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金融市场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移动支付被称为互联网的新起点,它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商机。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移动化是必然趋势。移动支付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它还是商业价值的创新。中国移动的介入,有可能动摇传统支付方式。因为无论是从技术、资金、网络,还是用户基础、可信度方面来讲,中国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如果移动支付被人们接受,它将伴随人们生活的分分秒秒。它为中国移动创造的价值,也将是之前任何业务无法比的。
据权威市场研究机构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98亿元,比2009年增长308%。由于3G网络发展及整体支付环境的改善,手机支付在未来两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2012年交易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试运营已经有了数年历史,2010年又加大了投入力度。2月6日,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与物美集团联合宣布,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的2000万客户当日起可在物美和美廉美的门店刷于机结账。尽管在中国移动的大力推动下,移动支付产业出现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势态,市场上关于移动支付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但从目前的产业市场现状来看,移动支付的广泛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影响中国移动“支付”梦落地的主要原凶有以下几点。
一、移动支付技术。移动支付业务对数据的安全性、准确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移动支付需要一种既操作简单,又安全、准确的可靠验证机制。但中国的市场环境比其它任何国家都要复杂,移动支付技术引入后的本土化工作任重道远。
二、安全性。移动支付安全性问题与上面所讲的移动支付技术有一定的交叉。之所以把它单独提出来讲,是因为安全性在移动支付领域是一个关键性问题。移动支付要想有所发展必须在安全性、可信性方面有所突破。
随着10月5日苏富比在香港会展中心敲响秋季拍卖第一槌,内地多家拍卖行也相继举槌,陆续拉开秋季艺术品拍卖会的帷幕。
作为年度最为重要的出货的场所,这里的将成为硝烟弥漫的战场。
未来的1-2年,是艺术品信托的退出年,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2013年底前,将有29款产品面临兑付期,涉资26.42亿。但相比这些产品成立时艺术品投资的火热,现在光景已大不如前。而在艺术品信托这两年的发展历程中,相关质疑也从未中止。
据了解,艺术品信托中规模最大争议最多的“吉林信托雅盈堂艺术品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目前已提前终止,全身而退。而其他信托计划能否如愿顺利终局目前还是未知之数。
备战年度最重要时间窗口
伴随着艺术品金融市场的井喷态势,艺术品信托也开始出现史无前例的爆发式增长。
用益信托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艺术品信托计划发行数量为45款,比2010年增加35款,增幅达350%。2011年艺术品信托发行规模为55亿元,而前一年的同期数据仅为7.5亿元,增长了6倍还多。
2012年第一季度,该类产品继续大行其道。包括方正东亚、中融信托、中诚信托在内的6家信托公司总共发行了艺术品信托产品13款,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款,增长幅度达116.67%,发行规模为18.14亿,同比增长了42.81%。
然而,就在各类艺术品信托发展方兴未艾时,却不得不面临转向。
在艺术品投资市场经历了连续几年的高歌猛进后,2012年春拍市场差强人意的成绩开始让全面回调的行情再度露出端倪。
受全球经济疲软影响,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都遭遇了持续萎靡,梅摩全球艺术品综合指数从2010年底至今已下跌了2.5%。
《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2012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艺术品市场的成交额为281.60亿,与去年同期数据相比下降了34.27%,环比去年秋季下降了34.22%。上拍数量更是比去年秋拍下调了32.36%。
而令人担忧的是,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艺术品信托却正在大规模集中逼近兑付的最后日期,能否功成身退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拍场,是中国艺术品退出的最大渠道,作为艺术品信托最重要的出货途径,每年的春秋两拍都是艺术品基金出货的重要时间窗口,而从过往的经验来看,秋拍的成绩总是高于春拍,加之退出日期迫近,马上就要大规模展开的2012年秋拍毫无悬念的成了各家公司早已备战多时的战场,而艺术品金融投资也从建仓囤货的阶段正式进入套现兑付周期。
据理财周报统计,明年上半年将有10款艺术品信托面临兑付期,涉资8.8亿,而进入明年下半年,此景象更是空前,有19款艺术品信托密集到期,涉资17.62亿。因此2013年也被称为艺术品基金和信托的退出大年。
“很多信托经理和投资管理人现在压力都比较大,想尽办法出货,因为本身这类投资的成本就比较高,管理人、信托公司、银行渠道都需要拿到分成,要想全面覆盖成本,并确保盈利空间,一定要拿到一个很好的出货价格,但是近期来看行情并不是十分理想,高位建仓低位出货的可能性也不小。”北京某艺术品投资公司业内人士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今年秋拍非常关键。”
多款艺术品信托提前清盘
除了整个市场行情的低迷之外,艺术品信托运作周期过短,管理不规范,专业管理人才缺位等因素也让艺术品信托一直以来屡遭质疑,而不断爆出的“个案”也让市场唏嘘不已。
今年上半年,艺术品市场曾经历了一番巨大的波动,在拍卖市场连连遇冷、投资需求逐渐减弱,市场信心疲软之时,艺术品行业又恰逢查税风暴,多位大型金融机构艺术品负责人、艺术基金掌门人先后被拘。而这一轮整顿潮也让2011年前后扎堆成立的信托计划相关风险被置于聚光灯之下,在艺术品信托风生水起的过程中,无疑也聚积了大量的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业内普遍对其能否顺利兑付抱有质疑的几款产品,按照原先计划,有多款都将于今年下半年到期,而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到,其中一部分高危项目,已经提前清盘,惊险保全兑付。
今年6月,地产商人及艺术品投资大鳄因为牵涉农行副行长杨坤弊案而成为关注的焦点,王耀辉身陷囹圄的同时,其多年来借助艺术品运作的资金局也逐渐浮出水面。
2010年4月王耀辉成立雅盈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艺术品市场上豪掷千金大规模扫货,有业内人士介绍,王耀辉近几年在艺术市场上的投资金额在20亿到40亿之间,主要的收藏方向为书画和古董。2010年春拍上,王耀辉更是以4.368亿的天价拍下黄庭坚的《砥柱铭》震惊四座。
而这些被王耀辉买下的艺术品,很快就被拿到了信托公司做了抵押物,用以换取融资,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底,雅盈堂已发行4只信托,融资总额高达8.74亿,涉及吉林信托、国投信托、北京信托三家公司,
至于那张天价拍下的名画则被拿到了吉林信托,成立“雅盈堂艺术品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资金4.5亿,期限2年。
