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化学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高中化学学案的设计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如果教师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他教的再好也是劳而无功的。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喜好、追求等,使学生真正作为教学的主体,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教学模式,唯有经过学生自身积极的认知活动,主动参加到教学和探讨知识的过程中,才会发挥其真实作用。
2.坚持问题化、思想性原则,重视先学后教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的时侯要注意坚持问题化和思想性的原则,把课程的知识点转变成具有探索性的问题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翻看书本,先自已去学习,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那些没有得到自我解决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中需要着重去听的部分,当然也能提出疑问和老师及学生们共同讨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推动学生潜在的学习水平向现有的学习水平转变。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更具针对性,不仅学生都可以了解到自己需要着重听什么,老师也随之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切记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让学生能即够得着,又得花费一番心力。
3.坚持层次化高效性原则1个班级是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各个学生的化学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强弱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可是课堂学案是一样的,所以要想让全班同学的学习都能够得到提高,设计课堂学案就要采取分层的办法,以此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不但要有针对基础较差学生学习的基礎性的问题,也要有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升学习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一节课的上课时间是有限定的,对教师而言,怎样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教学任务即不是指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也不是指学生取得了多好的成绩,而是指在这有限的课堂教学内学生掌握了哪些学习或生活的能力,培养出了哪些优秀的人格特征。如果想要达到这个目标,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制定的课程学案要简洁合理,始终坚持高效的原则,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遵循求精不求多的原则,适当缩减学生的练习量,减轻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负担。
二、高中化学开展学案教学的具体流程
1.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唯有让学生走在前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才是好的教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先自我学习,然后接受老师的教导。要让学生先自主预习,发现难解的问题,这才能开创出新的发展地区。灌输式的学习是个一点也不高明的教学方式,学生应该学会自己去读书和理解,一旦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再对学生做指点和辅导。学生在自我预习之后,会更清楚地了解书上每一个章节中的重难点,再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更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和把握住学习的主动权。自我预习,不但是对旧知识的巩固,也是对新知识的一个了解,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几个人一起翻阅资料,合作解决。比如在学习高中化学选修课本中《电解与电镀》这章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因为同学们不久前学习过关于原电池的一些内容,知道化学能是在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由于电子发生转移,产生了电流。那化学能又是怎样转化为电能的?书上是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例子,而且仔细解释了Na+和Cl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朝正负两极是怎样移动的,阳离子Na+向负极移动,在负极板上由于得到电子而还原,阴离子则Clˉ向正极移动,在正极板上由于失去电子而被氧化。可在书上并没有对离子放电的顺序做具体的介绍,这种情况就需要在教学学案中展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到离子的放电顺序,以便今后的学习。
2.课堂上的探究学习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有系统的,全面的发展,就得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当老师讲解传授完基础知识的时候,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依据自我预习的情况进行提问和讨论等。在此期间教师扮演的是合作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老师启发和引导完学生的思维后,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以此找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发光点,并及时纠正学生思路的偏差。
比如在讲解电解的相关内容时,老师首先是解说电解的原理、过程和结果以及离子的放电顺序,很多同学会对此产生疑问,怎样解释不同种类离子的放电顺序。这时老师就指出阳极和阴极这两种不同离子的放电顺序,让学生先自己寻找规律,接下来从氧化性和还原性的角度来做解释,阳极是阴离子放电,放电顺序先后和阴离子的还原性有关系,阴极则是阳离子放电,放电的顺序就是氧化性强弱的顺序,从氧化性和还原性的角度做解释,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并消化知识。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实际的案例,对所要教学的知识进行渗透与融入,通过案例作为载体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实际案例,可以将枯燥的化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化学教学当中。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法实际应用深入研究,找出其关键所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作用
1.炒热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对书本知识进行“翻译”,学生在座位上对教师所“翻译”的重点进行记录。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毫无生气,更无法激起学生兴趣,导致课堂氛围较差,难以取得可靠的教学效果。而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入化学教学,可以通过实际的案例调动学生的兴趣,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等,如此就使课堂气氛热烈起来。不仅如此,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还能够形成较为深入的互动,使得课堂整体“教”与“学”的环境得到优化。
