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社会道德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6:02: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会道德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社会道德问题

篇(1)

当前,网络虚拟社会道德问题日趋严重,从国家、社会、个人的角度来看,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深刻剖析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以及道德问题所在,从而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治理路径,以端正网络虚拟社会的现状。我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当今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但在享受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道德层面的困扰。新形势下,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应该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与规避,对存在的道德的问题也要进行多方面的认识与解决。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已不再是单纯的存在于人与人直接接触的过程中,这种现实社会的道德渐渐包含了更多的内容。网络道德隶属于现实社会道德的一部分,与现实社会道德构成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方面,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道德的延伸与拓展;另一方面,现实社会道德为网络道德提供了精神动力与现实基础。基于这样的现实社会道德,我们应该通过互联网这一物质平台,总结出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虚拟性与开放性

网络虚拟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虚拟性,应拟的本质是数字化和符号化,它从唯物史观来看,本质上就是代码的集合,代码通过计算机处理器这一物质媒介进行汇编、翻译,形成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而这些形式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处理,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直观感受到的网络虚拟社会。网络虚拟社会中,网络主体只需一个虚拟的 ID 也就是身份证或者标识符即可进行互联网活动,并且大多数网络主体都会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这在极大程度上隐蔽了网络主体的真实身份。比如我们常说的网名,这就是隐蔽主体个人真实信息的明显表现。

网络虚拟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体现:第一,对网络提供者开放。只要遵守世界网络协议,任何国家、地区的任何主体的网络提供者都可以接入互联网,成为互联网的一个成员。第二,对服务提供者开放。互联网为各种服务商提供一种开放性的接入环境。第三,对用户群体开放。互联网不会强迫用户不得连接某个或某些系统,也不会强迫用户进入某个或某些封闭系统。

(二)网络虚拟社会的多元性与层次性

网络虚拟社会的虚拟性、开放性等就导致了其具有多元性与层次性。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善恶并存、美丑并存、真实与虚假并存、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并存,有以下两个方面体现:第一,个体观点与个体选择的多元化、层次性。网络虚拟社会中,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会存在多重观点、评价、价值取向。这个在网络论坛表现的十分明显,比如天涯论坛等。第二,文化、文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层次性。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明的政治态度、经济观念、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在网络虚拟社会并存,从而形成多元化与层次性的格局。

(三)网络虚拟社会的整合性与交互性

在网络时代,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必然引起网络虚拟社会的整合。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必然带来文化的变革。越来越多有相同兴趣相同爱好的人通过各种渠道走到一起,尤其是通过互联网,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思想,发表观点,能控率低,参与平等,而且沟通不是静态的,可以一对一、一对多的进行互动,反过来说,这种交流和发展需要开放的空间、方便快捷的互动方式,而网络虚拟空间就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环境。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沟通,就是交互性的独特之处。

(四)网络虚拟社会的高时效性

当今世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顾名思义,就是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小,这主要归功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及时、同步,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性、瞬时性与自动化。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过程缓慢,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能否被人接受都需要时间的检验。因此,互联网的产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效性。

二、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问题

当网络虚拟社会具备了这些特点,网络主体也就是人就会进行一些语言、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的传播、观看与评论等的实践活动,随即而来的就是在道德层面的质疑,也就相应的出现了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一)道德意识层面

1.非人性化衍生出的道德冷漠

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虚拟社会将人转化为数字与符号,这种虚拟的本质使人的一切属性都呈现出数字化的特点,人与人之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符号化的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失去了感性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而是一种冰冷的数字、符号,从而将人的丑恶的本性暴露出来,导致道德冷漠现象发生。比如说你可以在网络上任意抨击别人,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你是可以肆意诋毁、谩骂他人而没有道德约束的。

2.开放融合导致的道德冲突

网络虚拟社会是一个敞开的多元化世界,是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发表任何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使人们很容易上网交流,世界各地和各家各派的学说在网络上自由碰撞,使网络文化以几何级数的形式发展,因而网络中各种各样的道德观相并存,相互冲击。网络道德的多源性不可避免地导致道德冲突。道德冲突的后果,对于民族国家来说就是经济、文化上强势的国家对劣势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渗透,从而造成网络时代的经济、文化霸权。因为网络信息的内容反映的是一定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对于个体来说,多元价值观念也容易使网络主体在伦理评价中的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思想盛行。

3.自由思想与责任淡化

网络虚拟社会是自由的社会,给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进人到一个“反正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法律规范不能控制我,在网上也没人认识我”的陌生新天地,因此,“网上无法可依”等等成就了人们网上行为的借口。在他们看来仿佛自己的精神世界彻底到了解放,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这种超脱现实的情感和欲望的冲动下,人们遗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因此,人们的网上行为难免会出现与道德违背,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关于这方面的实例近年来媒体披露,报道得非常多,虚拟社会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社会责任的范围、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而由此引起的道德失范问题也愈来愈多,愈演愈烈。这种不良的状况不仅破坏网络秩序、而且会波及到社会的正常运转。

