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师扶贫攻坚工作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6:01: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师扶贫攻坚工作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师扶贫攻坚工作

篇(1)

【摘要】以平湖服装创意园为建设平台,以高校虚拟品牌“学院工坊”为研究平台,对市场型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研究。通过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构建以品牌项目任务+市场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的市场型教学模式,加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闭门造车”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服装创意园;市场型工作室;教学模式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4.03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101(2015)04-0095-03

目前全国有15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有艺术类专业,就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高校把开展产学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片面强调专业对口,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加以考虑。目前校企结合更多地还只停留在学校与社会的层面上,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还做得不够。

当今国内市场在面临产业质的改革(从劳动密集型、生产型走向市场化、创新型)时,院校的专业教育也需适应市场改变的需求做出质的改变(在教学模式和市场开拓上)。因此,市场型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无疑是人才培养改革的一条良好途径。

1“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定义

“工作室化”既是一种教学法,也是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对这一教学理念国外已经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其中的“一元”即是企业、是工作现场,另“一元”是高等院校;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则将人才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中学生毕业后先后到企业进行一年工作实践,然后到学校进行二至三年的学习,接着再到企业参加一年的工作实践;新加坡的“教学工厂”也将工厂工作环境纳入到教学环境中;澳大利亚的专业教育也采用技术和教育统一的教学方法。

我国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近几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工作室教学改革也在热烈地进行中,但是作为个性突出的艺术设计教学,其改革探索相对不足,目前能见到的像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探索的“工作室化”教学法,代表了一个方向。按照这一方法为每个专业方向开设工作室,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和场地,对教学中所有的实践环节都进行完全的实践,从理论上讲是科学的,但是这需要很高的条件,没有大量的经费很难做到,操作性不强。

2我国“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现存问题

近年来,我国服装专业教育蓬勃发展,办学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大多数以工作室制为主的教育模式几乎均以校内教师为主导,配合极少部分的品牌虚拟项目来实现模式教学,国内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师通常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熟悉教学对象心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巧。但通常由于校内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缺乏在行业企业一线的长期工作经历,不能跟上服装行业不断变化的发展趋势。以校内教师主导的工作室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以下弊端。

2.1教学内容实战性不足

校内教师因为缺乏在企业一线的长期工作经历,没有足够完整的行业实际项目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储备。教学内容常由教师根据知识点虚拟命题设计与要求,教师自行把关,不能真实反映现实设计要求与潮流趋势。学生在校的任务训练与就业后的岗位任务有较大差异,无法解决企业亟需的设计问题,延长了就业到岗后的适应时间。

2.2课堂作业与商业作品之间差距太大

校内教师因自身知识经验构成的制约,平时课堂训练中往往只注重案例中艺术设计理论的表现,而对后续阶段的服装结构设计、面料辅料分析与选择涉及很少,也不能在服装信息搜集、项目市场调查和售后营销服务环节进行有效引导,导致课堂作业与商业作品之间有很大距离。

3基于服装创意园开展市场型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基于以上现状分析,结合浙江平湖地方产业特色,建立了以平湖服装创意园为建设平台,以高校虚拟品牌“学院工坊”为研究平台的市场型工作室教学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3.1有利于打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

在虚拟品牌运营模式下,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避免交叉重复的理论教学内容,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和穿插,打破人才培养系列相关工作各自独立的局面,整合人才培养、综合实训、毕业实习与就业指导等环节,尤其是将人才培养环节与学生的创业就业相结合,真正而且是有效地加强了学生作好人才培养的自觉动力。

3.2能够打破教室和实验室的界限

商业环境下的市场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室和实验室的界限,教学行为均可根据指导老师的教学和商业环境的需要灵活安排空间并转换空间。打破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忽视人才需求模式,教学内容脱离市场发展的现状,把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品牌化服装发展方向作为参考依据,培养学生认识全局整体概念。

3.3让专业老师与学生以近距离合作形式进行教学

通过市场教学环境将师生之间的关系转换为师徒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专业老师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和了解每位学生,并能和学生个体展开专业及专业以外的沟通与交流,能更好地落实各项教学工作,彻底改变了以往师生疏离的现象。

3.4能够拉近专业方向与市场需求的距离

设计工作室所拥有的虚拟品牌“学院工坊”品牌风格及方向既要符合社会需求,也鼓励学生在设计工作室的时候从自身兴趣和未来的就业空间考虑,校区能够宏观地对设计工作室的品牌设计方向作客观的调控,以做到设计工作室、专业方向与市场需求的近距离。

3.5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

平湖创意园设计工作室初期应至少有一家品牌企业作为依托,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选择定位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又有效地模拟企业实操,使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相互配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不仅有助于服装专业学生搞好产品设计,掌握品牌服装运作知识及当前业内动态,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市场感觉、品牌意识及团队协作精神,使大学生踏出校门就具备服装品牌各环节实际操作能力,可以迅速担当企业岗位角色。

3.6激发设计工作室指导老师之间的良性竞争

设计工作室教学成果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指导老师的声誉,进而成为下一届学生选择设计工作室的参考依据,由此激发了设计工作室指导老师之间的良性竞争。由于设计工作室指导老师成为校区专业团队的核心,相互的学习和借鉴全面促使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

3.7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常规化”的教学模式很难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甚至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厌倦,造成负面的影响。设计工作室制会全面改变以往“常规”现状,更多专业方向能满足更多学生的专业选择需求;开放灵活的设计工作室授课方式会更受学生欢迎;“准就业”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学习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师徒之间的近距离让学生充满信心,由此设计工作室制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基于服装创意园开展市场型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方案分析

4.1市场调查与分析阶段

确定岗位群为基于设计公司人员岗位设置,如包括服装设计师或设计助理、电商部营销和企划部人员,岗位群涵盖我校区服装专业设计方向、营销方向及电脑服装专业方向,初期均以大三同学为主。一学期后开始以大二同学为主要培养对象。

4.2职业能力分析阶段

确定服装专业通用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交技能;专业能力:谈单能力、制图能力和设计能力等。并确定与之对应的商业环境下的相关公共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4.3教学环境的开发

根据该岗位(群)对社会技能和操作技能需求比较平衡,确定校企合作的模式,校外工作室对外营业,自主经营,对校企双方负责,以专业教师组织运营,受院系领导,在教学组织安排、教学常规管理和考试考核等方面可以相对独立,具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院系可在校外工作室的特色、运行状况、业绩状况、学生满意程度和客户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考核。

4.4教学的实施

以商业环境下的设计工作室的模式组织教学和运营,学校在学生进入学校时以工作室员工的身份与学校签约、与工作室签约,在工作室框架内对学生(员工)制定公司(校外工作室)制度和培训(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制定的标准是让每一节课程融入到校外工作室经营的过程,让每一节课的内容与企业需求或岗位的需求零距离融合。

