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语文课堂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6:02:2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语文课堂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语文课堂论文

篇(1)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一个平台,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如:(1)每节语文课开始,让同学朗读《每周一诗》养成阅读习惯。(2)分组竞赛比高低,增强竞争意识。(3)提出疑问设悬念,培养思维习惯。(4)演讲故事练口才,培养口头表达能力。(5)精要分析明主旨,在朗读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等。配合教学要求,选用恰当的阅读形式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训练学生朗读的方式有: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在教学诗歌,散文,文言文时,通过朗读磁带和教师正确的语调,丰富的感情,节奏的抑扬顿挫,速度的快慢,给学生示范出一个朗读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领读: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阅读会遇到障碍,不得要领。教师通过领读让学生感知规律和技巧,从而让学生也去掉了阅读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个别朗读:学生的个别朗读,可以检测学生阅读情况,反馈一定的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对重要课文自己认真准备,阅读后制成磁带,交给老师评价指点,对读得特别好的,把磁带在课堂上放给全体同学听,对全班学生的阅读具有启发辅导作用。

齐读:般短小的课文,气势较强的段落,句子让学生齐读,这样可以使学生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因而它既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强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篇(2)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传授知识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并把这一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智慧的碰撞,激发学生思考和求知欲,激活个体的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使其具有深入性、启发性、开放性、拓展性,也就是说,教师的提问要重视提出有思考价值、扩散性的问题,投石激浪,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教师通过提问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语文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为促进学生思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只要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就不难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填空式的问题,那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问题会让学生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教师应提那些学生在没有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前提下就不能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探求、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此外,教师也要避免将答案包含在所提问题之中。

二、以问激情

所谓以问激情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感情波澜,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超常发挥,他接受外面的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这种积极的情感、情绪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千万不可忽略。

对于高中生来说,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相对有限,而一堂课应有三至五个兴奋点,使学生产生好奇之意、疑虑之情、困惑之感。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探究性、悬念性、假想性的问题,切忌整堂课的问题都过于平淡,老调重谈。在学习课文《孔雀东南飞》,简析诗的悲剧内涵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和“兄长逼迫”,刘兰芝会再回焦家吗?

学生们各持己见,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有“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这份真挚的情感会使刘兰芝再回焦家。

另一方认为:从婆婆的角度讲,她绝不会容许一个有着人性自尊的媳妇生活在自己身边;从刘兰芝的角度讲,她身上始终闪耀着个性自尊和自强的光芒,如果要回来,就意味着她必须放弃自己的自尊,磨去人性的棱角,而这一切刘兰芝是不会做的。因此,刘兰芝不可能再回焦家。

这个假想性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讨论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情趣的带动下,主动地阅读思考文本并能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三、以问引问

所谓以问引问,是指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出另一新的问题,它既可以是教师的提问从学生的质疑中获得,又可以是学生的问题从教师提问中生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不应只是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方式,而取代这一方式的形式是多样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问、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也应贯穿于课堂提问之中。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将会引起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问题并能提出新问题。我们在课堂提问中倡导以问引问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不尽信书、尽信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更是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追问、深问、反问、质问,形成兵来将往、高手过招、生动活泼的互动局面,就将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提问中仅有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勤于发问的学习品质。

一位教师在区教研活动上过一堂实验课——《老王》。课前,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思考,提出存疑的内容。在课堂上,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们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提出了质疑。教师以问引问,让学生自主研究:

师引学生问题一:刚才同学们比较集中地对文末最后一句话提出了质疑,那么文章最后一句话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教室里寂静片刻)

师引学生问题二:是啊,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思考××同学提出的“为什么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去看望作者,还带着香油和鸡蛋,目的是什么?”(学生们似乎有了切入口,开始积极思考与讨论)

生1:香油和鸡蛋对老王来说是奢侈品,老王将杨绛夫妇看作亲人,所以他把最珍贵的东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送给他们。

生2:文中说道杨绛想进屋取钱时,老王说:“我们不是要钱”,他只是来感谢的,像真正的朋友之间的那种感谢。

教师追问:杨绛感觉到了没有?

