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信息技术课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用户访问的网页类信息技术课件界面设计是多媒体课件设计部分的重要组成?网页类信息技术课件界面设计是一个多项学科参与的复杂工作,整个设计过程包含心理研究、美工设计、语言类等。网页类信息技术课件界面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界面保持一致性、用户界面友好性、视觉平衡性、色彩搭配和文字可阅读性、个性化、界面与用户之间具有交互性、具备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这些基本原则就是解决网页类信息技术课件界面设计中如何引导用户正确使用课件,引导就是视觉导向设计。导向设计的概念为:表明方向、区域的图形符号或环境空间中导向符号的表现方式。导向设计可划分为视觉角度和环境设计角度两个领域,视觉角度用简单、整洁、醒目的图形符号来表达,环境设计角度用图形符号与环境相融合。网页类信息技术课件界面的设计当中也应注重视觉导向设计,使人机交互过程变得简便、快捷,界面上的图形、图像、符号、颜色、文字等能准确表达信息含义,通过导向模块使各界面之间的相互跳转变得有条不紊,模块中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用户的心理和习惯,明确人机对话中视觉导向的重要性和用户需求。用户不仅包括授课者,还有学生。怎样才算是从用户的需求角度和视觉导向出发?我们从以下几点来探讨。
一、把握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学科,不仅仅注重实践能力,而且是学生终生有用的创造、发展、基础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信息技术的特点,它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实践能力,是一种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我们谈信息技术离不开其存在使用的主体——人(在学校是学生)。认识到这个特点,对于网页类信息技术课件在视觉导向设计方面是至关重要的,课件在视觉表达中要充分突出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独特性。
二、把握网页课件界面布局结构、元素的合理统一
1. 统一组织界面布局结构、元素,使其具备合理性
布局是内容组织的必然结果,合理、统一模式的布局结构是网页课件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对网页类课件布局设计一般秉承基本的方法,视线往往趋向于从左上角移动到右下角,就好像界面的布局设计有某种自然的力量一样。网页课件界面的布局设计没有固定的套用结构模式,都是根据网页课件特性和学科特点开发的。通常上方或左侧为导航栏,下方或右侧为正文、主信息区。在整个设计中,主要是从用户角度出发,考虑界面与用户交互性、引导性等重要因素。界面中元素的合理统一,对整个的浏览过程起关键作用。主要从文字、图形两个元素来考虑?文字也是承载信息量大的一种元素,除了本身表达的信息之外,还常承载着导向功能,可考虑不同的字体、字号、颜色、状态。图形直观明了,有视觉冲击效果强、容易识别的特点,常见用于标注、提示等。
2. 课件界面尺寸的大小对展示效果的影响
因素分别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一个显示器分辨率,另一个是网页浏览器。目前对网页课件界面全屏大小基本上要求分辨率800×600或1 024×768就可以了,分辨率过小或过大都将影响课件最终的演示效果。
3. 浏览器对课件演示的影响
不同的浏览器会有不同的界面设计,浏览器占据了部分屏幕空间,剩余的空间才是网页课件的展示区域。建议设计课件时减去浏览器占据空间,才能合理地进行布局。网页课件界面尺寸是不是只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答案是否。我们可以通过向下拖动页面或左右拖动页面这两种办法拓展空间,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出发,页面内容最好不超过一屏。若内容多,应使用一定的视觉导向手段,充分考虑用户的期望、需要。
4. 界面的整体设计对课件的影响
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第一印象,网页课件界面整体造型就是第一视觉印象。整体造型指的是界面上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视觉形态,是对于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好的界面设计不仅是让课件变得有个性、有品味,还要让课件的操作变得舒适、简单、自由,充分体现课件的定位和特点。界面是人与物体互动的媒介,换句话说,界面就是设计者赋予课件的面孔,面孔由各种几何图形组成。不同的几何图形带给用户的视觉享受不同,都应遵循简单、一致、记忆负担小、人性化的原则。
三、把握网页课件界面的视觉平衡
网页课件设计时,要求各种元素(图形、文字、空白区)都会有视觉效果。依据视觉原理,图形与文字比较,图形的视觉作用更大。所以,为了达到视觉平衡,在设计网页课件时需要以更多的文字来平衡一幅图片。网页课件界面中,文字是主要元素,各个界面的文字必须要统一格式、风格,字体、段落等要修饰。其次要统一色彩,例如背景、主体色、文字颜色、图片、按钮等,色彩能够给用户带来不同的想象、情感。
四、把握网页课件设计的人性化与个性化统一
目前MCAI课件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在教学上通过采用更为灵活、更易接受的方式来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在不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下,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充分展示了它在课堂教学中崭新的前景。
一、MCAI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功能
1.灵活多样的演示功能
应用MCAI课件所进行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可以更加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的文字存储和图形处理、复制、缩放、剪贴等功能,将教学的有关内容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灵活多样的演示。
2.设计生动情境的功能
情境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习的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运用MCAI课件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视、听、说于一体,把声、形、光、色、情等安排在不同界面上并进行组合流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形式多样化的信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3.较强的交互功能
传统的教学技术手段,都是单项传播信息,学生被动接受,很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MCAI课件以超文本结构实现了灵活的“人机对话”,学生可以在不同场地、不同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控制学习节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快了学习节奏,进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4.及时的反馈功能
MCAI课件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准确及时的反馈信息,这样可以使教师相应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确保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创造了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二、MCAI教学课件的分类