梁凤仪1949年出生于一个高知家庭,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非常喜欢这个独生女。梁凤仪从小就在演讲、征文、戏剧、辩论等方面展现才华。随后她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学文学专业,一直念到研究生毕业。
1972年,年轻的梁凤仪有了第一次婚姻,随后夫妇俩一起远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但这段婚姻在几年后以失败告终。离婚后的梁凤仪把全部心思放在了事业和学习上,短短两年时间她就取得了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的学位,再创校史奇迹。1977年,梁凤仪力排众议创办了碧利菲佣公司,为香港家庭引进菲律宾女佣,成为香港社会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大创举。
1989年,40岁的她推出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尽在不言中》。这部书以商界为大背景,错综复杂的商场疑云展现出6位人物迥然不同的欲望挣扎,犀利新颖的为文方式让梁凤仪一下子成了港岛著名的畅销书作家。然而好运并没有停步,那一年她又加入了香港著名企业永固纸业,并成为董事,这决定性的一步让梁凤仪意外的获得了一场豪门婚礼。
当时永固纸业的董事长是出身显赫、名望极高的资产大亨黄宜宏,他不仅为人谦和,而且商誉极好。两人在一次公司酒会上相识,期间梁凤仪的谈吐令黄宜宏非常钦佩,他觉得眼前这个女人在场面上、生活上、生意上都透着不可多得的讨人喜欢的一面。
那时梁凤仪的事业虽如日中天,但依然走不出婚姻失败的阴影。黄宜宏察觉后,并没有说那些俗套的安慰话,而是每天都会寄一只彩色气球到梁凤仪的住处,一直坚持了3个月。终于,梁凤仪按捺不住好奇打来了电话。“医生说绚丽的颜色有助于缓解心情,而且3个月是最好的痊愈期。”“那为什么要选气球呢?鲜花也有鲜艳的外表。”“不一样,气球是我每天早上自己吹的,那里面有我的问候和我的气息,它的温暖应该能伴你度过寒冬。”
黄宜宏深深打动了梁凤仪,她不仅佩服对方的细心程度,也对他问候的方式产生了好感,就这样黄宜宏走进了梁凤仪的生活。
1993年,两人结为连理。让梁凤仪无法忘怀的是,婚后两人一起去尼泊尔旅游,当地的朋友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迎接仪式。一群群穿着当地服装的年轻人为他们搭起了“手桥”,这是当地最隆重的欢迎仪式,两人兴奋地从那一双双象征着美满幸福的手臂花环下穿过,那架桥非常长,四周鲜花围绕,笑声荡漾,梁凤仪就这样牵着夫婿的手走啊走啊,仿佛走进了幸福的天堂。
夫妻联手打造财富神话
随后,夫妻二人创立了“勤+缘”出版社,当时梁凤仪的创作状态达到了巅峰,她每日可写出1.5万字。从1988年至1992年,共出版了五十多部作品。黄宜宏以商业方式将妻子的作品大规模推广至全国,于是在90年代中期产生了疯狂的“梁凤仪现象”。“勤+缘”在三年之间净赚9000万人民币,缔造了香港商界的神话。
梁凤仪出身金融世家,自小便接触到风起云涌、旦夕祸福的金融市场,所以她的作品善于捕捉商界背景下职业女性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故事,传奇演绎精彩的人生。而深谙金融之道的黄宜宏给了她一个很好的燃点,让梁凤仪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许多人羡慕他们的婚姻,而梁凤仪却调侃地说:“一个会讲故事的人遇上了一个比她还会讲故事的人。”
1992年,辛勤耕耘的梁凤仪获得香港市政局与香港艺术家联盟合颁的作家年奖。1993年,香港市场调查报告评定她是香港三大畅销作家之一。随后,内地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相继推出了梁凤仪的《醉红尘》、《花魁劫》、《豪门惊梦》三部长篇小说,众多读者一夜之间知道了这位传奇女性,她那谜一样的复杂经历和神话般的创业历程折服了众多书迷,彼时梁凤仪在香港文坛的地位无人可撼。
1997年梁凤仪突然宣布封笔10年,专心经商。原来丈夫黄宜宏的生意此时已遍布世界各地,“勤+缘”出版社风头劲爆地成为香港3家营业额最高的出版社之一,业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仅黄宜宏一人操劳显然力不从心,梁凤仪决定伴夫左右。
妻子的牺牲黄宜宏看在眼里,他有些心痛地说:“你真的不后悔吗?”“后悔什么?我是‘九流作家,一流商人’。”梁凤仪的回答令丈夫忍俊不禁。
2005年,“勤+缘”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夫妇俩的财富市值高达2.37亿港元。其中李嘉诚、李兆基、曾宪梓等富豪也纷纷入股,其江湖地位可见一斑。2006年,梁凤仪转售自己的部分股票,成功变身亿万富婆。这个女人毫无争议地成为了香港最富有、赚钱最多、最有才华、最富传奇色彩的女强人。而她的丈夫也是头衔累累:合兴集团副董事长,金利来集团及亚洲金融董事,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中华工商会副会长。
认真诠释婚姻秘诀
但是黄宜宏却发现顺风顺水的妻子并没想像中快乐,他看到她经常在灯下沉思,有时候还会沉浸在自己以前所拍的DV当中。“你在想以前的错误吗?”丈夫的确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他能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但又能恰到好处地婉转切入。
“其实离婚都是我的错,我太忽略他了,我的玩命和能干让男人觉得很没安全感,甚至是非常不安。分手多年,粱凤仪慢慢意识到自己在以前的婚姻里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她心里一直在内疚,而黄宜宏的关切让她有勇气吐露心扉。
“那就亲口告诉他你的愧疚,你们还可以是朋友。”丈夫的大度让梁凤仪泪雨纷飞,真是前世修来的福气,遇到了这么好一个男人。
随后,梁凤仪大方地约了前夫,并敞开心扉地说了许多心里话。虽然两人的缘分尽了,但这次的沟通让他们成为了不错的朋友,不仅过年过节问候,平日有事也是鼎力相助。
1996年初,黄宜宏在美国公干,梁凤仪一人在香港家中遭歹徒入室抢劫,丈夫知道后第一时间赶了回来,自责地说:“一个男人没有能力去保护心爱的人,就没有资格说爱她。”这话让梁凤仪非常地感动。”后来,匪徒被抓,黄宜宏抱着梁凤仪的第一句话就说,赶快打电话告诉何(梁凤仪前夫),让他不要再担心。此举让梁凤仪再次感动不已。
“女人要知道自己生命的主人是谁,这一点很重要。”这是梁凤仪发自肺腑对丈夫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让黄宜宏很感动,他明白自己的妻子不但有才华而且懂生活,她知晓生命中什么最重要。
后的十多年也是经济迅猛发展的十多年,梁凤仪夫妇在这十多年中见证了公司的成长,也见证了香港的变迁。“我还会重出江湖,这些年的商场经历为我积累了太多的好素材,我要以为背景,再次创作新作品。”
“我又要重操旧业了,这支心爱的笔带给我无数的痛苦和快乐,我依然要继续上路。”2009年7月,梁凤仪再次出现在曾经为她疯狂的书迷面前,这个10年出版了100部作品,并创下全球销量逾1000万本的女人要再次回归起点,她的勇敢、她的气魄和她孜孜不倦的追求让所有人都为她惊叹与喝彩。
财务渗透于业务,信息支撑流程化
中国联通财务部副总经理 陈沛
面对融合,正视集团面临的挑战
2008年进行的电信业重组,对中国联通是一次重大挑战。原联通和原网通两家公司规模实力相当,两个公司在企业文化、组织体系、管理流程、管理制度、风险体系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两个公司的管理模式各具特色、自成体系。这就决定了新联通的重组融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公司间的收购或兼并,无法直接套用任何一家的管理模式和体系。因此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融合,怎样以全新战略引领管理转型,最终取得 “1+1>2”的效果。
面对横向多部门、纵向多层次的组织架构,在如何管控好公司运营风险的基础上,提高公司运营效率,提升集团公司整体管控能力等方面,我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何体现重组后“一个集团”的企业形象?如何将集团战略高效下达至各个层级?如何实时掌控下属各经营实体的运营情况?如何及时规避企业运营风险?
