,并在课堂上常常变换句式,以免过于单调;避免使用长句或结构复杂的句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学生的理解水平,为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就是说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听懂教师在课堂上说的话,理解教师的意思。否则,就谈不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二)注意把握语速

课堂上教师对语速的掌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语速过快,就不能为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作出有效反应。教师语速过慢,上课没有激情,不能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所以,语速过快或过慢都会导致低效或无效课堂教学。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为了特定的目的或表达的需要,教师会有意加快或放慢语速,使语言抑扬顿挫,更富有节奏性,以渲染语言的表达效果,是完全可以的。

(三)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让学生在低忧虑的背景下听课

新课标不仅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更加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在忧虑的状态下,或者说带着不愉快的情绪听课,他们就不愿意听或很难听进教师说的话,还能谈得上理解教师话语吗?所以,课堂上必须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浓厚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才能有良好的交流互动,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注意问题设计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端和求知的起点,提问是互动语言最为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使用教学语言进行互动就要注意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多提开放式问题、发散式问题,鼓励学生自己作出回答,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要明了、具体,为回答者提供清晰的回答模式;问题能引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课堂对话;有效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概括、解释,给学生提供加深对学习材料理解的机会;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回答的时间。

(五)重视课堂反馈语的设计

教师的反馈用语通常分为肯定的反馈和否定反馈两大类。教师应该清楚,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掌握在教师手里的一种教育工具。它应当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而不能成为对于不愿学习的一种惩罚。因此教师应多给予学生表扬。学生即使回答不对或不完全对,教师也应用婉转的语气给予评判。例如:当一个学生问题回答错了,教师可以这样说:“不要紧,你能说出错误的答案,表明你是有勇气的。仔细考虑,你会找到正确答案的。”否定的反馈往往使学生感到羞愧而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所以,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否定反馈。

(六)恰当运用幽默的语言

幽默是情感、思想、学识、灵感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幽默诙谐、风趣高雅的语言可以密切关系、拉近距离、活跃气氛、点燃激情、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妙趣横生。若要言之有趣,教师要树立和强化幽默意识,善于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潜心阅读,积累幽默的格言、警句;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发现、积累生活中的幽默素材,增加储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吃透教材,认真准备,根据实际灵活地设计幽默情节,生动地介绍、描述、评论课文内容,机敏地穿插使用幽默的格言、警句、故事等,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飞白等修辞方法,辅以幽默的动作、表情,开发利用好幽默资源,创建和谐课堂,实现师生思维共振。

(七)运用适当的课堂身势语

课堂身势语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达意图、交流感情、阐述观点、示范操作时所呈现的动作。它包括教师的表情、姿势和形体动作等。课堂上,教师需要一面讲课,一面与学生交流情感,沟通思想。适当的表情动作往往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容易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课堂身势语和有声语言相互配合,能使讲课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提高上课的效率。所以,教师上课前不仅要设计好有声的课堂话语,还要为自己设计好一堂课的手势、动作及表情,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更容易理解上课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富有感染力。需要注意的是,课堂身势语必须适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不能随心所欲,胡乱表现。教师的身势语要适度协调,才能产生良好效果。动作过多、表情过于夸张反而使学生眼花缭乱,主次不分,影响效果。

(八)增加学生话语量,减少教师话语量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一直在进行填鸭式教学,大搞一言堂,甚至是一堂课从头讲到底,教师主宰课堂,几乎“垄断”课堂语言。新课标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评估者和协调者。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支配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就像一个导演。这些理念反映在教师课堂话语上,就迫切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减少自己的说话时间,增加学生的说话时间,即:减少教师的话语量,增加学生课堂话语的量。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多参与讨论,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九)采用行动研究法,分析教师话语

