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审计博士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信息化条件下农业广播电视院校的财务审计现状
随着各种先进财务软件在我国各大高校的日常财务管理实践工作中的有效运用,农业广播电视院校在其转型时期也逐渐加大了财务软件的有效运用,正逐步实现由传统的手工会计向会计电算化的过度,从而大大提高了院校会计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与速度。然而,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速度相比,农业广播电视院校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进程。
1.传统手工审计同电算化审计并存
如今,计算机正成为各单位全面展开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一个必备工具,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其功效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审计人员往往都是就从相关的财务部门把相关财务数据拷贝下来之后,再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的汇总与分析,然后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审查纸质会计凭证与会计账单,以收集到有效的审计数据,并将其编成审计工作的底稿,最后作出审计的报告。在这个工作环节中,计算机仅仅只是作为一个辅的存储工具来使用,大多数审计工作还是延续着传统手工审计,这样以来,计算机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对被审计对象的测试与检验工作中的作用,也没有利用计算机来展开相关的财务数据分析工作,无法从整体上实现审计电算化。
2.现有审计软件同财务软件不相容
(1)当前,由于我国众多院校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起步要比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要晚很多,针对高校的内部审计特点而进行设计,故软件中的一些功能在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如“审计专家系统”等,而高校的内部审计所需的一些功能也无法得到满足,如在审计查账时没有把查账结果中的模拟手工三栏账与多栏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不利于审计软件工作的发挥
(2)现有财务软件的设计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将为审计软件人提供专用接口这一内容考虑进去,这样一来就使得现有财务软件无法直接提供被审计对象的相应资料,也无法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友好链接以直接获得审计工作所需的相关信息,最终导致财务软件中嵌入的适时跟踪监控系统无法发挥其真正作用,使得审计软件无法实现对数据的有效采集与分析。
3.缺乏复合型的审计人才
现价段,在信息化背景下,院校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对象已经由传统纸质账目逐渐向种类多样的电子数据转变了,且审计的手段也由传统手工审计转向了计算机审计,而这些转变都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的财务审计人员都缺乏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那些既掌握了专业的会计与审计知识,又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的人才比较缺乏,从而无法迎合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需求。
三、信息化条件下农业广播电视院校财务审计的强化对策
1.逐步完善审计软件
目前,各大院校普遍使用的是在企业版基础上经过改造而形成的商业审计软件,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必须逐步开发并完善农业广播电视院校中审计软件的相关技术功能。
(1)增加复合条件的查账功能。
按照项目查账的形式对多个会计科目进行查询,同时把查账结果中的模拟手工三栏账与多栏账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即按照会计的科目进行相关账目的明细。就可一次完整查出研究生经费的相关收入和支出,若支出的项目中有明细核算,也可将支出的相关内容模拟成手工多栏账的方式以显示出账目的明细。
(2)提高软件的可操作性。
比如对于那些需利用复合条件查询的相关账目,就可将查询的条件通过某种形式永久的保存下来,以避免在下次查询的时候重复的输入,从而在避免时间浪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审计软件设计人员还可具体针对高校在内部财务核算与审计工作中的特点来设计“审计专家功能”板块,从而使得计算机可更好的发挥其审计功能。
2.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在上述分析中已经知道,当前在农业广播电视院校中复合型的会计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院校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培养一大批既具有专业会计知识与丰富会计工作经验,又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来展开财务审计工作的复合型的人才很有必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展开相关的工作:
(1)逐步提升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可有计划、有目的的引进一些既懂得审计专业又熟练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或者是对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引导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以逐步解决院校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采取“传、帮、带”的形式引导审计人员在实践工作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整体应用水平。
(2)熟练掌握相关审计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
随着会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审计软件的各方面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院校内部的相关财务审计人员需熟练掌握相关审计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遇到问题后能够积极的与软件技术服务人员相沟通,或者是借助于软件中的“在线帮助系统”,在这里,软件设计人员对软件的各功能模块的具体操作方法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因此,审计人员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及时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相关软件使用问题,从而真正发挥出审计软件的功能。
老早就知道博士论文后面有一段致谢意味的后记部分,一直在想自己到那天会是如何的激动如何的感慨,如今真到了这一时刻,却是相当平静却也发现自己无从表达此刻的心情。
从大学毕业时考研找工作两手准备,到幸运被复旦会计系录取,再到两年半后由硕转为攻博,最后三年半后博士毕业,进入不错的高校成为大学老师,我完成了由会计小本到会计博士,从会计学术门外汉,到成为一名可以独立进行会计研究的大学老师的华丽转身,这是六年前的我绝对没有想到的。六年的青春岁月可以在复旦度过,可以在会计系度过,我是幸福的。感谢我的导师吕长江老师,这不是博士论文后记部分的例行感谢,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我一直认为如果当时我的导师换了其他人,我可能都不会走到今天。是老师一步步的将我带入会计学术的氛围中,让我yulu.cc的看到会计学术的魅力,也是老师耐心的教导及指引,让我慢慢发现了自己适合的人生职业。感谢老师对我的学术及生活上的关心,感谢老师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感谢老师对我有话直说、口没遮拦的宽容。
同时还要感谢师母王克敏老师对我的点拨及生活上的关心;感谢会计系洪剑峭老师的关心及对博士论文解析部分的帮助;还要感谢会计系陈超老师、周红老师、徐浩萍老师对论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感谢北京大学陆正飞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夏立军老师、复旦大学原红旗老师、南开大学刘志远老师、上海财经大学潘飞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张天西老师对论文提的宝贵意见;感谢复旦会计系所有老师在六年中从各个方面的帮助与照顾。此外,还要感谢我在耶鲁大学交流期间的外导FrankZhang,感谢张老师对我在耶鲁交流期间的照顾,及对我在学术上的悉心指导,同时也要感谢耶鲁会计系的博士生杜凯同学对我生活上的帮助及论文解析部分的指导;也要感谢耶鲁会计系其他老师和同学对我在各方面的帮助。
我在复旦的同窗们,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我的室友王瑞、杜琰琰、程南雁,同窗翁宵伟、李静、武建、朱晨波、张轶凡,及刘璇、黄海杰、刘念、徐媛媛等师弟师妹们,以及管院09博的所有同学们,因为你们的陪伴,我的生活才能如此丰富多彩。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为我提供了一个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是你们的支持可以让我无后顾之忧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们的爱护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还有我的好妹妹,你倒是像姐姐一样照顾我,我们的姐妹情无疑是我值得骄傲自豪的地方。
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人,仅以此文献给你们。
致谢二:
历时一年有余,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终于即将完成。回首论文的撰写过程,内心不禁五味杂陈,感触良多。
政府审计与民主政治关系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两年前,我的恩师,国内政府审计领域的权威人士蔡春教授以他对学术前沿的高度敏感捕捉到了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并建议我以此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最初思考这一选题时,我颇为惶恐。这一论题不仅要大量涉及到政治学等较为陌生的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在进行选题论证时搜集到的己有相关文献成果极为有限,国外文献研究几乎为零。可以预见如果以此为题,论文的创作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与同专业的博士同学以及同门的师兄师姐讨论后,他们也都认为这一选题难度较大,这一度几乎让我失去信心。与导师蔡春教授交流以后,他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帮助我分析研究思路,启发我思考解决论文中的关键问题与难点,并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在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最后我还是决定要坚持下来,并最终确定以政府审计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作为我博士论文的选题。
选题确立后,我从2011年4月开始搜集资料,拟定论文研究大纲。写作期间,我又再次遇到了瓶颈,民主政治细化的问题曾让我一愁莫解。后来,我研读了大量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权力学的书籍与文献,并多次与政治学专业的同学讨论,才最终从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角度解决了.
