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优秀学生辅导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作为一名在职的高校辅导员,以什么样的标准你去选择学生干部,选择之后要如何去培养和管理,都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的。一所好的大学必备的就是负责人的、敢担当的、优秀的学生干部,只有选拔,培养与管理出胜人一筹的学生干部,辅导员和领导班子们的工作才会处理的更加顺畅。生干部队伍作为广大学生中的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它既是学生的榜样,又是架设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桥梁,如何紧密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支勇于担当重任的学生干部队伍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生工作者在工作中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和着力解决。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浅谈一下我的心得与经验。
一、培养
1.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工作日益呈现出一种综合化的趋势,这就要求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在相关领域进行较为自由的角色转化的能力。优秀的学生干部更应该适应学校脚步与时代的发展。合理使用学生干部,一方面要做到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学生干部的有效指导。虽然孩子们身为学生干部,但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相对缺乏,在使用中应坚持加以培养,随时对他们进行相应指导,并阶段性地帮助他们进行工作总结,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政策水平、思想方法、意志品质及工作能力。要热情关怀他们的成长,并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通报工作情况、沟通信息、研究工作,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要对学生干部实行定期考评,奖优罚劣,让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化为动力,促进学生干部的成长进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以鼓励为主。同时在评价过程中严格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尽量避免主观上的偏见和判断失误。另外,要做好评价意见反馈工作,认真反思,及时改进,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
2.建设一支高素质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对于促进高校院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强化理论实践,提高文明素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加强思想上的正确引导,明确作为青年优秀学生干部骨干的历史责任和努力方向。通过理论学习辅导报告、主题报告会、形势政策宣讲、主题演讲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使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能够自觉地宣传和坚定不移地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运用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保证党的教育思想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
3.当然优秀学生干部的培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学生干部在各个方面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比如学习与工作关系处理不当,责任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创新意识等,如何克服改正这些成为优秀的学生干部就需要辅导员的细心与帮助了。首先就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地监督机制,是确保学生干部正确履行职责、正常开展工作的必要手段。老师、同学对学生干部的品德日常工作、活动管理、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监督,以过程监督为主要形式,对学生干部当选学生工作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监督老师、同学对学生干部的品德日常工作、活动管理、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监督。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干部,必须努力提升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学校应整合和充分利用不同的培训资源,通过综合培训和专项培训、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定期培训和日常培训、课堂理论教育和实际工作讲评等方式的有效组合,构建起优秀学生干部群体。
二、管理
1.优秀学生干部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在学生干部管理中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动机。要调动学生干部的行为积极性,仅有动机这种潜在动力是不够的,要根据高校学生干部的特点和工作动机,高校学生干部管理者可以因人而异地采取相应的激励手段,如:榜样激励、考核表彰激励、培训激励等。学生工作人员就要对这种正确的动机加以引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信任他们,放手让学生干部去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及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服务工作。
2.加强学生干部的自身建设。优秀学生干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开展大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搞好学生干部的自身建设。
学生干部来源于学生群体,他们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学生干部要做好学生工作,首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他们应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有较好的领导能力,要善于正确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方面,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强化认真服务的奉献精神。再者,加强学习,提高个人心理素质,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干部不但要学习走在前列,争取一个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通过各种课内课外活动,使知识得到延伸,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这样才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同和赞许。
