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临床药剂室实习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分别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实施管理考核前和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间管理考核后的门诊及住院普通处方,累计随机抽取处方3000张,其中门诊处方1800张,住院处方1200张,分别来自外科、内科、妇产科等科室,进行研究分析。
1.3 方法
1.2.1 西药管理。西药主要涉及了外用药、注射药、内用药,其种类较多,数量较大,一般对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其中应用最多的西药就是注射药,要想保证注射药标签的准确性,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信息的校正、核对,明确[2]。再者,要想确保药物的疗效,还需要需求合理的保存路径,强调阴凉、防火、避光等,同时需要的对特殊注射液进行分类冷藏,主要包括了镇定剂、止痛剂、麻醉剂等,在具体的使用前需要进一步强调对药物使用期限的观察,防止药物的失效,制约着治疗效果。尤其是针对有效期小雨6个月的药品来说,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记录,同时对有效期不超过3个月的药品进行退库处理。鉴于此,正是由于医药应数量较大,涉及的种类多,所以需分类管理,强调保存方法,防止将失效药品出售给患者。
1.2.2 管理工作制度。构建一个科学的工作制度,对临床诊断的合理性进行严格审查,包括了对各类药品用量、用法、性状、配伍禁忌的明确;对各个要药品的数量、规格、名称和标签进行查对;密切观察不良处方,定期评审处方。与此同时,药剂工作者进一步加强学习,完善处方、药品、金额的记账,有效解决用药问题,充分掌握国内外的药学信息,降低药品损失,确保医院的经济利益[3]。
1.2.3 强化对药房工作者的管理。强化药剂师的培养工作被作为保证用药安全的途径之一,多加鼓励药剂师参加相关培训,借助网路资源展开学习,帮助其用药更合理,作为各个药品的实际特点,强化专业水平,加强药剂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与服务精神。让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可以更加的敬业、专业地为患者服务,耐心解答疑问,热情帮助患者,强化沟通的效果。另一方面,药剂师需要进一步学习心理学知识,在适当的条件下为患者提供心理指导与安抚。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4]。
2.结果
2.1 患者的检测结果指标
管理措施实施前,1500张西药药剂处方,891张合理用药,占59.4%;管理措施实施后,1500张西药药剂处方,1387张合理用药,占92.5%;在用药合理率的对比上,管理措施实施后显著优于管理措施实施前,对比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现如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医疗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实际的西药管理中,经常性的出现药品调剂以及药剂质量管理以及退药等环节上的问题,严重职业着西药药剂临床应用的合理性,也制约着临床治疗效果[5]。鉴于此,要想有效的稳定医疗市场,好需要对西药药剂展开合理科学的管理。本研究主要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对3000张处方中西药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展开相应的调查分析。对其实际的应用情况展开全面的管理、考核,总结、分析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按照实际情况完善出相应的管理考核方案。本研究结果显示,管理措施实施前,1500张西药药剂处方,891张合理用药,占59.4%;管理措施实施后,1500张西药药剂处方,1387张合理用药,占92.5%;在用药合理率的对比上,管理措施实施后显著优于管理措施实施前,对比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西药药物临床使用不合理的情况主要涉及了滥用药物、给药不当、联合应用不恰当、重复给药等,需要针对不合理现象,强化管理,优化临床使用的合理性,强化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鸣秋, 刁雨辉, 陈燕华,等. 我院门诊药房中成药与西药联用处方的合理性分析[J]. 中国药房, 2013(43):4126-4128.
[2]范广建, 张坚, 张勤仓. 药剂科在医院合理使用中西药物联合治疗消化性疾病中的作用分析[J]. 中医药, 2015, 10(12):1841-1845.
吸入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慢性气道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等。正确的使用步骤和良好的依从性是保证吸入制剂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先决条件。因此如何能让患者准确地使用这些装置,如何能让患者依从性更高,一直是临床药师群体关注的重点话题。为此,笔者对日常工作中相关用药教育的体会进行收集和总结,以供参考。
1 与临床医师事先交流,确定方案
临床治疗以临床医师为主导,在确定用药教育方案之前,应该与医师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目前状况与下一步诊疗计划。只有充分了解医师的用药意图,用药教育方案才更加可靠,教育过程才能完整的实施。了解下一步的诊疗计划,有助于及时更改用药教育方案。而充分交流亦可避免与医师教育内容或沟通内容不一致的情况。
2 在实施方案的前与患者充分沟通
在实施用药教育方案前,应当与患者充分沟通。以如下病例为例。患者,男性,80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年病史,因"咳嗽咳痰加重"入院。经过前期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医师加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2吸,2次/d"与"噻托溴铵粉吸入剂1吸,1次/d",患者拒绝使用上述药物。临床药师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发现该患者既往曾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月,因疗效不佳且出现口咽部念珠菌感染而停药。反复追问使用方法,发现使用方法不当。这类患者比首次吸入治疗的患者更需要尽快建立用药信心,仅因患者拒绝而放弃吸入剂治疗,不追究原因,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临床药师通过与患者交流,能更直观的了解不同患者的需要,使用药教育能更贴切患者要求,做到个体化。
3 住院期间多次抽查,确保出院后正确使用
正确的使用步骤是所有吸入制剂达到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基本要求。有研究表明,仅教育一次的患者在用药1w后仅45%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步骤[1]。所以对使用吸入剂,特别是初次使用的患者应多次抽查患者吸入剂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药物效应、减少不良反应,也可提高用药依从性和治疗信心。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直观地反映出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如果不强化记忆,人类的记忆内容逐渐下降,2d即可下降至27.8%。所以反复教育与不断抽查是迫使患者更深刻记忆的有效方式。临床药师尽量在患者拿到药的第一时间进行用药教育,最好能在用药第一次进行动作纠正,此后3d内每天对患者进行使用步骤的抽查及纠正。此外,生动形象地教育模式也是提高依从性的不二法则,最好在首次教育和纠正患者使用步骤时做出正确示范,方便患者正确掌握使用步骤。
4 坚持院外教育,及时随访
院外教育有利于患者进一步掌握吸入制剂的使用方法,提高用药依从性,从而加强哮喘症状的控制[2]。院外教育不是门诊医师的专项,临床药师参与其中具有更大意义。临床药师对患者的院外教育不仅包括纠正错误的使用步骤,还包括药物知识的进一步传播。对于出院患者,应当在使用1w、1个月进行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确认患者使用方式是否正确,解答这一阶段患者用药困惑,并可对下一步诊疗计划提出建议。经过住院期间的指导,患者已经充分理解了正确的步骤,这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可放在不良反应的监控上,及时沟通处理不良反应,加强患者对药物的理解。这种方式能及时发现患者使用方式不当并及时纠正,提高依从性,增强治疗信心。对于门诊患者,可建立多种院外教育方式,例如药学专科门诊、药学咨询窗口、印制专业资料等等。此外,提升窗口药学服务也是有效的方法。
5 对于特殊患者,更要制定个体化用药教育
使用吸入制剂的群体有很大一部分为特殊情况的患者,如高龄、妊娠期、儿童等,对于这类患者,可制定个体化方案,在用药教育方式上叶有独特性。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应当增加教育次数,尽量要求与子女同住,并且用药教育覆盖子女或陪护人员。不识字或视力减退的老人可用清晰简单的符号或图案标注使用方法。对于老年群体,还应加强随访。
待孕或妊娠期妇女经常可见支气管哮喘患者,对于这些患者应当尤其注意药物选择和不良反应。对于轻微间歇发作患者,可选用沙丁胺醇气雾剂;而轻微持续发作可选用布地奈德气雾剂[3]。但怀孕头3个月患者应当尽量避免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因其有造成胎儿腭裂可能。此外,药物不良反应可通过监测孕妇血糖、B超等方式排除。对于这类患者,预防大于治疗,须多向起传递正确的医学和药学知识,避免滥用药物,减少不合理用药产生的不良后果。
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发生支气管哮喘概率较高。有研究表明,通过用药教育,80.30%的儿童及家长可正确使用吸入制剂,哮喘完全控制率超过50%[4]。加强家长的用药教育效果比直接加强儿童用药教育的收益更大。针对儿童的用药教育需要更生动形象,比如采用游戏的方式或是提供奖励的形式,引导儿童自主使用吸入制剂。除了加强正确步骤的引导外,还需更加充分解释疗效与不良反应,提高家长对不良反应的认知与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素卿, 金美玲, 叶晓芬, 等. 慢性气道疾病患者使用干粉吸入剂的用药调查及药学监护[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9,7(5): 23-25.
