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德育科研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积极加快科技和金融的有效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与效率,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正是基于以上的实践背景,本文深入研究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关系,并对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做了全面的综述,这对于我国加快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的途径与机制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外关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研究
在梳理现有国外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国外学者单一论述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的文献资料很少,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金融创新以及高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方面。
科技金融的相关定义。Sergio and Esteban(2001)在其文章中定义科技金融体系是在科技金融环境下,由科技金融需求方、供给方、中介机构、生态环境及政府等科技金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指出科技金融的供给方主要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科技保险机构和科技资本市场,另外,个人也是科技金融的供给方,如民间金融和高新技术企业内部融资等。
加快科技金融结合的政策性支持。目前有关科技与金融的最重要研究进展,是Carlota Perez(2007)的《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她指出,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从而出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由于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和它的公益性、效益外溢性等特点,因此科技金融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Jaffee and Russell(1976)认为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科技创新的研发投资收益比传统项目投资的收益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这就会这使得私人部门在新技术上往往投资不足。另外,研发实施者同投资者之间高度的信息不确定性也限制了投资者对研发项目的资助。
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路径选择。Ahlstrom and Bruton(2006)认为,创业风险投资是专业投资机构在承担高风险并积极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投入高成长性创业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并积极追求高额收益的权益性金融资本,包括私人创业风险投资和公共创业风险投资。Cestone and White(2003)研究了科技贷款,他们认为科技贷款是为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活动提供债务性金融支持的贷款,并将其分为四类:商业银行科技贷款、政策性银行科技贷款、民间金融科技贷款和金融租赁。Hogan andHutson(2005)也指出,企业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具备不同的投资价值和投资风险,期资本需求量和需求方式也不同,因此需要与之相对应的金融政策和服务。
金融支持科技发展。国外学术界在探讨金融支持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Chou和Chin(2006)的研究表明,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利于加速推经技术创新。Calderon Ceasar和LiuLin(2003)也用实证的方法说明金融创新有利于促进技术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而Koekemoer(2002)在对南非科技创新的研究中指出,技术创新需要战略化管理、培养新兴企业以及新项目融资。然而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所面对的项目融资相当冷淡,缺乏针对性的方式和结构化的协调。可见,在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这一观点上,国外学者基本达成了共识。
国外关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研究已经很多,主要是关于金融创新支持科技发展的路径、效果等方面,但具体到科技金融的结合机制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也没有直接提出科技金融的概念。
二、国内关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研究
科技金融的相关定义。国内很多学者从科技金融的定义出发,对其进行研究分析的。其中比较权威的是赵昌文(2009),他认为科技金融是指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融资源,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少安、张岗(2001)对科技金融环境做出了界定,认为其是指科技金融各种工具运行的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科技金融环境影响着科技金融的发展水平和运行效率,是科技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育明(2001)详细分析了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中介组织,将它们分为六类。
科技与金融互相作用的研究。对于科技与金融互相作用、共同促进的关系,很多国内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杨刚(2006)等学者认为科技金融重点研究科技与金融的互动及作用。一方面是科技发展促进金融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金融创新支持科技发展。吕炜(2002)在对风险投资的研究中,探讨了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提出风险投资对技术进步有一定推动作用的观点。辜胜阻等(2001)提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以高科技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发动机。其中,风险投资作为投融资方式的创新,具有市场筛选、产业培育、风险分散等功能。
科技金融产品的设计。冯海昱(2010)提出,为了从根本上回避信息不对带来的各种弊端,保险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为实现各自战略目标而进行合作,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协议达成一种创新战略联盟,让保险业真正介入科技风险投资领域,实现从单纯的投保——理赔关系向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的转变。王兰军(2011)认为,中央财政应该出资组建专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筛选优秀的专业化机构,采用市场化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按照国际惯例惯例经营产业基金。朱鸿鸣、赵昌文等(2012)论证了建立科技银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科技银行通过产品创新能够改善向战略性新兴企业提供贷款的风险收益结构,并通过溢出效益,引导其他商业银行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放贷款,从而真正起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的作用。
科技金融的成效评价。王海和叶元煦(2003)利用层析分析法构建了评价科技金融结合效益的模型,对中国的科技金融结合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从1991 1999年间,我国的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和金融投入指数都增长了3倍多,但科技金融结合效益却没有明显增长。崔毅和赵韵琪等(2010)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我国各地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的效益进行评价,发现科技的金融投入结构与科技产出的阶段不相协调以及金融投入资源的管理效率低下导致广东科技与金融结合效益并不令人满意。曹颢和尤建新等(2011)对2002-2008年我国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科技金融资源投入不断增加,经费指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科技金融产出指数显现下降趋势。
纵观以上关于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本文发现这样几个特点:对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理论体系,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科技金融的某一侧面;我国的科技与金融并没有达到有效结合,金融资源投入不断增加,但产出没有明显提升,国内学者对于金融投入结构与科技产出的阶段协调性以及金融投入资源的管理效率研究还不够充分;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研究比较多,但具体深入到企业微观层面的研究还不够。
总体上看,目前的相关研究的框架结构还没有完全建立,同时各个侧面的研究也并不深入,而且与实际运行的结合也并不紧密。因此,需要全面架构并深入研究适合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的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机制和对策。
参考文献:
[1]Carlota Perez,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译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Chou Yuan K,Chin M S.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endoge-nous growth[J].Appf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Joumal,2006,(3).