3.学生自我管理在优秀学生干部养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主动性,增强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自我管理”是以大学生为主的管理模式,大学生扮演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重身份,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又接受来自自己的管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其次,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独立感,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最后,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如果自我管理,更能积极地去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增强交际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三、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学生干部要具备较高的处事能力和较高的沟通能力。事实证明,作为学生干部更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它是学生干部与外界交流的桥梁,是一个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干部容易胜任各项任务,并能更好的融入团队工作中,取得他人的愉快合作和帮助,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使我们广泛扩展彼此的生活圈和交际圈,在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干部自身素质,提高个人修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扩充知识,为更好的沟通储备能源,才能在和同事沟通时,与其它同学交流中,在与领导交谈时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讲。从而在各种场合自如发挥,在人际交往中营造和谐的发展空间,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优秀学生干部队伍培养管理建设是一个科学的工程,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到加强建设优秀学生干部培养管理的重要性;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干部队伍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不仅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贯彻的途径,而且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从提高学生干部素质入手,注重选拔、抓好培训、积极指导;要从培养学生干部成才入手,创造条件、放手工作、关心爱护。要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青年学生干部的聪明才智,达到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成效。同时,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寻求新途径、新方法,通过实践、总结,使之逐步走上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所以,我们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契机,培养具备相当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学生干部,扎扎实实地管理培养好优秀学生干部这一根本任务,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让优秀学生干部们在接受更好的培育与管理的同时加强自身能力更好的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新时期里,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多重角色定位:政治教员、人生导师、知心朋友。但由于日常需要处理很多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以及管理的学生人数较多,很多辅导员尤其是新生辅导员不能及时掌握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高校采取的主要辅助措施有配备班主任、班导师、辅导员助理等。笔者工作在学生管理系统一线,实践表明在高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担任新生辅导员助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补充作用更加明显,他们能够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设立辅导员助理岗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辅导员助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载体,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让辅导员助理参与到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方针政策等方面,也便于学生理解辅导员工作的内涵,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距离,建立较好的沟通平台。
设置辅导员助理岗位在辅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也是给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和展示能力的舞台,辅导员助理一般由优秀学生党员、高年级学生干部或研究生来担任,他们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和较高的能力来帮助新生更快地了解大学、适应大学,同时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来引导新生,避免走弯路。由于年龄相仿,语言情感相通,思想道德相容,辅导员助理与新生之间更易沟通,更易引起共鸣,他们生活在一起,能及时了解新生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新生信息,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二、坚持选拔原则是开展好学生工作的重要基础
设立辅导员助理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这就要求辅导员助理要有肩负起学生教育、管理、引导、服务重任的责任意识,在选拔时要综合其个人素质、道德品质、学习效果、表达能力、组织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确保其在学生工作中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辅导员助理可以采取公开招聘、个人自荐与辅导员推荐相结合等方式,在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优秀学干中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选拔,选拔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政治素质高,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最好是党员或预备党员,以更好地配合、协调党团组织工作;群众基础好,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威信和影响力;学习成绩优秀,能正确处理自身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起到对新生良好引导和模范带头作用;纪律意识强,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自控能力;能力水平高,善于组织、协调各项工作,有一定管理经验,责任心强,乐于为师生服务。
三、完善培养机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辅导员助理介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参与学生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但同时还有自身的学业,这就需要他们在工作中协调好其担任的工作和自身学习的关系,既要做好助理工作,也要在自己班级中有所作为,在学生工作部门及辅导员的教育培养下,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技能,实现自身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助理培养机制,深化岗前培训,在辅导员助理中推行“全员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的理念,让辅导员助理树立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思路,明确自己的定位,培养全局观念和思想高度;做好岗中培训,对辅导员助理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在日常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定期交流工作思路和经验,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辅导员要定期对助理的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定期交流工作思路和方法,在要求他们完善自身的同时,加强配合、协调,做好学生工作。辅导员助理要协助辅导员向学生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做好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要协助辅导员对班级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专业思想等方面的指导,生活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让新生迅速了解并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坚持深入学生中,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成为辅导员的有效抓手,在潜移默化中落实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路。
