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专业英语课程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167-02
1 课题实施内容、目标及完成情况
2012―2015年缙云县三禾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展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示范课题实施,期间通过开展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实施农业、物理、生态、生物等防治,从而降低茶叶农残,提高茶叶的产量、品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升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建立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 1个,基地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的面积6.33 hm2。组织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5期共332人次。重点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76%,在县政府、农业局及乡政府和农综站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一支茶园绿色卫士队。茶园生物用药专柜1个,大大提升了现代茶园绿色食品安全水平。课题任务书的内容和指标:推广应用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重点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30%,茶树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模式的示范(推广举办培训班5次,培训茶农100人次,各类认证c有机、绿色食品、GAP)46.67 hm2,节本增效1 500元/hm2。课题指标完成情况:2012―2015年组织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5期共332人次。绿色认证66.67 hm2。重点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76%,建立了一支茶园绿色卫士大队。茶园生物用药专柜1个。节本增效3 885元/hm2。
2 茶产业发展概况
2011―2015年茶产业发展概况见表1。
3 课题执行情况
3.1 课题实施的技术措施
缙云县三禾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园主要病害有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赤星病等,主要害虫有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橙瘿螨等。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橙瘿螨等害虫在当地发生普遍,且较严重;茶炭疽病在当地发生较普遍,发生程度较轻,少数较严重。缙云县三禾茶叶专业合作社重点推广实施灯光诱杀技术、色板诱杀技术、矿物源农药等技术的应用[1-2]。化学农药使用严格按照农业部规定的禁用和准许使用农药名单,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3-4]。
3.2 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效
3.2.1 建立了茶园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建立茶园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技术应用效果明显。建立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 1个,基地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的面积6.33 hm2。
据统计,绿色防控示范基地茶园病虫害防治次数比常规防控区减少2次,其中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少5次,防治费用下降30.84%,节本增效达到9.8万元,经济生态效益明显(表3)。
3.2.2 集成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延伸了技术的应用面积。2012―2015年集成应用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153.33 hm2,达到520公顷次(表4)。
3.2.3 创新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方式,开展技术培训。一是茶园绿色卫士队伍的建立。2013年10月,在三溪乡成立了一支20人的“绿色茶园卫队”,每村建绿色卫士小组,形成全乡有卫队,村村有卫士。二是茶园用药专柜的建立。为从源头控制茶叶农残,设立1个茶园用药专柜,实行统一管理,对销售的农药进行严格把关,严禁高毒限用农药流入市场,以强化茶叶质量安全,全力确保茶企增效、茶农增收。三是统防统治作业队伍的建立。以建立和完善植保服务组织为抓手,深入发动,广泛宣传,狠抓落实,扎实推进茶叶病虫统防统治工作。成立一支绿色茶园卫队,通过卫队为载体开展统防统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四是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培训。2012―2015年期间邀请专家举行绿色防控技术培训5次,332人参加了培训
3.2.6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2012―2015年全乡推广应用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653.33公顷次,平均节本1 335元/hm2,平均增收2 550元/hm2,全乡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共节本增效达到248.08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生态效益:通过本项目实施,减少了大量农药,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天敌,如蜘蛛、瓢虫、草蛉等,通过试验表明:做好蜘蛛等天敌保护利用与药剂防治的协调,可以控制病虫害,保护天敌基数。减少用药次数2次,百蔸蜘蛛数量增加38头,增长35%。农药污染和残留大大减少,形成茶园生态的良性循环。
社会效益:本项目的实施,可减轻劳动强度和改善劳动条件,为茶农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绿色防控茶园与常规茶园相比,可节省人工费用750元/hm2,在当前劳动力紧张的情况下,节省用工,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4 参考文献
[1] 肖强.“五个一”的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方式[J].中国茶叶,2015(4):4-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39-03
一、高职英语课程开发背景,以及现行的部分公共英语教材和专业英语教材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企业和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能力结构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大学的教学和课程,尤其在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内,部分专家和教师在结合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诸多理论及本校的实际情况下,对其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开发,高职高专的英语课程也不例外。
高职高专的英语课程分为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本文所探讨的英语课程开发指的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又分为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目前搜索到的由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高专规划公共英语教材有《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新阶段实用英语综合教程》、《新世纪应用英语教程》、《世纪英语》、《成功英语》、《职桥英语教程》等,高职高专专业英语教材有《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秘书英语》、《计算机英语》、《酒店英语》、《汽车维修专业英语(汽车维修专业模块化培训教材)》、《船机专业英语》、《艺术专业英语》、《工程机械专业英语》、《烹饪专业英语》、《服装贸易专业英语》、《机械专业英语图解教程》、《工业分析专业英语(第2版)》、《现代物流英语》等。另外,还有一些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自行开发的校本教材。
二、高职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许多新开发出的课程替换了以往理论性太强的教材。但是,该课程的开发刚刚起步,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材编著者与高职院校脱节
众所知之,大部分高职高专的公共英语教材都是普通大学的教授或骨干教师牵头编著的。他们编写的教材更具有权威性,较容易出版发行,更容易得到教育部和各高职院校的承认和采用。但普通大学的英语教授很少有高职高专的教学经历,也很少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这些缺陷导致的结果就是教材的名称变了、内容简单了,但里面的框架、知识体系不变。例如,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新阶段实用英语综合教程》、《新世纪应用英语教程》、《世纪英语》、《成功英语》等与普通高校的公共英语课程设计模式没多大区别,但这些教材的实际使用者却是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和学生。显然,高职教师需要的是一套能适应学生职业发展的教材、一套能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教材;学生需要的是能学会、学会就能用的职业英语。如果教材无法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目标,其结果就是教师教得越多,学生越烦;学生学得越久,英语知识和能力就越衰退。
2.高职高专的专业英语教材难度大,与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脱节
(1)专业英语教材只是中文版本的简单翻译,要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难度太大。例如,《现代物流英语》、《专业会计英语》、《计算机英语》、《工业分析专业英语(第2版)》等,都是相应中文版本的翻译或英文原版,大量的英文概述、文章阅读理解、课程结构从一而终。给教师的授课带来很大的挑战,不利于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工具进行辅助教学。专业英语课堂就变成了枯燥的八股文形式,无趣味性可谈,无课堂活跃性可谈。
(2)专业知识层次太高,基本属于该专业大四优秀毕业生的水平甚至研究生水平。以《现代物流英语》为例,每篇文章的新词汇虽然在课后标出了20个左右,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访问,新词汇不少于60个。每篇文章大约1000字,每单元至少有四篇这样的文章,而且要在一次课90分钟教完,让基础不好的高职生学专、学透,对于教师备课是极大的挑战。
3.校本课程开发者与授课者知识结构的局限性
校本课程开发者一般是公共英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可能有优势,但专业知识有限。哪些英语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如何在实践的情景模拟下设置专业英语课程的结构,怎样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等,都是需要课程开发者思考的问题。同时,在教学中,不管是专业英语还是公共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跨专业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师极为少见。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更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英语课程开发的程序及解决措施
1.课程开发队伍的选择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开发的第一步就是要选好开发队伍。要使编写的教材既能顺利出版,又便于教师教学,还能让培养的学生满足企业对英语的需求,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奠定相应的英语基础,就必须严格选择课程开发队伍。就公共英语课程开发队伍来说,其中必须有课程理论深厚、教材编写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教授,也要有高职高专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还要邀请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2.在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确定英语课程开发的目标