2.直观展现知识
化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看来都是比较枯燥的,而且较为抽象,学生往往难以对相关知识形成直观认识,造成学习困难。而传统局限于书本的教学方式,对知识的展示也比较笼统,对于理解力稍差的学生,往往需要花费大力气才能明白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案例教学法将化学知识融入实际案例中,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明确其中关键所在,进而直观认识到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加强师生互动
师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交流互动,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需要在案例选择、案例设计上加强对学生的考量,如此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而通过教学案例,学生能够认识到其中包含的教师所要教学的重点,以此反向对教师形成了解,如此就实现了深层次的师生互动。不仅如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成为联系师生的纽带,为师生沟通构建桥梁。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1.选择合适的案例
要运用案例教学法展开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案例选材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只有确保案例选材科学合理,才能使其成为构建知识网络的良好载体,进而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优良的作用。在进行案例选材时,首先需要保证所选案例与所要教学的化学知识形成统一对接,即案例能够对相关化学知识形成全面有效的渗透和反映,通过该案例就能够得出全部相关的化学知识。其次,案例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好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案例素材,这样才更加便于学生的理解。最后,需要对案例进行精心编排,将其和书本知识有效统一起来,成为良好的教学载体。比如,在教学氯气的相关知识,其水化物具有褪色的功能,因此教师就可以选择生活中漂洗染色衣物的案例,设计这样一个案例:将氯气分别通过干燥染色衣物和湿润染色衣物,观察其现象变化,并阐述其中原理。通过这样一个案例,学生首先需要对现象进行观察,即明确氯气的性质,还有分析其中原理,即明确氯气使衣物褪色的化学反应。
2.教学中案例的巧妙运用
要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巧妙运用案例,一般可以从三个环节入手,即课前、课中和课后。在课前运用案例,主要目的是引入教学,即通过案例所表现的相关内容,将所要教学的化学知识引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中运用案例,主要是在教学书本知识之后,通过实际案例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在课后运用案例,主要是对知识进行梳理回顾,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教学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毒害气体时,教师可以围绕酸雨、温室效应等话题设置教学案例,在课前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危害进行阐述,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在讲解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之后,通过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形成对这些气体的性质进行补充分析。最后,在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方面的练习题,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加强巩固。
3.实验案例的引入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验案例,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论证,确保学生深入理解。比如,在教学氧气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将氧气制备实验引入到课堂中,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明确基本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流程,然后再增加实验环节,验证氧气性质。如此,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案例中对氧气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教学需求,化学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的作用加强认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做好案例选择、案例应用以及实验案例导入等方面的工作,切实将案例教学法渗透到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中。
著名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就是教育”的著名理念,这是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新课改的深入给高中教学方式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取了很好的成效。因此,在新时期,高中化学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重视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从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概述
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是说,所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只有放在现实生活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和作用。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高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主要强调化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作为现代高中化学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基础是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等方面都跟化学知识密切相关,通过化学教师的引导把化学知识放入生活的海洋中去验证、去理解,体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理念。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个案教学中的应用
1.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与经验。
理论分析: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与经验,在生活中会发现一些蕴含着化学知识的现象,通过深入的观察与思考,找出这些现象与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出化学知识,还要在化学知识学习中找出生活的影子,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化学知识的前提下去认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认真的探究与思考。
