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全国大学生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相比于上届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暨校长杯,此番这项高校间的体育盛事来到昆明后,多了些许清凉与惬意。这是中国大学生网球协会走过的第18个年头,一代又一代的高校网球工作者将网球文化推广带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带进了祖国的西南边陲。2012年“中国移动杯”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暨全国高校“校长杯”网球赛就在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盛大举办。呈贡区在当地有着“昆明未来的浦东”之称,是未来昆明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尽管远离市中心,距昆明市新建的长水国际机场路途遥远,但这些都不能阻挡各高校校长和学生满腔的网球热情,大家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齐聚昆理工,共享这一年一度的高校网球饕餮大餐。
7月18日至28日,来自全国143所高校的近千名校长和学生选手参加了今年大网赛和校长杯的角逐,本届赛事不仅是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首次落户云南高校,更是充分贯彻了大网协“走向西部”的推广方针。大赛共吸引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暨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1,412人报名参加,包括运动员、教练员、领队、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其中学生组运动员658人,校长组参赛选手295人。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在昆明理工大学的赛事报名人数、参与高校数量和规模均创历届之最。
比赛开始之前,还举行了“2012年全国高校体育(网球)科研论文报告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校长和体育工作者们在论坛上畅谈了自己对体育教育和网球文化的独到见解,共商中国大学生网球事业发展大计,90多名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球运动进行了广泛深入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推动网球运动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科研论文报告会自去年在西安首次举办以来,得到了各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而像这样的校长论坛在全国大学生体育分会中独树一帜,大网协历经十八年风风雨雨,有这样光明的发展,的确得益于这些热衷于高校网球推广的领导们。
作为本次赛事的东道主昆明理工大学,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是每一位大网赛参与者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得到的。2011年,昆理工就已成功举办了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明年也即将承接全国大学生排球锦标赛,可见昆理工对于高校体育事业的一片热忱。而此次昆明理工大学也高度重视大网赛的承办工作,多次研究解决比赛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改造、修建网球场地19块,共15,000多平方米,其中室内球场13块,室外球场6块,新修建的网球二号馆为本届比赛主场馆,采用屋盖拉模技术,采光性能好,减少了开灯时间,做到了节能减排。在云南省,甚至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像昆明理工大学这样高水平、大规模的网球硬件设施的高校实属不多,这是昆理工对于高校网球发展的决心,也寄托了西部学子对于网球运动的深切渴望。
如今,高校网球推广之路逐步深入全国各个角落,不仅是在东部沿海发达的区域,近几年,大网赛的足迹来到过哈尔滨,走进过桂林,涉足过西安,这些充满网球文化探寻意味的脚印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而网球文化从无到有的过程也让更多的高校校长和学子加入这项运动,网球之花遍布菁菁校园。
tips
第十七届大网赛团体成绩榜
男子甲组团体前三名:
桂林电子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
男子乙组团体前三名:
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
男子丙组团体前三名:
上海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女子甲组团体前三名:
香港城市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昌大学分获
女子乙组团体前三名:
车祸发生时,普小云驾车第一个途经现场,立即帮助集训队急救伤员、疏通道路,并带领搭载受伤运动员的车队赶到玉溪市人民医院进行抢救治疗,减轻了集训队的人员伤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尽到了自己的救助责任,其高尚的师德,正是普小云教师生涯追求的目标。
30年的高校工作,普小云将其概括为一句话“教书学习做学问”。
教书,他崇尚两句话,第一句是中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二句是西语“给人以再多的金子不如给他一块点金的石头”。知识是用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人生有涯,学海无涯”,普小云从小学到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习跨度长达37年。就算华发尽染,他仍旧坚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真正“活到老,学到老”。
至于做学问,他认为兴趣也是做学问最好的兴奋剂,理论的千头万绪,实验的重复单调,其实都很辛苦,但研究中的发现带给人的愉悦就是最大的快乐。
普小云在云南大学物理系讲授“原子物理学”、“光学”和“非线性光学”等课程,内容丰富清楚,注重思维启发,师生互动较好,学生对其任课的网上评教平均分是95,8分,位居物理学院教师得分前列。先后获得云南省高等学校第六届教学名师、云南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和全国宝钢优秀教师称号,先后5次获得云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研究生导师,普小云2002年以来共指导博士生6名,硕士生36名,其中张远宪、祝昆和周丽的毕业论文,先后获得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硕博连读生李强获得201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2009级博士生张远宪的学术论文获得2011年云南省科协第十届优秀论文一等奖,2011级博士生孙丽存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普小云每年都氖2-4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2006年以来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6人次获得云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并发表于相关专业刊物上,已经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云南大学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对易红明毕业论文的抽查评价是“‘利用石英毛细管精确测量液体的折射率’一文,可以作为对本科生进行专业教育的范文”。
毕业要素分
基本要素
1.最高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27分硕士、研究生:24分
学士、本科生:21分
2.毕业学校
985工程建设高校、在沪211工程建设高校、中科院在沪各研究所等研究生培养单位(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附件1)15分
其它211工程建设高校、中央直属研究生培养单位、上海各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附件2)12分
其他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8分
3.学习成绩
一级(成绩综合排名前25%)8分二级(成绩综合排名26%-50%)6分三级(成绩综合排名51%-75%)4分
四级(成绩综合排名76%-100%) 2分
注:按照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专业(班级)综合排名对其等级进行评定
4.外语水平
CET-6级证书或成绩达到425分(含)以上、专业英语八级: 8分CET-4级证书或成绩达到425分(含)以上、专业英语四级: 7分
外语类、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外语课程合格:7分
注:外语水平证书一般应在所在学校或培养单位考点取得
5.计算机水平
毕业研究生:7分
理科类计算机高级水平或免予此项要求的专业(本科20xx年前入学毕业生:数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电气信息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20xx年(含)后入学毕业生:数学类、电子信息类、电气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7分文科类专业计算机中级或省级二级水平:7分理科类专业计算机中级或省级二级水平:6分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初级或省级一级水平:6分艺术类、体育类专业相关课程合格:6分
导向要素