没有建立在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而编出来的教材只能是简单拼凑,不能称之为课程开发。目前的教材有很多,但真正合适的教材却是凤毛麟角。只有开发能为高职师生带来教学便利和学习收获的教材才是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可见,高职课程开发最重要的是实用性和职业性,又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必须进行调查访问,首先对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普遍的英语基础、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以及对英语课程的目标期待;然后,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电话访问或访谈,了解就业后各岗位需要职业英语的情况;最后,咨询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了解企业对员工英语水平的期待和目前该岗位员工英语素质的状况。只有建立在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3.运用课程开发相关理论撰写初稿
(1)职业课程开发相关理论的概述。基于能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有俄罗斯制、MES课程、EBS课程模式和学习领域课程。
俄罗斯制是1868年莫斯科帝国技术学校校长拉·奥斯创立的,其理论框架是通过分析生产技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几个要素,然后根据此制定课程计划,指导学生通过工厂实习掌握这门技术。
MES课程模式是有别于俄罗斯制的课程开发模式,是在借鉴德国、瑞典等国的“阶段式培训课程模式”,以及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模块训练”等基础上而开发的典型职业培训课程模式,其指导思想为实用主义哲学,遵循“按需施教,学用一致”的原则,按以下操作步骤实施开发: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确定岗位职能;划分工作任务,确定工作模块;编制学习单元。
第三种模式为CBE课程模式,即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是以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进行考核,检验是否达到能力目标。具体实施步骤如下: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专项技能分析——制定模块——教学大纲及评价等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最近的课程开发理论为学习领域课程理论,它源于20世纪90年代在德国的一场大辩论。其基本理念有三个方面:①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②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③教学要以行动为导向。学习理论的开发方法可以简述为“行为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2)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开发理论支撑。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开发要以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实用性和职业性为导向。在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开发领域很难确定目标职位,也很难根据岗位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不必死搬一个理论,应敢于吸收和借鉴,结合各种理论寻找适合职业院校英语课程模式的理论支撑。
高职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应是未来普通岗位上必须具备的能力,即基本的英语交际能力。包括熟练运用出差、旅行用语,如自我介绍、问候、问路、乘坐各种交通工具,也包括在境外的宾馆入住、预订位置,还有在商场购物讨价、还价等。除此之外,还应具备用英语写信或E-mail进行沟通的能力,如网络沟通、交友、求职和娱乐等。职业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目标是学以致用,而不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或文学欣赏能力。因此,编写教材或进行课程开发时,要以实用性和职业性为指导,尽量避免在英语课程内容和编排模式上重复普通高校的版本,要适当降低难度,减少一些纯粹价值观或文学欣赏的内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开发可参考雅思、托福及托业等考试模式,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教学内容和授课进度。这类课程开发可参考由广州大学张权、宋专茂教授主编的《职桥英语课程》为代表的课程系列。
(3)以学习领域课程理论为指导来开发高职专业或职业英语课程。尽管高职院校的专业繁多,各个领域的专业英语或职业英语千差万别,但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即让学生具备完成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英语能力,其对应的是岗位工作。因此,专业英语课程开发要建立在岗位情境的观察和分析下进行,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要以行动为导向,即按照“行为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程序开发英语课程开发。从“行为领域”出发,意味着课程开发首先应观察职业岗位的工作情境;“学习领域”指在岗位情境的观察和分析下来确定完成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英语内容和层次;学习情境指根据岗位情境和学习内容来设定学习情境,尽可能模拟真实情境来进行专业或职业英语教学。
4.选择合适的试点对象,探讨最佳课程结构和适应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
课程开发后到底能不能推广,实施可行性有多少?不管是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还是专业英语课程,一定要先选择部分院校或个别班级进行试点教学,并注意记录教学实践过程,收集各种反馈信息,跟学生和授课教师保持沟通,并对试点院校和班级的教学结果进行总结、评价。这样,一来能验证课程开发是否具有可行性,二来可在实践中调整、完善教材内容,同时寻找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的策略和重点,避免教材出版后无人能教或学无所获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或用之不爽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张权,宋专茂.职桥英语教程[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5]朱小晶,阮红缨.新职业英语:艺术设计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杨亚军.服装英语(服装类专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赵晖.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艺术英语”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8]胡军.大学英语三级后续课程设计之高职学生的需求分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9]王红巧,郭丽杰.高职不同专业的英语需求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发[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5).
[10]徐健,魏杰.高职英语课程学习需求分析——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1).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始走上国际舞台,所以它们要求电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能力,特别是专业英语的实践能力。可据调研结果显示,多数电商企业都认为现阶段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也通过了A/B级考试,但其专业英语实践能力还是较低,不太能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这与该课程的设置只重视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教育有着莫大的关联。
1.2教学模式陈旧
据调研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薄弱,与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专业课程比较起来,喜欢上英语课程的同学本来就不是很多。再加上,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英语课程从大学一年级一直学到大学三年级,虽然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相同,但是教师们的教学模式都是很类似的,无非就是老师在课上讲讲单词和词组,再翻译翻译课文,做一做练习题。对于这种没什么新意的教学模式,学生们早就提不起兴趣来了,所以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也就没有热情了。
1.3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电子商务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在多数学校里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笔试。教授该课程的教师们却认为,仅以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考评方式非常不科学。因为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既不能体现出电子商务英语课程的特点,又难免会使学生养成平时不认真学习,期末考试前突击老师给出的“重点范围”以求考试能够过关的坏习惯。
2高职电子课程商务英语课程改进的措施
2.1改进课程设置
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将英语语言的学习与电子商务知识的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将学生原有的大学基础英语知识拓展到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范畴,同时对于学生原有的电子商务知识也进行了温故而知新。因此,改进原有课程的设置应该以专业英语教育为主线,以职业教育为背景,尽可能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以职业岗位中可能遇到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英语知识的有效结合为课程内容,主力抓好专业英语的实践教学,务求学生学完此课程后,能够熟练掌握电子商务英语的常用术语与惯用语法,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国际电子商务信息处理与业务操作。
2.2创新教学模式
陈旧的教学模式不能唤起学生们学习电子商务英语的兴趣,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很重要。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首先,教师需要调动起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那么除了上好第一节课以外,还可以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入不同的电子商务英语小故事。例如:教师在讲授电子营销(ElectronicMarketing)时,就可以引入Google搜索引擎和eBay网站的趣事。其次,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不能再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法、任务驱动法、交际法等等。再次,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电子教学平台模拟实际的工作情景,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强调学生“能说会做”,成为专业英语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达到高职学生学习专业英语所要求达到的实用目标。最后,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满腔热情、风趣幽默的谈吐、准确的发音和清晰的讲解,并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出优秀的教学课件和视频文件,力求使学生觉得学习专业英语是一种享受,并且能够学习到许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2.3改革评价方式