着眼素质教育需求,承认学生个性差异,旨在“张扬学生个性、促进教师与学校发展”。
T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学生需求为立足点。不仅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形成,也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方面,力求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2008年开始,T小学的若干位优秀的青年教师在语文课的基础上开发了学科拓展类课程,包括诵读课和特色作文课。之后,各持一技之长的音、体、美教师又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了艺体特长类课程,包括形体课、音乐二合唱、足球课、国画等,并开设了一些动手实践的创新性教育活动。对于T小学的学生而言,语、数、外考试成绩不再是“好”学生的专利,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和创新性教育活动去寻找自己闪光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张扬自己的个性。
该小学的优秀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编写校本课程教材,开展实践活动,并且每个月定期举办大小规模的校本课程讨论会,会议内容涉及校本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评价方式以及现阶段遇到的问题与解决途径等。除此之外,学校还规定一些与校本课程相关的必读书目,要求教师寒暑假阅读并作好记录,以补充和更新教师内在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素养,力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与教师是最能展现一所学校风采的主体。T小学能够立足本校实际情况,把教师的特长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为每位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二、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方式
立足学生兴趣、教师特长,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选取课程内容并灵活授课。
T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合理利用自身的办学条件与资源,把学生兴趣与师生特长相结合,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改编、重组或新编,变成独具本校特色的课程。例如,该小学在语文课的基础上,增开了诵读课和特色作文课,这两门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拓展。教师们还为诵读课编订了专门的教材――《黎明之声――快乐晨诵之旅》。诵读教材中的内容则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精心选取的,虽然诵读课教材的名称一样,但内容上每个年级各不相同。
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与知识储备不同,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授课方式和时间上。比如,特色作文课教学方式是从感知入手,让学生学会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触,用心去感受,让孩子们先爱上生活,再用文子去记录生活。一年级学生作文课堂是口述的,二年级开始进行片段的写作,三到六年级是整篇作文都用文字记录;写作内容也是由“物-人-事”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艺体类校本课程如音乐二课堂合唱、足球、儿童吹塑纸版画等课程是通过社团活动实现的,如,学生在美术教师的带领下成立“浓情夏日小巧手社团”、“橡皮泥雕塑小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参加。对于那些在某方面较为优秀的孩子来说,这些社团活动有拔高训练的作用。
另外,T小学还定期举办有关校本课程的校内或校外亲子活动,如校内的父子足球赛、校外的写作夏令营及足球比赛等。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
注重评价方式与评价价值,师生双方互评为主,自评为辅。
由于校本课程的特殊属性,T小学积极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的校本课程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方法。笔者了解到,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校制定的评价方式有纸笔测验和活动表现评价。纸笔测验主要用于“特色作文课”,即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给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是艺体类校本课程中一种评价方式,即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反应能力、合作与探究精神、知识的应用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活动的评价内容既包括学生的活动过程又包括学生的活动结果。
评价以“师生互评为主,自评为辅”的模式展开。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互为主客体: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例如,足球课上,教师对学生踢球技能的掌握情况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节课或每两节课教一项技能,每个月测一次,当场评价,待本学期的课程完结后综合打分。学校重视学生评价的价值,学生对教师做出的评价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当前的教学情况、受欢迎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改进方向。此外,学生对照校本课程实施前后自身的变化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等几个方面;教师通过及时记录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自我评价,包括课程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针对反思自身的不足做出调整与完善。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与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分析、总结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是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笔者总结了T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学校――明确、独特的办学理念。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教师共同的追求,是课程开发的路标。教师员工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教育观念,但在核心问题上,必须有共同的理解,共同的理念是学校工作的指南。T小学的教师在“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张扬学生个性”的课程目的,挖掘出“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探索出灵活的课程组织方式,开发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T小学的校长与教师一直把学生的全面成长视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才能开发出独具自己学校风格的课程。
2. 教师――自觉的学习、反思意识与科研精神。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根据课程实施后的反响、学生需求的变化等因素持续改进,只有教师不断地学习、反思、团结合作进行研究才能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T小学的教师每个寒暑假都会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一些书目并写读后感,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求他们选读一些与校本课程开发密切相关的期刊、论文、书籍,以补充、更新自己内在的课程知识和教学素养,这些工作都会为下学期校本课程开发注入新活力。