教师行动研究是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法。与行动研究密切相关联的是“教师即研究者”理念。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采用实践——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模式,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同样可以运用行动研究法,对教师的课堂话语进行分析研究。首先,要制订计划,确定行动研究的周期(如:以一周、一个月或一学期为一个周期),列出行动研究的步骤,选择操作方法。然后,确定研究对象,按计划实施研究。一开始。教师可以选择一个课型,不要对自己的课堂话语进行设计,按照自己平时的、一般的语言进行授课,课堂上留意观察,课后SBT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情绪状态和反应。随后,选择和前面同样课型的一节课,进行研究。课前对自己的课堂话语精心设计,课堂上边上课,边观察学生的听课情绪变化。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堂课教师话语的感觉和看法以及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可以请同行听自己的课,观察、记录自己本堂课的课堂话语及学生的课堂听课情绪和反应。并请他们对本堂课的教师话语做客观的分析评价。提出改进意见,以使自己扬长避短。如果要继续研究,便可进入下一个研究周期重复以上步骤。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一定要贯彻新课标精神,认识到教师话语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修养和语言修养,加强语言技能训练;尤其要认真对待课前的语言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反复探索并仔细分析自己的课堂语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表达技巧,逐步改进教师话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2.失控的小组合作教学。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小组合作学习开始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师不注重合作教学的度的把握,没有认真设计小组合作的目标,把控好合作时机,使小组合作有形无物,没有发挥真正的价值。例如,在教学《统计表》时,这个内容实际上不需要采用合作学习,但有的数学教师为了追求合作而合作,让学生以5人一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统计小组中学生的铅笔和尺子等的数量。在合作开始之后,出现了这样的景象,有的学生在动手统计,有的学生在趁机玩起了文具,并交头接耳说闲话。看似热闹的课堂上实际出现了各种不学习的行为。

3.盲目的探究性教学。数学是一门需要学生积极探究发现规律的课程,探究活动是非常适合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的。但是有的数学教师不注重探究教学的度的把握,使课堂出现盲目探究和过度探究的现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去探究,教师则对探究过程不闻不问,只是做总结性的发言,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成为一个影子,没有发挥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作用。

4.滥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能够将复杂内容简单化,能够有效地扩充课堂教学容量。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几乎不再板书,不论是新课还是练习题的讲解都采用多媒体,一节课下来讲授的内容增加了不少,但实际上学生掌握得却有限。这种过度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其只是用机灌代替了人灌。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度的把握策略

(一)新课改理念的把握要有度上文提到对于新课改理念,有些教师存在曲解,他们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追求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为了追求学生的生活体验而没有掌握好教和学的关系,没有调控好课堂,使课堂出现低效,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重新认识新课改理念。要坚持师生共鸣,让教学相长。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教师要做好组织者、监督者和指导者的工作,要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和帮助,让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欢、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取舍要有度新课改是一次破陈出新的改革,但是新课改并不是要摒弃所有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反,有些传统教学方法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凝聚了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有益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地为了求新而弃旧,不能为了与时俱进而盲目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明白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其缺点,但是也有优点,要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根据教材内容,对比新旧教学方式的优点和缺点,最终选择最有利于教学效果实现的教学方式,而不是盲目求新或盲目守旧。

(三)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有度新课改提出的很多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不能合理使用这些教学方法,也会让

1.问题教学要有度。教师在利用问题式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要考虑到问题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兼顾性,考虑到问题中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渗透。然后通过合理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获得问题答案。在设计问题时,要坚持以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为原则、坚持问题与实践相结合、坚持问题具有探究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问题教学的度,才能让问题教学发挥其作用。例如,在教学图形旋转问题时,教师没必要设置一大堆问题来表明物体旋转的特征,只需要借助多媒体等播放一些常见的物体旋转的图片,包括摩天轮的旋转、风扇叶片的旋转等,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图形旋转的特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教学要有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并不是为了让学生简单地进行形式合作,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掌控好合作教学的节奏。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避免所有内容都进行合作学习,要选择有合作学习价值的内容,要合理地进行合作小组的分组,确保各层次学生的合理搭配,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让学生学会合理分工,确保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要监督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此外,还要做好合作小组学习成果的评价,要点评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合作结果的优劣。通过这种全过程的调控和把握,确保合作学习效果的实现。

篇(3)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初中数学学习分化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反映迟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差,考试作弊,违规违纪,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无动于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导致自暴自弃。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抵制不了诸如网络游戏等“电子鸦片”的诱惑。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知识、技能掌握不牢,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继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过程、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初中数学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机械的记忆和直观思维是不能完成的。小学习题与例题基本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变化较大,即使学生上课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稍一分心就不明白了。