电子商务英语课程的考评方式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而做出的评价。在平时授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单元学习效果测试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形成性评价。即当一个单元学习完毕之后,学生们就会被分组来进行在线单元测试,该测试可以由电子教学平台提供。在测试的过程中,不仅仅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能力行为来进行点评打分,不同的小组之间也要根据他们完成的情况来互相打分,而且每个学生也会被要求给自己打分。这样一来,评价的主体也变成多元化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了。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结束后对最终结果所进行的评价,即期末考试。教师们可以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考核的知识点要全面、要具有代表性,而且尽量不要给学生们在考试前划范围,以免使学生养成不良习惯。
3高职电子课程商务英语课程改革的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较早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人们的购买力日益增强。珠宝一类的奢侈品在昔日鲜有人问津,如今却成为人们生活必备的装饰品和礼品。相应的,我国的珠宝行业迅速发展,其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要求珠宝相关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熟练的外语,从而在珠宝进口、买卖和收藏鉴赏等行业可以充分发挥职业技能,更好地与国际珠宝行业从业人士进行交流。面对这种状况,设有珠宝专业的技工学校纷纷为珠宝专业学生开设英语课程,但受限于师资力量和教学方法,学生英语处于“哑巴英语”阶段。文本针对技工学校珠宝专业英语课程,总结了现在的教学现状,并提出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以供相关专业教师参考。
一、珠宝从业人员英语需求使用分析
珠宝相关行业涉及范围较广,从原材料开采、珠宝加工、珠宝鉴定到珠宝销售等诸多关节都离不开拥有专业理论知识的珠宝从业人员进行跟踪或指导。我国的珠宝行业需要与国际接轨,要求我国珠宝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专业外语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珠宝行业。而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国际交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来说,其英语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珠宝原材料开采环节
原材料开采环节是珠宝加工的开端,目前,在我国的云南和东北等地有丰富的珠宝原材料矿藏。开发矿藏需要采用离子注入机和ICP-MS大型设备等测试仪器。目前,我国的开采设备在研发上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大部分开采设备采用国外进口设备,而相应的设备操作和维修人才更为稀缺。由于珠宝专业从业人员英语水平较低,较难阅读相关设备的英文说明书及维修材料,所以矿场多雇佣国外专家和技术人员以达到对设备的更好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采矿成本,不利于我国珠宝原材料行业的独立发展。同时,我国设立在非洲和东南亚的采矿企业也急需英语人才。
2.珠宝加工和珠宝鉴定环节
与珠宝原材料开采环节类似,珠宝加工和珠宝鉴定环节也需要一定数量的进口高精尖设备以达成珠宝的打蜡、倒模、抛光、电镀和切割钻孔的过程。类似钻石、翡翠原石和黄金等原材料价值较高,丝毫的误差会给加工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这更加要求珠宝加工人员可以熟练地与设备生产国技术人员沟通,以完成珠宝产品的精确加工。此外,随着消费者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珠宝设计技法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更新,珠宝加工人员应不断学习新的审美观念和操作技能。这要求珠宝加工人员定期阅读西方时尚周刊、珠宝设计刊物和珠宝加工技巧的学术刊物。由于珠宝设计和加工刊物较多,但被完整翻译引入国内的刊物较少,珠宝从业者需自行学习和阅读英文原版刊物,以提升审美水平。
3.珠宝销售环节
珠宝销售环节是整个珠宝产业的终端,是行业利润的直接完成者。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业和旅游业日益发达。统计显示,2014世界珠宝销售总额达2000多亿美元,中国以600多亿美元的销售额排名第一,这其中包括零售额及出口总额。我国俨然成为珠宝出口大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对珠宝批发销售人员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技工学校珠宝专业英语教学的不足
目前,我国开设诸如宝石学、首饰设计和珠宝商贸等专业的院校将近四十所,其中技工学校占了一半。所有院校的珠宝专业均开设了专业英语课,同其他行业英语课相似,珠宝专业英语课在课程设置和上课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不足。
1.教学方式传统
部分院校的珠宝专业英语课程仍遵循初高中英语课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互动环节较少,将考试成绩作为英语考核的唯一标准。部分教师甚至认为专业英语课程只是为学生打下英语基础,更多的专业英语词汇应从未来的工作中获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照本宣科,对知识不加分析,一味灌输的情况依然存在。
2.教学内容与珠宝行业岗位需要相脱离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课程体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但大部分院校无法做到这一点,技工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与珠宝行业岗位需求相脱离,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将知识真正运用到工作当中。在珠宝专业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侧重讲解繁琐的语法课程,但语法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广泛,其难度也过高,并不适合技工院校学生学习。
相对于基础英语,珠宝英语词汇中涉及大量珠宝原材料开采、珠宝加工设计和外贸过程中的专业词汇。可以认为,珠宝专业英语词汇是矿产、机械、化学、加工和商务英语的综合,巨大的词汇量需要学校设置更多的课程,由教师引导学生记忆并设定使用场景进行训练和复习。但是,目前大部分技工学院将课程安排为专业技术课程或实践课程,对专业英语课不够重视,甚至每学期的专业英语课不到十课时。在学校对专业英语课不够重视的情形下,英语教师也将课程内容化繁为简,忽略了大量英语词汇。
三、提高技工学校珠宝专业英语课程质量的方法
1.培养学生提前预习、团队合作的学习习惯
由于珠宝专业英语涉及多方面专业知识,词汇量巨大,单凭课堂时间无法讲解全部专业词汇。教师应在每学期的第一堂课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讨论词汇的任务。在此后的每一堂课,要求小组成员在全班学生面前讲解本组在本周学到的专业词汇,并由组员编排涵盖珠宝专业词汇的场景进行模拟对话。小组讲解词汇时,其他组做好记录以便进行期末考核。这种课堂形式不仅摒弃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并且在增加词汇量的同时也锻炼了口语。
2.每学期开展专业英语实践教学活动
如上文所述,目前专业英语教学存在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英语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了使课程符合实践所需,教师应向学校方面申请,由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实践岗位,学生在岗位中体验一段时间后,再回到英语课堂中,总结实践经验,而教师应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当堂进行英语教学。以“珠宝商贸专业英语”课程为例,其具体实施过程分为四步;首先,轮流指派一名学生进入某珠宝出口商贸公司,体验珠宝贸易跟单员的一天。然后,学生需要一边工作,一边记录贸易来往英文邮件内容并跟随接待人员接待外商。最后,学生回到英语课堂,讲述体验,并由教师讲解学生记录下的英文邮件内容等。实践教学活动对英语课时数量提出更多的要求,院校应适度增加英语课时量。
3.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英语课程中,英语教师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知识的成果。大多数情况下,技工院校珠宝专业英语教师的专业为英语专业或珠宝专业,专业技能单一,教学水平有限。提高珠宝专业英语教师水平应做到三个方面:首先,技工院校应组织全体专业英语教师进行教学水平的考核和培训,通过对教学水平的培训提高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其次,院校应通过开设英语技能培训班或指派到校外听课等方式提高珠宝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以提升珠宝专业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最后,院校与就业合作企业联合,为英语专业出身的珠宝专业英语教师提供珠宝专业兼职岗位,使英语教师在实践岗位上得到锻炼,从而将实践与英语教学结合,了解珠宝行业规则,明确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将英语课程与实际岗位结合。
4.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大部分技工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尤其是英语知识。当英语教师在珠宝英语专业课堂中讲解知识时,部分学生有听不懂、看不懂的状况,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并没有把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与未来就业相联系。针对这种状况,英语教师可采用“分班式”教学方法,将基础较弱的学生分为B班,基础牢固的学生分为A班。在B班课程中,教师应以讲解基础知识为主,适度增加珠宝专业英语知识,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在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在A班课程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实行小组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或实践活动教学法等,培养出未来珠宝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针对不同方向的珠宝专业,如珠宝首饰营销和鉴定方向的学生,就着重加强学生的口语能力;而对珠宝首饰工艺专业的学生,则重点强化他们的翻译能力。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使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长足发展,不失为一种具有实效的做法,能真正体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宗旨。
技工院校珠宝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今后原材料开采、加工、设计和销售等需要对外交流和阅读英语专业文献等场合加以应用。教师应摒弃复杂的语法教学,从基础出发,将授课的重点放在实际应用上,针对岗位进行教学。在英语的听、说、读、写中有所侧重。在课程中,应培养学生提前预习、团队合作的学习习惯,针对课程脱离实际的情况开展英语实践教学活动,并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而技工院校则应提高对专业英语的重视,对教师加强培训,增加英语课时数。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使英语课程满足珠宝行业实际岗位的需求,培养出能促使我国珠宝业与国际接轨的人才。
参考文献:
2013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及装备展览会的举行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期。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教学改革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1]。城市轨道交通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流通部门,在其专业背景下具备服务性质,这种特征突出了专业英语课程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教学手段单一、教材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亟需深化。
一、调查与数据分析
为探索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笔者对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在校生与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1.在校生的调查情况
调查的在校生包括598名2011级、2012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控制专业与运营专业学生。主要调查内容有:(1)学习专业英语课程后是否了解专业英语对未来工作的帮助;(2)学习专业英语的目标是否明确;(3)对专业英语课程的意见与建议。