4.5教学管理与评价

该阶段由校方与合作企业方组成的教学独立监督考评小组(委员会),审核教学计划并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和校外工作室经营状况进行分阶段考评,同时反馈到教师团队做教学和经营调整。该评价主要包括:审核教学计划和校外工作室运营可行性,根据教学和运营计划和目标组织测试和评估,制定工资标准和学分制度、员工激励机制等等。

4.6弹性学分制和学分替换制的实行

课程安排上颠覆常规的安排模式,主要表现在作息时间和课程内容上,根据学生情况、学校情况、公司(行业)特点制定上班(上课)时间为:早9点到下午5点,每周一到五轮休一天,周六周日上班(上课),并依此记录作为学生的考勤成绩。上课方式和过程初期以设计师提任务目标、学习方法学生市场调研,收集资料并设计完成成衣(教师辅导)由第三方考核学分统计的过程。在这一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提倡弹性学分制及学分替换制的变通和实行,学生在完成某一课程任务体系中的课程内容时应予以学分奖励,奖励学分可相应抵消小部分公选或素质拓展学分。

5结语

以浙江平湖服装创意园为建设平台,基于虚拟品牌“学院工坊”建设的市场型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拓宽了服装相关专业的教学思路,也是培养具备实现商业化设计创意能力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市场型工作室教学过程可导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与毕业设计辅导中,能够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一、教育扶贫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贫困生资助工作:我镇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259人全部打卡资助,资助率100%。其中本镇户籍1118人、外县在本镇5人、外镇在本镇22人、高校本科生50人、高校新生入学车费资助27人、边缘户37人。资助告知书已全部下发。

贫困大学生贷款工作:本镇贫困大学生共87人,完成率100%。

控辍保学工作:公安系统提供数据,谢桥镇6~15周岁人口共有14563人:经几轮摸排、核查确认14220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读。其中:本镇内就读9351人、县内外镇就读1713人、已取证完毕;县外就读3095人,尚有5人未取证(其中4人系一家人,包保教师经多方查找找出四个学生的具体学校、年级,但因超生与社区发生矛盾,家长直言要学生证明就必须退回超生罚款,否则拒不提供证明,1人因全家长期外出无法联系,已经上报镇政府。)。到目前为止,内在外就读取证率达99.84%;非义务阶段就学61人:初中毕业253人;空挂户、死亡、失踪已备案共69人:重试残疾、无法自理10人,包保教师和家长、社区沟通,待确定有效、可行的教育方式;暂不在校11人,这11人经过学校及包保教师多方努力无果后,已经上报镇政府妥善解决。

另外,我镇“双基”建设项目正常施工,一所幼儿园正建设中。

二、推进教育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明确工作思路,拓宽工作途径。

教育扶贫是颍上脱贫摘帽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颍上文明县城创建、辙县划市目标实现的关键一环,也是每个教育人的光荣使命;中心校多次召开全镇教师教育扶贫专项会议,宣传教育、业务培训、调度评比、解决教师思想、任务、责任问题。采取办公室人员包各自然校;自然校长、中层领导包教师;教师包学生、包贫困户的措施;阶段任务在时间、内容上明确要求,不让老师们做无用功、干费事活。仅3~22周岁人口摸排,我镇蔡朱小学12名教师三天内平均每人摸排达156人,教师们态度认真、工作扎实,所摸数据真实度、可信度极高。大学生贷款在9月13日全镇召开调度会之后,在一天半的时间内,贷款率由原来的83%上升到100%。为了完成贷款任务,办公室包保人员、学校校长、学生包保教师三方结合、紧盯学生、劝说家长,用诚心打动他们,甚至包保老师个人出资给学生支付回来路费,促使其回乡贷款。控辍保学取证方面,部分老师忍辱负重,多次上门及电话联系,遇到不明事理,不愿配合的家长,反复耐心解说,甚至动员亲戚朋友帮忙,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工作;辍学生劝返工作,我们采取个个击破的方式,不放过一丝可能,把在外已务工月收入近6000元的辍学生都已劝返就读。全镇各校以有用、管用、实用的工作举措和务实、扎实、真实的工作作风做保障,强力、稳步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工作。

(二)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首先是健全领导机制,扶贫工作由我亲自抓,按上级要求设计工作思路,两名副校长分别负责教育资助工作和控辍保学工作、两名精炼办公室人员负责资料、信息汇总, 避免了人浮于事、相互推诿的现象。其次是建立运转机制,定岗定责。办公室人员全部包校,督查督导,解决个案问题,按周调度、通报工作开展情况。三是制订工作方案。根据县局及镇扶贫办月、周任务清单落实任务、整改问题、突破难题。四是完善制度、落实责任。认真落实每个同志的职责,把扶贫工作与学校综合评比、教师评优评先挂钩,把扶贫及控辍保学工作作为教师思想政治考核的一部分。形成干事、担当、责任、荣誉相结合的工作局面。

(三)抓住两个重点,带动全面工作

两个重点工作即教育资助和控辍保学。首先是教育资助深度排查补漏,借助专班排查及教师摸排进一步查找缺漏,做到不漏一人、不错一人。

其次是把控辍保学数据细致比对、认真再摸排。把摸排的本镇9351人和学籍库、学校班级名册进行比对,确保不差一人:针对本在外取证情况,组织人员对各校取证材料随机抽取五到十人电话核实真实性,并及时通报、整改。同时,对“三残”送教进行定期督查,做到形式、内容、满意度都达到要求。留守儿童关爱,充分利用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活动,关注学习、生活;学校爱心超市每月为表现优秀的留守儿童免费送文具、生活用品:积极为特困留守儿童申请县关工委及镇政府进行每人400元的救助,助力学生们健康、快乐成长。

(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工作氛围。在扶贫攻坚成为当前重点工作社会大环境下,加强教育扶贫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中心校采取在各村室、学校、交通路口、人口聚集街市等地方制作、安装条幅、设置教育资助政策宣传图板、发放教育扶贫明白书、组织扶贫政策问卷调查等多种宣传方式,扩大教育扶贫的宣传力度,提升全社会对教育扶贫的知晓度。

三、今后的工作方向

1.继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宣传条幅、宣传图报及黑板报、电子屏、网络平台等形式加大教育扶贫的宣传,让政策深入人心。

2、全力做好信息对接,积极配合县教育局、镇扶贫办,做到工作步调一致,各项数据统一。

篇(3)

在局班子会议上,教育扶贫主管xx传达了县扶贫办《开展脱贫攻坚查弱项补短板促提升专项行动的通知》文件精神,局扶贫办研究制定了《xx县教体局开展脱贫攻坚查弱项补短板促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着力查找薄弱环节和问题,扎实补齐短板漏项,实现工作精准度、群众满意度、社会认可度、社会认可度全面提升。

二、把“查补提”专项行动中发现的问题作为检验教育扶贫质量的试金石,补齐短板促教育发展

篇(4)