这一问题。其后遇到的诸多难题,如政府审计对民主政治发展作用的机理分析、实证研究中民主政治的量化、模型的构建等,我都是一次又一次的与导师和同门师兄师姐讨论,一次又一次的翻阅各类文献,每个问题都是反反复复的琢磨直到被逐步攻克,这才最后形成了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成果。整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从选题开始到最后论文定稿,大到论文大纲框架的确立,小到一个词语的选择,无不凝聚着导师蔡春教授的心血、同门兄弟姐妹的帮助、同学和朋友的鼓励和我自己的努力,现在回想起来,实属来之不易。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不易,也越发感觉到自己才疏学浅。论文虽然初步成稿,但自己也清楚的知道我的研究还是最基础性的尝试,其中许多问题思考还不够成熟,分析还不够深入,还有许多缺陷甚至错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批评指正,以帮助我更好的完善本论文并展开对这一领域的后续研究。
学海无涯,我将博士论文的完成看成另一个学习道路的起点。在今后旳日子里,我会持续关注政府审计领域的研究,谨记恩师教诲,踏踏实实的做人,勤勉严谨,不断思考探索,不辜负恩师的栽培,不辜负同学朋友的支持和父母的期望,更不辜负自己的人生。
三年时光,如弹指一挥间。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欣喜仿佛还在昨日,转眼间我已经在提笔撰写毕业论文的致谢词。深夜12点,万籁俱静,回想荣春园三年的求学生涯,导师的栽培、同门的帮助、同学朋友的关怀,父母的支持,一幕一幕在脑海中浮现,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衷心感谢我的恩师蔡春教授。能够成为蔡春教授的博士生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是蔡春教授带领我走进了审计学术的殿堂,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细致的做事风格、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学术的不懈追求都令我十分的钦佩,这将是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三年博士阶段的学习生活,蔡老师教会了我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研究方法、前沿的思想理念,教会了我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他每一次学术思想的提点都让我获益匪浅,每一次生活上的关怀都让我这孤身在外求学的学子倍感温暖与感动。
特别是在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蔡老师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收集、开题、论文的撰写、修改直至论文完稿,蔡老师一直在给我支持和帮助、信心和鼓励。没有蔡老师悉心的指导,我不可能顺利的完成我的学业。师恩深似海,蔡老师的谆谆教诲我会永远铭记于心。衷心感谢我的师母包建华女士,感谢您慈母般的关怀和教诲。
衷心的感谢西南财经大学的诸位老师。感谢彭韶兵教授、杨丹教授、罗宏教授、陈苑红教授、叶建明教授和黄载兴教授对我专业课程的教导。感谢樊行健教授、潘学模教授、吕先锫教授、冯建教授、冯俭教授、余海宗教授、谭洪涛教授、马永强教授和唐雪松副教授对我博士学位论文所提出的中肯意见,让我的论文得以完善。感谢方萍书记、余霞老师、杨长虹老师,谢谢你们三年以来的关照感谢蔡老师研究团队里面的所有的兄弟姐妹。感谢李江涛博士对我博士学位论文在实证模型设计等方面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刘更新博士,与你六年的同窗情谊,你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许多的关怀与帮助,感谢你在我考博期间的支持与鼓励,感谢你带我进入蔡门大家庭;感谢谢赞春博士、苗连奇博士,感谢你们一直像大哥大姐一样照顾我,感谢你们在我感到困难的时候给予的安慰与关心;感谢孙婷博士生、饶翠华博士生、马硕博士生,感谢你们在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一路鼓励与扶持;感谢蔡利博士生、朱荣博士生、李明博士生、刘雷博士生、谢柳芳博士生、唐绣球博士生、感谢你们兄弟姐妹一般的同门情谊,让我倍感亲切和温暖。感谢师门的瞿旭博士、董延安博士、李海燕博士、刘学华博士、罗朝晖博士、鲜文铎博士、张勇博士、徐荣华博士、杨晓磊博士、路伟达博士等和硕士研究生杨鲁、敖金俐、林洁、刘春苗、黄婧、张倩倩、和辉、王志、祁恒庆、陈永辉、杨晶晶、何雨、何苦、钟婷、马可哪呐、吴征远、梁怡爽、张鹏、周思维、王瑜、陈亮、孙琳、张静、周贤莉、李慧、罗琪、段楠、王宪振、欧琳、苗芄、蒋静、赵晓燕等师弟师妹,恕不一一列举,你们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
感谢我的同班同学。感谢王伟博士生、张玮倩博士生、张晓玲博士生、彭丁博士生、郝以雪博士生、何惕博士生、黄莉博士生、林高博士生、卢兴杰博士生、王昱升博士生、向阳博士生、袁洋博士生、张媚博士生、周冰博士生、魏涛博士生、张泽南博士生、汪tn専士生、周婧博士生、侯甜甜博士生、肖光红博士生、周明友博士生。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三年美好的求学时光,我会将这些记忆永远珍藏。
感谢我的硕士同学万磊、龚建英、柳宇燕、夏冬明、易旭东、隋春蕾、周德如、陈义、夏蓓、王峰、张莉等;感谢我的本科同学徐燕、薛爱玲、王芳、仇扬、杨珠等,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帮助和鼓励。
最后,深深感谢我的父母。你们用毕生的心血养育教导女儿,女儿不孝,多年在外求学,不能承欢膝下,只能在心里感谢你们对女儿的无私的爱,感谢你们一直包容我的任性,感谢你们一直做我坚强的后盾,放我去飞,放我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朋友们!
致谢三: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度过了丰富且有意义的四年求学生涯。这四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让我体会到了会计学学科的博大精深,同时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使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前进方向。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天西教授。张老师以其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默默的奉献精神时刻感染着我,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奋发进取。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张老师对我的毕业论文始终给予了认真和耐心的指导,使我顺利地进入毕业论文研究阶段并成功地撰写了毕业论文。四年来,在张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使我能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协调处理好学习、工作、家庭三者的关系。尊敬的张老师,谢谢您!
引言
环境会计的研究对于我国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了防止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重蹈覆辙,实施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博士论文,会计体系。我国必须加紧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实施。通过上文对环境会计的探讨,结合我国国情,针对目前我国在环境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我国开展环境会计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 制定和完善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企业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润,往往不愿意实施环境会计,或者不能真实、准确地实施环境会计。博士论文,会计体系。为了保障环境会计在我国真实有效地推行实施,这就需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强有力的支撑。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环境会计相关法律体系,以强制的法律手段保障环境会计的法律地位,以法律形式约束、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使之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保证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时,可以在考虑我国特有国情的前提下,适当地借鉴、吸收国际上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
目前,环境会计在目标上还很不明确,对其目标的正确认识是完善和发展环境会计的前提;环境使用者的群体还不够普及,到现今为止,只有政府相关部门对其比较重视,并且依据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的行为上制定出了一定得奖惩措施。博士论文,会计体系。除此以外,大多数企业部门和个人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意识还不够强烈。我国要发展环境会计必须增强和国外学者以及相关部门的交流,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深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方面和实务方面的研究探讨,使我国的环境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都跟上国际的步伐。
2遵循环境会计发展的循序渐进原则
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想让环境会计的实施在我国一下子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是不现实的。我国的环境会计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萌芽、发展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对于不同阶段,环境会计的应用要求也有所不同,从形式到内容,从核算方法到应用范围,都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1、形式上,将复式记账和单式记账两种方法的核算相结合,然后由单式记账慢慢转变成复式记账;在信息披露方面可以先采用在财务报表中补充资料或附注的形式,再逐渐向正规的报表披露模式转变。2、内容上,对比较容易操作的内容先确认、计量和披露,当发展成熟时对其全部内容进行核算。3、核算方式上,暂时对环境会计要素的核算不作非常严格的要求,之需要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获得环境信息就可以,不过当环境会计要素的核算逐步发展成熟时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核算体系。4、推行范围上,先在一小部分进行试点,然后推广到全国各地。可以先在污染状况比较严重或者国家重点建设的企业和行业进行试点,通过对其反映效果的观察从中进一步改善,总结其中经验,然后逐步推广到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企业,最后推广到全国各地。博士论文,会计体系。
3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对环境会计的监督
企业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润,往往不愿意实施环境会计,或者不能真实、准确地实施环境会计。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环境会计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博士论文,会计体系。社会公众监督和社会中介监督都属于社会监督的一部分。博士论文,会计体系。其中,社会公众监督不具有法律效应,但是它的舆论影响不能忽视,它往往决定着媒体对企业的舆论导向,所以社会公众的监督对企业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是很重要的,这是促进环境会计完善的一个重要部份。然而,国家有关机构对环境会计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强制性和专业性上,当前,我国国家审计机构还没有环境审计这个组织,在相关的审计法律法规中也没有对环境审计方面的内容作具体的规定。审计是一个重要的监督组织,在环境会计体系中建立环境审计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建立环境审计首先要了解环境审计法规建设;其次为建立环境审计做好物力人力和财力准备如配备环境审计人员;最后出具环境审计报告,这是我们进行环境审计得出的书面证明,是促进企业环境会计稳步前进的有效推进力。环境审计部门可以从核查原则、核查内容和核查材料上这三个方面对环境审计进行定义确认和披露。
4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
