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期末课程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6:02: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期末课程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期末课程总结

篇(1)

本文以高校本科课程的考核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和试点研究等方法,以本科生的需求为导向,探寻优化课程考核方式的途径。

一、数据调查和统计分析

为了解本科生对现状课程考核方式的评价和相关意愿,采取对本科生进行调查的方式,结合应用实际调查RP(Revealed Preference)和意向调查SP(Stated Preference)的方法[1],对吉林大学交通规划与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四个专业,每个专业各抽取4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本科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各占25%。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各项结果。

1. 对目前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

关于被调查学生对目前课程采取的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44.23%的学生对目前的考核方式比较满意,只有11.54%的学生表示很满意,而19.23%的学生对目前的考核方式表示不满意。说明目前本科生的考核方式还有很大程度的提升空间。

2. 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占比情况

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结果显示,86.54%的大学生目前所选课程的考核方式中,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70%:30%。此结果表明:成绩核算以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这也是国内各高校本科教学普遍采取的策略。一些高校还对必修课、选修课的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占比作出统一规定,例如必修课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例为80%:20%,选修课为70%:30%。而国外高校的本科生成绩构成基本上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或者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设置,某些课程的平时成绩比例甚至高于期末成绩。这种做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期末考试临近突击复习的情况发生,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全程知识均衡和扎实地掌握。

3. 考核方式构成比例

调查结果表明,出勤情况、课后作业、期末考试及课堂测验为本科课程考核的主要构成形式,只有极少数课程会采取期中考试、上课发言和课堂分组讨论等考核方式。出勤情况占比较高的原因主要为,目前高校课程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绝大多数课程均将出勤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获取来源,这种以出勤情况考核平时学习状态的方式值得商榷。除此之外,很多选修课程不组织统一的期末考试,而以出勤情况、课后作业、课堂测验等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主要参考项目,因此出勤情况在学生所选课程的最终成绩中占很大比例。作为比较新兴的考核方式,课堂分组讨论和作报告的成绩构成比例高于期中考试和上课发言,这充分体现了现今本科教育考核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与其他考核方式相比,课堂分组讨论和作报告这两种考核方式更具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能力。

4. 期望的期末考试和平时测验占比情况

通过采取意向问卷调查方法,课题组也获取了大学生对课程总体考核方式的期望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被调查学生希望其所选课程的考核方式包含平时测验,其中有42.31%的学生希望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测验+期末考试,32.96%的学生希望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只有平时测验,只有15.38%的学生希望考核成绩仅根据期末考试评判。此结果表明学生有注重平时学习弱化期末考试的倾向。而仅采取期末考试进行最终成绩考核的做法得不到大多数学生的支持,亟待改进。

统计学生期望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占比情况显示,近一半(48.89%)的大学生认为其所选课程考核方式的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例为各占50%左右比较好,28.89%的大学生认为其所选课程考核方式的期末成绩占70%左右、平时成绩占30%左右比较好。与实际平时成绩占比情况相比,平时成绩占比的期望值(50%)远高于实际值(30%),说明如果要满足学生的期望需求,平时测验成绩的占比有待提高。

5. 期望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

被调查者期望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构成结果显示,学生期望的占比较高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为课后作业(55.56%)、课堂测试(26.67%)和出勤情况(8.89%)。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都选择课后作业作为统计平时成绩的方式,其比例约为课堂测试的两倍,说明学生可能认为根据课堂所学直接进行测试不能完全体现其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情况,希望通过在课后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复习等形式,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课堂所学知识,最后再通过提交作业的方式获取考核分数。

6. 期望的平时测验次数及考试形成

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所选课程的平时测验次数为3次比较合理,只有2.22%的学生认为应仅进行1次平时测验。

有46.15%的学生希望期中、期末考试均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28.85%的被调查者认为需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确定该课程的考核形式,只有5.77%的学生选择期中、期末考试均为闭卷形式。可见,学生更喜欢灵活的开卷考试,因为与闭卷形式相比,开卷考试更能检验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掌握的灵活性及其主观发挥的能力。而闭卷考试虽然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记程度,但学生在准备考试前难免要进行强行记忆,不利于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现行考核方式分析

综合以上各项关于高校本科课程考核方式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总结出目前高校本科考核的几个主要特点:考核形式多样,以出勤情况、课后作业、期末考试及课堂测验为主;以出勤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统计依据;以期末成绩作为核定分数的主要依据,平时成绩占比偏低;学校统一规定期末和平时成绩占比,不利于考核形式与课程性质及课程内容的合理匹配。

学生对考核方式的期望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增加平时成绩在最终考核分值中的占比,全部根据平时测验评定成绩或采取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对于平时测验的考核方式,期望以课后作业和课堂测试考核为主;增加开卷考试比例,或根据课程内容设定开闭卷形式;采取多次平时测验的形式。

可见,目前高校本科生课程考核环节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期末考试和平时测验的占比、平时测验的考核形式和考核次数、考试的开闭卷形式几个方面。考核方式不仅需要体现学生的学习结果、过程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团队精神与责任感。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以单次考核、单一形式考核为主的考核模式,使得考试成绩存在极大的偶然性,不利于全面真实的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2],不能准确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使考试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是学习结果。

三、考核模式优化方法

综合考虑本次调查统计所得结论以及国内外一些高校的先进做法,总结出优化高校本科课程考核的主要办法如下。

1. 多次多方式全进程考核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加大平时成绩占比,采取全进程考核形式,并提高综合能力考核比重。多次多方式全进程考核,即把考核从一次性期末考核分成多次多种方式结合的考核并设置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具体来说,即将百分制的期末终考分成若干次考试,每次考试设置相应的分值,然后分别将各次考试设置于整个课程的进度中。根据本文的调查统计结果,得出平时考试的次数为3次最为合理,因此,可将百分制的期末终考分成4次不同方式的考核,分别设置于课程进度的1/4、1/2、3/4和期末,考核难度逐级升高。