针对以上对数学学习分化产生原因的分析,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研究控制数学学习分化教学对策,以下谈谈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控制数学学习分化的有效教学行为。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说,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这一点,他的教学成绩一定是正态分布的,如果说有一点分化的话,那也是向优秀的方向分化。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行为很多: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备课时充分考虑数学学习困难生的需要,专为他们设计一些简单问题(这里要防止优秀生“抢食”),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3、充分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4、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5、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案例1:

案例2:在我们这样生源较差的农村中学,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周一的作业收交情况是最差的。纠其原因,在两天的休息时间里,有些学生并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甚至忘记写作业,在加上家长大多没有辅导能力,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不够,因此周一收作业就会出现困难局面。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在班里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是有利于课堂讨论,二是利于适度的竞争学习环境的创设。在周末我经常留一些针对“双基”的小测验,并统计每个小组的周总成绩,再把周总成绩累加形成月总成绩,进一步形成学年总成绩。最后进行表彰。我们把这叫“拉力赛”。“拉力赛”涉及小组荣誉,另外孩子本身竞争意识就很强,大多能自觉完成,即使出现个别学生忘记完成,小组其他成员也会提醒。这样不但解决了周一交作业难的问题,也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对这种方式很感兴趣。

(二)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篇(4)

1.2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差如今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差,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这也与上文提到的应试教育对计算机课程的影响以及学校计算机软件落后,设备不够完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对策

2.1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考虑的就是当今学生的心理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感兴趣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计算机课程相结合,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示范教学,根据课程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热情。

2.2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进行计算机全面教学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求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的办法来使学生了解和具备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中,枯燥的理论知识单纯靠教师用语言去传授缺乏了与实践相配合,这样的教学也和如今对计算机的教学目标不统一。在计算机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枯燥教学一定会影响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重视,提不起兴趣。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然而理论学习又是保持学生良好发展的前提。在如今新课改的指导下,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都有着各自的作用,切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统一,不仅考验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是计算机教学中不断完善的需求。

2.3优化计算机教学的课程设置在职业中学中,计算机的教学要以基础为主,同时要有一定的操作能力,特别是相关的一些操作系统软件、语言教程等,这些都应该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讲授和操作的关机,做到边讲授,边操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优化计算机教学的课程设置,掌握好上机课时间和理论课时间,从本人的教学经验来看,将上机课与理论课时间的比例掌握在1:1最为合适。这样的时间比例可以让学生在理论课的时候学习,让学生在逻辑上先进行梳理和理解。在操作课上立马实验,教师进行实际指导。这样的课程设置会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实践与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2.4以学生为本,师生配合完成所为教学,顾名思义老师教、学生学,教师在备课时过于重视形式化课程设计,而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根本需求。一堂有意义的教学课,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完成,同时也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做到切实与学生为本,优化课程设置,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如今,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导,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采用多元化手段,使学生全方面素质得到培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及时做好总结,更改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思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改理念下的职业中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依然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的探索、大胆创新和及时总结。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时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师生配合完成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篇(5)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养具有丰富知识经验、良好学习习惯、优秀学习品质的学生已经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作为实施学校素质教育和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把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技能作为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物理教师要将教学新理念落到实处,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注重新型教育理念的建立

理念是人们从事工作的行动指南,是人们追求目标的内在动力。初中物理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教学中就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建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要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呆板的应试教育制度.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健康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提倡独立思考,密切注意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意识,善于把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鼓励学生和培养学生爱动手、敢动手、敢动脑。教师要做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研究者、推动者。

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每个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样也有着探求和掌握物理学科知识的迫切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依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向学生演示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充满趣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指导学生对新旧知识加以联系,通过对相关内容内在联系的分析、整理、归纳。让学生形成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的知识系统,提高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创设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中科学地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明白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消除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知识的畏难情绪,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物理学科作为初中阶段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手段进行现象探究的学科。广大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听觉、视觉、感觉等途径.能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索气氛。如在讲解“电流”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不易感知的电流得到深刻的认识,我采用了小喇叭、灯泡、铅笔芯等实验器材,通过和电池的连接。让学生听喇叭的嚓嚓声。看灯泡发出的光亮,感知铅笔芯的热度,使学生对电流有了丰富、感性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又如在进行“压强”内容的教学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压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我让学生用手掌对着铅笔一端,另一端垂直于桌面,进行体验。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手掌越用力,铅笔对手掌的反作用力就越大,手掌就会越发感到疼痛。通过这样一个实验,学生对压强和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深刻理解和认识。

