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合作模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6:02: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合作模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合作模式

篇(1)

2以产品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的流程与机制

现从选题方式、校企双导师指导制、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方式、答辩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的流程与机制进行展开论述。2.1选题方式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不允许毕业设计的题目有所重复。通过采用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题目主要来自于工程实际,并以新产品协同开发与工程应用为导向,选择正在研发的新产品设计、制造、装配过程涉及到的技术问题为选题范围,并侧重于“以理论分析与仿真设计为核心”、“以新产品开发为核心”、“以工艺设计为核心”、“以新技术工程应用为核心”、“以试验研究与验证为核心”等模式。这种选题内容具有实用性、广泛性、丰富性、新颖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较大选择范围,而且可结合自己工作意向进行选择,将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可从根本上避免选题重复、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此外,针对以前出现的企业选题范围过大且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一个大题分为几个部分,由多名学生各自承担其中一部分的方式。例如,一台机床由多个部件组成,其设计过程可分为几个部分,由一名或两名学生负责总体方案设计,而其他几个学生侧重于某个部件的设计。针对企业,这种方式可以解决其新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以毕业设计为桥梁实现高校、企业的协同创新与合作。2.2校企双导师指导制毕业设计指导方式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制,其中企业的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的实践指导工作;学校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的理论指导部分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校企的指导老师互相协作,共同指导,而在这个协同创新式的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指导老师参与工程实践得到能力的提高,企业指导老师在理论上有所提升,有助于汇集校企智力资源,更好的开展新产品协同创新。此外,这种双导师指导制更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提早接触企业的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对于他们以后更好的融入企业有较大帮助。2.3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方式由于教学改革以及课时调整,目前本科毕业设计时间越来越短,而毕业设计期间也存在学生就业应聘以及实习占用部分时间的问题,因此给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尤其是校企联合方式也存在学校与企业相隔距离较远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构想设计搭建校企联合本科毕业设计协同指导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毕业设计过程的全程管理与进度监控。通过该平台,指导老师下发设计任务以及进度控制,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根据任务安排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并按时提交完成内容;双方可以实时沟通与反馈,以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问题。此外,校企联合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保证学生每周到企业1-2次,以通过现场实践解决毕业设计过程的问题,并有助于指导老师掌握学生毕业设计情况;学生每周2-3次跟学校指导老师讨论与汇报毕业设计情况,解决设计过程中的理论问题。2.4答辩以及考核方式实施“以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考核机制,规范答辩流程以及考核方式。(1)针对该模式对于毕业设计的更高要求,需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考核办法,并制定严格、科学、量化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在这种模式下,毕业设计成绩由企业指导老师评定成绩(约占30%,占比最高以突出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应用价值)、学校指导老师评定成绩(约占20%,侧重于理论部分)、专家评审成绩(约占20%)及答辩成绩(约占30%,强调答辩环节)4部分组成,即由指导教师的评分(包括校企双方指导老师,并且评分含平时成绩以及毕业设计成果评定成绩)、评阅人的评分以及答辩评审小组的评分组成。(2)组建由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组成的联合答辩评审小组。因为学生选题为企业实际工程问题且侧重于创新应用于实践应用,因此答辩评审老师应有企业的技术人员的参与;而毕业设计也涉及到大学期间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考核,因此高校教师也应参与毕业设计的答辩评审工作。组成联合答辩评审小组,力争使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判更加客观公正。通过强化评审环节,对于本科毕业生可起到一种鞭策作用,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3)校企联合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对于毕业设计的考核应侧重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这种毕业设计模式以协同创新为导向并侧重于新产品设计与开发,因此学生设计出来的产品可能由于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实现实物化,并有可能形成失败的设计方案;企业强调于工程问题的解决,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很多设计过程及成果无法量化。在这种情况下,考核过程应重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各方面素质的提升,而不单单以最终的结果来评定。

篇(2)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独特的模式,是学校本位模式和企业本位模式在优势方面的结合。它涉及的因素很多,本文从体制、课程和教学三个层面,以及价值论、本体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论述校企合作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通过概括、归纳、综合,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内容作理性分析。

一、体制层面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模式存在,它必然要有相应的体制安排。

1.价值论:就业导向、市场驱动。职业教育的形态变化经历了最初的生产劳动中直接传授经验与技术的自然形式,培养职业人的学徒制,发展到后来的制度化的学校职业教育,再到当今学校职业教育与自然形态学徒制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等形式,这其中每一种职业教育形态的变化,都存在着相应的体制变革。传统的学徒制是一种无体制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行为。如果说有体制,主要是受契约和手工业行会的管理,并逐步从私人性质的制度过渡到公共性质的制度。随着工业革命兴起而建立起来的机械化生产体系,使学徒制逐渐崩溃,新生的产业工人教育机构——学校取代了从前的学徒制度。现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使职业教育从工作现场中剥离,归附于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在体制上实现回归,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形成倒逼机制,使职业教育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而真正形成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为此,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化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实施严格的法律调控,解决职业教育中市场失灵的问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功效。二是解决校企合作中主体缺失的问题。重点解决学校和企业在办学动机不明、主体责任不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促进双方紧密结合的制度框架和动力机制。三是明确行业(行会)等中介力量在市场经济中的法律地位,使其在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认定,以及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独立性作用更加明显。

2.本体论:政府引导、校企主体。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这方面,可借鉴德国“双元制”的经验。“双元制”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政府为此可以发挥的主导作用有:一是加强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调控,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组织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保证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或直接给予经济资助等。政府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各方投身其中,特别是分担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负担,调动其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保证职业教育顺利、稳定地发展。二是强化校、企双方的主体责任。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因此,必须规制承担职业教育企业的主要责任和义务,使职业教育真正变成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保证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如“半工半读”制度的实施,要求企业不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还要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不仅有完整的培训规划,还要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不仅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班师傅,还要有相应的进修措施。同时,作为校企合作另一极的职业学校,需要通过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增强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和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动力,使其成为真正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从而主动满足行业企业和学生的需求。三是培育行业(行会)等中介力量。通过立法,鼓励建立非政府、非市场的中介性行业组织团体,赋予行业组织应有的法律地位;在政府的指导下,发挥行业组织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承担职业教育培训的统筹作用;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平台,系统、准确、及时、权威地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

3.方法论:多元整合、系统设计。由于校企合作涉及众多参与主体,如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在校企合作的内容上,包括受训者选拔的标准和规则、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式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师资的合作等方面。因此,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多元整合的机制。当然,是“学校本位”还是“企业本位”,应该由双方的条件和能力、行业的特点等因素决定,而不能一概而论。纵观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在两种“本位”取向上,应逐步从“学校本位”为主逐步转向“企业本位”为主,但从现实考虑,后者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为此,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设计:一是制度层面上。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校企合作法律框架,做到“依法治教”,使所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机构都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以能力序列为主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沟通的认证制度;建立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理顺劳动用工制度、工资薪酬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学习考核制度等相互配套的制度。二是机制层面上。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对区域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的“家底”和需求动态进行科学统计和预测,从而使政府在宏观上把握经济发展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的适配“度”;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如根据国家法规确保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三是操作层面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搭建校企合作多样化的平台;选择部分规模企业和骨干学校,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发放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券等办法,形成校企之间长期和稳固的服务关系和对接路径;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建立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模式;鼓励企业在学校中建立产品研发中心或学校在企业建立人力资源培训中心等。