生(齐答):没有。

生3:杨绛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老王是一个下等平民。从经济上看,他们是不相欠的。所以,“多吃多占”应该不是物质方面。

生4:从情义上看,他们的付出是不平等的。杨绛夫妇对老王表达的只是对不幸者的一般同情;而老王渴望的是一种平等的关怀。

师:好!大家懂了没有?

生5:懂了,经过两年多的思考,自我反思与解剖,杨绛进一步明白了做人的原则:平等待人,真诚相爱……

(案例来源于陈小英主编《建设一个语文教学的研究实体》)

这节课,课前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并在课堂上提出自己对文本内容质疑,这不仅为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同时还使教师从学生问题中获得了教学的突破口。课堂上教师以问引问,为学生阅读思路的展开提供了铺垫,学生的思维拾阶而上,突破了对文本中人物分析的简单化倾向,也改变了教师的思维越俎代庖的不良做法。

四、以问导学

所谓以问导学,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之愿意学习、探究,并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语文学习能力,使之愿学习,会学习,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方法的指导,在课堂提问时应融入知识方法的迁移,渗透学法的指导,逐步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学习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如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有许多“配角”,对这些人物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小说中的康大叔和黑衣人是否是一个人,有何依据?在讨论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是一个人,观点是他们都是吃人者,将二者理解为同一个人,更有利于表达小说的主题。发言中他们主要运用阶级关系、小说三要素等方法,分析、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少部分同学认为是两个人。观点是二者虽然都是吃人者,但是前者是用刀斩杀革命者,后者是用语言威吓民众。他们主要运用文本细读、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虽然学生的观点最终也没有完全达到统一,但这也正说明了讨论此问题的价值。文学本来就因其具有无尽的阐释价值才有生命力,没必要强求结论必须一致。而更重要的是在这场争论中学生将已学、已知的知识充分调动起来,深入探究文本,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完善自己的提问技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必然就能催生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魏清主编.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

篇(3)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三.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为《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这样定位:①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②把自己已掌握的课文中辨别方向的方法教给大家,学习课文还未掌握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意识。③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拓展了解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四.优化教学情境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地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时,可在班上组织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

五.注重过程

注重过程应给予学生四大关注,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原先的经验。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3.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笔者在教学《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质疑: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他的命运怎样?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不能跑回去呢?为什么?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到乡下去,是否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火学出版社,l997

篇(4)

一、运用语言艺术,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

教师的情感可以感染学生。讲课绝对不可以机械地灌输,需要在心理与情感方面达成共鸣,能够将理蕴于情中。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感情饱满,达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的境界,能够积极进行恰当的情境创设,采用形象这个手段,将美育与情感贯穿与课堂教学,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对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需要按照一定的计划、目的、步骤进行有效地控制,将审美创新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以《飞红滴翠记黄山》这篇课文教学为例,笔者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对课文进行朗读,通过优美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感受黄山的奇秀,对“五岳归来不看不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意思做到深刻的把握,深深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学生的内心是敏感的,学生可以对教师语言中包含的“情”的信息准确捕捉到,进而能够对“情”中之“理”做到领悟。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精彩的语言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直达学生的心底,产生“润物细无声”般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运用语言艺术,启迪学生的思维

