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二级学院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信息办公自动化,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是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的一种有效结合,是当前新技术革命中一个非常活跃和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技术应用领域。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重要阵地的高校,无论教学、科研还是管理、服务工作都有大量的业务、政务、事务、信息要处理,这些都需要办公自动化的辅助。办公自动化的实施和影响。给行政秘书的工作带来了新的变革。
一、办公自动化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上传下达”科学化。办公自动化作为信息处理与管理的数据库。是决策的支持系统和信息工具。通常办公室的业务,主要是进行大量文件的处理,起草文件、通知、各种业务文本,接受外来文件存档,查询本部门文件和外来文件,产生文件复件等等。所以,采用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生产各种文档,存储各种文档,采用其它先进设备,如复印机、传真机等复制、传递文档,或者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传递文档,是办公室自动化的基本特征。实行办公自动化后。秘书工作的大部分业务都可以借助先进的办公设备进行处理,可充分利用积累的文件数据,实行文字处理、信息传递、存贮与检索的现代化管理,大大地提高了工作速度和效率。
2.“左右联系”标准化。学院办公室是学院工作的领导进行决策的场所。领导做出决策,指示,除了文档上的往来之外,更深层的工作,实际上是信息的收集、存储、检索、处理、分析,从而做出决策,并将决策作为信息传向各基层单位或校级相关部门。通过应用办公自动化,可以将文档格式、文档管理编码、信息、交换格式、名词术语等标准化,有利于实现信息交换,扩大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保证信息的完整与安全性。
3.“内外沟通”窗口化。办公自动化在高校行政秘书工作中充当着“窗口”的角色,办公自动化程度的高低反映出行政秘书效率与质量的高低。首先,通过办公自动化。行政秘书不仅能够及时了解机关环境的变化,而且有利于机关领导及其他同事了解自身工作,拓宽对外联系面。同时。通过邮件、聊天群等,秘书可以和单位的领导或其他同事进行信息传递、信息共享。使信息流动速度加快,避免因信息流动不畅而引起的矛盾,从而有效协调内部关系。其次,行政秘书通过互联网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去浏览网站,及时了解校内校外各类的相关信息或变化情况。
二、办公自动化要求行政秘书必备的素质与技能
在新的办公方式下,需使用新的办公手段。行政秘书要适应这种快节奏和高准确度的工作,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与技能。这样才能把部分行政工作进行有序化的管理,为领导进行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
1.过硬的业务素质。实现办公自动化,进行高效的办公管理,就要求办公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与技能。在高校教育改革日趋成熟的形式下,它对行政秘书的业务素质提出了严格要求。文件的收发、传阅、执行完全靠计算机来完成,如没有过硬的信息办公自动化素质,就会在办公室工作中出现种种失误,使工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和处理。所以,要推进办公自动化。首先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接受新的信息技术,加快自身信息化素养的提高,尽快跟上时代步伐,提高对办公自动化的认识,走出认为办公自动化不如手工、纸笔、容易出错、安全性不高的误区。
2.科学的管理观念。办公自动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以信息处理为主要特征的办公活动。它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而物化人类思维中科学管理的内容是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关键,它体现管理智慧。并能真正意义上去实现办公自动化。在具体的实施中要用科学的管理理念规范行政秘书的工作流程,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化管理的组织体系,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尤其是在安全性、保密性方面应做出严格规定。注重办公工作的科学管理与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的结合。从领导分工、办公室工作人员职责和工作绩效等一一加强管理,做到职、权、责有机结合,提高办公自动化的应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3.熟练的操作技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从最初的汉字输入、字处理、排版编辑、查询检索等单机应用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网络办公系统。我们要确立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并且必须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工作技能,熟练掌握如速记、打印、校对、使用照相机、打印复印机、传真、音频设备、投影设备等基本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能进行编辑、表格处理、图像和图形处理,并能编写基本程序。能熟练使用电子邮政系统,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能适应信息社会对秘书工作高速度、高效率、高准确性的要求,为建立和实施办公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提供保障。
三、结论
信息办公自动化给高校二级学院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了影响与变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仅给行政秘书的工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条件,而且带来了技术手段的更新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这一切的改变都要建立在良好的个人信息素养基础上。作为行政秘书,应正确认识信息办公自动化在高校行政秘书中的地位,在信息办公自动化的环境中解放思想,端正工作态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逐步培养与之相适应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好的为学院服务。
独立学院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是通过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满足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大众的需求。独立学院的出现虽然历史很短,但规模发展迅速。为了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快速地发展,其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近年来对独立学院管理探究的文章不断出现,这会成为作者探究的基础。
管理是为了实现确定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控制的行为过程。根据这一观点,作为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最重要分支的高校二级系教学管理可定义为:为实现高等学校二级系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控制的行为过程。要想做好二级系的教学管理工作,首先,各项工作必须要有计划,如学年、学期的教学计划。其次,要建立一个层次分明、内在联系紧密的教学管理系统。最后,管理者要根据教学目标、计划及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离目标和计划的状态进行调整和纠正,这就是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多年的管理经验证明,教学管理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即包括方方面面的教学情况也涵盖师资队伍的发展。教学管理的具体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规范常规工作,破解难题瓶颈
作者从事独立学院二级系的管理工作已经近六个年头,一般来说管理工作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即:常规工作、重点工作和创新工作。常规工作非常繁琐而重要,但往往工作中的问题就出在常规工作中,由于常规工作没有做好,一到评估、检查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建立规章制度
通过对教学常规工作的规范管理,促进二级系教学常规管理水平和层次的提升,确保全体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到位、高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教学中的各项工作。由主管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务秘书组成的教学常规管理小组对全系的教学工作实行组织监控,不定期地下班听课、查课和了解教学活动,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解决存在问题。每个学期引导老师们制定开设所有课程的教学日历、教学大纲;同时做好教师授课协议书、课程一览表、试卷、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材料、教师个人档案、教师获奖、教研室工作计划、活动记录、工作总结、科研立项等材料的归档工作。在规范常规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二)创新评价模式
在规范常规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首先,在教学中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评价机制,即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在原有的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基础上,要求各教研室在系工作计划的基础上讨论制定各教研室工作计划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已经初步建立的课程平时成绩评定办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各占期末考核的50%。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外自主学习、课外作业、实践活动的参与等。过程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重学习过程,重实践能力的锻炼。在创新性考试方面,我系教师根据相关要求大胆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电子商务课程,从学院进行本金借贷并限期还贷,以实际进货和按规定销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打破了试卷理论考核的传统模式。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结合人才市场的基本规律,建立实践性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践性环节、实践性课程、课外实践活动、学科竞赛、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抓好实践教学要充分考虑、利用校内资源和本地资源。在加强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中,要求和鼓励教师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考虑,加强课程教学实践力度,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低成本而易实施的校内资源和本地资源。如英语口译课结合教学内容到校园超市进行现场模拟训练、阅读课结合所授知识发动学生搜集相关阅读资源建立阅读共享角等。
二、重视科研项目申报,促进学科发展