(二)道德行为层面

1.虚假信息传播现象严重

由于网络虚拟社会的虚拟性、自由性和开放性,上网者可以隐去真实身份“高度自由”地活动,传播虚假信息现象非常严重,有如下两方面表现:第一,网络诈骗现象严重。网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诈骗信息,这些诈骗信息科技含量高、隐蔽性强,极易导致他人上当受骗,危害他人财产安全。第二,网上谣言传播行为严重。造谣者出于各种目的编制出各种谣言在网上散播,一部分传谣者出于自己利益积极地进行传播,另一部分传谣者在自己未认识到谣言的情况下武断地帮助造谣者传播。

2.个人隐私泄露现象严重

网络上,侵犯他人隐私现象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体现:第一,以非法盈利为目的,泄露、盗取他人隐私信息。主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泄露、盗取他人姓名、性别、年龄、工作、收入、家庭成员、电话等信息,以获得各种非法利益。第二,出于各种目的,在网上向公众传播含有他人隐私的照片、视频等信息。

三、网络虚拟社会中道德问题的治理路径

虽然人们把网络虚拟社会当做自己交流信息、知识、情感的另一个重要环境,但并不代表网络主体可以肆意通过网络做出不道德的事情,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不符合德性社会标准与需要的,针对网络虚拟社会出现的道德问题,我们应该从道德内化与外化两个角度进行治理。

(一)网络虚拟社会道德问题治理路径的内化

首先,对价值导向进行矫正。其一,首先应明确网络技术本身无罪,无所谓善恶美丑之分。网络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恩惠”还是“灾难”,决定权完全在人们自身。我们应摒弃陈旧的、过时的道德规范,积极创建与现有网络科技相适应的、新的伦理规范,使科技与道德共同进步。其二,应明确网络技术的“实然”不等于虚拟社会道德规范的“应然”,网络技术能够做到的并不一定是符合道德规范的。

其次,应积极整合道德资源。其一,应充分利用传统优秀的道德伦理,应将中华优良传统道德发扬光大。其二,理性借鉴西方优秀道德规范,应将西方优秀道德规范批判性的“拿来”,“为我所用”。其三,应积极开拓符合当今网络技术的新伦理,使得伦理道德与网络技术相互促进,共同造福人类。

(二)网络虚拟社会道德问题治理路径的外化

1.制度层面健全网络治理机制

其一,应完善网络治理机构设置。目前,国家已于2014年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地方各级应相应设立网络治理机构,以保障对网络虚拟空间全方位、无死角式治理。

其二,应出台相关法律规范,以法律手段守住网络虚拟社会道德底线。应将网络虚拟社会的治理上升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法律化、规范化、常态化,明确网络虚拟社会中各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并要求执法机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维护网络虚拟社会的法律秩序与道德底线。

2.技术层面规范网络建设与运行

首先,应创新技术以保障网络活动实名登记制度的可靠性。我国目前已逐步推广网络活动实名登记制度,但效果不够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活动实名登记的可靠性不强,许多上网主体用虚假的或者不完善的信息进行登记。我们应通过完善身份识别技术等相关技术来保障网络活动实名登记制度的可靠性。

其次,完善防火墙和网络过滤技术。当前网络虚拟社会中各种不良信息层出不穷,各种翻墙软件泛滥,应通过完善的防火墙和网络过滤技术来有效过滤掉一些垃圾信息甚至有毒有害信息,保障网络清新空间。

最后,完善数据加密技术。完善数据加密技术可以保障一些重要数据的安全性,有效防止一些重要的信息被恶意复制、篡改、污染。完善数据加密技术已成为网络治理迫在眉睫的重要技术手段。

3.教育层面增强公民网络自律意识

首先,应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网络道德的教育、宣传。可以通过网络道德经典案例展示、宣讲、网络文明进校园、进单位、进社区等形式深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网络文明氛围,使公众充分意识到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其次,可以通过开办文明健康上网培训班的形式,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进行系统培训。各社区、单位乃至学校可以针对本社区、单位、学校成员开办文明健康上网培训班,系统讲解文明健康上网的意义、方式和注意事项,切实提高公民网络道德自律意识。

再者,社会公共网络会所应该保持社会责任心,从公众来增强道德意识。青少年是极易被影响价值观的年龄段,社会网络会所例如网吧、玩吧、私人会所等,都会提供上网服务,当这些公众团体不负责任的向强少年提供黄色、暴力信息视频时,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是无法控制的,因此,诸如网吧、私人会所等公众场所,应该有义务清新公众网络场所,以提供健康的上网环境。