1. 本学年继续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检查,充分发挥科组集体和备课组的作用和力量。保证教学各环节的顺利进行。
2.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教学常规的建设和学生组织纪律性的要求、学风的培养。针对学生的特点,认真组织好体育教学的手段和组织方法,保证教学的质量、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3. 做好毕业班的备考工作,初三级组织好体育中考的训练和考试工作并顺利完成考试任务,高三级任课老师一方面组织好学生的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迎接高考。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组织体育考生做好各项的训练、考试准备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4. 本学年加强体育课教学的各项安全措施和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消除体育教学中伤害事件的发生,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 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科今学年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结合本科组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教研、教改活动例如组织老师撰写教研论文,组织教学、训练公开课和各种裁判学习等等,提高教学效果和教研、教改的能力。肖文增老师代表东莞中学参加东莞市20xx年体育优质课决赛获市一等奖。
三、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R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094-01
普外科是医院的主要手术科室之一,包括胃十二指肠手术、小肠手术、结肠癌、直肠癌手术等。普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较为复杂繁琐,是外科护理中的一个难题。如何做好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心身护理,对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1],术后疼痛及相关的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术后恢复。 现将近年来本院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收集
我院普外科2005~2010年收治的手术患者1500例,男1000例,女500例,男女比例是2∶1,年龄20~67岁。 由于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配合,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无任何护理差错和并发症。
2 术前护理
2.1 加强护患沟通,增进服务意识,强调护理人员必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放在心中的服务理念,在病人入院时做好接待,强调4个“第1次”满意,即第1次入院介绍,第1次健康教育,第1次饮食,第1次检查时的护送,让病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护理活动中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交流技巧,遇事能“换位思考”,并努力学会“移情”,最大程度地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2.2 心理护理:手术患者对手术都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多数患者对手术不了解,同时对手术能否成功产生种种疑虑,从而表现出心态不平衡及焦虑。针对手术患者存在术前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该以热情主动通俗易懂且科学的语言,耐心细致地介绍手术和疾病的有关知识,并举出成功病例鼓励病人清除顾虑,解除紧张不安的情绪,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手术。
2.3 戒烟:向患者宣传吸烟对疾病的危害及戒烟的重要性,有效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2.4 呼吸功能训练:对不同的手术患者进行相应的呼吸训练,如老年患者应术前加强呼吸功能训练对预防术后呼吸功能不全起重要作用。并训练病人正确的咳痰方式。
2.5 对高血压、冠心病或心电图不正常的患者除给予针对性降压扩冠治疗外,应进一步提高心肌的储备功能。
2.6 糖尿病病人血糖要控制
3 术后护理
3.1 术后伤口疼痛:是由于皮肤表面及内部组织的疼痛神经末梢直接受到切割性损伤,引起化学物质的释放与传导,经由脊髓传至大脑而感受到痛,是主观的体验[2]。几乎所有的手术病人都会经历疼痛,疼痛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手术当天[3]。疼痛认知时病人对疼痛问题的信念、态度,归因及期待,也包括影响疼痛过程的因素,如意识状态,过去的经验,疼痛的意义,应对策略。因此应正确引导病人对疼痛的理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分散术后患者的注意力,以此减轻患者疼痛。
3.2 一般护理:加强监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肠瘘患者由于大量丢失消化液,因此容易发生水、电解质而和酸碱失衡。护理上重点观察神志、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皮肤温度及弹性,观察肠蠕动及腹胀程度,有无恶心、呕吐、瘘口渗出液,精确计算腹腔冲洗引流量,动态监测水电解质、肾功能和血气变化。
3.3 基础护理:患者长期卧床者,需要协助其定时翻身及按摩受压部位,鼓励患者有效咳痰,定时给予翻身叩背,协助排痰,必要时给予药物支持,预防肺部感染。口腔护理每天2次,保持口腔清洁。高热时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
3.4 专病护理:不同的手术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案,如引流管的护理、瘘口的护理、营养的护理等等。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社会和家庭角色以及经济状况的改变,适应能力减弱,机体承受手术创伤的能力下降[4]。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护理人员应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较顺利的康复。
3.5 术后心理护理与出院指导:术后开展积极的心理护理,对减轻疼痛,加速患者身体康复十分有利。由于手术做的成功,切除了病灶,患者卸下了负担,愿意接受治疗和护理。尤其对于腹壁造瘘的患者心理护理及其重要,护理人员要给予特别的关怀,既要尽快教会患者自我护理肠造瘘口和使用人工袋,注意观察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也要使患者尽快适应术后腹壁造瘘的改道生活。患者出院时要指导伤口的坐浴、换药及人工袋的使用,指导饮食,避免大便过干或过稀。掌握劳动强度,避免腹压过高,定期门诊复查。指导用药、生活护理、心理疏导、注意自我调节,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向家属讲明心身护理的重要性,鼓励、支持、体贴、安慰患者,保持心情愉快。通过对2700例手术后患者的护理观察,我们认为对术后患者的身心护理十分重要,做得好则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注重术后患者的身心护理是每位护理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4 讨 论
随着公众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进行业务素质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护患沟通,推进护士礼仪服务,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Yuen TS,Lrwin MG.The'fifth vital sign'.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2005,11(3):145~146
[2] 王祥瑞.急性疼痛的机制和治疗进展.上海医学,2007,30(6):393~396
1.通过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将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并获得专门的鉴定、评价。这对于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师课题研究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认可和鼓励。