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比较短,但是近几年来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较快。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主要是由专职教师、专任教师和短期聘任的教师构成。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是独立学院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年轻、充满活力、工作热情高;但明显的不足是他们职称、学历偏低。独立学院要想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通过科研项目拉动青年教师的成长,以促进学科和学生的发展。独立学院的管理者引导老师们以科研项目申报为契机,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学院整体科研水平,抓质量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学科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通过科研带动教学,通过教学促进科研。如大学英语教研室有区级的项目《大学英语》的专项课题。大学英语专项课题对拉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项课题在拉动教师的成长,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了区级项目的拉动,各门课程才能形成合力,任课教师之间才能形成凝聚力。在高校科研课题是老师们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项目的拉动可以使教学更加深入,可以使整个工作不断提升。
三、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打造专业特色品牌
独立学院不足十年的办学历史,要想很快就能打造出专业特色,必须加快精品课程的建设步伐。课程建设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尤其要重视加强教学理念建设、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管理要从课程建设入手,推进特色专业建设;狠抓教学质量,要求点面结合,提升学校品牌,扩大学校影响力;同时,鼓励老师在学校的平台上积极争取省、校级项目,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
专业建设必须体现特色,专业特色必须要通过特色课程来体现。因此,二级系管理工作的一个切入点就是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广西的独立学院来说目前要想打造省级的精品课程是有难度的,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可以先申报院级的精品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就可能打造出省级,甚至是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如本作者所在的二级系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打造出课程特色。这些特色的课程也带动了相关的课程发展。为了推出系列的精品课程,二级系推出了多门系级的精品程,为院级、省级的精品课程奠定基础。
四、拓展专业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实践性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必须区别于其它的院校。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因此,二级系教学管理的又一个切入点就是教学中重视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拓展包括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写作、各种技能证书的获得、专业竞赛、考研等。学生的专业素质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具体体现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专业竞赛,如2011年全国大学英语竞赛,作者所在的单位有786人参加,进入决赛有5人,5名同学全部获得一等奖。广西翻译大赛,共有1143人参加,进入决赛24人,10人获得特等奖,14人获得一等奖,综合实力在全区39所参赛的高校中排名第6。鼓励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2011年本单位共有28名同学考取研究生。组织学生参加特岗教师的招聘考试,2011年,本单位有37名同学考取特岗教师。
五、建立公平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美国著名学者罗宾认为“激励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激励就是激发或培养人的工作动机,促使成员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增强努力行为的过程。
建立健全教师的奖励制度,大力奖励在教学、管理、任务完成情况、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比如:教学成绩方面,每学年可评一次学科教学能手;班级管理方面,每学期评选一次优秀辅导员等等。凡是享有各方面“优秀”称号者,系里派出培训学习。另外、在职称评聘、评优时优先考虑“优秀”称号获得者。
对每位教师管理、奖励、考核,做到公平合理,不带感彩行事。健全完善一系列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形成性考评和终结性考评相结合,过程考核和内容考评相结合,从而激发和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同时,二级系的管理者要做到以情管人,关心每一位教师及家庭的冷暖,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还要经常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与教师融为一体,经常性的谈心、了解状况。创设条件,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改善教师生活、工作、学习环境。尊重每一位教师,对待教师要多一点赞赏、表扬,少一点埋怨、批评。完善改革激励机制的同时,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戒骄戒躁。及时和周边学校比较,探讨、交流、互通信息,取长补短。只有明确差距,正视现实,才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时效性。
总之,加强二级系的教学管理非常重要,二级系教学管理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学院的发展。二级系的教学管理者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精通业务、精于管理的教学管理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一定的学历和教学管理业务知识,又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这样才能对二级系进行系统化、现代化、规范化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黄金莲,龙飞,莫艳云.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0:21-23.
一、背景
教学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要治教又要治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存在于高校管理这个大系统之中,形成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相配套的规范严格、运行有效的日常教学管理模式,坚持以教学为本,既要符合现代经营管理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高等教育与教学管理本身的规律。因此,明确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掌握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律,认清教学管理的要点与重点,把握好教学管理与运行的体制和制度,全面推进教育管理高效机制,不仅利于顺利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也易于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二、实施方案
教学管理工作包括教务、教学、教材、实验室建设管理、质控等多个环节,根据教学环节大类分日常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果、教风、安全管理五大模块构成一级指标,各类一级指标下设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日常教学管理占总评价体系50%权重,下设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两个二级指标,教学组织过程中对各研究所教学计划任务落实、研究所负责人参加教学工作会议、组织教学科研活动次数及二级督导听课情况根据相应记录、台账进行评议;教学管理注重各研究所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与管理,包括期初、期中、期末三次教学检查、教学资料归档、教学计划执行等情况。教学建设与改革占总评价体系30%权重,下设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获奖三个二级指标,考察各研究所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教改、教学奖项等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安全管理等一级指标共占总评价体系20%权重。师资队伍建设主要考评各研究所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和学历学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师资培养,重点考量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参考学评教成绩和学院教学督导听课评价反馈。安全管理考量各研究所、实验室责任人责任事故情况。
三、评价实施
为了规范管理成效登记,学院对各类会议采用签到制,日常管理采用学院督导抽查的方式进行监控。此外,还采用计划加月报方式要求各研究所每学期初提交学期工作计划,每月提交教学日常管理报告一份,学院对照计划检查、督促各研究所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将各研究所教师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教改、教学奖项等情况数据化,进行人均积分排名进行测评,通过目标考核调动学院教师参与教学建设和改革的积极性,提升学院、学校办学实力;为每位青年教师聘任导师,制定相应的考核要求,通过听课、备课等方式帮助新进教师仅早适应教师角色;学院聘请有经验的退休教师参与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对青年教师采用培育性听课形式,跟踪促进教师的成长,安全管理方面学院给每个教学实验室设立安全责任人,出台安全管理措施,采用定期与不定期抽查方式,将责任落实到人,规范学院安全管理。
除此之外,学院定期、系统地开展综合性教学管理评价活动,及时总结教学管理的经验、肯定成绩、反馈评价结果、研究和解决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有利于促进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学院每年召开教学管理工作会议一次,形成规范性的评价机制。主要步骤包括:研究所根据指标体系进行自评,并完成自评报告;学院成立考评小组对各研究所自评报告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公布、反馈,表彰先进单位。
基础医学院通过学院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的构建和实施,提升了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在全校教学管理考核中,连续两年位列第一。通过对各研究所教学管理考评,也间接反映出了学院、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暴露出了存在的不足。在目标考核管理体制下,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机制,调动学校、学院、研究所的一切力量,以目标为对象,积极开展相关教学、科研工作,将大力推进学校整体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有利于学院、学校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一、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现状及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二级学院管理类文档越来越多。有上级职能部门下发的指令、指导性文件;有学校制定下发执行的各种教学制度、办法、规定、条例;有学院制定的教育改革、专业和课程建设材料;有学院、系工作总结,重要会议记录及参与的重大活动材料等等。针对大量的档案材料,目前高校二级学院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二级学院领导档案管理的意识不强,档案管理认识薄弱,过分依赖校级的档案管理。认为反正学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二级学院没必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档案管理上,况且,目前调档的机率不是很高,目前的管理状态还能应付对档案的需求。
(2)每个二级学院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兼职的,管理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只是本能的材料的整理。另外,经常更换管理人员,使得衔接不够,需要时无从寻找,不能及时准确的提供。
(3)文档、档案管理制度不全。有些二级学院虽然也有管理规章制度,但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制度也就形同虚设。另外,有些学院可能根本就没有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完全依赖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