作为会计处理的实际操作者,会计人员的会计专业技能极大程度地直接影响到国家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实际贯彻执行是否合法真实有效。作为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环境会计的实务操作还没有被我国广大会计工作者所熟悉,要想在我国大力推行实施环境会计,非常有必要培养一批高专业技能素质的会计人才,同时也要提高现有会计工作者在环境会计相关方面的专业技能。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增强,高新技术的出现,环保措施的进步以及绿色产品的产生,企业对环境管理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我们虽然经常强调生产商对其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物的排放,但是没有改变其根源,污染源还是不断扩散开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想回到过去清新的环境,必须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消耗再到回收利用等每个阶段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只有从管理思想上彻底变革了才能保证每个环节的改变。对于会计的主要核算人员——财务人员就必须树立起积极的环保思想,另外,环境会计是由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环境学多门学科相结合的应用学科,传统会计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财务人员就需要对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所以,财务人员在加强对环保认识的基础上更要在专业水平方面下功夫。
参考文献
[1]辛鑫.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J].鸡西大学学报,2010,(03):76-77
[2]刘洁亮,忻琦,査林蓉.环境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16-18
[3]张晓会.刍议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186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张先治教授还特别注重将研究成果与生产和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深入分析和论证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和国有企业改制问题,其在国有企业改制、国有资本管理、监督与营运机制研究、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如近期由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2006年)、辽宁省重大决策项目“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政策与措施研究”(2007年),以及大连市软科学项目“大连市国有资本经营政策与策略研究”(2008年)等,均紧密结合中国改革与开放的环境与需要,为国家制定政策及指导国有企业改革起到重要参谋作用,其研究成果受到各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的研究报告被撰写成“成果简报”,报送国家重要决策部门领导审阅。此外,他在管理控制、预算控制和财务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被一汽大柴、沈阳机床集团、大连亿达集团、大连创新集团等企业所采纳,转化为生产力,为这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保驾护航。
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来,张先治教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他所带领的财务分析课程组在创建精品课中成绩显著,2004年,财务分析课程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同年,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学习。“全方位、立体化财务分析教学资源系统”这一教学成果2004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他以研究工作室为单位,采用基于导师制的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他还着手组建了资料信息库,编写会计研究动态,供研究生学习使用。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取得很好成效,几年来,一大批博士、硕士在他的指导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2003年,首届国家杨纪琬奖学金评选中,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优秀论文奖,同时,张先治教授荣获指导教师奖。2005年,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得杨纪琬奖学金优秀博士论文奖。
热衷书法,喜欢古书。他说,这些是能让自己平和的秘诀。而实际上,这位会计学博士的人生经历同样精彩。
勤奋,戴上真正的博士帽
能够戴上真正的博士帽,是李国运的一个梦想。
“或许是喜欢看书,包括参考消息等。从小,我就被同学和老师叫做‘李博士’。”通往博士之路,他走得坚定从容。
作为一名会计学子,李国运一开始对会计学并没有很深的认识。早先是懵懵懂懂进入这个学科,后来发现是一个很好的“谋生手段”,继而才发现是经济与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987年,大学毕业后,李国运在湖北荆州某银行平稳地度过7年时间。上个世纪90年代初,银行的待遇很高,很多人的工资只有三五百元,而银行员工的月收入已经达到了1500元左右。“但是我还是选择了离开。因为看看周围人,觉得自己的前程到头了,最多是个科长,一辈子难道就这样了?不愿意一直从事这种简单机械的重复工作。” 而且,在银行期间,他深刻地体会到会计学的重要,由于有会计学的专业背景,所写出的调查报告分量就大不一样。这更坚定了李国运继续深造的决心――研究生的新目标,本想继续留在银行系统的他,因为上司的一句“银行不需要研究生,只要高中生就够了”,让年轻的李国运离开得义无反顾。
不破不立。之后,他如愿以偿地成为中南财经大学郭道扬教授的硕士研究生。“郭老师对我的要求很严格,这种严格对我的学业大有裨益。”李国运的毕业论文《公共会计师职业与会计公司的发展》尚未答辩,其主要章节就被中国经济出版社以《以史为镜: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史》的书名出版,后来又成为录入到《会计大典》中惟一入选的硕士论文。做学问得到了基本认可,老师认为我有一定潜力。”回想起来,李国运笑着说。
硕士毕业后,李国运正式踏上证券之旅。
2001年,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李国运打算报考郭道扬教授的博士。
那时候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是心中总是有梦未圆。那么,萦绕心头的是什么呢?
“李博士”,不是为了虚名,只是觉得有事情没有做完。但是,命运好像故意在和他开玩笑,通往博士的路并非一帆风顺。“第一年,由于种种原因,我没能如愿,第二年,我考得很好,总分会计学院第一,英语85分,全校第二名,第一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这也符合李国运“把事情做好”的一贯原则。郭老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要求他必须回武汉上课。于是,为了心中的博士梦,李国运从北京回到了武汉。“我几乎不逃课,是个很好的学生。”李国运笑着说。
作为国际知名的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对博士生的培养方式与众不同,在入学前,博士生论文提纲已经上交,入学后,就要收集资料,也就是说,博士论文是用三年甚至四年时间完成的。这种方式也让论文质量得到保证。李国运的这篇题为《资本市场与会计演化关系史研究》的博士论文也为他的博士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他陆续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武大《经济评论》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资料文章。
“在武汉读博士时候,正是证券市场低迷的时候,所以我有大把时间用来学习。”厚积薄发,武汉大学博士后期间成为李国运学术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两年左右,他共在武汉大学认定的权威期刊3篇,核心期刊5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后。
敬业,将事业做到最好
11年的证券行业经历,我喜欢这份职业。
会计不仅对工作有帮助,还会让人的思想发生变化。“我很多观点和思维模式的形成都受益于会计。”在长城证券工作时候,时任营销管理总部总经理的他,首创月度、季度经营分析会议制度,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分析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让每一个人都能清楚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努力的方向。
李国运认为,财务出身最大的优点就是风险意识和成本意识比较高,每开展一项业务,你都要进行风险评估,要明白风险点何在,是否可控,也要进行成本测算,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因为,证券市场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也是一个周期性行业,不适当的时侯过于扩张会折戟沉沙,所以每一个行动都要经过财务分析才可以。
对于证券行业,李国运情有独钟,他认为这是一个有前途的富有挑战性的、前沿性的行业。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单纯的行业,只要把事情干好,让自己做得足够优秀,就会有人来找你。在李国运身上,就是最好的验证。2005年,长城证券遇到领导班子大变更,董事长、总裁、分管副总裁,他一个也不认识,但领导却从他的工作业绩认识了他,将他从武汉营业部总经理直接任命为公司经纪业务管理总部(营销管理总部)总经理。原因是他将武汉营业部从湖北市场第43名带到了前4名,从公司的后2名进入前2名之列。当然,也只有李国运知道,这其中付出的艰辛和遇到的困难,绝非只言片语能概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有有梦想、有理想、有热情的年轻人,都可以来这个行业闯荡。
每个硬币都有两面。无疑,这也是一个诱惑很大的行业,一夜之间可以成为千万富翁,但也有不少人成为阶下囚。所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是要时时放在心上的。
对于事业,李国运十分赞同日本三洋公司前总裁井植薰的观点:“如果你只想8个小时为公司服务,那么你可以成为一名员工。如果你有12个小时为公司服务,那么你能够成为中层经理。如果有16到24小时能想到公司,你可以成为高管。如果你没有得到这些职位,那么会有人让你实现。”
没有明枪暗箭,可绝对刀光剑影。在11年的时光中,李国运打了很多“不可能胜利的胜仗”,但他笑言,那很多是不能变成铅字的故事。
李国运把自己在证券业的成绩归功于两个字:敬业。风险意识要强,“敢为天下后”也是李国运借鉴步步高老总段永平的名言。“做第二个,风险最低。”“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这个行业,很难了解一种全新产品在市场上会不会受欢迎,而推一个新产品需要资金以及风险很大。对于市场要充分观察,不怕别人抢先做,而一旦做出判断,我们能在最快时间上马。日本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能够超过欧美,采用的就是这种办法。”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第二个,好吃没毒,那就多吃一点了。
趋同,统一会计标准建设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是会计界的盛事。此前,会计出身的李国运也曾就会计标准发表相关言论。
在李国运看来,会计标准的全球大一统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它至少应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即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阶段、几个著名的国际性会计标准共存阶段,和会计标准全球大一统阶段。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过程、每一条款的协调过程都是一个多重博弈的过程,
统一会计标准的建设不仅涉及到国际惯例、国内法律制度体系和现行做法之间的衔接问题,也涉及到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协调问题,还涉及到会计标准的理论研究、制定、执行和检查之间的关系问题。
其一,正确处理国内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协调的关系。国际化不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单向接轨,而应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协调。我国在会计标准建设方面,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同时也要注意吸收国际先进理论与实务,借鉴包括国际会计准则(IAS)、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GAAP)和其他国家的制度。