在各类MCAI课件的设计和实现中结合运用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再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源设计成独具特色且适合不同师生需求的教学平台。
1.教学型MCAI课件
此类课件主要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规律,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在实施教学中由教师自己掌控,从而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学习型MCAI课件
此类课件主要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由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学习的需求和进度,对重点、难点的内容进行重复回放,对教学内容进行演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综合型MCAI课件
此类课件具有教学和学习两种功能,方便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变成有形的教学模式和无形的学习模式,其共享的教学平台极大的方便教师和学生的各项需求,这类课件往往很受师生的喜爱。
4.模拟实验型
这种类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借助计算机模仿技术,提供各项参数的指标,当学习者输入不同的参数时,能随时真实模拟对象的状态和特征,供学习者进行模拟实验或探究发现学习使用。
三、MCAI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典型两类课件的体现
如今网络技术实现了个别化教学向远程化教学的转移,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开放性,使学生和教师不仅在课堂,还可以在网上进行教学和交流,直接进入到教学区、网络答疑室、留言板、作业区、在线测试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如何利用4类课件的基本特性以设计出适合教学规律的MCAI课件,将有形的教学资源怎样运用到课堂,在此以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中的《3.2信息的编程加工》、《5.2.3视频、动画信息的简单加工》以及选修课程《VB》为例进行课件设计。
1.教学型MCAI课件的设计
由于教学型MCAI课件一定要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在此笔者以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三章内容《3.2信息的编程加工》和第五章中《5.2.3视频、动画信息的简单加工》为例进行课件的设计。针对《3.2信息的编程加工》中算法的概念,重点是教学生理解算法,简单的看懂代码,其相关知识为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代码、调试运行等。在课件设计中,可以用文字描述相关知识,重点是教学生对程序代码有个初识,初步了解程序执行的主要过程,去感受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独特魅力。所以应采用集成开发环境的方式,以老师制作好的动画技术为主,设计一个可现场调试和运行的示例程序,并采用交互技术设计出学生可以交互参与的思考题,采用游戏设计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用文字或者表格的方式描述作业和上机内容等。针对《5.2.3视频、动画信息的简单加工》中FLASH动画制作的内容,重点是教学生理解FLASH动画的概念,其相关知识为帧、时间轴、图层的概念,以及用FLASH制作形状补间动画和动作补间动画。在设计中重点是教学生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利用好教学型课件,会使学生学的轻松,将难题简易化,课堂效益得到了最大化。
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中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教学时间。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优化了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潜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1.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系统组成
1.1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硬件
个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这是一种以个人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系统,通常一个系统供一名学生单独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计算机网络是由多台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经数据通讯网络连接而成的系统。
1.2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软件
(1)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像是计算机系统的指挥中心,它调度程序作业的运行,管理大量的程序文件和数据文件,控制所有外部设备的输入输出操作。包括课件在内的多媒体制作系统、各种应用程序,都是在操作系统控制下运行的。
(2)课件集成工具:多媒体制作工具是专门为开发多媒体课件和其它多媒体应用软件而设计的开发系统,它取消了课件编制中的编程过程,对于不懂编程技术的学科教师,非常适合用这种方法制作课件。多媒体制作工具有多种,通常按不同的呈现方式,选用不同的集成工具软件。
1.3 课件:课件是包含着教学信息和教学控制策略的计算机程序。在教学中人们通常用文字、声音和图形来表现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4 实用程序:在课件开发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用一些工具性软件,如文本编辑程序、作图软件、声音制作程序、屏幕抓图、抓音轨等组织、编辑、管理各种多媒体素材软件。
2.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类型及课堂作用
2.1 课堂演示型:采用动态视频、动画、照片和声音来展示现实世界难以实现或表现不清楚的内容。将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转换,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教学中,并按照教学要求逐步地呈现给学生。
2.2 个别化系统交互学习型:计算机扮演教师的角色,其目的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指导,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技能。
2.3 操练复习型:该类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并不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只是用来巩固已学会的知识。它是以问题的形式来训练、强化学生某方面知识和能力,加深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
2.4 教学游戏型: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一个有目的的活动,通过熟练使用游戏规则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合为一体,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融于愉悦的情境中。