个案分析:在学习关于“臭氧的性质”的相关知识的时候,高中化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思考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在下了一场雷阵雨之后,我们呼吸到的空气是非常清新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雨水能够洗去空气中的灰尘,使空气得到了有效的净化。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臭氧的作用,通过雷电作用,部分氧气转化为了臭氧,而臭氧不只是有消毒与杀菌的作用,还能净化空气。这就是我们在雷雨天气后感到空气特别清新的化学方面的解释。
2.有效利用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理论分析: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包括科技信息等在内的很多信息跟学生学到的化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在化学知识中检验这些信息,让学生体验化学知识学习的新鲜感,还能提高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个案分析:先给学生展示一张铝锅的说明书,可以看出使用说明上明确表明了在铝锅中不能盛放那些含有酸性与碱性的食品。然,也不要盛放那些腌制的东西。说明书上还说,在铝锅遇到相对难以清除的污渍的时候,要先用温水浸泡大约2小时左右,再选择软毛刷清晰顽固污渍,坚决不能选择钢丝球。把这个说明书介绍完之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可以给学生提示用“铝的化学性质”来分析,学生提出“铝能够跟酸、碱产生化学反应”。通过引导让学生能够学会用化学角度去思考信息点,从而养成化学思维方式。
3.运用化学知识来分析生活谚语。
生活谚语是人类生活智慧的结晶,同时还对生活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有些谚语中蕴含着化学知识与原理。所以,可以在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中引入一些谚语,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离生活很近,能够培养学生的化学精神。
个案分析:在农村有个流传很广的谚语就是“雷电发庄稼”,或许很多农村学生熟悉这个谚语,城市学生不熟悉,教师可以给学生解释,引导学生去分析大自然中的雷电现象,空气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做“氮”,通过氮与雷电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出现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种物质,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氮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明确氮元素的性质。
此外,高中化学教学要注重对教材中生活元素的充分而深入的挖掘,让学生探寻各种学习的主题,教师要对这些主题进行认真的提炼,让学生进行拓展与二次延伸,通过教材找到知识的生长点,强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重金属回收相关的调查报告,让学生自主设计调查任务与调查设计,让学生自主寻找生活中更多的化学知识点。
三、将高中化学课堂“延伸”接触生活,培养创新思维
生活其实就是学习的一个课堂平台。每一位老师都需要创设情景,延伸学生联想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启迪他们利用化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一旦学生利用上所学的知识,他们的求知欲就会被无限激发,有更强烈的跃跃欲试之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课堂的延伸、学生知识思维的激活、学习能力的提高等。尤其这个时候,老师千万不能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应该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脑,挖掘他们不同的潜在能力。要积极鼓动他们亲自实验、揣摩、推理、创新等,放手地让学生研究。
由此可知,让学生主动能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并且是有创新性、建设性地运用。生活化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的生活实践活动与材料,接近现实生活,模拟日常生活现象,让学生慢慢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各类简单问题,同时学生也能温故思考课堂所教的化学实际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让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生活化,从而消除传统化学课堂教学仅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授缺陷,最大程度地激活化学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把整个教学任务的要求标准转化成学生内在实际的学习需要,使学生们真正地在生活里学习化学、享受化学、享受生活,全方位提高自身能力水平。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个案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明白化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的时候,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设计,通过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点,提高学生通过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学案导学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学案为载体,通过教师的调控,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益的教学体系.
学案导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它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化学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学案导学的基本操作步骤
1.学案内容设计
教师在课前编写学案,不仅要吃透课标、教材、考试说明,而且
要充分了解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理顺知识的编排体系,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的学情.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再来设计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在设计时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除此之外还要设计有效的评价措施和课堂延伸.学案的内容一般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练习、迁移应用、小结反思、我的疑问.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学案都要包含以上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适当的改变,在某些重要内容的设计上力求完美,让学生学有所获.
2.学案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按照一定的流程来组织:教师指导方向-学生自学教材-分组讨论交流-成果展示-精讲释疑-课堂检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指导者、课堂组织者、活动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开启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讨、相互质疑和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3.学案的评阅
学生完成学案之后,教师要及时的收上来,进行批改.通过批改了解学生存在哪些问题,而哪些已经基本掌握了.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学案上加以修正,而普遍性的问题,就要在下一课时进行讲评.
