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思想品德自我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10-07 23:31: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思想品德自我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思想品德自我总结

篇(1)

一、如何进行分组

既然说到分组学习,教师首先就应该明白如何进行分组,怎样分组才能让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分组都有什么样的策略方法,最好每个小组不要超过6个人。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分组的技巧与方法:

1.采用混合型分组方式进行分组

分组切记不要按照等级进行分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智商、情商等都不相同,如果采用等级划分,这样会有明显对比,对于差一点的学生身心都是一种打击,这样不仅没有产生好的效果,还会严重影响课堂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应该学会“混合型分组”。所谓“混合型分组”就是将理解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和相对能力较弱一点的学生进行交叉分组,这样互相帮助、各取所长。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同一小组的学生讲解习题、分析事物、分享经验,以此来增长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也可以很大程度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成绩差一些的学生,通过别人的讲解,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成绩,同样也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变得轻松开心,思想品德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2.可以考虑不同的分组方式进行分组

分组方式无非只有两种,一种是自由式,学生通过自由结组的方式,进行分组,这样学生之间肯定会找一些比较要好的学生进行结组,这样结组的结果,会使学生没有陌生感,畅所欲言。还有一种分组方式就是分配式,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将学生进行好差交替结合的分组,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小组,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3.小组内的职责分配工作要做好

既然要分小组,教师就一定要把学生的相应职责也分配清楚,组内一定要有组长,组员也要做好分配,各司其职,这样本身就是一种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有哪个人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耽误了小组的成绩,学生就会领悟由于自己的不负责任,对于别人的伤害,这样比教授书本上的字字句句要有用和实在得多。

二、如何准备小组讨论的话题

在思想品德课堂进行小组学习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进行讨论,大家通过同一个话题,进行讨论、辩解,沟通交流彼此之间的想法、意见,学生会通过讨论得到结论,摒弃不好的思想道德,吸收优良的想法,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学会理解与互谅,达成共识。对于话题的选材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如何进行话题的内容选材、形式选择

话题的内容一定要吸引学生的眼球,牵动学生的思维,这样才乐于思考,勤于学习,教师应该重点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角度,巧妙地利用语言,将话题设置为学生都十分关注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大家积极地参与进来,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寻找答案,主动进行互动,教师选题一定要忌讳选题“偏”“难”“怪”,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抵触思想品德课堂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好的心理影响。

2.话题讨论的方法设计

由于初中生的思维相对比较发达,思维相对开阔,所以我们可以采用观察法、引导法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巧妙地设计疑问,让学生开拓思维,进行思考,展开深层次的讨论,以此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对讨论结果如何进行评价

教师一定要对每一个小组及时的给予评价,这样既有效的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学习的成果,又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进取心。评价当然也要有一定的规则,对于规则的定制,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采用严格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所谓的小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品德和素质,首先学生一定要做到积极主动地参加小组组织的活动,积极发表自我意见,其次小组成员之间一定要相互信任,做到不彼此猜忌,再有就是每一个小组成员要有进取心,勇夺好成绩,思想品德课堂还要要求学生不安于现状,大胆质疑,想法勇于创新,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能够有具体的解决方法,对于任何事情都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有着高度的准确度,严格要求自己。这样的标准也是思想品德课堂要教给学生的教学内容。

2.学生应主动积极地展示讨论成果,并能够详细认真地对话题进行阐述,有条有理地解决,教师可以准确地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再接再厉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小组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也应该有效地利用这一教学方法对思想品德课堂进行重新规划。思想品德这个科目是在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学生只有先学会如何做人,方才能成大事。初中阶段更是学生心理和生理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师更应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使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高效快速地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岩辉,杨新建,刘玉梅.浅谈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6).