二、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研究
针对档案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国内许多学者和管理人员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我们认为要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来解决目前的问题。
(一)软件方面
1.积极开展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教职工的档案意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专兼职档案管理队伍。对管理人员进行“短、勤、快”定期培训和平时业务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其业务素质。请档案专业的专家、教授讲授档案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请兼职档案管理员到校案馆观摩,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档案工作人员结合具体案卷进行讲解和操作辅导,使之对档案材料的形成过程、分类归档、管理利用等环节有更直观的认识。这样可以提高二级学院档案管理人员的立卷和归档工作的专业水平。另外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检查、评比、考核。在评优、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发二级学院专职、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强化规范制度管理,完善立卷归档制度。要尽快建立健全收集档案资料的制度,特别是要对收集范围、收集程序、收集途径和奖惩等作出明确规定,以确保收集的准确、完整。
(二)硬件方向:构建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快速有效的为广大师生提供信息服务。
1.做好档案书面文本和电子文本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和统计。
二级学院的档案可分为永久、长期、短期、暂存。
二级学院的档案内容包括(1)行政管理类:主要包括学院五年规划,年度的工作计划、总结,每次党政会议纪录、纪要,学院规章制度,学院向校方的请示、汇报及批复,学院与教育实习、专业单位的合作协议及社会服务项目的合作协议等等。(2)教学管理类。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材、每学期教学任务安排、听课评价表、教学测评成绩、年度教学业绩考核成绩、学生各类成绩、学生奖惩情况记录等等。(3)教师业务类。教师个人基本资料,教师教学材料,教师科研材料、教师参展材料、教师各类作品获奖材料、教师举办展览材料、教师举办讲座材料,教师外出交流材料等等。二级学院管理人员要及时收集各方材料或明确有关材料的归属。因为目前二级学院中行政管理类档案、教学管理类档案和教师业务类档案是分别在不同的管理人员手中,档案管理人员非常清楚各类档案的归属。
档案的整理就是根据收集范围编制二级学院分类方案,行政管理类档案可根据时间、年度分类,教师业务类可根据人事部门的分类每位教师自成一卷。
保管或移交。由于二级学院档案工作的双重性,经过鉴定、整理的学院档案,其中一部分列入校档案馆归档范围的,学院档案员要编制好目录及时移交到校档案馆,对未列入校档案馆归档的范围的档案由学院经分类保管。
学院档案管理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服务对象,明确服务方向,既要为学院领导服务,又要为学院师生报务。
2.在信息化大环境下,应利用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来大力加强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目前,各高校都已建立起较高质量的校园网,这为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网络化提供了基础。但除了硬件设施作基础外,对教学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更需要数据库作为保证。二级学院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在信息深加工上下工夫,把收集来的大量资料进行入库存档、分析提取,充分利用各种新的电子文档技术,开发高质量的数据库管理和应用程序,以进一步推行归档的标准化并有利于档案的关键字检索等服务。及时建立专门的档案信息网站,通过网络向校内外利用。
三、小结
虽然经过国家教育部的评估,各高校对档案管理的认识有所提高,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我们提出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的档案管理研究,希望通过构建这样的管理体系来有效的管理档案,并使档案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宝春,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几点思考。[J]云南档案. 2008年07期
[2]潘桂萍,高校兼职档案员素质提高之我见。[J]云南档案,
[3]岑淑儿,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初探。[J]浙江档案,2005年6月,第36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预算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学校年度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也是学校组织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是确保完成教学、科研等各项业务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民办高职院校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学费,没有国家财政支持,更加需要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把钱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学校各部门需要充分意识到强化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科学化、精细化入手加强民办高职院校预算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是提高民办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内涵发展,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
随着包括预算管理在内的组织流程优化方案的确认和实施,学校的预算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在预算管理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和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然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1.民办高职院校财务预算存在问题
1.1 预算的编制方面
部分民办高职院校预算编制和执行结果还停留在使用Excel表格编制的状态,项目及流程的非固化状态,容易因为人为因素导致数据的逻辑和准确性难以保障。作量大、效率低。
1.2 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方面
随着民办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和预算编制精细化要求的提高,工作量将大幅度增加;以Excel手工进行预算编制和分析,预算管理人员整日忙于预算编制和数据加工、摘录,很少有精力进行管理和分析;预算不仅是目标,更重要的是管理的手段,以预算指导管理业务活动,需要及时地搜集实际经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1.3 考核指标方面
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以考评作为引导和控制手段。预算的考评带有客观量化的特点,需要借助一个工具将经营结果与预算目标比较,获取客观的评价结果。
1.4 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方面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采用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各个院系之间在一定范围内有自己的财务自主管理权,可以依照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安排自己院系的A算开支。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院系所属的级别之间相互独立,给民办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的管理带来不便,同时也留下许多隐患和漏洞。
1.5 财务预算管理及监督机制方面
预算按上级批准的计划编制,停留于传统的“报账型”会计层次,习惯于记账、算账、报账,提供的基本信息仅限于历史数据,没有深入对全校账务活动进行预测和分析,使预算管理流于形式。同时,其他部门也孤立的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一家的事,造成预算项目、编制和控制预算只由财务部门完成,各职能部门只是提供一些简单的部门经费支出计划。没有建立相应的监控、分析和评价制度,难以准确、具体地分析评价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也难以正确、完整地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
2、民办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研究
2.1 建设预算管理平台
为进一步推进预算管理体系的改革,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规范全面预算管理方案的落实、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建设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是当务之急。将预算管理系统建设成为学校战略目标合理制定和分解的平台、预算编制沟通和汇总合并的平台,成为学校经营情况进行监控和分析的有力手段,从预算目标下达到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分析与考核、到预算改善的动态循环。
2.2 精细化管理
实行财务预算精细化,对上一年度财务预算执行度进行研讨,分析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学校和二级学院以及各行政职能部门参与年度预算的制定,结合上年预算执行结果和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年度预算,同时具体项目的负责人参与到整个预算制定过程,预算从下到上,再由上至下,通过“三上三下”的信息传递、沟通、归集,最后形成总体的预算。
2.3 预算校院负责制
按照校院两级管理的目标,各学院是承担责任、享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学院就成了一个个责任中心,根据学校基本支出的性质和学院两级管理后所形成的责任中心的管理权限及控制范围与可控程度,将支出划分为校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财务费用等等)和包干经费到二级学院、职能部门支出(指办公费、电话费、基本工资、交通费等等)两大类。凡是二级学院不可控成本都是校级支出,包干经费都是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可控成本。
2.4 财务预算的执行
预算指标一经确定,一般不再进行调整,以保证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完全不进行指标调整是不现实的,一是因外界因素变化,如燃油价格上涨,对相应项目开支在充分论证后按权限责任范围给予适当追加调整;二是对个别不可预见的较大项目开支需要突破原来预算的,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充分论证并严格控制下,按程序进行预算调整。
2.5 严格监管
建立经费支出预警机制和执行预算定期报告制。财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经常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绩效分析等,定期向学校和二级学院总结、报告预算执行情况。规范和加强财务审核与学校审计监督。对于包干经费的开支,财务上不但要审核其是否有预算指标,是否符合支出范围,程序是否合法,还要严格审核报销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同时,学校审计监督与财务审核相辅相成,审计监督贯穿事前、事中和事后。
校院二级管理模式是将二级学院从教学单位变成办学单位,提升了二级学院的义务和权利,提高了二级学院的财务处置能力,同时也需要二级学院和全校统筹协调共同参与学校的财务预算的制定和执行,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让民办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校二级财务预算问题研究[J].吴秀明.中国市场.2015(44).
[2] 以预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一体化信息建设[J].彭玲英.现代商贸工业. 2016(24).
[3] 深化高校二级财务预算管理改革的几点建议[J].何小红.财务与会计. 2013(04).