将以期末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分布到全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同时也分散了期末考试的压力[3]。此外,平时成绩还可以涵盖课堂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等指标,从而更全面考察出勤和课堂学习效果。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学术报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针对不同学科、课程的差别化考核方式

统计本次调查所得的不同专业本科生的数据可知,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的学生更趋向于进行实践考核,而理论性相对较强的专业(如工商管理)的学生则倾向于偏重理论性的考核形式。可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的特点,我们应该科学选择差别化的、适应本专业和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例如,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城市公交网络规划课程在内容上侧重于应用规划技术和方法进行实际的公交线网规划和设计,在考核模式方面,该课程应采用课堂分组讨论、课堂测验、期末综合考核等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并且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两周的针对性课程设计,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数据调研、课外资料查询、公交线路设计和线网评价,综合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实际运用能力。

3. 增加开卷考核比重

篇(2)

课程评估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北京大学一贯重视课程评估工作,并且根据教学改革和建设的需要进行课程评估体系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课程评估经过了探索阶段、形成阶段、多样化阶段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规模上经历了小规模试点到大规模、专题抽样,再到全体参加课程评估的过程;内容上从最初的纸质问卷、手工统计,填涂答题卡、机器统计到网络评估;评估指标体系上从照搬国外评价指标体系,逐渐中国化,修正原有指标体系,到最终精简指标,不断形成适合学校情况指标体系的中国化、校本化的过程;实施上经历了由学校规定到院系、教师、学生参与的互动过程。

2016年,北京大学启动了新一轮本科教育改革,制定并实施《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及《北京大学2016年本科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点(试行)》,明确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激励体系,结合新建本科教学综合性评估系统,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为更好开展教学改革和建设,学校设计的“第三版课程评估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根据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意见进一步调整改进。

课程评估面临的问题及根本原因

课程评估虽然广泛用于学校教学中,但对于课程评估特别是学生课程评估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止。对课程评估结果的质疑主要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的质疑为:一是对评价主体的质疑。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缺乏对课程评价的能力,只有教师对课程教授哪些知识、如何去教,有客观认识。二是对评价标准的质疑。有些教师认为课程评估指标相对单一,不能够反映课程的特点。三是对评价客观性的质疑。有些教师认为由于自己对学生要求严格,或者学生对教师有意见而报复性地评价低分。四是对评价应用的质疑。教师认为在职称评定、教学奖励等方面应用课程评估结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的质疑为:一是评估指标设置不合理,有些学生指出部分指标可能对某些课程并不适用;二是评估结果不公开透明,评估结果目前主要作为管理工具,学生并没有有效途径获得课程评估信息;三是学期末评估设置造成课程改进对评估的学生没有用处;四是对评估率的要求造成学生对评估的应付态度。

为了系统了解课程评估的问题,学校进行了课程评估数据的大量分析,总体来看课程评估结果能够相对客观地展示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同时发现存在以下几点规律:一是同一课程多次评价具有相对一致性;二是评分低的课程和教师具有相对一致性;三是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的一致性;四是课程评估中前后各10%的课程具有明显优劣特征。因此,课程评估仍然备受质疑的重要原因是在于评估设置的根本点,目前的课程评估主要作为教学管理的手段,而非教师教学发展和改进的方式。在管理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课程评估更加重视统一性而不注重课程的个性;注重结果的比较性而非课程本身的发展性;注重运用的客观性而不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以教学发展为核心的课程评估系统设计思路

为进一步改进学校的课程评估,通过对国内外多所一流高校的调研和分析,目前课程评估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过程性、发展性、个性化等显著趋势。

1.多种评价方式相互协调,加强过程性评价

教学评估是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一个全过程的检测和反馈的机制,从学期初的需求到学期中的反馈,再到学期末的总体评价,课程质量监控应该作用于整个教育过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学校改变目前期末评估的模式,采用日常反馈、教学调查、期末评价有机结合的方式。以往的课程评估以期末评价为主,课程评估结果重心为总结性评价,缺乏对教学过程的关注,难以形成评价改进的闭环效应,加强过程性评价,能够促进教师在过程中进行改进。

2.多元评价主体相互补充,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以往课程评估系统主要针对学生课程评估设计,新的课程评估系统设计需要整合目前的多种教学评价方式,形成学生评价、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同行互评、教师自评的综合评价体系;各种课程质量监控结果统合到课程质量监控系统中,采用公布和半公布的办法对任课教师进行反馈,以学生评教为主,老教授专家组听课调查为辅,其他内容作为有益的补充。对不同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评价。

3.分级权限设置,给予院系和教师更大自

课程评估重要的核心之一是课程评估指标的设置,现有的评估问卷设置权限主要集中在学校,新的课程评估系统将问卷编制权限分发到院系和教师,根据院系和教师的需要进行分级问卷设计。期末评价问卷采用学校和院系两级权限设置,学校和院系可以根据权限分别设置相应问卷的问题。教学调查给予院系和教师全部权限,根据院系和课程特点开展调查,指标设计能够更加适应院系和课程特点。

4.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和反馈,促进教学改进

原有课程评估结果主要用于院系和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师个人教学改进和提高的针对性不足。新课程评估系统要紧密结合教师教学l展工作,强化评估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使评估结果更公开、更透明,使评估结果成为学生选课的参考。同时,课程评估结果与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紧密结合,对新教师和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帮助。

篇(3)

   

    1.1研究对象重庆医科大学已进入临床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的临 床医学本科学生。以自然班为对象随机设立实验组与 对照组,实验组179人,对照组169人。