四、制定表彰考评体系是稳定学生工作的保证
辅导员助理作为辅导员工作的有效补充,他们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原则,在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辅导员助理不同于普通学生干部,他们付出的努力更多,担负的工作更重,投入的时间更长,取得的效果更好。因此,对于辅导员助理应该给予单独的考核表彰。可以通过开展年终或学期述职考核的方式,建立监督奖励机制,对辅导员助理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对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对表现不好的要及时谈心,了解情况,帮助其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对于表现突出,工作业绩出色的辅导员助理可以给予推荐工作等更大的表彰。
总之,辅导员助理机制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特色工作,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助理队伍是弥补我国高校现今教师辅导员人员不足、队伍不稳定的一项有益措施,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建立、完善、深化学生辅导员助理选拔与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存宏.浅论辅导员助理工作的理念.科教文汇,2010(7).
[2]施孔芳.高校学生辅导员助理工作探讨.现代经济,2008(8).
[3]夏利波.高职院校辅导员助理工作初探.企业技术开发,2009(5).
[4]赵姝.高校辅导员助理岗位发展的现状及意义.中国科技财富,2010(12).
[5]陈颂坚.论析新时期高校选拔学生担任辅导员助理的现实意义[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一、师徒制文化建设的基础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活动,我院已探索出以师徒制为特征的“工程项目引导、能力分段提升”的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为:按照职业能力要求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将建筑专业学生的培养分为三个培养阶段。第一阶段,1~3学期,针对学生专项基础能力,实施“目形式的师徒制”,针对课程中的单个小实训项目,由师傅进行专项技能指导;第二阶段,3~4学期,针对综合实务能力培养,实施“跟岗形式的师徒制”,由师傅带着,在工地现场跟踪真实项目,由工程进度引导,进行师徒制学习;第三阶段,5~6学期,针对顶岗实践能力,实施“顶岗形式的师徒制”,以企业师傅为主导。该模式全程以师徒制进行贯穿,是师徒制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师徒制文化建设的目的和内涵
师徒制的核心是指由经验丰富、技能突出的师傅指导徒弟,强调的是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当代社会发展变化。一方面,随着90新生代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文化基础、综合素质普遍薄弱,另一方面,企业抱怨大学生的职业精神不够。在此背景下,我们思考完善师徒制内涵,进一步摸索和加强师徒文化方面的建设,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目的。
.师徒制文化建设是在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以师徒制的实施过程为载体,在运行中贯穿思想、文化教育,通过一系列制度、活动、具体环节等的文化性设计和实施,体现对学生思想、观念、素质等职业精神的提升,达到高职全面教育目的。
三、师徒制文化建设实践
(一)理念建立,实现价值引导
根据专业特色,提出了“钢筋铁骨、千锤百炼”院训。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徒弟要跟着师傅扎扎实实学本领的寓意。钢筋铁骨是学习目的,千锤百炼是学习过程,学本领,要付出努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树立了德艺双馨、精益求精的教师信条。通过理念的建立和宣传,将师徒制的目和和内涵进行了价值引领,无形中影响着师徒正确的的思想观、价值观。彰显教书育人的教育本质。建设有文化的校园,促进师徒制文化发展。
(二)泰森学徒制实验班,融入企业文化
2014年9月,我院与湖北泰森建设集团联合创办了泰森学徒制实验班,该班不仅是校企合作、订单班培养的有效形式,也是将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行有效传播的途径。实行双师傅主体,双文化教育。
在泰森班教室的布置上,我们将企业理念、企业的发展、企业所获的荣誉成就、企业的制度等张贴出来,学生在校园就产生对企业的认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对企业发展的认同,提高了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并初步形成发奋图强的职业进取思想。
在班主任的安排上,我们实行双辅导员的双主体制,校内一名班主任做辅导员,校外一名泰森集团企业人员做辅导员。校外企业辅导员与学生以电话、QQ、微信等随时保持联系,并定期到校与学生交流辅导。这样,将企业文化带进校园。
在教学与考核上,也实行双主体,聘泰森集团专家为专业学习师傅,每月到校指导学生。学期末,与校内老师、师傅共同对学生徒弟进行实操考核。
(三)师徒层层相传,传承行业传统文化
以我院创业实体天筹造价室为例,实行三级工作室师徒制,第一级:公司负责人作为师傅,带优秀实习生徒弟承担真实建设工程项目。第二级,真实项目的资料,经过教学师傅的整理,形成仿真项目,带在校优秀学生徒弟。第三级,优秀学生徒弟变成师傅,带其它学生徒弟。另外,还创新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师徒制,同样配备教师师傅指导社团活动,优秀学生再作师傅指定其它社团成员。这能传承了建筑行业传统的师徒方式,师徒层层相传,优秀学生转化为师傅带其它学生徒弟,既充分利用资源,还有树立“能者为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民主思想,促进形成各种学习型团队。
(四)精选师傅库,突出育人功能
在师傅的挑选上,不仅要求经验丰富、技能突出,更要求品质优异、品行兼优。
对新入职老师挑选师傅,选师德高尚,能钻研,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教学金鞭、名师等为师傅,通过定期听课指导和思想交流,引导其在教育行业迅速成长。还定期评选优秀师傅和徒弟,设教学风范奖。
对骨干教师,我们配行业专家为师傅,主要聘技能名师及行业内资深专家为师傅,如选高级工程师,上世纪本科土木工程大学生,从业建筑行业几十年,仍能积极主动带领教师徒弟、学生徒弟上工地,将宝贵丰富的技能经验总结传授,其严谨务实,执着钻研的精神非常鼓舞、感染徒弟,使徒弟提高境界。
(五)多渠道、氛围育人
1.拜师见面会:师徒实行双向选择。举行拜师见面会,即召开师徒项目启动仪式,融入师徒承诺环节。师傅对教师操守作出承诺,徒弟对学生操守作出承诺。既宣扬尊师重教、感恩思想,又弘扬现代进取精神。
2.设文化墙:在一楼实训基地设文化墙,将尊师重教的古训、鲁班文化、工地安全标识,企业岗位职责等布置上墙。氛围育人,环境育人。
3.汇编师徒文化手册:从开班仪式,到现场指导、交流、考核、现场图片、师傅感言、徒弟感言、合影等,都收集汇编起来,成为手册,一方面供经验总结,一方面也作为示范案例,进行文化相传。
4.学生活动渗透师徒制:如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都指定了教师师傅指导,学生新年晚会中师傅和徒弟共同表演节目,在相声、小品中渗透师徒活动元素。将师徒文化融入学生活动中,无形倡导师徒文化。
四、师徒制文化品牌建设的创新
(一)企业文化与学校课堂相融合
泰森学徒制实验的建立,一楼实训基地上文化墙的布置,企业师傅定期向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宣读和讲座,企业师傅与徒弟常态化项目指导与学习,双方密切接触,感染企业气息等。将企业文化带到了学校课堂,不仅突出技能培养,也将企业文化从思想上熏陶了学生。
