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6:01: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篇(1)

桥头中心小学   郭金玲

教学意图:

让学生喜欢沈石溪的作品,感悟动物世界的神奇、有趣。感受动物之间的父母之爱、姐弟之爱、种族精神等。以一本带动全部的动物小说。掌握方法,会读书,会感悟,受教育。到《白象传奇》书中 感受作者所说“聪明意味孤傲,老实意味平庸,才华与忠诚恰好是成反比的,凡对人桀骜不驯的,演技就很出众,凡对人顺从的,演技就很平凡,这似乎成为一个规律。”故事中主人公怎样演绎人生,对学生有怎样的启发。

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回顾自己的阅读方法:浏览、精读、品读。

2、总结读书心得,培养概括能力。

3、品读精彩片段,学习写法,写出自己的读书收获。

一. 作者简介,读封面,开启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谈话导入书名

(1)看目录,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个?简洁的概括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来听听。

预设:生汇报《黑熊舞蹈家》

聪明伶俐---阿宝,          呆头呆脑---圆球   

有脾气,舞艺高超---阿宝,  乖,舞跳得一般-----圆球

在人类的金钱和权威下

圆球在“真阿宝”和“假阿宝”,任性导致了真阿宝死了.阿宝的命运好可怜,发现自己的缺点及时改正,依然改变不了现实。

我认为阿宝非常可怜,就因为训兽员和老板为了钱把阿宝一步步逼向了死亡。(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

《白象传奇》

救小白象------象群感谢-----作者遇难----老象救人-----老象牺牲-------偷象牙---情谊断裂  (运用抓关键情节的方法概括故事。)

运用学到的方法人物+事件的方法、题目扩充法、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后两个故事。

《血染的王冠》

《血眼熊》

(2)出示书的封面,读封面、封底。今天我们就来读读一本书——《白象传奇》。

封底沈石溪的作品有《狼王梦》《斑羚飞渡》《最后一头战象》《第七条猎狗》《保姆蟒》

师:老师特别喜欢沈石溪的作品,每读一本都有不同的收获。

设计意图:在读书中,运用课内学到概括内容的方法人物加事件法、题目扩充法、按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概括内容了解学生对课外书的掌握情况。

三、.品读精彩段落,学习写作方法

精彩导读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黑熊舞蹈家》

交流

同学们,这一部分你读懂了知道了什么?说来听听。

第一小节

生1:黑熊阿宝是天才舞蹈家,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预设:

出示1:阿宝就不一样了,刚开始接受舞蹈训练时,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舞曲奏响,他的身体就不由自主的颤抖起来,两只后掌啪嗒啪嗒的踢蹬,两只前掌也左一甩又一抡地挥动起来,一副手舞足蹈的样子,经过两三年的训练,阿宝的舞艺大有长进,会跳伦巴、探戈、恰恰、勃鲁斯、华尔兹和翅子舞,什么音乐跳什么舞,一点儿也不会搞错。他最拿手的是跳探戈,跳的是男角,会直立着走到充当舞伴的女演员面前,熊腰弯曲熊掌平伸。彬彬有礼地做出一个邀请的姿势,然后黑黢黢的熊爪楼住女演员纤纤细腰,身体挺得笔直,神色庄重,很有点儿绅士派头,有板有眼地带着女演员翩翩起舞。(板书:动作描写)

出示2:当女演员需要独立旋转时,阿宝会及时举起左前掌,尽量将后肢踮得更高些,让女演员旋转得更流利更潇洒;当女演员需要仰面弯腰时,阿宝会准确伸直右前肢,牢牢支撑住女演员的腰肢,让女演员弯腰弯得更优美更舒适。

出示:3:最难能可贵的是,阿宝不仅会随着乐曲的旋律与节奏跳出规范的舞步,还能对音乐所表达的内涵有灵敏的反应。给它播放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它会垂下脑袋,眼泪汪汪的,露出很难受的表情;给它播放耶赛尔的《玩具兵进行曲》,它会昂奋地抬起头颅,双目炯炯有神,表现得激情澎湃;给它播放巴赫的《小抒情曲》,它会安静地闭上眼睛,连呼吸也变得轻柔,很陶醉的样子。这使得它的舞姿有一种内在的艺术美感。    板书:排比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曲子与舞者融于一体,体现了舞艺高超。

高导演肯定地说:“我从事马戏工作几十年,接触过的黑熊演员少说也有上百只。只有它是真正懂音乐的天才,绝对是黑熊里的天才舞蹈家。”(板书:语言描写)

生:黑熊有领导能力。

生:黑熊优点和缺点并存。瑕不掩瑜。

第二小节:

预设:圆球是人才,你还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4:一般而言,聪明意味孤傲,老实意味平庸。很多动物演员,才华与忠诚恰好是成反比的,凡对人桀骜不驯的,演技就很出众,凡对人顺从的,演技就很平凡,这似乎已成为一个规律。圆球也是这样,它虽然待人谦和有礼,才艺上却是个庸常之辈。它头脑不够聪慧,反应不够灵活,接受能力也差强人意,素质与其他普通黑熊没什么差别,缺乏乐感,更不用说对音乐的内心体验和深刻理解了。最最显著的差别在于,圆球缺乏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力,无论给它播放什么音乐作品,它的表演不会有大的变化,他只能依照乐曲的旋律与节奏扭动肢体,情绪不会随之波动。(板书:对比)

第八小节:结尾

预设:真阿宝死了,假阿宝生活怎样?