3.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与运用
3.1 课题选择:通常选择那些既适合于多媒体技术表现的、又是在教学活动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课题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要求:明确多媒体课件是对哪个学科的课程进行辅助教学,决定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范围,明确多媒体课件所要实现的目的和达到的目标。
(2)教学对象:明确所制作的课件适合于哪类学习者使用,要着重考虑以下几点:学生的文化程度、年龄、学习能力、对计算机操作的能力和先置条件。
(3)课件运行环境:确定课件所需要的运行环境,包括计算机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课件播放环境。
(4)课件的组成部分:清楚所制作的课件属于哪种类型,了解课件的大体结构、主要模块以及各个主要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
3.2 课件的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作为一种教学媒体,它能根据学生的交互,控制计算机所呈现的教学信息。课件的教学设计主要有教学单元的划分、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多媒体信息的选择、知识结构的建立和形成性练习的设计等。
3.3 软件的系统设计:多媒体课件具有存储信息量大和交互性友好的特征,软件的系统设计通常根据课件的教学设计要求和课件教学模式,确定制作课件所需的工具软件。
3.4 素材的准备:素材包括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素材的准备工作一般主要包括文本的录入,图形、图像的制作与后期处理,动画的编制和视频的截取等。素材要以理想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听得懂、看得清、记得牢的要求;不能选择那些不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素材。
3.5 课件的编辑:利用著作工具或程序语言对各种素材进行编辑,按照前面的教学设计所确定的课件结构和文本设计的具体内容将各种素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编辑成交互性强、操作灵活、视听效果好的多媒体课件。
4.制作多媒体课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我们知道,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借助于教学媒体向学生传播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改善了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使媒体所展示的教学内容更具体,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传播的知识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学生的反馈信息也能被教师及时获得。通过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CAI课件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4.1 丰富的表现力:多媒体课件具有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的能力。对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用肉眼观测得到的现象,可以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模拟出来,引导学生去探索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以内容生动、图像逼真、声音动听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
4.2 交互性强:多媒体课件可以根据学生输入的信息,理解学生的意图,并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利用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保证学生获得知识的可靠性与完整性;给学生以自,学生通过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整。
4.3 共享性好:随着高速信息网的不断延伸,课件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联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进行相互传递,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可以实现共享。以网络、光盘为载体的多媒体课件,使知识的传播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单位、家庭及社会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学校”,学习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加以选择。
1.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标准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准确、精当,重、难点突出,启发引导得法,归纳总结到位,教学有法,但不拘泥于形式;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学习活动和表现的平台,保证学生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最关键的是,学生活动积极专注、全面深入、自主自信、习惯良好,而且要会思考。
2. 利用“龙芯”系统,创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准备
(1)教师的课前准备:除认真做好备课常规工作外,提前检查好设备,准备好学生活动素材。
(2)分组:随机分组,每4人或3人一组,以方便学生小组活动为宜。
(3)以班为单位建立QQ班级群。
(4)利用“学龙网”让学生自愿报名,组织虚拟班级和小组,方便网上讨论和检查评价。
3. 利用“龙芯”系统,组织课堂教学流程
(1)学生预习,明确任务。通过QQ群向学生发送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提前到机房预习“龙芯”版教材,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作品鉴赏,思考分析。利用学校网站或电子教室软件,提前向学生课堂教学内容作品展示,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研讨情绪,为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3)分析任务,获取素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根据学习内容搜集和下载素材的习惯。
(4)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和素材,自习教材,初步完成学习任务。
(5)小组合作,共同延伸。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和生生互动。在分组讨论中教师巡视各组并参与学生的讨论,适当启发、点拨、反问、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作品评价,拓展提高。通过“龙芯”系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设计出新颖、有深度的话题和练习,既可以深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大胆创新的能力。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实践