篇(6)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篇(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48-02

文本(text)原指编织之意,引入文学理论中是指文学书写符号的织体(fabric)。20世纪前的传统文论用得更多的是“作品”而不是“文本”,文本被引入文学理论带有浓厚的“以文为本”的意味,但是很多时候在强调文本的独立性的同时也阻断了文本与生活情境的连续性,造成了对文本这个概念的僵化理解。

作为20世纪西方文论的重要转折,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强调用科学实证方法研究诗歌,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认为要切断诗歌和作者以及读者的联系,把注意力放到诗歌自身的文本结构上才能实现科学的研究。茨・托多罗夫说:“形式主义者认为,不能根据作家生平、也不能根据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分析来解释一部作品。”[1]这意味着文本的封闭性和独立性正是对它的科学研究的保证。新批评派也有类似的主张,即注重对文本自身进行研究。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合写的两篇文章《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最能体现这种以文本为中心的批评方法。所谓“意图谬见”,即他们认为文学研究要抛开作者的意图,宣称“就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成功与否来说,作者的构思或意图既不是一个适用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标准”[2];“感受谬见”是指要进一步把读者对文本的感受驳斥为一种谬见,感受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也就是混淆了诗是什么和它所产生的效果。通过对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的批评,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切断了文学文本和作者以及读者的联系,也就使文学批评集中在对文本自身的词语、语义、句法、结构等的研究上。结构主义文论将这种以文本为中心的思想又往前推进了一步,结构主义文论更倾向于寻找文本各种因素下隐藏的深层关系。比如,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在各个民族和国家不同的神话表面之下隐含着一些相同的关系和结构,因此他主张“对每个神话分别进行分析,把故事分解成尽可能短的句子”,[3]然后通过横竖排列寻找其中的二元关系。这种结构主义神话学暗示了相同的结构关系和意义可以表现为不同的文本组织,但反过来也可以说不同的文本组织其实都具有相同的或者固定的意义和结构关系,而不管文本的具体语境和历史如何。

罗兰・巴特为后结构主义文本观打开了大门,代表了当代西方文论在文本上的新看法。在《从作品到文本》一文中,巴特从7个方面列举了文本和作品的区别:(1)文本应不再被视为一种确定的客体;(2)文本不能理解为等级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或类型的简单分割;(3)文本常常是指所指的无限延迟,文本是一种延宕;(4)文本是复数,它能够获得意义的复合;(5)作品是在一个确定的过程中把握到的,它要受外部世界(如种族、历史)、作品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对作者的认定来决定作品,文本却不需要这些关系的担保;(6)作品一般是作为阅读的消费对象,而文本要求读者主动地合作,不仅是阅读,还是写作;(7)文本的阅读是享乐和愉悦。[4]巴特的文本观打破了那种视文本为符号的固定织体的观念,与列维-斯特劳斯寻找不同文本背后相同的结构和意义不同,罗兰・巴特把文本视为“可写”的,也就是说文本在与作者脱离后就成为邀请读者参与其自身建构的存在,文本不再是具有确定意义的封闭实体,而成为开放的语言游戏的场所。在后来的《恋人絮语》中,巴特强调了“情境”在文本中的重要性,他说情境从词源上看是东跑西颠的动作,应该从体操或舞蹈的角度去把握,而不是对静止对象的凝神观照。当人们在稍纵即逝的语流中辨认过去曾经阅读过、听说过或感受过的某种东西时,种种情境便会显现出来。在这里我们看到,与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派和结构主义竭力把文本和现实情境分离不同,文本在巴特这里又开始和现实情境相结合,但是和20世纪之前的传统文论强调文本是反映情境的固定织体不同,文本在巴特那里是情境化的嬉戏,它尽力追逐情境化的戏剧场景,就像脑海中倏忽闪现的情景那样漫流四射。

我国现今的文学理论教材使用的文学文本这个概念,主要采纳的是西方传统文论和20世纪前期文论关于文本的界定,即把文本视为语言符号系统的固定织体,而文本的开放性和情境化的特征则大多被忽视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文学理论教程需要一个可以对之进行分析的稳定对象,罗兰・巴特提出的开放的文本观虽然诱人,但是过于强调动态性的特征而很难成为分析的对象。