篇(2)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以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通过把学生推上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教育者退入后台,只做点拨,不做指令,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德育渗透,就是要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1 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2 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这样,将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3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优秀道德品质的主题很多,有爱国、勇敢、团结等。我们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指定相关的内容以及游戏,让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学到这些优良的品质。例如: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会,对学生介绍运动员积极备战,刻苦训练的感人事迹,通过观看多媒体感受运动员的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还可以以奥运为主题,在课内开展一次小型的“奥运会”,让学生在比赛中学到不怕失败,团结协作的精神。还可以学习那些奥运明星,如姚明、刘翔等。学习他们的爱国,助困,不服输的精神,作为我们学生学习的榜样。

篇(3)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推进,在初中思想品德的现实课堂中,课任教师正在努力对原有教学手段进行改进,期望以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枯燥乏味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变的生动具有活力,从而激发出中学生产生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快速吸收与掌握。然而,还是有一些思想品德教师常常感到困惑,明明中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兴致勃勃,表现不错,怎么下课后便对知识忘得干干净净,还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与目的。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快速对思想品德知识记忆的技巧,成为摆在面前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在此将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几点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供同事们交流指正,并对不尽之处给予指正。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让思想品德知识生动走进学生心中

中学生的思维以感性为主,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利用好这一点。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需要传授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制作成图文声像并茂集于一体的课件,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播放给中学生观看,同时给予讲解。这种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它让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不再如此抽象和理论,变成了非常直观的图片和配音,生动具体的展现出来,刺激着中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器官,并深深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启发展开想象,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了思想品德知识从直观展示的感性形象提升到抽象思维的完美结合,走进中学生心中,达到了强化记忆。比如在上“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我刻意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组“景区保安打骂游客”的多媒体视频课件展示给学生,中学生在观看中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自己遇到后的处理办法,然后教师可以告诉中学生,当自己面临此类事件时,应该如何去正确处理,才得保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听完讲解,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在心中有了对“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理解,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二)重视课堂参与度,让思想品德知识悄然植入学生脑中

传统对初中思想品德知识的教学手段,是老师讲学生被动听,要求死记硬背,不但耗时长,收效低,而且知识掌握也不牢固,显然,在如今已经不能适应。因此,思想品德教师须改变这一做法,要在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上,积极鼓励中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建立起的以中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者,教师为引导者,师生双方之间形成良好交流沟通,且恰到好处的互动局面,让中学生在主动对本节课堂所学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探究过程中,体会享受到独立解决所学知识的疑点与问题,进而在学习的乐趣中促成了对知识的快速记忆。比如:我在讲《难报三春晖》的课堂教学中[1],向班级内的中学生展示了一组幼儿家庭生活中的照片,有爸爸陪伴小孩放风筝的,有妈妈叮嘱小孩上学路上行走注意安全的,还有父母在学校外接送小孩的场景等等,这些充满温馨的亲情照片,点燃了课堂中每位学生的回忆,想起了自己也曾这样被关爱的场景,身心感觉到十分的愉悦。在此基础上,我再向中学生灌输教育,要认识到父母对自己,不仅赋予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而且还含辛茹苦地把自己哺育成长,教自己如何做人,这种恩情一定要永远铭记心中…., 课程内容也在学生不自觉中潜入到他们的脑海中,形成特别深刻的印象,加深了理解,记忆。

(三)设置疑问式教学,让思想品德知识连贯迁移加深理解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要打开中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思维空间,设置疑问式的教学手段无疑是最为适宜的。教师在课件中引用此种教学手段,主要是利用中学生时段的好奇心理特点,通过设置的一线悬念,迫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去主动积极开动脑筋,展开思维活动,继而跟随教师的引导,对原有所学的知识进行连贯迁移,迫切去努力寻找想要欲求其明的答案。在其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本节课堂所要获取知识的记忆,而且还对原有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了重温运用再次加深了记忆。比如在讲授“网络交往新空间”一课时[2],我将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究竟如何评论网络” 的问题悬念,然后引导中学生去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网络他们都比较熟悉,发言也较为踊跃,争论也相当激励,还形成正反两方意见,然后等再传授他们正确的知识理解,并说明了他们理解中的不足之处,并指出了导致产生的根本原因,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中,中学生对所学思想品德知识掌握的牢固性。

(四)抓教学对象特点,加强思想品德知识理念融入实践性

相对来讲,中学生在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都比高中生弱化一些,在他们的身体上,对思想品德这种提升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通常都是些感性的浅表认知,至于为什么他们理解的还不是非常深刻,所以也就有了中学生对学习过的思想品德知识会忘记。因此,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创设出一种将政治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的情境,比如:在课堂上开展学习雷锋精神的辩论会、谈在公交车上让座的心得体会,以及甘做志愿者的演讲比赛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教学活动,并明确具体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3],继而大大提高中学生认知情感,从而有利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体现出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在亲身体会上,形成了所学思想品德知识的纵深理解,而且通过日常行为的遵守,很难再已忘记。