我们知道,疑问是思维产生的直接原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创境情境和设置悬念等,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这时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40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正带着他的两个小孙子坐在西行的列车上,在爷爷领他们去上海探亲回新疆的路上,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这时他们会看到什么呢?他又会对两个小孙孙说些什么呢?学生便回答到:“40年后的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铁路两旁的白杨树也增多了。爷爷指着当年看到的那几棵迎着风沙成长得茂盛的白杨树,给他的孙子讲着《白杨》的故事……”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想通过学生的思考、想象,让他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正是有了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才会有新疆的越来越繁荣。而无论何时,建设者们建设新疆的决心和美好品质却不会改变。这样我们可以从教学实际的需要出发,锤炼语言的描绘情境,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四、运用语言艺术,需要灵活多变语文教学的语言可谓是丰富多彩的。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教学为例。文章在开始对百草园里自由自在充满快乐的生活进行了描写,而文章的后把部分主要描写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三味书屋里的生活,无论从内容来看还是从情感色彩来看,文章前后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学过程中范读或讲授,在语调与语速方面都需要对前后的不一致做好把握,文章前一部分语调应当活泼欢快、采用稍微快一点的速度,文章后半部分速度应当放缓,语调应当苦闷、低沉些。这样就会使得课堂教学充满变化,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充满魅力,精彩四射,就好比蜂蜜一样能够深深粘住学生,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教师在语文课堂打造精彩的教学语言,有利于良好的教学氛围的构建,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巧妙运用精彩的课堂语言,是营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法宝!

作者:王继同 单位:江苏灌云县同兴中学

篇(5)

“大国工匠精神”历久弥新,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国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任何片面的、庸俗化、表浅化的理解,都会对高职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产生极大的误导。“大国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是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

二、将“大国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技术,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国也由原有的制造大国,开始向制造强国的方向转变,为了让中国的制造业可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就必须在职业教育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让学生将“大国工匠精神”与自己的职业融合。现如今,我国许多高职语文课程中已经将这种精神融进了教学中。但仍然有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存在重技轻人的观念,在顶层教育教学制度制定中,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也忽视了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大国工匠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培育作用。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这种精神进行渗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将这种精神深深根植于自己的心中。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大国工匠精神””的渗透策略

第一,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能在巩固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兴趣。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领导也应该将培育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作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内容,充分利用各种培育手段,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深化。例如,在校园的绿化场地或是标志性建筑周围拉一些宣传条幅,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更深刻地理解“大国工匠精神”。或是在校园的走廊或教室周围的墙壁,挂上一些含有“大国工匠精神”的宣传标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院校领导也应该积极推动教学上的改革创新,运用更多新型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进行培育。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就是积极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在未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大国工匠精神””完美地诠释了这种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对产品品质的大力追求,才能让学生的未来可以走得更加长远。拥有了这种““大国工匠精神””,学生在以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才能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自身具备的各种技能可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只有学生自身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未来才会更加夺目。第二,为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积极推动教学实践改革,让““大国工匠精神””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落实到实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竞赛活动,通过分配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大国工匠精神””。让学生竭尽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对任务完成状况良好的学生予以鼓励,给予学生“模范工匠”称号,并作为模范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对其他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更深刻地了解““大国工匠精神””。

四、结语

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应该认识到““大国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把其作为教学方针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其次,教师应把“大国工匠精神”作为教学目标,积极进行相应的知识体系构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全面掌握这种精神。只有这样,职业院校才能为未来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作者:姜姝平 单位: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篇(6)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得、多角度得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西湖》一文用优美而带韵味的语言,叙述了西湖的秀丽多姿。虽然文本中有许多适合学生体验的文本情境,如文字情境、多媒体情境等都能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成了一个整体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索。我首先以录象导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又以当小导游、小讲解员的方式,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是那么富有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二、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尽情交流。

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众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唤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分组学习交流中,教师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与发散性,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就安排了足够的学生议一议,比一比,演一演,说一说,如让学生自学第二次与第一次比,第三次与第二次比,你发现狼和小羊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猜一猜为什么狼不想再争辩了?对于这些问题,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或小组合作,或个人自学,同时又将全班讨论与教师点拨有机结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尽情交流,同时,学生独特的见解也得到了显现。这可是靠老师的一味讲解永远也得不来的呀!