突出教育精准扶贫要求

教育精准扶贫,既是教育改革的机制创新,也是扶贫开发的机制创新。长期以来,庆阳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教育兴则庆阳兴,教育强则庆阳强”的理念,把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解决庆阳“贫在人”的瓶颈制约,拔穷根、摘穷帽、真致富的根本举措。

精准扶贫项目实施以来,庆阳市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弘扬南梁精神、推进教育扶贫”主题实践活动,动员全市教育系统干部职工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大力弘扬“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建立教育扶贫专项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县区政府教育扶贫主体责任,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强化责任担当,合力攻坚克难,形成市、县各负其责、各尽其责的责任体系。

同时,按照提出的“贵在精准”的要求,以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为抓手,锁定全市建档立卡的5 3 7个贫困村14. 58万贫困户,由市局领导牵头,抽调1 8 2名干部4次进村入户开展信息核查,特别对贫困村教育发展现状、贫困家庭学生享受资助等进行重点核查,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把教育扶贫措施充分体现在了“八个准”“五张图”“三本账”当中,使资金、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确保教育扶贫项目精准落户到贫困村、薄弱校,资助资金、生活补助精准落实到最困难的家庭、最边远的学校。

从最急需的事情做起,从最薄弱的环节抓起,把扶贫与老区基础教育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结合起来,与优化学校布局、强弱学校捆绑式联盟结合起来,积极推动革命老区教育发展。

“以前咱农村的娃娃想上学可不是件容易事,一到上学的年龄,大人娃娃都着急。现在不一样啦,政府惦记着咱农村娃娃,不但免了学费还提供免费早餐!”庆城县马岭镇庙台村农民李小兰的一席肺腑之言道出了无数农民的心里话,这也是庆城县构建到村到户到人教育精准扶贫体系的一个真实写照。

近年来,庆城县利用闲置校舍建办农村幼儿园,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组小学或教学点附近设幼儿班,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和省级一类园各1所,评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5所,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88.62%。同时,积极开展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全县中小学通过歌唱、朗诵、快板、徒手操和动画片等多种形式,学习践行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积极组织参加“守孝道、敬父母”等宣传教育活动,构建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不断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涵。

据了解该县还深入开展新教育实验活动,积极稳妥推进课程改革,组织全县各学科教师赴外地参加“名师之路”“适学课堂”“人教版教材专题讲座”等教学观摩研讨会200多人次;开展学生健康成长暨学力发展跟进调查探析活动座谈会4场次;开展中考备考推进会4场次,辐射全县18所中学;深入实施“2+1+1+1”项目,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投资1.2亿多元,建成项目学校63所,完成教育信息化设备、图书、教学设备等全部采购任务。并结合全县教师学科教学需求,完成各级各类培训7000多人次。

庆城县按照定点、定向的原则,对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构建到村、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落实了教育扶贫的各项资助政策和资助资金,帮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对15个乡的51个贫困村因学致贫户情况进行调研走访,核定因学致贫家庭589户;为桐川初中购置课桌椅600套、计算机75台;为桐川寄宿制小学购置计算机50台、多媒体教学设备5套、课桌椅(单人套)540套;完成佛殿湾小学300平方米教学用房维修及危窑加固项目,硬化院坪360平方米,新建围墙57米,更换课桌椅50套。

凸显教育精准扶贫实效

坚持因地制宜、因校施策,行政村幼儿园建设主要依托村小学宜改则改,宜扩则扩,尽量不新建,把钱花在教育设备配置上;全面改薄坚持“一校一策” “缺什么补什么”。职业教育突出实用技术培训,力求“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学生资助体现有难必解、有困必助,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学校条件越艰苦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越高,充分调动广大乡村教师工作积极性。2015年完成省上下达217所幼儿园的建设任务,县区自主实施59所,超额完成27.2%,2016年春季可实现招生。全市改造薄弱学校168所,新建校舍22.6万平方米、运动场27万平方米,购置学生用床2.9万张,课桌凳7.2万套,计算机1.5万台,新建“班班通”教室:359个,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18万平方米,实现中小学D级危房零存量。投入777.2万元为1451所学校配备了饮水设施。在按规定把各项免费和资助政策兑现到位的基础上,落实市县配套资金450.2万元,按照每生每学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了9004名贫困家庭幼儿保教费。1.5万名乡村教师享受生活补助政策。与北师大合作建设北师大庆阳附属学校,建成庆阳教师专业发展和科研培训中心及老区人才孵化中心,庆阳创新创业基地和庆阳教育产业园区,引领庆阳教育提质创新发展,助推教育精准扶贫。

“没想到,咱们山里娃也能在家门口上幼儿园了,不交学费,还免费吃饭,这太让人省心了!”在环县耿湾乡潘家掌村幼儿园门口,经常能听到家长这样的感叹。

“村里学校冒蒿草,城里学生挤破帽”。前些年,由于受农民进城打工潮的影响,环县耿湾乡潘家掌村的两所小学都因为缺少生源而被撤并了。村里的适龄儿童要上学,就得到乡镇或更远的县城里。陪读、租房、生活、交通等各种花销,让这些外来家庭的教育成本额外增加5000元以上,再加上由于农田荒芜而造成的损失就更难以计算。由此出现了很多农村孩子上学迟、上学难、上学穷等诸多社会问题。

为了打好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战,环县把“教育扶贫从娃娃抓起”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来抓。2015年,为10个乡镇15个2000人以上的行政村新建、改扩建村级幼儿园20所,覆盖人口36636人,满足了1899名农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园。同时,为146所农村小学建成了午休宿舍,并为农村附设班的幼儿提供免费营养餐。今年,计划对全县1000至2000人的152个行政村所辖152所学校进行附设幼儿班建设,最终实现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同时,依托“特岗计划”“民生实事”等项目和事业单位招考、转岗、聘用、培训等形式,补足配齐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通过“全面改薄”,加强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使全县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有安全校舍、采暖设施、午休宿舍、就餐食堂、合格课桌椅、足量阅读书籍、齐备的锻炼器材、留守儿童之家、英语教师、安全饮水设备“十有”标准。

在大力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办学的同时,环县还积极争取、吸纳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

2014年8月24日,“香港言爱基金会”援建的环县思源实验学校开始招生,有效解决了进城务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2015年5月25日,“担当者行动”对环县24人以上的学校全部实施了“班班有个图书角”工程,共配捐图书58170本,覆盖95所学校,712个班级,使环县88%以上的小学生受益;2016年,“担当者行动”将对剩余24人以下的农村小学进行图书角捐建活动,最终实现环县小学“班班有个图书角”全覆盖,让山里娃娃有书读、读好书、好读书。

2015年7月5日,环县教体局向“农村教育圆梦工程项目部”提交了《关于环县申请农村教育圆梦工程项目的报告》,项目预算资金达800多万元;