出示5:它无法接受这屈辱的现实,不公平,勿宁死。

出示6:又过了三天针,阿宝还是不肯进食,已饿得奄奄一息,处于极度衰竭状态。它虚弱得连站都站不起来了,呼吸急促而微弱,四肢一阵阵痉挛,眼睛半睁半闭,生命的烛光行将被吹熄,管理员老费把这一情况报告给高导演。黄昏时分,高导演来的禁闭十天。

出示7:说也奇怪,随着优美的音乐响起,真阿宝仿佛从睡梦中苏醒,竟然睁开两只布满血丝的熊眼珠子,慢慢站了起来。也许是音乐给它虚脱的生命注入了活力,它已经僵硬的四肢动弹起来,配合音乐的节奏,缓缓舞动。它步履踉跄,前肢,也有点儿木然,动作生硬别扭,就像很差劲的卡通人物。可它专注而认真,踢腿、扭腰、摆头、旋转、翻滚,一丝不苟地表演,舞蹈家的灵魂在接近最后的艺术洗礼。

出示8:假阿宝每次进出兽棚,经过那间当作动物禁闭室用的小铁笼子,便会缩头缩脑露出悲怯的神态,眼睛不敢朝铁笼子看,头扭向另一边,贴着墙角做贼似的溜窜而过。

禁闭室拆除了,那间会引起恐怖联想的铁笼子不见了,可假阿宝路过这儿时,仍然惊恐不安,仍然瑟瑟发抖,仍然心虚气短,仍然像做贼似的贴着墙角溜窜。

设计意图:围绕事情的起因和结尾,抓住阿宝和圆球跳舞的情节品读,运用对比展开教学。让情感促进品读。

四、默读内容3-7小节,写下自己的读书收获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在读书 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记录下来,留下思考的痕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五、 总结,推荐书目

同学们,这是一本让老师读后感触很深的书,让我重新审视和我们同住地球的动物,对他们新生敬畏。

同学们,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定能撩动你的心弦,就让我在书中等你们吧,我们一起来体验生命的独特吧!沈石溪的作品都感人,喜欢的可以读一读。

《狼王梦》,讲述荒原群狼,雪山金雕。母狼紫岚为了将自己的后代培育成狼王,宁愿牺牲自己,与金雕同归于尽!用狼血写就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动物小说。

篇(2)

大家下午好,现在开会。请把手机关闭或调到震动

首先进行一下自我介绍,我是县医院副院长艾志国,今天的会议由我来主持。经香河妇联和香河县人民医院共同研究决定,在县妇联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组织下,召开镇村街妇联干部培训班。近几年,县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县妇联、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同时得益于在座各位的大力支持,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时间莅临我院,今天出席这次大会的有县妇联xxx主任,各乡镇的妇联干部及村街妇联主任共计150多人。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县妇联的xxx主任及各位领导们的到来。

今天的会议共有四项议程。

第一项,香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建凤致开幕词。

第二项,请香河县领导妇联xxx主任讲话。

第三项,进行专项相关知识培训,授课内容妇幼保健知识讲座。

第四项,参观考察香河人民医院妇产医院

等五项,参观后将向各位发放礼品和免费体检卡。

工作会议主持词2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两家子小学课程改革成果展示活动暨校本教研会,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我们全场教师外还有教师学校小学部的各位专家,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

两家子小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走过了5年多的时间,5年的探索,5年的思考,5年的实践,两小人用我们自己的不懈努力,执着追求,冲破最初的迷惘与困惑,逐渐走向成熟,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我们感到了一丝欣喜,收获了一点成绩,当然,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与指导。今天我们在这里展示5年来的教研成果。并以此活动,再次深化一种认识,强化一种理念,促进一个提高。

今天大会的议程有五项内容:

一、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展示

二、两位教师对两节课堂教学进行评析

三、英语、综合实践、校本三个学科的说课展示

四、教学校长业务讲座

五、大会总结

研究课堂、攻坚课堂、决战课堂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业务能力的最终体现,新课改下如何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让我们先来看由小大洼小学李铁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数学课《可能性》。

(数学课堂教学)

李老师的课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精心的设计再现了一节高效的`数学教学,感谢李老师的精彩教学。下面为我们做展示的是马家小学赵丽娟老师,她所讲授的内容是六年级语文课《最后一头战象》。

(语文课堂教学)

如果说李老师的数学课是高效的,那么我想用感性这一词来形容赵老师的这节语文课,动物的情感在这节课中是那样的深刻,令人感动。赵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于两节精彩的课堂教学,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下面,让我们来听一听两位教师对这两节课的教学评析,首先请王淑芳老师对这节数学课进行评课。

(评课:数学)

感谢王老师对这节课深入透彻的评析,下面请中心小学教学主任郎益杰对赵老师所执教的语文课进行评析。

(评课:语文)

感谢郎主任对这节课深入浅出的评析,两位老师运用简练的语言,有理有据的对两节课堂教学进行了评析,让我们豁然开朗,受益非浅。尤其是王老师的评课,让我忽然想起吴主任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王老师的评课不但提出了优点,也指出了不足,我上台时正好看到了吴主任在座,就临时加了这样一段话。)而我想说,我们教师,就是在遗憾中不断的追求完美,而这种追求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提高的过程。

如果说讲课是教师业务能力的综合再现,那么说课绝对是教师个人魅力的集中体现。说课做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是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做为岗位大练兵的一种形式,我们也不断强化教师的说课能力,今天,将有三位教师在英语、综合实践、校本三个学科领域以说课的形式来展现他们崭新的教学理念。