现今数字文学的出现为这种开放性文本观的教学提供了条件:一方面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CD-ROM、U盘等为基础的硬件载体为文本分析提供了稳定的对象;另一方面,通过这些载体传达的超文本小说、互动文学、多媒体文学等新的文学类型又为教学双方体验开放性文本提供了条件。比如超文本(Hypertext),指的是运用超链接将不同文本块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迈克尔・乔伊斯1987年创作的《下午,一个故事》通常被视为第一本超文本小说,这部超文本小说由539个段落和951个链接构成,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在早晨去工作途中目睹一场车祸的故事。但是这部超文本小说并不是按照传统小说那样安排好固定情节结构等待读者去阅读,而是把小说分成了539个段落并在这些段落之间提供了951个超链接,读者可以自行选择不同的链接进行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顺序和段落的组合。这就好比把小说分成一副牌,每一次把牌打乱之后阅读,每次看到的故事也就不相同。

超链接的运用,使超文本小说的文本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文本结构的非序列性。泰德・尼尔森对“超文本”有个著名的论断,他说:“关于‘超文本’,我指的是非序列性的写作――文本相互交叉并允许读者自由选择,最好是在交互性的屏幕上进行阅读。根据一般的构想,这是一系列通过链接而联系在一起的文本块,这些链接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路径。”[5]在超文本小说中,所谓非序列性也就是说事件之间并不遵循时间的顺序,每次阅读都可能带来不同的秩序。可见超文本小说实现的是真正文本结构上的开放性,而不仅仅是传统文学的那种想象上的空白点。

二是读者阅读的参与性。任何文学活动都缺少不了读者的参与,这是在接受美学出现以后就成为几乎常识的文学原理。但正如上文提到,在接受美学那里读者的参与大多是以想象性地填补空白为特点的,并没有改变文学文本自身的结构。超文本小说除了想象性的参与,读者甚至可以改变文本自身的结构。在超文本文学中,“读者成了作者”是广为人知的观点,由于读者参与了文本自身结构的构成,使得传统文学中作者和读者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开始模糊,读者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作者的角色,他不仅阅读文本,也重组文本,改变文本。

三是作者写作的高技术化。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高科技的出现,高技术化是贯穿数字文学活动整个过程的突出特点。在数字化技术如此发达的年代,技术已经不仅仅像在传统文学中那样被视为一种写作工具了,而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合作者。有学者提出赛博格作者(cyborg author)这个名词来描述这种人机协作的新型作者。人机结合为新型的表达和文学交流开辟了可能性,随着越来越多的作者通过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活动中的人机协作现象将会成为今后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我们看到在这个例子中,文本不再是凝固的织体状态,而是被不断地打断又在阅读中不断地形成新的结构,文本结构的形成是要依赖于现实情境的――读者的选择。如果我们能在文学理论的教学中运用这种超文本小说的例子,那么传统的文本概念将会改观,并促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参与和共同创造。文本不再是冷冰冰的被分析的对象,而是在师生交流情境中不断被打破和不断重组的开放性文本。继续发掘数字文学在教学中的潜力和价值,是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值得关注的重要方向。

[ 参 考 文 献 ]

[1] 茨・托多罗夫编选.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 维姆萨特,比尔兹利.意图谬见[C].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篇(8)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许多学校都及时找准定位,树立走,“科研兴校”之路,作为新课改的我,应该抓住机遇,以课题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学法教法革新。我更注重情境教学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情境的呈现方法,如借助语言描述、实物陈列、电教手段、多媒体技术、局域网传递等途径。当然我更多的是利用电教手段、多媒体、局域网传递这三种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加强学法指导,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合作,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成为教学不断生成的平台,竭力摆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本人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新课改精神,我的课堂教学目前主要以课件、学件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借助共创动画这一软件,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这两个班的学生已经能够根据自己所编的故事制作音乐动画,受到来校领导、专家的好评。

二、更新教育理念,奠定课改理论基础

新课改刚启动后,结合本组教研计划,我先后认真学习了语文导报上新课改专版,到图书馆借阅新课标解读,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向《语文周报》、《中学语文研究》、等报刊杂志学习,向《教育在线》等教育网站讨教,取别人的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精神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此我们笑称为”换脑行动。在此基础上,我还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融入课堂,大胆整合,积极撰写经验总结、教学感悟或课例论文,或借助教育网站这个平台,建立自己的个人专题集,坚持写教育随笔。目前,网上的一个个教育随笔记下了我与新课改同成长的经历,到手的一张张论文获奖证书,引领着我一步步走进了新课改。