[摘要] 目的 对临床药师从事感染性疾病药学会诊进行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笔者在2013年1月—2014年5月参与我院临床会诊的90例患者与临床药学会登记表进行分析。结果 9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超过7d的有36,占40%,使用两联抗菌药物的患者有11例,占12.2%,多重耐药或者是泛耐药菌患者43例,占47.8%,11例患者使用特殊类抗菌药物,占12.2%,发热待诊患者5例,占5.6%。临床药师参与感染性疾病会诊的目的以抗菌药物的选择为主,抗菌药物的停用次之。临床药师参与会诊的科室以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以及重症医学科为主。90例临床药师参与会诊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均接受临床药师的用药建议,治疗有效率为84.4%。结论 临床药师要根据致病菌对抗菌药物进行选择,对于感染较严重的疾病,多选用联合治疗方案,还应根据药物组织穿透性合理选用药物,以提高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药师参与感染性疾病药学的会诊,充分发挥了药师的作用,有效提高了药学的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
关键词 ] 临床药师;感染性疾病;药学会诊;影响
[中图分类号] R9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a)-0143-02
参与科室会诊,讨论危重患者的病案与救治措施,对患者的药物治疗进行建议,已经成为我国临床药师的重要工作[1]。现阶段,感染性疾病、其他疾病并发感染在临床治疗中较为普遍,抗菌药物的使用较为频繁,因此临床药师参与感染性疾病会诊的机会增加[2]。笔者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笔者参与我院临床会诊的90例患者与临床药学会登记表进行分析,以对临床药师从事感染性疾病药学会诊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笔者在2013年1月—2014年5月参与我院临床会诊的90例患者与临床药学会登记表,其中53例男性,37例女性,患者年龄在5~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3±4.6)岁。而会诊的科室以神经外科为主,共18例,骨科17例,泌尿外科12例,重症医学科9例等,共涉及14个科室。
1.2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分析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时需要使用到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使用(x±s)的形式进行表示,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通过χ2进行检验,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感染性疾病特点
对我院治疗的90例患者与临床药学会登记表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90例感染性疾病的特点见表1。
2.2会诊目的
临床药师参与感染性疾病会诊的目的以抗菌药物的选择为主,抗菌药物的停用次之,会诊目的见表2。
2.3会诊科室类型
临床药师参与会诊的科室以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以及重症医学科为主,详细情况见表3。
2.4感染控制效果
90例临床药师参与会诊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均接受临床药师的用药建议,患者感染控制效果见表4。
3讨论
临床药师需要熟知感染性疾病的致病特点、不同感染部位的常见致病菌以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药物特点,例如支原体呼吸道感染[3]会出现阵发性咳嗽,且患者的胸骨后、关节等部位出现疼痛。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在接受广谱抗菌药物的治疗后,患者的肺部影像出现疾病扩展或者是加重的现象,曲霉菌感染[4]会发生幻觉、烦躁以及兴奋的现象。
我院临床药师参与的感染性疾病会诊主要集中在抗菌药物使用超7 d、使用两联抗菌药物、多重耐药菌的药物选择以及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一般情况下,患者接受单用或者是联用复合酶抑制剂或第3代头孢菌素[5]的治疗,但是治疗效果不明显,大部分的医师会在自己找不出更好控制患者感染性疾病方法的前提条件下,才会邀请临床药师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救治方案。
临床药师要对感染性疾病的病因进行分析,以保证感染性疾病明确的诊断,排除其他病因造成的发热症状,90例患者中,5例发热待诊患者。因此临床药师要详细的了解患者的日常活动与日常饮食,详细询问病史及用药史,以对患者的发热症状做出准确的判断,排除非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药源性等疾病,例如:血液病、实体肿瘤、变态反应、甲亢以及药物热等[6]。
临床药师要遵守疾病的治疗指南与治疗原则,对抗菌药物治疗方案进行优化,邀请临床药师参与感染性疾病的药学会诊主要是对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抗菌药物的停用以及抗真菌药物的使用等情况。现阶段,临床药师对于药物治疗的经验较少,因此在治疗难度较大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承担的压力较大,会充分利用治疗指南,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以降低会诊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笔者参与我院临床会诊的90例患者与临床药学会登记表进行分析。9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超过7 d的有36,占40%,使用两联抗菌药物的患者有11例,占12.2%,多重耐药或者是泛耐药菌患者43例,占47.8%,11例患者使用特殊类抗菌药物,占12.2%,发热待诊患者5例,占5.6%。临床药师参与感染性疾病会诊的目的以抗菌药物的选择为主,抗菌药物的停用次之。临床药师参与会诊的科室以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以及重症医学科为主。90例临床药师参与会诊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均接受临床药师的用药建议,治疗有效率为84.4%。李莉霞[7]等人的文献资料中指出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治疗效果不明显,因而邀请临床药师参与会诊,重新制定用药方案,短时间内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笔者的探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药师要根据致病菌对抗菌药物进行选择,对于感染较严重的疾病,多选用联合治疗方案,还应根据药物组织穿透性合理选用药物,以提高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药师参与感染性疾病药学的会诊,充分发挥了药师的作用,有效提高了药学的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1] 郭玉金,田桂芹,普燕芳,等.临床药师参与1例布鲁氏菌病诊疗过程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23(11):845-847.