调查的结果发现调查对象中高达83.9%的学生不了解专业英语对实际工作的帮助,有75.3%的调查对象不明确学习专业英语的目标。
2.毕业生的调查情况
调查的对象包括2013届就职于南宁轨道交通公司或广州地铁公司的毕业生。主要调查内容有:(1)在工作后是否了解专业英语的重要性;(2)在校期间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对你的工作是否有帮助;(3)你认为什么专业英语技能对你最实用。
调查的结果显示,有超过八成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英语对实际工作岗位有重要的意义。几乎所有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中,“听”、“说”技能对他们最重要。
3.调查结果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1],在校期间他们普遍对英语学习持抵触态度,多数学生认为基础英语重要的原因是英语考级的需要,而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大多数学生的目标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而已。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绝大多数毕业生才意识到了专业英语在职位晋升、工作业绩、学习进修等方面的重要性。
在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中发现,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满意程度低,他们的建议与意见多数为:应增加课时、应增强专业英语的应用训练、应在课上详细说明专业英语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1.明确教学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改革应从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开始。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属于新兴产业,在该方向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尚未完全掌握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职业需求,重视专业技术课程而忽视专业英语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一来,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就无法统一认识,难以明确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2],在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始终贯彻这一目标,同时应结合行业实际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充实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企业实际运作案例的讲解,明确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目的。通过强调专业英语的实用性、强调专业英语为专业服务的特征等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专业英语对职业的帮助,体会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在此背景下,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不应当局限于教材的讲解、文章的阅读,词汇的记忆,更应当重现实际的工作场景,锻炼学生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这就要求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创新。
笔者借鉴专业技术实训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对2011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创新进行了尝试。利用多媒体、专业教具等设备作为载体,以模拟实际工作情景的方式组织了“英语实训”。尝试方法是先在课堂上任务,任务类型分为服务型与技术型两种;学生确认任务后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去探索解决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过程中自己缺乏某一方面的专业英语知识。
通过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调了专业英语“应用”的本质,学生表示不但深刻理解了专业英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学习英语的方向和动力。
3.转变评价方式
在绝大多数高职85 院校中,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沿袭了基础英语,即以笔试为主要评价标准,考查点是“读、写、译”。这种考核方式无法满足岗位需求,甚至误导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知[3]。
将评价的重点转移到课堂教学上是有必要的。结合创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跟踪评价。课上评价的考查点是“说、用”,这正契合了实际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英语教学应当坚持以职业为导向的原则,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强调岗位对专业英语的需求,既可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够使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工作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闵丽平.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8(2): 12-1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1 专业英语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通过近五年的教学,笔者发现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效果较差。罗毅等对安徽、浙江、江西的6所(二类和三类)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其结果基本上代表了全国高校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如大部分学生对教学效果不满意,课堂上教师仅使用阅读或翻译法,教师不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授课以汉语授课为主。然而王宗英等研究发现,学生原本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是有极大兴趣的,多数学生希望开设本专业的学术论文阅读,36.9%希望开设经贸类的专业英语。因此如何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迫在眉睫,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尝试总结如下改进方案:
2 改进方案
2.1 调整开设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授课学期
马丽亚针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300名学生进行的研究显示:70%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将近70%的同学认为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后应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因此,比较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将专业英语教学放在第四学期进行。比如学生在入校后的第一学期参加四级考试,第二学期参加六级考试,那么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就可以开设大学专业英语课程,当然西部四六级过级率较低的高校可以适当推后设置。
2.2 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可结合不同专业分级别、分层次进行课程设置。积极开设适用性广、带有共性的选修课,如中高级英语口语、时事英语、应用文写作等,作为过渡性课程为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做准备。缪相林等提出应在专业课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专业基础英语课和专业英语课。这样两个层次的专业英语课可帮助学生较扎实的掌握专业英语知识。
2.3 整合教材
为使专业英语课程内容充满趣味性,应充分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注意知识内容与专业背景、专业知识的联系,结合学科的前沿性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自觉关注。因此,应整合多本教材,避免文献内容的单一性。
2.4 调整教学内容
除讲授基本专业词汇和文献资料以外,还应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如可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写作及英文文献的查阅进行讲解,也可增加实用的应用文如简历、求职信、英文招聘广告的讲解,使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过程中充满乐趣。
2.5 改进教学方法
李金亮等研究发现认为,实现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工匠式”向“探究式”转变是大学各领域教学的主要基调。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由传统的传递式向“交互式”和“生成式”转变。杨娜提出“任务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马丽亚也认为“任务式”教学法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2.6 教学手段
现代的多媒体等声像工具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英文原声电影、歌曲、英文网站等经过筛选都可以作为课堂内容,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前提下,让学生感受到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更大的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2.7 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刘益真提出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一名合格的专业英语教师至少须具备以下五种角色:一是教师;二是课程设计师;三是合作者;四是教学研究者;五是测试与考核者。因此,专业英语教师的角色始终贯穿于整个专业英语的教学,涉及到教学的各个方面。
2.8 考核方式
目前很多高校专业英语课程的考评方式都是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加考勤成绩)和考试成绩综合评分,然而平时作业和考试其实主要都是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因此这种考核方式无疑会使学生只注重阅读和翻译,对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无法全面衡量。可见,这种考核方式并不完善。因此,笔者建议除笔试外,还可增加口语考核,平时成绩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小型情景剧、主题演讲、等方式来评定。
3 结语
大学专业英语课程是基础英语教学向专业领域过渡的关键环节,尽管目前国内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学现存问题较多,然而,从已有文献资料来看,关于该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在大量进行,可见,专业英语教学工作正得到多方位的重视,除了任课教师外,还有很多教学管理者及专家学者也在关注,这增强了我们对专业英语教学前景的期盼。希望以上改进措施能使学生改变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现状,使得21世纪的高等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英语水平高专业知识强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外语电化教学,2008(1).
[2] 王宗英,郭高攀,艾国平.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课程设置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12(6):113-115.
[3] 马丽亚.大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专业英语)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2011(9):204-205.