三、利用学案导学模式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我对教师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教师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协助者.在课堂上的讨论环节,教师要深入学生中作个别化的督促与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有机结合在一起.课堂上教师必须善于启发,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能积极的思考问题,主动的探索新知识.教师要经常思考如何通过师生共用学案,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更亲近.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布卢姆等现代知识心理学家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达到相同学习水平.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让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把课堂还给他们,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课时,我在学案的情境引入部分设计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氯有关的应用?”学生想到制食盐,盐酸,消毒液,漂白粉,聚氯乙烯等.这样就能把要讲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一开课就吸引了学生,课堂很活跃.
一、导学案教学法的定义
导学案是教师在不断地教学研究、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集体地研讨制定出来的一套教学方法。其主要以新课改为指导,以现代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为编写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讨论、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配合教师评价,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导学案设计过程中需遵循的原则
1.按课时编写
在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的编写要尽可能的将一个课时的内容编写成一个教学方案,按照不同课时内容来确定导学案所编写的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量,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2.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入创设的课堂活动中,通过不同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处理问题的过程汇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问题引申的学科信息量要大,这样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3.针对方法
学生在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等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能够及时且有效的指导学生,了解学生需要加强哪方面的知识点。利用导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重难点问题的提示、解答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内容和具体要求,为学生构建一套清晰明了的学习方案。
4.层次化与递进性
导学案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无可避免会存在学习较高、一般、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层次教学要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个性的差异性,使导学案保持一种递进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三、导学案在教学中实施的策略
1.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该把编写好的导学案分发个每个学生,让学生初步了解这堂课需要学习的重点,做好相应的知识梳理和课前准备。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可以按照导学案把这一课时需要学习的化学知识提前了解一下,并巩固一下之前学习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能够充分运用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的掌握新学习的知识点。同时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选择适用于自己的导学案。
2.课堂学习
(1)明确并落实知识点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主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解析,并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讨论、探索来解决导学案中所设计的问题。以此让学生明确知识点,并通过自身的理解和合作探究落实知识点,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落实问题、解决问题。
(2)理清学习方法
针对导学案中对方法的设置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尝试着解题,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相应的指导。对于解题速度快且准确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在班级上发表自己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对于解题速度慢且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找出错误的所在,在对题目的检查过程中,分析并理清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真正搞懂题目。
(3)技巧训练与应用
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化学公式、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能过于着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教师要有耐心,通过不断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技巧,并应用到实际化学学习中。教师需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技巧训练,并分层次指导。当教师完成一堂化学课时教学后,要带领学生回顾整节课学习到的主要内容、知识点,并让学生主动发言来讲解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不断巩固化学基础知识,提高对化学知识点应用和解析的技巧和能力。
3.课后总结
当一堂课结束以后,教师要根据导学案教学法的具体内容,让学生作出总结,并让学生反馈导学案对他们学习化学的作用和效果,要求学生完成课堂教学中未完成的习题、知识点的巩固以及理解。同时,教师要把分发下去的导学案收上来,把学生对导学案中问题的解答、方法的总结、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等进行认真仔细地批阅,如存在共有的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上讲解,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真正将导学案教学法落实在化学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四、结语
新课改条件下,导学案教学法的有效应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方法,改善了传统教学过于死板和盲目的教学方法。导学案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来看,对实现素质教育理念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新增长点.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亲历探究、体验的过程中科学地实现对化学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促进学生自由和谐地生动活泼地成长.
一、高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意义
学案导学,是指教师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发现、展示、交流等一系列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实现对知识自我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教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不仅满足了学生化学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而且使得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主动发现知识、掌握科学的化学研究方法和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过程,使得学生在主动获取、主动学习的实践中将知识逐渐转化为学习能力.
二、高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学案”加“导学”.“学案”是载体,“导学”是方法,“学案”与“导学”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有效突破了传统教学结构,也使得知识获得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学案导学”模式的教学实施,应包括以下主要环节.