[2] 何鸽飞,易爱纯,刘丽华,等.临床药师参与151例难治性感染性疾病会诊分析[J].中南药学,2012,8(2):145-148.
[3] 朱少惠,梁永洪.临床药师参与71例难治性感染性疾病会诊分析[J].今日药学,2013,16(8):557-560.
[4] 刘丛海,鲁侠,何丽娜,等.临床药师会诊工作现状及思考[J].安徽医药,2014,15(1):169-171.
[5] 梁海珊.药学工作模式转变背景下我国临床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c)-0137-02
当前,在我国各级医疗机构中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存在,并呈逐年增长趋势,已成为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主要杀手之一。为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原卫生部于2005年颁发了《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方案》,旨在通过建立临床药师制来促进医院的合理用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进行治疗药物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是医院药学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1-2]。近两年来,本院临床药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通过多种渠道参与临床用药的干预及监督管理,取得一定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1、2012年的全部住院病历中,分别随机抽取400份,从以上两年的门诊处方数中分别随机抽取1200张,作为干预前后数据统计分析和比较的依据。
1.2 干预方法
2012年开始,在医院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本院临床药师依据卫生部制订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一系列相关规定,通过整理用药信息,协同医生查房,参与病例分析,协助制订临床用药方案以及处方点评等措施,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实时干预。医院将处方质量纳入对临床科室质量考核内容中,定期公布处方检查结果,对处方不规范的临床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罚。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不合理用药情况的比较
在干预后的2012年,其各项临床不合理用药指标均较2011年(P
3 讨论
目前我国医院不合理用药现象较为普遍,药物资源浪费严重,直接影响医疗安全和质量,也是导致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引起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3-5],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医师方面:用药习惯不合理,忽视药物的禁忌证,未对症下药,未按个体给药,给药剂量过高或不足,缺乏药物知识,不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医德医风不良以及受医药代表的不良影响等;②患者方面:自行停药或换药,迷信新药和特药,片面地相信药品的宣传广告,追求贵药和新药等;③市场行为的影响:干扰了临床的正常处方行为,加重了不合理用药现象;④政策原因:目前国家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不足,医院依赖药品收入来弥补亏损,加上我国的医药法律法规政策不健全等因素,造成大量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因此,探讨如何改变医院不合理用药现状,使药物在疾病治疗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药师参与临床药物使用是新形势下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的重大转变。药师的职责已从简单的配方、发药过渡到走向临床,直接参与临床用药。临床药师是合理用药的执行者与监督者,是药物规范治疗及有关法律性、伦理性及经济性原则的高信誉执行者,而不是重复或替代医生的工作[6],要求药师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扎实的药学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临床医学知识及对患者用药结果负责的业务能力。本次调查资料显示,在干预后的2012年,本院各项临床不合理用药指标均较2011年有明显降低,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总药费、抗菌药费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住院天数较干预前明显缩短,这与国内多项研究的结果一致[7-8],说明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是有效的。
基层医院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无论在不合理用药方面,还是在药学服务方面,都存在与大医院不同的特点与困难[9],主要表现在医师的知识匮乏,临床经验不足;药学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药学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加之药师的临床医学知识先天不足,观念陈旧,因而未能充分发挥药师的作用[10],因此,医院应重视临床药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药学人员的整体素质,并充分调动临床药师的积极性,发挥其专业特长,才能有效促进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及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冷萍,孙伟,李冬梅,等.医院临床药学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4):310-312.
[2] 梁智明,梁碧怡.临床药师会诊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细菌感染79例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22):2098-2101.
[3] 赵薇,任常顺,王帅.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及干预因素[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18-19.
[4] 吴心怡.临床不合理用药现状及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4):442-444.
[5] 高艳萍.对临床药师在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191-192.
[6] 吕小群,方忠宏,姜玲海,等.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用药中的作用[J].临床药物治疗,2013,11(2):60-62.
[7] 吴建国.探讨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作用[J].北方药学,2013,10(3):119-120.
[8] 龚燕波.药师干预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2012,21(4):48.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用药频度;合理用药
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随着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其不良反应(ADR)的发生逐渐增多。本资料针对我院近期部分住院病人的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了解中药注射剂在我院临床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院2007年7月—12月间21个科室住院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的统计数字,包括药物的品种、规格、数量、销售金额等基本信息。
1.2 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新编药物学》及药品说明书确定药品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用某药的总用量/该药DDD值计算该药的用药频度,即DDDs,即用药的人数,并以此作为衡量药物的使用频度指标,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的药品分别计算其DDDs,将DDDs相加即为该药总的DDDs。药品DDDs值越大,说明此药的使用频度越高。以用药总金额和DDDs值排序,求其比值,比值接近1.0时,反映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同步性良好。
2 结果与分析
2.1 用药金额统计结果
2007年7月—12月我院21个科室住院患者用药金额(包括西药、中药)为2971万元,其中中药注射剂共17种,总用药金额为456.2万元,占全部注射剂用药金额的15.3%。
2.2 各中药注射剂统计结果
各中药注射剂的DDDs、销售金额及排序情况的相关数据见表1。
表1 各种中药注射剂的DDDs、销售金额及排序情况(略)
部分药品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同步性较差,如疏血通、灯盏花素、丹参、血必净、康艾、艾迪等。
3 讨论
我院住院患者中药注射液的用药金额占全部用药金额的15.3%,中药注射剂在我院临床用药占有一定的比例。中药注射剂临床疗效确切,起效迅速,特别适用于不宜口服或心脑血管急症的患者,在维持治疗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组资料显示部分药品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同步性良好,部分同步性较差。如活血化瘀类的疏血通、灯盏花素、丹参,用药频度排序均高于金额排序。通过病例查询发现部分科室存在超量使用的现象,如丹参注射液,说明书的用量为 10~20mL,而实际中有用到30mL或40mL的情况。肿瘤用药康艾、艾迪,清热解毒药血必净,用药频度排序均低于金额排序,这3种药品的日均费用高于其他药品,导致同步性差。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基层门诊抗感染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和现状分析,确保某基层门诊临床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合理性。方法 针对某部2013年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随机抽取感染病例156例,从抗感染药物的用药类别、供应金额、用药频度进行统计及排序,并按照日剂量值的确定,参照《中国药典》、《新编药物学》以及药品说明书的成人治疗量进行分析。结果 本院门诊使用抗感染药物占药物供应总金额的51%,用药频度最高的前三类药物依次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喹诺酮类,且多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以及肺部感染的治疗当中。结论 医务人员要经常性的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及时了解抗感染药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特点规律,强化门诊医生对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必须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关键词 ] 抗感染药物;使用;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154-02