最后,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不在网络环境中说出不符合父母身份的话语,已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学校的管理同样重要,周围同学的影响,都会使得青少年出现不健康的网络虚拟社会中的活动。因此,学校应该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篇(2)

一般而言,道德社会化可以理解为道德主体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则是高职生在与社会的道德互动中,通过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成为社会合格公民的过程。特定社会总是希望把高职生培养成为符合其主导价值观,能实现其道德目标的一代公民。因此,道德社会化问题是高职生社会化的核心问题。

一、当前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的道德知识,道德认知水平相对低下。高职生是社会变化较为敏感的群体。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在成才奋斗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轻视了良好品德的养成,重才而轻德。似乎市场经济的机制中知识和能力才是硬指标,理想和道德都是空话。因此,一部分高职生忽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习,忽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良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学习,结果导致其道德基础理论知识贫乏,道德观念容易变化,道德判断不够准确和客观。对于什么是道德、人为什么有道德需求、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等基本知识没有系统、完整的认知。他们关于道德的知识很零散,有些高职生甚至以非道德乃至反道德为时尚。这最终造成了当今高职生高学历和低道德水平的反差,出现了一些有才无德的歪才。这也是近年来高职生道德失范、违法人数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讲信修睦,谦逊礼让,向往人际和谐。但在实际行动中,多数人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个别同学甚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尽管几乎每名高职生不无例外地都要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却仍有学生赞成“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的基本观点不太认同。在他们看来,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更有学生认为“人与人就是相互竞争不择手段”。显然,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当然无法进一步完成道德社会化。

2、缺少坚定的道德信念支撑,在道德情感上比较淡漠。近年来党员干部存在的腐败现象、封建文化的沉渣泛起、西方腐朽文化观念的渗透,使学校正面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形成反差,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尤其是关系到高职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看到考试作弊的同学得到了奖学金,看到毕业时找门路、送礼的才能找到好工作时,给高职生造成了思想困惑,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道德观念的确立和道德行为的选择,使一些高职生斗志涣散、消极悲观,导致其思想和信念的失落。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作支撑以及道德情感上的淡漠致使高职生无法正确完成道德社会化。

3、道德自我约束力较小,在道德意志上显得软弱。高职生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如果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较弱,在善与恶的抉择中优柔寡断,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以致丧失应有的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甚至连最起码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道德准则也难以遵循。道德意志上的弱化使得高职生无法坚定地完成道德社会化。

4、道德认知未能外化为道德行为,在道德实践上知行脱节。就目前而言,高职生在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能力相对较弱,即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例如:谈到考试舞弊,几乎人人痛恨,可一到考试,却总有人干那令人痛恨的事;谈到社会责任感,大家都情绪激昂,可一到毕业,就没有几个人愿意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另外,据调查,在个人和国家利益问题上,高职生在价值观念上认同国家利益的道德评价标准,但在实际行为的选择上又认同个人利益或个人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道德评价标准,“知”与“行”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高职生对“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你认为应该……,而实际上你会……”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很多人认为应该“以集体、国家利益为先”,而实际上会以“集体、国家利益为先”的只有一小部分,更多的人则选择了“视情况而定”,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了“以个人利益为先”。这表明了高职生的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也表现出高职生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困惑和矛盾。道德实践上的知行脱节必然使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断。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合力机制,促进高职生道德社会化

篇(3)

关键词 社会转型 伦理道德 调节作用

当前的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由于社会诸要素及其联系发生变化而导致的新旧社会发展模式的更迭过程。从字面意义上说,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革命性变革。

在社会转型阶段,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的剧烈变化,改变了道德发挥作用的社会背景和机制传统道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面临严峻的挑战,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样态随之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一变化深刻而广泛地改变了道德发挥作用的社会背景和机制;道德是一种软性制约,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更为彰显和加剧了道德权威的弱化,从而使道德的权威性与制约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道德的内容包括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道德的主观方面包括道德活动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品质等,其内容构成了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等;道德的客观方面指特定的社会关系对社会成员的客观要求,包括道德关系、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等贯彻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阶级社会,道德主要表现为阶级的道德,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道德也有其共同性或相似性,因而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存在着相互借鉴的问题。一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一旦产生之后,对其所依存的社会经济关系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一般意义上说,道德作为一种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维护社会生活秩序。阶级社会的道德,从来就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之一。剥削阶级的道德向来是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被统治阶级的道德也是用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的精神武器。历史上先进阶级的道德起着提高阶级觉悟、增强阶级团结、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的作用,同时也是连结其他进步的社会力量的一条精神纽带;没落阶级的道德则是人们心灵的腐蚀剂,它对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起着阻碍和破坏作用。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调整作用,最后归结为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作用。