2.在总结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选择研究资料、撰写总结报告、汇总研究成果,来提升科研能力。
3.经过总结,被鉴定认可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推广,并且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可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价值。
二、汇总课题研究成果
进行课题总结时,要全面汇总研究成果。要通过汇总研究成果,突出课题研究的实效,并激励教师,使其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
中小学课题成果表述形式主要有两类: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是描述课题研究的过程、结果和发展的文献,是报告课题研究情况、建议、新发现和新成果的文章。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是结题时必不可少的成果形式。研究论文是以理论分析为主要写作方法的,它以阐述某些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或教育理论问题为主要内容,研究论文也是课题的主要成果形式。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或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或经验总结报告)、中期报告、工作报告、成果公报。
2.论文: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论文。
3.专著:各种专著、教材、编著。
4.案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活动设计和活动方案等。
5.课件和软件等:教学课件、计算机软件、专题网站等。
6.图片和实物等:图片和影像资料、教具、学具和实物模型等,手册、读物、期刊等。
四、结题报告的内容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2.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理论依据。
3.核心概念界定。
4.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5.研究的理论假设。
6.研究的目标。
7.研究的主要内容。
8.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9.研究方法。
10.研究步骤及研究过程。
11.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成果的突出特点。
12.研究的效果及影响、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脑外科引流管主要包括脑室引流管、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等等。要做好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护理人员必须要严密观察病情,善于将引流情况与患者整体病情联系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做到引流管护理安全而有效,现分析如下。
1 脑室引流管
1.1 主要目的:①抢救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急状态。②进行脑室系统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方位;③脑室内手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症状及蛛网膜粘连,术后早期还可以起到控制颅内压的症状;④颅内感染经脑室注药冲洗,消除颅内感染等[1]。
1.2 护理:①取平卧位,保持安静。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患者,应予约束,防止患者自行拔出引流管而发生意外。②引流管的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外耳道水平)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成人颅内压力0.7~2.0kpa儿童0.5~1.0kpa),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cm[2]。脑室引流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速、过快。因患者原处于颅内高压状态,骤然减压会使脑室塌陷,导致硬膜下血肿;③严格保持整个引流装置及管道的清洁和无菌,各接头处应用无菌敷料包裹。④保持头部创口或穿刺点敷料干燥,如发现敷料潮湿,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时更换。⑤无菌引流瓶定时更换,并记录色、质、量。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术后1~2天脑脊液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⑥定时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如发现堵塞,应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⑦脑室引流时间不可过久。脑室引流过久者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悬有絮状物,患者有颅内感染现象或局部征象,故脑室引流时间一般≤7-10d。⑧拔管前一日,可试行抬高引流瓶或夹闭引流管,以便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颅内压是否有再次升高的情况。拔管后切口处如有脑脊液漏出,要及时告知医师妥为缝合,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2 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
2.1 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目的。①治疗颅内感染。应用腰椎蛛网膜下隙引流治疗术后颅内感染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感染的脑脊液持续引流至体外,可促使脑脊液分泌,起到对有炎性反应的脑脊液冲洗置换的作用,并且缓慢引流脑脊液能带走部分细菌、毒素及坏死组织等[3]。②可行颅内压监测,有效控制颅内压。③治疗脑脊液漏。
蛛网膜下隙引流可以达到分流减压的目的,通过持续低流量的引流分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有利于硬膜破口的修复,也有利于漏口和皮肤切口的修复。
2.2 护理:①引流管的固定。因引流管位于腰背部,患者翻身时容易引起引流管牵拉、受压、扭曲等。因此要经常观察置管情况和引流是否通畅,并注意随患者的变化随时调整引流管,同时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对引流管护理的宣教。②控制引流量及速度。一般为2~5滴分,每日引流量在200~300ml左右。注意保持匀速引流,防止引流速度大幅度变化引起颅内压较大波动而导致脑疝等严重并发症。③脑脊液量和性质的观察。随时观察引流脑脊液的量、颜色、性状,并做好记录。若引流液中有絮状物或由清变浊,则提示颅内感染的发生,应及早予处理。④预防感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每日更换引流袋,并注意保持置管部位的敷料清洁干燥。⑤及时拔管。随着脑脊液色泽的清亮、蛋白含量的下降、细胞计数的减少、脑脊液漏停止、脑脊液
3 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
3.1 硬膜外引流管。为预防开颅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常规置入内径为2mm的引流管于硬膜外,与颅骨内板相贴,外接负压引流器。当引流量
3.2 硬膜下引流管。硬膜下血肿一但出现颅内压增高征状,即应行手术治疗。一般包括钻孔冲洗引流和开颅包膜切除及血肿清除。术后为促进脑组织膨起,尽快使硬膜下血肿腔闭合,取头低足高位2~3天,卧向患侧,引流袋的位置应低于头部10~40cm。但注意引流速度不宜过快,一般2~3天拔管[5]。
4 小结
4.1 护理人员应熟悉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隙的解剖结构,各腔隙引流液性质和各引流管放置的位置。
4.2 引流液性质和引流量的正确判断。护士应学会整体护理引流管,懂得结合引流液性质、引流量来判断病情变化。
4.3 留置引流管原则为保持正常颅内压。根据此原则来选择引流装置如负压引流器或引流袋;调整引流管高度;控制引流量。
4.4 结合病情变化、临床表现进行引流管护理。患者术后诉头痛,要学会鉴别原因。是术后伤口疼痛还是低颅压或高颅压性头痛。此外应结合患者是否有恶心、恶吐、意识变化进行判断。
参考文献
[1] 陆以佳.外科护理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38