1.2研究方法在两组学生的儿科学教学中实施不同的评价方 式,在授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数、使用教 材等方面完全一致。实验组采用“形成性评价为导向 的综合评价”方法,对照组采用以期末考试为主的总结 性评价方法。将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比较,并对 两种评价方式的相关性、差异性进行统计分析。在课159程结束后,采用自制问卷对实验组学生的学习状态进 行调查并运用SPSS 20.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3评价方案本研究在充分征求授课教研室教师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评价方案(见表1)。实验组的评价内容由课堂纪 律、床旁示教讨论、学习记录档案袋(网络辅助)、期中 测验、期末考试5部分组成。其中,课堂纪律、床旁示 教讨论环节由评价者借助日常教学日志的客观记录完 成评价;学习记录档案袋(网络辅助)、期中测验、期末 考试环节设置了一致的评价标准,评价者依据标准即 可给予学生评价。学习记录档案袋的评价在重庆医科 大学网络教学平台的辅助下进行,学习记录档案袋中 以案例分析、网络学习、师生互动讨论为基础,包含课 后作业、学习与教学互动情况,为评价结果提供客观可 信的依据。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总结性评价方 式,结果由考试成绩数值构成。为了比较两组学生的 客观学习效果,对照组也参与了期中理论测验,但测验 结果不计入综合性评价。为避免因评价者主观因素导致评价客观性、公平 性降低,评价内容尽可能采取能够量化的方式,并辅以 过程记录为客观依据。同时,为了保证大样本评价的 可操作性,儿科专业研究生担任课程教学助教,由儿科 学课程组组织和培训参与教学工作。评价者由课程教 师和助教共同构成,共计32名。评价者承诺严格按照 指标客观、公正给予评价。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专业助教负责记录教学日志及学生课堂纪律、课堂表 现,日志内容作为教学组教师评价的客观依据之一,补 充和完善教师评价。

2学习效果分析

    课程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衡量教 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因此,以两组学生的儿 科学期中、期末课程考试成绩比较作为两组学生学习 效果差异的评价指标。两组儿科学课程期中、期末考 试采取同一时间、同一试卷考试,内容、题量、难度一 致。两次的试卷命题均包括单选题、填空题、判断题、 问答题、病例分析题五大题型,主要从基本知识点、初 步临床思维、综合分析问题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 进行考核。根据表2数据显示,实验组学生期中测验、期末考 试以及总评成绩的数据分布离散程度小,较对照组更 为集中和稳定。两组学生期中测验的客观成绩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 = 0. 898>0. 05);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 成绩、总评成绩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P<0. 01)。同时,实验组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 掌握较期中测验时显得更为牢固(期中65. 0±9. 6,期 末7 6. 8±8. 8 ),整体水平有提升;对照组的提升效果 明显低于实验组(期中64. 7 士 10. 5,期末72. 8 士11.2)。

在考试成绩分布上(见表3)70 — 90分段中,实验 组149人(占实验组总数的83. 24%),对照组110人 (占对照组总数的65. 09%)不及格人数中,实验组2 人(占实验组总数的1. 12%),对照组为22人(对照组 总数的13. 01%)。根据学习记录档案袋以及课程教 学日志显示,实验组不及格的两名学生除了期末理论 考试成绩外,其余项目的评价结果均为“差”,评价的客 观结果均在60分以下。

对两组学生共同使用的期中、期末理论试卷进行 信度分析,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 Alpha)分别为 0.6654和0.8476,试卷信度可靠。从表2的数据结果 来看,实验组学生体现出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水平 优于对照组,总体学习效果优于对照组。

2.2 实验组综合评价方式与学习效果的相关性分析教学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

   为了检验评价方式的 合理性和有效性,学生整体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的优良 成为了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本研究将实验组综合 评价结果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检验“形成 性评价为导向的综合评价模式”在儿科学课程教学中 是否合理、有效。分析数据见表4。根据统计学对相关系数的界定,1为正相关,一1 为负相关,0为不相关,当相关系数大于0. 8时,可以 认为两个变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从表4的数据分 析来看,实验组综合性评价的总评成绩均与期中、期末 成绩呈显著正相关,与期末成绩的相关程度明显高于 期中成绩。可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方式 长期、稳定实施,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3实验组学习状态与感受调查

    儿科学课程教学结束后,就实验组学习状态与感 受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学习压力、学习负担的学习状 态与提高学习兴趣、临床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 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个人感受”个方面。发 放调查问卷179份,回收问卷174份,有效问卷174 份,有效回收率为97.21%。回收的问卷用Excel建立 数据库,并运用SPSS 20. 0软件进行信度系数检验,得 出问卷信度为0.816,大于0. 8,可以推断此问卷的内 部一致性较高,可信度较好。详细数据见表5。

根据数据显示,实验组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 通过儿科学课程的学习,建立了初步的临床思维,提高 了自身的逻辑思维、沟通交流、团队协作、主动学习等 四方面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并未感受到太大的学习压 力和学习负担。

4结论及思考

    4.1长期、稳定的以形成性评价为导向的综合评 价模式能有效提高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实验组的评价方案涵盖了整个儿科学的教学过 程。根据表4、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课程教 学结束时,综合性评价对实验组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明显高于期中时的影响。并且,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 的学习效果更好,两者有明显的效果差异。从表2、3、 5的数据对比分析结果来看,实验组学生在以形成性 评价为导向的综合评价模式引导下,以往学习中存在 的功利主义思想得到扭转。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更多地着眼于对基本知识的吸收、掌握,对自身思维方 式、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调查结果显示,在综合评 价模式的引导下,实验组学生能够更积极、愉快地投入 到儿科学学习中,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兴趣。

4.2 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学习记录档案袋,有助 于师生互动反馈,显著提升教学效果网络平台的运用,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空间 不足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巩固及深入了解儿科学知 识、训练儿科临床思维,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了更 广阔的平台。网络平台能将学生每次的访问内容、案例 分析、学习互动以及教师评价的情况如实记录,形成观、动态的学习记录档案袋。教与学双方都能从网络平 台中导出学生个人学习状态及对应的评价信息,并能够 借助这些信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指导或 修正后续阶段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篇(4)