2015年10月15日,“美丽园丁”教育基金会支持庆阳革命老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协同创新计划启动大会在华池南梁镇列宁学校举行,给环县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福音;

2015年12月9日,全国“红色旅游书屋”授牌暨“情系老区爱润环江”图书捐赠、爱心救助仪式在环县举行;

2015年12月12日,甘肃省“金色教苑”乡村教师影子研训基地正式落户环县。

这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有效推进了该县扶贫攻坚战走向胜利。

强化教育精准扶贫保障机制

庆阳市各地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帮扶方式,实行驻村帮扶机制。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挂职第一书记,抽调人员到帮联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城区优质学校与贫困村学校结对帮扶。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制定教育扶贫专项考核办法,实行市局党委成员包县联校蹲点督查制度和重点工作周报告、月督查通摄制度,对工作推进不力、进度缓慢的县区负责人进行约谈,推动形成各级领导抓、一级抓一级的良好局面。

篇(5)

全面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市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四个不摘”重要指示要求,发挥教育职能作用,确保实现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不失学辍学、有学上、上得起学,有效推进并完成教育扶贫工作任务。

二、目标任务

坚持教育扶智原则,有针对性地关注有辍学倾向的学生、帮扶贫困家庭学生和改善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紧盯目标、细化举措,锁定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贫困村学校建设等重点工作持续发力,实现教育脱贫攻坚连战连捷。

三、重点工作

(一)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1.精准统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信息。加大对教育扶贫政策宣传。按照国扶办信息比对确定补助对象,补助资金按学期直接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到卡,建立补助发放台账,健全备案审查制度。

2.落实学前资助政策。凡是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低保户子女进入公办幼儿园的,全部免除保教费;在普惠性幼儿园的建档立卡、低保户、孤儿、残疾儿童,按国家政策给予1500元/年/人的资助。

3.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免收学杂费,免费发放教科书;按政策要求对贫困住宿学生给予小学1000元/年/人和中学1250元/年/人的补助,按照财科教〔2019〕30号文件规定,对建档立卡学生以及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等四类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给予小学500元/年/人和初中625元/年/人的补助。

4.落实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和贫困学生免学费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低保户子女、农村救助特困供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本地高中学校(含职业学校),全部免除学费,并给予国家助学金。(普通高中按照2018年秋文件要求分档,建档立卡学生享受最高档资助,1500元/学期/人;一二年级中职学生的国家助学金为1000元/学期/人。)

5.落实“雨露计划”。积极配合市扶贫办,为职业中专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每生每学期补助1500元。

6.落实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及大学生新升入大学资助项目。为符合条件的新考入大专及以上院校的贫困户子女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凡是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新考入大学的贫困学生一次性资助(路费)省内500元、省外1000元。

7.落实保障兜底户的子女上大学资助政策。凡是保障兜底户的子女考上域外大专及以上院校的(民办学校除外),学费完全由政府承担,并给予8000元/年/人的生活补助。

(二)改善贫困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积极推进薄弱学校改造。

继续向上争取资金,新建或维修12所贫困村学校(14个项目)校园校舍,不断改善贫困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三)保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待遇,落实生活补助政策。

继续组织大学区内市直中小学与贫困村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选派管理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到贫困村学校支教;严格落实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和乡镇津贴、补贴。

(四)发挥教育职能作用,积极开展爱心助学活动,确保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不失学辍学。

1.积极发挥科技志愿者服务队作用。继续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免费职业教育,对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业务,提高其科技生产生活水平。

2.加大控辍保学工作力度。按照《市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3月开展“义务教育宣传月”活动,不断加强宣传教育。每个学校要充分利用“爱心超市”,积极发挥爱心志愿者服务队、爱心小分队的作用,通过开展捐助活动,结成互助对子,满足贫困学生的“微心愿”。各校要及时家访,针对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包保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尤其要帮助有辍学倾向的贫困学生。督促家长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依法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确保实现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不失学辍学。

(五)扎实开展包保帮扶工作

按照上级文件要求,保障驻村工作队成员待遇,加强对接走访。继续整合资金,对所包保的新立乡村、镇村、村村,开展小项目扶持、村部建设等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教育扶贫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成立市教育局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局长任副组长。统筹协调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定期开展督查督导,确保教育扶贫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二)严格落实责任。相关科室、各学校要按此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方案,列出任务完成时限;要加大教育扶贫政策执行力度,统筹资源,用好、用足有关政策;要创新教育扶贫工作联动协作机制,将目标责任落实到人。

篇(6)

一要实施贫困家庭学生精准资助,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实行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教育扶贫结对帮扶全覆盖,确保每一位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

篇(7)

新的形势下,脱贫攻坚工作不仅任务重,责任大,而且担子重,压力大。但他敢于担当,紧紧围绕上级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安排部署,全面分析脱贫攻坚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深刻谋划了全办的教育脱贫攻坚的开展思路,建议中心校,在全办范围内再进行一轮走访摸排,为莲城办教育精准扶贫和控辍保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深入街道走访,掌握相关数据。

在走访摸排中,他掌握了以下详实的数据,为脱贫攻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晴隆莲城街道办现有人口10327户37158人,其中建档立卡1381户5523人。共有6-16周岁适龄人口4941人,其中建档立卡892人,非建档立卡4049人。6-16周岁适龄人口建档立卡学生中在校就读848人,在县内就读725人,县外就读123人,其中学前教育8人,义务教育766人,高中、中职73人,大专本科1人。未在校适龄人口中送教上门2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0人,九年级毕业42人,台账疑似辍学19人,已劝返销号19人。

2019-2020学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1022人,资助金额151.175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以上教育资助做到应助尽助。

二、不怕吃苦,以身作则,做群众贴心人。

篇(8)

镇脱贫攻坚整改后确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27户89人,其中,2015年已脱贫3户18人,2016年已脱贫6户20人,2017年未脱贫对象18户51人(重新识别整改后村9户33人,麻地村9户30人,富庶村9户26人)。2017年预脱贫14户42人,2018年预脱贫4户9人。

进一步完善了镇扶贫工作站及3个村级扶贫工作室的建设,我镇严格按照市扶贫和移民办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对一户一档、一户一袋资料按照要求进一步补充完善,加强了国家及省市各项扶贫政策宣传工作,完成了对国家扶贫办和省扶贫办两个系统贫困户数据信息的采集、纠错和录入工作以及动态管理。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

镇党委政府对脱贫攻坚整改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毛伟卿、镇长叶强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镇脱贫攻坚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精准扶贫工作动员、调度会,统筹安排镇脱贫攻坚整改工作。我镇全面分析了全镇贫困人口的潜质和本地产业发展情况,广泛征求帮扶单位、帮扶合作社、村组干部和贫困户的意见建议,并在此基础上以上级扶贫方针政策为指导思想、结合本镇实际情况制定了镇2015-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规划。