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然而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牢固掌握这些技术和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尤其是先进的新技术和工具。无论是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国内许多院校曾广泛掀起了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热潮。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教学方法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一定的读、译、说、写、听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计算机英语资料,从而获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但是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应按层次确立培养目标。
层次一: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学生计算机专业词汇词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量的现代计算机专业词汇,做到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信息的英文提示、菜单、帮助文件及出错信息等。
层次二:培养学生掌握英文专业资料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本专业资料,能阅读和翻译计算机的软硬件手册、资料和说明书等应用型资料。
层次三:培养英文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二、计算机专业英语特点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种,和普通英语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2.1语法特点:①长句多。②被动语句多。③祈使语句多。④专业术语多。⑤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⑥缩略语多。⑦一词多义。
2.2时效性强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专业科技英语的主要特点。
2.3教学和教材的适用性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图形图像设计等,不同的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目标层次的不同选择适用的教材,或者,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三、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实际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认识不足、教学考核手段单一、教材建设缺乏差异性的情况。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3.1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线索,引入英语专业词汇及术语的教学将计算机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为线索,通过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引入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体会到术语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语言上的天然关联,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大家可能已经了解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但是不能和相关专业词汇联系上,通过使用计算机专业词汇来重新描述计算机系统组成图,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感性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中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中巩固专业知识。
3.2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选择模块实施教学依据教学的层次目标和培养方向,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软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网络专业方向知识模块”、“图形图像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硬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等。
“基础知识模块”的英语知识可包括:
计算机的分类组成、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络基础知识、数据库基础知识、常用软件应用等模块。学生在巩固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到了必备的专业英语词汇。各专业学生在学完“基础知识模块”的基础上,根据各自专业方向的不同,学生可以选学相应的“专业方向知识模块”。
比如,软件方向的就将重点落在不同开发工具软件调试时的出错提示,可以以C语言、C++、JAVA语言为例实施教学,网络方向的可将侧重点放在网络的常用命令,网络的配置命令等知识上。图形方向的将重点放在英文版图形操作软件,如Flash,PhotoShop,Fireworks,3DMax,DreamWaver等软件的菜单及应用上。
3.3合理设置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开设时间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与专业课的教学步调不一致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在这里我们可以灵活设置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时间。:
可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设专业英语课,使专业英语、公共英语贯穿大学整个三年的学习,并与专业课程的设置同步,并且专业英语课程的内容应与本学年、本学期的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这样,一方面学生所学的专业英语,学有所用;另一方面,也及时解除了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因为英语词意不明确而带来的障碍,对专业课的学习起到积极配合和促进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英语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及特殊性。牢牢把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在高职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研究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的关系,不断修正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目标,相信会更好地实现计算机专业英语在整个教学体系的教学目的,从而达到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0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各个层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由于计算机技术是从英语国家开始的,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难免会遇到大量的英文资料,无论是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产品都是如此。因此,学好专业英语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读、写、翻译的能力,以适应未来时间工作的需要。但是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课程性质一般都是必修考查课,学生一般对此课程的关注程度不够,教学效果一直都不理想。以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部分学生往往借助翻译工具,翻译的内容很多时候不通顺;学习某种新的编程语言时,联机帮助或者技术手册根本就看不懂。如何更好地讲授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教师探讨的课题。
1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一种科技英语,科技英语在词汇、语法上各有特点。在词汇方面,它含有大量的专业技术词汇和术语。从英语构词的角度去掌握前缀和后缀,会扩大词汇量。另外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普通英语的词汇量较大,掌握普通词汇更为重要。
在语法方面,因为科技英语带有许多修饰、限定和附加成分,所以就形成了一些复杂长句。有时长句是由添加了介词短语、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以及各种并列结构的简单句构成;有时是由从句与从句环环相扣的一个复合句构成。另外,为了着重说明客观事物和过程,被动语态也用得非常广泛。非谓语动词的大量使用也可以更好、更准确地描述各个事物之间的关系、事物的位置和状态的变化,并且能够用扩展的成分对所修饰的词进行严格的限定和说明。
2计算机专业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教学模式陈旧
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是授课主体,而学生只是听众,课堂上反映出来的情形就是学生的状况沉闷,学习积极性不高。
2.2教学观念滞后
在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上依然较多地介绍常识,因为课时有限,一般一礼拜只开设两节课,这样教师往往为了节约课时只注重课文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翻译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关心的只是如何把课本中呈现的那些专业文献翻译正确,从而获得较高的分数,并没有真正学到该如何应对专业英语文献。
2.3教材陈旧
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而教材却依然是那一本,虽然有些进行改编,但缺乏最新的科技动态和流行术语等学生相对感兴趣的东西,从而导致和现实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4教材选择难
虽然教学对象大多是本科生,但他们的英语基础水平也是良莠不齐的,因此教材的难易水平难把握,选择起来难度也较大。
2.5与其他专业课程设置脱轨
教材在内容放置上与专业课程不同步,学生在没有相关专业常识背景的情形下,学习起来就要苦得多,这样无疑增添了课堂教学的难度。
3.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结合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以及当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应从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手段和优化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做起,具体对策如下:
3.1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不明确,就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够规范和科学,目前,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仍以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过多的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相反却忽略了对学生专业素质以及综合技能的的培养。
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规范和科学,使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有效性得到显著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研人员必须首先明确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培养目标。该门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应为:1)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专业词汇及常用的新词汇;能阅读、理解和翻译英文专业文章,并能总结出所读文章的大意和抓住重要的细节及相关数据;2)使学生能用英文按要求写出专业应用文;3)使学生能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专业沟通的能力,如用英语介绍产品等;
在明确上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研人员应从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对教学流程进行进一步规范和优化。
3.2优化课程设置
教材的滞后性是阻碍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该专业课程设置科学性的重要因素。
相对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来看,建材的建设存在着滞后的问题。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应该针对实际,不断完善教学的内容体系;在教材的选择上,要体现出新颖性、实用性、实时性;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当前的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灵活的设置,确保学生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表现在专业课程与英语的衔接和提升。对于学生来说,技术水平和英语水平的共同提高是十分重要的,这需要结合课程的设置情况如先修、同步、后续等,对教学的内容做出有效的整合,使专业英语的课程内容足以覆盖其他专业课程。这对于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英语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本专业的教材选用上,要注意的是应该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又有计算机专业新技术和发展的新动向的内容,这是专业英语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笔者选用的教材是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新编计算机专业英语》。它对计算机硬件、软件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对数据库以及信息安全等内容作了系统的、简单明了的介绍,并包含了计算机最新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的新技术。例如,在计算机应用的介绍中,涉及到了数字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以及虚拟现实。在计算机的新技术中介绍了物联网、图形处理器、云计算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都是需要有所了解的,并且这些内容在计算机的专业课程的讲解中往往会一代而过,因此再次遇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学生明显的很有兴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了专业词汇的同时,又对计算机的前沿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另外,课堂教学在运用了丰富的教学手段的情况下,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计算机的实用英语,譬如:程序调试过程中常出现的错误、常用的英文版软件、常用软件的英文在线文档说明等。由此,提升学生英语的实践能力,认识到了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还要结合当前计算机专业英语在等级考试中的应用,为学生选择考试中的重点和考点,帮助学生来分析在考试中要设计哪些方面的主要内容。对考试中经常要运用到的句型、专业词汇有整体的把握,使学生在学习了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巩固了计算机专业知识。