其二,正确处理原有体系和新的框架之间的关系。一个高质量的会计标准除了具有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外,还必须具有可检索性和可执行性。然而无论是IAS,还是GAAP都存在分枝过细、各自为政、体系庞杂、缺乏协调、不易操作的缺憾。我国在进行会计标准建设时,除了保留原有体系的合理的部分外,会计标准建立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形成了一个架构科学、层次分明、协调统一、易于执行的会计标准体系。
其三,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会计标准必须建立在先进的会计理论基础之上,否则不仅无法反映交易与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且还会产生前后矛盾、宽严不一的弊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对此,西方国家曾经有过深刻的教训。我国制定会计标准以先进的会计理论为指导,避免了理论研究与标准制定的脱节。
其四,正确处理会计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效果之间的关系。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仅需要高质量的会计标准,更需要良好的执行效果。否则,再高质量的会计标准也很难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高现有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加强其职业道德教育,同时严格外部审计监督,强化执行效果的检查,切实保障会计标准的执行效果。
快乐,将“书呆子”进行到底
被朋友誉为“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的李国运,自嘲是个“书呆子”,“但是我享受其中,也会将书呆子进行到底。”
和其他金融行业一样,证券市场也是一个浮躁的行业。与金钱打交道,心情难免会起起伏伏,如何让自己心平气和是很重要的事情。
“闲时,我会看一些古书,比如《二十四史》等。更让我醉心的是书法,从小学时开始,我就一直练习书法,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
李国运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就是每一年出一个东西留给自己。他是这样计划的,也是这样实施的。1990年,《汉语成语钢笔字帖》;1991年,楹联书法;1993年,《青少年书法报》头版专访;1995,《精编学生钢笔字帖》;1996年初,《签名的艺术》;1996,《财会人员专用钢笔字帖》,1998年,《签名艺术举要》。谁能想到,一直在会计学界和证券市场辛勤耕耘的李国运会是眼下流行的签名艺术理论的主要贡献者呢?他的两本分别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和中山大学出版社的近50万字的签名艺术专著曾启发了多少人的艺术灵感,但面对如今热闹的签名市场,李国运则置身世外,泰然处之。
写字让人心态平和,读史则让人跨越古今。“做证券,更多的是需要冷静。这时候,我习惯去打开另一扇世界的窗,吹吹冷风。”在这个市场上有很多无奈,所以自己要学会超脱一些。自号“二超堂主”的李国运给我们独家解释了二超的基本含义:超越、超然。对于理想和事业,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地去追求,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我们也不要太功利,要有一种超然的心态。
功到自然成。2008年的5月,一家猎头公司的出现让李国运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京,走上了一家综合类新锐证券公司的领导岗位。“北京的文化氛围不一样。无论是文化还是艺术,这都不是奢求而成为一种必须,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
我祝贺李国运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他谦虚地说,“我不是一个成功的人,恰恰相反,是一个很不成功的人。只有不为了某种利益而去做事的人才是成功的,我只能说我没有太虚度时光。”他说,他的梦想是拥有一定财富后,能悠闲的写写字、看看书。
中图分类号:F232;N9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4-0120-03
一、引言
随着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云会计的出现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AIS)建设模式,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会计信息化原有的固化、凝滞、成本高等特性引发的诸多问题,经济高效地为企业会计信息化提供服务。在开放、动态的云会计环境下,AIS具有需要动态获取用户偏好、根据偏好定制功能服务等特性,由于用户对会计系统和会计数据安全性的高度关注,使得AIS的可信性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始终是用户关注的焦点。AIS可信需求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将不断发生演化,各种需求演化将对AIS的整体可信性产生影响,不同可信需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将深刻影响AIS的全局可信性。
近年来,软件演化、可信软件等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王怀民等(2011)给出了软件服务在线演化的基本定义,提出涵盖演化范畴、演化类型和演化方式等方面的分类模型,并对目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演化使能平台和可信演化系统作了综述和比较;芦俊佳、刘敏昆(2012)针对软件演化过程(SEP)的设计,提出一种基于过程构件的过程设计方法,通过对过程构件和连接件进行连接与组装,得到以Petri网形式描述的软件演化过程模型;李飞等(2008)借鉴软件体系结构SA的有关概念,提出了一种基于SEPA和过程构件的软件演化过程设计方法;郁等(2007)对软件演化及过程的特征进行了描述,提出软件演化过程的具体活动,并分析了软件演化过程中的反馈机制,提出了基于扩展双变迁Petri网和反馈循环的软件演化过程模型;詹剑锋(2002)在其博士论文中系统地研究了因特网环境下的软件演化与动态性问题,重点研究引入新的计算模型――Agent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基于Agent计算模型的软件演化、多Agent系统的建模与分析、多Agent系统的建模与分析、多Agent系统的动态性),以及计算环境改变和引入新的需求产生的演化问题;石莉(2012)在其博士论文中基于对软件可信性狭义概念的理解,从软件可信性增长机理分析、软件可信指标获取规则、需求稳定和需求演化两种情形下的软件可信性评估方法以及案例研究几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软件可信性评估问题;丁帅、杨善林等(2010)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复杂系统软件的可信性评估自适应模型,对连续状态下可信性评估动态求解的实现逻辑进行了合理抽象,该模型有助于解决开放动态环境下的软件可信性评估问题;魏乐等(2013)针对云制造环境,提出了一种基于可信评价的制造云服务选择方法,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制造云服务的整体可信度,并结合可信评价值来指导云服务的选择。
综观上述文献,尽管在软件演化和可信软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对云会计环境下AIS可信需求的演化及其影响方面的研究还涉及不多。鉴于此,本文将分析云会计环境下AIS可信需求演化,提出一个AIS可信需求演化影响框架,并通过一些示例具体分析其可信性在受到来自不同主体的多种因素影响后如何发生演化。
二、云会计环境下AIS可信需求演化影响框架
云会计供应商通过构件或服务的组装为用户提供按需定制的AIS功能模块,这些构件或服务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可信需求作为用户对AIS整体和各个功能模块的质量需求,是用可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等一组表达其质量特性的可信属性来表达,AIS可信情况由这些可信属性及其相互作用来共同决定。AIS的功能模块和可信属性共同构成一个具有相互影响关系的复杂网络。引起AIS可信需求演化的影响因素有多种,主要来自于云会计供应商和企业用户及第三方机构(税收、审计等)。由于各主体的身份与需求不同,对AIS可信演化影响也存在差异。基于这样的理解和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个云会计环境下AIS可信需求演化影响框架,如图1所示。
可信演化体现为多个影响在系统网络中的传递过程。当AIS受到有效影响后产生可信演化,不适应需求的功能被淘汰,适应需求的将保留演化后的变化,并进入下一次接受影响再演化的状态。随着时间推移,不同用户对AIS的需求会不断发生变化,受影响因素演化的AIS将对影响因素产生反馈信息并刺激新的影响因素产生,如此循环往复。
AIS可信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用户是否选择和信任云会计供应商为其提供的AIS。在开放、动态、多变的云会计环境下,AIS的安全交互成为用户最基本的需求。AIS可信性是指AIS对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流程符合AIS用户的预期,以及AIS产生的会计信息所具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符合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审计人员、税务部门、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预期,它包含九个一级属性(可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可生存性、可维护性、风险可控性、决策支持性、可审计性、税收可稽查性)和众多二级属性。
三、AIS可信需求演化影响分析
(一)云会计供应商的影响
云会计供应商对AIS可信演化的影响主要通过AIS本身的建设、更新、维护等产生,偏技术层面,涉及到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容错性、抗攻击性、自恢复性、可维护性等可信属性。例如,供应商引入XBRL能提高AIS工作效率、提升用户体验,从数据交换及流转、财务报告编制、财务报告比较分析、检索数据、读取数据、分析数据等功能上引起可信演化。此外,供应商自身道德风险也是对AIS的影响因素之一。供应商应当在技术上保证客户资料的安全、完整。云会计环境下AIS在其生命周期内始终处于动态,供应商需要对AIS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考虑系统故障、被恶意攻击等风险。供应商对AIS的一切行为动作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AIS可信演化。
(二)企业用户及第三方机构的影响
考虑到可信属性是功能模块的质量属性,彼此间存在复杂影响关系,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相关性,其中某一个或多个功能的可信需求会使相关功能及可信属性受到有效影响,提取的不同用户的需求会使不同的功能或环节朝着用户预期的目标进行演化更新,进一步实现真正的按需定制,笔者将企业用户及第三方机构对AIS可信演化的影响因素分为功能需求引起的可信演化和可信需求引起的可信演化,分别从企业用户和第三方机构的角度进行举例分析。
1.企业用户的影响
企业用户的需求来自于多方面,当现有AIS的功能服务不能满足于企业经营现状或预期时,用户产生功能需求,将导致AIS部分功能的新增、修改或删除。一项数据或功能会被众多系统参数应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AIS对会计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传输与输出属于基本需求,而获得与自身相关的有用信息是企业内部各身份使用者的需求。由于分工、职位等不同,各员工、各部门、各机构、各子公司对于AIS中会计和财务信息的拥有权限不同。以上涉及到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可生存性、可扩展性、易更新性等可信属性。此外,固化在AIS中的控制过程和控制规则为企业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防范风险提供了基础,最基本的如权限设置,涉及到风险可控性,尤其考虑到开放环境下企业间的交流和应用,信息的安全性是用户关注的核心。云会计环境下AIS所提供的相关服务必须遵循相关会计制度及法规,例如,《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第三条明确要求软件供应商提供的会计软件和相关服务适用该规范。合规性和合规范性对AIS的可信影响是全局性的,关系到AIS服务的每一个行为事项。各项规范制度的变更使AIS需要与时俱进适应变化,当AIS基于变化后的规范制度作出调整后,对合规性和合规范性产生演化影响。对于非外贸企业,均遵循相同会计制度及法规,AIS在合规性和合规范性上不存在差别,但对于跨国企业,由于地域差异,AIS需要考虑各地相应的会计制度及法规。鉴于此,由于功能需求引起的对合规性和合规范性的可信需求会使AIS可信演化更加复杂。AIS根据功能及管理层次的高低,可以分为初级管理(核算型、部分级)、中级管理(管理型、企业级或部门级)、高级管理(管理型、企业级)。决策支持性是大中型企业决策者的可信需求,把一些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系统可以识别和处理的结构化的简单的信息,总括和评价会计信息,以各种形象化、易理解的图表等形式展现给管理层,从而有助于他们快速地作出准确有效的决策。对于小型企业,由于信息有限且单一,对决策支持性的可信需求相对较弱,由此从功能需求上更愿意选择较为基础的服务组装,AIS对会计信息的提取及处理难度会大大降低。