1.荣誉称号
经认定的国家级10分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5分
学校级(每次1分,不超过2分)2分
注:校级及以上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
2.学术、文体竞赛获奖
(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全国性比赛(含地方赛区)获奖)
⑴上述全国性比赛奖项:
一等奖10分
二等奖8分
三等奖6分
⑵上述全国性比赛地方赛区奖项:
一等奖5分
二等奖3分
三等奖1分
注:
以上奖励表彰仅限在最高学历就读期间获得;
同类奖励取最高分;
荣誉类和竞赛类奖励可以累计加分,最高不超过15分。
3.科研创新
最高学历就读期间参加学校科学研究活动并获得相应的发明专利
5分
须提供以下材料:
在最高学历就读期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证书复印件(验原件,落户申请人应为该专利首次申请时的发明人);
经学校(或培养单位)就业工作部门在本校网站上公示无异议、由指导教师签名的证明材料(须载明该发明专利相对应的科研课题或论文名称);
该发明专利相对应的学位论文、已、课题立项书复印件(验原件)之一,论文须由落户申请人署名,立项书须载明落户申请人为课题组成员。
4.国家就业项目服务期满
上海高校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服务期满(毕业生按照其毕业当年的评分办法予以评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加分) 5分
上海高校毕业生参加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服务期满、在校期间应征入伍满按相关政策执行
用人单位分
1基本要素
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行为诚信规范,并与毕业生直接签订录用协议 5分
2导向要素
1.引进重点领域人才
用人单位录用上海市重点发展领域所需学科(专业)(点击阅读原文附件3)毕业生:3分
用人单位录用上海市重点发展领域所需学科中的教育部、上海市、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毕业研究生:3分
2.承担重大项目
用人单位承担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且录用的毕业生专业与行业相匹配:3分
用人单位为远郊地区教育、卫生、农业等社会公益事业单位 :3分
注:
上述用人单位由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推荐,并报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确认后予以公布
3.自主创业(创业企业注册资金须到账(不含受让股份)且经营状况良好)
⑴创办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资助的科技企业
获得科技创业基金资助企业的法定代表人:5分
⑵创办其他企业
担任法定代表人:5分
1.引言
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媒介。加强数学建模教学,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是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启迪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习欲望,培养主动探索、努力进取学风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有力措施,是科学技术转化的主要途径。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教育部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举办四大学科竞赛之一,自1992年首次举办以来获得全国高校广泛响应。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必要根据教育部及省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各个高校自身实际,进一步推进各学校的竞赛管理工作。
2.探索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织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及实践能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知名度和社会声誉,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从总体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其教育教学层面上主要有以下实践意义。
(1)体现了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实施扩招以来,招生数量连年增加,当前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必须采取措施。针对地方本科的特点,广泛开展学科竞赛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且在实践中已被证明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升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从学科竞赛中同国内一些同类地方院校相比较,寻找差距,促进各校间交流,提高高校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发展水平,探索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等相关政策,推动学校间的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有积极的意义。
(3)加深对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教学的研究,以数学建模竞赛为突破口,深化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有力的平台,进一步增强高等学校的办学实力。
(4)探索适合地方院校实际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训练方法与特点,为学校完善学科竞赛的相关制度、建立相应机制,提供实践依据。
3.地方院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建模本身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数学建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培训等都是围绕着培养创新人才这个核心主题进行的。数学建模竞赛,以它特有的内容和形式深深吸引着广大学生。结合几年组织参赛的经验,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对竞赛本身、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1)对比参加竞赛学生与未参加竞赛学生在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方面的进步情况比较,探索研究学科竞赛在学生素质全面进步中的作用,竞赛教学对学校办学特色、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2)探索适合自身学校实际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训练方法与特点,促进适合各校实际的数学教学改革方式的转变方向。围绕竞赛开展,可采取的教学活动形式,积极探索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方法。
(3)参与竞赛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的提升作用。
(4)探索参与竞赛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关系,竞赛对提升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学术水平与创新能力作用。
(5)竞赛对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影响,对教学思想和教学体系的推动作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丰富,数学教学的改革等方面的影响。
4.结语
学科竞赛对推动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而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及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措施的完善对学科竞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很多新升本科院校来说,相关的规章制度措施都还很不完善,而制定一个完善而又切实可行的制度,必须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并需要经过实际的检验。
将学科竞赛的一般理论与方法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各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训练方法与特点,促进适合各校实际的数学教学改革方式的转变。围绕竞赛开展,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积极探索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全国大学生生数学建模竞赛通讯[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
[2]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
[3]石玉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教学组织和培训[J].琼州大学学报,2005,(2):59-61.