1. 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信息技术课无疑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一堂课如果使用了信息技术,无疑是让学生很开心的事情。但学生之所以喜欢到计算机房来上课,兴趣可能是多方面的,也许是为了某个好玩的游戏,也许是为了和QQ好友聊天,也许是某部小说正看得起劲……
学生的潜在兴趣反映了其信息技术基本信息素养、能力水平。这也正是确定教学三维目标的基础。利用“龙芯”系统构建有效课堂,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紧紧围绕培养和激发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合理选取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生成课堂教学资源。例如,学生自带的一些软件或游戏在“龙芯”电脑上无法安装或运行,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龙芯”电脑使用的操作系统是Linux操作系统,而所带的软件只能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安装与运行,这样一来就能帮助学生理清硬件、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计算机系统等比较抽象的概念,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高效课堂的目标是学生高效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障。信息技术课一周只有一节课,时间的把握和利用是一门艺术,师生双向活动都需要时间,而这个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教师尽量减少统一讲解的时间,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教师既是指引者,又是参与者。学生的活动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体会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便利和无穷乐趣,提高学生“遨游”信息世界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每堂课通过“看一看”、“议一议”、“练一练”、“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精心设计活动任务,并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新知识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课堂上,教师的安排要以学生的尝试性练习为主,积极启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同时,教师要创造每位学生都可以参加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氛围。教师只对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点拨,不过多干预学生的操作。
3. 重视单元性学习,合理利用“龙芯”教材
“龙芯”版《初中信息技术》分为上、下两册,共12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龙芯”版教材单元整体性强,教材图文并茂,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强。教材所举实例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中可按照领会学习目标自学教材学生模仿练习布置课堂任务自主合作探究作品提交展示师生共同评价总结拓展提高的步骤进行。有些单元甚至可以先提出整个单元教学目标任务,然后逐步展开,围绕单元目标,完成一系列的分任务。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单元任务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信息素养,达成学习目标。
4. 合理利用“龙芯”极域电子教室组织教学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不能靠简单地控制学生使用的机器和学生的行为来实现,而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切实制定严格的信息技术课堂规范,形成相应的监督、管理和督促机制,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常规。使用“龙芯”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电子白板功能在课件或软件的重要位置进行讲解,通过电子笔代替鼠标的功能进行操作,使上课更加高效;利用电子白板的投影、幕布、放大镜等功能及时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当前重点;利用“龙芯”极域电子教室中的“点名”功能让学生用真实姓名来进行注册,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与教师有初步心理接触,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利用“广播、监控、学生演示”等功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督促,形成一定的心理暗示,实现教师的外部监督和学生自我监督的双重管理;通过“龙芯”电子教室的“学生演示”、“文件提交”、“随堂小考”等功能,实现教学情况的及时反馈,组织各种课堂学习评价,有效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
5. 充分利用“学龙网”云计算功能,拓展学习内容
“学龙网”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分年级将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和测试要求呈现在网站中。利用“学龙网”的云计算功能,将“龙芯”教室中的每一台计算机作为终端,既可以克服“龙芯”电脑在目前软硬件上存在的某些实际情况,实现跨平台操作,又可以让学生获得实用的教育资源。通过“学龙网”,还可以组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间的交流、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丰富学生的信息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顺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然而,纵观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者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由于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安排不可能太多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出来的结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了一些探索,发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利用计算机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对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二、实践教学效益的探索
(一)可以揭去学习计算机的神秘面纱