2.第三方机构的影响
可审计性及税收可稽查性保证了AIS能满足会计监督的需要。AIS需具备相应的规范标准数据接口,以方便审计人员和税收部门通过AIS进行相关审计和税收检查工作。可审计性和税收可稽查性是用户对AIS的可信需求,同时也是功能需求,这两种可信属性使AIS可信程度增强,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求,要求AIS能为内外部审计人员和税收部门等方便快捷地提供审计及税收证据以开展工作,如实现与审计系统和税控系统的完美对接,其中包括数据的转换、传输、搜集、筛选等,涉及数据接口标准规范性、数据质量完整性、相关性、可扩展性等可信属性。
可审计性是AIS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约束条件之一,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还要对AIS系统进行审查,如AIS是否符合会计制度和财经法规,是否能合理、合法、正确地处理各项经济业务等,由此产生一系列功能需求和可信需求。考虑到审计需要,对AIS建立正确的审计技术、审计制度、审计程序,成为可信需求演化影响的另一影响因素。
税法和会计对于涉税事项的处理不同,企业作为会计主体会以减轻税负为目标选择会计政策,进行合理避税、税收筹划行为,利用国家的税收政策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处理来取得正当的税收收益,但不排除某些企业作出与税收政策相悖的会计处理,税收可稽查性使税收部门可以对企业涉税事项检查监督。考虑到税收与会计的处理差异,AIS在为税收人员提供涉税信息时,应当完整正确地将会计信息转换为符合税收政策的信息,增强信息的可读性、易理解性。同上文描述的可审计性有类似之处,税收可稽查性需实现AIS系统与税控系统的对接,涉及到相关可信属性的演化,税收部门既要求AIS能满足全面无误地输出涉税信息、对信息合理处理,又要求AIS的服务必须严格符合税收政策的相关规定,不得有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发生。
对于证券市场投资者,其需求是及时获得企业披露的相关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投资者要求会计信息便利、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符合相关格式及内容要求,涉及到正确性、实时性、全面性、易理解性、决策支持性等可信属性。
功能需求引起的可信演化及可信需求引起的可信演化实则有相通之处。可信属性是功能模块的质量属性,所以功能模块受到有效影响,可信属性自然会随之演化;可信需求的变化在具体操作时,是基于对功能模块的升级或更替来实现的。不论是来自哪一方面的影响因素,云会计环境下AIS受到有效影响后,总会发生局部或全局的可信演化。
四、结束语
云计算的兴起使云会计环境下的AIS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必然。由于云计算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及云环境动态多变的特征,AIS可信性问题是云会计在会计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的关键。本文将云会计环境下AIS可信性的影响因素分为云会计供应商、企业用户及第三方机构三方面,通过建立AIS可信需求演化影响框架,分别对各主体的影响因素造成的可信演化影响进行举例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建议与基础。
【参考文献】
[1] 程平,何雪峰.“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25(1):55-60.
[2] 丁璐.推进云计算在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中应用的若干思路[J].中国管理现代化,2010,13(9):3-4.
[3] 陈志斌.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7(1):30-38.
[4] 王怀民,史佩昌,等. 软件服务的在线演化[J].计算机学报,2011,34(2):318-328.
[5] 芦俊佳,刘敏昆.一种基于过程构件的软件演化过程设计方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19(1):178-180,269.
[6] 李飞,李彤.软件演化过程体系结构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25(7):37-39.
[7] 郁,柳青,等. 基于反馈的软件演化过程模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24(6):15-17.
[8] 詹剑锋.因特网环境下的软件演化与动态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
校院二级管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体制,对二级学院的考核是校院二级管理的重要方式。二级学院考核的内容一般通过指标体系呈现,指标体系的设计是考核的基础,直接体现考核的指导思想乃至学校发展目标,对二级学院发展起到导向、监督与激励作用。我们通过网络、电话及座谈等方式调研了8所将组织实施二级学院考核作为常规性工作的高校,现将调研对象的考核指标体系主要设计特点归纳如下。
一、考核内容
各高校二级学院考核普遍建立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虽然在名称和内涵有一定差异,但大部分高校均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四个主要方面。此外,考核内容还涉及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国际化办学成效、对外合作与服务、校友与社会服务等。一级指标下设二、三级指标。三级指标是具体目标任务,二级指标是对三级指标按一定逻辑进行的归类。
二、考核指标设计特点
1.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各高校在考核方案制定上都会考虑到可量化内容和不可量化的内容相结合。定量指标常多采用二级学院填报数据、职能部门评分、校领导评定等次的考核程序,定性指标常常通过院系汇报工作、职能部门或校领导评分的方式实现。
某高校的考核方案中,针对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中所采取的举措和成效等内容,要求参评学院自行列举最具有特色的工作。另一所高校的考核方案由“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构成,评分各占50%,分别对应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以“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团队建设”为例,过程评价体现在团队凝聚力、团队结构优化、团队学术活动正常化、团队合作项目与成果几方面,由学院在自评报告中进行描述;结果评价则由省、校级教学团队建设情况和省、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情况两方面组成,考察结果体现为数据。
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许多高校在考核结果评定时充分考虑二级学院自身动态发展情况,根据学院某一项或一类指标完成情况的纵向比较结果,在综合考核及单项考核中设定进步奖。
此外,体系中的一些指标本身就体现了二级学院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某高校人才培养指标中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情况及改善程度”一项;另一所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分标准规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有增加、有报考博士的教师的学院,“改善学历、学位及学缘结构”指标均有加分。
3.分类考核
大部分高校在制定考核方案时,均能考虑到将统一考核标准和不同教学单位的特点相结合。总体来说,分类考核体现为两种方式。
一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教学单位,分别设置指标体系。某高校根据不同学院发展基础及承担培养任务特点分别设置一级指标权重。以“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为例,满分同为100,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等权重为20%,外国语学院等为15%,体育部则为0。在某一项具体指标的得分上,也可结合学院现状及发展要求制定不同评分标准。以另一所高校三级指标“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例,满分10分,如某学院该指标现值在30%以上,需增加2%即可得到6分,如现值在20%以上,则需增加3%才可得到6分。
二是在指标体系之外另设项目,考察未能在指标体系中体现的工作。例如,某高校考核方案设有创新项目考核,主要考核各二级学院的对外开拓取得重要成效、明显效益或为学校取得重大社会影响,由学院申报,考核领导小组在年度考核完成之前组织考核,学校院长办公会审定,评分计入考核总分。
一些学校还针对某一类型指标完成情况设立单项奖,如教学工作奖、科研工作奖、学生工作奖、管理创新奖等,奖励在某一方面具有优势、目标完成情况特别突出的教学单位。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结合实际设计指标体系是制定二级学院考核方案的基础,有利于充分发挥考核效用,调动考核对象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教育素质、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实现院系的科学发展。我们结合案例归纳了高校二级学院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上的一些特点,以期对高校开展相关工作产生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重庆邮电大学关于开展2013年校属各单位年度考核工作的通知,2013
[2]桂林理工大学二级学院年度考核办法(试行),2011
[3]昆明理工大学部门工作目标任务责任书,2014
审计意见作为企业经营状况的指示灯,能够从其独特的视角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关于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研究,国外开始的比较早,相关文献表明,审计意见在财务危机预警中的作用尚无定论。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我国学者对审计意见在财务危机预警中是否具有信息含量研究的结论也不一致。
研究设计
审计意见的分类。本文在研究时,审计意见的划分为标准审计意见(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除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之外的其他审计意见)两类。
财务危机的界定。本文在研究时,采用两种较为常见的财务危机标志事件选择方法并比较这两种选择方法在财务危机预警中作用的异同。取值规则(fda,financial distress affair)如下:
研究假设。国内一些学者关注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基本着重于考察审计意见在股票市场上的市场反应,而没有对审计意见能否预测财务危机给予正面回答。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财务危机公司获得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要大于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h2:加入审计意见的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高于未加入审计意见模型的预测能力。
h3:离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时间越短,预测精度就越高。
h4:对财务危机的不同界定方法(fad1和fad2)对模型的预测正确率有显著影响。
本文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选取1998~2006年度的所有亏损上市公司和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st的所有上市公司作为统计分析的研究样本。
实证研究
(一)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的描述性统计
按照以上审计意见分类标准和财务危机的界定方法,本文对1998-200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披露的审计意见作了描述性统计,具体结果如表1。
为了更好地反映不同类型公司在不同年度的审计意见,按照本文的划分方法(标准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得到1999-2006年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如图1、图2所示。
从表1、图1、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亏损公司和st公司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均显著大于所有上市公司,也可以说,所有上市公司获得的标准审计意见显著大于亏损公司和st公司,所以h1成立。
第二,从时间序列上来看,st公司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要大于亏损公司,或者可以说,亏损公司出具的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要大于st公司。