此外,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课程,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应为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而服务,因而在设置专业英语课程时应积极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师进行沟通,将其他专业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有效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例如在学习VisualC++时,就应选择英文版软件。因为英文版的软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并且从学习之初就应用英文版软件,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记忆与运用,从而提升他们对专业软件的适应能力。这样的课程设置在提升了学生应用专业软件的能力的同时使其专业英语知识得到巩固,可谓一举两得。
3.3改进教学方法
3.3.1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
当前,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结合教学的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因多媒体集音声图文于一体的特点变得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比如,对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技术的讲解,可以配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视频、动画等,结合图片做好英文配音讲解,学生置身于这样活跃课堂气氛中,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主动性都得到提升,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还能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学习,促进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还可以借助于校园网的网上课程平台,为学生上传一些重要的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资料,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比如,视频、网页、图片、文档等。同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提交作业,并针对作业中的问题,展开探讨,从而实现释疑解惑的目的,在QQ等软件交流广泛运用的环境下,利用这些手段开展学习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3.3.2运用互动情境教学法
互动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指的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的情境,促使教师、学生和课程体系之间展开有效的互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理解教材知识的能力和学习质量。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比如:在学习介绍数据库原理的内容时,安装好的数据库,首先介绍英文工作界面,再通过一系列数据库操作,比如建库、建表、插入、删除、修改和查询数据等,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在英文环境的软件中操作学习,掌握数据库的相关概念,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
3.3.3运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传统教学中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习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状态下,这影响了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可以运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看成学习中的主导者,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探究情境,并提供教学资料,把学习的空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教师是学生探究知识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另外还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出主体的作用。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3.3.4运用任务驱动与合作式教学法
运用自主学习的手段不是放羊式的学习,要求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教学过程通过恰当的、科学的手段,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果。比如,在文章的阅读上,注重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总结能力等。专业英语的知识涉及面非常广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任务驱动法和合作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明智选择。它要求,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分组要突出以强带弱,互补互助的特点,每组指派组长,对每个小组布置一定的任务。在课上时间或课下时间中合作讨论完成。比如:安排每个小组收集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相关术语、技术发展方面的文章等,并呈现出演示文稿,这样创建了一个和谐的合作的学习环境,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4优化考核方式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知识面广、专业词汇量巨大、语法难点较多。如果采用单一的传统笔试考核方式则无法对学生的真实掌握情况进行准确的把握。这就需要结合教学情况优化考核方式,更多地尝试新颖有效的考核方法或命题方法。例如:一些专业教师采取了学生命题的考核方式。该方法为:在明确出基本题型和分值比例后,由学生出一份他们认为能够较好地考察自身能力的考卷,再由教师从中选取一部分质量较高的题目作为考试题目。对于学生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教师应予以适当调整和补充。这种考核方式一经使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而命题过程无疑也是促使学生复习所学知识的良好契机,在看似被动的考核方式中,学生依然积极参与到复习知识与考核自身学业水平的过程中。
4总结
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仍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也不例外。这种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对现代计算机科学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金梅、杜晓昕、王睿.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J].2012,32(3):104-107
[2]廖梦怡、马丽.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09(23):109
[3]宋晓涛.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4):65-67
[4]毕佳、赵晓丹.计算机专业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4):217
[5]王蕴金、牛翠平、裴艳霞.结合公共英语专业化改革谈计算机专业的英语教学[J].2009(41):123-124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107-03
一、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简称EAP)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旨在提高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学术学习、研究、交流等具有明确语言交流目的活动的能力,现已成为国内外众多高校面向中高级学习者的英语教学以及英语水平测试的重要内容。
当前,国内各林业院校开设的综合英语课程与林学专业英语课程之间缺乏衔接性,又由于学生专业方面的词汇量不够,对句子和语篇结构不熟悉,使得现有的林学专业英语课程大多围绕专业英语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特点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技能层面和语言层面能力的培养,而这两种能力恰恰是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迫切需要的。由此导致林学专业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成效与教学目标以及实际的应用仍有很大的差距。学术英语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英文学术论文的检索与阅读,甄别与防止学术剽窃,区别事实和观点的学术批评能力以及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写作、小组讨论、学术演示与陈述的能力等等”。因此,学术英语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本专业学习和研究最需要的英语语言应用与交流的能力。
二、林学专业学术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由教授综合英语向教授学术英语的转变
由教授综合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EGP)直接转向教授学术英语的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何迅速提高并满足于学术英语的教学要求,是学术英语课程开设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由于学术英语课程(如学术英语阅读、学术交流英语、英语学术论文翻译与写作等)主要是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英语技能,而非内容教学,因此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只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和准备就都能开设。学术英语教师要能够促进学生获得高等教育环境下专业学习所需要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术任务并且能够应对学术任务及其相应过程中的各种要求。这些可以通过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学术英语的特点及其教学方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实现教师由教授综合英语向教授通用学术英语的成功转型。
(二)课程设置与需求分析
林学专业学术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能达到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对ESP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学术英语课程应该是一系列独立学位课程或必修课程,每班人数以25人左右为宜。学术英语教学可分成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预备阶段,如学术文献检索与阅读、学术英语听说与归纳以及学术英语翻译与写作等内容。该阶段可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开设,这部分教学内容可由高校的外国语教学中心或学院负责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工作;第二个阶段为学术英语的教学阶段,内容主要包括学术英语的书面交流与研习、学术英语的口头交流与研习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等,该阶段一般可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开设,教学内容同样由学校的外国语教学中心或学院负责;第三个阶段为林学专业用途英语教学阶段,内容包括林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林学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初级学术论文写作、以小组或单人的形式组织课堂学术英语交流与讨论活动,该阶段课程一般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开设,并由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英语教师承担该阶段的教学工作。
通常情况下,考虑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和需求相匹配,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学术英语课程的设置应主要依据国家、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因此,完整且可靠的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合理与否以及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保证。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犹如战争爆发前的情报收集战,完成彼此作战实力的可靠评估对战前的战略部署和战争的最终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把需求分析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面,具体包括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社会需求和学生整体的英语基础制订教学目标和方案,教师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个人需求分析进而制订出科学、系统和个性化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此外,它还涉及学校的英语教学师资能力和授课教师角色转换的灵活性分析等。这需要各农林院校的外国语教学中心或学院在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活动前,认真做好各项需求分析工作和相应的教学定位,并做出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以便于学术英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教学内容与任务
在林学专业学术英语课程教学的需求分析和课程设置工作完成以后,处于战术层面上的具体技术支撑和执行细则是接下来工作的中心和关键,主要涉及教学内容的组织架构和教学任务的实施细节。林学专业的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应作为一系列独立的学位课程或必修环节,纳入全校的学术英语教学体系中来,包括第一阶段的学位或非学位英语课程阶段(预备阶段),第二阶段的学术英语课程阶段以及第三阶段的专门用途学术英语阶段。
预备阶段开设的可以是学位英语课程也可以是非学位英语课程,主要是面向那些在语法、词汇、发音、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上有困难的学生开设。该阶段的教学内容采用基于真实学术材料编写的教材,并根据内容划分为相应的教学专题,每个专题配备的问题与专题内容和教学目标相一致。同时,在每个专题下设三个教学模块:英文学术文献检索与阅读模块、学术英语听说模块和学术英语翻译与写作模块。英文学术文献检索与阅读模块主要是教会学生利用关键词、作者等信息对所需英文学术文献进行检索,以及通过学术词汇和语法习得、语体识别和篇章结构的分析学会抓住阅读材料的宏观组织结构和篇章的主旨、目标和作者观点。学术英语听说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如何听懂学术讲座或报告的技巧以及参与学术讨论时进行提问和回答的规范用语。学术英语翻译与写作模块主要是传授学生有关学术论文中常用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技巧,并通过对学术范式的模仿与句式转换进行写作技能的培训。