总之,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引导者,需要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加探索与实践,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种合理的教学方法,在通过反思和总结,一定能形成一些在课堂教学中,促进中学生加快对所学思想品德知识的记忆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转眼间,从XX年9月份参加工作至今已近一年,经过这一年的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我获益良多。现在,我总结近一年来的得与失,便于发扬好的地方,改进不足的地方。回顾走过的路,才可以更好的看清前面的路。

品德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其它的一切都是空谈。因此这一年来我坚持定期进行品德修养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平时,我虚心向学校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这一年里,我担任小学数学五年级两个班的教学工作,工作充实而不乏挑战。作为一名新老师,我不断学习,丝毫不敢松懈,继续学习成为我工作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参加了新教师培训。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对板书、教案等多加揣摩,进一步掌握了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规律,课后认真及时的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并在教学四项规范达标中取得合格。

成绩是可喜的,收获是丰硕的。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首先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能力还待提高: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知识的时候,有时还不能很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部分教材的内容把握不全面。其次论文意识不强。最后,有时自己的脾气太过孩子气,在处理有些事情时过于急躁,还需要有更多的耐心与经验。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需要不断的总结与反思。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与反思中,我会不断地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越做越好。

篇(5)

情商一般包括:自我觉察能力、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影响情商的因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外因是环境、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对双胞胎,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所形成的性格、气质、情感都有很大的差异,这说明人的情商具有可塑性,环境和教育在一个人的身上发生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不同类型的情商应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本属于情商范围的问题简单地归结为学生的“品质”,甚至否定一个学生,或用简单的处分去处理一个学生。同时也要认识到情商的可塑性,尤其面对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学生,要坚定信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样学生的情商指数才会不断提高。但遗传因素的稳定性也决定了学校教育及至整个社会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根据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1.优化学生的情商教育环境,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是说环境能改变人的道理。良好环境,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高情趣,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促使学生的情感沿健康轨道发展,形成优秀的群体意识。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对学生的情商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教风、学生学风和校容校貌,对学生起着直接的熏陶感染作用。活泼、清新、健康、高雅的环境,能催人奋进,引发学生情感上共鸣,自觉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比如,学生从旧校址迁入新校址,面对美丽的校园,宽敞整洁的教学楼,窗明几净的教室,随地吐痰、大声喧哗、追逐打闹的现象明显减少,显得文明多了,看到草坪旁边的标语牌,也没人去践踏了。学校室内外都挂贴地图、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展示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片,充分利用广播、橱窗、校报、图书室、阅报栏、板报等宣传阵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这样学生便会逐渐形成高尚的情操。

2.及时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正面引导。

榜样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人格化、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师的示范,同学中先进典型,以及文学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形象等。思想品德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手段优化学生的情商。例如:让学生说出自己崇拜的人,然后指导学生搜集他的事迹资料去写传记,并用格言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的行为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示范者,思想品德教师作为学生政治思想上的引路人,讲的是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这是人生根本性的问题,讲做人的道理,就要求教师亲身践行。学生重视教师的讲,更注重教师的行,思想品德教师要在言和行的统一上更上一层楼,“由细微处见精神”,要学生胸怀宽大,自己必须心胸开阔,教育学生乐观向上,自己必须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班级生活中,也应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发现身边的美,优化自己的行为,学会自我激励,自觉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提高情商。

3.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结合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动机。

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立意新、品位高、寓意深,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引起学生兴趣,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讨论、协作、交流,使之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达到融为一体、和谐共振的境界。对于学生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思考问题时的标新立异的构思,教师应充分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对合理、有价值的东西进一步论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得以升华,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接纳和尊重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对学生发生效能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有效程度来决定的。学生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学习如何思维、如何与人交流,学习各种知识并塑造各种相应行为,教师在学生这段成长过程中,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对教育的渴望、对教育的兴趣,师生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接纳学生,意味着让学生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时,不轻易判断,不随便做出好、坏的结论,而是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聆听学生的心声,给学生充分的宽容表达和自我觉察。

当我们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找学生谈话或学生主动找老师谈话时,应认真耐心听学生说话,把握学生的心态,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是认真的、理解的。教师要做到感情移入,与学生分担精神负荷,然后根据学生的承受能力,分析其困惑,提出改进建议,达到调整学生情绪的目的。