本文为陕西教育会计学会课题:“新常态下高校基于二级管理的全面精细化预算治理职能的实现”(课题编号:15JC02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19日
引言
党的十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呈现出全方位的新常态。与此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也呈现了“新常态”。其中,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成为新常态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已成为发展主题。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在稳定规模、优化结构上下工夫,在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上下工夫,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上下工夫,全面精细化预算正好契合了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完善二级管理的治理架构,推动学校整体现代化治理的实现。
一、基于二级管理的高校治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校院二级管理是不同于高校传统管理的新的治理模式,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需求,根本目的是要解决高校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其核心理念是降低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力,调整管理跨度,规范管理行为,真正建立起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办学的高校运行机制,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激发各级组织的活力,实现学校的现代化治理。二级管理在教育新常态下可以更好地发挥结构调整的优势,对学院的学科进行整合和发展,建立适应内涵式发展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二级管理是在校院二级建制的基础上,赋予二级单位一定责任,根据责任赋予一定的权力,使二级单位在学校总体目标、原则的指导下发挥管理主体作用。
二级管理是以财务分级管理为核心的,将适度的财权与院系承担的事权联系在一起,使权力能够切实地实现其治理功能,而治理的核心是制衡权力,预算作为财务管理的出发点,是实现财权的根本,而现代预算的实践与理论表明预算具有治理职能。所以,预算治理是实现管理治理的基础和核心推动力。
二级管理的目的是激活高校底层的办学活力,改善办学质量和效益,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方针通过分层次管理方式进一步落实。实行二级管理后,有一种声音:应该下放财权,给二级学院充分的自,学院怎么建设发展、学科怎样设置、学生怎么管理统统交给学校自行处理。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因为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单位,是由一个个机构单元有机组合而成的,各个单元都要在服从学校全局发展的框架下运作。发挥二级单位的活力必须在学校顶层设计、治理框架下来进行。
二、预算的治理职能
预算是权力的体现,治理是权力的制衡,权力配置资源的规则就是制衡权力结构和民主政治程序,而高校预算的程序显然具备了治理的职能。预算是通过宏观调控实现顶层实际治理意图的重要手段,能够保证学校治理功能的实现。
全面精细化预算通俗地说就是将部门年度的全部收入和全部的支出按照来源渠道进行全口径归集,支出按照部门细化到科目及分类进行列支,使单位的收入支出统一在一个封闭的循环中,使预算真正落到实处,目的是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实现刚性预算。
全面精细化预算在学校层面宏观调控和二级单位的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可以发挥提纲挈领的作用,充分显现出其所具有的治理职能,预算治理职能的良好发挥,可以促进学校在二级管理模式下的现代化治理。
(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高校实行二级管理的初始阶段,经费是按照各院系的学生数切块下划,未解决学生人数不均衡适度予以调节,没有学生的院系按照承担的基础公共任务从其他院系取得跨院系结算经费。这种经费预算分配模式相对来说很粗放,存在很多弊端,比如经费分配的粗放式切块,固然给二级单位更多的自,但容易出现切块经费多的院系经费富余,出现想方设法地突击花钱的现象,导致学校资金浪费严重;而经费不足的院系,学校又不能让其自生自灭,于是又给这些院系追加经费维持运行,这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会挫伤其他院系的积极性,二级管理流于形式。全面精细化预算能避免上述弊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有效地维护高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确保财务安全。全面精细化预算是确保高校财务安全的重要保证。只有全面而详细的预算,学校各项活动才能按照预期开展,并能防范财务风险和领导干部腐败风险。
(三)调动基层单位预算编制参与度。全面精细化预算能充分调动基层单位预算编制的参与度。由于实行刚性预算,各部门在做预算时要详细做好自己的工作计划和详细规划。对工作中每个环节做好精细的测算,对计划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研判,充分论证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从而推动学校和各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的实施。
(四)促进财务管理改革。全面精细化预算有助于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缓解高校赤字预算的压力或承担债务的风险,优化资源的配置,建设节约型校园。
三、基于二级管理的全面精细预算治理职能实现路径
(一)全面预算――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决策,有效配置资源。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精神灵魂,发展规划是行动指南,而顶层设计是决策机构从全局的角度,对学校的各项任务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制定学校的战略规划,是自上而下地谋划,使整体理念落实到各年度;顶层设计的理念需要每个个体组成的智慧去完成,这样根据各二级单位承担的任务,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并与预算捆绑下发,二级单位根据预算目标进一步分解任务,以精细化预算为手段全面推进,在二级单位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执行信息的反馈与分析,结合预算执行状态对财务预算和任务目标进行修正,即在年度总预算的框架之下,每年9~10月集中调整一次,二级单位在自己的预算经费内调整,学校总预算不得突破。这样,每年度就可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完成办学理念的实现。即:统筹安排全部预算收支,适应学校顶层设计,有效配置资源。上述预算资源配置模式通过高校的预算组织体系组织完成。高校财务预算的组织体系如图1所示。(图1)
学校将年度的全部收入,包括历年账面结余资金通盘考虑学校的全面预算,以零基预算为主,滚动预算为辅,长计划短安排,按照建设目标任务可考虑适度赤字预算和跨年度的预算平衡,量力而行,按照确立的重点建设任务及年度基本运行,统筹考虑学校的全面支出。以此为出发及落脚点,任务分解到哪里,经费落实到哪里。
校院二级管理不是学院的完全自治,是学校管理重心下移,给院系自和与之相适应的适度的财权,院系的建设和发展要服从学校总体建设和发展方向,在学校宏观建设、调控的指导下,将本院系相应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完成,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院系享有充分的自,学校充分尊重二级学院的办学及管理的要求,在经费预算上积极支持,二级院系对学校负责。概括来说就是,根据学校的战略,设定预算的目标,根据预算目标编制预算,围绕二级单位精细化管理匹配二级单位预算并落实,通过绩效考评检验各项目标的完成情况,总结经验,修正目标和战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预算要体现的就是顶层设计的意志,首先学校总预算盘子应是全口径的收入,不打埋伏,公开透明。在预算支出方面,根据学校的建设总目标,逐级分解建设任务,经费随任务落实到二级学院,要求学院根据自己承担的任务,相应做本单位的精细化经费预算,完成精细化管理。专项经费提出建设目标,经过学校财经委员会及有关专业委员会审批后予以立项建设,人员经费及基本运行经费实行定员定额,这样学院就可以对年度学院的总预算做到心中有数,在支出预算上就可能做到精细化,就可能将结构调整、内涵发展的设想付诸实施。当然,必须强调二级学院要将预算分配的收入按照当年教学、学科、学生、行政等进行条块分配,细化到支出科目及经济分类,同时要有执行进度。这样,钱随事走,经费落到实处,不等米下锅,不沉淀浪费资金。形成建设有目标任务,经费有保障,执行有进度,考核有依据,责任可追究的良性循环。(图2)
(二)强化预算的精细化和延展度――尊重底层思维,激发活力。预算经费一经下达到二级学院,总预算经费不允许突破,但二级单位可以在总的经费范围内,根据学院自身特点将经费进行精细分配,细化到明细支出,实行精细化管理,就像人体内遍布的毛细血管一样,把“血液”输送到每一个细胞。同时,要做到与财务预算部门对接,这样在经费预算及执行过程中可以做到全程跟踪,经费的使用效果可以做到一目了然。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应当做到维持经费不突破,专项经费不挪用,权责分明,互相制衡,各司其职,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地让预算发挥自己的治理职能,减少人为干扰。
有了经费的支持和自主,二级单位就可以对学校顶层设计中学院承担的内涵式发展任务进行推进。许成钢认为,改革的动力一定是民众,上层设计出来的正确方案,必须有人去执行。张文魁也提出,有效的改革多由基层探索,高层默认。这些观点类比到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就是学校的顶层设计意图通过预算下达到二级学院,学院通过精细化管理,利用精细化预算管理手段进行推进和延展,完成学校治理并开花结果。
(三)强化执行力和绩效考评――投入产出。预算执行是把预算由计划变为现实的具体实施步骤。预算执行工作是实现预算收支任务的关键步骤,也是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全面精细化预算可以解决由于支出编制不严谨、不配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进而容易引起校内各单位“讨价还价”的“博弈式”关系,影响支出效率。
预算执行是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为目的的,要运用有效手段对预算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和控制,以达到优化配置教学资源的效果。对预算经费要做到事前监督、事中控制、事后审计,确保预算经费流向不出现偏差。解决只重申请经费,不管执行,使大量资金结余沉淀,无法盘活,进而可能造成学校账户结余资金被财政收回重新分配的后果。
强化绩效考评,引入绩效管理模式。以“绩”为主体,确立预算项目,以“效”为主体,考核经费使用效果,强调有投入有产出,实现对预算资金使用的有效约束,加强预算执行分析考核,及时总结反馈,并与奖惩挂钩。通过考评检讨整体治理上存在的问题,反馈到学校,对顶层设计加以修正完善。
(四)信息公开透明――民主管理和监督。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高等教育透明度指数报告(2014),首次对国内著名高校的信息公开情况进行评估,对象涵盖了教育部直属、“211”和“985”共115所高校。报告建议,各高校应当转变治校理念,尊重教职工、员工的主体地位,提高网站建设和维护水平,加大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力度。此次的高等教育透明度指数报告为“国家智库报告”系列的首份报告。
从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高度重视高校信息透明,作为公开信息中重要的财务信息公开尤显重要。预算仅由“财经委员会”或“党委会”、“领导班子”审议通过是不够的,必须向广大教职员工公开,尊重教职员工的主体地位。仅仅公开预算还不够,还要公开决算。由于实行了全面精细化预算,每一笔经费的来源与去向都清楚明白,这样通过公开透明地公开信息,有利于真正实现基层民主管理,便于监督,也是学校现代治理的重要体现。
四、结论
综上,在二级管理模式下,充分发挥预算的治理职能,通过实行全面精细化预算,将学校宏观调控与二级单位精细化管理统领起来,作为贯通顶层设计和底层思维的桥梁和纽带,适应教育新常态的内涵式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现代化治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姜峻.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实施二级管理体制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0.9.