(二)预测审计意见类型的logistic回归
1.样本选取与设计。选择2006年度被st的上市公司50家,同时选择与st公司处于同一行业,资产规模相近、上市时间相近的50家公司作为配对公司(记作sample1),然后选取st公司前一年和前两年的数据分别建立模型。
选择2006年度亏损上市公司50家,同时选择与亏损公司处于同一行业,资产规模相近、上市时间相近的50家公司作为配对公司(记作sample2),然后选取亏损公司前一年和前两年的数据分别建立模型。
2.模型设计。本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研究。为了比较两种财务危机的界定方法(fda1和fda2)对回归模型的影响,本文将以这两种划分标志分别建立模型,并且比较它们的预测效果;此外,由于本文的侧重点在于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研究,所以没有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建立复杂的财务预警模型上,最终本文从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增长能力和资产利用能力等方面考虑,最终确定以下变量: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比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分别用x1,x2,x3,x4表示,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理性的管理者往往希望通过以前年度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类型,结合其他重要会计信息来合理预测本年度公司的情况,所以,我们把在2006年被st(或亏损)公司记为i年,因此i-1(2005),i-2(2004年)分别表示陷入财务困境前一年、前两年。
未加入审计意见模型,
其中,
其中,i=1,2,分别表示i-1和i-2年;p表示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对于st(或亏损)公司,yi取1,否则取0,根据所得到的logistic方程,以0.5为最佳判定点对原始数据进行判定,若p>0.5,则判定该样本为财务危机的公司,否则为正常公司。
加入审计意见x5建立新模型。在原来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审计意见这一指标,用x5表示。
建立的新模型如下:
3.预测模型及结果分析。为考察以上模型的预测效果,我们把样本sample1中的3/5作为估计样本,共60家,其中st公司和匹配公司各30家;其余的2/5作为预测样本,共40家,其中st公司和匹配公司各20家;此外,我们把样本sample2中的3/5作为估计样本,共60家,其中亏损公司和匹配公司各30家;其余的2/5作为预测样本,共40家,其中亏损公司和匹配公司各20家,通过估计样本数据,分别建立预测模型。
由表2可得:无论采取哪种界定财务危机的方法,加入审计意见后,模型的预测正确率都会大大提高,也就证明了审计意见具有增量信息含量,从而证明h2成立。离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时间越短,预测精度就越高。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综合模型的预测正确率要大于2005所对应的综合模型。从而证明h3成立。财务危机的界定方法对模型的影响不大,所以h4不成立。
结论
本文通过对1998~200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披露的审计意见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财务危机公司(亏损公司和st公司)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均显著大于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从时间序列上来看,st公司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要大于亏损公司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审计意见在财务预警中具有信息含量,即加入审计意见后,提高了预测正确率。
参考文献:
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12月10日了新修订的年报内容与格式的要求,规定上市公司应在年报中披露其聘任、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情况以及报告年度支付给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情况,从而确认了我国上市公司有向股东报告其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报酬情况的义务,使广大投资者有了获知会计师事务所收费情况的权利。时过几年,我国上市公司对事务所审计费用的披露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那么,在目前我国这样一个新兴市场,审计收费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本文欲通过实证研究证据,为广大投资者正确解读审计收费信息提供帮助,从而帮助他们从上市公司的年报中获得更多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也可以为证券监管部门制定相关监管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一、文献回顾
Simunic的经典论文“The pricing of services: Theory and evidence” 最早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了可能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该模型认为:审计费用是由风险状况、损失的分担机制、会计师事务所的生产函数、规模等决定的。其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是决定审计收费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控股子公司个数、涉及行业类型、资产负债率、前两年的盈亏状况、审计年度的审计意见类型以及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成本,而会计收益率、审计任期和事务所规模等因素在回归方程中并不显著,模型的拟合优度为46%。
后来不少学者将Simunic的模型进行或多或少的修正,并运用到不同的国家。虽然他们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所有学者都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和子公司的个数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两大重要因素。
而我国由于相关制度出台较晚,对审计收费的实证研究起步较晚。王振林的博士学位论文是较系统地采用实证方法研究我国本土审计收费问题的文献,其中审计收费数据来源于中国证监会向上市公司获取的调查问卷数据。他根据证监会关于1997至1999年期间具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情况的调查结果,得到的结论是:上市公司的规模、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等特征构成了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客户的风险因素则不具有重要影响。
自2001年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审计收费信息的规定以来,我国的审计收费实证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伍丽娜、张继勋等都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审计收费情况对我国的审计市场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考虑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情况,如上市公司是否发行B股或H股,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结论。
本文拟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沪市的经验证据对我国审计收费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将重点关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因为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于投资者的利益,而监管部门对这个问题也比较关注。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本文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设:
1.假设1:上市公司规模和审计业务复杂程度与年报审计收费相关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其所涉及的经济业务范围就越广,在审计时注册会计师也会增加审计事项,扩大审计测试范围,增加审计时间,以便控制可能承受的诉讼风险。而上市公司拥有的控股子公司越多,其发生关联方交易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关联交易审计本身就很复杂,需要花费很多审计时间。因此,本文采用上市公司的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Assets))和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的个数(SqSubs)表示上市公司的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
2.假设2: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审计风险与年报审计收费相关
审计风险通常指当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存在实质性错报时,审计师签发标准审计报告的概率。通常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审计风险采用的度量指标变量是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因为这两者高的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更有可能蒙受损失从而向审计师提讼,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面临承担无限赔偿责任的风险。通常采用的度量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应收帐款与存货之和占总资产的比率(IReRatio)、流动比率(CurRatio)、长期负债占总资产的比率(Leverage)表示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审计风险。
3.假设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和审计意见类型与年报审计收费相关
如果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处于避亏区间(0%~1%)或者配股达线区间(10%~11%),上市公司就有更大的动机去粉饰报表,因此在与事务所就审计费用进行谈判的时候会处于较被动地位。而事务所则可能以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为筹码,趁机提高审计收费。本文以EM代表盈余管理动机,当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处于0%~1%或10%~11%时,EM=1,否则EM=0。当上市公司收到的审计意见类型为标准无保留意见时,变量Opinion=1,否则为0。盈余管理动机与审计意见类型的交互变量即为EM*Opinon,当上市公司有盈余管理动机且收到标准无保留意见时,交互变量等于1,否则为0。
4.假设4:事务所规模、审计任期与年报审计收费相关
由于“深口袋”理论,在同等条件下,审计委托人、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更倾向于向大事务所,大会计公司预期面临的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都要大于小会计公司。因此,大会计公司自然会要求得到更高的审计报酬。本文以年报审计事务所是否四大(Big4)反映事务所规模,当事务所为四大时Big4=1,否则为0。同时,为了考察我国审计市场是否存在“低价进入”现象,设置了“是否初次审计”(Intial)这一控制变量,当为初次审计时Intial=1,否则为0。
5.假设5:上市公司所在地与年报审计收费相关
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的物价、消费水平较不发达地区高,因此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审计需要付出较不发达地区更高的审计成本,因此,本文在借鉴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对全国各地区的分类结论,将全国分为五块,依次为:(1)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包括深圳)、浙江;(2)福建、江苏、山东、辽宁;(3)黑龙江、吉林、新疆、海南、湖北、河北;(4)安徽、四川、广西、重庆、湖南、江西、内蒙、河南、山西、云南、;(5)贵州、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分别以P1、P2、P3、P4、P5代表上述五个地区。当上市公司所在地为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包括深圳)、浙江时,P1=1,否则P1=0;其他类似。