(二)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相融合
1.他们具有很强的记忆力
他们会很快地记住数学的定理、公式和法则,而且长时间不会遗忘。对于他们来说,数学知识一旦学会了,就能被消化,并与头脑中的其他只是融合成一体,成为常识性的东西,不大会忘掉,他们的记忆能力强,一方面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还与他们合理的记忆技巧有关,大部分的数学优秀学生不死记硬背,而是根据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灵活的记忆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并不是教师规定的,而是他们自己体验的。如果对数学优秀学生进行深入调查还会发现,他们个人选的关键点往往是不同的,但对记忆都是有效的。
2.他们对数学有持久的兴趣
数学优秀学生往往迷恋数学游戏;喜欢听有关数学或数学家的故事,喜欢钻研数学难题(特别是技巧性强的几何题),为解数学难题不怕苦,不怕累;他们喜欢阅读比自己年纪高的数学书,想在更大范围里了解数学;喜欢看著名数学家撰写的科普资料,想更深刻的理解数学;在数学学习方面,他们往往比同龄人超前不少;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除了课程规定的内容外,还把求职的触角伸向一切他们的能力所能达到的地方,他们这样做,不是学校规定的,不是教室布置的,也不是为了考试和升学,纯粹是因为她们喜欢数学,对数学问题感兴趣。
3.他们具备“数学化”的思维品质
对于一个数学优秀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很容易用归纳的方法寻找规律。例如,教师讲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并在此基础上推导了凸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他们就会根据问题的推导思想很快将结果推广为“凸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540度”,“凸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720度”等等,直至得到“凸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度”。这样的推理对他们来说,就像生活中的某种技能那样习惯而又擅长。因此教师在对他们讲授“归纳“的方法时,她们很容易理解。
又如,类比的方法也是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对于数学优秀学生,他们会很自然地把类比的思想“移植”到数学学习中,例如,当他们讨论了“直线上的n个点最多可把改制西安分成几个部分?”和“平面上的n条直线最多可把该平面分成几部分?”以后,就会很自然的把结论“类比”到空间去:“空间的n个平面最多可把该空间分割成几个部分?“他们不但把命题进行“类比”,还会把解决该命题的方法“类比”到相应的问题上。
除了这些,数学优秀学生还会比较好的表现出思维的完整性、表达的严谨性等等优点。
4.较轻的信息组织能力
对数学优秀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储存方式一般不是散点状的,而是链状的、网状的或立体结构状的。例如,他们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就会把它于一元一次方程统一起来考虑;当他们学习一次函数时,会把函数图象与x轴的相交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统一起来考虑;当讨论到函数图象的相交、平等、重合时,他们就会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得问题统一起来考虑。于是,解析式与图象、函数与方程、交点与解都成为同一个研究对象的不同侧面,或不同表达方式,而不是不同的对象。数学优秀学生大多会自觉地、不断地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结,使之在“内化”过程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
二、对数学优秀学生的数学教学
在以班集体形式组织教学的学校里,虽然数学优秀学生在规定的课程学习方面没有很大困难,但为了充分发展他们的数学才华,仍然需要教师特殊的指点和关注。
1.在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上给予更大的自由
数学优秀学生通常能很快的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和技能,只需要做较少的习题就可以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因此在技能训练方面要有点灵活性。“大运动量”的机械训练会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厌烦,其后果是摧残了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表现之一是布置大量的作业,或把其他学校的试卷和竞赛题整套整套的布置给自己的学生做,而其中有大量的题目是已经做过的,或者比做的题目还容易。学生哪个对这种做法非常的反感。对学生,特别对优秀的学生,教师要精选习题,减少重复操练,提高题目的难度和综合程度,使每到习题都起到应有的作用。要允许一部分优秀学生自由的选择习题,已经会做的题目可以不做,省下时间学习更重要的知识。
2.在课外给予更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数学优秀学生有很强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容易被新鲜的问题所吸引,课程内的学习内容常常是不够的,她们经常处于求知的“饥渴状”。教师如果不及时地指导,他们的兴趣和经历就有可能转移。因此教师要像关心困难学生那样,特别地关注教学优秀学生。如果在课堂上教师难以顾及他们,那么在课外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求职渠道。
3.在集体中发挥更有益的作用
我们十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经验可以总结成三句话:追根寻源真一点,实验研究多一点,能力要求高一点,简称“三点”教学法,因此我们称自己的教材为“三点”法教材。我们的“三点”法教学完全是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编写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该把课堂教学变成物理竞赛辅导,我们确实通过课堂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学生在高考和物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扎实基础。
一个学生学习物理,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物理定律。因此,怎样搞好物理定律教学,必然是每个物理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进行某一物理定律教学时,我们有意识补充了大量的与这一定律的建立过程有关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溯源”教学。任何一个重要物理定律的建立,都有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探索定律的工作只所以能成功,这个定律最后只所以能够确立起来,其中一定有很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正确的推理思维方式,这些内容毫无疑问是属于物理学科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类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也是我们物理教学的宝贵财富。
在讲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从第谷对行星进行几十年的观测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起,然后是开普勒在拥有这些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计算总结出描写天体运动的经验规律(开普勒三定律),最后才是牛顿用定量的动力学原理对这些规律予以解释,终于发现了对天上、地上的物体具有普遍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
在学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我们还着重向学生介绍在学习库仑定律的过程中,我们纠正了学生由于大多数教科书叙述笼统而形成的错误观念,使学生明白:①库仑当年只用扭秤做了两个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实验,而没有做两个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实验,因为在后一实验中的平衡有可能是不稳定的。库仑是用电摆来完成后一实验的;②无论是扭秤还是电摆,精确度都是很有限,根本无法确定两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更不是与距离的1.98次方或2.02次方成反比。当年的库仑(实际上还有更早的卡文迪许),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普林普顿等人都是用另一种实验方法将指数的精度逐渐提高,直至今天的2±3×10-16,终于使库仑定律成为当今物理学中最精确的定律之一。结合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我们还向学生介绍了“类比”和“演绎验证”的方法。