1.依案导学,据案自学“学案”
顾名思义就是指导学习的方案,是教师根据课标,结合教材,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用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主动构建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方案.课前让学生围绕学案去读书、读图进行自学.这样,不但可以防止学生自学的盲目性,而且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一节内容时,教师精心设计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准备、材料分析、问题思考,并在其中隐含讨论、猜测、归纳等学法指导,这样就使学生不仅明确的自己的学习目标与任务,而且使学生以学案为依据,尝试着去主动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探讨实验,从而获得科学的化学知识,逐步指向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在自主探究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组织讨论,尝试解疑
对学生在据案自学过程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教师应迅速而准确地捕捉,依据学生疑难信息反馈,并结合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将突出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及时组织学生学进行讨论,使学生在讨论、批评、切磋、补充中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讨论的过程中,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1)注意选择讨论问题。教学中并非每个问题都需要讨论,教师要在重点、难点与关键处质疑,所提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趣味性”等特点.(2)科学引导与有效调控。只有注意引导和调控,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而又不过头;使讨论的问题既展得开又收的拢;既让学生各抒己见,又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样,不仅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讨论这一教学过程得以有序进行.
3.精讲点拨,启发引领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的片面性,有的只看到化学事物的表象而没有分析实质,有的还有疑难尚未解决,此时就需要教师把握学情,针对疑点、重点、难点来进行精讲点拨,使学生从个别问题中推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并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在“苯酚的性质”教学中,对于苯酚中苯环与羟基相互影响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采取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点拨.如苯酚的卤代反应,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比苯的卤代反应,从苯和苯酚的结构、反应的条件、反应产物方面对比,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4.达标训练,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教师利用学案上设计的典型习题进行当堂训练,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制订的教学目标.教师搜集答题信息,小组讨论,师生互评,同时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加以纠正.学生通过课堂达标训练,可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深化.
5.课外实践,迁移拓展
化学学习活动面向的不仅仅狭隘的课堂内、书本内,因此布置一些课后练习和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化学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而且也体现出化学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如“苯酚的性质”一课学习后,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苯及乙醇的性质,在课后推测苯酚还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试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该部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调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化学学习,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廖旻 单位:江西省宜春三中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042-02
由于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学习心智更加成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展导学案教学具有明显优势。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下导学案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一、小组建设与学科小组长的培养
小组建设以及其中的学科小组长的培养就尤为重要。我将班里分为6人一组,每组中有一位小组长负责开展学科学习活动。我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科小组长们一起讨论,进行常规活动规则的制定,例如,在课堂中如何围绕探究问题组织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做好小组活动记录等。在英语课堂中,活动形式较为丰富,更需要教师有方向的引导。其次,不定时认真听取小组长收集同学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小组长为纽带,教师与全班同学建立了一种默契、安全、稳定的互动关系与规则。
二、导学案教学的课前准备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导学案教学的一大特色。这里的“先学”,是导学,即有引导的预习。首先,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要适量,切不可过多。过多的内容会导致学生完成不了任务,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并会很大影响课堂活动的质量。其次,教师的期望不予过高。因为这是学生开始接触新知识的时候,模糊、疑惑,出现错误,都是很正常的。