[作者简介] 吴晓英(1974-),女,湖南沅江,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药物的合理应用。
随着医药事业的迅猛发展,各种抗感染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加之新药特药的不断面市,及时保障了广大患者的用药需求,也使部队医疗卫生工作得到了稳步的发展[1]。通过对基层门诊抗感染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和现状分析,为进一步确保基层门诊临床使用抗感染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我对某基层门诊2013年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某基层门诊2013年6月—2014年4月接收的部分与感染有关的官兵及家属患者,均为成年人,其中男性121例,女性35例。
1.2 方法
针对2013年抗感染药物的用药类别、供应金额、用药频度进行统计及排序,并按照日剂量值的确定,参照《中国药典》、《新编药物学》[2]以及药品说明书的成人治疗量进行临床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3年某基层门诊抗感染药(分口服和注射)的供应金额与排序,用药频度与排序,所有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中药除外)分别详见表1、2。
3 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感染性疾病在门诊临床工作中属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因此,抗感染药物往往是基层门诊治疗中地位最重要、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类药物[3]。该项研究结论在本次研究中也有较好体现:2013年6月—2014年4月的西药供应金额中常用抗感染药物所占比例高达51%。这表示抗感染类药物是保障基层官兵医疗健康最为基本的治疗方式。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发现β-内酰胺类抗感染药物在临床中应用较多(比例占68.03%),笔者分析该药物选择率大的原因可能与其抗菌谱广、临床疗效突出、安全性好、品种多以及选择面广等特点。该项研究结果和黄锡清,陈陆根等人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4]。另外,通过对现今医药市场的调研发现,高效、低毒、广谱的β-内酰胺类抗感染的新药特药也在陆续面市,其在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具有更加良好的抗感染效用。为此,我部的用药结构也就根据基层门诊的用药需求以及卫生事业费的增加做了相应的调整,比如:从以前的以青霉素类为主换成了以头孢菌素类为主,使其与基层的医药发展和经济能力相适应同步。
在本次研究当中,笔者发现基层门诊的常见病症主要以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以及肺部感染居多,而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新型的人工合成抗感染药,其具有抗菌能力强、抗菌谱广、组织浓度高、口服吸收好、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以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且该类药物对下呼吸感染的疗效与头孢类药物相比无明显差异,对消化道感染的患者疗效更佳[5],最为重要的是该药物价格适中,适宜作为基层门诊的治疗用药,该项研究结果与郭辉、陈建芬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6]。该项研究结论在表1的显示结果中(该类药物的用药频度仅次于青霉素类药物,所占比例为8.67%)也有较好体现。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抗厌氧菌感染药物的治疗受到重视,抗厌氧菌类药物所占金额的比例位于抗病毒之前,说明我部在抗感染治疗中能够全面考虑到感染菌的种类。
由表1中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部抗真菌药占抗感染药物金额的0.65%,虽然抗真菌药的比例比以前有所提高,但因我部是基层部队,而官兵经常野外驻训、集中居住和工作任务特殊等原因,其真菌感染主要是受到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受损的免疫系统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以至于真菌类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特别是深部真菌病逐年增多,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增加抗真菌药物的品种,更要增强官兵对抗真菌感染的认识,真正做到预防与治疗相结合。
我部抗感染药物总统计13类,按学术分类比较齐全,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与多种以往广泛应用的抗感染药物之间无交叉耐药,且具有疗效好、应用方便、价廉、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表2阐述了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肺部感染、扁桃体炎、冠周炎、中耳炎、肾盂肾炎共156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20%,此类药物具有满意疗效,主要原因在于强大的抗菌作用以及药物在体内广泛分布,对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的疗效显效率分别为96.28%、100%、97.58%。从疗效分析,大部分在5~7 d,且价格合适,不良反应少。所以,我认为抗感染药物老药新用可减轻部队负担,提高疗效,值得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抗感染药物的滥用导致了很多的不良后果[7],经常性的使用抗感染药物可导致耐药细菌的迅速增加和细菌耐药性的迅速增强,从而进一步加剧感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细菌可以通过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降低细胞壁或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抗菌药物的作用靶位,主动将进入菌体的抗菌药物泵出,形成生物被膜等机制以至于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而每一种耐药机制都是由不同的耐药基因所控制,这些耐药基因可由突变产生,也可以通过增值过程垂直传播,或通过遗传物质在相同或不同的种属细胞间水平传播,环境中细菌耐药基因的存在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影响细菌耐药性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在耐药基因存在的前提下,抗菌药物所提供的选择压力最终使细菌中的耐药亚群逐渐发展成为优势菌群,过多或不当的使用某些抗感染药物使致病菌和患者体内的正常共生菌长时间暴露于这些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压力之下,结果导致对这这些抗感染药物耐药的细菌大量出现[8]。因此,我部门诊是部队基层医疗单位,病患者多是年轻人,在使用抗感染类药物时务必要遵循合理、安全、有效和经济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确保抗感染药物给药方案的合理性:①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类药物;②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和给药途径,同时抗感染药物的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也不要一用就用新药特药,一般用药后观察72 h后再进行必要的品种与方案的调整;③准确把握用药疗程,抗感染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在感染性疾病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48 h停药,病情允许时抗菌药物可及时由静脉注射转换为口服给药;④对抗感染药物的毒副反应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使用毒副作用较大的抗感染药物时(如氨基糖甙类、氯霉素、四环素类等)应进行体内药物浓度的检测,并注意与同时使用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⑤抗感染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可忽视必要的综合治疗措施,如补液、纠正电解质平衡和提高自身免疫力等。同时对长期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患者应注意防止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
参考文献]
[1]瞿艳红.我院门诊抗感染药物处方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8):129-130.
[2]蔡耀,刘丽娥.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调查分析[J].海峡药学,2014,26(2):126-128.
[3]赖萍,李静,李慧柳,等.我院2010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药房,2012(16):1535-1536.
[4]黄锡清,陈陆根,叶茂清.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使用调查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4):48-49.
[5]李学斌.我医院门诊抗生素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3):56-57.
[6]郭辉,陈建芬,李振兴.门诊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调查分析[J].抗感染药学,2006,3(3):129-130.