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电脑设备相对较昂贵,大多中学生(来自农村)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是通过广告,或者是道听途说,以至于一些同学对电脑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觉。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使他们明白,电脑不过是受人控制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非常简单,一般地操作键盘或鼠标即可,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走近了电脑,一些诸如键盘、鼠标、显示器、软盘、光盘、硬盘等名词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也就消除了学习计算机的恐惧心理。
(二)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忌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就是这么个道理。你说氢气能燃烧,学生可以接受,但并不一定认同,除非你给他看一下实验的结果;你介绍电脑的各种种功能时,他会觉得你可能在吹牛,演示一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不得不相信。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解剖整台计算机也会非常自然的,硬件、软件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语句写得对不对,程序能否实现所要求的功能,在机器上运行一下,马上就能知道。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错误、疑点当堂就已经解决,也不会留到课后,或者是下一次课。
(三)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一)边讲边练
这种模式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进行,教师可以随时让学生练习。具体做法就是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适时控制进行上课或上机;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但是这种模式机房一般地需要配置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需要配专门的软件,如腾图等软件,可用于控制台(教师机)控制工作站的使用情况,统一锁住或开放工作站;而且机器的放置也以按照教室里课桌的位置横放为佳,学生既面对"黑板",又面对机器,便于听课又便于操作。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不低的,教师应该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否则,就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105
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是一门基础课,但从上到下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度都不够,又由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抽象性强,操作的难度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想而知。因而构建生机盎然的生态信息技术课堂,值得我们探讨。
一、转变教学理念与思路
长期以小科、副科给信息技术学科定位,让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转变学生心目中小科、副科的观念,首先教师应注重这门学科的教学,不是可上可不上,课堂上对学生不能放任,应该和语数英课一样,高度重视,严格要求。课前的准备、教学的组织、教材的把握、知识的迁移等,教师都要表现出认真、负责、重视的态度,这会促使学生改变对信息课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与生活同行。学习PPT时,一个学生告诉我他为他当小学教师的妈妈制作了一个课件,于是,我的一个想法油然而生,何不让这个学生说说他是怎样帮妈妈制作课件的。课堂上,这个学生“现身说法”,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这个学生的精彩表现对大家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班级学生兴趣浓厚、气氛高涨,课堂效果好。
二、注重多样化的导入
1.以旧带新
在教学“循环嵌套结构”时,让学生设计程序、输入乘法口诀表。任务一给出,尤其是口诀表图片一出来,熟悉的口诀、熟悉的画面,将学生带回了儿童时代。此时,教师的任务进一步提出,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看到学生很惊讶,我提出:今天不是背诵乘法口诀表,而是想让你们设计程序输出这张表格内容。
2. 以“游戏”引难点
玩游戏是学生所热衷的。根据学生对游戏热爱的特点,利用游戏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进行“二分法查找”的教学时,先呈现李咏主持的《幸运52》“猜商品价格”的视频,再呈现一部iPhone手机的图片和参考价格:5000―6000元,然后视频的播放暂停,让学生猜出这部手机的价格。教师也可以提前拿出准备好的物品,让学生猜价格,猜对了,就当成礼物送给学生作为奖励。这种方法,在教学中我多次使用,效果都很好,学生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并且巧妙地落实了所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二分法查找。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1.增加活动环节,促使学生动起来
生机盎然课堂的构建,核心是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主要表现为会学、想学、学会。高中信息技术以实践操作为主要特点,而实践操作的教学仅仅靠教师对理论的讲解、单一方法的讲授作用不大,也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增加一些演示性的操作环节,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增加“看点”。再设计一定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中提高方法和技能。
如教学《Photoshop的图片的合成》时,教师呈现两个电影明星,黄晓明和杨颖的单人照片,然后再呈现两人放大后的合影照片,不用多说学生也明白教师采用了“移花接木”的方法。紧接着,让学生自己试着操作:将两幅图片进行合成,并引导学生注意图片的旋转和缩放。再启发他们自己主动获取两个图片素材而进行图片的简单合成。让学生通过操作,体会魔棒与套索的不同,在实践操作中掌握Photoshop图片的合成方法,将其发展为自身的技能。
2.开展合作学习,促使课堂活起来
信息技术操作比较多,学生层次具有差异性,部分学生在教师演示操作后自己再操作,他们有时捉襟见肘,不无犯难之色。信息技术课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师只能针对具体的问题而普遍强调和说明,操作上不可能一个个给予指导,此时,合作学习的开展有必要且意义重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博、微信等微文化的主体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微课程的实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当前学生学习的需求,微课程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独特的特征性,这样为微课程的实现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本文就微课程的设计和实践提出了探讨。
一、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定义和特点
微课程教学的定义,是将信息技术的课程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将其中的模块分解为目标、任务、方式、材料、作业以及反思六项微课体系。它是将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学习方法作为核心,同时,将小学生学习中的材料知识进行整合,并且将知识点进行细分,围绕这些知识进行的视频创作,借助于学生设计任务目标,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的课程。其特点如下:
1.学习时间缩短,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微课程的设计是按照学生学习特点进行的设计,通常时间设定在10min以内,这样的视频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互动课本中的内容知识点,同时,老师结合知识点提出有趣的知识点,这样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多层次教学,让学习具有针对性。由于小学生成长环境与教育环境的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微课程教学,只采取一种微课程教学是片面的,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在进行微课程教学时,可利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的层次需求,这样因人制宜,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3.减轻老师负担,投入更多精力对学生进行辅导。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满堂灌和重复教学,微课教学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可以做一次科学的策划,构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共享机制,自主学习,减轻老师教学负担。
二、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教学模块设计
(一)微课程课前准备工作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微课程设计的第一步,也是设计的非常关键性的一步,课前准备工作时将学生的需求信息做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的,不仅仅是对微课程主题的构思,也是对教学计划目标进行的细化,同时针对学习需求的分析,对学生的信息水平和学习经验、态度、问题能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微课程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学习需求的实现只有从微课程的角度展开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后期确定微课程主题后,能够根据老师讲解的内容和学生学习微课程自学的内容两个方向进行提出教学内容的实现,这样针对性强,主题鲜明。
(二)微课程学习过程设计
对微课程学习过程的设计就是对微课程视频教学内容的设计,其中主要包括人、微讲解以及微作业三个环节,主要的设计分为教学画面和教学语言,画面的呈现是给学生图片、文字的体现。微课程视频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通过拍摄录制的方法把需要讲的课程录入到视频中,再对视频进行剪辑处理,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制作周期较短,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录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视频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三)微课程学习的支持设计
对于微课程支持设计而言,其支持的对象就是主要的微课程素材和相关的资源信息,比如微课件,要通过进行信息技术的设计,将一系列不关联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将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演示,手段为PPT模式。微课程上体现什么内容,传递什么内容,需要老师进行可操作性的设计,以便教学的实现,不能太过于繁琐。
(四)微课程教学课件的设计
微课程教学的课件设计,是依据课前准备工作和教学计划模块设计基础上实现的,老师可以根据微课程学习过程方案和微课件、素材等资源,利用视频录制技术对教学活动实施录制,后期进行必要的剪辑,制作出10分钟之内的微课程视频资源。常见的微课程视频制作的方法有专业屏幕录像软件、智能手机拍摄、交互白板+专业屏幕录像软件、数码摄像机拍摄等等。这些微课程制作的方法依据的是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制作的,能够充分将视频分为讲解型和操作演示型两种方式,完成之后,借助一定的专业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发病,相应地展现给学生学习。
三、实践的效果
微课程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微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程的使用更能实现对重难点知识的解决和突破,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小足,大大增强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同时,在微课程的使用过程中,广大教师要正确看待微课程的作用,正确而对、理智处理微课程与教师、教材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借助于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教学应用,学生不仅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自主地进行选择性学习,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将知识变得简单、好记,让知识点更加的立体化,通过以上的设计,充分地证明了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晗阳.微课程在小学Scratch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001年教育部提出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时代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笔者根据这一新的要求,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
1.“自学-引导-训练”的课堂教学流程。
1.1 自学阶段:教师在上课时应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合理的“任务”,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发求知欲,去寻找“任务”的答案。当然,设置合理的“任务”是关键。
1.2 引导阶段:这是由老师来组织的集中学习阶段,老师以非常精炼的几句话或通过课件广播的形式来完成,重在点拨学生在自学阶段还没有发现的一些技巧,并很快让同学们来实践操作。如对艺术汉字的三维效果进行设置、艺术汉字的旋转等。
1.3 训练阶段:“You do, you understand.”(做过的才能会),这是国际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句名言。说明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在以上两步完成的前提下,剩余的全部时间交给学生。此时,教师提出一个综合练习题,由学生自主完成,从中也培养了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习惯。
2.巧妙的比喻加游戏式的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有很多抽象难懂的知识与名词,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其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并适当运用一些比喻,让学生容易接受。如讲到桌面图标时,将“网上邻居”可以比作是“邻居计算机大家园”,将“回收站”比作是“垃圾箱”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很快理解每个名词的含义。