三、投身实践活动,构建三结合网络

篇(9)

 

一.新课改的初中英语教学重点和目标

(一)教学重点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改变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课改目标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硕士论文,自主学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

(一)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应用英语能力。在教学中,教者牢固地树立以贯彻素质教育为己任,就会自觉地转化教学观念,在英语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目前英语课堂教学虽然课程标准变了,教材变了,但教师的教学方法却不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硕士论文,自主学习。其原因是广大教师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学上一直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从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教学方法也必须有相应的变革。硕士论文,自主学习。所以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状况首先应从教师做起,教师要更新观念。硕士论文,自主学习。教师要勤奋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树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转变角色,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改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全方位提高个人素质

英语新课改体现了英语学科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课程内容强调与学习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中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因此,作为英语专业教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只熟悉英语学科的单一型教师已不能胜任新的课改教学要求。另外,英语教师也必须具有教学创新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合作成为教师的一种能力或基本功,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就是教师走下讲台,置身于学生中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硕士论文,自主学习。教师也应善于了解其他学科,关注其发展,积极寻求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师不要把自己任教的学科看作孤立的整体,而要把它作为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改变传统教师角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重心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新教材正是突出了以语言使用为教学目标的特点.无论是课文编排结构,还是句型、语法练习,都注重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能进行多层次的运用。多年来,英语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总是以应试为前提。硕士论文,自主学习。为了适应新教材、应对新课改,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语音为首的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习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习惯等。

(四)融洽英语教学的气氛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依赖于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努力使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不要因为学生成绩的优劣而产生亲疏和偏向;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发展合作精神。

结论

任何一轮课程的实施都应当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学习以及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探索,一切均应从实际效果去考虑,要充分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0)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学知识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脱节,是由第八次课程改革与较为稳定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之间的反差而引起的。青年体育教师面对“脱节现象”和五花八门的新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保持理智的头脑。应坚持大学所学习的基础体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知识,领会“以学生为中心,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课改理念。在教学实践中,青年体育教师要根据学情和自身特长制订成长计划,通过日常教学、技能比赛、优质课比赛、科研工作等反复实践总结,融会贯通,找到解决“脱节现象”的方法。

一、从基础教学入手,制订成长计划

青年体育教师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制订自身合理的成长计划,确定每个阶段的成长目标。目标刚开始不要订得过高,要从教学的细节人手。例如:勤听课,注意老教师是如何在一堂课中控制教学进程的;熟悉所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理念,尽快融入新集体;了解本校和本地区体育教学特点,感受教育环境;对所教学生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方法和内容;学会制订各项教学工作计划,注意教案书写的规范性;自学新课程改革相关知识,撰写读书笔记。定期对成长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进步和不足之处,制订下一阶段成长计划。

二、积极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1.在教学实践中锻炼教学技能,提高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大课间、课外活动、体育竞赛、课余训练、裁判工作等是体育教师的常项工作,青年体育教师要积极投入到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中,不计报酬、乐于奉献,在教学实践中锻炼自身各项教学技能。青年体育教师要意识到组织管理能力是体育教学的生命,青年体育教师要在体育实践中着重培养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共青团工作、德育工作以及学校其他课外活动,青年体育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这是快速提高对学生综合组织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2.积极参加教师基本功大赛,保持健康体魄

健康的体魄是体育教师教学“生命力”的保障,是成为优秀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青年体育教师要克服惰性心理,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继续学习自身还未涉及到的体育项目,以丰富教学技能。教师基本功大赛,一是行政部门检验本地区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情况,为教学管理提供依据;二是督促广大体育教师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体育教学“生命力”。青年体育教师要积极参赛,是展现自我才华,建立自信心的良好手段。