道德作用的基本方式在于评价道德行为的价值,它以道德原则和规范为标准,以行为的动机和效果为依据,以善恶概念表述行为的价值。在具体生活实践中,靠个人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选择行为,并通过社会舆论和榜样的力量,培养人们的自尊心和义务感,把客观的道德要求变为个人的内心信念和良心,从而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实践道德要求。

篇(4)

一般而言,道德社会化可以理解为道德主体将特定社会所 肯定的道德准则 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 ,形成合乎社 会要 求的道德行为 的过程。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则是高职生在 与社会的道德互动中,通过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成为社会合格公民的过程。特定社会总是希望把高职生培养 成为符合其主导价值观,能实现其道德目标的一代公民。因此 ,道德社会化问题是高职生社会化的核心问题 。

一、 当前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1.缺少 系统的道德知识 ,道德认知 水平相对低下。高职生是社会变化较为敏感的群体。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他们在成才奋斗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轻视了良好品德的养成,重才而轻德 。似乎市场经济的机制 中知识和能力才是硬指标 ,理想和道德都是空话。因此,一部分高职生忽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习,忽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 习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良道德思想和文化传 统的学 习,结果导致其道 德基础理论知识贫乏 ,道德观念容易变化,道德判断不够准确和客观。对于什么是道德、人为什么有道德需求、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等基本知识没有系统、完整的认知。他们关于道德的知识很零散,有些高职生甚至以非道德乃至反道德为时尚。这最终造成了当今高职生高学历和 低道德水平的反差 ,出现 了一些有才无德的歪才。这也是近年来高职生道德失范、违法人数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讲信修睦,谦逊礼让,向往人际和谐。但在实际行动中,多数人抱着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 ,个别同学甚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尽管几乎每名高职生不无例外地都要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 ,却仍有学生赞成 “人的本质是 自私”的观点;对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的基本观点不太认同。在他 们看来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就是相互利用”,更有学生认为 “人与人就是相互竞争 不择 手段 ”。显然 ,没有正确 的道德认知当然无法进一步完成道德社会化。

2.缺少 坚定的道德信念支撑 ,在道德情感上比较淡漠。近年来党员干部存在的腐败现象、封建文化的沉渣泛起、西方腐朽文化观念的渗透,使学校正面教 育与社会现实之 间形成反差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些不 良风气,如、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 ,尤其是关系到高职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看到考试作弊的同学得到了奖学金 ,看到毕业时找 门路、送 礼的才能找到好工作时 ,给高职生造成了思想 困惑 ,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道德观念的确立 和道德行为的选择,使一些高职生斗志涣散、消极悲观 ,导致其思想和信念的失落 。没有坚定的道德信 念作支撑以及道德情感上 的淡漠致使高职生无法正确完成道德社会化 。

3.道德 自我约束 力较小,在道德意志上显得软弱。高职生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如果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他们 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较弱 ,在善与恶的抉择中优柔寡断 ,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以致丧失应有的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甚至连最起码的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道德准则也难以遵循。道德意志上的弱化使得高职生无法坚定地完成道德社会化 。

4.道德认知未能外化为道德行为,在道德实践上知行脱节。就目前而言,高职生在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能力相对较弱,即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例如:谈到考试舞弊,几乎人人痛恨,可一到考试,却总有人干那令人痛恨的事 ;谈到社会责任感,大家都情绪激 昂,可一到毕业,就没有几个人愿意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另外,据调查,在个人和国家利益问题上 ,高职生在价值观念上认同国家利益的道德评价标准 ,但在实际行为的选择上又认同个人利益或个人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道德评价标准,“知”与 “行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高职生对 “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你认为应该……,而实 际上你会……”这一 问题的回答中,有很多人认为应该 “以集体、国家利益为先”,而实际上会以 “集体、国家利益为先”的只有一小部分,更多的人则选择了 “视情况而定”,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了 “以个人利益为先”。这表明了高职生的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 ,也表现 出高职生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困惑和矛盾。道德实践上的知行脱节必然使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断。

二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合力机制,促进高职生道德社会化

篇(5)

第二,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领域。一是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容易发生权钱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钱腐蚀的领域,是腐败、诚信等问题多发易发的重灾区。二是现有道德严重失范的领域,比如,公共道德领域问题多发易发,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道德所调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人群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农民到城市新市民;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体制内的人到体制外的人;从国有制的人到个体、私营和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员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少数官员弄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腐化等。这些人的败德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大。二是一些企业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诚信缺失、坑蒙拐骗、制假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沽名钓誉、抄袭剽窃、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不守公德、见危不救、以怨报德等。

正是这些局部的、少数社会成员的败德现象,无形中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认为社会正在逐渐滑向一个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渊,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评价社会道德状况的悲观、消极情绪。

出现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道德发展滞后性的原因。道德的发展轨迹和经济的发展轨迹是同向的,但决非简单同步。旧的道德观念将长久地影响人们,而新的道德观念转换成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规范,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既是宣传思想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工作,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艰巨任务。