3.使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融合,让学生掌握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为其他学科服务。现代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网络远程课堂的出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因此,在教师讲到网络的应用时,应推荐让学生自己去网上查找所需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教育资源,有条件可以注册视听网上同步课堂。长时间的网络教育,不仅补充了信息技术课的一些新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其他课的热情。
4.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安全、道德、法律”教育。在学校环境中,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工具,在社会环境中它也是现代生活的工具。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同时进行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安全、道德、法律方面的教育。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其学习的内容与学习的思想。
5.灵活多样的期终评价。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的理念、方法、手段应与课堂教学目标相符。因此,信息技术课评价在本着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有利的前提下,可以采取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拟定灵活的题目,制作一幅作品;二是计算机抽题,进行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测试。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避免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方法,应让学生感到它是一堂真正的活动课;课堂应充满活力,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同时,教师应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让信息技术课堂开展的有声有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48-01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所以,有效课堂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让多媒体很自然地走进了课堂。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的,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如学习内容:在美丽的青青草原上的羊村里,村长慢羊羊在给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分发苹果。喜羊羊得到了8个苹果,美羊羊得到了7个苹果,懒羊羊得到了6个苹果。可是,当看到手中的苹果时,懒羊羊不高兴了多媒体,它向村长发话了…。故事讲到这里,我让画面暂停了,把问题抛给学生:“请同学们猜一猜,懒羊羊会对村长慢羊羊说些什么呢?”学生争先恐后的举起了小手,几乎异口同声的说:“懒羊羊一定会说村长慢羊羊不公平,给喜羊羊分的苹果最多,自己分的苹果太少。”故事继续了,懒羊羊说的话真得和同学们说的一样。村长慢羊羊故意又考了一次笨笨的懒羊羊,你说该咋分,现在又该怎么办?懒羊羊嘟着嘴低下了头,聪明的喜羊羊忙说“懒羊羊别着急,我有办法了。”画面又暂停了,对着学生我说:“你们能帮懒羊羊想一个办法吗?”有的同学说:“把喜羊羊的苹果给懒羊羊一个,它们的苹果个数都一样了。”也有的同学说:“把它们三个的苹果加起来,再除以3,得数就是它们所得到的苹果个数”。当看到故事的结局喜羊羊的办法和他们一样时,教室响起高兴的欢呼声。就这样,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二、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学有所获,激发兴趣
学习的真正乐趣在于经过艰苦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会。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这种体会,以致把学习看作是件苦差事,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作为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形象生动、密度大、节奏快、感染力强,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通过眼观、手动、脑想,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在动态演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从中悟出:在底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随着高的长短变化而变化,高越短时形状越扁,面积也越小,当高为零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为零。演示的过程渗透了函数思想、运动变化观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高之间的关系。当演示画面中高最大时变成长方形,从中使学生得出结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三、运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数学概念是多次抽象的结果,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的或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教师采用多种多样、实用和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是十分必要的。
如可通过一些动画,再编一些口诀、儿歌,让学生掌握和记忆有关知识。例如:“周长团团转,实际是线段;面积一大片,指的是表面。”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还有:“进位1多媒体,放脚低;退位点,头上取,相同数位要对齐。”几句朗朗上口的儿歌,一幅形象的动画,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很快记住了进位“1”和退位“・”的区别。学生掌握了知识。成功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充分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够产生出积极的情感,主动进行学习,由此方可取得高效收获。在中职数学中,大多数学生由于其高度抽象性,而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兴趣索然。而通过在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其能够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由此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较能够非常便捷地对某种数学情境进行创设、改变和探究,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下,学生能够有效地对问题进行观察、发现、思考,并得出结论、归纳分析。