成长型高校是指处在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发展、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高校。1对于成长型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很重要,而科研工作又离不开科研管理工作,管理工作做得好,可以有效地使学校现有的科研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充分运用,较好地协调科研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以较少的科研投入取得较多的科研成果。
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壮大,校、院二级管理体制逐步代替了以往的二级行政管理体制。科研管理队伍也从单一的科研管理部门发展为以科研管理部门为核心,辐射各个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的辐射状结构。而目前,二级学院的科研秘书大都不是专职、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导致科研二级管理水平不高。
1.科研管理队伍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学校的科研管理系统是学校科研工作人员与外界沟通联系的纽带,是目前学校科研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全校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科研管理队伍的工作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所以,提高科研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对正处于转型阶段的成长型大学更为重要。
2.科研管理系统的组成
科研管理队伍是一个从上至下的系统结构,包括整个校科研管理部门的所有人员、二级学院的科研秘书。校科研处是学校科研管理的第一级,是科研管理的核心,对全校的资源配置起着统管作用。科研处主要负责学校科研工作计划的制定,科研发展目标的确定与科研工作的宏观管理;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科研开发项目的对外宣传与推广;科研成果鉴定、报奖与科研统计;学术交流;科研资源(包括经费)的合理配置及管理。
科研秘书是二级管理单位,负责学校科研处与所在学院的从事科研的教师的联系与沟通。主要任务有:各类科研管理文件和通知的上传下达;纵向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与管理;横向科研课题的组织、审查与管理;科研成果鉴定与报奖;各种科研统计;院级学术活动的组织与推动;科研档案收集与审查;科学研究机构的申请与管理工作等。
3.科研管理队伍现状分析
对于成长型高校来说,科研二级管理体制尚未完全成熟,致使二级管理单位不能完全发挥应用的作用和实现其功能。以我校目前的二级学院科研管理队伍为例,18个教学单位的科研秘书人员,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硕士学位的10人,本科5人,大专1人;35岁以上2人,30-35岁4人,30岁以下12人;任职3个以上的2人,2年的2人,1年的8人,不足1年的6人。数据表明,就从年龄和文化水平来看,二级学院科研秘书队伍是一支有知识有水平的年轻队伍;但从其任职时间来看,会发现人员流动性太大,连续从事两年以上科研管理工作的只有4个人,而大部分则是在熟悉业务后就离开了岗位。人员的不断变化无疑会影响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
3.1科研秘书无专职岗位,责任感欠缺
由于成长型高校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二级学院科研工作的规模还不大,科研管理工作量不足以要求设置专门的科研秘书编制,于是,二级学院的科研秘书,都由办公室行政人员或教师兼任。
3.2缺少系统培训,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而新任的科研秘书,未经过任何系统培训,只与上任秘书进行交接后就直接工作,不能正确的实施管理工作,不仅工作效率低下,也容易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给科研工作者带来损失。另外由于自身素质、文化水平、管理经验等原因导致各科研秘书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或多或少会影响学院的平衡发展。
3.3无专门的奖励和考核办法
对科研秘书的工作业绩,即无奖励机制,也无考核办法。让科研秘书认为,这项工作做好做坏,做多做少,都一个样,除非犯了重大错误,是不会有什么影响的,更何况是兼职工作,最重要的是做好本职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科研秘书对科研工作的管理即无紧迫感,也无积极性。
4.二级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
4.1学校要加大投入和政策建设
成长型高校在加大对科研的投入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投入,保证管理质量和效率。如在每个二级学院设置科研秘书编制,聘用合适的、相对固定的人员专门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并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这无疑将大大提高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首先,选择具有相当的知识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较高的工作热情;相对固定的人员任科研秘书,一旦聘用,任期为3年。建立健全考核和奖励机制,督促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4.2校科研处要加强管理与培训,提高能力与素质
科研管理需要专业的管理者,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服务意识。要做好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对科研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势在必行。
4.2.1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服务意识,增强责任心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2−0007−04
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并逐渐纳入到了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在高职院院级层面上,引导二级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不仅要在高职院校内部建立校企合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而且要构建促进校企合作工作考核指标完成的保障机制。[1]
一、二级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组织领导作用
1. 二级学院领导的作用
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领导特别是院长把校企合作作为凸现高职教育特色和水平的根本途径,贯穿在整个办学过程中,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保障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主要观测点包括:“十二五”发展规划、本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学院领导及主管部门认定或确定交流的典型案例,如:对校企合作办学特色的评价、在院级以上会议交流的经验材料等、有关校企合作办学方面的论文及报告、有关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措施的文本。
2. 二级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规划
一是具有推进和深化校企合作的规划,在专业发展规划中将校企合作办学作为重要内容。具有校企合作年度工作计划,实施有成效。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长远规划,并按年度实施,不断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内涵。主要观测点包括:具有校企合作的规划文本、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年度工作中校企合作进展的主要亮点,如:经验总结、成果实例、完成合作项目。二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探索与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对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产生促进作用。该考核内容要求院系开展校企合作研究,指导实践,提高校企合作的办学水平。主要观测点包括:具有校企合作办学方面的课题研究成果、教师团队或骨干教师有校企合作办学方面的论文。
3. 构建校企合作管理机构
建立由紧密合作企业有关负责人参加的校企合作办学工作组,有校企合作开发团队和相应的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每学期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办学工作组会议,研究校企合作办学发展。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与企业建立沟通与合作平台,落实有关管理机构,为校企合作办学提供组织体制保障,并切实发挥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的作用,解决校企合作办学实际问题。主要观测点包括:有校企合作工作组名单、有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当年校企合作办学工作组工作计划、当年校企合作办学工作组会议记录、纪要及会议材料。[2]
二、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1.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签定实习基地协议,在企业挂牌,每年能安排毕业生顶岗实习人数80%以上,并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实训基地就业。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按规范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并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毕业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方面的骨干作用。主要观测点包括:校企合作双方签定的实习基地协议、实习基地企业牌额照片、当年毕业生顶岗实习安排汇总表与实习计划和实施的原始材料、当年毕业生在校企合作企业就业情况汇总表(原始名单)。二是校企合作企业有一定科技水平或技术档次,诚信经营,能切实保护实习生权益。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选择有一定科技水平和职业教育素质、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主动开拓与科技水平高、职业教育素质好的大型企业、跨国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有一定科技水平是指生产的产品运用技术和设备先进、工艺要求较高、成品精致。一定技术档次是指服务类企业资质或星级较高。诚信经营,不把实习学生作为简单劳动力使用。主要观测点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名录及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授予的各类先进称号、学生实习工作场所的照片、实习企业实习生工作计划或安排及待遇方面的佐证材料。三是每年定期邀请企业参加职业信息活动,举办技术讲座,营造校园校企合作氛围。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坚持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突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切实重视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职业信息是指企业通过学校所的招聘信息。校内就业市场是指学校组织相关企业在校园内开展的企业与学生双向洽谈招聘活动。主要观测点包括:当年有就业信息、在校内举行过就业招聘。