[4]刘锋.《数学建模》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江苏技术学院学报,2004,(2):85-88.
[5]李大潜.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2(10):41-43.
[6]叶其孝.大学生数学建模辅导(五)[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一、引言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面,是整个大学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实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形式。应坚持“政府扶持、高校主导、教师辅导、学生参与、社会支持”的原则,加强高校创新教育投入力度。各高校以“挑战杯”作为平台,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过二十多年的成功发展运作,“挑战杯”竞赛水平不断提高,影响也日益扩大。从第一届只有31所高校参与到第十二届覆盖全国300多所高校,还包括港澳台地区的高校。“挑战杯”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了科技后备人才的成长。以往研究往往基于学校本身或者“挑战杯”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赵春霞等(2008)依据河北科技学院近三届“挑战杯”获奖数据和调查问卷的分析,提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创新教学模式和学生参与科研模式,加强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层次性是提升高校学生科研素质的关键因素。单耀军(2008)依据“挑战杯”竞赛,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分析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措施和对策。宋之帅(2010)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分析“挑战杯”竞赛对改革教学模式、搭建教学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竞赛体系、建立孵化基地、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提出适合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本文基于“挑战杯”全国和陕西省大学生的获奖情况,通过“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类以及创业大赛的分析,特别是对人文社会科学在“挑战杯”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分析“挑战杯”对创新教育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陕西省高校在“挑战杯”获奖情况
1.陕西省高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获奖分析
随着“挑战杯”的规模愈来愈大,参赛队伍愈来愈多,陕西省各高校大学生也开始广泛地参与到“挑战杯”中来,陕西省高校参赛作品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多。
表1显示,随着陕西省各高校对“挑战杯”重视程度的提高,获奖的次数和比例不断提高,西安外事学院等民办高校也开始重视挑战杯的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陕西省高校从最初的只重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鲜有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获奖。一方面由于最初参加“挑战杯”的高校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理工科院校本身具有很强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由于初期参与和重视“挑战杯”的高校较少,也就使得陕西省高校获得“挑战杯”奖项也较少。随着“挑战杯”逐步的深入开展,各高校逐步重视社会问题的研究,从整体来讲,哲学社会科学类的获奖次数和比例也在逐年攀升,获奖的级别也有所提高。一方面,由于部分以文科为主的高校逐步开始参加“挑战杯”的比赛,依托文科类院校的优势学科,为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提供相应的研究报告和解决方法;另一方面,高校开始不断重视理科学生的人文教育,通过“挑战杯”使更多的理工科学生学会如何解决社会问题,这也为实现高校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表1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陕西省分类获奖情况
第七届 第八届 第九届 第十届 第十一届 第十二届 小计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特等奖 2 — — 1 1 — — 1 — — — — 5
一等奖 2 1 4 — 1 2 1 — 3 — 2 1 17
二等奖 10 1 15 3 12 3 4 2 7 5 11 5 78
三等奖 19 8 14 11 18 12 30 8 29 7 25 7 188
小计 33 10 33 15 32 17 35 11 39 12 38 13 288
合计 43 48 49 46 51 51 288
注:理科类包括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文科类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2.陕西省高校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分析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展时间比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晚十年左右,因此陕西省高校开展此项活动也相对较晚。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只设金奖和银奖,不设铜奖,西安交通大学获2枚银奖,陕西师范大学获1枚银奖。之后的比赛中,陕西高校获奖数量逐年增加。从全国大赛获金银铜奖的情况分析,陕西省高校获奖比例较低,说明陕西省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的开展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从陕西省高校获得金银奖作品数目分析,陕西省高校获奖作品的数目在逐渐的提高。这也说明陕西省高校也在逐步的重视创业计划竞赛。
表2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陕西省获奖情况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第七届
金 银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小计 0 3 1 2 5 1 3 7 1 6 15 1 3 11 0 7 16 2 6 19
合计 3 8 11 22 15 23 27
注:第一届赛事未设置铜奖。
3.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类作品在“挑战杯”系列科技竞赛中的演化分析
总体来说,人文社科类作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方面陕西省特别是西安市汇聚了许多知名的院校,这就有利于各个院校的各类社会科学交流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陕西省部分院校社会科学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很强,从而带动了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但是最近两届人文社科类作品的获奖数目和所占比例都有所下降,一方面说明全国其他省份高校已经开始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陕西省对于人文社科学科重视力度不够,导致获奖数量下降。
表3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人文社科类作品陕西省获奖情况分析
第七届 第八届 第九届 第十届 第十一届 第十二届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特等奖 — — 1 50.0 — — 1 100.0 — — — —
一等奖 1 33.3 — — 2 66.7 — — — 1 33.3
二等奖 1 9.1 3 16.7 3 20.0 2 33.3 5 41.7 5 31.3
三等奖 8 29.6 11 44.0 12 40.0 8 21.1 7 19.4 7 21.9
小计 10 23.3 15 31.3 17 34.7 11 23.9 12 23.5 13 25.5
注:百分比为人文社科类作品占作品总数的比例。
创业大赛是对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好途径。从各届的获奖情况分析,陕西省获奖数量在逐年增加,陕西省各高校重视“挑战杯”创业大赛,使得大学生通过“挑战杯”创业大赛来将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调查中也发现了,参与过创业计划竞赛的大学生,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比其他人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4.“挑战杯”竞赛对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影响分析
随着“挑战杯”竞赛的拓展与深化,“挑战杯”竞赛水平不断提高,影响也日益扩大,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了科技后备人才的成长。因此,“挑战杯”竞赛不仅仅是一次大学生科技成果的大展示,更是造就优秀科技后备人才的良好土壤, 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陕西省各高校随着“挑战杯”竞赛的拓展和深化,开始广泛的参与到“挑战杯”竞赛中。特别是省内部分民办院校也参与到“挑战杯”竞赛中,这说明高校已经广泛开始重视“挑战杯”竞赛。各高校重视“挑战杯”竞赛,这就可以使它们以竞赛为依托来完善创新教育,高校予以经费支持,建立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挑战杯”竞赛实践活动中,丰富了创新教育理论,从而最终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在“挑战杯”竞赛的参赛比重和获奖比重不断提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改变了过去完全由理工科主导教育创新的局面,使得各高校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教育创新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创新,更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共同发展的创新。