纵横穿透,创建平面化管控模式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现有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现行的管理模式是以内部管理为导向,以部门职能分工为基础的资源分配型管理模式。组织架构设计和制度体系设计均是围绕“管住资源——风险”而设计;资源分配到不同的职能部门,导致部门职责分工壁垒鲜明;资源分配是被动分配,效率不高。
未来的的管理模式应该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流程化为基础的资源提供型管理模式。组织架构设计和制度体系设计均是围绕“发挥资源价值最大化”而设计。构建“三权分立”组织模式:制定业务运行和控制规则;按照授权进行决策;按照既定的业务规则进行业务处理;审查执行层面是否依据规则在执行;审查决策层是否依据授权进行决策和规则制定;评价业务执行质量和绩效;围绕业务全过程贯彻决策流程化、监管流程化、执行流程化;资源供给方式由“被动分配”转向“主动提供”。因此必须建立“需求和资源高效协同机制”。
一级平台,实现全方位管理协同
那么如何实现这样的管理机制?必须借助于IT手段。借助于IT手段固化了流程、规则等,实现资源的“需求、使用、评价”透明化管理,进而实现了“流程横向贯穿、信息纵向穿透”,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
针对一级平台和平面化我想多说几句,一级平台包括联通所有的应用系统平台,这就包括管理系统和生产系统。中国联通的一级平台,我们内部称之为大ERP系统,因为这个平台以ERP核心系统为基础,同时同步建设包括采购、项目、资金、合同、预算、报账等10多个子系统,紧密集成共同构成了一个超越了传统ERP方法和理念的信息系统。这个一级平台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平面化管理:能够实现全集团业务处理过程的统一、全集团数据信息的集中,让所有单位的管理过程全部放在一个桌面上,实现业务过程、数据信息等全部置于一个平面。
一级平台的核心成效体现为五大协同;
第一,全业务协同:这次大ERP方案的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围绕合同这条企业业务活动的主动脉,构建业务全过程精细管理和财务过程管控。因为合同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实质是合同履约过程,因此实现对合同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核心所在。其体现的重点在于:统一签订与信息共享:总部及各省公司所有合同全部纳入合同管理系统中进行签订和审批。集中履行状态监控:合同全生命周期履行状态全部纳入合同系统中集中监控。财务需要管控的点全部纳入其中,譬如工程进展和成本信息、工程进度和付款进度匹配等等。统一付款控制:按合同付款条款进行付款控制。合同在履行过程必须达到付款条件,方可促发付款申请。
第二,业务和财务协同: 基于一级平台架构,中国联通实行“一套账、一套表”的应用。中国联通通过一级系统架构的搭建,从系统上将各类业务、财务数据实现集中化管理,将业务和财务归于统一的“一本账”管理,财务报告源于统一数据源,实现了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用集中统一的“一套表” 管理,消除了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脱节、数据不一致的弊端,改变了传统的分级汇总上报的报表加工模式,提高了数据加工效率和质量。
第三,财务管控和业务过程协同: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把财务管控要求和业务管理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财务控制渗透到经营活动每个环节。联通大ERP系统固化了内部核算和控制规则,财务核算按照会计规则自动归集,保障了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并通过系统间数据关联,做到数据可追溯,满足外部监管和内部管控要求。系统在固化会计核算规则和财务管控规则的同时,也避免了人为的财务风险,实现了对业务过程端到端的风险管控。
第四,风险控制和业务过程协同:以资金支付为例,通过系统的交叉验证和授权,保障资金支付的安全控制。系统的交叉验证和授权,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合同条款控制:合同必须履行达到付款条款条件时,项目经理在合同系统方可提交支付申请;报账发起控制:只有合同条款是可支付,报账才能发起付款申请,并且金额不得超过可支付额度;报账审批控制:支付按照授权在线审批,完整留下审批痕迹,可追溯、可查阅;先制证后支付:应付会计基于报账信息自动完成财务付款凭证,生成付款凭证号;唯一付款指令:报账系统发送付款指令到资金平台,作为唯一付款指令入口;资金平台交叉检查:资金平台检查付款指令中符合ERP核心付款凭证信息,确保账实一致;
第五,经营目标与业务过程协同:以“工程项目的预算控制和部门成本费用的预算控制”为例,大ERP的预算管理按照业务特点不同分为“工程项目预算管理”和“运营费用预算管理”两种,各有不同的管理特色。系统支持灵活的项目预算控制,允许按照项目管理层级进行项目的预算控制,譬如对于超出预算额度的专项采购将无法通过正常审批流程,需走超预算管控流程。同时实现了部门成本费用的预算控制,能够在合同签订或报账时,实时检查部门费用预算是否足够,为实现部门自我成本管控提供条件和基础。
TOP CFO 高峰对话(上半场)
对话主题:“十二五”转型下的战略机遇与财资优化特邀主持: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 中国区首席代表白俊江
对话嘉宾:四川长虹财务总监叶洪林、辉瑞投资有限公司高级财务总监苗天祥、中软股份CFO 方军、利郎(中国)有限公司CFO黄明海
白俊江:
在今年3月份我们了一个市场调查报告,其中我们讲到在不断上升的挑战中财务会计部门的生产力,提出了如何面对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提升财务创造价值的理念。从财务部门我们调查了1726名IMA的会员,财务部门面对的挑战中有四项:第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第二,通过改善业务流程提高效率;第三,改进战略措施,包括计划预算、预测、成本和盈利能力分析以及采用绩效报告制度;第四,实施升级促进全球高效的业务系统,将财务团队和业务团队结合起来。这项研究报告显示,财务部门往往先通过先进的技术和自动化提高效益,很多企业通过内部整合提高绩效,并且通过这些途径来增强对顾客的回报。
叶洪林:
我们在绩效考核的时候,会把资产的运行效率,应收账款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来关注,关注现金流的状况,实现对企业良性发展的保障。所以在这方面长虹一直在持续的推进。在财务投资角度都希望今天投资明天就赚回钱,但是在目前的家电行业里,尤其往智能化发展时越来越艰难,今天投进的钱可能五年以后才能收回来。从财务总监的角度讲,我们要提供决策分析支持,一个是资源的承受能力,董事会决定要分析,比如长虹投入40亿元,如果这40亿元搞砸了,长虹能不能承受,我一定要说清楚;第二,投资以后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融资环境和危害要说清楚,我们应对这样的风险,同时要寻找更大的融资环境来拓宽,包括海外循环资本市场的运作,获取更好的平衡,来实现为企业的发展谋求更大的支持。
苗天祥:
资金怎么用是最优的使用,这个话题对于我们药品行业尤其重要。大家可能每年都会从媒体上看到国家发改委非常兴奋的通知全国人民又有几百种药品降价了,这几年已经累计20多次药品降价了。因为我们的产品线特别长,几乎每一次降价都会碰到。作为企业有责任为国家的医改做一些贡献。媒体上报出来以后,全国又节省了20亿元的开支。我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每一个产品是不一样的,我把钱放到哪里去,年初虽然是有预算的,情况发生变化以后,要重新分配一些资源,放到不同产品上面去,又要盘算一下这个钱用到人身上还是用到搞活动身上,还是做一些市场推广,是靠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智慧来探讨怎么样把钱用到最好的地方,这是我们天天都在考虑的问题。
方军:
资金是始终有限的,原来说的资本是要追求效益的,这当然会碰到很多矛盾,比如资本扩张和资金能力的矛盾,生产经营规模不断的扩大,这也是大股东和国资委要求的必须要不断的增长。经营班子里总觉得筹资是CFO的事,从公司发展来说,我今天要投这个,明天要投那个,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公司,一直在兼并收购当中不断的往前发展,第一首先要把握好时间点,时间点一旦掌握不好的话就比较麻烦。从CFO来说,更多的是要求提升很多的能力,在这当中一定要做到未雨绸缪,当企业经济形势好的时候,银行也愿意借你钱,企业越好他越愿意借给你钱,当你控制不住投资期望,或者规模扩张不匹配的时候,一旦银行“咳嗽”一下,企业就会发高烧了。我们一定要注意结构的问题,包括投资结构、运营结构、长期发展的结构。
黄明海:
关于现金流的问题,包括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都已经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我们公司的理念就是现金为王,家里有粮心中不慌,要做到这个其实是很难的,特别是民营企业。像我们地方周围有很多做得好的民营企业,一个是抵不住诱惑,一个是企业好的时候开始膨胀,现金流控制都没有到位。利郎现金流算是比较好的,从公司战略,包括财务系统,不该投的行业坚决不投,我们要做精,就是不要贪心,把这个行业做好就可以了。所以利郎上市以后,2009年到现在账上十几亿元现金我们都没考虑做别的,就是要把这个行业做透,做精一点。我们有一整套的管控体系,还是会把现金当成第一重要的方面去管理。
TOP CFO 高峰对话(下半场)
对话主题:制定有效的运营资本和现金管理策略特邀主持:北京毕威胜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丘创
对话嘉宾:财务经理人网创始人武学东、携程网商旅总监姚欣玉、奇虎360副总裁姚珏、京能清洁能源CFO朱保成、施耐德电气中国区CFO马晓云
丘创:
其实目前我们谈理论的最优资本结构,在一个金融市场不开放的情况下,不可能追求理论上的最佳成果,因为理论上根本就找不到,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金融市场化是越来越开放,但是我看了一下,主要局限于所谓A级企业基本上都是中央企业,民营企业根本够不着这个市场。当然我们也看到政府已经下决心在温州搞试点,是准备解决这个问题。金融市场的改革,包括我们融资、借款、其他的发债改革也好,它跟中国的汇率机制、利率机制有关系,因为它涉及到我国外汇管制的问题。民企是缺钱的,一方面他在国内的金融市场里面正规的行业,如银行借不到,逼着他们借高利贷。
武学东:
企业出现资金危机,这时候往往非常容易出事。第一,最容易出事的就是企业发展太快,业务做大的同时,必须匹配相应的现金;第二种,确实缺乏资金管理的能力,当企业做复杂的时候,资金要恶性往里添,就出现了现金流断裂;第三种,好多企业有个误区,说要发展到一定模式就能赚钱,现在我在路上,没到那个规模,所以现在亏损点没事,只要让我等到那一天,早晚能赚钱;最后一种,就是很多企业在正常发展的时候,赢余资金运作本来很好的,但是盈余资金的组成通常是企业自己出了一半,剩下是杠杆翘动别人,有欠上游企业的,有和银行借来的短期借款,用这些钱来维持企业的运转。这四种都是我的客户中出现的,所以我感受很深。
姚欣玉:
互联网行业,什么样的融资方式对于公司合适,对于匹配公司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对于互联网行业最有价值的就是人和人创造出来的无形资产和产权,这些是没法抵押给银行的。资金成本不是惟一的考量,其实在早期阶段,VC除了能给你钱,他能帮你介绍人脉,帮你搭建共赢的平台,这些附加值在钱以外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财务负责人是需要深度了解公司的战略,应该在这样高速发展的公司,很难做两到三年的模型,但是你要很现实地能够预估出未来一年到一年半公司的战略是什么样,匹配这样的战略需要多少钱,要帮助企业管理者预见到未来需要多少钱。好的财务应该帮助管理者和这个公司做一个很好的资金规划,这是另一种降低资本成本的方式。
姚珏:
360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直被做空,不断有各种各样的报告。我在互联网多年,但是在聚光灯下别人用放大镜去看一个公司,在这里面为什么他们做空了这么多轮,奇虎的股价一直在每股20块钱以上?财务人员要客观真实的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在报表上,这时无论遇到多少竞争机构,来多少封信,无论怎么说,到最后都会清者自清。所以我觉得财务一定要诚信客观的反映公司报表。互联网行业公司的发展太快了,对于人才的培养,在互联网这个行业变得特别重要,只有下面整个团队被培养出来,这个公司才能赶上企业的速度,更快速的往前跑。
朱保成:
无论如何,企业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物流总成本(TotalLogisticsCosts)。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企业物流管理,就是要寻求降低物流总成本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客户具有终极话语权。因此,企业要保证其市场地位,就必须尽可能满足客户服务要求。显然,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过程还受到企业投入资源的能力制约。所以,企业必须在物流服务成本和客户服务要求之间进行技术经济权衡。
对企业物流经理来说,合理的控制存货——既不能损害客户服务水平,也不能使企业因为持有过多的存货而增加成本——就成为物流管理或物流成本控制的首要任务。所以,把物流管理理解为“对处于运动(运输)和静止(仓储)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就更具有物流成本控制的操作性意义。