学生完成导学案的预习部分后,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对此部分进行阅读与分析。尽管教师参与了导学案的编写,对导学案的内容熟记于心,但是,空白的导学案说到底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排练与预设。记载学生想法、疑惑甚至错误的导学案,才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经过学生预习的导学案,是教师学情分析的重要资料。通过对本班学生导学案预习部分的分析,教师才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三、学生立场下的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
导学案教学过程已基本达成共识,总的包括课前导学(或称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堂研讨(或称合作探究,包括分组合作、讨论质疑、展示点评等),课堂总结提升,课堂检测(或称清理过关、当堂巩固),课后巩固(或称课后作业)等五个环节。基于亲身实践经验,我特别关注学生在导学案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态度与学习状态。从学生立场的视角,探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中常见而关键的要素。
1.创建平等、理解、安全的课堂环境
课堂实施是导学案教学的最重要阶段,其中课堂研讨是课堂实施的关键。我刚开始遇到的问题是学生不愿动起来,不愿开口发表自己的观点。听完教师的要求,学生相互对望,在犹豫徘徊,在相互试探着。学生是很敏感的,教师是否真像口头上所说的,“犯了错误就是找到进步的空间”,学生从教师的眼神、表情、姿态中就可以轻易捕捉到答案。因此,创建安全、理解、平等的课堂环境很重要。
2.创设发问、探究、研讨的学习氛围
当把课堂还给学生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如人意,小组学习的低效性逐渐显露出来。当教师布置了一个探究任务,在讨论阶段,小组成员却忽视探究,忙着校对答案,最后整组得出一份标准答案,以便于超越其他小组,小组成员学习过程中诸多的疑惑却被忽视。展示阶段,小组代表争先恐后,抢着到黑板板书,列出答案,小组成员似乎已经完成任务,与学习无关的行为逐渐出现。点评阶段,学生显得有点懒散,他们知道教师完整的ppt上内容丰富,一切答案尽在其中,此时又何必费力探讨。合作学习的低效,肤浅,甚至流于形式,让人开始怀疑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意义。
我发现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外部学习动机,如教师的表扬、同学们赞赏的目光,尤其是小组加分激励制度所支配。因此,我调整小组加分的策略,鼓励学生发问、质疑、思考,如削减了黑板展示的分值,赋予发问、质疑、表达观点同样的分值,让学生在讨论阶段更能关注自己学习产生的困惑。在小组代表展示阶段,其他同学可以继续讨论,同时关注黑板展示的结果,如果自己的观点与该同学不同,或者发现该同学做错了,其他同学同样可以上去黑板展示与修正。在点评阶段,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讨论与展示生成的资源,不断地设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1.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上来看大多数案例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与学习.案例教学中涉及的案例教学内容针对性强,贴近社会,大大缩短了化学教学与社会实际应用的距离.根据实际问题来设计案例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案例教学通过观察、讨论、设计、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转变为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倡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案例教学能够将真实典型的化学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做出本能的反应.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案例情境中分析、思考、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并且案例分析法还能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可以独立自主的获取新的知识,并且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来改变传统的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3.以学生发展为本
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教师不会进行过多的干预.学生可以从自身学习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同时,学生还可以积极参与班级讨论,并且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提出质疑.也可以通过提供新的论据来进行辩驳与讨论.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学习兴趣与动机.因此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展示案例,阅读感知
案例展示可以作为教学前的引导出现,也可以作为教学中的事实举例出现.案例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给学生发放文字材料,还可以使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在多媒体放映仪器上,可以播放音频材料,教师还可以讲案例编排为剧本,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等.例如教师在进行氯气的知识点教学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兴趣,并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寻氯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可以选择一个小故事来进行举例.故事中小明在家使用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清洁厕所,但是小明觉得只用一种清洁剂洗不是很干净,所以又使用了洁厕灵,结果小明中毒被送往医院.教师在讲完小故事后,学生产生的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自然的过渡到氯气的教学点上了.
2.设疑问答,引发思考
在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后,教师应该立即设疑问答,让学生能够自主分析,思考.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宜一次性将问题全部问完,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来回答最后的问题.问题不宜过难,否则会让学生失去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与洁厕灵不能混合起来使用呢?是不是因为洁厕灵中含有硫酸呢?接着,教师可以根据问题来进行探究性实验.首先在如下图所示的孔洞内分别放置干红纸、湿红纸、蓝色石蕊试纸、氢氧化钠溶液以及硝酸银溶液.并且在如下图所示的中间的大孔中滴入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与稀硫酸,马上将盖子盖上,然后观察盒子里面的现象.如图1所示.
通过教师提问回答,学生的学习思维被大大激发,认真的观察实验,并且详细记录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归纳其中的化学原理.