[通信作者] *吴萍,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药科研和管理工作,Tel: (010)88001362, E-mail:
[作者简介] 陈寅萤,博士,E-mail:
[摘要] 药物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操作的规范程度直接关系到药物研发的成败。因此,提高新药临床试验的质量至关重要,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在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制药行业国际化发展和临床试验产业化大趋势下,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药物临床试验的整体水平迅速提高,也开展了大量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起步晚,对药物临床试验及药物临床试验管理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因此,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建设和管理依旧任重道远。该研究从机构组织管理、机构地区和专业分布以及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3个方面对当前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目前机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加大中医专业建设、引入药品风险管理和加强信息化管理3方面的建议,以期为今后机构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药物临床试验;发展现状
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其承担着创新药物临床研究的重任。2004年2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2009年11月2日又颁布了《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复核检查标准》,这2个规定的出台提高了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准入门槛。而且随着全球新药研发重心的东移,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尤其是国际多中心试验在我国开展,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整体水平迅速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际认可,同时也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机遇。但毕竟发展时间尚短,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建设和管理依旧任重道远。本研究旨在对当前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机构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1 机构组织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组织管理结构主要分为机构人员组成、机构硬件设施建设和机构制度建设3个部分。其中,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人员组成包括①管理部门:机构主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②临床研究科室与人员:临床专业科室与研究人员;③与研究相关的部门:药剂科、实验室(医技科室与人员)、设备科、后勤等。机构办公室的各项硬件设施是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和运行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需要设立独立的机构办公室,设立专门的药房和档案室等,并配备相应的办公设施。各临床专业科室也需要根据临床试验的要求配备相应的临床试验设施。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药物临床试验运行的相关程序(如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标准)制订和撰写机构和各专业的管理制度、设计规范、标准操作规程及各种处理预案等。但实际上,由于经验不足,这些制度、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常常缺乏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而且由于资源限制,人力投入不足,很多规章制度无法得到落实。如何改变操作规程缺乏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及标准不统一的现状也是机构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有调查显示,目前机构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均集中在管理体系等软件层面上,而检验科室等硬件层面的问题较少。伦理委员会存在问题较多的是伦理审查制度和SOP的可操作性,成员资质也存在较多问题。临床专业的问题也主要体现在质量管理体系和人员资质等软件层面上,而试验设施等硬件层面的问题较少[1]。因此,机构仍然需要加强和改善组织管理等软件方面的建设。
2 机构地区、专业分布现状
我国各地区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在数量分布和临床试验实施水平上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我国现有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分布覆盖全国31个省份,主要集中在直辖市和一些发达地区(如省会城市等一线大城市),而不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的数量则很少[2-3]。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此外,我国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临床试验机构的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这将不利于我国整体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
在专业数量上,西医专业要高于中医专业设置。在所认定的西医专业中,内科专业要远远高于外科和其他科室。儿科专业认定数目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试验的要求[3]。有研究显示,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设置西医专业临床科室的一共为1 895家,占全部79.39%,而设置中医(含民族医学)临床科室的累计为492家,占全部20.61%[4]。因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设置应充分考虑行业的未来发展需求,在大力发展民族医药的进程中加大扶持中医专业的设置。
3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日趋成熟,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医院领导对临床试验重视程度不够,还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②试验机构本身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执行力;③缺乏专职的临床研究协调员(clinical research coordinator,CRC);④机构对研究者的培训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尚有一部分研究者未接受过GCP相关培训却在从事临床试验工作[5-6]。有研究指出,为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持良好的运作机制,提高试验的综合管理水平,保证临床试验的质量,建议在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设中引入以现场管理组织(sit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MO)管理模式为代表的国际通行管理模式[5]。该模式的引入有助于“系统管理,统一标准”,为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运行、验证或评估、改进或完善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使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完成的临床试验数据质量得到国际认可,这将有利于推动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此外,在关注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现状的同时,还需要了解一下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药物研发全球化趋势和格局的逐渐形成,全球同步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迅速增长。在这种大趋势推动下,我国药物临床试验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我国开展,这也对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质量(quality)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其与一个临床试验的设计、实施和分析,以及该试验的临床相关性或报告的质量是相关的[7]。但目前,我国在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方面,尚无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针对我国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进行评价的方法,对如何正确评价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知之甚少。此外,特别是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由于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加之中药新药与化学药物相比,具有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样和疗效评价难度大等特点,目前,我国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尚缺乏统一、合理的临床评价标准。因此,如何制定出一套在中医药领域中行之有效的标准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有调查显示,临床试验项目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试验记录不规范,试验实施和试验药物管理不规范,知情同意过程及AE 和SAE 处置不规范几个方面[1]。有研究指出影响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因素主要集中于质量管理模式、人力资源、药物管理、硬件配置、管理效果这五大公共因子。还对比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其差异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模式和药物管理这3个方面[8]。还有研究提出,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各阶段试验用药品的科学、规范管理是保证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质量的重要环节,并针对管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用药品的闭环管理模式[9]。为了解决药物临床试验中质量控制的问题,有研究者制定了药物临床试验分级质控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出了“CRC-主要研究者-机构办公室-主管院长”的四维质控制度[10],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常见问题的发生。
4 建议和展望
4.1 合理优化配置,加大中医专业建设 目前,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设置带有明显的地区倾向性,经济发达地区占有绝对优势。在未来发展中需要全面考虑地区的均衡性,推动经济不发达地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建设,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优化。此外,中药新药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创新药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大量开展,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在大力发展民族医药的进程中要加大扶持中医专业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建设。
4.2 引入药品风险管理体系 在药品生命周期中,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重复过程。药品风险管理是指反复评估药品的利益/风险比;不断研究在最小化风险的同时,发挥临床获益优势的具体手段;反复评估手段的有效性和利益/风险比;为使风险最小化,进一步提高利益/风险比。药物临床试验的风险管理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包括企业员工、医院/医生、药监机构、经销商、患者等,其中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是承接和实施药物临床试验的主体部分之一,其主要职责是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安全性和科学性。目前,我国药品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完整建立,在临床试验机构监管中引入风险管理模式已势在必行,可以从机构自身的硬件和软件体系,临床试验药物的品种,同一时期承接的临床试验项目数量等风险因素进行考虑。风险管理并非彻底解决风险问题,而是通过科学化决策,确定管理目标,制定管理措施,从而实现风险最小化。因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作为药品研发过程中重要的管理平台之一,不能一味地回避或惧怕风险,应该借鉴先进国家的药品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经验,从而做好药物临床试验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
4.3 加强信息化管理,开发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系统 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临床试验的试验条件和质量均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数据管理是新药临床试验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传统的多中心新药临床研究的过程管理多为各中心采用纸质记录人工管理的模式,该方式存在项目管理缺乏时效性、设计方案随意修改、试验药物管理不规范、数据记录不完整、信息填写不规范、数据传输不同步、数据锁存、盲态审核难执行、统计分析难操作等许多问题,导致申办方和监管部门项目核查困难、研究者无法实时跟踪项目进程、受试者多次重复参加试验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信息化管理可有助于提高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管理。药物临床试验的信息化管理是国内外药物临床试验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在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方面已经开展了许多课题研究,虽然已经开发出一些药物临床试验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和软件,但要全面实现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加速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建立全程性、安全性、时效性和权威性强的药物临床监管与应用服务信息平台来改进传统管理方式,对提高监管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试验过程监管的水平与力度,确保药品研发环节的科学性、真实性和伦理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目前我国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质量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中药新药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受疗效判定缺乏客观的量化标准,中医证候诊断不规范,操作性差,难以准确定性、定位和定量等因素的影响,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开发适应中药新药特点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系统,构建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综合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规范化,提高中医药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可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最后,全面加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设是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在今后工作中,仍需要健全药物临床试验的各项制度、完善各项标准操作规程;加强伦理委员会审查及监督职能;加强研究者GCP知识及相关技术培训;加强临床试验药物的管理;加强机构办公室的过程管理;加强实验室检测的数据质量控制;加强协调沟通工作,改善服务态度,实行全程质量管理,保证临床试验质量;简化工作流程,加快 办公信息化进程,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组织结构,加强培训工作,加大对机构硬件的建设力度,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研究者的积极性。总之,应该用学科建设的思路去发展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利用现代化手段创造更广泛的交流平台,加强机构对临床试验的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最终提升我国在新药研发特别是中药新药研发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见明,孙振球,高荣,等.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6):473.