织梦好,好织梦
因为物流成本不是面向企业经营结果,而是面向客户服务过程的,所以,物流成本的大小就具有了以客户服务需求为基准的相对性特点。这是物流成本与企业其它成本在性质上的最大区别。
毫无疑问,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的战略决策资源。我们对物流成本的研究就是为了掌控这一战略资源。
二、跨越物流成本研究的障碍
由于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所以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物料回运成本常常包含在货物的购入成本或产品销售成本之中;厂内运输成本常常是计入生产成本的;订单处理成本可能包含在销售费用之中;部分存货持有成本又可能包含在财务费用之中,等等。可是,如果我们不知道企业现在的物流成本是多少,所谓的节约物流成本又从何谈起呢?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要求和现行会计制度之间的技术性冲突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是物流成本管理巨大潜力的诱人前景,另一方面是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框架内很难确认和分离,所以,至少是在现阶段,物流成本仍然是物流业界的一个“无法承受的爱”。
1、开发物流成本测算的可操作性模型
从物流管理理论研究或学科体系建立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物流成本是与物流管理,物流系统,物流功能,客户服务,物流信息和物流绩效等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基本概念。显然,如果没有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物流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是难以建立的。本文来自织梦
一个学界普遍认同的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
企业物流总成本(TotalLogisticsCosts)=运输成本(TransportationCost)+存货持有成本(InventoryCarryingCost)+物流行政管理成本(LogisticsAdministrationCost)
显然,这是根据物流管理的基本功能活动来分类考虑的。
但是,由于物流管理运作具有跨边界(由普遍的协同运作要求所决定)和开放性(由客户服务要求所决定)的特点,使得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物流活动产生的物流总成本既分布在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中,又分布在企业外部的不同合作伙伴那里。从企业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来看,物流成本既与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管理有关——实现产品的场所(Place)和时间(Time)效用,又与客户的物流服务要求直接相关——作为与客户互动的界面要让客户满意。所以,即使有了这样一个看起来简单明了的概念性公式,但企业对物流总成本的准确把握实际上的难度很大。
现实的来看,我国企业物流总成本管理的概念比较淡薄,往往只关心直接的仓储和运输成本,而不考虑存货持有成本的其它部分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Mercer,2002)。这不仅是现代物流管理知识普及不够的问题,把握物流总成本在实际操作上的难度恐怕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顺便指出,基于活动的物流成本测算(Activity-BasedCosting)方法也是为了适应物流服务的过程特点和跨越现行会计制度的缺陷而被采用的。但是,这种管理会计方法的有效使用首先必须弄清楚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行为的互动关系,其次必须有一套能够控制物流活动过程的预算体系和物流服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相配套。
如RayMundy教授(2002)给出的一个基于ABC管理原理的物流总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
物流总成本=物流费用+所动用的物流服务资产的总价值x资产占用费率
虽然这一类方法为我们研究物流总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它们的实际应用离物流成本管理实践的要求还存在相当的距离(Bowersox,1998)。
2、跨越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障碍
尽管发达国家的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的比重平均在9.5~10%之间(一般认为,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在20~40%之间),但还是有专家认为这个水平不仅是太高了,而且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未来发展构成了最大的挑战(Caltagirone2002)。
更为严重的是,自从管理大师PeterDrucker(1962)首次提出物流管理是“一块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以来,已经过去整整40年。虽然从那时以来物流管理理论,企业的物流管理运作和物流服务市场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美国的物流成本占当年GDP的比重从1962年的14.9%降到了2001年的9.5%,同时,第三方物流(3PL)市场的份额在2001年也已经达到了6.3%的份额,即608亿美元的规模。但是,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物流管理比较成熟,其物流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几乎成为我们进行物流研究的唯一参照系的国家,在《工业周刊》(IndustryWeek)杂志于2002年进行的一项关于价值链(Value-Chain)的调查中仍然发现,有40%的被调查者回答说不知道本企业的物流成本是多少。不知道物流成本的大小和结构,企业管理者又是依据什么来决策降低物流成本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我们也不能过于迷信。
内容来自dedecms
由此可见,恐怕不少美国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也是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而且一摸就是40年。只不过河水清一些,摸的经验比我们多一些罢了。应该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利本质,市场经济体系的竞争压力和比较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美国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模糊控制能力。
这实际上也给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启示:
(1)、物流成本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企业物流成本数值的精确性的追求上,还是应该放在对物流成本关系的研究上呢?显然,答案应该是后者。
(2)、物流成本的总量研究不能代替微观的企业物流成本的支出研究。
正如“黑箱理论”告诉我们的:当我们由于知识的局限性还无法弄清一个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其行为的观察上。确定系统的输入,测定系统的输出,建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反过来推断该系统的内部结构。这类输入/输出关系即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系统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各种经验性的数据积累和模型建构,以及由这些模型给出的所谓物流成本结构或分配公式。
虽然IT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更准确的测算物流成本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但现实的来看,对物流成本的正确把握比精确计算更为重要。
3、物流成本测算的三要素
物流成本的测算,就如同企业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一样,必须要有材料——数据,工艺设备——模型,和最重要的设计——物流管理知识这三个资源要素的共同投入。如果说在物流成本的研究过程中也有管理要素在起作用的话,那就是以为企业提供物流管理决策依据为目的的三要素之间的互动权衡——物流成本研究技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在这三个方面的条件都还比较欠缺。
三、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
为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方法,我们还是选择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美国物流成本研究为例。
我们经常引用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来评判我国总体的物流管理水平。这本身就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比较管理方法——标杆管理法或基准管理法(BenchmarkManagement)。那么,美国的宏观物流成本数据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
众所周知,美国权威的物流市场年度报告撰稿人RobertV.Delaney先生已经连续13年编纂出版《美国物流年度报告》(Annual“StateOfLogisticsReport”),而对美国物流成本测算的年代则已经上溯到1960年。
Delaney先生给出的美国2001年的物流总成本的结构如表1所示。
*
下面我们就结合《报告》的内容对这些数据的来源做一简要的分析,以期从中获得我们研究物流成本总量的线索和借鉴。
1、有关物流成本管理知识
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构成。这就是Delaney先生一贯所持有的物流总成本研究的基本理念。
我们还注意到Delaney先生在给出物流成本结构时,特别注明了所使用的方法来自于哈佛大学教授JamesL.Heskett博士等的专著《BusinessLogistics》第二版,还用了一个“方法论”(Methodology)这样的大词。可见该书的内容对其研究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事实上,Heskett教授等(1973)在《BusinessLogistics》一书中阐述的研究物流的方法就是系统论的方法。其主要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企业的各种物流活动之间,企业物流活动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内在联系。所以,在考察个别物流系统要素的行为变化时,应尽可能的进行多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发现相关系统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2)、企业物流系统管理的模型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系统要素:存货设施,运输设施,物流费率和服务。二是系统关系:采购策略,产品定价策略和客户服务标准。三是系统设计:系统需求,存货模型,选址模型,调度模型和整合模型。四是系统管理:订单处理,包装和物料搬运,从此,交通和运输,组织结构,绩效评估和控制,以及跨组织边界的管理。
(3)、所谓对物流活动的系统管理就是在进行物流管理决策时,要对各种物流活动成本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在既定客户服务水平的约束下,进行有效的技术经济权衡(Trade-off)。换句话说,所有的物流活动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不管是直接的运输成本,还是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还是客户“用脚投票”所产生的缺货成本。本文来自织梦
由此可见,Delaney先生在研究报告中使用“美国商业物流系统”(U.S.BusinessLogisticsSystem)这个术语,并以全部商业系统的存货管理水平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影响为始终不变的研究主题就毫不奇怪了。
2、有关数据来源
就运输成本而言,Delaney先生是直接从美国ENO运输基金会(ENOTransportationFoundation)出版的《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inAmerica)中获取得。ENO运输基金会是一个成立于1921年的非盈利的慈善组织。该基金会的定期出版物为《运输季刊》。迄今,已经出了第19版《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inAmerica)(2002)。其中,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包括了货主企业运输管理部门的运营费用和货物装卸费用。虽然该项物流成本的份额比较小,但该项成本是如何估计和测算的,目前还不得而知。