学术英语宜作为一门英语学位课程来开设,使其尽可能地充当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之间的桥梁,从而满足高校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本专业课程并能熟练地使用英语开展相关学术交流的需求。因此,这一阶段的教材多配合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学术英语的书面交流与研习模块、学术英语的口头交流与研习模块、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模块。学术英语的书面交流和研习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从简单的英文摘要到简短的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过渡,着重培养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和书信交流方面的学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学术英语的口头交流与研习模块则是就某些日常学术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和个人观点陈述等形式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收集相关学术资料、辨别信息真伪以及口头表述的能力。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一般科研资料和数据的整理分析能力,即在做报告或论文写作时正确使用手头文献资料进行引证,并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结论性陈述的能力。
专门用途学术英语阶段是在学术英语预备课程和学术英语课程结束以后,结合林学专业相关知识所开设的一门ESP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林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专业文献检索与阅读、学术讨论与陈述、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以及参加本专业国外专家的学术报告活动等内容。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准备2-4个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的专题类案例分析项目,作为课程训练和考核的内容。每个项目都要有细致的操作步骤和目标要求,尽量包括从文献检索与阅读到学术讨论与陈述以及学术报告的撰写与汇报的一整套从技能层面向语言层面过渡的训练单元,以此培养学生利用学术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与评估
作为学术英语课程设置重要的自我诊断与反馈环节,学术英语的课程考核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比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的组织更为重要。学术英语的课程考核评估体系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课程考核和教学评估。
课程考核主要用来衡量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因此在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的不同阶段,其考核内容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在学术英语预备课程阶段,课程考核主要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献检索知识、学术词汇发音与语法特点、学术论文阅读、学术英语写作和翻译以及学术英语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因此这一阶段的课程考核以总结性考核(Summativeevaluation)为主(约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70%),以阶段性考核(Formativeevaluation)为辅(约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在学术英语课程教学阶段,鉴于学术英语教学与综合英语教学相比更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相比较于综合英语,其课程考核的重点应放在阶段性考核上(阶段性考核成绩约占课程总成绩的65%,而总结性考核成绩约占课程总成绩的35%)。同时阶段性考核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诊断和反馈环节,方便授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由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阶段主要涉及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写作、案例分析项目和观点陈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在阶段性考核方面,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写作和观点陈述可各占课程总成绩的15%,专题类案例分析项目占课程总成绩的20%。总结性考核包括文献阅读、英语小论文写作,各占课程总成绩的15%左右。
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有赖于全面、客观、科学和准确的评估体系,简练、可靠的教学评估对教学活动的“反拨作用”极为重要。完善且可靠的教学评估体系是课程设置、需求分析和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诊断与改进的重要内部参考体系。以往的教学评估大多局限于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而忽略了对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考核与评估。对教师的评估主要体现在“英语实践能力、应用语言理论素养和敬业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对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估则体现在“由行政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和技术支持为中心的职能转变”。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多数农林院校林学专业的英语教学还停留在早期的“综合英语+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模式,再加上教学目标与定位的模糊,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之间缺少一个有效衔接的桥梁。林学专业的英语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并加强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的结合,培养在国家战略层面和社会需求层面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4]因此,将此前的“综合英语+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模式向“综合英语+学术英语”的课程设置转变,这“对改变和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基础英语定位所带来的严重的应试教学倾向,普遍的学习懈怠状态和系统的费时低效,对‘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都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1(6):47-50,7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29
1 研究背景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中将“信息与计算科学”(以下简称信息)列为一个新的数学类专业。这一专业的设置满足了新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下的数学人才的培养需要,也对数学类专业如何和其他学科更好地结合提供了一个探索的方向。2010年5月国务院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纲要规划期内要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2012年11月8号,同志在十报告中又特别提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兼容并蓄、对外学习与交流是创新的不竭动力,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的方式之一。本文结合信息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现状调查,探讨该课程的讲授体会和如何提高授课质量的认识。
2 开设专业英语的必要性
2007年7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3号)特别提到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设有专业英语类课程,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和国际同行进行必要的学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当学生经过本科阶段学习进一步深造时,为了和国际研究接轨则需阅读大量的外文专业书籍和期刊,而据统计数学类文章大概有70%的都是用英文写的,因此,等需要的时候再进行专业英语的基本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则为时已晚。本科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专业英语的学习是达到上述人才目标所需进行的必要培训之一。依据此要求,应结合各校实际,制定该课程大纲规划要求,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在本科阶段使得学生具有自主查阅、阅读、学习英文版的专业书籍和文献,并可进行初步的英文文献的写作能力。
3 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业英语的授课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授课形式:术语引导型、半英语型、中英文混合型,各校依据本专业实力和学生特点进行有选择的讲授方式。通过和省内几所高校开设该课程的老师交流,目前信息专业英语课程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普遍性问题
(1)教材问题。目前没有一本针对该专业的教材,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要么不开设该课程,要么选用数学专业英语教材作为授课用书。究其原因一方面开设该课程的学校不多,其次教育部当时在颁布开设该专业时总的指导思想是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充分体现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因此,不同学校依据本校特色和学时设定,对该专业进行专业方向设置,因此在选取教材内容时不统一。
(2)定位问题。大多数高校将该课程设置为选修课,一般为32学时。作为知识面的拓展,仅是向学生介绍一下专业知识的英语基础表达方式。因此,在考核方面的要求相对来说没有必修课严格。同时,大多数学生存在必修课和选修课区别上的认识误区,认为选修课就是混学分,错误的认为选修就是不修。可见,应试教育的改革任重道远,应该在学生入校之初就明确告知各门课程设置的原因、课程性质的区别,让学生提早树立对不同课程设置的正确认识。
(3)实用心理占主导地位。当今社会在多方面强调实用性,导致学生或多或少会受到此类影响,认为学习该课程对于大学英语过级考试帮助不大,同时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促进作用也不明显,在大学期间仅仅是为了修学分,因此自然产生应付心理。
(4)专业词汇的欠缺。大学公共英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听、说等能力,增加学生的基础词汇量,一般不涉及专业方面的词汇。学生在接触专业英语时常常会由于同源词导致对专业含义的理解偏差和识记上的困难。其次,专业词一般较生僻,出现次数少,实用频率相对较低,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度降低。
3.2 我校的教学现状
我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自2001年招生,该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以自编讲义结合吴炯圻编著的《数学专业英语 》教材讲授学习,其中讲义部分主要是本专业方向的基本知识。结合专业英语特点设计调查问卷,对我院信息专业2009、2010级两个年级的98名学生分别在开课前和毕业论文结束后进行两次调查,限于版面,现结合问卷主要结果进行总结。
开课前调查结果总结如下: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77.6%的已通过CET4以上考试,73.5%的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感兴趣,44.9%的学生认为学习专业英语是提升外语知识和能力的需要,剩余的则认为是为了提升专业知识而开设,77.6%的学生认为授课时英语讲授方式在50%~60%之间合适,71.4%的学生认为应该以英文命题的方式进行课程的考核,但是仅26.5%的学生希望用英文答题。71.4%的学生认为目前学习专业英语的困难在于英语不够扎实和不认识专业英文词汇,71.4%的学生认为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决定了自己学习该课程的投入程度。
毕业论文结束后调查结果如下: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89.6%的已通过CET4以上考试,75%的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感兴趣,39.7%的学生认为学习专业英语是提升外语知识和能力的需要,60.3%的学生认为是为了提升专业知识而开设,90.2%的学生认为授课时英语讲授方式在50%~60%之间合适,73.5%的学生认为应该以英文命题的方式进行课程的考核,30.9%的学生希望用英文答题。80.1%的学生认为目前学习专业英语的困难在于英语不够扎实和不认识专业英文词汇,85.1%的学生认为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决定了自己学习该课程的投入程度。
通过比较两次不同时段的调查结果,总体上发现,学生在修完该课程后,无论对该课程的初始认识还是对该课程的兴趣度都有较明显的变化。
4 应对策略
通过近些年讲授该课程的经验,结合两个阶段的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变化,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的应对改进。
(1)树立正确的认识。在上课之初,任课教师要让学生先搞清楚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区别,学习方法上的不同;其次,学生对该课程的正确定位,要明确告知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该课程是通往和国际同行交流的便捷阶梯,是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最后,对课程的上课要求要明确告知并达成自觉遵守的口头协议。通过两次调查问卷的结果对比可以看出,当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度提高后,会自主加大对该课程的学习力度和投入度。因此,这些内容在认识在初期是非常重要的。
(2)讲授内容的设定。由于该课程目前没有配套教材,更多地需要用讲义形式。笔者认为,具体讲授内容的设定应做到因材施教,结合授课学生中计划考研与就业学生大概比例来设定授课重点。根据这些细节可以调整授课内容的比例设定,以更好适合学生未来的发展。同时可以加入一些目前专业发展的最新应用问题,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增加学生主动查找国外参考文献的好奇心和欲望。总之,在授课方面要体现实用性,例如教会学生对外刊网的访问、专业上的长、难句的语法、语义理解等。
(3)主体与主导地位的体现。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手段、方式上的多样性变化,结合专业基础课中的实际问题、专业方面的前沿问题,设定有利于主体发挥的氛围,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整个授课过程应该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为核心目标。
(4)讲解技巧。课堂讲解方法的使用是和授课的要求、目标相一致的。专业英语课程切忌满堂灌,给学生一种和大学基础英语无差别的感觉,一定要体现出专业英语的读和译的实用需要性,例如内容的设定应突出同源词在专业情景下的含义及使用方法、专业知识的发展背景、与专业基础课教师沟通,在学生进行低年级专业课学习时,对于重要专业词汇鼓励任课教师要协助给出英文表达,学生经过持续的专业词汇积累,就会消除专业英语学习上的畏惧心理,对于后续专业英语的学习可以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5)考核方式的变化。结合学生对考查类课程的态度及问卷调查,教师在针对考查类课程时应有统一的态度和给予学生针对该类课程一个正确的认知,同时限于该课程的特殊性,考核方式可以试卷结合课堂表现及作业,按照40%、30%、30%的比例,综合给分。应突出该课程考核的实效性,适当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次数。
5 结语
通过改进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和认知,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正确态度和学习技巧,提高本专业学生具备阅读英文专业文章的能力,能够用英语书写文章摘要、学术会议通知、学术交流信件等,为部分优秀学生攻读研究生奠定专业英语的基础。以上为在笔者的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初浅探索,有待于今后的不断完善和充实,愿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J].大学数学,2003(1):1-5.