(二)认真开展脱贫攻坚问题整改

为切实抓好镇在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突出问题的整改工作,镇党政联席会议认真研究了该项工作,召开了镇全体镇村干部脱贫攻坚整改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上级文件精神,布置整改工作的任务,党委书记做出了指示并提出相关工作要求,确保整改工作落细、落实。2017年5月10日-17日,镇全体帮扶干部与各挂点单位对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走访调查,各行政村都召开了精准识别和精准退出整改工作会议,评议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否精准并重新对贫困户进行了评议识别;对已脱贫贫困户是否存在数字脱贫、被脱贫、返贫等情况进行了评议,力求实现“三个零差错”,即贫困户识别零差错、贫困户退出零差错、扶贫政策落实零差错。2017年5月底,镇动员所有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完善贫困户“两证一册”的填写,以及对贫困户档案袋与档案盒资料进行补充与完善。

(三)按照“六个精准”要求,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以“十大扶贫工程”为依托,帮助贫困户实现“造血”功能,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1.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我镇目前有富群石蛙养殖合作社,目前参与入股分红贫困户13户。镇党委和帮扶单位正在筹资,计划投资麻地村党支部成立的麻地洞源茶业专业合作社,吸纳未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以直接参与或者入股分红方式参加合作社。

我镇已有5户贫困户申请了自主发展产业项目资金,资金已到位。经摸底,又有6户贫困户开展了创业项目,镇扶贫工作站正在办理申报资料。

2.落实就业扶贫政策。我镇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落实1个村级图书管理员、3个村保洁员岗位、5个森林防火巡护员岗位,在镇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我镇14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了就业。

3.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我镇现有13位贫困家庭子女就学于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及中等职业教育,各帮扶干部分别将我市教育帮扶政策向他们进行了宣传,镇党委也将组织驻镇企业、党员教师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帮扶。

4.落实基础设施扶贫政策。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做好塘湾至公路改造项目以及贵资高速公路项目的实施。认真组织实施旅游经济大道建设项目,改善我镇范围内交通道路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安居水平及幸福感。

5.落实健康扶贫政策。我镇所有贫困户享受健康扶贫“五道保障线”,即新农合补偿、大病保险补偿、商业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健康暖心救助。对前期由于工作对接失误,收取了非低保对象的贫困户参加医疗保险费用,我镇将全部退返贫困户。

6.落实安居扶贫政策。我镇2016年我镇共有4户贫困户实施了危房改造,上报危房改造2户、修缮加固1户(另一户曾经上报修缮加固项目),资金已落实到位。在实施过程中,镇政府也出资了1.5万元用于该2户修缮加固房屋的贫困户。

7.落实社会保障扶贫政策。我镇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低保对象22户,五保对象2户,另有3户正在申报低保。

(四)镇精准扶贫工作成效

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镇精准扶贫工作总体上取得了诸多成果。在这次脱贫攻坚问题整改中,我镇漏评率低于5%,错退率低于2%,大部分贫困户对我镇精准扶贫工作及帮扶干部满意度高。

进一步完善了各村的基础设施,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特色产业和自主产业发展结果喜人,各项政策措施都基本落实到位,保障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并带领贫困户在脱贫致富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扶贫机制建设上取得了良好成效,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行事规程。

三、镇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镇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进程中,也发现到一些问题:

1.“一证两册”发放填写方面:干部帮扶手册记录走访内容较简单,不少登记证记录填写位置不规范,帮扶金额不准确,帮扶措施不多,扶贫成效不大。

2.精准施策方面:我镇要求“实事求是,对症下药”,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但在实际实行中,存在部分帮扶干部扶贫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贫困户对扶贫政策了解不足等问题。部分贫困户对教育扶贫政策了解不充分,对已免除的费用不知道(如:教育部门免除了学杂费及书本费,但是上半年收取了校服费和保险费,而学生家长认为没有免除学杂费及书本费。对下半年免除所有费用政策不了解)。贫困户普遍没有得到每月免除10度电费的待遇。

3.扶贫成效方面:挂点单位在产业帮扶、项目帮扶、技术帮扶、就业帮扶做得不够,部分还停留在发点钱和物资,没有做到向“造血”扶贫方式转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困难。部分去年享受了就业扶贫的贫困户,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就业岗位,收入与上年度相比没有得到提高,有的甚至减少。

4.精准帮扶方面:驻村工作队驻村工作时间少、群众知晓率低;部分帮扶干部对帮扶贫困户走访次数达不到要求,对帮扶对象了解不足。

四、镇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严格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夯实精准扶贫基础

我镇将进一步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力求实现“三个零差错”,即贫困户识别零差错、贫困户退出零差错、扶贫政策落实零差错。继续巩固“稳”的基础,坚持现行标准和2020年时限,确保按时限完成脱贫任务,保证脱贫质量,防止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狠下一番“绣花”功夫,防止浅尝辄止。不断加大“进”的力度,防止返贫。

(二)多种扶贫措施并举,打好脱贫攻坚战

篇(9)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县“十三五”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全面提高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确保我县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贡献力量。

二、目标任务

以实现贫困户转移就业、创业,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目标。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引导、推广与培训,促进“一村一品”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因地制宜、按需培训”的原则,大力开展各类培训。2016年,全县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520人。

三、培训原则

(一)以人为本,注重开发。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体,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可兼顾建档立卡已脱贫人口,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乡镇经济发展培训所需劳动力和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新型农民。

(二)因地而宜,分类实施。结合各乡镇贫困人口规模,以乡镇或村为单位,确定培训班,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进行分类培训。

四、培训形式和项目管理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围绕扶贫产业项目,本着贫困地区实际需求的原则开展培训工作。

培训工作由县扶贫办组织,根据培训内容,由各乡镇、村和委培单位具体实施。

(一)“农家课堂”培训。以种植,养殖为目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村迫切需要的种苗繁育,高产栽培管理、低产改造、病虫害防治等进行培训,将课堂安排在田间地头、饲养场院。

(二)示范点培训。组织农户到本地或外地实用技术培训点进行培训。原则上以就地培训为主,也可以结合产业开发进行异地培训。

(三)规范扶贫培训项目管理,做好建档立卡工作。档案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培训项目计划方案。2.培训通知。3.培训教材。4.培训人员和授课人员花名册;授课人员花名册:包括授课人员的姓名、单位、职称、授课时间、领取补助的金额及本人签名等。培训人员花名册: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所在乡(镇)和村(屯)名称、领取补助的金额及本人签名等。

五、培训资金补助标准

2016年,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共计15期。各承训单位依据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培训时间定于6-12月期间,每人补助200元,补助资金专用于讲课费、误餐费、资料费、交通费、后期跟踪服务费用等。合计利用专项资金30.4万元。

对当年参加就业培训并获得培训合格证和职业资格证或专项能力证书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凭证一次性补助1400元。