一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班集体得到肯定、尊重和温暖的学生必然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反之,一个学生如果常常遭到否定、排斥和打击,便会引发他的敌对情绪或自卑感,造成不良情商。

5.组织多彩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青少年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可塑性强的心理特征,因而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创建展示的平台,对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结合本专业特点和班主任工作,可组织以下活动:如结合重要节日、重大时事、校园文化团体、家庭和社会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认识自我,改造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情商,提高综合素质。

篇(6)

一、公民道德实践教育的要求和现状

思想品德课尤其要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指出:“本课程标准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中学思想品德德育课程中的公民道德教育是“泛化”“隐身”的,说教偏多,普遍存在“上课认真听,课后照旧错”的情况。而且,学校班队活动中更缺少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更不可能将这些道德教育的观念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所以,在简单的“皇帝的新装”式的诚信教育之后就让学生不能作弊、做一个诚实的人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二、思品课堂公民道德教育的良策

1.思品课堂要相信孩子的道德情感和行为是具有建设性的

对于作弊的研究表明,作弊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知觉到的考试情境,而不是学生个人一般的诚实观念。学生成功的压力以及他们对在特定的考试情景中被抓住概率的估计都会产生作弊的念头。有研究甚至认为学生的“作弊”行为是有其重要原因的――或许是习惯性的从小就开始的撒谎行为。撒谎是孩子正常成长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最早可能在两岁就会出现。有研究显示,1/3以上的10岁左右的孩子都会撒谎以免惹上麻烦……甚至成人平均每天要撒一次谎。当然,这其中大约1/4的说谎属于善意的谎言,其他大部分谎言(包括作弊)也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显得比他人更好或比他人更聪明而产生的。针对这些科学研究,我们只是简单地责备思品课堂没有教育好学生则是不应该的。

思想品德课程就是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卡尔・罗杰斯认为:“人本主义对人性予积极的肯定,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值得信赖的,在本质上是积极的、社会化的、向前运动的、理性的和现实的。”因此,“人性中有一股内在的优良潜能,这种潜能促使个体形成和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理性的、积极的、向上的人性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思品课堂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善良人性,要明白对他们的道德教育是具有建设性的,“做一个诚实的人”很重要,我们也相信学生是一个诚实的人。

2.道德教育是一个过程,思品课堂应是这一过程的“促进者”

孩子从小就在接受“不撒谎、做一个诚实的人”的教育,成人(包括老师和家长)应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促进者,其主要作用是引导、促进,而不是简单的授予、训诫和灌输。

人本主义德育观认为,教学是“经验”的运动过程,经验具有主体性和个体性特征。思品课教学当然是这个“经验”重要担当者。

3.思品教师要关注实施道德教育的三个基本条件

(1)真诚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思品学科的教育功能;将学科定位在理论教授和理论分析上――上课时讲得井井有条、课后对学生的具体行为欠缺指导,因此,教育效果欠佳。成功的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应该在师生之间形成一个坦诚的真实关系,撕开一切假面具,给学生一个倾诉和寻求帮助的机会,提供一个适合学生道德学习的环境!这才是思品课堂真正做到了对中学生道德教育say“yes”。

(2)移情性理解

移情是一种努力从他人(尤其是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态度。任何事情的行为和结果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作弊”也是如此。教师在得知学生考试作弊后,应该以当局者的身份介入――了解原因、分析过程、提供观点参考等,而不能只做一个旁观者进行案例点评和批判。事实证明,不论任何缘由地将学生作弊一律严惩,其效果肯定不好。当然,心理学家表示,如果孩子说谎成习影响严重时,家长就应该寻求更专业的帮助了。

(3)接受、允许和信任

罗杰斯认为任何教育者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对“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个体”的学生应该给予“无条件积极的尊重”:允许学生的不在状态甚至屡犯错误,为学生创设一个“我很安全、我被尊重和信任”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接受他们的思想,“亲其师,信其道”。笔者在思品课的实践中发现,对学生的无限信任能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形成更多的正能量情感,培养更多的正面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如学校曾经建设“无人监考考场”,学生在没有监考老师的情况下,得到了充分信任,反而减少了作弊现象的出现。

4.思品课堂要尽可能多地提供道德行为的养成机会并及时评价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课堂初始的“新闻播报”“道德案例”的导入、课堂中的“头脑风暴”、课堂结束时的“自我总结”等环节创设环境让学生在道德思辨中提高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

篇(7)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体育课有其独有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具有突出的作用:有利于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的形成的提高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那么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应注意那些问题呢?