[2] 张恒,金叶玲.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J].淮阴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2(2):48-52.
1世界技能大赛简介
世界技能大赛是世界技能组织举办的世界顶尖级赛事,被称为世界“技能界的奥林匹克”。每一个竞赛项目均设金、银、铜奖,而成绩超过500分的选手则会获得优秀表现证书。2010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2013年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派出26名选手参加22个项目,吴泳超和曾明智参加机电一体化项目,荣获第七名的好成绩。2015年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我国代表团参加了29个项目比赛,谢坤和郭杰钊获得机电一体化项目的银牌,创造了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机电一体化项目的最好成绩。总结历届参赛选手的情况可知,只有个别选手的英语水平达到能独立阅读比赛相关文件、撰写报告以及与外籍裁判沟通等能力,其余选手均需在专家与技术翻译的协助下完成,但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可见,英语技能是中国选手亟需提高的培训项目。本文通过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的教材现状、教师能力水平和现有教学模式分析进行课程建设的探索,旨在为世赛机电一体化项目选手的英语技能培训提供新思路与新视角。
2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考核及能力要求
机电一体化项目是世界技能大赛的传统项目。比赛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安装、传感器调试及PLC编程等。需运用气动、机械、电子资讯技术等知识,以完成MPS的安装及调试。每一名竞赛选手均需要进行为期四天,共22小时的竞赛。对于参赛选手来说,不仅要比精湛的技艺,更要比体力、心理和来自世界各地观摩者的抗干扰能力。由于参赛选手必须是22周岁以下的青年选手,竞赛技术文件又采用英语作为语言,对中国队来说无疑增添了不少难度。只有了解、掌握竞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要求,才能将其为我所用,并应用到对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中,进而加入到修改和制定这些竞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中。
3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3.1专业英语教材不适用
机电一体化课程内容较广泛,涉及机械与电气控制的专业知识。现有教材很难满足专业知识的适宜度,内容陈旧,跟不上专业知识的发展。以介绍与机电相关知识的历史、发展、学术论文为主,与实际教学和应用脱钩。基本滞后于实际生产,书中大多是科普性文章。内容单调陈旧,难度深浅不一,无趣味性,教师觉得乏味,学生更难以产生兴趣。
3.2师资队伍水平有限
目前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缺乏熟练运用英语且精通机电专业知识的专业英语教师。不是由英语教师来担任,就是由机电专业教师来担任。这两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存弊端。虽然英语教师是经过正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培训的,其优势在于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这些教师缺乏机电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备课与授课的方式与基础英语基本相似,在用词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相对欠缺。而机电专业文章,尤其像世界技能大赛中的竞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不能完全用直译或意译,还需要系统的机电专业知识。而英语教师不仅很难将这些知识点讲解或是翻译清楚,更不能用术语解释相关英文词汇,并且不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最新发展,教学时无法将专业知识进行拓展。而专业教师虽然掌握系统的机电专业知识,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对专业词汇的分析和理解较强,能有针对性地将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相融合,但其英语能力相对薄弱,发音欠标准,词汇量掌握不足,在分析句型结构等语法知识方面不及英语教师准确,对英语授课方法不擅长,也无法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3.3现有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目前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仅以词汇教学、句型和语法讲授、文章理解为主,无法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拓展,未能与专业实训知识有机结合。在课堂讲授时,教师往往先讲解课文的重点词汇和典型语法,再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和翻译,最后讲解课后习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既缺乏互动,而且降低了教学质量。不仅使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缺乏专业特色,更未将教学与社会实践应用全面结合。
4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及实践方案
4.1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
世界技能大赛作为一项国际化赛事,在考核参赛选手技能水平的同时,也突出了英语综合能力。世赛的所有题目、图纸、模型、评分表均为英文,这要求我们在对选手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时,也要对选手的基本素质及语言能力水平加以重视。
4.2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内容构建
4.2.1制订适合技工院校使用的机电实训
英语教材专业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殊目的而开设的课程,学习者的需求是专业英语的本质和基础。世赛机电一体化选手的需求是能独立阅读比赛相关文件、撰写报告以及与外籍裁判沟通。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教材可分模块教学。教材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分为:(1)基础与电气安装;(2)电机与拖动技术;(3)电子技术;(4)PLC应用;(5)变频调速;(6)单片机;(7)传感器与检测技术;(8)液压与气压传动;(9)机械知识;(10)数控技术;(11)世界技能竞赛规则和技术文件;(12)世界技能竞赛代表团成员职责;(13)参赛者感想;(14)往届世界技能竞赛试题。
4.2.2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基于缺乏熟练运用英语且精通机电专业知识的专业英语教师,为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由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统一安排系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培训,分为两类进行。一类是针对机电专业教师进行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另一类是针对英语专业教师进行机电专业知识培训。(2)由各校自行组织,让英语教师参与专业实训教学。使其通过实习教学,先掌握机电专业知识,再掌握对应的英语知识。
4.2.3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的教学设计专业英语的教学建议
在第三学期进行,此时学生已学习过专业基础课程,初步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针对学生能力和层次,采取分阶分层教学。为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专业英语教学建议在相应实训室内进行。分阶教学,包括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两个阶段。在基础教学阶段中,学习教材中的前四个模块,使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英语能力。在专业教学阶段中,结合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训成绩,挑选出部分专业技术较强的学生,尤其是备选的参赛学生,继续学习教材中专业性更强的模块。专业教学是基础教学的深化,学生将学习到最新、最具特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参选省技能选拔赛、国家技能选拔赛,甚至是世界技能大赛做准备。
4.2.4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教学中,建议采用行动导向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细分为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其优点在于培养学生在合作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达到课堂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建议将学生分组,布置任务,学习小组以互助学习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4.3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的效果评价与考核方案
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的效果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3.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现象,提倡教师、学生本人、同学一起参与评价。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的优点———反馈调节、激励、诊断反思、记录成长和积极导向的作用。此外,做到课堂评估与阶段性评估相结合。
4.3.2评价的内容
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考核以“实用为主,够用为辅,应用为目的”为原则,而评价的对象不仅包含学生,也包含教师。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对于教师而言,评价应包含教师素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能力、课堂过程。
4.3.3评价工具与方法
以评价表格为主,如教师观察和访谈表、自我评价表、相互评价表。建议建立学生档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增强自我评价责任感、带动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主体意识、激励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反思、鼓励合作评价。
4.3.4具体的课程考核方案
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终极目标是为世界技能竞赛储备人才,选拔尖子生。考核时建议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形成性评价的得分依据教师观察和访谈表、自我评价表和相互评价表;其中,教师观察和访谈得分占70%,自我评价占10%,相互评价占20%。以往,侧重于基础语言知识考查的终结性评价,不仅没有体现职业英语的专业特点。考试内容还与现实生活脱节,实用性大打折扣。
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英语课程考核,建议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训考试。理论考试以教材为核心,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训考试以考核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如要求学生用英语口述仪器或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故障检修和排除的步骤、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等。通过终结性评价将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训知识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刘东菊.世界技能大赛对中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2]袁名伟,张玉洲.世界技能大赛项目设置与成绩特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3]刘媛媛.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