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各主干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设计布局与行业企业共同完成,设备安排、工作流程科学合理、与企业接轨,实训环境体现企业真实情境和教学训练环境的结合和统一。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与企业专业技术、高技能人才共同完成实训基地设计布局,保证实训场地尽可能地与企业真实场景接轨,避免盲目失误。企业各主干专业实训基地是指校内大类专业的综合实训场地和专项实验实训室。主要观测点包括:有实训基地设计布局方案及参与完成人员名单、实地考察基地。二是接受企业先进设备赠送、推介或入股建设实训基地。企业设备占总设备值的80%以上。企业先进设备赠送是指企业无偿支持学校用于实训的设备,推介是指企业将设备配置在学校实训场地,设备仍属企业所有。入股是指企业将设备以股份形式投入到学校实训基地用于实训,企业可以优先获取毕业生,为企业培训职工,利用设备为企业提供加工、服务等形式取得股份回报。主要观测点包括:企业设备清单及价值、捐赠或入股建设协议。
3. 实训基地管理及运行
一是具有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利用实训基地开展社会培训。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发挥实训基地条件,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利用实训基地开展社会培训是指涉及技能操作的培训。每年培训人次是指近三年培训的平均数。主要观测点包括:有当年社会培训的计划(包括项目、地点、时间、学时等)和学员名单及实训基地管理规章制度健全。二是引进企业产品、资金、生产线或生产车间、或者社会服务机构,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成为行业、地方职业技能竞赛或技能鉴定场所。该考核内容是指引进企业产品、资金、生产线或生产车间进行产品生产时,引进社会服务机构(如服务企业、会计事务机构等)开展服务业务时,同时保证学生的实习需要(如生产实习、实务操作等)。主要观测点是考察现场实际情况。
三、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
1. 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规范
一是制定符合技能训练要求的毕业生顶岗实习计划,将实习纳入教学计划的全过程中。建立毕业生实习管理档案和情况反馈及考核制度。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充分重视毕业生实习阶段的教学管理,避免“放羊式”的实习,造成管理缺位。实习管理档案是指学生学籍卡对学生实习管理的记录,或学校专门印制的实习管理手册等管理形式,情况反馈和考核制度是指学校和企业制定的学生实习的表现、工作业绩的评价方面的记录形式。主要观测点包括:有当年毕业生实习计划、有当年毕业生实习情况反馈信息或企业的评价(如学生实习考核、鉴定的情况等)和实习工作总结、毕业生实习报告或实习管理手册(随机抽取)。二是有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带队实习或定期到企业巡查指导实习。二级学院配合学校聘请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二级学院要配合企业确定实习岗位,实习岗位要符合技能发展需要,实习生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培养成效明显。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巡查指导实习是指有计划地到企业去了解指导实习情况,时间长短因需而定。主要观测点包括:当年二级学院安排实习指导教师的名单;定期到企业巡查指导实习的原始材料、企业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名单及实习专题材料、实习企业实习管理及考评等材料
2. 毕业生实习岗位对口并签订协议书
一是学校、企业和学生签定学生实习协议,实习岗位基本专业对口。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企业和学生三方签定学生实习协议,明确三方职责和权利以及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管理要求。实习岗位基本专业对口是指实习工作与所学专业大类一致,且需运用所学主要专业知识。如经历多个实习岗位,则大多数工作与所学专业大类一致。主要观测点包括:二级学院、企业和学生签定的实习协议书,当年学生实习安排汇总表,汇总表应包括学生实习单位、实习岗位或工种、联系电话等。二是实习生劳动保护、安全教育措施到位。企业按规定支付实习生报酬和意外伤害保险费用,并要签订安全协议书。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加强毕业生顶岗实习安全教育,并与实习企业协调,做好毕业生实习劳动保护和安全保障工作。在落实或指导学生实习安排过程中,加强与实习企业协调,协调企业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07号)精神,执行支付实习生报酬和意外伤害保险费用的规定。主要观测点包括:实习企业和学生签订的实习协议是否体现劳动保护、安全保障条款;近一年学生实习安排汇总表,汇总表应包括学生实习单位、实习岗位或工种、联系电话等;学生实习期间的有关待遇(如工作、生活环境、待遇等)。
四、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1. 企业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
一是各专业建立由紧密合作企业有关专家参加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提出专业建设规划。该考核内容要求院系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对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指导作用,保证教学工作的适需性、有效性、针对性。主干专业是指学校确定的长期办好的专业(含办学时间较长并将继续办好的专业、新设置的按规划长期办好的专业以及省市示范专业)。主要观测点包括:各主干专业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各主干专业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责文本;专业建设规划。二是每年定期召开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有企业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参与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专业教学工作。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发挥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保证人才培养的职业性特色。主要观测点包括:当年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计划与总结;当年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记录、纪要及会议材料;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并参与教学;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实训指导书等。三是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专业文化是指主干专业的专业建设理念,专业发展过程、专业特色和职业氛围、与企业联系的状况,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的生产环境、操作流程和规范要求、员工素质培养要求等的营造。主要观测点包括:显性的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因素,如环境、氛围等;隐性的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因素,如制度、典型工作等。
2. 企业兼职教师与教师培养
一是二级学院建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制度,所有专业教师每年定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到企事业单位调研访问。所有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事业单位专业实践达2个月以上,课题明确,并实行考核。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通过建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制度,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企业工作经历等在内的“高等职业教育关键能力”,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主要是指专业教师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按计划分阶段实施,总时间要求两年内达到2月以上。主要观测点包括:二级学院有关于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的制度与实施办法;当年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的计划和名单;当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记录或其它考核资料。二是二级学院建有相对稳定的来自企业等有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等兼职教师库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聘请企业等有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和技术、经营、管理人才任兼职教师的比例达30%。每年定期邀请合作企业技术、经营、管理人员为学生作成才讲座。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形成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互补、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是指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聘请担任专业课教学、实习指导、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教学的教师,必须有聘用手续,在校有效教学工作量大于40学时/年。高技能人才是指高级工及以上人才,技术、经营、管理人才是指企业等工程技术人员、经管管理领导或部门负责人。主要观测点包括:当年兼职教师情况汇总表,其中应包括兼职教师学历、职务、专业技术职称、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技能证书等级和兼课情况;兼职教师聘任资料;企业技术、经营、管理人员为学生作成才讲座的有关资料;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五、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1. 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主干专业和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或“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办“企业冠名班”,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标准和课程。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与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时,应根据人才培养和企业实际需要,与企业共同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企业冠名班”指以合作企业名称命名的班级,也可以是企业确定的专门为本企业品牌连锁企业培养人才的课程项目。主要观测点包括: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学校与企业“订单式”培养方案、“企业冠名班”协议。二是有效利用企业设备、场地,实行校企合作,管理规范。该考核内容鼓励二级学院利用企业资源,推进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有合作协议、在某个班级或专业开展的试点形式。主要观测点包括:实行校企合作企业和班级名单;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企业资助的奖学助学基金办法。
2.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师资队伍
主要是聘请行业、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当年聘请的兼职教师人数占40%。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具有当年聘请兼职教师的计划数,并安排来校实行“阶段性”教学。为二级学院专业教师举办技能讲座。主要观测点包括:具有当年聘请兼职教师的计划和兼职教师名单;安排到学校实行“脱产教学”的教学任务书;培训专业教师。