1.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身教胜于言教。无论是传统体育教育还是现代体育教育都强调教师示范作用,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见到部分教师在公众场合下不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说话不文明、行为不端正,对人生品评失公正,这些都在不断地“腐蚀”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自身形象至关重要,学生的年龄愈小教师本身的形象就愈高大,其影响就愈深刻。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2.体育课要像体育课

《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我在观看一些体育竞赛课后,让我明显的感觉到体育课在变味:体育课上拉来了一车大南瓜,体育课变身音乐课……这些为迎合形式而情景化、德育化的体育课放弃体育课本质的东西。难道,一节好的体育课就是为了德育而情景,为了德育而德育?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应以渗透为主,应充分反映体育教学的特点,防止把体育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因此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体育教材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避免体育、德育、生活脱节的现象。

3.用“心”关爱学生

教师的教育作用关键取决于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做到:诚心、热心、关心、耐心和爱心。教学中注意使用术语和文明语言,不使用士语、方言和粗话;当学生犯错时,不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不体罚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主动询问学生,并给予帮助;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要有耐心,不厌其烦的教授学生;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在表扬和鼓励的同时,要指出他们的不足,同时还要肯定他们的成绩,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思想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不仅要具备思想教育的能力,而且要用“心”去关爱学生才能把思想教育更好地寓于体育教学之中。

4.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选择优化德育方法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同时也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和不同要求,采用说服法、榜样法、评比法、奖惩法等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贯彻德育教学时,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科学地确定德育的层次,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5.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

体育教学是以适宜身体活动为主,教学内容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材。其中有许多内容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如队列练习、活动性游戏、球类、接力等。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类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如通过队列练习,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自我约束力;活动性游戏、集体项目和球类教材等,都有各自严格的规则和集体配合方法,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爱护集体、尊守纪律以及胜不骄、败不馁勇敢坚毅的思想品德教育;教授武术时选用英雄模范人物、爱国将领的先进事迹来激趣、引趣,并教育学生以英雄人物、爱国将领为榜样,热爱祖国、热爱学习不断端正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与态度,从而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当然,也不能将教材处理简单化,如上耐久跑、越野跑的教材,就告诉学生爬雪山、过草地的事迹教育学生;上跳高、“山羊”课这类的教材时,则教育学生勇敢、果断、树立信心等,不能因为教学中要融入德育教育而引入一些空洞的思想教育,而应启发、鼓励学生坚持完成,大胆跳越,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端正学习态度,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6.抓好课的常规进行经常性的教育

体育课教学 常规是保证体育课正常进行所采用的一系列要求与措施,是一个实际的教育过程。有目的地加强组织教法,能更好地提高课中思想教育的效果。组织越严密,教法越得当,学生在课中所受的教育就越深刻。如通过检查上课服装、器械及进行练习的保护与帮助,可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过快速集队,并清查人数可以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通过对体育器材的发放使用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习惯;通过轮值领取器材,课后协助收回器材,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勤.《当代体育》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2007(4).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3]李俊.《中国学校体育》双月刊.

篇(8)

一直以来,思想品德课被人们看作是一门说教课程,枯燥的说教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相当乏味。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对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教与学的双重效果,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都具有直接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运用热播电视节目

生活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深受电视、电影、网络的影响,他们对一些热播电视节目关注度高、兴趣浓厚。如果把这些节目和思品课的内容结合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使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在教学“日新又新我常新”内容时,我举了荣获第二季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冠军李琦的经历:有段时间李琦很介意自己的外表,为了改善形象,他戴过牙套,染过各色头发。然而总是有人对他的长相调侃,以致一向阳光的李琦深感郁闷。后来他参加了江苏师范大学举办的十佳歌手大赛,第一名的成绩让他重拾自信,走过这段郁闷期。我设置了如下的问题:一向阳光的李琦为什么经过了一段郁闷期?李琦后来获得冠军重拾自信对于我们认识自我有哪些启示?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热烈讨论,李琦是他们心中的偶像,深入了解了偶像的成功经历,更能够客观认识明星,也从中体会到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一个人的美应该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起促进作用,从而达到比说教更好的德育效果。

二、精心设疑巧铺垫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精心设置新奇的疑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倒入新课的好方法。