二、课程层面

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从内容上讲,校企合作是以课程合作为中心展开的。这里涉及课程从何而来,开发什么样的课程,如何开发课程等问题。

1.价值论:能力本位、过程导向。对职业教育而言,能力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业能力,也不是完全意义的心理学概念,C.R. Finch &j.R.Crunkilton认为,能力是“任务、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以及评价,它们被认为是在生活或谋生中成功的关键。”能力本位观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门类、结构、内容及其组织、实施和评价的确立,决定着课程开发的程序和方法。虽然其落脚点主要反映在课程目标上,但它贯穿于课程开发始终。由于职业能力存在于具体的职业行动中,因此,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开发应是过程导向的,而不是学科导向的。这里所讲的过程是指工作过程——“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包括具体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对于多数实践性职业来说,它是由劳动组织方式、不同的工作内容、工具以及主观工作能力来决定的。过程导向的课程是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按照通过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心理规律,采用由外围向核心发展的结构,学生获得直接的知识。而学科导向的课程恰恰相反,其效果可想而知。概括起来,过程导向课程的特点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通过有计划的行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式学习方法;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的案例、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这样,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不再是抽象和简约化的学科知识,而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行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工作”。

2.本体论:项目课程、任务载体。过程导向的课程最终呈现的结构化形态应该是项目课程。在职业教育中,项目通常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完成一项完整的服务等为目的的工作或学习任务。项目课程则是一个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情境结合在一起,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它是建立在职业技术教学论基础上、由学校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其标准集中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反映了职业世界对人才质量与规格的要求,涵盖了学习目标、工作任务、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条件及学习评价等方面。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过程知识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选择技术实践知识,并通过设计实践性问题,从中引申出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从而改变“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关注知识的记忆,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在项目课程开发中,其关键是工作过程知识的开发,即“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区别于学科系统化的知识)、常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这种知识,以物质技术和生产技术等技术实践知识为主体,这类知识对于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3.方法论:工作分析、课程开发。体现过程导向的课程,它在开发的逻辑起点、内容和流程等方面,与学科导向的课程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上体现得非常充分:一是工作任务分析。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任务的能力,决定了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在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某一职业岗位群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是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分析的对象是任务,而不是完成任务的人本身。工作任务分析的参照点主要有:产品或服务;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手段;关键操作环节;职业岗位等。因此,在课程标准开发上,要重视对工作任务的细致描述,具体形式可参照企业工作任务书。二是从工作任务分析到课程的转换。其目标是要把工作任务表中的任务模块转化为课程模块,最终目标是形成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它是通过建立学习领域来实现的。通过某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某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通过一个或几个相互关联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工作任务模块与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并非一一对应,其间存在一个复杂的转换过程。转换方法可按照同级性、相关性和适切性进行,其方法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直接对应的,有些工作项目可以单独形成课程;第二种,需要把有些工作项目进行合并形成课程;第三种,对有些较大的工作项目,需要分解成几门课程。三是课程文本设计。宏观层面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方案的设计,包括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等。中观层面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教育理念上,从“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结构设计上,从刚性到弹性,变指令性为指导性;目标表述上,从模糊到精确;内容选择上,从以理论知识为主到以实践知识为主,理论知识的选择以满足“技术理解”为标准;内容组织上,从知识内在的逻辑到工作中知识的逻辑,变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分离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微观层面主要体现在教材的设计。其基本的结构框架包括:教学目标、工作任务、相关技术实践知识、相关技术理论知识、拓展型知识、练习、学习结果评价等,其核心要领:一是用典型产品制作(或设备生产、故障排除、提供服务等)引领工作任务,把工作过程完整地、真实地展现出来;二是用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为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建立一个载体与框架。

三、教学层面

任何课程都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最终的落脚点在学生身上。

1.价值论:学生主体、行动导向。在职业教育中,在教学目标上,不仅重视专业能力的形成,更关注学生组织计划、判断决策、分析复杂系统以及相互合作、交流和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改变灌输式而施以项目教学;在教学组织上,给学生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的权利;在教学评价上,以工作产品、解决疑难问题等作为学习结果检验的标准,使学生有个性化学习和自我评价学习结果的可能,进而产生一种成功的满足。学习的逻辑起点是行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需应对职业实践过程中形形、更加综合化和复杂化的问题。由于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是学科导向,而是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开发的,因此,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职业行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要树立“行动即学习”的理念,尽可能地促进学习主体自己行动并能通过思考再现行动。行动导向即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导向的目标是指向跨学科的任务,而不是分化的学科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而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而不以传授知识为重点;以一种开放式、实践式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封闭式、言语式的课堂教学;课程内容多样化、个性化,而不是单一化和普适性。

2.本体论:做学合一、情境学习。在职业教育中,必须始终贯穿一条思想线索,那就是“做学合一”。作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做学合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全部的体力和脑力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这一过程也成为学生本质力量外化与不断内化形成新的品质的双向生成过程。正如陶行知所言,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做”,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做学合一”落实到教学层面上,主要通过项目教学法来实现。实施项目教学方法,可针对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单项任务形式出现的,另一种是以项目形式出现的。对于前者,在选择教学法时,一般按照“确定工作任务、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提出问题、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回归工作任务等程序”进行,体现行动内容的整体性;对于后者,一般按照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决策指导、实施检查和评估展示等步骤进行,体现行动循环的完整性。通过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项目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是否能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从而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有利于促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整合。行动导向反映在教学方式上,更多地强调情境学习。情境学习理论认为,能力的获得必须镶嵌在相关或“真实”的情境中,只有在情境中或工作过程中才能全面反映学生协调社会、技术和环境等复杂关系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力是活动、情境的产品。不同的职业及其工作情境各具特色,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内涵、表现方式等方面也是各具差异的,这种差异性的“能力”具有共通的一面,可以进行知识传授,但更多地还需与具体的情境相联系才能形成,尤其是社会性职业技能,难以用简单的传授或单一的训练方式进行,须由学生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作为教与学对象的知识和技能已被从它们实际运用的情境中抽象出来,以教材、教科书等形式独立存在,由此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明显脱节。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观决定学习阵地必须以企业等工作实践的场所为主,以工作任务的真实内在结构作为课程结构,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整体性学习的情境。

3.方法论:工学交替、完整体验。在教学安排上,一种是学校主导型,采取“教学工厂”的教学组织方式,在学校中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通过项目课程教学,实现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和交替式学习。另一种是企业主导型,可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方法,实行交替式在岗培训与脱产学习,如学生用约2/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工作者。以上两种方式,实质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力图让学生对工作任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深刻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诸如计划、检查、评估等关键性环节,而不能作为附带性的教学环节。“学习的总体要求体现为行动过程的完整性,应尽可能促进学生独立实现包含‘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行动过程。这意味着,教学过程应该注重‘行动过程的完整’”。二是对完成工作任务相关的技术、安全、法律、经济、文化等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完成生产任务所应具备的、符合工作需要的知识体系,从而保证职业教育在职业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完整性,而不是强调所涉及的各学科子系统的完整性,促进技术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结合,教育与教养的结合,职业实践过程与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结合。三是独立性、责任心和承受力等方面的社会性学习,指导学生正确应对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现实问题,并以实践性问题作为载体或中介,有效地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促进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形成。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为了掌握某一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就必须在职业实践中去操作、去感知、去理解。以上这些都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职业教育在教学层面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l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7,31, 103,132