在学习欧姆定律过程中,学生一开始都以为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困难的,只要用电流表、电压表再加电源和可变电阻器等组成电路即可。可是我告诉他们,在欧姆那个年代,没有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连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定义和单位都没有,欧姆所面临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他到底是怎样得到这个电学中最重要的定律呢?学生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欧姆定律诞生过程的同时,我们还结合欧姆的实践,介绍了用图线探究新规律的方法。
此外,我们还结合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了“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结合气体定律介绍了“分析法”,结合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介绍了“综合法”,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有的同学深有体会地说:物理定律是宝贵的,但研究物理定律的科学方法更宝贵;谁掌握了这些方法,谁就能不断地去探索大自然层出不穷的奥秘。
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对于课堂的教法做了许多探索与尝试,并结合学校当前所通用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整合,总结出了一些较为高效的教学方法以进行推广和应用。
一、美术课堂通用教法分析
我校有40多位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策略,在优秀学生群体培养方面,教师的做法也是各有千秋。总体来讲,大家通常所用的训练形式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
1.分组教学法
在分组教学法里面大致又分成以下三种训练形式:
(1)分层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度进行分组教学,或者是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类型化分组。
(2)分组不分层,组长负责制教学:分组的时候不分程度,选择优秀的学生负责小组,以强带弱,充分发挥生生交流的优势,实现共同进步。
(3)一帮一:优秀的学生负责带动一名基础较弱的同学,起到较好的督促和帮进作用。
2.班班合作法
年级各班教师之间也要自主合作。一种情况是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针对学生进行分块辅导。另一种情况就是根据学生的程度合作,比如张老师擅长辅优,两个班的优秀学生都由张老师来统一安排课程,而李老师擅长补差,那两个班程度弱的学生都由李老师来统一安排。这样,通过阶段性的合作就能共同达到优秀学生培养的目标。
二、个性教学法实践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实施了个性归类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分类的根据
(1)历届学生的相似积累(纵向角度比较):每次接触一批新的学生,总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从前某个学生的影子,得以启发,对于类似的状况我们可以做出较以往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来指导我们进行针对性教学。
(2)同班学生间的相似比较(横向角度比较):一个班里的学生也有相似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对他们进行分类辅导。
2.分类及类型特点
(1)吸收型:聪明好学稳重,只要是优点都会吸收,在专业的学习上积极主动,目标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会为之努力。
(2)苦练型:资质平平,但是努力勤奋,靠量的积累达到质变。
(3)任务型:学习方面不是很主动,只会认真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对于其他的不会太关心。
(4)依靠型:或者是很聪明或者资质一般,但是对学习都处在一个不投入、不稳定或者是不自信的状态,总想寻找捷径,想依靠老师的修改或提醒来完成一张画面,不太关注自己自身的能力培养与完善,行事浮躁。
3.如何进行分类引导
(1)吸收型:对他们提出高于其他学生的练习要求,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推荐较为优秀的作品或者参考资料供他们观摩借鉴,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2)苦练型:为他们提供或推荐更适合他们个体表现的方法,可以从不求甚解入手,到技法的熟练掌握,再回到问题的解析方面,训练的过程会反复进行,直到他们对于物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表现思路为止,并注重对他们自信心的培养。
(3)任务型:一方面通过鼓励和诱导让他们摆脱冷漠的作画状态,逐渐变得主动;另一方面,作业上给他们适当的难度,迫使他们学会思考,学会主动学习,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
(4)依靠型;首先想办法让他们把心沉下来,学会用眼睛去耐心地观察、比较每个物体的细微异同之处,平心静气地作画,对于画面的完整性也会做出不一样的要求,对于他们的作画态度要求更加严格,逐渐培养他们自主自觉自信的表现意识。
在很多时候各种类型也是有穿插的,比如吸收型的学生同时也是苦练型的,而苦练型的学生也具有依靠型的特点,所以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解决的。
类型化教学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大量的个例特征累积,多方位的纵横比较总结,这样才能够让我们更准确地对于学生个例进行判断;才能够在我们的教学目标里面做到一个比较可靠有效的预设,才可以胸有成竹地根据各种类别划定出一个安全的范围,让学生在这片安全范围之内自由驰骋,不管他们出现任何问题,我们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来应对。
我是XX大学XX学院的本科生XXXX。自入学以来,我思想端正、积极向上、刻苦学习、踏实工作,在学习、实践、工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学习方面,我始终坚持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态度,在过去的大学学习时间里,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夯实知识基础,完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良好,并先后获得校一等奖学金、校二等奖学金、校三等奖学金、校优秀学生、院优秀学生等荣誉。与此同时,我也不断加强外语和计算机学习,我在本科期间就已先后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
工作方面,本科期间我先后担任XX大学学生会副主席、XX大学XX校区学生会主席、XX学院06级辅导员助理、06级XX专业1班班长等职务。在工作中,我始终提醒自己“少谈困难,多想办法”,始终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各种工作中去。作为团委助理,我一直在不断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个人素质,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方法,创新工作方式和思路;作为主要学生干部,在我校区学生活动场地、设施等较为落后的情况下,为丰富我校区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我努力结合校区特色开展学科竞赛及学术讲座,积极联系兄弟院校、社会外界共同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先后组织并参与了辩论赛、“和未来有约”欢送毕业生晚会、第二届“专业杯”篮球赛、阳光体育运动、国庆60周年大型演讲、学生干部素质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因表现突出,先后获“优秀团干部”、“校优秀学生干部”“院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并于2009年5月选派参加第二期“百期万名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学习。