“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是最贴近于社会的竞赛项目。大学生将新奇的想法以合理的方案形成创业计划书。大学生将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大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校园和社会相结合。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创业大赛给大学生提供了平台,使他们认识到创业也可以成为自身未来谋求发展的出路。对于创新教育而言,高校需要将学生切实关注的问题和教育教学相结合。
三、通过“挑战杯”竞赛推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对策建议
1.政府是高校组织开展创新教育坚强的后盾
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正确引导,保障教育创新的顺利开展。教育部门要建立资金支持机制,各个高校的教育创新活动提供专项资金的支持,特别是对于缺乏科研能力的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要给予相应的照顾。“挑战杯”竞赛和创业大赛是由政府组织的综合性创新教育活动,教育部门也可以组织开展各类专业性科技创新活动,是科技创新活动更具有针对性,也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形式。科技部门加强对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技术引导和支持,推动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并加强对学生创新成果的宣传,实现大学生创新实践的社会价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引导大学生依托创新活动实现就业,使大学生创新活动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相结合。
2.高校是推进教育创新的助推器
高校应积极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组织发动、正确引导、表彰奖励力度,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一要建立指导老师队伍。要鼓励有关专业教师开设专门课程,系统地对学生传授有关发明创造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发明创造的技巧和能力。同时教师要在诸如确定选题、创新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关键环节进行指导。二要完善经费和设施保障机制,学校设立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基金并尽可能争取社会支持。学校对于参与社会科学类实践教学的学生,要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3.大学生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在教育创新过程中,大学生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创新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学术作品竞赛,积极地参与到教育创新中。大学生要有意识地与指导老师沟通交流,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大学生系统地参与到创新教育活动,充分认识创新教育对自身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科技活动骨干力量,通过学生科技活动骨干力量,带动广大同学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社会是实现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补充
高校创新教育活动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相反,社会作为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补充,要充分地认识到自身在高校创新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一是企业要积极参与到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进行指导和评价,使大学生和指导老师充分认识自身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二是实现社会和高校创新教育对接,使大学生的创新成果实现其真正的社会价值,从而实现科研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结合。
“挑战杯”竞赛是实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参与“挑战杯”竞赛真正地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政府相关部门要提供平台,各高校要积极推进创新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教育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社会也需要提供相应的指导。“四位一体”,使创新教育成为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方式,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春霞,李艳坡,田辉.从“挑战杯”透析普通高校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68-71
[2]单耀军,张小升.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看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新发展[J].教学研究,2008,31(2):140-143
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在各类创新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是在2011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取得了总成绩排名第一的佳绩,同年华电学生又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摘得特等奖1项。而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华电学生一举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在该竞赛全部奖项中每8块奖牌就有1块被华电学子摘得。华北电力大学“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大学生创新竞赛中再次得到彰显。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学校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创新教育的综合体现。本文从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角度,介绍华北电力大学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所做的工作。
一、创新实践基地初具规模
从1998年开始,学校利用校企合作基地捐赠的设备,在校办工厂建立电工实践基地,开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高、低压系列电工实践训练项目30多项,制定了《电工实践基地开放管理办法》,率先向本科生开放。2000年以后,学校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陆续建设了数模、电子技术、仿真技术、物理、机器人、自动化、机械设计等一批创新实践基地,并出台了《仿真创新实践基地开放管理办法》、《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创新实践基地开放管理办法》、《物理实践创新基地开放管理办法》等措施,使一批依托于实验室的创新实践基地陆续开放。为了全面推行学校各类实验室开放工作,学校出台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要求各类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实践基地,都要努力创造条件对全校本科学生开放。目前,学校共有创新实践基地10个,涵盖了基础、技术基础、专业领域和工程实践。各创新基地根据自己的特点拟定了数百项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设计性和创新性项目,学生可根据兴趣和爱好自主申请到基地进行创新实践。学校还设立了“课外能力·素质学分”,只要按要求完成实践项目,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创新基地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给广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创新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1.电工创新实践基地
电工创新实践基地是依托于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建立起来的,定位在培养掌握职业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和创新技能,熟悉电力行业设备运行过程,具有一定的解决现场问题的智力技能型人才。基地能够开展“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系列设计性实验”、“机电拖动与控制系列设计性实验”等近30个设计性实验,这些项目全部是工程实际项目,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开放,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工程实践。学生选修电工实践课程后,可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如双休日、寒暑假以及晚自习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可以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学校将基地开出的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将学分纳入毕业基本学分要求,并计入学生成绩档案。这一制度大大激励和调动了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学生的电工技术动手实践能力锻炼成为必修项目。
2.机械设计创新实践基地