篇(3)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195-02

1前言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新的一轮教学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以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强化课程改革,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的需求,正在成为职业学校的发展目标。

顶岗实习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很好的把握,才能体现其实际意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工作中一定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以及敬业态度,会计部门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机构,对其从业人员一定要有很高的素质要求,严谨的工作态度。会计人员要对数字有一定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弥补会计核算过程的不足;同时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会计部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门,对下要收集会计信息,对上要汇报会计信息,对外要与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搞好关系。在和各个部门各种人员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沟通方法,协调好相互间的工作关系,工作最重要具备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会计专业的特殊要求,结合我校校内实训基地及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从2006届审计与会计专业开始到现约500人学生在学校领导关心和支持及多位会计教师的指导下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单位范围包括汽车行业、服装纺织业、制药业、医疗卫生、电子行业、建筑行业、造纸行业、旅游业以及商品流通等大中型企业15个实习点;实习内容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树立诚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同时熟练掌握企业会计操作的全部技能,包括:各种账簿的设置,各种原始凭证填制方法,对各种典型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各种账簿的登记方法,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及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培养学生分工协作能力;提高在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条件下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

每个实习生都在实习前制订了一份详细的实习计划,实习期间每天写一份实习日志,实习结束后根据自身的实习情况写一份详细的实结。每个实习点都对实习生做出了实习鉴定(实习单位盖章有效),在鉴定中对每个实习学生做出了客观评价,450余名学生单位实习鉴定成绩全部合格,其中有50人被评为“优秀实习生”。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达到了教学预期目的。学生在学校与社会角色转换关键时刻,实习环节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同学们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顶岗实习采取集体联系、分散实习形式,实习单位覆盖面很广,实习企业总体核算水平也比较高。实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采取的实习方式

一般实习单位都采取指定人员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双重任务。他们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同学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3有效的组织管理

实习指导老师经常深入实习单位,检查和指导实习工作,协调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前,系部在每个班级开了实习动员会,阐明实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老师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及评定工作,参加实习交流会,完成实结报告。指导老师平均每周至少到实习单位和学生及企业交流一次。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不仅指导具体工作,还无私的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经验。

4提高了工作及社交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参与企业财务岗位的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善于经常做工作总结。工作中坚决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工作要未雨绸缪,努力做到更好。坚持学习,不仅学到会计有关的知识,还学到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其他知识。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沟通能力,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有吃苦的决心、平和的心态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作为一名新人,平和心态很重要,做事不要太过急功近利。多观察,多听,少讲,不说与工作无关的内容,多学习别人的艺术语言和办事方法。

5改善了校企关系

实习前后实习老师专门拜访、答谢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后系里向实习单位发出感谢信。实习学生积极配合企业工作,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绩效对企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校企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6实习收获丰富

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水平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一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有可能促成就业。四是为以后的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

7实习体会深刻

返校后在每个班级都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既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的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对就业应聘以及将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尽管同学们通过系统的、完整的会计核算岗位的实习,但是由于实践时间较短,学生们共同的体会之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从原始凭证的识别、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以及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等都需要宽泛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有的单位工作专业性较强,学生下班回来找书找老师求教,其他实习点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遗憾学习时不够努力刻苦。一个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同学们都希望能多组织类似的实践活动,以系统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增强实践能力。我们下一步计划适当增加实践时间,使以后的学生能够有更长的参与实践时间。在2008年已将财务岗位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存在部分问题,企业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针对学生实习态度不积极,虽然也安排学生进入财务岗位实习,但仍有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进入车间做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以后的实习安排中调整实习单位,让学生能真正的在财务岗位开展实习。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从实习中了解到,目前社会需要大量的会计人才,可是,现在会计学生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客观表现为企业一般招聘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其实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人才,这里折射出来的是:应届毕业生不算是人才。我们不能改变招聘条件,只能使自己成为人才。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人才,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我们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使学生能够在进入企业前成为企业肯用、能用的人才。

篇(4)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相同的属性。承担着培养人的一般任务。通过对被教育者实 施充分、公平的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

2.职业教育又有着与其他类型教育不同的特殊属性。承担着直接为经济服务的责任。在 我国,职业教育为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为各行各业的发展,为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 移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与市场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

3.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北美的“cbe”模式,还是德国的 “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都通过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奠定 国民教育基础。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类型

1.“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由用人单位确定人才标准,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 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根据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 质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会议参与学校的培养方 案的制订,通过讲课等形式把企业的用人要求传达给学生。

2.“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是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办班的一种办学形式。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企业与学校成了办学的伙伴,双方共同出资、共同建设 。学校得到了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的同时,企业则得到了符合自身人才规格需求的未来 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3.“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在长期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逐步形 成 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学校的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而企 业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双方就牵手订立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 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更高一些的技能培养由企业来承担。

4.“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是由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 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进入学校,企业怎么进入学校,企业进 入学校后应履行什么样的义务,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学校获得企 业资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师生可以通过观摩和师傅的指导,学到了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 技能。对于专业技术优秀的学生企业可以出一部分费用,资助其继续深造。从而最大限度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校企互动式”培养模式。是企业主动为学校培训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参与企业的 项目实际。这种形式解决了“学院派”教学的局限性,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教师通过企业 培训,了解了市场前沿技术,再回到学校教学显得得心应手。

三、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手段

1.树立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第一,深刻认识校企合作的意义。职业学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在培养 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 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 少的要素之一,要把企业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 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

第二,大力拓展校企合作的工作思路。校企合作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职业学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 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 层次,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

第三,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合作功能。职业学校要放下架子,努力寻找合作伙伴。要建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在 自身功能定位上为企业发展,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 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2.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配套

第一,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邀请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顾问,共同商议专业设置,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 人才培养方案等。在校企合作中努力探索多样化实现形式。一些有条件、有特色的专业可以 和行业企业共建,企业从学生一进校就全程介入教学过程。

篇(5)

一、国外校企合作典型模式

国外校企合作典型模式主要有一下模式:

1、德国“双元制”模式。

德国实施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的整个培训过程分别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 简称 BBS)进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的实践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是职业培训是在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场所进行,但以企业培训为主。二是企业参与度高。每个学校都设有学校和企业人员参加的指导委员会,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和调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三是政府成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对校企合作进行监控,并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府一定的财政补偿。德国政府规定:凡是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可免交部分国税。

2、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美国“合作教育”的模式始于20世纪初,主要是交替模式。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时间交替进行,在工作期间,学生与企业达成协议,并取得相应的报酬。到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半天交替制”,即学生一般在学校接受半天的理论学习,下午或晚上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性的兼职工作,而且可以获得应有的报酬。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根据专业需要与企业联系,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学校指派教师到企业指导和监督学生劳动,沟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同时,企业提供劳动岗位,给予劳动报酬,并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实训,协助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技能的考核与评价。第二是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训的时间是1:1,对半开。这种“半天交替制”除了适用于全日制学生外,对那些超过传统入学年龄或有着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有着特别的意义,其普适性与方便性大大增强。

3、英国的“工学交替” 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职业教育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它是指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企业学习和在学校学习交替进行,半工半读,实现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其主要特点是在正规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工作学期,在工作学期中,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顶岗工作,并获得相应的报酬。参加“工学交替”制得学生可以在4年的学习中,前2年在学校学习,第3年到企业工作,第4年回到学校学习、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工学交替”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4、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