2.软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1.学校寻求发展战略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向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围绕实际岗位应用能力要求而确定的。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根本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则是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保障。以铜仁学院为例,其是2006年教育部批准新办的地方本科院校,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改提高阶段。在铜仁学院深化改革的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实施以推进“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实现“转型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把提升人才质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来抓。

2.2.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的要求

软件工程专业是培养适应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当前,大多高校软件类学生实践能力和企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理论知识的讲解较多,很多实际操作实践课程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这就导致了对软件类专业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忽略。这些问题已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于软件人才培养中将项目实训纳入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软件工程理论学习与软件项目实训实践相结合,把软件项目实训引入到教学中,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断接受企业化项目开发的实践和锻炼。目前,虽然高校改革已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就软件工程课程来讲,尽管软件类专业的教学大纲都增设了软件实训课程,但是在师资、硬件和课时等方面没有配套,软件项目实训教学体系还处于较低层面,没有明确的实训目标、规范的实训大纲以及科学的实训体系,故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改革措施

3.1.总体规范、项目推进的课堂教学

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总体来讲是采用项目推进模式,基于此,论文提出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引入项目管理模式。根据近几年来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制定6个项目分别实施,具体介绍如下:

3.1.1.教学内容改革及学时分配方案

3.1.2.教学形式的具体体现

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打破定制唯一教材的做法,选择多本教材进行授课。通过对多部教材各专业知识点的有效融合,把知识点统筹为相应的专题项目,初步按照软件——软件工程——软件开发的前导知识——软件开发(可行性分析、需求工程、设计工程、测试工程、软件开发管理工程)思路进行教学。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系统开发。

3.2.两段两维的考核评价方式

3.2.1.考试成绩认定办法

整个教学评价中注重两点:一是注重两段两维的管理形式,两段是指平时学习阶段与期末总结阶段,两维是指平时阶段性的总结与考评;二是注重期末综合实践评价。具体的做法:打破传统以期末成绩定成效的模式,注重过程管理,明确阶段性总结,分阶段进行验收,平时加强课堂练习的检查力度,确保课程达到效果;阶段性成果评价分值记入本人成绩核算,最后进行综合评估项目,得出本人成绩。总评成绩组成: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大作业完成情况+期末理论评价情况。具体来讲,考核体系从平时综合及期末综合两个方面来进行。平时综合的组成:考勤+课堂表现+小组阶段性成果评审+练习作业;期末综合的组成:大作业以及综合答辩。

3.2.2.期末综合考核内容及达标标准学期结束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篇(5)

根据《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小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考查科目为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初中阶段考试科目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考查科目为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二、关于考试(考查)时间及内容

中小学期末书面考试(检测)由学校自主组织实施,可以安排在每学期放假前一周内进行。初中期中测查各校可以根据教学进度自主组织实施。

各学科分项考查,应在书面考试前完成,侧重考查书面考试(考查)不易体现的内容要求,如语文的朗读、背诵、课外阅读积累、综合性学习,数学的算法算理、估算、生活应用、综合实践性学习,英语的听力、口语交流,科学的观察、实验探究等等。学生素养分项考查由任课教师随堂安排,教师教学情况由单位组成考查小组统一组织抽测考查,不得放任自流。

建议将小学科学、初中理、化、生的观察、试验操作考查纳入期末分项考查内容。学生观察、实验素养考查由任课教师随堂进行。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小学的音乐、美术、体育(体育与健康)期末质量考查,应全面关注学科基本常识、基本技能、学习兴趣、方法习惯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得套用书面考试方式将期末评价简单化。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列入期末课程实施质量评价范围,应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鲁教基字〔2002〕23号)、《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有关要求,通过活动过程资料、作业成果、成长记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态度情感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并注意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关于命题及质量分析

期末书面考试(检测)由学校自主命题并组织实施,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全面考察各科课程实施目标、要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引导教师平时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各校要及时进行命题质量分析,及时写出命题质量分析报告,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

区教研室将加强考试命题的研究,负责对学校命题的指导、审查、监督和管理。

四、建立区级常规质量监控制度

篇(6)

二、评价目的

1. 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以及不足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得到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动静态相结合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并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与心理情感的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适时改进教学方法方式,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具灵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评价形式

1. 以过程评价方式评价:在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过程中,多进行巡视观看,与学生进行耐心地交流,认真倾听学生对他们作品的解说,了解过程和意图,并肯定他们在创作上的大胆尝试和创新立意。

2. 以评语的方式评价: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以口头书面相结合的评语方式进行评价。课堂上的口头评价与在学生习作写上相应的评语相结合。

3. 以综合等级的方式评价:可以是优、良、中、合格等级,也可以是A、B、C、D分级评价。

4. 以自评、互评的方式评价:学生每次作品完成后,将所有的习作分级举行相应的作品展。让学生欣赏、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把他们对作品的评价用文字表述出来。

5. 月检测和学期末检测评价。月检测评价:60%(依据以上的“评价内容”),期末检测:40%(A、B、C、D分级评价)。每月一次“综合评价表”,由学生、兴趣小组、教研组、学校共同评价。

6. 根据各年级各班学生学习、进度情况及学期教学计划,将期末考查内容定为绘画、手工制作评述二项,并结合学生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四、评价内容

1. 观察学生在平时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如平时课前准备充分,能否愉快地享受创作过程、作业完成的情况、活动参与情况、学生个性的发展等)情况,从学生的课堂纪律、学习兴趣、学习规律、交流合作、创作思维、作品质量等方面的表现情况,给予课堂总结性评价,以优、良、中、合格等级评定,并登记存档。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完成情况,注重课堂中作业展示和评价这一教学环节,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收集班级优秀的作品和不足的作品,以点和面相结合,作业完成的情况和质量,作业较好地指出不足之处,作业差的提出修改意见。

3. 不论作品完整与否、优与差,学生自己都要主动表达见解意图,积极探究、分析作品的形式、特点、设作方法、完成过程。

4. 能否与同学合作、主人翁精神、集体主义意识、互相帮助,创作兴趣高、作品有感染力。

5. 每学年举办二次校级美术书法比赛展览,并结合平时课堂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积极参加比赛的同学奖励。