第一个为我们进行说课展示的是中心小学王鹏山老师,他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英语Unit3 He Likes Sports。Lesson 14。

(英语说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从主题的确立到活动的开展,教师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请听宋晓光老师以〈花卉与生活〉这一主题为例,所进行的说课。

(综合实践说课)

宏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诵读经典诗文是我校校本课程的核心宗旨,校本课程,这一课改下的新课程该如何讲解,让我们来听听中心小学赵金丽老师的说课〈枫桥夜泊〉。

(校本说课)

三节精彩的说课充分展示了三位教师的业务水平及专业风采,也让我们看到了新课改下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所赋予课堂的新的活力。

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理论的学习,专业的引领,赵老师的《最后一头战象》为我们很好的诠释了新课改下的语文精读教学。那么语文课中的略读课文应该怎样讲呢,让我们一起聆听冯校长为我们精心准备的业务讲座《略读课文该怎样教》。

(讲座)

冯校长的讲座让我们对语文课堂的略读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相信大家一定受益非浅。让我们以掌声感谢冯校长的透彻讲解。

接下来,请张校长为我们做大会总结

篇(3)

一、实施批注式阅读的作用

1.批注式阅读教学改变了过去的教学模式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在抓住文章重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有价值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激起学生深入文本,再次研读,进行主题式批注,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教学。即可能从文章的开头讲起,也可能从文章的中间切入,也可能从文章的结尾讲起。这样的教学更注重课堂的生成性、灵活性和机动性。这对教师的教学智慧要求更高了。这样的教学更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2.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人通过实践发现,在长期的批注训练中,许多中学生的理解能力都有了有效的提升,对重点词句和段落能做出正确的解读。现在中高年级语文考试中有阅读分析题。每次进行试卷分析时,都发现我班的学生在这部分丢的分,明显低于同年级的其他班,这部分的得分能高出年级平均分,四、五分。用其他班老师的话说,就是:你们班学生总能答到点子上。语文成绩总是保持在同年级的前列。

3.注重课外延伸

过去不注重课后的拓展延伸,课文教完了事,不注重把课上学过的知识、方法用在课外阅读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把知识变为能力的过程。不注重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在开展“批注式阅读”研究这几年,本人为学生推荐了大量的文章和书籍。我班这几年,以师生共读一本书的形式,共1司批注了《伊索寓言》《昆虫记》《红岩》《最后一头战象》《爱的教育》等书。学生的读书范围很广,我们时常互相推荐书。我们用漂书、读书交流会的形式互相交流读书的感受,互相借鉴批注的优缺点。他们已养成了在读书时把自己的感悟、思考、疑问写在书眉页侧的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可谓受益终生。

二、进行批注式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一定要沉下心来,认真的研读课文,做出批注,以达到熟悉教材的目的。同时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要做出几种不同的预设和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能随着学生的汇报顺序因势利导的展开教学。在看似杂乱无章的汇报中找出一条线来,使教学顺序看似随意,其实思路却很清晰。批注式阅读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材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对教材不够熟悉,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教材,可能一节课讲下来,东一榔头西一棒褪,讲得杂乱无章,毫无头绪。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不如循规蹈矩的展开教学。

2.学生在预习批注时

很容易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在文章重点、难点外兜圈圈。这样必然会造成学生阅读目标的偏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找准文章的切入点,提出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展开主题式批注。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研读,在字里行间中,对关键的词语及句子进行批注,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突破重难点。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深层次的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批注水平。教师最忌讳一堂课提出的问题像十万个为什么,即多又杂,没有深度。刚开始,学生年级低的时候,课堂表现出一种虚假繁荣。时间长了,学生年级高了,对这种没有价值的问题会不屑于回答。

3.交流批注式感受时

教师要想营造出宽松、民主和谐的交流氛围,就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要允许他们在无关是与非的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教师不要让学生都统一到一个认识上来,搞“一刀切”。这样打着民主的幌子,做着压制学生的事,不仅局限学生的思维,而且压制学习的个性,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成为学生平等中的首席要给学生自由表达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学生小会因为怕回答错,受老师的批评而不敢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表情、态度、评价和一言一行中。如果教师在学生的发言中稍流露出不屑,甚至评价带有讽刺,性格比较脆弱的学生可能都会受到打击。同时影响全班的情绪。这并不是说,我们要一味的表扬学生,总是赞扬,时间长了这种廉价的表扬,会让学生没有感觉,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同时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在是与非的问题上教师决不能含糊,老师的评价要恰如其分最好,即不要夸大,也不要贬损。教师的引导和追问要激起学生的相互质疑和争辩,让他们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理解和感悟的分享。

4.学生批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与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量,课外知识的积累及教师的引导都有关。所以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批注能力的提高操之过急。要扎实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内得法,掌握批注方法。得益于课外,用课内学过的批注方法,展开课外阅读,多批注、做读书笔记,多摘抄好词佳句,写读后感。不断地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批注文本时舒枝展叶,渐入佳境,从而切实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长期实践下去才会真正看见“批注式阅读教学”的魅力所在。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批注式阅读教学改变了过去的教学模式,符合当今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它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除此之外,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看来这种教学方法是非常适合小学语文课堂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把精力更多的投入到这种教学方法中来,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篇(4)

【怎样看教材的价值观】

教材的编写,通常多少会反映采用的价值观。在中国,包括数学和科学学科在内,教材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大。美国的教材,国家层面的“统一”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淡化,要求给不同的意识形态提供相对平等的平台。另外,教学目标是各州制定的,并非从联邦推向地方,这样就减少了从国家层面推行特定意识形态的可能。一个州的教育,可以“自行其是”。