二战后日本从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究其原因,就是实施了科技与教育协同服务于产业,即“产学合作”。进入21世纪,日本的“产学合作”取得了新进展。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的主要分为以下五种形式:一是定时制高中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相结合。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理论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在企业培训机构学习其余专业课程和实训。二是定时制高中、函授制高中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三结合。即在函授制高中学习基础理论课程,在定时制高中学习一部分专业课程,在企业培训机构学习其余专业课程和实训。三是全日制高中委托企业对学生进行集体集中培训,企业提供师资与设备。四是企业委托函授制高中派教师到企业授课。五是巡回指导。企业在职人员每周用一个白天和三个晚上到学校学习,同时教师到生产现场巡回指导,确定学生实习学分。

5、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是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业教育形式。它是由澳大利亚政府主导、企业行业密切合作,具有统一的教育与培训标准的职业教育方式,是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的教育。其特点一是生源广,学制灵活。它不受学员年龄的限制,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模式。二是学分制,学习方式不限。学员可以采用互联网学习、协议学习,并可以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和场所进行学习,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三是注重实践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训的时间各占整个学习的一半。四是行业与学院密切合作,全程参与学院教学。五是拥有职业技能水平高,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种教育充分体现了学制灵活、“能力为本”、终身教育的原则。

二、国内校企合作主要模式

1、顶岗实习。学校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协议,实行“2+1”分段学习方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学年将根据所学专业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考试合格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既培养了独立处事能力,又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进入企业直接上岗打下了坚实基础。

篇(6)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6-0151-02

高职英语教学跟初高中英语教学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高职英语教学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学的形式可以更加地新颖和多样化。在高职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英语的兴趣,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所教学生实际,作为对合作教学法的延伸,摸索开展高职类英语课堂教学合作―竞争(cooperation &competition)教学,简称“两c”教学法。

1 诱 因

现行的高职类院校英语课程,从教学模式、教材、教法不过是普通高校英语的教学模式的延续和翻版,鲜有高职特色,高职英语“够用为度”基本上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往往采用的讲授和讨论法,就课本,题目本身进行讲授,一个老师往往满堂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不起来。知识点太过狭窄,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度不大,使得教学的效率不高,教学的效果不太理想。

2 思 索

2.1 建立合理的高职英语评估测试体系的必要性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高职高专院校不仅注重三、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而且学生的期末成绩考核侧重于期中与期末两次考试,平常成绩比重偏低。这对于英语这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来说是不合理的。高职高专院校在这点上,也应进行改革,对学生英语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价,以提高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及时肯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的能力,对自身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认知能力及行为能力做出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2.2 合作学习与竞争性学习的理性辨析

合作学习与竞争性学习并不是完全对立,相互摒弃的关系。他们各有优长,可以融合使用,发挥各自的作用,互补不足。如合作学习中可以开展组际间的竞争性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讨论之前,要安排组员进行个体独立学习,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能够有的放矢。

2.3 教学中的一对矛盾

高职学校英语基础好的不多,基础较差的学生居多,一般表现在口语发音不准,表达能力较差;词汇量少,语言知识面窄,阅读理解能力差;花费在英语上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过多,但收效不大等等。如何在同一课堂协调好优等生和基础差学生的课堂教学矛盾关系,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门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学问。

基于以上的分析,探索开展了“竞争―合作”教学模式,目的是利用合作因子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所在小组的帮助,不同程度地得到能力的提高和进步,利用竞争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3 实 践

根据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和对英语的使用能力,我先提出一个大概的分组指导意见,然后由对学生自由双向选择进行分组。每一个学习小组各4位同学,分别由1名成绩较好、2名成绩中等带1名成绩较差学生组成,并打破班级固定的座位安排,在英语课时坐在前后两排。这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同时也有利于组间的相互竞争。

3.1 英语单词比赛

高职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用性比较强。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补充,渗透一些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例如,有些学生学的是土建工程的,他们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在一些比较大的项目上,工程英语口语与书面语的使用比较多。针对这种情况,要适当地给学生们补充一些比较实用的英语词汇,使学生们将来能真正地学有所用。为了鼓励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识记更多的单词,我设计了“英语单词PK赛”这个载体。按照计划,每堂课各有指定的一组学生要上台接受当堂课随机抽取的另一组学生的挑战,比一比哪一组学生识记的单词多、准确率高。比赛规则是:参加PK赛的两组学生各4位同学依次在黑板上写出老师所报的20个单词,每人各写5个,其他同学在下面写在专门的听写本子上。获胜一方将在团体总分上记上3分,输的一方得1分(这与合作学习法分组设计一致),每过一段时间,我会对各组进行排位,点评各组的学习效果。另外,获胜方的每位学生还将在个人成绩上各加1分,输的组各减一分,这个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期末总成绩中。学期末,我会表彰拼写单词成绩较好的前几名学生(突出了个体竞争)。每堂课后,我都会布置学生明天须识记的20个单词,要求各组都由其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负责该组的其他成员都能熟读并了解其意思。实施单词PK后,个人成绩与他所在集体的成绩是挂钩的,而且每个人选择哪个组都是双向选择的结果,为了集体的荣誉和个人在这一组中的信誉,每个人都必须尽全力去识记单词,只有每个人都参与竞争并协同配合,本组在比赛中才能获得胜利。

3.2 广告设计大赛

除了课前的英语PK赛外,笔者还组织过“小剧目”表演,轮流让各组学生分角色表演一个小短剧,并进行点评。笔者也会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文章主题和情景,创设一些任务,让学习小组成员交流互动,并共同完成目标任务,然后对各组完成情况进行评比,对学生个体的工作进行点评。在Speaking一课中,给先向学生介绍了多种广告的图片,介绍了他们的代言人、广告语以及所要表达的人文精神等,并让学生讨论喜欢或不喜欢这些广告的理由。在此基础上,给各学习小组布置任务各组要共同商定为之作广告的产品,可以是运动鞋、饮料、手机、汽车等等,并要有设计产品的实物形象或图片,有一名广告代言人,有一名广告词解说员,其他成员充当顾客或路人甲,乙等。并讲明,要从各小组的设计中,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文案奖(颁给集体的)、最佳演示奖(颁给个人的)。除了广告设计任务本身受学生欢迎外,我想激励措施也是促使各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协同合作、竞相展示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反 思

①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这种模式使课堂变了样,背单词最不积极的学生,为了本组荣誉,现在都能记住一些常用单词;不爱发言的,轮到他们组表演时,既便只有一句台词,也会努力表演好。

②学生能熟练运用合作技能。开始实行时,小组学生内部存在相互推诿、工作分工不明确等问题,现在对于学习任务和要求,各小组都能按时完成,如在角色表演中,每个学生角色定位明确,任务分配合理。

③教学中要避免过度使用竞争因子,以减轻学习较差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习负担。要调动好合作的积极性,鼓励成绩先进者主动帮助后进,共同进步,注意在合作小组内部倡导合作性竞争,比谁对小组的贡献大。

④开展合作―竞争教学,要精心组织合作―竞争小组。要以让师生、组间、组内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互帮互学为目标,在学生自愿组织基础上,精心考虑小组人员的多少、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组成合作―竞争能力小组,每组4~6人。

篇(7)

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起了与一些企业联合办校培养学生的新模式教学体系,走出了一条联合办学的新道路。它们共同制定和编写了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比较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和教材,并且还分工承担教学任务。学校主要负责文化课和专业技术知识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而公司则给校内学生提供实习训练和及时就业的机会。企业和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员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探讨教学方案,学生的实习就业工作,协调和解决在合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这样就使得高校的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方向变得更加清晰明朗,人才培养的目标变得更加实际。这就是校企合作创新模式对学生的培养和就业的好处。