[2] 武小军,李欣.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发展与现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9,2:36.
[3] 赵秀丽,单爱莲,王淑民,等.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现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10): 809.
[4] 赵静,王松林,郭冬梅,等.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3,22(4):384.
[5] 王天勋,茅益民,宫岩华,等.在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设中引入国际通行管理模式[J].中国新药杂志,2012, 21(7): 728.
[6] 吴建才.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7] Jüni P, Altman D G, Egger M. Systematic reviews in health care: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J]. Bio Med J, 2001, 323(7303): 42.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9.066
在人们饮食结构以及生活习惯不断发生变化的影响下, 导致患有相关疾病的几率表现出显著的增加。通过临床用药, 为了对相关疾病进行预防以及治疗。在用药治疗过程中, 不但需要对临床用药治疗效果加以关注, 还需要关注患者是否表现出不良反应的情况, 从而避免人体受到了极为严重的伤害[1]。针对患者在实施疾病治疗期间, 临床用药属于较为基础并且重要的一项环节, 针对患者临床疗效的提高表现出显著的价值。如果出现了用药不合理的情况后, 会对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害。为了将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提高, 将药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有效降低, 此次研究将本院收治的西药治疗患者作为主要对象, 临床以促进西药用药合理性展开是否给予管理措施进行干预的对比研究,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西药治疗患者140例作为主要对象;通过抽签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70例。其中, 观察组男49例, 女21例;年龄7~81岁, 平均年龄(46.29±11.59)岁。对照组男50例, 女20例;年龄8~82岁, 平均年龄(47.32±11.5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针对患者在选择西药进行疾病治疗的过程中, 对于西药的应用情况需要进行认真分析。针对药品种类进行认真统计, 针对临床选择的用药方法以及应用药物的总数需要加以统计。对患者临床选择西药治疗情况、患者疾病好转程度以及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需要进行认真观察[2]。在此期间, 针对患者在选择西药治疗过程中的具体生命特征以及临床症状表现需要加以认真观察。对照组西药治疗患者, 在选择西药治疗过程中未给予管理措施干预。观察组西药治疗患者, 在选择西药进行治疗过程中, 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加以干预, 具体如下。
1. 2. 1 将西药联合用药治疗的合理性有效提高 临床对患者选择联合用药的方法进行干预, 可以将最终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 将患者的疾病病程进行有效缩短, 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此需要将西药联合用药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在选择联合用药方法对患者加以治疗期间, 要求医务人员需要将用药合理性显著提高, 进而针对西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做出有效保证[3]。
1. 2. 2 合理安排西药用药治疗时间 在选择西药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 针对西药用药的时间间隔、患者临床用药时间以及患者的停药时间等进行计划安排, 进而确保用药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4]。
1. 2. 3 将用药管理合理性显著加强 针对用药每一环节的质量监控工作需要做出有效保证, 针对有关用药制度需要进行落实, 对于处方的安全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做出有效保证[5]。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 西药应用剂量以及使用方法不当患者1例, 西药联合用药不当患者0例, 中西药配合使用不当患者1例, 共出现用药差错事件2例, 总发生率为2.86%;对照组患者中, 西药应用剂量以及使用方法不当患者9例, 西药联合用药不当患者10例, 中西药配合使用不当患者4例, 共出现用药差错事件23例, 总发生率为32.86%;观察组用药差错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1.475, P
3 讨论
临床针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确保西药治疗的合理性, 对于疾病治疗后续阶段的顺利以及疾病的诊断等均可以发挥显著的价值。将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力度有效加强对于患者疗效的提高以及治疗安全性的保证表现出显著的价值[6-8]。
对此在选择西药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 对于选择的用药方法、用药剂量以及患者的停药时间等诸多方面需要加以充分掌握[9, 10]。此外需要了解如果相同的药物长时间应用治疗, 或者将应用剂量扩大治疗等, 患者较易表现出不良反应的现象, 对此要求临床医师以及药剂师对于药物的具体使用方法需要进行充分的掌握, 从而保证药物药效得以充分发挥。此外对于药物的使用名称、应用方法以及应用剂量等进行认真核对, 保证未发生错误后, 立即对患者进行发放[11-13]。
本文对照组西药治疗患者, 在选择西药治疗过程中未给予管理措施干预。观察组西药治疗患者, 在选择西药进行治疗过程中, 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加以干预。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中, 西药应用剂量以及使用方法不当患者1例, 西药联合用药不当患者0例, 中西药配合使用不当患者1例, 共出现用药差错事件2例, 总发生率为2.86%;对照组患者中, 西药应用剂量以及使用方法不当患者9例, 西药联合用药不当患者10例, 中西药配合使用不当患者4例, 共出现用药差错事件23例, 总发生率为32.86%;观察组用药差错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1.475, P
综上所述, 临床针对患者在选择药物进行治疗过程中, 需要合理展开西药用药管理干预, 从而针对用药安全性做出有效保证, 降低出现用药差错率, 发挥西药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春丽. 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管理措施探讨.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 9(6):827-829.
[2] 朱传荣.探讨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策略.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13):2540.
[3] 吾热别克・阿不里拜.对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探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40):85-86.
[4] 郜红燕.探讨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管理措施分析.医药前沿, 2016, 6(31):53-54.
[5] 唐高峰.多种西药合用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的对策分析.中国处方药, 2016, 14(4):32-33.
[6] 沈通. 探讨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 医药前沿, 2015, 5(25):116-117.
[7] 高改珍, 李姬文. 探讨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 大家健康旬刊, 2014(19):315.
[8] 唐莉. 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8):235.
[9] 严俊珍. 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管理措施研究. 北方药学, 2016, 13(8):150-151.
[10] 张雨秀. 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16):49.