教学“感悟青春”这一内容时,我先用大屏幕投影出篆体的“青春”二字,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吗“,学生齐答“青春”。师:“中国汉子博大精深,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具有丰富的寓意,请你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青春像小苗,有的说像月牙……我总结:“是的,青春像葱郁的小苗旺盛的生命力,像初生的太阳,像月牙。它是我们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那么到底青春意味着什么,我们该怎样度过我们的青春岁月?”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起来,这堂课学生的参与度始终很高

三、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

教学为了让学生感悟,内化为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既贴切又具有针对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交友的原则”,我先例举新闻报道中几名初中生因一点小事把对方捅死被判刑的案子,然后问学生:“最近我们学校也处理了学生打群架的事件,大家想想,他们之间有不共戴天之仇吗?”“没有,是两个人的矛盾引起的”“既然人家没有得罪他们,有些同学为什么还要跟着去大人呢?”“是朋友叫去的。”“叫就一定去吗?他们当初为什么不选择不去呢?”“如果不去他们会觉得对不起朋友,以后没脸面对朋友”“那么,这样最终问题解决了吗?”“没有”“在打斗过程中,有没有可能因一时冲动或失手,把对方打成重伤或死亡呢?“有”“结果会怎样?”“坐牢,和新闻报道中的那几名学生一样受到法律制裁。”“既然这样不能解决问题,又对自己和朋友不利,那么当再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该如何做?”“劝朋友学会宽容,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这对我们与朋友相处有什么启发?”“要辨明是非,原则面前要坚定。”………

篇(9)

一、教材的定义

学术界关于教材的定义有很多,如广义上理解,教材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材料与信息的总和;学科知识体系;课程的内容;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等等。新课程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教师备课与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教材”的教材观尤为盛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出了“用教材教”的教材观。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是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教材,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教材中有了深刻的体现。

二、思想品德新教材知识存在方式

1.教材应关注知识的存在方式

最初, 传统教材的编写弊端主要是要求重视知识存在方式。历史经验表明: 教材的编写与制定必须要重视知识(系统化了的知识),而且要避免出现知识对学生的强制状况,这就要求编者处理知识时要使知识内容以恰当方式存在于教材。其次,思想品德课程性质最重要的特点是突出了知识存在方式改革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价值取向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为已任,为此它不只是强调学生对于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按照国家对青少年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求使学生不断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并融入到每个学生个体的精神世界之中,使之内化为纯真的道德品质,外显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2.新教材知识存在方式特点

新版的思想品德教材知识存在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山东人民出版社与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文字陈述+栏目”的知识呈现方式,即教材在呈现知识同时设置相关的问题栏目,如议一议、说一说、读一读等等,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活动相交替;第二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思想品德教材,它的内容以活动化知识存在方式贯穿教材,知识学习与活动情景融为一体;第三种是广东版教材,它注重社会实践与说理教育相结合,运用“探究园”设计实践活动后,借以“心灵导航”板块呈现出相关的知识内容,凸显有较为系统的知识存在方式。虽然四个版本的教材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知识存在方式,但这几个版本的教材已经尽可能用恰当地知识存在方式去破除知识对于学生的束缚,使知识内容由一种外在于人的、被动的客体性存在转变为一种内在的、主动的“主体性存在”,达到知识内容与学生个体精神世界的完美交融。

(1)知识的存在方式具有开放性。新版教材改变了过去教材“封闭的”、“静观的”知识存在方式,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途径,例如通过问题、活动、故事、图片等,联系学生生活的经验,丰富学生与知识的联系,使知识主动走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途径,破除对于知识内容学习的边界,使知识内容具有开放性特点,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如人教版的教材“日新又新我常新”这一课,教材编写内容通过让学生描述自己综合方面的变化、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自我总结和他人评价,为学生形成对自己全面又准确的认识提供了帮助。

(2)知识的存在方式具有情境性。富有生命力的知识是存在于一定的思想情境、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的知识。教材的根本任务是合理联结学生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恢复学生创造知识的活力。新版教材重视知识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及精神世界的关联性,重视知识存在方式的“情境”特点,使学习者与知识的对话享有自由。

(3)知识存在方式具有综合性。现如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突显出变革性、一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它要求中学校内课程关注知识之间、事物之间的关联,并鼓励学生以整体的视角解决问题,使之更全面的观察世界,并且以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这些都将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教师对新教材的有效处理方式