2011 年6 月毕业时,因家庭经济原因,我放弃了继续读研和留校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了专业对口的XX集团工作,希望为祖国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毕业至今八年有余,自我感觉是一将才,团队建设中人员流失基本为零,有亲和力,工作上有韧性,能吃苦,能走进身边每一个同事心里,发掘每一个人的闪光点并放大,能给身边的人带去正能量,致使团队朝着一个阳光的方向发展,给每一个人带去希望;另外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工作,发现工作中的漏洞并主动改正,多年的学生工作培养了细致的上传下达的主动意识;接受能力较强,不管领导交给什么任务,都能保质保量完成;学习能力较强,虽然学的是农学专业,但是对数字类的工作和计算机类的工作尤为感兴趣,通过自学可以熟练掌握相关工作工具;组织沟通能力较强,多年的业务员及项目经理工作锻炼使得我能迅速、良好地同他人沟通;应变反应快,对于突况的处理较为恰当,可以将公司损失降到最低;为人正直坦荡,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正气”的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71-01
现今社会,无论是企业的竞争还是国际竞争,其实质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基于我国教育政策及教育现状,高校教育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校教师,教师是否具备培养能适应现今高速发展社会的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是关键。然而,在这个大学生活日趋社会化,大学生性格日趋个性化的时代,高校教师仅靠理论知识和以往的经验积累已法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干部。
然而,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组织建设,校园文化传播和校园活动举办中都扮演着领头羊的身份。因此,培养优秀学生干部不单单是社会的需要,更是高校建设自身的要求。针对“如何培养出优秀学生干部”这个课题,我国教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不胜数,方法也千奇百怪。然而,在如今这个学生性格发生巨大转变的高校小社会,以往的培养方法发挥的威力越来越弱了。因此,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我们的高校大学生,重新建立起一套灵活科学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教师身份转变便是一个培养高校优秀学生干部的好方法。经过两年多的边研究边实践,我们成功地验证了高校教师身份转变对优秀学生干部培养所带来的巨大成功。教师是学生的亲人。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教师是学生的老师。
一、教师身份转变概述及其意义
身份转变是从一种身份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身份状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身份可能从此消失,也可能是暂时的消失,还有可能是兼容两种身份状态。高校教师身份转变的意思是指高校教师在教育或者培养学生时由教师的身份向其他身份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的教师身份不变,但是高校教师的身份处于隐性,转变出来的新的身份处于显性状态,当教育或者培养结束之后,教师身份又重新呈现显性的一面。
(一)高校教师身份转变是部分的转变而不是总体的转变
高校教师身份转变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工作,转变是富有针对性的转变,而不是总体上的转变。在教导学生上,一般来说,教师身份转变是为了让问题学生能够转换位置,引起与问题学生的共鸣并以此起到教育感化的作用,这个身份转变常见于小学和中学。在培养学生干部的层面上,教师身份的转变是一种主动的转变,教师通过转变教师身份培养学生干部,以此培养出学生中的优秀学生干部群体。无论是问题学生引起的被动转变还是优秀学生引起的主动转变,教师身份转变针对的都是部分而不是整体。整体上教师依然是教师,教师需要维护自身权威。
(二)高校教师身份转变是理论上的转变而不是实质上的转变
教师身份转变是通过把本身的教师身份隐匿不谈,重新塑造一个身份进行学生工作。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目标群体来说,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另外一个身份的持有者。而教师身份处于隐形,另一身份处于显性。当这个过程结束之后,教师身份重新处于显性,另一身份消失不见。对于非目标群体来说,教师身份始终没有改变。由此可见,无论是教师身份转变针对的目标群体还是非目标群体,教师身份的转变都只是存在理论上的转变,而非实质上的转变。
(三)高校教师身份转变是暂时性的转变而不是永久性的转变
教师身份的转变是有针对性的,也是有时限性的。高校教师可能因为问题学生转变身份,也可能因为培养学生转变身份,但是不管是因为哪种原因转变身份,高校教师的身份转变都是暂时的,当问题得到解决或者需要通过另外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决,教师身份转变的状态就可能终结。
高校教师转变身份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一种非常巧妙而有效的教育培养方式。这种方式通过身份的转换容易形成共通和共鸣,能够让高校教师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真正做到,立足于学生干部培养需求,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同时,在优秀学生干部培养上,这种培养方式能够让学生干部打成一片,形成一种优质师生关系的良性循环,为培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转变高校教师身份来培养优秀学生干部既是一种新型的培养方式,又是一种传承以往培养经验的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方式顺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满足了90后甚至00后的性格要求,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培养方式。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这个传统教育方法无法培养出全面优秀的学生干部人才的高校,教师能够通过转变身份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当教师身份转变培养体系得到建设和进一步的推广,高校的学生干部培养将会更加高效,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也会更加全面。在这个本质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教师身份转变培训体系将会弥补我国培养体系的不足,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要的更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2.分众式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分众辅导活动中,由于是小众活动,人数比较合适,辅导员可以依次倾听每位同学的发言,这样每位同学都需要梳理自己的一些做法并提炼、总结、发言。这一过程本身就对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方面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善表达、不爱抛头露面的学生,一般的学生活动中,他们没有机会也没有勇气去表达自己,长此以往,善于表现的学生的锻炼机会越来越多,越是需要锻炼的学生却越来越不敢于表达。分众式交流模式则提供了一种较为轻松的行为锻炼方式,对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便于发现个别问题。大学生中有些学生在学业、生活方面的表现不算为人瞩目,但也没有严重的过失和掉队,属于默默无闻的中间段。这部分学生为数不少,但往往得不到辅导员的关注。分众辅导活动让这些平时显示度不高的学生有了可以或者不得不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从被遗忘的角落走进辅导员的眼帘,便于辅导员了解更多的学生,从而发现更多的问题。
二、分众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分众理念在传播学中是为了使传播更加有效,研究的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受众属性的划分是研究重点;将分众理念引入学生管理,是为了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重点。