综上,本文拟检验的模型为:
三、样本的选择与数据的收集
本文以200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上市公司2005年年度报告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财务指标来源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本文的实证研究借助SPSS 13.0软件。在本文研究中,剔除了以下几类上市公司:金融证券类上市公司;同时发行B股的上市公司;ST公司;在2005年的年报中披露的年报审计收费为2004年审计收费的A股上市公司;2003年年报中披露的审计收费包括年报、中报以及其他收费,无法清楚划分出年报审计收费的A股上市公司;同时聘请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按照国内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所披露的年报审计收费无法划分出境内审计收费和境外审计收费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为负的公司,这与回归采用最小二乘方法有关。在剔除了以上几类上市公司后,有390家沪市A股上市公司符合要求。
四、实证结果
1.样本的描述统计
2.样本回归结果
此次多元回归采取Stepwise的回归方法。得到的结果如下:
根据表1可知,所得模型5的拟合优度为较好(R2为0.568,调整的R20.562)。根据表2,检验后的审计收费模型为:
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诊断显示模型不存在需要处理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表明,假设1得到实证结果支持,假设2、假设4、假设5得到部分支持,而假设3没有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
五、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本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与审计业务的复杂程度,以及事务所的规模仍然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重要因素。而衡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是否处于避亏或者配股达线区间和审计意见类型,以及它们的交互变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都不显著。这说明我国审计市场是有效的,事务所并不因为客户是所谓的“衣食父母”而影响到审计质量。
另一方面,本文的发现与已有结果不太一样。本文发现,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中只有长期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是显著变量。事务所的特征方面,事务所的规模(是否为四大)仍然是影响审计收费的重要因素,但审计任期(是否初次审计)并不是影响审计收费的显著变量。而上市公司所在地中,只有变量地区5是显著的,并且系数为负,这说明地区5的上市公司的审计收费是显著低于其他地区的,但并不支持地区1至5审计收费都是有差别的假设。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只是将样本局限于沪市,而沪市和深市有许多不同的特征,本文的结论是否同样适合于深市有待以后的研究;只是选取了2005年的截面数据,模型的稳定性需要时间序列的检验;由于选取样本的时候按本文的标准剔除了不少样本,也可能是本文结论与已有研究结论不太一致的地方。因此,关于我国审计收费的研究有待于以后对样本选取、变量设置的改进以及更长研究期间的数据的收集、处理。
参考文献:
[1]Simunic. 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0(18):161~190
[2]王振林:审计收费的决定与审计质量――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2
人们对审计本质的认识,据其深刻程度,大约可划分为三大阶段,即从“查账论”到“过程论”再到“监督论”。也可以说,在审计本质认识上已发生两次大的飞跃:
第一次是从“查账论”到“方法过程论”的飞跃。
第二次是从“查账论”和“方法过程论”向“经济监督论”的飞跃,但这种变化并非质变。
笔者坚定地认为,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的经济控制。换言之,审计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控制活动;审计行为实际是一种控制行为。而以审计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作用来看,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控制机制。笔者将这种审计本质认识论称为“经济控制论”或“经济控制观”。
之所以说审计的本质是控制,是因为审计本身就是作为控制手段而产生的,它与控制之间有着天然联系和亲密无间的血缘关系。“经济控制论”的提出与确立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它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了审计的本质。
第二,可以此为基础构建全新的审计理论结构,促进审计理论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将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科学新成就有机地运用到审计理论的研究之中,创造出更丰满的审计理论;第四,更有利于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审计理论结构基点及其要素
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基点可有三种选择,即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和审计本质。笔者认为在需要大力发展审计理论的现阶段,选择审计本质作为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基点更为恰当。主要理由是:
(1)只有准确地揭示了审计的本质,才能把握住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
(2)只有在审计本质认识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才能带动整个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有质的飞跃。
审计的本质乃特殊的经济控制。以此为出发点,笔者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需要研究审计这种特殊的经济控制存在的基本前提,这在理论上即属于审计假设的范畴。
第二,控制与目标紧密关联,审计这种经济控制必须有其特定的目标,因此,审计理论结构中应有审计目标这一要素。
第三,控制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特定的控制手段与控制方式,因此,在以“经济控制论”为基点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中必然有审计控制手段与方式这一要素。
第四,控制系统的运作和控制手段与方式之作用的发挥又必须通过符合特定质量要求的信息流动来实现,而且还须有约束与引导审计行为的控制规范(或标准),因此,审计信息与审计规范也自然构成审计理论结构之要素。
基于这种思路,笔者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由(1)“审计本质”、(2)“审计假设”、(3)“审计目标”、(4)“审计信息”、(5)“审计规范”和(6)“审计控制手段与方式”这样六个要素构成。相应形成六大审计理论板块,即“审计本质论”、“审计假设论”、“审计目标论”、“审计信息论”、“审计规范论”和“审计控制论”。该审计理论结构各要素之内在联系是严谨的和符合逻辑的。“审计本质”要素处于该结构的最高层次,起着统驭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导向的作用:“审计假设”要素介于“本质”要素与“目标”要素之间,作为前提条件,支撑起审计理论结构大厦,具有基石作用,同时,又指导审计目标的确立。“审计目标”要素直接决定和制约着“审计规范”、“审计信息”与“审计控制手段与方式”这三个要素的选择与确定,反言之,这三者都是直接服务于如何保证审计目标之有效实现的。当然,它们本身还得反映“审计本质”和“审计假设”的要求。
由此可见,该审计理论结构的建立是合理的,它是一套完全浑然一体、首尾相应的命题体系。
审计目标
“Accountability”一词在我国20世纪8O年代有多种译称,如责任、受托责任、经管责任、经济责任和责任性、责任制等。笔者在1989-1990年撰写博士论文期间,综合各种译称之优点并结合审计、会计之特点,将其译称“受托经济责任”,并运用到博士论文之中,得到我的导师李宝震教授和闫金锷、闫达五、杨纪琬、杨时展和郭道扬等多位会计、审计大师的赞同和充分肯定。随后,“受托经济责任”这一概念在我国审计与会计界得到广泛。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发展之首要前提。审计的本质目标就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Accountability)的全面有效履行。不确立这一目标,审计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受托经济责任的基本涵义是指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和报告其经管状况的义务。由此,我们可将受托经济责任划分为行为责任与报告责任两大方面。从这一定义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受托经济责任的实质就是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行事,其就是一系列的特定要求。从这些特定要求的来源看,它们来自委托人群体对受托人理想行为的期望与要求。由于委托人群体中的成员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其期望与要求实际代表或反映了某种社会需要。从角度看,由于委托人的这种期望与要求是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容也是由单一到多样不断扩展着的。
从行为责任方面,受托经济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保全性、合法(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社会性以及控制性和环境性等要求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它们分别构成受托经济责任的某个方面,即保全责任、遵纪守法责任、节约责任、效率责任、效果责任、社会责任以及控制责任和环境责任等;从报告责任方面来说,受托经济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真实性、公允性或可信性的要求编报财务会计报告或年度报告以全面反映行为责任的履行情况。
审计正是作为保证受托经济责任之全面有效履行而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手段或机制。审计师通过其独立、客观、公正的检查,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予以确认,看其是否符合“全面有效”之目标要求,一旦发现偏离此目标要求之情形,即通过审计反馈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纠偏,以促使受托经济责任得到全面有效的履行。
审计假设
审计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的产生与发展必有其基本前提与约束条件。揭示这些基本前提与约束条件既是审计科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发展审计理论的必然要求,这也属于审计假设研究的范畴。笔者认为,审计的基本假设可有五项,即:
①责任关系假设。
②正当怀疑假设。
③可确认假设。
④独立性假设。
⑤有效性假设。
这五项假设代表了决定审计事物产生与发展的最普遍、最基本的前提与条件,反映了审计最本质的东西。
(1)关于“责任关系假设”
该项假设认定各种受托经济责任的确立与解除必须由独立的第三者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定,充任这种第三者的人叫审计人,他所实施的行为活动就是审计。因此,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的基本前提或首要前提。
(2)关于“正当怀疑假设”
该项假设的基本涵义是,由于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信任受托人的责任履行过程是全面有效的,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信任受托人提供的说明其责任履行状况的经济信息都是真实、公允和可信的,因而,必须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及其表达信息之可信性进行审计。因此,“正当怀疑假设”的关键意义是明确了审计的直接原因,为实施审计明确了目标、提供了依据。同时,从“正当怀疑假设”中还可合乎逻辑地推导出审计上的一些重要概念或观念,如应有审慎态度或应有审计关注,在权责划分基础上建立内部控制等。
(3)关于“可确认假设”