[11] 董英. 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探微.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57):31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5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29-01
临床药物治疗作为重要的一种疾病防治手段,在临床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每一种药物来说,在疾病治疗的同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1]。临床上进行合理用药主要是为了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通过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本文通过研究我院收治的232例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3年2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2600例患者,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为232例,占8.9%。其中男性患者为132例,女性患者100例;年龄在19-80岁之间,平均为(55.0±2.5)岁。
1.2 方法 此次所研究的方法就是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2]。由于我院规定对患者治疗后要进行相关的治疗观察记录。主要记录患者使用药物的名称和治疗效果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特别是对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需要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记录,同时还需要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1.3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的数据都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
2 结 果
根据患者的治疗的相关记录对患者临床使用西药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用药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经过调查发现,232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和所占比例:其中用量和用法错误的患者为120例,中西药联用不当患者40例,其他原因引起的不良反应患者72例,见表1。
3 讨 论
西药的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应用西医理论指导医务工作者经济、有效、安全的使用药物。合理使用西药是为了使药物疗效得到充分发挥,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及时、安全,减少药物的不良作用与对人体的副作用,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3]。但是西药应用也有相当的危害,比如艺术生开药错误和药物来源出现问题以及配伍、给药途径、中西药联用不当等都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所以加强对西药临床应用的监护是避免发生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之一。以下为应对措施:
3.1 严格把握药量及用法 用药剂量要合理,即对不同病例、不同病期、不同个体的患者有针对性地制定剂量。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或者用量过大很容易引发不良反应。医生在指导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严格把握药量及用法,要加强对副作用较大西药的管理。
3.2 合理进行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对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促进患者体质恢复、缩短疗程等有着极大的优点[4]。但是如果未按说明书进行联合用药,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阿奇霉素具有很好的生物利用度,发生的毒副作用小,适合患儿使用。合理联用西药也要求医生与药学人员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充分了解药物的性质,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
合理联用中西药能够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促进患者的康复,缩短治疗时间。但是,如果联用不当,则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有的会产生沉淀,降低药物的效果。有的会产生络合物,难以吸收。有的会产生毒性,产生并发症,严重者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如有机酸类中药与中成药不可以与磺胺类西药联用,否则会在肾小管内析出晶体,造成血尿、结晶尿,甚至肾功能衰竭。此外也要积极进行临床药学研究,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与相互作用,尤其要注意中西药联用的配伍禁忌,防止因不合理联用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
3.3 有指证的使用抗菌药物 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的计数以及分类是医生判断用药的依据,根据白细胞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来准确的判断患者是否为病毒感染,进行合理的用药。
总之,西药的临床合理用药能够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同时要加大对合理西药使用的宣传,确保西药在品种、联用等环节的合理使用,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戴丽心.本院门诊西药房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21):502-503.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c)-090-02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和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就医观念及就医时的心理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在得到病症诊治的同时更希望获得相关知识的指导,这就更加体现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护理学走过了从单纯“护病”到全面“护人”的历史阶段,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缺少了健康教育,就不能称其为整体护理[1]。健康教育本身是一种治疗方法,病人有权力享受这种护理服务。在21世纪,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这就决定了护士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做好健康教育、掌握交流技巧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生职业训练和基本技能之一。然而交流至今仍是护生能力的一个弱项。临床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并使之巩固和加深的重要教学环节。临床带教教师在带教中应指导学生如何负责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全程护理;在收集资料、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价效果的过程中如何利用一切机会对病人及其家庭、社会支持系统进行健康教育,带领学生一起探讨适当的健康教育方法,同护生共同实施、完成对病人的健康教育[2]。学生在护理活动中不仅要掌握健康教育的技巧,而且还要切身体会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作用,并认识到自身价值与责任。医院健康教育的对象是病人及其家属这种特定人群。因此,在实施健康教育中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 护患沟通技巧
良好的护患沟通会使护患关系更贴近,促进各项护理工作的开展,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对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护士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情商,还需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护患沟通首先要有共情意识,即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找准感情的共同点,情感上保持同步,有效沟通就有了良好的开端[3]。在护患沟通中,护士运用语言性沟通技巧的同时,还要灵活地运用倾听、表情、眼神、仪表、姿势等非语言性沟通技巧,更好地满足病人的需要。
1.1 语言性沟通
语言性沟通中,护生要充分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注意言语的语气、语调和感情,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病人;应学会根据不同的对象通过语言来有效表达自己的护理意图,使病人不仅能听懂,更要达到使其心悦诚服地配合并接受护理要求的目的;要善于使用美好语言,经常给病人说些安慰性、鼓励性、劝说性、积极暗示性和健康指令性语言,就会改变病人不良的心理状况;绝对不能说那些伤害、攻击、讥讽的语言,要牢记“言语能治病,也可致病”的道理。
首先,要根据病人的身份、年龄、职业等准确恰当、有礼貌地称呼病人,避免直呼其名或用床号取代。接着,主动热情地做好自我介绍,同时耐心地介绍经管医生及住院环境,尤其是病人所关心的进餐、用水情况等,和病人及家属进行家常式闲聊。聊天也是一种治疗和护理的手段。通过聊天可以获得病人的许多信息和资料,制订出好的健康教育计划,增进护患感情;也可以通过聊天给病人一些治疗和护理的建议,及时调整病人进入角色,便于实施各种计划。
在临床护理中,经常碰到病人对检查、治疗、护理、饮食等问题不理解、不合作或难以接受的情况。这时护理人员要耐心地解释和说服,在说服的过程中要注意从病人的利益出发,达到说服的目的。说服时要考虑病人的自尊心,不要随意批评。
1.2 非语言沟通技巧