第二,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原因。在我国社会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期,道德问题往往折射的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最为群众诟病的一些官员的问题,虽然表现为官员的败德,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钱权交易多发频发,而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却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比如,屡屡引发国内外关注的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虽然表现为一些企业和商人的败德,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风险急剧加大,而社会诚信等信用体系依然缺失。比如,遭致普遍抨击的见危不救、不守公共秩序等问题,虽然表现为一些社会成员公德失范,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文化向“陌生人社会”文化不断转变,而社会控制和约束体系逐渐弱化。比如,让人忧心忡忡的仇官仇富现象,虽然表现为一些社会成员的非理性心态,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贫富不均造成的社会心态失衡甚至扭曲。

篇(6)

关键词:当代中国;道德问题;道德异化;哲学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各项事业中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与此同时,当下,对于那些正处在危险或困境中急需得到他人帮助的人,旁人对他们往往抱着十分冷漠的态度;一些善良的人本能地想帮助那些急需要帮助的人,但由于担心自己遭受不应有的风险而放弃援助;有的人损人利己、假公济私、坑蒙拐骗视他人的生命如同草芥;人与人交往中出现不讲道德以及危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频频被媒体曝光。由此可知,当下我国正面临着如此严峻的社会道德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就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进行哲学反思,化解道德问题,复苏道德生命力是极其必要的。

一、当代中国面临道德问题的现状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忧虑,那么社会道德问题的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从以下的案例中可以看出。

2005年7月19日,一名10岁女童在南京火车站她看到一位老太太不慎倒在地上,便主动去搀扶,没想到老太太抓住女童,硬说是女童撞倒了她,要求送她去医院,并一再要求女童母亲赔偿100元钱。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公交车,在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然后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某并将其告到法院要求索赔13万多元,这背后谁在说谎,其结果彭某竟是位好心的搀扶者。2009年11月6日早晨,淮安一位周老太太在推自行车卖豆饼途中,捡到1700元现金,在几经周折找到失主后,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失主坚称丢的是8200元,坚决要求周老太返还另外的6500元,并将周老太告上法庭。2010年兴化市一位老人骑三轮车不慎摔倒,躺在地上爬不起来,前后长达15分钟之久却无人问津。[1]

二、当代中国出现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代中国出现了不讲道德、做好事反被人诬陷、危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等一系列道德问题,那么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道德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现代化发展的主导模式――唯经济主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生存,人们不断追求经济的增长与物质的富足,在这样的视阈下,唯经济主义成为了现代化发展的主导模式。在唯经济主义中,经济成为决定人与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以此同时经济的增长也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道德、情感等精神因素被漠然置之。当经济成为支配社会生活的唯一因素时,物质主义将成为人类的信仰与追求,人被设定为“经济人”,这时道德等同于享乐、等同于,它被认为是合乎天性的。马克思说:“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裸的利害关系即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高尚激昂的宗教虔诚、义侠的血性、佣人的温情,一概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冷水之中。它把人的个人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3]由于市场经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利益的驱动下,使人们对金钱、财富等物欲极大膨胀,只注重目的、利益、采取不折手段的恶性竞争,从而人情淡化、精神情感受到抑制,这种道德失序已达到失去人性的程度,同时也冲破了道德和伦理的底线。

2.道德的异化

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由于人们盲目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做出不道德行为,严重违背了道德的原则,从而使道德规范遭受严重的冲击,即出现了道德异化现象。而道德的异化又导致道德的虚伪化以及道德的空洞化。面对道德的异化,人们难免会对道德失去信心,从而大家时常在感慨这个社会人心冷漠,道德在沦丧,久而久之,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会慢慢消解人们的道德热情与道德意识,甚至会导致整个社会陷入道德麻木的深渊。

3.社会价值观的错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对文化传承、优秀传统道德理念、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不重视,以及市场经济的视阈下,自私自利的凸显、规则的层出不穷、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朽败等影响下,我国主流价值观遭受史无前例的侵袭,致使我国主流价值观出现严峻的扭曲,正确的价值观被否定与曲解;错误的价值观受到崇尚与流行。以圆滑世故为精明、明哲保身为智者、诚实为傻、无私奉献为呆,在这种错位的价值观的冲击下,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遭到颠覆性的破坏。随之而来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高尚的道德都已过时了,人们在流行的趋势下奉行个人主义立足社会。由此可见,社会价值观的错位是道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4.社会赏善罚恶的机制不健全