1.分析教材

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依据,结合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基本观点和教师本身基本技能组织教学,并以此为基础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设计精心的教学环节,组织紧凑的教学过程。分析教材必须基于教材,这是处理和驾驭教材的基础,也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必要条件。

2.整合教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纵坐标,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思想品德课教材遵循课程标准,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它的显著特点在于教学内容将纵横坐标有机地整合起来,并以螺旋式排列形式呈现出来。教师经过研读课标,领会课标意图;同时依据课程标准,不违背思想品德的学科教学特点,不随意改变教育教学目的,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真正实现“依标施教”。

3.创生教材

新课程理念认为,创生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合理创生教材有利于着眼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知识习得,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教师要做到因“课”制宜,创生教材,重新审视和界定教材,改变“教教材”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做法,确立全新的“用教材教”的新课程教材观。完美的课堂效果也是教师衔接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联系学生实际的结晶,它可以让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有效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郭晓明,蒋红斌.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

篇(10)

在体育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当把握住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1)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证明了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2)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2. 结合教材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3. 评价中进行德育渗透

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但一味的表扬,事事得赏,这不仅会变成毫无意义,而且变成“无聊”的代名词。过重严厉的批评,往往可能毁灭孩子的兴趣,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1)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2)言行避免粗暴;(3)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总之,针对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说话的种种机智与技巧,使学生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4. 体育教学中对德育渗透的思考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篇(11)

思想品德课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加强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对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又能在新课程理念下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这需要一线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艺术,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的导入,课堂的主体环节,课堂的结尾是中学思想品钥翁媒萄е斜夭豢缮俚娜个环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的主体环节容易得到老师的重视,而导入、结尾却容易被教师忽视。本文就中学思想品钥翁媒萄е械牡既牒徒嵛惨帐跆敢恍智车目捶ā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思想品钥斡肭〉钡牡既胧欠植豢的。如果有一个巧妙的导入,一上课就能抓住学生的心,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引导进入我们的教学中,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一堂课怎样开头 ,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内容不同 ,开头不会相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形式是多种多样。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新课的导入方法。

1 热点时政导入

热点式导入新课法,就是把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与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大胆而巧妙地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对热点问题的引入和讨论,教师要做到导之有意、导之有法、导之有度;既放得开,又收得回。待到讨论遇到困难,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就及时导入新课,从而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在讲《让民族精神之树长青》一目时,先让学生观看四川抗震救灾的视频和对抗震救灾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评论文章,然后提问:1.1 在抗震救灾中体现中华民族的那些精神?2、在新的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弘扬民族精神?热点问题一提出,即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并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学生争论不休之时,老师适时点拨并引入新课,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教材,在学习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2 歌曲、小品导入

音乐歌曲运用到教学中能创造一种欢乐的气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因音乐而飞扬,为后面的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比较独特的引入方法,例如演唱歌曲、让学生自导自演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小品等。这种方法新颖活泼,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学生的思考,活跃气氛,积极主动学习。

如我在《小平您好》这一课,我用《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那亲切深情的歌声唤醒了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在歌声中,教师及时进行引导:歌曲中这位伟人是谁?这首歌曲揭示了一个什么重大决策?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思绪万千,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发言。此时,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及时引入新课。

又如,在讲七年级《我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可采用课本中“我的日记”的材料,由学生自己表演。虽然这个材料是书本中有的,但如果单纯由学生自己阅读的话,很大部分学生可能是“看过就算”,并不会引起共鸣,也不会在脑海在留下什么印象。但如果由学生自己来表演的话,由于形式新颖,会吸引同学们的普遍兴趣与注意力,从而在脑海中留下深刻记忆。而在看完表演后,进而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 多媒体视频导入

视频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真实、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特点,所以采用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的录像资料导入新课,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易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视频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优势,创设集视听一体直观逼真情景导入新课。如在讲七年级《美德之花》一课的教学中,从网上下载 一些春节习俗(春节联欢会。团圆、拜年、)的图片、文字、歌曲等,把这些情景展示给学生。由于利用多媒体创设的这些情境图文并茂、直观生动,贴近现实生活,学生的兴趣明显被调动起来了,注意力集中了,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

4 寓言故事导入

也就是根据课程需要,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成语寓言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容易给学生以启迪,同时又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从而使教师讲课更生动、形象;学生学习更轻松有趣、易于接受与记忆。