一、校企合作的涵义

校企合作就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学校为了谋求自身发展主动和市场、企业接轨,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合作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校的教学理念和企业的硬件设备和实际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切实提高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依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办学的一种模式,也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校运行机制;也就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学到的同在实践中学到的结合起来。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然后再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类型

校企合作模式按照不同的方法可以分为不同的模式,一般大致会按合作的程度、按培养人才的方式、按办学体制等可以分为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但综合起来,我认为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分为四种。

1.嵌入式教学的“案例式项目驱动”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一般是采用的嵌入式的教学研究方法,嵌入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把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人才培养策略以及企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贯穿到高校原有的教学体制中,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同于原有的单纯的学校教育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当属案例式项目驱动教学的灵活应用。“案例式项目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理念,符合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实用性和层次性,便于学生由浅到深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实用技术知识和掌握技能。

嵌入式教学的“案例式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在原有的教学理念中加入了新的思想理念,其实就是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现实中的工作任务或实际问题相结合,在真实的案例中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真实的案例工作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强烈学习的兴趣,教师不断地引发和激励学生勇往直前,从而使学生真正熟练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有更深的理解来举一反三,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在嵌入式教学方法“案例式项目任务”的驱动下逐步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项目任务”,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更加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学生还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种不断探索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探讨、互相学习,从而使他们的理解能力不断地加强,获得更大的益处。这种嵌入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企业与学校合作就是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出来它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以减少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再培训的经济资源消耗,尽可能地降低了成本。上面的观点刚好与企业的教学设计理念相符合,企业的案例全部来自企业真实的项目任务,利用每一个小的案例项目任务将书本中的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使得学生不仅学到了实际应用操作方法技能,还更加深刻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知道了如何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

2.企业辅助式校企合作模式

企业辅助式校企合作,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企业只是作为学校教育中实践的补充资源,只是作为学校学生的实践基地,它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处于辅助地位。企业只是参考学校要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时所需要的条件而提供生产设备,实现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时间学习机会特别是给毕业生提供实习场所的服务,这种服务有的是有偿的,有的是无偿的。在此过程中,企业并不参与制定学校人才培养的方案,也不参与专业的建设,教学课程的研究和监督,这些工作完全由学校自主决定。学生毕业时,企业可以选择他们作为企业的员工,但是也可以不雇佣该学校的学生做为其员工。现在大多数院校都采用的这种模式。

3.联合式校企合作模式

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下,合作企业以资金、场地、师资、设备等各种形式投股于学校,企业不仅只是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而且还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参与教研工作的探讨研究、培养人才方案等几乎一切活动。这种校企合作类似于企业办学,企业的参与性积极性比较高。也就是说,合作企业是作为主人的身份参与学校的各项经营方案的,并且分享办学所得效益或者损失,合作企业和学校是一个整体。学校要制定培养出专门供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4.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

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跟学校协商订立协议,即学校和企业签订“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协议。学校按照企业要求招收学生,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教学方案的探究,包括专业的建设、课程的研究、设备的提供等各方面为学校培养其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各种条件。利用双方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对学生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按照订单协议企业的需求进行培训,同时融入企业的教育理念和经营理念思想教育,培养出企业将来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员。节省了企业招收新员工时的培训费用,并且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以上四种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合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培养人才中所占的地位、作用以及在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的程度不同。对于这四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来说,学校在培养人才中所占的地位、作用以及在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的程度最强的是企业辅助式校企合作,最弱的是联合式校企合作模式,合作企业在培养人才中所占的地位、作用以及在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的程度最强的是联合式校企合作模式,最弱的是企业辅助式校企合作。但是,在现实中比较实用的是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它找准了学校和企业供求的共同点,应当对此加以肯定,并加强对其的研究。

三、校企合作的意义和好处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技能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创建一个较好的校企合作平台,能使学校更好地了解到社会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情况,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培养人才的方案,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合社会的需要,尽可能地缩短员工与企业的磨合期,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有利于企业的更好的发展。校企合作有利于给学校学生提供校内实训建设基地,校内的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其建设离不开企业的支持,真正的实际性的工作校外基地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的重要场所,有助于师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前景。校企合作共同实施培训高技能人才,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统筹企业员工培训方案,形成了符合社会企业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通过几年的合作,该企业高技能人才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摆脱经济困境。在以前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都奉命办学,其中所需的经济来源,设备资源都是由政府提供的。等到学生毕业了,在人才供求方面,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全部由政府包分配,学校是处于卖方市场的地位,并不用担心其经济资源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政策的改变,计划经济正逐步退出社会市场的舞台,而市场还未完全建立起有助于企业和学校之间有效地沟通的体系,导致了人才供应数量、人才质量、专业类型的无序状态。而造成目前不少学校专业生源不足,教学设备陈旧,办学经费短缺,毕业生就业困难,真可谓是举步维艰,濒临困境。而校企合作既有利于解决学校当前的经济困境,提供实训设备,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而且是学校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既有利于学校,又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缩短企业和员工的磨合期,降低了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和劳务成本。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到企业的过渡期。校企合作,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到企业中亲自真正体现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再带到课堂上有目的地去学习研究,找到更好的办法。这样等到毕业工作时就可以直接上手,很快地熟练完成。

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来说意义也很重要,有助于平衡生产淡旺季的用工需求,降低用工风险。一般企业中人员流动都比较频繁,有是可能会发生没有预料到的人员离职,造成企业生产不能正常运行,而又不大可能马上就能招收到合适的员工,这样就会给企业造成很严重的损失。但如果企业有后备员工的话,就不怕此事的发生了,在用工旺季就可以给在下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收益,校企合作可以互惠双赢。

校企合作还可以持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品质质量。通过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要根据企业的需要提前培训学生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甚至可以提前灌输企业的经营理念,已达到培养企业所需的实用性人才,进而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产品品质。

参考文献:

[1]杨军,王先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建设初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2]韩志刚.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

篇(8)

1.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培养国家事业继承人的过程,因此教育培养的人才就必须适合社会之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培养的人才的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

2.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北美的“CBE”模式,还是德国的 “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都通过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国民教育基础。

二.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1.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重新核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资产,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校企双方投入资产的比例,以企业或学校为主体成立董事会,共同管理、经营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股份合作一体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车间就是教室、师傅就是老师、实训就是生产,彻底解决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

2.企业引进学校模式

将学校引进企业后,就是依托企业、园区建立院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或园区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条件,实训设备项目列入职业教育建设项目规划中,校企共同投入,按照符合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基地以企业为管理主体,将其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学生集中到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和生产.教师到企业、园区实践,企业师傅到校任教,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

3.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将企业引进学校后,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企业按生产要求提供建设生产车间的标准、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的销售,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选派人员管理基地生产经营,指导师生的生产、实践和实习实训.帮助学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生产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

4.校企互动模式

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企业依据自身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情况,提出人才需求规格、专业设置的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操作等引入教学课程内容.学校负责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技能操作到企业,企业全程参加人才培养过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内容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通过整合校企资源联合培养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成为熟练的技术人才。

5.产学研用一体模式

利用有条件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与企业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实体,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师生共同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等环节,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又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用一体模式。