六、培训教师聘请

实用技术培训,需聘请培训教师,由承训单位和委培单位聘请,讲课费在培训费中开支。聘请教师需提供如下资料:

(一)身份证复印件;

(二)技术级别聘任证书复印件;

(三)讲师登记表。

七、工作要求

(一)制定实施方案。各乡镇和委托培训机构要根据县下达的培训计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尽快将任务分解落实,特别要抓好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和确定培训教师的落实,确保培训工作全面完成任务。

篇(10)

一、质量。

1、2017年我校778 人参加高考,一本上线78人,在2016年的基础上增加23人;本科以上上线532人,在2016年的基础上增加152人;文数、理数、理综、文综成绩再次超全省平均水平,平均成绩380.99分。钟维同学入口成绩425分,高考成绩627分被西南大学录取;杨珊珊同学入口成绩295分,高考成绩529分被东北师范大学录取。学科校均分明显提升。根据市教育局统计,2017年我校理科数学67.50分(省均分65.83分)、文科数学54.29分(省均分52.78分)、理科综合125.09分(省均分121.88分)、文科综合202.79分(省均分200.51分),均超全省平均分由于成绩较突出,2017年我校在全市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被铜仁市人民政府授予“铜仁市2017年度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三等奖”、“铜仁市体艺特长生培养全市第二名”荣誉。学校也代表铜仁市省级示范性高中做教育教学进步校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2、为不断强化学生的战斗意志,激励学生顽强拼搏精神。一年来,学校一方面积极指导学生,科学规划人生;邀请励志专家,开展激情演讲。学校先后开展了 “高考200天动员大会”、“高考100天誓师大会”、“毕业典礼”等活动。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阵地作用,请心理教师做好学生心理沟通,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净化了学生的心灵,统一了学生思想,让学生不再浮躁,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团结。 

1、我校今年的招生工作,在学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招生任务,为新学年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校实行“阳光工程” 招生,为进一步规范管理,增加工作透明度,更好的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我校成立了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针对2017年的招生形势,提前准备招生宣传工作。 校行政会将招生工作人员分成若干小组, 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由校领导带领,不定期的分赴各初级中学进行宣传。2017年高考捷报传来,我校各项高考指标都超额完成。利用这一有利契机,我们在校内外开展宣传,建立起良好的口碑。 宣传的效果很不错,为后来的招生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 ,广大教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要求自己,积极出谋划策积极在生源的深度、广度、细致程度上全力挖掘。

2、锻造教师团队。

建立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形成了“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四级教研体系;实施“名师工程”,成立“青蓝工作室”,通过“结对子、指路子、压担子、让位子”等形式,让青年教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先后派出教师300余人次分别到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同济大学、苏州大学、重庆、贵阳等先进学校学习,聘请省、市领导以及苏州教科院、贵阳实验三中、北师大贵阳附中领导来校做学术讲座。

3、舍小家,顾大家,助力脱贫攻坚。

随着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我校本学期又派驻四位老师加入太平社区驻村工作队。有力推动了太平社区扶贫工作工作。在继续做好57户精准扶贫户工作的同时,又承担了太平社区非贫困户的走访工作。学校紧急抽调20余名职工加入脱贫攻坚冬季攻势工作,每位老师主动学习省、市、县扶贫政策,摸透精髓,抓住扶贫要点,增强政策的理解和把握。采取入户讲解、召开会议等形式,向群众详细传达各级精准扶贫政策,让大家明白“什么是精准扶贫,为什么要精准扶贫,怎样开展精准扶贫”,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政府帮扶、群众大干的生动局面。

三、创新。创新模式,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1、管理网络日趋完善:学校根据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人事安排,完善工作职责,有效构建了“校务会议决策-中层干部指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落实-一线教师实施”四层管理网络,使学校管理网络日趋完善、成熟。

2、我校自2014年9月以来,为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经过认真调研、探讨,确立了全封闭式管理模式2017年打造封闭式管理升级版。全体师生分为:执勤组、校内巡视组、校外巡视组、学生自治组、督查组、手机行动组六大组。实现了人人有事干干,事事有人干。每天对校园及周边进行巡视巡查。着力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3、我校拟订了江口中学手机管理条例。先向社会公开反馈,和家长学生一起学习手机管理条例,与家长、学生签订责任状。同时,学校进一步完善学校通讯设施,与移动公司合作在教室内安装座机,满足学生正常通讯需求。手机专项管理获得了显著的成效,手机对学生的影响大大下降。

篇(11)

第一个“3”,即突出“三项”举措,高站位部署推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把2019年作为“脱贫攻坚质量提升年”,将扶贫脱贫工作纳入区委“1368”工作计划和“2289”重点工程,出台了《区2019精准脱贫攻坚工程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脱贫攻坚质量提升年活动的实施意见》,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11个专项行动,大力提升全区脱贫工作质量。二是周密部署推进。今年以来,先后通过三级干部大会、区委常委(扩大)会、扶贫领导小组会、政府常务会、政府办公会、约谈会、擂台赛、调度会、过堂会、现场观摩会和业务培训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多次对扶贫脱贫工作进行安排、指导、督促、调度和推进,扶贫脱贫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三是加强机构建设。完善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的“双组长”制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了年度脱贫攻坚计划,与各乡镇签订了责任状,切实强化了各级抓脱贫攻坚的责任意识。同时,结合全区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区扶贫部门的工作职责。投入170万元,给17个乡镇扶贫工作站安排办公场所、配齐办公设备,全面提升乡镇扶贫工作站的履职能力。

“4”,即打出“四张”特色牌,高标准抓实整改

为确保国家和省市扶贫考核、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等问题按时高标准整改到位,立足工作实际,打出了“四张”特色牌,即“一访二赛两查三行动”:

“一访”,即开展乡镇党委书记遍访贫困户活动。聚焦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区17个乡镇党委书记,集中一周时间,对363个村所有贫困户进行遍访,面对面了解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宣讲国家扶贫惠民政策,增进干群感情,使贫困群众的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赛”,即每月举办政策落实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乡镇党委书记“擂台赛”。每月举办一次脱贫攻坚擂台赛,围绕中央和省市有关扶贫脱贫会议精神、“两不愁三保障”、产业就业扶贫、问题整改、贫困退出等内容,安排若干个政策落实部门主要负责人或乡镇党委书记进行擂台比武,通过公开亮相,形成了你追我赶、拼搏进取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夯实了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责任。