3.班级交流,归纳整合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引导写全部同学积极参与的教学方式.班级交流的主要目的就是消除学生之间存在争议的问题.不仅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再次迸出火花,还能够出现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学生在班级交流中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可以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说出五个孔洞中出现的不同反应.干红纸没有出现明显反应,而湿红纸出现了褪色.蓝色试纸先变成红色,然后出现褪色;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物.
乙酸的酸性是中学阶段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之一,本节课主要
把教学策略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提高。
【课堂设计实例】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进行乙酸酸性的实验方案设计;了解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结合已学知识进行解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利用实验设疑、探究、讨论、合作、评价。
三、教学重点
乙酸的酸性以及相关反应。
四、教学难点
乙酸的酸性强弱比较。
五、教学过程
首先,将全班35名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准备好必需的实验仪器及药品。教师首先拿出了一瓶未开封的食醋,向学生提问,知道食醋的主要成分吗?并跟学生讲明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普通食醋中含醋酸3%~5%,山西醋含的质量分数略高,一般为7%左右。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化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然后,跟学生说明桌子上给你们提供了乙酸溶液、冰醋酸,并提出问题:乙酸有色吗?乙酸都是液体吗?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得出乙酸的物理性质。对其中的几名学生进行提问,从他们的回答中总结并补充乙酸的物理性质:乙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点是16.6℃,低于16.6℃就会凝结成冰状晶体。乙酸易溶于水和酒精。这个时候再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家庭生活中吃的醋很酸的生活经验,猜想乙酸的酸碱性,大家集体回答是“酸性”。此时教师将乙醇和乙酸的分子式列出,并引导学生结合乙醇的知识探索形成乙酸酸性的原因,学生讨论乙酸酸性的可能原因是羧基上的氢电离所致。教师给出鼓励,说明乙酸酸性正是因为乙酸羧基中“与众不同的氢”电离所致。
这个时候,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回忆酸性试剂应有的性质,根据
实验桌上已有的实验物品,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乙酸的酸性,在学生的实验桌上有:石蕊试液、锌条、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pH试纸、硫酸铜粉末。请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同时提示学生验证反应的现象应该便于观察。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进行组内评价、交流;教师巡回观看、纠正错误、及时点拨、质疑释疑,同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后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教师开展组间评价。学生可能的实验方案:
(1)石蕊试液:向乙酸溶液中滴入少量石蕊试剂,通过颜色变化确定乙酸的酸碱性。
(2)锌条:将锌条加入乙酸中。
(3)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将少量乙酸加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
(4)碳酸钠溶液: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乙酸。
(5)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少量乙酸溶液涂在试纸上。
(6)氧化铜粉末:向乙酸中加入少量氧化铜粉末。
这个时候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可以进一步追问,从上述实验中怎样确定乙酸与碳酸酸性的强弱,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突如其
来,一开始可能会让一些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可以在学生思考几分钟后进行适当点拨,可以通过乙酸与碳酸钠的反应中得到答案。学生小组讨论,分析碳酸钠与乙酸反应的实质,测出反应后乙酸钠溶液的pH值大于7,得出乙酸酸性强于碳酸。教师可以做进一步的讲解,引导学生回顾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并用公式写出来。在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中,盐酸是一种强酸,可以制碳酸这样的弱酸,也就是说,酸性强的酸可以制酸性比它弱的酸。根据这个原理,乙酸与碳酸钠反应得到碳酸,所以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这种方法注重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指引学生探寻反应的规律。
在实验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请学生列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应用乙酸的酸性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事例等。
六、课后练习
(1)书写本节课中涉及的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导学案教学备受教师推崇。导学案对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当然,要想导学案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讲方法、讲策略,这样才会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笔者研究发现,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教学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尽快实现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一、初中化学课堂使用导学案的理论依据
导学案教学主要有以下理论依据:①认知心理学理论。有意义的学习最基本的是新的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而且学生能够用新知识联系旧知识。教师设计导学案教学模式时,应该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经验及知识结构完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②建构主义理论。课本知识只是社会现象比较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必须以经验为背景,这样才能合理地接受、分析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统方法不太实用,学生可以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才能使知识的构建更加有意义,这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代替的;③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发展的前端应该由教师引导,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应用导学案教学时,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应该用有意义的情境及对话来代替大量的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吸收和理解知识。