[2] 裘法祖.外科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54
【中图分类号】R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095-01
脑外科引流管主要包括脑室引流管、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等等。要做好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护理人员必须要严密观察病情,善于将引流情况与患者整体病情联系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做到引流管护理安全而有效,现分析如下。
1 脑室引流管
1.1 主要目的:①抢救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急状态。②进行脑室系统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方位;③脑室内手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症状及蛛网膜粘连,术后早期还可以起到控制颅内压的症状;④颅内感染经脑室注药冲洗,消除颅内感染等[1]。
1.2 护理:①取平卧位,保持安静。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患者,应予约束,防止患者自行拔出引流管而发生意外。②引流管的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外耳道水平)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成人颅内压力0.7~2.0kpa儿童0.5~1.0kpa),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cm[2]。脑室引流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速、过快。因患者原处于颅内高压状态,骤然减压会使脑室塌陷,导致硬膜下血肿;③严格保持整个引流装置及管道的清洁和无菌,各接头处应用无菌敷料包裹。④保持头部创口或穿刺点敷料干燥,如发现敷料潮湿,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时更换。⑤无菌引流瓶定时更换,并记录色、质、量。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术后1~2天脑脊液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⑥定时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如发现堵塞,应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⑦脑室引流时间不可过久。脑室引流过久者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悬有絮状物,患者有颅内感染现象或局部征象,故脑室引流时间一般≤7-10d。⑧拔管前一日,可试行抬高引流瓶或夹闭引流管,以便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颅内压是否有再次升高的情况。拔管后切口处如有脑脊液漏出,要及时告知医师妥为缝合,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2 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
2.1 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目的。①治疗颅内感染。应用腰椎蛛网膜下隙引流治疗术后颅内感染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感染的脑脊液持续引流至体外,可促使脑脊液分泌,起到对有炎性反应的脑脊液冲洗置换的作用,并且缓慢引流脑脊液能带走部分细菌、毒素及坏死组织等[3]。②可行颅内压监测,有效控制颅内压。③治疗脑脊液漏。蛛网膜下隙引流可以达到分流减压的目的,通过持续低流量的引流分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有利于硬膜破口的修复,也有利于漏口和皮肤切口的修复。
2.2 护理:①引流管的固定。因引流管位于腰背部,患者翻身时容易引起引流管牵拉、受压、扭曲等。因此要经常观察置管情况和引流是否通畅,并注意随患者的变化随时调整引流管,同时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对引流管护理的宣教。②控制引流量及速度。一般为2~5滴分,每日引流量在200~300ml左右。注意保持匀速引流,防止引流速度大幅度变化引起颅内压较大波动而导致脑疝等严重并发症。③脑脊液量和性质的观察。随时观察引流脑脊液的量、颜色、性状,并做好记录。若引流液中有絮状物或由清变浊,则提示颅内感染的发生,应及早予处理。④预防感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每日更换引流袋,并注意保持置管部位的敷料清洁干燥。⑤及时拔管。随着脑脊液色泽的清亮、蛋白含量的下降、细胞计数的减少、脑脊液漏停止、脑脊液
3 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
3.1 硬膜外引流管。为预防开颅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常规置入内径为2mm的引流管于硬膜外,与颅骨内板相贴,外接负压引流器。当引流量
3.2 硬膜下引流管。硬膜下血肿一但出现颅内压增高征状,即应行手术治疗。一般包括钻孔冲洗引流和开颅包膜切除及血肿清除。术后为促进脑组织膨起,尽快使硬膜下血肿腔闭合,取头低足高位2~3天,卧向患侧,引流袋的位置应低于头部10~40cm。但注意引流速度不宜过快,一般2~3天拔管[5]。
4 小结
4.1 护理人员应熟悉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隙的解剖结构,各腔隙引流液性质和各引流管放置的位置。
4.2 引流液性质和引流量的正确判断。护士应学会整体护理引流管,懂得结合引流液性质、引流量来判断病情变化。
4.3 留置引流管原则为保持正常颅内压。根据此原则来选择引流装置如负压引流器或引流袋;调整引流管高度;控制引流量。
4.4 结合病情变化、临床表现进行引流管护理。患者术后诉头痛,要学会鉴别原因。是术后伤口疼痛还是低颅压或高颅压性头痛。此外应结合患者是否有恶心、恶吐、意识变化进行判断。
参考文献
[1] 陆以佳.外科护理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38
[2] 裘法祖.外科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54
[3] 李国平.289例持续脑脊液引流在神经外科的临床总结.华西医学.2000.15(1):53~54
二、实验课题的实施
1、确定实验校
201x年秋,龙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把新城中学定为“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校,初定课题为“推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创新人才。”
2、确定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效果,课题小组确定的原则是:“政治思想素质好,热爱教育事业;工作态度严谨、踏实、肯干,教改意识强烈,富有创新精神业务素质好,经学校推荐,指导专家考查,确定谭宗幸、姜爱民为实验教师。几年来,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3、确定实验班级
实验班级在同年级中具有代表性,经研究确定初一年级42班,初二年级37班为实验班。
4、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201x年8月-----201x年9月)。
我们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进行理论研究,对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作出具体要求,明确活动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我们着重培养的目标是:A,具有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B,具有初步的创新技能。二是前期的实际工作准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A,分层宣传发动,成立领导机构;B,选定项目,制定具体措施,根据本校、班级特点,围绕素质教育创新工程,素质教育进课堂这个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研究工作。C,课题组确立中心子课题。
2)实施阶段(201x年9月---201x年12月)