六、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服务
1. 产学研基地建设和政策
一是建立产学研基地、开发团队和相应的管理机构。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将产学研开发作为体现职业教育水平特色、提升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水平、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基地是指校内外基地或合作企业内的技术研发中心、车间等,开发团队是指学校参与开发教师达3人及以上。主要观测点包括: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开发团队;产学研基地现场实际情况;有具体的产学研项目。二是制定产学研规划和政策措施。企业在学校建立研发基地和新产品、新技术培育孵化基地。企业在学校建立研发基地和新产品、新技术培育孵化基地是指企业在学校利用学校教师技术资源和条件装备资源的优势开展的研发过程。主要观测点包括:产学研规划和政策措施文本;现场实际情况。
2. 技术研发
一是教师在企业帮助下或自主开发具有一定科技水平的实训设备、实训平台或实训软件。教师开发的实训设备和实训平台在教学实训中得到应用,开展产业化经营服务。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开展技术研发将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的实验实训设备的开发作为重要内容,提高技术研发的实用性,使技术研发成为直接为教学服务的手段。一定科技水平的实训设备、实训平台或实训软件是指成果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同类产品水平。主要观测点是技术研发项目和成果。二是教师参加企业技术研发工作或自主开发工作,成果在生产、服务领域得到应用或获得专利。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将教师参加企业技术研发工作或自主开发工作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参加企业技术研发工作是指教师为研发主要人员之一。主要观测点包括:技术研发(或承担)项目和成果、相关的证明材料或专利证书等。
3. 为企业培训服务
为合作企业举办职工文化科技教育、岗位技能培训,专业教师按企业需求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实现教学相长。该考核内容指二级学院与合作企业开展的职工培训工作,合作企业指二级学院与其签定合作办学协议的企业或单位。主要观测点包括:当年为合作企业举办职工培训的培训计划(包括项目、地点、时间、学时等)和学员名单;在紧密合作企业建立培训基地的协议和培训实习材料。
中图分类号:G64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09
0 引言
绩效考核是指考核主体对照工作目标和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核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①高校针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主要分科研和教学两方面,“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科研投入,各中央、地方院校科研项目数量及到账的总经费都有了显著增加,为加强科研过程管理并有效实施科研产出绩效评估,高校逐步实施科研二级管理制度。为此,本课题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建立并完善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总结出目前科研绩效考核三种模式,分析各自利弊,力图在国家“十三五”建设开年之际,为各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 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科研管理实际上是执行政策、指导工作、服务基层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②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科研绩效考核指标主要由科研项目、论文、科研获奖、著作、专利、软件著作权、行业标准等构成(表1)。
根据不同学院特色及学科类别,二级指标可再次细分,形成三级指标。以水产学科为例,SCI论文按其影响因子,可分为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2.5及小于2.5来分别进行奖励;为鼓励提倡老师发表教改论文,可将教改论文奖励适当提高;为鼓励老师申报国家自然(哲社)科学基金,可适当对申报项目进行奖励,而不管申报结果如何;科研成果获奖中,国家级及省部级获奖可按不同获奖等级进行奖励。
三级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每年都在变化。尽管我们的考核指标已经逐步细化,但每年的考核过程中总会出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考核工作者做好详细的记录,并提交给二级学院教代会讨论,然后进一步对考核指标进行修订,形成下一年度新的考核要求和考核模式。
2 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绩效考核模式
2.1 科研绩效总分值法
高校二级学院根据人事部门确定的需要考核的人员名单,按岗位级别和岗位类型,制定学院在岗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目标科研绩效分值,达到目标分值则认为年度科研考核通过,超过目标分值的给予一定奖励。
科研绩效分值依据科研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各二级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规定各类目指标的分值,在这里本文不进行罗列,主要考虑到各高校二级学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目标和责任不一致问题。例如,某学院在“十二五”期间,最大的目标可能是科研获奖实现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那么在国家级奖项申报及获奖这一部分的科研绩效分值就会设置得比较高,以鼓励大家积极申报。科研分值设定的灵活性给了二级学院很大的“权限”,各二级学院可以根据学校给学院设定的整体目标来决定各科研考核指标分值的大小,以作为学院老师科研成果产出的导向。同时,二级学院教师也可以根据学院制定的科研绩效考核要求来设定当年度的科研工作目标并合理安排科研工作任务。
2.2 关键指标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研成果类目越来越多,科研绩效考核指标也不断增加,科研考核工作量逐渐加大。与此同时,学校或二级学院的管理者发现除了层出不穷的科研成果类别外,我们整体的科研实力并未达到预期的高度,于是便有人提出精简科研绩效考核体系,提出关键指标法,即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不再由复杂的科研绩效考核体系算总分值,而只需完成当年度的科研关键指标。如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哲社基金立项,或者发表SCI或国内核心期刊2篇等等,即可认为该名员工达到科研考核要求。这些关键指标也是从科研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提取,额外完成的其他科研指标给予一定奖励。
表1 二级学院科研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成
2.3 团队考核模式
团队考核是以团队为单位,目标工作量是个体工作量的总和,或是由该团队向二级学院提交团队年度科研任务书,完成目标工作量即视为全体成员科研考核通过。随着知识多元化、边缘化趋势的加强和更新周期的缩短,科研团队已经代替个人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主要载体。③科研项目已经很难由个人独自完成,往往需要由一个团队为着共同的目标,分工合作,团体作战,共同完成。如果继续延续以往的个体独立考核的方式,就需要该团队负责人对共同完成或取得的成果进行绩效分配,这无疑又增加了额外的考核工作量,也会带来科研工作量分配不均等问题,于是,有人提出团队考核模式。
团队考核模式的提出是顺应当前科研形式的需求,它的优势也日渐体现。为鼓励二级学院教师实施团队考核,学院也会出台相应政策,如团队只需完成科研总工作量的90%,即可视为全体考核成员通过。对团队成员而言,这种考核模式往往利大于弊,目前科研成果的形成在时间上存在延迟性与不确定性,如论文成果从投稿到正式出版跨越时间往往在几个月到两年不等,年度个人考核中往往出现某些年份成果较多、某些年份成果较少,甚至没有成果,这样对个人考核就不利,会出现某些年份考核不通过的情况。团队考核就将这种不利现象弱化,使出现这种现象的概率就大大降低。团队考核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它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在领头人的带领下,一般情况下,团队考核通过率的概率都是比较高的,这就意味着全体成员考核通过率也会上升,随着团队成员配合越来越默契,团队科研成果日渐积累,大家不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向着整体的目标进发。
3 小结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科研要发展,我们的科研绩效考核办法也要发展。用创新的理念来实现创新的科研管理,要立即调整一切不适应、不适合的考核理念,彻底摒弃不适应、不适合的考核做法,建立科学的科研绩效考核办法。
(1)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科研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本文仅仅罗列了高校科研绩效考核工作的一些常用的类目指标,包括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国家科研日趋变化,科研绩效考核也会变化,根据各高校二级学院学科特色不同,各级指标都会有所不同,因此科研绩效考核指标是一个动态性指标。
(2)差异化考核。针对不同岗位类型的教师及不同的团队和学科特色,应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实行差异化考核。采用量化评估时,不同岗位类型的教师在数量要求上应有所变化,如科研型岗位教师数应相对教学型岗位教师要高。采用定性评估时,应根据团队特色和学科特点对整体进行评价。
(3)考核办法合理性、公平性、科学性。科研绩效考核结果与科研激励政策息息相关,因此科研绩效考核办法的是否合理、公平、科学,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二级学院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学院整体的科研导向。要想制定一套合理的、公平的、科学的科研绩效考核办法,需要发挥教授委员会、教代会等在考核办法及分配制度建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在每年的实践中不断地调整与完善。
(4)注重绩效考核后管理环节。科研绩效考核工作结束后,应与二级学院其他管理环节及学院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衔接起来,绩效考核工作结束后,主要工作还包括:(1)考核结果公示;(2)考核问题汇总;(3)考核办法总结;(4)奖励分配;(5)岗位类型调整等等。
注释
高校是我国教育事业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1]。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且学科种类逐渐丰富。基于此愈加重视对二级学院的管理工作,二级学院是一个管理学校事务的组织,实施行政管理能够完善二级学院的建设和管理制度,而二级学院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高校的管理质量,因此实施行政管理显得非常重要。由于教育的不断进步,使得这种管理难度加大,且工作量繁多,只有制定良好的行政管理措施,才能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其运转和教育提供并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行政管理工作在二级学院中出现的问题
( 一) 行政管理意识不足,管理效率低。如今,大多数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师资水平的重视程度要大大高于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很多校内领导仅仅知道行政管理是二级学院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的工作和管理安排也只是按照相关的基本规定进行的,没有考虑到管理效果和效率,因此管理技术较低。在此基础上,学校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对教师的管理,而忽略了行政管理部门的员工,没有了良好的薪资待遇,其失去了工作的兴趣,从而导致工作效率变低,没有主动管理的意识和观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二级学院的管理,阻碍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