篇(7)

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开拓人类知识新领域的思维活动,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超越”,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创新思维通过有创见的思维活动,不仅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能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高度发展、高度活跃的创新思维。

当前全国上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它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成绩只能代表学习的一个方面,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再以分数给学生下结论。尽管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但我们在观念上应更新过来。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其实在实际教学中任何学科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更是重中之重。

一、教学中要做到鼓励激情,目标适中。

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才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适当的目标,又能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的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的《小站》时就根据“小站的设备简陋”这一内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五年以后的小站又将是什么情景?”这时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有的大胆幻想,有的是根据自己见过的火车站来设想,这时我就表扬了他们的敢于创新,让他们逐个到前面来说,同学们都踊跃参加。接着我又提出:“现在小站的设备先进了,我们的工作态度又将如何?”同学们有了前面的学习气氛,话匣子就一下子打开了,然后我总结了他们的发言:一种是以前的小站,但热情的服务却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另一种是设备先进了却不与旅客见面,不再动手修假山、造喷泉了。最后请同学们根据教师的提示讨论一下这两种做法的优劣。这样通过教师的启发,许多同学见解独特,富有创意。

二、重视思维的过程

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也就是说,除了智力有障碍的人外,一切正常健康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我们要求学生有创造力并不是要他们都成为天才、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而是要通过训练,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虽然不能象杰出人物那样有重大成果,但是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就具备了成为杰出人物的可能。因此,我在教学中是重思维的过程,而轻结果的。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有时提出的问题却很有创造性,而我们多数教师都让这创新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认为本堂课与这个问题不相关,就不讨论,这样就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可能给这位同学造成终身的自卑心理。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认为讨论、提问会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完成,又与教学任务不相关而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有位同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水那么深,那么多的建筑是怎样建成的呢?本来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回答这个问题也并不困难,但我没有拒绝学生,而是布置一个作业:叫学生用三天的时间查找有关的资料,自己找答案。三天以后许多同学找来了各式各样的资料,我也准备了一张录像片。通过看录像片再讨论,同学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更加深了对威尼斯的理解。这一课同学们可能终身不会忘记。

三、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异想天开通常用来形容想法离奇、难以实现的事情。但人类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和异想天开密不可分的。因此,不要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有时异想天开的提问或回答是调皮、在故意气老师。即使是异想天开,也应给予鼓励,毕竟它是孩子头脑中思维的结果,更是创造思维的信号。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是写一个小动物,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来写。有位同学就问我:“老师,人是不是小动物?”这样的问题可能多数老师都会生气,但我却笑了笑,温和的对他说:“你说呢?”这位同学说:“老师,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人只有一、二百斤,肯定是小动物。”这样的回答你不能说他是错误的,真是有点异想天开。我就说:“就按你说的去写吧。”第二天我看到了他的作文:人自以为是地球万物的主人,仗着人多势众,仗着会制造工具,舒服地生活着,却把其他动物赶尽杀绝。要知道你们人也是动物,和老鼠相比,可能会吓死它们。但是在鲸的面前,人却小得可怜……像这样有创新意识的文章我就一下子给了满分。从此以后这位同学的作文水平,说话能力大大提高,创新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可见异想天开也不错。

篇(8)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方法都可以促进有效教学。我认为主要是这些方面。首先是教师的精心备课讲课。作为一个教师,备课是非常重要的。备课的重要性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把课文内容备厚,对教学的环节要做到清晰化,能够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有所预测。其次就是针对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每次授课的内容都会有所变化,当我们面对不同的单元不同的课程,都要有多重的教学方法。有的课程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可以解决,教师就不需要再做无用功了,如果有的课程需要学生的演示和合作,我们就要带领学生对广泛性的有标志性的问题进行探究,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再次的进行讨论和综合分析。当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要死板套用。而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1.媒体教学可以全面传递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多媒体技术就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等等多方面的感觉体会,赋予知识以具体的形象,从而使知识更容易的被学生理解和体会。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倾向于中等的学生,最后造成饿的吃不饱,饱的吃不下,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发展。但是当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介入语文课堂后,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家都能达到满意的程度。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一节课比作是一次旅程,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受益,收获满满。我们在平常的语文课堂上应该经常运用多媒体工具来辅助教学。尤其是当我们实施了新课改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进一步得到了肯定,教师应该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引领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学习。