在当下,那些不讲道德、坑蒙拐骗、危害别人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做好事反被人污蔑等种种事件,又有谁不知是恶而为之的呢,那么他们明知道是恶端为什么还要去做呢,那是因为他们想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而这些利益通过合乎道德的渠道是得不到的。那么这些恶端的成败取决于什么呢,那就是社会的赏善罚恶的机制。然而,在当下中国,社会赏善罚恶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再加之我们一直以来存有这样的一种偏差的观念,道德只是种义务而不是应有的权利,道德回报问题不被关注,长此以往导致恶性循环,道德逐渐下滑。在现今社会失序泛化、人们的自律意识如此贫瘠的情况之下,光靠优良的传统美德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更注重于健全并完善社会赏善罚恶的机制。

三、化解道德问题的实施路径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防止对物质的片面追求。要克服当今市场经济冲击下物欲横流、金钱膨胀、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现象,增进社会群体间的主体性与道德意识,不断的自我反思与内化,不断的自我提升与超越,使自我精神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升华,不断克服唯经济主义视阈下“经济人”的本质属性,从而有效预防道德问题的出现以及降低社会道德现象的产生。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才能避免对物质的盲目追求,从而对道德的方向才能合理把握,对道德的行为才能有效实施。

其次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并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同志提出“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们讲道德、明善恶、知荣辱、辨是非,引导公民要加强道德教育并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要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全社会成员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理念,形成互敬互爱、扶贫济困、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强化道德观,提高公民道德的自律性,弘扬道德热情,恪守道德意识,遵守道德规范和坚守道德原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助于维系稳定的社会秩序;有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与社会的规范;有助于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再次要完善社会赏善罚恶的机制,并对道德者的合法权益给予保护。社会赏善罚恶必须体现在政策以及法律的运行之下,并对道德者的正当权益给予保护与奖赏,只有不断健全并完善社会赏善罚恶的机制,人们在关心个人功利主义的同时才会遵守社会认可的价值取向,如果有人不合乎道德而出现了越界,那么对于他的只有法律的制裁与严惩。所以社会赏善罚恶机制展现出它的魅力,使人因德而得、因不德而失,即对于有德者给予奖赏,并做到对有德者的正当权益给予保护;而对于那些没有道德、道德失信的人给予责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良知、道德热情,促进社会走向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减少道德出现的问题,又必然能够从根本上扼杀道德危机的诞生。

总之,当代社会的道德问题已不在是公民的伦理缺失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而是全面社会发展的问题,它阻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构的步伐,笔者认为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进一步完善社会赏善罚恶的机制,才能有效化解道德问题的出现,走出道德危机,复苏道德的生命力,努力把中国构建成道德文明的良序社会,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2]张思宇.转型中国之价值冲突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194-195;10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58:468

[4] 徐贵权.价值世界的哲学追问与沉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153-171

篇(7)

关键词:Internet 道德意识 道德规范 道德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Tnternet据统计一,到19年1月为止,全球已有194个国家和地区联人了Tn-ternet。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它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作和学习方式

    1道德意识方面(领域)

    1.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急高速公路的雏型T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

    (1)Tnternet没有中心。在科学家们设计T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没有中心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

    (2)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覆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而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他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也就是说,小小的个人在无边无际的网中的无能为力,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1.2无政府主义泛滥

    Internet当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的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在的Internet事实之后,使你在网上实施言论控制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情。

    眼下的Tnternet像一片藤草丛生的荒野。在这里,还没有政府机构诞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没有谁独自拥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美国政府和各个地方以及机构的网络,再加上外国的网络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这当中,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没有谁说了算。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

    这样,Internet成了一个容许真正言论“自由’,的地方,一个彻底“民主”(或无政府主义)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在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或者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母,由此可以滥用自由的权利。

    1.3人际情感的疏远

    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我们的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我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我们成了数码化的存在:Degital Beingo Internet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尤其是Internet所提供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多人参加、多向交流的技术,使人们更容易沉溺于网上交际,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使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2道德规范方面

    2.1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还是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的寝化社会,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使之约束力明显下降。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网上人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因此建立在网上的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

    2.2使道德规范在量的规范上不断扩张

篇(8)

关键词:Internet 道德意识 道德规范 道德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Tnternet据统计一,到19年1月为止,全球已有194个国家和地区联人了Tn-ternet。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它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作和学习方式 1道德意识方面(领域)

1.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急高速公路的雏型T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

这是因为:

(1)Tnternet没有中心。在科学家们设计T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没有中心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

(2)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覆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而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他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也就是说,小小的个人在无边无际的网中的无能为力,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1.2无政府主义泛滥 Internet当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的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在的Internet事实之后,使你在网上实施言论控制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情。 眼下的Tnternet像一片藤草丛生的荒野。在这里,还没有政府机构诞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没有谁独自拥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美国政府和各个地方以及机构的网络,再加上外国的网络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这当中,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没有谁说了算。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 这样,Internet成了一个容许真正言论“自由’,的地方,一个彻底“民主”(或无政府主义)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在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或者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母,由此可以滥用自由的权利。