机械设计创新实践基地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动手组装和建造有一定功能的项目作品,可以掌握各种机械结构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常用电子元器件作用、原理、使用技巧,常用的编程方法与串口通讯方法等。自2006年9月开始,基地利用慧鱼创新系统平台开设科技创新实验课程,已经有650余人完成课程项目的制作与开发;基地还开设了“机器人制作与开发”课程的培训,已经有200余人完成课程项目的制作与开发,并组织学生参加了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基地目前已经成功组织两届校内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选拔优秀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三年有10多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的项目在该基地设计制作,他们设计的作品多次代表学校登上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的舞台。
3.电子技术创新实践基地
电子技术创新实践基地作为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全校学生各类电子设计竞赛等创新活动的指导。基地实施电子技术实践能力分级培养方案,分级培养在保留并规范应知应会的基础训练,丰富和完善设计型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将传统实验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增加综合设计型、创新型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基础设计型、综合设计型、创新型”的三级式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际兴趣自选实验项目并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或者直接参与教师的工程项目。基地教师负责指导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项目,5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项目。基地在开展创新实践的同时,举办了五届校内电子设计大赛。而学生们在基地经过动手实践后,设计、制作电子作品的能力大大增强,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
4.仿真创新实践基地
仿真创新实践基地是依托于原电力部“电力生产仿真与优化控制重点实验室”建立起来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除承担着学校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热能工程、热能工程(集控方向)、电气工程专业的“火电厂运行仿真实践”、“发电厂仿真实习”外,还面向学生开展“分散控制系统(DCS)综合实践”等,组织学生参加“火电厂运行综合实践”实践创新项目,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可使学生获得相应证书,对学生的就业和分配大有裨益。通过仿真训练之后,大大提高学生操控电力生产大型系统的能力,提高分析解决其中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申请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颁发的“火电厂集控运行值班员”资格证书,这很受学生欢迎。基地教师负责指导4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项目,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项目。除此之外,基地面向全校学生组织了两届校内智能汽车大赛,智能汽车大赛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智能车的目标要求、硬件结构、软件系统,而且还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控制装置和仪表等各科知识。学生通过校内训练,参加四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均取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5.数学建模创新实践基地
数学建模创新实践基地依托学校的数学建模试验中心建立,是大学生进行数学研究和开展数学建模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基地自行开发了高等数学实验系统、数值分析实验系统,建立了局域网络体系,形成了应用数学、计算科学和信息科学领域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基地开设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高等数学J”、“线性代数J”、“数学建模选修课”、“数学建模课程设计”等课程,还为学生搭建了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等多个创新平台,以选修课、课程设计、竞赛活动等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指导学生开展数学研究与创新活动。多年来,基地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创新大赛为契机,以培养带动竞赛,以竞赛促进培养,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使大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也使具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基地已举办了八届校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近年来在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数学建模竞赛中连年取得一、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6.物理创新实践基地
物理创新实践基地至今已指导学生完成教学演示仪器、科技作品100余项,部分学生创新实践完成后撰写的小论文,已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多篇。自制的演示仪器和科技作品都充实到了物理现象探索研究厅中,成为物理演示实验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基地制作的作品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科技活动,如制作的校园魔术秀系列作品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走进科学》节目录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飞行器的制作方面构思新颖、制作精良,多次参加过全国无动力高台飞行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网、新浪网、《北京晨报》、《辽宁日报》、《航空知识》等多家媒体报道。现在,华电学子在全国无动力高台飞行大赛上的优异表现已经成为该项赛事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华北电力大学已经成为该赛事不可或缺的成员之一。
三、创新实践成效显著
1.全国性的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
多年来,学校建设的一批示范性、开放式的创新实践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大批学生在创新实践基地进行了工程实践训练和各级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2008以来,通过创新实践基地培训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竞赛中,共获得国家、国际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105项,二等奖215项,三等奖388项。
2.颁发“实践能力”等级证书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试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分层次培养,对达到相应层次、经考核合格者,发放相应等级证书,目前已在仿真与控制技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中心试点实施。
(1)电力行业仿真培训证书。仿真与控制技术实验室是经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培训中心认证的电力行业仿真运行培训基地,具有发放电力行业仿真培训证书的资格,并得到国家劳动部认可。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电力行业仿真运行培训基地向全体学生开放,接纳学生自主参加综合实践。学生通过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和进行上机操作,考试成绩合格后,可通过申请,获得中国电力联合会下发的电力行业仿真培训证书,已有30多名学生获得这一证书。
(2)电子技术实践能力等级证书。首批成为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对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进行进一步改革,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型、综合型、研究型三个类型,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采用全开放的形式,学生根据课题要求在课外独立完成实验内容,经考核合格后,已有近200名学生获得电子技术实践能力的等级证书。
(3)电工实践训练证书。学校将电工实践基地开出的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将学分纳入校内任选课课程学分,并计入学生成绩档案。课外实践项目的开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报名踊跃,参与性强。每年都有相关年级10%左右的学生在基地自主进行工程实践,已有3000多人获得电工实践训练证书。