2.信息技术使语文更具美感,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学科的特点,使语文更具有人文性和美感性,我们怎么来将一节语文课上的风生水起,使学生能够在开心中学习,在学习中开心和感悟呢?一节好的语文展示课,不仅仅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更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这样的学习课堂经常是课上完了,但是我们还有余音绕梁,欲罢不能的感觉。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就很好的扮演了教师助理的作用。首先是字词的展示,我们传统的课堂经常是以读和背为主,如果来默写的话就会耽误时间,影响整个课堂的进度。但是当我们用多媒体就很好的避免了这样的不足。其次是课堂内容的展示。现代的语文教师几乎可以不用板书,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完成。我们可以通过一组组真实的图片、音乐和视频,带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了解不同文章的风格和特色,然后再通过问题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对我们探究的内容做积极的讨论,从而总结语文学习的规律来应用于生活。就拿我们在语文课堂中的难啃的骨头诗歌赏析来说吧,我们知道诗歌都具有音乐性、节奏型、简洁凝练的特点。如果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展示朗读的方式来背诵,再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来进行介绍说明,然后借助于画面的形式来表现,就能够很好的了解诗歌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名家的赏析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很轻松的解决了问题。我们不必要把诗歌讲的支离破碎,应着重欣赏诗歌整体的美感。所以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怎么在课堂中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在课文的内容展示中怎么运用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是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随着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发展和改善,多媒体开始进入课堂,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将多媒体技术成功地运用于教学中,成为世界各国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的一个新挑战。我认为教师不要过多依赖多媒体,应该恰当引进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平常的信息理论和计算机操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控,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微视频、博客、搜索等多种工具,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篇(9)

教学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工作的一项最主要的工作。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亦如此。一堂语文课,其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什么?教师是怎样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教师对教学进程的调控是否得当?等等,对这些方面能否作出科学的准确的评价,不仅直接决定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语文教学标准的落实,还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教学目的、任务,还是教学过程、环节和方法。

另一方面,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也表明:不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教学改革工作很难全面展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成为一句空话。长期以来,我国总是把考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方式,把一次考试、几张试卷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一把尺子,这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因为考试仅仅是质量评价的一小部分,用一小部分来代替全部是不科学的,是不能反映出教学的全部质量的。因此,建立完整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对于克服“片追”现象,克服“高分低能”现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有重要意义的。

2、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以下三大功能:

(1)改进功能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使师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课堂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所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积累资料以便提供关于如何才能更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和修改教学目标的依据。

(2)评定功能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了解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优点和缺点等,以便对教师考查、鉴别,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业、能力、发展水平作出考查和鉴别。

(3)激励功能

教育心理学表明:正确的、公平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调动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起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维持教学过程中学生适度的紧张状态,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素的逻辑分析

对语文课堂教学要素的逻辑分析,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础。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在课堂教学活动这一信息系统中,教师作为信息的载体,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知识信息、语言信息、思想信息和心理信息。在输送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研成绩、教学风格以至品行情操,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如语文技能:阅读、写作、书法、说话、听话等;计划技能:处理教材、选择教法、编写教案、设计板书、制作教具等;实施技能:听、说、读、写的教学技能、学法指导、学习指导技能等)的综合尺度,也是考核师生双边活动效益的主要渠道。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估至少要从五个要素去考虑:目标、内容、方法、进程及效果(预期目标)。

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最核心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影响统帅其他要素(包括内容、方法),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

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它受目标的制约并为实现目标而规定,是目标实现的物质载体。

方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另一重要因素,它受制于目标,并为目标服务,同时它又受内容的影响,内容的不同决定了选择方法的多样化。教学目标正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才得以实现的。

进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时间是其外在表现形式,教学环节与节奏是其内在要素。

目标的最终归宿是教学效果。效果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的综合反映,是各要素相互作用力的外化形式。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素的评价标准

(一)目标的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1、目标的制订:主要看是否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接受的可能,来制订切合实际、明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2、目标的落实:主要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的进程是否围绕目标进行,以及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

(二)内容的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评价也从两方面去看:

1、内容的选择,包括三个方面:

(1)内容的质量:质量的选择必须确保“四性”:科学性、目标性、思想性、启发性。其中,科学性是前提,即选择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的;目标性是核心,即选择的内容必须是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

(2)内容的深度:所选择的内容,深度要适宜,必须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掌握的,即选择处于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的内容。

(3)内容的广度:广度要适当,内容的广度又决定课堂的密度、课堂的节奏。要围绕教材内容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2、内容的处理:这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一个环节,主要看重点是否突出,如何突破难点,是否抓住关键,是否揭示前后内容的联系等。

(三)方法的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评价着重从三方面去进行:

1、方法的选择:主要看所选择的方法能否为目标、内容服务,是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学习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方法。

2、方法的运用:

从四个方面去看:

(1)指导思想:看有没有把面向全体学生与注意因材施教相结合。

(2)认知方面:看有没有把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方法培养的有效性相结合。

(3)情感方面:看能否注重师生双方彼此情感的交流。

(4)调控方面:看信息反馈是否及时、调控是否得当、教育机智的发挥情况如何等。

3、教师基本功:主要从教师教学语言是否准确、生动、清晰和简练,板书设计布局是否合理,字迹是否清楚,教态是否自然,教具设计是否实用合理,演示是否恰当、适度等方面去衡量。

(四)进程的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进程的评价也从三方面去进行:

1、教学环节的进行:看各环节是否活泼而不死板,充实而不空洞。

2、教学环节的交替:看环节与环节之间交替是否自然,能否做到井然有序。

3、课堂结构:看整个课堂结构是否严密、紧凑。

(五)效果的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看学生掌握的程度、能力培养的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收获,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1、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接受程度。

2、课后运用各种测评手段,进行测试反馈,了解大多数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所预期的效果。

四、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量化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确立后,就要将整个评价体系分为三级指标:A级指标,即目标、内容、方法、进程各要素;B级指标为每一要素的各方面;C级指标为具体做法,这样评价体系就建立起来了。评价体系建立后,再根据每条指标以其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分值),给起重要作用的指标以较大的权重,给起次要作用的指标以较小的权重。

篇(10)

"务实"与"求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务实的角度讲,教师最要紧的要把教学扎在语文基本功训练上;从"求活"的角度讲,教师要把知识教活,课堂学习气氛要活跃,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教法要灵活多样。为此,教师要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实活相济。

1.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矗2.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多边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主要要抓好以下五个环节:(1)定向。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要恰当地提供学习方法,使学生学而有方。(2)质疑。要设计少而精的问题,激疑启智,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3)交流。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议论纷纷,相互切磋,由"求其对"向"求其好"发展。(4)总结。师生要在教学结束时,对本节课输出的信息加以梳理、综合、归纳,使之系统化、结构化。(5)反溃反馈要形成网络,并使各条反馈线路畅通,可通过提问与形成书面练习当堂评改,及时进行矫正。质疑问难也是一种反馈方式,为教师适时调控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可靠依据。这五个环节能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转化、教法与学法的转化、主导与主体作用的转化。

3.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二、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联系与发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年级之间、课文之间与课内外之间的联系,有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有听说读写之间联系,还有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我们应从知识点、方法点寻找联结点,使课堂教学构成立体化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联系发展的过程,注意与重视语文教学的联系性与发展性的研究。

1.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联系旧知有利于降低新知的难度,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还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促进知能的转化。

2.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教学不要"让能力与知识关系失调"。学习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才是终身受用的。例如识字,在进行音形义的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识字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养成了自觉识字的习惯,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才是识字的宗旨。知识发展为能力,是学习的质的飞跃,没有这个质变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是死知识。因此,知识的传授必须以会用、有用为目的。

3.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一种对创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读物中所蕴藏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从联系发展中发现与掌握规律,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运动都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互相转化的两种状态,我们要运用这个规律来研究与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1.要提高讲解的效度。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解应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从何学起的时候,教师要用讲解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启发他们自己去探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繁琐讲解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错误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也会吸收越多。笔者以为,如果教师的讲解不是学生的需要,讲的再多也是无效劳动。教师的讲解要适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果讲解的内容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太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则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2."多读"应以有效为前提。"多读"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指课堂上读的频率。这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复内容的讲解而提出的。但多到什么程度,读到什么"火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读的度。读的目标一经实现,就得转移目标指向。二是指课外阅读量。我们提倡多读、博览厚积,这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举措。