3.参加优质课大赛,提高教学素养

参加和观摩优质课大赛是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培养教学素养,使自身得到快速成长的捷径。优质课来源于日常教学课,但却高于日常教学课。优质课大赛是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形式进行展示、交流、探讨的平台之一。新课程改革就是通过各级、各类优质课大赛将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创新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形式进行展示,通过比赛进行交流、探讨,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青年体育教师观摩或参加优质课大赛,是学习新课改理念、锻炼新课改能力的有效途径。青年体育教师要积极参加优质课大赛,端正参赛动机,不要怕获不上奖而退缩,更不能为了评职称而盲目参赛。要本着锻炼自身教学水平、提高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交流学习教学经验、建立自信的目的参加优质课比赛。

4.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撰写科研论文,是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另一重要手段。撰写体育科研论文或是进行专题性的科研课题研究,是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的科学手段。青年体育教师要积极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善于反思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写论文,首先要勤于阅读。教育专著、新课改著作、体育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大学时学习的教材也需要进行再阅读、再学习。其次,要善于捕捉论文的素材。体育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发掘素材,要形成科研敏感。通过观摩公开课、培训、与他人交流、阅读资料等途径,都可以发现很不错的素材,对素材稍加整理就能确定论文的课题。另外,初写论文的体育教师要注意论文题目不要选择的过大、要注意文格式的规范性、语言的条理性等。

5.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青年体育教师思维活跃,虽然缺乏教学经验,但只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自身和所教学生的特点,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同样能创造出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笔者自身在教学成长过程中不断学结教学经验,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如“多元化复合式教学模式”“初中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何发挥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催化’作用”。并把这些教学方法运用到优质课大赛上,总结成论文,获得了国家、省、市级奖。虽然只是一点成绩,但却建立了自信,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特色。

三、综合能力的自我培养

幽默能力、处理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交流能力、学科间交互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是现阶段各学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养。青年体育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会成为自身成长的“倍增器”。

篇(11)

我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学习”实验学校,中央教科所“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几年来,努力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在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评价与考核制度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一、加强对教师新课程改革理念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键在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中,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的开发者、引导者、研究者,新课改呼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何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我校把此项工作拿到了议事日程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陈旧的教育观念是实施新课改的阻力,特别是应试教育思想已在教师中根深蒂固,要一下子转变,困难很大,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讨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新课程理念、基本内容和方法,让教师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实施新课改,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的需要。因此,我校特聘请了西南师大教授权到我校作学术报告,朱教授就课改的具体做法及评价机制发表了高屋建瓴的见解,增强了对课改的理解和认识。我校还特邀了中国高效速读专题组组长程汉杰先生及副理事长李胜利先生一行到我校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有关高效速读及新课改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教师们与专家就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改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全体教师对新课改的性质、目标、基本理念有了更广泛深入的认识、探讨,明确了新课改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为了让教师对新课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校选派初一全体任课教师及其它年级的代表,参加县教委组织的新课改的培训,让这部分教师对新课改有系统、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改提供了理论知识。还选派行政领导和教师到重庆市参加新课改研讨会,将别人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以促进我校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为了推进新课改的进程,学校在搬迁经费缺口巨大的情况下,挤出一定经费为每位教师购买了《百部中外教育理论专著导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按高级教师80元,中级70元,初级60元的标准报销购买新课改资料的费用。对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期提供50元的活动经费。这些措施,加大了对新课改的经费投入,给教师提供了实施新课改的理论依据,推动了新课改的实施。

二、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推进课改实验。

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这表明我国的课程改革方向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全面贯彻全教会精神,落实新的国家课程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在切实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模式,制定了《重庆市忠县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纲要》、《重庆市忠县中学校本课程开设条例》。

国家课程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是专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并要求这些公民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设计、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是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当前学校课程中的主要部分是国家课程,其设置和教学计划单一,无法兼顾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的需要。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延伸和发展,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某些方面的优势,开发的课程也易为学生所认可和接受,开发和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只有共性、缺乏个性”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体系所造成的“千校一面”的问题。开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与德育目标的融合,有利于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机理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基本品质的日臻完善。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让我们体会到:一是可以改变传统学科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的科学方法;二是可以改变传统学科过于强调学科独立、缺乏整合的现状,做到学科交叉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三是可以改变传统学科偏重书本知识、结论性知识,做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社会发展、学生生活的结合,与学生经验和兴趣结合;四是可以改变传统学科强调接受学习和机械学习,做到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发现能力、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获取知识与他人合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五是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做到指标多元、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和教师参与的评价方式。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是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生需要以及课程资源,是国家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我校是具有“示范性、实验性”特色的市重点中学,除了落实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和风格,而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都由学校和教师来承担,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能促进教师专业技术的提高,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继续教育。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生成过程,学校教师拥有课程开发的自,能根据具体情况经常进行评估、修改课程,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的差异问题,有利于课程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方向发展,充分体现教育的时代性和学校办学的特色性。