就存货持有成本而言,注明的数据来源包括美国商务部的“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报告”(NationalIncomeandProductAccount),《当前商业状况调查》(SurveyofCurrentBusinessMarch2002)和《美国统计摘要》(U.S.StatisticalAbstract)等。但是,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仓储成本测算时涉及到公共仓库和企业自有仓库这两块。公共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可以从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U.S.DepartmentofCommerce,CensusBureau)的《服务业年度调查报告》(ServiceAnnualSurveyReport)中获取。而企业自有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则是Delaney先生自己测算的。二是全部商业存货,包括了农业,采矿业,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的数据。
3、有关计算方法
就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而言,Delaney先生自1973年开始撰写《美国物流年度报告》时起就是按照全部物流成本的4%来测算的。即用4%乘以存货持有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
但是,有关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就不那么简单了。Delaney先生一直是用Alford-Bangs公式来测算存货持有成本的。所谓Alford-Bangs公式实际上是一个由L.P.AlfordandJohnR.Bangs创立于1955年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分配模型。如表2所示。
*
虽然该公式问世已接近50年,虽然后来也有许多学者和咨询机构从不同的角度或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可以使用的修正公式,如认为仓储成本的费率被低估了,而贬值和过时费率却估高了。为了防止运输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的重复计算,公式中属于企业存货点之间的或仓库内部的运输成本,以及收发货时产生的搬倒成本可以不予考虑。应该用银行年均最优惠贷款利率的1.5倍来代替6%的利率取值等(Heskett,1973)。但是,大多数研究的结论都差不多,即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约为其年均存货价值的25%左右。所以,该公式是一个目前仍被普遍接受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公式。
内容来自dedecms
历史的来看,存货持有成本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利率的波动引起的,所以,该公式在使用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经济环境,企业类型和金融市场条件等因素对某些参数加以修正。这里主要是对利率取值的修正。Delaney先生选择的是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在计算2001年存货占用资金利息时,就是根据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3.8%的水平测算的。2000年的取值是6.4%。1999年则为5.1%。显然,商业汇票贴现率是一个比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低的资金占用成本费用率。这种与存货变现能力相关的考虑似乎比银行贷款利率更符合企业资产管理和存货流动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存货持有成本占存货价值的比例从1999~2001年分别为24.1%,25.4%和22.8%。
事实上,虽然Alford-Bangs公式是针对存货持有成本所给出的测算模型,但是其中所传递的思维方式和成本分配结构却对后来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及物流绩效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关于该公式的扩展的应用我们在本文的后面部分还会提及。
四、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
随着企业竞争战略的变化和物流管理运作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将不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范畴的物流业务外包(Outsourcing),使得所谓专业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ThirdPartyLogisticsServicesProvider)市场逐步形成。所以,从物流服务运作的市场关系来看,在美国的制造业和分销业所支出的9700亿美元的物流总成本中,有一部分是支付给了第三方物流公司。换句话说,物流成本的总量中也包括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贡献。
织梦好,好织梦
因此,所谓物流市场规模就是指第三方物流服务交易的规模,而不是物流成本支出的宏观总量。
对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总量和结构的测算,Armstrong&Associates咨询服务公司的研究是比较权威的,如表3所示。Delaney先生也是直接引用其结论。
*
资料来源:10thWho’sWhoInLogistics?–Armstrong’sGuidetoThirdPartyLogisticsSerciceProviders,Armstrong&AssociatesInc.Stoughton,WI
该研究结论是基于对占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55%以上份额的38家核心样本企业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的结果。
有关数据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己填报名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简介》的调查问券的方式获取的。虽说是简介,但实际的内容要求却非常全面。包括公司背景,高管层人员,财务信息,资产状况(运输资产和仓储资产),所使用的信息系统,运输管理服务内容,仓储管理服务内容,国际化服务内容,其它3PL增值服务,客户群等。填报企业还可以随时进行有关数据的网上更新。
内容来自dedecms
顺便指出,该公司出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全——物流服务供应商指南》(Who’sWhoInLogistics?-Armstrong’sGuidetoThirdPartyLogisticsServiceProvider)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情况、服务能力特点、优劣势比较和重大事项分析的评估报告。2002年的第10版已经从2001年的102家企业增加到2002年的130家。所包含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范围已经扩大到全球。
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测算,Mercer管理顾问公司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对我国8个行业的48个大型客户企业和至少24家知名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以及8家大企业的物流部门进行问券调查和深度访谈以后,得出了2001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规模约为400亿元人民币的结论(2002)。
五、行业物流成本水平的标杆测算
由于直接计算企业物流成本存在着现实的困难,同时企业的市场竞争又要求建立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参照系,以便对其进行控制,所以,采用标杆管理的理念,通过对企业的抽样调查或问券调查,应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来推断经验性的物流成本参考标准就成为业界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显然,建立分行业或分产品的物流成本参考标准,不仅在方法上可行,而且所给出的标杆数据会更接近企业的实际情况。
比如,Establish咨询公司就是通过《物流成本和服务数据库调查》(LogisticsCostAndServiceDatabaseSurvey)来获取行业分析数据,进而给出分行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重之标杆值的。如工业耐用品行业为7.7%;非耐用工业品行业为9.3%;非耐用消费品行业为7.6%;制药业为4.4%,等等(2000)。
迄今,该公司已经积累了包括30个行业,为期28年的基础数据。
为了鼓励企业参加调查,该公司承诺凡完成调查问券的企业都可以进入数据库,并获得一份保密的有关本行业的物流成本标杆报告。这就使得其物流成本数据库的信息量会越来越大,分析测算的物流成本标杆值的准确性会越来越高。
Establish咨询公司得出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企业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为7.65%,比2001年下降了近8%,是自1997年以来降幅最大的一年。相应的成本结构如表4所示。同期制造业企业的物流成本占其销售额的比重为7.36%,其成本结构如表5所示。
*
该公司还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制造业公司的物流成本支出水平随着产品单位重量价值的增加而下降;随着公司年销售额规模的下降而上升。
从该公司2002年调查问券的结构来看并不复杂,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公司业务性质:制造商还是批发商,所经营的产品主要是耐用品还是非耐用品;
(2)、客户:是消费者还是工业用户,营业额,发货量,发货点数目,发货线路数,订单数,和存货单位数(SKUs),运费自付和客户支付的比例等;
(3)、物流总成本:包括:a.成品运输费用,包括从工厂和供应商到配送中心的一次运输,和送到客户的二次运输;b.成品仓储费用;c.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d.分销管理成本和e.成品存货持有成本(按平均存货价值的18%计算);
(4)、订货周期和成品的可得性,等。
综上所述,采用问券调查的方法来测算行业物流成本的支出水平,在理论和方法均合理的情况下,还要有长期持续一致的跟踪和积累。只有跟踪积累才能发现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内容来自dedecms
六、重要的是趋势
我们仍以Delaney先生的美国物流研究年度报告为例。
Delaney先生对物流成本总量研究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确定了物流成本总量与当年GDP的比例关系,而且在于他对这种关系的变化趋势的跟踪研究。相应的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1981~2001年美国商业物流系统成本
占GDP比重关系——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的变化趋势图
对变化趋势的分析已经超出本文的范畴,故这里不准备展开对这张图的详细讨论。但根据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变化趋势图,我们不难看出:自1981年以来,美国的运输成本占GDP的比重基本上处于平稳状态,导致物流成本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存货持有成本(ICC)。所以,对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应该是存货水平的控制。实际上,他所编纂的2001年美国物流年度报告的主标题就是《高度的保持对存货的好奇心》(UnderstandingInventory–StayCurious)。
七、物流成本节约效果的测算模型
无论如何,物流成本研究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角度来看,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立场来看,物流成本的研究是为了进行物流服务营销。事实上,客户企业购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首先还是从节约物流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的。那么,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向客户展示其物流服务的效果呢?