作者简介:丁伟(1985-),女,江苏张家港人,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蒋学斌(1983-),男,江苏张家港人,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X20111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45-01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急需具备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面临着将人才培养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而大学生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1]不仅仅需有意识地加强自身在这些方面的训练,同时也需要学校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学习和发挥的平台。本文在了解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平台,探索并建立“金字塔”式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新模式。“金字塔”式培养模式的思想是导师重点培养顶层学生,学生通过自上而下的传帮带形式进行自主培养和学习,从而使得在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克服校区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一、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严峻,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高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了我国大学教育改革和思考的重大课题。[2]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具备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学习能力和将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工作、生活的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改进。是否具备实践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社会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组件,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发展的根本和基础。[3]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快他们完成角色转变,从而更加满足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成为了必须要正视和解决的课题。国内高校一般采用的方法包括三种:开展就业指导,给学生提前灌输就业观念,为学生对于工作地点、工作性质、工作酬劳的观念进行转变,适应社会发展;根据专业方向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和专业课程设置,从而满足单位对设置工作岗位的需求;通过第二课堂,强化实践,倾向于创新型综合性实验,达到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本文主要介绍的是通过第三种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当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
我国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当前各高校教育的局限性。[4-5]同时,社会给予的重视也不够,许多家长在子女创新思维和实践方面的开发也很少。
一些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在实践性环节和开放性实验中得过且过,即使有些学生想要创新,但也不知道具体该从哪些方面着手。目前,很多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将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相结合,积极建设实训基地、优化实验室建设等,但由于起步较晚,现大多需要时间完善。而社会上虽然对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力量还不够,仍需社会更加关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更多地为大学生提供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而中国的传统教育导致许多家长将精力放在子女的文化课学习上,忽略了子女在创新思维和实践方面的能力,这些均是使得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受到制约的影响因素。
三、依托“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6]是教育部倡导的正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旨在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基本能力,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是异地新建校区,远离校本部,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实验室设备方面,在短时间内都不可避免地会相对薄弱,且去校外的实训条件也相对缺乏。校本部常年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经验无法直接移植,张家港校区必须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发展自己的特色。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依托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完善课程结构,促进理论结合实践教学
现有的高校教育课程均计划学生按照课程由浅入深地学习,而很多课程内容,尤其是专业课程,落后于社会发展,且课程结构单一、课程的考核以一张试卷决定考试成绩,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虽然理论知识是基础,但不能学以致用,没有通过实践不仅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内容的理解停留于书面,还会使得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而依托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平台,可将传统的理论课的验证性实验逐步改变为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将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并重,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实训、实做教学平台和创新实践平台。将基础教学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与大学生的创新基地、第二课堂和各类电子设计竞赛等培养、锻炼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平台相互完善,使得学生能够在基础层、综合层、提高层逐步发展。
2.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要求学生三人一组,在比赛规定的84小时内完成从选题到方案讨论与制订、相应的软、硬件设计、元器件选择与购买、系统组装和调适、样品封装和论文撰写的全过程以及后期的作品现场测试和专家答辩环节。经调查结果显示,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并全程参与的学生在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占有优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也受到社会的认可和用人单位的好评。而且,在团队合作能力方面,由于电子大赛只有各小组成员密切合作,各自充分发挥优势,才能够最终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锻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题目类型较多,涉及内容较广,且存在难度。不仅对参赛学生提出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及应用的能力要求,对教师也是如此。首先需要教师对往届题型认真解读,同时,由于电子大赛的题目多以完成指标性设计的题目为主,涉及到电路、数电、模电、高频等电类相关知识,且需要掌握单片机、FPGA或DSP等开发芯片,还需要Protel、Max-PlusII等EDA软件的灵活使用及C语言、Verilog等语言的编程基础,因此,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对于单教一两门课的年轻指导教师来讲,也提出了需要再学习、再深造的要求。在赛前的培训过程中也丰富了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探索并建立“金字塔式”的培养模式
由于校区为异地新建校区,远离本部,大部分教师均为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从而使得校本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经验无法直接移植。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平台,要探索并建立“金字塔”式的培养模式,克服校区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金字塔”式培养模式的思想是首先在学生中选拔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由校区有限的师资力量重点培养这些顶层学生,采用自上而下的传、帮、带形式,顶层学生帮助相对较为薄弱的学生,从而形成学生的自主培养和学习模式。且在管理方式上,通过成立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采用“虚拟公司”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明确分工、强调合作,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了评价第二课堂的培养成效,通过建立并更新学生数据库,跟踪学生学习和获奖、考研、就业层次和后续发展等信息。
四、结语
本文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平台,结合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的现状和发展定位,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改进现有的课程结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脱节现象,探索并建立“金字塔”式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新模式,在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克服校区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同时,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申成.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科技创业,
2010,(5):102-104.
[2]杨凯,王婧姝,杨昭,等.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3):71-72.
[3]刘兴亚.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创新大学生就业模式[J].社科前沿,2007,(1):57,59.