篇(9)

会计职业道德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会计人员在会计活动中是否遵循会计工作的行为准则,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直接决定着会计工作的质量。

一、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不熟悉法规,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不少会计人员不能做到熟悉法规、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意识日益淡薄。他们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不关注、不学习会计法规,有的会计人员思想上竟然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这是现实中会计职业道德思想基础的严重扭曲。

2、缺乏对本职工作的热情,缺乏较强的事业心。在工作中不能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没有用自己身心去热爱和珍惜本职工作,缺乏应有的事业心。此外,少数会计人员无视国家的财经制度和纪律,有章不循,违章违法,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造成领导决策失误和财产的损失。

3、不认真钻研业务知识,职业技能低下。勤奋进取掌握专业技能是对会计人员基本要求,而许多会计从业人员不求进取,原地踏步,造成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秩序混乱,制度规则不衔接等现象。

4、会计执业的客观环境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规范。会计人员坚持准则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救济制度不健全,致使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不良职业道德现象时有发生。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增强荣誉感。目前在社会上,不讲职业道德的财会人员是有的,但绝大多数的会计人员是以国家经济建设为己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为增收节支献计献策。笔者认为,现在应该设法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造成一种社会舆论,以加强会计人员的自我教育和社会监督,同时,选择典型事例在电影、电视、戏剧、报纸杂志上,对会计人员坚持职业道德的事例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使之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

2、加大职业道德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要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采用职业道德教育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寓枯燥抽象的说教于生动具体的案例剖析中,这样可以增加从业人员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感性认识,增强教育的效果。其次,要加快建立企业、单位、中介机构和会计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鼓励守信守法者,惩罚失信违法者,促进会计职业道德的遵守。最后,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教育作用,加强媒体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宣传诚信思想,披露失信违法典型,使全社会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营造尊崇诚信的良好社会环境。

3、在机制上制度上加强建设,建立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工程,主要由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修养、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和惩戒规范构成。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职业活动中的一种行为准则和标准,是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坚持原则、客观公正、提高技能和奉献社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4、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会计职业道德的监测评价系统是会计职业道德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应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跟踪检测系统,判断会计职业道德意识所处的阶段,及时发现会计职业道德状况的新动向。进行道德评价还要对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真实公正以及责业、廉业、精业、敬业、爱业等方面制定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并且要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包括社会评价方法和自我评价方法,对道德评价结果应使用奖罚手段、示范道德榜样、传播媒介等方式,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各单位内部和社会公众的督导之下,这样道德法庭才会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5、强化监督管理。监督管理是加强会计队伍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环节。首先,各单位应按照《会计法》及相关法规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从制度上对本单位内部各项经济活动和会计工作做出规定,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制度监督支持,保证经营管理决策的顺利实施,为会计人员依法核算、依法理财提供重要依据,这从客观上有利于遏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其次,各监督部门要紧紧抓住影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对《会计法》等法规的贯彻力度,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进行惩处,并记人单位和个人的诚信档案,供社会查阅,将会计工作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这样可以对会计人员产生外在的压力。此外,财政部门要通过严格的上岗资格考试制度提高专业知识和道德知识的门槛,通过后续教育来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会计技能和道德素养,注重事前监督和过程监督,把会计职业道德引向深入。

6、加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应充实现代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不仅要设置经济和管理方面的课程,而且要将会计职业道德课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次,加强会计人员日常的自我学习和修养。会计主管部门要定期将会计职业道德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相关案例,通过资料的形式印发给会计人员,引导他们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再次,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教育中诚信教育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授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强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总之,探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是每位从事会计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员工个人等共同努力,四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060-01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及内容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们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会计是一个技术性与政策性很强的职业。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及会计核算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加上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会计方法本身的可选择性,使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不但需要遵循经济法律法规,还要根据自身的价值观作出一定的判断。会计人员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经济契约的签定、执行,遵循国家有关财务管理、资金结算、劳动工资、对外投资、社会保险、税收法规制度等方面都面临着法律和职业规范问题。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也必然有所改变。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真实性。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如实记录、反映经济业务,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会计资料,探求和说明事实的真理,这是会计人员最起码的会计职业信念。二是公正性。是指会计报告和报表不应受不正当的权势或偏见的影响,不应带有损害别人而为个人或集团服务的目的来编制。三是忠诚性。会计人员是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中介,直接或间接受双方委托,因此,忠诚性应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对管理层的忠诚,即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完成管理层委托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对外部委托人的忠诚,表现在客观、公正地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选择的会计方法不偏不倚,突出重点,为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四是正义感。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忠诚性并不是丧失人格和原则,任凭摆布,而是应以客观、公正的原则为前提,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重。正义感,就是不畏强权,勇于直言,披露真实信息。