6. 学期期末总结性评价。期末以等级制的评定方式给予总结性评价(鼓励为主),平时课堂表现占百分之六十,期末作品占百分之三十,美术特长占百分之十。

五、评价建议

1. 美术评价要依据课程标准,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2. 在过程评价方式评价、评语的方式评价、综合等级方式评价等方面,教师可以以学生平时的作业为主,采用问卷、综合造型能力测试、班级校际美术展览等的方式进行。

篇(7)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 theories and enterprise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practices,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s of the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have been in constantly update and perfect, for our marketing major nature and purpose of the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ourse,the thesis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teaching,for the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marketing major made som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it would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to some extent, and it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in broadening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way of thinking

Key WordS:model of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客户关系管理》是我院经管学院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特点在于基础知识涉及领域广泛,文理交融,具体内容跨度较大,需要理论与实践的适度结合进行教学。课程的重点是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为目标,课程的立足点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客户价值管理,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内容与需求对路。

《客户管理管理》教学目的是为了是学生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以客户关系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实际应用为目标,重点讲述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本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尝试了MOOC模式,让学生在体验新的教学模式下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1.《客户管理管理》网络教学模式探索

本次教学改革选择了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1、2班作为改革试点班级,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课程考核四个方面尝试了一些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1.1教学内容的设计

本次教学以3节课为一个单元完成一个专题学习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以客户的识别这一章为例:

步骤一:教师先拟定一个专题,并分配学习任务,说明完成专题学习的具体要求(35分钟)。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2)完成教师指定的知识点的复习;(3)观看由教师选定的网络课程视频;(4)每个学生根据学习成果完成课堂提问。

步骤二:对课堂提问的回答要求:

详细阐述,而非简单的知识点罗列。

字数:不少于300字

步骤三:教师及学生总结(15分钟)

教师总结上一次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本次专题学习中的难点与重点学习情况,学生个体表现情况,学生总结本次学习中的个人体会,尤其是学到了什么。

1.2教学方法的设计

在教学方法方面,本课程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翻转教学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大数据时代大学教育要求。

教学方法设计应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目标,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角度分析:学生本能地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学生在面对陌生现象时尽力探究其根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问题为载体,积极创设出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构建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竞争性答辩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

1.3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1)自主学习,探索任务为导向的“目标教学法”。本次教学中,完成6个专题学习,涵盖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史、客户识别、客户区分、客户个性化、客户互动等方面。具体内容专题如下:

①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史;②客户识别;③客户区分;④客户个性化;⑤客户互动;⑥客户满意和忠诚计划。

每个专题学习主题布置后,学生需完成资料查阅与整理、学习问题的回答、课堂演讲等多个分项任务,其任务目标在于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快速学习、问题分析、书面及口头表达、团队合作等多项能力,充分实现三本院校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功底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要求。

注重过程测试。尝试全方位的考核办法。本次课程教师上传了21个关于客户关系管理的网络视频。课程考核为平时成绩40%+演讲测试(10%) +期末分组答辩(50%)。其中,平时成绩考试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率等,课堂问题的回答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深度,演讲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期末考试则主要起到知识回顾的作用。多环节测试使得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更为全面和客观。将期末卷面成绩占总成绩比例从原来的70%减少到50%,而将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从30%提高到40%,这样让学生真正的把学习重心放在学习过程体验中,而非最后的一纸分数而已,也让真正认真学习的学生能脱颖而出。

(2)竞争性答辩环节

竞争性答辩是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整理出成果要点,制作演示课件,解释关键技术问题或管理策略,回答学生的质疑和提问.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和培育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是非常有效的.这些教学方法各有所长、相互补充,其中课程设计和竞争性答辩的作用尤为突出,课程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构客户关系管理知识体系;竞争性答辩要求学生必须撰写研究报告或提出分析模型,在压力驱动下,学生相互讨论、提问,学习的参与性明显提高。

1.4教学考核的设计

本课程成绩的评定基本模式:本课程的考核摈弃了传统的平时30%+期末70%卷面的考核方式,而改为:平时成绩40%+演讲测试(10%) +期末分组答辩(50%)。这种考核方式学生因为没有补考的机会,所以在面对期末毕业论文式的答辩阵势时格外用心,各个小组的案例收集以及PPT的制作都独具匠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2.本次课改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第一,采用MOOC方式进行的改革,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无法进行适时的监督与量的控制,学生在课余学习的随意性较大。

第二,改革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次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但由于面对的是一群处于“兵荒马乱”下的群体,他们的心思已然一部分已经飞出窗外,想的是如何赶快结束课程,瞬间完成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所以,在改革中有浅尝辄止的味道,在下一次的改革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选择的视频质和量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延生。

3.结语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门和企业管理实践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在当前形势下,教学内容体系需要不断完善;网络教学方法的有效采用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全面实施都会对该课程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这些改革和探索都将为《客户关系管理》这门课程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优秀课程的建设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篇(8)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学活动中评价教学的方法比较简单,通常是采用试卷考试或者期末课程论文等形式,但是过于单一的考核模式暴露出诸多缺陷,如考试内容覆盖范围的局限性,论文评价标准的主观片面性等。国外高校的考试方法相对比较复杂,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笔试、个人陈述、论文和平时作业[1]。考试作为高校教学活动中检测教与学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信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传统的考试方法滞后于现代教学的要求,对传统考试方法的改革应成为高校教师密切关注的问题。

中药制药工艺学课程在对学生的考核中通常采用的是期末闭卷考试形式,这种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法让学生形成了考前强记强背理论知识的应付考试固定思维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不利于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药制药工艺学是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制药方向)本科生的专业核心必修课,是在相关学科基础上,以中药现代化为核心,围绕现代中药制药领域和中药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技术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学科[3],它提供学生从事中药制药工作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知识。近年来,在中药制药工艺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能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考核模式,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该课程的考核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