[4]王海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36-02
随着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普及,高校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最为突出,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各企业及科研单位对综合性创新人才的渴求以及对高校科技成果的关注使得高校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转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及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然而,众多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不强,校外实践基地缺乏、创业教育不够、 “双师型”教师不足等方面。因此构建并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已刻不容缓。笔者将结合贵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就如何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进行剖析,以期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强化创新理念,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教育必须树立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孵化等三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独特的信息社会下的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贵州大学一直秉持了“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理念,明确将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以创业教育、各级创新创业竞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等为基础,不仅传授大学生关于创业的知识,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能力,更加注重转变大学生传统的就业思维,培养学生可以作为未来创业者、领导者的开拓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贵州大学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大学生进校第一学年的课程之一,保证每一名在校本科生都能接受创业方面的教学,汲取创业理论知识。
近年来,贵州大学还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自2011年起,贵州大学在全校范围开始实行“16+2”教学模式,即一学期的课程由原来的18个教学周变为16个教学周加2个实践周组成,设立此教学模式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实践创新教学,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实践时间。
二、多方面开展学术科技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就必须在全校多方面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形成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
(一)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学术创新科技活动,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培养综合型人才,特别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富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承担的核心使命。然而,多方面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重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开展各种学术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校近年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硕博论坛”、“机械之夏”、“学术月”、“开设数学建模培训班”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兴趣,启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并建立了对外合作委员会,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与英国里兹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国中央里尔大学、台湾云林大学、清华大学等开展学生交换、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攻关。同时,学校正在规划和筹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组织协调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二)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大学生投身创新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造精神”为核心,用于激发大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兴趣,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贵州大学自2007年以来,按照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制定了《关于印发的通知》(贵大发[2007]62号)及《关于印发的通知》(校教发[2008]71号),以学校全日制本科大二、大三学生为主体,并作为项目主持人,大一、大四学生为辅,作为项目参与者,并鼓励学科交叉和年级交叉组团申报项目,团队人数一般由1-5人组成。项目完成期限控制在1-2年,学校给予每一个立项的项目1000-2500元的经费资助,并配备一名指导教师。目前,每年都有一百多个项目获得学校立项和经费资助。这种以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为原则,让大学生参与和真实体验科学创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强化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兼顾“研究成果”,培养了大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贵州大学近年来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等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形成了一支完备的大学生创新竞赛项目体系:以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四大科技创新赛事为基础,同时积极支持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及“三阁园林杯”首届贵州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论文大赛等各类竞赛。贵州大学每年都会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校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有意识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突出了竞赛的创新性、创造性及实用性,为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选拔优秀作品及优秀的队员。在竞赛中,贵州大学注重以考查、检验和加强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应用为目的,把赛前培训纳入竞赛组织实施过程,指派专门教师,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对参赛大学生进行赛前集中培训,经过层层选拔,严格评选,最后组建精英创新团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水平,营造了浓厚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近些年来,我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二等奖1项,省级获奖若干项,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三、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重视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根据专业结构布局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积极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不断拓展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健全制度、加大资金投入、规范管理、加强监督力度,建设了207个结构合理、条件完善的实践基地,其中校外实践基地197个(例如:与贵州新天光学科技有限公司(2006年)、贵州先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及贵州贵航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2013)等公司签订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各实践基地运行情况良好,满足了创新实践教学要求,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当前,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这不仅仅是招生规模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价值观、质量观、人才培养目标由传统单一向多样化的转变过程。处在高等教育转型时期的教学型大学面临着深刻的教育变革和挑战,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变革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强化创新理念,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科学活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各级学科竞赛等各类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创新热情,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推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起源于美国,1985年,数学建模竞赛走向国际化。我国于1989年开始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994年起由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我国自己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UMCM),每年一次,并成为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面向全国所有高校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我校(陕西服装工程学院)于2014年起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两年间获得陕西赛区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我校虽然在数学建模竞赛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来说,我校的数学建模竞赛的整体水平与国内一些高校的建模水平还相差甚远。本项目结合我校近三年来数学建模竞赛的管理模式,通过借鉴区内外其他高校一些好的做法,提出一套大学生数学建模团队的管理模式。