但在 “公民”培养上,各州的目标大同小异。从教材上也能看出美国人对“公民”的认知。我曾在美国小学教材上看到一个《两只狮子》的故事。故事说:森林之王狮子约克很是霸道,对其他狮子很不好。忽然有一日,约克被猎人抓到了,装在笼子里运到村子。幸运的是,另一只狮子保罗晚上偷偷赶来,给狮子约克“劫狱”了。约克问,我是这么坏的一头狮子,你为什么救我呀?保罗说,大家都是动物,应该抱团一起对付猎人嘛。后来约克回到森林,别的动物看到它都吓跑了,但约克说,大家不要跑,感谢保罗的影响,我已学到教训,往后不再欺负你们了。从此之后,动物们友好地一起相处。

有趣的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我也看到了一个“两只狮子”的故事: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另一只却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一棵小树问懒狮子:“你怎么不学点儿本领啊?”懒狮子抬起头来,慢吞吞地说:“我才不去吃那苦头呢!”小树说:“那你以后怎样生活呢?”懒狮子说:“我爸爸和妈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得很好!”这话被狮子妈妈听到了,她对懒狮子说:“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

两个童话如同棱镜,折射出我们灌输给学龄儿童不同的价值观。美国版的“两只狮子”,关注的是一个欺凌他人的霸王,如何实现了转变,成为一只好狮子。故事让人去思考,要想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必须让高高在上者知道自己的弱点。此外,另一个被强调的价值观是“原谅与妥协”,而不是“不可沽名学霸王”式的赶尽杀绝、痛打落水狗,这一点符合美国基督教文化“忘记和原谅”的主流价值观。第三个价值观是团结和一致对外,是《拯救大兵瑞恩》里所表现的那种不惧被擒而解救同伴的精神。这些观念对儿童来说很有价值,这个狮子的故事,更强调关系的和谐和人改变的可能,这种教育对“公民”的训练颇有现实意义。

人教版的故事里,也折射了不少好的价值观,比如独立生活,对儿童也一样有激励作用。不过这故事更多地强调如何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个人的成功。在很多的小学课文里,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强调个人成功与发展的倾向,这种成功的一个要素是才智。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里,有连续三篇文章讲到这种聪明才智的作用,如“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救人”和“曹冲称象”。如果说美国的教学偶有“反智”倾向的话,如此密集地宣扬个人聪明才智的作用,则有迷信才智之嫌。一些才智平平的学生(占社会的大部分)长大了,才智没增长,也没学到诸如原谅、和解、团结之类的公民功课,这不利于建立一个和谐而高效的现代社会。

【选择教材:教师有很大的自】

美国的教材设置,教育管理部门很少干预,基本上由市场来定。在高校,由于学术自由方面的考虑,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有很大的自。不但各个学校的选择不一样,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系,两位教同样课程老师的选择都有可能不同。通常情况下,系主任只管安排教学任务,选什么教材基本是老师的事。因此,很多出版商都会预先给老师邮寄“非卖品”的样本教材,让他们去选择。有一些老师甚至什么教材都不推荐,用自己的“选本”。这种自己编辑的选本,同样可以拿到学校的书店去当教材卖,这也是知识产权给老师们带来的一点零花钱。

这种做法放到高校,可以是个小小的招标过程。而在中小学,这个过程则更为严格、复杂。美国各州的教材选用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分州选用, 一种是学区选用。后者的过程和标准与前者大同小异,只不过选择权从州教育管理部门下放到了学区。分州选用模式下的各州,结成了一个松散的协会组织,叫“分州教学材料评估协会”,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形成相互取经的平台。

各州的教材选择,还有更进一步的规定或标准。通常有教育专家、教师、家长甚至学生参与的“选用委员会”,按照特定的周期,让教材供应商竞标,由委员会对教材进行评估,然后选择合适的教材。这中间腐败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抛开法律规定不论,该委员会只负责评估和选用决定,后续的采购由各学区自己完成。这和医生开处方,病人去独立的药房买药是一个道理。

有一些州,如加州和德克萨斯州,甚至对教材的重量都有法律规定。由于这些教材内容详尽,纸质优良,每一本教材都厚得像砖头,这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利。笔者所在的俄克拉荷马州的小学,老师通常不让小孩带教材回家。每次都是把教材上复印的作业等材料让学生带回,而教材放在学校里。我女儿上初中,在她的学校里,教材放置在教材室,学生可以在学期开始时借回去,学期结束归还。因为这些教材都很昂贵,每本一两百块,费用由纳税人支付。在使用期内(通常为五六年),这些教材是循环使用的,然后委员会会再次招标选择,以确保教材跟得上学生和社会的变化,能继续使用下去。

【从卖教材到卖资源:把老师解放出来】

教材的招投标竞争,让出版商变得神通广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出版商几乎担负了半个教师的职责。很多老师选择了教材后,出版商还一并提供教学用的PPT讲义、测试题、教学录像等。有的教材出版商甚至提供整个网络课程的电子包,从教学内容、测试到讨论题,应有尽有,老师将这种电子包下载到自己的课程管理软件中,然后按需定制,不需要在搜集材料上花太多功夫。这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老师的时间和劳动,让他们可以对教学内容“深加工”,可以花更多时间辅导学生,开展一对一互动,让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很多教材供应商卖的已不是教材,而是教学资源。所有大教材出版商,如培生公司,其网站上都有“教师资源”区,让选购其教材的老师去浏览、下载与教材相关的各种材料。由于材料充分,很多时候实际上是出版商把老师的活给干了。有些出版商由于资源充分,已经可以独立去做课程管理软件。这种做法,也符合美国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美国教育部的教育技术计划,就呼吁通过技术手段改革教学。加州可能走得更远,甚至让高中全部选用电子教材。对于财务问题严重的加州政府来说,这是开源节流的方法之一,但电子教材的应用,也深刻改变了教学和学习的习惯。在我们这边的中小学,老师动辄给学生提供网上学习资源,有一些对学生非常管用。比如做加减乘除,我儿子喜欢上网做相关游戏。而记忆美国各州州名和首府这种枯燥的活动,网上也有很多相关的游戏练习,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去复习。美国在家教育是一个以百万计的大群落,他们对这种教学资源非常倚重。