根据Heskett教授等关于所有的物流活动过程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的观点,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个基于Alford-Bangs公式的物流成本节约效果测算模型,以期进一步拓展我们物流成本研究的思路(SRIInternational,2002)。
SRI国际研究所为了计算FedEx的服务对客户物流成本节约的贡献,首先根据Alford-Bangs公式,测算其存货持有成本费率。
该公司认为:物流管理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FedEx所递送的货品或包裹都是客户企业的存货。由于FedEx的快速运输,以及定时和“门到门”的服务,缩短了这些存货的在途时间。因此,相对于那些非快递的、非定时的和非门到门的运送方式来说,FedEx为客户节约了物流成本——存货持有成本。这些在途存货的持有成本仍然服从Alford-Bangs模型。
根据使用FedEx快递业务的客户基本特点,该公司根据美国产业分类标准(StandardIndustryClasscification)将FedEx从1993~2000财政年度的运送业务数据分成高技术产业和非高技术产业两大类,同时还认为,高技术企业产品因为过时特别快和物流运作条件要求高,其存货持有成本应明显高于一般企业产品。据此,该公司建立了这两类企业物品递送的存货持有成本结构,如表6所示。所节约的时间如表7所示。
*
由此获得使用FedEx快递服务企业的存货持有成本节约公式为:
FedEx为客户节约的存货持有成本=
包裹的价值x(存货持有成本÷365)
x使用FedEx服务所节约的时间
据此,SRI计算出在2000财年,FedEx为其美国的客户节约的存
货持有成本价值2.68亿美元,为出口客户节约物流成本5700万美元。自1993年到2000年,FedEx累计为国内客户节约物流成本11亿美元,相应的为美国出口的物流运作节约成本2.56亿美元。
在数码物流的时代就是要用数字语言来说话。
本文来自织梦
八、我们需要行动
1、物流成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但要获取这一资源必须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知识化的提炼。相对而言,一次数据的获取并不难,难的是对一次数据或二手资料的进一步细化的处理、分析和判断。所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际上是知识的不对称问题。所以,对物流成本的研究不仅要掌握调查统计理论和物流管理理论,而且要具备相应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背景知识。
2、我们需要中国的物流成本指数。对物流成本的研究,无论是在宏观总量的层面上,还是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上,重要的不在于时间断面的数据测算是不是那么精确,而在于历史过程数据测算的口径和方法是不是能够保持一致,在于所获得的数据是不是具有可比性。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物流成本都实施有效的控制。也不可能对每一个物流活动环节进行精确的成本测定或分配。所以,有关物流成本的关键变量的变化趋势比其在某个时点上的绝对值更有价值。
3、尽快建立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测算规则和方法的参考标准。主要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企业运输成本的确认和会计科目单列。二是统一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原则和方法。实际上,这不仅是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变革——建立以预算和绩效评估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显然,我国企业目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背景下广泛展开的业务流程重组(BPR),实行“购销分离”和“运销分离”变革的实践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
在这个事关我国物流产业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问题上,有关的行业中介组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关各方应尽快建立协调机制,设计统计框架,确定物流成本指标,统一测算方法,研究数据挖掘和组织实施物流行业信息管理工作。不要等纳入政府统计序列以后再做,或者要求政府统计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去做。
4、加强对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信息体系的物流管理数据接口研究。因为我国已经加入WTO和参照国际标准颁布了新的《国家经济行业分类》(2002)标准,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参照Delaney先生的方法来测算我国物流成本总量和编制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并以此为参照系,充分利用现行统计体系和信息系统资源,
反向研究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体系的数据结构及其与物流管理基础数据的接口,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数据剥离、补充专项调查统计和分析测算解决方案。该项工作的展开应当有经济学家和经济统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专家直接参与。
5、选定行业领先企业,通过抽样调查或问券调查的方法来获得行业物流成本的标杆数据。这是一个可行且有效的方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获得各种有关物流服务市场发展变化的即时数据提供了很方便的工具。政府部门和企业应积极资助有关的行业中介组织,期刊杂志,咨询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开展对物流管理服务市场的抽样调查和分析研究工作。此外,也要创造条件展开与国外咨询机构等的合作。织梦好,好织梦
一、 物流成本研究的目的
无论如何,企业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物流总成本(total logistics costs)。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企业物流管理,就是要寻求降低物流总成本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客户具有终极话语权。因此,企业要保证其市场地位,就必须尽可能满足客户服务要求。显然,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过程还受到企业投入资源的能力制约。所以,企业必须在物流服务成本和客户服务要求之间进行技术经济权衡。
对企业物流经理来说,合理的控制存货——既不能损害客户服务水平,也不能使企业因为持有过多的存货而增加成本——就成为物流管理或物流成本控制的首要任务。所以,把物流管理理解为“对处于运动(运输)和静止(仓储)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就更具有物流成本控制的操作性意义。
因为物流成本不是面向企业经营结果,而是面向客户服务过程的,所以,物流成本的大小就具有了以客户服务需求为基准的相对性特点。这是物流成本与企业其它成本在性质上的最大区别。
毫无疑问,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的战略决策资源。我们对物流成本的研究就是为了掌控这一战略资源。
二、跨越物流成本研究的障碍
由于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所以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物料回运成本常常包含在货物的购入成本或产品销售成本之中;厂内运输成本常常是计入生产成本的;订单处理成本可能包含在销售费用之中;部分存货持有成本又可能包含在财务费用之中,等等。可是,如果我们不知道企业现在的物流成本是多少,所谓的节约物流成本又从何谈起呢?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要求和现行会计制度之间的技术性冲突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是物流成本管理巨大潜力的诱人前景,另一方面是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框架内很难确认和分离,所以,至少是在现阶段,物流成本仍然是物流业界的一个“无法承受的爱”。
1、开发物流成本测算的可操作性模型
从物流管理理论研究或学科体系建立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物流成本是与物流管理,物流系统,物流功能,客户服务,物流信息和物流绩效等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基本概念。显然,如果没有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物流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是难以建立的。
一个学界普遍认同的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
企业物流总成本(total logistics costs)= 运输成本(transportation cost)+ 存货持有成本(inventory carrying cost)+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logistics administration cost)
显然,这是根据物流管理的基本功能活动来分类考虑的。
但是,由于物流管理运作具有跨边界(由普遍的协同运作要求所决定)和开放性(由客户服务要求所决定)的特点,使得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物流活动产生的物流总成本既分布在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中,又分布在企业外部的不同合作伙伴那里。从企业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来看,物流成本既与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管理有关——实现产品的场所(place )和时间(time )效用,又与客户的物流服务要求直接相关——作为与客户互动的界面要让客户满意。所以,即使有了这样一个看起来简单明了的概念性公式,但企业对物流总成本的准确把握实际上的难度很大。
现实的来看,我国企业物流总成本管理的概念比较淡薄,往往只关心直接的仓储和运输成本,而不考虑存货持有成本的其它部分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mercer,2002)。这不仅是现代物流管理知识普及不够的问题,把握物流总成本在实际操作上的难度恐怕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顺便指出,基于活动的物流成本测算(activity-based costing)方法也是为了适应物流服务的过程特点和跨越现行会计制度的缺陷而被采用的。但是,这种管理会计方法的有效使用首先必须弄清楚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行为的互动关系,其次必须有一套能够控制物流活动过程的预算体系和物流服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相配套。
如ray mundy教授(2002)给出的一个基于abc管理原理的物流总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
物流总成本 = 物流费用 + 所动用的物流服务资产的总价值x资产占用费率
虽然这一类方法为我们研究物流总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它们的实际应用离物流成本管理实践的要求还存在相当的距离(bowersox,1998)。
2、跨越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障碍
尽管发达国家的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的比重平均在9.5~10%之间(一般认为,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在20~40%之间),但还是有专家认为这个水平不仅是太高了,而且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未来发展构成了最大的挑战(caltagirone 2002)。