“两查”,即开展帮扶责任人之间和乡镇之间推磨互查活动。为确保帮扶活动实效,区通过召开动员会,制定并印发《关于在帮扶责任人之间开展推磨互查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在乡镇之间开展扶贫工作推磨互查的实施方案》,部署开展帮扶责任人之间、乡镇之间推磨互查活动。一是帮扶责任人推磨互查。集中五天时间,由帮扶责任人派出单位带领本单位全体帮扶责任人,以推磨互查形式,深入被查单位和所帮扶村,按照每名帮扶责任人走访检查1-2户的形式,对全区1946个贫困户进行入户互查。重点围绕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帮扶情况、资料台帐和满意度等内容进行互查,并按照“谁查谁负责”的原则,分别填写《入户走访表》、《台帐资料检查清单》和《问题清单》并签字,对检查结果负责。二是乡镇之间推磨互查。由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带队组成检查组,带领本乡镇不少于6名熟悉扶贫业务干部,深入被查乡镇,采取“问、查、看、访”等方式(即:问乡村干部扶贫政策掌握情况、查扶贫站室建设和扶贫档案资料、看村“两室”建设和村庄环境卫生、访贫困群众对帮扶工作和帮扶责任人满意度),开展扶贫脱贫工作互查活动,做到村村到、户户到。

“三行动”,即:户容户貌整治行动。制定印发了《市区户容户貌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整治重点和实施步骤,组织全区各级各部门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户容户貌整治行动,确保贫困户家中干净整洁、文明卫生。中秋节走访慰问集中行动。为加强结对帮扶工作,组织所有帮扶责任人于中秋节前,深入帮扶贫困户家中,宣讲政策、帮办实事、完善档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问题清零行动。以帮扶责任人所在部门为单位,针对上级考核、巡视、督查和审计等发现问题的整改清零情况,进行再次推磨互查,真正确保问题清零结果真实到位。

“5”,即坚持“五个突出”,高质量推进工作

(一)突出“产业扶贫”,让贫困群众有稳定收入来源

一是抓好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总投资4200余万元谋划实施了37个农业产业和7个股份合作扶贫项目,项目建成后,可使800余名贫困群众通过公益岗位和入股受益实现增收,人均年最低增收5200余元。二是抓好经营主体建设和服务培训。在全区17个乡镇建设了50多个产业扶贫示范点,带领贫困户创业和就业。组织农技人员入户发放产业扶贫政策明白纸,各农业区域站对有劳动能力贫困群众全部走访,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发展扶贫产业的积极性。累计开展集中培训22次,培训贫困户1789人次,发放资料6000余份。三是抓好惠农政策向产业扶贫倾斜。在刘营、刘汉2个乡镇实施了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对所有农户免费进行植保防治和玉米旋耕作业。结合作为优质粮主产区的实际情况,继续利用节水小麦项目和绿色高产高效项目,打造优质小麦示范基地,带动贫困群众节本增收。目前,全区有1292户贫困户种植了强筋小麦或节水小麦,138户贫困户从事蔬菜产业,63户贫困户从事养殖业,22户贫困户从事林果业,21户从事手工业,12户从事光伏产业,以点带面推进扶贫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四是推进旅游扶贫。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有27户贫困户以不同形式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惠及贫困人口110人,人均年增收1063元。五是加大电商扶贫。开展了10期电商知识培训,参加人员346人次。1人上岗魔豆妈妈物流“云客服”岗位,月增收1000元。11人在香环虎头鞋厂就业,月增收1600元。

(二)突出“就业扶贫”,让贫困群众有一技之长

一是扎实开展免费就业培训,提升就业技能。组织职中等3家定点培训机构深入全区各个乡镇,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引导性培训17期,共培训贫困劳动力531人次。二是积极组织劳务洽谈和走访跟踪服务,多途径帮扶就业。举办了“春风行动”大型劳务人才洽谈会和秋季招聘会等招聘活动,组织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70余人参加,发放企业用工手册和就业扶贫政策宣传资料3000余份。开展了进户“送岗位、送政策”行动,由乡村干部按月逐户走访贫困户,开展跟踪服务。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人社”、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形式,多渠道宣传就业扶贫政策和就业帮扶活动。三是夯实基础数据,动态掌握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明确各乡镇人社服务所所长为本乡镇贫困劳动力就业帮扶责任人,定期入户开展跟踪服务,填报《省贫困劳动力就业扶贫全程跟踪服务卡》,按月将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变化、就业需求、培训需求等情况录入省就业扶贫信息管理系统,落实“一人一卡”实名制管理台账数据库,动态掌握全区贫困劳动力的各项就业信息。四是积极推进“千企帮千户”志愿帮扶行动。通过制定方案、现场观摩、每月调度、督导检查等措施,全区共招募志愿帮扶企业1155家,帮助1153名贫困人员通过创业、就业实现稳定增收;志愿企业通过修缮房屋、助学助医、慰问等形式,累计出资74.7万元帮助贫困户改善生活质量。

截至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中有2427人实现了就业并稳定增收,其中,区内就业1550人,区外就业877人。

(三)突出“两不愁三保障”,让贫困群众应享尽享得实惠

1、在健康扶贫上。一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水平。全区17个乡镇卫生院均达到至少具备1名全科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标准,并配置X光机、生化分析仪、心电图等医疗设备;全区363个村卫生室均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同时,在乡镇卫生院建立“国医堂”6个,其余卫生院均有中医服务专区。二是提升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水平。由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机构联合组建363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平均每村一个,已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服务率达到100%,并按时履约续约,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宣传和指导。三是提升贫困患者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水平。对贫困人口罹患25种大病的,以区一院为定点医院,进行集中救治。截至目前,全区共集中救治贫困大病患者131人。四是提升贫困人口慢性病监测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对贫困人口中患有慢性病的,及时办理慢性病手册,让其在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享受门诊治疗和慢性病签约服务,共办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性病认定1631人。五是严格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所有公立医院全部设立了“一站式”即时结算窗口,报销比例均达到90%以上;累计有5895人次贫困群众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普惠率达100%。六是提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成效。组织各级医疗机构在显眼位置通过展牌展板、墙体标语、电子屏等载体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各乡镇卫生院每月进村入户宣讲健康扶贫政策;为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制作张贴了《健康扶贫政策一览表》,提高健康扶贫政策知晓率。

2、在教育扶贫上。一是聚焦控辍保学,建立劝返机制。把每年3月、9月作为重点监测时段,实行网格化管理,对未按期返校学生及时开展劝返工作。二是加快项目建设,促进均衡发展。投资4600余万元,对12所薄弱学校进行改造;投资约500万元,对5所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改造;投资470余万元,启动建设了3所公办幼儿园。三是实施营养改善,增强学生体质。制定了《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组织,通过会议调度和现场观摩,9月1日,全区245所农村小学的76000余名在校学生顺利吃上“营养餐”。四是强化队伍建设,提升业务水平。建立健全了教师补充长效机制。2019年9月份向农村薄弱地区中小学下派32名优秀支教教师,目前已全部到岗任教。五是加快特色发展,提升中职教育。对区实验中学进行了改建,加快其优质特色发展。依托职教中心,开展农民工创业就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培训,目前,已培训1320人。六是严格落实政策,扎实开展资助。以“学段全覆盖、对象无遗漏、结果全告知”为目标,确保学前教育(一年幼儿减免保教费和部分餐费)、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书本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小学每人每年1000元,初中每人每年1250元)和普通高中阶段建档立卡学生“三免一助”(免学费、免住宿费、免教科书费和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全覆盖。2019年春秋两季,全区共资助建档立卡学生2688名(学前201名、小学1117名、初中969名、高中271名、中职130名),发放资金159万余元;普通高中“三免”137人,免除资金37.94万元;中职“两免”152人,免除资金6.08万元。落实雨露计划政策157人、23.55万元。目前,各项资金已按时、足额、全部发放到了学生手中,有效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负担。