1建模学生的管理
建模学生的管理主要包括学生思想认识和能力培养两方面的管理。
1.1学生思想的管理
学生思想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对每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获奖的学生,在校报上提出表扬,并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为获奖学生颁发证书以及物质奖励。这样便可提升数学建模在学生思想上的地位。
(2)组织专题讲座,请学有专长的教师普及数学建模知识,让学生从思想上初步了解数学建模和数学建模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3)在暑期举办建模培训班前,与学生签订培训协议。从思想上约束学生,从而保证培训质量。
1.2学生能力培养的管理
学生能力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在全校理工科学生中开设数学建模及相关选修课程,学习基础知识。
(2)在学校建立建模实验室,成立校级建模团队,借助实验室这一平台让老师和学生平时在一起探讨相关问题,并可以将好的成果公开发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
暑期开设校级建模培训班,为九月份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做准备,从基础知识、相关软件、典型例题的讲解,到写作方面的指导,最后以模拟数学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组队完成模拟竞赛题。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培养管理,提升学生个人与团队协作能力。
2建模教师的管理
教师的管理主要包括心理和能力两个方面:
(1)通过教师座谈会或集体奖励机制,让建模指导教师意识到指导教师之间不应该是完全独立的,不仅仅是为教师个人的荣誉,更是为学生和学校的荣誉。
(2)定期参加数学建模的指导教师培训会或研讨会,提高自身水平。借助学校自己的建模实验室这一平台,通过指导学生,和学生一起探讨并发表有价值的科研论文。
(3)建模竞赛结束后,指导组的几位老师举行座谈会,探讨本次竞赛题是否有可以延伸或推广的可能性,如果可以,将指导的论进一步研究,并进行发表。
3建模实验室的管理
对建模实验室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借助校内建模实验室,在学校建立自己的建模团队(类似于大学社团),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管理实验室的设施。
(2)实验室经费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直接源于学校资助,另一部分通过学生和老师参加建模竞赛获奖或而获得,并且经费由建模负责人管理。
4结论
本文提出一套大学生数学建模的管理模式,主要通过结合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数学建模的现状以及参加陕西省建模指导教师培训班,与同行的学习、交流,从学生、教师以及建模实验室三方面的管理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各位同行提供参考。
基金项目:本文受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学管理研究基金项目(2016G001),陕西省教学改革项目(15BY132)资助。
参考文献
[1] 李大潜.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为了使竞赛的各项工作高效率进行,我校在每次竞赛前都成立领导小组。其职责是对竞赛活动进行整体协调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组建教师指导组,选拔优秀参赛队员,制定并实施竞赛培训计划等。在组织竞赛方面,从学校领导到各部门领导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每次都会拨出专款用于电子设计竞赛,同时还制定了相应鼓励政策,以调动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各职能部门都积极配合电子设计竞赛工作,为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2.电子设计竞赛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电子设计竞赛是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试。它不同于学校传统的课程考试,不是单凭一张考卷来评定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对参赛学生来说,他们是电子设计竞赛最直接的考验者,从对题目的分析到选题、方案设计、元器件的确定、设计装配制作、调试、最后完成作品并写出论文。这对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软硬件综合应用能力、论文书写能力是一个很好的考验。参加比赛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慨,通过这样的比赛,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原来书本上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发现自己的知识还远远不够,需要大面积的充电。竞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事先的设计方案并非是最优的,也并非完全正确,在实践的检验中,大部分学生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器件的参数选择不对、连错一个管脚、一根导线走错,都会影响整个电路。这就要求学生在竞赛中必须有耐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故障原因加以分析,找出故障点,有的学生方案设计不合理,要经过多次的改动,在反复的实践中,他们取得了最后的成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竞赛,每一位参赛队员都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受益匪浅。
3.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市场及工程意识
3.1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团队精神对于企业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了企业的前途,因此,企业在招人时也很注重人员的团队意识。在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过程中,我们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比赛中,三人一组,分工明确,一人负责硬件的搭建,一人负责软件程序的编写,一人负责整理和书写设计报告,对全局要有所把握,三个人需要紧密团结、相互合作、齐心协力,这是最后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任何的不协调都将导致功败垂成。学校采取自愿搭配的原则。由于培训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业特长、个性特征差别较大,不宜盲目地强行组合;而大学生往往具有独立意识,所以采取让他们自愿搭配,自由组合的办法,并在培训过程中注意观察、适时调整,最终确定小组成员。
3.2借鉴公司项目开发的管理模式组织培训,采用工程概念进行设计制作
在学习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采用项目导向的培训模式。这需要指导教师根据历年电子设计竞赛的出题类型,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让学生从分析题目,去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确定几套方案,到实践解决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引入模块化的概念,硬件模块化、软件模块化等,比如,电源模块、单片机最小系统、显示模块、A/D、D/A模块等等,事先都可以做好备用。在培训过程中关注新器件的使用,申请一些样片尝试其使用情况。
4.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副作用”
二、组织学生参加每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一年一度的高教社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将于9月15日左右如期举行,届时本协会将在相关指导老师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参赛队伍参加此次大赛,力争为我校争取荣誉。
三、年度会员招收工作。
在校社团管理部统一安排的时间,展开新会员招收工作,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并适量吸收大二学生,为协会增加一些新鲜力量,为协会的长足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招新活动将持续两到三天,在两校区同时进行。
四、干事招聘会。
在招新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在全校范围内的,由协会内部主要负责人组成评审团,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招收一批具有突出能力的新干事,组成一支新的工作人员队伍,为更好的开展协会活动和服务会员打下基础。招收新干事部门有:办公室、外联部、实践部、宣传部、科研部、网络信息部。
五、数学建模专题讲座。
邀请本协会指导老师廖虎教授、余庆红、吴文海等,举办三到四次数学建模专题讲座,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了解数学建模、学习建模知识的平台。
六、会员大会。
拟于每年10月下旬和12月上旬,召开两次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数学建模协会会员大会;会间将有请协会的辅导老师:廖虎教授、余庆红、吴文海等和其他兄弟协会。届时几位辅导老师将介绍数学建模的意义和魅力,并讲述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的来历、发展、参赛形式和我校每届参与大赛的获奖情况等,让新会员更快的认识数学建模,并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其更好的参与以后协会的活动。
七、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第二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的积极性,提高数学建模的广泛参与性,我们拟于每年11月中旬举办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第二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赛将分为4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评选出获奖作品。比赛结束之后将举行颁奖大会,为各个参赛组获奖选手颁发奖品。
八、数学建模经验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