( 二) 行政人员执行力差,制度不健全。由于高校缺乏对行政人员的重视,因此在招录员工时对于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不高,门槛较低,很多行政管理人员没有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且普遍素质不高,较高校教师有着很大差距。这种素质包含了领导力、组织力、团队合作等等。缺乏领导力会使得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无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策略,没有结合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关的工作目标和宗旨,这会导致整个管理工作的混乱和无秩序; 缺乏组织力会使得整个行政管理部门没有被组织成为一个高效运转、执行力高的团体,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一个权责明确的执政队伍和体系。
( 三) 内外管理力度不统一,工作内容复杂。高校是一个综合各类学科的整体,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不仅应考虑到高校内部的事务管理,同时也应意识到对高校外部的事务进行管理[3]。很多高校在此工作方面,对于校外合作等事务的管理不够充分,如校外和其他机构组织的活动、高校联谊等等,且对于高校与政府等相关管理部门的交流不足,相关的标准和规定不全面,限制了高校的发展前景。行政管理工作如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规则执行,会使其失去创新性和灵活性,无法很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究其另外一个原因是行政管理工作内容较多和复杂,增加了管理难度。
( 四) 管理团队缺乏稳定性,管理理念等落后。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多通过调岗的渠道而获得工作,且这种职业对于工作经验不是非常重视,所以在招募人员时,会使得整个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组成焕然一新。第一,不同的领导其组织方式和想法有差异,使得很多制定的规定和执行标准不能真正地被采纳和运用,提高了管理复杂性; 第二,二级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没有经验,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因此无法保障工作水平。高校一直都有自身的管理制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制度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二级学院行管理仍旧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没有结合先进技术,无法适应时代的进步。
三、提高二级学院行政管理水平的对策
( 一) 加强对行政管理的重视,提高工作效率。高校不仅要重视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也要加强对二级行政管理的重视。相关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其能为高校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在考察规定工作内容基础上,监督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对员工的管理力度是保证行政管理高效运行的有力手段,因此应实施全面管理的措施,在行政管理进行之前,制定预期目标和工作计划,帮助员工树立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其对自身职位的认知和熟悉,以为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 二) 完善行政管理制度,树立员工的责任意识。任何一个工作都需要一个健全的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理可依,以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因此在二级学院的行政管理中,应完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的建立不仅应结合高校的特点和具体状况,还需要定位一个科学的行为标准。第一,应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并合理进行任务分配,防止出现分配不公平现象; 第二,依照法律和相关制度进行管理,及时整顿制度,将过时的予以排除,形成管理规范,划分职务负责领域和工作过程等[4]。
( 三) 制定行政管理规划,兼顾内外部事务管理。作为涵盖各种科目的教育场所,高校对于二级管理的要求较高,需要其能够兼顾学校的内部外部事务,防止出现忽略哪一方面的管理。如高校组织外部比赛、会议等各种活动时,行政管理应发挥出其作用,积极与合作伙伴及相关的政府部门紧密交流和沟通[5]。与此同时,在行政管理前应结合学校的制度和环境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划,制定预期目标和宗旨,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按照规范和准则办事,也需要其充分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灵活地应对工作过程的各种变化,这样能够使得行管工作更加简单,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是学院工作的窗口,而行政秘书在办公室建设与学院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管理的不断成熟对行政秘书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在“上传下达”学校的有关精神,“左右联系”学院师生及同事之间的团队合作,“内外沟通”学院内部及学院与其他职能部门之前的公关协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行政秘书要充分了解职责分工中对自己的角色期待,才能脚踏实地服务好教学和科研,服务好教师与学生,从而体现自己的岗位价值。
一、高校行政秘书的自我定位
1、综合性与专一性的统一
二级学院行政秘书的工作头绪多,事物杂,范围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工作范围几乎涉及到二级学院机关工作的各个方面。除了要完成每天各类报刊文件的分发传阅、各个会议的筹备与后勤服务,各种来电来访的接待与处理之外,还需向学院各基层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和优化资源的引导,建立与其他兄弟单位的行政秘书及本单位同事之间的“左右”联系,相互配合。可谓集各种工作角色于一身,成为“多面手”。同时,行政秘书又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如计划生育、财务的管理都带有严格的政策法律性,如果缺乏专门训练或态度马虎,就很容易出纰漏,甚至给学院的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
2、服务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学院无小事,事事皆教育。高校的核心职能是人才培养,而行政秘书主要从事管理工作,一般不直接参与教学科研工作,不能向专业教师那样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行政秘书的每一项工作,决定了其“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即归根到底都是为学院服务。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因而,行政秘书须树立大服务意识。坚持有访必接、有疑必释、有难必帮。做到对上尊重支持,对下热情耐心。同时,常言道:办公室规矩多。行政秘书工作一般都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按规定办事固然没错,但行政秘书不能墨守成规。创新是办公室工作的动力源泉。行政秘书在坚守服务性的同时,要勇于创新,要善于灵活应付,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特点或形势、任务、要求的变化,大胆尝试改革和创新,开创学院办公室工作的新局面。
3、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
秘书工作的服务性决定了行政秘书工作的被动性。首先是工作性质被动。行政秘书工作的变化总是随着上级部门及本单位领导工作的变化而变化,这决定了秘书工作的从属性,即被动性。其次是工作时空被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领导对秘书活动的要求是不同的。秘书必须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解领导之所难,帮领导之所需,不能离开领导和领导工作而单独开展工作。三是工作绩效的被动。秘书活动的本职决定了秘书人员必须甘居幕后,默默无闻地工作。行政秘书的工作虽具有被动性,但其角色职能也赋予了其鲜明的主动性。在具体工作中,行政秘书是上传下达,联系左右,沟通内外的纽带。其作用的发挥需要行政秘书具有主动意识,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主动服务,不应付、不敷衍。
4、公开性与保密性的统一
秘书工作的岗位职责决定了工作内容的公开性。小到上级文件精神的传达,大到办公用品,大宗设备仪器的采购都需做到公开透明。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平树形象。同时,保密性也是办公室工作本身的客观要求,是行政秘书的神圣职责。办公室一个信息的集散地,秘书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要求行政秘书具有强烈的保密意识。如果失去了“秘书”,就变成的“文书”。
二、高校行政秘书能力培养
作为行政秘书,在明确以上角色后,就应着重培养自己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加强自身建设,从而更好的为学院服务。
1、要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及人际沟通能力
由于行政秘书承担着文件的接收与传递,学院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公关、沟通,这就需要其用语言或文字对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陈述,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思想和意图,让对方一听、一看则明,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行政秘书必须语言精练、表达流畅,能够规范书写一般应用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议通知、纪要等。
2、要具备利用现代化工具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早已改变传统的办公方法和手段,整个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办公离不开计算机、传真机、扫描仪、投影仪、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这就要求行政秘书掌握最基本的操作能力,在工作中不断熟练,以增加熟练程度。同时,行政秘书的角色还要求其善于利用现代化设备捕捉多方面的信息,运用已有知识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提高效率和质量。
3、要具备敬锐的洞祭力及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政秘书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管理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人和事,特别是突发事件的降临。因而,行政秘书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保持冷静,平静待人,对问题或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迅速分析,及时拿出可行性解决方案或处理意见,以保证学院管理工作及时有效的进行。待问题解决之后,要认真分析发生的原因,评价结果解决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三、结论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二级学院的管理也日趋成熟。这对于行政秘书来说,即使机遇也是挑战。高校行政秘书只有在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后,才能有效的培养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完善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更好的为学院,为师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