【从做资源到做设计:出版商奇招迭出】

这些出版商不但在做教师的部分工作,总有一天,我们这些课程设计人员的饭碗也会给抢走。在提供教学内容资源的同时,各出版商也在做教学设计的工作。比如美国的“9·11”事件,应该说很不好教,毕竟是当代事件,一些后续行动还未完结,尚不能盖棺论定。但我发现,各出版商在教学方法上奇招迭出。比如Cengage Learning公司的“9·11”事件网页上,有适合中学社会研究、文学甚至数学和统计的各种学科学习的材料。因为“9·11”事件后针对伊斯兰教徒的种族成见有所抬头,在统计部分,学生可以通过“种族扫描”学习相关数学和统计知识。文学课老师可以从里面找到与“9·11”事件相关文艺作品的题材。而针对“社会研究”课程的教学,设计更为复杂,连教学活动都给设计好了——是一个名叫“模拟联合国”的练习,分成个人和集体活动两个部分。在个人活动阶段,学生需要研究各国对“9·11”事件的反应,以及这种反应的由来,对于美国受到袭击后发动阿富汗战争的态度等。各个学生代表的国家都不一样,比如有的代表俄罗斯,有的代表中国,有的代表美国,有的代表法国,有的代表阿富汗。最后老师在班上举办“模拟联合国”,让各国学生分别发言并展开辩论,比如“美国的阿富汗战争和战俘政策,有无违反相关国际公约”等。学生必须各自独立地展开研究,充分展示“9·11”事件后国际反应的全景。

这样的教学内容,在培养方向上,轻事实和知识,重视高端技能,例如创造性思维、判断与决策、沟通、信息使用和评估、媒体分析、独立研究、项目管理等。我曾在拙著《知识不是力量》中介绍过,美国的教学受到布鲁姆的教学目标论影响很大。布鲁姆将知识分成知道、理解这种低端技能,和“分析、综合、应用、评估”等高端技能,虽然二者需要并重,但从中国教材的现实看,我们似乎过于偏重“知道”和“理解”方面,而对一些高端技能强调不足。

篇(5)

现在蕴含在语文课程中的童话是怎么样的呢?没有童趣只有道理。因此,语文教材里的大部分童话,不能算童话,而是“教”话。比如《纸船和风筝》中小熊和松鼠,成为朋友后闹别扭,然后道歉。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故事简单,刘保法是个中国作家,创作这个童话之前实在是“主题先行”了,语言平淡,毫无童趣,道理成“说教”状。《蘑菇该奖给谁》作者邝金鼻也是中国作家,通篇故事非但没有童趣,为了讲道理,童话反而有悖伦理。一个兔妈妈有两个兔儿子:一个小白兔,一个小灰兔,我真不知道是怎么生得出来的。一看就知道小白兔好儿子,小灰兔坏儿子。在娘那里哪有好儿子坏儿子,娘的眼里,所有的儿子都是儿子,不分好坏,只有是我儿子不是我儿子。更为荒谬的是故事中毫无逻辑可言的道理竟说得振振有词!兔妈妈奖励蘑菇的问题是:谁跑步出色?小灰兔跟乌龟比,胜利了;小白兔跟骏马比,失败了。小白兔受到奖励了,兔妈妈的理由是:他敢跟高手比!我不禁要问:跑步出色的标准是什么?姿态优美?道德风尚高?精神风貌好?我想一般情况只有一个标准吧,那就是:跑得快。以此标准,两个小兔谁跑得快呢?

可见,在汉语文教学课本中的中国童话实在看不到童趣,只看到生硬的说教。因此从思想性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文本非但不能作为思想教育的成功,反而被孩子看轻了思想教育的艺术感染力。那么那些充满童趣的外国童话在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中情况又是如何呢?

《馅饼里包了一片天》,我觉得我们是写不出的。我们得等待读过这样优秀童话的孩子将来写出这样的故事,写出孩子第一次读了就喜欢的童话,写出孩子慢慢成长以后,每读一次他的那颗随着社会深入浸透灵魂越来越硬的心就会慢慢柔软起来的童话。

《馅饼里包了一片天》,这是一个英国人艾肯的作品。幽默有趣中透出的荒诞却令人向往。《小绿狼》和《我是一只蓝》是两个法国童话,《小绿狼》作者葛舒;《我是一只蓝猫》作者米尔曼。“小绿狼”讲的是做自己最好,谁也改变不了你,你只有认同自己,才会开心起来,这个世界才美丽。“小蓝猫”其实是寻找爱的家园,最后在异邦找到了爱的家园,独特的美。