3、在安全住房上,一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精准确定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二是强化住建、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对接,对申请危房改造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四类贫困身份进行确认。三是派出专业人员对房屋进行安全鉴定,其唯一住房危险程度达到C级的,对房屋进行修缮加固;危险程度达到D级的,对房屋进行原址翻建。四是严格执行农户申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区级审批的补助对象认定程序,规范补助对象的审核审批。截至目前,2019-2020年度全区危房改造任务117户全面完成,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C级7户、D级4户),并按照C级户均补助7000元、D级户均补助21000元的标准全部补助到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住房安全率达到100%。

4、在安全饮水上。一是水质检测。对全区17个乡镇363个行政村全部抽取水样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二是全面落实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千人以上供水工程明确并公示运行管理责任人、供水服务电话。健全完善了区级运行管理办法,严格水质保障,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三是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举办农村饮水安全评估培训,重点对饮水安全扶贫政策、评价方法等方面开展集中培训。同时,在每个行政村显眼位置张贴饮水安全公示牌,将负责人姓名电话和水利局监督电话信息公示于众,确保贫困群众饮用水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均达标。

(四)突出“帮扶扶持”,凝聚强大扶贫工作合力

一是扎实开展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坚持由区级领导牵头,全区1946名帮扶干部认真落实“一帮一”帮扶责任,坚持“三日一网”(每月一个走贫日、两个月一个交流日、每季度一个恳谈日,全区一个扶贫心愿网)机制,扎实开展入户帮扶活动。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组织召开了全区扶贫干部培训交流暨工作推进会,参训人员3000余名,各级扶贫干部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国家考核等问题整改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帮扶责任人之间、乡镇之间推磨互查活动和“扶贫月、户户行”、中秋贫困户慰问访谈等活动,使结对帮扶活动更加扎实有效。二是金融信贷扶持。通过成立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加强政策宣传,强化风险防控等措施,由区级财政拿出200万元,支持金融扶贫扎实开展,其中,195万元作为金融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5万元作为贴息资金。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32万元,用于支持40个贫困户通过发展养殖、种植、手加工等产业实现增收。三是精准防贫救助。通过招投标,与太平洋财险签订协议,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由区财政拿出360万元作为防贫保险金,按每人每年50元保费标准为全区10%左右的农村人口购买保险(全区农村人口72万人)。针对“非高标准脱贫户”和“非贫低收入户”两类人员,动态监测、及时预警,开展精准防贫救助。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实施防贫救助258人,支付防贫保险金190.75万元,人均获取防贫救助资金达7300余元(其中,曲陌乡西旧寨村的非贫低收入户贾焱锴救助金额最多,其因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住院花费587515.31元,自费268010.1元,通过精准防贫救助,为其支付防贫保险金181209.09元),真正从源头筑起贫困发生的“截流闸”和“拦水坝”。同时,对已救助人员明确专人结对帮扶,落实后续帮扶措施,确保防贫效果巩固不反弹。四是低保兜底保障。按照《关于推进农村特困群体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民〔2019〕19号)要求,对全区分类施保,集中时间推进低保兜底保障工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开展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工作,全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享受低保政策2657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227元。享受特困供养政策32人,每人每年领取特困供养保障金6600元。

(五)突出“基础提升”,大力推进路网电网建设

1、提升公路建设质量。借助政府代建购买服务的历史机遇,实施了农村路网改造工程(一期工程)项目。共包括140条路段,总里程190.85公里,涉及16个乡镇,总投资约3亿元。相继完成洺李线、永河线、107国道、永峰线整修和赵辛线改建项目。总投资4.12亿元的旅发大会道路整修、绿化提升工程全面完工。目前,营运客车共284辆,行政建制村通车率达到100%。建成充电桩35个,候车亭、招呼牌58个,四级站、公交枢纽和客运站正在加快建设,预计2019年底客运站投入使用。

2、开展农村电网建设攻坚。总投资9110.15万元,完成单体工程160个,涉及180余村;完成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22.82公里,0.4千伏线路191.81公里;新建配变284台,新增容量56.8兆伏安,实现了户均容量2.09千伏安。着力解决贫困人口生活用电问题,改善全区困难群众生活用电环境,实现了17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用电保障100%。

第二个“3”,即强化“三项”保障,高水平确保实效

1、资金保障。明确规定资金投入“两优先一增加”,今年全区总投入专项资金4535万元,其中多方筹集区级扶贫专项配套资金2300万元,比上年度增加6.7%,达到并超过2019年省定扶贫资金投入目标数额2260万元,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2、机制保障。一是调度机制。建立了调度过堂机制,区级领导干部到分包乡镇对帮扶干部和村支部书记进行调度“过堂”。坚持定期举行脱贫攻坚“擂台赛”,切实增强了各级干部扶贫工作责任感。二是帮扶机制。全区1946名帮扶干部每月走访慰问雷打不动,有事帮忙、无事慰问,解决问题,联络感情,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帮扶网络,凝聚了强大工作合力。三是督导机制。将扶贫脱贫作为全区重点工作大督查首要工作任务,区大督查办联合区纠“”办和区委政府督查室,不定期深入各乡镇、区直各部门进行跟踪问效,及时发现问题,交办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良性督查机制。

3、纪律保障。针对全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通过开展作风纪律大整顿大提升和乡村干部作风大整顿行动,进一步深化全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对在扶贫工作中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该通报的通报、该调整的调整,扶贫领域干部作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三个“3”,就是“三个效果”:

一是扶贫脱贫工作成效明显。截至目前,全区达到脱贫标准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1938户7515人,圆满完成年度脱贫任务,占贫困人口总数的99.6%。中国农网、经济日报、长城网、《扶贫杂志》等媒体分别刊发《区产业扶贫新路径:“互联网+共享农业”》《区分类施策,精准扶贫》《多措并举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和《市区“四个突出”抓实脱贫攻坚》等信息,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报道。12月2日,省委副书记赵一德在调研指导工作时,对扶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干部“一帮一”、“千企帮千户”、产业扶贫、帮扶“连心牌”等给予高度赞赏。9月12日,市委副书记薛永纯对扶贫工作进行视察指导,给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