1.分众理念是一种教育观念。分众理念的运用关键不在形式,而在于教育观念。学生管理活动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一般是年级大会或者一对一的交谈两种方式,因为辅导员分身乏术,一些分组的学生活动一般以学生干部组织为主,辅导员参与的比例不高。将分众理念引入学生管理的重点在于利用或者创造分众的机会,进行小班化的教育引导工作,其在观念上的创新应该远比形式上的创新要来得深远。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学生群体活动,充分利用一些例行的分众机会,如学生团组织生活、班会等,错开各个小组的时段,亲自参与其中,积极引导,将学生活动和教育管理工作巧妙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分众形式应强调交互性。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需要召开年级大会、班会等,由于人数众多,一般以辅导员传达通知、灌输说教为主,分众形式的教育管理活动其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小众化的交流,应着重发挥这一优势,强调活动的交互性。活动时应充分鼓励每位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便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也对一些不善于表现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与单纯的灌输相比,这样的形式内容更丰富,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印象更为深刻,更能激发老师和学生的思考,更便于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状况。
3.实践分析。笔者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学生依次编号,统计一学年中一般教育模式和分众教育模式下师生见面交流的次数,以此来对比分析两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覆盖面。两种教育模式下都会进行的年级大会、团组织生活等活动不列入统计。一般教育模式中以传统的一对一模式进行教育管理,师生交流的机会设定为: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学生干部等,学生管理工作者以此为切入点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分众模式的教育模式下,教育管理者有意识的分组开展小班化的交流,通过分专业师生见面会、女生私话、奖学金公开述职、创业兴趣小组、创新项目成员、班干部培训、党员学习班、有不及格科目学生座谈等,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
经过比较分析,在传统的一对一教育模式中,老师与学生见面交流197次,与老师交流机会超过3次的仅有10人,59.7%(123名)的学生与老师有1~2次交流的机会,有71人与老师没有交流的机会。可见,与老师交流较多的学生集中在两头,即优秀学生和困难学生,中间部分的较大比例的学生处于管理盲区。在分众管理模式下,经过一学年,师生交流达599人次,100%的学生与老师的交流都在2次以上,有效避免了管理盲区;与老师交流2-3次的学生总数160人,占总人数的77.7%,多数学生与老师交流频繁,有效提升了教育管理的覆盖面和针对性。
三、辩证看待分众教育
万事优劣皆相对,分众教育作为新兴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其优势,但也应注意应用过程中的一些方式方法。
1.分众是集中式教育管理的一种方式,不能完全替代一对一的师生交流方式,二者是互补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教育管理者采取的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工作方式。本文之所以对二者进行分别比较和分析,旨在彰显分众模式的优势,从而启发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充分发挥其效能,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开辟各种小众教育机会,推动大众化教育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向个性化的发展。
2.相比较于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分众化模式便于老师发现个别问题,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把握好分寸,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一些不便于公众展开的话题应适时打住,转入一对一的模式进行个别探讨。
3.分众模式在面对学业、心理困难和贫困生时要慎重,比如学业困难学生,在集中辅导时不适宜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这样极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反面作用,如果以鼓励和激励为主,充分肯定学业困难学生在其他方面的长处,肯定他们的学习能力,从改进学习方法和合理支配时间方面给予引导,其教育效果将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确定属性时,心理困难和贫困生不可作为属性划分,这部分应将他们融入在其他属性的小众中,集中辅导时淡化他们的心理困难和贫困生属性,一对一交流时重点关注这两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本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工作理念,高校在朋辈教育理论指导下,本着以学生为本、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管理模式,结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及心理特点,将朋辈教育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诸多新探索。
1 大学生朋辈教育模式意义
1.1 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可接受性:由于朋辈教育群体来源于广大同学中间,他们在年龄、生活经历、生活习惯、成长环境等方面比较接近,相互间容易产生共鸣。通过发挥“榜样效应”,使朋辈教育群体成为其他同学理想信念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习惯养成的帮助者和兴趣特长的挖掘者。特别是刚刚跨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人际关系、环境等诸多方面普遍存在着不适应,对于如何科学规划大学生活、经营大学时光、实现美好理想,普遍存在着模糊认识,迫切需要加以引导和指导。通过朋辈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群体的标杆作用,强化其带动和辐射功能,以形成良好的共振和扩散效应,大一新生从入学就亲身经历朋辈教育,感受高年级优秀学生的榜样力量,这对于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校园氛围:上进心是大学生的求进心理,每个大学生都希望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而优秀大学生是高校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群体,是传承和弘扬优秀校园文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高校通过开展朋辈教育活动,为优秀大学生发挥作用提供更宽广的舞台,可以调动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同学成长成才的责任心。优秀大学生参与和从事朋辈教育活动,既是他们自我总结、自我提高和自我加压的过程,可以使他们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更好地认识自己、丰富和充实自己,优化个人素质,增强个人能力;同时也是他们引领校园风尚、带动其他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认识他人和社会,加深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与学校教育方略的一致性,从而自觉接受教育,并通过自身的内化、整理和输出,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感染、熏陶和影响全体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2 大学生朋辈教育的实施效果