更为严重的是,自从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1962)首次提出物流管理是“一块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以来,已经过去整整40年。虽然从那时以来物流管理理论,企业的物流管理运作和物流服务市场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美国的物流成本占当年gdp的比重从1962年的14.9%降到了2001年的9.5%,同时,第三方物流(3pl)市场的份额在2001年也已经达到了6.3%的份额,即608亿美元的规模。但是,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物流管理比较成熟,其物流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几乎成为我们进行物流研究的唯一参照系的国家,在《工业周刊》(industry week)杂志于2002年进行的一项关于价值链(value-chain)的调查中仍然发现,有40%的被调查者回答说不知道本企业的物流成本是多少。不知道物流成本的大小和结构,企业管理者又是依据什么来决策降低物流成本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我们也不能过于迷信。
由此可见,恐怕不少美国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也是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而且一摸就是40年。只不过河水清一些,摸的经验比我们多一些罢了。应该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利本质,市场经济体系的竞争压力和比较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美国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模糊控制能力。
这实际上也给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启示:
(1)、物流成本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企业物流成本数值的精确性的追求上,还是应该放在对物流成本关系的研究上呢?显然,答案应该是后者。
(2)、物流成本的总量研究不能代替微观的企业物流成本的支出研究。
正如“黑箱理论”告诉我们的:当我们由于知识的局限性还无法弄清一个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其行为的观察上。确定系统的输入,测定系统的输出,建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反过来推断该系统的内部结构。这类输入/输出关系即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系统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各种经验性的数据积累和模型建构,以及由这些模型给出的所谓物流成本结构或分配公式。
虽然it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更准确的测算物流成本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但现实的来看,对物流成本的正确把握比精确计算更为重要。
3、物流成本测算的三要素
物流成本的测算,就如同企业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一样,必须要有材料——数据,工艺设备——模型,和最重要的设计——物流管理知识这三个资源要素的共同投入。如果说在物流成本的研究过程中也有管理要素在起作用的话,那就是以为企业提供物流管理决策依据为目的的三要素之间的互动权衡——物流成本研究技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在这三个方面的条件都还比较欠缺。
三、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
为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方法,我们还是选择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美国物流成本研究为例。
我们经常引用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 的比例来评判我国总体的物流管理水平。这本身就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比较管理方法——标杆管理法或基准管理法(benchmark management)。那么,美国的宏观物流成本数据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
众所周知,美国权威的物流市场年度报告撰稿人robert v. delaney先生已经连续13年编纂出版《美国物流年度报告》(annual “state of logistics report”),而对美国物流成本测算的年代则已经上溯到1960年。
delaney先生给出的美国2001年的物流总成本的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2001年美国商业物流系统总成本
(单位:亿美元)
一、
存货持有成本(全部商业存货价值14400亿美元)
3280
1
利息
550
2
税费、过时、贬值、保险
1950
3
仓储成本
780
二、
运输成本
6050
1
公路运输
4940
2
城际卡车运输
3330
3
本地卡车运输
1610
4
铁路运输
380
5
水路运输(国际190,国内90)
280
6
油料管道运输
90
7
航空运输(国际70,国内170)
240
8
货运
70
9
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
50
三、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370
四、
全部物流成本
9700
资料来源:rosalyn wilson & robert v. delaney,understanding inventoy—stay curious,13th annual“state of logistics report”(2002).
下面我们就结合《报告》的内容对这些数据的来源做一简要的分析,以期从中获得我们研究物流成本总量的线索和借鉴。
1、有关物流成本管理知识
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构成。这就是delaney先生一贯所持有的物流总成本研究的基本理念。
我们还注意到delaney先生在给出物流成本结构时,特别注明了所使用的方法来自于哈佛大学教授james l. heskett博士等的专著《business logistics》第二版,还用了一个“方法论”(methodology)这样的大词。可见该书的内容对其研究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事实上,heskett教授等(1973)在《business logistics》一书中阐述的研究物流的方法就是系统论的方法。其主要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企业的各种物流活动之间,企业物流活动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内在联系。所以,在考察个别物流系统要素的行为变化时,应尽可能的进行多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发现相关系统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2)、企业物流系统管理的模型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系统要素:存货设施,运输设施,物流费率和服务。二是系统关系:采购策略,产品定价策略和客户服务标准。三是系统设计:系统需求,存货模型,选址模型,调度模型和整合模型。四是系统管理:订单处理,包装和物料搬运,从此,交通和运输,组织结构,绩效评估和控制,以及跨组织边界的管理。
(3)、所谓对物流活动的系统管理就是在进行物流管理决策时,要对各种物流活动成本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在既定客户服务水平的约束下,进行有效的技术经济权衡(trade-off)。换句话说,所有的物流活动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不管是直接的运输成本,还是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还是客户“用脚投票”所产生的缺货成本。
由此可见,delaney 先生在研究报告中使用“美国商业物流系统”(u. s. business logistics system)这个术语,并以全部商业系统的存货管理水平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影响为始终不变的研究主题就毫不奇怪了。
2、有关数据来源
就运输成本而言, delaney 先生是直接从美国eno运输基金会(eno transportation foundation)出版的《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 in america)中获取得。eno运输基金会是一个成立于1921年的非盈利的慈善组织。该基金会的定期出版物为《运输季刊》。迄今,已经出了第19版《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 in america)(2002)。其中,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包括了货主企业运输管理部门的运营费用和货物装卸费用。虽然该项物流成本的份额比较小,但该项成本是如何估计和测算的,目前还不得而知。
就存货持有成本而言,注明的数据来源包括美国商务部的“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报告”(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当前商业状况调查》(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march 2002)和《美国统计摘要》(u. s. statistical abstract)等。但是,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仓储成本测算时涉及到公共仓库和企业自有仓库这两块。公共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可以从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census bureau)的《服务业年度调查报告》(service annual survey report)中获取。而企业自有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则是delaney 先生自己测算的。二是全部商业存货,包括了农业,采矿业,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的数据。
3、有关计算方法
就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而言,delaney 先生自1973年开始撰写《美国物流年度报告》时起就是按照全部物流成本的4% 来测算的。即用4%乘以存货持有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
但是,有关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就不那么简单了。delaney 先生一直是用alford-bangs 公式来测算存货持有成本的。所谓alford-bangs 公式实际上是一个由l. p. alford and john r. bangs 创立于1955年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分配模型。如表2所示。
表2. 企业存货持有成本占存货价值的 %
1
保险(insurance)
0.25%
2
仓储(storage facilities)
0.25
3
税费(taxes)
0.50
4
运输(transportation)
0.50
5
搬倒(handling costs)
2.50
6
贬值(depreciation)
5.00
7
利息(interest)
6.00
8
过时(obsolescence)
10.00
9
总计 ( total )
25.00%
资料来源: l. p. alford and john r. bangs (eds.),production
handbook(new york: ronald,1955),pp.396-397.