如在点的轨迹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播放这样的两段动画:“嫦娥一号”在太空中飞行的轨迹和太阳、月亮、地球的运动关系及轨迹。通过这两段动画来让学生明白轨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接着为学生呈现问题情景:“靠在墙角的梯子滑落了,如果梯子上放着一个物品,那么这个物品是会直直地摔下去呢,还是划了一条优美的曲线飞出去呢?”接着就需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是员工数学建模的过程。为了帮助探究,首先引导学生猜一猜,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阐述自己的见解,然后让学生试一试,利用几何画板追踪点功能,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做出严格的证明。
2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探究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往往不能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个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信息技术创设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视频于一体的动态效果,对实际生活情形进行生动有趣的模拟和呈现,能够使生活与数学有效联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如对于概率相关的知识,学生往往都只是有一个好像应该如此的感觉,并没有能够真正地理解。特别是抛硬币、抛骰子及摸彩票实验,在传统教学中虽然可以进行实际的操作,但是太费时间,而且次数太少,难以达到效果,又枯燥,因此很多教师都是一句话就带过。这就让学生感觉有那么回事,可又满腹疑问。但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不仅可节省时间,又能进行多次实验,同时还能够进行对比,能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归纳出有趣的结论。这样很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
3 应用信息技术将抽象变直观
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曾说过:“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另一方面是在创造过程中像试验性的归纳科学。”由此表明,数学研究过程中,通过实验能够将数学进行直观的表达,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通过实物操作也能够表现出知识关系,但是若超出实物层面,则不能进行很好的表现。而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这就突破了实物的局限,将抽象的数学内容直观化,由此为数学实验的开展奠定物质基础。
如在立体几何的相关教学中,一个可以随意旋转、伸缩和倾斜的动感几何体课件的演示,就能让学生实现对相关图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同时通过课件还能够准确地揭示和把握图形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十分有用。以三棱锥的体积公式推导为例,在进行推倒时需要将一个三棱柱分解成3个三棱锥,这个过程中图形变化十分巨大,对于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一时间难以理解。此时,只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将整个切割过程进行模拟,然后从头到尾地展现给学生,并在讲解的过程中将需要比较的两个三棱锥逐步恢复到切割前的状态再分开。通过分开复原再分开的演示过程,学生能很清楚地得到所要推导的结论,对于教师的讲解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
总之,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使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然而,纵观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由于种种原因,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且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学考试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需要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否能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有这种新理念,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使他们认识到具备这种能力对学习其它学科有巨大帮助作用,使学生具备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主动求学,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这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以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而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地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实践教学的作用。
(一)、揭去学习计算机的神秘面纱
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像我县部分中学生(来自农村)对于计算机的了解不多,以至于一些同学对电脑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觉。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使他们明白,电脑不过是受人控制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非常简单,一般地操作键盘或鼠标即可,使他们很自然地走近电脑,一些诸如键盘、鼠标、显示器、硬盘等名词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消除了学习计算机的恐惧心理。
(二)、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忌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就非常重视实验教学。你说氢气能燃烧,学生可以接受,但并不一定认同,除非你给他看一下实验的结果;你介绍电脑的各种种功能时,他会觉得你可能在吹牛,演示一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不得不相信。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解剖整台计算机也应该是非常自然的,硬件、软件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就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错误、疑点当堂就已经解决,也不会留到课后,或者是下一节课。
(三)、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单调;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因人制宜,因材制宜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