非语言是指人的仪表、神态、行为语言。非语言交流是通过眼神、动作、表情、姿势等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是无声的、持续的,它有着强化感情的作用。护患之间的非语言沟通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眼神、表情 关注的目光、微笑的表情能够稳定病人的情绪,从而减轻病人入院时所产生的恐惧与焦虑心理。护士的微笑本身就是“安慰剂”,可以给病人以镇静和亲切感。
1.2.2 倾听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技术,护生必须学会耐心、专心和关心地倾听病人的讲述,不能有任何拒绝、厌恶、嫌弃和不耐烦的表现,检查和核实自己的感觉,及时做出点头、微笑等相应的反应。
1.2.3 仪表和技术 娴熟的技术,沉着、稳重的举止和大方得体的装束,可以消除病人的心理疑虑,给病人以安全、信任感。这就要求护生掌握过硬的本领,苦练操作,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
1.2.4 身体的接触 可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增进护患的情感交流,但要因人而异,把握尺度。如抚摸患儿的脸,触摸发热病人的额头,晨护整理完床铺后轻拍病人的肩部等。
1.2.5 沉默 有些病人常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责骂医生、护士,这时护士就应保持沉默,让病人将内心的情绪宣泄出来,等病人安静后再来安慰、鼓励病人。
1.2.6 要善于通过病人的身体语言来了解病人的要求 在临床实习中,护生要注意通过观察病人的表情、动作、手势等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及病情变化,协助诊断和治疗。
2 知识灌输技巧
2.1 讲授
通过循序渐进的叙述、描绘、解释,亲切耐心地向病人及家属进行通俗易懂的医疗科普宣传,介绍检查、治疗、护理内容以及有关的医学护理知识,帮助病人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树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阅读指导
指导阅读专科教育材料。用布置作业法指导病人有针对性地学习专科教育材料,对不懂的问题,待护士进行床边指导时再做解答。这种方法既调动了病人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节省了护士的教育时间,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指导阅读应对病人学习能力、身心状态进行评估。另外,指导病人阅读保健书籍,掌握自我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2.3 视听教育
利用幻灯、录像、挂图为病人提供较形象、直观的画面。
3 行为训练技巧
3.1 行为训练分类
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自我护理能力训练: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自数脉搏,自测血压训练,尿糖定时自测,自行注射胰岛素,自记尿量训练,人工处理训练和行走训练等。②住院适应能力训练:包括床上排便训练,咳嗽、咳痰训练,深呼吸训练,放松训练,叩背训练,引流训练,正确留取标本训练,上呼吸机后手语训练等。③康复能力训练:包括关节功能训练,协调运动训练,膀胱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和语言矫治训练等。
3.2 行为训练方法
行为训练的主要方法是演示。演示的基本步骤是:①先解释操作的全过程,并示范一遍。②演示者再重新慢慢地示范并解释每个步骤、原理、方法及这个步骤与其他步骤如何连贯。③演示者重新示范全部的步骤。④请病人在演示者的指导下,先练习分解动作,再练习连贯动作,最后完成整个操作。⑤病人完成整个操作后,演示者给予讲评或鼓励。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要将健康教育溶于护理操作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人常抱怨工作忙,没有教育的时间;但又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在为病人做护理操作时总是三缄其口,很少与其进行交流。实际上,这时是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其教育效果远远高于用专门时间对病人进行说教。因为病人并不需要也不可能系统地学习护理知识,他们的学习往往来自于自身病痛的需要。在与病人接触特别是进行护理操作时,向病人进行必要的讲解会使他们感到放心并得到安慰。因此,与病人任何接触的时间都是进行健康教育的机会。
加强健康教育是实施整体护理的客观要求,是加强护理队伍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的必然之举。总之,在现在知识与技术半衰期缩短的时期,我们要在临床中卓有成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培养护生的健康教育技巧,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参考文献]
[1]徐建鸣.全球化背景下的整体护理再认识[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A):29.
关键词:中药制剂;临床疗效;中药制剂的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9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31-02
将中药原药材制成合适制剂,是中药制剂学的研究方向,以此来确保能够为患者提供稳定、安全、有效的服务,并对疾病进行防治、诊断和治疗。以我国目前的中药制剂身份,还无法进入国际市场,而且目前的局面是日本等亚洲国家日益激烈的传统药品的竞争,还会受到其他发达国家的天然药品的影响。在探索这种现象的原因时,主要是相关人员对中药制剂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的忽视,例如中药材的类型和质量的混乱;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不完善,药材品种不稳定等。近年来,中药的质量标准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各项标准的实现得不到保障,而且部分标准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且没有起到督促的作用。所以,中药制剂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化的推进,下面就针对人们容易忽视的因素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1 中药材的质量监控
1.1 中药材种类方面:
工作人员在进行中药材鉴别的时候,会出现同名异物或异物同名的现象,这使配制中药制剂的准确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鉴别中药材是一件比较复杂的问题,是因为药材通常和近缘植物或同种植物相似,所以很容易判断错误。再加上很多地区习惯运用的药材并没有得到统一,使得中药材原料药的标准混乱。
1.2 中药材的质量方面:物种的传统基因会影响中药材的质量,而进行中药材品种选择时,其基本原则是质量优先、兼顾产量[1]。现阶段,很多栽培都被进行了分类,并且各个分类的特点、生产额和质量优劣都有明显的区别,比如桔梗开化会出现紫花,皂苷有较大的皂苷含量差异,在溶血性方面也有这样的差异。因此基因调控在中药材活性成分和遗传育种过程中具有保证中药材质量的重要作用,要加强优质资源种子的遗传育种研究力度。
1.3 中药材种类的选择与处理:
在选择中药材时通常都要强调中药材的道地性,例如广东陈皮、四川黄连、云南茯苓等等,中药材会在最适应的环境下生长的最好,若培育人员的经营够丰富,还能提高道地药材的质量,产量大,成本低廉,所以在中药材的选择上,道地中药材实首选。
2 中药材炮制技术
中药制剂的临床疗效受中药的炮制技术所约束,运用不同炮制手段对药材进行炮制,中药制剂的性味、作用都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要想使临床疗效能够得到保证,必须采取合适的炮制方式[2]。中药在经过洗净、软化切制、蒸制、炒制、制霜、发芽、发酵这些方式和加不同辅料的炮制方式后,疗效提高,降低了毒副作用。现阶段,在炮制加工技术方面中药材的炮制标准不一致,很难监控和管理,另外学术水平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无法适应该学科和中药事业的发展。在中药材的处理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被强调,药材炮制规范和标准流程也应该严格遵守,加强科研力度,并且工作人员能够对中药材的炮制加工方法和药材的种类有一个量的认知,并能采用液相色谱、薄层层析、显微、荧光灯等现代技术手段,得出炮制加工的量化指标,并研究得出最佳的适合现代化生产的炮制方式。
3 中药制剂的剂型
中药制剂剂型影响中药制剂的稳定性和有效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等药动学指标,说明中药制剂的疗效和临床效果和剂型息息相关[3]。一般情况下,根据临床要求的需要,对处方中的药品及其有效成分的生产技术和条件进行剂型的选择。口服液在汤剂的应用上,得到了改善和发展,但并不适合所有的中药,比如含有絮状沉淀的中药制剂,就应该考虑制成其他剂型。丸剂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片剂,很多国家的药典记载中,这种剂型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并且其剂量准确、质量有保证。临床疗效相对稳定,中药颗粒剂是传统中药饮片剂型改革的产物,这种剂型的提取方式是根据药渣药液的高速离心分离后,然后对药液进行喷雾干燥成颗粒制剂的一种技术,并具有质量稳定、服药量少、携带方便等特点,可以在全封闭的条件下使有效成分完全提取,但这种剂型也有缺点,颗粒容易吸潮结块,不易保存。
4 中药制剂的质量监控
中药制剂因为其组成成分多,而且绝大多数的中药制剂都以复方效果作为自身的治疗作用,很难确定单一的有效成分。很多中药制剂只标注了药量,或是部分有效成分的含量,但是这些标注并不一定说明其拥有着一样的临床疗效,而且无法达到评价疗效的目的。在制定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的过程中,有利且合理的检验方法,能够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从而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这是我国中药事业成功的关键。
5 结论
综上所述,这些因素对中药制剂有着重要影响,若能对这些因素重视,不但能够使中药制剂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得到提高,并认真行使自身责任,让患者服用的药物有效且安全。严格把好原药材质量关,制订标准统一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炮制品质量标准,合理选择中药制剂的剂型,做好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防止在进行中药制剂的制备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让中药制剂更加科学和有效,并使临床疗效得到提高,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中药制剂产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