我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树立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为此克服了“师道唯严”、“唯师独尊”的观念,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B、研究、设计特色主题。设计好学校、班级特色的活动主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他们亲自经历、观察、讨论,较易得出他们自己对活动主题的观点。如201x年10月20日“野饮”活动中,实验班把任务交给班干部,要他们自己详细组织安排这次活动,全班57人共分11个组,组长是实自我优势演说和小组选举联合产生,负责小组的柴米、油、盐、酱、醋、及各种项具体事宜。特别是班干部自设二人“环境保护组”非常有特色,人们活动前不公开,在队伍出发前在校门口设立一个“物品登记处”(老师不知道),负责记录每组的矿水、食品袋、饮料等,返校后每组再接受复查,51%的人将废旧的瓶、纸、袋带回了学校放在垃圾堆中,有6个组被评为“优秀环境保护组”。另设几个公开评比组:团结和谐组、摄影组、“色、香、味组”、“尊师组”、“特色组”、、“迷语能手组”活动结束后,每一个不生都感触很深,均有一种要写点什么的冲动,我们在活动小结讨论中,他们有说不完的话,有更完善的整改意见,为此,我们办了一次野饮影展,由学生写每张图片的内容,出了一次“我是生活主人”的专刊。
C、走进自然、感悟自然的魅烽。如组织两个实验班利用半天时间,步行至龙山“化石山”寻化石,同学们的兴趣非常高,他们,他们“棍敲棒击”互相帮助,你一个他两个,很快有收获,互相讨论、认识、比较,然后让老师指导分析,看到一个个桑叶虫、一个个贝壳、一条条鱼......他们兴奋不已,感悟到自然的神奇回校后,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分析化石的形成,讨论化石对研究工作有何价值,最后师生一道制成成果展,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D、亲身参与,发挥特长
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方可发挥其特长,如201x年12月28日我校举行的“新中之春”文艺汇演中,学生经过一个月的筹备,自编自演了32个形式多样的精采节目,他们请教师观看光盘、模仿明星、自创舞姿、设计小品、编导相声,获得了社会、学校的好评。多数表演者是第一次登台,其中一个说:“上台肖我直想上厕所”。另一个说:“我们台下台词能倒背,台上紧张得要搭档提醒”。通过自身的锻炼比纸上谈兵更能培养人的能力。
E、实践活动促进的成功。根据少年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科学科学性前提下,利用实践活动配以形象,生动的生活情景,使教学活动动富有情趣,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回家了解各种稻谷的成活力,了解百分数是什么意思?在教方程解应用题时,让学生观察电话费帐单,让学生思考、讨论其中的教学问题:李勇家九月份市话费49.6元,按规定月租费9.8元,每打一次市话费0.2元他家这个朋共打了几次市话?又如学循环小数时,利用学生已有的原型,联系实际每年总是春夏秋冬不断变换,每周总是周一至周日周而复始等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寻学生理解循环小数。再如在地理课《中国地形图时》要同学自制一个地形图,自制地球仪,对照图形识别高山、平地、盆地等。
F、关爱他人是本份
三、实验效果及分析
1、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各级性。爱因斯坦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通过各种活动,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大多数从被动的学转为主动去学,对特色活动有了特殊的兴趣,使活动参与率达100%。例如:每个实验班级的学生均准备了漂亮的采访本,建立了一个活动档案,设计了个人活动计划、目标及整改意见等。
2、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合格人才。自开展实践活动以来,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揭开事物之密成为他们的一种冲动,创意的源泉。
3、开启了一条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路子。由于活动课的落实,学生有了一个自由飞翔的广阔天地。
四、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仍然有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遇到阻碍活动进行的瓶颈。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费投入跟不上;第二,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之下;第三,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平衡;第四,评价体系还须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第五,实验教师的实验课与常规课的安排问题。第六,活动强调由学生通过体验、采访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得出错误、模糊的论断,教师是否适当引导。
201x年12月8日,我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创造性培养”的课题得到湖南师大刘要悟博导、覃兵博士的现场指导,使实验朝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结果符合预期的目标,且带有地方普遍性。
五、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071-01
小学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有效衔接是指在数学活动课上对学生按照综合实践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把引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活动结合起来,在不增加学习学习负担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力求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全面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质量, 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对于综合实践课的兴趣。
一、把生活实践引入课堂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可以说,观察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打破传统数学的封闭性,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感的内容引入课堂。如教学“16+6×3”时,对于“为什么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就可以从学生买东西的生活体验中悟出。二年级一位教师在新授这一内容时,分如下三步进行:第一步,展示生活情境,出示一把标价16元的雨伞和3本标价6元的图书。询问:“这两样物品共多少钱?”学生列式是:16+6+6+6或16+6×3;第二步,讨论“16+6×3”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16和6的和,再乘以3,也有的说先算6与3的积,再加上16。经过讨论,意见趋于一致,教师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6与3的积?请根据具体事例说明。”最后学生搞清两种不同的物品计算总价时,要分别算出各自的价钱,然后再算它们的和;第三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运算顺序,而是又一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平时生活中购买两种物品的情况和计算总价的方法,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二、诱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生活中不是缺乏问题,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光。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纷繁复杂的变化,教师要利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思考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促使学生从生活的诱发中产生探究的主题。例如:五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车轮均为圆的,但为什么不做成其它形状呢?从而诱发出“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的探究主题;四年级的学生春节期间拿到了许多压岁钱,不知如何使用好?从而引发出“压岁钱怎样用合理?”的探究主题;五年级学生在打电话过程中,觉得打电话很有技巧,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怎样打电话省钱?”