我校在重视显性课程的同时,也非常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将校园文化、各类活动纳入校本课程的范畴,强化对隐性课程的计划管理和过程管理,强化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参与和主体的自为性、自主性及创造性,隐性课程真正起到了熏陶、感染和激发的作用。教师根据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原则、校本课程的框架,针对学生实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思考,申报课程计划(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名称、目标、涉及学科、课时数、考核方式、课时讲稿等),将课程计划送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审定通过后,由指导小组、教务处、体卫艺术处、政教处组织实施,并以课表的形式,发给全体学生,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结合教师的建议,选择各类课程。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教学或活动。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建立临时班级、小组,认真组织教学或活动,安排学生的课外练习或活动,课程结束后组织对学生考核,考核采用测验、活动、竞赛等多种方式,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

三、强化教育科研指导新课改,每学科有课题,每位教师有研究任务。

为了加快和促进新课改的探索和实施,我校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对新课程改革的指导和帮助,我校目前有立项教改科研课题20余个,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教育部“网络教育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研究”,中央教科所“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实验”,中国体育学会“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实践性研究”,全国十五重点课题“高效速读推广与研究子课题”,“重庆市以读促写”等,其中中国体育学会的两个课题已验收合格评为二等奖。“新思维作文”课题经中语会验收合格。为激励教师参加科研,走科研兴校、教研兴校之路,在选模、晋级、评职等方面,提高对教研的考核在评价中的指标权重,加大对教研工作的奖励力度,例如我校的评职基本条件量化考核总分100分,其中政治思想师德表现20分,教学成绩40分,科研成果也是40分。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教育教学研讨会,每次的研讨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示范课、论文评选、自由研讨等,教育教研学术空气浓厚。近几年学校教师的论文获各级奖的有1000余篇。学校被重庆市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重庆出版社出版了我校《教师发展,与时俱进》、《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案例》等校本课程专著丛书。

四、改革评价体系与考核制度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终身学习”、“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等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新的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旧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而言,老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这个学生的成绩在班上是尖子,这个学生就是好学生,这个学生的成绩在年级是尖子,这个学生就是学校重点培养对象,评三好学生、培养入团入党、一切有光环的东西都要往他头上套。一个区、县里初中升高中考试的第一名,主城区许多学校竞相出高价“买”这个学生就读本校,这些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就老师而言,学校评价一个教师往往只注重这个教师教出的学生考高中、考大学的分数高不高,人数多不多,其它方面似乎可以不计较。就社会而言,只要这所学校考大学的人数多,上名牌学校的多,就是好学校,不管他其它方面如何。这些评价观念,导致了教师、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造就了高分低能的畸形学生,造成了中国人获诺贝尔奖无缘的可悲结局。因此,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旧的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新课改的要求。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改革考试制度已成为当前新课改期待研究解决的最前沿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依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与制度保障。

我校提出的办学理念是:“精忠树人。”它顺应新课改教育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前进,顺应社会的前进。学校要求每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有新的人才观,正确评价每位学生,班上有多少位同学,就有多少个层次,考上重点大学是人才,考上一般大学的也是人才,考不上大学的还是人才。中学阶段学生成才有五个发展层次:第一,能完成学业顺利毕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第二、在某一方面得到充分发挥,在某个学科鹤立鸡群、脱颖而出。第三,顺利升学,考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第四、学生毕业未升学走入社会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做出贡献。第五、在高一级学校发展好、成长快,表现突出、学习优异。

我校针对新课改对学生的考试提出的要求是:不能一考就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学生考试成绩,不允许在班上排名次,不允许在公众场所宣布或公布,学习成绩是学生个人的隐私,不得侵犯。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不得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凡是体育不及格或德育不优秀的,一票否决。班主任对每位学生的通知书评语都应以表扬为主,尽量找学生的优点,并且要送给学校政教处审阅,有损学生形象、有伤学生面子及人格的话一律不准出现在通知书中,不准出现在教师的语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