6.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

实施方式大致采取了如下两种:A、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B、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是技能提升训练。西方有些国家,如德国有的职业技术院校就是这种模式,我国一些院校也需要探索这种模式。

三、推进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由经济管理部门给予政策引导,同时由行业部门协调组织

校企合作如何运行需要政府统筹协调。政府应统筹经费、统筹资源、统筹信息;协调全局和局部利益、企业和学校双方利益;规划合作方向,搭建合作平台,监督合作落实,评价合作成效;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适当政策倾斜,如减免合作企业的税收、学生带薪实习、政府出资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校企共建基地进行补偿,创设良好的环境。

许多教育界人士表示,应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引导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在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

《教育规划纲要》在谈到如何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时强调:“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中国职业技术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表示,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有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探索校企结合互利双赢的切入点,建立校企结合的长效机制和强大动力,是非常必要的。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23-02

一、引言

自从18世纪雷文霍克用自制显微镜看到细菌,使微生物病原学得以成立,医学检验(微生物检验方面)这门新兴学科就开始萌芽。但我国医学检验起步晚,解放前虽有北京协和、湖南湘雅、山东齐鲁、广州中山等医学院校开展相关专业建设,但组织形式松散,多附设在院校的各个教研室内,全国仅有两三所医学院校能培养出少数检验医学技术人员。近年来随着医疗行业的飞速发展,医技型人才缺口进一步扩大,职院校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但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结构、规模、质量、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发展方式、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关键环节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基于从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院校合作模式入手,分析当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的难点,并通过院校合作模式的成果找出发展的新途径。

二、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困境

1.校内实训场室和经费有限。学生技能训练离不开与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操作室。但学校的实验实训室只能提供基础性的实践训练,跟行业的实际情况往往脱节。其次,实践操作需要标本,某些稀有标本(如脑脊液、骨髓等)学校无法获得,多数试验仪器设备昂贵,但使用率不高,有的甚至一年只用一次(医学类仪器专业性强,有些仪器只专用于特定检查项目,因此只有在讲解特定章节的时候才会使用)。

2.严重缺乏专业课老师。该学校的医学检验专业从间断招生到现在每年级4个班,学生人数猛增。但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办学条件差,缺乏跟得上时展步伐的先进设备。大部分老师没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新理念少,天天忙于备课改作业,办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僵化,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造创新意识。

3.解决思路。通过到国内先进的示范校学习、听取专家建议、学生调查问卷等方法集思广益,尝试新的教师引进模式――聘请行业专家、临床一线高技能工作人员为学生讲授专业课,同时将部分实验实训与临床结合,直接将实验室放入临床检验科相应科室。

三、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方法

该校结合实际,通过征求专家、学生的意见,设置2个实验班,共计80名学生,并将专业建设与能力提升联系起来,通过聘请行业专家采用“会课”、“串讲”的方式,开展最能符合临床要求的理论教学;将一些实验项目放在医院专业实验室进行。参与教学的行业专家共计12人,累计授课600学时;开展的校外实验项目65个,每个学生至少参与380个学时的实验教学,整个院校模式历时1年。

1.行业专家授课模式。针对现有中等医药卫生职业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标准还在进一步规划和改革中,为了更好地做出探索性的尝试,该学校聘请了当地三甲医院临床检验一线专家开展授课,其中授课内容按照与临床一线实践实际联系紧密的理论讲解,并且将内外科等其他专业知识穿插起来,用整体、系统的观点深入讲授。值得一提的是,《免疫学检验》与《微生物检验》使用的是串讲模式,将两种教材、两门学科中的知识点贯穿起来,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累计授课1992学时。

2.实验项目临床化。实验实训的项目同样是按照《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检验》等4门核心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包括了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粪便形态检查、尿沉渣检查\半自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血清葡萄糖测定\免疫比浊测定法(C3定量测定)、间接凝集试验(类风湿因子检测、甲胎蛋白检测)、葡萄球菌属和微球菌属的检验、链球菌属的检验、肠球菌属的检验等。实验实训的方法采用“一对一”、“一点多面”的方式进行。“一对一”是针对难点、重点,尤其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实验项目,导师统筹安排学生单独指导,在时间上实现了轮换调度,既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同时节省实验时间。“一点多面”指的是实验导师通过示范操作讲解实验的基本点和重难点,要求学生自行按照学过的理论和操作说明展开练习,主要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比较简单、容易掌握的训练课程上,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四、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模式的成效

这种“一引进”、“一走出”方式,充分挖掘有效教学资源,实现通过院校深入合作提高师资水平、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这一建设目标。首先解决该校医学检验专业专业课老师缺乏的燃眉之急,保障了应有的教学质量,且在这种行业专家授课的模式下,总结了宝贵的经验财富,进一步为改革中等职业类专业建设提供了完善的理论、技术资料。其次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院校合作实验班的毕业生本年度就业率达到了95%,且均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通过后期的追踪回访,90%以上的医院表示这种院校合作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基本达到了现阶段临床实践的要求,病患家属以及社会反映均为良好。从学生个人的角度阐述院校合作模式的优缺点,第一巩固了已有的理论知识,第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带来学习的成就感,第三保障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各方面的需求。

五、前景与不足

纵观本次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院校合作模式开展的前前后后,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专业老师缺乏且培养慢、教学设备滞后且更新快的障碍,通过校院之间的深度合作,让学生技能在做中学,学中做。它可以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前瞻性,可以尝试将这种模式运用到更为广泛的医学教育中,如现阶段的护理专业、药剂专业、助产专业等,都需要用行业需求的角度去挖掘更好的教育教学模式。当然,这种院校合作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局限性,如对环境的要求高,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更有专业方面的限制,如护理专业在实践过程中,如何避免可能发生的医患矛盾就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深思。

值得肯定的是,该学校现已在国家第二批中职示范校建设的项目中,将院校模式扩大到护理、药剂等专业的建设中,并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有理由相信,一个完善、系统、工教结合的卫生职业教育将向我们徐徐走来。

参考文献:

[1]黄达人.关于职业教育的几个观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22-22.

[2]翟悦.东西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的需求与基础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30):9-11.

[3]黄达人.关于职业教育的几个观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22-22.

[4]常冰梅.校院合作培养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28-29.

篇(10)