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业多,就其本质讲,教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希望通过多做作业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做事单凭个人良好的愿望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以写字来说,一个晚上让七八岁的儿童写2000字,这不仅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负荷3.课内外的作业练习要"少而精"。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现象,,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难保证写字的质量,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坚持"少而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练习练在点子上。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努力提高作业质量。四、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长于知识形成的结果,而短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篇(11)

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方式如何体现,将直接制约着师生的思维和行为。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管理学生是一件极坏的事,他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及真诚和自信。”教师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个性,解放学生,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师只有真正处理好了这一问题,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为人先,敢于创新,语文课才真正有味。

2.营造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合理的展示。

著名教育家怀海特先生认为:“教育的过程像生活的过程一样。必须致力于指导激发,而不是强加一种预定的没有意义的模式,”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当外界刺激有利于个体发展时,个体本身就会以全部的潜能迎合这一刺激;反之,当外界刺激不能激发个体特征时,个体本身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抵触。各方面的信息都在告诉我们,教师必须努力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觉得不是老师逼着他学,而是自己主动要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多用激励性的话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期待和爱护,都能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多方面着手,不拘一格地去组织教学。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笔者先前都是讲清了词、句的意思之后,让学生读读背背,然后便匆匆结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劲头不大,教学效果不理想,后来受新课标的启发,再教此文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步骤: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串讲,疏通文意,师生评议补充;探讨文中的科学知识及人物的个性品质;分角色表演,评选最佳表演者;畅谈感想,交流学习所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很好。

3.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语文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对于大多数男女学生都是容易做到的,因为这无须他们去独立思考。然而被动接受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却是灾难。”(罗素语)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欲,使每一个人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感知文本,要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论文格式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此,教师可从这样几方面去考虑:精心安排材料,精选教学手段,优化问题设计,创造演练机会,鼓励合作探究,鼓励大胆创新,多些表扬引导,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如教学《桃花源记》时,我采用小组合作互助探究的方式,解决了文意疏通,词句结累之后,特意安排了这样一节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室就是那桃花源,指定一学生充当大家所喜爱的电视节目“时空连线”的栏目主持人,分别就“桃花源的历史和自然环境”“村民们的生活状况”“是否愿意离开这里”等问题进行现场采访。最后,各人以“我们的桃花源”来概括一下自己的感受。此举形式活泼,参与面广,深受学生欢迎,效果颇佳。

4.根据个性互补的原则精心编排各类学习小组。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个性不同的学生各有长短,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个性优势,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互补的原则,将不同个性的学生编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他们互帮互学,扬长避短。这样,不仅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更加全面,同时学生在相互密切配合,共同交流的过程中还活跃了思想,启迪了心智,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5.教学设计要体现个性化原则,以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理想的平台。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的知识面有宽有窄,认知能力有强有弱,学习水平有高有低。因此,“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源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乌申斯基语)教师必须正视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施教。如教学内容上,可根据难易程度将其分出不同的层次,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呈现方式上,可采用口述、研讨、多媒体、戏剧表演、网络电视、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以求丰富多彩而又科学适用;教学空间上,不完全局限于教室,而是资料、研究分析,必要时还可进行网上交流;作业布置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作业方式。如学完《斑羚飞渡》后,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及理解程度,表达一下自己的所思所得。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之丰富多彩简直让我眼花缭乱。有读后感、续写、改写、诗歌、图画、童话、短剧,还有网上下载的相关信息等等,或褒或贬,观点鲜明,就连每一次作业都要拖拉的学生也主动按时完成了。这种活泼自主的个性化表达方式,能使学生各展所长,各有所获,深受欢迎。

6.倡导体验式教学,力求真正意义上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