1.平时成绩

目前,高校很多课程考核都是采用期末闭卷考试模式,某些学生平时学习不积极,期望老师考试前划重点,临时强记强背应付考试。中药制药工艺学课程既需要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些要求仅凭考前的突击记忆是不可能完成的,学生必须从平时一点一滴做起,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从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实践看,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外,还需要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将平时成绩计算到总评成绩中,而且将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加大到占该课程总成绩的50%,使学生平时学习更有目的地进行,增强学习效果。

按平时成绩满分为100分计算,其考核内容主要包括:(1)平时考勤,严格遵守上课时间,不允许迟到早退和旷课,每迟到早退一次平时分扣3分,旷课一次平时分扣10分,课堂上认真听讲,不允许聊天、听音乐、手机上网或玩游戏,每发现一次平时分扣5分。该项为扣分项,直到平时分扣至零分为止。(2)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和课后提出问题,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每答对一次平时分加5分,答错不扣分。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提出问题,根据所提问题情况进行加分。该项为加分项,用于奖励平时喜欢积极思考探讨问题的学生,直到平时分加到满分为止。(3)五次作业(提取与分离纯化工艺一次,浓缩与干燥工艺一次,固体制剂工艺三次),根据作业上交情况、作业完成态度、作业的正确率等进行打分,五次作业满分为50分。(4)PPT报告及分组讨论,在课程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药制药相关知识点的分组讨论或者分组PPT报告,每组学生根据老师所给文献资料或范围,进行分组讨论或者制作PPT并进行报告。该项满分30分。

通过平时成绩的考核,学生减少了考前的临时抱佛脚,可以循序渐进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自信心,减少侥幸浮躁的不良心态。老师每一次给学生平时分时都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发展。

2.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是对一门课程的总结性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的评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3],对于中药制药工艺学这样的核心必修课程来说,这种传统的考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对该课程期末考试内容和题型进行了改革。目前,我们将其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规定为50%。虽然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法发展比较成熟,可以较系统地考查学生对该课程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如果试卷内容和题型模式一成不变,就很容易让学生抱有侥幸心理,形成考前突击的思想。我们在试卷内容中加入一些平时教学中涉及的实例分析,这些实例可以来自于平时作业和发给学生的文献材料,也可以来自于学生自己的PPT报告,考试内容与平时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试题除了可以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外,还可以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期末考试内容灵活性更强,学生不得不从平时就开始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钻研问题,积极地进行知识积累和整理,很难再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应付考试。对期末卷面考试的题型要进行适当改革,避免出现过多需要死记硬背的考题,体现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平时学习时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上,增强学生钻研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教师对考试试卷进行批阅后,通过学校的网上考试分析系统对试卷题型和学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理论考试改革提供依据。

3.结语

中药制药工艺学课程考试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改革探索才能更好地反映教与学的质量。在中药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平时成绩进行考核,在总评成绩中加大学生平时成绩比重,丰富平时成绩考核方法,改革期末考试内容和题型,发挥学生平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职英语 翻译课程 培养目标 改革考试模式 

 

一、翻译课程的传统考试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1.考试次数少,形式单一。翻译课程的考试形式与其它许多课程一样,每个学期末只组织一次,采用闭卷形式。由于考试次数少,平时又常疏忽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管理,一学期的内容拉的战线过长,致使学生不能把整个一学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之100分钟考试,每个学生答题的偶然性,所拟试题的随意性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一次考试,欲达到较客观地、如实地、全面地反映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概率会很低。而考试形式单一的弊端是,由于学生思维、理解、记忆等能力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阻碍某些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限制某些学生创造能力的拓展。 

2.命题内容过于程式化。在翻译课程的传统考试中,一般都采用“3+2”的命题模式,即三个客观试题加两个主观试题。这种过于程式化的命题模式看似结构合理,实则与高职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相距甚远。从内容上看,三个客观试题(译文填空、译文改错、译文选择)只注重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机械性记忆和简单运用,而对灵活多样的实用性翻译技巧侧重不够;两个主观试题(英语译成汉语的短文翻译、汉语译成英语的短文翻译)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翻译能力。但由于采用限时的闭卷形式,加之又受到两道主观试题本身内容和形式的局限,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特长得不到发挥,更不能体现其创造性,造成多数学生只能靠上下理解性的翻译,很少有人能按照“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在两种语言风格与习惯上斟酌求精。从分数分配上看,三个客观试题占65%或70%,而两个主观试题只占35%或30%。这样的分数分配,容易造成多数学生为了保住及格,把精力和时间都花在相对主观试题容易答的三个客观试题上,而对两个主观试题,尤其是汉译英只是敷衍了事。这种现状也会导致学生平时不用功,期末考试靠突击,虽然也能让多数学生及格,但考试没有对学生形成外部压力和内在的激励作用。 

3.信息反馈与教学脱节。在翻译课程的传统考试中,由于考试是集中在学期末,尽管教师对学生的期末考试试卷做了分析,也发现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但由于通过考试发现的问题是在一个学期课程结束之后,加之平时教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又知之甚少,而这些问题又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而失去了分析总结试卷的意义,结果造成信息反馈与教学相脱节。 

 

二、翻译课程考试模式的思考与改革 

 

1.改革传统考试模式,树立“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理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同全世界各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广泛融合,人才市场对实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正与日俱增。而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高职院校肩负着责无旁贷的使命。 

所谓实用型即具有实效性、实用性。从翻译课程的培养目标而言,就是要使学生毕业后从事外语工作时,能应对多变的社会需要。一方面,学会如报告、广告、产品推广介绍、产品说明书、电子邮件、业务往来信函、应解聘书等各种文体的英汉互译。另一方面,又能应对日常工作中的口语交流。从这一点上说,翻译课程必须兼顾听、说、写的训练,从而满足社会活动中具有中等层次实用型而非高等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需求。而现实的高职院校教学,大多数仍在沿用本科院校过去的授课—练习—考试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个老三段和一个中心”。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期末考试,学校搞得壁垒森严,从管理层到普通教师都是“老内行”,考学生得心应手,而学生应考手忙脚乱。