2以产品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的流程与机制

现从选题方式、校企双导师指导制、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方式、答辩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的流程与机制进行展开论述。2.1选题方式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不允许毕业设计的题目有所重复。通过采用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题目主要来自于工程实际,并以新产品协同开发与工程应用为导向,选择正在研发的新产品设计、制造、装配过程涉及到的技术问题为选题范围,并侧重于“以理论分析与仿真设计为核心”、“以新产品开发为核心”、“以工艺设计为核心”、“以新技术工程应用为核心”、“以试验研究与验证为核心”等模式。这种选题内容具有实用性、广泛性、丰富性、新颖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较大选择范围,而且可结合自己工作意向进行选择,将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可从根本上避免选题重复、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此外,针对以前出现的企业选题范围过大且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一个大题分为几个部分,由多名学生各自承担其中一部分的方式。例如,一台机床由多个部件组成,其设计过程可分为几个部分,由一名或两名学生负责总体方案设计,而其他几个学生侧重于某个部件的设计。针对企业,这种方式可以解决其新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以毕业设计为桥梁实现高校、企业的协同创新与合作。2.2校企双导师指导制毕业设计指导方式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制,其中企业的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的实践指导工作;学校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的理论指导部分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校企的指导老师互相协作,共同指导,而在这个协同创新式的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指导老师参与工程实践得到能力的提高,企业指导老师在理论上有所提升,有助于汇集校企智力资源,更好的开展新产品协同创新。此外,这种双导师指导制更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提早接触企业的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对于他们以后更好的融入企业有较大帮助。2.3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方式由于教学改革以及课时调整,目前本科毕业设计时间越来越短,而毕业设计期间也存在学生就业应聘以及实习占用部分时间的问题,因此给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尤其是校企联合方式也存在学校与企业相隔距离较远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构想设计搭建校企联合本科毕业设计协同指导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毕业设计过程的全程管理与进度监控。通过该平台,指导老师下发设计任务以及进度控制,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根据任务安排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并按时提交完成内容;双方可以实时沟通与反馈,以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问题。此外,校企联合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保证学生每周到企业1-2次,以通过现场实践解决毕业设计过程的问题,并有助于指导老师掌握学生毕业设计情况;学生每周2-3次跟学校指导老师讨论与汇报毕业设计情况,解决设计过程中的理论问题。2.4答辩以及考核方式实施“以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考核机制,规范答辩流程以及考核方式。(1)针对该模式对于毕业设计的更高要求,需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考核办法,并制定严格、科学、量化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在这种模式下,毕业设计成绩由企业指导老师评定成绩(约占30%,占比最高以突出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应用价值)、学校指导老师评定成绩(约占20%,侧重于理论部分)、专家评审成绩(约占20%)及答辩成绩(约占30%,强调答辩环节)4部分组成,即由指导教师的评分(包括校企双方指导老师,并且评分含平时成绩以及毕业设计成果评定成绩)、评阅人的评分以及答辩评审小组的评分组成。(2)组建由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组成的联合答辩评审小组。因为学生选题为企业实际工程问题且侧重于创新应用于实践应用,因此答辩评审老师应有企业的技术人员的参与;而毕业设计也涉及到大学期间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考核,因此高校教师也应参与毕业设计的答辩评审工作。组成联合答辩评审小组,力争使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判更加客观公正。通过强化评审环节,对于本科毕业生可起到一种鞭策作用,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3)校企联合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对于毕业设计的考核应侧重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这种毕业设计模式以协同创新为导向并侧重于新产品设计与开发,因此学生设计出来的产品可能由于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实现实物化,并有可能形成失败的设计方案;企业强调于工程问题的解决,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很多设计过程及成果无法量化。在这种情况下,考核过程应重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各方面素质的提升,而不单单以最终的结果来评定。

篇(11)

2004年,永济市委和市政府批准他们注册了社团性质的永济市蒲州镇农民协会,郑冰成了农协的带头人。后来范围又扩大到邻近的韩阳镇,成为覆盖两镇几十个村的农民合作组织,对外称“蒲韩乡村社区”。但他们自己更习惯称之为“蒲韩农民协会”或“蒲韩农协”。从一开始,蒲韩农协就不仅突破了从事单项经营的专业合作模式,而且还从经济领域的农资购销和农产品销售、科技推广、有机种植、资金合作等方面,扩展到文化娱乐、社会服务等领域,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是一个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得到地方政府支持、在多个领域和较大范围进行有效合作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对促进当地农村发展、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改善社会风气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自称的“蒲韩农协”尽管不是一个正式注册的组织名称,却最恰当地描述了这个组织的性质和作用。

不过,由于当时的国家政策只明确鼓励农民组织专业合作社,对综合性合作组织没有明确政策,因此他们的组织形式也只能按照政策进行调整。2007年,当地政府根据当时公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议他们把综合性合作组织拆分为不同的专业合作社。于是他们在2007―2008年期间,按照入社农户所从事主业的不同,分别注册了28个专业合作社、1个果桑服务公司和1个农民技术学校。参加农协的农户,各选择一个或者多个专业合作社加入。事实上,单一领域的专业合作社分割过细,无法发挥多方面合作的功能。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们后来又在28个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注册成立了两个联合社:“蒲韩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和“蒲韩养殖专业合作联合社”。以联合社为平台开展农产品合作销售。

这个合作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不少波折。尤其在资金合作方面,由于当时相关政策不明确,他们的探索是有一定风险的。2002年对20户每户预收2000元,年底分红的办法获得成功后,2003年,他们按需要农资采购服务的户每亩地入股50元,筹集了11万元用于采购农资的流动资金。这被当地信用社告到市里,称之为“非法集资”。经过多方解释,市领导保了他们。但由于拿不准农民入股的方式是否符合政策,只得把入股资金改成预收农资款的形式。尽管在发展过程中有过不少坎坷,农协还是发展壮大起来。至今,蒲韩农协已经覆盖43个村,拥有3865户会员,占该地区全部6620农户的60%左右。会员拥有的耕地共3万多亩,其中9000亩实行了有机化改造,用有机肥和有机药物代替无机化肥和农药。其中有3000亩经过3年改造已经达标,其余6000亩正处在改造过程中。2014年,农协的经营收入1674万元,扣除经营支出1262万元和管理费222万元,盈利190万元。农协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农资经营、农产品销售和信用服务。农协在农资采购、农产品合作销售、技术推广等方面给3865户会员农户带来了实惠。此外,农协也丰富了农村文化活动,促进了农业技术传播,并改善了当地生活环境。

从信贷合作到小贷公司

2005年,北京一家非营利组织了解了蒲州农协的情况后,提出希望与农协开展小额信贷合作。他们表示做小额贷款的目的,是为农民服务,是公益性的。于是两家一拍即合,农协方面由郑冰带领,组织了12位农协妇女积极分子作为义务信贷员,某机构出资,并对信贷员做了一些必要的培训,从2006年开始了小额信贷业务合作。从2006年初创到2008年的三年间,农协信贷员们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小额贷款的经验,建立了一套工作规则。业务范围从3个村扩大到蒲韩社区(即农协)覆盖的35个村。更令人惊奇的是,资金高效周转,没有出现一例坏账,还款率达到了100%。这一业绩成了在农村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成功范例,令许多外部观察者叹服,也使出资方非常欣喜。

2009年,出资方提议正式注册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把投入资金规模扩大到3000万元,董事长、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均由出资方派出,郑冰担任副总经理;具体业务仍然由郑冰带领的农协12位信贷员承担。出资方同时要求将贷款利息从原来的月息1.5%上调至1.75%(即年息从18%提高到21%),并口头承诺将来把利润的25%~30%返还给农协(事实上未返还)。

对于提高贷款利息,农协方面一开始坚决反对。她们认为,本来18%的年息已经不低,再提高利息会加重农民负担,有点像高利贷了。而且出资方已经获得高额的利息回报,没有充足的理由再提高利息。为此,发生了合作以来第一次激烈的争执。双方争论了一天,没有取得一致意见。随后,出资方分头找了农协的12位信贷员,一个人一个人地说服动员,解释说小贷利率应该符合市场利率的水平,这有利于信贷业务长期发展,也会给当地带来好处。同时,出资方又主动把12名义务信贷员改为公司雇员,按每人每月1200元发工资,和每人分别签3年的劳务合同,最终使该提议取得了多数人同意。但是这些改变,实际上也把出资方和农协两家联合从事小贷业务(尽管农协一方是无偿工作)的合作关系,变成了事实上出资方对农民信贷员的雇佣关系。农协一方当时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而是抱着继续合作的愿望,召集农协成员开了3天会,动员大家全力配合小贷公司的工作。她们仍然把把信贷业务看做双方合作的事业,把这12位信贷员看作是农协的信贷部。