二、初中化学课堂使用导学案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应用导学案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代替了教师“教”,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总结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引导能够自学,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导的模式,让学生养成乐意学习的习惯。运用导学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大致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师生之间的互动自然也就增多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了透彻的理解之后,省去了消化、吸收的大量时间,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效率。对于学困生而言,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当然,导学案教学并不意味着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有所降低,相反,对于教师的备课要求大为增加。通过这种训练,使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因此,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到没有准备也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教学,才能做到没有准备也能把教材内容讲解得准确、全面、生动。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教师应加倍努力钻研教材,认真了解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总而言之,初中化学课堂使用导学案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导学案教学模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整体教学质量。对于教师来说,促进了教学行为的转变,把教师教和学生学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077-01
制定合理的学习提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知识内容进行预习,引导学生根据提示阅读教材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导学案”能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学案编写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使用的主体,设计的思路紧紧围绕着“学生怎样学的”,让学生在做中学。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知识储备等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习方案,使之真正成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载体。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既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又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其导学性。
3、探究性原则。把知识点加工成具有可探究性的问题点、能力点、思维发散点,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是高效学习的重要措施,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对问题的充分探究下,教师进行点拨提升,让学生从设计的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问题的解决,转化成学生能力的养成。
4、层次性原则。按学生的认识规律把难易不一的教材内容梳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知识、能力的跨度太大、太小,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能力的发展。导学案的设计尽可能建立一个知识的感知――深化――运用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
二、导学案实施方法
1、动员学生动脑、动手,在导学案的指引下认真预习。鼓励学生在导学案上做标记,可以是预习知识的重点,可以是相关的已学的知识,也可以提出质疑。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写出类似读书笔记的东西,把本节课的重点,根据自己的预习在导学案上进行简单的再现,例如某类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等。
2、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节课的认知程度。导学案是需要老师认真批改的,老师要通过批改掌握学生的填写情况,同时可以利用课间时间有意识地与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预习情况中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这样上课就会有的放矢的去处理。上课前老师一定要进行提问或小测,尤其是学生通过预习应该掌握的知识。也可以在导学案中留出相应的小练习上课进行即时练习。对于简单的知识不要再重复讲解,可以做“淡化处理”。
3、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 ,做“导演” ,而不是“主角”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有时候是大家的交流、研讨,也有时侯是各组间的质疑等等。对于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老师要耐心地去“倾听” ,关注学生的想法,但不能急于去解决,要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即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绝对不多说一句话。新授课时,教师只板书提纲,课堂抽出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补充具体的重点知识,然后交流,可以以此来代替以往的由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小结。如果需要,最后可以留出五分钟的时间完成几道“当堂检测”题来检查学生本节课掌握的情况。
4、对于难点,以往我们总是放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和突破,现在课时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很难完成,因此我们将难点分散在导学案中,必要时给予一定的“知识支持”等,至少要让中游以上的学生有成就感。通过批改或课代表的调查收集学生对难点的解决情况或症结所在,最终利用上课集中点拨。
三、导学案实施流程
1、读:引入课题,阅读文本。学生在阅读“导学案”以后,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目的,知晓学习的重点、学习的主要方法。同时通读教材、文本,了解本节课的大致内容。“导学案”要引导学生“读什么?”和“怎么读?”。
2、思:围绕目标,自主探索。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导学案”的问题引导顺序,自行解决“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整理,完成“答疑卡”,便于与同学、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读”与“思”环节要在课前由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教师做好方法的指导,收集答疑卡,查阅部分“导学案”,做到及时了解学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案的及时调整,也就是“二次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