二、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一部分会计人员理想信念动摇

在会计领域里,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假账盛行,防不胜防,会计管理疲软无力。浅层原因是法律不健全及执法不严,从而无法约束会计人员的不良行为。深层原因则是一部分会计人员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发生了变化,道德标准下滑,真假、善恶、美丑、好坏、是非、忠奸等界限模糊,无法约束不良心灵,进而导致不道德行为。法律只针对表面的违法行为,而法律管不到的不良行为的心灵,惟有寄希望于道德的自律和监管。

(二)一些领导喜欢报喜不报忧

从政府的政策导向来看,各级政府往往出于某些政治目的喜欢报喜不报忧,比如,为了社会稳定,为了维护本届政府的形象,向企业下达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企业为完成这些指标,只好弄虚作假,粉饰企业业绩来迎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三)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突出表现是会计造假,利益驱动是会计造假的直接动因。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为了争上市指标、营造地方支柱企业等原因,不但默许企业的虚假行为,甚至成为部分虚假行为的幕后支持者。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篇(11)

职业道德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也是各行各业行为方式的基本规范准绳,其通过制定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来促进行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责任建设。会计工作是客观反映经济实质的一项经济计量和评价工作,其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而会计信息质量是单位经济状况的本原反映,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企业微观经济决策的基础。可以说,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的基本手段之一,因此,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内外形式复杂,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造假案件频发,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如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成为当前会计工作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本文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以期共同商榷。

一、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水平的日益加深,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经济总量越来越高。而会计信息工作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提高,反而在部分经济领域暴露出了比较频繁和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据国家审计署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企业舞弊案件呈现了频繁而高发的势头,主要体现在IPO融资、ST保牌以及偷税漏税行为方面。这些企业通过粉饰会计报表、进行盈余管理、会计信息披露不当等手段来欺骗投资大众,从中渔利,严重扰乱了我国会计工作正常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社会的诚信环境发展滞后

在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利益和个人经济收益挂钩程度不高,表现为收入和付出的不对称性,人们的道德水平相对较高,企业进行虚假会计信息处理的问题并不突出。而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由于效率优先和利润最大化原则在企业经营中的贯彻,企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将道德标准弱化,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被庸俗化和物质化,这就为假账和会计舞弊就提供了“舞台”。而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的诚信环境发展滞后,人们在“金钱第一、利益至上”的伪价值观的驱动下,必然产生影响其公正、客观价值观的确立。那些能坚持会计法规和职业的道德的会计人员往往不被单位领导重视,甚至被妖魔化,坚持原则换来的是单位领导的打击,而顺从领导的会计人员却总是会被重视。长此以往,会计人员难以严守其道德底线,培养诚信品质的长效机制难以形成,直接导致会计职业道德下滑,会计行业危机显现。可以说“假账天生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市场经济必然要导致假账行为发生”。

(三)违反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不够完善

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会计职业道德丧失,往往因为不诚信的成本过低。当前,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特别是在会计工作领域,往往只是几个会计法规从法律层面上对会计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而对于会计道德标准的衡量以及处罚措施并没有相应的规定。同时,我国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方面,对于职业道德往往是宣传过多,虚化的规定过多,而实质性标准往往不够。和发达国家相比,惩罚奖励机制尚不健全,还没有构建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网络。往往对于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以批评教育为住,惩罚措施软弱,违反诚信成本过低,而坚守诚信的人也未必被社会所认可。久而久之,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变成了正常的现象,最终导致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下滑严重。

二、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一)完善我国会计法规对职业道德建设的约束

首先,要对现行会计法律法规中一些责任和处罚不明确的条款加以修改,确保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建设中处罚条款能落到实处。其次,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发展的现状,不断拓展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强化职业道德的他律性和自律性,逐步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再次,要加强责任制度建设,改变我国职业道德建设中软制约约束力不强的现状,加大民事赔偿力度,对因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而进行会计造假产生的损失,由其按照责任大小进行承担,情况严重的可直接依照有关条款追究当时人的刑事责任。

(二)加强法规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督和控制

会计职业道德的监控制是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客观评价可以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形成一套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防止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过于虚化,进而提高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发挥监督和控制的效果。同时,要建立其对会计行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检查监督制度,可以和会计证年检结合起来,对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表彰和惩罚。对于严重违反职业道德要求的会计人员可以停止对其会计证年检,将其逐出会计队伍。对于一般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可以通过说服等形式来进行教育,以提高其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不断提高其主动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于优秀会计人员要进行相应的表彰,营造抑恶扬善的环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总之,会计人员一方面要敢于运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为,不做假账,不为利益所动;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应负有的职业义务,不受制于外力,通过自我选择、自我约束来体现会计道德要求的内在本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不弃小善,不为小恶,才能成大器,进而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 裴萧.再谈会计的职业道德[J].荆师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