三、注重实践中应用数学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我曾组织的“春游中的数学问题”,以学生现实的春游活动设计为题材,让学生综合运用时间与人民币等知识去解决秋游中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如:租车问题、租船问题、购买食品问题等,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一、做好化学实验,为综合实践活动作准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无不与化学实验有关。譬如要了解某地区的水土以及某工厂排放的废水呈酸性、碱性还是中性,那么就必须熟练地掌握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要鉴定一种失去标签的化肥是硫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和硝酸铵的哪一种,则要掌握铵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氯离子的检验方法;铵盐氮肥与草木灰混合使用时,放出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是什么气体?只要学生学会了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即可检验出来,等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规范地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给学生以示范作用,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填写实验报告。在化学实验中,不拘泥于教材的内容,凡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都可以带进实验室,大胆地作出假设,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然后写出探究小论文。对于优秀的实验成果,老师在校园的公众场所予以表扬,激励他们不断创新。创新是教学活动的主流,只有创新,才有希望。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以后,综合实践活动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广泛开展社会调查,运用化学服务“三农”。
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自于农村,他们对农村情况比较了解。组织学生进一步地深入农村开展社会调查,与农民了解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如亩产量偏底的问题,化肥的不合理施用问题,农药的不正确配制问题等等。获取许多问题后,带着问题去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锦屏县平秋镇桥问村,稻田亩产量只有伍百斤左右,尽管农民勤耕细作,产量始终上不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派学生前往抽取土样,测定其PH,发现该地区的土壤PH
到秋收季节,学生和田主一起收割,共同核实产量的提高幅度,经改良土壤结构后,亩产由原来的500多斤提高到超千斤。通过田主和当地领导的有声宣传,由点到面,普遍认可。由两家辐射到一个村,由一个村幅射到一个镇,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信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大面积取得丰收,通过三五年努力,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
稻田的土壤改良成功以后,我们又转向山地,学生从全县各乡村抽取土样,测其PH,得到确切的数据以后,又回到各乡村,跟群众面对面的宣传:当地的土壤呈什么性,适宜种什么植物,不适宜种什么植物,什么植物宣施什么肥料,不宜施什么肥料,、避免盲目生产,防止走高投入低收入的弯路。
同学们用化学知识活跃在广阔的农村,一方面培养了他们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另一方面为农村经济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群众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 :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全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55-03
作者简介:戚国华,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评论、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重点课题“我校综合素质课与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研究”(编号:XJZD201218)的阶段性成果。
在人的职业生涯中,专业能力是人职的必要条件,关键能力则是对从业者综合素质的检验。专业能力可能在几年内会被新技术超越,而关键能力却是从业者特有的价值与资本,是多种能力和技巧的整合体现,也是从业者寻求自身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表现出深层潜隐性,难以模仿,只有在实际工作后才能显示出来,是用人单位判断从业者能力和办事效率的重要标准。因此,关键能力一旦具备,就会与从业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密切相随,是从业者对社会的适应性与融合度。 “关键能力”一经形成,就会成为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关注开发的热点。
但是,如何在本土开花结果,各高职院校在实践层面尚处于探索阶段。多数高职院校对专业能力的研究内容多、细、准,也有明确的考核与评价标准,而对关键能力的研究却存在以下现象:内容少、粗、模糊、宽泛,考核及评价缺乏深入研究, “重专业能力训练,轻关键能力培养”,相对应的显性课程较少,缺少相关指标的科学分析和评价,没有形成具体的培养策略,缺乏系统而有效的机制,至今没有具体、成型、成熟的课程设置体系与授课方式,忽视了其重要的“生产性”价值,培养空间常被挤压,仅在公共选修课中有所体现。本文结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实际情况,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路径,为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做准备。
一、我院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的反思与调查反馈建议
1.成效分析。长期以来,我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跟人才市场需求,在突出以专业能力为主线的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以职业素养为主线的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校园与企业资源的整合、利用,开发课程并创设职场环境,为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提供可靠的载体和有效的实现途径,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在同类院校中较为领先。自2007年开始,我院将调研信息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分类整理后,形成了不同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分为4大模块,涵盖面较宽。现已开设《创新能力》、《大学生就业指导》、《沟通与口才》等15门课程,各部门开展多种社团活动、举办知识与技能竞赛、专家讲座等。这些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但目前存在宏观调控不精细、与二级学院的课程内容安排重复、上课时间都排在周末、每门课的课时较少、任课教师自选内容、大班上课、课程的针对性与连贯性不强、设计随意性大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2.对调研结果的反思。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曾对我院展开调查,形成《2012年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结论如下:①从整体情况来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较好,但就业质量的个别指标有待提高:毕业生对母校的整体评价较好: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基本满足工作要求;②从社团活动来看,学生的参与度较低。社团活动是提升学生能力和在校感受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给予更多支持与协助,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③2011届毕业生在半年内的离职率为54%,比全国骨干校(46%)高8个百分点,离职率较高可能与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不高有关。其中,99%的毕业生有过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9%)、薪资福利偏低(32%)。被动离职反映了毕业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主动离职会使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缺乏忠诚度。建议学校引导学生理性对待未来职场,摆脱初人职场的盲目心态,更合理地选择工作;④2011届毕业生最需提升的基本工作能力是说服他人、电脑编程。从上述分析可看出,我院毕业生前3项问题是:忠诚度缺乏(离职率高),初次就业质量不高(初入职场心态盲目,自我价值判断不清),沟通能力差(社团活动少、不会说服他人)。这3项能力都不属于专业能力,而是属于关键能力的范畴,即做人方面的问题。