学校的教育者都没认真反思,期末考试大家辛苦了一阵,却帮了今日教育的倒忙。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已经陈旧得再也不能陈旧啦。对教育者而言,现在亟须从根深蒂固的传统考试模式中解脱出来,摈弃与时代要求相悖的考试观,取而代之的是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理念。把考试当作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 

2.结合高职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代考试模式 

第一,建立“三结合”考试模式,实行全面考核。笔者所说的“三结合”的考试模式是:(1)实行平时、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这一结合要侧重平时多种方式的考试,加大课外作业和课外作业指导的比重,随时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施以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2)实行口语、笔译考试相结合。这一结合要侧重多种形式的会话训练,加大听、说活动的比重,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可以完成从一般简单会话到就工作相关内容进行正常交际的跨跃。(3)实行开卷、闭卷考试相结合。这一结合要侧重以多个时间段的开卷考试,可在教师指导下,用不同时间(主要是课外时间)按要求完成。 

第二,扩大命题内涵、突出高职实践技能的考试。教师在命题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翻译是实践课不是理论课这一原则。不要依赖教材,力争使试题内容和范围更贴近于社会实际。同时,规定有必答题和选答题,难易程度搭配,增加主观试题数量,并在试题分数和时间分配上也要向主观试题倾斜,提高主观试题在总体成绩中的比例。笔者建议,主观试题的分数与时间分配应控制在65%~70%或以上,以此突出实践技能的考试。 

第三,强化信息反馈,改进课堂教学。考试实际上是对教学的检验。学生考试的信息反馈与改进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信息反馈是改进教学的依据。通过信息反馈,教师会真正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困难,了解他们通过何种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从而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计划,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走向学习英语的良性循环。所以,笔者认为:(1)每学期至少要在“三结合”的考试中获取三次信息反馈,这样会随时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2)改变那种在课堂教学中先讲后考的老套路。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尝试先考试后讲授的办法,把学生在考试(指用“三结合”的考试模式)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地归纳、分析、总结,并把这些反馈总结材料作为备课内容,从而带来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实用能力双赢的新局面。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19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HOU Zhip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Curriculum assessment must be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but university course examination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form of assessment, highlight the theory and light the practice and other issues. This paper takes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our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put forward two reform ideas: to replace the final summary of the examination by the whole assessment, abilit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rientation. Finally, the paper design a set of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implementation plan, the aim is to explore the new methods of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Key word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practice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门由多学科紧密相连综合交叉的学科,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①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信息及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了解信息技术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理解并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和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应用中的组织、规划和设计的能力。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管理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性。②

1 课程现状与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在本校管理学院的课程体系中,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硕士生和工商管理硕士(MBA)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涉及2500多名本科生和200多名硕士研究生,课程涉及面广、影响大。然而,在传统成绩考核方式下,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往往只关注期末测试,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技能与知识应用能力。在这种不合理的成绩考核机制的引导下,期末考试前教师大多会给学生圈定考试范围,以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导致期末考试流于形式,变成了考学生的记忆能力,背得好即可以得高分,结果就是学生不再关注平时的学习,只关注于期末考试前的范围圈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知识性与实践性结合的课程,传统成绩考核方式存在着十分显著的成绩与知识技能相偏离的现象,与本课程强调学生知识运用与技能训练的教学目标不符。因此,改革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有利于更科学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2 课程考核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以全程化考核代替期末总结性考试

全程化考核强调将考核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均体现考核的思想,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引导与监督,以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的平时学习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并以此促进对学生成绩的客观公正评价,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应试考试所带来的高分低能问题。在全程化考核过程中,应将期末考试与平时测试有机结合,以体现考核过程的全程化与连续性,期末考核作为阶段性考试,是平时测试的综合和总结,主要测试学生对平时知识的积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测试则主要包括平时作业、系统分析报告、阶段性测试等多种形式。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报告一般由教师根据所学内容确定题目或者由学生自选题目,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实践调查分析,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的要求完成。通过系统分析报告的写作,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理解掌握课堂知识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

2.2 强调能力本位与实践应用导向

职业能力导向是能力本位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可按职业能力本身的结构方式来组织教学,如职业分析、工作分析等,重视通过能力本位的教学过程获取职业能力,强调获取与职业能相关的科学知识,不强调系统获得。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在职业工作中的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在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以及方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本位不强调全面、系统的获取学科知识,并不表示削弱了知识的基础地位,而是对知识的另一种重视,认为职业知识和实践知识更为重要,强调的是知识的效用。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而言,能力本位强调学生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能运用基本知识与方法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践应用问题,是将学生的一般素质与具体工作情境结合起来,强调培养的能力是的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技能和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应用导向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以实际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具备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课程教学与考核中应注重学生综合技术实践意识与能力的培养。③“实践应用导向”的内涵可从两个应用层面来理解,一个是在课程所属学科范围内的应用,另一个是在课程服务领域内的应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解决学科专业问题与实际需求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实践应用导向与能力本位是互为关联的两个部分。反映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上,教学与考核过程中的实践应用导向,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去分析企业实践应用,并提出解决方案与对策。

3 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方案设计

3.1 考核体系设计

确立以检测能力、实践应用为主体的考核目标,从“考知识”为主向“考能力”为主转变。构建任务引领型全程化课程考核体系,创设实际工作情景,以管理信息系统“工作项目”为考核主线进行全程化考核,设计考核体系为:平时作业+系统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报告+阶段性测试+期末汇报的形式。

平时作业:根据学科最新的研究主题,设计2次左右的平时作业,平时作业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布置,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如大数据与信息管理、知识图谱与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管理问题等。