这三个童话都不在语文课本中,但都成了语文课堂上孩子很喜欢的故事。我们将这些童话作为语文内容来教学时便将教学设计的焦点落在语言训练和道德教育上去了,这样虽然还是用的故事,其实已经不再是“童话”了。今天的两位老师都做了“两截人”,一截是“传统的”语文老师,一截是童话故事老师。“传统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教语言的。然而,外国童话文本我们要教的一定不是语言,因为语言一转译后,就失去了语言学习的价值,我一直不主张汉语文课文中选入翻译文本的。翻译文本在教育中的价值应该是:文化和思想。所以翻译文本只能是思想文本或文化文本,不能作为语言文本或文学文本在母语教学中成为教学内容的。因此,我觉得没有必要把《馅饼里包了一片天》中这几句话读得整整齐齐,有韵律。作为母语教学,对于经过不同语言转换来的文本,语言不再是教学的中心。

那么这些外国童话在语文课上便应该是以“故事”的姿态呈现,老师应该是童话故事老师。老师把故事讲得很好就行了。而且这是一个中国人在讲一个法国童话,一个英国童话,讲述中要警惕翻译中的语言问题。像《馅饼里包了一块天》的故事,文中翻译过来的“老婆”肯定是不对的,中国人习惯上讲“老太婆”或者“老太太”,也有译本就翻成“老太太”的。讲故事,就是要用中国语调讲外国故事,这应该成为童话教学的第一道门槛。若我们承认了这是童话独特的门槛的话,那么,我说,童话就应该从语文教学中独立开来了,因为,这一道门槛不是母语教学的门槛了。

我们要给母语教学“松绑”,母语教学无法承担那么多的任务。用故事保护孩子的童年,这一任务应该从母语教育中独立出来,故事课程,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讲本民族的故事,让孩子的童年有我们民族的文化母乳;讲异邦的故事,让我们的孩子有宽阔的文化胸怀。故事对于孩子的教育价值不在语言,也不在文学,而在思想和文化。所以无论是讲中国故事还是讲外国故事,将这样的故事文本作为母语教学的内容(课文)都是无法集中体现其价值的。

我正在做的一个实验:研发中国孩子10岁之前的100个故事。这100个故事分为五类:中国神话、历史、寓言、民间故事和外国童话故事,每类20个。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故事课”,在小学一二年级,每周讲故事一节课。用故事滋润孩子的童年,也许这正弥补着现在年轻的父母不会讲故事的缺憾呢。

童年需要故事,语文教学缺少这些生动的故事的讲述。中国故事的问题将有另文讨论,于此只谈童话故事。前已述及,中国的童话,虽然,叶圣陶、严文井、陈伯吹和叶君健、任溶溶、金波等优秀的作家近一百年的努力,但总体说来成就不高。尤其选入语文课本的中国童话,学生似乎大多不感兴趣。问题便是出在我们选文的文质兼美的标准上,因为大多思想先行的童话创作的作品多不能令人满意,这也就是曹文轩的唯美童话为何让孩子喜欢的原因之一。再者,孩子对童话的喜欢往往道理在其次,新奇能引发阅读的兴趣,这是沈石溪动物小说的吸引人处吧。无论是《青铜葵花》还是《最后一头战象》,在语文课堂上,故事的感人处始终是在语言文学教学的背景中退到其后的。因此,将童话独立出来作为故事课程的一部分,远比将童话镶嵌在语文课程中更能体现童话的价值。

外国的童话最初的故事功能是吓唬孩子的,这一类童话是绝对无法选入语文课本的,但这一类童话的缺席,童话课程是不完整的。法国佩罗的《小红帽》,这是原始童话,小红帽和外婆葬身大灰狼的腹中,这是在警告那些孩子,不要与陌生人说话,否则危险随时来临,并还会连累家人。同样佩罗的《小拇指》的结局,那个小孩子的忘恩负义,骗取了食人魔太太的钱财,这些都是中国教育无法接受的价值观。当然随着童话的演变,从格林到安徒生,从爱丽丝到林格伦,从吓唬孩子到描述社会,从发现童趣到多元审美,今天的童话已经形成了大致被教育接受的价值:童趣、科学、审美……

可见童话不得不从语文中挣脱出来了,因为这些价值观更加接近故事在教育中承担的任务。而讲故事的人当然就不仅限于语文老师了,所以能够讲故事的所有的人都具备了童话老师的潜质。给孩子讲故事要饱含着情感,并要让孩子从故事中间去体味情感。让孩子进入童话故事的落脚点在哪里呢?就是在情感上。童话的逻辑是经不住推敲的,甚至是荒诞的,食人魔的靴子,灰姑娘的马车,都不能用逻辑去推演。童话是孩子的话,孩子的话是用直觉逻辑的,不能用形式逻辑去推演的。一旦去推演,故事的情感就出不来了。

情感体味之后,要让孩子逐渐触摸到童话的道理,但这个道理是故事中讲出来的情趣与理趣。情和理,都要用趣的方式表达。童话讲的理,和宋诗讲的理,和历史故事讲的理,和论说文讲的理,和说理散文讲的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一定要用趣的抒情意味和故事情节呈现出来。童话老师讲故事不是伦理说教的,而是动情增趣的。

与其说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或者说中国小学教育缺少童话,不如说我们的小学教育中童话被语文教学侵占了儿童的情感、趣味和文化及思想,以至于童话被淹没了。童话是语言、文学、哲学、社会等学科的综合交叉,它应该具有一个独立的课程形态。怎样建构中国小学教育的童话课程?我没构想清楚,但我觉得跟现在“传统的”语文老师上的童话课可能应有所不同。语文老师上童话,往往带有自己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暗示。一上童话课,舍不得语文的训练,舍不得字词积累,舍不得句子体味,舍不得语言表演。