3.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近三年来,我院商务秘书专业在对应届实习生、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时发现,学生认为在企业中最需要的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对自己最有帮助的课程是《沟通与口才》。企业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沟通交流、学习能力等关键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与麦可思数据公司调查吻合。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反思在学生关键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得出以下结论:①企业需要的良好品格与能力正好是关键能力包含的范畴。早在1998年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就已提出8项职业关键能力: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②关键能力是实现全人教育的核心,也是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第一需求,比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更符合社会和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不仅是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也是今后职业变化或升迁所必需的基础能力:③增强职业关键能力既需要有经验的形成式教育,又需要点睛提升的专题式教育。应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教师分解开发8项关键能力课程的内容,深入理解和认识其内容和方法途径,逐一找出体现关键能力的课程载体。教师则应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选择相应的关键能力课程开展教学实践,使学生可选修几门课程,在训练过程中学会做事做人,学会学习,达到增强关键能力的目的。
二、个案分析:在《沟通与口才》课程中增强关键能力(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能力)的实践探索
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职业关键能力之二。《沟通与口才》课程是增强这两种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在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中开设较早的课程,每学期24个课时。该课程以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或合作等实用能力训练为核心,以模拟真实生活情境为背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生活与工作任务为驱动,以“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关键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和多元化考核手段,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生的形象思维较为丰富,掌握知识必须与一定的环境、背景相联系。因此,应本着高职生的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人手,选择与之相关的领域进行教学,使学生易于理解并获得互动交流的学习热情。因为专业学习强调对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工作经验的掌握,是功能性的:而社会生活学习领域则是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的社会责任、价值观念、良好品格的养成教育,是人本性的,强调升华与迁移。能力发展有自身的顺序,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回归学习,使学生逐渐看到人性的复杂多面、世界的丰富多彩,从而积累一定的经验,形成生成性思维,获得在专业、日常生活、社会、伦理等各个层面整合行动的能力,在未来持续变化的生活情境与职业情境中能独立得体、有智慧、有能力地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课程内容包括沟通者必备的心理与表达素质要求、日常生活领域的沟通(家庭沟通、校园沟通、恋爱沟通)、职场沟通(面试,与上司、同事、下属、客户的沟通、跨文化沟通)等。教学方法则是实训与讲授比例各半,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分组的方式,易于学生讨论。实训内容根据课程进度,有故事讲述、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热点追踪、演讲比赛、角色扮演等,鼓励学生克服心理恐惧,敢于上台当众发言,逐步用流畅的普通话清晰地表达思想。讲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反馈更改学习内容,通过讨论式、互动式、参与式及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言、互相合作的习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创设教学情境、强化人生过程体验、保持教学反思、进行发展性评价:教师则训练学生分析判断、交流表达、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变化,为更好地与人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教专家姜大源教授认为: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一般指经验并可进一步发展为策略,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经验是策略的基础,策略是经验的升华。策略的构建、迁移和内化是建立在经验的获得、保持和使用的基础之上的。
具体到《沟通与口才》这门课,即以学生实际生活经历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职业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就是落实姜教授所说的内化经验、生成思维、迁移能力、构建策略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对生活与未来职业的整体观察、发现结构关联、获得学习经验、形成经验能力,继而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身经验、具体情境和学习主题的深刻反思,获得启发式策略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例如,讲授“与自我沟通”时,让学生明白:只有勇敢地承认内心的有限与丑陋,正视人世的不完美和人生痛楚的必然性,才能经历心灵深处的更新,才会有品格和行为的改变。因为“学生作为未成熟的个体,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
教育不是规定学生的发展,而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这就需要把学生的发展看作不断生成和创生的过程,从而关照学生的过去生活、当前生活和可能生活。这是从人性成熟到职业成熟的渐变过程,也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正如职教学者徐国庆所言:“职业能力是无法从生活背景中割裂开来的,能力发展涉及到工作和生活世界两方面,是一个由个体自行规划的主动过程。学习和能力发展必然是个体对自身经验进行背景确定并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发展的积极活动。”本着这样的理念设计课程与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认识到口才在人生各阶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还可丰富生活内容、提升内在素质,真正实现“沟通伴一生,口才显素质”的课程目标要求,使学生具备生活、学习、职业生存与发展能力。通过这些措施,能促使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充分发展潜能,全面发展能力,真正实现“全人教育”。
如果推广至其他课程,则要细致地划分关键能力具体的内涵层面。按照麦可思数据公司的诊断结果设置相关课程, “缺什么补什么”。例如,针对我院毕业生离职率高的问题,应设置职业意识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与形式、课时总量、师资能力与教学方法、学习成效评价等因素,尝试完善基于我院特点、较稳定地凸显关键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内外兼修,获得职业岗位应知应会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三、措施与对策
1.借鉴经验,自上而下,形成制度。最早提出关键能力且高度重视培养措施的是德国,它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完备的培养体系,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培养责任。校企双方合作,保证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质量,使社会和受教育者都认同高素质的人才标准。我国目前对关键能力开发的理论研究还不深入,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也没有较完善的培养机制,行业和个人的认识不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标准体系也很不完善。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从业者职业素质的高要求及关键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政府应承担起推动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开发的职责,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法》,出台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此外,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成立关键能力培训考核机构、协调教育机构与行业企业间的关系,形成自上而下且有法律保障的制度。高职院校应继续呼吁政府、行业、企业三方更加关注高职人才培养机制,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加深校企合作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