不同经营理念的碰撞

小贷公司成立后,出资方与农协之间的合作关系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逐渐变成了出资方与农民信贷员之间的单纯雇佣关系。

小贷公司正式成立后,出资方派出的管理人出于赢利的考虑,用发奖金的办法刺激信贷员扩大业务范围,信贷业务迅速扩展到蒲韩农协范围以外的另外两个乡镇,覆盖面超过了150个村子,3年累计放款1.3亿元。而农协方面担心迅速扩张会带来不可控的风险并背离农协为当地农民服务的初衷,主张稳定业务范围,防范风险。她们认为,过去之所以能保证贷款无坏账,关键在于细致的工作,而且处处替用款的农民着想,细心周到帮他们策划,赢得了农民的信任。过细的工作、乡亲间的充分沟通、加上以心换心,换来了100%无坏账的业绩。而如果单纯带着赚钱的目的去放贷,风险会越来越大。但这些意见未被小贷公司接受。事实上一年后,的确出现了部分农户贷款逾期不还的情况。

在业务范围急剧扩张的过程中,信贷员们普遍开始抱怨工作量大,过于劳累。这当然和业务量增加有关,同时可能也反映了信贷员们的某些心态变化。在此之前,她们把小贷业务当做一项为当地农民服务的使命,虽然每月只从农协得到几百元补助,没有从出资方领过工资,但热情很高,辛勤工作,并无怨言。然而一旦变为与小贷公司事实上的雇佣关系后,她们自然也会以雇员的身份考虑自己的辛勤劳动是否得到了合理报酬。对此,出资方的反应,是把信贷员的月工资从1200元提高到1500元,后来又提高到1800元。但这也使得农民信贷员与其他农协工作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急剧扩大。这对农协内部的平衡产生了冲击,而且农协方面感觉这与原来为农民服务的初衷发生了背离。

除了上述理念的差异以及前述关于利率高低的争论,当地农民和农协也对小贷公司出资方的其他一些做法也产生了不满。一个重要原因是出资方虽然获得了可观的利润,但并没有兑现当初承诺的对当地农民进行利润返还。此外一些对农户不合理收费的做法,甚至对提前还款的借款农户罚“违约金”等,也严重挫伤农户的积极性,改变了很多农民对小贷公司的看法。他们认为小贷公司只是来赚农民的钱,而不再相信其经营目的是为了帮助农民的说法。这使小贷公司与农民之间的信任关系发生了危机。

回到农民信用合作

2009年5月,双方合同到期后,蒲韩农协的信贷员们纷纷退出小贷公司。从2012年9月开始,在一个慈善机构借贷资金的支持下,开始了农协内部的资金互助。把贷款利率降回到原来的月息1.5%(年息18%)。2014年又大幅度降低利率,对低收入的小额贷款户实行阶梯式优惠利率:对2万~3万元的贷款,利率继续执行原来的月息1分5厘(年息18%);1万~2万元贷款的利率下调到月息1分3厘(年息15.6%);5000元到1万元贷款的利率下调到月息8厘(年息9.6%);2000元到5000元贷款的利率下调到月息5厘(年息6%);对2000元以下的贷款免息,由农协贴息。农协的信贷政策反映出了其为农户服务、不追求高回报的宗旨。

农协还制定了向会员返还信用合作利润的计划,准备三年后(从2012年成立起)将利润的60%返还给入股的农协会员,30%提取为公益金,为社区农民服务,只留10%作为对业务人员团队的奖励。经过两年多的运行,目前呈稳健发展的势头,并继续保持了资金良性运转、基本无坏账的记录。截至2014年末,累计贷款3000多笔,贷款余额3280万元,总共只发生了3笔不良贷款。其中两笔虽然逾期,但一笔已经偿还,另一笔正在分期偿还中。真正的坏账只有一笔,3万元,是因为贷款户夫妇两人不幸死于车祸。

农协信用合作的经营业绩,再次证明了他们原来创造的农民信贷合作模式是有强大生命力的。而小贷公司在与农协分手后,则出现了严重的呆坏账危机。

农协内部信用合作与小贷公司的异同

从蒲韩农协与小贷公司分分合合的经历中,我们似乎也能够概括出双方一些有某种规律性的异同点。

相同之处在于:

(1)两家都不是官办金融机构,都曾经执行了显著高于银行基准利率的贷款利率,两家的经营都有某种程度的赢利性(但农协后来显著调低了利率)。

(2)两家在主张上都认同为农民服务的宗旨。

(3)两家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给农民提供了帮助。

但两家的不同点似乎也很明显:

(1)农协的经营理念首先是为农户服务,不追求高利润。而小贷公司则强调追求利润是天经地义,只有让投资者赚钱,才能给农民带来好处。

(2)农协更多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实行较低利率,更关注为中低收入农户服务,对更小额的贷款户甚至给予贴息,有扶贫救难的意愿。而小贷公司的利率显著更高,没有弹性,在贷款对象上考虑富裕户也更多。说明前者基本上是互助行为,而后者是更典型的市场营利行为。

(3)两方都认可以经营利润来回报出资人;不过农协的出资人是数千名入股的农民,小贷公司的出资人是少数个人。农协的利润还有一部分用于公共积累;并通过利率减让,把部分潜在利润让给了贷款户,做到了使广大农户受惠。

(4)农协采取了比较稳健的经营方针,不急于迅速扩大营业规模,但与贷款农户交朋友、密切沟通、充分收集信息,愿意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对业务人员的激励也更注重精神方面,即培养为农民服务的使命感。这使其经营成本更低,风险更小。而小贷公司的经营方针更具商业性和扩张性,对管理层及业务人员的激励也更商业化,主要靠金钱激励。这使其经营成本较高,管理和业务人员也容易急功近利,忽视贷款质量控制,导致更大的贷款风险。

(5)农协的金融业务基本在农协会员的范围内进行,采取了乡土社会的草根经营路线,通过保持与贷款农户的密切沟通和良好关系,在借贷双方之间建立了超乎普通商业关系的互相信任。这是其能够做到基本无坏账的基本原因。而小贷公司后期的业务人员与贷款农户之间则主要是商业关系。这看来也是其不良贷款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述这些不同点,看来反映了农民信用合作与营利性小额信贷之间的区别。在我们所考察的这个案例中,合作信贷模式显示出了明显优势。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典型案例,要比较分析两种信用模式的优劣,还需要做更大量的实证研究。

我们的认识

从商业运作和经营风险的角度考虑,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与外来资本相比有独特的优势。由于农民的经济实力弱,抵押贷款在农村没有多大的市场。而无抵押贷款靠的是信用,以借贷双方的互信为基础。农村合作金融依赖的恰恰是乡亲邻里间的信任关系,加上为农民提供帮助的实践,构成了借贷双方互信的必要条件。农民对信用合作表现出的高度诚信,不仅是对农村熟人社会人际关系规则的遵守,而且也是对合作组织给予帮助的回报。农民的这种诚信行为模式,在以赚钱为基本目标的商业性金融机构面前,必然发生改变,代之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因此合作信贷和高利率的商业性信贷,在同样的农村地区,可能面临非常不同的经营环境,前者可以创造无坏账的惊人记录,后者则有可能因借贷者不守信而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