篇(6)

对接原文的教学有许多成功的案例,给语文教学增色不少。但也不难发现,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只要教到名文(名著)改编的文章,教者就会不假思索地引入原文内容,既没有深入思考对接的目的,也没有精心设计对接的方式,更没有仔细考量对接的时机。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情感偏重,对接内容不当

儿童的情感是纯洁的、质朴的、真诚的。当前,不少语文课堂过分注重对孩子的情感熏陶与感染,对接原文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如教学《月光启蒙》一课,不少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品悟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母爱温情后,出示年老痴呆的母亲画面,将原文《月光母亲》的开头引入课堂,再运用音乐渲染,反复朗读抒发感情的语句,直至师生感动得热泪盈眶。然而,这样的对接原文明显破坏了文本描绘的篱笆小院温馨甜蜜的氛围和月光下母亲美好的形象,虽然有力地渲染了母爱和感恩的主旨,但严重背离了课文基调,极大偏离了编写意图。

2.目的模糊,对接方式简单

来自名著、名篇的课文大多是选择其中的某个片断,因此学生在理解人物性格、感悟表达方法以及体会文本中心方面都有一些难度,通过对接原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触摸原著的语言文字,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的设计思路无可厚非,但对接的目的很不明确,方式极其简单。如有的教师在课上自己朗读原著,让学生一味倾听;有的教师通过投影呈现,让学生自由阅读原文片段,自己放手不管……到底对接原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赏析原文的精彩语句;是为了帮助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还是让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特色……教师要有明确的对接目的,力求针对性。那种简单化的对接原文,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根本没有实效。

3.把握失当,对接时机随意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对接原文的作用是无限的。但有些教师对接原文的时机随意,缺乏周密思考,导致教学前后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教学《桂花雨》一课,教师在学生还没有充分朗读、感悟课文的情况下,就出示作家绮君的原文语句,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揣摩文字意蕴和表达效果。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生疏,反应迟钝,表达不清,课堂效果较差。何时对接原文,教师在教学目的明确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调动学生情感,在学生“愤、悱”之时,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否则,对接原文就是盲目而行,或是画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使学生深陷在原文的材料堆里毫无所得。

二、对接原文的思考——深度剖析

要提高对接原文教学的实效,我们要深度思考,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眼里有“的”,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与“归宿”。它是根据课程标准各学段对语文教学有不同的阶段要求来确定的。对接原文的教学也应具有鲜明的“学段味”,紧扣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突出训练的目的性、层次性、针对性,从而走出学段不分、层次不明的误区。低年级教学侧重识字、写字和说话训练,对接原文的目的是训练朗读,积累巩固,激发兴趣。中年级教学从积累感悟逐步向表达运用过渡,对接原文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既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阅读策略,又要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随着学段增高,学生知识累积增多,技能增强,高年级的对接原文要在培养学生思维深度,提高语感训练强度,加大语言运用力度上做文章、下功夫。

2. 胸中有“数”,吃透编者意图

教学所用的课文选自原文(原著),编者进行了精心取舍、细心加工,按照一定教学计划安排在指定的教材单元中。作为教学内容,它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对编写的意图胸中有“数”,即要明确编者的选文意图、位置意图、角度意图、关系意图等,这样才能真正准确把握文本。尊重编者的意图,我们在备课时不妨多叩问几句,也许就能吃透编者意图。像《月光启蒙》,编者为什么要删除描写母亲年老痴呆的文字?《三打白骨精》为什么简略了生动的环境描写……只有充分吃透编者意图,教者胸中才能有“数”,才能整体关照、把握精准,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对接原文才不会出现偏差、步入误途。

3.目中有“人”,遵循儿童立场

对接原文,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考量,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学对象是儿童,儿童应该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根本。一切教学设计,都要基于儿童,读懂儿童。所谓基于儿童就是教学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应该明确儿童“需要什么”,要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唤起其身上“未知的力量”。读懂儿童就是要考虑儿童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经验。奥苏贝尔说:“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儿童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兴趣、思考参与课堂的,对接原文要建立在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上,与儿童的已有经验对接,这样才能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4.身上有“功”,树立课程意识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目标为语文教师在文本对接时指明了方向。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对接原文在这一目标的指向下,努力挖掘隐含在原文中的“言语形式”价值,生成学科“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进而提高语文素养。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教师的根之根,就是教师的文化底蕴、文化功力、语言素养、人文情怀。这样的语文教师才有自己的教学主见,而这种教学主见是建立在明确的课程意识、深厚的学科素养以及对学生真诚的关怀之上的。”因此,对接原文要做到一个“对”字,说千道万,每位语文教师应自觉地加强业务的历炼,丰厚自身的教学底蕴,逐步提升专业素养,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教育的智慧。只有教者身上有“功”,对接原文才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三、对接原文的策略——勇于探析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毫无疑问,对接原文的出路就在我们每一个敬业、踏实、智慧的语文教师脚下。经典名著是中外文学的精华,是人类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名著经典自然成为儿童习得语言、提高能力、培养语感、陶冶情操及提升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教学这类课文,如何对接原文(原著),让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呢?