系统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报告:分小组作业,每小组3~4人,要求根据一个实际的管理案例展开信息化分析,系统分析报告和系统设计报告的作业进度与课程进度保持一致,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在课程期末时将2份报告合并形成课程作业报告。在撰写系统分析报告与系统设计报告时,需明确告知学生报告中应涉及到的具体内容,以便于学生对照执行。

阶段性测试:根据课程进度,设计1~2次的课程测试,课程测试主要用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阶段性测试可采取随堂进行的形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进行网络测试。

期末汇报:汇报小组完成的课程报告(系统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报告),要求学生制作汇报PPT。同时,为了防止小组中部分学生的“搭便车”行为,采取随机抽取学生汇报的形式,而不只限于该学生所完成的那部分内容。

3.2 成绩评分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成绩评分方法分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为授课教师评分,另一方面为课程作业小组组长评分,权重分别为教师评分占80%、小组组长评分占20%,两项评分均为100分,乘以各自的权重即为最终成绩得分。在制定评分标准时,尽可能详细列出各自的评分项,以达到相对准确的评价。教师评分方法及标准包括学习表现(10%)、平时作业(10%)、系统分析报告与系统设计报告(30%)、阶段性测试(30%)、期末汇报(20%),小组评分则包括项目参与度(10%)、项目成果贡献(30%)、作业质量(30%)、资料完整度(10%)、团队合作(20%)几个方面。

4 考核效果分析

以本校电子商务专业2012级学生作为考核对象,采用本考核方法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考核,达到了如下效果:

(1)实践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考核过程中,各小组从实践问题出发,完成一份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报告,将枯燥难懂的课程知识点有机串联在一起,学生较好地掌握平时课程不易理解的问题,如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范式设计、E-R图等,能熟练将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思路相结合,解决各行业中实际信息化问题,学生总体反映能显著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并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2)自主学习意识明显提高。在考核过程中,各小组需针对一个具体问题的展开分析以完成一份课程作业报告,一般情况下,一份报告知识点与知识块达十几个,报告内容多达30~50页,而且每个小组选择的实践问题并不相同,相互之间借鉴的可能性也较小,因此,需要学生小组内部展开分析,自己以来解决问题,这样将盲目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自觉主动地去理解教学内容,而且,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接触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学生成绩得到显著提升。对学生进行全程化考核,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大部分学生能达到课程考核目标,课程优秀率达到20%以上,良好率达到50%以上,平均分达到82分。相比传统考核方式,成绩有了显著提升,且能更好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注释

篇(11)

一、课程项目综述

该门课程属于人力资源专业的专业课程,在人力资源工作中绩效管理属于比较重要的工作环节,基于以上的原因该门的教学改革在讲解基本理论与知识点的基础上,应加大实践教学。由于目前我系还没有绩效管理的实验软件,因此,对教学的改革设定为对模拟公司的绩效管理。以模拟成立的一家公司,开展绩效计划、绩效活动、绩效考核、绩效面谈等一系列绩效管理过程,熟悉掌握绩效管理体系。因此,对该门课程的课程评价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平时成绩的比重相应占到了60%,而期末成绩的形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并非以往的命题论文形式,而是模拟公司的年度报告。

二、改革方案设计

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6-8人一组,各小组成立一家模拟公司,组建公司结构,小组成员分别担任公司的各机构的员工;对模拟公司进行运作,开展公司活动,在活动中展开绩效管理的过程;最后对公司的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估。

该门课的成绩形成分成三个部分:考勤20分,完成4个操作模块40分,最后提交公司报告40分,也就是平时占60分,期末占40分。具体内容如下:

1.四个操作模块

第一,完成模拟公司的组建,各小组成员担任个部门员工,制定公司章程和主营业务,对各部门员工的职位进行职位描述(10分);第二,制定公司一年的工作计划,根据主营业务和公司的定位,制定12月的业务活动计划,该计划需要体现绩效管理的过程参与,即每个员工在其岗位上需要做的工作(10分);第三,报告公司运作情况,以运作6个月为时间段,每个部门对开展的工作进行绩效总结(10分);第四,模拟绩效面谈,对每个员工一年的工作进行绩效考评面谈,最后得出该员工的考评结果(10分)。

2.提交公司报告

该项任务属于期末大总结,报告中要求包含从公司组建、制定工作计划、公司运作到绩效面谈四个模块的书面陈述,要求附上该公司各种绩效表格(样表和已完成表格)以及采取的增强员工绩效的措施。

最后,对一年的公司员工绩效做个总结,有哪些收获,有哪些不足,下一年该如何改进(40分)。

3.四个操作模块的评价标准

第一,PPT的内容思路和制作效果(4分);第二,PPT内容的创新程度(2分);第三,讲解过程的认知和熟悉程度(2分);第四,与台下同学的互动程度(2分)。

4.期末公司报告的写作要求

第一,选题具有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安排合理,具有逻辑性;第二,写作规范,引注正确;第三,条理清晰,论证有力;第四,资料翔实,真实可靠;第五,理论阐述全面,能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六,能够围绕主题合理论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分析问题透彻;第七,富有创新性,能够提出新的观点。

三、课程的达成效果

第一,使同学们掌握了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及其实施步骤,实现了从理论向实际的迁移,强化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同时在模拟公司的过程中,还涉及公司成立及运营相关知识的运用,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

第二,让学生们学会了根据实际情况,解决绩效管理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不断完善自己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

第三,本实践课题的真实性很强,让学生经验了自己成立公司的全过程,提高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同时,对以后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一定的帮助和经验借鉴。

第四,本课程项目还涉及了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规划、培训与开发等六大模块的知识点的结合应用。经过综合实践,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完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五,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使得每位同学在小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融入到学习中。

四、结论

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总的来说是比较成功的,与该课程配套的教学平台网络资源也被学院评为优秀网络资源,这跟同学们所展示的学习成果和教学的效果是密切相关的。该课程的教改成果和模式打开了一条任务模块教学的新篇章,为探索更新的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改革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