如讲七年级《别迷失自我》这一课,让学生根据教材漫画和文字资料讲述或教师讲述一个“大傻差”的故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故事讲完后,提问:“大傻差”是不是很可笑?为什么?这则故事反映了差役的什么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别迷失自我。

5 漫画导入

漫画具有诙谐、幽默、生动、形象的特点。巧妙的利用漫画,可以使抽象变具象,枯燥变有趣,深奥变浅显,便于学生的理解,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漫画来导入新课。例如讲 这一课时,我用漫画来导入,让学生在欣赏漫画开心的同时明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要明辨是非,做正直的人,从而导入新课。用漫画导入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所谓导之有法,导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再好的导入方法,如果反复使用,不但起不到启发思维,激发兴趣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我们还可以温故知新,用前面所学的内容引入新课;引用名人名言、格语引入新课;情景再现导入新课。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思想品钥谓萄вψ龅缴剖忌浦,切忌虎头蛇尾。有的老师对于课堂的结尾却往往漠然处之,使结尾成为课堂教学的败笔。一堂课如果在结尾处敷衍了事,则可能会冲淡业已收到的教学效果。因此,结尾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作为给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几分钟,是应该引起教学一线老师的认真关注的。

一、结尾应具有思想性

思想品钥斡捎谧陨淼难Э铺氐,决定了它在形成学生的理论观点、道德观念、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导向作用。因此,思想云房慰翁玫慕嵛灿τ兴枷胄浴>咛宥言,也就是学生在完成了前面的学习经历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巧妙点拨,使学生能从内心深处形成正确认识、形成正确观点、树立坚定信念、热爱美好事物、追求崇高目标……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讲八年级《让青春远离不良行为》一目时,结尾处做如下设计:

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请大家听一首歌《铁窗泪》,这是一位失足青年的忏悔之歌,让我们在歌声中聆听他的悔恨,同时也检查自己身上的缺点。(多媒体播放歌曲及歌词)

总结:听完这首歌,每位同学都心潮起伏、感慨万千。那感人的话语、那忧伤的旋律,在我们的心上打下的深刻的烙印。或许今天你还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如果不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明天就可能是不名一文的囚犯;现在你可能是调皮的淘气鬼,但将来也可能是祖国建设的有用之人。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能重视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克服小缺点、改正坏习惯,迎接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结尾应具有概括性

思想品德课 有三个层次的思想品耘嘌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是最基础的目标。在“新课改”迅速推进的今天,虽然要求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但这种做法并非否定知识、把知识目标看得可有可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目标应该得到落实,必要的知识应该给学生交代清楚。课堂结尾是一节课的尾声,教师应该运用高度精练、极具概括性的语言,将课堂中与知识目标紧密相连的知识向学生作一交代。

例如学习完《持续和谐发展》这一课后,可以将知识浓缩为:我国如何才能持续和谐发展?只有实施一个战略:发展可持续战略。坚持两个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国策和保护环境国策。

三。结尾应具有启发性

启发的实质是让对象有所领悟。在课堂结尾处要有启发性,具体是指,高效地运用最后几分钟,让活动、语言、各种教学媒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群体,使其能明白事理,能够有这样的心声――原来是这样;我终于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了;哦,这个观点我懂了;我同意这个说法;我该这样做或不该那样做。

四、 结尾应具有发展性

往往一节课到了最后,师生双方都可能产生放松心理。学生期待下课铃声敲响,老师也认为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便提前进入“休息”状态,这种情况目前还普遍存在。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堂好课给学生的影响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它应该能够往课堂之外延伸,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学习做点滴的积累。而这个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桥梁,便是课堂结尾艺术的高境界。

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布置课外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如在完成七年级《走进父母的心灵》这一课后,给学生布置当一天“家长”的课外活动,并要求写出活动感想。通过这样的活动让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逐步形成学生知、能、行的统一。

“兴趣是最好成的老师” 巧妙的导入犹如序幕,预示着后面的和结局。精心的结尾设计,往往能将课堂推向另一个高度。要想使学生上好思想品德课,就必须搞好课堂导入设计。但是一节课的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实际的不同而灵活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要注意因材施教,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结尾处不仅要让学生巩固已经获取的知识信息、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更要让结尾能够增值,实现师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子章: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2] 钟启权。罗国振:《道德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