1.引领比较,挖掘兴趣增长点

作家文风各异,语言独具特色。对接的原文中独特性的语言、陌生化表达,与课文形成对照比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顾茅庐》就是根据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的,教学课文第三节时,我就引入原文中的这段文字:

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出示原文后,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这段语言精炼、句式工整的文字,再想象山林秀丽、鸟兽相娱的画面,然后交流自己的感悟,从而体味经典的魅力,感受语言的精湛。长期训练,学生就能慢慢地咀嚼出名著语言文字的独特味道,深深地感受到名著遣词造句的别样表达,悄悄地领略了“雅而不涩,俗而不俚”的语言风格。

2. 植入感悟,化作情感催化剂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凡是出色的文学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情感最贴切的符号。教学中利用对接原文,可以发挥情感力量,激发学习内驱力,课堂一定会释放出无限的情感魅力,形成强大的共振磁场。

教学《生命桥》一课时,在学生被羚羊们奋不顾身、舍死忘生、齐心协力的精神感染后,一位教师出示原文的中这一段话:

我没有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羚羊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有想到,老羚羊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摘自《斑羚飞渡》)

学生充分朗读作者的内心独白,从作者的朴实语言中体会蕴含的深厚情感,他们被带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心灵得到进一步净化。课堂交流时,学生态度积极、发言踊跃,出现了不同角色的多重对话,引发了不同角色的情感共鸣。在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中,北京的张龙老师执教《最后一头战象》时,也植入了原著中沈石溪内心的情感独白:“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的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荡涤灵魂。”这两个教学案例中的对接原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化作情感的催化剂。

3.聚焦典范,打造表达助推器

经典原著(原文)改编成课文后,删除了一些故事情节,省略了人物对话、动作、心理活动等,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补写故事情节,再对接原文,进行比较欣赏,揣摩内蕴,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原著的人物品性,还能深刻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特色,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特级教师李伟忠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在学生深刻认识严监生吝啬、贪财的性格特点后,就插入原著中的一段文字,并留下空白:

晚饭后,赵氏又提起,借给两位舅老爷赶考作盘程用的二两银子。严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生先在文字的空白处展开想象,自由写话。交流时学生的语言也是异彩纷呈、趣味横生。有学生写的是严监生顿时脸色大变,不住地摇头说:“这怎么行?家里天天要用钱,个个要吃饭,我哪有银子呢?”有学生写的是严监生使劲地摇手,不停地跺脚,愤怒地说:“借银子,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到底原著中怎样写的呢?在学生的阅读期待中,呈现原文:

严监生一言不发,桌子底下有一只猫正趴在他腿上,他一脚把它踢得老远……(摘自吴敬梓《儒林外史》)

学生从欣赏原文中品悟出作者的精妙笔法:(1)以“大”欺“小”。趴在严监生腿上的猫可爱温顺,可是因为主人听到又要花钱,就把怒气发泄到它的身上了,主人真是谈“钱”色变;(2)以“静”衬“动”。作者写严监生一言不发,表面看似平静,实际上怒潮如火。后面的动作“踢”字传神地表现了严监生真实的心理活动,“老远”说明严监生用力很大,凸显内心的愤怒。作者寥寥数字,刻画细微,表达准确,笔力深厚。经过初写、鉴赏、品悟后,学生受益匪浅,再要求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了二次“创作”,实现自己语言表达的再次飞跃。

看来,课堂上我们要有意聚焦原文(原著)中典范性的特色语言,着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揣摩、练笔,学生就会吸取经典名著的言语表达方式,接近经典名著的言语表现风格。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学生作品中的“似曾相识”的文字,就会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生长。因此,对接原文,聚焦典范,精心创造阅读、积累、仿写的学习资源,能有力打造学生表达的助推器。

4.锁定主轴,拓宽阅读新天地

梅子涵老师曾说过:“每个人的阅读可以走到的层面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所有的阅读必须走到高处。”对接原文的教学应该有更新的视野、更高的追求、更广的天地,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解读文本与阅读原著相融的有效平台,形成一个走出课堂与迈入生活相连的绿色通道。

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在“朗读人物语言,要善于发现语言背后的意味”的教学主轴指引下,先让学生找出林冲最典型的一句话“不敢,不敢”,巧问学生“不敢”后面还藏着哪些故事?学生讲述《水浒》第七回“林冲误入白虎堂”的情节。窦老师随即对接原文:

出示:林冲赶到跟前,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却认出是高衙内。林冲手自软了。

这样的话语里藏着什么?学生知道林冲的“不敢”。学生又补充鲁智深救了林冲后要杀这两个差人时,林冲没有同意的故事情节。窦老师再次对接原文:

出示: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侯吩咐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这样的话语里又藏着什么?学生知道还是林冲的“不敢”。窦老师进行了概括:有人做了统计,《水浒》中写林冲的内容,与“不敢”相关的有14处,其中“岂敢”1处,“怎敢”1处,“敢道怎地”1处……这些都是“不敢”的不同表达,替换这里,林冲又会怎么说?朗读至此,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林冲?[2]

学生在多次对接原文后对林冲有了深刻认识,畅所欲言。课堂呈现观点的交锋,教学充满生命的张力。窦老师赞赏了学生们站在今天的角度客观评价林冲,不再是单一的肤浅认识,是带来更深的思考:“是什么让林冲如此惧怕、怯懦呢?评价林冲,应该全面阅读《水浒》……”教者将学习课文引向阅读原著、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不着痕迹,水到渠成,师生的思想都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可见,对接原文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也可以引领学生品味重点词句,促进文本感悟,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特色,增强写作技能,更可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让他们带着思考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更“高处”。正如窦桂梅老师在这堂课最后对孩子们说的:“这节课只是起点,岁月会让你们不断沉淀出属于自己的见解。”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深度思考、勇于实践,对接原文就会成为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教学视角、一种教学精神,课堂就会因对接原文而生动、精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