该项假设的基本涵义是,假定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可以通过收集、评价相关证据、验证相关信息而得到确认。这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是可以确认的。
第二,这种确认是通过收集与评价相关证据以验证表征责任履行状况的信息来实现的。
第三,为实现此种确认,必须要求确立审计标准,并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
这一假设非常重要。正因为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是可以确认的,审计标准的制定,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以及审计程序的实施才具有实际意义,否则,也就失去了实施各种审计手段之依据。因此,“可确认假设”是审计准则理论、审计程序理论与审计证据理论之基础,也是审计中运用概率理论之前提和确立审计师责任界限的依据。
(4)关于“独立性假设”
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机构和人员排除干扰及个人利害关系,秉公实施检查并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的一种特性。独立性是审计之最根本的特征,是审计的灵魂。失去独立性之审计也就不可能成其为审计。
“独立性假设”的基本涵义就是假设审计机构和人员始终能保持其地位、精神、操作以及伦理上的独立,并有能力排除各种干扰与约束,进行独立审计。该项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确立了审计的本质特征,使之区别于其他检查活动,成为一种自成体系的检查活动,成为一门独立的。该项假设是公认审计准则和审计职业道德中有关独立性要求及道德行为概念的基本依据。
(5)关于“有效性假设”
该项假设的基本涵义在于假设审计师与管理部门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利害冲突,即使有时存在,也可以避免或不至于妨碍审计行为的有效实施。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审计师与管理部门之间存在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利害冲突,那么,审计的独立性就没有保证,即使实施了审计,也失去了审计的本来意义。因此,“有效性假设”的确立为实施有效审计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也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性假设”的地位。
以上五项假设相互联系,结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整个审计与实务的基本前提与条件。“责任关系假设”确立了审计存在的基本前提:“正当怀疑假设”解释了审计直接原因:“可确认假设”提供了实施各种审计手段的基本依据:“独立性假设”确立了审计的本质特征;而“有效性假设”则是实施有效审计的坚强后盾。
效益审计
审计在实现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两个根本转变”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帮助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最重要的手段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没有健全有效的审计手段,两个根本转变的完成是不可能的。两个根本转变的共同核心是效益问题,由此决定了经济效益审计在促进两个根本转变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发挥决定性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效益审计在其中的作用,应当对效益审计的和重点作出必要的扩充和调整,即应当建立并实施“利润目标导向审计”和“投资报酬率导向审计”相结合的新型效益审计,并促进审计重点由财务向效益的转变。在财务审计中应当把企业经营成果(利润)和投资报酬率同时予以披露,并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情况重点予以关注。
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
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本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但随着国有企业审计环境的变化,它又似乎成了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的审计环境主要由经济因素、民主因素、因素、文化因素和审计职业因素等构成。
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应该拥有审计权,其基本依据在于:
①国际审计惯例的要求。
②保证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需要。
③国家审计与审计固有差异所决定。
④充分的法律支持。
国家审计如何实现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笔者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选择思路,即:
①国家审计应把国有企业审计作为重点来关注。
②通过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法律制度,明确界定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国有企业审计上的职责权限,使两种审计协调配合,共同强化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
③按照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战略,划分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对国有企业审计权的实施范围。
④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审计的重点逐渐由财务合法性和合规性转向效益性,建立并实施“利润目标导向审计”和“投资报酬率导向审计”相结合的新型效益审计。
⑤积极稳妥地推进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企业制度与现代审计的关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既定方向。现代审计与现代企业制度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为建立基础的一致性——财产(资源)的委托受托经营。以法人财产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财产(资源)委托受托经营关系基础上的。在此种关系中,委托人是财产的终极或原本利益所有者,而受托人是作为企业法定代表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决策者;委托人作为出资者对企业财产拥有终极所有权,而受托人作为经管者则对出资者投入的资本(财产)拥有法人产权,即独立运作的经营权。
现代与现代审计也是建立在财产(资源)委托受托经营关系上的。此种关系即会计、审计理论上所谓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Accountability Relationship),即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此种关系中,委托人将其财产(资源)托付给受托人并赋予其相应的行为指令(示)、报酬和权力;受托人接受委托并对其承担特定的经济责任(如管好用好受托财产)。对现代企业而言,此种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实际上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法人财产制度与有限责任制度基本要求的逻辑延伸。
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委托人希望受托人能够诚实地、令人满意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不仅要求实现其受托财产(资本)保值,而且要实现其财产(资本)的增值;而受托人也具有向委托人交待或表明其在诚实地、认真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以便继续获得委托(投资)的内在需要与动机。基于受托人的需要与动机产生了会计的需要,即借助于会计来反映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具体表现为:
(1)通过会计确认、计量与记录,反映和控制受托经济责任的具体履行过程,即经管受托财产的过程。
(2)通过会计报告总括地反映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在实践中,后者对于委托人来说更为重要,它是委托人了解受托人责任履行状况的最基本的依据。
基于委托人的愿望和保证受托人会计反映的真实公允性(Truth and Fairness)或可信性(Credibility),产生了对审计的需要,即委托人借助于审计来控制受托人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状况,以及受托人提供的会计报告的质量(即真实公允性或可信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与受托人,特别是经营管理活动存在着法律上、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离性,以及专业知识障碍和时间、成本方面的若干限制,委托人往往不能直接控制受托人的责任履行过程和会计报告之质量,必须借助于一个独立的第三者来实现这种控制,这即审计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受托人为了表明其责任履行情况并取信于委托人,也愿意接受此种控制。按审计动因理论中的“人理论观”(Agency theory)受托人通过审计可获得至少四方面好处:
(1)解除(脱)受托经济责任。
(2)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
这个最初遇到的问题有些“伪”,因为它不对“市场”加以界说。所以,30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学家开始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市场远比在西方社会里更难以生存?
在问了这一问题之后,经济学家就不再是经济学家。因为他追问的是一个社会理论问题,这一问题要求经济学以外的解答。
韦伯,是一位经济学家――至少在他那个时代是,他解答了我们的问题:资本主义不仅仅是市场,它是一套社会制度,包括独立的司法和新闻,独立的会计、统计,审计、独立的执法和官僚制度等等,它们有一个名字,就是“支撑系统”――supporting systems――注意,system是复数。
韦伯说,市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有效运行,完全依赖于这样一个支撑系统的有效性。所谓“独立”,首先是独立于政治和宗教,其次是独立运行从而超越人情与利益关系的规则和程序。
于是我们的问题转化为:在中国社会里,什么是“市场”?言外之意,在一个韦伯所谓“非西方社会”里――那里几乎没有西方的宗教传统和政治传统,也没有与西方历史相应的支撑系统的历史,因此没有支撑系统――什么是“市场”?
也是面对西方的社会理论问题,奈特写过一本影响很大的书,至少对阿罗这样的经济学家影响很大――《竞争伦理》,这本文集在阿罗的博士论文中多次被引用,并且直接导致了阿罗的博士论文《个人价值与社会选择》。后者包含了今天被称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内容,所以其影响在中国这样的转型期社会里――此时立宪选择和公共政策的理论根据对大众和政府而言都显得特别重要,简直可以说“越来越大”,至少是“方兴未艾”。
现实中的市场,既要求韦伯所说的支撑系统,又要求奈特所说的伦理和情感方式。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两者都缺乏,如果不是都没有的话。那么,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什么是“市场”?这是一个问题。
关于理论中的“市场”,经济学家喜欢完全竞争模型,虽然它很抽象,但它为他们观察和解释现实经济生活提供了或许是最方便的参照系。现实情境(不论它是否可以称为“市场”)越是接近这一参照系,自由市场经济学就越有参照价值。
如果现实情境与理论情境之间有重要差异,那么,经济学家愿意做如下两类事情:(1)在完全竞争模型里增加适当复杂的因素,使它接近被考察的现实情境。所以,经典理论可以有许多版本;(2)提出政策建议,改善现实情境中的经济生活,使它接近完全竞争模型所提供的理论情境。所以,经济学家通过寻找和落实帕累托改善对现实情境有所贡献。
中国社会是一个转型期社会,是一个迅速转型的社会,是一个同时经历着“经济”、“政治”、“文化”三重转型的社会。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中,经济学家在每一次提出政策建议或政策批评时,都应将他们习惯了的理论的市场与现实中的市场相比较。仅当这两种情境之间的差异是可以接受的时候,他们的政策建议或批评才可能是正确的。
事实上,作为系统接受了西方经济理论训练的经济学家群体,我们很容易忽视中国市场的历史特殊性,我们很容易将“市场”当作一个抽象的经济形态,把它想像成在任何现实情境中都是有效率的。
此刻,常识特别重要。只有基于常识,经济学家群体才可能建构符合中国社会实在的经济学。――注意,我说的是符合中国社会实在的而不是仅仅符合西方社会实在的经济学。
按照我们的观察,最近若干年来,在中国的公共政策领域,大众与经济学家群体之间的愈演愈烈的意见冲突,很大程度上,确实应归咎于我们经济学家日益习惯于将理论情境中的市场混同于现实情境中的市场,从而提出了相当多的不属于中国社会实在的政策建议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