虽然该公式问世已接近50年,虽然后来也有许多学者和咨询机构从不同的角度或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可以使用的修正公式,如认为仓储成本的费率被低估了,而贬值和过时费率却估高了。为了防止运输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的重复计算,公式中属于企业存货点之间的或仓库内部的运输成本,以及收发货时产生的搬倒成本可以不予考虑。应该用银行年均最优惠贷款利率的1.5倍来代替6%的利率取值等(heskett,1973)。但是,大多数研究的结论都差不多,即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约为其年均存货价值的25%左右。所以,该公式是一个目前仍被普遍接受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公式。
历史的来看,存货持有成本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利率的波动引起的,所以,该公式在使用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经济环境,企业类型和金融市场条件等因素对某些参数加以修正。这里主要是对利率取值的修正。delaney 先生选择的是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在计算2001年存货占用资金利息时,就是根据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3.8%的水平测算的。2000年的取值是6.4%。1999年则为5.1%。显然,商业汇票贴现率是一个比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低的资金占用成本费用率。这种与存货变现能力相关的考虑似乎比银行贷款利率更符合企业资产管理和存货流动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存货持有成本占存货价值的比例从1999~2001年分别为24.1%,25.4%和22.8%。
事实上,虽然alford-bangs 公式是针对存货持有成本所给出的测算模型,但是其中所传递的思维方式和成本分配结构却对后来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及物流绩效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关于该公式的扩展的应用我们在本文的后面部分还会提及。
四、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
随着企业竞争战略的变化和物流管理运作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将不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范畴的物流业务外包(outsourcing),使得所谓专业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third party logistics services provider)市场逐步形成。所以,从物流服务运作的市场关系来看,在美国的制造业和分销业所支出的9700亿美元的物流总成本中,有一部分是支付给了第三方物流公司。换句话说,物流成本的总量中也包括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贡献。
因此,所谓物流市场规模就是指第三方物流服务交易的规模,而不是物流成本支出的宏观总量。
对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总量和结构的测算, armstrong & associates 咨询服务公司的研究是比较权威的,如表3所示。delaney 先生也是直接引用其结论。
表3. 2001年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
3pl服务供应商
总收入(亿美元)
同比增长率%
1
专项合同运输
83
2.5
2
国内运输管理
175
3.6
3
增值的仓储服务/分销
153
13.3
4
本土的国际物流运作
157
7.5
5
3pl软件
40
6
总的合同物流市场
608
7.4
物流总成本
7.65%
表5. 2002年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
1
运输成本
3.15%
2
仓储成本
1.19%
3
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
0.39%
4
行政管理成本
0.37%
5
存货持有成本
1.74%
6
物流总成本
7.36%
该公司还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制造业公司的物流成本支出水平随着产品单位重量价值的增加而下降;随着公司年销售额规模的下降而上升。
从该公司2002年调查问券的结构来看并不复杂,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公司业务性质:制造商还是批发商,所经营的产品主要是耐用品还是非耐用品;
(2)、客户:是消费者还是工业用户,营业额,发货量,发货点数目,发货线路数,订单数,和存货单位数(skus),运费自付和客户支付的比例等;
(3)、物流总成本:包括:a. 成品运输费用,包括从工厂和供应商到配送中心的一次运输,和送到客户的二次运输;b. 成品仓储费用;c. 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d. 分销管理成本和e. 成品存货持有成本(按平均存货价值的18%计算);
(4)、订货周期和成品的可得性,等。
综上所述,采用问券调查的方法来测算行业物流成本的支出水平,在理论和方法均合理的情况下,还要有长期持续一致的跟踪和积累。只有跟踪积累才能发现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六、重要的是趋势
我们仍以delaney 先生的美国物流研究年度报告为例。
delaney 先生对物流成本总量研究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确定了物流成本总量与当年gdp 的比例关系,而且在于他对这种关系的变化趋势的跟踪研究。相应的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1981~2001年美国商业物流系统成本
占gdp比重关系——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的变化趋势图
对变化趋势的分析已经超出本文的范畴,故这里不准备展开对这张图的详细讨论。但根据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变化趋势图,我们不难看出:自1981年以来,美国的运输成本占gdp 的比重基本上处于平稳状态,导致物流成本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存货持有成本(icc)。所以,对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应该是存货水平的控制。实际上,他所编纂的2001年美国物流年度报告的主标题就是《高度的保持对存货的好奇心》(understanding inventory – stay curious)。
七、物流成本节约效果的测算模型
无论如何,物流成本研究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角度来看,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立场来看,物流成本的研究是为了进行物流服务营销。事实上,客户企业购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首先还是从节约物流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的。那么,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向客户展示其物流服务的效果呢?
根据heskett教授等关于所有的物流活动过程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的观点,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个基于alford-bangs 公式的物流成本节约效果测算模型,以期进一步拓展我们物流成本研究的思路(sri international,2002)。
sri国际研究所为了计算fedex的服务对客户物流成本节约的贡献,首先根据alford-bangs 公式,测算其存货持有成本费率。
该公司认为:物流管理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fedex所递送的货品或包裹都是客户企业的存货。由于fedex的快速运输,以及定时和“门到门”的服务,缩短了这些存货的在途时间。因此,相对于那些非快递的、非定时的和非门到门的运送方式来说,fedex为客户节约了物流成本——存货持有成本。这些在途存货的持有成本仍然服从alford-bangs 模型。
根据使用fedex快递业务的客户基本特点,该公司根据美国产业分类标准(standard industry classcification)将fedex从1993~2000财政年度的运送业务数据分成高技术产业和非高技术产业两大类,同时还认为,高技术企业产品因为过时特别快和物流运作条件要求高,其存货持有成本应明显高于一般企业产品。据此,该公司建立了这两类企业物品递送的存货持有成本结构,如表6所示。所节约的时间如表7所示。
表6. sri存货持有成本节约模型
存货持有成本构成
非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
资本成本
3.1-5.9%
3.1-5.9%
存货服务成本
1%
1%
仓储成本
4%
8%
存货风险成本
15%
30%总成本
23-26%
42-45%
表7. fedex国内和国际服务所节约的时间(天)
服务类型
节约的时间
美国国内
隔夜包裹
4
经济包裹
2
定时递送
4
国际递送
优先货和包裹
8
经济货和包裹
4
机场到机场的定时递送
4
由此获得使用fedex快递服务企业的存货持有成本节约公式为:
fedex 为客户节约的存货持有成本 =
包裹的价值 x (存货持有成本 ÷ 365)
x 使用fedex服务所节约的时间
据此,sri计算出在2000财年,fedex为其美国的客户节约的存
货持有成本价值2.68亿美元,为出口客户节约物流成本5700万美元。自1993年到2000年,fedex累计为国内客户节约物流成本11亿美元,相应的为美国出口的物流运作节约成本2.56亿美元。
在数码物流的时代就是要用数字语言来说话。
八、我们需要行动
1、物流成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但要获取这一资源必须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知识化的提炼。相对而言,一次数据的获取并不难,难的是对一次数据或二手资料的进一步细化的处理、分析和判断。所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际上是知识的不对称问题。所以,对物流成本的研究不仅要掌握调查统计理论和物流管理理论,而且要具备相应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背景知识。
2、我们需要中国的物流成本指数。对物流成本的研究,无论是在宏观总量的层面上,还是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上,重要的不在于时间断面的数据测算是不是那么精确,而在于历史过程数据测算的口径和方法是不是能够保持一致,在于所获得的数据是不是具有可比性。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物流成本都实施有效的控制。也不可能对每一个物流活动环节进行精确的成本测定或分配。所以,有关物流成本的关键变量的变化趋势比其在某个时点上的绝对值更有价值。
3、尽快建立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测算规则和方法的参考标准。主要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企业运输成本的确认和会计科目单列。二是统一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原则和方法。实际上,这不仅是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变革——建立以预算和绩效评估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显然,我国企业目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背景下广泛展开的业务流程重组(bpr),实行“购销分离”和“运销分离”变革的实践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
在这个事关我国物流产业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问题上,有关的行业中介组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关各方应尽快建立协调机制,设计统计框架,确定物流成本指标,统一测算方法,研究数据挖掘和组织实施物流行业信息管理工作。不要等纳入政府统计序列以后再做,或者要求政府统计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去做。
4、加强对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信息体系的物流管理数据接口研究。因为我国已经加入wto和参照国际标准颁布了新的《国家经济行业分类》(2002)标准,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参照delaney先生的方法来测算我国物流成本总量和编制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并以此为参照系,充分利用现行统计体系和信息系统资源,
反向研究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体系的数据结构及其与物流管理基础数据的接口,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数据剥离、补充专项调查统计和分析测算解决方案。该项工作的展开应当有经济学家和经济统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专家直接参与。
5、选定行业领先企业,通过抽样调查或问券调查的方法来获得行业物流成本的标杆数据。这是一个可行且有效的方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获得各种有关物流服务市场发展变化的即时数据提供了很方便的工具。政府部门和企业应积极资助有关的行业中介组织,期刊杂志,咨询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开展对物流管理服务市场的抽样调查和分析研究工作。此外,也要创造条件展开与国外咨询机构等的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