2.1 改变教育模式,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朋辈教育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原来的辅导员说教转变为朋辈教育;由原来的被动式教育转变为自我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人心,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并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2.2 实现助人自助,起到自我提升的作用:大学生朋辈教育活动的过程,是他们自我总结、自我加压的过程,也是他们丰富和充实自己、优化个人素质、增强个人能力、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大学生朋辈教育是一个快乐过程,在快乐中,大学生会认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身边的领导同事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
2.3 成为教育主体,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朋辈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朋辈导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能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常见的思想问题,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也能使学生中的思想问题及时被辅导员和院系所掌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朋辈教育模式的思考
3.1 朋辈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时代的大学生由于面临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时代特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他们所面临的困惑和需求不同,要提高朋辈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合理安排朋辈教育,通过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服务来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献身科学、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
一、“小先生教学法”的实施意义
1、积极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居于绝对的中心地位,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学生则成为被迫运转的机械记忆的机器。“小先生教学法”让学生成为主角,把学生推向讲台,让小先生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阐述问题,实质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了“学为主体”的教育、教学原则。
在“小先生”教学中,还常常发现老师事先想不到的问题,真正做到了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更好了。
2、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小先生教学法就是在师生都比较疑惑的情况下展开的,但通过具体操作,学生尝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甜头,还锻炼了收集资料、分析总结、当众表达等多项能力。摆脱了多年来对老师形成的依赖感,和等待老师“喂食”的惰性,树立起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用成功换来的自信,也使老师重新审视了学生的能力。
3、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小先生教学法通过一段时间推行后,学生明显敢于发言,敢于从自身的实际来要求老师,课堂的民主气氛也越来越浓厚。有时觉得老师的建议不对他们的胃口,都敢于据理力争。学生这样做,实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提高了课堂的针对性。在“当家做主人”的感觉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 “小先生教学法”的开展方式
1、开展以点带面的小组合作学习,“小先生”的培训是关键。我给“小先生”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完成知识点的讲解之后,“小先生”负责对本小组成员的补充辅导,解答同学提出的疑问。在课外,负责对学习程度较差的同学进行强化辅导,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选拔优秀学生替代老师授课。一般来说,每个学期我都会选择二、三次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的课让程度好的学生担任“小先生”来主讲。“小先生”在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下备课并授课,老师做幕后策划,负责总结和补充。
根据我的经验,每个班级中都会有少数几名信息技术学科上的佼佼者。他们中有些很早就接触计算机,有相当扎实的基本功;有的对信息技术课有特别浓厚的学习兴趣,肯动脑、爱钻研,学习成绩突出,他们正是“小先生”的最佳人选。
2、开展以点带面的小组合作学习,科学的分组是保障。主要考虑几个原则:(1)学生知识水平的相对平衡的原则。采用固定式分组,实行交叉合作,组内异质,组际同质,每个小组均有优秀与相对落后学生。如此分组,便于小组内学生相互学习,优秀生帮助后进生,共同提高;便于真正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便于开展小组与小组的并列式团体学习竞赛。(2)组员之间的合作相对和诣的原则。性格特点、合作意识等不同情况进行考虑,同组同学相处应比较好,组员这间排斥的可能性较少。(3)男女学生相对平衡的原则。这主要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考虑。多向的人际交往是差异较大的个性相互渗透;个性互补,使性格更为豁达开朗,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意志也更为坚强。
3、开展以点带面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进行有效调控。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发起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小先生”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首先教师依据课的要求,在必要时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活动的要求,由“小先生”组织组员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小组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为使小组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时,教师更多的应是一个指导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
三、推行“小先生教学法”后一些感想
1、有效缓解了教学中教师辅导不及时的问题。有些学生不喜欢《信息技术》课是因为有问题没法得到解决,得不到老师的及时辅导,有些学生由于座位编排的问题(有可能出现后进生和后进生坐在一起)没人好问,问题越多,学习难度越大,学习兴趣越少。实行以点带面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组长很好起“小先生”的作用,及时解决一些问题;况且由于学生之间的年龄接近,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也相似,而这些问题如果交给学生自己去解答,往往能起到一些意外的收效。
2、实现了优势互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小先生”本身就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的优秀学生,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其组员。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说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想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认真读书、认真倾听、乐于思考、敢于提问等等,形成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为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